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

剧情片美国2018

主演:托尔比约恩·哈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OlaG.Furuseth、Jon?igarden、拉尔斯·阿兰兹-汉森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

播放地址

 剧照

7月22日 剧照 NO.17月22日 剧照 NO.27月22日 剧照 NO.37月22日 剧照 NO.47月22日 剧照 NO.57月22日 剧照 NO.67月22日 剧照 NO.137月22日 剧照 NO.147月22日 剧照 NO.157月22日 剧照 NO.167月22日 剧照 NO.177月22日 剧照 NO.187月22日 剧照 NO.197月22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21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爱抚慰伤痛。

一边遭受恐怖袭击,一边野外游玩,一边哀声、哭声,一边还沉寂在欢乐之中,本来平静、平凡的一天,突然成了生离死别,让气氛变得惊恐不再安宁,让命运因此改变。因为一个人,一个右翼极端分子使7月22日变成了灾难,青少年领袖训练营变成了一个噩梦。在一个父母离异,母亲眼中“正常”的人,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以伤害政客最爱的人——他们的孩子的方式让政客屈服,以极端的方式让无辜的人成了牺牲品。他始终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面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丝的悔意。作为他的律师,他即使面对大恶之人,即使接到一日5次的威胁,即使因为自己工作对象的原因,被迫让自己的孩子不得不换学校,即使面对大众,尤其是受害者父母的不被理解,即使面对大是大非面前母亲都放弃时,他还顶的压力,恪守自己的职业,为他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他的权益,为他逃脱罪行,为他找辩护者作证。即使这样他还是选择自己认为对的事,即使被审判还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作为幸存者的维亚,他们一块逃。即使逃到悬崖边上,也没有逃离他的魔掌中了5枪,在父母的努力下找到了那家医院,在父母的担忧陪伴中、在医生拼尽全力中看到了希望,他活了,与死神擦肩而过,他面对了生离死别、朋友的不幸去世,醒来后在恐惧中折磨,在经受身心的考验,终还是慢慢的试着走路,他承受了如此痛苦,就像另一个幸存者的女孩说的,活着还不如妹妹死了好,活着要面对这些。他充满仇恨,他恨恐怖分子让他一个正常的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试着对抗命运的不幸,他用开拼力雪车的方式发泄、释放自己的痛苦,为了他,父母开车追他、保护她,用拥抱抚摸他内心的痛。父母为了照顾她,忽略了弟弟的爱。为了他,母亲放弃了现场演讲,她说他除了是候选人,还是是一个儿子的妈妈。在幸存的女孩和父母关爱、鼓励下,他感受到了周围的爱,在痛苦中他被爱融化,他开始学会了面对,学会了坚强,让他看到了希望,让她有了面对恐怖分子的勇气,最终,释怀了,走向了自己的路。

 2 ) 77死,151人伤,凶手却只判了21年

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

看完《7月22日》是件挺艰难的事儿,因为内心总有股子激愤萦绕。

尤其是在看完导演“良苦用心”营造的前30分钟屠杀戏后。

心里就有股劲儿绷着。

爆炸还只是震撼的话,那屠杀就彻底令人暴怒

之后,每当看见凶徒那一脸小人得志的卑劣嘴脸,每当看见受害者痛苦地恢复正常,心中的愤怒便增多一分。

看受害者如此,就想对这孙子上各种古代私刑

而现实中,这人渣居然在监狱里潇洒了七年。

顿时觉得惩罚还是太“温柔”了。我还是喜欢一个快意恩仇、以牙还牙的世界!

22 July

01

恐袭现场

邪恶的虐杀嚎叫

本片是一反“常规”设计的电影,因为我们常理解的“嗨点”在开头,前武后文,最震撼的就在前三十分钟的恐袭复原(当然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也不能在结尾改出个花)。

这一部分恐袭戏,首先得益于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一贯写实的影像风格,直接将观众拉入整个事件当中,从制作炸药,到屠杀青年,整个过程一览无余。

开篇俯拍将观众拉近至事件本身,之后这种俯拍也作为全景视角多次使用

接着依旧手持摄影,偷窥的角度,特别有代入感

时不时的拉近镜头,更能调动观众情绪

拍摄受害者时更是如此,镜头夹杂在人群里,仿佛观众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注视着一切

当然,为了保证全局观,也为了照顾视野,镜头也会时不时地拉远再迁回,但关注点始终在主角身上,不曾远离。

无论是远焦还是近景,视角始终对准一处

而近距离的拍摄下,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生活的真实质感被无限放大。

像烟尘这样细小的点都被刻画

为了之后的正邪交锋,导演在震撼的屠杀环节,就将善恶的对比打造、暗示。

像光影的使用,屠杀者多在暗处,而青年们,多是明处。

光与影,正与邪一目了然

剧情上也有有所对比。

理想与极端,对与错同样可见

而在爆炸和屠杀的一刻,导演的手持功底,牛逼到让人瞬间感受恐袭究竟有多恐怖。

欢迎回到7.22特大恐怖袭击现场

除了导演的功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与恐怖分子的参演者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的出色演绎。

小哥正经很帅,假如不演变态的话

他在电影前面成功将一名老谋深算、冰冷至极的杀手完美刻画。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冷酷、克制

从制作炸药、调制枪械到写宣言、点燃汽车炸弹、登岛杀人,一步步一丝不苟、毫无纰漏,全部成功实施。

之后即便是爆炸成功,他都不苟一笑。杀人也仅仅是呼喊,没有疯狂、没有喜悦,冷静地像台机器。

冷漠,更多是对生命的蔑视

哪怕被警察逮捕,都还是一脸淡定从容

当然假如仅仅把他当做是“面瘫”表演,那就大错特错了,后来与善良的交锋,更看得出他表演的张力。

02

罪与罚

善良的懦弱反击

前三十岁分钟的恐袭,现实中最终造成77人死亡,151人受伤。

就如同“龟兔赛跑”,当暴恐分子用突然袭击大肆领先时,正义和善如同慢吞的“龟”,虽迟但到。

在后半段,电影详细展现了暴恐事件处理、判决的过程。用两大阵营(正义、邪恶)、三个方向(凶手、幸存小哥、首相)、五个主要人物(凶手、凶手律师、幸存小哥、小哥家属、首相),近乎全景呈现。

电影更多地还是聚焦在凶手和幸存小哥的对比上

但在[7月22日]的后半段,所谓正邪的较量,却以邪恶屡屡占上风,正义最终只能以虚弱呐喊告终。

片中很明显地感受到凶徒占据着主导。

对于他的审判,不是简单的定罪,高度文明的挪威为他配备了律师。律师从职业角度为他脱罪,但凶徒竟多达三次改变想法,影响案件的发展。

从找为新纳粹辩护的律师,接受自己精神病的诊断;到突然要求在法庭发言,审问幸存者;之后竟全部推翻精神病脱罪理由,以刽子手形象出现法庭。

几乎每一次要求都视为一次改变自己地位的主动出击。

就如同一开始策划袭击一样,找律师是在计划内,审问幸存者也是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最后一刽子手形象出现也符合这一切行为的动机:屠杀、法庭发言,都为了宣扬自己的极端主义。

他每一次的嘴角上扬,似乎都在证明他是这场审判角逐最后的赢家

再看看幸存者小哥,与凶徒三次转变相对的是,小哥的一次次手术、拆线;回家后承受不住心灵创伤,野外狂奔;是痛苦地一次次做着康复训练。

与凶徒的轻快对比的是幸存者小哥一直痛苦的脸

再看看凶徒审问时有饮料、披萨吃;为了让自己减少惩罚,把和受害者一样的身份的律师当做例外(又神经质威胁律师)。

太舒坦,太无底线,根本不是所谓的狗屁战士只是垃圾

而当一切尘埃落定,幸存者小哥英勇出席法庭作证,战胜了凶徒所谓的“第三次”袭击,让他获罪(电影中是无期,现实是21年)。

但相比受害者一生的痛楚,凶徒付出的代价真是太小。

尤其是当梳理现实新闻后,发现,这货在监狱中,还是三居室,一个卧室,一个健身室,一个书房,过得比北漂还好时。

尤其是得知他居然控告政府“受到不公正对待”,还获得高达4万美元赔偿金时(待政府上诉)。

尤其是他上法院再行纳粹礼时。 善良、正义赢来的胜利,就看着相当渺小。

我们会战胜你的,可用什么呢?爱吗?

03

谁来保护善良

如何保护善良

看完本片,最大的愤慨,大概就在于受害者要痛苦一辈子,而施虐者则可以在监狱“潇洒”。这难道就很高级了么?

艾尔琳,胃部、手臂、右膝和右腋窝中弹

崔西莉亚在枪击中失去了一只胳膊,肩膀和下巴也中弹,后来子弹打在智齿上,救了她

哈米德被射中左肩、左腿和胸部,被迫截肢

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些疯狂的渣碎?

不禁想起军事圈的一个段子:1985年,恐怖组织“伊斯兰解放组织”绑架了四名苏联外交官。扬言完成他们的要求,不然就处死全部人质。

最开始莫斯科试图沟通,但效果不佳,一名人质被杀害。不过,没过多久,人质竟全部放回。

后来流传的消息说:特种部队绑架了恐怖组织头目的亲属,虐待他们,并放出消息不放人质,你们的亲属下场比人质还惨。而结局自然是恐怖分子妥协了。

这不禁又想起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名言:“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

我更想起子曰的:“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文:LOGO李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3 )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挪威2011年暴力杀戮77位青少年真实恐怖事件之艺术再现,专业制作到位,电影精彩引人。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具体地了解和体会了现今北欧社会法治文明之令人赞叹的高度。面对如此灭绝人性的恐怖暴行,挪威受害人及家属、律师、首相及整个社会仍能如此理性、克制,坚持法治文明地处理这场灾难,实在是为我们做出了人类应该达到的高度。

 4 ) 惨烈的死亡 无言的痛苦 到底是谁的错-《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

影片真实还原了在2011年7月22日那天,挪威极端分子布雷维克在政府办公大楼前引爆一颗巨大威力的汽车炸弹,然后赶往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冷静而又疯狂的枪杀了69名夏令营的学生,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可怕灾难。只是政见不同,于是罪犯制造了“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罪犯的意思就是说,“我代表圣殿骑士团反对国家目前的移民政策,采取暴力手段达到我需要的效果,我从事的事业非常崇高”。面对这种情况,相信任何国家都非常棘手,所以挪威这种国家发生的这种事情,我个人认为,无解。也许只有关塔那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吧。

电影一开始就是罪犯布雷维克有条不紊的在家中制造了一颗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 ,同时仔细、冷静的准备了枪支弹药,不慌不忙的把炸弹车停在了政府办公楼的楼下,在警卫人员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一声巨响,造成8人死亡,办公楼大面积损毁,爆炸后又伪装成警察有条不紊的赶往奥斯陆西北40多公里的于特岛,骗取岛上老师的信任,冲入岛上正在夏令营活动的青年人群,冷酷的追杀参加活动的人群。 现场一片惨叫和哀鸣,死亡的大多数是14岁到18岁的青少年,学生威亚带着弟弟躲入海滩岸边及时的通过家人报警,躲过一劫,而凶手布雷维克一看到警方赶到立即极为配合的放下武器投降了,这种人也只能对孩子下手了,怂包。

惨案发生后,布雷维克竟然可以为自己指定律师,而且盖尔律师还不能推卸责任必须为他辩护,那些幸存的身心受到重创孩子们只能默默疗伤在家舔伤口,全程面带微笑没有一点内疚之心的凶手布雷维克,却可以以行凶时别人的骨头渣子蹦伤了手要求伤口的治疗,甚至在法庭上行纳粹礼,宣讲自己的政治态度。这时律师盖尔的律师团竟然打算为凶手申请精神鉴定,让布雷维克逃脱法律的惩罚,不然无法解释凶手的疯狂举动,无法给受到伤害国民交代,看到这里发现只有凶手的权利得到最彻底的保障。

这时受到重伤的青年威亚和他的家庭却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虽然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挣脱了死亡的魔爪,在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帮助下,慢慢学会了重新控制自己的身体,装上了义眼,学会了走路,生活似乎又缓慢地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但是自己知道心灵的创伤很长时间都不可能恢复,还没有走出痛苦的泥潭。

在法庭上布雷维克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竟然放弃了精神鉴定,强烈要求在法庭上慷概激昂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他自认为自己是右翼的领导者,是精神上的胜利,但事实上并不被政见党派的带头人认同,也不为律师和他自己的母亲认同,原因就是右翼党派也是想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得政权,不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暴力表达政治态度,更不会通过夺走别人的生命而实现。

受害者的亲属和凶手的律师团无法相互妥协,布雷维克又与政府谈判较劲,审判进入漫长的拉锯战,这时受伤青年威亚终于走出创伤阴影,身体在自己的努力下也慢慢的康复了,同意出庭作证,通过法庭的陈述让大家看到恐袭对年轻人的影响,说出所有受害者无法表达的内容,那就是: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我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你却是孤立无援的,什么都没有。杀人诛心,也使影片表达的思想得到升华。

影片结束时布雷维克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会再来一次,而律师盖尔说你永远没有机会了,并且没有选择与他握手告别,转身扬长而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些极端分子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排外,说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而做的事却和恐怖分子一样。最终只能在监狱里孤独死去。

 5 ) “他有枪,我们有爱”和“他们有枪,我们有花”

比较一下最后法庭上男二号说的“他有枪,我们有爱”和巴黎恐袭后那位父亲说的“他们有枪,我们有花”-----我是把本片当做一部关于欧洲白左的高级黑片子看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本片题材恰恰是拍电影的禁忌:整部片子对男一号恐袭前的精心准备,杀人时的冷静,以及后面对审判过程的精准掌控,还有最重要的,其政治观点的诉求,表现得都极其充分。整部片子看起来完全成为了枪手的个人宣传片 。能想象美国有人敢去拍一部以911事件制造者为主角、表现他们如何炸毁大楼的电影吗?而本片拍摄和上映的时间又掐在难民潮给欧洲带来强烈的冲击之后,难以想象,有多少当地观众会在观影过程中对男主枪手的政治观点五味杂陈?片子另一条线展现了受伤的男二号及家庭劫后反应,但他们展示的所谓爱与宽容,在整片所展示的强大的恶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男二号伤前(夏令营里)伤后(法庭上)高调的政治口号式的发言,与一众热血壮志青年在枪口前上演的狼奔豕突的亡命奔逃戏码,更像导演精心安排的一出反讽戏。欧洲人不通过此片认真反省,必将自取灭亡。片中男一号用了一个长得很像中东人的演员,跟现实中的男主差别极大,我怀疑亦是导演有意为之。

真实男主

 6 ) The poor/rich motivations

There is two sides of this movie. One side is the killer. He thinks he is leading an organization that helps or saves people. The other side is the survivor, who feels incomplete, lost,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struggle, and finally stand up for his trial - he has family, friends, love, hope while the killer is completely alone.

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I have fears. The fear that how apathetic the killer’s face is. He seems complete chill in the trail. As he said, he was completing the mission that he was given to release the people. I feel scared and it also makes me think about my thoughts about freedom of the sexual minority group. We all want to have freedom and hope. Living in a circumstance without validating environment can be threaten and hopeless.That was my motivations and hope for so long and put me here.

I think now my mission is how to create my own validation environment for myself and others too. I hope to create the safe zone that we can be ourself, but also have family, friends, dreams and love.

 7 ) 搞白左心态啊

那些被杀孩子的白左估计心里恨死这个人了,巴不得判他死刑。但是白左跟绿绿一个样,独自一人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两个同类聚在一起就开始假正经,明明心里想五马分尸,嘴上却说着“不要被仇恨蒙蔽了双眼”、要用爱来感化他”。

我们国家被白皮误导的键盘侠小孩整天抱怨分配不均这种事,相对于其他国家种族都要被稀释被消灭来说已经是小问题了。党在大是大非上做的还是非常好的。键盘侠都把一个国家的标准定的完美,但是大方向能稳住已经很强了,不过这也是过去几十年被高度和平演变的恶果,目前看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慢慢有好转趋势了。

 短评

北欧毕竟是高度文明,身在美国都感慨当事人各方的高度civilization,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5分钟前
  • anonymous
  • 推荐

前三十分钟完全控制不住的流眼泪和颤抖,坐都坐不住,只好躺着看完,快要哭瞎了。即使客观来说priminister那条线讲的不好,没头没尾,但是还是五星。看了很多review,大多数人不喜欢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后半段实在太冷静,完全的underwhelming。说老实话如果片子拍成大段大段的讲遇难者家属的绝望和愤怒,然后prosecution伸张正义,确实看完会很爽,但是也感觉啊这件事就过去了。但是现在看完就真的觉得是无力。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混乱和不可理喻。所以明天会更好吗?导演恐怕自己也不能确定。虽然他借Viljar的testimony说生活是会前进的,还有爱,还有家人,还有希望。但是与之并存的同时也是黑暗和疯狂。我们能做的就是beat them。

8分钟前
  • 咸鱼
  • 力荐

冷静克制,完成度非常高,为追溯事件找到了最精准的切入点:仅干练叙述恐袭,把绝对重心放在事件后的余波震荡。一条线讲庭审,一条线讲灾后重建,两条线会合后碰撞出惊人的力量,让电影有了深刻的立意。第三条线事故调查,又引入反思,导演相当厉害了。

1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以比较克制的手法完成,张弛有度,对于还原这个惨剧,可圈可点。尤其本片把最大的篇幅放在灾后,对政治、法律、种族方面着墨,影片的纬度得到升华。难民留置问题,是欧洲如今普遍最为棘手的烫手山芋,进退两难,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游刃有余面面俱到去妥善处理。凶手用如此反人类的极端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肯定是为法律和普世价值所唾弃,但是,全球的“绿”化,不容小觑。★★★☆

12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秉承了导演一向冷峻风格,施暴者,受害人、受害人、家属、媒体、政府都表现出极为理性的克制。对于恐怖袭击的背景和成因浅尝辄止,只是借众人之口冷静而坚定的说出了高级白左的“挪威梦”,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我有亲友的爱我有未来,你一个人住在三间房的套间牢房里打ps游戏去吧,无爱的可怜虫。想到这个屠杀了77个人的恶魔,有可能比我还早就拿到了《荒野大镖客2》,就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你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不过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15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四星半。可将本片与去年毕格罗的《底特律》对着看,同样是来自于真实事件,同样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绿草革新了以往电影(《血腥星期天》、《93航班》)雷厉风行短小精悍的特色(144分钟的片长应该也破了以往作品的记录),甚至可将本片看作是对上述作品的一次重拍,对恐袭过程极度简化,而用大段笔墨呈现事件的后续,并有意把重点放在了受害者一方,尽管类似做法的电影并不少(反面例子则是去年大卫·戈登·格林的《坚强》),而对施暴者的刻画也让观众更客观地审视事件本身。绿草也许永远无法成为斯皮尔伯格或奥利佛·斯通那样自由游走于商业和艺术之间、以票房和奖项留名青史的导演,但某种意义上他们又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对时事政治的充分敏感、对历史事件的冷静掌控,这是如今年轻一代导演暂时所不具备的,也是《7月22日》们该被记住的原因。

19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母亲的失职和认知错误是造成安德斯反社会人格重要一环。挪威真是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律师和法律太“人性”。如果在我朝,这样的人肯定死刑无疑,没有辩护的余地。恐怖事件对死伤者的创痛是永久的。挪威太适合犯罪了吧,死亡87人(百度数据),伤亡上百,最高21年刑期,7年后可以外出度周末,14年可以假释,入狱住套房,吃饭看报纸跑步机健身打电脑游戏不耽误,还能上大学学政治,然后每周300人民币的津贴。。。安德斯(演员和凶犯同名)演的很好

23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3.5 剧本的切入角度和导演的情绪掌控都太精准了,配乐丝毫不影响手持镜头呈现的纪实感,大量抓马戏也控制得恰到好处,用生还者的重生去对抗恐怖主义。不能说有多出色,但把这个敏感题材处理得小心翼翼面面俱到且完成得不能更好了。相比之下柏林那部真是low穿地心。

2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只看了前半段了解下事件经过,后面审判和伤者复健没什么信息量,平平淡淡的,就节省时间不看了

30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极其冷静克制,波澜不惊地就把这么一个惨绝人寰的故事讲完了。从头到尾不试图催泪,这才是高贵之处。开头的恐怖袭击,干净利落,直面暴力,毫不拖泥带水,近乎残酷的程度。恐怖袭击过后,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才是影片重点。剧本明智地选择了四个角度:国家层面的首相如何应对,发起恐怖袭击的极右分子有何诉求,为恐怖分子辩护的律师如何彰显法治,以及经历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如何重新面对生活。四个角度,稳准狠,稍有凌乱,但依旧精确有效,把新纳粹、种族主义、极右分子这个放在当下越发显得敏感的话题处理得很好。

33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3.5;从电影层面来讲,从开场就抛出的杀戮切入,随后就政府、律师、维亚一家三条线分头叙述事件进展,镜头冷静利落,以维亚正视直面杀戮者告终,完成其个人心路的艰难跋涉;但若结合政治环境及事实真相,则显得语焉不详、隔靴搔痒,欧洲难民潮引发的局势动荡已然成为大患,绝非最后几句高调就能和稀泥,右翼势力与恐怖分子的界限亦不能混为一谈。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相比于《凭空而来》公义无法伸张,导演最终选择以暴制暴方式回击新纳粹,事实上仇恨逻辑不仅没有减轻,甚至被强化;绿草地筛选改编真实重心则放到了一个健康社会和体制是如何从创伤性恐怖事件中自我修复、自我重建过程。即使这种“修复”过程不免会有些陈词滥调(他也应该和有机会做的更有力),但绿草地之所以是当代最值得尊敬政治电影导演,恰恰在于他在创作上所具备这种从普通人出发“健全性”。

3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绿草地一贯的手持摄影,很稳定;罪犯很冷静很稳定;受害人及家属很冷静很稳定;警察律师法官也很冷静很稳定;挪威政府也很冷静很稳定。只是,这是站在精英视角的平等、博爱、宽容,能不能站在犯罪的角度拍一部,一个青年经历了什么,在思考什么,才发起了无差别恐袭?3.5星。

4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挪威2011年暴力杀戮77位青少年真实恐怖事件之艺术再现,专业制作到位,电影精彩引人。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具体地了解和体会了现今北欧社会法治文明之令人赞叹的高度。面对如此灭绝人性的恐怖暴行,挪威受害人及家属、律师、首相及整个社会仍能如此理性、克制,坚持法治文明地处理这场灾难,实在是为我们做出了人类应该达到的高度。那个十恶不赦的杀手的极端右翼思想和行为也确是今天真正存在的现实,联想近年来的欧洲难民潮,对待难民问题的争论,各地恐怖主义活动之泛滥,以及昨天即12月1日,巴黎刚刚发生的“黄背心”骚乱,近期德国总理默克尔将无奈退出政坛,等等,就可知道在当今世界,要坚持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以和平、协商而非暴力、革命手段去解决问题,是多么的难啊!电影让你更深入、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今日之世界,创作者们的付出值得!

4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7/10。前一小时是完美的一小时,干净利落。后面对受害者男孩的那条线没多大感觉,可能注意点都在杀手和律师那。律师的原则,凶手母亲的拒绝,细小处人性的展现。不试图煽泪就值得许多人学习。

47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前半段拍得自如冷静,怎么到了庭审反而崩盘

50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非常震撼。讲的是一个真正的文明世界,人们是如何面对极端暴力所带来的巨大伤害的,暴力想要的,想要达成的,其实是腐蚀人的信仰和理智,而文明的肉体伤痕累累、内心极度悲痛,信念却毫不动摇,律师最后的几句话太有力量了

53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这一趟能通过大银幕遇到该片也算无憾了,真是把其他观影体验在感官、情感、思辨等多方面甩好几星,唯一小遗憾是,觉得用挪威语的话会更好,想必是考虑netflix的用户不得不做的选择。刚看完影片还有些保留(主要是担心审判部分的真实性),直到新闻发布会上保罗.格林格拉斯说到,有了电影想法后,他最先看的是大量证词,再后来manifesto也读过,包括生存者互助会的活动也深入参与,感觉就想电影中多线视角呈现,他应该是对逝者和生还者,关联的挪威人,以及袭击者都很负责的,大家都是one of us。作为多元城市中以异乡人身份生活的一员来说,很感谢这样冷静地呈现问题同时不失希望的电影和电影人,好希望拿下金狮!!

58分钟前
  • 阿哲系
  • 力荐

D+/ 不乏动人之处,但实在是没有看到更进一层具有超越这一对立结构的政治性。当他们从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真正深入解决问题的缝隙也被缝合/壅塞了。本质上可能还是一部充满对秩序的想象性虚构的好莱坞电影,提供一个解决的途径还不如《凭空而来》那样切断所有可能。也应该回去给《爱国者日》降一星。

5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励志导向总归意思不大

1小时前
  • LOOK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