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综艺大陆2018

主演:钟文斌,胡艺潇,母焌成,杨澍

导演:徐晋非

 剧照

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1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2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3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4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5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6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13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14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15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16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17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18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19历史那些事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08:21

详细剧情

  6月17日,在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论坛上由bilibili(以下简称B站)承办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分论坛上,来自多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真知灼见。当天,B站还为到场者准备了一个“惊喜”——B站出品的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正式发布。  这部集严谨纪录与脑洞大开为一体的纪录片将以轻松诙谐的口吻讲述正史记录的那些神奇的、不可思议的历史,计划于8月在B站正式上线。  在新环境下,如何让纪录片这一严肃的媒体形式触及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历史那些事》总监制金铁木表示:“重要的是选题,选题是基础。”  回顾20多年的创作道路,金铁木用《复活的军团》、《玄奘之路》、《圆明园》等纪录片作品,影响了几代人。面对拥有文化自信的Z世代年轻人,金铁木表示:“谁都年轻过,但是每一代年轻人有他们自己成长的土壤,要了解他们的土壤,去了解他们,去认识他们,像标本一样去解剖他们,解剖他们的精神世界,要非常平等的了解他们。”  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是非常开放的,他们的知识储备,他们的眼光,他们对新的事物,对艺术创新接受的程度,很有可能远超想象。所以,很多外在形式并不能解决最关键的问题。“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讲故事”是主创人员创作时的最大共识。

 长篇影评

 1 ) 已经模糊的界限

我脑海中的纪录片重在客观记录现实表层,这也就意味着空间和时间的完整性尽可能地不去破坏,从而流露现实表象,给予观众感受(非刺激)层面上的观影体验。但《历史那些事儿》很明显与之相悖,它具有着明显的新媒体传播风格。比起记录,我认为传播更能表达这个片子的风格。解说词在此片占据着重要位置,甚至可以说整个片子就是对解说词的一个演绎,其中大量的古代诗赋、典故和现代网络用语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网络特有的科普文本。以消解严肃来制造的娱乐性自始至终。

由于该片的题材选择,在视觉画面上基本采用完全虚构的方式。在这里,画面已没有任何承载感受的能力,退化成解说词的注解或节奏的停顿。画面的真实性我不知该怎么形容,确实很真。这种真不是电影的真,而是新媒体的真。其记录意义不在于记录历史的真实,而是在记录“拍摄创作本体”的真实(如vlog)。观众无时无刻都知道画面是假的,这里的假是与历史不同的假。而营造这种本体真实有什么作用呢?我认为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迎合整体风格—新媒体式的宣传。该片像极了如今短视频的制作风格,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记录中存在着强烈的大众传播理念。我甚至开始怀疑再过不久这种视觉风格会不会成为主流 冲击电影创作,网络大电影可能会最先表现出来。

有趣的是片子竟然会有环节设置,来丰富解说词这一贫瘠的手段,推动整体的进展。在小剧场这一环节中,画面上升为主体,观众会对画面直接作出反应。这种形式在我看来像极了综艺,《国家宝藏》可与之对比。

所以若这个片子是纪录片的话,那么我对人们所说的纪录片的理解为:以现实事件为基础(客观事件的传播必须符合真实不可改动)进行一系列的创作。在这个片子里虚构和非虚构是一目了然的,这也达到了对客观事件进行传播这一条件。我想说明的意思是:纪录片的界定已从创作者一方转向了受众一方,能使受众了解到真实客观事件的人为创作影像都可被称之为纪录片。

不过我依旧认为纪录片是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当然这一概念可能已不适用如今,或者只是狭义上的了。电视发展以来再到如今的新媒体的兴起,传播和宣传意味成为主导,如何让观众在此停留成为制作的一大方向。在此基础上纪录片发生由感知到接收上的变革(商业电影也在像这个方向发展)。引用《电影史话》里的一句话“推动电影发展的不是票房,而是激情与创新。”

 2 ) 有趣的历史故事

看完了《历史那些事》第一季,我意犹未尽,这实在是太有意思了。诙谐的解说,配合幽默搞笑的历史小剧场,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比如乾隆、溥仪这些皇帝们,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这些文人们,让我回味无穷。我整理了十个我了解的知识点,真的是非常有趣。特别是乾隆,他喜欢字画,认为自己是古玩鉴赏专家,结果《富春山居图》他鉴赏为真品的其实是赝品,是他人临摹的,而被他放在仓库吃灰的无用诗卷才是黄公望的真迹。看到这里,我哈哈大笑。这部纪录片改变了传统介绍历史的严肃方法,在还原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增加了趣味创新,甚至用现代语言和场景来描述,甚至还有说唱,让人印象深刻,我很喜欢这部纪录片,看完第一季,我还打算看第二季,娱乐的同时还能学到很多有用的历史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3 ) 一切过往,皆是序章。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历史,历史考试也每次都考得还不错(就是说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虽然考试和看书完全不一样)。。

小时候爸爸是我的历史启蒙导师,很幸运,初高中碰到的历史老师讲课也都很有趣。不过话说回来,历史,怎么不算有趣呢?

但是很多通史书却是特别无聊的,所以我看到历史纪录片也有点害怕,总觉得需要非常正经的时间严肃地看才行。结果上次无意中点开看了一会,却发现真的!特别!有意思!然后才知道这是实验性纪录片(?),而且也能说是脱口秀。昨天一口气看完了五集,第一季就结束了,看完还真的挺感慨的。历史漫长,而人类不过渺沧海之一粟。

第一集:“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开篇就是可爱的苏东坡。

高中的时候在图书馆看了太多乱七八糟的闲书,图书馆还送了我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本书虽然诟病不少,不过当成苏东坡生平的科普也是挺有趣的,反正当时我挺爱看。

真的没人不喜欢苏东坡吧,《诗人十四个》里也有说,人人多爱苏轼和李白,却很少有人爱王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大气豪爽,是大家都向往的文人风骨。

不过第一板块,有趣归有趣,感觉还是浅薄了点,看完只记住苏东坡的“东坡肉”和“荔枝”了,至于他的仕途坎坷,看完有人的点评才反应过来,所以只能当个楔子,吸引有缘人看下去。

妈 这个乌鸦音效真的是笑死我了
哈哈哈哈哈哈
也才知道东坡肉最开始平淡无味

去杭州吃的东坡肉真的很好吃🤤

上次才看到川渝其实最开始喜欢吃甜!后面才爱辣的

节目组玩梗真的挺有意思

好喜欢这句话,潇洒,“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很适合描述苏轼的一生。

第二集:我在我家偷文物

这一集讲的是溥仪。

就有点像对正史的补充啦。。本来觉得溥仪是挺惨的,但是看了正片和评论,又觉得,呃,好像也没有那么惨?反而是那个外国师父对他挺好的。

用的梗是侦探寻找真相,挺有意思的。

第三集:春光乍泄

中间模仿王家卫剪的那个片子我太喜欢了!非常朦胧美。

演员钟文斌极具可塑性,在这一集才觉得真帅。很有韵味的那种帅。完全看不出来就是第一集的苏轼。

杨广和杨勇的故事比较耳熟能详,这一集比较新的内容就是发掘出坟墓的房产商也叫杨勇,一些命中注定。

罗福建。。

第四集:鼎

这一集开始有点庞大了,很不错。

着实没想到秦武王嬴荡并不只是鲁莽之辈,相反的,他非常能干且骁勇,有时候野史确实会让我们对真正的历史人物有所误解。(点名批评《芈月传》啊啊啊啊啊)

好顺手哈哈哈哈

“惹铜绿”这个“惹”用得真是绝妙。

第五集:何郎傅粉

开始讲魏晋了!

魏晋虽然政治方面不怎么样,但是出了很多文人墨客,骈句等等我也非常喜欢,就是一种非常阴柔又格外大气的氛围。要是有武侠写竹林七贤那段时间就好了。

哈哈哈哈哈哈

但是看评论说其实曹叡也是个帅哥,演员选得不对。

omo,渴死了

但是这集用的爱情保卫战的梗我不喜欢,有点出戏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真的反应了好久。。之乎者也。。郫县豆瓣酱。。。
语c的笑死我
这人好像大张伟

不过弹幕有点道理,“卧冰求鲤”极有可能是散热,鲤鱼是顺便的事。

魏晋年代的故事还挺奇诡的。

第六集:竹林七贤

三字是很帅啊😎(不好意思跑偏了)
好高👉👈
看成了柴 笑不死我
哈哈哈哈哈哈金柴银柴
配字。。不错

我的座右铭:早起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早起

工作的我暴言:工作是不可能的

这个演员!杨澍!也很帅!!

啊啊啊啊啊啊啊帅死我了

不过没想到嵇康入狱还有钟会的一份功劳,从此广陵散绝唱。

没想到五石散是毒药,对魏晋人士又多了一份敬佩(非褒义)。感觉那个年代的他们有点神秘,追求玄学和虚无…就非常的神奇。

还是很喜欢魏晋年代的。很风流。

第七集:乾隆,别作诗(死)了。

还挺帅?
没一首要背 听我说谢谢你
哦 好丑
哈哈哈哈物理诗中有画
哈哈哈哈哈
边城。。。笑不死我
救命啊 官方玩梗真的很搞笑!
古玩这个词我还是觉得挺有意境 那时候大家可不就是收藏来玩嘛

清照!第二季我要看!

好吧 世界线收束

这一集很搞笑,科普了很多小知识。

最后一集:一切过往,皆是序章

哔哩哔哩笑死我了

最后一集又宏大起来了。真正创造历史的都是普通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里一颗璀璨的星辰。

演员演得很生动,每个角色虽然都是用同样的几个演员,但是可塑性非常强,不会出戏,很有趣。

剧情玩梗也是费劲心思,不过还是觉得小剧场有时候太多,喧宾夺主。

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按时间线来记录,略微混乱。

最后就是还是像那种娱乐性的纪录片,科普的内容不多,有点遗憾,对于历史的切入点太小,以至于没法了解到更多更深入的东西。

总的来说,很有实验性,很有趣!很值得一看,还是有学到东西的。

历史嘛,学史明智。一切过往都是如今的序章。

 4 ) 没获得什么新知

看完并没有感觉获得了多少新知,算是用来找乐打发通勤时间看的一部纪录片。现在的东坡肉其实是明代流传下来的做法,但想必作为美味东坡先生也不会介意借用他的名号吧。魏晋时代文人的精神状态非常的魔幻,痴迷于清谈,用华丽的辞藻去聊很空虚的话题,还伴随着吃五石散来寻求那种特殊的状态,上层知识分子到了这种状态,这个朝代又能有什么好的结果。乾隆对古董古玩的疯狂提拔与盖章,有些破坏了这些物品自有的美感,其实他是一名自私而又自大的收藏者,只图自己的快乐而改变了文物原有的形态。弩取代了弓、刀取代了剑,是能工巧匠采用的新技术带给平民的胜利,装备了新武器的普通百姓有了更强的战斗力,成为了战场决胜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尾瞬间提高了本片的深度。

总体而言并没有获得什么新的知识,本片的侧重在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很浅显的意识知识,在讲述中融入了很多网络的梗,小剧场里的故事更在意了形式,这也是有得必有失的选择,可能起到普及的作用,但是并非很有营养的艺术品,这样的形式好坏暂且不论,至少目前来看并非适合我的选择。

 5 ) 东坡肉已备好,历史开门迎客

看完《历史那些事儿》第一集,想写点儿什么,正巧是在酒后微醺的时候。

眼前仿佛觥筹交错,一张张桃花脸,都对着改良版的东坡肉傻乐。

一个比我们早生了900多年的老饕,把被宋朝人嫌弃的猪,安排的明明白白,

把市场上贱卖的羊蝎子,注入烧烤的灵魂

而这个不惧痔疮,大规模日啖荔枝的吃货,

却正是历代骚客心向往之的苏东坡!

但,这却并不是历史课本中深陷政治斗争的苏东坡,也不是用诗文折磨初中生的苏东坡,这是一个rap很溜,厨艺超神,好玩有趣的东坡大大。

讲苏东坡,讲了一集“吃”?节目组喝大了吧。别急,先看一段儿文字: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是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评价。1930年代应该还没有“吃货”这个词,如果有,我相信林先生也一定会跟本作编剧一样,最后来上一句,“一个自诩平生只为口忙的吃货”。

《历史那些事儿》创作者们的初心,与林先生相似,就是要让在案牍中板着脸孔的苏东坡,活起来。片子里的苏东坡,会恃才傲物,“虽千万人吾往矣”地大力推行猪肉烹饪;也会如被贬到基层的公务员一样,吃荔枝生蚝羊蝎子寻开心;虽然屡遭贬谪,一路向南,却也自得其乐,海阔天空。这也许不是我们最熟知的苏东坡,但却是我们最愿意亲近的苏东坡。

因为,一个这样的苏东坡,才是古往今来茶余饭后的八卦主角,才是万世一系的开心果,甚至,就是喝酒撸串的时候,絮絮叨叨吐槽个没完的我们自己。

我们天生爱八卦,无论再严肃的历史事件,譬如动荡,战争,革命,在学术研究之外,就是比文字记载更为浩瀚,口耳相传的掌故、野史和谈资。我们关注谈判桌子下面的灰色交易,谈论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觊觎帝王将相的奢靡人生,就极端境遇下的个人选择交换意见,归根结底,在微醺的时候,与三五好友一起讨论的,是赤条条的普遍人性。

曾经听过一位学力深厚的政治学者感叹道:“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基本的社会结构还是那几样。”每个时代都是限制之网,每个过客都在带着锁链跳舞,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的选择,才具有了人性的意义。《历史那些事儿》的创作者在第一集,就抛给了我们一个人性中的普遍难题——当时运不济,“人间不值得”,你是否仍能兴高采烈的活着?这个问题,隐藏在片中时不时冒头的,尼采的格言中,“在孤独中,孤独者将自己吃的一干二净”;但同时,他们也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精彩的答案——“吃货”苏东坡。

“平生为口忙”,整集节目所谈论的“吃”,超越的是中国文人“出世”还是“入世”,“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难题。认真对待吃喝拉撒,跟认真在基层体会民生一样,都是苏东坡对待生活变故的坦然自若。可以说,节目围绕“吃”这一线索地展开,恰恰逼近了一位中古时期行走在东亚大陆上的精神贵族的真正气质。他不完美,有瑕疵,被抓的时候同样“三秒怂”,遭遇了种种生活和事业上的磨难,但他同样洒脱,通透,拥有强大的包容心和生命定力。你能从对“吃”这件事情的执着中感受到,创作者没少跟东坡先生彻夜长谈,也许也被顽皮的他摆了几道,被逼无奈做了这么刁钻的一集,还为他量身定制了一段,估计他老人家磨破嘴皮子也要学会的说唱。

说到彻夜长谈,就不能不说说,历史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历史应该是发生在漫漫长夜中的,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既然我们无法穷尽时间,那就在杯盘狼藉中,勾肩搭背,一起喟叹造化弄人,一起感怀民生多艰,一起大笑往事如浮云,人生如梦幻 。此间,李白可以是仗剑天涯的夜店king,杜甫可以是个拧巴的朋克,好玩如苏轼的多面体大神也会捉弄你,正如片子里一处精妙的设计,你伸出现代的手想跟苏大文豪握手,人家的手却伸向了早在明代就变了口味的东坡肉。

《历史那些事儿》,恰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对话备好了酒,也开启了一个好客的门。 如果你多看两遍,在笑声中怒吞一口酒气,多问几个胆大妄为的白痴问题,从细节处按图索骥,你也许不仅能看见歪坐在对面影影绰绰的古人,更能透过醉眼,瞥一眼自己,和我们置身的这个时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我们都是短暂的,但希望这样的对话,能够长存。

 6 ) 01苏东坡-每个人都是旅客

或许是因为意气风发是少数,大多时候都不得志,所以才懂了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吧。

不要把人生当成目的,拜托,终点是死亡诶,谁想要到达终点啊。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常觉得,其实一个人活着,需要的只要有一张床,一顿饭就够了,欲望少了,心才能安。

粗茶淡饭,贫贱的猪肉,还有屠户不要的羊脊骨,加点黄酒蘸点糖,皆可美味。

最后,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天高海阔亦渺我。

又会有几个人记得我呀。

 短评

非常棒的小成本纪录片有趣

4分钟前
  • 猫儿腻
  • 力荐

我觉得很好,真正喜欢历史的人不会只看这个,说糟蹋历史人物也是过分。苏轼是在信件中会写呵呵的人,难道历史人物就应该是语文书里苦闷的形象吗?我相信苏轼本人也会乐呵呵的。国内能让人笑得开心的节目并不多,当有人打破僵局时,我们不应当一味驳斥

8分钟前
  • Ayo_whale
  • 力荐

即使是不愿从日不落帝国旧梦中醒来的英国都出了扯蛋英国史,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这样耍耍小聪明的节目?扎根新时代守望旧文化的骚气节目组,认真花心思研究历史,更足够有胸怀演绎它。我们的历史没那么肃穆光鲜自然也没那么禁不起调笑。阳光正好,希望某些说糟蹋历史的好好学习六学去吧。

9分钟前
  • 力荐

实在感慨,连纪录片都有了“实验性”。这本就是年轻人的创新,也是给他们看的。我觉得最好的一点是,正经纪录片有很多年轻人看,他们对新式的也包容得很。网络梗的融入是当下的记录,又和历史交织在一起,今后一定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文化风格代表。真的不用太苛刻。而且监制竟然还是代表传统的金铁木,佩服佩服。

11分钟前
  • 素问咩
  • 推荐

糟蹋历史,low而且无聊

12分钟前
  • 卷心菜王
  • 较差

这种形式呢,喜欢那就是真喜欢。不喜欢那就很多毛病了。

13分钟前
  • 丑嘴唇
  • 还行

与其说纪录片,不如当个历史综艺看吧

16分钟前
  • 暖晴
  • 还行

年轻真好,我是说这部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从创意到文案到表达意图,以流行活泛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年轻人拍给年轻人的纪录片。不过因为取点以猎奇为主,不免也有碎片化的特质,也算是这个时代的特点。虽然大多时候浮于表面,但能让人有一丝丝的收获和思考,已经不容易了。

17分钟前
  • 粽人府
  • 推荐

作为正经学习历史的材料固然不合适,但如果在已经了解史实和传主很多周边情报之后当作补充素材来看,特别是配上弹幕,真的是爆笑。小剧场有的可爱有的特别尬,几个演员都演得好好啊。东坡你值得一首rap(

21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最喜欢东坡和嵇康的两集,太可爱惹~~总体很不错啦,一是消遣,二是消遣之余让人知道点儿历史趣闻,甚至兴头起来了自己去上网查资料,这不都很好吗,应该值得鼓励啊

22分钟前
  • RainbowCannon
  • 推荐

看了豆瓣的一些评论,只能用“迂腐”二字评价,这种实验式的纪录片,除了有点恶搞外,基本没什么可挑剔的,严谨是不足,你们那么喜欢看严肃历史为什么不去读论文?看着众多固步自封的批判,真是为这些人可悲,拥有年轻人的支持才是拥有未来

24分钟前
  • 虾呵呵
  • 力荐

严肃的人搞笑起来是最骚的~有人认为这部太恶搞不严肃,纪录片就该有纪录片的严肃,历史就要厚重。这是一部实验性的纪录片,其实谁规定过纪录片就是那样?这个团队拍过《圆明园》《复活的军团》都是又优质又正派又大气又严肃的,不是不会拍好东西的人,我每期都看了,虽然干货比那类型的较少,但是确实很有趣很下饭,吸引年轻人和孩子喜欢历史,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验片,值得鼓励。

25分钟前
  • 雪中来客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并且是为了迎合观众而创造的形式,科普性还是不错的。

26分钟前
  • hela
  • 还行

bilibili的尝试,作为给入门的人看,不错

27分钟前
  • 喵星人不吃鱼
  • 还行

第一集笑尿,后面就……麻麻,两集弃

28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还行

缺少主题和干货,主要还是玩梗比较有意思而已。

31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历史纪录片和网络流行语相结合很有新意,但还可以做得更好。

35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3.5。端正的纪录片拍得太多,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很值得鼓励,破次元壁、真人或动画演绎、化用流行梗、融合当下媒介,都让知识传递的过程变得有趣了。

38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有点魔性 这也算一种以丑为美的形式吗?不过也是走心了~为了让更多人走近历史 费脑筋了

42分钟前
  • 懒得懒了
  • 还行

尽管形式上借鉴了《糟糕历史》,制作也比较粗糙,但至少做到了内容有趣。这是一部必须一在B站配合弹幕观看的历史纪录片。

46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