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2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3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4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5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6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3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4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5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6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7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8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9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22:52

详细剧情

  翻拍自1957年Sidney Lumet的12 angry men。  一个车臣男孩被指控谋杀自己俄罗斯军官的养父,所有证人和证据均对他不利,12位陪审团成员对此展开了讨论,他们将决定男孩今后的命运。  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种族。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心不在焉, 对这起案件并不在乎,除了一个物理研究员之外,他们都认为男孩有罪。但是,物理研究员唤起了其他11个人对生命的尊重,他们开始认真讨论这起案件,讲述各自生活中的故事和经历,在决定男孩命运的同时,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终,当他们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陪审团主持人(Nikita Mikhalkov 饰)的决定却出乎意料……

 长篇影评

 1 ) 本来是打算给四星的……

但想了想,还是只给了三颗星。

为什么?

因为这部电影太不pure了。它设置的主题太多,想要传达的信息量实在太大,虽然不至于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实际拍出来的状况是多少显得混乱:鲁迈特原版的对陪审团制度的质疑保存了,车臣战争对俄罗斯人心态的影响更是他着重强调的,然后贯穿始终的对俄罗斯现状的不满(“满街都是奔驰宝马奥迪,到剧院步行只要三分钟的路堵了八次”),涉及到每个人叙述部分时又掺杂了每个人太多的个人感情,几乎每个人都说了一个自己的跟案件未必有关系的段子,然后又对案件本身兴趣大增(因为跟民族问题相关啊)增加了不少悬疑剧元素,最后还自作聪明地弄出个陌生男人……王怡认为这个版本比鲁迈特的立意高,呵呵,或许吧,但立意不是一切,虽然米哈尔科夫总算没有让他的电影失控,但还是显得凌乱不堪,而且力道一散,感觉无论哪个主题,都着力不够,只是浮光掠影,就这样过去了。不管立意不立意——我讨厌以文学的方式来讨论电影,就影片成色看,无论是节奏、集中性,还是叙事的掌控力,这个都比老版要逊色不少。

接着说说技术。无论新版还是老版,都是技术相当出色的电影,但区别在于,老版的技术,跟叙事融合得很好,无论是开场极漂亮的跟踪长镜,还是进入封闭空间后精准的走位,都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而新版,很多时候,让人觉得是炫技——技术成了一种装饰性的尝试。比如4次插入进来的小狗叼着人手经过的镜头,某种意义上来说,至少可以减少一次,总是重复,连闪着亮光的悬念,到最后都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看这部电影,说明一个道理,不是把海鲜放在一起煮,就叫佛跳墙的,大杂烩还是大杂烩。

顺便说说米哈尔科夫,这个斯拉夫主义很重的导演,可以算目前俄罗斯导演中名气最大的之一了,但我不是很喜欢,因为那种斯拉夫的味道太重了!有时候为了渲染这种情结,他不惜破坏整个电影的结构(西伯利亚理发师),使这情绪本身成了电影中一个独立出来的部分。说到意境,跟同样有斯拉夫情结的索科洛夫比,差远了。

 2 ) 由十二怒汉想到苏格拉底

由十二怒汉想到了苏格拉底,想到了多数人暴政。俄罗斯人普遍讨厌车臣,所以对那车臣孩子没有好感。什么感觉呢,就像很多中国人仇恨日本人那样,先入为主了。雅典那时候信奉神,所以不喜欢苏格拉底的言论。多数人有什么优势?就是可以在投票的时候强迫少数服从多数。人少言轻,当只有你一个人这么想别人却反对的时候你还会坚持吗?你是否也会随大流做出选择?毕竟待在一个大群体里面会更有安全感,不是谁都有勇气对抗整个世界,不是谁都能横眉冷对千夫指。但是诚挚得感谢那些"另类",因为他们,文明才能更快地发展。电影中,陪审团的人虽然同意那个孩子无罪,但是拒绝给予更多的帮助。是啊,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事业,换了你愿意花时间帮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吗?电影的最后,窗外飘着大雪,那个人说,你可以选择待在这里,或者自由飞去,但你得自己做决定。是的,你也得自己做决定。

 3 ) 比较《12怒汉》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12怒汉》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属于同一类,他们都在密闭空间里,设置悬念构成剧情张力,而且都是话痨片。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场景只局限在一个客厅里,7个人聚在一起为同事约翰逊送行。就在彼此的谈话里,发现约翰逊竟然是活了2000年的原始人,怀疑、求证,争吵、谅解,历史与宗教话题的延伸,颠覆并且推翻。一个小时的电影,有时以为是悬念片,有时以为是爱情片,有时以为是科幻片,有时又以为是恐怖片,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俄罗斯版的《12怒汉》场景也局限在一个大仓库里,12个人聚在一起为一宗案子下最后判决。一名车臣孩子被控告杀了他的继父,案件已审理很多天,而陪审团必须达成一致意见才能离开那间密室。怀疑、求证,争执、说服,法律和宽容的较量。从1:11到12:0,两个小时的电影,将俄罗斯的社会、政治、历史问题一一陈述,并提出道德伦理的形而上的质问。
这两部电影的内容都很出彩,大力推荐,但是在这里,我想探讨的是两部电影的拍摄手法。
俄罗斯版《12怒汉》在架构与手法上与1957年美国的原版是一致的,这并不影响他的经典,因为它在内容上有所革新且更胜一筹。所以,即使手法一致,还是无法诟病。
有人说,这样的情节更适合舞台剧,反正就是12个人,舞台就是密室。但我以为,舞台剧和电影的效果依然大不同。由于舞台离观众有一定距离,所以话剧演员的表演和电影演员的表演有极大区别,比如声音,要大声,要比平时说话更激情;比如表情,要更夸张,比如肢体,要更明显。而电影拥有特写,反而不能太夸张,而是需要真实。
在《12怒汉》里,12位演员轮番出彩,最令人动情的就是当初最坚持“有罪”的出租车司机,他是倒数第三个被说服的人,他谈到他与前妻生的儿子,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每一次沉默,直至他哽咽时,我也已被感染同样的悲伤痛悔。这里用的都是人物头部特写,假如换作舞台剧,观众就看不到他脸上每一处细微的变化,就不会达到这样完美的效果。
但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不同了。尽管也是密室,也是靠谈话推进情节,但他抓的是故事本身的震撼性和荒诞性,即使没有人物特写,仅仅靠主人公的叙述就能抓住观众全部的神经。想想看,这个原始人曾经见过佛祖,还差点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更震惊的是,他原来就是耶稣!(就是这个环节,让我认为这是部恐怖片。)故事的结尾就愈加出人意料,对这个故事保持最坚定的怀疑的教授竟然是约翰逊的儿子,而且,他在得知此事后心脏病发,死了。仅仅依靠这寥寥数语,这个故事就很吸引人了,因此,导演也实在不需要借助特写来感染观众。
两厢比较,两部电影都用到了相当复杂的场面调度,在单一空间里如何使得电影生动,多变的场面调度是关键。但是,《12怒汉》使用了更多的镜头语言,或许是由于他拥有12个主角,当每个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拍摄,否则就算场面调度再多,看起来依旧雷同、单调。相反,《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只有一个绝对主角。
很久没有这样去看电影,他们的拍摄手法的确比较另类,不得不引得人关注。除却技术问题,这两部电影也是个人力荐的作品,错过可惜。

 4 ) 车臣孤儿背后的故事

   一般而言,我借电影体验另一种人生的耐性不超过3个小时……不过大审判让这段人生体验非常精彩。否则谁也不会花长达3个小时看12个男人拌嘴。。。
   12个彼此陌生的男人,聚集在法院临时借来的篮球场--一个并不严肃的地方,决定一个车臣男孩的生死。
   每一部《十二怒汉》都在讲述本国的某种社会矛盾,人们内心的歧视和固化的偏见。俄罗斯人讨论的是这样一个案子:车臣男孩被控谋杀了他的俄罗斯养父。
   这部电影上映于2007年,在此之前,俄联邦经历了接二连三的恐怖袭击,公寓爆炸、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别斯兰人质事件,一次比一次惨烈,全都伤亡惨重,也就是说那个时间点,刚好是两次车臣战争之后,恐怖主义自虐,代价直接作用在普通人身上的时候。
   车臣,是毛熊身上的一块伤疤,他们自己也一样伤痕累累,格罗兹尼一度几乎化为灰烬,俄军同样也伤亡惨重。在影片中,不仅是出租车司机一口一个车臣小崽子,野蛮、未开化,能歌善舞还有些威风的车臣叛军首领--在这里直接把他定义为恐怖分子有些不太确切,因为影片没有显示他有恐怖行为。
   有次可见,在当时,俄罗斯人和车臣人已经出现了民族情感断裂。
   车臣,有民族的问题,也有历史的问题,不能简单的类别化。如果别人的故事可以变成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甚至可以从别人的国家看到极其类似的影子,值得我们自己警醒深思。
   再远的就不扯了,前苏联时期,斯大林采用的是一种强制性民族融合政策,强迫车臣人离开他们的国土,流放到苏联各地,以这种民族迁徙来完成同化;之后,为了安抚逐渐返回家园的少数民族,在经济建设上施以优惠和补贴,不惜牺牲主体民族俄罗斯族人的利益,强调他们的民族特性,比如说风俗习惯等等,不但埋下了隐性民族主义的隐患,也人为切断了民族文化的自然融合;在苏联时代后期直到解体前期,中央权力逐渐分散,甚至弱于地方权力,当高压政策消失时,受之压制的民族主义必将全然爆发。
   如果说,这是人类的实验,那么前苏联时期,在车臣人身上的尝试都一一失败了,给俄罗斯社会和车臣人自己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是不是很类似?
   
   在战争当中,其实只有孩子是完全无辜的。
   车臣孤儿失去了父母,甚至最后连心爱的小狗也失去了。他曾经在枪林弹雨中躲避,也曾经和车臣叛军的尸体呆在一起。他认得那个车臣叛军,在他眼里,他并不是坏人,那个人曾经宠溺的看着他,把刀递给他玩,和他一起跳舞。小孩哪里知道什么政治见解不同,哪里知道实现政治目标的背后有可怕的杀戮,他甚至不曾看见,前一秒钟还能歌善舞的他们,后一秒钟脸上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残忍表情。
   他带走了那个人的刀,这并非是为了复仇,对于刀的崇拜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性格,某种意义上,这是他的根。
   车臣孤儿被俄罗斯军官带走了,曾经他的家人对来到车臣的俄罗斯军人表示出了友善,也许那就是他的父母被杀的原因。所以,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孩子,究竟什么是他的复仇?
   
   可是社会群体对个人,往往仅凭简单的身份标签加以认定,没有人知道这背后的悲苦和矛盾。事实好像很清楚,一目了然,在这12个人到达不太严肃的体育场时,他们心里也许就是这么想的,就好像法院工作人员对他们说的一样:证据确凿,这是个很简单的案子,用不了多久就会有结果的。
   有人在吃免费的食物,有人兴致很高弹起了钢琴,无意中展示的小细节,已经让人与人之间拉开了距离:昂贵的手表、闪闪发亮的戒指、考究的衣服。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不过,凡是都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被现实打击过的物理学家,曾经酗酒放弃人生;见多识广的出租车司机,识别一个人却很标签化;一直不怎么说话的退休军官,看似认定了孤儿有罪,但其实内心里却是另外一个想法--他认为孤儿无罪,但他希望能够给他一个最好的结局。
   在这样的场合,公民义务也无法阻止人们赶时间,好像随时打算随大流,类似于中国人所说的和稀泥精神。也有人打算大干一场,但注定会为其他人的不认真而焦虑急躁。
   第一个敢于做唯一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这个人也未必从内心里认定孤儿无罪,只是这种一边倒,没有经过辩论的看法,是否可靠?他心中存疑。也许应该给少年再多一次被印证的机会,给法律和真相一次机会。
   最重要的是,唯一一个反对者,要面临的压力,是这个社会的集体偏见,他必须要向这种偏见挑战:车臣孤儿为了复仇杀害了他的俄军官养父。从身份上说,人们的认定就是这样的。这样的身份背景好像必然会联想到这样的故事,必然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甚至,人们认为,那位没有尽力为孤儿辩护的律师,代表着“某种正义”,而不是律师的失职。忽然想到了中国的《十二公民》,富二代和贫穷生父的身份认定,谁是弱势群体一目了然,却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无论真相如何,富二代因为这样的标签忽然间变成了事实上的弱势群体。当时吵得最凶的就是李某某事件,因为决定采取无罪辩护,好像律师都成为了众矢之的,被指为了赚钱不论是非。其实无罪辩护只是法律的一种辩护方式,只是代表目前的证据也许无法认定嫌疑人有罪而已。
   法律作为人的最低道德底线,一开始制定的时候就是从受其束缚的人的观念出发的,这就是为了在很多亚洲国家,强奸幼女罪甚至会得到比较轻的判罚,这是人们过去的观念,还有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理越辩越明,开始只是提出一种法律精神--质疑、求证,一点一点推进出真相。一开始事不关己的人们,观点开始摇摆,开始自发的求证,并逐渐坚定自己心中的想法。当一个人心中的观点越发的坚定和清晰时,他会开始较真儿,就好像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一样,人人都会去维护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于是,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不过,俄版的《十二怒汉》,提出的观点是: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它是可以为人所正确利用的。但是,当时的俄罗斯社会,也许更需要的是高于法律之上的仁慈--修补已经出现断裂的民族情感,这一点,法律也许无法做到,只有仁慈可以。
   看起来,这和日版的《十二怒汉》是完全相左的观点--日版提出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理大于情理。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出发点,结果却是一样的。
   我还想补充一点,作为少数族群,长期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法律和暴力机构也偏向主流时,他们只能通过一种法律之外的,极端化的组织维护自身的利益,譬如俄罗斯的黑帮和中亚群体。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毋庸置疑,再怎么深层次的原因也都并非可以原谅的“情有可原”,这是我有时候神烦记者写一些过度悲情误导舆论的深度剖析的原因。
   不过,病的是整个社会。

 5 ) 12

没看过原版12怒汉,知道大概剧情,但没有因为俄版而产生看美版的兴趣,也不关心比较的问题。

两个晚上才看完,第一晚看买的碟,所谓的英文字幕跟google翻译的似的,里面还夹杂着拼音orz,只能大概明白意思,艰难地看了一半儿,边下载中文字幕版。最大感受是不必要拍成电影,直接演话剧,会非常好。第二晚看下载的,中文字幕质量不错,基本符合前一晚的理解和……猜想,异常顺利地看完了。非常严肃的电影,深夜,神清气爽睡不着,结果是今儿一天困死加头疼。

故事讲的是一个车臣男孩儿小时候父母在战争中死去,他被一个俄罗斯军官收养,后来却被控谋杀养父。12人的陪审团要给他的案子做个了断,于是密室(一个小学体育馆)中讨论。案子拖了挺久,大家都盼着给他定罪就走人,没想到有个陪审员从一开始就不认为他有罪。这个人是12人里最另类的一个——呃,必须说的是,12个人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都昏了,一堆我叫不上名字但是看过他们各自电影的演员,导演自不必说,还有扎武隆……以及潜艇沉没等电影里的演员——他进入体育馆后悄悄把一张圣母像卡片放在一个陈列柜上,每次他遇到来自其他人的阻力时便会过去看着它汲取力量,不过这张卡片是最后才揭晓的,电影过程中一直没有正面照。

投无罪票的理由很简单,对一个人的命运不应该这么草率地一举手就决定,而必须12人同意意见才能算,所以他一定要投反对票。这个朴素的理由立刻唤起了其他人的道德意识,一个犹太裔陪审员也很快改变了立场。坚决认定有罪的其实只有一个人,而他的理由就是电影的敏感主题民族问题,他对车臣人充满了仇视和恐惧,把他们当成匪徒,当然,他有他的理由,俄罗斯和车臣之间的冲突全世界都知道,以及那些恐怖事件。而有位陪审员刚好来自高加索,在莫斯科上了医学院当了外科医生,仇视者却讽刺高加索人买文凭,可想而知二人会发生冲突。仇视者对犹太人也很有敌意,不过犹太裔陪审员很有自嘲的宽容。

我不断跑题地想起,相比于911,当年我对库尔斯克(这个当然和车臣战争无关……)、莫斯科人质两件事儿要关注得多,我弟弟上任之后倒霉事儿一桩接一桩……每天都要看报纸、新闻上的追踪报道,心情沉重……

正反两方试图说服对方时肯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中一些人讲述了自己的部分经历,就像里面的一句台词儿,都是很俄罗斯的故事,就不赘述了,详见后面附的剧情介绍。基本思想是,认为无罪的希望能多给男孩儿一些关注,人们之间的冷漠甚至可以扼杀脆弱的生命,稍微多一点儿关注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挽救效果;认为有罪的除了民族因素,还有就是所谓的铁证如山。这就要感谢扎武隆了,他本来是支持有罪的,但是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他找来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其实只是指出了一个明显的可能性,很难想像审判过程中竟无人提及,或许可以当成是一种艺术夸张,来突出这个审判的不合理(还有作为凶器的所谓独一无二的车臣军刀,其实在莫斯科就能买到),皆因嫌疑人是赤贫的车臣人,死者是伟大的俄罗斯军官。

陪审员们的责任感被慢慢唤醒后,也玩起了冷笑化似的事件重演,为的是检查证人证词的可靠性,结果对男孩儿略有利。然而扎武隆提出的假设更具杀伤力——死者的朋友利欲熏心杀了军官并嫁祸给其养子。男孩儿的故事是穿插在陪审团讨论中慢慢交待的,每次插播都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陈尸的战场上冒雨从远处走来结束,片尾才给出清晰的镜头,走来的是一条叼着一条手臂的黑狗,定格。扎武隆的推断基本上让案情明朗了,加上证人是暗恋死者的女士,出于嫉妒做了伪证——也是推理出来的——有罪无罪大家心知肚明了。

随着大家纷纷选择听从心声,仇视者最后不得不承认他在良心上也认为男孩儿无罪。就在即将达成一致之际,导演成了惟一一个还坚持有罪的人。在他说出理由前,我已然料到,所以犀牛得jpgd掉满地。这几乎是个形而上的理由,但是在正反讨论中必然要提出,否则会留下漏洞。那就是有没有可能,对男孩儿来说监狱比围墙外更好。一个赤贫的车臣孤孩儿,背着杀害俄罗斯养父的罪名,不管是不是莫须有,加上如果真是被人嫁祸,嫁祸他的人岂肯善罢甘休?他的安全如何保证,他的生活如何保障?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面露难色地陪审员们吓了我一跳,一瞬间我以为电影的结局会出乎意料地留在围墙内。还好,它终究是形而上的,而你总不能因为担心出门儿被广告牌儿砸到就永远不出门儿了。费了这么大劲儿说服自己接受一个无罪的事实,不会轻易就让一个挫折反击。12票无罪通过。

真相揭开,男孩儿的确是被人陷害,不过凶手仍逍遥法外。导演暂时收留男孩儿,留下一个希望,他总会有去处,而且凶手会被抓到。男孩儿俄语说得不好,影片中几乎没有开过口,只有两次,小时候和在监狱里两次挑起民族舞蹈,他眼里从来没有绝望,一直带着一种单纯的鲁莽,即使不知道真相,从第一分钟起我也毫不怀疑他的清白。

12位陪审员的身份、背景没有一一交待,一切都是从言谈举止中表露,从他们的表现来看,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不管立场如何,都不是没有起码的正义和道德底线的人,只是在他们各自不同阶层的生活中或多或少被淹没了,屈从于平平常常的个人主义,但是在被迫进行深入思考后也可以有所自省,都是可以被唤醒的现实的好人。

影片的一个有趣之处是涉及了俄罗斯的很多社会现实,民族问题、体制问题、城市膨胀、贫富差距、教育问题、自我迷失、人情冷漠、酗酒和毒品泛滥(附文里的剧情有误,某位陪审员没有吸毒,他是个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而已)等等,很多细节勾勒出了这个粗线条的国度和民族,甚至还冷幽默地冷不丁纠正一句俄语的使用错误。

我不知道原版12怒汉有没有被搬上舞台,这种形式在银幕上或许是新颖的,但我还是觉得它更适合在舞台上长久地演出,特别是如果换成俄版的内核。案情可以通过舞台上的大屏幕来展示,也可以直接在舞台上表演,因为场景切换都很简练,总之觉得非常适合改编成戏剧,戏剧冲突很鲜明。其实我比较同意一个评价:有创意,但是思想大于艺术,即艺术的实验性大于可看性。不过见仁见智,事实上我觉得很可看,而且津津有味儿。我看过的尼基塔的电影似乎留下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他是个很有想法的导演,对俄罗斯抱有一种理想的情怀,他讲的故事或许是真实可信的,却总忍不住用一种带理想光环的方式来表达,给这个国家涂上一层他希望她拥有的色彩,这就是我非常喜欢他的电影的原因。距离的缘故,我必须透过自己的想像来看她。

看完的感觉和照常升起异曲同工,通透。我还没看色·戒,也不像几个月前我以为的那样有兴趣看,除了对张爱玲的不买帐,还有我可耻的保守,我就不相信非要赤裸裸的表现才可以展示理智、欲望、情操,尤其是在那样水深火热的时期,我真的不太买小情小调的帐。虽然并没有幼稚到以为因萨罗夫们就要独善其身,但是我更喜欢没有噱头也能耍帅的能耐。跑题了……照常升起最后那一轮硕大的红日升起时,我感到通透。12最后陪审员悄悄回来收起那张给了他力量保佑了男孩儿的圣母像卡片时——那只小鸟就是男孩儿,我感到通透。不管涂上多少理想色彩,它们都是严肃、真诚的作品,想给观众的甚至不是享受,而是思考,一起用良心思考。心如果稍微感觉触动,就足够了。

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3951.entry

 6 ) 12怒汉: 大审判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

可如果仁慈高过法律呢?”

这部电影由俄国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执导,翻拍自1957年美国电影Sidney Lumet的《十二怒汉》,导演本人也在片中扮演了其中一名怒汉,即陪审团的主持者。

俄版虽然沿用了美版的故事框架,但是形式和内涵都突破了美版。故事场景从狭窄的审议室变成了空旷的学校体育馆。

片中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小鸟与富含信仰意味的圣母像,都暗示着,真正的公正来自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尺。

159分的片长,却丝毫不觉得漫长。摘录了一些喜欢的影评 正面评价(人性与俄罗斯的大社会背景) 负面评价(案件逻辑与法律判决)

 短评

民主并非投票,而是不停止思考。如果停止思考,不讨论只投票,第一分钟男孩的有罪判决就能定下来。你把这称为民主?对不起,没有反对意见的交锋,就谈不上民主。

8分钟前
  • 玻璃蔷薇
  • 力荐

不是关于法律,而是关于仁慈。

9分钟前
  • malingcat
  • 力荐

再看一遍

14分钟前
  • 徐徐
  • 推荐

老骨头们演技太棒了

17分钟前
  • 西决
  • 力荐

几年难遇.

22分钟前
  • ⒹⓎ
  • 力荐

要看第二遍的影片,12个老男人的优秀表演。

26分钟前
  • 力荐

尽管是法庭戏,精彩依旧难掩。还在怀念当年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导演是天才。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拍得这么花里胡哨干吗?我还是喜欢美国人的老版本

33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换了个地儿重新拍,非常好的延续了原作的神韵

34分钟前
  • madaoooo
  • 推荐

冗长、杂乱而且煽情,还不如中国大陆那版。57版的靠的是严谨的逻辑,理性的自觉,公正的自主,内怀的慈悲,最后不得不令人信服,再叹而伟大。俄罗斯的这个版本,几个人几段人生经历的故事就乎拉碴煽过来了,末了来句“仁慈比法律重要”。若此,信佛祖耶稣即可,要法律何用?7.5

38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7.9

41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泣涕连连

44分钟前
  • 铁皮骑士
  • 力荐

让人想到了《哗变》,12个老男人的戏真棒~

49分钟前
  • 老探戈
  • 力荐

线索太多,台词嫌冗长,还是更喜欢原作的精炼。

54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承受的主题太宽大,使得整个过程显得有些漂浮,但仍然是部好电影。

57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考验了导演叙述耐心的力作,比57年的版本更丰富丰满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俄罗斯竞选2008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作品,《烈日灼人》导演新作。没看过原作,这部翻拍的确是很长很叨逼叨…150分钟,第100分钟时小觑了10分钟,醒来已经完全云里雾里了…这是一部你得双眼盯紧字幕、脑子急速旋转、耐心、静心观看的片子…奥斯卡外语片是我也不选它。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

要完全看懂对白不容易

1小时前
  • 小老鼠
  • 推荐

相对于原版的密闭空间、抽离背景,此片插入了大量时代符号、个人遭遇,不再强调法律公正的绝对性,陪审团显得更人性化,态度的转变源自自身经历,其软弱和动摇更具说服力,也侧面解析了俄罗斯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表演非常赞,基调更悲凉;想表达太多,略有杂乱,部分指涉无法解读。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算成功的翻拍,导演加入了很多俄罗斯元素,包括对寡头政治的影射,但导致全片过度拖沓,给观众的感觉并不好,面对演员长时间并不动人的个人叙述,稍微急性的人,很容易会失去耐心。远没有57年美国版能紧紧抓住人心,拍电影有时候1+1并不大于1.

1小时前
  • 肥壮壮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