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后假日

剧情片英国2022

主演:保罗·麦斯卡,弗兰基·科里奥,西莉亚·罗森-豪尔,凯蕾·科尔曼,萨莉·梅瑟姆,哈里·佩迪奥斯,伊桑·史密斯,鲁比·汤普森,布鲁克林·托尔森

导演:夏洛特·威尔斯

 剧照

晒后假日 剧照 NO.1晒后假日 剧照 NO.2晒后假日 剧照 NO.3晒后假日 剧照 NO.4晒后假日 剧照 NO.5晒后假日 剧照 NO.6晒后假日 剧照 NO.13晒后假日 剧照 NO.14晒后假日 剧照 NO.15晒后假日 剧照 NO.16晒后假日 剧照 NO.17晒后假日 剧照 NO.18晒后假日 剧照 NO.19晒后假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7 20:21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晒后假日》看的不是电影,而是天赋。

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父母吗?夏洛特·威尔斯 (Charlotte Wells ) 精湛而怀旧式的处女作——《晒后假日》(Aftersun给出了思考以及答案。《晒后假日》无疑是过去不久的2022年最惊喜的电影,导演兼编剧的夏洛特·威尔斯从个人的家庭相册中找到灵感,讲述了一个即凄美又强大,近乎挽歌般的故事,反映了记忆中的内容、记忆之间的差距,以及记忆本身的本质。

父亲、女儿,和未及言说的事

《晒后假日》讲述了一个简单但具有“欺骗性”的家庭度假故事。影片的叙事视角以成年苏菲(Sophie)的个人回忆展开,而这段贯穿近乎一生的记忆被童年的一段DV录像所承载。通过影像记录的回忆,苏菲重温起了11岁时与父亲卡路姆(Calum)的最后一个假期。童年,11岁的苏菲与父亲卡路姆一起跟随巴士旅行来到位于土耳其的度假村度假。片中32岁的离异单身的父亲卡勒姆由96年的爱尔兰演员保罗·麦斯卡(Paul Mescal)饰演,因一张过显年轻的娃娃脸,在片中还是荧幕外都容易被误当作是苏菲的哥哥。

卡勒姆与淘气天真的女儿苏菲开启了在土耳其的度假胜地逗留的一周。时间和地点的细节一目了然,这个故事与过去息息相关:一大块的数码摄像机的像素化模糊、复古的时代陈设、摇滚乐队音乐(Blur、Queen&David Bowie)、无处不在的英国人、穿着马球衫的度假村代表、芬达汽水、街机游戏、玛卡莲娜舞,这里是90年代后期。在度假酒店里,父女俩一起在泳池边度过慵懒的时光、互相涂防嗮霜、一起游泳;父亲因手打石膏,在一旁观望女儿打桌游时又不免担忧女儿与年长的朋友玩,又一起享用美味的晚餐、一起登山、一起泡硫磺澡时谈论埃及艳后的传说——这是整部电影中最简单而温馨的部分:一张迷人、生动、细致的家庭假期肖像,一段苏菲开学前的暑期度假。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段轻松温馨的家庭旅行,然而整部影片的基调如同片中父亲的角色卡勒姆一样,是一座半浮出表面而底下淹没的冰山:水面之上的一切都意味着假象,水下看不见的部分才是无法触及的,看不见的浩瀚。

仔细体会剧情的细节,会发现这段原本父女一起愉快的时光上却始终笼罩着一种忧郁的感觉,导演夏洛特·威尔斯在电影中十分巧妙地运用DV录像这一影像载体,将过去和现在虚虚实实地交织在一起。影像的倒带、终止和启动的声音,从一开始就萦绕在电影中,并侵入到每个场景里,提醒观众所看到的可能恰恰是因为苏菲当时的记忆有所偏差,其熟练运用的视听语言,让故事在记忆场景和现实时刻之间来回穿梭,探索那段阳光下看似快乐的假期,其实是一段悄然深入骨髓的忧郁回忆。

随着安静、反思般的回忆叙事,我们跟着成年苏菲的视角拼凑起了回忆,这才在20多年后发觉——尽管当年父亲卡勒姆竭尽全力为苏菲度过一个完美的假期,但他似乎一直在焦虑和抑郁中苦苦挣扎,甚至试图自杀。

影片的开头,父女俩到达旅馆时发现他们的房间只有一张床,而卡勒姆当初预订的是两张。父女俩睡在一张双人床有什么大不了?卡勒姆似乎不这么认为。半夜,苏菲劳累地熟睡去后,他在一张小床上醒来,来到远处的阳台上。透过平板玻璃门可以看到卡勒姆因右臂上的石膏而挣扎着点烟,在吸完一口烟后,他的身姿开始有节奏地前后摇摆,手臂向外、向上和向下移动,这是如梦似幻般的太极动作。不太清楚他在思索什么,画面保持了疏离——这是父亲独属的孤独时刻,在孩子熟睡后才开始。

随后从父女俩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卡勒姆和苏菲的母亲已经不在一起了——他们显然在相对年轻时就有了苏菲,如今他移居英国,母女俩则留在了苏格兰,而这次父女俩难得的相聚的度假,实则是卡勒姆勉强负担得起的土耳其之行。苏菲的父母分居,她主要和母亲一起生活,卡勒姆谈到要找一个新地方,苏菲在那里会有一个自己的房间,也许还会和一个叫“Keith”的人合伙做生意,但从他谈论这一切的“语气”来看,很明显他对这段描绘的未来不太抱有信心。有“线索”表明他的人生并没有完全按照他希望的方式发展。他的年纪过轻到被误当作是苏菲的哥哥,显然他在年纪尚轻时就当了父亲,而过早的拥有孩子则打扰了他人生的规划,以至于今天还在职业上苦苦挣扎;旅途中他带着关于冥想和太极拳的书籍,通过阅读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打太极平复自己的焦虑,与其说这是他的终身爱好,不如说是一种避免焦虑的方式;他似乎没也有多少钱,一次潜水时苏菲没接住潜水眼镜,气氛随机紧张了起来,因为对卡勒姆来说潜水眼镜价值不菲,而这种焦虑压垮了他。

相较于忧郁的父亲,天真的女儿苏菲显示出了超过她年纪的敏锐和成熟。苏菲在小时候听到只言片语的“订婚”二字就感到高兴,因为她希望父母能够和好如初。而如今作为一个11岁的孩子,她没有了这样的期望,但她很难理解为什么她的父母即使不在一起了,也会依旧交换“我爱你”。她会在父亲打太极时翻白眼,并将之俏皮地形容为“像个忍者一样做着奇怪的慢动作”。在度假村,11岁的苏菲第一次迎来了性别意识的朦胧觉醒,并体验了青春期的意义。她偷听到青少年傍若无人地谈论着“性”,目睹着他们在泳池边肆意忘我地接吻,这是一个她未曾仔细看过的世界,她萌生了长大独立的想法,就像她遇到的那些青少年一样。她甚至在玩摩托车街机游戏时,遇到了一个同龄人,一个似乎对她有浪漫兴趣的男孩。

与此同时,父女俩的世界、爱与了解,又是这么近那么远。记忆承载了这份鸿沟,当录像暂停并再次启动时,某些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重复出现,一些看似平凡的动作、对话和场景都具有更大的意义。

苏菲与父亲在情感上有着强烈的联系,能敏锐地察觉到了父亲的“不妙”,但当时 11 岁的她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父亲的那些“时刻”,无法完全理解她父亲在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但她还是尽可能的凭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深刻的理解,来安慰着父亲。她能用优美的文字来描述空间与人的关系:只要共处于同一片蓝天之下、抬头仰望同一个太阳,即使我们不在一个空间里,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在“一起”的。这种独特的思维能够让苏菲与父亲分别的情况下依然感到安心,然而父亲却对这种文学般的语言和想象力感到困惑和不解,也许从他的角度看来,自我宽慰式的安心是短暂而虚假的,他见不到他的女儿、不能陪她长大、不能陪她玩耍、在她身边保护她、听她诉说小秘密,这种失去爱的痛苦才是“地久天长”。

苏菲认为他们能共享同一片天空真好,也许广阔而蔚蓝的天空才是真正将索菲和卡勒姆联系在一起的一切,而卡勒姆却体会不到这种文学上的语言和想象力。这个明显的鸿沟无疑是电影的核心,它暗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潜在的亲近和显然的距离。孩子是有洞察力的,能感知事物的,即使她不能用言语表达。同时,孩子的认知也是弹性的,她一边可能察觉到父母存在的焦虑,另一边也会为在街机游戏中结识新朋友而高兴,这两件事甚至可以同时发生,并在思维中同时进行,而成年人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

一次潜水游泳时,苏菲无意弄丢了潜水眼镜,父亲卡勒姆惊慌失措般转身朝着面具掉落的方向追寻,事后的苏菲敏锐地意识到了父亲这一情绪上的转变,先是进行了言语上的道歉,后是行动上的亲密示好,而父亲卡勒姆显然再一次对这一举动感到“惊慌失措”——因为女儿发现了他经济上的窘迫和情绪上的失落,而这两点他自认为隐藏得很好。

父女俩的另一点鸿沟,在于他们对于“年龄”的不同态度及诠释。正接近于青春期的苏菲,对超乎她年纪之外的事显示出异常的兴趣,她看着泳池边的青少年大肆地散发的青春荷尔蒙,好奇什么是吻、什么是触摸,她跟同龄男生第一次尝试了什么是“吻”,又对父亲帮擦防晒霜的平常之举显示出成熟后的抗拒。她会好奇吸水烟的夫妇在干什么,质疑成年们明明一边告诫孩子吸烟不好却一边明知故犯,她不明白为什么爸妈明明分开了却又互相表达“我爱你”。苏菲迫切地想要长大,像许多孩子一样,她认为成年比童年更加令人兴奋,她即将进入自我分离并成为“自己”人的年龄,年龄之于她是义无反顾的肆意青春。

而如果假设年龄是许多 30 多岁的人的自然恐惧,父亲卡勒姆似乎比同龄人更受此困扰。 他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也许从未真正打算在 20 多岁时生孩子,他因此被迫承担责任,人生时乖运拙。当卡勒姆回答他的前妻:"你是在检查我吗?",这是轻松的戏虐还是另有隐情?一次跟潜水教练的对话,他甚至提到无法想象自己能活到 40 岁,也对如今30多岁的自己感到惊讶,这是自我解嘲还是一种自我厌恶?对于卡勒姆来说,年龄有时是一种“特权”,有时也是一种诅咒,他甚至对年龄的敏感达到了一触即溃的程度。

电影中的一幕,苏菲拿着录像机采访父亲卡勒姆,询问他的11岁生日怎样度过,卡勒姆随即新心生不悦,用冰冷生硬的语气要求苏菲关掉录像机。苏菲在关闭了录像机后,再次发挥了超乎她这个年纪的聪慧,她说:我可以把它记录在我的小脑瓜(mind camera)里,父亲既而才道出当年11岁时残酷的生日过往:没人记得、敷衍了事。这一幕背后的残酷真相在于,成年后似乎没有多少人能记得童年的某一次生日,而卡勒姆记得却避而不谈,则是童年生日给他留下太过糟糕的回忆,生日只是一场幽暗的憾事。

困在抑郁中的父亲

电影中,苏菲几乎每一次与父亲的互动都有一种深深的忧郁,那么父亲卡勒姆是怎么变成如今的样子的?人生的痛苦到底是一种过程,还是瞬间的永恒?导演很巧妙地没有采用细致的叙事模式来描绘卡勒姆曾经遭受的痛苦,而是通过展示父女对话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对他遭受痛苦的原因有了一个粗略的认知。他的抑郁似乎始自一直被忽视的童年,成年后他离开了一路长大的家乡爱丁堡,搬去了伦敦,希望和他的商业伙伴在那开起一番事业,但他似乎对这个商业冒险的未来也不太肯定,爱丁堡也是他再也“回不去”的家乡,是个没有归属感、失去共鸣的地方。

卡勒姆的性格充满了挣扎和痛苦。他似乎难以在职业上的取得成功甚至稳定,他不断地从一份工作换到另一份工作,甚至提到目前考虑与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职业上的不顺也似乎导致了经济上的拮据,尽管如此,他试图掩饰自己的困难。面对丢失的潜水眼镜,他慌张不已,却又向女儿隐藏起了忧虑,作为父亲,他不希望苏菲因为经济拮据而看不起他。

卡勒姆的人生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无根的。在谈及浪漫生活时,卡勒姆认为自己是失败的,自从与苏菲的母亲离婚后,他似乎已经放弃寻找爱情或者人生伴侣,如今他唯一拼命抓住的根就是女儿苏菲。而当苏菲不在身边时,他会绝望地哭泣,他尝试了一些方法来调解他的抑郁情绪,他在旅途中随身阅读关于冥想的书籍,闲暇时打打太极,而这些似乎都无法延缓他愈来愈深的抑郁情绪。

他开始漠视自己的生命。一次穿过街头,他全然不顾迎面而来鸣笛的大巴车;一天熹微清晨,他赤着脚站立在阳台栏上,大展双臂不知道在拥抱什么。明明经济拮据,对丢失的眼镜慌张、抽路边捡来的二手烟,却依旧斥巨资850英镑买下昂贵的地毯,而这一举动也可被视为许多精神紊乱的前兆——大肆乱买,挥霍财产。

影片的另一幕高潮展示了卡勒姆情绪上的失控。一个夜晚,度假村举办了家庭卡拉OK,苏菲以父亲的名义报了名,并劝说父亲一起上台,而父亲显然对上台唱歌一事充满了抗拒,甚至是严词厉色地拒绝。苏菲劝说未果只身上台后,再次示意父亲上场,而卡勒姆依旧无动于衷,坐视女儿怏怏地唱完一首歌。

随后卡勒姆表示只要女儿喜欢可以为她报声乐课,这笨拙的安慰点燃了苏菲的情绪,她生气地回答她的父亲不要承诺他做不到的事。

苏菲愤怒的情绪情有可原,一个再怎么成熟敏锐的孩子,也承受不住父亲突如其来的冷漠。而显然,苏菲的回答深深地刺痛了卡勒姆。这次不愉快的谈话后,卡勒姆为缓解尴尬提议一同离开,回到酒店。而当苏菲冷冷地拒绝后,卡勒姆并没有再三挽留,而是转身离开,放任女儿只身留在这个陌生又未知的境地。

卡勒姆接二连三的异常之举显然与他突如其来的抑郁情绪有关。他难以抑制的悲伤情绪与欢乐的气氛格格不入,在众人面前高歌,无异于进一步加剧他情绪上的失衡。卡勒姆“被动”地旁观并未延缓情绪的到来,女儿回来后的讥讽则是彻底击溃了他心中的防线,他的抑郁情绪开始赤裸地暴露,他急于逃离现场,以至于不管不顾地将女儿抛下。面对抑郁,他抵抗、妥协,最终落荒而逃。

正是在这次谈话之后,卡勒姆独自回到房间,若有所思地回看录像带试图转移注意力,然而终究还是坐立难安。他走上夜晚空荡荡的街道,抽起路边捡到的二手烟,一路绝望地走进幽暗的大海,走进淹没他所有的悲伤、忧郁的大海——这一刻他最显孤独。

而影片中的另一平淡、动人的一幕,背后又是父亲无尽的悲伤。父女俩跟随旅行团来到一处景点,当父亲爬向阶梯高处时,女儿悄然地在身后安排每位游客齐身为他唱生日快乐歌。而当众人的歌声响起时,卡勒姆面露的表情难以看出是真正由衷的快乐,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悲欣交集(happy-sad)。

下一幕便是卡勒姆赤身崩溃地哭泣。对于像卡鲁姆这样极其敏感的人来说,苏菲的善举和纯真的爱似乎超过了他的承受,他以往人生的挫折和失望似乎深受这种“善良”的影响,他曾期待过,又在一次次的期待中失望,最终心里一潭死水,生命以痛相吻,他却报之以悲歌。他开始放纵自己内心的孩子,女儿则表现出成年人的成熟,苏菲的贴心无疑给父亲心里留下一片涟漪,只是这到底是不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刻的留念?

褪去抑郁的底色,影片中一些细节也展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无论是精神上或身体上,他都很谨慎地在自己和成长中的女儿之间保持界限,他事先预订了两张单独的床,而住进一张床的房间后,他选择在窄小的婴儿床上辗转反侧。他会教女儿一些防卫的招式来保护她自己,他告诉女儿她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当苏菲与他分享前一天晚上亲吻一个男孩时,他表达了他多么希望苏菲能与他分享她生活的秘密——无论是她选择约会的男孩,还是她沉迷于服用的药物。他补充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让她重蹈覆辙,但她需要与他分享。而尽管这是一次倾心的对话,但在视觉上,角色之间依旧保持着距离,从这次谈话中,我们也感觉到卡勒姆曾经也拥有肆意的青春,但也许他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可以仰望的人、没有人可以分享他的秘密、也没有人给他建议,帮助他重回正轨,他想成为苏菲的“那个人”——一个她可以完全信任,指引她人生方向的人。

独特的视听语言

《晒后假日》是一部反映记忆的怀旧电影。电影中,记忆是唯一能够消弭时空鸿沟的东西,但同时也让距离感更难弥合,孤独感更加强烈。大卫·柯南伯格的实验性短片《 摄影机 》(Camera )中的一个角色说:“当你记录这一刻时,你记录的是这一刻的死亡”。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夏洛特·威尔斯的这部电影。《晒后假日》作为一个非常私人向的情绪电影,由记忆和想象的阴霾组成,电影的视听以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存在,那就是记忆、想象、潜在符号的语言。

成年的苏菲回顾她儿时和父亲的往事,零散的35mm镜头展现了苏菲和父亲卡勒姆真实的回忆,同时,镜头之外是事实与虚构之间的强烈联系,即记忆中的内容、记忆之间的差距,以及记忆本身的本质。

电影中苏菲与父亲互动的画面几乎都是明亮温暖的。本片的摄影指导 Gregory Oke 使用了一种柔和而丰富的色调、充满夏日气息和饱和度,来展现一种记忆之外,想象之中的美好色彩。苏菲与父亲的互动是游离在当时的索尼录像机之外的,而这种明亮饱和、温暖的色彩展现了成年苏菲原本记忆中的内容——她童年视角的温暖,与父亲在一起时的温馨时刻。

而父亲卡勒姆的单独画面,大多是昏暗冷峻的。这种高对比度、冷峻的色调,充满着一种忧郁的浓重氛围,这是成年苏菲的回忆视角,她现在可以看到小时候看不到的东西了。而冷峻的画面显然是电影表达的核心——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记忆不可靠的本质。

这很《一一》

回顾你的童年,有多少是你能具体记住的?其中又有多少重要、深刻的片段是在事后多年回忆起来才感到细思极恐,让你领略到“啊哈时刻”(Aha moment)的?

儿时的苏菲拿着摄像机,父亲卡勒姆背对着她站在酒店的阳台上,脸上带着一种她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的表情,在那一刻,她见到了父亲永恒的奥秘,只不过要到成年时才能完全明白。这部电影的整体弧线是成年苏菲回顾并反思那段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通过成年苏菲观看家庭录像产生的回忆,使我们审视每一帧画面、寻找每一个线索,揭开一个个仍然难以捉摸的隐藏真相,将我们带入到记忆的最深处,成年的苏菲意识到了她父亲在那段时间一定经历了什么,她多么希望当时的自己能帮助到他。

成年后的苏菲

与此同时,成年后的苏菲也出现在这种冷峻的画面中。从影片穿插的画面中了解到,成年后的苏菲也来到了父亲当年的年纪——她32岁了,此外,儿时性别意识懵懂的她长大后是一名Lesbian,并与另一位女人组建了一个家庭,甚至拥有了一个孩子。同时,她在这段家庭婚姻的内部关系中充当一名“父亲”的角色(“父亲”是一种性别属性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属性,同性恋家庭群体也难以离开这种社会属性),她开始了为人父母的旅程。为人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个性,卡勒姆在土耳其度假期间也一直在为这个问题挣扎,如今苏菲也可能面临着与父亲当年相似的心理斗争。因此,此时的苏菲能看到她小时候看不到的父亲的另一面,并意识到父亲的挣扎。一方面,她在录像带承载的美好时光中寻找慰藉的同时,逐渐理解卡勒姆的父母给他造成的创伤,也试图忽视或原谅曾经他父亲为人父母可能遇到的任何失败;另一方面,她或许也不希望她与孩子的关系会像她和父亲那样如出一辙。

一暖一冷

电影中的另一幕采用了一暖一冷的色调,暖色的一边是苏菲在讲述童年的烦恼,冷色的另一边展示父亲难以言喻的心理肉体上的双重伤痛。

电影中也经常呈现偏离中心的画面、破坏稳定性的视角,通过卡勒姆透过的门缝,或者镜子和电视屏幕的反射,将情节中的对白远远转移。这种被移开的语言、刻意疏远的立场,让观众置身于稀疏的对话中和沉默的空间里、更加沉浸于影片忧郁的色彩,使一些诸如爱、喜悦甚至失落之类的情绪更加强烈和真实。

此外,电影中大量出现了90年代的热门摇滚歌曲,如REM 的“Losing My Religion”,Chumbawamba 的“Tubthumping”、All Saints 的“Never Ever”、Blur 的“Tender”、Catatonia 的“Road Rage”,来烘托怀旧的时代氛围。

影片最后的一幕高潮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吃完晚餐,父女二人寻着Queen&David Bowie的“Under Pressure”来到舞厅,此时,卡勒姆的情绪突然“癫狂”了起来,大胆地迈进舞厅并邀请女儿一起跳舞。

影片音乐的制作方 Pastel Productions 调整了现有的曲目,隔离了人声和原本的节奏,使得 Under Pressure 由原本的激昂向上的节奏情绪变成得低沉消极。(个人觉得电影中Under Pressure 版本更好,跟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异曲同工——表面是温暖欣喜,实则是无限的悲伤。可惜目前官方放出的ost并没有这个版本。)随着卡勒姆开始在狂欢中跳舞,Under Pressure 只剩下Bassline的intro——A和D的十二品,升一个八度后不断重复,屏幕开始交闪着舞厅的频闪灯和漆黑的轮廓光。

成年苏菲

此刻电影中“超现实主义”的一幕开始出现——成年苏菲在不断交闪的画面中出现,Under Presusure 的整个节奏被有意拉慢,Bassline消失,牙叔&宝爷的人声被放慢、尾音被拉长,画面不断交闪着着成年苏菲撇见她的父亲、她走向他、却看不到他的全貌;她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开始向父亲怒吼。放慢的歌词人声 Why can't we give love that one more chance? Why can't w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伴随着童年苏菲推开父亲的拥抱,黑暗中的成年苏菲又试图拥抱他,然而父亲还是从她身边溜走了,苏菲目视着父亲坠落于黑暗中,无法抓住他;This is our last dance, This is ourselves……

这段情节与Queen&David Bowie的热门单曲 Under Presusure 完美契合,这首歌体现了卡勒姆内心所面临的迷惘,那些他隐藏在太极和虚假的热情背后前所未有的挣扎。而在画面上,明亮的阳光给人一种乐观的暗示,卡勒姆看似以他无忧无虑的舞蹈为舞池增光添彩,好似他的生命不止于此,而黑暗中闪烁的频闪灯暗示着希望即将耗尽,黑暗最终将卡勒姆吞噬。同时,这一幕也可看作是不同时期的苏菲对她父亲的两种视角——多年后的一个寻常夜里,我从睡梦中醒来,脚踩在当年那张地毯上的一刻,忽然间才明白十一岁的那个土耳其夏日里你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我多么想回到舞池里去拥抱你,可是已经来不及。

父母是尊不被理解的雕像

正如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是导演的“假面舞会”,导演的处女作多少都带有个人的自传色彩。本片的导演兼编剧夏洛特·威尔斯在采访中坦言,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翻阅家庭相册:“我意识到那一刻——不仅是智力上,而且在内心深处,当我的父母生下我时,他们是多么年轻。我看着一张父亲抱着两岁时的我的照片。当时他大约26岁,我凝视着他的脸,他年轻的曲线,他眼中的光芒,他握着我手的温柔方式,(主要是为了不让我把他的眼镜从他脸上拉下来)这让我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时间在两端来回伸缩,我想到了 26 岁的自己,多么年轻和狂野。所以对我来说,他们曾经那么年轻,这似乎仍然令人难以置信,他真是个好爸爸,我很想问问他的生活。”

导演11岁时和父亲的一次度假,恰好在土耳其

《晒后假日》独特魅力来自于它的“微妙”表达、在于它的“克制”:它没有解释卡勒姆抑郁背后的原因,甚至是影片的最后,卡勒姆到底有没有自杀。电影的最后一幕,卡勒姆在机场送别并拍摄苏菲飞回爱丁堡的画面。他站在栅栏后面,一只手拿着摄像机,另一只手挥手告别,目送苏菲离开后,他转身,打开并走进那扇门。

仔细看门内不断频闪的灯

当然,种种迹象表明(如空无一人的机场,没盖章的明信片等),影片中的卡勒姆在这次旅行后不久就自杀了,这是苏菲最后一次见到她的父亲,这也是触使她回忆起这段记忆的原因之一。他可能因为一些自毁倾向而身死,或者他的精神状况糟糕到难以复加,以至于肉体消亡才是灵魂的唯一解脱;他也有可能不会自杀,因为这次旅行让他明白至少女儿苏菲还是他的Living hope,但他的生命仍然以令人心碎的方式结束。影视叙事上的“模凌两可”即影像艺术留白的方式,如果你喜欢大卫·奇,那么你就会喜欢这种艺术上的“留白”——父亲没有死,他只是转身回到了那个舞池。

Sophie, I love you very much, never forget that.

电影中的两位演员也贡献了卓越的表演。 在片中饰演苏菲的弗兰基·科里奥是一名儿童演员,每天只能在片场工作 4 个小时,演技依旧不失浑然天成。此外,片中当卡勒姆告诉苏菲停止拍摄时,苏菲的那句巧妙回应 “好吧,我会用我的脑袋瓜记录下来” 是小演员脱口而出的台词,原剧本中没有,导演觉得这是一句很棒的台词,她都没有想到,因此保留了下来。饰演父亲卡勒姆的保罗·麦斯卡,冉冉升起的好莱坞新星,一张深深抑郁的脸就是最自然的演技。

影片的一大亮点在于它通过展现一些人们日常平凡的时刻,从苏菲纯粹的记忆转向更抽象的困境,将看似简单的表现形式转向更确切的意义,通过一种非说教的方式为我们所有的人提供了一面镜子,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摆脱父母的影响、走出他们的困境或阴影,甚至恐惧有一天终要变成ta、恐惧有一天也有一个孩子看着变成ta那样的我。

因此,电影促使我们回顾以往许多像这样看似平凡的小时刻——有时细致的观察会打破原本寂静的时刻。记忆就像被影像记录下的画面,被保存了在琥珀中,时间变慢了却没有停止,以至于记忆慢慢发生了变质。真正的记忆是不断暴晒着我们的烈日,而这些看似美好的回忆则是一种晒后修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记忆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偏移,以达到一种我们想要的,想象中的美好“假日”。我们的回忆又是惆怅后渐合上的相册,美好的瞬间定格在画面的一侧,即将消逝的痛苦也变得不可磨灭,染上神秘、遗憾和诗意。

最后,影片中的卡勒姆也不仅仅只能被视作是“父亲”的定格形象,ta可以是父亲、可以是母亲,也可是长辈、朋友、恋人。It could be anyone. 这或许也是导演想传达的意思。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我弟弟在那个失去生命的夏日走出房屋时,应该说是平淡无奇,他千百次这样走出房屋。由于那次孙光明走出去后所出现的结局,我的记忆修改了当初的情景。当我的目光越过了漫长的回忆之路,重新看到孙光明时,他走出的已经不是房屋。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时间。他一旦脱离时间便固定下来,我们则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 ——《在细雨雨中呼喊》余华

 2 ) 一些关于父亲结局的细节(涉及剧透)

看完电影,情绪还陷在里面好久。演员的表演、镜头语言的运用都很出色,就不多说了。关于电影没有明确指出的父亲的结局,或许有些细节可以透露:

1、在度假过程中观众能明显感觉到父亲独处和面对女儿时是两种状态。独处时他独自起舞、神情落寞、甚至到结尾处崩溃大哭,已经为他的情绪压抑做了铺垫。我们都知道,长期压抑情绪,伪装自己是容易出问题的,是容易在某一时刻走向极端的

2、从零星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慢慢拼凑出父亲的形象:原生家庭不和谐、对爱人爱而不得、对故乡(即过去)没有留恋、对未来迷茫,仿佛他始终飘在空中,没有什么能让他紧紧抓住,那他计划这次旅行,会不会原本j就带着旅行过后就去了结一切的想法呢

3、父亲有很多站在高处的镜头,不知为何,每次看到我都会心头一紧,好担心他下一秒就跳下来

4、影片给了几次滑翔伞的镜头,总觉得是父亲在渴望那种自由和解脱的感觉

5、父女两人谈论父亲小时候生日的那次,镜头固定给在电视机上。电视机旁边的几本书关于冥想、太极,结合父亲每天进行的太极运动,可以看出他在寻求一些心灵的宁静。(还有一本书是苏格兰的女性诗人电影人,也暗合了父亲来自苏格兰)

6、父亲大哭后,镜头给到一张卡片,是父亲写给女儿说会永远爱她,要她记住的。如果人一直活着,那未来有很多日子可以去慢慢倾诉爱意,为什么要在卡片里强调“永远”和“记住”呢(顺便,男主崩溃大哭这里,一下让人梦回《正常人》,看球赛那天Marrian跑回家以后,Connell坐在卧室床上大哭的情景。Paul的演技真的好!)

7、潜水时遇到另一位年轻的父亲,交谈后,男主默默念叨无法想象自己40岁什么样,是不是在暗示他其实后面没有到40岁呢

8、在女儿闪回的蹦迪画面里,父亲还是年轻时候的模样,和成年后的女儿是同龄人的感觉。按照之前妇女相处模式来看,两人不可能多年不见,是不是因为父亲的年龄就停留在那里,女儿没有见过老了以后的父亲呢

9、还是在蹦迪画面里,开始是父女二人隔着人群无法走近触碰,结尾是父亲坠落,给了女儿仰拍镜头。是不是父亲已堕入黑暗,女儿为当时没有帮助他更多而感到遗憾呢?当身边人做出极端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没有帮助他更多而愧疚(《正常人》里男主做心理咨询时,心理医生说过类似观点)

10、结尾镜头从成年女儿摇到拍摄的父亲,但看父亲背后的走廊,并不像是机场送人的地方。而且父亲转身进门时,可以看到门后就是前面闪回的蹦迪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不是意味着父亲最终的归宿呢?假期结束时父亲拉着女儿跳了舞,在成年后女儿的梦境里也是他们在蹦迪,是不是那就是她对父亲最深刻最后一次的记忆了

父亲的结局或许正是导演(也是编剧)想留给我们的遐想空间,这部片也正因留白的妙用而让观众真正进入到这个故事里,哪怕故事结束,还会去回味余韵。虽然,我也更希望父亲是可以好好活着的,可以和朋友经营小店生意有起色。毕竟是那么一位温暖温柔善良的人,不希望温暖的人被生活辜负

 3 ) 二刷笔记

一直相信选择用这种方式表现的作品,导演会将所有最有价值的表达都埋藏在细节当中。遂今早趁着脑海中还依然留存的余热,又去影院二刷了一遍,的确体会到了很多原本没有立即察觉的信息。

已经看过很多版本关于主角人物命运的解读,于是在这里只想先谈一些还比较确定的事实。麦斯卡饰演的单身父亲Calum带领自己的十一岁Sophie在女儿开学前进行了一段私密的土耳其之旅,同时也在这期间度过了自己31岁的生日。关于这位离异父亲彼时的生活与感情状况我们并未得到更多明确的信息,只知道他经济状况并不算很好,开咖啡店的计划搁浅了,依然和前女友保持着还算良好的互动关系。无法忽视的是他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似乎存在着某些问题,所以整个旅途他都在努力尝试内化并与其抗争。这些线索都明显地埋藏在他对太极与冥想的兴趣,以及在个人独处时候的状态,以及听到女儿谈及类似于抑郁时无力的反应等数个镜头当中。至于他的同性恋情的揣测或许有部分合理性,但个人认为其实并没有特别多的证据支持(尤其是那段关于Claire的谈话),好在实质上他当时的感情状态并直接不影响我们对这部影片核心父女关系的理解。另外最后,他与Sophie关于十一岁的生日被父母所遗忘以及对于爱丁堡的归属感这样的细节对话可能透露出他的成长经历也许并不算令人开心。

而十一岁的Sophie似乎拥有超越其年纪的兴趣与成熟。尽管在父亲的眼中,她还应当与很多幼龄小女孩建立友好关系,但她自己反而更喜欢和年龄稍长于自己的青少年打成一片。在多年之后,重新回看录像带的成年Sophie早已明确在一段同性家庭关系中扮演起了当初父亲的角色,但是她对自我性向的认知探索应该早于那段旅程。在导演零碎的镜头中,她会透过匙孔窥探外面青少年女性的亲密对话,会观察青少年couple中女性身材曼妙的背影,以及会在背包中私藏女性身体的像章。在探索父亲迷雾般的生活的同时,她也在父亲隐隐的鼓励下探索自己。

总体说来,电影的hook还是建立在了一段极其简单的矛盾以及一段伴随时间推移潜移默化的角色互换之上。父亲对女儿在经济上的支持能力捉襟见肘,但是他一面试图独自消化所有的负面情绪,一面又试图倾其所有地帮助Sophie达成一段属于二人的美好回忆。在女儿潜水眼镜的丢失以及女儿对于自己经济状况的讽刺过后,Calum的失望与心碎尽管并未被直接呈现到观众眼前,但却不难想象。个人有理由认为,身为父亲的挫败感理应是他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他人后崩溃痛哭时千万根导火索中重要的一缕。而Sophie当时正处于一个对世界与自我都极为好奇的年纪,她爱自己的父亲但又并不完全懂得他,所以即便她尝试着努力去在那段时间中看顾她的父亲,但还是可能不小心被父亲的直率所伤而反过来造成相互的伤害。不过这样量级的矛盾终究只是两者关系绑定并成为彼此人生基石的插曲:导演在本片当中用了一些很显而易见的对仗情节来说明父女角色的变化:除去机场离境的镜头发生在了片子的首尾之外,Calum替Sophie在深夜盖被,涂抹防晒,以及清洁面部的行为在影片中后期都发生了角色互换的场面。Sophie对太极态度的转变以及替父亲过生日的情节也解释了她如何迅速地让努力成为一个可以令父亲依靠的角色。

即便这种依靠从未真正建立于相互理解之上,但父亲想要成为女儿一生可以倾听的对象,而女儿安慰父亲同享一片天空来维系亲人间的情感纽带:在已然选择了不同的生活路径之后,父女双方还是竭诚用各自的方式努力靠近与拥抱彼此,已是本片最重大的意义。麦斯卡的Calum在Sophie面前与身后所构成的反差,尤其是在土耳其挂毯店里瘫现的精疲力竭,是个人认为展现该角色个性矛盾的最佳时刻。多年以后,父亲当初咬牙为旅途留下的记忆而终于成为女儿生活的遗产,令人觉得既遗憾又圆满。从此角度看来,个人也倾向认为所有关于旅程的片段都是真实的回忆。由于某些并未明确道明的原因,Calum或已然在Sophie重新回顾DV的时候真正离开了她(成年Sophie画外两次都伴有警报声或是诀别的暗示,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于是Dance floor就称为女儿在混乱的人生中对父亲穷其一生的寻找的最佳寓意。不过就在父亲彻底退出自己的生活后且女儿终于开始正式承担家庭的重责,当年未真正搭建起来的理解的桥梁也才因为这段回忆的重拾而最终完工。

 4 ) 一组关系,让男性世界崩塌了两次

Aftersun的秘密在于,当以私影像的意识描绘父女关系时,是很难排除关于情欲与乱伦的隐晦暗示的,但aftersun成功地将它驱离了,因为父亲并非男权社会中的父亲,而女儿也并非男权社会中的典型女儿。

我们很罕见地在一组具有典型父权代表性的人物关系,即父女关系中,同时看到对两种角色的颠覆。

当具有同性恋及抑郁症倾向的父亲背对摄影机坐在床上哭泣时,一整个传统男性世界在影片中都随之崩塌了。

女儿本是女儿,受到父亲的照顾。但在旅程的最后,女儿超越同龄人的成熟最终彰显为一种能够照顾父亲脆弱心灵的母性。

我常说,去除了情欲的亲密关系,是一种最为接近爱的情感。

没有人能够具体地触碰或表述爱是什么。但它显然更加关于人与人彼此灵魂的关照。

虽然爱从不排斥肉体和情欲,但与爱相关的肉体亲密也依然是灵魂的相互关照在物质层面的显示。

因此,艺术家在描绘每种趋向于爱,或渴求爱的心理情境时,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脱离了物质世俗世界的孤独落寞。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故事里的双方都不存在于主流世界的世俗文化中。

所以,片中父女之间再和谐,再亲密,相互支撑,即使和周围人即使打成一片,也依旧始终笼罩在一种与外部隔绝的孤独氛围中。

旅行有终点,人生也有。终其一生,谁不是在流浪。

流浪,才是一种开阔境界下人生的常态。

流浪的灵魂彼此支撑,则是所有亲密关系中的最高境界。Aftersun给出了它作为父女关系的一种答案。

 5 ) 呼吸之必要

我們煙民常常會以「出去呼吸一下」來指代「出去抽煙」這個動作,我們的煙癮大多不是來自尼古丁,而是來自生活的壓力。生活壓力越大,我們「呼吸」得越多。

《日麗》便是一部關於呼吸的電影。當然,它不是關於抽煙的,但它關於我們要如何換一口氣,在不堪的生活中繼續生活下去。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場戲,是戲中父親和女兒剛下榻酒店後,女兒在床上睡著了,父親關了燈,走出陽臺點了支煙,然後忘我地緩緩扭動身子──這個父親喜歡跳舞,跳舞的父親也成為了女兒記憶中最深刻的印象,在影片後面不時穿插。整場戲的鏡頭都是從女兒床沿邊往陽臺方向拍過去的,而陽臺和房間有玻璃門相隔,我們只能看到父親在陽臺上背對房間的動作,卻聽不到任何來自室外的聲音,而房間內同時也只有沉睡的女兒發出的呼吸聲。

戲中對於「呼吸」的指涉還有很多,潛水、游泳(尤其有幾場在泳池水底的慢鏡頭),以及父親不時自顧自做的類似太極拳的動作(以太極拳來說,他的動作基本上全錯)。女兒一開始不明白父親為何會做這些奇怪的動作,直到後來旅行團到了一個野外的地方,女兒看到父親又做起了那些動作,便也模仿起來──她那時也許仍然不夠明白,直到後來她長大後,面對著一些如她父親當年同樣的,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生活之不堪後,她那時也許真正懂得了那些動作對父親的意義是什麼。十一歲的女兒並非完全不知道「一百三十歲」的父親生活在窘迫中,甚至在父親有次提出可以給她錢去學唱歌後,直接戳穿了父親的真實處境:我知道你根本沒錢。

父女倆的那次旅行正是女兒十一歲生日。同樣是一場父親在陽臺、女兒在房內的戲,女兒拿著DV機問父親:你十一歲生日的時候是怎麼過的?父親說:我想不起來了。

女兒成年後重看了自己十一歲生日時和父親去旅行的那些錄像(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錄像本來應該在父親手上)。整部電影正是由此觸發女兒對那次經歷的回憶──如果沒有這些錄像,她大概像她父親一樣,已經忘記自己十一歲生日是怎麼過的,畢竟每個人成年後都面對著各自的不堪。事實上,父母倆的生日非常接近,都是在假期間過的,他們互相給了對方最好的生日禮物。

想起了多年前的《Boyhood》。《Boyhood》根據演員12年的真實成長,拍下了孩子和家庭的變化,而《日麗》恰恰相反,只講述了父女倆那短短的一個假期。看似平淡的講述,卻在結尾爆發出了最濃烈的情感,既有父女之情,也有做人之難的唏噓。黑暗中我感覺到一同觀影的朋友似乎在哭泣了,結束後我問她是否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她說沒有。那她想起的應該是她那位最近剛剛在異鄉自殺的朋友。

好好呼吸吧,朋友。

 6 ) 富有魅力的处女作 柏拉图式的<迷失东京>

评分 A 作者 DAVID EHRLICH 全文网址://www.indiewire.com/2022/09/aftersun-review-1234758492/

Charlotte Wells的《Aftersun》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部诚实的电影,讲述了我们如何回忆我们失去的人——支离破碎、难以捉摸、无处不在——也同时是一次令人心跳停止的关乎追忆自己的演出。在这样一段稍显迂折却温柔的故事中,你感到它小到足以放在一张即印相片或挤到一台老式摄像机的LCD屏幕上,然而Wells创造出的电影逐渐的在所设定的框架外产生回响。随着与最伟大的Freddie Mercury来到狂热的高潮, 《Aftersun》身上沉重的负担开始颤抖,为那些我们不能丢下的一切,以及我们那些最初不知要带走的一切。

Under pressure

当Sophie(杰出的新人Frankie Corio贡献了极其逼真的表演)想起她的父亲时,她想起了他们在90年代末一起度过的土耳其节日。那次旅行她刚刚12岁,而由Paul Mescal(以绝佳的状态早早地跃入父亲的角色)饰演的Calum,当时32岁。步入成年的Sophie重新观看着她和Calum在那个假期共同录制的影片,急切想寻找当时作为孩童的自己可能遗漏的线索。而线索是什么?这不重要。 在《Aftersun》中的家庭录影和35mm半想象的场景中都在暗示Calum正在与心魔搏斗。然而在他们父女难得的相处时间里,他尽最大努力向女儿隐瞒这场斗争。Wells拒绝透露关于Calum的更多的细节,像Sophie一样,我们只能在这些碎片中寻找,祈求去填补与这个她认识并失去男人之间魂牵梦萦的空白。潜移默化般,我们能凭直觉感受到她正被一些无法形容又总是遥不可及的感觉困扰,就像她十几岁前骨瘦如柴的肩膀之间的皮肤,被Calum涂上防晒霜般。我们感受到她正在绝望中重温着摄像机的镜头,而她这样做是因为她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他。

Wells巧妙的结构使《Aftersun》能够从双重视角展开,使我们似乎同时通过成年人和儿童的眼睛进行审视。镜头有时会停留在她笔下的人物身上,记录着他们认为没有人能看到的私人时刻,就好像这部电影本身在怂恿我们做出最坏的假设。Gregory Oke模糊而有触觉的摄影暗示了一种更为敏锐的解读,其蛛丝般的纹理让人想起Lance Acord作品,让人感觉像是《迷失东京》柏拉图式的复刻. 我经常想起Sophie试图在镜头上采访Calum的场景。她的爸爸让她安静,并把摄像机关掉。“好吧,”她说,“我只会把它记录在我的小相机里。”她当时并不知道,但就是这一个镜头,她将在余生中反复的去浏览。

 短评

夏天结束了。叙事藏的很深,全靠一些蛛丝马迹暗示,甚至直到结尾都不能确定那些日子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但这不就是我们对童年那些看似开心记忆的留存吗?父女之间的情感展现的太细腻了,很多细节在看完后越品劲越足,作为第一部长片,实在惊人

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导演前途无量。在长片首作中就有如此饱满且自洽的表达,通过娴熟的视听技巧摸索出独属于自己的声音,角色的那些内心小情绪细腻又神秘,到最后我们或许对他们依然一无所知,但忧伤情绪早已不经意从35mm胶片上90年代末的夏日回忆里渗透而出。

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好强的处女作啊!看完后劲十足。导演试图以一些私影像的片段,将观众一起拉进记忆的海洋中,去寻找那些模糊的、散落四处的、关于主角父亲的记忆。这种模糊和不确定,反而成为影片的最大魅力。好像一场梦,有些哀伤,却带来无尽回忆。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了四十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也不能怪男主角演不入戏,这个人物就不合理。一个算不上中产的,精神bum(喜欢练太极,早育、离婚、单身,坐大巴出游),在看起来像80年代的欧洲花了850镑买了块土耳其地毯。electronic wabisabi的核心要义还得是有产阶级的空虚感啊。你无产阶级闹啥呢。前有sink or swim,后有索菲亚科波拉的那个父女同游,真的不必浪费钱拍这种东西了。

11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很差

年度最佳。视听明明很炫技,情感仍然很真挚。同样年纪去回望记忆里的父亲,才是最深情的女性凝视。

12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看完我一直在想父亲之后发生了什么,导演并没有真的交代,但我想应该是自杀了,从电影里面一些父亲的镜头能看到他的抑郁和痛苦,而且这也是成为了导演想拍这部电影的动机吧,对于她的回忆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却是父亲最痛苦的时光,演员和剪辑都让人难以相信是电影,真实的就像是导演把脑子里的记忆灌入了每个观众的心里

15分钟前
  • poorbutcool
  • 力荐

“父亲也是人”,一旦在午夜梦回时悟到这一点,余生也就难得安宁。

18分钟前
  • 韩松落
  • 力荐

一部细腻而感伤的私电影,名字起的是真好,年幼的我可以肆意去感受海滩烈日的温暖,无视大人世界里的各种错杂,即便受伤自有父亲去抚平一切,当那绯红的晒斑褪去后所有的难过与痛苦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那段DV被记忆过滤的只剩下欢笑,经年之后回顾起来才想起背后的苦痛而失声痛哭。留白做的精彩,略去了各种缘由,那些哭泣和漫舞都充满想象,作为处女作处理的非常高级。

23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温柔细腻、令人沉醉的处女作,年度十佳。1.片头的DV画面与一连串破碎、模糊的蒙太奇,恰似全片的预演,随即切入的黑暗舞厅中成年女主闭目&睁眼的特写,也将影片标记为一次对儿时记忆的重构之旅,忽明忽暗、闪烁不定的舞动空间也如穿透岁月雾墙、想象填补真空。2.碎片式的场景,配上精妙的转场、叠化、移焦,予人回忆与幻梦的特质,连绵又不无断裂。3.限制性视角、高饱和的色彩与低回忧伤恰到好处的配乐,使微末平常如电话亭、走廊道的事物都浸染上直戳人心的情感力量。4.或许,电影能够唤起的最弥足珍贵又绵延久远的,正是无可名状却无比广阔的情感、情绪氛围,曾新鲜暖融却尘封已久的生命体验,还有人人难免、后知后觉的怅恨与恍悟。5.大量镜面反照,借助电视、DV与镜子构建多重空间。6.安哲般的横摇长镜变换时空,穿透岁月的凝望与拥抱。(9.0/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片并不长但却是今年最漫长难熬的影院观影,屡屡觉得它该结束了结果后面还有。刻意埋藏戏剧性爆点却始终找不到合适机会引爆的憋闷,更不用说有画蛇添足之嫌的时间跨越回溯。可惜的是浪费了小女主天赋的表演才能和充沛细腻的情绪。

29分钟前
  • 九苍
  • 还行

《晒后假日》让我想到《捕香蕉鱼的好日子》。影片信息给得如此克制,但只要有过想死念头的人,看到那位父亲的第一眼,大概就能辨别出那种意志。对于一个真正决定自杀的人来说他爱的人是无法成为留住他的理由的,但在此之前是最有力的借口,《晒后假日》展现的就是女儿作为借口和父亲共同度过的一段温暖、轻缓但有沙砾般粗糙感和灼烧感的时光,只不过她当时意识不到,只有在多年后两人镜面般位置互换时才能从影像和回忆里一点点窥见父亲的心境碎片,才能理解那首生日歌的意义,舞蹈的意义,“无论如何我都爱你”里“无论如何”的意义

34分钟前
  • 店长
  • 力荐

像濡湿了的纸巾,含满水:开始很轻,而后一点点舒展开来。

38分钟前
  • zanc
  • 推荐

他真的,长了一副抑郁症很严重的脸。

41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推荐

保罗麦斯卡居然都能演爹了,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正常人》里青春靓丽的男高中生……夏天故事、回忆散文屡见不鲜,但能像导演的长片首作拍得如此具有层次感实在难得。影像、回忆、梦境、现实多重交织,破碎的意识和危险的幻想为影片着上一层忧郁的文学质感。尤其声音的渐变、叠化、舒展,处理得相当到位,犹如身临其境。十一岁的假期充满了牵绊、暧昧与困惑,所有陪伴的欢乐缠绕在摄影机录下的诀别一刻,回看时才发现原来开头就已悄悄奏响一支肝肠寸断的夏日终曲。

44分钟前
  • 少于无
  • 力荐

对保罗·麦斯卡的印象还停留在《正常人》,结果这就喜当爹了。像兄妹般的奇妙父女关系,女儿就像在追赶着父亲的脚步走进成人世界。看似无忧无虑的假期,只有在多年后从DV和回忆中才惊觉日光下的影。很难相信这是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去戏剧化的叙事和时空交汇的手法不明觉厉。电影打满了私人印记,可惜我无从求证...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开头的录像带放映时电视倒影显现出成年的女主的视角,开始女孩童年与父亲的土耳其之旅,结尾再次从电视放映镜头慢摇回成年女主正面镜头形成完整的结构塑造,摄影机落幅通过剪接慢摇至另外一个时空的父亲手持DV镜头,完成作者私人性的连接。再说导演塑造的一个父亲形象是颠覆了传统的刻板印象:脆弱、被放大的抑郁症情绪的成年男人困境;一场裸背痛哭戏是最爱。私人性是因为作者藏了太多父亲具体故事线的叙述,添加了更多的无叙述的情绪戏,导致在观看过程中怀疑导演在各种细节里藏了父亲双性恋的秘密,但分析起来还是我的过度解读了。但父亲脱离故事「死亡」的暗示,倒是通过许多镜头展现:黑夜跑向大海、站在阳台栏杆上张开双臂以得到舒适的享受,过马路时不顾大货车的喇叭依旧若无其事的走过去等等都是对人物的塑造。

52分钟前
  • 泳祝
  • 推荐

又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还是处女作!“本片的苏格兰女性编导35岁,持标准的三短一长(三部短片后编导第一部长片)电影作者成长路径,并无其他电影制作部门从业经历,在全球范围也是最快速的独立导演路径。” 本片为极个人化的童年回忆,11岁女儿随父亲的海边假日之旅,什么似乎都没有发生,什么又似乎都发生了,编导让你在尽情享受父女美好时光的同时,去探索人生与情感;过去的录像视频及35mm 拍摄的当下、未来、真实、幻觉混杂组合,尽显电影影像及视听组接之美、之迷!看后也阅读了一些豆友们的解读,各具特色,足见这部处女作的光彩。新技术设备使编导、演员、摄影从过去的技术控制中解放出来,未来的影视作者更可以像小说家一样自由地用“视听笔”去自书己见,自写其爱,自创风格喽!赞数字网络时代的新一代作者们!

5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把“小心翼翼”雕琢到毫厘之间,父亲始终在往下down,女儿一边小心托住他,用一种不符合孩子的早熟过早尝试领悟成年人的痛感。这种痛感同肉欲与灵魂相勾连,最终抵达一种突然的下坠(游泳池里撞进肉体的交缠),这样的快乐竟然会导致痛苦…父亲也在避免把死意扩散开来,他小心翼翼不坠落不淹没不流泪,却也依然不笑不唱不能做一个体面的父亲。整个电影就在这种脆弱的平衡和微妙的一点点的失重感中走完了一百多分钟,充满了生命的美好和过度美好的痛感。

1小时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2022戛纳影评人周-法国文创协会选择奖。9分,初看有点平,不过后半小时力量起来就很有意思了,重看一下其实开头已经预叙了:女主角(只在很少的几个镜头出现)回忆起11岁和父亲在土耳其度假村的那个夏天,很多事情不去解释(如,父母是不是离婚了,是不是父亲去世了所以收到了当年拍的DV之类),通过大量细节来表现回忆的机制(film as brain),并以DV作为记忆的媒介装置(开头用电视看DV时女主角那个在屏幕上的倒影太棒了-“幽灵媒介”),最后细节堆积起来,非常感人。大概75分钟时候才把这个回忆挑明,和最后一支舞混剪的蹦迪戏(之前也出现过一次)大概是主观想象,而且蹦迪拍得实在是太有特点了(完全是瞬间印象式的影像),等到最后结尾那个告别和缝合在跨越时空的横摇长镜头的父女,就真的很让人感动了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如果说前面的舞池镜头是让我眼睛刺痛的同时重重地锤在我的心口上,那最后十分钟就好像银河哗啦一声,向我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2022最佳

1小时前
  • sweet te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