我的姐姐2021

日本剧日本2021

主演:黑木华,杉野遥亮,久保田纱友,若林拓也,平岩纸

导演:吉田善子

 剧照

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2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3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4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5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6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3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4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5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6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7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8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9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9

详细剧情

  幽默又刻薄的姐姐白井千寻(黑木华饰)和虽然被姐姐捉弄却能乖乖听话的弟弟白井顺平(杉野遥亮饰),在父母不在的一段时间里相依为命。工作结束后回到家,一边喝着酒,吃着各自喜欢的东西,一边围绕恋爱、工作、兴趣、人生展开对话。@哦撸马

 长篇影评

 1 ) 作为一个姐姐,我为什么讨厌这部电影?

我是1988年出生的。

爷爷在电话里听说妈妈生了个女孩子,就只是满月的时候去城里看了我一次。而奶奶则是在我刚出生的时候就摔了一跤,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在老家养伤。

我四岁的时候差点有了个妹妹。那时候计划生育还不怎么严格,妈妈迫于家里长辈们的压力又生了一个。但那个妹妹比较可怜,从出生开始就不停地哭,一直吐奶,从医院抱回家之后几天仍旧不见好转,再去医院查,才知道是得了一种“先天性巨结肠”的病,肠子的某几段都是粘连在一起的。她吃不了任何东西,但很难受,一直哭一直哭,辗转了武汉的各个医院也没能治好病。后来,在各种并发症的折磨下,她离开了这个世界。

再后来,就是1994年,我突发心肌炎,差点连命都没了,连夜送往医院,打激素药、吃激素药,在床上躺了大半年,整个人胖成了个球。

那个时候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很严格,但因为我这场大病的关系,爸爸妈妈向社区申请,他们获得了生二胎的资格。(是的,就是片中开的那个证明,我经历过一模一样的。)

1995年的7月,我大病初愈。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我迎来了我的弟弟。

听到弟弟出生的消息之后,爷爷奶奶自然是高兴的。

奶奶决定住到我家里,专心照料弟弟。而爷爷,每两周就会从老家挑着扁担长途跋涉去一次我家,带上现宰的鸡、现捞的鱼、新鲜的土鸡蛋、现割的牛肉,兴高采烈地“看孙子”。

弟弟出生之后,我原本就不高的家庭地位更加一落千丈。当然了,作为一个懂事的姐姐,我并没有觉得有多难接受,也尽可能站在一个“七岁大孩子”的立场上去接纳这一切。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非常努力的学习,因为只有在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我才会得到父母、爷爷奶奶短暂的关注。

其实,弟弟小时候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他小时候挺乖的,有点像片中后半段的弟弟的样子,很讨人喜欢,也很黏我。他总是喜欢跟在我身后,无论是过马路还是走台阶,他一直都喜欢拽着我的衣角不肯松手。

爸妈工作忙,奶奶身体不好,所以大学之前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和弟弟黏在一起。

冬天我会担心他受寒,夏天我会担心他太热,虽然当时我的年纪也不大,但我已经被教育着学会了任何东西都要先考虑到他,再考虑自己。

我一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我甚至以为全天下所有的姐姐都和我一样。

在所有人的关心之下,弟弟渐渐长大了。他开始变了,变得我一点都不认识了。

他不爱学习,受不了一点委屈,也吃不了一点苦。爸爸经常因为他倒数的成绩暴揍他,但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躲到爷爷奶奶身后寻找庇护,而且每次都会成功。

(此处省略一篇长篇小说)

好了,打住。

后续的糟心事,我不想再继续说了。我不想把自己变成祥林嫂一样讨厌的人。而且,我这篇文章是影评,并不是想要来讲一个负面的糟心的故事给大家听的。

一句话总结我的生活就是:作为一个同样因为弟弟的出生而改变了人生轨迹的姐姐,虽然我身上的剧情并没有电影里这么狗血和理想化,但很多场景、很多台词、很多情节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太TM窒息了,我的代入感太TM的强了。


---------冷静的分割线)

好的,说点开心的。

这么多年过去,事情已经好转了很多。

我和爸爸妈妈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和解,我也非常清醒的知道,弟弟的生活和我的生活不必绑定在一起,他需要为他自己的将来负责,我也是。

目前,我觉得我人生99%的事情都可以由我自己来掌控了。

我在努力去做到100%,我也相信我能做得到。

我是个成年人了,我不应该把所有的负面原因都归结在别人身上,我应该力所能及去做出改变,不是吗?

我能自豪的说,我现在已经从那个可怕的深渊里跳出来了,我想要去奔跑,去追求自由,去拥抱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我想说的,是但是!

我花了非常多年,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克服这些大众所谓的“甜蜜的负担”。

我并不恨它,但也请不要逼我一定要去感激它!

我认为作为姐姐确实应该要在某些时候负起责任来,但也请不要因此而去绑架所有那些无法负起责任的姐姐们!

她们没有错啊!

她!们!没!有!错!

在影片中段,弟弟突然就又恶魔变成了天使,而安然被弟弟的可爱、无辜、懂事打动了,姐弟之间产生了更深的牵绊,因此在后续选择时,安然突然一改之前的坚定、强硬,作为姐姐的她,突然就有了犹豫、有了挣扎。

但我非常想问导演和编剧们啊——

仅仅因为弟弟是可爱的懂事的,一切伤害就都能轻易一笔勾销了吗?

后半段弟弟说的那些可(做)爱(作)的台词,你们拍拍自己的良心,你们觉得是一个真实的小孩能够说出来的话吗?

你们有调查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废材的、不懂事的、混账的弟弟们吗?你们知道现在还有多少深处深渊中没有办法挣扎出来的姐姐们吗?

因为弟弟突然变得可爱了,懂事了,大家突然从被动变为主动承担,一起手拉手,拥抱爱,呼唤爱,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一起再重新往深渊里跳,然后安慰自己,这tm就是姐姐该做的事情吗?

没有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环境下的受过煎熬的人,可能真的完全不会明白我为什么会因为一部电影而这么愤怒,且更没有资格劝我不要愤怒。

从弟弟出生开始,我存在的意义似乎就只是“给弟弟做个好榜样”,我不再有自己的快乐、悲伤,我不再是个独立的、立体的个体。

我知道会有些杠精看完这些话会觉得我矫情,觉得我脆弱,觉得我不够宽容,但是,未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

——这些也是我很想对本片的导演、对编剧说的话。

你们戳了社会的痛点,戳了大部分人的泪点,戳的开心了,赚得盆满破满了,然后扬长而去。

你们揭露了所有的不公和肮脏,最后却还是劝姐姐要承担责任,要劝她们回归“正途”,用爱发电,无私奉献。

这种创作,真的有什么积极的、现实的意义吗?

我不鼓励生二胎这件事,我甚至不鼓励人类生孩子。

我不希望大家拿苦大仇深的“牺牲”和“成全”来说事儿,不希望在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理所当然的责任与义务。

我觉得,我们人类首先应该照顾好自己,然后再照顾好自己所爱的人。

我觉得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生活的权利,这些权利不是“姐弟情”、“父女情”、“母女情”就足以绑架的。

大部分人类其实是不具备繁衍、教育后代所必备的足够的“情感力”的,可怕的是她/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力不够,更可怕的是他们至今还在拼了命的繁衍。

大家需要的不是洒狗血,不是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而是反思,反思啊!

整个观影的过程,我都是在气得发抖中度过的。

片中唯一一个让我痛哭不已的片段,就是那个已经生了两个女孩子的高危孕妇,被家人强迫着继续去拼一个儿子。

安然声嘶力竭的指责他们,这是在进行一场“谋杀”,质问他们为什么“已经有了两个女儿,还要继续生男孩”。

感谢安然的怒吼,因为这些其实都是我曾经想要对我的爷爷奶奶和爸爸说的话。

我甚至在很多年的成长经历中都在问自己:我到底哪点不好?为什么他们都不喜欢我?为什么他们一定要再生一个?我到底做错什么了?

在自我责备与自我鼓励中反复挣扎——这是像我这样的姐姐们终其一生都要克服的事情。

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小问题,这是无时不刻正发生着的、沉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沉重,不应该只交给一个女孩子去承担。

这种沉重,不应该被廉价的“感动”给轻易地美化掉了。

这种沉重,不应该被呼吁二胎的声音给淹没了。

子枫妹妹未来可期。

但是这种揭人伤疤之后又不痛不痒的“用爱发电”的电影,我希望将来都别拍了!

--------------

 2 ) 学朋友写观后感之第一篇

这并不是一部站在女性立场讲话的电影。

以第一场戏为例,安然爸妈手机里没有安然的照片,这本来就是个视觉信息,但是被处理成交警的台词,一句带过了,让本来就有“姐姐”经验的观众去想象这种感情,没有“姐姐”经验的人得到父母双亡这个信息就够了。这两个信息在这场戏的主次是拍反了的。是不是有意为之,我还不确定,毕竟第一场戏。

安然的困境,家庭和社会让她养弟弟,但是她不想养弟弟。几个层次,一是从情绪出发,不想养,没好好拍(第一场本来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闪回也在完成这个任务);二是实际情况,不能养,几乎没拍——为什么不能养?因为挣钱难,结婚难,这个弟弟要不要花钱,耽不耽误她挣钱学习?没拍,安然男朋友的家人对弟弟恶作剧的反应,没拍(现在安然非要读研的心理被处理成赌气我也是服了,男朋友分手也处理成他妈的性格问题,这些都可以间接的理解成“不能养”,但是非常间接,同样需要观众有“姐姐”经验)。

直接的,用戏、用影像拍了啥?弟弟的可爱,弟弟的牺牲懂事,反向抛弃自己成全姐姐。

我就说这个故事可能在文字上成立,电影化根本不成立,姐姐没法和弟弟“打”,牛逼的张子枫没法和这个天才小演员打。弟弟无辜,且是弱势群体,不战而胜。但是编剧导演,到底想说什么呢?当弟弟牺牲自己还被姐姐打哭了之后,你们留给姐姐什么选择空间了吗?

姐姐只能跟姑妈打,另一个姐姐。我妈在我大一跟我说,想要个孩子,但是怕她跟我爸出事了我相当于多个儿子,负担不起。我妈还没为我舅牺牲过什么梦想,这是一个母亲会考虑的事情。这里面的姑妈,有文化背景有理想,被环境压垮了,反过来压迫姐姐,这应该是这个故事的开始(事实上,这也确实是这个故事的开始,只不过被截胡了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不会写剧本吧。)

片子里面的女性群像,都很匆匆,堆在一起,没有前因后果,我就说鸡贼吧,我自己也这么干过。

我打个一星吧。

 3 ) 为什么一定要把弟弟扔了才算新时代独立女性?

个人观点。

影片前半段,太让人生气和窒息了,舅舅屁事不干就知道打麻将,混吃混喝爱贪小便宜。姑妈任劳任怨照顾半死不活丈夫,成天为全家人操碎了心还要强迫安然养弟弟。爸妈重男轻女,甚至连死了都一刀一刀地扎姐姐的心,警察验证安然身份的时候都说,爸妈手机里只有弟弟的照片。男朋友是个妈宝、窝囊废,遇到事情只会逃避(看到安然和别人吵架,这个男的就只会拉住安然我就生气!!)

安然在一瞬间中承受了太多,爸妈给她抛了一个生活的难题。是牺牲自己养弟弟还是把弟弟送养追求梦想?

姐弟的相处细节都过于真实,比方说弟弟不懂事,抓坏面包,大吵大闹,平常我和弟弟相处,也经常分分钟想把他扔出门。

又比方说,嫌他哭的太吵的时候,只要假装走掉,他一定会着急地赶紧跟上来,生怕丢了姐姐。

安然一个人无力地抵抗,拼命想要挣脱束缚她的牢笼,几乎没有人是真的支持她的。

但是电影的设置,姐弟两人在情感上是递进的。

当全世界都在为难姐姐的时候,只有弟弟是真正只在意她感受的人,姐弟两人通过相处成为彼此世界里唯一的暖光。

所以,如果是我,我也不会签协议,不是因为我是姐姐,而是因为我想和他相依为伴。

到了影片最后,弟弟对姐姐的意义 已经从爸妈重男轻女生下的“男孩” 转化成了“这个小孩 是我爱的小孩 我舍不得再也不见他”

还有一个打动我的点,就是安然和姑妈那么激烈的吵完架,过了两天,姑妈还是像没事儿人一样给姐弟俩送来吃的,收拾好家里,带走垃圾,当安然在医院被欺负的时候,她破口大骂,第一个站出来保护安然。

姑妈好像是每个中国式家庭里都有的女性,看到她我好像真的看到我的大姨大姑,为了弟弟妹妹读书牺牲自己,早早下工厂打工,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只操心家里的鸡毛蒜皮。

父权制社会的不断压迫下,让她的思维模式固定于:女性一定要为家庭付出,姐姐一定要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以至于忘了自己当年也是想要做生意闯荡俄罗斯的女孩。

如果说安然的形象是一个坚韧不屈,拼命和命运抗争到底的女性形象,那么姑妈,则是致敬了上一辈千千万万牺牲自己成全家庭的苦命女人。(另外我觉得姑妈角色的设定,就是在批判亲情绑架,就是在批判以往的固有思维,批判姐姐必须要养弟弟这件事情)

而影片的最后,导演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我们去哪儿呢”

对呀接下来去哪儿呢?影片没有给出答案。

但是影片从头至尾,塑造的安然的性格,表明她不会放弃自己的前途,她像顽强生长的野草,春风吹又生。

所以,换个角度想,就因为我们将安然定位成新时代独立女性,就要求她签下协议,送养弟弟,卖了房子,奔向北京,开启自己的人生,这不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吗。

女权,首先就是要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当笔握在安然的手里,怎么样的选择也是她的事情,并不是说,她不签这个协议,就一定要一辈子被弟弟束缚住。也不是说,签了这个协议,把弟弟送养了,在其他时候,就不会向命运屈服。

Ps 片名叫踢皮球不是更好吗?明明整个片子都是姐姐的视角,片名却非得用弟弟的视角。

有些情节确实设置的很刻意,和小红花一样的弊病,拍的有点碎片,刚开始有点难以入戏。

而且 感人的点基本在预告片里都知道了啊!!看之前期望值很高,看的时候感人的点基本上还是那几个咯(从电影的角度我会打三星 但是因为这个题材想多加一星)

——更新

谢谢大家的评论 其实我前面有说 导演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

我想说说我自己对结尾的理解

就算有感情 姐姐还是去准备签协议

是在对方要求 再也不能见弟弟之后

安然才犹豫了

然后感情驱使她带弟弟跑走

而且后面有一个 安然突然停下来 很迷茫甚至于有点难过的表情 我觉得她也在思考 到底去哪儿呢 这个问题

对于每个人对这个结局之后的想象 一定都是不一样的

没有人说安然一定会带着弟弟去北京 也没有人说安然一定会留在家里搭上自己的前途

错的是重男轻女的父母 不是安然也不是弟弟

 4 ) 专访 |《我的姐姐》导演编剧回应结局争议

编剧游晓颖:“告诉女性应该怎么做,是不公平的。我们一直强调支持,而不是支配。

导演殷若昕:“安然是一个强者,她不可能像姑妈那样走老路,因为已经是新的了,不再在一个套子里了。”

(舅舅、安然与舅舅的关系没来得及问,有些可惜)

导演殷若昕和编剧游晓颖

01 为什么父母不在场?

Ifeng电影:姐姐的父母,并没有特别直接或大篇幅地进行展现,为什么决定这样设计?

编剧游晓颖:第一稿,父母有出来过两三场,但觉得写得也不是很透,把事件的延展性拉得太长了。

因为我跟导演都是学戏剧出身的,当时在聊《日出》里有个金八爷,他从头到尾没出过场,但是他的影响一直都在,所以最后决定让父母几乎处于一种不在场的状态。

其实有一场戏,讲了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姐姐,后来拿掉了。因为如果是国人看的话,可能不需要去解释太多,比较能够理解。

导演殷若昕:国人真的不需要你再去强化,当你看到他们的时候,就能够明白家庭的氛围。比如父亲打小女孩的时候,妈妈抱着女儿哭,爸爸的打也会落在妈妈的身上。

他们都处于时代的局限性里、传统里,说“你让老汉没有面子”。父母可能都没想明白,我为什么非得这么弄?

02 姐姐为什么在墓地示弱、原谅?

Ifeng电影:父母有局限性,姐姐的局限性在哪?

殷若昕:这个我们讨论过,更愿意把它称作是一种矛盾性的统一,而不是局限。

姐姐表面上的那种硬和她内心的那种软,有一个反差。她内心那种情感藏得很深,需要被一层层剥开的。但有情感、有软肋不是一个局限。

游晓颖:姐姐是一个格格不入者,她的格格不入源于她心里面很深的情感矛盾。她必须不断地触碰外界,才能得到回应,才能确定自己想争取的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她在探索的,是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Ifeng电影:情感的矛盾,指的是她对父母有特别深的爱和依恋,但是她的父母并没有同等给她吗?

游晓颖:我觉得是她对父母有特别大的遗憾。

Ifeng电影:“遗憾”是什么?

游晓颖:父母去世之后,她再也没有办法去求证,她是不是被爱的。

殷若昕:整个童年过程里,她对亲密关系和爱的那种需要、付出,很多是没有回应的。

我们也闪现了一些快乐的画面,一家三口骑自行车,一起学游泳,但下一瞬间就是父母离她远远的、非常冷漠的形象,这是姐姐不断求证的东西。那些快乐、甜蜜,妈妈给她洗头的时光,拥抱在一起的感觉到底存在过没有?

因为我觉得父母孩子是彼此需要,所以姐姐这部分一定是缺失的,但这个空洞永远就是遗憾,因为她没有办法再得到那个答案。

Ifeng电影:姐姐最后去墓地,有一段类似自我情感的告白,她说“其实我做了那么多,只是希望你们看到之后会说,我女儿还不错”。她父母竟然偷改了她的志愿,相当于摧毁了她的梦想,但她最终好像没什么恨意,甚至还非常示弱地希望得到父母的爱、谅解、认可。

游晓颖:墓地这场戏,很多人问是不是姐姐原谅了,我认为她没有,也不只是示弱。但是她敢于敞开,在恨着的同时又渴望着被认同。

她说了很多的大话,表现得非常的硬气,我要挣脱这一切,但是到这一刻是没有办法的。她必须要承认,我没有办法忽视你们对我的态度。当她承认这一点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她可以放下枷锁和包袱,轻装上阵。

殷若昕:实际上从父母离世到墓地这段戏,仍然是一个极短的时间,安然她已经用了24年的时光,探索她和父母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此刻经历了一个巨大事件,她仍然在探索。

因为像我们这个年纪,周围的朋友也都30多了,可能原来上大学的时候,我都没有听过她家里的事情,这些年会听到越来越多。

我有个朋友是独生女,她的父亲渴望她是个男孩,对她有打骂、有忽略,甚至你的职业必须是我安排的,我不尊重你。直到这些年她才开始说出来,她恨、她痛苦,这些一直影响她现在的生活。

安然能够说出来,非常勇敢,完全不是弱者的姿态。好了,我承认了,我也不在那里刚着不交流了。这个对她自我探索和完整的一个部分,很重要!落点落在这,更像自我的过程,我们在这点上一致是统一的。

游晓颖:勇敢不是我在你面前竖起铜墙铁壁,一个人最大的勇敢,是我在你面前不设防。因为安然足够强大,才敢把内心里最深处的东西剖析出来。之前弟弟说想吃肉包子,她说没有,很激动,她不肯承认,她拒绝回忆。

我跟导演老是在探讨,现在大家拒绝情感、拒绝交流是容易的,但去交流、去表达是难的,所以安然其实是做了一件难的事情,完成了一个很勇敢的自我解脱。

Ifeng电影:安然一定要离开成都,是正面的情感更强一点,还是她讨厌这个地方,负面的情感更多一点?

殷若昕:在她的生命过程里,这是会变化的两种力量。

我觉得她要离开,更强的动力是她真的想掌握自己的人生,因为她这个诉求曾经被打破了,掌握人生是她真正的原动力。

03 弟弟为什么在最后掌握了主动权?

Ifeng电影:一些观众认为弟弟的台词有些成熟,比如“你喜欢我”,“我只有你了”,不太像孩子。

游晓颖:有一场姐姐很生气,把衣服扔在弟弟身上,让他走。然后弟弟一下子把门关过来,说“你冷静一点”。刚开始我们也在探讨,后来有一次我记得导演跟我说她去儿童游乐园,突然背后就有一个小孩,对她妈妈是吧?

殷若昕:对周围的小朋友大喊,你冷静一点。

游晓颖:对,印证了这一点。之前真的有交流过,至少我观察到的一些小孩,说这种话太正常了。他有的时候是在学大人,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的时候他就是能够说出来。

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小孩,真的超越了我们对小孩的定义。

殷若昕:我原来在写剧本的时候还没孩子,也会问,这个话小孩会不会说出来?当你真的有了小孩,他说出的话会让你很惊讶。

比如说我的小孩今天早上跟我说了一句“妈妈我不要你变,你不再是昨天的妈妈了”。很奇特,她其实才只有两岁半。

而且小朋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观察能力很强,弟弟去舅舅那呆了几天,就学会了说脏话。

Ifeng电影:有一个说法,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落魄离谱的舅舅,我也有。

游晓颖:为什么都会有的,因为家里的儿子,特别是上一代的好像总是被偏爱、被宠爱,过分宠爱之后,就像舅舅说的“屁用都没有”。成人世界,没人宠着他,就会有一些失落。这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Ifeng电影:有没有考虑过,如果弟弟设定在其他年龄,会有不一样的走向和结局?比如他是个婴儿,或者已经上初中了。

游晓颖:开始写剧本的时候,我希望看到弟弟跟姐姐之间的情感交流。婴儿的话,就是姐姐单方面的输出。

电影里有很多关系,确立姐弟关系的时候有一个关键词叫“相互”。因为姐姐成长过程中,“相互”的经历是比较少的。

然后6岁这点,当时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的小孩差不多是这个阶段。通过一些观察,尤其是对男孩子,觉得这个阶段就是天使和魔鬼混合的时刻,我觉得是比较能够去做人物关系的。

Ifeng电影:姐姐从舅舅那把弟弟接回去的时候,我自己以为故事就要结束了,但突然弟弟就掌握了主动权。

游晓颖:这就是“相互”的东西,前半段占主动的是姐姐,弟弟不断去靠近姐姐,但姐姐的态度有点琢磨不透。但把他再带回去,弟弟这边就落听了,然后他就会有一些主动的表达。

殷若昕:这是他们两个的回应时刻,姐姐想要的是什么?他其实懵懵懂懂,所以他要去确认,那个东西我可不可以为你做,我觉得这是很纯真、很纯粹的。

Ifeng电影:为什么弟弟从来没有问过姐姐,我可不可以跟你一起去北京,这好像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反应。

游晓颖:他问过“我们可以一起吗”,他甚至说过“你可不可以等等我”,这可能是一种小孩的表达。他不强调北京,他强调我们能不能在一起。

04 姐姐和姑妈最终走向了同一个命运吗?

Ifeng电影:朱媛媛老师饰演的姑妈有一点俄罗斯经商的设定,这个是有原型人物,还是说有一些历史依据?

游晓颖:有原型的,是我身边的一个阿姨。当时她遭遇了下岗,想去俄罗斯做生意,到了莫斯科就接到了她小孩的电话,“妈妈我好想你”,一直在电话里面说,所以她最后回去了。

我把这个移植到姑妈的身上,只是会更残酷一点,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Ifeng电影:姑妈有一个特别美的镜头,她躺在椅子上看一盏漂亮但是蒙尘的灯,这个镜头当时是怎么创作的?

殷若昕:我想谈一谈我们主创的契合,大家都在吃透这个故事。姑妈家做美术陈设的时候,就说一定要看到姑妈家有一些审美的、趣味的部分,是跳脱开市井的。

这盏水晶灯,当时我走进现场,就跟美术指导说太棒了,水晶灯我一定要拍。姑妈忙乎完了家里面所有的事情以后,夜那么深了,她很累躺在躺椅上,看着那盏灯,可能就代表着她的过往,很璀璨,但是蒙尘了,就是她的人生。因为前面弟弟在看她年轻时的照片。

游晓颖:“我那个时候真年轻”,她说了一句这个话。水晶灯很美,但是又很易碎。

Ifeng电影:姑妈和姐姐是两代女性的代表,但是最终她们的选择好像是相似的,两位怎么看待这两代女性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游晓颖:首先可以探讨一下,她们最终的选择是否相似。这也涉及到观众很关心结局问题。

我本人的感觉,她们两个对于细腻情感、对于人的同理心,对于理解情感是共通的。结局,至少在我个人来说,姐姐一定不是和姑妈走向同一个结局。

落笔落在那,是想说姐姐在不拒绝爱的前提下,依然可以走自己的道路。至于怎么选,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支持,而不是一种支配。

Ifeng电影:这也是不给出明确结局的原因?

游晓颖:对,告诉女性应该怎么做,是不公平的,因为你没有处在那个女性所处的位置上,你没有面对她的那些矛盾和艰难。

所有的女性,无论你是选左还是选右,都会有人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生活。

但我们从剧本到电影,我们都不是希望教女性应该怎么生活。

哪怕今天你坚强了99%,你有1%的软弱,我们接受。哪怕你软弱99%,你今天想要挣脱一切,我们也接受,我们想要支持。

所有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命运这种东西,不是说我拍一个爽剧就完了,生活总会伴随着很复杂的意味在里头。

殷若昕:关于姑妈和姐姐,在她们两个人对谈之后,姑妈说了,套娃不是要套在同一个套里。

姑妈的那一份转变是很迷人的,她不甘过,但她已经沉进生活里了。

安然不断追溯,其实也在问她,所以姑妈会说出那个话,她希望安然是不一样的。

这个套娃我自己看剧本的时候非常喜欢,最后就给了套娃一束光。

我们没有去苛责哪一代的选择,我们要相信每一个人是独立的个体。

安然是一个强者,她不可能像姑妈那样走老路,因为已经是新的了,不再在一个套子里了。

可能人生后来更艰难,但是安然一定是一个坚持自我的人,她不可能会放弃的,但是平衡点是什么?怎么会处理?我们是想传达给观众的。

游晓颖:所以其实是某些观众自己不相信,不相信姐姐安然可以做不一样的选择。

殷若昕:对,安然尤其勇敢的是,她敢于面对代际带来的仇恨与怨恨,她也敢于切断这种仇恨与怨愤。

*本文首发于Ifeng电影微信公众号

 5 ) 零零后「凶猛」

(修订版载于虹膜公众号

《我的姐姐》走出了一个张子枫。

说「走出」,并不跟出道时间直接挂钩,毕竟今年将满20岁的张子枫,在5岁就完成了这个动作,8岁更凭《唐山大地震》,成为百花奖最佳新人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但《我的姐姐》之后,她才真正成为了「演员」张子枫,优质的那一挂。

《唐山大地震》

还停留在「子枫妹妹」阶段的观众,猝不及防地撞见了「安然姐姐」。这个角色比张子枫大了四五岁,而对于十几二十的年纪,岁与岁之间的密度大得几年就能跨过几代。张子枫就跳起来,够那个本该是未来的角色。

与天下掉下来的弟弟安子恒年纪差了将近20岁,「长姐如母」这个戏中的「诅咒」逼迫她同时表现出姐与母的意思来。二人既排斥又黏连的关系,曝光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无数枷锁,张子枫就在矛盾情绪之间跳荡,或恼怒或无奈或恻隐就都有了演技发挥的空间。

有一幕,是她在医院辞职当天,看到又一个男人枉顾妻子性命,非要她转院生产。有了两个女儿还要弃大保小,安然忍不住去阻拦这个重男轻女的所谓父亲与丈夫,在争执中的崩溃情绪泼洒开来,张子枫那种盛怒之下的无力,炸开了又软下去,余波都辐射到了大银幕之外。

朱媛媛饰演的姑妈前来助阵,随后把她带回去,吃西瓜。讲究但却自然而然的地方是,她用勺子把瓤心最甜的剜出来给安然,自己把剩下的再切片,坐下来吃。朱媛媛的烟火气百般自然,张子枫跟她对戏,都一一接住了,两个「姐姐」用两种方式,流两种眼泪,不好安慰,安慰都在西瓜上来,吃完,安然强笑着鞠了一躬。那鞠躬,像是把观众心里最甜的瓜瓤也给鞠掉了,叫人轻轻惊叹,无所顾忌的快乐,也是可以一瞬间掏空的。

张子枫与朱媛媛的另一场戏

张子枫这几场戏很好,而好的又不只是这几场戏。她是真正在戏里活泛开了,跟不同戏路、不同功能的演员对戏,在稳定的主声部里,唱出了不同的变奏。尤其是哭戏,各有各的层次与表达,也各有各叫观众心中翻波的功力。

翻着翻着,翻出了新鲜感。这张子枫「按部就班」了这么多年,不一样了。

在之前,她跟大多数童星有着相似的规划。几岁的时光,她被放到各种故事里混经验,砖头一样,哪里需要哪里砌。直到冯小刚让她在《唐山大地震》与《一九四二》中,负责给观众尚未溃堤的情绪添一根稻草,张子枫就有了轮廓。十几岁时开始,她以小女儿和女学生的适配身份刷屏,尤其是从电视剧《小别离》里的方朵朵,到《快把我哥带走》的时秒、《你好,之华》的少女之华等角色,或动或静,都有了表达的空间,而《唐人街探案》系列里的思诺,让她承担了些许超乎年龄的邪性。

《你好,之华》

这些经历除了在培养观众缘,就是多做试探。先把能够丈量到的领地尽量踩到,她才好跨出去试水,出演这一部很有可能斩获演技类奖项的电影。

那从《我的姐姐》后再打量张子枫,打量我们始终误以为仍是小孩的00后,就有了一种「早熟」的错觉。不只是突然感应到他们从校园戏、家庭戏里长大的迅疾,而且,似乎得收起小看小孩小打小闹的眼光了。

00后作为代际,比我们想象中要更早地形成声威。易烊千玺因为口碑之作《少年的你》提名金像影帝,就是个非常强烈的信号,而张子枫这次也不免引来人们猜测,第一个00后影后,会否花落张家。

《少年的你》

还记得2016年,24岁的春夏成为金像影后,同年底,同岁的周冬雨被封金马影后,我们才在兴叹,年纪轻轻的90后都登顶了,这倏然过了5年,下一代的内地影后种子选手张子枫也浮出了水面。

之所以要强调地域,是因为彼岸还有一个文淇,奖运好得羡煞旁人。但理应更让同辈甚至前辈垂涎的,是她对于超乎岁数的角色有着「少年老成」的洞察力与拿捏感。14岁不到,她在《血观音》里演被毒计、暴力、色欲所侵吞的小女儿棠真,表面越是乖顺无辜,就越是透得出一股凉薄。而《嘉年华》那个为保护自己而对性别霸权、身体侵犯见怪不怪的酒店打工妹小米,也被她半挣扎半「自毁」地演出了心性复苏的递进。

早慧如此,难免被寄托更多,但更重要的是,内地年轻演员群体中,多的是流量至上钳制演技输出,但台湾更传统也更较真的电影环境,还能更多培养与保留一些好胚子。把文淇视作张子枫当下最强的坐标之一,意义也在于此。

《嘉年华》

近来常常见报的还有新人刘浩存。身为唯一的00后「谋女郎」,她被寄托着「前辈」周冬雨的电影运。目前无论是张艺谋的历史伤痕题材《一秒钟》,还是韩延的绝症疗治题材《送你的一朵小红花》,都属于可以「带人」的深沉型电影,跟男主张译、易烊千玺合作,从女儿演到女友,从展现天然状态调至揣摩表演技巧,是需要在稚嫩以及世故之间找准平衡的,所以哪怕被质疑演技苍白,这样的跨度,也足够让刘浩存弯道超车。

《一秒钟》

跟张子枫在《你好,之华》里饰演姊妹的邓恩熙就是很有基础的一位。最值得一提的是她担纲主演的《少女佳禾》,这个因为母亲意外离世、父亲逐渐疏远而陷入暗淡生活的女孩,旧有仇怨,新有霸凌,不得不为自己挺身而出时,那种「惨烈」叫邓恩熙糅合了愤怒、绝望与犹豫进去,在大银幕上汇成了一股叫人生疼的情感力量。不过,虽然她演得不差,不叫好也不叫座的电影并不能让她在短时间内跳得更远。

《少女佳禾》

其他一些同辈,《流浪地球》《快把我哥带走》的赵今麦,《二十不惑》的李庚希,《赘婿》的蒋依依等等年轻女演员,还需要有更密集甚或更精准的发力。

就跟女演员一样,暂时能够冒尖的,还是童星出道且有硬货作品在手的易烊千玺,至于同行的王源、王俊凯(1999年生),以及陈飞宇、吴磊、荣梓杉、胡先煦等人,也都需要有足够好而且足够多的作品来证明他们。好歹如今,是连10后王圣迪都要提前跟这些「前辈」平分秋色的时代。

《地久天长》中的王源

这也能看到,演员代际之间,前浪与后浪的界限在进一步削减,时间也显得进一步「紧迫」。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分割孩子与成人之间的门槛大概是16-18岁这个年龄段。这是一截非常短暂的中间态,迈错了步子,可能是职业生涯的「万劫不复」。

但是,要是能够捕捉到了,释放开了,这个演员就能盛放出足够惊艳也足够让人惊羡的实力。比如曾国祥之于易烊千玺,后者作为童星、作为偶像、作为小孩,终于在亟需转型与突破的关口,遇到了可遇不可求的机会,迈过这个年龄段,这个表演分界线,他一夜之间就跨越了同辈需要漫长时间才有可能够得着的「可能性」。

对于「沉寂」的大多数人而言,顺势抓住这短短几年,通过各种青春戏、家庭戏找准表演的感觉,也不失明智。终归没有几个人能像易烊千玺那样「一蹴而就」,或者像张子枫这样,幸运地接得到各种剧本来过渡,便于尝遍年幼角色后可以选择继续深耕,也可以选择跨界进击。

在这里叹00后「凶猛」,叹的还是拔尖的一小撮,毕竟张子枫追上了,甚至很快就能越过了易烊千玺的光辉,成为「逼着」同龄演员跳出舒适圈的又一「典范」。

不过,这也暴露了00后所面对的某种尴尬,这恰恰源自于不等位的「早熟」。演员早已跨到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尤其是在更容易催熟的娱乐圈,但是却被比校园早恋禁令更「严格」的商业规则给绑了手脚。

很难得地,在《我的姐姐》里,张子枫有了男朋友,更有了吻戏。之所以加了个「更」字,是因为国内对小演员似乎有着一种秘而不宣的「保护」,导致他们想要延长扮演少年的演员寿命时,戏里戏外都要杜绝性意味的出现。于是,00后面临着岁数渐长,但是观众与市场「要求」他们继续停留在国产片里的十几岁,实质上,这并非「早熟」,而只不过是受众表层意识中的「早熟」。

所以张子枫需要借助的,是角色已经已经二十四五岁的设定。即便如此,这也还是引起一定的愕然,这大概是家长式观众群体难以迅速接受的某种「粉圈思维」。更发人深省的,是导演陈思诚看完这部讲述女性困境的电影后,「揶揄」张子枫的银幕初吻没能放到《唐人街探案》系列里。这种不得体的「争夺」,更为张子枫,为00后,为年轻请女演员添了一重所谓男性审美大环境造就的尴尬。

反过来看,张子枫这一次的「破格」,也更是一种试探,甚至宣言。「早熟」之于00后的福利,是意识到自己可以去「熟」,也能够「熟」得起来,这对演员而言,无疑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解放。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独属于他们的好时机。

毕竟在国内,一方面是青春片、偶像剧有很大的市场,在流量利好的同时,也让许多年轻演员走不出来,另一方面,则是电影电视剧对女演员一贯的相对不友好,就连张子枫,都表示过,「我不光会担心没戏拍,(还会担心)长时间不演戏就演得不行了,之后就失去了感知一切的能力」。

此时细想张子枫的奋起与自省,对现下的电影与电影环境,也许会生出更悲哀的心态。

其一,表演环境如此败坏。中老年女演员常叹接不到合适甚至适量的好剧本,更没有多少好戏可拍,现在即便是选择权正多的年轻演员,也生出了同样的隐忧。但另一方面,疫情前热钱不断涌入,带来过电影短期内的虚假繁荣,早就让流量+IP成了许多演员醉心或不得不醉心的名利双收的路数,模式化的流水线生产干扰了健康的影像表达,劣币驱逐良币愈演愈烈,商业电影愈发成为一个任人装点的小丑。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摆在好演员面前的问题不止是剧本数量问题,更是质量问题,这质量是需要演员去献祭的,多少演员屈从之后还能够全身而退呢?

譬如我们可以站在影迷角度自私地认为,倪妮可惜就可惜在,在《金陵十三钗》中惊艳过后,哪怕担纲主演的戏层出不穷,却要等到9年后的《拆弹专家2》,演技才被再次「认真」提起。在极其宝贵的二十多到三十多的年龄段,她享用了流量红利,但也许换不回一个演员标签了。而这,契合了很多85后演员专注流量变现的大IP、大女主的影视现状。

《拆弹专家2》中的倪妮

其二,中国电影与世界影坛越来越脱轨。好电影与好演员一损俱损,经历过60后巩俐、70后章子怡所代表的国际成就,那种不可复制的路线与视野,更衬得我们当下不断缩窄的窘况。90后的继任「谋女郎」周冬雨通过两岸三地合拍的《少年的你》,够着了连奥斯卡的门槛,已经是足够致幻的兴奋剂了,但留给后来者的挣扎空间,短期内是见不到更多改善的。

让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出征国际影坛成了越来越遥远的传奇,而传奇发黄了,也不过是商业法则侧边无关痛痒的注脚罢了。我们现在自然也有新电影亮相各大国际电影节,只是名导演少了新锐甚至尖锐的表达,新导演又缺乏长足发展的利好环境,关键是那种拼死拍好电影,继而业内、圈外持续沸腾的精气神没了,多的是变现能力的关注,以及表达尺度的玻璃心,这无疑是最让真正的电影人所痛心的。

《红高粱》中的巩俐

其三,演员断代如此剧烈。不只是以代际、年纪划分,更是好演员出得太少,太慢,几代谋女郎、周迅、宋佳等人过后,是周冬雨与春夏,然后似乎就要接续到张子枫,而目前的张子枫同样跟同辈拉开了巨大差距。各年龄段好演员的密度越来越稀,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哪怕热钱涌入近几年遭遇了冷水,却没有多少人试图修复畸形的电影生态,反而仍有许多人愿意将之视为赌桌,豪赌一把就是目的。

日渐遇冷的弊病之下,从上到下的电影人都忘记了,电影一定要走在演员之前,这是演员打响名声、赢得主动权,而电影能够持续发展、获得生命力的不变法则。

张子枫可贵就可贵在,她有作品意识。20出头的年龄段缺乏优秀演员的有效表达,张子枫能够提前顶上,算是第一个抓住先机的,第一个抓得住的是她,而不是其他同辈人,也许在于她很难得地做到了专注,不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戏演好,而且能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让演员回归相对纯粹的表演。

而我们试图为每一个从污泥层出头的演员呐喊,就像是在日薄西山的电影圈内,召唤一个个超级英雄,希望他们能够抗打,更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够逆转时空,从商业与工业巨兽口中,把残损的电影躯体给拖出来。日后究竟怎样续命,怎样复原,不得而知,但期待完00后,希望我们不致于通过巴望10后、20后,来延续这种致命的虚幻感。

 6 ) 无处申诉的女性困境

(首发于《Vista看天下》)

近来国产电影出现了不少与女性议题相关的作品。春节档大热的《你好,李焕英》讲“母亲”,到了《我的姐姐》,戏名更是直接揭晓了主要角色的身份。不但两部戏中的女性都涉及了家庭内的两种“角色”,而且巧合的是,两部戏的编导也皆为女性。

相比《你好,李焕英》喜剧的类型包装,及主打母女情的戏剧定位,《我的姐姐》则很不一样。无论从电影故事本身,还是从戏中所折射的社会性议题来看,它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女性主义”定位。

戏中由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安然,在电影一开场就遭遇了父母丧生的变故,遗留下一个自己并不熟稔的弟弟。大家庭中的亲戚要求姐姐抚养弟弟,但姐姐却希望能一个人去北京读书,整部戏的戏剧性便是从这“左右为难”的选择、及姐姐和弟弟的关系变化当中延伸开来。

电影中为“安然”这个角色设置了相当多当代社会典型的女性困境:伦理上,父母和大家庭抱有着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观念,上一辈的姑妈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大,她牺牲了自己的人生去成就自己的弟弟,而这一代的“安然”则同样遭受着这种“男尊女卑”观念的压迫,无法自如地选择自己的命运;情感上,积弱的男友也没有能力为“安然”争取自主的空间,他总是轻易地向长辈和社会现实低头;职场上,“安然”则要面对有权阶级的压力,不能单纯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应有的公允对待。

乍看下来整部戏其实有着非常浓厚的社会写实意味,而“安然”这个角色的内里确实也隐藏着某种女性的反抗性与自主性。只不过,这一切似乎都只是这部电影在女性议题上面的包装,整部戏的价值核心其实仍旧是相当之保守和陈旧的;或者应该这么说,从确定了整部电影的主线关系是一对“姐弟”开始,整部戏就注定了内核一定是“保守”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戏剧发展的需要注定了这份“保守”。这对姐弟关系在原本的戏剧设置中是不熟悉的、冲突的。弟弟一开始总是处处与姐姐作对,而戏剧在慢慢的积累和发展后势必要带来变化,二人的相互理解和彼此之间产生的依赖、关怀是必然的。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姐姐选择没有签领养协议而是带走了弟弟,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正常稳妥的戏剧发展逻辑,也本该是一个十分温情的结局。

而吊诡之处却恰恰出现在了这个结局上。皆因电影在之前陈设了相当多的女性困境,而这些困境多数是归咎于人伦环境的压力;但这个结尾的处理,却令姐姐陷入了新一轮人伦情感的束缚之中,再一次用亲情绑架了姐姐的个人选择,这似乎也预示了她最终走向的,将是和她姑妈完全相同的命运。

这部戏的编导曾经阐述这个结局其实是具开放性的,安然仍是有强烈的自主性格,她绝不会重蹈上一代女性的厄运。但问题是,安然这个角色如此年轻(大学刚毕业),要完全独立生活已不容易,何况是要再养育一个弟弟;而安然希望去北京上学,在地理位置上天然也已经设置了另一道障碍;而安然的整个家族中,在剧情中也已经交代了在现实层面,确实无其他人可以真正照顾好弟弟。电影并没有交代安然在带走弟弟之后可能面对的更大困境,而编导完全不理角色的现实处境,轻而易举地形容她会“走上不一样的路”,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相当不负责任的说法;而这个所谓的开放式结局,只是给人物制造了更大的困境,也并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供她喘息的出口。

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中对于人伦情感的善意描述,也注定了这部电影内核“保守”的必然性。电影一开端,似乎安然身边的许多人都不是正面角色:遵从传统伦理约束,懦弱的姑妈;成天游手好闲的舅舅;撞死安然父母,有酗酒嫌疑的钟勇;在医院中仗着家庭背景颐指气使的女医生;还有一开场已经死去,十分“重男轻女”的安然父母。但在戏剧的发展中,这些人物都会慢慢显现出善良、温情的一面,颠覆观众对他们的既定印象。这些设计在塑造人物上当然是有效的,能令到人物立体,我当然更不会怀疑这份善意的真心。

只不过,这种写法令这部戏又一次产生了吊诡的分裂。因为戏剧中所阐释的那份女性困境恰好就是被各类人伦情感所绑架;但在电影中,曾经令女性陷入困境中的每种情感却几乎都是善意的——没有一个人是坏人。就算是出现在医院之中,最坏的那个要逼迫老婆生男孩的男人,谁又能知道他在家中是否也是一个慈父或孝子呢?所以电影中的设计几乎让我们原谅了所有人,但原谅之后呢?既然没有人有错,亲情又是温暖的,那女性们能怎么办呢?她们能选择的似乎只能是再一次为了各类情感,而陷入自我牺牲的桎梏之中。就像安然在听完姑妈的陈述之后,下一场戏就是去寺庙给全家人点了许愿灯,戏剧中透露出的那种用人伦情感覆盖掉自我的意识形态其实是非常清楚无疑的。

是故这部电影又呈现出了国产电影中常见的单纯“煽情卖惨”的局面。之所以说它是“卖惨”,是因为这些惨是没有控诉对象的:身边的人没有错,问题的制造者(父母)一早已经死亡,大环境更没有错(不能拍或不能说),每个人物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惨,也不知该向谁申诉,一切就像是一场不可控的“天灾”,最后只能自影自怜大哭一场了事。而戏中每逢女性角色遭遇困境,便配以大段大段的煽情音乐制造悲情,那份催泪的商业目的也已异常明确。而我怀疑的只是,戏中这样单纯展现女性困境除了一顿猛烈煽情让观众哭一把之外,真的有什么意义吗?如果困境只是单纯被展示就已经足够的话,那我们经常在社会新闻中看到的那些女性遭遇,哪个不比戏中这些煽情情节来得更深刻、更值得反思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本就是一部商业电影,煽情并非什么原罪。说到底,电影之所以呈现出如此分裂、自相矛盾的迹象,一切源头还是剧作的问题。

剧作在阐述女性议题之余,又想主打“姐弟情”的人伦温情,想面面俱到两边讨好的结果,就是在戏剧上顾此失彼和产生了议题上的自我矛盾。如果弟弟单纯做副线,主线集中讲姐姐和姑妈的关系,戏剧上的变化替换成两代女性从矛盾到最终完成和解,想必在温情之余也会更加扣紧“女性”这个母题,不会陷入如今这般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之中;又或者专注做“姐弟”关系,刻画好家庭关系之中的普世情感,不必非添加如此多女性议题,电影也会变得完整和纯粹许多。

而现在的剧作为了同时兼备人伦温情与女性主义,却令两个方向都失去了力量。女性主义变成了纯粹的话题式展示自不必说,另一边厢的“姐弟情”也处理得相当仓促。诸多观众反映弟弟的变化速度和成熟度太不合理,恰恰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戏剧篇幅去铺陈二人的关系转变。弟弟不是不可以成熟,只是戏剧上用了太多篇幅去刻画另一个主题,没有好好在二人关系上细心做铺垫,也没有好好刻画弟弟的性格轨迹,于是弟弟突然变得对姐姐充满情感,甚至于非常主动地打电话给领养人求领养,在戏剧上其实都欠缺了一些说服力。

剧作的这些问题当然也反映了电影本身贪婪的诉求。这部电影显然希望在商业元素上能够大小通吃:既想吃女性议题的红利,又想用人伦煽情来打动更多观众。但归根到底的问题是,究竟女性的困境、女性的自主是不是编导最想说的话?是不是她们最想表达,希望让观者关切到的地方?而现在电影出现了这些自我矛盾的问题,但票房成功,是不是编导就非常轻易地乐见其成?

这其实无关这部戏究竟是女性编导还是男性编导。无论编导是女性还是男性,如果他/她们的电影最后变得只剩下商业性的话,那对中国电影而言一定不会是一件好事。

 短评

我能理解喜欢这片的人,但我是很不喜欢的,甚至看不下去。因为几乎每个情节都在意料之中,大多数地方的拍法也全都提前猜到。哪里什么情绪,哪里该发火哪里该哭,观众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很有规划,但换句话说就是极其套路。所以,哪怕背后是非常好的真情实感,哪怕张子枫、肖央、朱媛媛都很精彩,也被套路给损耗了。这对新导演或者院线片来说也许算好事。但我只能刷手机了,尤其是这个弟弟,太假,那些台词都不是小孩说的,而且句句精准到位,编剧实在让我受不了。而且对主题和人物的表现方面,编剧也不用废笔,场场为他的目的服务,实在太刻意了,缺乏生活中真人的感觉。

5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较差

我其实不喜欢这个结局,如果在签字的地方就留白,可能会更好吧。这个故事没有解决实际性的问题,人物也不能算跟自己和解了,很难受,让我想起地久天长的那种难受

9分钟前
  • 杨骁艾
  • 推荐

从强制一孩到开放二胎,历史的组合拳就这样无差别地打在姐姐们的身上。而当姐姐们转身想为自己的生活奋力回击时,却只绝望地发觉无处下手——因为往往并没有什么十恶不赦的大坏人,让她们窒息的正是这充盈各处的厌女空气,以重男轻女之手,穿梭于日新月异的时空,如出一辙、驾轻就熟地扼住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咽喉。(姑妈送走安然后喃喃自语俄语单词的那一刻泪崩了😭

11分钟前
  • 狗不见🌈
  • 力荐

作为有两个姐姐享受社会红利的弟弟,我一直对我的姐姐们抱有亏欠感,即使如此我也无法完全了解她们作为女性所遭受的困境。而《我的姐姐》则真实地将这种困境展现出来,女性就像套娃,一代代被装进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套子中,压抑感和无力感充满我的胸膛,眼泪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除此之外,我还蛮喜欢这个结尾的,因为它展示了女性最强大的情感力量:爱与善良,影片通过姑妈鼓励年轻女性“套娃不必非得装在同一个套子里,自己的路自己走”,同时用这样的结尾告诉她们不要放弃爱与善良,因为女性独立和爱与善良从来都不是二选一。作为男性和弟弟,我们能为姐姐们做点什么?或许就从尊重她们的意志、了解她们的困境、支持她们的发声开始吧!男人要有内自省性。P.S.张子枫拿影后吧!PP.S小时候的安然是王圣迪(普普)演的,她未来也会拿影后的!

16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看完最大感触:只有成为真正冷血无情的人,才有可能摆脱痛苦,这是儒家的诅咒,能破除的中国人寥寥无几。情节看似由急风骤雨般的冲突构成,实际上全是如履薄冰的斡旋。剪辑是加分的,几乎抹除了所有令人“生疑”的空隙,让这场风暴尽量逼真。

1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最后安然带着安子恒跑出领养家庭的时候,忘了把银行卡带上,这个事儿让我很挂心。

20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推荐

坚持了47分钟,一边剧烈精神呕吐一边出来了。我以为我受得了这种题材,算了,放过我自己。没看完,不打分,不是受众,及时止损……(听说结局了,还好提前出来了,不然我可能会徒手拆了电影院)

21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可能还不够好,但它值得被看到。它所涉及的东西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都探讨得太少,而在这个时代也尤其需要,即使只是被提起。演员们真好,坚强的张子枫格外可爱;朱媛媛的角色让我想到很多身边的人,她像妈妈、像姑姑、像她们那个年代过来的很多女性的集合,你可以轻松地质问很多“你为什么不……”但最后她就是选了最难的一条路,出于本能、规训或者爱,但她本身终归是伟大的,但也不该被伟大绑架;肖央彻底改变我心里的印象,很有戏的人,层次全出来了。影片的节奏有问题,情感有多次的断点,转折强硬,太突出戏剧性了。很多生活化的段落太过“工整”,少了闲笔,流露出太强目的性;尤其是弟弟的台词,句句“一针见血”,没了孩子本性的天真,只有大人“睿智”的设计,就会让看的人识别出来,再难融入,好在小朋友太可爱了,所以依然抓人,哭了好几次

25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看到结尾我就知道,这片儿肯定要挨骂。很多人肯定觉得它不够女权,甚至是打着女权反女权,不然最后姐姐怎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我觉得吧,电影好坏先放一边,姐姐做任何选择都是可接受的,只要影片给足了理由和铺垫,以及只要这个选择是她自愿做出的就可以。我们说女权或说任何人的权利的时候,不是规定Ta一定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算是维护了自己的权利,而是看Ta是否自愿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后者才是Ta真正的权利,才是Ta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30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原剧本叫踢皮球一语三关,编剧设计了三组姐弟关系用女主产科护士的身份设定勾连起几代女性的困境,困境中细密编织了无数议题,扎实严肃,尽管琐碎但克制沉稳。人物之丰满,几乎每个角色都在最后翻转出来立住,被迫放弃念书的姑妈,不得已放弃孕妇的产科女医生。第二幕结尾连续两场震撼人心的和解与独立的大戏,对孕妇家属怒吼发问“你都有两个女儿了,为什么还要生儿子?”它讲的不是一位当姐姐的女性的个体遭遇,是强制引产上环计生政策到二胎政策放开被迫生子之下所有无法摆脱命运的女性,生育困境的背景笼罩于全片。最巧妙的是开放式结局,当所有人跟随导演的细微视角去体会她溺水般挣扎的困境,选择似乎不再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拍给所有人看的“知晓我命运”的故事。无论是社会意义,还是行业意义(有话语权的女编剧把女导演带了出来),都是典范。

35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全片最震惊的一句话“从小被表哥当沙包,被姑父看洗澡”。

38分钟前
  • 滋养丰富风味绝
  • 推荐

姑妈那条线 就是两代人的悲哀

43分钟前
  • WRONGCOLOR
  • 推荐

其实可以不要那么多刻意煽情,有些话从小朋友口中说出来就假了。好的是关注到了中国姐姐这个身份带来的苦难以及长久以来做出的牺牲,但结果是新时代追求个人价值的姐姐仍有可能选择老一辈的“苦难”,从被逼迫到自愿,这弧光不值得鼓励,无法展开的某些原因和结尾的亲情绑架让人叹气。张子枫的演技还是顶得住怼脸特写的。

48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姐姐天生就是没有底座的套娃,是没有残障的瘸子,是挖掉了西瓜瓤的瓜皮,是装进了保温杯的咖啡。生育证明像与生俱来的一纸符咒,经文是女孩要被迫独立和牺牲。天生沾染了长女如母的气味,却跟弟弟拥有不同的爸爸。可尽管他是肉包子里的花椒,仍是姐姐要捐出的功德。她说从此经文她来诵,而功德都赠我。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摄影很好很有设计感哦。女性电影,隐隐担心并非女权电影,我也分不清楚。跟《82年生》相比代入小男孩视角柔化了冲突,弟弟表演过于小大人了,台词写的也有点糟糕,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女性视角。一二幕搭建的特别好,第三幕有点拉胯了,每一场戏都煽情等于没一场煽情。仔细想想拍的太MV了,咔咔怼特写上音乐,何必呢。结尾很喜欢,好的电影应该带给观众思考而不是瞎给答案。今年是张子枫年。如果迷雾剧场能上就是肖大宝年。

52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推荐

三星给演员们,结局让人太恶心了。典型的男权社会下的“政治正确”,女人就要牺牲,被亲情捆绑。就算不从情感角度出发,那大家理性思考一下,姐姐现在只是小姑娘,如何养育好一个娃,送出去给富裕的家庭养对两个人都好,弟弟还小不懂事,姐姐也不懂事吗?还要媚男到什么时候?

56分钟前
  • Whatever
  • 还行

《感动中国》好歹还能做到——主题明确、态度明朗;本片,并不。从独立到奴隶,这是不敢动。

58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它本可以是《何以为家》,但它选择了《以家人之名》。

1小时前
  • 關於藤井樹.
  • 还行

21世纪的女性回归自我了吗 没有

1小时前
  • 废物仙子罢了
  • 还行

垃圾结尾。结局是这样,这部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都喜欢讲四川话。

1小时前
  • XM7–局外人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