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

剧情片英国,美国1971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帕特里克·马基,迈克尔·贝茨,沃伦·克拉克,约翰·克莱夫,阿德琳妮·柯瑞,卡罗尔·杜瑞,Paul Farrell,克莱夫·弗朗西斯,Michael Gover,米里亚姆·卡琳,James Marcus,奥布里·莫里斯,戈弗雷·奎格利,Sheila Raynor,Madge Ryan,约翰·萨维登特,安东尼·夏普,菲利普·斯通,玛格丽特·提扎克,史蒂文·伯克夫,Michael Tarn,大卫·鲍罗斯,盖伊·布朗,Peter Burton,Vivienne Maya,Carol Drin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发条橙 剧照 NO.1发条橙 剧照 NO.2发条橙 剧照 NO.3发条橙 剧照 NO.4发条橙 剧照 NO.5发条橙 剧照 NO.6发条橙 剧照 NO.13发条橙 剧照 NO.14发条橙 剧照 NO.15发条橙 剧照 NO.16发条橙 剧照 NO.17发条橙 剧照 NO.18发条橙 剧照 NO.19发条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04:21

详细剧情

阿利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尔)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边听贝多芬的交响曲边奸淫女性,某次他进入一所别墅抢劫一番后,打残了该别墅的主人——一名小说家,并用特殊喜好蹂躏了其妻子。后来因为杀了一名单身女子,阿利斯入狱并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疗,出狱后,他对淫乐之事产生彻底的厌倦。  但当阿利斯回到家时,周围人群没改变对他的旧看法,在种种歧视的重压下,他跑到郊外一所别墅想喘口气,不想这所别墅正是他以前抢劫过的小说家的那所。而作为反政府组织首领的该小说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软禁了阿利斯。当这件事暴露小说家被捕时,其手下为了对抗政府,扬言要把阿利斯恢复原来的性情,完全不理一旁的阿利斯大叫“我完全好了”。

 长篇影评

 1 ) 从音乐及声画关系角度分析《发条橙》中的反乌托邦

一、模仿说基础及其缺陷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创始人克塞诺芬尼就“模仿”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人根据自己的样子来造神,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雕像的话,它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模样,马会画出和塑造马形的神像,狮子会画出狮子形的神像了。其后的德谟克利特则将社会的“人”加入了“自然”这一模仿对象中从而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论。他说:“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的。”同时也提出了“模仿坏人而甚至不愿意模仿好人是很恶劣的”这一观点。电影《发条橙》基于这个理论并将之发挥到极致,讲述了一个强制性“改造”主人公阿历克斯外在行为的故事。
由于模仿说自身的缺陷性,它仅仅是从外在形式上在进行模仿而并非是从本质上改变,换言之,是一种压制本性的改造,故它仅停留在现象上而非本质。显然影片有一种强烈的反乌托邦气质,当然这也是现代主义艺术之所以被大众所接受的原因。
二、交响乐陈列
(一)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影片中大量出现交响乐,多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交响曲共出现六次,其中第二乐章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开头不久,阿历克斯在家中播放磁带。当音乐响起时,镜头中是一幅贝多芬头像素描的窗帘,接着推近镜头同样接小景别镜头——墙壁的特写,雪白的墙上用简单线条画着一个分开双腿的裸体女人,前景是阿历克斯的宠物蛇,接着镜头向下摇,四个头戴花环、手掌有钉痕且造型酷似四小天鹅的耶稣雕塑入画,此时声画对位,导演根据音乐有节奏地切换特写镜头,分别是耶稣受难时的伤痕以及模仿小天鹅滑稽的肢体动作。首先从卧室的安排布景来看,阿历克斯本身就是一个对现代艺术很敏感的人,他敢于以戏谑的眼光来看待宗教,证明他并不是一个能够被束缚、被桎梏的人。接着,随着听音乐的入迷,阿历克斯产生了幻觉,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吸血鬼,绞刑、爆炸等暴力的场景与他的脸随着音乐节奏不停切换,突出阿历克斯本身对于贝多芬音乐的热爱和对暴力血腥的崇尚,这场戏将阿历克斯的人物形象彻底地塑造了出来,也与后面阿历克斯接受治疗后再次听到这首曲子时痛苦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第二次出现第二乐章是在阿历克斯被作家老头困在阁楼里时。阿历克斯听到音乐后从床上滚到地上的全景推近,痛苦地撞击地板并惨叫着“Turn it off”,接作家异常兴奋的表情特写,再拉至屋子内全景,老头抱着播放机坐在中间,他的两个朋友分别站在他两侧,三人的头部均呈上仰姿势,像是在沉思,恢宏的音乐继续播放着,搭配阿历克斯敲打地面和惨叫求饶的声音,整个画面非常具有戏剧性,与之前阿历克斯听到第二乐章时的状态形成巨大的反差,挚爱竟成为一种折磨,这种反常的反应居然是治疗后的结果,的确值得深思。
剩下的四次是第四乐章,即包含欢乐颂的部分。其中第一次是在奶吧中,女人清唱《欢乐颂》,歌声配着阿历克斯的独白:”我觉得像是一只大鸟飞进了奶吧,我感到我的头发都站了起来……因为我知道那是什么。”这段独白直观地描述了阿历克斯对于贝多芬的热爱和尊重,所以在他的朋友Dim嘘女人时阿历克斯狠狠地给了他一棍。第二次是在书店,阿历克斯邀请两个姑娘去他家进行狂欢。第三次是在阿历克斯参加鲁道维科治疗时,医生强制给他播放的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片子,其中配乐便是第九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也正是因此,阿历克斯的挚爱音乐变成了魔鬼的礼物。这里的第四乐章其实是经过改编的,旋律没变,只是演奏风格变了,这也是导演有意而为之,为了营造一种戏谑的气氛。最后一次是政府部长为保名誉而去看望自杀未遂的阿历克斯。阿历克斯的主观视角下部长的面部近景,背景漆黑一片,同时部长一袭黑西服,看起来就像是他已与黑暗融为一体。这样的镜头具有很强的隐喻效果,作为一开始赞成鲁道维科技术的领导人,在被舆论抨击之后一改往日态度来看望阿历克斯,并希望与之成为朋友,这种政客的虚伪作风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他听到阿莱克斯肯定的回答后,恢弘的音乐渐起,此刻切全景,病房的门突然被打开,一群记者扛着相机冲进,这次是真正的未经修改过的第四乐章,音乐中还有人声合唱,就像是人们在为二人“友谊桥梁的搭建”欢呼,具有强烈的讽刺之感。接着是部长搂着阿历克斯合影的特写镜头,音乐渐缓,阿历克斯听着音乐再一次进入了自己的幻想——与女人做爱,这次的做爱非同寻常,是在群众的注视与欢呼声中进行,阿历克斯的独白响起:I was cured ,all right!所以最终阿历克斯经过这么多周折,真正被治愈后还是他原本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样子,不得不令人怀疑这场“治疗”的荒唐。
(二)主题曲
电影的主题曲也在整个片子中出现四次。第一次在影片开头,阿历克斯的面部特写镜头拉至四人的全景,阿历克斯作为老大坐在中间,周围以裸体女人雕塑为桌,四人的打扮一样,手中的牛奶杯暗示了地点。阿历克斯右眼的假睫毛更是具有夸张风格,悠长的管弦乐和开头几声有节奏的鼓声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随着镜头慢慢拉至大景别,阿历克斯的独白响起。这是主题曲第一次出现,是主人公命运及身份变化的一种象征。第二次是阿历克斯和他的伙伴强奸作家妻子之后回到奶吧喝牛奶时,阿历克斯因为挚爱的音乐与Dim发生了争吵。此时阿历克斯领导人的身份已经开始遭到质疑,画面构图明显将阿历克斯放在画框右边角落里,显得很逼仄,而其他三人身后的空间绰绰有余。第三次在阿历克斯被改造后的汇报演出中,随着蓝头发的半裸女子的出现,音乐响起。随后女子走向阿历克斯,主观特写镜头中始终是女子丰满的乳房和平坦的腹部以及女子俯视的脸庞,但是凄凉的音乐已经暗示了阿历克斯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第四次是阿历克斯身份的彻底颠覆。当两个警察从围攻他的老头们中解救出来时,一个急推镜头,他认出这两个警察竟然是Joe和Dim。镜头切到仰拍Dim脸部表情的时候,鼓声响起,又像是阿历克斯的丧钟,浑厚又带有悲伤气息的音乐再度响起,像是打败仗后的终曲。此时Dim之前一贯有的傻笑声也响起,形成一种时空的交错,现在Dim的说话声和之前Dim的笑声混在一起,表现了阿历克斯脑中的混乱,也突出了他命运的无奈。
(三)罗西尼交响乐
库布里克导演还在其他的三个打斗场面配了同一首交响乐,即罗西尼的《偷东西的喜鹊》。在影片第4分30秒,一幅古典壁画映入眼帘,同时《偷东西的喜鹊》响起,配有女人挣扎的惨叫,营造了一种悬念感。接着拉镜头,再摇下来,发现是个剧院。几个装扮嘻哈的小伙子正在撕扯一个年轻女人的衣服。滑稽的音乐和戏剧般的画面形成一种强烈的戏谑风格。随后阿历克斯一伙人的出现更是增强了这种色彩,滑稽可笑的音乐与两伙人打斗的场面组合毫无违和感,这样的声画对立恰恰体现了年轻人之间的打斗在别人眼里看来就像游戏一般。音乐的高潮部分在阿历克斯打人的近景时结束,这场打斗也告一段落,一伙人随即逃离剧场。第二次是在海军码头岸边。四人走在一起的全景,先是阿历克斯的独白,当音乐进入高潮时,阿历克斯也将手中的铁棍挥向身边的Joe及Dim,慢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展示得十分清晰,音乐节奏与打斗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第三次是阿历克斯与富家猫女的追逐打斗场面。猫女拿着收藏的工艺品追着阿历克斯打时,镜头由固定机位变为了运动机位。时而跟着猫女,时而跟着阿历克斯,时而又在两人中间旋转,制造出一种混乱的感觉,但是在《偷东西的喜鹊》搭配下,气氛并不紧张,反而变得十分幽默。根本不会令人联想到猫女死亡的结果。但是生活也往往如此,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世界的不可预知性被导演戏谑地表现了出来。这一场戏也成为阿历克斯放荡不羁生活的转折点,在滑稽的音乐声中,一个牛奶瓶的特写,加上玻璃瓶破碎的音效,倒地的阿历克斯成为警察的瓮中之鳖。
三、其他音乐
此外,库布里克在其他场景中音乐的使用也很耐人寻味。比如《威廉退尔》序曲的第一部分,很具有悲伤气息,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阿历克斯入狱后,一个监狱远景的俯拍,在与周围其他建筑物对比之下,监狱像是一个巨大的蜘蛛,趴在其他整齐的建筑物中。阿历克斯叙述监狱生活的独白也在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合奏之下显得分外悲惨。第二次,在阿历克斯出狱回家后。其实画面内容已经暗示了阿历克斯在家中地位的改变。画面中的母亲穿红色裙子,红靴子,以及黄绿色的头发,父亲身着浅咖色西服,橙色衬衫,与背景色调很和谐,新房客也身着红色毛衣,和母亲属同一色系,这三个人的穿着很明显与家中的色调很和谐,再看阿历克斯,一身深蓝色的西服,在红色的墙纸映衬下显得格格不入。在他们谈话过程中,母亲将播放着轻松而欢快的音乐的收音机关掉了,并埋怨阿历克斯为何不提前通知他们。父亲面对阿历克斯也显得很局促不安。所以当阿历克斯明白自己已经被父母抛弃,万念俱灰坐在椅子上时,《威廉退尔》序曲又适时响起了。暗示此时阿历克斯的心情就像刚刚入狱时一样绝望。而《威廉退尔》序曲的第四部分,则被运用在一段很经典的性爱画面中。即阿历克斯与曾在书店邀请的两个女孩。导演将这一段速度加快,配上《威廉退尔》序曲,这一段声画对立的运用使得整场戏和游戏一样,也突出了阿历克斯那个年纪的年轻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特点。
同时,《威仪堂堂》第一和第四序曲也被运用在电影中。《威仪堂堂》序曲在英国被称为第二国歌,在片中被运用在部长来监狱挑选实验对象时。当部长大步流星地穿过监狱,走进阿历克斯的房间时,配上威仪堂堂的音乐,就像是部长正在进行一项庄严的仪式,明显的反讽。同样,在阿历克斯被选上参加鲁道维科实验时,音乐再次响起。典狱长将阿历克斯送往治疗中心的过程仿佛变成了“蜕变”之路,音乐的加入将整个实验赋予了庄严神圣的色彩,然而实际上它依旧是灭绝人性的毒药。
另外,<Overture to the sun>这首富有荒诞气息的音乐被添加在阿历克斯试验成功后的汇报演出中。画面语言也暗示了导演意图。全景下,辅助演出的男人与阿历克斯同被一束聚光灯照着,营造出两人的剪影效果,仔细观看可以发现,阿历克斯身后的背景有很多观众,而对面的男人身后却没有,暗示了最终还是阿历克斯更得人心,而这一场实验不过就是个闹剧。在阿历克斯被打倒后,主观视角看到的男人周身处在黑暗中,且在肩的两侧分别有一个银色的类似于眼睛的东西,暗示他这样的行为是被许多人注视着,也许也正被上帝注视着。小号间歇式的吹奏,基本属于一个音阶的旋律变幻,有节奏的鼓声,荒诞的音乐配荒诞的表演,目睹这种泯灭人性的场景,台下观众都无动于衷,导演将诸位科研人员以及领导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他们仅仅需要听话的机器人而已。
最后的一首歌是《雨中曲》,在电影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阿历克斯和他的同伙闯入作家家中。此时并没有音乐的加入,只是阿历克斯的干声唱,他一边唱一边根据节奏打着作家夫妇,这段音响音乐化的处理将阿历克斯那种放荡不羁的无赖气质暴露无遗,也许正是因为喝了“加料奶”才使得这群孩子变本加厉,继而当着作家的面强奸了他的妻子。这种行为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库布里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致的坏人,这首歌也为他后面遭受的痛苦埋下了伏笔。第二次,阿历克斯在命运的驱使下再次来到作家的家中,在浴室哼唱的《雨中曲》成为他命运的第二个转折点。环形结构使整个故事有一种因果循环的感觉。
影片的反乌托邦气质很浓,并配以或严肃或滑稽的交响乐,影片的风格很不严肃,但是反映的主题却很值得人深思。曾看到过一个思想实验:莎莉的船是少数在这片海域中定期航行的船,这也是她总在仔细收听是否有人发出求救信号的原因。所以当她听说一场爆炸导致12人落海,没有救生艇时,她立即将船开往事故发生点。但是随后莎莉收到第二条信息,她丈夫的渔船正在下沉,他需要帮助。问题是莎莉如果救丈夫,就必须前往距离12名溺水者更远的水域。那么莎莉该如何抉择?多数伦理学家认为,道德要求平等尊重每个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并非如此。比如,我们会为了私心而去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当然往往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恰好就是人性,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阿历克斯们,隐藏在我们深处的邪恶被表面的道德标准所束缚,因为现在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存在,我们的社会才井井有条,试想,假如某天标准被打破,世界会如何?
影片中大量使用的交响曲非但没有使得影片整体显得突兀,反而为影片营造出了不一样的效果。由此看来,音乐的使用并非总是需要循规蹈矩的,很多时候,按照很直观的感受来用,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2 ) 《发条橙》的后现代艺术风格

               《发条橙》的后现代艺术风格
一. 故事简介
《发条橙》是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1971的一部惊世骇俗的邪典电影,它改编与英国作家安东尼博金斯的同名小说。电影故事背景设定在了不久的将来,以主人公阿历克斯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阿历克斯率领几个和他一样游手好闲而又有暴力倾向的少年到处寻欢作乐,他们首先痛打一位流浪汉,随后找到一群欲强奸一少女的流氓,将他们痛打一顿,又一路驾车飞驰进入一乡间别墅借故进入家里轮奸女主人并将男主人打残。第二天,阿历克斯教训了手下一顿以确立自己的威信,晚上几人想用相同方式进入独居的富婆“猫夫人”家中,“猫夫人”报警,阿历克斯进屋二人争打起来,阿历克斯失手将“猫夫人”打死。欲逃离时又被手下报复当场打昏以致被警察逮住。阿历克斯入狱后急切想缩短刑期,于是自告奋勇去当一项名为“路德维柯”计划的实验品。此计划是为了改造罪犯而发明的,其原理是让实验者在观看暴力淫乱法西斯的恶性的电影片段同时为其注射某种药水使其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恶心。实验很成功,阿历克斯从此成了一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地“善人”。然而重返社会已毫无危害性的阿里克斯却遭到了家庭父母的抛弃,同时更遭到以前他的恶行受害者的一一报复,最终阿里克斯不堪折磨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料自杀未遂在医院时以前的政府高官为了政治目的要求阿历克斯配合作为成功治疗典范,阿历克斯欣然与其达成肮脏的交易。

二. 后现代影像风格
这里主要分析的是《发条橙》那混合着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与灯光艺术,以及电影风格化的,充满变化与律动感的影像节奏。这些也是整部影片艺术风格分析的精华与重点。
开头一段的影像风格给观众的震撼效果无疑是强烈的,同时奠定了本片的基调与风格。影片首先从阿历克斯的脸部特写开始,那夸张、诡异的造型,那淫荡、邪恶的神情令人不寒而栗,在接近10秒的定格后镜头开始向后拉,随即整个背景——科洛瓦奶吧缓缓呈现,镜头以对称构图的方式展现奶吧那极其黑色邪恶充满性暗示的布景造型,再配上风格化的独白,一举奠定本片后现代影像风格。
接下来痛打流浪汉一段,先是流浪汉头部以下(包括酒瓶)的特写,展现其落魄,然后又是一个拉镜头展现人物所处环境——夜晚的一条死胡同里,光线昏暗,老人落魄不堪。再来是从右侧出现闪动的人影——未见其人,先见其影。四个人影由于光线将几乎整个胡同覆盖——也包括老人,随着人影走近,画面被无比压抑。然后镜头转相反方向,四个年轻人缓缓走来。
与比利男孩打斗那一段是从一幅油画的特写开始,库布里克总是以特写开始场景我猜想就是要让观众看不到背景,猜不到接下来发生什么,同时又以后现代风格造型的特写加强这种诡异、疯狂的气氛。随后镜头向后拉同时向下移,才发现原来油画与另一个雕塑是歌剧院的顶部,破败的歌剧院舞台上比利男孩正欲轮奸一个少女。镜头转向另一方,阴影当中隐约能见到四个人徐徐从阴影中走出,这里的灯光又一次给人感觉以压抑乃至神秘。之后的打斗在影像上通过快速犀利的剪切,配上进行曲和人物表演性的动作,仿佛一场后现代风格的戏剧表演,极富暴力美学特色。
之后阿历克斯四人开车一路狂奔,采用强光直打人物脸部,展现出他们歇斯底里的疯狂状态。阿历克斯回家后一段在影像上极为精彩,随着贝九音乐的缓缓响起,先是房间墙上壁画与蛇的特写,再来是一段快速剪切一组对裸体耶稣雕像各个部位的特写,接下是对阿历克斯脸部神情的特写,此时的他抽搐着几乎癫狂。于是画面从现实进入到阿历克斯的精神世界,人被吊死、原子弹爆发、爆炸、火山爆发、山石滑落的画面与阿历克斯吸血鬼般造型的疯狂而邪恶的笑容画面的特写交叉剪辑展现出来,将人物内心癫狂,对暴力、色情崇拜等反社会的心理特征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再下来影像的特点则在于其影像叙事节奏的变化。先是用快镜头展现阿历克斯与两个女孩做爱的场景,配上进行曲,使整个画面显得无比滑稽,丝毫没有性爱场面的诱惑感。这是导演对当代年轻人性开放随意的性观念的一种嘲讽,将他们的性爱表现的小丑的表演一般。再下来是河边阿历克斯对同伙的教训,这里采用慢镜头,同样配上古典乐,而在暴力场面时对人物表情的特写,对人物动作的缓慢播放,将现实声音的消去放大进行曲的声音使这一段暴力镜头的极富表现力,而这后一快一慢的节奏对比不仅使影片具有对称美,更体现后现代的影像叙事风格与传统电影的极大不同。
随后的谋杀猫夫人的场景中,在表现人物打斗场面的时候,库布里克采用了手提摄相机的拍摄方式,展现打斗场面的混乱。同时又出现大量主观镜头,通过镜头展现人物神情,使气氛更加紧张。猫夫人被“性器”杀死时的主观画面与一副油画(一个女人张开的巨大嘴巴)剪辑在一起既巧妙避免了直接表现血腥场面,又是影片后现代的调侃与无厘头风格的体现。
监狱一段中导演采用大量景深镜头与全景画面展现监狱里压抑封闭的环境,其中最明显的是监狱长廊中一个景深镜头,对称的画面中部长缓缓走向镜头方向,这种对称构图的镜头是库布里克的挚爱,在《闪灵》中的走廊里这种展现压抑环境的镜头随处可见。再后来阿历克斯出狱前的两段表演,多采用低位仰角的主观镜头,阿历克斯蹲在地上任人凌辱,此时的他经过改造失去了作恶的能力,变得无比渺小,甚至是无助与可怜。而裸女在昏暗的灯光中缓缓出场后对剧场人物神情的特写,对裸女身体的特写,仿佛仙女下凡般给人以震撼,配上诡异而神秘的背景音乐,迷离的灯光下似乎某种神秘宗教仪式正在进行。
影片后面的部分影像上不及前面富有特色,唯有在Home那一段对老人神情的特写以及结尾展现阿历克斯想象中天堂里人们交欢场景令人难忘。这一段给人带来的关于社会伦理以及人性的思考可能更震撼。
总之,整部影片影像十分华丽,仿佛一场视觉的盛宴,很好体现了库布里克对视觉风格的追求,他的电影可能因为晦涩而看不懂,但其中的画面绝对令你难忘。通过多种角度的摄影,表现主义的灯光,还有影像叙事节奏快慢的变化使整部影片成了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在电影上最佳展现。
         
三. 后现代美工风格
后现代的风格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是影片独具特色的另一大关键。人物的化妆、服装、造型,各种风格化的道具,各类浓艳色彩的布景,兼具超现实主义风格与表现主义风格。
首先回到开场的科洛瓦奶吧,让我们将目光集中在人物造型与布景上。据库布里克本人说,整部电影基本上都采用外景拍摄,只有少数几个场景来自专业的摄影棚,其中就包括这座临时搭建的奶吧。“我看过一个雕塑展,里面把女人的手指作为家具展示。从那里我得到了个灵感,用玻璃丝构成人体形状的桌子,放在牛奶吧里。晚年的John Barry,我们的影片制作设计师,他设计了这个场景。为了得到这些人体形状的准确位置,John拍摄了同一个人体模特尽可能多角度、形态的照片,”库布里克如是说。库布里克对视觉效果完美主义的追求创造了一个影史上永恒的经典场景:阿历克斯那饰着半边的假睫毛、充斥着不羁与邪恶的眼神,袖口上血红的眼珠装饰。他与三个同伙坐在装横颓废的奶吧中,喝着掺入了迷幻剂的牛奶,手执着黑色的长棍,外穿着内裤以示性感。而奶吧则到处都是裸体的白色的女性,配以各种浓烈色彩与不同造型的头发,各种姿势的放置——有的向上平躺,有的跪在柜台上,她们的乳头是出奶口。背景是纯黑色的墙壁对比着白色的写法诡异的文字,整个场面的艺术设计不仅效果浓烈令人不寒而栗,更因为其大胆与肆意的风格而名流史册。
让我们再回到阿历克斯的家中,这一段的布景同样表现力十足。他那充满独特怪异装饰的卧室是由他自己的创造的,独属于他的领地,他养着大蟒蛇,墙上挂着他最爱的贝多芬画像,还有标记着穴位的女人裸体像,四个连在一起的耶稣雕像,头戴荆棘,表情疯狂,身上到处是血迹,还有充满浓艳而淫俗色彩的家具,壁纸。出了卧室,客厅中同样后现代的装饰,母亲艳俗的打扮,爆炸着的五颜六色的头发。这一切的布景、化妆、造型营造一个未来的超现实的家庭环境,符合原著中near future的背景设定。
提到后现代的场景,还不得不提就是两处惨案的发生地——Home与猫夫人的家。Home中女主人那身艳丽的红色紧身衣,她躺着的那个像潜水艇外部白色内部紫色的沙发,奇怪的灰色雕像,墙上巨大的画着各种植物的画像,男主人凌乱的发型,突出的眼球,色彩鲜艳的衣服……更明显的是猫夫人的家中,无疑就好像是一座后现代艺术展览馆:各种充满性暗的画像,那根硕大的银白色的“阴茎”,“猫夫人”暗红色的头发,绿色的紧身衣,乳白色的丝袜,脸上浓艳的妆容。
整部电影后现代风格的装饰数不胜数,美工效果卓越。这些充满着性与暴力意味的布景装饰让整部电影有种美轮美奂、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营造超越现实生活的未来世界。这些装饰令人不由想起了《恶之花》中的描述,暂时忘却了的道德标准中美与丑,使暴力、色情拥有了美感、成为了一种艺术。在这些布景中,暴力与色情无关道德,成为美学范畴里摇曳多姿的一支,充满了表演性、舞蹈性、与戏剧性,使影片里人物内心后现代虚无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凸显。
        
四. 后现代配乐风格
提到库布里克的电影,提到《发条橙》,就不能不提库式标志性的配乐,他很少为影片专门创作音乐,几乎全部使用古典管弦乐,体现在《发条橙》中尤为明显。对此库布里克解释道:“除非你需要一个现代的配乐,我非常喜欢使用管弦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音乐可以使用原版或改编版,就像《发条橙》里很多场景出现的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觉得请一个作曲家是没有必要的,无论他有多优秀,他也不是莫扎特或者贝多芬。你有如此广泛的古典乐的选择,包括同辈人和先锋音乐。这样让你有很多机会在最初的剪辑阶段去试验各种音乐,在一些时候为了配合音乐而剪辑影片。这在普通的镜头组里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在《发条橙》中,光说古典乐的使用是不足的,最重要的是这些音乐与画面的组合——有时是音画对位,但更多时候是音画对立,使整部影片独具意味,也极具颠覆性与创新性。
歌剧院内,罗西尼的歌剧《贼鹊》序曲的旋律中,比利男孩正欲强奸一名少女,双方互相拉扯着。这时,阿历克斯一帮出现,少女逃走,双方大打出手,在音乐声中厮杀着。整幅场景仿佛不是现实,而是正在上演的一出歌剧,人物舞台化的表演与对白更使现实与戏剧,真实与虚幻难以分辨。
疲惫的阿历克斯回到家中,放起了他挚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镜头快速切换,配合着音乐起伏,受难耶酥的塑像 ,血,钉子,荆棘,血。。。扭曲的灵魂热爱贝多芬的音乐,因此脑中所幻想就是这些场景。华丽的音乐,变态的美。
        Home中,阿历克斯们利用男主人公的同情心赚进家门,却恩将仇报,举起女主人,踢倒男主人,开始了他们的邪恶表演秀。阿历克斯唱起了动听而又轻盈的《雨中曲》,多么悠扬的歌声,可是此时画面中阿历克斯却捆绑起那对男女,然后伴随歌声一边痛打男人,一边剪开女人的衣服,还踢翻书桌、书架。歌声结束,真正噩梦开始…
        欢快的《威廉退尔进行曲》响起,音乐是用合成器加快的,画面也是快镜头播放的。阿历克斯正与两位少女交欢,三个小人在音乐声中走来走起,在床上动来动去,各种超快的姿势很具喜剧效果与新鲜感,令人发笑。在欢快的进行曲中,性成了一场荒诞的闹剧。
        依然是《贼鹊》,阿历克斯自述式的旁白。泛着磷磷波光的湖水,柔和的光线,四人走在河边,镜头被故意放慢了速度,缓缓的,细节放大。阿历克斯的平静表面下酝酿着的是一场内战。旁白结束,急速的小提琴曲一下子突出,伴随着阿历克斯挥向同伴的铁棍,落入湖中的人挣扎着。他想要站起身,阿历克斯邪恶狰狞的微笑,背后亮出一把匕首,长号和定音鼓开始共鸣!鲜红的血从同伴的手背上流下来,恐惧的眼神、失声的痛苦表情,我们听不到任何暴力的声响,只有交响乐,掺杂着暴力的旋律,暴力美学…
 以上是五段音画组合形成的电影片段,每一段都极富感染力。库布里克的绝佳创意在影片中时常闪现,而以象征着真善美的音乐来表现邪恶称得上是库布里克的独门绝技。贝多芬的《欢乐颂》、罗西尼的《威廉退尔》《贼鹊》以及埃尔加的《威风凛凛的进行曲》等古典音乐称得上大名鼎鼎,在影片中却成为配合亚历克斯等人的暴力活动的背景音乐,库布里克通过最辉煌和最欢乐的乐章表达了对邪恶人性的绝望,跟经典音乐开了一个大玩笑。

五. 后现代表演风格
整部电影的演员表演与其说是在演电影,不如说像是在演一台舞台剧。人物夸张的表演,舞台化的对白,说话时的考究的用词,拿腔拿调的语气,仿佛在朗诵戏剧,一些台词更仿佛是在表演一台诗剧。
首先是阿历克斯的表演与对白,本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所以有大量阿历克斯内心独白,而他的语言充满了一种嘲讽性。例如阿历克斯在施暴的同时称观众为朋友、兄弟,称自己为“您忠实的叙述者”、“您忍受折磨的朋友”,还有其他一些文学腔的独白加重了这种嘲讽,例如阿历克斯在家中床上一边性幻想一边作诗,阿历克斯入狱前的有一段独白等。除去语言外,阿里克斯扮演者那夸张的形体动作与杂糅着邪恶、淫荡、癫狂、无辜等等多种心理的神态表情为影片风格的形成增色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几段表演例如在Home时一边唱着《雨中曲》,一边跳着踢踏舞,一边尽情虐待着房主;还有河边教训兄弟时那优雅而又敏捷的身手,疯狂到极致的咆哮让几个兄弟完全被震慑住,毫无还手之力。当然还有出狱后失去反抗能力遭人报复时的无助的神情与惹人怜悯的话语,被囚禁被迫听贝九时仿佛被撕裂一般痛苦表情,还有影片结尾与部长交易的典型小人式的洋洋得意与得寸进尺。主演麦克道威尔的表演几近完美。
当然影片的配角表演的出色也是影片成功重要因素,许多人物出场时间短暂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配角的表演都抓住了人物的特色,表演得活灵活现:之前憨厚愚笨任由阿历克斯玩弄之后残忍报复仗势欺人的蒂姆,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乔治小子,毫无限度的娇惯溺爱孩子的父母,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呆板严肃却在裸女出场时露出着迷神情的警卫,体态臃肿却又坚持真理的牧师,由于不幸而内心走向极端与疯狂的左派作家,为了政治利益不择手段满脸虚伪的政客...一个个人物形象令人难忘。
纵观整部影片,人物夸张的表演与对白增强了影片的不真实感,如果光听对白,会以为剧中人物有足够的文明程度,这无疑与他们的行为形成强烈对比,其实他们是以一种看似文明优雅的方式干着野蛮人的行径,这种对比加深了影片的讽刺与批判力度。

    六.结语
《发条橙》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后现代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力,更在于其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而不像很多电影精致的画面下包裹着的却是空洞的灵魂。《发条橙》是一部内涵无比丰富的电影,其中对于人的本性的无情揭露,对工业文明扼杀人类天性的深刻反思,对个人自由与社会道德关系的探讨,对善与恶相对性的思考都极具挖掘研究的价值,由于本文主题是影片的艺术风格,所以就不对主题进行更多深入的探讨。这里只想说明的是,一部伟大的影片,不一定要宣扬正统的价值观,但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一定非得抛弃形式去追逐形而上,但一定要让形式为内容服务,不一定非要解决什么社会问题,有什么积极的社会影响、教育意义,但一定要提出问题,引发观众独立的思考。而这一切的伟大诞生的前提都要有宽松自由的文艺创作环境与具有理性与思辨能力的观众,《发条橙》在英国禁了30年,在中国更是不可能上映这种影片。我想说的是,只有我们的政治与文化环境到了能让这种影片上映的阶段之时,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才会贡献出令世人惊叹的伟大作品。
                     
                                                                                 2011.5.23

 3 ) 库布里克电影系列之《发条橙》

    《发条橙》是库布里克电影作品里最让我过目难忘的一部。电影根据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发条橙》改编,作家由于被迫经历了妻子遭强暴的暴力事件,因而创作了这部以探讨“道德选择权”为主题的小说。由于电影只拍了小说的前20章,因而导致了电影探讨的主题与小说宣扬的主题有出入,究竟是电影的主题更深刻还是小说的主题更圆融,早已无关宏旨,库布里克凭借其在电影中无与伦比的艺术创新,足以让这部《发条橙》名垂青史。

    同为关注人类未来的科幻片,《发条橙》没有《2001 太空漫游》那么多的科技成分,却将视角投向了人类社会和社会制度本身,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怪诞的、具有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的故事。由于库布里克夸张而真实地展示了暴力本能带给亚里克斯的愉悦和享受,并配以严肃的贝多芬或勃拉姆斯音乐,听觉和视觉强烈的高反差,极易招致观影的迷惑与混乱,因此,这也是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一度在英国被禁30年之久。

    开篇第一个场景,从主人公亚里克斯的脸部特写开始,头戴圆顶黑礼帽,右眼脸下方粘着假睫毛,脸上露出邪恶的狞笑。之后是一个平滑的、长长的拉伸镜头,依次露出了亚里克斯的全身以及他身旁的三个伙伴,清一色的白色紧身衣,一边品尝的奶茶,一边在密谋着晚上消遣自己的节目。亚里克斯身处的科洛娃奶吧装饰奇特,所有的物件均由姿态各异的白色裸体女子构成,胸脯为桌面、四肢为桌腿,不禁让人立刻联想起达利和达利的艺术品,那种夸张与变形的未来主义味道,即刻拉远了电影与观众的时代距离,奠定了电影超现实主义的基调。

    接下来的40多分钟,是观众观影思维最为混乱的阶段。亚里克斯欺负无家可归的老乞丐不过是无聊找乐,与一帮正在实施轮奸的小流氓斗殴是为了耍耍威风,强行闯入民宅行凶则纯粹是一场好玩的恶作剧;在《土耳其进行曲》的伴奏下,以加快镜头节奏的方式滑稽地展现亚里克斯与两个姑娘在床上的游戏;亚里克斯一边唱着《雨中曲》,一边跳着舞去强奸作家的妻子……狡诘的库布里克,用亚里克斯如痴如醉地享受暴力攻击的本能快乐,不断地挑战着观众的意识极限:对于歹念,你们是厌恶还是喜欢?对于暴力,你们会感到兴奋还是痛恨?亦或只是觉得像漫画一样不够现实?亚里克斯这个邪恶而又带点英雄气质的不良少年,有点魅惑,有点暧昧,甚至会唤醒我们业已沉睡的暴力本能。

    因杀人而被捕的亚里克斯,开始接受社会权力机构对其暴力倾向进行的行为矫正。在监狱里,为了早日获释,亚里克斯自愿参与了一项犯人改造计划。这个基于巴甫洛夫式条件反射原理的改造计划,一边强迫亚里克斯观看各种暴力的画面,一边给他吃药物让他产生恶心与呕吐感,以期在亚里克斯的心理上人为地建立起对暴力倾向的条件反射。双眼眼皮被仪器强行撑开的亚里克斯,被迫痛苦地观看暴力与性侵犯的电影。亚里克斯无助、惊恐、近乎崩溃的眼神,直击观众心底,仿佛又在直视与反问社会权力机构,以这样一种强迫的方式逼人行善,就一定道德?

    这项犯人改造计划无疑是成功的,当着一群政客和监狱高管,亚里克斯对于暴力和性侵犯所表现出的条件反射式厌恶行为,很让他们满意,亚里克斯被认定为改造成功而获释出狱。但是,社会并未表现出友好的接纳态度来迎接我们的亚里克斯。父母不欢迎他回家,只得愤而离家,在街上遇到了老乞丐的奚落和欺辱,又不幸遭到当了警察的两个旧同伙的折磨;落荒而逃的亚里克斯碰巧又撞入了作家家里,真诚的忏悔并未得到作家的谅解,作家反而利用贝多芬的音乐和亚里克斯暴力冲动之间的联系来折磨他,并最终导致亚里克斯以死来寻求摆脱艰难地做一个好人而未果的尴尬处境。

    亚里克斯大难不死,社会舆论开始一致谴责以这种方式改造犯人的不道德行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客为了挽回舆论的不利影响,又制造了一个亚里克斯在医院接受官员探访的新闻。面对着一堆闪光灯微笑的亚里克斯,表情越来越怪异,正当我们错愕猜疑之际,画面上出现了亚里克斯在众人的围观中与女子交欢的场景。这个意味深长的蒙太奇切换,将暴徒强奸女人与政客们强奸民意等同起来,表达了库布里克对政客们丑恶行径的辛辣嘲讽与愤怒。

    “善良来自内心,是人的自由选择。当一个人不能自由选择是,他不再是一个人。”发条橙原意指上发条的玩具桔子,电影向我们暗示了亚里克斯终不过是一个受人控制的玩具橙子,虽消除了恶习,却泯灭了个性与人性,更不幸沦为政客们为自己的政治目的谋利的工具。所以,电影《发条橙》更象一个关于人性在有规则社会中受到压迫的寓言,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不过是一个以非人性手段、更加暴力的方式,来控制人类邪恶本能的屠宰场。

    斯皮尔伯格说:“库布里克作品的特色,就是他精心雕琢的艺术感。”这部形式感很强的电影,不仅仅体现在超现实的、未来感浓烈的布景中,也体现在人物夸张的、带有舞蹈表演性质的暴力过程中,以及那些抽象的、又能给予观众充分的视觉冲击的电影画面中。亚里克斯用一个男性生殖器的摆设谋杀女主人的那个场景,就是一个给人强烈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的经典镜头,亚里克斯抱着那个摆设向摔倒在地的女人砸去,女人因惊恐而张大嘴巴的脸,立刻切换成了一幅现代风格的抽象画,快速地闪切抽象画中夸张的嘴部特写,不见鲜血,却比亲见鲜血淋淋更让人不寒而栗。

    库布里克独树一帜,开创性地运用各种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表达意念的创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电影语言,而且拓宽了我们感知的视野。这也是库布里克的作品不随时间流逝而黯淡,历久弥新,并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吧。

    2008年3月7日,是这位伟大的电影艺术家辞世9周年的忌日,怀着无比景仰的心情写此拙文,遥寄一个影迷对大师的无限追思。
 

 4 ) 关于《发条橙》的心理学思考

《发条橙》是20世纪鬼才导演库布里克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却曾因为片中大量的性与暴力情节一度被世界许多国家列为禁片。至今为止,关于这部头顶光环的“坏电影”的毁誉争议从未曾停息。不过它却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电影,没有之一。 这部影片不仅对政治、社会有隐喻价值,与心理学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评论家热衷于运用弗洛伊德那套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全片中无处不在的性暗示与布景的象征意味。而影片的内容更是涉及到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主题投射技术、厌恶疗法等心理治疗过程。在细节的处理上,也随处可见心理学元素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中对人的知(认知)、情(情绪)、意(意志)、行(行为)四者之间的关系有很深层的展露,它带给观众无尽的关于人性的思考与心理治疗的几个流派所采用的人性观点的辩证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主人公人格分析】 影片从一个脸部特写开始,一个右眼脸下方粘着假睫毛的俊秀的白人少年,脸上露出轻蔑且邪恶的狞笑。之后镜头被拉远,依次露出了少年的全身以及他身旁的身着类似中世纪宫廷装白色衬衣的三个伙伴。这正是我们的恶棍小主人公亚里克斯和他的三个哥们,彼得、乔治和丁姆。他们在正坐在的一个装饰奇特的叫科洛娃奶吧的场所,一边品尝的掺了药品的牛奶,一边在密谋着晚上消遣自己的节目。这个地方所有的物件均由姿态各异的白色裸体女子构成,胸脯为桌面、四肢为桌腿,墙上的壁画与装饰也极具夸张与变形的未来主义意味。这样的影片开头不禁让人联想到精神分析中的象征性暗示的同时,也奠定了电影的后现代主义隐喻基调。 这是一群无恶不作、为非作歹的问题少年。突出的特征便是随意滥施暴力,且损害社会的规范和他人利益后,毫无愧疚之心。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以一种荒诞派的叙述方式展现了这四个口音俏皮奇装异服的妙龄少年饮用含有迷幻剂的牛奶、攻击大学教授、痛扁老乞丐、夜闯民居,打群架,相互斗殴、逃学抢劫、强奸妇女等一系列邪恶的勾当。与一般的犯罪电影展示的黑社会分子的打砸抢杀不同,这些男孩儿的反社会行为并不以反社会本身为目的,他们的所有动机似乎只是为了满足个体的欲望。对于社会教化的那些大道理他们心知肚明,并常以卫道士的口吻调侃自己的过错,但是这些“理性时代的异端邪说”,对这些少年来说“即使明白什么是对的,并加以称许,但错的东西要照做不误。”社会道德规范的谴责并不能带给他们的情绪上半毫的罪疚感与焦虑感。另外,他们思维清晰,情绪稳定,没有明显的精神问题,这些混世魔王不过是一群知解了成人世界的秘密,却未经道德社会化的、在生活上无忧无虑、无计划无目的,也无责任心无义务感的小捣蛋鬼而已。 库布里克在处理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场面时极尽电影语言的美学之能事,不仅营造出了前卫的视觉效果,而且开创性地将听觉元素融合在其中,古典交响乐与暴力及性镜头的配搭产生出了奇妙的视听感受。这部影片自始自终都闪耀着震撼人心的奇思妙想,从镜头语言与到影片配乐,无论布景设置还是色彩运用,处处都彰显着大师风范。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亚历克斯们拥有的这种异常的行为与人格模式被称作“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当然,有时异常行为的鉴定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目前主要判定指标是看这种行为模式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否相适应。 亚里克斯家道殷实、父母慈爱,老师也可谓负责,此外他的学业成绩出色,他甚至还是圣洁高尚的古典乐爱好者,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露声色地将影片的观众引入到对于邪恶起源的困惑中。不过,就目前的心理学发展水平,也还不足以弄清楚邪恶到底出于何处。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素质基础之上,通过个体与其生长环境的互相作用,以缓慢的速度逐渐反展形成的。精神分析认为人性本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之所以纯以自我的满足为出发点、知过不思悔改又毫无羞耻之心,是典型的掌管道德的“超我”没有建立起来的表现。行为主义则顽固地不关心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这个学派的理论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行为模式,可能是由于儿童期的好坏行为未能得到父母合适的奖赏与惩罚所致。虽然不同流派对于人格障碍的原因有着不同的推测,但这些推测仍旧都因流于片面简单而无法提供系统性的证据。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极少主动求医,也很少得到治疗,即使治疗,他们对于各种治疗策略仿佛都存在“免疫力”,往往是疗程旷日持久收效却甚微。因此在心理治疗领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仍然是一种“病因不清,难以根治”的顽疾。 【“发条橙”意指为何?】  英语的“甜橙”称为orange,在马来语中orange却有“人”的意思(小说原作者曾在马来西亚生活过)。片子命名为“发条橙”实则是指“机械控制下横冲直撞的人”。电影的小说原著作者解释说“发条橙”——它标志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有机体上去。 “上了发条的橙子”中“发条”与“橙子”关系的象征寓意或许我们可以从三个纬度去解读,但综合来看,都是对于“自由意志”和“社会限制”矛盾关系的辩证思考。 1.被与生俱来的野蛮原始本能所支配的人。 小亚历克斯和他的同伴们表现出的暴力嗜好良知缺失可以用基督教里宣称的“原罪”来解释,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理论里“死亡本能”所指的“暴力与性”的部分不谋而合。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生物学的人与作为社会性的人本质上是对立的,从人类的人格结构来看,生物学的人是指包含了个体一切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的“本我”。本我是心理能量之源,以“快乐原则”行事,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性欲望和攻击欲望。社会性的人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建立起来的“超我”部分。超我依据“道德原则”行事,代表社会的是非观。而心理结构中的“自我”是为平衡的“本我”与“超我”的战争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现实”为原则,帮助本我得以用不触犯社会规范的方式满足其欲望与需要。 亚历克斯们这些一意孤行肆意妄为的年轻人,他们青春中充满了动物习性的演绎。如同是一个个内装弹簧、外边有发条旋钮,吱吱吱扭紧,直线行走的发条小机器一般不由自主。只是这些横冲直撞的小机器,走着走着,终于有一天要碰壁,撞得头破血流。 2.政府利用医学实验改造后,被强化刺激所支配的人。 对于该部影片,评论家及观众争论点的更多集中于政府在对待问题少年的改造时使用的方法是否得当上。 影片中政府矫正小亚历克斯恶手段是打破他过去的情绪提升剂——美妙的贝多芬们与暴力、性等行为之间的原始联结,重新建立了暴力行为与恶心作呕反应得联结,从此,别说是行使暴力,哪怕是被别人施与暴力或者是听到过去会带来快感的古典音乐,亚历克斯都会痛苦不已,用小说原著的中原话来说就是“把快乐的战斗变成垂死的感觉”。这种方法其实是典型的行为主义流派下的厌恶疗法,它的原理是将不当行为(这一行为受到某种愉快体验反应的强化)与一种厌恶反应建立联系,从而使人放弃或回避问题行为。一般来说,由于厌恶刺激(催吐剂是常用的厌恶刺激)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险和副作用,厌恶疗法需要在其它干预措施无效且来访者愿意的情况下才会选用。 (另:矫正亚历克斯的过程中医生利用了呈现影像的方式让其体验暴力与淫乱,这一点与库布里克在影片开头时对于我们每个观众做的事大同小异,无怪乎许多观众表示看的差点儿吐了,或者干脆看不下去。“现实世界的色彩,只有在银幕上看到时才显得真真切切。”在第一次观看治疗用的可怕电影时,小亚历克斯的独白说。你感受到了吗?) 主流的观点与《发条橙》的原著作者安东尼·伯吉斯本人的观点一致——“人在定义中就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善恶。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外表是有机体,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魔鬼或无所不能的国家来摆弄。”政府的做法只注重矫正效果的而不注重个体是否真的从心向善,这种剥夺了人的道德选择权的改造时缺乏人道的。 事实上,类似的批评不只见于对电影演绎本身的评论,行为主义治疗流派在其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备受这样的道德责难。批评者指出,行为治疗以行为改变为目标,不谈论人格、自我、动机等内在变量,不关心症状背后的原因,忽视了人的价值观与主观能动性,治疗过程更类似于对人行为的操纵与控制。有人甚至认为,行为主义治疗违反人道,与洗脑及酷刑无异。

对此,行为治疗者的回应是:治疗天生就是人道的,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是对行为进行控制,其它疗法的控制无非是隐蔽一点、间接一点,人们会对此使用一个不太刺激的词——“影响”。因此,问题不在于治疗是否是控制,而是这种控制是否有益于来访者与社会。当然,这种争论随即就陷入了“什么是真正有益”的循环诡辩中。 不过就实施来说,行为主义治疗是一种简洁明快又相对疗效显著的疗法,它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行为主义治疗加入了考虑认知的成分,目前认知行为治疗取向已经变成了一个高度复杂且被普遍接受的治疗取向,应用于个体障碍及社会事务的广泛方面。 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发条橙”表达了对后工业文明导致的半民主半专制的可能对人性造成伤害的担忧。具体是指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可能带来的主客体身份混乱。 影片中出现的被各种象征意味浓厚的符号所装饰各种房间、怪异的概念化的布景、前卫的太空化的家庭、卡通化的父母、亚历克斯母亲颜色艳丽的假发与着装,象征人体器官的仪式性的服装、奇怪的词汇与语调、人与人之间虚情假意的寒暄与装腔作势的关系。这一切都以真实的姿态呈现在导演刻意的安排之中,展现了一个由各种符号组装起来的、色彩光鲜,但情感与意识都流于肤浅与虚假的未来社会。 这个社会与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反乌托邦政治寓言小说《美丽新世界》中预见的那个由于享乐而丧失自由的未来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处——传统文学的衰落、性解放、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和浅薄化,孩子们厌恶书籍和自然、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热爱消费、热爱滥交。人们被接受到的大量的信息关起来,陷入自我中心,被“快乐至上”和感官刺激所控制,放纵、消遣、娱乐至死。 库布里克的作品往往带着很浓的反现代性色彩,这部也不例外。或许我们可以借用福柯《疯狂与文明》的句式来表达:发条橙是现代的牺牲者。 【个人暴力or社会暴力】 社会限制和自由意志的辩论,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发条橙》带来的最大的疑问便是“上帝究竟是想要什么呢?上帝是想要善呢,还是向善的选择呢?” “善心是发自内心的,善心是人主动选择的,当人不会选择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人了。”影片中在监狱里负责道德教化的牧师如是说到。然而,学了多年的心理学,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让我渐渐明白,人类能够达到的abnormal程度超乎了个人的想象能力之外,正如电影中实施治疗的医生所说:“设定界限总是困难的,世界是一体的、人生也是一体的,最最甜蜜、最最美好的活动也涉及到一定程度的暴力,比如性爱。”

人有享有自由的权利,但是如果这种权利,是以伤害其他更多人的自由为前提的,这种自由意志是否仍该合理存在?如果你的内心不愿接受,是否至少可以让你的身体去学习——暴力是可怕的东西?影片中的牧师与医生提供了看待“个人暴力与社会暴力”问题的两种经典的角度,但导演并没有表现对于其中任何一种观点的偏向,影片的任务在于展示,观点的选择权交还予观众。 我个人更倾向于赞同医生的说法。事实上,只要是社会性为特征的生物,相互控制是不可避免的。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相互控制史。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一旦个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他就应该接受改造。在道德教化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候,利用强制力迫使你不再伤害社会,这种强制是最后符合人道的选择。不过,影片中的政客显然并非基于如此高尚的考虑,他们关心的不是犯罪动机、不是伦理规范,仅仅只是减少犯罪的政绩而已。“用集中犯罪的方式惩罚犯罪”的以关押来改造犯人的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不佳,(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小主人公亚力克斯进入监狱以后,无论是面对暴风骤雨般的暴力惩戒,还是和风细雨般的宗教教诲,都不能让他有丝毫的悔改之意。他读《圣经》中的“基督降生”,满脑子浮现的却是圣母玛利亚的裸体;他读“基督受难”,却把自己想象成身着时髦衣装的古罗马刽子手。甚至在改造实验注射“吐根碱”的时候,他想着的仍是出去后重新召集帮派,继续过从前打砸抢烧的快活日子。)政客们开始试图通过新的手段进行狱政改革,“除政治犯以外,其它犯人扼杀掉犯罪反射就可以了”,至于那些成天滋寻衅滋事的社会不稳定因子的小混混,则收编到警察队伍中去。这些方法可能有其研究科学的研究背景,但至少在影片中,我们发现政府这种解决青少年犯罪的作为,对于罪犯个人和这个社会都是后患无穷的。

库布里克电影,政治寓意的讽刺往往十分之深刻,然而这部影片的批判性被隐藏了,甚至有点不置可否。这种刻意消减了原著中“强调教化”的处理方式中背后的用意也颇耐人寻味。 关于亚历克斯自由行恶意志的恢复,影片交代的较为轻描淡写。或许与亚历克斯坠楼后脑区的受损与修复有关,又或许心理医生在催眠状态下对他做了系统脱敏。总之,亚历克斯一觉醒来,医院里笑容甜美的女护士的卡片投射测验结果说明了一切——“一次治愈”与“二次治愈”之间,被政府的高超改造技术轻而易举拿走的“行恶意志”又被完好如初地还回来了。 影片看罢,我不自觉地联想到了2009年炒得沸沸扬扬的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少年事件。 在未受到网友大规模批判之前,主流媒体的一篇报道中这样描述“戒网专家”杨永信和他的“行为矫正治疗”: -------------------------------------------------------------------- 那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孩子,很多家长尝试过各种手段,包括打骂,找心理医生,找别的网戒中心……据说,都比不上独创“醒脑”电击疗法的杨永信网戒中心。 ………… 而杨永信治疗的关键是被称作“13号”房间的地方——行为矫正治疗室(电击治疗)。杨永信告诉记者,这里曾得到各界领导的视察和关心,领导们看到网戒中心把顽劣的网瘾孩子改造成天使般的青春少年,都非常惊喜。 --------------------------------------------------------------------- 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有警世与醒世的价值,拍摄于四十年前的《发条橙》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被电影删除的二十一章】 影片以亚历克斯的一句“我已经全好了”(I was cured all right)谢幕,而原著的作者还有故事要讲。库布里克砍掉了原著中拥有教化意义的的二十一章,让本以“大团圆”收场的故事提前以寓言讽刺的方式结束了。影片的结尾讽刺性的预示了恶棍少年暴力意志的复苏,虽然经历了诸多事件,但他仍然是怙恶不悛的典型,人性里没有丝毫悔改的的力量,道德与性格仍然不能有向善的变化。库布里克二次元创作后的结局似乎昭示着他对人性持的消极看法:人天生具有一种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的倾向。在许多时候人类就倾向于自我毁灭。 而原作中的结尾看起来更像印证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人性观:相信人有“善根”,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潜力。作者这样解释他的立场:“小说是建立在人生变迁的原则之上的艺术。除非能表明主角或者人物有道德改造、智慧增长的可能性,否则创作小说的意义其实不大的。”那么被删除的二十一章里我们的小主人公亚历克斯又发生了什么呢?简单来说,主人公遇到了唯一没有与它为敌的老哥们儿,对方厌倦了暴力,早已成家立业。在“好哥们儿”经历的感召下,这位邪恶的小主人公幡然醒悟到自己也想结婚生子拥有美满安定的生活,他终于意识到人生应该有所建树而不是一味地暴力破坏,对于自己烧杀掳掠、穷凶极恶的过去颇为羞愧,憧憬着能拥有洗心革面的未来。 如果小说结尾的这个逻辑具有现实发生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绝不止“一切都会好的,上帝的运作神秘莫测”这么简单,它的发生与亚历克斯在行为治疗之中与之后的具身体验脱不了干系。 前段时间关于德国支教志愿者卢安克的事迹在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广,卢安克本人的教育是以一种充分发挥孩子天性,尊重孩子自由发展空间,弱化说教,重视体验为核心的理念。这与心理治疗中森田疗法的一个态度相似,森田疗法认为因为只有行动才能调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在行动中才能获得单纯的思考或者知识理解所不能获得的领悟。行动不仅是性格的表现,也能改造人的性格。所以该疗法不关心认知改变,即它不注重说教,治疗的改变的着力点被放在情绪和行动上。依照这中观点,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亚力克斯之所以在原著最后一章中能够获得了道德新生的力量,其实是由于之前被迫行善的体验潜移默化地改变的了他对善恶的内部认知,也逐渐影响了他的意志选择,重塑了他的人格。 除去主人公亚历克斯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变化,首尾呼应的影片结构中,其他角色的心理模式及人物关系也非常值得思考,亚历克斯的父母、养猫的独居老太、反动作家、老乞丐、小团体里的丁姆和彼得都昭示着一些人性中并不那么理想的东西。父母与孩子之间、哥们儿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男女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都缺乏深刻的感情,每种角色都自私自利却装模作样,社会关系的伪善性显而易见。 影片的叙事极为严谨,逻辑清晰,情节紧凑。对白设计大多遵从小说原著,极富语言艺术色彩,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调,大大增加了观众奇特的感受。音乐运用、影像美学都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发条橙》是一部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神作,它的影像表现力远远地超越了那个时代电影技术及社会背景的局限,即便是40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会为它的前卫性所惊艳,为它的艺术魅力所震撼。《发条橙》是那种看过这后会久久萦绕在你脑中,挥之不去,让你有所困惑,有所思索的影片。甚至你会在不经意间回忆起它的情节与画面,而忍不住想要再看一遍。这就是伟大之物的妙处,促使你一吮再吮、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人类这种鲜美多汁的大橙子本身就太过复杂,大橙子与大橙子彼此联系构成的人类社会更是错综无比。电影能展现的人性只是一星半点还总扑朔迷离,但是好的电影永远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它们总能刷新人类对自身及社会可能性的认识。

 5 ) 紧绷的人类悖论

我一直很欣赏库布里克悲观主义的宿命论思想和唯美的艺术气息。从这位电影哲人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导演对于人类整体的关注和同情,尽管有时太过黑暗,但只有拥有对人生的疑问,人类对无垠光明才开始有了探索。
从《2001太空漫游》开始,库布里克就致力于探讨人类本质性的东西。可以这么说:库布里克相信人类本性的普遍存在,并且认为:在复杂的集体人性压迫下,人类需要用同样复杂的制度来约束自己,但是,这种约束的权利往往被少数暴徒所剥夺。这种可悲的人类悖论正是因为人类本身的不完美导致。库布里克一再想说明:因为人不是神,所以在人的身上一定会体现出一种本质性的“恶”。而人类同时又思考出了很多机制来抵御这种“恶”。影片中的条件反射治疗方法就是一例。但是无论是何种治疗方法,也只能短暂的抑制人的本性。最终人在面对社会选择时仍会体现出他的软弱。
影片围绕三个主题来抒发:第一,对心理条件反射制度的嘲讽,第二,对机构制度的嘲讽。第三,对人类普遍人性的探讨。
首先,影片认为:人类是有普遍人性的,这种人性包含了人的劣根性。原先,埃里克斯是普通人类的化身,他作恶多端,追求自在,无拘无束,天真烂漫。但同时,他又追求优雅,喜欢完美。按照弗洛伊德的“三我”学说:人类的无法无天,直截了当正是本我的实质体现。但是在接下类的剧情中,导演又隐喻了第二层观点:人类的灵魂是不可治愈的,所谓的说教和治疗,只是人的自欺欺人而已,最终人还是会在实际行为中堕落。我们不经想到了米兰昆德拉的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库布里克想说的是:人类诞生本身就是具有荒诞性的,而这些不可知的行为仍然是不可知的,人类也永远不能探求。就像人类的本性,我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总之,无论是宗教救赎还是条件反射的治疗,都是徒劳无功的。这正体现了库布里克电影中宿命论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库布里克电影中的杀人者和自杀者都是一体的,像《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发条橙》中的埃里克斯,《闪灵》中的杰克,还有《全金属外壳》中的教官。
按照第二层意思,因为人类的不完美,需要某种制度来约束人类的行为。影片中,监狱就是一例。福柯认为:社会便是无处不在的监狱。社会迫使人遵循某种规律,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埃里克斯的自由意志),社会必给人报复,而反之,一旦人有触与自己的本质,社会还是会给人报复。这便是人类最大的笑话。
众所周知,库布里克的电影配音堪称经典,在本片中,他把埃里克斯让人看似恶心的作恶情节和贝多芬的交响乐配在一起,让人看上去很不舒服,事实上,正是这样的错位,表现了人类选择自由意志的权利。导演告诉我们:人类的作恶多端是本性所致。同时,试图改变这种本性又是荒谬的,人的行为是一种循环,人不得不在这种循环中苟且偷生,渴望救赎。
虽然在电影中体现了人类只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导演并不欣赏这种权利,并且不承认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事实,但是从导演个人形象塑造上来看:导演没有抛弃个人。片中的埃里克斯是执着而坚韧的,在他体验了各种社会关系之后讽刺的宣布:我被治好了!这其实也是影片的另外一个主旨。总之,埃里克斯是人类的化身,所以我们在阅读电影的同时,会对埃里克斯的各种遭遇产生同情。影片最后的话语指的是:人类是在本性与社会法则的较量上妥协了,尽管两者都是同样邪恶的。
库布里克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类的无意义,迫使人类去创造意义……无论黑暗多么广阔无边,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光明……”我想:正是这位导演的执着的创造,才为我们诠释了最好的光明,人类苦难的光明。

 6 ) 行为矫正的案例教学片

力荐正在学习心理学的同学观看,看过就了解了行为主义疗法的效果为何不如认知主义疗法,是如何容易反复的啦~

 短评

其实也说不出哪好 但早期作为一个伪文青我还是给了5星

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有些经典,是靠表现形式撼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不同的年代对于震撼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所有要拿历史地位说事的经典,统统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

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13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经典的3p节奏..漂亮干净的画面

1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重看 库布里克真的是个非常真诚朴素的导演 不是直接演出来了么和神父的对话『善行必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才有意义 剥夺你的选择你就不是人了』那里 他的每部片子思路都很清晰 感染力不足/一头雾水是跳步造成的 改编成电视剧都会很出色 他才不可能装逼呢……

15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Stanley Kubrick竟然用《发条橙》解读贝多芬,开头至今令我心有余悸。

19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我觉得惊讶的是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真的让我觉得很经典

21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库布里克真混蛋,但也真天才。

24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没办法。。。谁让咱假装是文艺青年呢。。。很喜欢

26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我完全康复了”

2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第三遍看生理上的不适感减轻很多,在英国骚乱之后更能理解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危机原由,库布里克尽情展现在乌托邦神话下所能发生的丑陋一面,又转回手痛击倾向于将人符号化的国家机器,最终把世界交给暴力像永动机般循环的开放式结局,正义在人被剥削掉道德选择权后沦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一样的背景音乐

30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33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在感官层面上,我只知道自己第一次,从一部电影里,享受到了施暴的快感。没有理由,没有结果,没有思考,没有其他。

3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对于他的电影我一直都抱着没水平写影评就闭嘴的态度

42分钟前
  • lukas
  • 力荐

我愿意这么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看到男主角无恶不作观众恨死他了,后半部分看到他陷入无助受到非人道治疗,还没来得及感到大快人心就立刻又倒向了无限同情男主批判社会情绪中了,墙头草一样。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观影情绪中被导演狠狠的抽了脸。

45分钟前
  • 🐷🐷
  • 推荐

最欢乐的乐章VS最邪恶的人性 虽是大师之作但3星不推荐 因为观影中确实感到不舒服

47分钟前
  • Cici | 站在门口那么久
  • 还行

人性本恶,不要太凶残,也不能太软弱。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被利用的。

50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成功预言了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5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暴力慢镜,性爱快镜,一个本我的坠毁。只有笨蛋才会去思考,聪明的人用的是灵感和上帝的旨意。这两个多小时完全是库神对时代性体制永无止境的诘问,个人选择如果被抑制,是否善恶的边界已经被抹去。

55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看的差点儿吐了~~~

60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