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走单骑

综艺大陆2021

主演:单霁翔,黄觉,马伯骞,阎鹤祥

导演:未知

 剧照

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2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3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4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5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6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3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4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5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6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7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8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9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23:03

详细剧情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化身“导览人”,召集明星嘉宾团,亲身探访12处中国世界遗产地(在申地),与当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挖掘者、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等“身边人”相遇、同行、对谈、挖掘、呈现世遗的隐秘而伟大之处。并为每一处世遗地定制一场守望行动,在互动体验中挖掘和呈现世界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

 长篇影评

 1 ) 福建土楼:一键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我一直对福建土楼有一种憧憬,觉得一脚踏进去就是另一个世界,所以这期当之无愧成为《万里走单骑》节目中我最喜欢的一期!

节目刚一开始,就介绍了三种土楼形:方形土楼、圆形土楼、五凤楼。而圆形土楼,是最经常在影视作品里面出现的。

当跟着节目一起站在高处俯瞰土楼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穿越到《大鱼海棠》,见证椿和灵婆的交换。

哈哈哈哈哈跑偏了,我回来继续说土楼。

被列入世遗的土楼有46处,节目里面介绍了很多,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承启楼,它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多的时候能有400多人居住在这里。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傍晚时候,各家各户炊烟袅袅的场景了!

承启楼,承上百年历史文明,启下岁月文化传承!

生活在这里的人淳朴又可爱,听楼主阿公们说,土楼是大家一起建造起来的,需要很多很多人共同动工。土楼建好之后大家便住了进去,从此以后代代相传,土楼里面便留下了好几代人的时光。

有一说一,能在大自然中建造起一座座如此宏伟的福建土楼,就已经让人钦佩到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不过节目看到最后,还是有些伤感,土楼被选入世遗地,有很多人慕名而来,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但有些手艺却面临失传的局面,比如节目中出现的夯土手艺。

夯土阿公——徐松生,说起这门手艺要失传的时候,神态非常感伤。但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传承or拯救这门技艺,可能还是一个更深刻的话题。

但我觉得这期节目播出之后,应该会有更多人看到土楼,也会有更多人看到快要失传的手艺!

说到这里真是觉得《万里走单骑》这节目做的真好啊!!能让那些默默无闻的世遗地被更多人知道,能在往后的岁月里也发出光芒(留下珍珠眼泪

爱土楼!今年一定要!再!去!亿!次!

 2 ) 这个节目发掘了Sunnee的更多面

我是Sunnee的粉丝,因为她关注的这档节目

官宣的时候挺意想不到的

这位泰籍华裔的小姑娘也可以成为非遗推广人

在第二期节目里,她发挥了不少作用,挺惊喜的

最意想不到的还是这个“解密”注音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台湾念过书的芸晴小姐学过注音

能轻松看懂这几个字符

我都不懂诶!真是厉害厉害!

节目开始,芸晴小姐身穿民国风服饰亮相

太帅气了

立马脑补一部民国女学生女扮男装保家卫国大剧!

(拍戏!拍戏!拍戏!)

发布任务时Sunnee也利用她的优势快速复原了魔方!

虽然这个魔方有点点BUG

但是聪慧的芸晴小姐也很快解决了哦🤓

在完成任务的途中

Sunnee机智的寻求路人找目标建筑、找讲解员帮忙讲解

遇到拍婚纱照的情侣她还会大喊“新婚快乐”

在原住民家做客的时候吃饭也不忘学习闽南语

大家学废了吗?

Sunnee的个性就很适合这种旅行慢综

比较好奇工作室放出来的这两张花絮在做什么呢?

Sunnee在学小提琴吗?

她身上真的有好多惊喜!

希望能从更多的节目里发掘这样惊喜的她!

———————————————————————————————————

小小的吐槽一下…

感觉节目时长好短有点看不够

中间节奏也有点快

那些漂亮的风景没看过瘾就到下一站了55

 3 ) 对有一定基础认知的人而言很友好,有很多思考和收获

虽然是综艺节目,但个人更认可为B站上的标签“纪录片”。

第一集:良渚遗址

对这里其实很陌生,信息来源是都是各节目上,但当嘉宾们到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三星堆遗址(非博物馆)。类似的广阔面积,当站在那片空间,除了周围的草地,零星的挖掘现场,土地硬化后的展示空间,以及周围看起来像农村一样的环境,很难留下其他印象。

良渚遗址也一样拥有十分璀璨的文化价值,但是当你真的置身其中的时候很可能并不会觉得好玩,因为人太渺小,就像他们不用无人机看不出来长堤,我们看到的也只会是普普通通的绿水青山(更适用于和小伙伴郊游)。

我们没有办法裸眼去想象这里曾经有过怎样的城市,发生过怎样的文明,只有在镜头拉远后的视角下,再加上文字的说明,才能知道这里出现过怎样伟大的水利工程,知道那样广阔的城墙不止能够抵御外敌,也可以仅用于防洪,知道5000年前的人类用着最基础的设备做着匪夷所思的精细工艺......

三峡大坝大多知道,可是很多人可能都没有认真去了解过它对我们有哪些价值。水利工程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并不是一期节目就可以科普的,但至少可以让人有兴趣去深度了解,去看看古人的智慧,再去学习在古人的基础上,我们又有了哪些进步。

秋天的周末找个时候去呆几天吧,这是我的小计划。

第二集:鼓浪屿

对这里并不陌生,大学待了4年的城市,能够时不时去岛上过一个周末。当年的岛上有不少小工艺品店铺,有让客人望着窗外发呆的奶茶屋,有养着大狗的本地居民院子改出来的民宿,还有当地特色的小吃。在除了历史建筑和景点的另一半岛上,还有浓浓的烟火气,随便去穿穿小巷,能够看到当地人的生活。

但是,2017年再次回到这里,记忆中的鼓浪屿再也不复存在。小工艺品店已经消失,全部都是各种连锁的肉铺、海鲜干货、纪念品等面向游客吆喝;没有让人随意休息和发呆的饮料铺,不会有店主再这样浪费空间;民宿的装修更精致更豪华了,但是,本地风情消失了;听都没听过土豆成了网红,好不容易找到的小章鱼和鱼丸和记忆中的味道也不一样了......游客们匆匆出现匆匆离开,没有人还有时间和心情去那里过慢生活了。

此后,再也没有回去鼓浪屿的心情了。但节目让我知道鼓浪屿申遗成功了,并且是作为文化社区,有人在关注发展商业的同时给这个小岛带去了怎样的伤害,开始有意识的展开保护。我对它又有了期待,虽然节目中只出现了老人和还没有长大离开的小朋友们,并没有出现不为游客服务的年轻人(除了学校老师),希望有一天那些艺术工作的年轻人,为本地居民服务的休闲场所会慢慢回到这里,这样的社区文化或者总有一天会回来吧。

节目也让我知道了一些自己不曾关注过的,在那个特殊背景下的历史,虽然那些结合各种特色的古老建筑对我可能依然没有吸引力,也不知道好在哪里(曾经真的一座座去打卡过),但更重要的是在那些建筑中,曾经生活过的人们做了什么,现在还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又做了什么。

过几年再去看看吧,万一呢?

第三集:福建土楼

2009年的时候去过2次,为了学生作品跑去拍纪录片了,因为要呆几天,住在了土楼里面。

刚到那里就被交通难住了,从大巴下车以后没有交通工具。联系土楼老板后一位年轻的男生骑着摩托,分批载着我们三个小伙伴和设备去到了土楼。

我们住的土楼也是圆形的,白天和老板一家吃在一起,晚上就住下来,这里改出来的民宿是老板联合了好几户人(一般一户人拥有土楼3-4层从上到下一组屋子),然后接待客人,其他的房间也仍然有少量年纪较大的居民居住着。当时土楼的生活对我们这样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并不方便,卫生间在土楼外,晚上就更纠结了;洗澡的热水也不太好,我强行洗澡结果发烧在了山里,没有感冒药老板娘让我用茶叶泡脚......

但也吃着他们家里最新鲜的笋,喝着自家酿制的米酒(没有多的所有没卖给我,执念),那个男生还带着我们到处探索,包括伸手不见五指的大晚上经过闹鬼的山间小道......

也因此知道了这个男生其实之前也早已离开了,因为申遗成功,所以才会又回到这里帮着父母经营民宿。年轻人在山里留不下来,因为旅游产业他们才有机会继续留在这个之前已经失去活力的地方。所以节目当中提到,很多居民回来了,真的能够有所感触,慢慢热闹起来了,甚至还有婴儿出现在镜头中。

另一方面,夯墙已经没有年轻人会了,或许这种原始的就地取材的建造方式的确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时代,已经有越来越多高效的方式可以替代,也不再有新建的土楼出现。虽然可惜,但也许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欣慰的是还有人可以维修/维护,还有一代一代新的居民生活在这里,还能够尽最大可能的维持着原来的状态,也给了我足够期待。

有时间再去看看吧,相信我的时间也还有很长可以去见证。

第四集:景迈山茶林

2017年曾经因为公益活动去过云南普洱西盟中缅边境的一个小村落,接触了不少的佤族人,最为意外的是在这个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竟然还有那么原始的地方,很多成年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讲,小朋友们学习的目标不是实现高等教育,仅仅跟上社会的脚步就很不容易了。

而人头桩的存在更是让我震惊,原来原始社会离我们根本不遥远,在云南边境,存在着这么多我听都没有听过的民族。

像布朗族这样以茶文化为核心的,其他的几个民族也同样神秘并且充满魅力。跟马伯骞一样,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我不希望他们被打扰,因为一旦汉族文化的进入必然会破坏很多原始的东西;但是如果不干预,那又可能像土楼申遗成功之前一样,为了更好的生活,年轻人会努力离开,没有人会喜欢落后又贫困的生活环境,当生活都自顾不暇的时候,那些文化一样会失去传承。

其实从云南回来以后,我安利了很多周边的朋友,但没有人真的去看看,因为需要搭几个小时大巴去附近机场,然后飞到昆明再飞回自己的城市,这样的物理距离真的还会有勇气吗?

当时我也认识了一位从山东来的年轻人,他喜欢这边的文化,并兼职做着当地的人口普查,愿意走很远的山路去老乡家里拜访,蹭一晚并去下一个地方......满满敬意。

节目展示的另一个内容:茶文化。当初我们也安排了茶园体验,但因为下雨,我躲掉了,所以从节目中知道茶魂术、需要生态管控保证生态平衡、 驯化茶树等等知识。虽然茶是我们的东西,可小时候从来没有受过影响,什么都不知道,感觉也只有中老人才喝茶。直到在英国的那两年才养成饮茶习惯,他们的红茶在人们的生活中确有超强的存在感,这也让我反思。此外,像抹茶源于中国这种基本茶类知识也是近几年才从节目中知道(唐.和现在日本的抹茶有不同)。

但是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茶室茶屋不再是中老年专属,越来越多的奶茶/奶绿也受到欢迎。虽然这些不算茶文化,或许更应该被称为饮料,但至少让大众接受度越高,喝的人越多才能让这个产业更好的发展起来。

返程的路上还顺道去了茶马古道,第一次踏上这条在文字中看过无数次的路,并没有什么人,看起来更像普通的山间小路,但关于它还会想要了解很多很多。

第五集:西湖

最近一次的西湖印象是2020年夏天。

其实第一次来西湖并没有留下好印象,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没带家长跟着旅行团就到了西湖,但是炎热的气候,跟着导游走了湖堤,坐了游船,却只记得人挤人的游客。所以节目开始说很多人觉得“可能是古人没眼光,看过的太少才觉得好”真的是当时的感受。

但是后来又陆陆续续去了很多次,逛过下雪的西湖,逛过夜晚的西湖,也见过太阳还没下山的傍晚,湖边很多年轻人的活动:散步、文创市集等等。在我心中,西湖没有什么惊艳的景观,但却让人舒服,它不只是看的,而是感受的,当你在这边生活的时候时不时和朋友或者另一半来逛逛,这才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闲暇的下午看看水,看看日落,而不是匆匆走到这里看一眼,那会什么也收获不到。

只有来过很多次之后,才能理解人们对它的好印象,和融入生活的一面。

所以西湖申遗的价值是什么? 让更多人知道西湖不只是景观,而是文化景观。我也不希望还有人像我第一次去的时候那么无知,在古诗词中对它有了太高的期待却收获了“坑”的认识,应该去了解西湖内涵,它在人、文化、自然的平衡方面的价值。

这期节目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西湖在我心中的印象这些年发生改变的原因。下一次再去,要在正确的时候去逛相应的景观,应该感受会更好。而此前从来没有上过雷峰塔,因为知道是重建的。但现在重新认识了它,知道了它的故事,里面也有很多文物展示和说明,下次一定去参观,再加上西冷印社、清行宫遗址。而荷花养护的知识,相信会让我在下一次再看到那么美的荷花时会更加感激。

第六集:都江堰

小时候被父母带去了都江堰,那时候的都江堰和现在在节目当中出现的并不同。

或许因为还小,或许因为时隔太久,除了水和堤似乎没剩下什么印象,像宝瓶口、飞沙堰这样的地方对那时候的我而言就是“景点”,完全不知道背后的智慧。

所以这期节目被科普了很多,排沙、分水等原理,再通过动画进一步说明。本期的守望行动是看到现在认为最有意义的,让普通的游客写下对李冰的话,即便是不知道的人,也可以简单搜索加以了解,虽然最后回收的不到一半。嘉宾读出来的信都很能共情,特别是第一封西南政法大学同学的信,真心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值得期待,也愿意去相信是真的现场年轻人而不是节目组安排(还暂停去阅读了被剪掉的部分,虽然还是不全)。

这期节目第一次理解了“活”态遗产,以后成为父母的时候也会像我的父母那样带着小朋友去看,但一定会等小朋友大一点,做更多功课比我的父母更加称职。

一次性看完六集,所以看到好多评论对节目的吐槽,可以理解,因为就节目本身的确还有很多优化的空间。但是如果你也像我一样走过这些地方,或许你能更多一些理解节目传达的意义,产生很多思考和收获。

对我而言,这个节目虽然都是很基础的科普,但它让我有兴趣去了解更多,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改变普通游客对这些世界遗产的误解。世界遗产并不是我当初选择这些地点的理由,但毋庸置疑,这样的title提升了知名度,让我有机会去了解。过去的我对世界遗产并没有什么敬意,甚至有的地方去过之后也觉得不过如此,但这个节目让我看到了这个认可的价值,能够成为世界遗产,必定有很多背后的知识值得了解和学习。

2021年5月11日更新

第七集:湖北黄石

黄石工业遗产对我而言是陌生的,《小燕子》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并不会帮助我们知道那个时代背景,但其实工业遗产并不陌生。除了作为艺术园区知名度超高的北京798,也去过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这个地方因为核工程的神秘吸引了很多参观者,再加上其因为地理位置也是世界第一大人工巨洞,壮观的地下空间帮助它吸引了不少目光。但其他近代的工业遗产,或许因为时代太近,很难让人产生兴趣,而在798成功之后,也有很多工业旧址(可能还不能成为工业遗产)被改造为艺术园区或者展览馆(印象中参观过一场在深圳的双城展)。

而这期节目并不只是近代的工业遗产,把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和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大冶钢厂、亚洲最大水泥厂华新水泥厂放到了一起,这让黄石这个地方更为丰富了起来。参观三千年铜矿和1700多年铁矿,让我们了解中国矿业发展的历史。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那么辉煌的青铜文化的基础,如此壮观的矿坑和高超的冶炼水平(塌方、通风、排水、照明等),都可以是很大的课题值得学习了解。

当然,也知道了很多其他的工业遗产地,奥地利维也纳煤气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上海四行仓库、沈阳工业博物馆等,或许不会特地去某个城市参观,但如果去那个城市,一定会记得找去看看,每个时代的辉煌,的确值得保护让现在的我们甚至未来的人类看到。最方便的首钢园可以安排上了,配套设施好像还不够完善,下半年吧。

第八集:河南登封

这一集就完全触及了知识盲区。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涉及了太多新的知识点,不仅认真去了解了一下天地之中宇宙观的概念,也开始准备认真学习九州、中原、观星台(天文测量)、《授时历》、二十四节气、太室阙、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岳庙、三山五岳、四月拱中、夏商周政治文化中心 、儒释道、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背后的知识点,让它们在我这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甚至还包括电影《1942》。

少林寺其实是去过的,但当时关注的除了武功就是宗教文化,宗教也是太多知识盲区,粗粗了解后并没有留下太多印象,更多的感受是终于去了身为武侠迷从小向往和好奇的地方。当下一次再去,一定会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了。

第九集:苏州园林

苏州的园林也是小时候去过的地方了,只剩下非常淡的记忆了。但个人取向,并不喜欢去这类的园林,也不懂它们好在哪里,总觉得不都是园子吗?这里的园子和那里的园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这期节目知道了各个园林都有其特别的地方,耦园(荷花玉兰花)、沧浪亭(竹子)、狮子林(假山),造园四要素包括叠山、理水、建筑、花木, 还有为修复苏州园林巨大贡献的香山帮,以及御窑金砖博物馆和散点透视。当然也更能理解文人们对苏州园林的好感出自哪里,在园林里的每一个视角,似乎都是精心设置过的,它或许不壮观,不惊艳,甚至算不上特别,但一定是美的,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难道还不够理想吗?

所以刚开始看到夜晚的灯饰工程,隐隐有些反感,人工装饰似乎破坏了园林的自然景观和美感,毕竟在这里处处都是借景的地方。但当嘉宾们对夜游拙政园都高度评价的时候,有些理解,因为不仅让参观者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观,其实也并没有破坏白天的景致,还延长了游玩时间,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景区承载力。更重要的是,其实园林造景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工设置,那这个时代的人工设置也可以(或者也算是别样的“房屋装修”吧)。

当常常逛园子的爷爷奶奶出现的时候,他们的肯定,和二十多年前没变的景观,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保护的成果了。在保护天际线,苏州工艺传承这些方面,都还有人正在进行时,而节目最后和当代建筑专业的学生们的沟通,更能感受到,过去留下的园林景观是我们的遗产,但更重要的是,建造理念,手法,审美这些都留传了下来,这些更是不会消逝的遗产。

下一次去苏州的目标,夜游一定安排上。

第十集:十堰武当山

武当山古建筑群也是宗教建筑群,这里有9宫8观,36庵堂72岩庙,全榫卯结构的屋子,这些都是去参观和游玩的理由,而最感兴趣的还是因南水北调工程顶升15米的遇真宫,希望能够在开放后选个游客不多的时候再去武当山。

曾经也去过不少寺庙或道观修建在山上的地方,比如梵净山,当耗尽体力爬到山顶时(一般会建议别人索道),不仅能够看到广阔的天空一览众山小,也能身处在让人心静的宗教场所,即便没有信仰,感受也是不同的。

这一期最感触的还是在武当山贡献一生的三代人。第一代的先辈一定是对文物保护有非常高的热情,所以选择了这样的终生事业,可以第二代第三代呢?对他们来说也许并没有那样兴趣的驱使,但依然就一辈子的坚持了下去,真的敬佩。毕竟我自己也是没有选择长辈的方向,特别是现在,我们的选择可能会有很多,诱惑也很多,那还能因为责任感选择一条自己并不是最喜欢的路并且一直坚持吗?

第十一集:西递宏村

徽派民居是过去就听过的地方,但是到现在还依然没有去过。但嘉宾们的游玩感受让我联想到的就是多年前去西塘、乌镇、平遥等,从那之后,就很少再特意去这样的镇/村。同质化的商业内容对我来说是无聊的,夜晚的酒吧民谣什么的也无趣,只有晚上在民宿靠水边的阳台才能获得一片宁静。旅游发展的确让很多地方有了经济活力,但是原本的东西真的失去很多。和前面的土楼不同的是,当年去土楼的时候虽然旅游发展起来,但那边的商业还是当地人,除了对土楼有故乡情感的当地人并不会吸引外地人去创业(估计也创不起来),所以整体而言,还是维持了它原本的魅力。但是像宏村这样的,外地人越来越多的替换了本地人,即便是组织了民俗活动也不是那样的了。特别理解辩论时胡时滨先生所说的问题,现在的宏村已经不再是那个我们向往的地方了。

冷清的南屏才是我们向往的地方,但一旦知名度提升上去,受游客欢迎之后又很可能会变成下一个宏村。可如果真的要去维持它的原生态,那贫穷、年轻人出走、当地居民的幸福感也会成为问题(南屏有一定程度的旅游业,这里指更无名一些的原生态村/镇)。想想,大约大多从事文化保护,或者有意识参与文化保护的,应该已经有一定物质基础(参考宏村的民宿老板),当经济基础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时候又怎能去要求“上层建筑”呢。

所以一方面,喜欢去这样的地方游玩,可同时,又担心打扰。所以更希望发展旅游的同时,对商业也要更多限制,或者特定类型的扶持,甚至游客的强管控,或许才能维持其原来的面貌。可牺牲了本地居民的经济利益时,他们也还会认同吗?但破坏是不可逆的,如果已经破坏了再来谈保护,也只是一定程度的弥补了吧。

第十二集:湘西老司城

小时候跟父母去过原始的土家族村落,但年纪实在太小,也都记不清了。但后来也还去过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地方,迎接游客的酒、民族舞体验、晚会活动等等,在这期节目中也感受到了类似的“为了游客”的刻意安排感,就像一群“演员”在陪着游客们玩,而不是我去参与他们的生活。所以,好像所有设计传统、民俗等地方都会面临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和原生态破坏。

但这里,有从三品的土司遗址、土司墓葬考古、溪洲铜柱、遗址文化、土司制度、民族文化、美丽的山水和宗教,仍然是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包括海龙屯、唐崖。它的神秘和历史价值有很多值得了解的地方。

毛古斯舞那一段真的好尬,但笑死了(可能笑点低)。说是舞蹈其实似乎更接近民俗活动,或许和哭嫁一样,也会只剩下表演性质让后人知道他们曾经的存在和意义。在乡村小学作为本季的收尾也很有意义,因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这里的小孩子们可以在当地成长起来,这样深刻的民族认同才能够让风俗和文化一代代流传下去。

还有一个小插曲,被诟病无数的短视频平台也发挥了他们的价值。当你对一些遥远、接触很少的东西感兴趣的时候,可以不必通过被加工的二手资料,而从一手资料的生产者那里获得,让我们能够看到最直接的呈现。还有那位20年写书的老爷爷,文化的传承要有从上至下的意识培养(比如这样的综艺,或者单院那样去保护去改善的学者专家研究员),也需要千千万万奔波在一线的人,在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很多值得被发现的美。

总而言之,这一季节目让对这些地方有了很多不一样的认知,去过的,没去过的。作为一个很喜欢到处走走的人,一直更喜欢人文多过风景,去人文的地方常常会让我思考很多,而你走过的一切都会成为经历出现在回忆中。所以不喜欢凑人多,也不去没什么价值的网红地儿,中国很大,很多地方都需要我未来花更多时间去探索和感受。

 4 ) “文化+综艺”让《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走得更深入

当下的电视荧屏,文化类综艺收视与影响依然“坚挺”,各大平台不断推陈出新,让文化类综艺进入从纵向横向加速创新阶段,呈现出许多新面貌新态势。凭借主流、品质、原创等特点,节目越来越“走心”和“传神”的同时,“文化+综艺”模式的多维创新运用萌生更多节目样态,受众也正向“年轻态”圈层突围。

今晚(1月31日),国内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以下简称《万里走单骑》)在浙江卫视开播,并同步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哔哩哔哩弹幕网播出。作为一档全新的文化综艺节目,《万里走单骑》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作为发起人,与黄觉、马伯骞、阎鹤祥担任常驻嘉宾,组成“布鞋男团”,每期邀请飞行嘉宾,共同前往国内10多处世界遗产地(以下简称遗产地),通过行走体验,与遗产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等进行互动交流,揭秘中国世界遗产地背后的故事。

随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5处。史前时代的太湖流域,有一座临水而居的城市——良渚古城,五千年前的良渚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万里走单骑》首期节目, “布鞋男团”与飞行嘉宾韩雪一起来到了遗产地良渚古城遗址,为观众揭开沉淀五千年良渚文明的神秘面纱,瑶山祭坛、气势恢宏的王城、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玉器作坊等,无一不让我们为之惊叹。

从节目形态上来看,《万里走单骑》以文化+揭秘+互动+纪实等手法,强化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把内在的文化担当转化为更轻松的外在形式,让观众在行走中汲取知识和营养,做到了“文化”与“综艺”的叠加和平衡,节目摒弃固定演播厅,将镜头聚焦多姿多彩的遗产地,也没有刻意的规则,每期节目中,“布鞋男团”与飞行嘉宾深入世界遗产地一线,探究遗产地的过去、现在、未来,《万里走单骑》节奏放慢,注重“文化体验”,打开了“文化+综艺”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的触动。

走近世界遗产地

用脚步丈量传统文化

“我有一个愿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广的单霁翔在《万里走单骑》的开篇说出了他的心愿,他是申遗亲历者,对遗产地怀有深厚的情感,对传统文化如数家珍,被誉为行走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

世界遗产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艺术表达及风俗习惯等,其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宏大壮阔的世界遗产背景下,《万里走单骑》站在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看待遗产文化,真正深入遗产地,追根溯源,挖掘人与自然、人与山水土地之间的天然关联,探索每一处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将不为人知的历史人文故事娓娓道来。

“要想揭开良渚古城的神秘面纱,第一步就要从瑶山祭坛开始。” 首期节目中,在良渚第一站——瑶山遗址,单霁翔就向黄觉、马伯骞、韩雪介绍了瑶山遗址的渊源,原来瑶山遗址是五千年最早的祭祀遗址,是良渚人祭拜天地的祭坛,这里有祭祀神灵、祖先的功能。在接下来的探访中,从良渚城的宏伟规划到良渚古城遗址的探究,脚踏实地的“布鞋男团”带领观众亲近世界遗产地,用脚步丈量博大精深的世界遗产文化。

同时,在每一个世遗项目的背后,是执着于传承祖先智慧的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同样是节目最重要的主角,《万里走单骑》也将镜头聚焦到他们身上,通过与传承人现场讲述、展示、互动,呈现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进展,并以传承人的故事引起情感共鸣。

比如良渚遗址背后是四代考古人,八十三年的接续努力,从第一代的良渚考古人施昕更先生到第四代以年轻人为主力的考古人,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令人动容。正如韩雪所说:“他们对考古的热爱,对自己国家文明的热爱背后是他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感与国家文明传承的一种重担。”

《万里走单骑》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世界遗产的内涵、门类和价值,认识世界遗产所蕴含的智慧、遗产与当代生活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提供的创造力,这既是《万里走单骑》的厚重感,也正是文化自觉的表现,节目围绕世界遗产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诠释中国文化,彰显中国气派。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良渚遗址是一个纽带,一个可以为我们连接起过去和现在,历史与未来的文明引线,让我们意识到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良渚古城遗址,在《万里走单骑》接下来的节目中,“布鞋男团”与飞行嘉宾还将探访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福建土楼,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预备名单),武当山古建筑群,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预备名单),青城山——都江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苏州古典园林,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土司遗址。并为每一处遗产地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守望行动”,与更多年轻人一起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走心创制

以“文化+综艺”形态可看可思

当各类娱乐向节目在荧屏上炙手可热时,文化类综艺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反而以独特的气质、原创的风格因差异化脱颖而出。

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类综艺在创作上也更具挑战性。如何维持、提升文化类综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需要创作者从内容、形式、渠道、受众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找到切入点。 《万里走单骑》以 “文化+综艺”的手法,两种风格的优势互补,使节目呈现出1+1>2的效果。

节目围绕每一处世界遗产展开,详细讲述遗产背后的故事,以综艺真人秀的手法,近距离、多角度、沉浸感呈现遗产地的精彩纷呈。此外,节目还利用无人机拍摄、3D动画情景重现等新技术手段,让世界遗产地风貌更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更直观的了解世界遗产,可见创作团队的良苦用心。

作为一档创新节目,《万里走单骑》通过“布鞋男团”与飞行嘉宾亲身参与体验,使得整期节目更加真实、有趣味性。节目中,他们带领观众不断加深遗产文化的了解,也揭秘每一处文化遗产项目得以传承的原因,牵引着观众的好奇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万里走单骑》以厚重的文化为内核,以“走”为“轻出口”,以纯户外体验类纪实的创作方式对节目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了全新升级,将文化与综艺这两种形式进行灵活嫁接。同时,节目兼具传播知识功能和寓教于乐功能,有效地推动了世界遗产的社会化传播,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文化类综艺以其抓人深度、广度和美感冲出荧屏的同时需要兼顾娱乐属性,也应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充分挖掘和呈现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追求简单的表象。《万里走单骑》独创的“万里走单骑”形态,一路上呈现出的原汁原味的遗产地更能引发观众共鸣,勾起回忆,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价值才更本真。

年轻视角

让世界遗产走向更远的未来

文化类综艺可以召唤公众文化记忆,增强集体记忆,最终达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作用。为了让年轻观众进一步了解世界遗产所蕴含的智慧、精神、价值,《万里走单骑》邀请“90后”马伯骞等作为年轻群体的代表,成为世界遗产推广人,亲身体验探寻遗产地,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通过互动式的体验展现遗产地的魅力与价值。此外,节目同步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哔哩哔哩弹幕网播出,也进一步拉近世界遗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首期节目中,在探秘良渚古城遗址的途中,马伯骞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单霁翔的赞赏。比如五千年前的良渚人如何规划庞大的水利系统?良渚水利体系又是如何被发现?良渚的城墙为什么那么低……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水利系统考古发掘项目领队王宁远的讲解下,这些疑惑也逐一开解。

值得一提的是,《万里走单骑》首期节目最后的“守望行动”环节,“布鞋男团”与当地的学生和年轻人汇聚在良渚古城,单霁翔满怀激情分享了良渚申遗的感想,再次点燃了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与守望,这份心愿就像单霁翔在节目里所说:“我们要将良渚遗址保护得更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档有思想有内涵的节目要以文化为根,依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具有本民族元素的文化特色,并融入时代的元素,做出鲜活的文化节目,不仅可以扩大文化的认同度,还可以提升节目品位,给观众带来视觉和精神的双重收获。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故事。基于此,《万里走单骑》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整体观照,既凝聚了观众的民族集体认同,同时也展现了主流媒体及主创团队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从审美经验来看,孕育于中华大地,这些世界遗产受5000年历史滋养,沉淀着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文化类综艺只有表达本土审美观念,才能激发群体成员的共情共鸣,唤起民族文化记忆,强化群体文化认同。

 5 ) 景点记录

第12期

申遗成功的三处土司遗址: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

土司又称土官、土酋,是中国古代一类官职的统称,通常是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任职,以夷制夷

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头目在其势力范围内设立的且被中原朝廷认可的政府机构,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毛古斯舞、摆手舞

溪州铜柱:订立战争盟约

双凤村 “中国土家族第一村”

第11期

 6 ) 看完才发现:原来我们不仅是龙的传人,还是基建狂魔的后代

从节目定档就密切关注,第一集看完:1.是我喜欢的综艺!2.终于有档节目好好讲讲世界遗产了!

没有宏大的叙述,而是融物细无声,带领观众走进文化,真正了解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1星单霁翔——依然自带萌点,不愧是你老少年;1星致敬所有中华遗产背后的考古人;3星给古代先贤的智慧!

插句题外话,最近看到最生气的新闻莫过于韩国把中国结申遗。普一听,我也是一脸美人问号——u1s1,我家客厅挂的中国结,怎么的就是思密达的文化了呢???虽然最后证明申遗并不是韩国官方所为,只是学生组织宣传韩国传统文化的项目——不过发出的绳结合穿针引线的韩服老奶奶是有点“思密达操作猛如虎”的那味儿了

回归正题哈,节目请到单霁翔作为【布鞋男团】团长绝对是高招——而且很惊喜,即便走出巍峨的故宫,老单还是老单,还是5G冲浪男孩——除了是“百科全书”还是“名副其实梗王”——在第一期中,单霁翔展现了丰富的古建遗产知识,搜了一下,发现,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才是人家老本行,故宫院长反而是无心插柳——而且节目里提到不少古迹,老单也参与到申遗前期的工作,比如第一期的良渚文化——

从小都知道中华5000年文明,长大以后才了解,西方历史学者并不承认,甚至在西方的著作里面,我国的文明是从商代开始计算,只有3500年——没错,我们熟悉的三皇五帝时代都被认为是上古传说,因为在国际历史学界,对于文化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就是要具备文字、青铜器和城市才算是进入文明的时代。

良渚文化就是证明我国拥有5000年文化的“实锤”我们不经拥有了青铜器甚至还有精美的玉器制品以及令人震撼的宫殿群!

——从单霁翔带领【布鞋男团】脚踏实地从瑶山祭台祭祀文化-水利工程建设-城郭生活,一点一滴讲解一个藏在历史深处的文明,尤其让我震撼的城郭建设——300万平方米,在没有任何大型器械的辅助下,5000年前,完全依靠人力搭建起来的古老城郭遗址——所以,我们真的不仅是龙的传人,还是基建狂魔的创人啊!

除了老单对于文化背后故事的讲解,更让我喜欢的还有节目的立意,就像前面提到的,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人文学者、申遗专家、挖掘者、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相遇、同行、对谈,挖掘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隐秘的信息,让人沁出属于中华上下5000年文明的悠悠凉汗。

看预告,后期单霁翔还会走进其他11家世界遗产地——我最喜欢的福建土楼也在其中,搓手期待!

《万里走单骑》,真的值得一看!

 短评

一个历史、人文、自然、审美、情怀完美融合的综艺节目

2分钟前
  • 随游人
  • 力荐

因为马儿~

4分钟前
  • 山中的Annie
  • 还行

奔着单霁翔来的,老头太好玩了,被黄觉劝退,这个文艺男青年可真是,装,矫情,自恋,一览无余。

9分钟前
  • 如果云知道
  • 推荐

总体不错,但嘉宾的用处不大,节目中单院没有利用好

11分钟前
  • 步旅不停
  • 推荐

我最喜欢这种游学类的节目了,既能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

12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力荐

最喜欢苏州园林那一期,做的很好。沉浸式成人研学,哈哈,再接再厉,期待第二季。

17分钟前
  • 小王子
  • 推荐

好看呀

18分钟前
  • 大天使加佰列
  • 力荐

挺无聊的,找了三艺人,没有综艺感只觉特别尬,就科普而言也很浅薄,一集弃。

21分钟前
  • 听影客
  • 还行

全靠单老撑着,但讲课式的模式还是太单一。嘉宾参与度不够,人对文化明明不感兴趣,为了钱却不得不来,鸡同鸭讲,两者对话让人看得尴尬且难受。碰撞不出火花,内容撑不住预定的立意。

26分钟前
  • Μουσαι
  • 还行

抓壮丁

29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还行

1.单院长:别看我年纪大,测了我的心理年龄是28,再过三年就25了。好像没有什么问题XD。2.良渚游客区路人纷纷围过来合影,有人问鲁班(御猫)好吗,院长:好得很。3.去年良渚玩了3天可能玩了个寂寞,还是想念那里的蓝天。4.厦门到鼓浪屿没有修桥修隧道,为了保持当地的原汁原味的氛围。“戴斗笠穿西装”的小别墅在夕阳的滤镜下好看。

31分钟前
  • 笛咖尔
  • 还行

去厦门旅游的同天,节目组就在鼓浪屿拍摄~原本旅游只是走马观花,现在正好来补课,非常好的节目~老一辈带着年轻的一辈,中华文化要好好的传承下去啊!另外Sunnee真的很机灵哈

33分钟前
  • 一首小夜曲
  • 力荐

单老师好可爱哈哈。嘉宾请的挺好,全程清爽又富有深意,推荐一下。

35分钟前
  • 月夜刺死燕尾蝶
  • 推荐

TBS的世界遗产系列到现在都是行业标杆 国产节目全靠单老的知识储备输出 策划上整体还是偏向综艺 摄制手法显然距离前作还有一定差距 至于后期错漏百出的字幕制作就太不专业了

37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综艺,能以简单轻松的形式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42分钟前
  • 丘比特豆
  • 力荐

单从制作角度来评价这个节目,明星的定位很模糊,最后的总结也显得很没有必要;节目的环节比较套路化,整体的观感很浅,仿佛走马观花的参观,哪怕“导游”是单院长;从成片看感觉还不如让单院长自己做个20min左右的讲解再辅以当地的专家团队,反正都是动画和航拍堆起来的画面。能理解节目的立意,但这种形式的真人秀其实只能是及格线。

44分钟前
  • 戒糖出警
  • 还行

希望这种宣传中国大好河山和文化遗产的纪录片或者综艺越来越多。

49分钟前
  • Vic.Svetlana
  • 力荐

这么好的节目怎么不往下做了??

52分钟前
  • 梓蘅
  • 力荐

立意很好 但不好看

57分钟前
  • 琉点点啊琉点点
  • 推荐

为了去成都,看个第六集的都江堰

59分钟前
  • 偷不着小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