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象同行

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内详

导演:陈熠之

 剧照

与象同行 剧照 NO.1与象同行 剧照 NO.2与象同行 剧照 NO.3与象同行 剧照 NO.4与象同行 剧照 NO.5
更新时间:2024-04-15 05:25

详细剧情

2020年,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了老家云南西双版纳,踏上漫长的北迁旅途。它们穿越人类城市,到达有纪录以来亚洲象在我国最北之地,向生存极限发起挑战。他们为什么出走?这个种群最终命运如何?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合作,联合拍摄COP15主题纪录片《与象同行》,通过从未公开的罕见野生亚洲象社会行为镜头,深度还原了“短鼻家族”北迁南返的前因后果。

 长篇影评

 1 ) 温暖的约定

1、

我喜欢《与象同行》中象群互动嬉闹的片段,有一种质朴的天真。

比如在野象谷,小象闯入村庄与森林的交界地带寻找乐子。他们卷走破碎的瓦片,踢倒废弃的砖头,将旧电线在空中甩来甩去。两只小象追跑打闹,一只被另一只绊了个跟头。

或者行走途中,吃饱喝足后躺在树荫下睡觉。城墙般的庞大身躯沉沉陷进柔软的泥土中,露出粉色的肚皮。他们或者背靠背,或者脚掌抵着脚掌,展现出一种不设防的姿态。如果仔细观察画面,会看到左上角一只幼年象伸了个懒腰,粗短的四肢在空中比划着,憨态可掬,像极了城市里养尊处优的宠物犬。

还有那些化险为夷的瞬间。两只幼年象和两只亚成年象在取水时跌入水泥砌成的坑洞,面临溺水的危险。母象用鼻子奋力将小象顶出水面。周围施救的成年象用象足和象鼻,硬生生将水坑开了一个角,落水的成员得以从这个缓坡爬上了岸。

当远方的风无法吹进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时,我就喜欢观看野生动物纪录片。那些自然的原始图景,动物之间的直白交流,似乎总能唤起我们心中一种远古般的回忆。被社会教条规训的思想,日渐麻木的感官,如同开了孔洞的高墙,开始接纳外面的世界飘进来的阳光、雨露与清风。我们意识到,从来都应该是自然怀抱并安抚着城市,而不应该是城市如棋盘上优势一方的棋子,一步步地吞掉野生动植物的领地。

还记得大四在广告公司实习时,我接待过这样一对特殊的客户。他们是一对中年夫妇,没有孩子,从国企辞职后,卖掉了北京的房子,跑到西双版纳包了一片生态茶园。他们想要推广自己的茶叶品牌,将卖茶得来的利润用于推动当地野象保护工作。后来这项合作并没有达成,因为他们手上所剩的资金不多了,支付不起昂贵的广告费用。

事实上这种辞了工作去做公益的叙事在当时非常多,算是一时间流行的鸡汤。其中大部分人是头脑发热,没多久后又低调返回城市。还有一小部分是炒作,本质上还是一门生意。

之后差不多十年,我再也没有和那对夫妻联系过。直到看到《与象同行》,才突然想起他们的故事。于是翻翻朋友圈,惊讶地发现他们仍然留在云南,还在做着当初的事情。茶叶的生意应该是没有继续下去,但是公益找到了新的方向,发展得很好,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实现了良性循环。他们经常在朋友圈里分享野生亚洲象的照片和视频,那些粗加工的影像令人感到很温暖。两个人都晒黑了,比十年前显老了不少,但眉梢眼角是舒展的,他们朋友圈的个人介绍写着:“这是我们与大象的约定。”

2、

环保公益纪录片,如果只是为了满足都市人的慈悲心与猎奇心,是不公平的。无论是中国云南,还是印度、泰国,在森林与村庄的交界处,在大象活动频繁的地区,以种植为生的农民成了弱势群体。大象种群数量增多,势必会扩大势力范围,啃食村民的庄稼,踩踏他们的房屋,甚至偶尔有人死于象蹄。但由于受制于保护野生大象的法律,农民不敢对大象进行可能会造成伤害的驱逐,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补偿,或者放弃祖辈留下的土地,搬去别处生活。

2021年我看到短鼻家族一路北上的报导时,就期待看到一部相关的纪录片。今年《与象同行》终于问世,只有53分钟,好在精巧而完整。这里的“完整”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它完整地梳理了短鼻家族从出发、北上直至南归的经历,保留了这十七个月中那些温暖的、俏皮的、治愈的抑或凶险的珍贵瞬间。第二,动物纪录片终归还是要回到“人文”这个立足点,《与象同行》没有回避人与象的冲突,也不刻意夸大人与象的情感浓度,而是埋下了一条人与象之间情感微妙变化的暗线,温情脉脉,也若即若离。

在北上的最初阶段,人与象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人类恐惧大象,担忧象群带来的经济损失。大象也提防着人类,有汽车经过时,甚至露出杀气。人与象彼此试探着对方,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寻找一个和平共处的办法。

多次摸索实践后,人类对象群采取了远程追踪的方式,不干预,不打扰,并对村民进行提前预警,尽可能降低损失。大象也开始信任人类,十几岁的成年象竟罕见地卸下警备,以幼象般的姿态进入梦乡。

短鼻家族以其团结、坚强、聪慧和憨厚治愈着人类。他们成为被凝视的焦点,投射着人类最为珍视却也日渐稀缺的品质。在影片后半段,他们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航拍视角下,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图腾。

电影后三分之一则多了一点悬疑氛围。越向北行进,植被越稀少,对于象群来说也存在越多的凶险。为了整个短鼻家族的安全,似乎必须要出手干预,帮助他们平安返航。于是角色悄然转变,人类成为施救者,开始悄悄介入象群的旅途,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引导他们南归。傍晚时分,短鼻家族按照当地人预设的路线,成功踏上元江大桥,开始返家。影片抵达最高潮,航拍下的象群与直播间里欢呼的人们构成一组蒙太奇,配上激昂的音乐,仿佛完成了一项史诗般的壮举。

影片中有一位受访者说:“从某种意义上,大象像一个智者。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们,他们就会采取什么方式对待我们。”人类观察象,象感知人类,人象之间达成了一份遥远、默契而温暖的约定。

“大黄鸭之父”——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曾说,物体的绝对大小让我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这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感觉。大象这种庞大的生物,或许比其他生物更能让我们反观自身,重新意识到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对于短鼻家族为何北上,业内尚未有一个权威的论定。《与象同行》给出了一个假说:极端气候下景洪降雨量骤降,野象谷断流,象群为了寻找新的栖息地而向北迁徙。在2022年的8月,这个全球都被极端高温席卷的夏天,通过这部影片回顾野象北上的故事,或许会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气候危机,审视人类的未来。

 2 ) 亚洲象旅行团,北迁南归间,与云南人建立互信

“它们这是要到昆明,给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献礼吗?”从段子成为现实,去年长达4个月的云南大象北迁事件,确实成了生物多样性议题的一个最佳象征和注脚。森林公安、消防和迁徙沿途居民对象群的一路避让和呵护,更不经意地在国际上成就了一番良好的中国软实力形象。由于国内对待疫情的态度,让更为重要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从昆明移到加拿大蒙特利尔,而亚洲象今年也没再北上旅行,但让去年的“吃瓜全民”,回看一下“亚洲象旅游记”,也算是弥补了云南没能事实承办大会的遗憾吧。

8月12日,世界大象日,一部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合作,联合拍摄53分钟的COP15主题纪录片《与象同行》上线了。其实,打今年春天,就有朋友找我想做一系列环境题材纪录片的放映和讨论。在满足朋友希望民间观影破圈、不再局限于文青小团体愿望的同时,也希望贪玩的我做点正事,不要浪费那么多的人脉资源。我也迅速搜罗一圈后,找了绿色和平组织,他们出品了一部分3集的纪录短片《何以为家:大象与我》,也早已上线平台。相关野生动物摄影和摄像师也愿意到场或连线,分享其中的故事。一件本来再容易不过的小事,主要出于我的个人原因,而不了了之了。倒是,经常组织放映的昆明塞林格咖啡馆,邀来另一位长期追踪亚洲象的拍摄者许文昆,放映和交流了他三部有关亚洲象的纪录片。

以上这些,要么像是追求新闻第二落点的媒体纪录片,要么像是动物研究者的观察资料。当然,它们都有非常有意思的可看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而到了今天这部《与象同行》,才更算一次针对公众群体的、对去年野象群旅行事件进行归纳和展现的专题纪录片。

开头直入主题,先把中、英、日语的新闻播报进行了碎片剪辑,展现全球对这一事件的高度关注。接着就以传统顺序,牵出2004年一头小母象,因为鼻子短了一截,被称作短鼻妹,而它身边的亲友也从此有了“短鼻家族”的昵称。像绝大多数有着故事性的动物纪录长片,反正观众也分不清这些动物谁是谁,就方便编导在其中开展拟人化操作,多只动物可能会被描述为一只。曾经《人与自然》节目中的非常草原故事如此,陆川的《它们在中国长大》也如此。

作为亚洲象在中国最主要的栖息地,西双版纳著名景点野象谷,得到重点呈现。求偶季到了,短鼻家族里一头母象释放次声波,吸引来一老一小两头公象。纪录片解说让人浮想联翩地用上“尴尬”一词,虽然我们都知道动物不会像人类受限于道德约束而遮遮掩掩地交配,但始终也会有占有欲,其间也就免不了尴尬。

12月到次年4月,是版纳的旱季,对人类和亚洲象都同样友好,也本该是最适合旅游的季节,其他时候湿热难耐——当然,这个疫情继续席卷全国的暑假,暂且安全的版纳,游人也是接踵摩肩。旱季时,野象谷的河里还会有水,但这些年云南愈发干旱,水就会断流,这就对野象群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这也成了象群迁徙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这个短鼻家族,早在2020年3月,就已经出走版纳,进入了如今也是亚洲象重要栖息地的普洱地区,并多次制造人象冲突。这些冲突,也被记载于野象谷的资料馆。感谢这个年代手机拍摄的极大便利性,让这部纪录片拥有了一些村民在惊恐奔逃中拍下的场面。

除了栖息地被人类扩展占据,人象冲突的另一大原因,是食物。因为要麻烦伸鼻子去够树上的果实,大象每天进食会长达16小时,但它们逐渐适应了人类的农耕文明,尤其玉米地,简直是送到嘴边的外卖,因此如今它们花在饮食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也就有空“北上旅游”了。

这部不长的纪录片,在野象北迁的新闻故事之外,还加入了一些抒情场景。比如村民制茶,画面外肯定是没有大象的,但进行理性蒙太奇处理后,体现出一种从容。从容,正是全片关乎人象关系的最重要关键词。人,特别是森林公安和消防,从以往面对象群的慌乱,到了现在的从容;象群,之所以能绘出那副泥地里全家躺平的世界名画,也是因为对人类的行为放心了,才能够从容睡去。

北迁过程中最危险的时刻,在新闻里似乎没见到。大象需要水源,就到玉溪市峨山县村庄里一个三米深的灌溉用池塘里泡澡。亚成年象都得举高鼻子才能喘息,幼象就非常吃力且处境愈发危险了。森林公安准备出动干涉时,一头母象用自己的身体和鼻子,搭成一个有倾斜坡度的三角,硬生生把幼象挤上去。画外音介绍说,大象母亲对孩子的呵护,会远超其他动物。因为母象孕期长达22个月,小象出生到断奶却得三四年,每一头母象一生不可能太多胎,所以会拼命保护自己的每一个孩子。

至今我们也不知道,大象为什么集体向北旅行、目的地是哪,为什么折头?纪录片刻意引导着灌输一个观念,北边是它们曾经的家园。历史上,长江以南生活着1000多头大象,如今只有300多头生活在滇南热带雨林中,还是从几十年前的100多头恢复过来的。因此,它们的旅行被夸大成了寻找记忆里的家园。刚进昆明地界就立即南返的行为,也被抒情解说暗示成,它们感受到曾经的家园不复存在,这时再平行剪辑入指挥部场面,让负责人说出,“之前是护送,现在不得不阻拦。”

纪录片中的人与象,本可以布置成一个棋局,在无人机上帝视角的关注下,动物学家和当家作主的短鼻妹一招招对弈。或许这只是作为“二次吃瓜”观众的电影想象和美好愿望,事实上,片中偶尔出场的动物学家也说了,因为对全民一路关注和照顾而产生的信任感,让象群避免了在南归雨季涨水时冒险泅渡,而是跟着玉米投喂和车辆阻拦,而大踏步地跨过元江大桥。人类引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象群确凿的目的地,它们凭着直觉、信念和毅力,走出了比人类为其规划更好的线路。最终,在上一年的世界大象日,由玉溪市元江县曼来镇进入普洱市墨江县境内,让人类放心的,回到它们传统栖息地。

 3 ) 探索一种人象和谐共处的可能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两年前的一条新闻,云南西双版纳的一支野生象群,突然从它们的栖息地一路北上迁徙,一路上穿城越镇,走得最远的时候,离昆明仅有几公里。 当时,全国很多网友都对这支象群的去向和最终的命运十分关注,一是因为野生象群如此远距离的迁徙跋涉极为罕见,二是因为在这样长时间的迁徙过程中,象群必不可少地要与人口越来越密集的村镇发生交集,带来新鲜奇观的同时,也存在难以忽视的风险。这些远离家园、“说走就走”的大象,能否找到新的适宜栖息地,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两年过后,我们终于可以通过《与象同行》这部纪录片,详细地了解这趟罕见的远途迁徙的始末。 2020年3月,当野象群开始从西双版纳“出走”的那一刻起,它们牵动的就不仅是千万网友的心,更是负责野生动物保护的组织与单位的心。《与象同行》的拍摄初衷,就是一面忠实且细致地记录象群在迁徙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一面记录负责保护象群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巧妙地为它们保驾护航。 《与象同行》无疑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相当珍贵的野生象群的镜头和画面,包括它们如何嬉戏玩耍,如何求爱交配,如何悄悄地“潜入”人口密集的村镇,又是如何愈发熟练地在人们耕种的田地里觅食,以及如何卸下防备、以集体平躺的姿势酣然入睡。 比这些平生难得一见的奇观更令人惊叹的,则是象群展现出的智慧。它们懂得为了安全而昼伏夜出,懂得在经过公路和村镇的时候把小象保护在中间,并让“警卫象”放哨和殿后。在片中最惊险也最令人揪心的一个段落中,几头大象被困在一个四面垂直的巨大水泥池塘中,个头不大的小象随时有溺毙的可能,但它们最终还是机智地用自己巨大的身躯和气力,化解了这场危机。我们发现,它们不但懂得如何把身体当做工具,还懂得优先救助弱小,并且向同伴求援。正如负责保护象群的森林消防队员在片中所说的那样,与象群接触越多,便发现它们的智慧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得多。 观察象群这次不同寻常的迁徙,我们不但更直观生动地了解了野生象的生活习性与生存智慧,也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展开更深层的思考。我们会发现,象群当初之所以出走,是因为原栖息地食物的匮乏,而它们之所以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村庄这样的人类领地,则是因为食物获取的便捷。象群的一路北上,某种程度而言像是一次“迷路”,它们想要找到一片新的食物充足、少有干扰的栖息地,但却注定无功而返。所以,它们最终只能踏上归途。 在这趟1200多公里的往返途中,我们也不得不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与象群(以及与其它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由于人类的生产与发展,野生象原有栖息地热带雨林的生态逐渐被破坏,致使它们出走。而它们的出走,尤其是频繁进入乡村农田取食的行为,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人象冲突的风险。一边是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一边是自己辛勤耕作的粮食。两难之间,人们只能忍痛放弃后者,保护前者,但随之而来的赔偿问题也必须得以解决。 更加令人深思的是,在人类的活动领域注定日渐扩大,人群与象群注定会发生更多交集的现实情况下,象群也已然开始适应了与人类共处的新的生存模式。当它们发现人类不再伤害它们,而且总是对它们礼遇有加时,它们也开始愈发熟练地进入农田觅食,甚至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到同一块地里觅食。随着与人类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增加,象群甚至开始适应并且理解人类对它们的引导和帮助。为了安全渡过水流湍急的元江,返程的象群在人们的细心引导下顺利通过元江大桥的一幕,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也让我们看到了人象和谐共处的可能。 事实上,整部《与象同行》想要呈现和探索的,正是这样一种人象和谐共处的可能。包括“与象同行”这个片名,指的不仅是人类与象群一起参与它们的这趟迁徙,而是在更长时间的未来中,都能与它们平等相处,并肩同行。 这一次,我们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来为象群的迁徙保驾护航,而在未来,更加重要的事则是我们如何保护生态,为象群重建一个宜居的栖息地,一片多样性更丰富、人类干涉更少的热带雨林。我们必须懂得,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在动画片《奇幻森林》(2016)里,象群被视为创造并保护整个大自然的“神明”,它们享受其它所有动物的“朝拜”,默默地捍卫着自然的平衡。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哪里有象群,哪里就有最本真的自然。

 4 ) 一部纪录片的诞生

大家好,我是《与象同行》纪录片的联合制片人。

去年四月份,腾讯进行了战略升级,成立了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生物多样性和碳中和都是我们新部门的业务,COP15大会在昆明举行,云南大象迁徙事件引起世界媒体的关注,我们内部讨论时都觉得这真是好的故事,希望能参与做点事情。外文局在计划筹拍大象迁徙纪录片,所以我们一拍即合,立项推进。

双方联合遴选导演时,在几个导演中间选中了陈熠之,她之前拍的《天行情歌》曾经获奖,她在大象纪录片里的构思,以女性视角的思考让我们觉得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呈现。事实也证明我们的选择没有错。

导演团队在云南拍摄了两个多月,她们捕捉到了很多精彩的镜头,包括大象元江过桥等,这些独家素材,也成为我们这部纪录片跟其他几部区别较大的地方。云南森林消防总队有提供了一些监控素材,慢慢就勾画出了一部纪录片的框架。

说一些项目中间有趣的故事。在配音选择上,我开始挺希望男性配音,但是导演用了一段话,以及几段配音demo说服了我们:“大象是母系氏族,女性配音更好。”完整版出来后,我们也感觉到了女性配音很新奇,也展现出了大象的柔软一面。

根据我们的发行计划,目前已经在腾讯视频、哔哩哔哩、芒果TV上线。后续将会在爱奇艺、凤凰卫视、央视、北京卫视、英国SKY电视台等国内外电视台播出。希望大家多提意见,以助于我们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业务开展,和纪录片更好地呈现。

也要再次感谢熠之和她的团队,花了一年时间创作出的这部优秀的纪录片。

 5 ) 象的出走,生的回归

文:锐利修蕊

如果从高空俯视我们的周遭,大块的色团下包裹着无数的生命聚集。你很难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是由并不相通的生命随机相交,又平行错过,以此重复接着不断打乱,再组成新的排列方式。一片叶落,一朵花开,并不随着我们这样哺乳类动物的情感和意志决定。遇见又离别,似乎也要带着平常心。一些遥远时空生命的缘起又陨灭,却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也许最初听到关于一群野生象群北上,寻找栖息地的新闻时,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适者生存”听起来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条理,但在动物界,这代表了动物最基础的生存受到威胁,这些年来,我们看了很多因环境改变而发生的怪异现象,但在遥远云南的这一群象,好像在平静中默默打破着什么。

《与象同行》这部主题记录片,我是带着强烈的不适感开始看的,因为我很怕它有关于之前听到对象的捕杀,对象牙的残忍摘取,或是象群席地而坐,放弃生命的种种无奈。一群身处空间遭到威胁的象群,受到体内生存信号的招引,执意出走,踏过人类的村庄和房屋,田地与水渠,这本身是一次物种之间生存空间的争夺。

但看完以后我又觉得,人类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象群的北上寻找栖息之地之旅提供帮助,在必要的时候,人类为它们找到了一块适合的区域,但它们行走的路线比人类设计的还好,这实在称得上是一种奇迹,这可能穿越了生命之间的维系,也打破了某种语言制约,才能完成象群迁徙的自由。而且我很喜欢“同行”这个词,是人类帮助象群找到栖息地,是用我们的文明帮助它们,却没有用高姿态和施舍的口吻,而用了“陪伴同行”的概念。

《与象同行》所讲的情感发生,打破了人类自私刻板印象的存在。或许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情感并不相通,但所感受到的善意和执念,是需要这样一群象给予安慰的。生命之所以有它独立被敬重的价值,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物种之间的理解和智慧,从根本上还是相知,相系的。

但就像纪录片解说词那段,“便利了人类社会的各种设施,却对象造成了各种风险,在前往未知家园的路上,它们不知道哪一刻会身陷囹圄。”

是啊,从我们受教育和学习的成长视角来看,农耕,建造,捕猎,发展,似乎是理所应当,但对于其他生物来说,我们破坏了它们被写进生命信号里的安全感。就像在日本奈良,因为疫情期间全人类静默,开始走上街头觅食的鹿,装在体内的生存信号告诉这里曾是它们的家,如今却是被人类文明装修成的“宽阔”街区。

人类在为这个时代推动着科技与经济的同时,似乎将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不断积压了。活在水泥森林的我们,不断制造着独属于人类信号的语言、符号、与文化,却忽视了热带雨林里的象。只有当世界慢下来,生物恢复了自由的生长,才会想起我们应该对象的出走说抱歉,再说对不起。但人类跟随着出走的大象,有了改变吗?

或许当有一天,站在别的星球观望,这颗蓝色的,滚动着的地球上有着无数渺小但又强大的生命体。我会想到这一群遥远的象,它们徒步迁徙,随脑海里生命体征固执走完北上的行程。我会想到《与象同行》里深陷在水坑里,刚出生一段时间的小象,在人类发愁该怎么解救它时,象群用自己的方式自救,看到它们得救那一刻的震撼共鸣。人类的智慧摆在别的生物面前毫无办法,似乎是科学和文明的“无用”,但身为人类的我们,用这样一种全程“不打扰”的保驾护航,陪伴一群象的同行,似乎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浪漫的行为书写。

佛教里有一个词,叫“出离”,它的意思是大彻大悟到某种阶段,已经不再去计较得到和拥有什么,已经不再去执着于过去,无所谓拥抱将来,也是一种“空”的启示。而这群热带雨林寻找栖息地的象群,它们的出走,代表了其他物种有信心让自己的种群繁衍壮大,这样的出走即为一种生命的回归,或许是象对这个时代和空间折叠所给的“出离”。

人类不用强加给过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象群,怎样励志的属性,也不用为生命自身赋予的神性自我感动。就像《与象同行》片中所讲一样,我们无形之中所做的事情,可能对于生态平衡来说是一种破坏,这样的破坏是一瞬间的,但要完成对自然的修补,却要花上好多漫长的时间。

或许总有一天,渺小人类的文明建造,不随着欲望的扩大而急速膨胀。不需要用人类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地球上种种破坏和摧毁。战争与敌对的概念已成为历史,我们与不同种族和生命都能和谐共处,和平共存,那才是一种高级精神文明的破壳“回归”。

 6 ) 它们终于回家了——这份美好值得被记录

昨晚,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吃火锅,聊天的时候,我提起我刚看完一个纪录片,叫《与象同行》,朋友睁大了眼睛,说:“是讲那十几头大象用了十几个月的时间从云南西双版纳离开,长途迁徙的事情的吗?。”我说:“是啊,你也关注了这件事吗?”

朋友离开拿出手机,翻出去年8月12日发的一条朋友圈,那条朋友圈的内容就是她转发了这群大象回到它们的适宜栖息地的视频报道,转发语是:“终于回家了。”

我说:“这么巧,你是一直有关注这件事情吗?”朋友说:“嗯嗯,2020年的时候就断断续续地关注着这方面的新闻,因为我特别喜欢大象,大象特别爱自己的家人,你知道吗?我转发完这个视频,就接到了我爸的电话,得知我外婆去世了。而我转发这个视频时说的就是‘终于回家了。”

说着说着,朋友有点哽咽,我摸了摸她的头。

她说的是对的,大象的确很爱它的家人,它们都是一个家族的所有象一起行动,不离不弃。《与象同行》里,我觉得感人的片段就是两头成年象、一头亚成年和一头幼象到水池中喝水,但是由于池壁高三米,对于亚成年和幼象有着一定到威胁,尤其是幼象,它多次陷入水中,情况十分危急。正当关注着这些大象的救援队开始紧张,准备进行救援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一头成年母象用头和鼻子奋力把幼象拱了出来,过了十分钟,两头成年公象用象牙和象足硬生生给这个水池弄出了缺口,把自己的家人们解救了出来。

说回这段真实的故事:2020年3月到2021年8月,整整17个月,1300公里,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的短鼻家族,一共16头野生亚洲象离开保护区,经普洱、红河、玉溪、昆明等地,先北上后西行再南下,于8月8日跨过了南归的最大障碍——元江,在8月12日回到了它们的适宜栖息地——普洱市墨江县。这是中国有纪录以来距离最长的野生大象迁徙。

在迁徙的过程中,花絮不断,象群迎来了一名新成员,而它们来到峨山县城的视频让它们上了热搜,一夜成名,从那之后,很多网友都开始关注着短鼻家族,关注着这场盛大的迁徙。

而此次迁徙,除了团结的短鼻家族自己,人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它们,云南一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人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台,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为了象群和人类的安全,森林消防监测人员通过无人机监视屏实时监测着象群的一举一动,我们也得以如此近距离的观察到大象的生活。

《与象同行》就是讲述这段云南野生亚洲象群“短鼻家族”北移南归的纪录片。镜头真实克制,画外音和采访者都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却让我感到平静,甚至 感动。除了上面提到的成年象救幼象出水池,象群静静地走在森林里,躺在地上乘凉的画面也美好的让人想哭,还有云南警方和工作人员一路上对象群的保护。

感谢有纪录片记录了这趟奇妙而独特的旅行,让更多人看到大象的美好和温柔,也看到了人类对它们的友好和关爱,我相信象群也接纳了人类,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希望这样的美好能持续发生。

“终于回家了。”

 短评

今天正好还是世界大象日,在今天上线这样一部纪录片确实也意义非凡。当年亚洲象“短鼻家族”的新闻在微博热搜登了好几天,原本这样一个巨大的麻烦因为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协同保障,反而变成了一次赢得全球广泛赞誉的温暖与科普之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物种多样性上做出的努力~而这样一次奇妙的旅程能用镜头全程进行记录真是难能可贵,从片中我们可以完整了解到边防、武警、村民们为了亚洲象具体做出了哪些努力,而且不少内容也很有意思,很适合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6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这样的人与自然,发自内心的悸动

9分钟前
  • 缙云
  • 力荐

我们认识的第八年,你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晋宁看大象。那年象群经过雨季的沅江。

10分钟前
  • 光与盐🪐
  • 力荐

剪辑难度肉眼可见的大,恭喜刘老师!

13分钟前
  • 阝女
  • 还行

作为陆地之王的亚洲象,身高高达三米,这个大块头又是极具智慧的,据说,智力能够达到人类的五六岁,而在去年长达几十天的大象北移南迁的沉浸式直播之中,它们成为了全球的网红动物。而在这段不短的“旅行”之中,各路保障大队让这次行程有惊无险。最有趣的是,在迁徙过程中,短鼻家族还诞生了两只可爱的小象,让人不禁产生怜悯之心。在世界大象日来临之际,愿我们与象同行,为爱守护。保护环境太重要了,这是一堂生动的科普之课,也是人象共存的良好探索。

18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而且以小见大,一切的发生都是潜移默化,虽然常常焦虑这个国家是否还是走在正确的路上,但是我还是一直满怀希望。

21分钟前
  • leoglory
  • 力荐

”大黄鸭之父”——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曾说,物体的绝对大小让我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这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感觉。大象这种庞大的生物,或许比其他生物更能让我们反观自身,重新意识到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26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向生存极限挑战,它们不过是要求生而已。

29分钟前
  • TK
  • 力荐

一次再自然不过的迁徙,因为和现代文明的碰撞,变成了一场奇幻的旅程。而当这场奇幻的旅程,被代表现代文明的摄影机记录下来时,整件事情的象征意义,就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2分钟前
  • F
  • 力荐

我们Louise 是我们东5街340号的骄傲

34分钟前
  • 圆歪歪
  • 力荐

小象真的是种很神奇的生物 🐘🐘🐘(尤其指「皮」这一点)

39分钟前
  • LawRachel
  • 推荐

一群大象,面对未知的前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期间看到和睦的象群家庭对小象的关爱,以及互帮互助。他们是顽皮的破坏者,更是人们心中的宝贝。西双版纳行,跟亚洲象亲密接触,无比喜欢它们的温柔和智慧。希望大象的栖息地能越来越广阔,希望所有的大象永远被温柔以待!

40分钟前
  • 琨霓
  • 力荐

真的好看

42分钟前
  • R成02
  • 力荐

可爱的小象 嘤嘤嘤

46分钟前
  • 明天开始戒db
  • 力荐

象群的北迁就像人类的流浪地球,是无可奈何又悲壮的行为,那么多未知那么多危险,却不得不走出去、走下去。万物有灵且平等,让人类做尊重它们、值得信任的朋友,让它们不再流浪。

49分钟前
  • So Magic
  • 推荐

有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象群,突然离开了生活多年的云南西双版纳,一路向北,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8月12号第11个大象日的时候,《与象同行》纪录片上线了,它完整的记录了这个象群出走三个月历经的坎坷和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大象一路北上,穿过森林村庄,象与人的关系不断拉进,从陌生警惕到彼此信赖,充满温情。他们席地而睡,互相玩耍的生活画面与庞大的身躯形成反差萌,超级可爱。加上象群迁徙的一路风景,看后真是治愈了城市焦虑。象群不小心落入水池,年长的大象不顾自己的安危,共同协助,用头竭尽全力护送小象先脱离困境,这样的大智慧和分工明确的族群生活深深地震撼到了我,它们用行动表明,爱藏在万物之中。

53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3.5,象可爱。但是里面采的人少一些官腔就更可爱了。

56分钟前
  • 北冥有余
  • 还行

第一次写的短评又被移除了,笑死。【象群出走和回归的顺利平安基本离不开一线森消的辛苦和居住地百姓的妥协牺牲,室公办里导领们握手庆祝还配有女服务员端茶倒水的镜头倒显得很好笑。嘛,这里的纪录片和大环境是这样的】

60分钟前
  • pissoff
  • 还行

对于这群大象来说,前面的路完全是未知的,但是它们却能走上一年,走上一千多里,认识回家的路,途中还有新的象宝宝出生,不仅佩服它们的勇气,也能感觉到大象真的很聪明。看它们顺利地过桥那里,很感动,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皮皮的皮神
  • 推荐

大象是智者,但现在发挥的智慧其实也是应对变化的无奈吧。

1小时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