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什维尔

剧情片美国1975

主演:大卫·阿金,芭芭拉·巴斯里,尼德·巴蒂,凯伦·布莱克,罗尼·布莱克利,蒂莫西·布朗,基思·卡拉丹,杰拉丁·卓别林,罗伯特·多奎,谢莉·杜瓦尔,艾伦·加菲尔德,亨利·吉布森,斯科特·格伦,杰夫·高布伦,芭芭拉·哈里斯,迈克尔·墨菲,Allan F. Nicholls,Dave Peel,克里斯蒂娜·雷恩斯,伯特·莱姆森,莉莉·汤姆林,格温·韦尔斯,基南·怀恩,Merle Kilgore,理查德·巴斯金,Vassar Clements,埃利奥特·古尔德,朱莉·克里斯蒂,carlo Martini,Steve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剧照

纳什维尔 剧照 NO.1纳什维尔 剧照 NO.2纳什维尔 剧照 NO.3纳什维尔 剧照 NO.4纳什维尔 剧照 NO.5纳什维尔 剧照 NO.6纳什维尔 剧照 NO.13纳什维尔 剧照 NO.14纳什维尔 剧照 NO.15纳什维尔 剧照 NO.16纳什维尔 剧照 NO.17纳什维尔 剧照 NO.18纳什维尔 剧照 NO.19纳什维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20:21

详细剧情

美国独立二百周年之际,精心筹备竞选活动的总统候选人,穿插其中的社会名流,借机扬名的乡村歌手,疯狂追捧的歌迷,冷眼旁观的BBC记者……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盛大的晚会上,女明星被刺杀使整部电影达到了最高潮。“你可以说,我不自由,但我并不为此而担忧”——在片尾冷漠的歌声中,镜头迅速地掠过场下喧嚣的人群,在那些呆滞或扭曲的面孔背后,是已被大众文化腐蚀而失去独立意识的空洞灵魂。

 长篇影评

 1 ) 你会说我不自由,但我完全不担心

今年夏天一个下午,移动影像博物馆放映Nashville。这一遍看已经不再为奥特曼的草蛇灰线和铺排能力叹为观止。

就像在看了很多次dvd之后终于在大银幕看到《牯岭街》一样,对我来说,Nashville也从奇观变成了私人记忆。

我最感亲切的是Shelley Duvall演的小人物“洛杉矶琼”,那也许是Shelley和奥特曼第一次合作,比后来更瘦,还是个青少年的样子,演个没心没肺只知道打扮的骨肉皮,回纳什维尔说是看望住院的婶婶,但她一下飞机,就跑出去玩到东玩到西,年迈的叔叔跟在后面追来追去,直到最后婶婶去世她都没去看过她。而且她说“不要叫我玛莎,在洛杉矶大家都叫我琼。”

谁都曾是让大人没办法,自以为出过门就脱胎换骨了的问题少年吧。

电影大部分时候都吵吵嚷嚷,不仅群众演员一人一句,还有选举车一路播放政治宣言。这是奥特曼一贯的野心:搬演生活本身,而不是设置过滤网。于是一些安静的时刻特别引人注意。

比如那个让人心碎的浪子故事(几乎每个人物可怜可哀),他是造访纳什维尔的三人乐团bill mary,tom里的Tom,类似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peter, paul and mary。

Bill和Mary是夫妻,但Mary像其他女歌迷一样爱Tom,一个清早,Mary躺在Tom怀里不停有节奏地说着我爱你。Tom面无表情抽着事后烟。Mary有张典型七十年代嬉皮脸,枯黄的长发,紧绷的面孔,没有表情。

Tom之前还顺手搞到一个投怀送抱的花痴BBC记者(卓别林女儿演的)。但他似乎对有过一面之缘的当地歌手Linnea最感兴趣,不停打骚扰电话给她。一天晚上在音乐酒吧,三个女人都在场,Tom上台表演一首新歌说要献给一个特别的人,叫做《i'm easy》,哀愁的旋律,真实的歌词,不知情的三个女人当然都觉得Tom在对自己唱。(这首歌意外得了那一年的奥斯卡原创音乐奖!)

这一天晚上,Linnea跟他去了宾馆,半夜要回家顾儿子和老公。Tom耍贱,乘她在厕所梳头,就打电话找别的女人,Linnea似乎很懂这些男孩子的脾气,临走亲吻他额头,和气地和他告别。

那个粗喉咙的厉害老太,纳什维尔音乐教父的老婆,随便说什么都像连珠炮,只有说起年轻时支持肯尼迪选总统,眼中泛泪,喉头哽咽,说不下去,像说起旧日恋人。

还有一个没有台词,骑着招摇古怪的长型摩托车穿梭于各个场景的男子,有时引起群戏演员一两句议论,有时载主要人物一程,电影开始不久,主要人物的车都被车祸堵在高速路上,唯独他的车能灵巧穿过追尾的车阵,绝尘而去。

结尾处演唱会射杀戏之后,话筒意外传到一直想成为歌星而屡屡碰壁的Babara harris手里,她颤颤巍巍站上台,却越唱越勇,终于引领全场合唱,这歌和《I'm Easy》一样,也是演浪子Tom的Keith Carradine写的,气氛却宏大很多,叫做《我不担心》。

“我不担心一点也不担心。你会说我不自由,但我完全不担心。“(It don't worry me none, it don't worry me, 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

歌声中镜头往上摇,越过纳什维尔标志性的仿帕特农神庙,选举标语,美国国旗,结束在一片蓝天。

另及:Nashville放映后第二年,电影里的两个女演员karen black和babara harris双双出演了希胖最后部片。

而希胖晚年制片的悬疑电视剧《希区柯克剧场》曾找年轻的奥特曼任导演,拍了两集中规中矩的戏之后,据说和制片不和,奥特曼辞掉了这差事。

九十年代奥特曼拍讲好莱坞电影业背景的《the player》,有一场戏在片场,一个群众演员的台词是这样:“你知道吗?我爸以前在希区柯克手下干过活。”

不知道是不是奥特曼的儿子史蒂芬现实中的原话,史蒂芬是舞台布景设计师,跟着父亲设计过《高斯福庄园》里的旧宅子。

 2 ) 《纳什维尔(Nashville)》:疯狂年代(AFI100 TOP 059)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68758917.html

Nashville (1975)

从今天开始看AFI100在2007年名单里的电影。本片在看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看来很小众。

电影故事非常琐碎而庞杂。故事主要讲述大选来临前,为了给候选人筹措资金与宣传,两个为政治目的奔波的政客与投机分子在纳什维尔游说各路歌手,要为候选人举办一场演出。通过两个人的奔走,牵扯出众多人物:乡村音乐大腕、梦想成为明星的服务员、一天换一个女人的花心歌手、傻乎乎的记者、闹矛盾的夫妻、开专车的司机、花痴男人的傻女孩、死了老婆的孤寡老人、听妈妈话的普通士兵以及愤世嫉俗的迷茫青年等等。在演出前,这些人物发生着不同的故事,过着自己的生活。当一切准备就绪,演出开始进行时,最有名气的乡村歌手在台上被台下的青年用枪击中。电影在梦想成为歌手的女人演唱中结束了。

这是一部非常“难”看的电影,因为电影不仅时间长,而且对白非常多,最主要的是影片本身没有故事主线,不过这也是本片的特色。本片这种庞大的剧本结构,多线发展的情节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方式也是导演Robert Altman的特有风格。片中主要人物达到二十四个,他们之间或多或少都发生过关联,就是这些人物与其他人发生的若干故事构成了整部影片。此外,每一个故事都还影响着其他故事,使得电影的情节更加复杂。总的来说,电影通过如此另类的叙事形式描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乡村音乐人圈子内外人们的生活百态。

本片如此另类的拍摄方式虽然可见编导功力,而且使电影非常有特点,但却苦了看电影的观众。观看本片时,要时时刻刻注意着字幕、关注着画面中的人物,而且还要联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且思考着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等等。总之,看一部Robert Altman的电影,可要比看其他导演的电影费时费力很多,至少在思考情节上要消耗不少精力。

看过本片之后,Robert Altman如此独特的叙事方式有两大缺点让我不能接受。一是电影叙事被影片剪接的零七八碎,尤其是在大段落的对话场景时。比如,在两个正常的对话场景,一般影片会直接将对话从头到尾描述完,但是本片非要将这两个场景交叉、重叠,几乎两三句话就会切换一次画面。有没有搞错!这样使完整的对话被分割,观看的时候需要自己依靠记忆拼接,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人为的制造理解障碍,这就是Robert Altman的水平?第二,就是片中对话中的对白大多是无意义的。观看影片时,一般情况下我会仔细回味对白,但是本片全部看完之后却发现人物之间的对话没有任何意义,都是一些闲聊,让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Robert Altman电影中的表演都是演员即兴发挥,这无可厚非,可是本片有些发挥过了——将近一半的对白与影片情节无关,Robert Altman和演员们一起把观众忽悠了。此片是Robert Altman电影中的极致,还是《陆军野战医院》和《高斯福庄园》靠谱多了。

虽说电影的两个缺点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影片群戏的拍摄方式很好的表现了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即那个疯狂的七十年代。片中每一个人物代表了一个特殊人群,政客、歌手、商人、明星、士兵等等,而每一个小故事反映了一种典型的社会矛盾,如夫妻不合、花花公子男人、外遇、理想与现实、战争伤害等等。虽然影片涉及很多,但影片中的事物都有一种共性——疯狂,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人们为了梦想可以抛弃一切,为了政治目的可以抛弃一切,为了赚钱可以抛弃一切,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抛弃一切等等,以至于在影片结尾,普通人竟然疯狂到要杀死一群乡村歌手。通过这些,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有那么疯狂与执着!在那个时代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只要你敢想敢做。真是一个疯狂年代!此外,电影反映诸多社会现象,通过它可以深入的了解七十年代,这也是本片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既然是以乡村音乐为的电影,片中自然少不了好听的歌曲。只是电影前半部分的歌曲不怎么入耳,后面的歌曲才渐入佳境,尤其是当女歌手被枪击后,临时顶替的女人所唱的歌曲动情、振奋而且富含热情,是电影中最好听的一首歌曲。看电影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歌曲就是演员自己创作的,查完资料才知道所有歌曲都是演员自己创作并现场演唱的,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其中有几位,很有当歌手的潜质,尤其是那位花花公子式的金发男歌手扮演者Keith Carradine及女搭档Cristina Raines,和片尾演唱最后一曲的路人女Barbara Harris,嗓音都很好听而且富有韵律。本片的原声带非常值得下来一听。

本片的演员众多,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很多人都找不到资料,只能简单写写。Henry Gibson扮演片中的主要人物,他一出场就发现很面熟,查完资料才想起来他就是在《波士顿法律》中扮演那个老同性恋法官的演员。没有想到,他还演唱过歌曲。Geraldine Chaplin扮演女记者,她在《日瓦格医生》里的印象还历历在目,她给我印象深刻还有一点就是她的相貌很出奇,让人难以忘记。刚才说过的花花公子式男歌手由Keith Carradine扮演,他在本片演唱的歌曲《I'm Easy》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歌曲,小伙子还是很厉害的。至于其他人,资料太少,而且人也太多,就不写了。

额外说一句,电影开始前旁白念的一长串名字,让我以为看到广告了,而且本片还打着ABC的Logo,真让我有一种看电视剧的感觉。

总的来说,一部讲述乡村音乐人七十年代生活百态的电影。歌曲好听,情节太杂,看起来很累,但是影片的结尾很震撼。经典谈不上,比《高斯福庄园》差很多,但是还算一部好片。

Cristina Raines

Cristina Raines

Barbara Harris

Barbara Harris

序列:0600

纳什维尔.Nashville.1975.D9.MiniSD-TLF

2011-10-23

 3 ) 纳什维尔

群戏之王、70年代美国浮世绘,借音乐隐喻政治,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正处于经济衰退期,面临各种危机,尤其是一些未知威胁,恐怖主义的萌芽,政治腐败,人们各种疑惑感觉孤立无助理想幻灭,比如水门事件开始、越南战争、政府腐败等影响,德黑兰事件结束的近代美国最萎靡的时期,对这一切的不确定性,在那个时期所有电影都有所体现,见证典型70年代美国家庭关系变化的巨大恐惧,比如异形同年1979年获得最佳影片5个大奖的《克莱默的夫妇》,对于家庭分崩离析的恐慌,比如《曼哈顿》从对话场景来看,就像是一部罗伯特.奥特曼Robert Altman 的电影。/原片8个小时,剪成2个小时。/《纳什维尔》nashville1975美国导演罗伯特奥特曼altman&4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导演&女配&原创歌曲,因为碰上了《飞越疯人院》。/纳什维尔是乡村音乐的世界之都,音乐代表了这座城市,因此电影实际上是一首连贯的歌曲,音乐水平很高而且从电影使用音乐来定义角色和设定情绪的角度,以至于奥特曼把纳什维尔称为音乐剧,尽管纳什维尔没有像传统电影或者舞台音乐剧那样使用歌曲来推进情节。和1984《摇滚万万岁》This Is Spinal Tap不同(他们是虚构的英国重金属乐队Spinal Tap的成员,是英格兰“最响亮的乐队”之一, 导演莱纳扮演纪录片制片人 Martin 跟随他们进行美国之旅,影片讽刺摇滚乐队&音乐自负&摇滚纪录片的圣徒倾向,比如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 1976&The Last Waltz 1978,大部分对话都是即兴创作的拍摄了数10个小时)不是讽刺乡村音乐而是庆祝它。电影有2个背景,这座城市的音乐&政治,这部电影发生在田纳西州总统初选前几天,实际年份没有说明猜测是 1976 年,一位特立独行、立场很激进的候选人哈尔·菲利普·沃克 Hal Phillip Walker风靡全国,赢得了3场初选准备拿下田纳西州,他的纲领拒绝主要政党的一切,比如改变国歌&罢免国会的所有律师,在水门事件后的时代(这部电影是在尼克松辞职时拍摄的)当时愤世嫉俗的政治世界中,沃克很有吸引力但他从未在银幕上露过面,即使他的声音在整部电影中都能听到,他的竞选车在纳什维尔街头传播空洞陈词滥调的竞选口号。在这个音乐&政治的大锅中,奥特曼混合了一个2个重要人物,纳什维尔不是一个长故事,是很多短故事交织在一起,虽然有很多次要故事线,但直到最后在户外集会,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在那之前他们彼此相距很近过着各自生活但互不打扰。露脸时间比较长的角色是罗妮·布莱克利扮演的乡村巨星Barbara Jean芭芭拉·琼,在她控制性强的经理丈夫巴内特的陪伴下,她从火灾的烧伤中重返巡回演唱会,虽然芭芭拉·琼仍然很虚弱,无法经常出现在观众面前但她坚持按照计划进行,即使这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她的同行歌手哈文·汉密尔顿对芭芭拉·琼很同情,但实际上更关心的是他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在公共场合演唱伟大的美国&美德的歌曲,实际上在幕后是一个虚伪的马基雅维利式的恶棍。与此同时芭芭拉·琼的死对头凯伦·布莱克扮演的康妮·怀特正利用对手暂时在聚光灯之外来巩固自己的事业。候选人沃克的前锋、全国竞选经理迈克尔·墨菲扮演的约翰·特里普莱特&纳什维尔的律师德尔伯特·里斯正在纳什维尔地标帕台农神庙,努力争取音乐界的支持,为沃克举办的一场大型户外集会,聘请了传奇歌手Barbara Jean在集会上唱歌,还有当地歌手苏琳盖伊Sueleen Gay(女服务员,有抱负的歌手,格温·威尔斯扮演)在观众面前跳脱衣舞,Sueleen 认为这是她的重大突破,但她要求只有在舞台上&Barbara Jean 一起唱歌后才同意脱衣服。汤姆&玛丽&比尔组成的黑人福音唱诗班在纳什维尔录制歌曲专辑,当比尔&Triplette关于在沃克集会上表演的好处讨价还价时,汤姆&玛丽发生了婚外情,玛丽并不是唯一一个&汤姆睡觉的人,他还&正在纳什维尔拍摄纪录片的 BBC 英国记者 欧伯Opal(杰拉尔丁·卓别林扮演,是卓别林的女儿)等等其他女人也发生了关系,电影开场就是卓别林正在制作这座城市的纪录片,卓别林不小心打断了乡村音乐家哈文汉密尔顿的歌曲录音,坐在他的儿子巴德身边,她也参加了另一场由当地家庭主妇带领的福音歌手的歌曲录音;雪莱·杜瓦尔Shelly Duvall扮演一个加利福尼亚的像得了厌食症很瘦的衣着暴露的追星族女孩,到田纳西州探望她叔叔格林先生身患绝症的妻子,但直到她死了都没去看因为她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追逐音乐家上。另外的小角色比如杰夫·高布伦饰扮演一个神秘人骑着《逍遥骑士》里的哈雷摩托车在城里转悠,他从来没说一句话,充当各种场景变化之间的链接,出现在电影大部分的背景里;一个自命为芭芭拉·琼的保护者的越战军人(斯科特·格伦饰);离家出走的妻子的芭芭拉哈里斯想成为歌手,穿着黑丝袜在高速公路上直接就趁着丈夫不留神就跑了追逐歌手梦想,在枪击事件后接过麦克风,她在悲剧发生后得到了最大的机会;那个拿着小提琴盒的人最后射杀了芭芭拉·琼,但我们无法了解他的动机;汤姆在演唱《我很容易》iam easy,4个女人看着他都以为他只是在为自己唱歌,即使他是个很具有吸引力的混蛋滥交到分不清女孩是哪个,当Linnea说必须离开不能过夜时他就在给别的女孩打电话,对于这个男人来说,征服才是最重要的,这首歌也非常出名。大多数角色的露脸时间不到20 min,有时这部电影就像一部怪诞喜剧,布景总像派对,奥特曼不是以纪录片拍摄纳什维尔,而是以“纪录片的风格”,尽管对话是按剧本但奥特曼鼓励即兴创作,演员们不确定他们什么时候会被相机捕捉到,所以在整个场景中始终保持自己的角色,即使没有台词只是站在镜头远处,表演都很真实,演员里没有一个明星但有几个人把这部电影作为成功事业的垫脚石:杰夫·高布伦&内德·比蒂&斯科特·格伦&雪莉·杜瓦尔&杰拉尔丁·卓别林,最好的表演是莉莉汤姆林,这位聋哑孩子的慈爱母亲。纳什维尔以暗杀告终,不是暗杀政客而是暗杀艺人,1975 年在现实生活中暗杀不是司空见惯但总和政治人物有关,在芭芭拉·巴克斯利Barbara Baxley一段冗长的独白中提到了肯尼迪一家,纳什维尔把这点延伸到了另一个领域,类似的场景在5年后的纽约市上演,子弹击中了约翰列侬。许多评论家把纳什维尔视为群戏电影中最伟大的,奥特曼以和大量演员合作而闻名,这些演员把故事情节&重叠对话联系起来,即使是《捷径》一部挑战性的电影也缺乏纳什维尔的情感和力量,但出于剧本&表演,&奥特曼的《纳什维尔》一样被公认为群戏的顶峰&以及评判它们的标准,这部电影的内容太多了,一次观看无法全部吸收建议反复观看。电影是一部马赛克和复杂的挂毯,当时那个混乱年代的众生相,生活不会以线性方式进行。/在《陆军野战医院》MASH等电影之后确立了罗伯特奥特曼的地位,成为“新好莱坞”的最伟大代表之一,这些电影在 60 年代末受到新电影的影响,类似于约翰卡萨维茨。导演当时是个酗酒者,他对生活&电影采取了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态度,演员在最后一刻担任关键角色,奥特曼经常在拍摄的早晨才给场景写对话。/电影遭到右翼人士的猛烈批评,认为电影是对美国的诽谤,艺术界&知识界支持他对美国的看法。如今重温电影有2个核心事实:如果奥特曼的意图是展现现代美国生活的全景,那他的努力也许不可避免地失败了,这部电影被无数次夸大其词称为杰作&对美国社会的史诗宣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国电影等等,纳什维尔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有很多优点缺点,有很多有趣的时刻&很多草率粗心的,电影尖锐的矛盾需要在适当背景下才能看到,奥特曼的局限并不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电影前半段的交通事故的讽刺相当严厉。不可预测性、不稳定性、偶然性、自发性、任意性、宇宙中缺乏逻辑,这些构成了奥特曼的感性,&当时好莱坞体系的许多呆板电影相比,这种感性让大家了解美国生活,尤其是在《漫长的再见》1972&《像我们这样的盗贼》1974&《加利福尼亚分裂》1974这类更稳重的电影是无法获得的,但这都是有限度的,纳什维尔过于依赖艺术直觉而牺牲有意识的理解的局限性,一个人不能偶然的发现社会真相,正如黑格尔指出一部重要的作品不会在“睡梦中”出现在艺术家面前,电影的失败表现在他对美国人民的矛盾的态度上,奥特曼和当时许多激进知识分子一样把尼克松的选举胜利,尤其是 1972 年自由派乔治·麦戈文的失败,归咎于民众,在 1975 年一次采访中他被问及是否有认同或同情的政治人物是奥特曼回答“我是民主党人,如果有的话,我支持尤金麦卡锡&麦戈文&罗伯特肯尼迪,我从一开始就对尼克松这样的人非常生气,我不喜欢里根&乔治华莱士。”“我认为改变将来自社会压力,60年代发生的反文化就是这种表现”,导演指责民众的冷漠&缺乏理解,他蔑视那些“为他们的新雪佛兰工作,他们有房子和烧烤,他们已经送孩子上大学”的人,“纳什维尔与西部乡村明星进行政治类比,意义在于人们不听” 这是当时中产阶级的激进主义包括新左派,他们把美国的工人阶级描述为无可救药的落后&惰性,事实上美国工人阶级刚刚经历了历史上最激进的阶段之一,比如1969-70 年的通用电气罢工,1970 年代主要困难不是冷漠,也不是不愿意做人们“不应该做”的事情,而是工会&民主党的历史积累的政治问题,正是奥特曼所在的政党继续播下幻想,激进的工人运动走到死胡同,因为它仍然在资本主义政治&资本主义经济的范围内,从 1970 年代后期开始对工人阶级进行的恶性反攻成为可能。这种历史&社会分析。/

 4 ) 乡村音乐大全景

一趟喧闹的乡村音乐之旅,其中有音乐、爱情、家庭、婚姻、政治、娱乐圈八卦、死亡、谋杀……
全片说不上谁是主角:老乡村明星、新摇滚明星、过气明星、明星助理、经纪人、记者、冉冉新型、追星族、普通居民、想成名星的女招待……所有人的笔墨差不多,甚至这些人为什么聚到这都含混不清。难为导演把每个人想干什么都交代清楚了。
这种网状叙事现在不再新奇,难得的是这些人似乎没有共同目标,之间也谈不上有严重的交集。也没有具体事件在这些人之间产生作用……最后的谋杀为故事和时间画上了句号,人们还是会继续那样子生活下去。可这些看似无序的状态画下了那个社会的素描,混乱、无序、缺少目标……就像阿甘奔跑时会有一群的跟随者。
导演的技巧体现在把画面、声音、情节、人物交织在一起,互相过渡流畅随意。每一个人单拎出来似乎都充满了故事,放在一起又不显唐突。
声音的运用最精彩,同一首歌在现场、在录音棚、在酒吧、在收音机,不同的地方带出不同的情节。赛车场唱歌的歌手、因为走调从唱歌变成跳脱衣舞、现场就失常了的明星、喋喋不休的记者……
蠢姑娘、混蛋男人、放荡的摇滚明星、被迷惑的主妇……
通过杂乱的电影隐射社会现实,了不起的成就。

 5 ) 粉丝粉丝奈若何

七十年代经典电影《Nashville》中,我们看到一些怪异的追星族。如果大家有机会,一定找来此片一看,此片是公认的70年代巅峰之作之一。追星女甲,从洛杉矶赶到乡村民谣之乡纳什维尔看望重病的姑母,结果碰巧路上遇到一些民歌巨星,结果不顾姑母兀自去追星,直到姑母去世。追星女乙,为了追星独自从家里出逃,成了一个在路上的追星族,而其丈夫为了找她,也是一路追过来。女追星,夫追妇,真够乱的。追星女丙,一心想成为偶像Barbara Jeans一样的巨星,为了和Barbara Jeans同台,不惜跳脱衣舞。她的朋友闻之后大为感叹,说早给你说了,你毫无唱歌天赋,你就别去丢人现眼了,“他们会把你撕了,吃了。”追星女丙哪里听得进去?

我以前总是以为追星的人是一个相对整齐划一,拉出来能一起正步走,或者表演团体操的群体,其实不然。首先,就程度而言,这群人是一个色彩渐变的团体,比如从喜欢、 非常喜欢,到爱、热爱,到追、狂追,到一提到某星的名字立刻高潮。若只是喜欢,迷而不痴,并无大碍。但凡正常人,大概都会喜欢点什么东西,《音乐之声》中唱道:

Raindrops on roses and whiskers on kittens,
bright copper kettles and warm woolen mittens,
brown paper packages tied up with strings,
these are a few of my favorite things.

一个人不会什么都讨厌吧?那是活够了,是厌世。

同样,每个人大概都有些自己喜欢的人,比如葛优、范伟、憨豆、林青霞、张曼玉、杨丽萍,these are a few of my favorite people。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一个人大概是没有错的。你不会谁都不喜欢吧,那是反人类。可是去“追”,去“粉”的这种“骨灰级”水平则另当别论。

如今粉丝文化盛行,其积聚的能量,都能够将我们推向外太空,让我们去追一颗小行星了。杨丽娟倾家荡产,追刘德华追到香港,追得老父跳海。我相信这种人是异数,是一小撮而已,倒不用以“现象”来称之。而且这样一个事件,足以警醒世人:粉丝不要太疯狂,热脸去贴冷屁股,自讨没趣。别看你的偶像刘德华在《墨攻》里会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梁城,营救水里的大美人范冰冰。你要是追星追到跳天星码头,他不但不会来,反而会责你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事实上他骂得还很有道理。对于追星族来说,这个血的教训是难忘的,那就是你不要在追星的时候忘了自己。对于你来说,你身边任何一个人都比明星重要。

“忘我”的追星者,有个专有名词形容他们,叫wannabe, 听起来像 “王老八”,其实是“want to be”的意思,就是处处模仿某个明星,梦想有朝一日步其后尘的人。可是模仿得再像,也是赝品,倒有可能误了大好年华,甚至三步并作两步,从从王老八开始,蹭蹭蹭连升三级,变成王老五。

 6 ) FIFF15丨DAY5《纳什维尔》:一出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浮世绘

第15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纳什维尔》,下面请看前线人物群像们撼动时代的评价了!

米米:

群戏大师,没有之一。

果树:

音乐让人自由,音乐才华让人有负担。

赵小毯:

好几场戏调度太漂亮了,就是前面剪辑看得难受。

莫扎特仑苏:

混乱中有奥特曼自己的秩序,在结尾处的交汇让所有故事线都清晰起来。

松野空松:

灾难一般的剪辑,本来大型群戏就费脑力了,还摊上这种剪辑,我真的好累。

George:

拍的非常好,所有人物都异常饱满。但相比《高斯福庄园》感觉有点失焦,或许导演就是想这样浮光掠影地把握时代吧,以及乡村音乐我实在不爱。

三岛行于海上:

明知道是刻意编排但又觉得散发着智性的美,就像每天早晨期望用发胶打理出的发型一样。散落和重组本来是社会常态,导演让它更紧密了一些。最喜欢林娜这条线,古典意味浓厚。脱衣舞片段呈现出的政治倾轧与男性上位为工具的凌迟透露出粗糙的残忍。

杰瑞米太阳:

OMG!这也许是我看过最难以总结的一部电影。除了罗伯特·奥特曼牛逼的群戏调度之外,我甚至说不清它到底好在哪。也许就是看完的时候,心里突然升起的一股复杂情绪。那是一种源自生活的荒诞,无趣、震撼和感动融合在一起的复合感受.。这部电影也让我头一次觉得对美国社会和政治有了新的理解。

我们敏熙:

最后仿佛是JFK的刺杀重演。想要去把握一个时代的感觉气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不过奥特曼的群戏大调度完美掌控住了。当整个时代已经走向溃败,政治似乎失去效用,但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局部好戏太多了:男人在舞台上唱歌,四个女人在台下看着他;女人和男人偷情完要回去,男人直接打电话给别的女人来,但女人却并不在意······P.S.歌太好听了。

Pincent:

超多角色,超多台词,充分调动演员饰演一种”路人角色”从而赋予剧情片超多纪实感,包括使用了现场收声。将一个国家战后时代的年代氛围放在一个微缩环境下进行全景式记录。一前一后两次受伤,歌声不能停止,摄影机错失关键,“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it don’t worry me”,精神和社会的双重危机是整代人都在面临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政治,它与我们息息相关”,《纳什维尔》是另一种《出租车司机》。

子夜无人:

真正把音乐精神这回事刻在骨子里的电影,人物的出场和运动就像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一样,这个世界总是在噪杂、总是在喧扰,可又总是愿意留下那些集体静默的时刻,他们一块儿看一场戏、他们一块儿听一首歌,他们浪漫之后又如此无情,可以扒光了一个女孩的衣服,把音乐梦变成脱衣舞。 结尾的十分钟直接把一切推到顶,这边是竞选的口号话音刚落,那边是枪声刚刚响起,台上的人绕开倒地的伤情继续唱歌,身后的唱诗班手忙脚乱赶到一侧,而底下的观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耳边仍然回放着,“这里是纳什维尔,不是达拉斯。”关于音乐与世界的关系,最好的表达尽在其中。

SONGMJ23:

奥特曼电影语言的本质,在于几乎将摄影机完全隐藏于现实生活中去捕捉世界原本运转的状态,这样即便你看到他那些窥视般的横摇和变焦,你也不能指责它不真实。而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种隐藏感的产生,恰恰又需要大量的设计。二十四位主角,横跨多方势力,游走于音乐节上多个层次不同的场合,每种场合奥特曼都有一套特定的“藏”法。如果说《大玩家》中的摄影机被藏得像一个打入好莱坞内部的侦探,《三女性》中的像一个幽灵,《纳什维尔》中的则是情系美国的天使。后半段很多室内镜头是温情、怜悯、关注个体的。本片虽文本讽刺,影像冷峻,但这些恰到好处的人道主义呈现,终究难掩奥特曼对美国独立200年的诚恳献礼和深刻反思。

DAY5的主竞赛场刊将在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纳斯维尔或为奥特曼影史最佳。因为其鲜明的风格元素似乎找到了一块最佳的落脚点。你看,乡村音乐节,登台献歌穿插期间顺理成章,使影片合理地维系在一种轻快散漫的基调中;歌手歌迷媒体各色人等扎堆的地方,想不要群演碎嘴台词叠加都很难;歌星间的奉承嫉妒,歌迷们的狂热痴迷,一系列台下幕后的八卦揭示,相较于政治战争或西部等其他题材类型,更适于奥式琐碎去魅与温情讽刺的嵌入融合;最后,惊悚元素无需杜撰,历史掌故随手可得,并且演唱会高潮与开枪射杀之间形成了最强烈的情绪反差!……“你可以说我不自由,对此我不心忧。”片尾曲的演唱者芭芭拉哈里斯,与凯伦布莱克在1975年前后曾同时出现在《纳斯维尔》和《大巧局》。

6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十星神作!奥尔特曼好像没想讲任何故事,可是观众就已经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复杂情绪,这是一首献给70年代受伤者迷茫者的温柔诗歌,25个人物的生活相互交错,伴随着那些独立创作的歌曲,台上台下满是喧嚣后的落寞,复杂的画外音和声效处理是时代的最佳注脚,怅然若失的结尾令人感动不已。

10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摇滚乐汹涌的年代来拍老土的乐种,当然有挖苦右翼老粗群体的动机在(衣着艳俗的女歌星问谁是朱莉克里斯蒂?对比两人衣着的不同就看得出讽刺的点)。但是阿尔特曼的讽刺并不刻薄阴毒(矛头一样对准貌似左翼前卫其实虚荣做作的记者)。时代隔阂加文化隔阂,要领会所有的梗当然不可能但观影乐趣不缺。

1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罗伯特·奥特曼的美国70s乡村音乐之都浮世绘。多线网状结构,对数十位人物一视同仁,多主题叙事,政治讽喻,叠加的对白,音乐与竞选演说。怀念肯尼迪家族,汽车坟场与大象墓地的女诗人,连环车祸,[逍遥骑士]摩托,五音不全&脱衣舞。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9.0/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本科的时候教文学概论的老师说:当你修饰的时候你已经离本义很远了。歌唱作为语言(说话)的一种终究修饰,那么是不是当你唱歌的时候你已经离真理很远了。

2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永远的群戏大师阿尔特曼如果不玩多线叙事就不是他了。纳什维尔众生百态的群像,角色遍布各种阶层和类别,甚至可以辐射到整个美国社会。而且还隐隐带着些冷幽默,像最后上位的女歌手,永远赶不上热点的BBC记者以及那个遍及影片始终的政治宣传。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纳什维尔》有奥特曼最纯粹的意识外现,充满了独立又感性的微观联结浮世绘,如创造角色的方法论是在上一个语境中建立人物,然后放到下一个语境中来显现,于此同时,不同故事的纠缠方式,也为这幕嬉皮士年代芸芸众生相互相标注微妙而精确的评论,意指用乡村民谣千篇一律却深入人心的歌词,搭配细致不拘一格的风情画,呈现时至今日依旧可以窥探的去魅缩影,包容且前卫。

28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力荐

本片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腐朽,让一个想混进娱乐圈的女孩跳脱衣舞,并以最后歌星遇刺说明了艺术是脱离不了政治的。

33分钟前
  • 张京
  • 还行

【B】奥特曼的音乐品味真的很棒,音效运用和场面调度出色,另外美国迷笛有没有约炮的呢?

3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纳什维尔]究竟是在说什么?到了最后我们发现根本没法讲出电影的主题,而这一次它一点问题也没有:我们无法为它归类,这正是伟大作品的标志。奥特曼看似散漫无结构其实大巧若拙的叙事是大师级的,人物线众多却清清楚楚有点有面,漫画式的人物却在下一秒就变得立体而人性化。这是一等一的浮世绘。

3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导演研究二刷,乡村音乐发源地纳什维尔众生相:歌星乐队经纪人,政客记者追星族,士兵刺客嬉皮士,梦想死亡乐声扬。普世欢腾下掩藏着无出路的脆弱迷茫伤感,奥特曼再显群戏大师派对男本色,熟脸多多原声赞爆(演员亲自作词作曲),与遗作《牧场之家好作伴》形成呼应:人生如演出,终究要落幕。

44分钟前
  • 穿山
  • 力荐

越战后的美国浮世绘 奥特曼同学在下一盘野心勃勃的大棋 出色的群戏调度 混乱的音效 谁能告诉我那个开摩托的酱油到底是在做什么?还有谁能告诉我为啥奥特曼同学的音乐总那么好?

49分钟前
  • 周鱼
  • 推荐

When faith is fading, music or anything becomes the shelter; when the shelter is still trembling, idols are made to fool the minds. Fortunately, the next generation is deaf. Rich, but not busy; modern, yet still well grounded.

50分钟前
  • V_Lachesis
  • 力荐

当时以为Player是他的神作,不想他只是惯常为之而已。到Short Cuts已深刻明白这个道理,Prairie Home Companion也绝非偶然,我们早在七五年就已有了全明星多线条连唱剧可供享用了。

51分钟前
  • 闻人林
  • 推荐

浮生扰扰,散而不乱;曲音靡靡,悦耳动心。

5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擅长处理群戏的罗伯特•奥尔特曼以其出色的调度与控制力,在“喋喋不休”的对白与“混乱无序”的场景中,精确地描绘了越战阴影下美国芸芸众生的人情性态,并深刻揭示出普世欢腾气氛下的美国社会精神危机。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与最佳导演等提名,堪称美国70年代电影代表佳作

5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Altman's comment on Country-western music hub -- Nashville, filled with politics, just like Hollywood. A calculated and brilliant point-by-point deconstruction of the folk musical and the American myth.

58分钟前
  • paracelsus
  • 力荐

好像全片都可以总结成一句歌词"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如果只有时间看一部鲍勃,那一定是纳什维尔,它就是整个70年代人们半醉半醒人生的写照,在那里,他们随意走进一间酒吧,走上舞台,everybody sings! 原声太棒了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75/100,奥特曼用顶尖的群像塑造力强行建立了结构,70s美国战后芸芸众生速写,从文化到政治皆有详尽的反映,像一篇虚构的社会研究材料。

1小时前
  • 德卡的羊
  • 推荐

如果要挑出一部最具有美国气质的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纳什维尔》。此片并不是因为塑造个人英雄,塑造美国梦而拥有美国气质。相反,罗伯特.奥特曼锋利的切开了美国人的头颅,将脑子里的“精神”展示在了手术台上。在70年代这个遍地都是电视节目,嬉皮士,摇滚乐,毒品,性放纵的年代,那是美国社会最多元,最自由,最有魅力的时代。而这样的魅力来源于文化工业的兴起,其中广播,电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单一化的文化工业输出下,人也变得单向化。而反抗这种文化极权的叛逆者也随之出现,两股力量相互撕扯,好不热闹。

1小时前
  • 7级残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