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偶像

记录片英国2017

主演:柊木梨绪,小田柚叶,坂井正义

导演:三宅响子

 剧照

东京偶像 剧照 NO.1东京偶像 剧照 NO.2东京偶像 剧照 NO.3东京偶像 剧照 NO.4东京偶像 剧照 NO.5东京偶像 剧照 NO.6东京偶像 剧照 NO.13东京偶像 剧照 NO.14东京偶像 剧照 NO.15东京偶像 剧照 NO.16东京偶像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4-04-15 05:30

详细剧情

  以女子团体及流行音乐为主要载体的“偶像文化”现下正渗透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东京偶像》以纪录片的形式,深入这一文化现象的核心,探讨偶像文化潮流对于社会的冲击。 影片通过一位真正的“东京偶像”来展现她的成名之路。她的“哥哥们”是一群在网络上与现实生活中以追随少女偶像为毕生事业的中年男性。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曾被认为是社会的边缘人物,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偶像文化,伴随着偶像文化的膨胀发展,如今已成为网络世界的主流。本片导演三宅响子透过少女偶像带有挑逗意味的装扮,来揭示性别力量在日本流行音乐工业制度中的角色。

 长篇影评

 1 ) 卑贱人生中的“完美”之光

“爱豆是庸常到卑贱的人生中,一缕来自天际的完美之光。”

在被剔除了污染的纯净飞地上虚掷余生,在被构建的幻梦中逃避孤独和无望。局外人的狂欢集会,闪烁的也是零余者的熠熠星光。这个社会太惧怕狂欢了,透不过气的规章制度、复杂且作呕的人际,休憩和乐趣都也被成罪过。因为“宅”所带来的狂欢化仿佛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命赞颂,是赤裸的发泄和最不用顾虑的坦诚相待。狂欢下的是虚弱的纯粹,尽管不堪一击、甚至充斥着低劣的性意味,但似乎依旧是纯粹的、纯粹的产物。

偶像宅一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经济衰退、消费停滞、当下和未来都变的毫无期许。没有精神基底的人被透不过的空虚压碎了斗志,于是小众亚文化圈起各异的人,创造出了发泄口、甜蜜和欲望——“努力和汗水包裹下的女孩子们是希望的颜色”。作为企图做到御宅学术双重友好的女性,整个影像所给予我的情绪太过负载。精准的包装下统一起笑容的女孩子们真的很漂亮,但漂亮的背后也是处女情结的外化、是被观看的、承载压迫的他者、以握手代替性爱的软色情。我会为rio和崇拜者们的努力、坚持所感染,也会因程式化的笑容和小学生的握手会感到悲情。主流抛弃的孤独者们用狂热掩饰虚弱,但这种狂欢却也是力量,小偶像和粉丝们相互依赖彼此,为了“你我共同的梦”进行着并不正确甚至负面的消费行为。但是这世上又有什么是绝对的正确,赔钱赔命换取的信仰人生、贩卖青春牺牲自我赢来的血泪追捧,存在即是奇迹,影像没有给予更为深刻的评判,但浮于表面的关注却也足以击中同样是极为困顿的心。

苏珊娜和长者的故事一直是画家们汲取灵感的圣经故事之一,男画家们笔下的苏珊娜一如被包装后的偶像、闪烁的是常人认知下的“纯洁”——懵懂无知、抑或是包含情欲的迎合。但是再看卡拉瓦乔派的女画家Gentileschi笔下的苏珊娜却是杂糅着复杂:无法拒绝的痛苦、被窥探后的不情愿……“这个社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男性的幻想,并给予他们支持”,现代社会的女性学会了言说、并彰显出强大,于是逃避的造梦开始不断孕育,偶像不过是被许可的、绝对的纯净理想罢了。这个时代或好或坏,我们还无从知晓,接纳复杂并进行积极的思考,大概是唯一可以做到的、并因此为自己争取些许慰藉的行为了吧。

 2 ) 接受并尊重

此片改变了我对宅男的刻板印象。虽然主流社会对地下偶像和御宅族一直存在争议,但他们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努力很快活。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43岁的粉丝队长:10年后我可能浑身都是病,若现在不好好享受,以后就没机会了,那样太可悲了。

Rio的头号粉丝:孝司

而且他们也不是不知道社会对宅男的看法:谁会爱上一个没有工作的御宅族?并且反问拍摄者:你会吗?

只要不影响他人,不触犯法律,在你自己的世界,当然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御宅族可能是社会公认的Loser,但他们没有影响他人,也没怨天尤人报复社会,活的很纯粹。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像中国这么幸运,每个人都疯了似的想成功,对财富充满渴望,想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崇尚消费主义,舍得花钱,对未来充满乐观。但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会步入这样的低欲望下流社会,会认命,会失去工作重心和生活目标,会坦然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设定,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不会发财不会跨越阶层,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发现乐趣和追寻心灵的慰藉。

很难说对生活的态度有什么对错之分,生而为人,有快乐的权利,有拼搏奋斗的权利,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当然也有自暴自弃的权利。虽然中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和少子化,但依然是全世界最朝气蓬勃的国家之一,因为阶层并没有固话,经济还没有停滞,造富神话每天都在发生,改变命运的事每天都在听口口相传,每个人都有机会,每个人都充满希望。

 3 ) 人生光有可爱可不行,关于偶像的碎碎念。

对于日本的偶像文化还满感兴趣的,毕竟自己也有喜欢的偶像,虽然说不是狂热的那种。感觉无论是男偶像(以J家为首)还是女偶像(48G为首)最大的特点是:恋爱禁止!都什么年代了,导致现在J家一堆大龄未婚中年男。还有就是“养成系”,J家有Jr,而AKB48就有总选举。这部纪录片主线是一位名叫Rio的地下偶像的日常,还有采访她的一位狂热大叔粉,她的家人,最后以Rio21岁的生日音乐会结束。当中还穿插了其他的一些偶像团体及其粉丝的采访。Rio除了要在台上尽力表演,在台下除了排练外,还要每天在网上直播发微博跟粉丝互动。每次握手会要努力记住粉丝的样子和名字,要对粉丝友好热情,以此来留住粉丝。粉丝只看到她元气满满努力的那一面,她的孤独无助不安恐惧,无人愿意去了解。

其实纪录片很短,资料收集不充分,很多地方都是点到即止,看似多视角实际不算太客观。各位专家大佬似乎对于偶像文化都是持否定态度,受访的粉丝也几乎都知道偶像不过是自己的投射,是用来逃避世俗的一个出口。如此清醒,何以称狂热?也没有全面地展示Rio的日常,应该说只截取了一部分吧,其他偶像团体更是一笔带过。只感受到了追星就是烧钱,就是逃避现实世界,就是人际交往失败,难道偶像对于粉丝真的没有一点现实的意义吗?大概这部纪录片的主创对于偶像文化也是持保留的态度。

对于路人来说,AKB48是偶像的鼻祖啊!每周定时的剧场公演,成员握手会,每年的总选举,成员数越来越庞大的团体,正在一点一点地影响着这个社会。是呀,以前只听过签售会见面会歌友会,但慢慢地,我们对握手会也不陌生了。AKB48每年的总选举更是日本乃至亚洲世界的一大盛事,君不见中国每年贴吧粉丝群里的各位粉丝集资为海那边的“推”投票。不得不说,48G真的是运营得很成功的一个偶像团体。于是世界各地纷纷相仿出现了各种XXX48。各种名词更是层出不穷,“AKB商法”、“打call”、“应援”、“本命”等。

我上周也抱着好奇的心态去看了一场GNZ48的剧场公演,也不全是好奇,对于青春美少女唱唱跳跳的表演我还是愿意看的。结果从购票开始我就发现这个团体不仅培养偶像,还培养粉丝。因为最开始粉丝只能买低价的普通坐票或者站票,需要在官方商城消费一定的金额才能升级,就可以买vip坐票,而超级vip坐票只有三个,居然是要每周竞价投标的。这年头,当个粉丝容易吗?不,粉丝也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比如说,团体内每位成员有自己的应援色,她的应援灯棒应援毛巾应援团扇之类的都是该颜色。最明显的是你看在场那种颜色的灯棒最多,表示该位成员最有人气。还有,每首歌都有它的“官方call”,粉丝会在适当的时间统一整齐地用力喊call。每位成员也有自己的官方call,粉丝也会在粉丝群里为自己的推写call,每次喊call之前,会有人用日语先喊“预备——”。我坐的位置是在站区前边,听到背后一位大概是第一次跟朋友过来的妹子问:“所以你们是觉得这边的位置比较好吗?”一位男生就回答:“其实这里每一个位置都挺好,只是我们喜欢站着。”妹子又问:“你们每一场都会来吗?不会很贵吗?”“嗯,其实也就是一天的饭钱。”确实,80元一张的普通坐票也就一天的饭钱,能在两个小时看一群可爱的萌妹子唱唱跳跳让你忘记烦恼,还有一群同好让你有归属感,谁不愿意去呢?虽说算不上健康,但总归是个爱好,而且又是谁规定什么爱好算健康?

听说每当到了总选举时,饭们都是以一张投票券的价格为单位来算日常开支,尽量节省钱来给偶像投票。比如说,这件衣服要300元,300元可以投6张票呢,我还是不买了吧。(以上例子价格是我乱说,实际我不知道多少钱。)但是看似忠心耿耿的饭可是说翻脸就翻脸的,一言不合就脱粉的人。比如说,偶像必须是恋爱禁止的(这明明是灭人欲)。岚的队长大野智被爆出有女友,立马就有女粉丝烧光周边,宣布脱粉。大野智不得不发声明宣布与女方不会再见面。AKB48的须藤凛凛花宣布要结婚,掀起轩然大波,粉丝感觉受到了欺骗,团员爆粗口diss说也想谈恋爱,路人批评她破坏偶像规矩,最后须藤凛凛花退团。所以说,恋爱是偶像的绝对禁忌,偶像必须永远保持纯洁?谈恋爱就不纯洁了?这骨子里真的不是男性的处女情结作祟?还有,以青春活力为卖点的偶像(女偶像为主),年纪大了以后怎么办?毕竟,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永远无限量上架(刘嘉玲语)。年轻是万能的借口,唱歌不好听?还年轻,多努力一下就好;跳舞不好看?还年轻,多训练几次就好;外貌不够美?还年轻,以后长开就好;不会待人接物?还年轻,长大就会成熟了。仿佛年轻时不够好的一切,随着年纪的增长自然就会变好。年轻真好!每一位偶像都知道自己是吃青春饭,偶像的生涯极为短暂,到了一定的年纪,个个偶像都在拼命地转型,拼命地撕掉贴在自己身上的偶像标签。好讽刺对不对?

“人生光有可爱可不行。”偶像大概是对这句话理解得最透彻的人了。

 4 ) 赖以生存的乱伦幻觉

看了纪录片《东京偶像》,才意识到日本的地下偶像文化和流量明星文化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小偶像做的并不是把自己包装得光鲜和优秀(这是在主流社会目光下证明自己),而是为了留住她们的粉丝而不懈付出努力,无论这努力有多么的笨拙。有人会批评说这是日本偶像文化让女性异化主流男性“处女情结”的客体,但恰恰相反,在这文化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偶像成为粉丝欲望的客体,而是让粉丝成为偶像欲望的客体,不管他们的相貌、财力和年龄,都平等地被作为客体被需要、甚至被爱着。片中的一些偶像宅在主流社会中是失意的,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他们可能会因各种原因不再被社会那么需要了。但是在那些笨拙的小女孩恰恰需要他们完成她们的梦想,他们也需要她们来找回往昔失去的时光——无需顾虑生计的学生时代,甚至更早,那仍被母亲所欲望的日子。 有一个段子说“就算妈妈和小孩说'牵着妈妈的手别乱走'孩子还是会乱走的,但是和他说'妈妈一个人会害怕,所以请不要松开我的手',他就真的不会松开了”。确实在“乱伦”的母子关系中,重要的不是孩子欲望母亲,而是母亲欲望着孩子,让他来填补自己的缺失。偶像文化也许正是提供了这么一种类似于“乱伦”的快乐。所以为什么偶像不能谈恋爱也可以理解了,这不是出于一种凭空而来的社会契约(或者说这种契约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一旦父亲作为母亲的欲望对象出现,孩子就不再作为母亲唯一的欲望客体了,因为母亲还欲望着另一个人,这对孩子来说是丧失原初享乐的灾难,但也是作为主体的开端。而也许偶像谈恋爱也在向粉丝表示“我不需要你们了”,美梦不得不终止了,纵使偶像还是粉丝欲望的客体,但或许关键在于粉丝再也不是偶像唯一的欲望客体了。

 5 ) 偶像和粉丝 共生与困境

制造和贩卖偶像的工业体系:打造女团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定时定量的快餐式虚拟亲密,完成偶像和粉丝的经济共生关系。

用不断购买女团周边产品、拉帮结伙拥戴教主、花大部分时间搜罗偶像一切信息、追着偶像四处跑参加偶像每一场活动等方式,制造和捆绑住双方的利益和需求。

以此养活一票人,消磨掉另一票人的业余时间,集体聚集的共情让这些人一起哭一起笑,暂时逃避掉外部世界的喧嚣。

再用贩卖梦想、贩卖暴得大名的形式,维持这条产业链的持续更新,这种社会风潮的触角甚至不止延伸到未成年,而是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大量幼童的人生志愿。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片中里绪父亲的话很准确。“我们的工作很相似呢。若我们无法取悦他人,就不会有回头客了”

这部纪录片的好还在于挖掘了idol和fans各自处境的无奈,情感的空虚、真实爱情的不可得、深层次交往的遇不到迈不出、共同卷进一种需要不断扩张的工业链条。

在这个年代,这已不止是偶像们和粉丝们难以逃出的人生困境,也是这个社会里很多群体、很多阶层的人共同面临的虚无和尴尬了。

片中有太多动人的镜头和配乐,那游离在城市街头的镜头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城中的自己

 6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2017年6月17日,借着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机缘,有幸观看了这部曾在2017年1月20日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映的电影《东京偶像》。

作为资深电影迷,电影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东京偶像》的电影名和海报都很吸引我,但为了保持观看时的那份惊喜感,在观看之前,我并没有做任何预习。

日本动漫电影的魅力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类型电影无法取代的。《东京偶像》这令人浮想联翩的电影名,和动漫化的电影海报令我误以为这会是一部少女心满溢的励志动漫电影。然而,并不是。

《东京偶像》是日本女导演Kyoko Miyake操刀,加拿大、英国、日本三国联合制作的一部关于日本少女唱歌跳舞梦想成为偶像的纪录片。

影片中不断强调现在是一个数字化信息时代,网络与通讯的发达促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发展模式——女团偶像,实际上就是由少女组成的网红个体或团队。

透过镜头,看着那些年龄在10岁至19岁之间又歌又舞的少女们,这本该是读书的年龄段,她们却满脑子想的是努力唱歌跳舞、维系粉丝,然后希望能被娱乐公司看中正式出道,她们认为这是工作,并且是她们应该努力去做的工作。

究竟是什么令她们在这样的年龄段就有了对未来工作如此清晰的认识和目标。

残酷又现实的真相是:虚荣心和金钱。

唱歌跳舞是很棒的才华,如果有人认同和欣赏则会带来继续下去的更多动力,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欣赏则可以满足无限的虚荣心。

伴随着虚荣心得到满足,金钱也不会缺席,这种名利双收的事情才是少女们努力拼搏的动力源泉。

不可否认,除了虚荣心和金钱,少女们也会有其他的动力所在,就是那些可以大大方方说得出口的动力和目标,但虚荣心和金钱是不言而喻的公共知识,当走上这一条路时,大家都心照不宣这点,不需要拿出来过多的讨论。

彼时援交少女盛行,主因也是虚荣心和金钱,和年龄大的人交流确实会收获很多,毕竟用时间累积的人生阅历是真实又宝贵的,与年龄大的成功人士做朋友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很有趣又很满足虚荣心的一件事,在经济没有独立的年龄可以通过自身的条件换取想要的金钱和虚荣心也是一种人生选择。

影片主要透过三个视角纪录了如今日本少女网红的奋斗历程,分别是:奋斗少女视角,咸鱼粉丝视角、客观视角。

梦想着走上偶像道路并以后以此为职业的奋斗少女会精心准备每次或大或小的演出,在舞台上又蹦又跳卖力演唱,积极开粉丝见面会,用与粉丝亲密互动以维系粉丝对自己的喜爱,回到家还要进行网络直播和粉丝继续互动,似乎全天除了演出就是直播,目标就是跻身国内著名女团,然后走上人生巅峰的偶像道路。

日本御宅文化深入人心,盛装打扮的少女们如同从漫画中走出来的,宅男们便成了奋斗少女们最大的粉丝后援团,咸鱼粉丝们会自行成立后援团,自发的为喜欢的少女网红搞人气拉赞助组织各种活动,少女演出时,他们会在台下疯狂呐喊尖叫,似乎比少女还卖力还投入其中。

为什么我直接给他们冠以咸鱼,因为三次元中,他们确实是咸鱼。影片中咸鱼粉丝们纷纷晒出与喜欢的奋斗少女或女团的合影,表示照片他们都无比珍藏,这些少女们是他们人生的希望,因为看到少女们在努力就好像弥补了多年来无所作为的自己,以至于有40多岁都未曾恋爱的人,因为他自认为自从喜欢了某网红少女就不再喜欢现实身边的人了,同时自发成为网红少女的后援团后,每天也要为喜欢的少女造势、积攒人气根本没时间考虑自身甚至家庭的事情……

在粉丝见面会,能与喜欢的网红少女握手私聊一分钟,或者合照都令咸鱼粉丝们开心不已,甚至是他们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了,被喜欢的网红少女问到姓名也会开心好一阵,镜头下每一个的他们追捧网红少女的细节都真实暴露他们碌碌无为的咸鱼人生,很多娱乐公司抓住粉丝这种乞求卑微的想法,不断组织女团成员开粉丝见面会,让咸鱼粉丝们近距离接触网红少女,自然也是多赢多收的局面。

如果人生的幸福感和优越感仅仅来自于追捧的网红或偶像,那会是多么失败的人生,不过咸鱼不会觉得失败。

客观镜头下充分解释了网红少女和咸鱼粉丝这两种不同方向的人生,虽然人生不止这两种,但神奇的网络时代将这两种对比鲜明、发展相反的人生轨迹进行了糅合。

虽然表面上,咸鱼粉丝们通过和喜欢的网红少女交流得到心里的满足,开心一时,同时也会以追随她们为生活动力,可迟早有一天咸鱼们会发现事实并不是他们所想,当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完全建立起来对网红少女的精神依赖开始坍塌后,他们并不会越来越好,只会越来越糟,把人生寄托于他人的人还能有什么希望呢,所以不是说他们因为网红少女不找女朋友,而是现实中也不会有有脑子的妹纸看上他们这种人,他们用对网红少女的追随掩盖着自身无能和失败的人生,不要以为他们在台下卖力为偶像叫喊,别人就看不出他们是LOSER。

追星也是一种填补内心空虚的方式,理智的追星很重要,要么远远爱着、支持着自己的偶像,要么努力成为一个可以和偶像并肩的人。

奋斗少女们为了梦想而努力的样子确实很振奋人心,但咸鱼们并不会因此开启自己的人生,所以不可避免的形成对比。

其他的同龄少女们还在学着难懂的数理化,读着文章学着外语;而奋斗少女们学着如何在舞台表演,如何维系粉丝,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如何应对那些对她们色眯眯的人……多年以后,当读书少女们毕业,开始步入社会开启职业人生,或许奋斗少女们已然身家百亿,但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虽然职业起点相差很大,但自身修养不同,幸好时间充足,20多岁的年纪是多么的美好,无论对读书少女还是网红少女,她们都有更多选择和自由走好接下来的人生。

愿每个奋斗中的少女的梦想都能开出灿烂的花儿!

 短评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以四個(組)年齡從21歲到10歲(!)的,還未大紅大紫的日本女子偶像為拍攝對象(當紅的也不會讓你拍)。再採訪她們的父母、宅男粉絲,和社會評論家。讓人一窺柊木RIO為代表的地下偶像和宅男的生活,了解并思考日本偶像文化的興起。但拍攝時間和深度都遠遠不夠。很膚淺。三星半

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大段反映了偶像产业各环节的人是多么善良纯粹无奈,把那几个从社会文化、宏观经济和性别权利视角批判偶像的专家反衬得特别猥琐。令我真正心动的是偶像的父母辈们,他们懂什么是自由和独立,什么是繁荣和萧条,愿意信赖持有微小梦想的子女坚持奋斗。我想这是发达且高度固化的社会对抗下流化的自救本能。

9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全力以赴的爱豆闪闪惹人爱,就像义体成为平凡御宅族触及梦想的延伸。对纪录片里女权主义的担忧无法认同,将女性的优势发挥极致有何不可,男人们正是一直这么做才取得统治。此外,不可否认偶像是比大叔,主妇们更独立优秀的社会人,总选举活动更像泛政治的社会实验,在未来一定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12分钟前
  • 垫底赛亚人
  • 推荐

握手会的时间用秒表精准掐好,43岁大叔粉接下来的人生也将被时间无情计算。在偶像21岁的生日会上,他忽然哭得像个孩子。见证平凡女孩走向星光熠熠,彷佛在圆满自己孤独无望的人生。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诞生朋克或偶像,都是时代的产物。迷惘中的你选择何种逃避方式都不可耻,在宅男的梦里把余生虚掷。

1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其实跟古代达官显贵、富家子弟浪掷千金追捧青楼名妓的模式一脉相承,偶有穷屌丝逆袭成功,就成了卖油郎独占花魁这样的佳话。片中有句话说:日本男人十分崇拜少女的纯洁性,他们害怕少女失去纯洁性之后变得强势。这倒跟宝玉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在日本御宅族看来,少女失去纯洁性就会变得强势;在宝玉看来,少女失去纯洁性,染了男人的气味,就比男人还混账。

18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又名《东京宅男》,名为偶像的东西事实上是少女本人,失意的阿宅,这个喧嚣又寂寥的都市组成的。感受到更多的还是个体与群体的情感流动。带到了AKB的总选和地下偶像的生活状态,忍不住希望那个叫Rio的少女能实现她的梦想。日本的阿宅追星初衷还是比较单纯的。泪目场景也不少。

19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有时候看着觉得太可怕了,洗脑无处不在。有时候又深深感同无知为乐,何必时刻保持清醒?

23分钟前
  • Lotte Mars
  • 推荐

没看到什么东西,最后成员10岁的那个团的握手场面和粉丝的话吓到我了。

27分钟前
  • 初犬
  • 还行

不饭爱豆的人大概也只能把这景象当奇观,女爱豆的生态虽然极端,但也更接近偶像文化的本质。拜金社会自然会发展出满足幻想的产业,赔钱赔命换幻想是个人选择,而我反感的是镜头前后纯真无邪的柔光和自我陶醉。性手枪是要砸碎社会又砸碎自己,不明白和精神虚弱醉生梦死的商业文化如何能相提并论。

30分钟前
  • Rhodesia
  • 推荐

总体来说比预计的要好虽然拍的还是流于表面.也许是因为日英合拍的缘故更多的还是基于对偶像和ドルヲタ不熟悉的人来介绍偶像这种东西.评论家观点也基本都是老生常谈,女性评论家的批判也是蜻蜓点水明显没放全.除主角外其他线放的有些莫名.当然入场前基于封面本来以为是48系主角结果是riorio还挺惊喜的...

34分钟前
  • 死得瑟吉恩
  • 还行

经济衰退、少子化和偶像潮蓬勃之相关性,仪式化的商业造神活动合法植入并推广男性幻想中扭曲的童女崇拜,以宅男之名对抗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信仰机制;在学术圈几乎一面倒的批判采访中,偶像和粉丝的个体成长经历却又如此辛酸励志:转行脊椎按摩的前乐队鼓手老爹握住不放的手,环岛骑行中掉了十五次链子的崇拜者,错失无数机会却不愿放弃努力的哭泣,九流情歌中一群被主流社会抛弃的局外人老泪纵横不再孤独……这也许就是善恶不明的当代东京众神吧

39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老老实实结婚生子就是人生吗?和偶像谈不可能的恋爱就不是人生?未必。

40分钟前
  • 小明
  • 还行

片后交流会有人觉得社会学家的部分很好 但我却觉得很差 他们说的话完全是可以通过爱豆粉丝等等当事人的故事来体现的 一部纪录片不应该是为了shock观众而存在的 而是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发觉一般人看不到的事实 说实话那个女权主义专家的话真的太刻意也太不舒服了

42分钟前
  • 虎齿剑
  • 较差

梦想成为爱豆的女孩子们没有错,她们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与青春的姿态也很迷人;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在爱豆身上的宅们也没有错,毕竟他们投递了真情实感,也很少给爱豆造成困扰。霓虹的偶像产业不说两全其美,至少也是两厢情愿了,并不该以奇怪的眼光来看待。

46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siff#不愧是大上影节,有随片英文字幕也不用,完全根据日语原音翻译,点赞。3.5,有些琐碎。日本这个社会既严酷到把疑似痴汉逼下地铁被车撞死,又开放到允许欧桑对着一群十来岁的少女意淫。偶像文化是宅最外向的表现形式,运营把它包装得再励志再美好,也终归只是男性处女情结外化的产物。

48分钟前
  • m89
  • 还行

SIFF 这场观众基本都是偶像宅和被拖进来的路人,还碰上了片后主创交流会,加拿大制片人被一观众问为什么都是男粉视角AKB粉也是有女粉的hhhh,被另一观众问008要结婚有什么感想,一脸懵逼说就好像好莱坞男星不能出柜?哎...老外你还是不懂偶像文化

4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感觉这东京的偶像还挺「low」的,和其粉丝之间形成了一种抱团取暖般的温存与悲哀。

50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较差

实在满足对日本宅文化的猎奇心。跟踪拍摄对象选择的不错,主角是一个并不具备多少姿色也距主流大团远得很的普通女孩,却认真通过握手会、直播甚至骑行,来经营和维系自己和粉丝的关系。单身老男人们也清楚花钱花心思的“养成”工作,才是让自己摆脱不堪现实的唯一出路。女性的彻底被物化,有了一套自洽的逻辑。17岁后,女孩们就该不再具偶像光环了,10岁的那批等着成为老男人们的新宠。

55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7分。还是在鹿特丹听纳瓦彭的[女孩不哭]映后才知道有这么个纪录片。结构上也是挺下功夫的,找了柊木りお这个不那么红,水平有限却很努力的偶像做主线,也处理到了AKB48这样的顶级女团,以及刚刚十岁出头的后备幼女团。导演更关系的是idol产业中的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以及基本就大声说出来的软色情和恋童癖的快感机制。还是可以做得更深入一些,起码采访一下阿酱嘛对不对。

5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说得挺对的,其实更像是软色情行业。所以看着偶像们认真地“追梦”,很讽刺。

1小时前
  • mOc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