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

欧美剧美国2024

主演:Alix Lane,Jay Villwock,萨曼莎·科尔米耶,Lee Wakefield

导演:卢埃里·罗宾森,泰森·约翰斯顿,蒂姆·海腾

 剧照

千阳 剧照 NO.1
更新时间:2024-05-15 16:21

详细剧情

在千阳沐浴之下,多个故事交织成诗篇。   一群才华横溢的电影人聚在一起共同创作,探索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长篇影评

 1 ) 在感官世界:Mati Diop谈《千阳》

“Cinema Scope”于2013年12月13日发布原文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 Mati Diop on Mille soleils。译文仅节选采访部分。

作者:Andréa Picard

译者:パプリカ

译前言:在Mati Diop凭借《大西洋》入围2019年戛纳主竞赛单元前,2013年的短片《千阳》早已入选多个国际影展。在2013年的这篇采访中,Mati Diop一以贯之的拍摄理念已经清晰可见,包括拍摄媒介的选择、个人史与家族史的纠缠以及流亡回乡的母题。

Cinema Scope:让我们从你最新的电影《千阳》(Mille Soleils)说起,它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本源——你家庭的本源,也是你电影的电源。你的电影好像横贯了多种叙事传统,穿梭在现实、记忆、幻想、乃至神话之间,以一种写实的方式融合了这些极端。电影就像烙印在我们的想象中一样被铭刻在身体上,电影作为虚构作品拥有自己的复杂生命。这部电影你酝酿了多久?进一步探索你叔叔(注:Djibril Diop Mambéty)的电影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Mati Diop:《千阳》是一部酝酿已久的作品,源于我内省的追求,因为我渴望探索电影在我的人生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创作的源头以及我与非洲的关系。《千阳》诞生于2008年,正是我出演Claire Denis的《35杯朗姆酒》(35 Rhums)的不久之后。那次拍摄深刻地影响了我,2008年也是我叔叔Djibril Diop Mambéty逝世的十周年。在那段时间里,我开始思考和衡量他的死亡所带来的损失,因此我和我父亲就叔叔的一生进行了一次长长的对谈,我们讨论了他的电影,尤其讨论了《土狼之旅》(Touki Bouki)。这时我发现了隐藏在《土狼之旅》背后的一千个故事——我们家族的历史,还有电影主演Magaye Niang和Myriam Niang的历史。《千阳》诞生于2008年,但直到2013年才完成。我在2009年到2012年之间分阶段拍摄了好几部,和《千阳》同时期的还有《大西洋》(Atlantique)、《在越南》(Big in Vietnam)以及《雪炮》(Snow Canon)。在发掘属于我的电影语言之后,我觉得我已经准备好了——我要拍摄《千阳》,我要直视《土狼之旅》的眼睛。

Scope:在电影中,Magaye Niang和Myriam Niang的电话交谈是真实的吗?还这真是的他们在四十年后的重逢吗?

Diop:我想提醒大家,《千阳》是一部虚构的作品。Magaye Niang留在达喀尔,而Myriam Niang前往阿拉斯加——这是我在电影中保留的唯一现实元素。我拥有虚构的自由,不过可以保证的是,观众在电影里听到的他们俩的电话交谈仍然忠实于我录制的两位演员之间的真实对话。在我的电影中,没有什么是真的,也没有什么是假的。现实与神话之间的彼此摩擦与相互穿梭正是我电影的主题。

Scope:《千阳》的骨干是纪录片式的,那你你是如何完成剧本的?

Diop:我在五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了筹备电影,我往返达喀尔和纽约与两位演员见面,那些经历、遭遇和故事都极大丰富了我的剧本,推动了电影的进度。电话交谈的录音和在屠宰场拍摄的场景是我第一次前往达喀尔期间拍摄的,这些材料在初期尤为关键,最后也被保留在了《千阳》里。在达喀尔,我得以和我的家人以及Magaya一起生活、观察,我要感谢他们的鼓励。

Scope:在电影的结尾,你引用了James Baldwin的《乔凡尼的房间》(Giovanni’s Room),你的用意是什么?

Diop:关于流亡这一话题,没有什么作品可以和《乔凡尼的房间》媲美。流亡具备的复杂性让人难以理解,但《乔凡尼的房间》中的那段对话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等式,直接揭露了流亡的现实。James Baldwin是我所知道的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也是奴隶制的后裔,他的细胞、骨头和血液中携带着流散和无根。

Scope:《千阳》那种近似印象派的优美构图方法和手持摄像机的颗粒感画面唤起了一种松弛自如、却又狂烈杂乱的美学效果。在摄像这一部分,你是如何与Hélène Louvart分工,你又是如何确定拍摄形式的?

Diop:制片人Corinne Castel加入《千阳》拍摄时,我其实已经拍了很多镜头,它们都被保存在了电影的素材中。但最后一场拍摄出现了一些摄影问题,那时我发现我有必要与作品保持距离。因此,我把电影拿给一位我非常欣赏的摄影导演——Hélène Louvart。当Hélène看到《千阳》时,她立刻建议我结合35毫米胶片进行摄影。在摄影时,我选择使用我第一次单独进行电影创作时使用的相机,来保持摄像在我还生涩时赋予我的那种油然而生的轻盈。最后,我和Hélène共同参与了影片的摄像工作,我们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Hélène在摄影机后注视,我在摄像机前为场景和演员服务,她的存在也不会妨碍我在必要时接手拍摄某些场景。这种不同影像系统间的交替其实揭示了影片不同的时间性。

Scope:你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已经确定了电影标志性的外立面——公开的、感性的、只用低画质相机拍摄出来的图像。《大西洋》(Atlantiques, 2009)的大部分镜头是在夜间用迷你DV拍摄的,这种纯粹的俭省力量却产生了美丽和神秘的共鸣。你是如何看待摄影的?在摄影格式即录像还是35毫米(如《雪炮》和《千阳》的部分内容)的选择是由电影本身还是预算决定的?

Diop:在2000年代初期,我面对的选择是胶卷或DV(PD 150或松下DVX100)。当时我选择了DV,因为它更便宜。DV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因为它不会制造技术负担。在那个时候,拍电影对我来说首先是拍摄——去构图,去感受和我的演员之间亲密无间的连接。我与我的电影有一种生理上的共生关系。在《大西洋》和《在越南》中,我有机会使用高清镜头拍摄,但我还是选择继续使用粗糙模糊的镜头。这变成了一种审美的选择,一种对高清图像标准化的反抗,一种对影像控制权的保留。对于《雪炮》来说,选择赛璐珞显而易见。我几乎带着这部电影去了所有地方,我为它花时间写作剧本,并且第一次请来了一位摄像导演。到了《千阳》,通过结合我之前所尝试过的不同制作模式,我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Scope:在处理移民、身份、欲望和流亡等主题时,你的电影规避了宏大叙事,转而采纳更加个人和亲密的体验。你的电影中出现过的地点有达喀尔、马赛、法国阿尔卑斯山脚下和阿拉斯加。一般来说,地点在电影里很重要,但在你的电影里它们却都变成了抽象化的空间,不约而同地丧失了特殊性。你能谈谈地点和空间在你电影中的特殊性,以及这种漂移的趋势吗?

Diop:是的,我谈论流亡、身份和欲望,因为它们就是最重要的。关于空间,领地的概念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它们与角色的内部性和轨迹相互关联。我的角色很少在世界上找到他们的归处:但总有一个地方可以逃离,可以回归,或者通过想象力来征服。

Scope:你的电影的另一个决定性特征带来了巨大的回响,它们弥散在情绪里,所营造的氛围甚至远远超出了故事本身。在某些情况下,省略式剪辑会加剧这个特征。我们注意到你使用了音乐来加强张力并创造一种普遍的、余音绕梁的感官享受:在《大西洋》的结尾,菲涅耳透镜伴随Bent的“The Everlasting Blink”旋转而起;Mozart《费加罗的婚礼》中“L'ho perduta”的片段像《在越南》 里Valmont的飞行一样误入森林(其中还包括一个热辣卡拉OK场景);《雪炮》里,科幻的音效从粉红色洞穴中传来,伴随着慢动作和Farah的“Gay Boy”;还有以“High Noon”一曲结尾的《千阳》,这首歌也是Fred Zinnerman 1952年西部片的主题曲。音乐对于你的电影和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Diop:我无法真正解释我与音乐的关系,因为它永远是我生命的核心。早在我对拍摄电影感兴趣前,我对声音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我我觉得我的第一个剧本不是一部电影,而更像是一部声音作品。在年轻时,我创作音乐,比如我为朋友的戏剧作品创造配乐,这其实是用声音写作的过程。后来我开始拍电影,我的创作方法仍然非常具有音乐性,我会思考一个如同一首歌的概念短片。

Scope:那么表演对你的电影制作和写作产生了什么影响?你的电影和Claire Denis的电影在对欲望的处理上有一种相似性,你的角色在那一过程中不时产生傲慢和叛逆。在拍摄《35杯朗姆酒》时,你在Claire的片场学到了什么?你最欣赏她作为导演的哪一点?

Diop:表演极大地丰富并凝结了我与作品、我与演员之间的关系,但我无法准确地阐释这种关系。与Claire Denis合作《35杯朗姆酒》的经历对我的影响之大甚至让我难以具体描述她给我带来的影响在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Claire迷人,美丽又神秘,和她的电影一样。

Scope:你已经赢得了数量可观的奖项:《千阳》赢得了两个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金虎奖,马赛国际电影节的大奖,蒙特利尔新电影节的最佳国际短片奖,以及你在《35杯朗姆酒》中的角色赢得的表演奖等。目前你正在筹备第一部故事长片,之前的成就是压力还是动力?在当下独立电影融资的环境和结构下,这究竟是有利还是阻碍融资机会?

Diop:我的电影从出道至今都没有做出任何妥协,这让我更为自己的作品受到世界各地电影节的嘉奖而感到鼓舞。然而,短片在一个远离电影业界的世界里运作,这两个世界的沟通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少。故事长片将会以不一样的赌注进入一场新的比赛。

Scope:能否和我们说说你正在筹备的故事长片?

Diop:电影的首个制作周期以《千阳》的完成宣告结束,拍摄一部故事长片是我工作的新阶段。可以透露的是这一部虚构的寓言,一个关于2000年代达喀尔青年的哥特式传说。

 短评

+

6分钟前
  • 近旁
  • 还行

3.5 突然神婆预感Mati Diop未来十年内要拿金棕榈(不是才华和能力,而是发展路线和方向都挺利好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非常感人的致敬与怀念之一,虚实毫不违和地交错于光影之下,导演延续了迪吉布利尔的自由表达,在结尾处更是增添了最动人的一抹诗意。短短的45分钟便冲刷掉40年时间的阻隔,反而被赋予了历史的厚重感。

12分钟前
  • 奥利
  • 推荐

【4.0】

15分钟前
  • 文森
  • 推荐

《正午》的千阳?哈哈这幽默的比对调侃还颇有点道理 虽然没有马没有带刺的皮靴没有colt45没有牛仔帽,但人家放牛的照样是牛仔啊 更何况当年在电影里还是开摩托的!但音乐一停 牛仔的虚假浪漫不在 牛便到了屠宰场 片子简单直接血腥地改变了腔调 一下子掐住了观众的喉咙。从影星坠落的男主要去参加mambety的回顾展却被嫌弃。这片子蛮心酸的 40年西非不但政治经济状况倒退同时电影事业更是一落千丈,男主被年轻司机指责说68时只知道为了自己的短暂欢乐而从不考虑国家的前途 可他并不知道的是男主在当年的电影中拒绝登船赴法选择留下 现实中更是如此,换作现在的年轻人有赴法赴美的机会摆在面前会如何呢?导演的私人dv影像与法国身份更成为这些年最大的讽刺的缩影 将男主空投到阿拉斯加构造的黑与白的象征行为并不能改变现实

19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空镜独白,越洋电话,阿拉斯加都是神来之笔,荧幕内外的互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历史的只言片语,68年你在哪里,也许和看不见的大海一样神秘。夜戏犹如好时光般飞舞,又陷在现实的虚焦中纠葛,原来这也是大西洋。只有你离开了,那里才是家。

23分钟前
  • 吃查3000
  • 力荐

40年后的重逢,在现实的影像间创造幻想,以修复的电影回望自己的青春和记忆,这部纪录片提醒了我们为什么爱电影这类艺术。

24分钟前
  • KID Y
  • 推荐

热忱而粗疏。

2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Mati Diop粗粝的影像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将山涧劈作峡谷,轻狂的少年与知命的老者站在悬崖两边,是同一瞬间对彼此的遥望,是及时行乐,更是去日苦多。乡愁是人偏离了初始状态的一种感觉,偏离得越远,这感觉越强烈。在飞沙走石与冰川寒风中,他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又终将与其重逢。

3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算是带有很大搬演成分的纪录片,[土狼之旅]男主角Magaye Niang40年后参加纪念放映,他也是影片的中心人物。片头对达喀尔的描摹跟迪欧普今年轰动戛纳的[大西洋]如出一辙,影片后一半有一些非常惊人的诗意影像。

3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时间同空间的震荡与联结,大约有很多《大西洋》的雏形。

35分钟前
  • 德卡的羊
  • 推荐

7.0

37分钟前
  • Anne Shirley
  • 推荐

当你离开家,家才是家

38分钟前
  • Hoover Fixer
  • 力荐

老马的世界电影工程修复的第二部影片就是【土狼之旅】,这部纪录片就是关于片中男主角40年后的生活,原来当年片中的女主角最后真的上船去了法国,而男主角因为对脚下那片土地的热爱留了下来,他爱他的祖国,但祖国让他现在变成了养牛的老农夫,他的一生和爱情也都定格在了那部电影里。★★★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影中人,Magaye Niang面对40年后的观众,身影被蓝紫色的光投射在银幕上。虚构和现实的界限在Mati的故事中并不存在。印象深刻的独白 “You don’t have a home until you leave it and then, when you have left it, you never can go back.” 引自James Baldwin,Giovanni’s Room

48分钟前
  • BLTEmpanada
  • 推荐

tu n’as pas de chez toi jusqu’à ce que tu t’en ailles, et une fous tu es parti tu ne peux plus revenir

52分钟前
  • 十万
  • 还行

将Touki Bouki扩展了好几个层级关系,非常美妙的跨时空对话,不仅是观看的,且是重构的。(不知道是基于剪辑意图还是剪辑失误)调整了观看Touki Bouki的时序,登船与奔跑两场作了次序颠倒。当纪录片尾声引向到Performative Mode,机车少年符号重现,此刻的Magaye与年轻的情人分别走在雪地,离散的时空被统一在同一条延续的时间线上。至此,引出离家的人才有家可回,极其有力。

54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画风真不错。毁灭美。高低饱和,蓝光,手持、噪点、暴力构图,还有雪山上的黑女人和黑石头——这画面,别的人种达不到的。最美是那个车上的太阳,手持,超长焦,低分辨,非洲那么红的落日。主题也好,以前的电影,现在的生活,对一个女人的思念。倒怪有王家卫的味道。可惜特写不足,浮光掠影。该煽情的地方没煽成。还有这不是纪录片。2022/11/10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56分钟前
  • NVHZ
  • 推荐

节奏实在是太棒了,迪欧普美妙地将影片变幻于昔日的影像和今日的漫游间,写实的粗粒感和细腻的忧愁罕见地共存,他找回了那个影像中的过去,却无法真的和过去重逢,从纪录到搬演之间的那神奇一跃令人振奋。

1小时前
  • TWY
  • 推荐

Criterion Channel;与《土狼之旅》连看,横跨四十年的接续,看做一个整体时,虚实已经难以分辨;银幕与现实相隔四十年的对视,与Anta的越洋电话,阿拉斯加的冰雪,与咏叹调,结尾冰雪空镜中的对话点题:你要是回来了 你不会觉得你回到了家乡,不回来才觉得有家可回;你离开了之后,才有了家,但也是回不去的家。;以《正午》的主题曲开篇与结尾:Do not forsake me, oh my darlin', On this, our weddin' day; I do not know what fate awaits me, I only know I must be brave; ...

1小时前
  • 按时对话法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