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9

主演:朱岳,俞国林,范晔,朱利伟,小隐,杨早,蔡皋,熊亮,粲然,吴雅慧,陈晓维,蜗牛和lulu,宁成春,何浩,薄英

导演:罗颖鸾,杨骊珠,王悦阳,郑苏杭,刘倩瑜,彭欣宇,林宸西

 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21

详细剧情

《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希望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和故事,点燃观众对于书的热爱,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

 长篇影评

 1 ) 《但是还有书籍》书单整理

第1集 书海编舟记

豆瓣未找到:《八十世界环游一天》——科塔萨尔

第2集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國菓圖鑑》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沈从文系列

第3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第4集 设计师的纸上王国

第5集 快时代阅读指南

豆瓣相册《北京地铁的读书人》

以赛亚·伯林

还有一些一笔代过的、背景里的、买不到的就不收录了

 2 ) 国将不国之学,书将不书之片

本文首发于文景公众号,原文链接为豆瓣9.2分的图书纪录片,其实是一部“书将不书”之片?丨景观

在铺天盖地的公众号与短视频、触摸屏上瀑布般永远下滑不完的信息流把人们阅读网文的时间都抢夺殆尽后,几乎所有人都在感慨没有人读书了。

在这个寒冬时节,bilibili偏偏出品了一部关于书与书店的五集纪录短片《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择取了书业产销环节中四个文艺气息最浓郁的横切面,以编辑、二手书、绘本、设计构筑主线,用最具话题性的快时代阅读方式收尾,在胡歌洪荒之力加持下成功“出圈”,完结时播放量就已达500余万、弹幕近4万条。

《但是还有书籍》的胡歌海报

与图书生产过程中的纯物质性环节相比,一位位“枯坐板凳”的“匠人”编辑的日常内容性编辑工作,被赋予了太多神奇与美好的想象。书籍设计师的工作更加富于美学韵味,也会更显著地让人们为之啧啧称奇。朱岳、俞国林、范晔、宁成春、何浩与薄英等大名鼎鼎的编辑、翻译与设计师的事业,被演绎成了一个个传奇版的令人陶醉与赞叹的故事。

范晔 ©《但是还有书籍》剧照

温暖治愈的绘本与残留着前任主人蛛丝马迹的古旧书,和那些可以供人们捡漏的古旧书店,则似乎更能够撩拨文艺青年们敏感的心,虽然他们或许未必了解真正的低龄儿童喜欢看的绘本是什么样的,而他们“捡漏”到的二手书,也很可能和影片中台北、北京、上海的古旧书店店主买卖、藏家收藏的古旧书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在这么一个快时代里,“地铁上的读书人”成为了新京报年度致敬阅读场景。古时孟子的母亲嫌弃墓地与市集的环境使得孟子老是不学好,终有“孟母三迁”之教。今人同样嫌弃庸俗与嘈杂的地铁让人读不了纸质书,倒可算是一脉相承了淳朴的古风。只是那些在地铁上用手机读书的好学之人却通通被排除在外,实在是太令人倍感惋惜了。

当书被异化为一种华丽迷人的景观时才能够如此吸引眼球,“书将不书”可谓是恰如其分地形容出了书如今处境的尴尬。

刚刚过去的2019年,中国图书零售的市场继续增长,码洋规模首次突破千亿。但这种增长更多依赖的是图书定价的提高,新书品种数与折扣力度则让人相当揪心,其中实体书店的在架品种数、动销品种数与销售额更是连年下滑。

因为包括政策在内的各种原因,时下开一家赔一家的实体书店反而是越开越多。除供游人拍照打卡外,书店已是“咖啡馆顺便卖点书”的地方。几乎所有人都在感叹,近年以来,电商利用晚近的网络渠道结构性红利,以图书为引流营销商品,让实体书店受到了猛烈冲击。

模范书局·诗空间 ©中国日报网

在“流量看生鲜,业绩看日用,利润看家电”的传统商超中,生鲜果蔬是低毛利引流商品,低客单价、低毛利、高损耗,对冷链物流的运输能力要求极高,这块万亿规模级别的市场是早年主营3C的京东与衣食美妆的淘宝都无法完全染指的领域。然而随着电商与运力基础设施的提升,拼多多与各类生鲜电商终于切入了生鲜的领域,零售市场与线下流量也随之再次重构。

同样是零售,与节节败退的商超相比,书店绝不因为它贩卖的东西更具文化气息而有什么特殊之处。事实上,作为商业地产必有的配套业态和引流空间,书店也同样一直被给予着低租金乃至免租的优惠,他们本身也享有政策与地产商业的另一种结构性红利。即使如此,时下书店探索出的盈利之道依然是从卖书变成卖“书+X”中的”X“(文创、餐饮)。

无论是卖书,卖“书+X”(文创、餐饮),还是卖服务,卖空间,书店都很难再对消费者像以往一样,提供出只有书店才能提供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了。

©《但是还有书籍》剧照

而纸质书的物料载体纸张,作为过去近千年左右的岁月里人类交互信息最主要的工具,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当我们站在互联网数字时代的起点,哀叹着人们的视界被微信和今日头条的算法牢牢套住,纸质书渐趋衰落;当我们一边看着美剧日漫、玩着switch/PS4,同时也在高声疾呼现代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书时,却往往忘记纸曾经也淘汰掉了一些东西。

《墨子·兼爱下》有云"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然而当成本更低、效能更高的纸出现以后,竹帛、金石、盘盂作为信息载体的功能迅速消失。

换言之,无论是贩售图书的书店,还是纸质书本身,他们面临的困境都是来自于人类生活方式与社会基础设施变革而带来的降维打击,一切曾经坚固之物,都随之烟消云散得那么彻底。“书籍”奋力向前,逆水行舟,却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但是还有书籍》剧照

然而正如这个世界上那些数不尽的优秀与迷人的纸质书一样,《但是还有书籍》也同样是一部优秀与迷人的纪录片,它只是变换了一种更易为现代的年轻人接受的形式而已——茨威格用文字写下的欧洲旧时风雅的衰亡史,韦斯安德森同样可以用一部《布达佩斯大饭店》表现出来;BBC用《文明》把人类的艺术与历史拍摄得波澜壮阔、震慑人心,西蒙·沙玛与玛丽·比尔德的书亦可以。

“时光,重叠在一棵树上。旧枝叶团团如盖,新条从其上引伸。时光在树上写史,上古的颜色才读毕,忽然看到当代,旧与新,往昔与现在,并不是敌对状态,它们在时光行程中互相辨认,以美为最后依归。”

恰如简媜所说,旧与新,往昔与现在,并不是敌对状态。内容不死,无论它呈现的方式有多么千差万别,成功做出这种呈现都需要什么样不同的技艺,无论售卖这种内容的场合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毕竟好的内容无论如何都是好的内容,而我们只要坚信,人类永远都有能力创造出新的好的内容,并且永远都有具备判别能力的人愿意去追寻那些好的内容,就足够了。

 3 ) 《但是还有书籍》第一、二集导演手记(第二集已更新)

大家好,我是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总导演罗颖鸾(大家可以叫我挪挪)。谢谢大家喜欢我们的片子。荣耀归于所有的被拍摄者。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我们希望以这个这个片子,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向编舟者致敬,为爱书人点赞。

片长有限,展示的也许只是这个时代阅读图景的冰山一角,也无法道尽这些爱书人、做书人的有趣可爱,但希望我们的片子成为一枚火石,点燃更多人对于书的兴趣。

(作为一个资深豆瓣潜水员,看到好多我关注了很多年的友邻都在看这部片子,真的有些紧张呀)

以后每一集播出的时候,我都会在这里分享一些花絮和感受。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讲的是编辑、译者这些书籍幕后工作者的故事。

在第一个故事里,我们原本想拍的是一个像《重版出来》那样燃的故事,没想到最后拍了一个特别丧的故事。豆瓣秃顶会会长、后浪文学主编朱岳老师,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丧、整天精神恍惚,但内心却始终有一腔热血,怀抱并坚持自己文学理想的人。他也是我豆瓣上关注了很多年的豆红(?),一开始是看他的小说,后来是看他在豆瓣上各种花式卖书(也因此头昏脑热购入不少书(-_-))。决定拍他是因为2018年年底的时候,在豆瓣上看到他写了一篇日记《我们分到了土地》//www.douban.com/note/701393707/,写得非常好,建议大家都去看看,是那种可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文字,看完以后真的有一种浑身打满鸡血的感觉。看完以后我就想,这就是我想要的《重版出来》的故事。

大家在这个片子里看到的朱岳会长,是一个有点丧、有点尬,浑身上下充满冷幽默细胞,偶尔又很燃的人。所以在他这个故事中,我们设计了很好玩的两段动画(第一段的自画像出自灵魂画手会长本长之手),在剪辑上也有别于其他故事。看到一些观众对会长和豆瓣书店老板卿松打招呼尬聊的那个片段有所质疑。不用怀疑,这段是我们故意放进去的,因为我们都觉得,读书人在镜头面前这种局促不安的状态,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呀。

还有一个让我特别感动的事就是,大家知道,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而这个作者作品的国内出版方呢,正是后浪。公布得奖的那天晚上,后浪一时风头无俩,被戏称为最大赢家,而作为后浪文学主编的朱岳也于当晚在豆瓣秃顶会(恰逢豆瓣广播关停时期)发了一条豆瓣,而他第一时间说的,却是:托卡尔丘克的书大卖以后,“就有钱可以多做点原创新人”。我们都知道,做纯文学的书,尤其是文学新人的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困难重重的事,而朱岳会长这种身负使命感、心系文学未来的精神,在这个一切向KPI看齐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诺奖当天

我们的拍摄对象就是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呀!

第二个故事,我们拍的是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老师,他能编、能写,还能制定国家级标准,40岁刚出头,就已经是“圈内” 知名的老编辑,还在2017年获得了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编辑奖。但是呢,他并没有要这个奖金,而是将10万元奖金,直接捐给了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这个举动,简直不要太酷。

第三个故事里的北大外国语学院老师、《百年孤独》译者范晔老师,也是我喜欢了多年的男神(另一个是胡续冬老师( ̄▽ ̄)),推荐大家都去看看他写的《诗人的迟缓》,文笔这样好,却一直勤勤恳恳从事翻译,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了。所以最开始联系他的时候也是抱着一种粉丝般紧张羞涩的心情。而范晔老师呢,当时说的是要考虑一下,几天以后,我们等到了好消息。但他同意拍摄的原因却让我们意外又惊喜,他说是因为看了我们之前做的纪录片《书迷》的一版猫迷版预告(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观看),因为他本人和他偶像科塔萨尔一样,都是猫奴本奴。又有才华,又率性可爱,能借拍摄之名,接近这些神仙人物,这是我觉得做纪录片最有趣的地方之一吧。

可可爱爱的范晔老师

所以呢,在这里我要以一个粉丝安利的心情,摇头摆尾、臊眉搭眼地请求大家看看这个片子,看看我的爱豆们有多么地可爱有趣,也希望我们的片子,真的能帮会长多卖几本书,让他“有钱多做一些原创文学”。

P.S 昨晚在豆瓣上看到一位很支持我们的豆友发了一条很用心的长评,让我们都很感动。但他言语之中也流露出一点失落。在这里,我借用朱岳老师的话遥相回应一下:十万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因为这个片子而重新拿起书,重新点燃起对阅读的兴趣,那我们做这个片子就值了。那也是我们作为纪录片工作者的高光时刻了。

—————————————————————————————————————————————

更新了超长版花絮 //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01126

看到评论里有说没看到范晔老师正在翻译的书有点可惜。其实范晔老师正在翻译的《三只忧伤的老虎》,还有俞国林老师做了十几年的另一本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刚出版不久》我们原本都有剪进正片,但因为时长关系不得不忍痛删减。现在一次性放出来满足大家。花絮里有范晔老师讲到对书名的斟酌(为何最后放弃了《苦虎图》),真的很期待这本“哈瓦那夜店版的《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据范晔老师说,这本书明年年初应该能出版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还有俞国林老师晒他搜集的各个版本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会长跟“野生作者”们的尬聊(真是名副其实的“内向世代“编辑部啊)。

—————————————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导演手记分割线————————————

对不起,因为最近都在赶片子,所以第二集手记现在才放出来。

看到很多观众在看第二集的时候都提到了多抓鱼。是的,没错,我们最开始策划《二手书的奇幻漂流》这集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多抓鱼(我们导演们都是多抓鱼的忠实用户),而且也联系上了多抓鱼,但因为他们库房正在升级不便拍摄等一些原因,最终错过了彼此。没关系,以后也许还有再合作的机会吧。

第二集是我们美丽又厉害的杨骊珠导演做的。这集不仅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镜头,也有着非常扎实的纪实内容,尤其是第三个移动书车的故事。现在想来,我们的片子也像一辆移动书车,在某时某地不经意出现,成为你生命中的一段小插曲,也让你猛然想起——自己是不是很久没看书了。

下面是珠珠导演写的手记:

有时候做纪录片跟淘旧书很像,你能买到什么书和你能拍到什么、遇上谁、碰上什么事一样,真的很讲缘分。但我相信与这几个故事的缘分也是念念不忘之后必有回响的结果。

作为本集导演,我也曾因篇幅太短而懊恼,因为与这几位主人公相处之后,我发现这集里的每个故事我都有把它们做成长片的冲动。

旧香居是台北各路文化名人经常聚集的地方,也是许多人获取文化信息的一个窗口。只要这里稍有动静,他们就会前来一探究竟,其中也包括我们这次的到访。旧香居的常客们汇聚在此,不仅是为了获取书籍信息,也会聊各种文化八卦,探讨学术问题,有时会为了一个观点不同吹胡子瞪眼、争论不休。但即便前一天刚吵完架、隔天不说话,他们也能待在同一个屋子下,各看各书。而店主吴雅慧,是一个类似主持者的角色,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包容心,她在其中懂得如何平衡这些微妙的关系。作为书店的第二代掌舵人,她也懂得如何在传承和革新上取得平衡,比如她和弟弟做的旧书展览。除了片中的那几个故事,我感触的最深的还有一个故事:吴雅慧说之前有一个老先生看完展览很感慨地对她说,这里头有很多很棒的书,现在可能快被别人遗忘了,现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书重新被现在的人看到、重新受到重视,非常感动。吴雅慧说老先生说这话的时候眼中都泛起了泪花。

乐开书店的蜗牛和lulu是一对神仙眷侣,身体和灵魂有一个必须在路上,他们却想把两个都带上。在线下,他们去各个地方摆书摊;在线上,他们做图书漂流活动。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好玩又有趣。还有把收藏当成业余爱好的陈晓维,我被他感动的地方在于我看到了他是如何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慢慢做成专业。3万元拍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并不是谁都能轻易捡漏,这是陈晓维凭着多年知识的积累,做出的别人做不了的决定和判断。

短短的二十几分钟,很难将这些人故事全部呈现出来,他们的精彩远不止我呈现的这些。我深知拍摄者和被拍者的互相信任对拍好一部纪录片有多重要,感谢的话我一直没找到机会说,这里我真的要谢谢吴雅慧、陈晓维、蜗牛和lulu这四位主人公对我的信任及付出。虽然目前呈现出来的内容有些许遗憾,但我想这个片子至少为很多人开启了一扇门,从外面看能看到其中一角,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走进去探索更多好玩有趣的故事。于我而言能拍到这三个故事非常地幸运,世界那么大,能通过拍纪录片认识世界上这些有趣的人也是我做纪录片最大的动力之一了。

 4 ) 但是书籍还有“我们”吗?

最早在bilibili看到《但是还有书籍》定档预告片的时候,我认出了几个熟悉的面孔,而最令我激动的莫过于朱岳、俞国林、范晔的出场。范晔老师的知名度就我交往所知,是三位中最高的了。而定档预告片对于朱岳老师的介绍是“豆瓣秃顶会会长,小说家”,我作为得到会长签名确认的“新晋会员”也是会心一笑。而俞国林老师的会参演,则是我去中华书局递交外审稿的时候,偶然听他说起bilibili剧组的人会来补拍一些镜头,因而我就跟着他一块下楼,他出镜,我围观。记得自己时常混迹古籍出版圈,所以这条消息发布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个老的“出道”也就成了圈内的佐茶配饭话题。

圈子虽小但是反应清奇

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以及翻译家的关注,始自初中,而接触古籍并且稍微知道几个点校整理者,则在高中快卒业时,至于关注编辑,则是大学以后的事。而阅读华语文学,是最近两年的事了。而逐渐地,虽然自己不论是在外语,或是在文献学,或是在编辑出版都并不专业,但觉得这三者的工作或许有相通之处,尤其最大的共同点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都是隐藏在书的背面的角色。从前我对于这样的“幕后者”也只是抱有礼敬,但自己确实参与了以后却又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样的工作。是故《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一集选择了这样的三位角色,在我这样的华语文学、古典文献、世界文学三栖书迷来说,称得上是一本满足。会长作为小说家其编辑工作总与文学创作相济,个老的身份既是编辑同时也是古籍整理者,范公子则是译得一手好诗歌的翻译家。翻译是我限于自身能力可能无法实现的梦想,文学创作则是我明显知道自己天赋不足所以难以涉足的领域,所以自己最愿意做的还是编辑。

而我其实在前去中华书局交稿的那天,就已经听剧组提起胡歌配音的事情,至少配音演员是我听说过名字的,这在向来对文娱事务几乎声闻断绝的我而言,倒是罕见事。也听个老和剧组说起怎样提供适宜的出版物,以借用其流量为书局拉动销量的事。彼时听剧组工作人员说,胡歌拿到书以后,是真的会阅读的——这在多数红人愿意做的仅限于摆拍而已的大环境下,总算让人觉得有些快慰。

与一位爱书的朋友聊起此事

尽管这部纪录片的前期宣传工作不可谓不尽劳,但是预告片放出之前,追剧人数一直只有三万馀人。但在预告片放出以后,这部纪录片由胡歌配音的消息,不胫而走——我在想,自己到底是对流量无知,毕竟在开播前接触到剧组人员的我自己,只是跟人说,个老会“出道”,而并没有多少人会因此愿意关注本片;但是胡歌配音的消息放出后,每次因为预告片更新而点进剧集页面,都能明显地看到追剧人数的增长,几乎每放出一集,就多处一万馀追剧的人来。到了第一集正式开播这天,已经有二十一万追剧了。

我为每一集预告片而激动,尤其是为定档预告片,除了我一直向人广为推介的会长、个老和范公子,我还看到了满头花白的书籍设计师宁成春(尽管书籍的装帧设计和材质印刷依然是我尚未开发的知识领域),看到了一些买书卖书人,就看侧影的话,感觉是今年刚谋面的谢其章和陈晓维,此外还见到了布衣书局的胡同,胡局那句“感谢感谢,感谢花钱”在我觉得几乎有些洗脑。在那以后接连几天我几乎如逢人说项一样地说起胡局。

胡局双连

全剧集预告片走到第六集也就是最后一集的时候,是胡歌朗诵的米沃什诗歌《但是还有书籍》,彼时正逢图书界一件大不可思议事引起了不少朋友的杞忧,是故这首诗的这次朗诵,多少让人有些安慰。

不过,这首诗出自《故土追忆》,是《米沃什全集》汉译四卷本的第三卷。另外三卷皆由林洪亮、赵刚担纲。虽则这套书的条目在豆瓣出现得非常早,但是没有想到正式面世让人等了这么多年,记得最早看到条目的时候我只知道林洪亮,大约知道全套书的规格以后,杨德友先生逝世的消息已为昨日黄花,虽然也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此事。而我从知道赫贝特开始知道赵刚老师的名字以后,也在新书发布会上知道《赫贝特诗集》汉译本即将出版的情况。记得大家在发布会上得到林洪亮、赵刚两位老师的签名以后,竟然有一位读者拿着《故土追忆》请林洪亮先生签名,说起:“也许杨德友老师今天因故没有来,所以请您帮忙签一个名。”我说:“不是因故没有来,而是永远不能来了。”而我自己也在发布会结束以后,发了一条状态说,可惜第三卷永远得不到签名了。

米沃什《但是还有书籍》(杨德友译)

是故我和人提起,虽然译者已经不在人世,但是还有他的译文,他的译文在别人的声音里也传播下去了。“但是还有书籍”这个主题,指向的是某种永恒。

只是不论是哪一集预告片,弹幕中几乎都是与胡歌相关的内容在霸屏。起初我对这套纪录片借用流量的事,并没有表示太多的抗拒态度,尽管从一开始我就觉得也许大多数粉丝的可能就是带着追星的态度来看,而对于这部纪录片所愿意传达的内容,未必能心领神会。但是我也想,也许让原来不那么关注书籍,或者虽然也读一点书,但是对于做书、买书、藏书这类隐藏在书籍背后的人与事也能有所了解的话也好。哪怕纯粹为了胡歌前来追番的十几万人里,能有三到五万人看完这部剧集,并且对纪录片里的人与事也能有了解与共情,也愿意把这人与事讲给别人听,那可多好。

与另一位很爱书的小伙伴聊起此事

但是在纪录片更新第一集以后,我还是感受到了深层的割裂感。我是在吃饭的时候追着看第一集的,这天下午收到新出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是个老签名所赠,这段时间几乎预告片中每每有他出现,我都在转发的时候如同划重点一样标出来,个老也颇有些“练习生出道”的风范,屡屡为自己打广告。

文字不足以概括个中的劳苦

在观看第一集的时候,我也每每为一些自己所知的事而感动甚或觉得温馨。就像片中提到秃顶会会长去年杪写的文章,那篇我还读过,《我们分到了土地》,记得我就是从这篇文字开始,决定正式入坑自己从前只是围观而犹犹豫豫一直未下水的华语文学,而且便打算以后浪出版的这套丛书作为钥匙。尽管目前只读了很少的几本,而仅限于对黄锦树别有感触。

《我们分到了土地》与无节制的豆瓣海报

至于范公子,大家会提他与《百年孤独》的缘分,而本集也提及他入坑西语文学是因为赵振江先生——也译小说也译诗的前辈,“拉丁美洲文学丛书”翻译主将——虽然从时间上看,是赶了热潮的尾巴。全片近尾声时,也提起了范公子翻译涉及的作家——科塔萨尔、波拉尼奥、塞尔努达……我当时想着,这些都是范公子的很好的值得看的译著,但是还不足。至少,当我看到西语本《三只忧伤的老虎》时,我想,如果纪录片能也提一句这本书,该多好啊。

还有更多也应该被知道的名字在这里

似乎,当我对书籍的关注已然引着我走向书籍的背面以后,我就一直关心着这些纸页背后的人与事,会默而识之,会向懂的人如数家珍,仿佛这就是我作为三千世界中的一颗微粒,与其馀星尘联系碰撞的暗号。我会恨不得,把他们所有的好,作一箩筐倾倒出来,只要我确信和我对话的人会愿意听我讲这些的话。

但是,看着弹幕和评论区,我会有期待落空的感觉,我本希望大家能够跟着别具磁性的声音,将那些本来“不足为外人道”的人与事化作自己的感动。但是我看着弹幕和评论区的狂欢,似乎分明是得筌忘鱼,他们迷恋的是声音,而不是声音承载的内容。

尽管会有人在评论区开列纪录片中提到的书,做了一期书单,甚至有些人因列得比较“完整”,而被推许为“科代表”。可是他们又会有多少,真的去买书,真的关注到《寂寞的游戏》所属的“后浪·华语文学”,真的理解秃顶会会长在《我们分到了土地》中隐然标榜的价值追求?而又有多少人,会知道个老的工作其实意味着怎样的烦难与艰辛,他们或许看到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过程一瞥,但是他们又是否会知道为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明年将出的《清代学术概论》做汇校、做“定本”,需要怎样难以想象的搜讨与难以索解的斟酌?之于范公子也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出同在纪录片里出镜的汪天艾老师,我也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他们的译者前言后记中,读到作为象寄者的情怀的投注。

昨天看到的一条日记

而事情就是这样的,就这集的观感来说,或许“书籍”氛围并没有一些要求较高或谓求全责备者想象的那么浓厚,但是这样的娓娓叙述才最为温情,最具有感染力。我本来希望纪录片可以为旁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给他们带来向所未知的感动。可我看到的,分明是更多的人关上了窗,然后沉浸于自我感动之中。

那么,我之前不遗馀力地在豆瓣以外的世界为会长、个老和范公子作鼓吹,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5 )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导演手记

这一集讲的是书籍设计师的故事。在这集里,我们并非要表达读纸质书就是一种”政治正确“,而是让更多人了解,纸质书在记录和叙述功能之外, 被赋予的更多内涵、美感和意义。

本集由最“艺术范儿”的导演王悦阳执导,在她的镜头里,三个做书人的故事,也呈现出一种似水流年的意味。下面是她写的导演手记。

—————————————————————————————————————————————

2020年的第一天夜里和团队的朋友们一起看了我拍摄的这一集,虽然已经看过很多很多遍,但是想到这一遍过后,它将不再有什么改变,永远留在那里了,还是觉得很特别。

在决定这一集的主题是设计师后我兴奋地(瞎)想这一集在视觉上绝对是非常有表现力的:想象一摞洁白赤裸的稿件经过设计师的手改头换面,这就和那些教人穿衣或者装修房子的节目一样总能吸引人耐着性子看下去……可是临了才发现,原来那些最富有魅力的变化场景都发生在这些设计师的脑子里,而且它们大都已经发生过了。因此现在呈现出的状态大部分是拍摄对象对设计思路的陈述,这也就成为了我的一个遗憾。

还能想起很多琐碎的细节,宁成春老师工作室播放着古筝曲的cd机,何浩老师工作室卫生间马桶旁诡异的塑像,薄英的工作室里那个沉重的来自他祖母的小木桌。这些细节不合适变为影像放入片中,但正是这些细节让这些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立体,也让这一集片子成为它现在的样子。

我对宁成春老师的大露台印象深刻。至今记得他在那个空旷的露台上,看着眼前的北京,告诉我们他记忆里北京的样子:“这儿是平地,那儿是菜园子”。那时我清楚感受到时间。回到屋里,他总客气地要给我们倒茶。他翻着自己整理的他设计过的书封,从60年代的开始,一直给我们讲到如今的设计。关于片中所提到的网格设计方法,宁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解释了三四遍,我花了很久去理解,因为考虑到篇幅的关系,没有放在片中。我不是专业人士,也尚不能对此作出评价,但这种方法一直为宁老师所用,他也颇为推崇,如有需要可以了解看看。

何浩老师是位非常低调的设计师,在网上能搜到的关于他的报道非常少,可是他的履历却很有震慑力,与他合作的都是非常卓越的艺术家。认识之后,发现何浩老师是个特别幽默的人。有一次他一本正经地问我:“你说现在为啥没人谈恋爱了,都养猫? ”走在路上,他问我:“很多人学纯艺,你说说,纯艺可咋学呀?”我们去公园拍摄的时候,我请他去草地上蹲着拍一些意象式镜头,拍完他说:“这镜头我感觉会显得特寂寞,跟那(nei)相亲节目男嘉宾vcr似的。” 因此我没胆用那个镜头,我从此也没胆再拍那种镜头。

在与他的交谈的过程中我想那些恰到好处的设计真都“事出有因”。他说冬天的湖面上,在某一些时间会泛出各种各样微妙的色彩,他总爱散步到那里去观察那些色彩。

薄英是我们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中的陈晓维老师的朋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陈晓维老师带来的,在这儿再次感谢他。在他的那篇《薄英,充和,桃花鱼》中,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个立体、丰富、动人的故事。它不仅讲书,也讲人,是我们第一个确定下来要拍的故事。

我在出发的前几天,忽然想起来去查所谓“桃花鱼”究竟是什么。一查才知道它是一种淡水水母,据说张充和在重庆嘉陵江中见到这种生物,因此写下《桃花鱼》。在正要退出那个网页时,我瞥到它们的照片,才恍然发现我竟然见过桃花鱼!在我还只17岁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学校的小池塘里出现了一群指甲盖大小的透明水母,那些日子我每一天午饭后都去那里看它们。曾有一次我甚至明确地想到:有一天我会再次回忆起此时此刻。这件事令我开始神经兮兮,怀疑着是否有神有话要对 我说。但至少可以确信,这件事让我对这个故事更多了一份喜爱。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若是没人把关,我很可能会把这个故事弄成一个唯美乡村mv。

在薄英家的后院,种着几棵他为了纪念对他来说重要的人们的小树,其中有一棵就是给张充和的。薄英说张充和对墨的喜爱深深地影响了他,在他的画作中,墨是极为重要的元素。薄英有一只纯黑色的小狗,名字叫做“inky”,这个名字来源于“ink”,也就是“墨”。

我想从某种程度上,是我的拍摄对象自己导演了各自的故事。只荣幸我能拥有这样的机会,走进属于他们的空间去和他们交谈,再截取他们生活的一个侧面,呈现给大家看。

 6 ) 阅读教会我们独立思考的方式

午后迟夏的一杯热茶,胡歌温柔磁厚的声音,从书页声中传来的油墨纸气和知识思想。整个纪录片看下来实在是太舒服了。

绘本的力量其实不是要求孩子们征服一个王国或者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它的力量是它总是在微小的事物上面去呈现它的魔法。就像孩子们的心一样,像小草萌芽一样,只要孩子们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它真正的魔法才会产生,这样的魔法会支撑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去支撑他们,去选择真正近乎心灵最光明事物的那一条路。”


当薄英的手指,摸过纸张。沙沙的触感袭来,橘红的色印,砰一声的瞬息,就像张充和有一枚印章刻下的“一生爱好是天然”,他会因为一朵花开而兴奋良久。

机器留在檀木上的钢印,缓慢抬起,一眼万年。

“印刷《桃花鱼》时,我只在纸上的一面印刷,并将其折叠。让这本书在视觉上显得干净并多了一种呼吸感,恰如桃花水母身体呼吸的样子。”

风格迥异,不仅形式大胆多变,材料也往往出人意料,在中国寻访古代书法碑刻的经历,让薄英对书籍的介质,形态和阅读的含义有了全新认知,他领悟到,古老的石头因刻在其上的碑文而被长久的凝视,那么木头,珍珠,陨石乃至世间的万物也都能被制作成书籍在更久远的岁月,在更广袤的空间被书写,被阅读,被领悟。

设计者的思想其实也不能全部表达,受限于出版社


最后一集快时代的阅读指南其实特别触动我,我其实也是个喜欢在地铁和公交上看书的人,因为总觉得与其耳畔喧嚣不如手上的油墨气息来的舒服惬意。小隐推荐的奥威尔让我有了下个月的书单,奇怪的是,无论去到哪个城市旅游,各式各样的书店一定是我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是因为被外围的装修设计所吸引,但一旦走进去,最终都会陷入书籍的浩瀚魅力里无法自拔。。杨早和绿茶开办的阅读邻居读书会,在深入后的走读活动,走访那些小说故事里的场景,身临其境后,随着文字的流淌,目光也跟着流转,这吸引了我也想在我的城市开启这样的一场走读之旅,去看看你笔下的万千世界。

还有一处是谈到的自媒体阅读推荐其实是有一种强行灌入你的思维方式,但是实际上,我们在听他人的讲述之前首先应该注重的是自我的独立思考,千人千物,感知和思考这个东西因人而异,在深度思考后再去和他人交谈这才应该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但是在读书后去反思其实也是有点反人性的,毕竟我们在书中接受的也是作者的主观之感,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共读。

我们都是一颗颗渺小的星星,在阅读里寻找自己的世界,恰到好处时,你会发现另一颗星星.

这大概就是每个爱书人之间的心心相惜吧

 短评

第一期,后浪文学,中华书局,《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5分钟前
  • 吃饭坐小孩那桌
  • 力荐

选题超赞。去呈现书籍背后的挖掘者、翻译者、整理者,这种呈现本身,就在重塑大众对于书籍、对于读书的欣喜和敬畏。

10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一个纪录片,B站同时在看人数4000+,只能说胡歌牛逼!

15分钟前
  • 孤雁
  • 力荐

五星预订!朱岳老师、百年孤独的译者、胡歌的配音,第一集我就开心坏了!!!

19分钟前
  • 嘹亮的小号
  • 力荐

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急解。如此功利浮躁的时代,阅读者心中自有一把火,那是昭路阅世指明灯。(中华书局那位干了18年的编辑,13年才编辑一本个人日记,瀚海编舟不过如此。后浪承包了我的很多专业书籍,最近又购入几本。范晔老师,本尊原来如此年轻,拜读其翻译的《百年孤独》真是享受。书店经营和旧书藏书者,一生的情怀吧。比如视频里照例是要放个购买链接或地址啥的。上海文庙那个书市,只有一家旧书店其他早就关了,现在很多手办店。面包车流浪买书那对夫妇是知识传教士。最后表白胡歌配音,润,很润。B站太让我感动。)

2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两句掉泪——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第一句是为了那种热爱直接催生的强烈的目的性,学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第二句是为了那种使命感。深恨自己读书太少,不配称爱书人。

25分钟前
  • Yinanaa
  • 推荐

假如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干成,但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

28分钟前
  • 哎呀
  • 力荐

“开一辆书车,走遍中国。”浪漫的过份了吧!!!

31分钟前
  • 代木白
  • 力荐

第三集最后那段话说得太赞了:绘本的力量不是征服一个王国,不是造就一个成功的人,它总在微小的事物上呈现它的力量和魔法,就像小草萌芽一样。只要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这样的魔法就会支撑着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支撑着他们去选择近乎心灵的一面,选择最光明的那一条路,这是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35分钟前
  • 九四一方
  • 力荐

明星看书的没几个,出发点是好的,什么时候不用这些明星来代言和推广了,可能也就真做到读书细无声了。

38分钟前
  • 字母大大
  • 推荐

请列个书单,让我成为那万分之一哈哈~

39分钟前
  • 终日梦鱼🐟
  • 力荐

为了书籍,我推迟了死亡。

42分钟前
  • Frances
  • 力荐

这是视频的胜利,也是书籍的胜利。

44分钟前
  • 仓廪一间
  • 力荐

必须五星,第一位就是朱岳老师,然后是中华书局的这位,然后是范晔老师,最后是范晔老师桌上非常耀眼的霍加狓手办。书和手办都要去下单!

47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哔哩哔哩你倒是把购买链接放网页上呀 还可以给个哔哩哔哩礼品码在后浪打折 节目中重点出现的图书都可以获得折扣 啧啧 你们文艺人搞营销真是太不灵活惹

51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坦白讲,这套片子从拍摄编导角度来讲谈不上什么水平,每一集好不好看有没有料主要取决于受访对象本身经历的深度或广度。第一集,10分;第二集,6分;第三集,8分;第四集,10分;第五集,6分。合起来,每一个参与做书(编辑、画师、设计师)的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而绝大多数参与“传书”的人的故事我都觉得没劲,未必是故事本身没劲,而是编导没挖掘出味道。

52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生无可恋,幸好有书。唯有书能方便人大小解,小解为解惑,大解为解脱。

5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但是还有书籍作 者:米沃什 [波兰]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杨德友 译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米沃什

1小时前
  • 景瑞工作室
  • 力荐

第一集打个5星不为过吧。

1小时前
  • 河洛越河
  • 力荐

佩服像朱岳老师、俞国林老师这样的编辑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书籍才得以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还要感谢每一位用心的译者,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各语种文学作品的媒介,第一期的几位都非常喜欢。

1小时前
  • 虫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