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春天

记录片大陆2017

主演:陆运坤,李桂贤,陆庆伟,陆庆松,陆庆屹

导演:陆庆屹

 剧照

四个春天 剧照 NO.1四个春天 剧照 NO.2四个春天 剧照 NO.3四个春天 剧照 NO.4四个春天 剧照 NO.5四个春天 剧照 NO.6四个春天 剧照 NO.13四个春天 剧照 NO.14四个春天 剧照 NO.15四个春天 剧照 NO.16四个春天 剧照 NO.17四个春天 剧照 NO.18四个春天 剧照 NO.19四个春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9

详细剧情

  《四个春天》是一部以真实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15岁离家,在异乡漂泊多年的导演以自己南方小城里的父母为主角,在四年光阴里,以一己之力记录了他们的美丽日常。在如诗的乐活慢生活图景中,影像缓缓雕刻出一个幸福家庭近二十年的温柔变迁,以及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流转的时间、人生的得失起落。

 长篇影评

 1 ) 与你共赏,人间值得

这不算是一篇合格的影评,只是我想要把自己的这种心情记录下来。因为看一遍根本就不够,那些动听的歌曲、话语也记得不够,好看的画面也很快模糊了。但我想说这是值得一直被收录着,每一年都可以拿出来看一遍的片子。

如果不是豆瓣我也不会知道这部片。和多数的人一样,因为注册豆瓣关注了导演,同时关注的豆瓣作家,友邻,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在提这部片,好评如潮。但我有时反骨很重,仿佛每个人都说好的,我偏不想中意。我保留了好奇和怀疑,并在没看电影之前,刻意没有去看任何一篇影评,不喜欢被代入。

但纵使如此,在豆瓣广播中,我已经大约知道它是怎样的中心了,而“跨越山海,勿忘回家”又如此蛊惑有力,我必须得去看一看,作为豆瓣人支持豆瓣出来的导演是必须的。

看的前一晚我就和安爸说,要带两个妹妹去看电影,提了这部片,他一听说纪录片就满口否定,并极力推荐海王,我们俩的爱好一向差很远的。但我当然是不听的,一查票,发现离我最近的万达影城根本没排片,只有海印又一城的IDC电影院有。果真如此,好片都不叫座(在潜意识里我已经认定它),我心里很是不平。

第二天两个妹妹,从深圳和中山分别过来,都不能过夜,下午就要各归各家。相聚不过短暂的几个小时,除了吃饭再去看个电影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了。而我的私心又很怕这部片会下线,便跟小妹说去看电影,问她想看什么,她说不知道,转而问我,我当然推荐了四个春天,很怕她不感兴趣,好在,她品味不错。如果是大妹先来就肯定说不要看,但我们决定的时候她还在开车赶路。

等她来了,把东西放到家中,就匆忙开车去商场。去之前我有想过,会不会被我们包场。而大妹也果真说会不会把她看睡着。但当我站在放映大厅门口等她们去洗手间时,却已看到有一个小哥哥进去了,等我进去时,他是全场的第一个。我们三坐定后,陆续进来个年轻姑娘,和一对夫妻,对此我的想法是,难道是豆瓣人?

开场就吸引了我妹那个吃货,是陆妈在熏腊肠,真漂亮。随后就是一系列过年的准备,写对子,吃年饭,拜祖等场面。对,整部片子拍的就是一家人的四个春节团聚的掠影而已,在冬天,湿滑粘滞的土路,暗沉的街道,灰蒙蒙的天空和并不好看的建筑,可却有我们心中最熟悉的生活片段。

拍摄的对象就是饭叔一家五口:陆妈妈,陆爸爸,大哥,姐姐,而饭叔是拍摄者不常露镜。

陆妈妈真是无比地爽朗可爱,超喜欢笑,笑起来咯咯地。然后就传染了我们,惹得我们也一直跟着后面吃吃地笑。一看陆妈妈笑,我大妹就说跟我们那边老人笑起来一样,看到他们去摘蕨菜,做菜都要讨论下这是什么,我们那里有没有?陆妈妈当然像所有的妈妈一样,总是最忙碌的那一个,但又不止于如此,因为她的忙碌并不止是围着锅灶那么简单,她跳舞,歌唱,随口就能讲些动听的话,教育子女要居安思危,不要失去生活的能力。看得我们的心总是热乎乎的。

而陆爸爸一笑,我就觉得真温柔真细腻啊,很喜欢对生活很温柔的人,陆妈妈说他看到燕子来了就兴高采烈,又说: “我喊你爸少高兴一点,到时候这些燕子一走,心又灰几天。”

后来养蜂又是,吃完饭匆忙撂下饭碗就说去看下蜜蜂,陆妈妈说:“简直是去看初恋情人。”他蹲在那看,蜜蜂嗡嗡,有些都飞到耳后,他马上像孩子一样站起来说:我不惹你了。看到什么欢喜都忍不住说句:哉哟,好玩的。

他们虽已不惑却仍然童心未泯,甚至相当文艺。他们极热爱这生活,一花一草,风吹云动,燕子回巢,麻雀叽叽,什么都觉得有意思,什么也都想去尝试,也并不古板。吹蒲公英,拿着金银花深嗅,关心燕子的来去,蜜蜂的冷暖,仿佛他们身上从无苦难沉重,他们饱足的精神追求,足以感动任何人,也叫我为之汗颜,从而也使得影片的整体那样鲜活动人。

但从影片中了解到他们并不是富足的家庭,供养了三个大学毕业的孩子。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是拮据而窘迫的,陆妈妈说,结婚后,还债还到了95年。如果换成我们,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概念。

后来陆续有了哥哥陆庆松,姐姐陆庆伟的出场,哥哥像所有不善言辞,沉默隐忍的中年男人一样,话不多,存在感也并不强,直到后面姐姐生病,他去抱姐姐安慰她:不要怕我们都在这里陪着你。后来姐姐去世,他痛哭,我泪奔。后面我才知道,好像哥哥是清华的高材生,但不知为什么,他们一家都是朴素的很,不骄矜。

而姐姐的出场好精彩,一开拍就是她在吃,妈妈说把她饿坏了。后来是她说起火车上有人说她是80后的事。对方问她怎么跑东北去了,她说上大学,你没上大学?对方答:我和你们的年代不同了。姐姐问他,你哪年的?他说68年的。妈妈笑着说,比你还小四岁。然后姐姐又逗他,问他一旁的陆庆屹和她长得像不像?对方回答:你们挺有夫妻相的。

这一段逗得全场大笑,也充分地反应出她十分有趣,后面她给外公上坟的亲戚拍视频,解说词也显得她是非常诙谐幽默:爸爸,戴着赵本山的帽子….

通过爸妈的话语知道她生了一场重病,可谁也没有想到在第三个春天她就走了,那么快。不禁让人想到了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那句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但好在她能魂归故里,有至亲替她收骨埋尸,在父母身边也不会寂寞。

不知是不是巧合,饭叔后面拍摄的爸爸找到姐姐唱歌的那个视频,好似一曲成谶,正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让人无限感慨。

电影前面的基调都非常平缓而舒展,虽是隆冬,但一家人说说笑笑唱唱,却温暖地很。可是姐姐的死,让我们一下觉得有什么砸了下来,离别竟是如此决绝,沉重,突然。前面我们姐妹还在小声讨论着,突然都安静下来了,小妹在擦眼泪,大妹找纸巾给我,三个人默默垂泪。

我的大妹(三舅家的)现在已是两个娃娃的妈妈,当看到片中姐姐的儿子佟庆跪在棺材上大喊三声妈,我心上对旁边的大妹充满了怜惜,她是三岁就没有了妈妈的,我想那一刻她的心情应该极为复杂。

好在片子根本没有刻意去渲染悲伤,也没有过多去捕捉那些画面,而两个老人也没有被打击地伏地不起,而是用他们以往的乐观豁达的心态,慢慢地一点点地接受着恢复着,重新把快乐拾起。

这片中,真的都是极为琐碎,寻常的的一些生活片段,春节了去上坟,有人给陆爸爸送腊梅,他给花浇水,陆妈妈摘花椒,做卤肉,分送给各个亲戚,以及去看生病的92岁的二伯。但因为他们那么有趣、鲜活,乐观,温柔,彼此之间又有浓厚到化不开的爱,让人一点都不觉得寡淡。而天台上那一大蓬黄色的花啊,真是极美。

一个家庭,无非是伴侣之爱,父母子女的爱,手足之爱,陆家一家人给我们很好地做了榜样,让我一边看,一边羡慕不已。

父母的爱是,陆妈妈笑着拿出做好的婴儿虎头鞋说,媳妇还没找到,妈已经把娃的鞋整好了(当然是变相催婚了,哈哈)。是不管多大了,还崽啊崽的叫唤着。在送别时还要帮着拎包,是要倚门凝望着背影不舍得离去和永远都会湿掉的眼眶。是后来爸爸妈妈去姐姐的坟头,陆妈妈用手整理着坟,好像在给姐姐整理衣裳。那坟头里埋着姐姐,便犹如自己的崽。他们自然地和她对话,在旁边种菜种花。

夫妻间的爱是从陆爸爸无比郑重地说:“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待你的同意,明天结婚”开始的。是并不能简单用一句“少年夫妻老来伴”来形容的。他们是真正的灵魂伴侣,琴瑟相调,默契十足,爱得十分久也十分细腻,是浪漫而深情的。

虽然通常是老了都会越来越依恋对方,但看陆爸爸他自然而然地就要去喂东西给陆妈妈吃,给她戴帽子,两个人彼此说一句话就要笑半天的。而当金婚时,姐姐怂恿他们喝交杯酒,陆妈妈说:你看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的。也还是带着小女孩热恋时的娇憨的,这是演也演不来的。让两个人拍照片也是,认真地很,但又极其默契。

而姐姐走后,陆妈妈担心自己若离去,独留陆爸爸一人怎么办,她鼓捣着中药,跟孩子们说:我能陪他几天天算几天,陪他一年算一年。她高兴地讲爸爸说的话:我的儿女们都很优秀,老婆也很漂亮,要是能抱个孙子(又催婚了),人生足矣哦。

而片中,父母亲人唱得歌,不知道是刻意选择还是自然为之,简直想让人跳起来鼓掌,第一下听到“人无艺术身不贵,不会娱乐是蠢材”真是极为震动,而后来看到他们随口就要唱歌,吹笛子,拉琴,起舞,听音乐,便觉得生活就该是如此啊,我何必如此忧虑。

有一个片段让我内心极为触动,是饭叔拍摄父母两个在同一时段在两个房间的画面,父亲在唱歌,母亲在另一边踩着缝纫机,和谐而宁静,却又有梦幻的美丽,劳作和娱乐融入一体。

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在心中慨叹,这是多么好的一家人啊!敏感,细腻,温柔,文艺又有童心,随口一句话都显得很动听,比如看到风来了,陆妈妈跟陆爸说:你看风又来了,树影婆娑的,左摇右摆的。妹妹说,难怪他们的儿女都如此优秀。而我觉得不光是优秀,更是因为拥有那颗善感的心,对万事万物由衷地欣赏。

我也极喜欢风,但也只是默默地喜欢,如果有人能共赏就好了,所以看着他们一家人,爸爸拉琴,妈妈唱跳,大家一起唱歌,就觉得真是羡慕啊,这样的话,这世间多苦也不觉得无法支撑了。

最后的一个片段极搞笑又极接地气,仿佛就是我爸妈的对话,或是我和先生的对话,让我笑得眼泪出来了。是哥哥教他们俩玩微信,妈妈恍然大悟地说:那微信的目的是网上银行。大家笑了,说,不是,是交流。然后爸爸妈妈两个学着互发语音,妈妈说着说着就搞笑起来,说:“那我以后不用求你去交费了。”爸爸听到后,在一旁笑到不能自持说:“算了算了,不讲了。去了那么多钱,还讲我这样那样的。”

看完后,久久地心情不能平静,带给我的感触可以说太多太多,而事后我跟两个妹妹说,你们俩要感谢我吧。而在看完片的当天晚上就接了一个项目,让我接下来的十几天都要忙到焦头烂额,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花时间把这些感触记下来。

片中陆爸爸说:每天至少为家多做一件事。大家都去尝试吧。

最后祝陆爸陆妈身体健康,常相伴长相伴。 感谢饭叔能让我看到这样好的片子。

 2 ) 朴素的诗

朴素的诗

——关于《四个春天》

2012年的时候,豆瓣ID叫“起床,吃饭”的陆庆屹(好几年之后我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们都叫他饭叔,饭兄,乱叫)写了篇豆瓣日志,题目叫《我妈》,我去查了下,时至今日有900多个推荐,称得上是豆瓣爆款。2013年他又写了篇《我爸》,更惊人,有6000多推荐。这两篇文章的好,不光因为写得好,更主要是因为两个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之前饭叔当过足球运动员,做过生意,当过摄影师,但从2013年前,他开始做一件事,是拍关于家人的一个纪录片,从2013到2016,他拍了四年,主要是春节回家时拍,所以这个片子,就叫《四个春天》。

这个电影2017年在北京尤伦斯中心首映,然后上影节期间在上海放过一次,看过的观众大概有三四百人,我又查了下这个片子的豆瓣评分,有230人评分,分数是9.2。在我所有的导演朋友拍的电影里,这个电影的分数竟然是最高的。——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个非常个人的作品,自己摄影,自己剪辑,技术都是边学边做。但他有一种什么都不担忧,什么都充满信心的精神,而这个精神,如果你看过《四个春天》的话,一眼就能看出这来自于他的父亲母亲。艺术的天赋,乐观的态度,劳作的习惯,感情的丰沛——这些东西混融着落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诗意,他们的生活,不是对诗意的追求,而是诗意本身。

第一个春天里,我们进入了一个贵州小城。就像所有的四五线小城,水泥马路,两三层的立面贴着瓷砖的楼房,是一种粗劣临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实在谈不上什么审美可言。从一个甬道进入陆家,是一个四方天井,天井中间有个水井,绕着水井还做了一圈水池,并在池沿上砌出八卦的符号——这是个素人建筑师的奇思妙想,然后水池里还养了鱼。家里相当杂乱无章,因为总有大量的舍不得丢了的东西,而且也并没有什么收纳的意图。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上一代人自建的县城的房子,能建起房子已经是一个竭尽全力的胜利,而家居里处处有着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的痕迹。

但就在这么个最普通的家里,饭叔的爸爸妈妈实在是两个很不普通的人。

他们做香肠、采蕨菜、做小鞋子……忙碌各种事情,但“劳作”对他们来说,不是为了生活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而是充满乐趣与成就感的。正像这座小城四周还环绕着农田,遍布着山林,他们的“劳作”也是从农业社会中脱胎而来的,带着自然的节律。他们山行的路上,有松涛的声音,有茅草的气味,有两个人忽然唱起来的歌声。他们天真快乐,两个人都还有点孩子一样的神气,一点也没有被“时代”与“社会”摧折,这让人看着几乎觉得是这个奇迹。而他们对生活有一种不以为意的付出,有毫无抱怨的知足,并且相互之间的爱,是真正生活与灵魂的伴侣。

这种生活,是任何一个观众看了都会被打动的吧?不止是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父母家乡,勾起了亲情的思绪,而是一个非常高的、非常美好的境界,让人向往。

在最普通的生活情境里,为什么有这样奇迹般的生活呢?就像是某种柏拉图的“生活”的最高理念的化身,而没有任何污损的、俗气的东西。这不是因为导演作为一个儿子的隐恶扬善,选择性的拍摄,这种生活是真实的还是矫饰的,每个人都能判断得出,就像真花与塑料花一样。他们的生活中总有音乐缭绕,爸爸会各种乐器,妈妈随时地,随口地就要唱起歌——他们都有艺术的天赋。

与艺术的天赋伴随的,还有爸爸身上的无声的道德(这道德是像康德说的的“头顶的星空,内心的道德律”,是个人内在的对善的追求与维护),是妈妈身上的丰沛的地母般的生命力。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结构,这结构不是他们自觉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艰苦与勤奋的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他们既无企图、也无条件,把他们的艺术的天赋用于创作,这天赋很大一部分并未得到开发与发展,甚至可以说可惜了,但是这艺术的天赋,被他们挥洒在生活里,就像露珠在草叶上一样,依然熠熠生辉。他们的艺术的天赋,也不是突发与偶然的现象,我们看到来往的亲戚们,也张口就能唱起“人无艺术身不贵,不会娱乐是蠢材”,这是这一方风土的滋养,是自然造化出灵气。艺术的天赋给平常的生活打了光,当爸爸夜里在楼顶拉起小提琴时,流泄出来的旋律,让人觉得生活可以是有超越性的,人,也可以是有超越性的。

但《四个春天》的重点倒也不在于我领会或读解的这些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也不是两个人真如天作之合般的爱情,这个电影从第二个春天开始,就进入了姐姐的病与死,也进入了父母的老去。

亲情有多么深重,生老病死就有多么惨痛。如果说电影在第一部分几乎给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在之后的两个部分里,这个世界在坍塌之中,然而也并不因为外在的因素,这个世界的美与好如此内敛,自给自足,它只是因为最无可奈何的时间,而只能是束手无策地看着亲人的离去,以及担忧着“如果走了一个,另一个怎么办?”失去与孤独永远徘徊在人心之上,生而为人,幸福就像天井上空的那一方蓝天,它是有限的,而有一个无限的虚空,在这个有限的幸福之外。

父母在女儿的坟前种菜,种树,把这些整饬得像个生机勃勃的小花园,人生如此有限,必然来临的终将来临。而此时此刻,依然在父母身上没有灰暗的“丧”,他们写毛笔字,养蜜蜂,学怎么用手机微信,因为一个笑语两人笑得前仰后合。妈妈在电影结尾时唱了一首歌:

“在我心灵深处

开着一朵玫瑰

但愿你天长地久

永远永远把我伴随”。

有什么能留着久一点吗?爸爸在九十年代时,就用小摄影机拍视频来留下那些上山砍柴、收苞谷、去拉垄沟洗衣服这些美好时光(拍得真好,音乐也配得好),而《四个春天》是一次更有结构感和整体感的记录。也许能对抗时间的,还是唯有艺术。

 3 ) 《四个春天》:有摄影意识,没电影意识

陆庆屹每次回家都会带上摄影机,他当职业摄影师已有数年时间。他养成了习惯,去任何地方都会带着摄影机,拍下美好的生活瞬间。这段时间,有点拍腻照片的他,想换下新的口味,于是拍起了视频。

归家四年时间里,他为年老的父母拍下了无数简短的视频。这些视频放在他的电脑中,占据巨大的空间。每次点开重看,他都能从中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他想着,何不以这些视频为素材制作一部电影呢?

于是,他花了两年的时间,系统学习电影的剪辑。在自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剪辑的乐趣:将不同的镜头按照一定的逻辑剪辑在一起,竟然能碰撞出崭新的意义。这是他学之前所没有想到的,他乐在其中。

后来,一部作品诞生了,它就是《四个春天》,在第十一届FIRST青年电影节拿到了“最佳纪录片”奖。在此之前,UCCA的首次放映也让这部处女作在豆瓣的评分超过9.0。可以说,它收获了感动和口碑。

电影如何感人,我们不去管它。我们想分析的是它作为纪录片,真实的水准如何。作为一位业余“电影人”的私人作品,我们也许不必过于苛刻,但既然它即将在院线上映,说明它必须接受作为电影的检验。

《四个春天》所有镜头来自于导演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丽瞬间,并不是为完成一部作品而拍摄的。因此电影中的每个镜头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触感核心,当它们被接续在一起,不可避免产生断裂感。

再加上导演乃是摄影师出身,这导致了每个镜头都留有严重的照相痕迹:过度鲜明的构图、静态的摄影,拍摄者的意识。因此当这些视频被剪辑成电影后,镜头间的脱节更加严重,无法形成连续的感觉。

这导致影像本该具有的延续性和流动性丧失了。电影的一个美学特征是它的蒙太奇,电影因此可以通过镜头的组接创造意义。《四个春天》对此是缺失的,电影变成镜头的机械排列,没能形成一种叙述。

问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将偶然间留下的视频素材转变为一部私人电影,可以介入导演个人的声音。这就是一种“散文电影”的制作方式:通过画外音将分散的视频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感知分配。

《四个春天》本来可以成为真正的杰作,它真挚感人,发现了一个家庭忧喜掺半的隐秘日常瞬间。但很可惜,如今我们只看到静态镜头的排列,这无疑极度削减了它的艺术价值。纪录片导演确实是个职业。

 4 ) 《四个春天》的价值

以审美的方式关照生活,中国并非没有。这个传统也是有的,古代的士大夫们即以一种审美视角关照生命和生活。只不过对于为数众多的百姓(屁民)来说,生活的底色依旧是“惨”,苦于讨生活。

日本文化的特异性在于它将审美关照发展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审美视角看待一切:自然、物、人、生命……将生活变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这在日本属于普遍状况,而不是某一阶层的专属。

这种不抵抗外界强力,安心于经营日常生活的态度,是日本文化发展出来的“第三条路”。不是说别的国家没有,只是说唯有在日本,审美关照才成长为一种文化现象,浸透在社会各个意识层面。

《四个春天》所记录的家庭生活安详而富足,虽然其中仍然带有一些传统文化的渊源——父亲的教师身份,类似于古代的士大夫,从而可以借助“琴棋书画”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滋味——但已不同。

这既非“悲”也非“惨”,而是类似我们所说的日本文化发展出来的“第三条路”——以审美的方式关照生命,将日常生活过成诗。这是极为特异的,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国电影呈现日常生活的惯用方式。

无不被一种“惨”的意识所渗透,不抗争或抗争失败后妥协,同时继续与社会体系建立合作关系——这就是绝大多数人从青年成长为中年的必由之路:丧失了活力,变成社会机器精密咬合的零件。

很少有人想到,在抗争和妥协之外,尚有“第三条路”。即拒绝卷入社会体系,与其同流合污,反而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以审美的方式关照自己的生命,经营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将其过成诗。

《四个春天》是极为特殊的,它让人知道了在“悲”与“惨”之外还有另一种被遗忘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在消极状态下同样可以抵抗外界的强力。这原本就是中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但可惜被遗忘了。

之所以被遗忘,或许是因为压迫太久了。几千年都在强权的淫威下苟活,于是生活成了“活着”,只要“活着”就是成功。但他们忘了,“活着”是因为强权乐意看到你如此,这不是一种规训的结果吗?

而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漠视了外界的强力,对权力保持不合作的态度。权力如何愿意看到普通人将生活过成了诗?这挑衅和嘲讽了它的权威,与人际关系中的权力运作是同个道理。

《四个春天》自然是有价值的,但可惜它只是一部纪录片。其价值不在美学层面,而在于它让无数国人看到了审美生活的可能,这是纪录片里的人物对生活的态度对观众间接产生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而《米花之味》之所以更有价值和创造性,原因在于它是虚构的剧情片,导演通过将摄影机观察物像的视角改变为审美关照,从而让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自动代入审美的观察视角,进行积极的目光规训。

它帮助观众重新获得发现生活中诗意的能力,这是《米花之味》的真正价值。《四个春天》属于激励和引导,让我们看到审美生活的可能,《米花之味》则教导我们如何以审美的方式关照日常生活。

 5 ) 看了四遍《四个春天》......

还是要大力推荐《四个春天》,这已经是第四遍看它了。不仅仅因为它出自好朋友之手,更因为它实在是个太温柔而动人的片子,让人想重刷。现在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我自己的朋友里面出了一个这么棒的导演!完成了这么好的一个梦想!!

我看第一版还是两个多小时的版本。那时饭叔让我找人翻译一下法文字幕,我帮他联系了我原来的小同事,又帮他校对了一遍。后来带Enzo去饭叔的小院玩儿,听饭叔绘声绘色地讲他的童年故事,回来我又和Enzo一起重看了一遍这版。当时我们都觉得结构有点散,可是已经非常好,因为很难不深深喜欢上饭叔的爸爸妈妈。我觉得饭叔的爸妈是我知道的最可爱的中国爸妈,他们的生活里流淌着自然而然的诗意,贴近大地,艺术又融入了日常的生活,生机勃勃——这种生机,即使最艰难困顿的时刻也不能磨灭。

去年饭叔来上海,带来了这个电影的最终版,那天风老师这么七七叶行一有鹿乐天他们都来了,我们过了一个很愉快的晚上,我还把Phil也带来了。事后他埋怨我说:“下次能不能不要让我坐在导演旁边?害我一直生怕自己打瞌睡!”当然他并没有打瞌睡,我看见他在偷偷抹眼泪——这个故事虽然是贵州边远地区的一家人的生活,可它的内核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最终的版本剪得很好,神完气足,而且保留了最初我就喜欢的所有细节。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导演自己最喜欢的镜头之一,是相当长的一幕:爸爸和妈妈分别在两个房间里,爸爸对着电脑听音乐,一边指挥着假想中的乐队,妈妈在另一个屋子里踩缝纫机,微风吹动红色的窗纱。两个人被一道门隔开,却被摄影机收录到同一个画面里,那种和谐感都要满出屏幕了。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神来之笔。

还有数不清的细节我好喜欢,比如妈妈说燕子怎么飞:“哉哟,才好看哦,呜——往到底下底下的,呜又到那边去,到顶顶,一梭又下来,一刺就飞到地下,又昂到高头边去,哉哟,最好看了。”比如爸爸向大家宣告燕子又飞回来了,那眼睛闪闪发亮孩童一样的神情,比如爸爸和妈妈合交杯酒,比如妈妈在田野里情不自禁的舞步,比如爸爸和妈妈刚学会用微信交流,笑得不能自已,比如爸爸和妈妈一起吹蒲公英......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有情有趣,对话是这样鲜活自然,编都很难编出这么棒的台词啊。

影片的后半部让人难过,可是爸爸妈妈并没有沉溺在悲伤里,两个春天过去,他们在姐姐的坟前种满了鲜花和蔬菜,常常去陪她,在田埂上跳舞和唱歌。姐姐在天上,一定也喜欢看到这样的场景。人生如此艰难,可饭叔爸妈的生活态度又是这样的豁达与天真,什么困难都这么扛过去了。

第四遍看,让我流泪的部分我依然流泪,让我笑的地方我依然觉得好笑。这一遍看的过程中我一再感到,这个电影平心而论技术上并不完美,可是饭叔在记录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拍成电影,考虑到这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得到的素材,简直是惊人地好,比任何精心的排练都好。而且传达的情感是多么饱满动人,即使看了多遍也没不会消解和削弱。我看的那场没有坐满,但所有的人都坐在那里等字幕打完,等大陆哥的钢琴曲声停下,才起身离开。整个晚上我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着那首歌,我小时候就会的歌: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广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

《四个春天》的口碑越来越好,公映后甚至比公映前的小范围评分还高了,真是为饭叔高兴。希望能在院线得到越来越好的排片,这是一个多么适合春节看的电影呀!

 6 )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我并非是想标新立异,而是在看了一圈评论之后,发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感动”两字上,完美展示了亲情的可贵和父母生活不易,以及对生活点滴细致入微的观察,当然也有很多人被片中父母那种乐观豁达所感染,认为这样的父母不可多得,这些都是本片显而易见的优点,但如果光有这些,我认为它并不足以支撑起「First最佳纪录片」的美誉,其实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感动过后还剩下什么呢?

对于很多普通的八零后九零后的中国人来说,我想大家从小到大都听过太多这样的话:爸妈就养你一个不容易;你们过得好一点,爸妈无所谓;你长大可要争气啊,不要像你爸那样……等等,不胜枚举,似乎我们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背负了要承载两代人幸福的重担,尤其是八零后的父母,很多是从那个不可言说的时代走过来的,他们浪费了一整个青春,他们自带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气息:爸妈牺牲了一起都是为了你,你的幸福就不再是只关于你一个人,所以你能不幸福吗,你敢不幸福吗?

不敢,真的不敢。

其实本片中的父母基本没有主动上演什么苦情戏,也没有把上面的那些话挂在嘴边,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似乎都在提醒我:生活多么不易,父母多么不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而比起片中的那些生活片段,我最喜欢的部分却是父母在不经意间唱起的歌,跳起的舞,仿佛只有那一刻他们的心才是自由的,他们的眼神和笑容也变得单纯,不再背负过去的苦难,不再承担未来的惶恐。而其余的时间,每一个眼神里都写满了对儿女的关爱,每一个笑容背后都仿佛看得到这个民族沉重的历史,这是幸福吗?或许是吧,但却与快乐无关。

我不知道中国人是不是最善于苦中作乐的一群人,坚强的母亲,隐忍的父亲,我们生活里似乎总不缺少这样的角色,这些气质渐渐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当中,而这正是我的头三十年一直努力想要摆脱的一种枷锁,可是直到现在好像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功,那种深沉的厚重似乎已经刻进了骨骼,每次一回到故乡,就感觉那个拼命想要斩断却永远藕断丝连的根,又一次重新滋长,再次陷入了一种可怕的轮回里无法自拔。不知道我们究竟从哪里继承来那种通过感动自己绑架别人的基因,一边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假装乐在其中,一边又无时无刻不在束缚着彼此的手脚,但却没有人互相问一句:你快乐吗?

是啊,爸妈,你们快乐吗?那些被掠夺走的时光终究再也无法挽回,被抢劫走的青春也没有人能够弥补。我们都知道,你们太害怕,害怕我们会重蹈你们几十年前的覆辙,才会把全部的爱撕成一点一滴,洒落在你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言语中,生怕我们感受不到,你们就用这种方式呵护着今天看似来之不易的幸福。但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这一切终究都是时代赐予的啊,又岂是我们小心翼翼就能躲得过去的呢?

所以,爸妈,我宁愿此刻的你们都是真正的快乐,而不是为了我们苦中作乐。就像「四个春天」里的老两口,就算孩子们不在身边,也可以那样在街头拉着手唱起了歌,跳起了舞。

而我们,也不需要什么感动中国,只需要快乐中国,可就是快乐这两个字,对于这个民族怎么就这么难呢?

这正是我看完「四个春天」后所感受到的,在简单的感动背后,是导演对这片土地和上面的人深沉的爱,他不自觉地将一个民族性格的养成拨开了给你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思考这个问题,这片土地才会真的有希望,生活在这上面的人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评

人无艺术身不贵,不会娱乐是蠢才

8分钟前
  • 笋茶佛
  • 力荐

纪录片直击穷山恶水黑社会是一种力量,记录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一种力量。我们的家庭叙事中很少见到这样豁达与乐观的父母辈,他们对生活中具体的一餐一饭一花一草一事一物真心好奇,真心感恩,真心享受。父亲无论遇到什么事,都笑着说“好玩得很”,看见红亮腊肠慨叹一句“安逸”,看燕子筑巢,看荆条发芽,吹一支蒲公英,这些不是文艺青年的摆拍,是来自真实生活中的点滴情趣,它本应是生活的本意,只是长久地被尘埃覆盖。这其中也有死亡和告别,甚至是最惨痛的那一种,但即便如此也是透亮的。这两位老人没有被时光钝化,没有被窘迫打垮,没有抱怨没有唉声叹气,过好每一天,生命都有界限与终点,所以意义是什么?不过就是盼树叶返绿,等燕子复归的这个过程。

11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真挚的记录,有一对普通老人能遇到的欢乐:香肠熏得好,燕子回巢,邻人送来腊梅苗,「闹热」。也有一个中国家庭能遇到的悲痛,这些我的祖辈也有,但十多年来一直被大家刻意回避掉了。片子叙述极为简洁朴素,没有任何刻意的技巧。凝练了日常生活的韵味,又高于日常生活,这个家庭的生活自有旋律,就像那些餐桌边、山野里、病榻上、坟前、旧视频里响起的歌声。

14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这个片子有多好呢?看完回家,放下包我就抱着我妈哭了一会儿。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坚强,每个爸爸都有自己的忍让。为什么我们总想把自己的日子过程别人眼里的样子,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诗啊。

16分钟前
  • 沈入忘🌟
  • 力荐

之前已经看过不同剪辑版本,以为会麻木,但看到放映的最终版,还是忍不住泪崩。这对父母实在太独特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透露出鲜活的诗意,也让我看到婚姻可以如此融洽。片中他们时不时唱起歌来,还有音乐、舞蹈和大自然的滋润,极有生活质地。开头收尾都很好,丧歌和击鼓声十分震撼,看完后余味悠长。

17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时光荏苒,你已不记得毕业照是什么时候拍的。岁月无情,前一秒还说你像八零后,下一秒美好的生命就转瞬即逝。珍惜当下,珍惜眼前,因为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血浓于水,能在茫茫人海中成为家人就是缘分。相聚太难,上一次全家团圆已是1994。不要因为离家太远,而忘记了回家的路。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1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3.5;以本片收官2018堪称完美,散场时邻座一阿姨寥寥一句抓住精髓:“又悲伤又欢乐,人生的悲欢离合啊,全在这里了!”四季时序的轮回暗合生老病死、聚散离合的天道恒常,朴素而真切,挚诚且感人,美轮美奂的空镜与配乐、台词搭配得相得益彰。日常记录琐细如无声细流般徐缓静柔,燕子归去来兮,几度花开花落,那些永远无法预知的悲哀,意识到终将分离的苦涩况味,竟神奇地在古意丧歌中被精准描绘,父母的生存技能和智慧指代了人类繁衍不息的根源。剪辑甚好,对庞杂素材的梳理和采纳都是一种私人的生命体验。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家庭私影像,两个老人的生活态度很棒,特别让人羡慕。这样的故事会让很多感动,是因为,这其中的夫妻关系与生活态度,恰好是很多人不曾有,却又非常向往的。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最喜欢父亲兴高采烈地说“今年燕子又来了”,母亲:“我喊你爸少高兴一点,到时候这些燕子一走,心又灰几天。”

25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劳作、闲聊、歌唱、出游山野、病、死、丧葬、祭祖、告别......人可以活得这样真实、坦然、艰苦中富有尊严、有大自然和艺术伴随、有美——艺术就是人的表达。

30分钟前
  • 锦瑟
  • 力荐

很感动。见过太多不幸的家庭,所以对西方的悲剧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我在想如果这样的家庭是社会的主流,那么整个艺术的面貌或许都会发生改变……作品带给人的影响毕竟有限,需要长期积累,而一个活生生的人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更直接,也更深刻。这是我昨天和一个朋友说“养育孩子也是很大的成就”的原因。

34分钟前
  • 远子
  • 力荐

“每天为家多做一件事” 朴实如自己的父母,宁愿多走两公里去挑井水,也不愿喝便捷的桶装矿泉水…几处泪点,越大越体会家庭的不易,生活的苦与乐,父母知足常乐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带去北京的家乡菜,每次送别的不舍,最戳心。

3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自己的片子,我打五星。。。⁄(⁄ ⁄•⁄ω⁄•⁄ ⁄)⁄

44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四个春天最打动我的,一是这对老夫妻在花式劳动与自娱自乐中所创造的自洽晚景,二是人与在地食物、在地环境、在地习俗的民族志关系,三是这个家庭在改开时代的大国流散中体现出的难得的内聚力,二老日常拾掇姐姐坟头的段落真的很戳心。

48分钟前
  • 胡子(胡续冬)
  • 力荐

看哭了。倒不是说这片子拍得多么惊世(当然导演本来就是一枚文艺大叔&很棒的图片摄影爱好者,对影像有很强的敏感度,拍出一份质朴的诗意),主要是这对老人家太令我羡慕和感动了,这就是中国家庭最缺失的爱的教育啊,小时候梦想中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他们将岁月的苦难化为财富(生活能力极强,除彼此不依附任何人,对一切事物尤其文化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展现出超乎常人的乐观、豁达、坚韧与感染力,拍成连续剧我都愿意看。古稀老父自己拍DV学剪辑和后期太可爱了,十八般乐器唱歌书法才艺简直不要太多!姐姐病逝,但她还在他们身边。老照片和家庭录像有效拓展了背景信息量,同时也很抓人。个别处剪辑可以再精炼一下,但总体来说作为非专业出身处女作,扎扎实实不炫技,已经给我太多感动和余味了。

5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导演一家人,一直有保存和记录家庭影像的传统(片中最早出现的素材是1997年),加上知识分子的文艺情趣,人物鲜活不拘谨,张口都能来上一段曲——已经有中国家庭很少见的乐观达然一面。尤其是导演确立了要创作的想法以后,对摄影拍摄的思考(机位、角度、构图),也令电影不乏美感。《四个春天》是家庭录像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度,所能做到的极佳案例。甚至对比《日常对话》,它来得更加随心所欲。父亲姐姐拍摄的素材(印象最深一段是父亲配了《水边的阿狄丽娜》),参与到电影成片当中,也仿若李珞《河流与我的父亲》的实践版。第三个春天的沉默,晦暗与情感凝重,也道出了生之多艰。中国人很少能记住三代以上的亲属,但对于从小陪伴,日常成长的亲人,一旦割舍道别,难免会有切肤之痛,正如每天春节,归家的燕子,总能唤醒相似的生命记忆。

5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日本有《人生果实》,韩国有《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我们也终于有《四个春天》了。辛波斯卡写“就让那些从未找到幸福爱情的人,不断去说世上没有这种东西,这信念会让他们活得较轻松死得较无憾”——是真的没错,毕竟平成的我们要上哪里去找一个会五六种乐器、会唱歌会跳华尔兹、会书法会视频剪辑、会修家具修电器、会种菜会养蜂、会做家务还超关心我的爱人啊!!!

5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放映、观看私影像有什么意义?一部被摄对象既不够典型又不够非典型的纪录片,有什么意义?是借由共享的环境和共享的影像,将个体经验上升为共有经验,以昭人类悲欢并非不相通;是当下性总在蒙蔽我们对生活更宏观的感知与观察,而影像能帮我们完成与当下性的对抗——这其中的秘密是:之于光阴,宏观往往就来自微观之和。前面又没说人话了是吧?好:衡量这部电影是不是好电影,我觉得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你看完有没有拿任意设备去记录日常的冲动。我有,所以我说它是。

5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一年多前冬天刚刚开始的时候,在饭叔那里看过一小段粗剪的片子,当时已很感动,感觉饭叔的爸爸妈妈真是一对极难得的父母,这难得不是说他们对子女的爱,而是他们生命中无时无刻不充盈的艺术的氛围,对自然的醒目的观看。那时尤其觉得饭叔妈妈像是地母一般的存在。昨晚第一次看完全片,却觉得爸爸的形象在影片里更丰富了起来,站在山坡上和在电脑前歌唱的那一幕太动人了。整个影片的节奏其实非常清楚,也很紧凑,虽然它看起来像是年复一年的碎片,但周而复始之中流变产生,第一年春天营造的是过年气氛,第二年春天则着重在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第三年亲人逝去与回想,第四年缓慢的复苏,如同深冰的河流,在又一年春天终于裂开新的裂缝。人生的意义,老年的爱情与相伴,生活的辛苦与诗意在这里凸显。

1小时前
  • 沈书枝
  • 力荐

共情真的是一种很高级的情感,无论悲喜都如沐春风,是燕子回巢的呢喃,是半亩方塘的春水搅动,是厨房的乒铃乓啷,是迟迟不愿挪步的送别,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噙着的泪,是用DV记录家庭生活的镜头。父亲这一代知识分子拿的起乐器学的来剪辑,即使年纪大了“每天也要为这个家做一件事”,母亲总是囿于厨房但总能笑呵呵地唱起旧曲,还经常地木楞停住想起亡去的姐姐。两位老人鲜活可爱,我也是第一次注意到我有时候竟然会错过这些身边类似的细小美好的东西,我突然懂了离别车站奶奶的驻足,懂了外公每次提前煨好的鸡腿,妈妈微信上时不时的关心和回家爸爸严肃又关切的谈话。冬去春来,花谢花开,蓬勃如朝阳上升,情似春水粼粼,踏着三部舞曲,哼着小歌,等一个一个春天来。

1小时前
  • 澈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