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进现实

爱情片中国大陆2006

主演:徐静蕾,韩童生,贺鹏,孙少华

导演:徐静蕾

播放地址

 剧照

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2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3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4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5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6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3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4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5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6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7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8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9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05:30

详细剧情

某部正在拍摄中的电视剧的女主角(徐静蕾)深夜短信该剧导演(韩童生),称有事想面谈,见面寒暄完毕,她即提出罢演,原因是实在恶心剧本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演不下去,导演好言相劝,说该形象本是为她量身打造、要以大局为重等等,无奈女主角铁心罢工,导演作罢。   导演称当初接戏相当被动,女主角的辞演让他如释重负,得到女主角讥讽,导演暴跳如雷,两人开始争执,导演怪女主角歪曲事实,女主角嫌导演做人太假。最终,话题又回到剧本,围绕它,两人就做人的技巧、人生的困惑、现实对梦想的凌驾等方面展开辩论。

 长篇影评

 1 ) 两代人的对话

  我老老实实的看完了电影,不能说一个字不落,但是在第二遍的时候起码又补了上来。
  话很多,话很少,其实这都不是一个能评价电影的标准。况且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电影的标准。这根本就是本书,每个人都在写书评。

  就像有人形容看这部电影是像剥洋葱一样,我完全同意。起初,只是以为编剧在躲起来评论演艺圈这点烂事儿,却慢慢发现,他的眼光还高得很呢,高得不仅仅是某一代人的事情。是一种过程,而在座的人也在其中。。。。。。
  我的理解是跟整个社会、制度等有关的,当然不能多议;毕竟我得按照网上的规矩办事。
  没懂的时候,我乐了,每一句话让我心花怒放,这叫拐这弯儿的骂人;理解的时候,我哭了,每一句话让我心里觉得刺的慌,这不叫骂人,是反省、自嘲还是失落,也许都有吧。

  最后的一段让我觉得难受
 『原来的梦想也是相信有个幸福存在,有个人间天堂,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心灵匹配的对象,人和人都互相信任,也值得信任。人和人都不互相消灭,一个无忧无虑,一个快乐无比。爱情根本不叫事儿!没说平等,说的也是平等以后的社会。
  原来大家更愿意相信一点,觉得地上的每一点亮儿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脖子晒热了,就觉得温暖;晒黑了,就觉得健康;烫皮了,梦更近了;起泡了,已经在梦里了,痛并快乐着;泡破了,露肉了,肉熟了,肉糊了,鼻子哭了,这都没走!走多不牛逼呀!必须死扛,必须的!
  聚光灯关了,爷们儿没的扛了,闪着爷们儿,爷们儿拧巴了,爷们儿生命不能承受之没东西扛。爷们儿玩火柴,爷们儿攒烟头,爷们儿屁暖床,爷们儿晒月亮,爷们儿管什么也瞧不见还站在那儿瞧,挺着脖子,瞪着白内障,叫坚持。』

  当一个梦想支撑着一个人的时候,即使再艰难的时刻他都能挺过。当梦想、信念消逝的时候,就像病人坚守的最后一片绿叶已掉;骇克帝国中告诉Neo这一切不是真的一样。会是什么感觉呢?没东西扛的感觉

 2 ) 梦想照进沟渠

看完徐才女的这部新作,想起刚刚看过的另一部热门电影——《疯狂的石头》。其中有个情节:三个贼发现,那个整天挂个相机以艺术之名行泡妞之实的胖子居然把其中老大的马子给睡了,这还得了,三人于是对胖子好一顿严刑拷打外加刑讯逼供。只见一个兄弟摁着胖子的脑袋,一次次浸入马桶里,老大则在一旁怒气冲冲地讯问。

不过在我的联想里,这个情节略有改动。挨揍的胖子换成了王朔——其实我更想换成的是徐才女。但那么联想显然过于残酷。于是劳驾王朔做个替身。再其实我连王朔也舍不得。他可是我分外敬仰的文人。但又只能如此。因为这部电影王是编剧,徐是导演,明显的“情人店”。我等无赖要对徐mm施以辣手,朔爷指定会第一个冲上去护驾,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嗯,现在我就是观众代表,替代贼老大拷问。
——“说,你这部电影到底装B了没有?”
——“没有.....没有...真没有。”
——“人都晕了,还说没装,你当我是二啊!”
(把王的胖脑袋摁到马桶里数次。)
——“我再问你,这部电影你装B了没有?”
——“装了,装了......”
——“嗨,你他妈的还真装了!”
(随即又摁到马桶里数次。)

是的,这部电影我一点也没看懂。而我又不想承认自己是“二”,所以干脆先下嘴为强,反骂一声——装B!

王朔就是王朔,不跟从,不讨好,不重复,蛰伏近十载,一复出就是标新立异开天辟地。从头到尾只有两个人,一个房间,外加密集的对话。这就是一部历时一个小时电影的全部。这构思,在全世界来说不敢讲,单在中国,说惊世骇俗绝不为过。

有评论将之称为“小成本电影的新状态”。太确切了!新,刚才说了。而成本,我靠,要是男主角韩童生(韩演得不错,让李成儒来演或许更好)友情出演(王朔的剧本肯定是白送给徐的,费用不计),我看整个电影的大头也就是中间那桌子盒饭钱了。另外提个建议,鉴于全是对话,摄像也去掉吧,干脆弄一广播剧,灌磁带上市,一盘8块。成本至少能再减80%。

说它装B,编剧王朔显然是主犯。电影成为这个样子,主要是剧本的缘故。但正如开始所说,我实在不忍心对王朔用刑。除了对他一贯喜爱的缘故,仔细一想,还有一点——论装B,他是初犯。而导演徐静蕾却是地地道道的惯犯!

对,这就是我更想把所有怨气都撒到她这个从犯头上的原因。
她太喜欢装B了,她太擅长装B了,她装B不是一回了,以至于装得熟能生巧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我靠!我吐!

我真不看不出她除了那手字还有何德何能?
我真不明白怎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她,老年的视同己出,中年的视同岳母出(小姨子),青年的视同同出(所谓邻家姐姐),少年的视同己由出。整一个老少咸宜人见人爱。何止大众情人啊,大众小姨子、小姑子,大众闺女、大众姐姐、妹妹,全了!——赶上蓝天六必治全效牙膏了。

常言道:演而优则导。徐大导演,演到如今,到底哪个角色塑造得弥足称道呢?从《将爱情进行到底》,到《我和爸爸》,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如今这部新作,我只看到,除了做作,还是做作!

徐如果静默着,不说话,只是对着闪光灯微笑,真的很好看呐。永远抿着双唇,弯弯的,长长的唇线,微笑,还是微笑,不深不浅刚刚好,看上去是那么的亲切柔和,那么的发自肺腑,那么的清纯可人。说句不敬的话,当今中国,只有温氏微笑堪与之一拼。

而一旦演戏,一旦开口,那就坏了。不是怪她的牙原来那么难看,而是由于她已经习惯于人前少开口,笑不露齿,已经习惯于刻意掩饰牙齿的缺陷,即便演戏也时刻不忘。每次当众开口对她来说简直是冒险,每到这时,她似乎首先想的是如何尽量减少嘴唇的开合度,如何把刚开张的唇齿尽快收回,而不是如何对词入戏。她的注意力大部分用到唇齿的开启上,以至于那一颦一笑,一嗔一怒,分外做作。让人感觉这哪里是演戏?又分明是演戏!连那声音都假得厉害。拿腔作调(这样子我只在多年前的一个梁晓声访谈里见到过,和徐像极了,称得上是拿腔作调的男性版。巧,他也是北影的,不过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呵呵),即不生活,也不书面,永远像毫无现场表演经验的人,一边用余光打量着镜头一边若有所思地翻着眼皮背台词。严重到言语和表情时常分离,看上去音话不同步,还以为录制或者自己的光驱出了问题。

不入心,怎入戏。所以在我看来,她入道以来的所有角色都是一个味道。就像不同包装的方便面。(这点和曹颖不相上下。)

再说导技,我怎么看怎么像任性的富家小姐过家家。叶大鹰、张元、姜文,当然还有王朔,这些牛B大腕,都齐刷刷钟爱于她。怪!像哄着小孩一样,你要客串就客串,你要剧本就剧本,只要你高兴,叔叔们就想方设法满足你,善意地配合你。唉,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举国无双啊。

成名后的她,据说被她的母校北影请去做起了兼职教师,简直是笑话!就这种水平,别说教书,我都纳闷她是怎么考入最后又顺利毕业的。几年前传媒把她与周迅等人合成四小花旦。真是高抬她了。和周迅并称,她哪里配?她连赵薇都不如。但又据说后来四小花旦作了调整,将她剔除。——这就对了!

昨天有消息称,徐静蕾获中国电影排行榜“最具开发潜质新人导演奖”第一名。细看,原来是网友投票的结果。唉,准又是那帮将其博客点击到世界第一的傻B!

《天下无贼》里葛优深情一吟,使得一句僻句成为名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此借用一下,什么《梦想照进现实》,干脆就叫梦想照进沟渠算了。


 3 ) 电影也可作噱头——小议《梦想照进现实》

2006年的夏天,两部电影的名字充斥着整个国内网络,无数虫子在热切议论它们——《疯狂的石头》《梦想照进现实》。我就个人观感对《梦》片小小发表一下意见。

电影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应该是用图象来讲述故事,当然还包括声效、语言和字幕等,但它最基本的特性,还是得用画面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梦想照进现实》单就这一点而言,已经不能将它归之为一部电影。相反地,我认为它更多地是用电影这个称呼来为这场双人相声当了一个精致的噱头。

《梦》片毫无故事情节可言,从头到尾就听老徐和韩导两位小愤青和老愤青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发表他们的艺术观、人生观、世界观去了,种种观点看似精辟深奥,台词句句珠玑,噼里啪啦冒出来让人想逮一句以供日后生活中当经典对白调侃调侃都来不及。整个一出戏就这么说完了,细想起来却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看完片子最大的感觉好像是在自家墙上凿了个洞,偷听了一场邻居刘二和王四麻子的闲龙门阵。不时地还被里边的台词刺伤了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吃着咱观众的粮食还骂咱是傻B。真受伤。

老徐估计是把这片子当小白鼠作实验来了。但左看右看它确实是没有什么出彩画面及剪辑技巧可言。不讲故事的电影也多了,像反情节、反戏剧化的电影中,《黄土地》算是一部经典了,89分钟,你愣看不出个什么具体故事来。可是别人用油画一般厚重的画面语言,来表达人的某种潜意识,反映了我国黄土高原上,黄河岸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3个成员的命运。

比画面比不得,就拿同类相声形式的电影来说吧,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就够令人拍案叫好的。《千禧夜我们说相声》《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等等,不但形式丰富多样,台词也让人忍俊不禁,看着看着,却有种笑到深处是悲凉的心酸和无奈。同样讲道理,别人从不喊口号,就让你在黑色幽默中去静静回味,细细反思。《梦想照进现实》你说明个啥问题了?不就是将王塑老师对待娱乐圈对待人生的个人观点,通过两个人的嘴,搬到大屏幕上试图引起我们的共鸣吗?要引起共鸣,看书就得了,犯不着坐那一个半多小时,到最后蜷在沙发上落了个莫名其妙和后悔不已的表情。

这个夏天,还是让疯狂的石头,砸得更猛烈些吧:)
  

 4 ) 又一部极端的电影……

    昨晚在北大看~晕晕乎乎的……幸好徐导及时出现,整个会场立马由死气沉沉转入热火朝天……  
    片子的风格很喜欢~幽闭的房间 两人的对白~枯燥不失谐趣!导演功力不赖,不过也极大地挑战了观众审美疲劳的限度。 电影中这种纯对话形式其实并不新鲜,很自然地令人联想到喋喋不休至大师级别的法国导演侯麦和闲聊乱侃至准大师级别的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半梦半醒的人生》《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这两位都是对话的狂热爱好者,电影大都是男男女女一场接一场的神聊,而且都“漫不经心”地聊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老徐电影,王朔语文。”有了王朔,台词变得甚是经典,可那是文学的东西,换作影像,只能落得矫揉造作的境地!
    导演自己喜欢的东西罢了!试想这部电影毕竟小众,其结局只能两种:喜欢的人极其喜欢,讨厌的人极其讨厌!(和《春田花花》差不多哦?) 
    片尾曲还可以~啦啦啦啦……

 5 ) 你卖你的梦想,我买我的现实

我不能说梦想是不存在的,但我现在已经不能承认它了。尤其是90年代后出生的人。其实大家对梦想都是个很空茫的概念,都是跟着学校走,跟着家长走,其实学校也没路了。他们也就是在谋求自己的路,怎么赚学生的钱,以后的事他们都不管了,他们根本不负责任。他们不管把学生教成笨蛋白痴还是不如笨蛋白痴都算完成任务了,都赚着钱了,所以现在的学校也就是和所有投机的人一样,都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可就是这一点可恶,他们赚钱了还要装成道德卫道士,好像他们高尚的不要钱似的。
我觉得现在的人就是要他们有梦想他们都不再有了,让现实折磨的麻木了。比如新闻上捡垃圾捡成亿万富翁,卖混沌买成亿万富翁的,这样的事很容易就让那些有理想的人迷失,很容易动摇你的价值观,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很多路根本走不通,比如什么这个家,那个家,走不通保不齐就得破产。很多大学生毕业了挤破头得去当个公务员,报纸茶水过一天。这就是他们的理想职业么?不见得。但是他们就让这个社会逼到这条路上了。简直是条绝路,不吃别人,别人就得吃你。到最后什么梦想啊,什么现实啊,钱才是真的。
要是以前问一个小孩,说你的梦想是什么。他可能告诉你,科学家一类的。他们那么轻易的说出来就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科学家就是一个词,它的意义就是使你显得与众不同。说了好像真能成科学家似的。对这句话他们不用负责任,大人也未必当真。但是长大了你再问他,他可能说没有梦想,不知道。这个时候你就说现在孩子没梦想太可怕了。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现在的孩子看到走什么路都难,都走不通,就怕了。就算他们想走什么路,前面还有无数只拦路虎,实话说,没前途,老实说,没希望。社会也告诉你没钱就滚蛋。这个时候你能做什么?
我觉得就是丧失梦想。

 6 ) 严拧的现实飘渺的梦

我觉着我真是个严拧的人。而且越来越有毛病。

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哪根弦儿搭错了线,看悲剧看得发笑,看消遣唠嗑的戏笑着笑着就哭。

《梦想照进现实》是个好片子,比我想象中好,这说明任何事情都是你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没惦记着倒是能落这点儿好了。

这片子好就好在让人看着挺累的。2个多小时就见着两人跟那儿蹲着唠嗑,唠得那是昏天暗地裂山崩溃得很。

韩童生是个好演员,徐静蕾麽,因为以前毁她的戏儿太多我对她印象一直不咋地,这部戏,好歹让我觉着,她不那么装纯得让人恶心了。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好多了,这片子应该得奖的。

王朔是个明白人,活明白了又不甘心明白的人都严重拧巴。所以他写出来的那些个台词,大段大段的显着贫儿,偶尔的一新鲜词儿听着耳朵里头就跟在挠痒痒似的,熨帖,逗乐。可是写得特实在了,特现实了。现实中的乐呵,总是乐呵着乐呵着,一不留神就郁闷了,不由自主就严拧了,自己跟自己死磕,跟个漩涡似的往死头拧巴自己个儿了,拧着拧着就崩溃了。

里头有句台词,老韩说的,说得特别招人。
他说,人一生最重要的也就是年轻时候跟谁一块儿过了,等年纪大了,跟谁在一块儿,遇着谁了,跟谁打过招呼,都不重要了。日子过到后来就是熬,赶紧的熬干了算个事儿。

原台词太长了,记不清楚,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总之听得有点儿想西里哗啦一场的那意思。
我不记得我年轻时跟谁在一块儿,还没怎么着过那,怎么就突如其来老掉了。怎么着日子还没阳光灿烂过就开始慢慢熬了。怎么着就变得不好意思谈梦想就敢没心没肺死惦记钱了。

我真不是故意活成这样的,谁他妈的爱故意活成这样啊。可是我能怎么样呢。
那句台词说得真惊心动魄啊,谁他妈的百年之后不是自己陪着自己个儿跟土里头埋着阿。
这话真让说的人跟听的人,都耳根子发麻,身子上起鸡皮疙瘩。

这年头,谁好意思理直气壮地谈人生谈梦想啊,都他妈的没种,只敢先把自己忽悠成一流氓,再把别人都忽悠得以为你就是一流氓。谁都倍儿讨厌装纯的人,稍微有点儿年纪的,还他妈的一副纯真操行,要么是不要脸特别死乞白赖的,要么就是真蠢从来不想事儿的。这世上人人都在装,不装不行,不装让人见着你怎么死的,自己跟自己没法交代,索性装把装把不是罪,谁他妈的都是在装。

说到底,梦想为什么让人们都不好意思说,都他妈的不惜的说了,是因为人人最初的梦想都他妈的一个样儿。
谁他妈的都希望世界大同,人人美好,没心计没勾心斗角,人跟人都特肝胆仗义,爱一个人被一个人爱那就是天荒地老宝马奔驰都拉不回来的事儿。一切都很美好,一切都很顺利,所有人都特快活特高兴特幸福地过着生活。

这梦想一经现实的孔儿照进现实了,就虚无飘渺难以达到得骗自己都骗不过去了。

所以大家伙儿都不好意思说梦想了,咱们都心照不宣地管那叫做意淫了。这多么猥亵的世界多么残酷的现实,哪配得起用上梦想这么高贵圣洁的词儿。跟现实有关的那就只能叫做意淫,所有的人都是淫荡的。

这样反复暗示自己给自己催眠,把对日子的期望值降低到只要有得日就是好的,只要跟个牲口似的有吃有喝能睡就是美滋滋的,不这样,怎么熬巴这日子。

能拧巴的时候证明自己还是活着的,别一不留神沦陷了,成了个特别面儿特别磨即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肉蛋就成了。

告诉自己,他妈的哪有这么好这么美的事儿,折腾成啥样是啥样吧。拧巴干了,就是个头儿了。

 7 ) 鸟儿问答

若干年前,王朔写过一篇《鸟儿问答》的文章。凭空杜撰出一个记者,与自己斗智斗勇。文章具体讲什么问题我忘了,可这种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形式令我印象深刻。《梦想照进现实》就是“鸟儿问答”的电影版,那个较劲的人可能是徐静蕾,也可能是王朔,又或者是两人的混合体。因为梦剧的导演是老徐,而编剧则是一脸坏笑的王朔。梦想与现实,这个话题并不新鲜。老早以前赵传就在《我是一只小小鸟》里问到: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老徐要表达的,可能更多是一种“呈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质疑、否定,却并不阐释、回答。对于我们无法解决却又难以回避的东西,把它晾在那也是一种态度。电影在文本意义上的试验色彩很浓,两个人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通过对话的形式来缝合一场叙述,而叙述却又非单纯的“呈现”(记录片),而是披着“讲故事”的外衣——老徐的勇气值得敬佩。正因如此,台词之于电影变得格外重要。语言既不能太平淡,失于沉闷,又不能太闹,失于油滑。王朔的力度把握的不错,台词里抖着机灵,却又不是那种浮在表层的单纯搞笑。如果没有王朔操刀,不知道老徐的勇气是否会打折?


老徐同学有点文学青年的气质,当导演还凑合,演起戏来却总是一个模子,千人一面。我始终觉得她一直都是本色演出,也只能本色出演。身边也有类似性格的朋友,有点神经质、偶尔歇斯底里,有时候会很“唧唧”,内心世界经常掀起风暴(纯属主观臆测)。所以,她的表演看起来毫无惊喜可言,老韩演的也中规中矩的。


结尾那个面对面发短信的桥段很有意思,特生活。人真可以无聊到无耻的地步,比方在qq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说废话,吭哧吭哧的发图片;比方在电话里没完没了的腻歪;比方面对面的发短信……这事咱不都干过吗?


梦想放在哪了?聚光灯打在哪了?路走到哪了?

生孩子的车已经出发了,导演,我们还出发吗?

 短评

太絮叨了,看的稀里糊涂

4分钟前
  • 悯笈
  • 推荐

觉得你老妈老婆或者老师唠叨就看看介个

9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还行

呸!

11分钟前
  • 木卫二
  • 很差

就胡扯吧你

13分钟前
  • 剁主
  • 还行

有趣现实无奈可悲废话连篇烦躁都可以描述这样一部有想法却看着烦的电影。

14分钟前
  • 朵拉和朵拉
  • 推荐

充满了软肋但依然好看,因为一个女导演竟然只用蛋逼活活撑起了一部电影、

18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还行

很喜欢这个剧本。

21分钟前
  • 胖跳跳
  • 推荐

值得一看

23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太爱了这片子。王朔是语言毒贩。

26分钟前
  • 泪小鱼|念。
  • 力荐

太罗嗦了

29分钟前
  • 甲马不是马
  • 还行

新歡勝舊愛,媚行就酒愁——2006.7.5万達影城觀影“側”記(大太陽)

34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聊着聊着两个人都累了,大家看着也累,挺自我的一部片子,但是论zhuangbility格度还不够,普通观众不爱看,文青看不上眼

38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两个话唠.我觉得如果中国真想拍好这种话唠电影,请多学学别个贾木许的<地球之夜>!

40分钟前
  • WAKEUPSTUPID
  • 较差

叨叨逼 话痨片儿 朔爷编剧

45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你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么?最黑的地方见。

46分钟前
  • 茶咩咩你不要慌
  • 推荐

聚光灯关了,生命无法承受之没东西扛!高处的姜文拍低处王朔的动物凶猛,低处的徐静蕾拍高处王朔的梦想照进现实。虽然高低两人都懂王朔,但姜文用老练的视听翻译技术和准确的选材放大细节,让观众也懂了王朔;而徐静蕾只能用风格化和讨巧的形式掩盖其有心无力,徐静蕾还是难以用电影去驾驭王朔的文字。

49分钟前
  • 狐狸修炼中
  • 还行

王朔也是个人物

51分钟前
  • 东呆
  • 推荐

好文艺哦,老徐最擅长搞文艺。

56分钟前
  • 苏比
  • 较差

对话当然算到王朔头上,但是导演和摄影都有看头。

57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我觉得还不错!

59分钟前
  • 葡❤️萄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