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

剧情片大陆1999

主演:陈道明

导演:黄健中

 剧照

我的1919 剧照 NO.1我的1919 剧照 NO.2我的1919 剧照 NO.3我的1919 剧照 NO.4我的1919 剧照 NO.5我的1919 剧照 NO.6我的1919 剧照 NO.13我的1919 剧照 NO.14我的1919 剧照 NO.15我的1919 剧照 NO.16我的1919 剧照 NO.17我的1919 剧照 NO.18我的1919 剧照 NO.19我的19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30 12:21

详细剧情

1919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被战火蹂躏的欧洲尚未恢复元气,旨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和奠定和平基础的巴黎和会准备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时任驻美公使、全权代表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和会然而在欧美各国以及日本等列强意欲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大环境下,中国代表团人数遭到削减、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眼看也要落入日本之手。顾维钧在会议上慷慨陈词,驳斥日方无理要求,然而公理在利益面前显得多么脆弱。顾维钧好友肖克俭之妻梅专程赶赴巴黎,寻找投身爱国工人运动的克俭。克俭在法国的活动、以及国内浩大的群众呼声令和会中的顾维钧等感受到责任重大。

 长篇影评

 1 ) 重看《我的1919》

2008-1-26
很久很久以前写的..那时候我还小..

2002-12-29
这部影片,我初中时学校组织看过一遍,当时对我触动极大,于是买了来再看一遍。

当顾维钧要送给房东食物时,遭到了老太太的拒绝,还要求顾道歉。
对于"高贵的施舍",我早就知道,就是在施舍别人东西的时候考虑到别人的自尊。看来老太太自尊心很强,不愿接受。但我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在自己都揭不开锅的时候别人送来帮助(况且顾还在租老太太的房子),我怎么能忍心对他说"我认为这是侮辱,您应该道歉"!在这件事上,顾对老太太是没有任何鄙视地、平等地、无私地帮助,而老太太却认为这伤害了她的自尊,反过来去伤害了顾的自尊。别人对你的无私帮助并不都是恶意的。当你一生下来,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人无私的帮助,没有别人的无私帮助,你是无法生存的。我们所能做的,应该是在保留自尊的前提下尽量多的帮助别人,而不是去伤害无私帮助你的人。

肖克俭和顾在草地上的争吵是十分经典的。
肖指责顾不该相信帝国主义列强蒙蔽中国的谎言,必会头破血流,顾说肖会比顾头破血流得早。他们的话都应验了。他们都在为祖国而奋斗,都清楚自己和对方工作的难度,却又都义无反顾。虽然他们的努力最终都没有效果:当顾对中国山东的努力彻底失败的时候,肖领导集会的留学生们正在遭受着警察的毒打,但他们的精神却激励着每一个看电影的有正义感的人。
顾说肖应该多想想梅。肖对梅的爱是无可非议的,但他为梅做了些什么?没有。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维护祖国利益的事业中去了,实在无力为梅做些什么。如果不是为了祖国,事业和爱情哪个更重要?我认为,它们不该矛盾。当它们矛盾的时候,或许我会选择事业,但日后我会加倍补偿我的家人。可肖却没有机会了。

陆总长离开了巴黎。他是哭着走的,顾是哭着离开他家的。面对总统一封又一封的电报,国内一浪又一浪的革命呼声,年迈的陆总长受不了这个压力,离开了。
一个外交家的职责,是要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而当广大人民的意愿和政府的命令相违背的时候,该如何选择?
同样,军人的天职是服从。而当上级的命令和自己的良知相违背的时候,该如何选择?
我不是机器,只需要遵守职业道德。如果我是岳飞,决不会理会那十二道金牌;如果我是陆总长,决不会动签字的念头。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政府是为人民的,如果政府不能代表人民的意愿,我没必要服从政府的命令。

当愤怒的群众企图痛打顾维钧的时候,我的心中也愤怒异常:这些愚昧的人!他们根本不晓得,顾为了祖国进行了多少努力!一个正常的外交家,是不能对以后的事情做什么保证的--对于顾,这就意味着承认自己以前的努力失败了,也放弃自己以后的努力了,这是万万不能的。
我提醒自己,决不能就一个举动判定一个人的好坏。
可是,当我批判这些想打顾的人愚昧的时候,我何尝不想打他们呢?可想一下,他们不也是祖国的赤子吗?
当一个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却付诸东流的时候;当一个人满腔激情,却又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当一个人的努力被人忽视,反而遭人痛恨的时候,心中该有多痛苦!
幸好,让娜鸣了一枪,镇住了那些愤怒的、盲目的、不知真相的爱国者们。

肖克俭为了祖国,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精神是可贵可敬的。他对祖国的爱,天地可鉴,但我绝不会这么做。
自杀,只能使全巴黎的人都知道有一个甘愿为祖国而死的中国人,让和会的头脑们知道他们的私心又毁掉了一个人。对于那些沉睡中的中国人,这只是他们茶余饭后的小小话题,不会唤醒他们。觉醒的中国人有少了一个。没有了!可悲啊!为什么我不能为祖国再做点什么?我年轻的生命值多少?我要活着,干更多更重要的事!
我活着,可以去证明我对祖国的爱,可以去指明头脑们的私心,可以去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可以增强觉醒的中国人的力量,而我死了,就什么都办不到了。
烈火中,腾起了肖对祖国炽热的爱,一个爱国者不屈的灵魂。

最后,请允许我记录下这两段独白。它们或许没有什么文学价值,或许只是两段愤怒的呐喊,但它们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看《我的1919》,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请允许我在正式发言之前该大家看一样东西。
"……进入会场之前,牧野先生为了讨好我,争夺山东的特权,把这块金表送给了我。
"……牧业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业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是不是极端的无耻!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哲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不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很高兴能代表中国参加这次和会。我自感责任重大。因为我是代表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在这里发言。刚才牧野先生说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这是无视最起码的事实。请看!
"战争期间中国派往欧洲的劳工就达十四万。他们遍布战场的各个角落,他们和所有战胜国的军人一样,在流血,在牺牲。
"我想请大家再看一张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华工墓地照片。这样的墓地,在法国在欧洲,就有十几个。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的山东省。他们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换回自己家园的和平和安宁。
"因此,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讨论中国山东省的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亚洲将有无数的灵魂哭泣,世界也不会得到安宁。
"我的话完了,谢谢,谢谢。"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了。
"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合约,谁能接受?
"所以,我们拒绝签字。
"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2 ) 从惊讶开始,以赞美告终。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至今仍令人所赞叹折服。 而顾维钧正是这样一批人物中的一位。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纵观其一生,唯有赞叹:从惊讶开始,以赞美告终。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

对一个24岁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7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岁出任外交部长的人来说,除了用“光芒四射”形容,你还能说什么?《联合国宪章》上签署的第一个名字,是三个汉字:“顾维钧”。 1945年6月26日,在宪章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因在发起国中按字母顺序列于首位,故代理宋子文担任首席代表的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1945年6月26日,顾维钧正在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上世纪30年代,一家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曾提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和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

著名学者温源宁写过一篇印象记,起首便是:“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顾维钧博士,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那是1934年,温源宁写道:“作为一名外交官,他的成就称得上辉煌,要加以逐一列举,人们将不得不从惊讶开始而以赞美告终……他以1912年5月出任内阁秘书开始其政治生涯直到如今,凡是外交官员梦寐以求的最高职位他都已经得到了:驻美国公使(1915~1920)、巴黎和会代表(1918~1919)、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国公使(1920),并自1922年以后多次出任外交总长,而现在是驻法国公使。有一次,顾博士还做过几个月代理国务总理。”

(1932年4月14日,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中国代表、国民政府驻英大使顾维钧(左)与国际联盟调查委员在大连)

50年后,温源宁在台湾去世之前,如果他还记得自己当年这篇充满“溢美之辞”的小文的话,他也许会微笑。因为顾维钧比温源宁文中所写的更加“光芒四射”,他经历了更多的大事件,也得到过更多的高职位。 再后一年,顾维钧在纽约逝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载文表示哀悼,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纽约总领事前往吊唁。 温源宁笔下让人“从惊讶开始以赞美告终”的顾氏履历还需要加上:中国驻外使节升格后,担任驻法、英、美等国大使;1945年出席旧金山会议,参与起草和签署《联合国宪章》;1957年后担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直至1967年退休;晚年完成13大卷、五百余万字的《顾维钧回忆录》。 温源宁说:“他的朋友和敌人全都会承认,在国外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顾博士更好的了……出席巴黎和会时,顾博士已经由于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而闻名于世。” 年方而立的顾维钧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中,位居后进。但当需要向和会最高机构“十人会”报告山东问题时,他的前辈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拒绝出席、或者拒绝发言,是顾维钧勇于任事,出面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并从国际法的角度雄辩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这场精彩发言成为和会当天的头条新闻。发言刚一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外务大臣贝尔福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随后,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希望能争取到对于中国最有利的结果。最终,在无望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而根据外交史学者的研究,“此时独力支撑代表团的顾维钧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会晤。前排左起:王云五、顾维钧、丘吉尔、王世杰、胡霖)

从踏入外交界那天起,顾维钧的杰出表现一直证明着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写过《顾维钧传》的肖岗回忆:“知道他的名字,始于将他与梅兰芳、汪精卫并称为中国‘三大美男子’的一幅年画。我的学生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度过的,那时顾维钧的外交活动踪迹,常常是学校师生乃至全国民众关注的焦点:‘顾维钧在国联控诉日本的侵略了’、‘顾维钧主张国共合作,团结抗日’……” 今天,图书馆里,灰蓝色封皮的《顾维钧回忆录》摆放得整整齐齐,积了一层薄薄的灰,显然少有人问津。这个人,已经成为一段传奇,不知能否成为一笔财富?

本文摘自:《民国风度》 作者:徐百柯

 3 ) 外争主权——巴黎和会上的顾维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在巴黎召开了大会,这次会议本应是全世界各国一同协商建立和平新世界的大好机会,却被以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为首的列强阴谋篡改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一战期间贡献了数以十万计的中国劳工,这些中国劳工远赴欧洲,在那里他们有效地支援了各国的工作,给一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却被日本代表称之为“中国在一战期间毫无贡献,未派一兵一卒”。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顾维钧怒不可遏的对日本代表予以驳斥,赢得了在场众人的掌声,而日本代表也被说的哑口无言。

顾维钧于1888年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及外交,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内阁秘书、外交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务,后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国民政府驻法、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他被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认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现的两个半外交家中的半个,另外两个是“李鸿章”和“周恩来”。

弱国无外交,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虽然同样是战胜国,却被剥夺了应有的权利,最终也没有在会议上保住中国的山东。随后,国内因此而爆发了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历史不可遗忘,当时的屈辱我们不可遗忘,2018年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了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紧急会议,当时,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在会上怒斥美国以谎言为由发动侵略战争,但他发言一开始,美英代表就纷纷离席,叙利亚外交官会后无奈的坐在大厅的一角,这一幕与我们当时在巴黎和会上的遭遇多么的相似。庆幸的是,我们的祖国已经强大起来了,再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像以前那样任意践踏我们国家的尊严。

叙利亚外交官

青年同学们,五四运动虽然过去了100年,但是我们国家仍然需要继续砥砺前行,不能为一时取得的成绩而止步,而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在于各位同学,我们的国家有西北的荒漠要治理,有东北的经济需要振兴,有南海的主权需要维护,有滇桂黔需要发展,有宝岛台湾需要回归……所以,我们的国家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我们能够结合国家需要,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我们的工作也能够留在历史上,从而使自己的名字熠熠生辉。

 4 ) 历史课观影后有感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有血气的民族,虽然现代社会很多人以为我们越来越没有民族心,但这其实只是因为这种气息不是时时刻刻存在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可一旦有人攻击或是侵犯我们,中国人也必定不会屈服。 民国时期,中国虽然是一个有四万万人民的“大国”,但在国际上,中国的地位远远抵不过加起来还没有中国人多的英、法、日、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的五位代表前往巴黎,参加和会,一场道貌岸然的分赃会议。 顾维钧无疑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但我同样也很受肖克俭的触动,这不代表我对他的赞赏或者是反对,这仅仅是我对他的行为十分理解,也不觉得有奇怪的地方。肖克俭应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角色,人们无法否认他的爱国情怀,却对他的方式和手段并不认可。捐生殉国这种行为单纯看确实是过激了,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周围一切无法改变,发现一切行为不能对敌人造成伤害,已经没有办法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候,对于正直不阿,性格刚烈的人,这似乎成为了唯一种可以影响到对手的,唯一一种可以坚守立场保护想保护东西的途径。 当时我几乎潸然泪下,但还是忍住了,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笨拙的人,拼命的留住拼命的保护一些东西,但结局总是不好的。 通过这些激烈的方式,往往没有带来我们想要的结局,他的死对那些恨不得一口吞下中国的人并没有任何影响,应该说一个并非挚亲挚爱人的死很难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不过这么说确实显得我是个毫无同情心的人。生活给每个人带来了很多东西,就这样剥夺掉这一切,是非常残忍的。但说来惭愧,其实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些的影响,只有在恍惚间,想起这件事,感叹一句世事无常,再无其他。 相比较肖克俭的做法,顾维钧的做法更让人欣赏,他更多的在精神层面上抗争,他用那一个雄浑却单薄的嗓音在国际上发声,以一人之力面对所有的艰难险阻,这样的举动确实十分光辉伟大,每一次争辩的场景都亮点不断,每一次争辩都忍不住拍手称快,在观影中因为民族情绪不断高涨,顾维钧在我心中犹如神明,但现在,坐在写字桌上,认认真真的提笔来写,却开始怀疑他的真实性,以一敌百,力挽狂澜,似乎这样的英雄形象更受人喜爱和追捧,经过这样的加工和改编,让电影更具艺术性,但历史需要真实。 而后我了解到,历史与这相差无几,只有些细微的改编,一颗吊着的心这才落下去,我想感谢的顾维钧,本不是电影里的顾维钧,但没有电影里的顾维钧,我也不会知道历史上的顾维钧。电影,呈现我们不知道的历史。

 5 ) 民族记忆与个人怀旧

                     民族记忆与个人怀旧
立意
   《我的1919》是一部独特的影片。他表现的是一件封存已久的往事,即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这是在近代国际外交风云中,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尽管这声音确实微弱单薄,但是,毕竟是自1840年至1919年长达80年间中国外交官第一次挺起脊梁。
  重要的不是事件发生的年代,儿时事件所讲述的年代。任何被突然回忆起而又得到广泛传颂的历史在本质上都应该被看做是当代史。《我的1919》具有一种国际现代化视野,是在“冷战”后特殊的国际环境中,中国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国策的必然产物,适应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全面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他代表了面对当前纷纭多变的世界发展格局中中国人民的心声:中华民族尊重世界各个民族,也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在任何时候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绝不屈从于任何霸权主义。
  当讨论这部影片的剧作时,我关心的主要不是历史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这段历史被作者采取什么方式回顾和再现。
  这部影片选择的是一个特定的视角,即通过中国政府参加“和会”的代表顾维钧回顾历史。但是在本质上并不是个人记录,而是以个人回忆的形式叙述民族的集体记忆。
  任何记忆对于历史而言都是重构而非再现,正是这些重构,透露出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和幻想。但是,任何完全个人化的想象都不值得通过电影表现。任何单纯的抽象的理念形象化,都难以持久的凝聚观众的视线。一部成功的影片折射出的观念必然既是集体的,又是个体的。它必须暗合观众的心理需要。
  民众对于被表述的历史的关注点不会一成不变。这部影片强调的是中国人的尊严,它包含两个方面,既是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又是每个中国人作为个体面对世界时渴望得到的尊严。
  在过去的一些影片中,个人的尊严往往被民族的尊严所掩盖,它倡导的观念是:只有国家民族有了国际地位,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才会得到尊重,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一直是主流意识至今影响甚大。但是现实总是要修订既定的观念,有时这种观念正是通过电影形象悄悄地进行。这部影片的基本立意与传统观念稍有不同:每个中国人在国家交往中如果都能争取到自己的尊严,作为这些独立个体的集合——中华民族才有可能获得完整的民族尊严。
  这种观念的产生无疑有着现实依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封闭的国门向世界打开,中国人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许多中国人都会发现,作为自己的祖国——中国,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敢轻视的。但是,每一个中国人作为个体,并没与因此获得足够的尊重,普通老百姓与外国甚至是西方人接触时,经常会感觉到一种潜在的歧视,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令人倍感压抑。因此这部影片的作者试图通过形象启示中国人,既要维护民族尊严,又要维护个人尊严,既是应该的,又是有可能实现的。
  影片寻找到了一个形象来承载观众可得双重尊严,那就是顾维钧。编导的设计是:让他在具体历史情境中成为民族化身,观众与他认同,就会产生民族自豪感。作为个体,他以鲜明生动的个人魅力吸引观众,只有与他认同,压抑的精神才可能得到解放。
  当顾维钧叙述历史时,使用的电影手段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旁白是主观的,这样计较方便的把观众带到以顾维钧为中心建构的历史氛围中,从他的角度感受世界。
  但是编导设定的影像构成却是采用全知视点进行客观描述。因为作为电影的主要视点,遵守的原则是,不仅是提供视点的人物必须在场,而且要以摄影机代替他的眼睛去观察。这种局限是编导不愿意承受的,要想多角度展现事件内幕,只能采取全知视点。
人物形象
  顾维钧的形象是这部影片的关键所在,整部影片的众多人物形象,是以他为中心设置的。这显示出作者的创造性。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他是一个弱国的级别较低的外交官,本应无足轻重。但是,他被设计为一位颇有影响的重要人物,远远超过了他实际的社会地位。
  作者如果偏爱自己的主人公,就会不由自主的将他理想化,这个人物形象的成败均与这种理想化密切相关。
  他的性格设计的颇具电影化,他是一个主动性强的人,在关键时刻总要有所行动,而且具有一种不顾后果、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因此围绕着他,总是能够发生冲突。与他相比,陆征祥外长以及其他几位中国外交官则基本上没有安排什么动作,只能作为顾维钧的陪衬。
  顾维钧与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的关系是按照不打不成交的模式设置的。在这些外交摩擦中,他们各自展现了性格中最具魅力的一面。顾维钧的性格设计特点是,他在外交事务中斤斤计较,而且是公然违背上级——外长陆征祥的意愿,与克里蒙梭暗中较劲。这反而赢得了对手的注意和赏识。使之从居高临下的大国外交向趋向平等的私人外交转化,在顾维钧到医院看望克里蒙梭时,两人甚至发展成推心置腹的私交。
  这里的理想化表现为,顾维钧就外交事务而言,尽管不辱使命,但是也没有太大成就,但是就其个人交往儿童体验,他把国际政治舞台成功的变成展示个人魅力的场所。观众如果还能对于中国节节败退一让再让的外交活动兴趣盎然的看下去的话,正是依赖这种转化。他们喜欢这位在民族利益据理力争的时候,获得国家社会外交界普遍尊敬的年轻外交官。显然,在主权问题不是普通观众关注重点的今天,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尊重与观众个体联系的更加密切。
  但是,显然作者过多的使用了一种模式,那就是,每当顾维钧有所行动,总是出现旁观的外国人士发出由衷的几乎不加掩饰的赞誉。如,克里蒙梭对顾维钧说:“威尔逊总统总是跟我提起你。他对你赞不绝口。有你这样的年轻人,中国的未来大有希望。”这从语气到用词都很不得体,很难想象一位大国总理会赞颂一位他看不起的弱国的无名之辈。这对于以顾维钧本人为叙述者的影片来说,听起来倍感生硬,颇有自吹自擂之嫌。显然作者在借克里蒙梭之口为顾维钧做鉴定,以引导观众,卫冕急功近利。
  以女性的爱慕之情来表达作者的倾向性,是故事影片最常用的叙事策略。这部影片中安排让娜爱上了顾维钧也是在意料之中。但是,爱情并没有真正的发生,因为顾维钧摆出一副不解风情、坐怀不乱的神情。在电影中处理感情可以有不同方式、不同结果,但唯独以一方情有独钟,一方不解风情最为笨拙。在作者看来,来自法国女郎的爱情,其象征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在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法国女郎是以爱情为生的,她如果爱上对方,必是对方可爱,而她是不在乎世俗的外在条件的。让娜被设计为美丽、多情而又有正义感,她倾心于顾维钧只是验证了顾维钧的个人魅力逼人,不可阻挡。中国人往往更盼望外国人的肯定,以从中找回自信,其实这正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顾维钧获得让娜的爱,得到的是自尊心的满足。但是没有感情回报依然不可理解,作者白白浪费了题材提供的机会。人们能够想得到最常见的情节是,顾维钧本来也想娶让娜为妻,但是担心有了法国夫人,不能在外交事务中站稳中国立场,只好放弃,虽然俗套,但总比毫无反应好。
  顾维钧形象的最大的不足在于,既然这部影片是以他的叙述为主线,就应更多的展露他的心理活动,表现他内心的矛盾和忧虑。只有更多的利用旁白进行自省,才能使其精神世界丰富起来,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风采。毕竟他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叙述人。
  在这部影片中,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法国总理克里蒙梭。他的性格丰富,个性鲜明。他应该是一位铁腕人物,号称“老虎”,却总是笑眯眯的,令人捉摸不透。他确实是表里不一,老奸巨猾,但精神状态却被设计的非常放松,生活态度更是潇洒自如。对于顾维钧,一方面爱惜人才,称赞其有魄力,有骨气,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他根本看不起这位弱国的小外交官。这造成了顾维钧的悲剧,即,外交是靠国家实力发言,外交官的个人能力根本无法左右国际政治。
  克里蒙梭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也更危险,他必须为自己坚持的外交政策付出血的代价,几乎丧失生命,由此显示出他的临危不惧,这种设计显然是易于换取人们的同情。与此对比,顾维钧虽然两次挨打,却没有生命危险,观众的同情大打折扣。
叙事
  影片在表现为中国争得利益权益方面,设计了两条路线、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顾维钧为代表的官方路线,一种是以肖克俭为代表的民间路线。
  我们可以设想,作者主观上准备设计为两条并行的线索,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互相对照。但是这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故事影片最成熟的叙述原则是根据二元对立模式设置冲突,发展情节。但凡电影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必然进入二元对立模式,对于二元对立的双方,不可能保持完全公正,作者在其中必有倾向性,关键是,作者肯定谁,否定谁。
  肖克俭的所作所为,在传统观念中代表激进的革命,而顾维钧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改良。但是这部影片显然没有遵循传统的价值观念塑造人物形象。
  就理论而言,肖克俭应该得到更多的肯定,因为他的行为,其实基本上就是“五四”运动时的学生们行动的再现,只是把活动场所从北京转移到了巴黎。当时的政府之所以没有明目张胆的指示外交使团在“和约”上签字,重要原因是收到来自全国各阶层的压力。西方大国畏惧的也正是这种来自民间的反对列强的民族情绪。
  但是,顾维钧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示威游行无助于国家和社会,无助于山东问题的解决。作为历史人物,他当然可以而且也确实持此观点,这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这实际上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这就前斟酌了。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华侨、工人殴打顾维钧而让娜奋不顾身的保护他,这种情节安排欠妥,因为它不符合事实。据顾维钧回忆录记载,当时学生并未动手,只是扬言如果签字就杀了他。因此学生、华侨与官员在拒签方面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关键在于,作者把拒签看做了一种至高无上的举动,是一种终极目标,而且是属于顾维钧个人的伟大的举动。其实,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实属不得已而为之,顾维钧只是顺应了这种历史合力的趋势。
  显然,这部影片最基本的叙事策略是,把顾维钧个人的一切都赋予了民族含义,外国人对他个人的尊重被看做是寻求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外国人对他个人的喜爱被看做是对中华民族的喜爱,对他个人聪明才智的赞美被看做是对于中国人的赞美。顾维钧还不能算是历史环境中的真正个人而是中国人这个集体的代表,因此这种叙事,表面上是个人化的感受,实际上是写中国人的共同感受。
  以肖克俭的自焚身亡与顾维钧的拒签进行对比,同样是表达中国人的意愿,前者付出了生命代价,而后者只有举手之劳。但是,观众都愿意与顾维钧认同。原因就在于后者更符合中国人的幻想。
  历史真实事件与这部影片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从外交角度来看,中国代表不到场也属一种拒签方式,只是不如到场戏剧效果强烈,电影需要提供一种直观的方式,观众需要亲眼看到自己的代表当场拒绝签字,看到当时外国人的震惊或失望的表情,从而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在顾维钧回忆录中,描述了他对对当时签字仪式的想象:“当出席和会的代表们看到为中国全权代表留着的两把椅子上一直空荡无人时,将会怎样的惊讶,激动。”“甚至是整个世界为之愕然,即使不是为之震动的话”历史也是用想象的方式记载的。
  这种想象同样也激励这电影编导,因为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电影更有利于这种想象的直观表现。与此对比,肖克俭的自焚,尽管悲壮,却难以激发这种由想象带来的精神满足,因为观众心里明白,外国人绝不会因此而有任何心理反应。
  在顾维钧与肖克俭的对比中,顾维钧完全占据上风。从作者选定了电影叙事方式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必然如此,只是需要指出的是,作者的历史观是大有可疑的。
疏漏
  影片开始,法国伤残退伍兵阻拦顾维钧的马车,殴打他,这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群兵痞与中国代表没有任何利害冲突,这种设计完全偏离了主题。影片开始部分的冲突按照常规往往是为后来的基本冲突确定基调,根据这种逻辑,观众会认为,法国而不是日本将与中国直接争夺山东权益,因此有误导观众之嫌。其实这部分需要交代的是日本与英法美等大国的秘密外交,他可能损害中国利益,才能交代出产生危机的前提。
  顾维钧利用日本代表的怀表借题发挥,作者似乎非常偏爱这个细节,其实考虑欠周。在场的外国代表未必相信日本代表会用一块自己使用过的旧手表去贿赂中国代表,而且日本代表既然已经把表作为礼品送了人,为什么还要在发言前当着众人寻找这块表?真是匪夷所思。因此可以推论,在中日代表各执一词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可能说了谎,不幸的是,观众知道,确实如此。这种行为在外交场合是积极危险的,因为你既然可以当中撒谎,其他的言论就不可信,他表明这个人在的道德方面有缺陷。这显然不应该是对西方社会比较了解的职业外交官的行为。编导可能有一个观念:只要动机是好的,就可以不择手段。中国观众出于民族大义可能不会提出异议,但是一个旁观的外国观众未必会同情中国,因为他也许不能容忍顾维钧当中撒谎。
  顾维钧在发言中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个比喻有着明显缺陷,因为耶路撒冷是有争议的地区,而山东属于中国却是无可置疑的。
  梅作为影片的重要形象是苍白的,甚至有些多余。据说在原来的设计中,梅与顾也有感情纠葛,这样他就成为了顾维钧和肖克俭共同争夺的对象,在完成片中,这种设计被舍弃了,她只是被肖克俭冷落的妻子,更显得无足轻重。其实,她应该更多的显示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的风采,更多的引出一些时代特色,才不枉成为女主角。
  中国代表签字或者拒签,对于各方的利害关系并没有交代清楚,西方各国只是丢了点面子,中国代表无论选择什么,对于他们个人没有任何影响,既不丢命,也不丢官,不冒任何风险,拒签的唯一输家是日本,这样它无法堂而皇之的将山东据为己有。果真如此,对于任何一位中国人来说,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只管放心大胆拒签就是了,谈何伟大意义呢?没有反差巨大的利害关系,就谈不上选择的优劣,作者在设置基本冲突时显然不够周密。
  在如此严肃的正剧中,日本的形象依然被漫画化,与全片的人物造型和人物风格不统一。对电影编剧而言,也许需要用更加严肃的态度去观察日本的各种人物,特别是反面人物,谨慎地探求其内心世界,才会塑造出真实可信的形象。
  肖克俭等人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去自杀明志,并非上策,这本应该是一种完全自愿的选择,如果抽签就有碰运气的成分。谁抽上谁倒霉,就冲淡了慷慨就义的意义。
  结尾时安排躶体法国男子的意义不明确。
                                         
                                       摘自《中国电影美学1919》
  

 6 ) 划重点,这些台词太经典

他是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

我不明白,中国人看问题总是翻来覆去看。看来看去,把好事看出许多毛病来了。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 我…,我…,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了。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合约,谁能接受。 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我脑子里一片空白、麻木,中国是在战胜国中唯一没有签字的国家。当我们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的时候,代表团也从未收到北京关于拒绝签字的任何指示。我一直沉默着,血是冰冷的,周围却是一呼呼的热浪,是民众使整个国家把你推到一个历史的坐标位。当我应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之约口述我的历史时,我还能感到1919年在中国土地上熊熊燃烧的那股烈火。

 短评

道明很帅,许晴也很美。但是结尾那句“中国说不”和“新旧革命”的字幕很假。而且作为历史电影,不懂克制之道,不注重反思,反而像写新闻和檄文似的一厢情愿,可不是什么好习惯。(我最喜欢的镜头却是烈士和许晴躺在草地上的回忆蒙太奇。爱情多美好,比政治、比信仰都要美好。)

8分钟前
  • 高歌
  • 还行

虽然很欣赏陈道明,但此片政治意图太重。

12分钟前
  • cucu
  • 还行

看了《我的1919——从剧本到影片》后又看了一遍,一点没快进。被我老师帅出新境界。与陆徵祥争论一段,陆露出软弱,顾欲大声,推门看到十字架硬生生憋回去,后看到陆夫人流泪一段,真是精彩至极!

14分钟前
  • 零度
  • 力荐

巴黎和会期间,顾惟钧的所言所为确实将本应"无外交"的“弱国”带上了“强者”的舞台,而最终结果也足可当得起一句举国同庆,即使只是在列强环伺下的痛苦挣扎。

15分钟前
  • 如是
  • 力荐

7分。好代表也抵不过猪队友,更何况这个猪队友是自己的政府。耻辱写在历史上永远不会被忘记,弱国无外交,自强才能不受欺负。许晴和外国美女的爱情戏属于累赘,剧情过于流水,不够深刻。

19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唉唉唉陈道明太你妈帅了!!!!!!!!!!!!【抓住重点好吗亲

23分钟前
  • 马自挂
  • 推荐

虽然顾维钧据理力争,但无论其多么有外交辩才,最终的结果仍然是被其他国家操纵着的。陈道明很适合演这个角色。

25分钟前
  • 阵雨
  • 推荐

1919-2021顾维钧先生: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杨洁篪先生: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28分钟前
  • 什么是快乐星球
  • 力荐

觉得拒签太酷了: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居安思危,祖国强大起来!

30分钟前
  • 七七
  • 推荐

很惭愧是因为徐涛老师才知道这部电影(似乎很多人都不听话没有等到考研结束后再看……),我自己也是学英语的,但是老师从来没有推荐我们看过这种电影。学外语的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也许有的人以后可能成为一名外交官或是其他职业,你的言行能否对得起自己?更对得起国家?最后说一句,陈道明在电影里帅爆了!!!

34分钟前
  • 快乐小张
  • 力荐

第一次鼓掌,为拒绝签字中国人最有骨气我一直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自豪和骄傲

38分钟前
  • Nox
  • 力荐

肖可俭这样的盲目热血最自私无益。一死什么也改进不了,一辈子能做多少事,一辈子又能为社会做多少事。自以为重于泰山,抛下爱人逞什么英雄!

43分钟前
  • +Rae
  • 还行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拒签不平等条约,顾维钧: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2021年杨洁篪: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44分钟前
  • 超能力者管埋员
  • 力荐

推荐看这部片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拍的多好,而是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国人了解一下这段历史以及顾维钧这个人。陈道明演的不错,规规矩矩,有素质有修养,基本符合一个年轻外交官的形象,许晴则让人提神醒脑,那时候的她还非常年轻,美的没话说,举手投足之间都给人魅惑。故事本身让人振奋,也发人深思

46分钟前
  • 润物
  • 推荐

顾维钧拒签的演讲大概已成为历史老师们必备的近代史教材,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观念很重的国家,违背政府的软弱指令纵然是一种对集体主义的反叛,但好在顾是在维护更高维度和更长远的民族利益,总得有这样的个体不顾一切去做对得起历史的事,这才是有价值的担当。这样的人,即使在当下,也是稀缺的。

47分钟前
  • 樹一
  • 推荐

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本片上映于反帝爱国运动再度高涨的1999年,可与同年的《横空出世》对照观看,后者中也出现了“说不”。以使馆被炸的五八国耻为代表,90年代的“新中国四大国耻”刺激了一代中国人。

50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日本代表牧野:我抗议,这是盗窃。中国代表偷了我的怀表。这是公开的盗窃!无耻!极端的无耻! -中国代表顾维钧: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是不是极端的无耻?……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 弱国无外交,愿祖国越来越强大和美好。

5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在2021.3.19中美外交日看了此片,真是热血沸腾,我的1919,我们的2021

60分钟前
  • 向左
  • 力荐

考研政治徐涛老师推荐的。面对厚重的历史,作为后人的我们知道的太少太少,从一个受人欺凌的弱国到今天,泱泱大国经历了太多太多,这一切真的来之不易,不能忘本,不能退却。反思今天的爱国教育,真的太心痛,太多人只在乎自己头顶上的那一片天。民族前进,让祖国越来越好,任重道远。社会主义接班人,加油吧

1小时前
  • cherish静
  • 推荐

杨洁篪:“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历史会证明对中国采取卡脖子的办法,最后受损的是自己。

1小时前
  • 落雪飞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