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故乡

剧情片其它2013

主演:扬·迪特尔·施耐德  安东尼娅·比尔  麦斯米兰·沙伊特  玛丽塔·布劳耶  吕迪格·克里泽  费丽娜·莱拜克  梅拉妮·富歇  伊娃·塞德勒  莱因哈德·保卢斯  芭芭拉·菲利普  克里斯托弗·卢泽  赖纳·库恩  安德里亚斯·库尔策  杰罗恩·佩瑟瓦尔  沃纳·赫尔佐格  

导演:爱德嘉·莱兹

 剧照

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2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3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4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5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6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3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4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5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6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7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8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9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7

详细剧情

  本片是80多岁高龄的德国电影大师爱德嘉·莱兹对其史诗系列作品的总结,亦是其电影人生的总结。影片的原始素材来自于其往年自编自导的现代德国史诗《故乡》三部曲剧集,而现在,这部大气磅礴的史诗则被搬到了电影银幕上。导演以强烈的黑白影像风格与冷峻的笔调,通过一个德国农村里农民生存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性、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静心感受一次涤荡灵魂的净化之旅,绝对会让你受益良多,更何况还有另一位德国电影大师赫尔佐格的友情出演。  2014年第64届德国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杰出故事片。

 长篇影评

 1 ) 我觉得只是看个电影,好电影年年有,没什么逼格不逼格的。第一次在豆瓣发影评,还带折叠,真没劲。

德国片 Heimat【另一个故乡】,长达近4个小时,我居然用两天时间分上下场看完了,而且全程无尿点,端着咖啡目不转睛的看完了。。。一部原以为会瞌睡的好片,看完之后上网翻豆瓣发现果然是小众,无啥出彩的点评的,可是意犹未尽之后还是发条说说Mark一下。。。有人说这片像白鹿原,我觉得可能是,都是乡土题材,,,但是白鹿原我没心思看,没民主的草民写一百部白鹿原都搭不上真理的一条胳膊。。。或许又有人说像【瑞士孤儿】,fine,我也觉得和瑞士孤儿有姐妹片的质素。观此片,让人对160年前的德国旧社会的劳苦农民的生活画面一览无余,这部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的坚持,,,所有卡司的粗鄙的服装,农村脏乱的场景,肮脏破败的建筑都真实细腻的毫不羞涩的反应了赤贫德国北部农村的真实面貌,可见导演的细腻与坚持,丝毫没有遮丑和粉饰的嫌疑。。。而电影的时代背景,天朝人民可能忘记了正是老卡马克思的年代,电影中的时代应该是马克思25~30岁的时候,那时候的德国应该是现代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年代,而偏远的乡村却是赤贫,落后,文盲与绝望。。。和印象中德国作为欧洲最早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完全不沾边的样紫,或许这也是真实德国的另一面,,,,如果没有【洪堡】(那个和现代数学之父【高斯】做好朋友的德国现代启蒙博物学家,类似德国的达尔文,,,)在片近尾声的时候友情出场,都让人恍若觉得这出德国农村的白鹿原真是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的故事。但是就是因为从时代中抽离出来的故事,才更可以让对德国历史不了解的其他各国人好好的看这一小群村民的人间悲喜剧,这部电影到底什么吸引人,,,,我看了4个小时,觉得最吸引人的是他真实细腻,和农村人的生活一样朴实,,,没有悬疑,没有说教,没有感天动地的戏剧冲突,有的是绵密的真实细腻,光这一条就觉得剧情犹如流水,水到渠成,没有费尽心思的冲突布局。。。。即使对德国人的宗教不了解,对德国人的生活不了解,可是还是会为语重心长的母子对话,,,爹生妈养的亲情不舍,以及全世界各地旧社会人民对于嫁了女儿如泼出去的脏水都心有戚戚焉。。。。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男主角的老妈对儿子的牵挂和揪心,,,这娃太淘气了,和我真的很像,这娃和他爹也矛盾与生俱来但又能人性和解,和我也很像,我10年没和我爸说一句话的冷战,最后我赢了,但是我爸却成老人了,,唉,,,他妈对儿子的舍身付出和中国老妈爱子心切无所不同,丝毫不因宗教,国别,民族习惯有什么差异,反倒是让我觉得更容易带我入戏,感同身受。。。让我又想起了【瑞士孤儿】,谁能知道同是说德语的瑞士德语族的旧社会也是那么悲惨,谁能知道为什么冷漠自私的瑞士人能变成那样富有和冷酷,原来,德语族确实有很多悲催往事。。。电影中最多的剧目是关于村民的死亡,前前后后重要的死亡过程有3起,每一起都是那么自然平静,,,或许只有对生活的苦逼与麻木到绝望的人才对死那么平静安然忍受,,,1年前前前女友说她妈死了之后,她爸就说过【早知道要死了还去医院干嘛】,,,她就对我吐槽说爸妈一直感情很好,怎么突然爸爸会说出这么冷血的话,让她突然很讨厌爸爸,,,我跟她说不是的,只有感情很好的人才能说这种话,,,老伴老伴一辈子走过来了,突然去了,还会说着活着的时候才会说的话,你爸爸这是当你妈还活着平时默契玩笑说的话而已。。。去豆瓣看了一下几篇没啥水准的影评,觉得也没什么好补充的,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所有德国农村的风土人情悉数上演,若不是囿于黑白的画面,乡野风光那不是一般的旖旎,或许电影的背景是一群赤贫到要去巴西原始森林逃荒的农民,否则用彩色表现那么美的田野不会让人联想到这赋税繁重又土地赤贫的荒野。。。。其实看完这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新奇之处,或许是因为对于这部电影理解起来并不像豆瓣里的那些货们那么痛苦,在我看来都极其自然也很好理解,电影名字【另一个故乡】其实说的应该是主人公雅克布自己对青春年少理解中的乌托邦的另一个故乡和经过总总感情打击和现实磨砺后的成熟的理性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心中体会到的新的另一个故乡的对比与再发现。原来,不管发小邻居,骨肉兄弟怎么去寻找另一个故乡,,真正的另一个故乡是自己的追求和再发现,,,而且让人意外的是,德国村民的“孝道”让中国人也感觉怪怪的,,,似乎好像西方人被上帝带走之后,对于父母的孝,父母在不远游的责,都鲜少表现过,为毛这部电影里却这么炙热鲜明,,,也许是因为他们是农民,小农生活,彼此依靠,,,或许莱茵河畔的城市市民阶层可能已经不是这样生活了。。。总之,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大爱无言,哦不,是大义无言,,,没有说教,没有费心的设计,,,全部都是平白直抒,犹如清明上河图,你若展开,精彩自寻,所有其上的内容本身就是最好的素材。。。人物,服装,风物,风景。☺。。。另外一个好处是,这电影的德语说实话比现代德语电影要耐听,,不知道是我德语渐长吗,还是德国农村人说话不矫情?居然好多可以听懂,,,原来,我常听的一首德语歌【梅裙·迪·帕勒迪】是【女孩的天堂】的意思~☺~到现在才知道。。。

以上是我在自己QQ空间里,今天刚发的说说,原文复制过来,,,,最后想说的是,看个电影就是看个电影,,,,电影只是载体,和看书,看报,看PPT没什么两样,,,看部电影能发现能收获就最好不过了,和装逼没关系,,,,即使没啥发现没啥收获,就当白看了,总会有更适合自己的电影,自己更喜欢的故事,,,但是为了逼格一定要绞尽脑汁实在无趣,,,,不管是看书,看报,看电影,只要有收获有新的体认,新的发现,新的认知,那就再好不过了。

 2 ) 移民去(温暖)巴西的梦想 - 另一个家乡

德国黑白电影-【另一个家乡】,用朴素苍凉的镜头语言,记录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19世纪四十年代德意志邦联时期的普鲁士王国,艰辛生存生活的故事。是典型的,通过一家人一段时期的生活,冰山一角地呈现:封建君主专制下,靠天吃饭、受压迫剥削的农民的社会生态

简洁的电影语言、紧靠历史背景的人间真实、克制的叙事,让四个小时的平民史诗,意味隽永,耐人寻味,荡涤灵魂。 说到德国,尽管很多人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希特勒和他的纳粹,或者德国足球和啤酒。但应被周知的是,德意志地区包括近代德国在内,为人类的认知和启蒙、精神世界的丰盈,贡献了不胜枚举的经典哲学、文学、音乐,和硕果累累的科学科技。。。。而19世纪受压迫的自由农民,每天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生活,都在为生存而劳作或挣扎,他们不被允许有参与政治的资格和时间。

【另一个家乡】刻画的是农民。是放支世界皆准的,专制统治下受压迫剥削最深的社会底层。西蒙一家:掌握话语权的一家之主铁匠父亲约翰、善良勤劳的母亲、仁慈的奶奶、精神有些飘忽的叔公、刚从普鲁士皇家兵团退伍的哥哥古斯塔夫、已经嫁人的姐姐莱娜,以及电影的主角-嗜书如命、会读西语英语并正在学印第安土语的雅各布。家里还有一个类似养女的战争女孤儿。

  • 重要的背景

他们生活在普法边境的莱茵兰-法尔茨州洪斯吕克地区的一个村庄里。这里是欧陆内陆,在拿破仑侵占德意志地区以前,是松散的政治联盟– 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西部边疆领地;在拿破仑时代被法国统治过,至今残留着法占时期的记忆和阴影。

拿破仑失败后,这里成了德意志邦联中的普鲁士王国的一个州(那时,还没有近代德国。现代德国的前身,由普鲁士王国主导的德意志帝国是1871普法战争后建立的)。

普鲁士奥地利是当时德意志邦联里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两个邦国,奥地利是老牌强邦,后来崛起的普鲁士王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成为奥地利德意志邦联最大的竞争对手。

君主专制主义盛行的普鲁士,在崛起的背后,是像西蒙一家这样的万千农民的不被关心的民间疾苦。洪斯吕克地区虽产葡萄酒,但土地贫瘠,荒草荒野和森林似乎主宰着大地。而且农民的葡萄酒不能随便买卖,市面上公开销售的,更多的是当权者的酒。再说,酒也满足不了人们刚需食物的胃。人们也会提起法占时期的日子和影响。

人们辛劳地种植收成不好的土豆,还要不时面对灾荒、极寒和无法治疗的疾病,婴孩的夭折率很高;而专制制度对农民的严苛落实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在森林采摘浆果,不能在林里砍柴堆柴,以及更多的各种不准。。。。

普鲁士的日耳曼人,多数人信奉新教,但也有人信仰天主教。政府对不同教派的婚姻有诸多限定。电影中,西蒙一家所在地区基本都属于福音教派在这样恶劣不友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在当时移民潮的感召下,许多莱茵兰-法尔茨的人,赶着马车、载着行李,准备在移民中介的帮助下,跨过大西洋,前往温暖富饶的理想国 - 巴西南部。据说,那里没有冬天。人们想从头开始,去开辟【另一个家乡】。

巴西的国宝超模-吉赛尔邦辰,就是19世纪从德意志移民去巴西的德裔后代,怪不得她长得那么日耳曼,一点儿也不拉丁。

  • 电影主线

绰号【印第安人】的雅各布,梦想着自己前往理想国巴西的旅程,并记录下来。而他眼前,全是拖家带口准备离开单调苍白贫瘠的故乡,去巴西的马车队和人们。村里的人感觉越来越少。 除了农活,还要经营家庭铁匠铺的父亲,怒斥只知道看书、游手好闲的雅各布。 母亲却对儿子护爱有加,认为有学问、能对着空气发呆的儿子与众不同,还让他不要因为别人的嫉妒,就停止梦想。奶奶让雅各布要记住梦想,因为它总会实现,还说雅各布会活得很久,因为他洞察到了另一个世界。

叔公老是帮他藏好被父亲扔掉的书。 当兵的哥哥 -古斯塔夫挑着一双鞋就退伍回家了,他也是铁匠,回家后,会成为父亲的好帮手和家庭顶梁柱。 归家的古斯塔夫得知姐姐莱娜嫁到了摩泽尔河那边去了,丈夫是天主教,因此她的孩子需随父信教。也因女儿嫁给了外教派的人,一家之主的父亲不认她。

雅各布在努力自学印第安土语,想着在一年之内,前往魂牵梦系、很多书上都提到过的、温暖绚丽的新世界-巴西。

父亲打铁时,也有其他村里的帮手。即便认真种田、打铁、养牲口,一家人仍贫困。一贫如洗、空空如也的家,仿佛可以是,世界上任何受压迫农民的家;因为缺乏任何可以彰显出他们区域特征的陈设;贫困是没有地域辨识度的,它是受剥削农民的共同底色,而且只有单调的一种颜色:灰暗。

一天,在林中看书的雅各布,偶遇杰切佛琳切两个少女。当时,佛琳切杰切正一起裸身滚地,以治愈佛琳切手臂上的疹子。穿好衣服后的两少女对会印第安语的雅各布很好奇,雅各布对活泼的杰切印象深刻,并送一根鸟羽毛给她。 后来某天,灵动的两位姑娘在帮助一位男爵修马车来到西蒙铁匠铺时,遇到雅各布雅各布去探望姐姐帮忙采摘葡萄时又遇杰切,两人互生好感。独处时,雅各布杰切印第安问候语,并告诉她,有个印第安部落用20多种表述来描绘‘绿色’,杰切也想去巴西;两人互动中,微澜渐起,情愫渐生,眼看雅各布的初恋就要来了。 单调劳作的日子和雅各布阅读憧憬巴西的日子,也伴随着叔公的死亡和母亲的肺病。办理移民巴西的中介,正大张旗鼓地宣讲如何去富饶温暖的新世界追梦致富。更多的人踏上移民巴西的茫途。

镇上年度集市,年轻的人们在此狂欢畅饮跳舞,但领主却垄断酒市,禁止人们买平民的酒喝。雅各布和哥哥古斯塔夫杰切佛琳切都来参加集市的舞会了。

一场集市改变了雅各布的命运。

雅各布,害羞又不会跳舞。 哥哥古斯塔夫杰切善跳舞,两人组伴一直跳了很久,在群舞余热氛围和酒精的作用下,古斯塔夫杰切被荷尔蒙控制,两人冲动了一次,事后像陌生人一样,各自离开。

另一边,一个叫奥尔姆的年轻人,因公然挑衅当权者而导致集市变成当权派和平民的互殴。事后,奥尔姆被当成典型逮捕,雅各布因崇拜奥尔姆追求自由的精神,也公然呐喊‘自由’,也被捕入狱了。

几个月后,母亲不顾年迈体病,背着背篓来探监,并用毕生积蓄,赎回了雅各布和朋友奥尔姆杰切怀孕。古斯塔夫杰切奉女成婚。归家的雅各布看到象征永结同心的绿叶环,出现在婚床上和餐桌上。他还不能接受杰切当自己的嫂子,于是离家去镇上投奔奥尔姆杰切的父亲已经12年没开口说话,常呆在老旧的磨坊里,多年前,杰切家很富有,但杰切母亲说玛瑙被开采完了,家道也中落了。杰切父亲在杰切婚礼后的一场小乱后,在磨坊上吊自杀。

敢于担当的古斯塔夫杰切回到家,希望互相多了解。因一时冲动造就的婚姻,却让古斯塔夫成了有责任的丈夫;女儿出世后,古斯塔夫更是对她疼爱有加,还以女儿的名字,命名自己为了打铁更科学正在制造的蒸汽机。

奥尔姆雅各布憧憬着移民去巴西的旅程。雅各布的母亲整日惦记着小儿子,这天又不辞辛劳背着食物来找雅各布了。 因为母亲的肺疾,深爱母亲的雅各布终究没同奥尔姆一起去巴西。他回到了父母家。

又一个极寒的冬天来了。无可奈何的医生,感叹着村子里死于白喉的孩子们。其中就有古斯塔夫杰切的女儿。 伤心欲绝的古斯塔夫杰切和村里人一起,参加着每年都会有的,孩子们的葬礼。 之后,杰切古斯塔夫突然在教堂宣布,他们要移民巴西。

听闻此消息,雅各布的父亲约翰当场昏倒,他不能接受要继承家业的长子会远走巴西。雅各布更是愤慨至极,他和古斯塔夫打了一架,因为哥哥去巴西,自己就必须留下来照顾父母和奶奶,自己努力许久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了,再加上哥哥抢了杰切

但毕竟是兄弟,他也能理解,为了排解丧女之痛,古斯塔夫杰切想去温暖之地的心情。在巴西,他们以后的孩子就不会因为冬天而死了。

孝顺的兄弟俩遵医嘱,抬着母亲去蓖麻地呼吸新鲜空气。在空旷的时空里,劳苦一生的母亲说,她看到了自己夭折的六个孩子,兄弟俩感慨母亲辛劳的一辈子。 古斯塔夫杰切临走时,姐姐莱娜带孩子来送行,父亲约翰终于不再拒绝女儿。母亲只央求大儿子一定要写信回来。

为了最后赌一把留住儿子,约翰在儿子远行前,去昔日贵族城堡残骸,想碰运气挖到金币,却不幸受伤,幸被古斯塔夫救出。

杰切最后一次去墓地看望女儿,碰到寻她而来的雅各布杰切用印第安语问候雅各布雅各布感动又激动,知道情感上彼此都放不下对方。

杰切知道,明天以后就和雅各布永别了,她主动让雅各布靠近自己,两人结合在一起,为那份没有开始的爱情作了了断。

古斯塔夫杰切离开几个月后,在母亲的鼓励下,孤单的雅各布和孤单的佛琳切结婚了。 母亲也去世了。但年迈的奶奶和父亲还在。 学识广博的雅各布还和柏林当局的官员,就印第安土语,通信展开争论。雅各布还为哥哥留下的运行不稳定的蒸汽机,设制了控制其速度的离心器;父亲对这个被自己贴了游手好闲标签的儿子,刮目相看、大为骄傲。

终于,他们盼到了巴西的来信。杰切古斯塔夫分别在信中诉说他们的曲折旅程、健康的女儿和最终的稳定。雅各布用颤抖的双手,激动兴奋紧张的语气为家人念着杰切古斯塔夫的消息。 得知哥哥和杰切在离家一年多后,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巴西南部的阿列格雷港立足,他百感交集:是得悉亲人消息的释然;是自己曾经的梦想之旅,最后由哥嫂替他落地实操的幻灭感;他还感慨造化弄人,自己和杰切的过往,终于通过这封信,能画个圆满的句号了。

因为过了这么久,他对杰切的执念早已稀释在生活的散光处,若偶尔想起,也是已经提炼成亲情的思念。因为自己,杰切才对巴西有兴趣,也才可能在孩子死后和哥哥去巴西。 只要杰切和哥哥在巴西,雅各布理想中的【另一个家乡】就在。而自己的家和父亲奶奶都在身旁,他们在的地方,更是自己的家乡。 也许,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毕竟,时代在进步,连柏林枢密院来的人都赏识自己的学识。最后雅各布把巴西来信,掩埋进了母亲的墓地。-故事终-

  • 镜头语言

【另一个家乡】洗练静谧的镜头语言,忠实地服务于故事中寒冷、萧瑟、荒凉、灰暗的自然生态,和这片天空下人们的挣扎和梦想。 片中经常出现的单调的土地和荒草,孤单的树木,灰暗的村庄,稀少的人群,恶劣的天气;这一切,无压抑之感,反而有一种在瑟缩中努力求生的伟大孤独感。

而片中,田间劳作,打铁换掌,挤奶喂鸡,吃饭祈祷的场景,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欧洲田园画家让.佛朗索瓦.米勒的【晚钟】、【拾穗者】、【播种者】、【牧羊女】等一系列农民生活的田园诗意。

这样的影像还让人想起,同样是在贫瘠土地上挣扎的,中国电影不朽名作【黄土地】中的人物,以及每日从远处挑淡水灌溉孤岛种植的日本伟大电影【裸岛】。耕耘田间的艰辛,是世界劳苦大众共通的无声语言。

整体萧索的影像氛围,和真实历史中日益强盛的普鲁士王国,形成令人反思的对比。导演对普鲁士农民的人文关怀,可见一斑。

黑白影像的这部佳作,有四处导演精心安排的一点颜色,属神来之笔,个人非常喜爱、感动:

第一次, 绿色:雅各布出狱回家,在哥哥床上和餐桌上发现绿色的叶环。因为哥哥结婚,我想绿色代表的是繁衍新生命,有新的希望的意思。在习惯了黑白影像后,这一晃绿色让人眼前一亮。也有超现实的突兀。

第二次, 彩色:古斯塔夫杰切的孩子出世后的圣诞节时期,古斯塔夫做了一个充满传统圣诞色彩的花环,突出古斯塔夫对充满色彩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第三次, 蓝色:雅各布古斯塔夫抬母亲去蓖麻地呼吸新鲜空气。母亲恍惚中说,看到了自己夭折的六个孩子。接连失去孩子,是人生中不可承受的痛,但母亲显然是怀着最柔润的母爱思念着她逝去的孩子,眼里满是柔情和无奈。然后,本来是黑白影像中的,在空旷风疾长镜头里延续的草花,渐变成淡淡的蓝色。看到母亲用平静的语调,温柔述说逝去的孩子,还要用蓝色的花作为她思绪的背景,不禁泪目。蓝色,是母亲夹杂着柔情母爱的忧郁! 第四次, 还是蓝色:马上就要远赴巴西的杰切雅各布在家里楼梯间遇见,背后的墙面突然呈现出蓝色的花纹。两人很难得这样撞见对方,背后的蓝色是两人曾经有过色彩的回忆,也是象征两人感情结局不尽如意的淡淡忧伤。

  • 女性形象的刻画

电影时长四小时,但情节不拖沓,围绕一家人展开、扩散、又收拢。在村庄生存日常和个人命运发展的交错中,若隐若现的,是那只在背后想掌控和主宰的历史背景的手。 兄弟俩同杰切的情感纠葛,也只是点到就撤,没有泼狗血;母亲的辛劳也避免了苦情戏的套路。 非常认可剧中所有的女性角色。

母亲和奶奶,作为不识字的配角,让人难忘。 母亲和奶奶都支持并保护着雅各布的‘游手好闲’和‘梦想’。她们两人身上,都有股坚韧明智的良善。

母亲巧妙地周旋于严厉的父亲和心有梦想的雅各布之间。她骄傲于儿子的与众不同,所以小心呵护着。对儿子无私的母爱,更体现在:不顾病体带着食物去探监,用重金赎儿子;儿子离家后,又带着沉重的母爱食物去探望;临死前一心促成儿子的婚事。她是天下慈母的缩影,辛劳付出、任劳任怨、却又聪明不世故,始终以不同的方式爱着孩子。

奶奶这个角色,让人过目不忘。她养鸡、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明智地洞察身边的生活。她为雅各布感到骄傲。而她冥冥中的智慧,让她觉得,雅各布会长寿,因为这个孙子洞察到了另一个世界。

其实是她,洞察到了雅各布的智慧,所以她已经是长寿的了。而她最简单的明智和良善就体现在:古斯塔夫退伍回家,得知姐姐嫁了不同教派的丈夫后,她(奶奶)掩面哭着说,很健壮的一个人,不管天主教还是福音派,只要人正派就行了。奶奶用这样言论和情绪,表明自己对孙女的怜惜和对儿子不认女儿的哭诉,她真是人间的善良清醒!

其他女性角色,如杰切、佛琳切、来娜、杰切母亲等等,都有股倔强的坚韧和活力,在贫瘠寒冷的大地上,给人以希望。

一部杰出的电影:情感饱满,影像洗练丰富,故事走心入肺,更能从各人物身上,窥见大地和历史搅拌出的人文关怀生命情感-END-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铁稻米”!)

 3 ) 另一个故乡,另一片苦海 乡归何处?乡归故里

第一次在德国电影节的宣传册上看到这幅海报:一个年轻男子手握一本书,站在山崖上,张开双臂呼喊,像只振翅前鸣叫的小鸟儿,前面是几颗干枯树枝矗立的山野。这张黑白底色、构图简洁、留白最多的海报,在一排彩色海报中格外显眼,海报下写着电影的名字——《乡归何处》,此外还有一个直译名——《另一个故乡》。
突然觉得这画面似曾相识。这种奋力挣脱束缚、肆意呐喊的感觉,哪段青春没有经历过?有句话说,不曾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而我说,不曾振臂高呼过,不足以谈梦想。追梦的过程何其艰险,需要挣脱樊笼、奋力一搏。追梦的旅程又何其畅快,值得奋不顾身、倾其所有。隐隐觉得,这会是一部关于梦,关于心灵追求的电影,吸引着我一睹真容。
电影四个小时,舒缓而悠长,但叙事紧密勾连,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情节铺垫环环相扣,丝毫不显拖沓。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和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青春的悸动和苦涩的失恋;梦想的激情和理想的覆灭;不能远行的痛苦,和被迫离乡的无奈;生之艰辛,和死之怆然;心之自由,和现实枷锁;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大时代的革命浪潮。这种种对峙的场景,被八十高龄的爱德嘉•莱兹,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成熟的手法,不着痕迹地呈现在这部深刻复杂、又层次分明的鸿篇巨制中。
电影透着德国人特有的冷峻和理性,又有深厚的诗意和情感。通过性格迥异、命运殊途的三兄妹的命运起伏,将爱/梦/自由/乡愁/死亡/宗教,种种永恒的母题交织其中。透过男主雅各布充满智慧与诗情的叙述,在黑白怀旧的底色中,奏出了一曲自由与乡愁的二重奏。在希望中走向绝望,在绝望中又见曙光,看完让人悲喜交集、唏嘘不已。
叙事:多么痛的领悟
一部电影开端的十分钟就能决定你会不会爱上它。莱兹在执导这部电影前,已经完成了电视剧集《故乡三部曲》,对故乡的题材显然已经驾轻就熟。叙事娓娓道来,从容不迫。电影对叙事结构的建置尤为可道。雅各布的父亲扔掉他的书、母亲在土豆地里称赞他,叔叔帮他藏书,人们在冰天雪地里赶着马车离开,雅各布振臂高呼、开始记录心声,奶奶在黑暗中鼓励他,古斯塔夫从军队服役归来,亨丽埃特在山坡上学鸟叫……开篇几个简单的场景就把电影的时空、人物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19世纪40年代,德国巴伐利亚州最小的一座直辖市施瓦巴赫的一个小村庄。铁匠的儿子雅各布嗜书如命,心怀梦想,追求自由,疏于劳作。父亲恨铁不成钢,母亲处处护着他,叔叔是他的知己,奶奶是朴素的智者,哥哥是他们家的骄傲,人们离开村庄,远走他乡。主要人物悉数登场,故事由此拉开帷幕。主人公雅各布的开场自白“我想释放心声,饱览整个世界/我要追随更优秀的君主——自由/我已下定决心,用一年的时间,离开这个只有束缚,却无法依靠的故乡”,引出了贯穿全篇的主题——追求自由,逃离故乡,向往新世界。而雅各布的发问“为什么要永远离开家乡?这里的困境又不会持续很久,而且流落异乡很少能找到幸福。”看完这部电影就会知道,莱兹像是在用整部电影回答这个问题。
电影的第一个情节点发生在90分钟处,冻脚节集会上。对于正常长度的电影来说,这个情节点来得太晚(按照2个小时的长度,第一个情节点应该出现在30分钟左右)。但对于一部四个小时的电影来说,恰如其分,因为前面已经有了足够的铺垫。此时,雅各布和亨丽埃特经过几次会面已经暗生情愫,雅各布在革命者的船上也初次体验了流血冲突。这个情节点便是对他陷入的爱情和身处的革命浪潮的一次集中交代,这是电影的第一个转折,对于全篇叙事至关重要。集会上,伯爵代表的特权阶级垄断了卖酒权,激起了参加集会人群的不满,武力对抗一触即发。舞会中古斯塔夫以他精湛的舞技迷惑了亨丽埃特,对亨丽埃特心仪已久的雅各布站在一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伯爵派来了宪兵,抓走了带头滋事者,此时雅各布正好瞥见哥哥与爱人亲热完事。悲愤交加之时陷入自暴自弃,跟随滋事者大喊“自由”,于是被宪兵带走,压抑在心头的苦闷借由这次叛逆举动一吐为快。于是,一边是和专制阶层的对抗升温,一边是失去爱人跌入谷底,两股矛盾瞬间交汇,革命的热情和他绝望的心情汇成了一个重要的对抗冲突,推动故事向前发展。雅各布被捕之后如何脱险?如何突破难关实现梦想奔向新世界?他们三人的关系又将如何继续?可以说从这里故事才真正拉开了序幕,之前的一切都是铺垫。这里有一个问题,亨丽埃特就因为和古斯塔夫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弃红颜知己雅各布于不顾而委身于他,第一次看电影时始终无法理解。后来再看回放才发现,亨丽埃特当时的表情很诡异,不是享受,不是刺激,反而有点不可捉摸,说不上是苦涩还是解脱,甚至还掺杂一丝悔恨。思前想后,我推断是因为雅各布此前在葡萄地里跟她表明,他是下定决心要移民的。而亨丽埃特早就承诺过自闭的父亲,永远不会离开他。讽刺的是,后来父亲因为她的出嫁上吊身亡,而原本想要留下来照顾父亲的她,却最终还是要移民巴西,而跟她远走他乡的人已不是那个曾经带她幻想新世界,教会他巴西土著语言的男人。这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也难怪她的表情那么复杂了。
第二个情节点出现在两百分钟左右。雅各布在狱中结识的良师益友奥尔姆,带着他们移民审批通过的文件来找雅各布,两人欣喜地分享这个好消息,并畅想乘坐豪华游轮横渡大洋。随后紧接着一个雅各布与村民们走向教堂的场景,古斯塔夫和亨丽埃特姗姗来迟,并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要永远地离开这个夺走他们孩子的伤心地,移民巴西。这意味着雅各布必须代替古斯塔夫尽孝,留在施瓦巴赫赡养父母和家庭。而曾经要求自己一定要带她去热带的亨丽埃特,将前往他的梦想地,不过不是和他,而是和他的亲哥哥。其实亨丽埃特代替雅各布去实现他的梦想,这在电影此前已经有所铺垫。亨丽埃特哼着的歌“直到所有伤痕被抚平,我们永远不会回家乡”,她的父亲带着她一起欣赏那块有着绚烂色彩和美妙图案的贝壳时,她说的那段话“看起来好遥远,无边无际,我们可以永远地朝它走去,跨越那片海,继续走下去,那就像是天空一样,永不会停歇,天国……”已经暗示她将漂洋过海的命运。还有在葡萄园雅各布和她姐姐莱娜说,“我要出走去外面。在我们这儿的日落时分,正是那边的日出时刻。当这儿暗无天日的时候,那边正是阳光明媚,要比这儿的白天更加明媚的多”时,画面上配的亨丽埃特和弗林切迎着日光走去。这些场景都象征着亨丽埃特才是那个远走他乡的人。这急转直下的喜悲反转,正是雅各布的冰火两重天。经历了那么多的努力和抗争,一心要奔向热带巴西,却瞬间被打回高寒故乡。从真实的历史来看,19世纪德国人民移民最多的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国,而不是巴西。导演之所以选择了巴西,也是为了强化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巨大落差吧。也难怪雅各布怒斥哥哥夺走了他的一切,爱人,梦想,这一切都随他哥哥付诸东流了,于是两人在土豆地里展开了一场决斗。冲突将如何收场?矛盾该怎样解决?故事从这里进入尾声了。
故事的结局也是颇耐人寻味的。雅各布留在故乡,娶妻成家,慢慢赢得父亲的尊重和欣赏。与柏林的枢密大臣通信争论语言问题,引得大官赞其天才,并亲自上门拜会。从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雅各布渐渐有了用武之地,生活步入正轨,命运似有转机。而最最重要的是,他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在那颗无数次吐露心声的樱桃树下,他对深爱自己的妈妈说,“我只需闭上双眼,就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遥远的国度,原始森林里陌生的城市,还有海岸线”,对于梦想的破灭,他已经释然了。而与雅各布的生活又现曙光相比,远赴他乡的古斯塔夫和亨丽埃特就没那么好运了。他们离开13个月后依然音信全无,结尾处的来信揭开了谜底。那段雅各布曾经畅想的豪华游轮梦幻旅途,实际上充满了欺骗和不公;而那个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国,也是穷山恶水、亟待开垦。所幸的是,经过从早到晚的辛勤劳作,他们终于耕有其地,居有其屋,畜有所养了,他们的木头房子有了门,也象征着上帝为他们的生活又开了一扇门。最后,雅各布把他们的来信埋在母亲的墓上,以此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这其实是一段领悟的过程。乡归何处?只要内心找到平静,灵魂有所归属,不需要远游,故里也可以安放漂泊的灵魂。而梦想中的另一个故乡,不过是另一片苦海罢了,也是需要受难,需要奋斗,需要挣脱的。只是这段领悟经历了多么痛苦的过程哟。
主题:升华与和解
电影关于自由的阐述,是层层推进的。从一开始,雅各布对自由的渴望纯粹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然而,每一个个体都免不了受到时代的影响。同时,历史的书写也离不开个人的体验。通过丰富的细节和个体生命体验折射出来的历史才更加真实、可信。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的德国正处在历史剧变的时代,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很难割裂开来。19世纪初期,受到拿破仑军队的冲击,德意志帝国土崩瓦解,分裂成34个邦和4个自由城市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德意志联邦”。在长期的独裁专制和民族分离状态下,人民对自由和民族统一的渴望空前高涨。1840年,汉巴赫会议商讨以民主的方式重建德意志联邦,并准备第一次自由选举,会上第一次公布了黑红黄的德意志旗帜。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生在穷苦的铁匠人家,不擅劳作,却内心丰富、敏而好学的雅各布渴望的自由,也许注定染上了一层时代的色彩。雅各布渴望自由的那些语句,每一句都跟诗一样美。当雅各布在狱中遇到对宗教和普鲁士国王都不感兴趣的奥尔姆时,他对自由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自由不仅是挣脱自己内心的束缚,还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公正的享受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此时雅各布对自由的认识已经从个人自由,变成了康德所说的公民自由。自由得到了升华,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电影主题也更为深邃。
关于宗教,电影开篇有段话:上天之吾父啊,圣洁是汝之名,天国降临,汝之意愿将如同天国一般在大地上实现。在古斯塔夫和亨丽埃特的孩子夭折之后,古斯塔夫绝望地对神父说:你们所谓的天国,其实是地狱吧。后来他们在教堂宣布移民巴西后,古斯塔夫说:我们要远赴巴西,到那个圣诞节也开满玫瑰花的地方去,那才是上帝对我们的帮助。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上帝只在天国俯视众生,不能给他们大地上的幸福,那跟地狱有何区别?当时的困境使得大家开始质疑上帝。根据当时的历史记录,人们劳累一整天,换来的常常是一捧土豆,随之而来的就是饥饿、骚乱和死亡,只有一半的孩子能活到五岁。海涅的诗里对当时的惨状进行了记录:“梭子在飞,织机在响/我们织布,日夜匆忙/老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重诅咒。”在如此窘迫的境遇下,人们很难再无条件的信仰上帝,相信天国。19世纪,马克思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各种思潮在德国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现代哲学的起点。电影对宗教的阐述恰恰反映了这种注重现世幸福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关于宗教,电影还通过雅各布的姐姐莱娜和异教徒丈夫,进行了另一角度的解读。雅各布的父亲由于莱娜嫁给了天主教徒,愤然与其断绝关系,但奶奶发出了声音,“相当健壮的一个男人,管他是福音教派还是天主教派,只要正派就行”。在古斯塔夫和亨丽埃特离乡前的一天,莱娜克服了心理障碍,带着天主教徒的丈夫,赶回家来跟他们告别。父亲看着莱娜的女儿,父女俩冰释前嫌。尽管他对异教徒的女婿仍旧心存芥蒂,但可以预见,未来通过与莱娜关系的和解,至少不会再排斥这个女婿。这里也表现了一种开明温和的宗教观。
关于爱,莱茨的处理也是耐人寻味。从一开始雅各布梦见亨丽埃特在水中的浮影,象征着爱是幻影,转瞬即逝。到后来亨丽埃特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把自己献给雅各布,并说我和你永远在一起。在这里传递的是,爱是恒久忍耐,是一种精神的相守,它比肉体的交合更为恒久。雅各布的母亲对他的爱,则浸透了亲情的温暖。雅各布说,在我的一生中,她总是在不断地尝试给予我崭新的爱。这种爱何其伟大,它不是停滞的,而是流动的,就像是一汪活水,滋润着雅各布的成长。如果没有这种爱,雅各布就成了无源之水,也不可能有后来的精进了。

美学:黑白和冷调
这部电影最突出的美学风格体现在黑白摄影上。影片运用了无声电影时期的黑白色调,增加了历史感和沧桑感,与史诗的题材极为相衬。而且黑白的冷色调同时也是对那个黑暗贫乏的时代的象征,与塔可夫斯基温泉中湿热的,感性的乡愁相比,这部电影传达的乡愁是阴冷的,理性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不是对无声时期黑白电影的照搬,而是在黑白底色之中,偶尔穿插有迷人的色彩,经过后期调色,放在黑白底色中却并不突兀。火红的马蹄铁掌,亨丽埃特爸爸的贝壳,雅各布幻想亨丽埃特时闪闪发光的眼睛,德意志三色国旗,叔叔灿灿发光的金币,冻脚之节集会上的几种不同的绿色,妈妈病中幻想的蓝紫色小野花,这些色彩的出现无一不是带给人物转机和希望的点睛之笔。这也是那个黑暗年代里,鲜活的生命色彩。电影黑白,但并不苍白。
在电影美学上,莱茨显然受到法国印象派电影的影响,采用了叠印和幻想镜头,贴切地传达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这些在电影院的宽荧幕上看,能获得令人惊叹的美学体验。影片中出现了几次叠印镜头,一次是亨丽埃特和她的爸爸举起贝壳观看的时候,贝壳的色彩叠印在两人的脸上,结合亨丽埃特“看起来好遥远,无边无际”的叙述,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和憧憬,看的我如痴如醉。另两次叠印出现在雅各布专注地看书时,书中的字母放大叠印在他的脑海中(或是铺满整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雅各布被知识填满大脑的感受,看的人也深受感染。另有两处幻想镜头,已经不是以人眼的视角拍摄,而是主观幻想的镜头。一处是雅各布在土豆地,为了看书,做了一个假人模仿挖土豆的动作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印第安女人,这个幻想镜头与书中文字叠印的镜头交织在一起,充分表达出雅各布沉醉于书中的主观感受,达到了亦真亦幻的美学效果。另一处是雅各布被父亲追赶,躲到亨丽埃特家附近的小茅屋里,梦见亨丽埃特站在水中,弯腰蹲下的时候她的形象随着水波浮动,并层层荡漾开来。这一手法让人联想到印象派电影《迈尼蒙坦特》中,女主角坐在一座桥上想自杀时,叠印在她脸上的河流的镜头。无法形容我当时在大荧幕上看到这一幕的惊喜,后来在ipad上看回放,视觉效果简直弱爆了。这才是电影的魅力。
该片的摄影可以说是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片中的远景镜头宁静悠远,像一幅幅被定格了的摄影作品。不禁让我想起那年秋天在东北的旷阔的土豆地、芦苇滩、白桦林,和德国的乡村是何其相似,瞬间产生了时空穿越的感觉。而片中的移动摄影,则充满了动感。亨丽埃特和弗林切在比人还高的芦苇丛中嬉戏,镜头快速低空掠过,像人在其中拨开芦苇穿梭,随着镜头越来越快的向前移动,大片芦苇扑面而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一处雅各布从家中逃跑出来的时候,镜头先是跟随雅各布的快速跑动的脚下,后又朝上快速掠过树影婆娑的天空,镜头在平稳中快速移动,产生了强烈的动感,跟《罗生门》中强盗在森林里跑动的镜头有相似之处。
导演的场面调度也非常老道。如冻脚节集会上的阁楼,空间错综复杂,梁柱横立,众多人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穿梭移动,弗林切兄妹在其中表演滑稽剧,众人在其中欢快起舞,人们的反抗情绪也在其中酝酿,这一场面的设置凸显了导演的老道。镜头的剪辑倒是中规中矩,没有快速跳跃剪辑,也没有特别的长镜头,但在某些特殊衔接的处理上仍见力道。如叠印后的衔接,深得“看不见的剪辑”的精髓。
电影的配乐比较特别。雅各布书写、阅读和思考时的配乐,有点像是金属摩擦产生的声响,细细尖尖的,有点点刺耳,又有点像鸟鸣,对于我是一种很陌生的声音,现在还无法查到该部影片的配乐用的是何种乐器,但我想应该暗合了雅各布自诩为小鸟儿的想法吧。

最后,套用沈从文的一句话: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欣赏过很多经典的老片,但只爱过一部真正与我心灵高度契合的电影。三十二岁的年华,献给这部电影,也献给我的自由,我的梦想,我的领悟,我漂泊的灵魂,我的故乡,虽然我不确定,它在哪儿。

 4 ) 另一个故乡

双眼初触这部电影画面的时候,发现是黑白的,原以为也许它会像《刺客聂隐娘》一样只是开头部分如此用来渲染气氛,却不知影片自始至终都是这种镶嵌着黑白的画卷。而我也意识到,黑白的有机组合向我们展现了19世纪的德意志民族最原始的生存状态,那种厚重感以及不可磨灭的田园气息迎面而来,正如所有观影者所注意到的那样,它的每一寸镜头都是独具特色的艺术画。231分钟的长度也并没有显得拖沓冗长,真正的生活就是这种不苟节奏的舒缓与珍贵。
影片改编自德国电影大师爱德嘉·莱兹早年自编自导的现代德国史诗《故乡》三部曲,取材于19世纪40年代的洪斯吕克地区农民生活状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向往自由、诗一般的韵律感。在连年饥荒与历史变革的双重出击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找寻另一个“故乡”,发掘丰富的精神世界······

主人公雅克布是一位酷爱阅读、有志于印第安文化的青年,无奈于守旧的父亲并不看好他的这份兴趣,忙碌的生活也不允许他整日扑身于书本······尽管如此,雅克布有一位支持自己的叔叔,他会帮雅克布存放所有书籍;还有一位永远理解自己的母亲;以及他永不止息的日记记录。
雅克布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他丰富的精神生活——他的信仰与他的追求,正如他对姐姐莱娜所说的那样,他要去“在我们这儿日落时分,正是那边的日出时刻,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他手指着远方,心望着远方还有一个姑娘。
不久,叔叔的去世无疑是对雅克布莫大的打击,这个安详于老旧的织布机前的“劳动者”,默默无闻却饶有兴致地度过了他的一生,这个支持雅克布却不被别人理解的叔叔终其一生终于赚够了一枚路易金——那枚买不来自由的路易金深深地装在他的口袋里。
“告别人世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不可能重复,就好像死亡将我们中的某人带入墓穴,光阴及童年就这么飞驰而过;我们思念爱的时候,会想念相遇,也会怀念告别,而我也经历了1842年11月7日的那次集市,不久就将再次上路。”
不错,那次集市,不可预知地改变了他的命途,爱人杰切和哥哥古斯塔沃的“即兴背叛”让他放声嘶吼,这时候他想到的不再是苟且的爱情,而是自由——甚至犯罪。他的“高呼自由”被当地法院关进了牢狱,哥哥迎娶了雅克布心爱的姑娘。
“还有什么能比寻找出一条走出不公与寒冷的道路更加值得的事”?数月之后,雅克布归来,正赶上哥哥的婚礼,可是他变成了大家看不见的透明人,唯独阁楼上善良的奶奶、院子里愧疚的杰切的妈妈、也许还有街巷旁那个跛足马格奇——看得见他。
离开的时候得思乡的病,回去的时候会感到爱的哀悼,初恋很快消失,她的幸福成为了他的痛苦······

不断加深的饥荒将要击垮这片朴实深沉的劳动者生活的土地,疾病的肆虐牵动着每一个渴求生命的人。当我们看到一行亡婴开着浩荡的仪仗队走向远方的时候,黑色的生命正在点缀白色的霜雪,不屈的坚定真的是生命的永恒吗?当古斯塔沃在教堂说出他要外迁巴西的时候,我似乎才理解并看到了另一个故乡,而那仅仅是哥哥的故乡,他要归去,寻他的田园与芜湖;弟弟的故乡,停在了梦中——仅仅是梦中;弟弟的故乡是自由与信仰,而哥哥的故乡唯有生存,在那个荒芜的年代,生存重于一切。
哥哥走了,弟弟留下来陪伴尚在世的爸爸、妈妈与奶奶,甚至,他就要迎娶那个一直暗恋着自己哥哥的姑娘——佛琳切。
“在我的梦想宣告破灭之后,我的日记本也将终止更新”。再后来,妈妈也安详的离开了,做着她年少的梦。再后来,雅克布终于知道“人并不是只活一次,那些被从生命中的暴风雨中幸存的人们,愿意跟随我一起背负着沉重的锁链,踏上科学的道路,就能找到自由。”再后来······

雅克布试成了哥哥未完成的蒸汽机,读着他们拥堵的信,围着一桌的乡人,他发现,他终于到了另一个故乡,说着他的“Na ana mana sezu”······

 5 ) 尘世如梭,家国别处。

我只需闭上双眼,就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遥远的国度,原始森林里陌生的城市,还有海岸线。 人们把自己关在家里,可是死亡却能钻入所有的门缝。 我将迁移至海的那头。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你们需要的,我准备了一袋洪斯吕克的土给你们。 寒冬深深渗入地下,使我们的土地变成了坟墓。 只要父母健在,就要让他们有所依靠,在他们心脏跳动的最后时刻,我们必须心怀感恩的等待, 并继续活下去。 母亲病危,我为她的生命而狂奔。当我投身于大自然,不停歇一秒钟,不喝一口水,翻过山岭, 越过小河,看似被死神拖拽着前进,我一门心思的要拯救,我唯一所爱的母亲。 上帝一定喜欢把我的周遭变得自相矛盾,当我在监狱时,思乡的情绪成为一种病症,在我回乡时,转变为对我的爱的哀悼,当我刚开始体验初恋的感觉时,它就在逐渐的消失。我不愿意提及她的名字,也不愿意离她太近,因为她的另一种幸福让我心碎。所以我抵触父母的屋子,但不会抗拒母亲给我的爱,在我的一生中,她总是不断尝试给我崭新的爱。 是不是只有风暴的到来,才能吹倒这不公与专制。 我曾千百次问自己,能否用黄金来衡量自由的价值。 自由不单单是摆脱囚禁,而是我们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利。 我思念爱的时候会想念相遇,也会怀念告别。 告别人世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还有什么能比寻找出一条走出不公和寒冷的道路更加值得的事情。 当这里暗无天日的时候,那边正阳光明媚。 十六日那天我们进入了大约南纬五十八度的地区。 因为我想释放心声,饱揽整个世界。

 6 ) 毛泽东与王季范

http://www.gmw.cn/01gmrb/2000-07/06/GB/07%5E18473%5E0%5EGMC3-007.htm
"记得奶奶曾对我回忆说,毛泽东自小就酷爱读书,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小小年纪的他每天都要帮家里干不少的农活。如早晨要早早起来先忙一阵才去上学,下午私塾散学后,又有不少事要等着去做了。他常干的家务活有砍柴、挑水,并要负责给家里放牛等等。但只要干完活,一有空闲,毛泽东总是要把随身带的书拿出来读上一会儿。可是他那目光短浅的父亲,却只知道赚钱,认为毛泽东读书没有太大的用处,他认为,一个农家子弟,只要粗通文字,会日常记记账,也就可以了。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他在毛泽东刚满13岁的时候,即中止了其在私塾里的学习,以便留在家里专心干活,或者在农闲时,帮助自己做粮食和生猪买卖的小生意,这样一来既节省了学费,又使家里多了一个帮手,收入也增加了。酷爱读书的少年毛泽东,心里对停学的事很不情愿。但对一向暴躁而又专制的父亲,却又感到无计可施。这时,作为毛泽东表兄的王季范得知了此事。在了解了表弟的真实想法后,他立即放下了手里的事,专程赶赴韶山冲,拜访自己的姨父,替渴望读书的表弟说情。"

 短评

纵使不喜欢这类电影 也觉得拍的好

8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故乡

12分钟前
  • 瑶一瑶
  • 推荐

1.信仰、初恋、争斗、死亡、责任、学习、婚姻、生儿育女,人的一生就是在折腾着这些事;2.有时坏,有时好,梦想碎了,再拼一个,总有一个理由让你把生活过下去;有时阴,有时晴,泥泞的土才会富饶,寒骨的冬终会过去。哪里有眷恋,那就是故乡。

1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一部经典的电影,细细品味让我受益良多

19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普鲁士故事。乡村凋零闭塞,中世纪长尾扫过。另一个故乡,圣诞节开玫瑰的应许之地,却只能在语言的罅隙里轻触。历史巨轮忘记碾压之处的个人史诗,或许,故乡即你永远无法离开之处。

22分钟前
  • cassetteman
  • 力荐

故乡三部曲的前传,时光倒流150年回到洪斯吕克附近虚构的小村庄沙巴赫,就像一部关于乡土人情的史诗。它的剧作在叙事手法上非常的符合好莱坞经典叙事的那套,只是导演觉得艺术需要缓慢,需要给观众时间去凝视,去感知,这在某种层面上很像蔡明亮,但他在艺术性的同时保持着对观众的亲和力。★★★★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有爱的地方就是故乡。淳朴的故事很动人。

28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黑白光影清澈细腻无比,偶尔出现的彩色必是点睛之笔,多以感情升华为主旨;镜头灵动多变,教科书上但凡出现的基本都有了;个人编年史折射时代变迁,题材并不新鲜,但能拍出既文艺又史诗的感觉,的确不易;特别喜欢田园风光的描摹,时代再宏大,落到个人,总是结实务实的。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神乎其神的镜头调度,画龙点睛般的色彩运用描绘一个满怀梦想却被现实打磨光滑的人物的历程。似乎这故事非得用225分钟讲完,少一刻钟都不行。看完心中有一股化不开的气。★★★★☆

38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经典,值得细细品味

39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田园乡村诗中景,万物生辉一点红;百年乡愁琐庸事,庞杂暗涌时潮巨;此回不去又奈何,皆为凡人永之愁。

42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一部描绘19世纪40年代普鲁士乡村生活及移民潮的史诗,细碎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情怀。冷峻厚重的黑白影像里零星点缀的彩色物件极具诗意感,摄影、构图和用镜简直美出新境界,每一帧都是艺术品。配乐悠扬沉郁,场面调度异常精准。农忙、革命、梦想、爱情、亲情、宗教、乡愁...泪流满面(9.5/10)

4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是目前为止看过的最有德国气质的电影,几乎涵盖了所有德国文化中惆怅迷人的部分,但纯粹从人的角度看,又与时代地点无关,因为每个成长在闭塞环境中又耽于幻想的人,都能在雅克布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否能去远方并不是最重要的,雅克布最美好的一点是不曾失去改变的热情。此刻看到尤其感动

50分钟前
  • 子东文
  • 力荐

尘世如梭,家国别处。

54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很好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59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力荐

能给你归属感的地方叫故乡

1小时前
  • nothing
  • 推荐

一面国旗、一片玛瑙石、一枚金路易、一颗彗星、几簇绿草、一个花环、烧红的马蹄铁、蓝色野花、红色樱桃。。。苦逼的乡下青年,美人被抢了,巴西去不成,无端关监狱,洪堡也不去见。。。我想起了阿Q,而且是文艺青年版的,不过毕竟他还是睡了吴妈。。。这片子精炼成2小时可以吗?

1小时前
  • 琧婯
  • 还行

影片如乡村田园诗一般的风景和农民生活的质朴,这虽然是一部接近四小时的电影,但剧本的叙事结构并不是拖沓冗长,反而它设计得非常精细。

1小时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很好

1小时前
  • 推荐

静心感受一次涤荡灵魂的净化之旅

1小时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