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从2012

恐怖片美国2012

主演:安·唐德  德瑞玛·沃克  帕特·希利  Bill Camp  Philip Ettinger  James McCaffrey  马特·索维托  

导演:克雷格·卓贝

播放地址

 剧照

服从2012 剧照 NO.1服从2012 剧照 NO.2服从2012 剧照 NO.3服从2012 剧照 NO.4服从2012 剧照 NO.5服从2012 剧照 NO.6服从2012 剧照 NO.13服从2012 剧照 NO.14服从2012 剧照 NO.15服从2012 剧照 NO.16服从2012 剧照 NO.17服从2012 剧照 NO.18服从2012 剧照 NO.19服从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16:06

详细剧情

  Becky和Sandra并不是最好的朋友。Sandra是一家快餐店的经理,而Becky是一个希望得到收银员工作的年轻女孩。一个忙碌的日子,一个警察来电,指控Becky从一个顾客那里偷了钱,但是Becky强烈的否认。Sandra以她作为经理的责任感,遵从警察的指使拘留了Becky。这个选择开始演变成一场噩梦,悲剧模糊了合法性和理智,私权和谨慎之间的界限。

 长篇影评

 1 ) 批判的意义

第一次接到法院传票的电话时,我一身冷汗。
尽管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老古语在先,但仍敌不过我心里对“法院传票”这四个字的敬畏,脑海中的搜索引擎马上启动,找寻最近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和“法院传票”沾边的事儿。
一件没有。
倒是想起了最近新闻中报导的新出现的几种诈骗案,其中一种就是利用电话诈骗,手段林林总总,方法拐弯抹角,结果总逃脱不了一句话:把钱汇到指定账户,一切方可息事宁人。不过,这些手段和方法中尚未提及“法院传票”,想必诈骗分子还不敢胆大妄为到“太岁爷上动土”的地步,(事实证明了,永远不要低估了诈骗分子的想象力)。所以当时我还是琢磨了半天,现在想起来自然可笑,就像《服从》这部影片中的那些受害者一样可笑。

如同任何一起事后分析起来竟毫无技术含量的骗局一样,《服从》的故事总让观众为剧中人物的智商着急。一个忙碌的周末,快餐店的值班经理桑德拉突然接到警方电话,声称她的一名女店员贝基偷了顾客的钱包,顾客跑到警察局报案,因为警察局现在人手比较紧张,这位名叫丹尼尔斯的警察在电话中就命令桑德拉协助办案。首先要把贝基控制住,接着丹尼尔斯指导桑德拉对贝基搜身,此后的故事越来越离奇,就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来说,甚至有些荒唐。实际上,许多诈骗事后想起来都非常的幼稚,就连受害者自己也不相信,这么幼稚的骗局,自己怎么就入局了?最终也只能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解释。
其实,《服从》的重点并不在于骗局本身,因为这场骗局太拙劣,有经验的观众在一开始便能猜到骗局中的关键要素,那个警察是假的。有些观众据此便认为,故事不可信,尽管影片开头已经声明: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甚至在结尾,导演还用具体数字来增加这一声明的可信度,相必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潜意识里也认为这场骗局着实不怎么高明,所以才一再二二再三的用“真事改编”来消解观众对剧情的排斥。

那么,这场拙劣的骗局如何起作用的?
骗子声称自己是警察,并煞有介事的以协助警察办案为理由指导受害者的行为,或许正是骗局得以成功的关键的因素。其中不乏反映了人们对于权力的迷思。
上世纪六十年代,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来探讨人们对于权力的反应。他找了40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市民作为受试者,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受试者充当“教师”,在实验者(斯坦利及其助手)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受试者便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程度的电击。后来,斯坦利又改变实验要素,做了19个独立实验,对象多达1000人,这些实验的设计与结果震惊了全球心理学界,引起了人们对权力、个人道德以及自由意志三者关系的谈论。世界各地的许多心理学家在不同时期又重新做了这次实验,以期“时间性”和“地域性”这两个变量的引入能改变斯坦利的实验结果,然而他们的期望落空了,实验结果和斯坦利的基本吻合,这无疑说明了,对权力的盲从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天性,不分时间和地域。
《服从》实际上就是斯坦利实验的电影版,它以故事的形式阐述了人们对于权力的盲从。在这个故事中,冒名警察充当了实验操作者的角色,值班经理(及其未婚夫)充当了受试者的角色,而可怜的女店员充当了“学生”的角色,不断反抗,却遭到越来越强的“电击”。值班经理在快餐店这个小团体里尽管原本就有点小权力,平时还算平易近人,但自从受到“警察”电话这个更大权力的指导,观众可以看到她的权力慢慢得到加强,最终其身份已经因权力关系而与警察认同了,仿佛自己也穿上了警服。

看到这里,人们不免会想到另一个更为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又名“路西法效应”。就在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十年之后的1971年,斯坦利中学时代的好友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研究小组从70名应征者中选出24名实验者(他们都是美国大学生),随机抽出12名,让他们饰演监狱的看守,余下的12名饰演囚犯。第一天,大家还相安无事,但“囚犯”第二天便发起了一场暴动,撕掉囚服上的编号、拒绝服从命令、取笑看守。津巴多要求看守们采取措施控制住局面,最终,看守们采取的措施包括强迫囚犯做俯卧撑、脱光衣服,拿走饭菜、枕头、毯子和床、让囚犯空手清洗马桶,关禁闭等,然而,局面还是完全失控。第六天,在津巴多的同事克里斯丁的道德质疑下,实验不得不停止。2001年的德国电影《死亡实验》就是以此为蓝本改编而成,2010年,好莱坞又进行了翻拍。
《服从》中,冒名警察让值班经理找人看管贝基,因店里的工作人员很忙,值班经理找来自己的未婚夫伊万来看管。在快餐店的仓库里,伊万和贝基基本上重演了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尽管伊万没有穿警服,贝基也没有穿囚服,但是,警察的电话赐予了伊万一套无形的警服。对于剧情外的观众来讲,这套警服因警察的冒名而显得荒诞不经。但剧中人物对此却深信不疑,所以才令贝基的对自己囚犯角色无能为力,只能任人宰割。

如果冒名者冒名的不是警察,故事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局。正因为是警察,一个权力机构的象征,才使得人们丧失了最基本的自我反思的能力。何以在权力面前,人们会如此的盲目服从?斯坦利的实验证明了这或许潜藏在人的本性内。这种本性可能部分的源于生物学,而更多的可能是基于社会学,或许是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已经通过种种的惩罚手段(就像影片中伊万奉警察之命对贝基的惩罚一样),把“对权力的服从”内化到种族的基因里去了。这是意识形态最成功的,然而也是最可怕的结果,人如果丧失了对权力的反思,便只能“我为鱼肉,人为刀俎”。
此时,批评的意义便体现出来。
因为,批评首先需要反思和质疑。
《服从》的结尾,出于道德的责问,伊万不想再看管贝基,值班经理只好请另外一个员工哈罗德来看管。冒名警察又要像指挥其他人一样指挥哈罗德,哈罗德只说了一个词:“为什么?”。虽然只有一个词,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词的重量,它彻底改变了《服从》的剧情,如果这个词提出的更早一切,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其实,剧中也有人有机会提出这个词,但是在强大的权力面前,他们欲言又止。之所以被哈罗德提出,并不只是因为哈罗德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当警察在电话中要指挥他脱掉贝基的衣服,检查是否有被盗的东西时,哈罗德说:“我不认为看女士这么裸着是一件得体的事”,这样的道德底线,剧中每个人都有,为什么那些人就轻易的按警察的命令脱掉贝基的衣服,尽管他们内心也曾犹豫不绝?
在权力面前,很多人容易丧失自我,或许是出于对权力的过度信任,或许是出于权力的淫威,自我的丧失使道德底线也随之坍塌,而哈罗德却没有这样,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一种权利——对权力的质疑和批评,尽管这并不容易。然而,正如E•B•怀特在《镇民会议》一文中所说:“人们为权利而奋争,毕竟是件好事,否则,时间会像老鼠一样,一点点的吞噬掉这些权利。”

 2 ) 《快餐店陰質事件》:失去理性與辨證思考的人

《快餐店陰質事件》(Compliance)是一部相當有啟發性的電影,從中可以看到人在特有的環境下會做出怎樣的判斷與處理一些問題。或者觀眾會認為戲裡的情節是很荒唐,但世界那麼大,更荒謬的事仍有很多。當看過在影片分享網站上那些真實的新聞片段,更覺得這部電影有它的存在價值,就是要警醒我們保持警覺與懂得說「不」。觀眾不要妄自菲薄的只笑別人的無知,當設身處地時或者無知的正是自己本人。

  更諷刺的是同類的「整人電話」並不是發生了一宗半宗,而是有接受七十多宗的案件。而在快餐店發生的這宗最具代表性,現實裡的主人公獲得了麥當勞公司的賠償,總值五百萬美元,另加補償費百多萬美元。此案中牽涉的不只是冒警、還有是性侵犯與強姦,最引起我們思考的是到底這個責任應該是誰負,是年輕受害人的上司?是麥當勞公司?是打出電話的人?還是受害人本身?本來這件事情只需要多打一個電話就能證實,但只欠了一步就釀成了後果。

  案件是發生在2004年4月9日,而大約在四年後的香港也發生了一宗真實的「快餐店陰質事件」,兩者同樣都是有強姦的成份,也有的是受害人為何不懂說「不」,年輕不是無知的藉口,無論是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屈服在強權之下,也要懂得保護自己。荒謬的事情的確何其多,記得有一宗的新聞初中生被朋友操控當援交女,小時候在學校不是就有教過我們要保護自己嗎?為何受到傷害之後都不懂向人傾訴,反而都變成「服從」了。

  無疑這部電影是很適合喜歡心理學與社會學的人士觀看,當人失去了理智與批判思考的時候,會不理會前因後果做出一點事,而權力也會使人腐化。電話騙案到今時今日依然有人上當,所反映的是罪犯利用了人的同情心與同理心,為了追求正義而達到自己的私利。

  基本上可以把《快餐店陰質事件》當成是一部心理學的教材多於當它是一部電影,戲裡主要是重現當時的一些情況,也可以當成是一個心理學的實驗來看。而我們可以用「囚徒理論」作為解釋,首先很多人都會把罪名推到SANDRA的身上,原因是她接受另一位主事者的操控,假如她不遵守規則或許她會被控告阻差辦工,SANDRA是一位良好公民,因此她只有順服在權力之下。而我們這裡講的受害人BECKY,同樣有這樣的擔心,而她是相信SANDRA的,因此只想快快解決這件事,SANDRA在某程度上是從讚美之中獲取了認同,而她也相當的享受其中。而我們也可以從戲中看到有人是服從的,而有人是選擇拒絕的。這就是實驗的可取之處,究竟人會否順從在權力當中,拒絕的人自有他們的勇氣,而接受的人到底在想什麼。這是相當有趣的也很難解釋的,或者是慾望、又或者是對權力的渴求,特別是人在其位是未必能抽身。特別是SANDRA當時是分店的話事人,她希望一切都是順利又能保得住名聲。至於在戲中「雪櫃問題」與「神秘顧客」並不重要,只是帶出店裡繁忙的景象。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展現出張力,呈現了一個只有服從,沒有說「不」的世界,對電影的定位其實不必執著它有沒有什麼橋段與製作。本身這個世界就很荒謬,於是電影世界把這種荒謬與無知推到極致,也使這部電影成了話題之作。另外,可以看到的是「老大哥」的情意結,在觀看、窺視、探聽之間製造了有層次的戲劇效果。《快餐店陰質事件》令觀眾想起《實驗囚室》的路西法效應,好人與壞人是可以一念之間的形成,SANDRA的角色從來沒有想過做壞人,反而她是一個好市民,而後來在真實的事件中DONNA SUMMERS(是事件裡的經理),她在訪問當中提到她只是想協助警方,而後來據知她也在麥當勞公司中得到了賠償。無疑她並不想當加害者的,只是當潛意識與當下的判斷超越了現實,反而會為別人帶來了傷害。

  當看過真實事件的報導再比對這套電影並不感到意外,事實上《快》片只是一個再現,談什麼戲劇手法都是白費心機的,當然無論怎樣也要塑造一點的懸念,但最重要的是還原了案件的事發經過,對它的要求大約是止於案件就已經足夠了。而看過電影的人,應該把這部片推介給身邊的人觀看,以儆效尤。

文/Dorothy

 3 ) 探讨人性的电影

类似的电影还有《浪潮》,讲述的是一个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纳粹的情况,而模拟了纳粹当时的宣传、组织之类,结果只用了五天,就在校园内成功组织了一个类似于纳粹的组织或帮派“浪潮”。还有一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人(随机的人),体验监狱生活时,被分为警察与囚犯的故事。

这些影片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人在一些环境中会做出与自己平常生活完全相反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事后看起来完全不可思议!另外,人的行为有时会根据所处的位置来决定,如此片中的女老板、女老板的情人一样,在得到”警察“的授权之后,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着”审判“者的角色。

不过,话说在国内,应该不会有这种事情吧,记得我妈当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有一张法院传票....“,还没说完,我妈立马挂断电话,一句废话没有。

 4 ) 其实这种事并不荒唐

对影片内容不想评价了。

我只是想对那些认为“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相信这事的都是SB吗?、美国人民智商捉急”的那些人说:也许你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这种事情确实在你我身边发生。

就好像我们中国的电话诈骗,说你非法洗钱,得把你银行卡里的钱都转到”公安局的安全账户“;说你的家人被撞了/受伤了,需要你给医院汇款等等。。。

虽然我们这边发生的案子基本都是以被害人的金钱为目的,而不是像片中导致了被害人受到性侵。可是这些案件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这不在于被害人的智商高低,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引用一位豆友对此片的解释:人性的丑和面对来自强大权利下的压力承受能力。

所以,请那些自认为智/情商极高的观众,请嘴下留德。也许下一个被骗的就是你周围的人。

 5 ) 權力是邪惡的, 也不及偏見的愚昧邪惡

這件事完完全全如電影死亡實驗Experiment一樣(based on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當人給賦予權力之後, 人便覺得自己是優越一點, 處於劣勢的人開始乖乖的服從

權力是多麽的邪惡,

盲目服從是多麽的愚昧

電影最後是由Harold, 一個不修篇幅的人的懷疑, 才使事件終結

店長主管, 看似有識之士了吧, 還是以為Becky是壞女孩, 還是自以為是, 倒頭來還不如一個司機

所以人呀, 千萬不要被偏見Stereotype影響

 6 ) 关于一些人认为事情很白痴,电影很傻逼的,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其实大家觉得剧情不合情理,这可能是大多数观影者的看法,我开始也这么觉得.但是仔细一想却也不尽然.此文只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有其他想法欢迎交流。
       首先当时的情况是,店里的冰箱没关导致很多食物坏了,而马上就是周五狂欢夜,有大量的顾客来吃饭,要命的是还有一个没表露身份的检查员.女经理本来想自己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但是她的能力却没有那么好,结果开始营业大家都忙得焦头烂额。8分钟左右的烤焦的薯条和店员被弄坏的指甲就是证明。而经理也在为迎接秘密检查员而布置任务。这时候有人叫她,说有个警察打电话给她,让她打回去。她先入为主就有了对方是警察的印象。
       然后就是女主角辩解,每次当她要跟那个所谓的警察辩解的时候,那个警察都会让他冷静,然后把电话给别人。在17分钟时,警察说到他也在跟区域经理联系,在经理质疑警察所提的要求时,警察都说这是标准程序,打消经理和其它执行行为的疑心和顾虑,让他们认为他们按照警察所说的做才是正义的,道德的和符合自己职责的,因此虽然许多人对警察要求的行为开始都有质疑,但后来都屈服了。在我们开来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真正代入到当时的情景中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是符合警察说的“道德”的,而且是在帮助女主角。
       接着在经理将衣物放到车上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经理对于店员偷钱是怀疑态度,之后由于男店员弄错顾客的单子的事情,经理所承受的压力过大,加上警察说女主角的哥哥是毒贩,使得经理认定了女店员偷了顾客的钱,因此在38分钟时她就对那个男店员说“她偷了一个顾客的钱”。此后,男店员因为和女主角的哥哥相识,而且(可能)暗恋女主角(猜测),因此拒绝了警察的无理要求,并在后面一直关注此事。而经理的未婚夫因为喝了酒,加上(可能)本来就有色心(他对警察的指示执行得很彻底,用命令的口吻,不像经理那样有所顾忌,并与女主角用商量的口吻交谈。)
       最终,在警察的诱导之下,杯具发生了。另外看了评论之后我特地百度了下路西法效应,确实如此。就像结束时经理说的,当时她将那些对女主角不利的因素都忽略了,沉浸在自己做“专业的警察代理人”的职责敢和使命感中。而快餐店的特殊环境则导致了店员习惯于服从上级的安排,导致了经理服从警察的指示,警察则在指示中不断强化(用鼓励和奖赏)经理的“正义感”。

 短评

煎熬的观影经历。注定成为年度最受争议电影之一。放映后引发了强烈争议和讨论,也算是本片的成功。看得出导演也是带着疑问和好奇来拍,喜欢这种心态。演员出色。至于内容,汉娜和浪潮学生们的盲目与本片展现的日常“蠢事”受到相差千里的舆论待遇,但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为我们展现出两者间惊人的联系。

5分钟前
  • 怪盗巴金斯
  • 推荐

一通电话居然能骗过那么多人进行那么长时间的性骚扰。人要时刻保持理智,不要被强势所吓怕!

7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在此片播放近大半的时候我开始骂人了,讨厌这处处不合理的故事,胡编乱造!当片末提到此案件在美国发生七十起时,我他妈彻底懵了!我相信这世上像片中人物如此傻逼的人是极少的,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是这电影没有还原真实案例,给一星,去你妈的,表示我的厌恶!!

9分钟前
  • Ares
  • 很差

哇!太对我个人胃口了。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小格局,极少的出场人物,极具现实性的题材和意味深长的结尾。结构精巧叙事直白紧凑。但从真实事件的角度来说,故事中的人都好白痴,很容易被揭穿的骗局却落得如此悲剧。但是细想下来,特定的工作场所铸就特定的人群和思维模式。服从其实有时是人的本能,可怕

11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还行。"咬咬牙赶紧了事""我可不想和这个事有啥关系"促成了事情深度发展,也没有多荒诞,第一个人相信"警察"然后对接下来的每个人这么介绍时就造成了一种信任暗示,所以说愚蠢又自以为是的中年妇女是社会不安定元素阿

16分钟前
  • 米没了
  • 还行

他们吃的炸鸡了加了什么吗。。。

18分钟前
  • hakkaking
  • 较差

这片中国人来拍就是《法治在线》,有那个必要浪费胶片吗?

21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只能说老外都太实惠了,在中国,法院传票的电话谁没接过?

23分钟前
  • 赵无乱
  • 还行

天哪

26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看得我这个生气啊!警察办案都用电话指挥啊!?说脱光了搜身就让搜啊!?女生衣不遮体时不相干的男士能在场啊??片子讲述的如此漏洞百出、低级的犯罪案件,所谓的经理就如此应对啊?就算小学不毕业智商低,那以上的人之常情都不懂吗!?悲催的是:本片根据真实案件改编,且不止一起!

28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较差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很荒谬,但确实是一起真实事件,不是心理实验啊。

33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推荐

Sandra其实是出于对Becky的反感才一直配合的吧!

35分钟前
  • Giosuè Ψ
  • 推荐

硬了。

36分钟前
  • 永泽
  • 还行

赤裸的讽刺与深刻的警醒。这个看似荒谬的真实案例,一方面是对人性丑恶和愚昧的自视检醒。另一方面则是对机械行为与惯性思维的直面讽刺和批判。非常优秀的低成本剧作。

38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导演的出发点是很善良的,他想通过解析一件电话诈骗案来告诉大家谨防骗子,或者更进一步,分析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当然这正如他自己放映后说的,他自己也不懂。所以很简单,电影没拍好,更别期待大家看出什么所以然了,这就是一群笨蛋做出的傻逼事。。。就是台上试图解释的几个心理学专家实在太可怜了

3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圣丹斯佳作-题材非常好,一个恶作剧导致了一场不可容忍的性侵犯事件. 看完片子第一个感觉是片里面的人的行为都很白痴. 回头想想, 其实我们都在服从, 很多事情别人说你应该做, 我们就去做从来没有想到黑白对错. 服从, 短时是一个行为,长久就成了习惯

42分钟前
  • 包子岛
  • 还行

小成本不错的配乐和群戏,从露点戏开始有点失控,好在没有烂尾。娱乐性的不适感大于实验性。

46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本片再次证明了两个简单的道理 1)脑残者周围都是脑残 2)没有什么比脑残更可怕 另外 看好导演成为第二个迈克尔·哈内克

47分钟前
  • 背包上学上成驴
  • 还行

怎么连最起码确认执法人员身份都不去做!

49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这部电影看得实在让人太不舒服了,让人有忍不住想打人的冲动。同时,由于这个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你似乎又不能将问题归罪于创作者。因为确实有很多类似的事件发生。或者,唯一能解释的原因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有时遇到类似的事情,兴许也未必会很清醒。所以,还是多长点心眼儿吧。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