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心动

短剧大陆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2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3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4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5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6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3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4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5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6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7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8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9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15:33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所谓宗教

看完了你才会知道苏志燮为什么这么爱这部电影,为什么引进韩国还参与配音,你才会知道#对不起我爱你#这部剧在他心底打下了怎样的烙印。同样是儿子从小被人从母亲身边夺走,同样是儿子临死前千里迢迢回国寻母,同样是有人隐藏真相撒谎说母亲抛弃儿子,同样是母子二人至死未能相认,同样是儿子至死都相信母亲从未抛弃自己。但这次是母亲拖着垂垂老矣的身体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奔走,最终寻回真相,救赎了自己,也饶恕了他人。苏拥着这部电影,是在告慰车武赫啊……也是在温暖自己[心]

花了好几天时间一点一点看完,每次暂停之后,看完的情节都久久地萦绕在头脑里挥散不去。不动声色的背后是细微的探索,平静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幽默和人情冷暖交替出现,悲哀和悲痛都在节制中缓缓爆发。

一个老男人陪一个比他还要老很多的老太太,去艰难地探寻一个失散的人和被埋藏已久的真相,在这一趟旅程中,原本格格不入的两个人抚慰了彼此的内心。银幕外的我,不时被老太太的无厘头思维逗乐,也不时被悲哀的眼泪充满眼眶。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没有像一些影评里说的,在讽刺了宗教和人性的恶的同时,也把马丁作为媒体人的恶也进行了讽刺。不,导演并没有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每个人,而是客观展现了每个人的行为的合理性,老修女坚持用宗教的虔诚来掩饰自己的伪善、冷漠和残忍,菲洛梅娜逐渐让自己的灵魂从宗教的桎桍里解脱, 不再总是软弱地为上帝和宗教带来的问题开脱,而是成为自己的上帝,自己来决定是恨还是去爱,去惩罚还是去赦免,哪怕只是因为“恨太累了”。

而马丁有他自己善恶观,始终在坚持他自己的坚持。他敏锐而愤世嫉俗,总是压抑不住内心里的正义感,且有坚定的信念,真诚,善良。

最后,他和她都一样,他们做了自己的上帝。他决定继续审视、质疑,对那些伪善、谎言和冷漠继续不原谅。她决定对加害者宽宏大量,但也要公开自己的故事,让世人了解这段残酷耻辱的真相。

宗教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善和爱,而在于心灵的自由。

我的订阅号 慕慕文艺食堂 2018全面上线!

文字图片音画视频应有尽有,欢迎各位文艺老少青年欢聚一堆儿!

 2 ) 菲洛梅娜:A面小说,B面电影


要比较小说《菲洛梅娜》和电影《菲洛梅娜》的优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一般的小说改编电影的延展与浓缩不同,电影《菲洛梅娜》与小说相比,几乎是从磁带的B面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完全不同的角度,与小说拼成一个完整的圆弧。电影像是小说的纪录片、旁白者、注解师,不同的解读,甚至不同的观点,让看完小说的读者能从全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故事。看完小说和电影,读者会惊异于一件事情可以从这么多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和解读,虽然不比《罗生门》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可是完全是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菲洛梅娜》由前英国记者Martin Sixsmith写成,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天主教高压的爱尔兰社会中,未婚先孕的女子不能保有自己的孩子,只能被送到修道院做苦工,医疗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而他们的孩子,以“领养”的名义几乎是“出售”给有钱的美国人。两千美元,天主教家庭,就可以“领养”到一个健康的爱尔兰裔儿童。经历了与自己儿子生离的姑娘菲洛梅娜,与经历了在懵懂之中就被迫与母亲分离的安东尼,在新大陆的生活,与养父家庭的不和、对自己来历的苦究,对自身性向的疑惑,在上层社会共和党中的体面工作与内心世界中途的挣扎……跌宕起伏的人生,如戏一般。而安东尼把所有的这一切都归咎于他生母的“抛弃”:如果连亲生妈妈都不要自己了,那谁还会爱你呢?带着这样的疑惑,他踏上了漫漫的了解身世之路……
小说是线性叙事,从1950年代娓娓道来,细致描述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的每个关口、每个戏剧化的场面,每个悲伤的结局。而电影呢?相比你也猜到了,是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的。影片甫一开始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从修道院出来之后又在人间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菲洛梅娜此时已经是老妇了。她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当年被迫和自己的亲生骨肉分离的悲恸和遗憾总是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恰好,她遇到了Martin,一个刚刚被迫辞职的前BBC记者,典型的劳动阶级、虔诚教徒菲洛梅娜和知识分子、愤世嫉俗的Martin之间充满张力的互动,在寻子之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成了这部电影笔力最重的地方,是安东尼故事的反面,也是传奇的补写——看,在你传奇的人生之后,这是所有一切的根源。
一个孩子,从三岁起就和生母分离,被带到了完全陌生的家庭,开始全新的生活,应该是对过去的生活毫无知觉的。他被培养成美国的精英阶层,上了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成了律师,去了华府工作,才华横溢,天赋异禀,成为他母亲口中的“大人物”。而菲洛梅娜呢?她一直居住在乡下,蓝领工作,爱看“霸道总裁爱上我”一类的爱情小说,举止粗俗,记者Martin一开始是看不起她却又无可奈何的。但是,这是一个母亲啊。这是一个被迫签下永远放弃抚养权的母亲,在五十年后对自己孩子执着的寻找,当他知道儿子的成就时,她的自豪感和所有的母亲是一模一样的:“他竟然是共和党的律师!如果他和我生活在一起,可能他也就能当个镇上的律师吧!”这样的话从一个教育、阶级都不高的母亲嘴里说出来,除了满满的母爱,还有什么呢?菲洛梅娜知道安东尼是一个同性恋时,这个天主教徒一点都不稀奇:“我有预感,他一直就是个敏感的孩子……”她和他在一起才呆了三年啊!安东尼以后走得那么远,那么高,但在母亲的脑海中,他一直是那个单纯敏感、母亲哭泣时能用稚嫩的手帮她擦去眼泪的孩子。她幻想他的一生,用最朴素天真的她的视野去想象美国的生活:“要是他流落街头怎么办?”“要是他没工作怎么办?”“要是他变成一个胖子怎么办?”“为什么会变成胖子?”记者奇怪地问。“因为美国的菜量实在太大了啊!”看,这是每个母亲心里的担忧,无论这个孩子是否在她身边,甚至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一面。
而在安东尼这边,他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能记起他的故乡山川,知道自己来自爱尔兰,也知道母亲“抛弃”了自己。他循规蹈矩,在学校里各方面都表现出色,因为他对自己的不自信,就必须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来让别人接受自己。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你是被抛弃的孩子,你是没有人爱的孩子。他觉得自己永远不配得到幸福,因而自虐式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毁灭自己的感情:不论异性还是同性,他的爱情结局永远是戏剧性地悲惨。他向神父坦白:“我的原罪就在于,我爱的是男人。”然而有真爱降临时,他又不愿意面对。他对自己的初恋情人谈起自己的故乡:“那好像一首歌,你还记得听到它的时候美好的感觉,可是,你已经永远忘记了它的旋律……”
他三次到自己的出生地——爱尔兰的一座天主修道院寻找自己的生母。修女们从始至终都拒绝了他的请求。最后一次,他得知自己罹患艾滋时,最后一次请求修女帮他找到他的出生资料。修女仍然拒绝了他。
小说和电影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替换。正如记者在电影所说:“不能改名,这正是这个故事的意义。”我看的书里,有安东尼三岁前在修道院的照片,有他参加成人仪式的照片,有大学毕业的照片,有当律师的职业照片,也有他回到爱尔兰修道院的照片。最后一张,是他的母亲站在他墓地前的照片。
五十年的寻寻觅觅,不过换来一抔黄土。当母子终于相见时,生离变成了死别。
最后一次受到修女拒绝时,他提出了最后的请求。他把他的财产捐给修道院,只求葬在出生的地方。他的伴侣跟他的养父大吵一架,把他带回了爱尔兰。最后的答案在电影里:母亲欣慰地发现,儿子还记得她,记得自己的故乡。
小说和电影里有宗教、有人伦、有道德、有自我的矛盾与冲突。小说里的照片,在电影里变成了录像。菲洛梅娜看着一帧帧安东尼逐渐长大的画面,感受着五十年来的母爱全部浮现在屏幕上,那是渴求却不可得的遗憾,时空交错中永远不能弥补的失落。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母亲失去自己的孩子更令人难受的了:而菲洛梅娜能对当年拒绝她寻找儿子的修女说声:“我原谅你了”,也让记者震惊,从而深思他与菲洛梅娜不同的价值观。他愤世嫉俗,以眼还眼;她受到如此多的不公正待遇,却仍然笃信上帝,善待自己。这是宗教间的冲突,在我看来,更是阶级间的冲突。大多数观众可能会站在记者的角度看问题,而菲洛梅娜最后与记者的融洽,说明这些价值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人与自己命运的妥协。
电影绕过了安东尼的一生,着重点在菲洛梅娜寻找自己的孩子身上。避重就轻,却用敏锐的笔触阐明了这一主题。朱迪•邓奇与Steve Coogan之间的互动有趣极了,两位精湛的演技能用一个眼神就把观众逗得忍俊不禁。小说则更充满戏剧性,很多地方能看出来是作者添油加醋的,我不太喜欢这种借着真人真事煽作者自己情的写作方式,然而作者笔力颇深,带着记者的客观与冷静,多用短句,每句常用“He”开头,像是旁观者在讲述不属于自己的故事。

 3 ) 关于接纳和救赎

据说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老修女以为“守住贞洁的誓言,克己和禁欲可以离上帝更接近”,而对于那些“罪恶的”未婚怀孕的女孩及她们的孩子没有过任何怜悯之心。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神爱世人”,但如果没有接纳和包容,又怎么去爱呢。我相信Philomena对儿子Anthony是爱,他的性取向,他的死因,有关他的一切,她统统接受。Philomena对老修女也是爱,面对欺骗,她选择原谅,一句“I forgive you”不单单是对修女的救赎,也是对自己的对白。

50年的等待,最后发现“我们寻找的旅途,又回到了原点,在记忆中最初的地方”。

如果没有了人情,所有的信仰,不过是个人对宗教的曲解罢了… Martin对老修女说的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4 ) 不是每次阵痛都有人为你买单

2006年,72岁的朱迪•丹奇携手36岁的布兰切特联袂出演《丑闻笔记》,老者的孤寂和躁动、青春的凄美与决绝动人心魄,诚可谓珠联璧合;时隔7年,俩人分别主演的《菲洛梅娜》、《蓝色茉莉》于颁奖季风头正劲,2014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争夺,或可看作是这一对新老戏骨之间的对决。

1950年代的爱尔兰民风保守,未婚先孕的菲洛梅娜被父亲扫地出门,栖身修道院,修女以1000英镑的价格将其私生子安东尼卖给美国人。50年后,退休护士菲洛梅娜和被单方面解雇的BBC记者马丁前往美国寻子,发现修道院隐藏着更大的罪恶。圣经教诲:“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菲洛梅娜最终选择了宽恕。

无神论者马丁代表人间视角,修女贩卖儿童已经让他忍无可忍,瞒天过海阻碍菲洛梅娜母子相见,将骨肉分离的痛苦无谓地延伸到墓地,更是令人作呕、罪无可赦:“我不会原谅你。”甚至朱迪•丹奇也很难认同自己扮演的角色:“在她所处的环境下居然还能原谅对方,我实在无法想象那种情景。”

仿佛上帝俯瞰人间的菲洛梅娜,是自欺欺人还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修道院留给菲洛梅娜的记忆,绝非好坏、黑白那么简单分明。假如生活辜负了你,你是否还有爱的能力?不是每次阵痛都会有人为你买单:未婚先孕是整个家族的耻辱,若非修道院以4年无酬劳役为条件的容留,无家可归的菲洛梅娜势必流落街头;修女并非都是恶魔,菲洛梅娜珍藏的唯一的安东尼小照,出自善良的小修女借来的布朗尼相机。

春宵一刻值千金,菲洛梅娜回首往昔无怨无悔:“我犯下重罪,更可怕的是,我还非常享受。性爱太美妙了,简直欲仙欲死。他很英俊,将我搂在怀中,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有阴蒂。”她的坦率让反基督者马丁有了发挥余地,也正是凭借这种惊人的坦率,她才能直面生命的苦难和恩典。

母子联心。倘若安东尼对故土、亲人毫无眷念,不会弹竖琴的他,怎会佩带爱尔兰竖琴的胸章?得知爱子在美国学业有成、贵为美国总统里根的首席法律顾问,菲洛梅娜欣喜若狂。要知道,在爱尔兰顶着私生子的标签,安东尼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爱尔兰老太太的唠叨、善良、坦诚、惊喜、慌恐、慈悲,被朱迪•丹奇演绎得非常到位。发现马丁与安东尼(Michael Hess)有过一面之缘,心潮澎湃的菲洛梅娜,紧紧抓住那只曾与爱子亲密接触的手,像抓住她错过的一切:“他很聪明,握手有力,还有呢?他说了什么?”

深更半夜搅乱马丁的清梦,倒不完全是因为菲洛梅娜倒时差和心血来潮,尝尽人间冷暖,别人的点滴恩惠都会令她刻骨铭心:“我只是想来告诉你,谢谢你陪我来美国找儿子。我知道你丢了工作,他们的损失就是我的收获。”

自认受到不合理待遇的马丁,对外界牢骚满腹,恨不得感谢每一个人的菲洛梅娜在他眼里多少有些滑稽:“我终于明白,读者文摘、每日邮报和通俗小说的影响力有多大。菲洛梅娜一直不停地感谢宾馆的工作人员,她肯定认为他们都是志愿者。”

影片根据马丁2009年出版的传记《菲洛梅娜的遗失孩子》改编,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菲洛梅娜的宽恕,她的世界远非天堂但值得与之和解,而马丁的绝不原谅亦有充分的理由;生活本身充满变数,一部优秀的电影无法、也不应给出标准答案。别看布兰切特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顺风满帆,因影片自身的品质和格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归属,很可能再次验证姜还是老的辣这句俗语。(媒体用稿)

 5 ) 《菲洛梅娜》:一场世俗和宗教间的温吞对话

对于《菲洛梅娜》这部2013年的文艺小众电影,很多人并不了解,即使它在第86届奥斯卡上获得四项提名,也并没有让它的受众层面有着质的扩大,不仅是由于本片缓慢的叙事节奏造成,更是在于电影文本探索的内容即使对于它的直接受众——对宗教和伦理层面感兴趣的人来说,都较难接受,根本原因则在于电影并没有企图达成一种确定的宗教观点——有神或者无神,也没有形成确定的是非论——主角菲洛梅娜的行为究竟是“妥协”还是“真正的宗教之心”?

其实对于寻子这个话题,我们并不陌生,2014年陈可辛以一部《亲爱的》便用潜意识中的“血缘之情大于一切”触动我们的泪腺,被电影中的寻子之路所感动,但是与《亲爱的》这种故事发展和主题探讨同构的形式不同的是,《菲洛梅娜》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寻子类型的电影,更进一步的说,如果我们只希望在这部欧洲文艺片中找寻亲情的慰藉和治愈,那么将是一次徒劳无功的尝试。

本片从被辞退的资深记者马丁的视角出发,为一位爱尔兰老太太菲洛梅娜找寻她失散了五十年的儿子——安东尼,作为一个用“寻找”当作剧情推动的电影,它是独特的,这种独特体现在它并没有用一个简单的“寻人”来构建整部电影,而只是在电影的前半段使用了营造悬念的手法来叙事,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菲洛梅娜的儿子便被马丁找到,并用死亡来作为这个寻找事件的结点,显然电影并不打算用如此略显单薄的寻亲故事来打动我们神经中最脆弱的一环,菲洛梅娜的扮演者朱迪·丹琪也并不是一位纯粹用过于表面化的情绪来湿润观众眼眶的演员。

老牌英国演员——史蒂夫·库根用媒体人才会有的丑闻揭露的冲动去塑造一位刚刚失业的记者,无意让他和菲洛梅娜——这位虔诚的基督徒之间进行了一场世俗和宗教视角的对话,让观众难以放弃立场的恰恰是和马丁这位世俗记者一样的善恶论,马丁总是在和菲洛梅娜的交谈中,表明自己是位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只相信真相,只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这在菲洛梅娜看来则是一种陷入虚妄的愤怒,正如菲洛梅娜所说:“我不想对人怀恨在心,我不想像你一样。”

这是一种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对于世俗质疑观点的回应,但是菲洛梅娜真的没有对信仰怀疑过吗?至少在见过死去儿子的妹妹后,在和马丁的对话中,她开始了一种新的思考,从她忏悔之后,走出教堂时没有沾过圣水,我们便可以猜测,她有了一种全新的对于上帝、对于信仰的廓清。这位年老的爱尔兰老太太凭借几十年的风雨路程和五十年前不能忘记的别离之痛,开始思考如何将上帝和自己悲惨的生活进行一种内省式的对话。

和马丁的世界观不同的是,菲洛梅娜不需要在自己的内心中建立起一个不可动摇的“偶像”观念,她的“偶像”不是坚不可摧的,她试图用自己女性观点来对“上帝”进行更加“人道式”的理解,诸如“虽然自己的孩子被卖到美国,但是这是为了他的生活更好”,“教堂的修女虽然不该这么做,但是自己有错,自己应该为年少无知时因为性快感而犯下的错忏悔”。她对于周围的人从不吝赞美之词,甚至对于一个平凡的服务员都给出了“千里挑一”的评价,这在以“功利”和“世俗”作为认知基点的马丁看来是一种近似无知的迂腐。

如果我们抛开对于这位七旬老太太的道德支援,大多数人都会认可马丁的宗教观和对于教堂修女近似“惨无人道”的做法,甚至也会说出最后马丁所控诉的:“我可无法原谅你”。根源在于我们都是和马丁一样——一个用因果论和善恶论来支配我们行为的人,马丁作为一位专门挖掘世俗真相的记者,更有一种对于罪恶“窥视欲”的癖好,就如同菲洛梅娜在车上对马丁所说的:“窥见别人的生活,自作聪明,想拍照就随便拍照。”这种对于马丁的指责其实就是两人对于现实的一种态度,对于马丁来说,现实在于曝光,在于揭露丑恶;而在菲洛梅娜看来,现实中的恶和错则是用来暗自忏悔和虔诚改过的,并不需要过多世俗的介入,这两种对于现实不同观点的认知,某种程度上也等同于两人对于宗教的不同态度,于马丁来说,宗教等同虚设,是一种欺骗,于菲洛梅娜来说,宗教安插于内心,是一种自我救赎。

如果说这部电影只是在于不同宗教观的对立和自顾自的言论阐述,并不足以让人对它增加更多的好感和认同,毕竟这个时代缺少的是沟通和交流,网络上的骂战和撕咬向来是这个噪音时代有力的标志,《菲洛梅娜》像是对于当下“党同伐异”现象的一种驳斥。它用一种意识形态上极端对立的两个阶层来进行一种小心翼翼地信息交流,这种别样的阶层对话在2011年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中也作出了相应的尝试,利用法国的底层黑人和贵族白人之间的心灵触碰,来讲述一种叫做“神交”的情感冥想,而《菲洛梅娜》则是一种克制和内敛式的《无法触碰》,只是前者的主题是有关宗教信仰而不是显而易见的阶层对话。

十三世纪的宗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就曾经说过:“宗教使人信仰上帝,不是把上帝作为它的对象,而是作为它的目的。”这句话同样适用在菲洛梅娜这位爱尔兰七旬老太太身上,她饱经五十年的精神忏悔,即使最后经历千万,得到的也只是儿子的死讯,但是当她站在逝儿的墓前,已经释然了,她放下修道院的恶意贩子,她进行了重新的信仰洗牌,这一次她在美丽的爱尔兰一望无际的绿原上可以看到更加明亮的曙光。

而记者马丁呢?从他主动让菲洛梅娜复述那个小说故事的时候,我们知道,尽管他可能永远不会信仰上帝,也不会原谅修道院的所作所为,但是,至少,他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接纳。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
约稿或转载请豆邮

 6 ) 友谊的见证

很好看的一部电影。整部片子我是哭着看完的,上1分钟揪心的抹着眼泪,下1分钟又被老太太都笑了。电影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短评

一个大爱的女人,年长却天真,在寻子途中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与小小的欢乐。她用自己的方式净化了所谓圣洁实则伪善的教堂,用自己的方式与天堂的儿子心心相映。两位主演不遗余力的为我们送上了年度最感人的一次电影旅程,他们塑造的两个人物让我们在悲伤的故事里看到了欢乐,也在欢乐里体会了温情脉脉

6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亲情最让人感动

8分钟前
  • 咿呀咿
  • 还行

喜剧与悲剧的交融通过宗教的善与恶来体现:菲洛梅娜是宗教的善,是影片幽默笑料的来源;修道院扭曲宗教造成的伪善是恶,是故事的悲剧根源。片中悬念的转换也很精彩,录像带一段是泪点的爆发。对于不信教的我们来说,看后估计只想一把火把修道院烧了吧。囧

1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你高高在上时,应该对下面的人都好些。因为等你掉下来的时候,说不定还会遇到他们”关于母亲,有时候他们老着,只是需要一点活着的念想。当她最后听到儿子要埋葬在自己的故乡时,所有个人遗憾和旁人冷眼都那么不屑,眼角湿…赞配乐、摄影、故事、表演,及同性儿子的支线,今年最平凡而温暖的电影。

1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也能从很多面解读,比如宗教,亲情。不过最感动的仍是最表面、最直接的那一层,就是菲洛梅娜与儿子的感情,思念以及遗憾。这样的故事会让你坚信亲情以及它的可贵。朱迪·丹奇与斯蒂夫·库根都非常出色,性格的多样性。影片在质疑宗教伪善的同时,却也让你从菲洛梅娜身上看到了闪光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1、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爱人亲人都一样;2、JudiDench和SteveCoogan的表演撑起了感情克制的温情电影;3、人活着都有信仰,但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真痛快;4、腐国电影时刻不忘贱贱的冷笑话和基情;4、剧本母子情感部分比较感人,修女宗教信仰部分则很难共鸣

15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对待宗教态度的选择促成了悲喜剧,最难得是她能够将儿子的性向和死因视为正常,想要的只是知道他生前任何一点细节。在夹缝中没有仇恨而是珍重的宽容。而对于观众,还好有记者这句:"I won't forgive you."

1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年度最爱!拥有我最喜欢的故事元素和模式:各自有独特性格的一老一少踏上一次有目的的旅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后露出一个动人的真相。全片画面犹如加lomo滤镜一般,幽默都很classy。说是喜剧,却温情缭绕、催泪必杀!朱迪·丹奇演的这个老太实在太惹人爱!喜欢她的博爱和胸怀。

21分钟前
  • 望潮
  • 力荐

在五十年后抵达另一片大陆收集她所缺席的那个人生留下的痕迹,哪怕对一句问候或一次握手的描述都能让她幸福雀跃,爱尔兰的雪也终于不再那么冰冷。『在所有旅程的终点,我们都会回到启程之地,并第一次认识那里』。让人感动的并非面对恶之源时的『我原谅你』,而是至爱者藏匿的秘密从未逃过你的感应。

2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分别五十年,可当她看到儿子照片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gay。战胜时间性的血浓于水。其实宗教和信仰只是一条路上暂时结伴的路人,真正的信仰总会挣脱宗教的束缚,追求内心无垢的星空。真人真事,增加厚度。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有些故事换一个角度真的就不一样了,在这个寻找的故事里,结果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遭遇的人生百态。宗教组织和信仰宗教的人,人的意志歪曲了很多东西,在冰冷刻板的宗教面前,人情没了,忏悔和赎罪都不过是一句自我麻醉的空话。人间哪来那么的罪,是因为有了宗教,才有了罪。★★★★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五十年离散之痛刻画的绵长深情,但等找到儿子后却表现得很潦草,尤其是菲洛梅娜对于修女的态度,他们的信仰之争都无疾而终,除了故事本身没有更多可以回味的东西。同类还是“橙子与阳光”更好些。

2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Philomena这个角色最精彩的一点就是我们同时在她身上看到了宗教的两面性,正是宗教的伪善让Phi一生与孩子天涯两隔,也正是宗教的教化让这个没读过艾略特的普通人拥有了宽容的勇气。笑点泪点结合的非常好,后半部分的转折带着不能剧透的情绪感染力。缺点就是两位主角的个别主动选择过于简单带过了。

30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奥斯卡季过去半年再看,今年奥斯卡9部最佳影片的提名里,这部才是最好的。如何把所有复杂的道德宗教探讨溶进温情主义的故事里,这部电影堪称教科书。

32分钟前
  • 克隆加v239203
  • 还行

人物塑造很饱满,节奏起伏也很舒服。整体感觉还是略清淡了一些,留白的内容和力度都不强,致使形式本身的清淡仅仅停留在了清淡的表层。

36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故事并不复杂,亲情感人

40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还行

结尾眼睛酸酸的,非常感人,编剧把一个简单的寻子故事写得饱满而精彩,小格局蕴含大思想,无论宗教信仰不同或是性取向不同,阶级不同,国籍不同,电影意在赞美人与人之间理解和宽容的力量

43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4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相当喜欢的英国电影,温情感人,笑着笑着流出了眼泪 (q&a环节时Steve Coogan说预想到“philomena 宽恕那些修女”这个情节观众是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的角色特意加了一句“i wont forgive you”的台词,太贴心了<33333)

48分钟前
  • Sammy
  • 力荐

又哭又笑的看完,上分钟还揪心抹泪,下分钟又被老太太抛出一个安.博琳的梗逗得吹起鼻泡。有的人在宗教庇护下以基督之名行使着恨,有的人在宗教迫害下籍着信仰修炼出纯净宽广的心灵。无论I forgive u或I couldn't forgive u,都掷地有声,都可以挺胸去到上帝跟前,而最卑贱的,恰是那至死冥顽的掷石者。

50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