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六季

综艺大陆2021

主演:许知远,黄灯,鲁白,何多苓,高圆圆,杨扬,宁浩,葛兆光,吕燕,钟叔河,姜逸磊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3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4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5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21

详细剧情

  犹如尝试一种新的口味,或者接纳一种新的声音。可能带来新的触感,但态度不变。《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

 长篇影评

 1 ) 对话鐘叔河

虽然说是八十多岁的老先生,讲话一点都不会晦涩难懂,读万卷书然后只用最简单通俗的话来表达,就是好的编辑,好的学者。

老先生引用,何为才学识,才是才能,学是学问,识是见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为学问,作家诗人才华横溢即为诗篇,公共知识分子如编辑记者宣传者最重要的是见识和以此形成的社会使命感。

老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正因为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民族自我复制的基因太强大,正因如此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变革的脚步才会走的非常缓慢,这不是一两代人能轻易实现的事,所以,急不得。

老先生说,按常识和情理办事,事就能少了很多折腾。除四害如果能有一半的人认识到这个运动的问题,不去做,那么荒谬就不会继续下去。

老先生说,书还是要尽可能多读一些,保持质疑探索求真的勇气,自由的阅读,自由的思考,不拘束于眼前。

最后老先生说,他的一生,只为尽可能出一些启蒙的书,尽力做一些正确的事,讲一些真话,如此,人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

PS这一期许老师采访时眼神中的崇敬和在图书馆翻看古籍讲到张德彝时那种兴奋也很动人

 2 )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葛兆光观看笔记

自然灾害要比人祸好对付得多(节目开始不久的这一句,歪打正着,放在目前的情势下,真是太让人唏嘘了。此时,葛老师也被封控在上海家中将近一个月了,据他自己说,只能翻看以前去美国、日本和欧洲瞎逛的照片,假装在旅行——摘录者按)。 任何预言对于我们搞历史的人来说,都不大靠得住。 形势比人强,思想总是无力的。我们能做的是把它往远处推一下,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坐标里去看。 过去太多人强调中国和日本,好像同文同种,一衣带水。其实我觉得,现在更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和日本它有什么结构性差异,导致了后来的路径不同。如果你太多的强调一样,你没法解释中国和日本为什么在后来现代化的道路,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日本呢,它跟中国的差异其实并不来自于思想的差异,而是来自它背后语境,也就是政治和社会的差异性决定了思想的不同。所以我们一直就讲思想史并不完全是只是单纯的就思想谈思想,它实际上是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特别大。 宋代以前基本上知识分子是认为说要得君行道,然后我们把我们的理想实现出来,可是到了王阳明就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变,叫做“觉民行道”。 警惕后见之明。很多原本简单的道理,没有那么玄乎,后来人总把它们越讲越深刻,加上了很多自己的体会,甚至完全离题,和现实离了八丈远。 朱熹:“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盛世是平庸的,因为才学都用在写诗歌上头,没有那个吃过苦,没有流放过,没有产生危机感,没有一个思想深刻的,嗯所以我还特意在前面写方法论的时候,写了一段叫做“无画处有画”。 我们能不能写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史?所谓‘没有思想’是说,没有精英的思想,没有特别天才的思想,关注的是下层民众。我写思想史时,心中有一个搏斗的目标——那些具有笼罩性的思维定式和陈词滥调。 我们说跟大学生讲历史,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就是跟大学生脑袋里面(灌输)的历史搏斗。 你说我们心里面有没有什么阴影啊(上山下乡),这肯定有。但是有些事情你得过去了,别一天到晚本事难受。过去有什么好,我们是因为现在你可以面对了。他老讲他这个怎么苦呢,那苦难就变成一个勋章,挂在你的胸口上。反正我不太愿意回来(下乡的地方),是这道理。所以我不觉得,苦难都是正面的。有些人也曾经在苦水里面泡过,也许他会反过来想,你们都应该受一受那样的苦,那怎么办? 什么是爱国主义?一种是走向民族主义或者孤立主义的爱国主义,一种是对国家负责任的爱国主义,你让这个国家更好,对这个国家负有责任。这个是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的话,单纯的去抽离出来去谈爱国主义,它就变成会走向是非常狭隘的民族主义。可是过去因为没有分清楚区别,听不得人家批评你这个国家,听不得人任何的非议,但是你总得听人家是不是善意的,是不是真的为你好,对不对? 思想史跟知识史是不一样的,知识是可以进化的,他在不断的积累积累积累就上升了,对不对?可是思想是有时候是不断的重复,有时候想想,其实是蛮悲哀的。 国内历史书写从长时间自己想象自己,到西方的他者目光,再到第三个阶段,自周边国家去打量细部。 你如果把那些地方(周围其他民族)说成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其实是对那些地方不尊重。自古以来……可能反而是成见,要跳出立场框架,将历史放之于更大的背景之下。学着用对方的眼睛进行反观,树立全球眼光,以大家都能接受的价值观与历史认识方式去书写历史、讲述历史。 抗战激起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让一代人习惯用中国的史料、立场和逻辑去看问题。我们都不否认中国有特殊性,但你要不要共享一些普遍价值,比如说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现存的国际秩序,你是融入,还是另起炉灶?你认为你的特殊性是地方性文化,还是普世性文明?过于强调特殊性,就没有一体,只有多元。 我们传统的历史书写是不融于现代史学的,第一是常把中原王朝当作叙述的主线,第二是围绕政治,也就是王朝的更替、君臣的事迹,第三它基本上是以精英人物为主的,不涉及社会底层。 1895~1925年这个是作为转型时代嗯出现了很多新东西,我们仍然认为是从1895以后到1898,戊戌变法,中国已经出现三个路上了:第一个就是按照英美这样的人,我想第二个就是社会主义,还有一个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不仅包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包含了一个拯救自强的这么一个,其实这三个方向哪一个方向强一点。就出现一个事件有五四,就是这样开始是民族主义或者爱国主义,但是很快,转让新文化运动。到了一九二几年,中国文化大讨论保守主义、传统主义或者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比这个跟自由主义的辩论?但到了1930年代那就是社会主义来了,其实就这三个东西在那不断的交错着。 问:新一代的这些哲学家,你怎么看呢他们的研究? 答:他们做的题目都很小,太碎了。他们不太关怀中国说跟大的政治命运有什么关系,好像他们只是一个专业,一个技术。我都不跟他们谈起来,这个很有意思。他们会批评我们,你选那么大的书干什么样,你写了那么大的宏观的问题能解决吗?有时候我想,就是说我们还把研究学术不仅当做一种就是我们的好像整个生命都在里面,同时我们非常自觉的说,我们做这个题目它到底能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批评的意义…… 历史学家是诊断病源的医生,不是开刀动手术,不开处方的医生,我们是给你诊断病人,你(政治家)听不听由你。

 3 ) 十三邀第六季

第六季许知远在尝试与一些更现实的问题碰撞,特别明显的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古早高知从震撼于一些自己从未见到过的生活方式,到对这些被遮蔽的人为什么被遮蔽的反思,能明显感受到这个过程,不流畅,但比以往真诚了许多。 特别是黄灯这一期,黄灯的感受其实我早有发觉,差不多高中的时候,就感觉整个教育体系仿佛一面巨大筛网扣押在我们身上,我们需要打磨精细精致,面对一个个孔眼越来越小的竞争(中考高考研究生),我的很多朋友,他们聪明真诚坦率,仅仅因为少年时期一时贪玩,一丝调皮,一点环境上的变故,便得不到了进化的资格,无比残酷。这套体系只有一失足千古恨的落水者和黄灯节目里所谓的“工业废水”,并没有对落水者的拥抱。回望我们的教育经历,不乏仍然有许多人愿意感谢它,认为没有这套公平公正的体系,自己是没有办法获得一种社会认可的,因为就像很多迷茫困惑的被筛掉的人一样,所有从这套体系里出来的人,早已不习惯自我认可自我的价值。这是一个先剥夺自我价值认可的能力,在赋予部分人教育层面上的社会层面的认可与标签的体系,一旦失败,只能打个赤条出来,并让你自己羞耻于自己的失败。 我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最早的印象来自于“多考一分 干掉千人”,我回过头来反思一段时间对其的信奉,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未来的孩子还说类似这样的想法,现代化进程大约的确是失败了”,我常常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部分从这套教育体系里受益的年轻人,即钱理群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儒皮法骨社达心”的,他们披着儒家慈悲良善的外衣,信奉者一切按照现有的律令行事是正确的,内心认可这个世界是黑暗森林,是你争我抢,是零和博弈,是优胜劣汰。 我仍然怀揣一种愿景,就像拉纳在《资本之都》里说的:“对生活在一个更温柔的社会的渴望,对一种更崇高的人际关系的渴望,对利己主义以外的东西的真诚渴望,还有,从这个世界的公然残酷中获得喘息空间的渴望。残酷的社会往往是最有活力和生产力的。19世纪的欧洲是历史上最富创造力的社会之一,但哪怕你是拥有这种活力的人,与残酷共同生活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只有最铁石心肠的战士才承担得起残酷的全部成本和全然无情的资本主义。印度的中产阶级实际上并不比加拿大或瑞典的中产阶级更愿意为残酷负责。在我们“新自由主义”时期的意识形态中,有观点认为只有自我伸张对人类来说才是“自然的”驱动力,但实际上,对他人的同情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难击败。”

希望我们常怀同情,保卫周遭,抵抗异化。

 4 ) 许知远对话何多苓:时间的私有化

●简介

●“自认为很消极”“这一切都和我在1973年看到那颗彗星有关”“小富即安”“画画是为了安抚我自己,让我知道我还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我希望我的话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画画即思想”

●何多苓,“伤痕美术”代表人物。画画,也作曲,

●“松”

●每个领域做到“松”很重要,就像握林丹的手,他的手很软

●去中心化

●喜欢边缘,“梭边边”,致力于在一个主流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关心自己想做的那么点儿事,不喜欢被支配,得自己满意才行

●惊奇感

●对现在年轻人对什么事情都感到不惊奇而感到惊奇,他对世界始终保持惊奇感,会想天上云的的形态,牛在想什么,树是怎么长的

●内在的节奏

●人活着是为了感知世界,而不是被别人感知,就像我看得见,听得见,能体会,能描述

●知青生活对他影响很大

●创造力的本质:无中生有

●承认生命的不可知,怎么去适应它,去理解它

●启示

●做一个人,做一个自然的人,做一个还可以自然的人,轻盈而不肤浅,争取而不逃避,开放而不封闭,进步而忠于自己!

●在公共和私人领域边界逐渐模糊的当下,私有化的时间显得尤其宝贵。

●一个人的自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治愈某种痛楚的结果。无论是当年历史中的人生命运,还是今日市场上的淡忘追捧,一以贯之的人格在沉浮中怡然自乐,这种人格令人尊敬。画作不追随时代的潮流,画法不遵循老师的传统,这种活出自我的生命,令人羡慕!

 5 ) 一个总是向世界寻求某种东西,个人目标明确,有点固执的理想主义者

十三邀第六季第二期的嘉宾是著名神经科学家鲁白,整期看下来,个人感受是鲁白教授是: ★一个总是向世界寻求某种东西,个人目标明确,有点固执的理想主义者。 ★他坚守自己的理念,在行为上不把世界拱手让给他人,有能力捍卫和坚守自己的底线,给自己在这个世界建构了一片安身之处。 ★他用科学的价值观来洞察世事,在这个世界里有争取有选择,既能埋头过学术生活,也能能力管理和拓展专业领域。 鲁白教授说了不少关于脑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和关于现代医学与科学的发展,作为拥有人类某种智识高端能力的他,在事业上春风得意,那种骄傲和坦然,以及视野的深度和宽度,确实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许知远是怎么都要扯到哲学的一个人,鲁白教授很坦诚表达自己对意识,对灵魂的看法,他只有在有科学证据的前提下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就挺刚的,好几次把许知远给卡住了。 科学和哲学,心理学还有很大的不同。神经科学家不玩文字游戏,真要玩人家也把时间花在能变现的地方,这点还真是实在。 这一期看下来,有点点意识到科学家认证据认逻辑这点还是很较劲的,公序良俗人情世故人家也懂,只是比较客气,骨子里还是一丝不苟理性至上。

 6 ) 许知远对话刘擎

●智识提供力量,阅历赋予分寸感,追寻最本真的热爱,便是对生命的不辜负

●精神困境、意义危机,安全感来自何方?

●或精进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赋予生活的安全感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团建,宁愿自己在家躺着

●远方的暴政

●影响我们命运的要素和产变量越来越多,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我们怎么感知它

●没有比较就没有任何视野

●目前的中国出现一种罕见的历史经验浓缩感

●没有目的地燃烧

●年轻的时候太容易浅尝辄止,但其实很多事情是需要阅历,需要修炼的

●社会想象

●996、内卷、躺平

●相对主义泛滥

●现在自由野蛮生长的地带越来越少,规训的网织得越来越密,分类评级无孔不入

●《双城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人物》陆庆松,因为不喜欢填各种表格,把清华大学的教授辞了,在郊区做自己喜欢的事

 短评

刚看十三邀,内心受到震动继而全身发麻,在无序混乱的城中村中有个年轻人在追求秩序的美

6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力荐

被“工业废水”四个字狠狠击中……

11分钟前
  • 连翘
  • 推荐

十三邀第六季了,就没有人想听听许知远的故事吗?你看,他开始准备讨论一些了

14分钟前
  • 林展
  • 力荐

好看是好看,但总感觉许知远就像是一个冰箱空了的人,从始至终提着同一个篮子的菜,去换各种东西回来。有时候换来的菜好一些,有时候什么都换不回来。不变的还是他自己:抱着一份早已形成、无法改变的偏见,把开放性、可能性挂在嘴边,却怎么都做不到。

17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走了六年的路,许知远越来越知道《十三邀》做不成一本实用的「答案」书。所以只好去做一本被现代人贴上各种现代性标签的「问题」书: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提供答案。毕竟,所谓「问题」颠来倒去,无非「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那么几个,而所谓「答案」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很多时候,知「食」分子抛出的问题越宏大,得到的答案越具体,越唯一。一个模糊不清的边界在于,我们不知该把这个节目定义为一部以知识生产为内容的「广告」片,还是把它归为一档以卖书带货为主的「脱口」秀。从第一期来看,作家老师们像是在说:喝这个吧,你看,所谓「二本学生」也可以从「工业废水」变成《诗人》和「知食」分子。让知识带领一个人脱离「应试教育」秩序很容易,但引导一个人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切实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谈何容易。

21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是这样的,像我这样的人,能读到现在,是一个很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大都早早步入了社会,有的在做厨师,有的在修车,有的赋闲在家,有的甚至还在蹲监狱。事实上,苦难离我很近,而生活的幸福对我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幻觉,我很庆幸,能够如黄灯老师所言,在生命的某一刻,领悟到读书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出路。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被历史所书写,被文字所发现,但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真实,我们的分离是如此痛苦,我们的孤独是如此深刻,我们的生存路径是如此的单调。所以我们值得被书写,被发现,黄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书写去对抗生活的沉沦,觉察世界的参差,思考命运的起伏,但很多时候,书写仅仅只是书写,它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普遍地生活在一种无力感当中,时时刻刻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祈求眼下的苟且与安乐。

25分钟前
  • 三仛
  • 推荐

这节目上过很多大神,大都是感觉他们很厉害,但黄灯是让我喜欢的,感觉她的温度可以熨帖内心,想去跟她说点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底层生活,只有升学找工作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种普遍性的失落从何而来,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之前看和刘擎的番外篇,怀疑我们所做的坚持是不是只停留在行动而缺乏更深的探索,也许向内沉淀才是更好的出路;但其实和有质量的人相处也是一件乐事,这种质量倒不是说条件有多好,,更多的是一种本真。许知远好像也变得更加关注众生了,生活就是这样,成天那么严肃,会累。

26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书还是要读的,笑还是要笑的,让我们死是万万不会去死的”

27分钟前
  • 挂甲人
  • 力荐

凭第一期的选题就可以打五星。

30分钟前
  • 小烨
  • 力荐

钟书河这期 真的看到暴哭 太动人了 即便费劲心力才从泥沼深渊中存活下来 依然向往未来 深信一点点火炬就可以传递下去 在漫长的时光里 人这一生算什么 又何谈挫败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样纯粹、磅礴、又清醒的生命力更动人的东西

31分钟前
  • 黑牙刷藍毛衣
  • 力荐

或精进 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才能赋予生活以安定感。在这个单项度的社会,以前那个暧昧的多样性被牺牲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太焦虑了,丢掉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太争斗了,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重新树立思想的尊严。

33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刚刚看了黄灯老师的这一期,很喜欢, 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她在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做她的学生是件幸福的事情吧!节目涉及了很多重要的话题:留守儿童,教育,成长,大学,写作...

35分钟前
  • 面条超人
  • 推荐

这一季的第一集可以看出,其实老许的语言体系是很难切入到现实主义中的,注定是个很难链接的对话,更多的像是倾听受访者的声音,相比于在理想国度去不断发问,在现实题材中用智识去寻求答案反而显得尤为艰难且无力。

40分钟前
  • 菲林
  • 推荐

黄灯真的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她在这个被社达思想荼毒的时代中重新唤起了一个悲悯的视角,让我们看见并能够体认到这份弥漫在社会中但常常被莫名其妙遮蔽的巨大的沉重感。也提醒我们去反思自己所处位置的正当性。“该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幸?”这是不能逃避的问题

45分钟前
  • Shoreline
  • 力荐

第六集首期基本上是系列最爱了。以往的节目是透过许知远与嘉宾的交谈与碰撞,去展露珍贵的经历、阅历和真知灼见,这一期已经超越了常规访谈的层次,完全可以视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了。它不仅描摹出了黄灯这样独善其人进而兼济天下的老师形象,点出了理想主义者唯有贴近现实、关注具体的人才足以绽放光芒;同时它也以黄灯收集的学生作文为线索,去触达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以及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与现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黄灯,是真如明灯般的良善之人。她对大学生的描述是:“空心人,带着塑料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一针见血。许知远的访谈节目俨然自成一格了,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50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书生气在生命科学的大拿面前就变成了一关心生死二是绝对敬佩了,窦文涛是,许知远亦如是

51分钟前
  • 青春只有钱能买
  • 力荐

给第一期五星,从中段哭到结束

53分钟前
  • 楚雨蕁
  • 力荐

我对于许知远作为一个明明在他各种著作里表现出强烈的反时代意识的并且带着明显旧时代风度的知识分子感到了震撼和欣喜,在如此一个时代之下竟仍旧在坚持不懈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着这个时代的问题。他貌似在之后也不再取巧性的去向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求解,而是落入一道道泥泞之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询问着,探索着。

57分钟前
  • yiyi
  • 力荐

黄灯这一集的社会意义能顶好几集,呈现了许多现实中的普通人状态,每一分钟都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惜时长还是短了些,有些敏感问题看起来是不好详细谈,赶紧去读《我的二本学生》吧。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课堂上曾想考北电的男生坦言生长在城市有房子所以有安全感,爆粗怒批土地红利不创造价值,房价几年就翻几番,这确实让自己都有点…许知远下意识插话:罪恶感?男生连忙否认:不是罪恶感,这玩意儿你说我一个人能承担吗?可见,许知远包括黄灯仍然是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人,而大多数人意识到了社会问题但不会归咎于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启蒙者的位置。其实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是运气使然,我时刻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而心理承受不住,只能逃避到同温层。

1小时前
  • Jacques
  • 力荐

十三邀基本上越做越好了,真是难以想象,与现实同频共振与大众相抵共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第一集“黄灯”就看得我百感交集。许知远大概是在以一种他自己也无意识的状态,留守住了当代中国主流新媒体唯一的一块“思想的绿洲”。

1小时前
  • 楚门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