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欧美剧意大利2012

主演:Luigi Diberti  Claudio Gioè  Claudia Pandolfi  Stefano Pesce  Tommaso Ragno  Yorgo Voyagis  

导演:Alexis  Cahill  

 剧照

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2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3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4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5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6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3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4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5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6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7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8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9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23:10

详细剧情

  扑朔离迷的事件,神秘莫测的组织,死去的亲人又一一出现,在探寻自己的过去和神秘力量的同时,卡布里将走向善良,还是堕入邪恶?他与克劳迪娅的关系又将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十三邀 陈嘉映其二

陈很有意思。

陈嘉映 许:这一代人身上巨大的成功焦虑,什么原因? 陈:最主要的是信息的自由流通。举例公社篮球,北大,电视普及NBA,在小的社团里容易成功,……一打开电视,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明星,球员,成功人士。 等级社会时阶级穿在身上,平民想都不想,现代社会服装等趋同,去神秘化,平民产生替代错觉。

陈:克服焦虑最重要的是 1.盯准一件事玩命干,直到你干不了。举例it朋友。 2.想办法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别跟着许老师这种全国范围内的十三邀式的,先弄一个首师大哲学系的十三邀,(笑)十几个教师,人人都邀上,都有一个展现自己才艺的这样一个领域。 许:巨大的焦虑是跟这种小社团,小团体的消失有关吗? 陈:美国,欧洲人挺安定的,举例护工。喜欢自己的工作,也挺有价值的。 许:中国人只有权利和金钱,(就想着再往上走一步是吧,就不能停在我是I am这种状态)这个状态能改变吗? 陈:插进来一个角度,北宋教师教育儿女学生,百分之九十到一百不用怀疑,读书农民或从商。今天很难说,你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下一代的生活面临是什么样子的,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改变。但是从另一角度,或许能是有一点改变的,中国前几十年,从赤贫到富有,从没有机会到人人都有机会,(社会学家:教育昂贵,成功错觉,只要我努力,只要我爱好,就是我哪儿都能去似的),(陈沉默,低头抽烟) 许:焦虑是不是跟年龄有关系啊? …… 陈:我不那么焦虑,有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这种保护带来的缺点我不知道,也许没有那么多奇奇怪怪,也许天性如此,就是对于达不到的东西,不去特别操心。比如说达到文化上的这种卓越,学生的拥蹙,用英文发表,一开始不知道有这么难…… 一直抵制这种建议,欲望或诱惑。我要去做呢,就做不好,就会变形。 讲学呢,我就普普通通的讲,也没引起什么轰动,…… 不知道是天性呢还是经过了某种心里调整,防卫机制达到了那样了。 许:紧张感会催生创造力吗? 陈:教授们智力上的激荡冲撞,榨干,一点都不剩(很迷人)。 许:那么多绚烂的时刻你会选哪一个? 陈:伯里克斯时代。灿烂的时代一般是五十到七十年。德国古典时代,从歌德的出生到死亡,基本上德国古典音乐,哲学,文学,就在他一生就全过完了。 许:怎么解释创造力的这种集中爆发? 陈:举例,郭沫若和同学们在四川边远小县城。明显是互相激荡,产生出来的以小比大。 我们这一代人成名太容易了。 许:到底海德格尔在讲什么? 陈:(不想记……) ……说人的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其实人的绝大部分需求都是生产创造出来的。理论指导实践很糟糕,……良好的实践就是目的本身。 上世纪五十年代从父权社会向青年人转变。 尼采抗击整个基督教和平民化。 西方价值体系强加于人,它来了,它好不好? 相当普遍的,也不是完全普遍的。 陈:知远,作为有为青年,你可能缺失很重要的一些东西吗? 许:……我是被高度好奇心驱使的人,尝试了很多不同的领域,它们彼此相互抵消,同时进行,经常进行不下去,…做节目有时候让我自卑,因为我跳跃,我不能追问,我一追问,就陷到一个里面,我的性格也是,遇到困难我就跳到另一个里面去,说服自己了,很多东西都是相同的,他们都在帮助我到达一个更远的地方。 陈:古典时代良好的生活被接受,近代艺术家过于平滑的生活被人质疑,你困扰吗? 许:……崇拜才能…… 陈:崇拜才能而不崇拜经营。嗯…… (摸头思考状,样子太可爱,——感觉有个人魅力的人心性都很活泼,有好奇,尊重别人,为新知欣喜,所以年轻。) 许:生活中有太多坐标,自卑 陈:学生听课,可以听很多老师的,这个好那个也好,最后逐渐长大发现,你变不成任何人,慢慢的就跟老师能平等打交道,一边佩服一边学习,尽可能的汲取每一个人,把自己变得更好更丰富。 许:我讨厌我身上的那种狡猾,经过了精确计算的,趋利避害。 陈:不相信纯粹的理想主义,是要有一个计算系统的,不知不觉里它可能就让你变得狡猾了,平滑了,天性或者心理机制,使你避开了所有的危险。…… 许:我的自我太多了,不喜欢,它给我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但有时候又妨碍我。 陈:把它连到另一个问题上,现代人吧,生活中当然都在过,智商情商都没问题,举例,你真的同情流浪狗吗,找到了流浪狗就可以屏蔽掉其他的那些问题了吗?……我们在意或不在意的可能都不够真实,一个做法就是,不去看就完了,我们往下过就完了,另一个就是在有保护的情况下去面对它。 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保护太少,陀:拷问真实下面的虚伪,接着要拷问虚伪下面的真实。(这个难) 聊天一旦有表演性,就不好玩了。

 2 ) 把特权与压迫包装成“偏见”并不能合理化其本身

不得不承认许知远是个很懂得运用自身特权获取资源的人,否则也不会一季节目里能列出这一个怎么都说不上差的邀请名单,于是尽管我把许知远骂得狗血淋头,我还是得捏着鼻子吃下这口屎。不过既然吃了,那就至少得记录下每一期的大体,不让自己白白吃一顿。

第一期的罗振宇和许知远表面上似乎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维度的极端,但本质都是那个年代吃了时代和性别红利上位的人,是“中年异性恋男人”,他们最终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 第二期的姚晨尽管聊了四个小时,但结果被剪进正片的不到二十分钟,正如许知远被制片人骂的“你的生活经验太局限了”,他和姚晨的访谈不过是毫无意义地试图将其人生线性地归纳出来,然而女性的记事与叙事方式却不是连续的,于是就会显得姚晨似乎什么都不记得,把整个访谈变得“似是而非”。 第三期的与二次元对话,倒不如说是彻头彻尾的猎奇。如果批判动漫文化的浅薄与快餐化,那它充其量只是(后)福特主义时代下的一个折射,结果被许知远自以为是地局限在那一亩三分地,根本无法跳脱。 他始终只是试图用年代来划分某种特定类型的(男)人,企图将他所认为的二次元归纳到某种可以被解释为“精神匮乏”的,以此突出他自己所站的制高点。 第四期的冯小刚端着的那副架子,以至于有时候我都不能分辨出他偶尔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情感究竟是不是真心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他将《我不是潘金莲》说得那么“舍得一身剐”的动力是从哪来的,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正名他的成就吧。 第五期的叶准真的言之无物,许知远根本切不进命脉,作为北方人的他无法理解广府与香港在政治、地域、文化、语言上的异同,结果兜兜转转就只能围绕着那个年代的“出逃”来聊些浅显的玩意儿,更不用说他全程表现出的对咏春的不以为意。 第六期的李安真的很温柔,比起许知远这种“我懂得比你多,所以如果你做得不够‘对’,我就鄙视你的”知识分子,李安则是他知道他在时代洪流前的渺小,也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可是他知道他无法袖手旁观所以不得不做点什么。真的很可惜时间太短了,还没能更进一步就结束了。 第七期的张楚只能说他就是那个时代被推出来的那个人,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被钉在那个位置上再也下不来了。你说他有什么特别的吗?并没有。但他至少不试图重新掌握回这种主动权,这一点至少在许知远不断炮轰下都能四两拨千斤地打回去,比许知远高不知几个境界。 第八期的蔡澜印证了为什么我对他从小一直完全没有任何好感,因为他不过就是那个时代的受益者罢了。蔡澜聊十几岁时把比自己大几岁的女生搞大肚子,许知远居然问“后来怎么摆脱的”,得出来的结论就是“我太羡慕你了”。 蔡澜解释他如何追求女性的时候说:“丑的照杀,好看的就会跟着来了,”许知远只是大笑然后敬酒“我太佩服你了”,最后连吃个鱼春都要问“这可以壮阳吗”,难怪他最后要说很久没有聊得这么尽兴了,毕竟真的臭味相投。 第九期的俞飞鸿是彻底地被撕下了他的假面具。当他和俞飞鸿聊武则天,结果认为武则天的行为是受制于女性身份的焦虑,还会反问她“你为什么对性别那么敏感”。 俞飞鸿的回答:“不得不承认这是男权社会”“认清事实本身”“本身构造就有区别”“我不会轻易喊女权”本身其实不完美,但是当她反问许知远“死亡是不是你们男人最大的恐惧”时,我觉得批评她不够激进是没意义的,能够打许知远脸即可。 “生命本身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活得有滋有味正是因为它的无意义。”或许她这句话正是解释了她无能反抗结构性的压迫的自我反省吧。 第十期的陈嘉映同样撕开了许知远的虚伪。一句“你真的不喜欢吗?”就击穿了他。“认识到虚伪不算难,认识虚伪下的真实才是最难的。” 同时也对许知远的“精英主义”很好地回应了:“不可能因为知识分子鼓吹什么就能改变思想观念,只能是因为社会结构变化。知识分子干的就是生产产品。 “过去想当然地把社会维持的高度“精英主义”认为是社会良性运转的代表,现在社会发展了自然就要遭到质疑。 “并不存在普遍的信念价值,世界上主要的价值变换都是随着西方的强势价值强加上来的。争取的不应该是论证它的普遍性,而是证明它被接受的原因:它的正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陈嘉映同样提到了“男权社会”,但是许知远却对此毫无反应。 第十一期的贾樟柯实在有些让人诧异,也许是拍摄时他正在经历他的人生一次转折,正如他说的他开始对人文性背后的不可琢磨产生了质疑,开始滑向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于是他的三个访谈都显得特别不一致。他在家乡的那段一对一的时长两个小时访谈里,能得到的信息几乎为零,他似乎根本不确定他正在面临的是什么。他在尝试的天体物理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结果很有可能是,什么都不是。 而第二段的所谓饭桌上男性的饭局则是一场漫长的折磨。饭桌上的中年异性恋男性的话语交换,永远围绕着政治之类的宏观结构,永远看不到“人”,然而可悲的是他们在推杯换盏中建立起了新的社会网络。 唯一有价值的是他稍早一点的“单向街篇”。他谈到《三峡好人》时说到自己意识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流动的不可能性,导致他过往的乐观不复存在,甚至提出“只有另一个巨大的变革才能改变现在的变革”。他认为一直需要隐晦的社会文化是有问题的,缺乏的是坦率。但是这与他后续遁入对新技术的探讨和对超自然力的迷恋呈现出某种讽刺。 第十二期的金承志只能说是换了一个年代生存的顺直男遇到了所谓的“中年危机”。这一集非常清晰展现了许知远的采访能力为零的问题。他将这次访谈的浅薄归根于金承志的自我拒绝,倒不如说是他根本没办法想象除了他臆想出来的男性气质外更多的东西——异性恋时间、结婚生子、成家立业。 对谁都要问“情欲对你重要吗”似乎离开了这种性上的掌控,他的男性气质就无法展露。 最后对青楼的探讨同样充满了顺直男对女性的凝视与物化,他们似乎在赞赏青楼女子的才华,但实际上不过是建立在这一“不光彩”的职业上对女性的性化。 第十三期和白先勇的时候,许知远聊到《孽子》时,估计又是怕尺度不对,又是被自身异性恋的特权蒙蔽,老是兜兜转转的,总在那些有些带有窥视的问题上打转,但是白先勇的回答又太过于充满那个年代特有的局限,最终只能得出个“一切为文学”“没什么不同”的问题。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论是“存在了这么久,一定有他的道理”,他认为没有孔子教做人的道理就很难有中国历史的立足之地。 最后尾声时许知远归结出:“个人是改变社会最重要的工具”无法讲清他究竟是过分的英雄主义还是擅长将人物化,或是两者都有,但始终能让人意识到他似乎从来未将“人”当“人”看。

 3 ) 他还是少年

许知远是理想主义的

许知远40岁,去见他年轻时倾慕的俞飞鸿,在门口不停抽烟,第一句话是我好紧张,第二句是,你真的很美。完全是少年的模样。最想做的事,是跟她一起看《喜福会》,告诉她,我梦见过你两次。

许知远去见他年轻时的偶像,张楚,张楚讲阴谋论,讲NASA,许知远说你相信有这么个星球吗,张楚瞪大眼睛盯着他三秒说,我太相信了,我听说他们那个星球还唱歌。张楚还是那个张楚,那个诗意的,那个孩子气的张楚。真好。

许知远去见他崇敬的白先勇,一定要做的事是跟他一起吃桂林米粉,听他讲他的理想主义时,不忍心问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不忍心看一个八十岁老人内心与这个世界的挣扎。

他的开场白是,带着偏见看世界,他对这个过分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他觉得每个人都对应一段音乐

他去拜访蔡澜,吃了三顿饭蔡先生都没有解答他的疑问,最后蔡澜说,这个世界你什么都改变不了的,只有吃吃喝喝是最好的,许知远说,我觉得能解决一部分,蔡先生说再过一阵子你会同意我,许知远说,先生我还会来看您。

他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见那些他理解不了的人

他没办法完全接受“商业逻辑”,他的书店开不下去,所以他去见罗振宇,他管他叫“guru”。最后他明白了,他做不到罗振宇那样。

他觉得马东跟他都属于那5%的人,但是他不理解他为什么能穿得色彩鲜艳每天讨论一些在他看来完全没必要讨论的东西。最后他也明白了,马东不属于那5%。

他们说,人生从来如此

但是,这就是你不再抗争的理由吗?——许知远没有问的,我来说。

幸好,我们还有许知远

 4 ) 一个油腻中年男人的尴尬

《十三邀》是网络上见到过的似乎是最任性的一档节目。

说他任性,是因为经常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见节目的更新,而就当你忘记这个茬的时候,他又突然不知道卷着哪一股风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落冒了出来。

节目任性,节目的主人公似乎更任性。一头蓬乱的中分卷曲长发,一张北京周口店始祖的容貌,一副纤细瘦高的身段,一身不修边幅的穿着,偶尔手里还捏着一瓶啤酒。镜头中,他似乎从不刻意要求摄制组整理一下他的仪表。镜头上的他俨然一副油腻中年大叔的模样。

这样一个油腻大叔,带着几许尴尬,碰撞着社会上十三不靠的一帮人,乱炖出了一锅《十三邀》。而这锅《十三邀》,似乎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偏见,这是《十三邀》的主体。带着偏见看世界,是节目组给这个节目下的一个论调。

不过,许知远本人似乎不太同意。他再一次沙龙中很急切地表示:“我哪里是什么带着偏见看世界,我分明是那么温柔的看着她。”

但,这就是一种尴尬。当一个中年男子,诚恳的质问着这个世界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公众似乎只会揪住他的几个细节,质问其为何如此的刻薄。

面对质问,许知远在视频中表现出的唯有那突然不知所措的停顿。

尴尬,这个词是我在看《十三邀》过程中频频感受到的词汇。而这个词汇并不是指我自己的不适,而是指,许知远在对话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以及他提出的问题着实让嘉宾们有些不知所措。

比如,对话马东的时候

许知远: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

马东(笃定地):喜欢。

许知远:一点排斥都没有吗?

马东:没有 (连说三遍) 。

许知远:为什么呢?

马东:我没那么自恋。

比如,许知远面对汪健的时候,许知远所有的艺术和美学的认知在面前这位科学狂人面前显得那么的可怜,那一刻许知远被科技的自信摧残蹂躏的体无完肤。

在采访罗振宇的时候,罗胖很直接的捅破了窗户纸:“我知道你想勾引我说理想主义,但真的没有。”

还被蔡澜教育一番:“你要重点出击,不能够牢骚几句,有什么用呢?”

当许知远提问蔡澜先生“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时,却被蔡澜用吃回避:“吃吃吃,尤其是你。(对服务员)有没有大包啊?”

……

这是求知却不可得的一种尴尬。

在采访白先勇先生过后,许知远有以下的不解:

“我会觉得白先勇背叛了自己的天赋。在经历了《台北人》到《孽子》的创造高潮之后,他似乎停滞下来,将精力与时间用于舞台剧、电影,接着又花在了昆曲的推广上。”

采访姚晨的时候,他觉得“她在演艺界的实际成就与她的名声似乎并不匹配。”

……

这是一种不理解所带来的尴尬。

更多的尴尬其实是在节目播出之后公众的反应。

采访过俞飞鸿之后,一些“女权号”们集体声讨他采访俞飞鸿透露出直男癌的傲慢。

和马东对话过程中,许知远用“粗鄙化”形容当下的泛娱乐节目。这让很多人接受不了:我们只是喜欢一些综艺娱乐节目而已,怎么就粗鄙化了呢?

在姚晨那一节目里,公开的视频中保留了合伙人于威对许知远批评的片段,“你不够尊重你的采访对象”,“你的生活经验太少了”。

……

这是一种价值观冲撞所带来的尴尬。

但,也许节目最大的价值就来自于这些突如其来的尴尬。

这种尴尬是一种不和谐,是一种意料之外的事件。但这种尴尬并不是一种坏事。相反,我们其实很需要这样的尴尬来反思这背后的原因。

许知远也坦诚:“我是容易概念化地理解一个人”。许知远也节目中一直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冒犯”那些所谓的名流。正是这样一个单纯、愤怒、饱含偏见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人设,才形成了《十三邀》和其他访谈节目的差异化。

但许知远并非一个食古不化的人,正如他在节目的导语中所说:

“我是一个不套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延误时代的流星情绪。我是一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我还开一家书店,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世界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的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

在某个时候,他也会从偏见到达理解。比如在采访了二次元群体之后他说:“我也逐渐感到自己的偏见被一点点打破。我以为他们是一群拒绝成长的孩子、社会逃避者,对于更高级的思想与情感缺乏热情。但他们努力说服我,这是一种新语言的形成,他们将在这些漫画、表演中,寻找到人类普遍的情感。或许,他们也将在这个世界中,创造出自己的海明威、金庸与王家卫。”

这个节目的特殊性,在于节目的内容,这种极力去掉综艺show的元素,贴近真实的状态,是目前市面上少有的。他反应了公众人物的并不真的浅薄的那一面,反应了大众媒介平常根本不关怀的那一面,这种反差,在娱乐圈的人物身上体现的更激烈。

许知远试图对话一些公众人物,言语中之途唤起他们对于自己文化精英分子的那种意识,而不要随波逐流。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认为这是精英应该做到的。

对话中会看到许知远这个矛盾的知识分子个体对于这个世界的反思,以及反思后跟那些人对谈碰撞出来的火花。在这种意义上,到底是谁采访谁,节目在凸显什么价值观,都是富有争议和看点的。

而这种节目本身的结果其实是鼓励大众开始思考。

就像他与马东聊的,奇葩说的主题,虽然都是些陈词滥调的变种,虽然五四运动把很多东西都曾剖析过了,但马东却反问一句:“那有如何?民智开了么?”那种冲击和无奈,在文化断层的背景下,在普罗大众的底层需求由于自媒体的出现可以被照顾和关怀的现状下,凸显的尤为明显。

但正是由于节目中的这些对比,让许知远式的坦然暴露他自己局限性的同时,也映射出了很多观者的局限,让我们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浅薄和无知,看到了世界更多的可能性,拓展了认知边界、打破了思维惯性。

那一次又一次的尴尬,也正是十三邀的价值,虽然许知远显得这样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但作为个体思考者存在和发声的珍贵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经常满腔情怀地在朋友圈里发“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但是,真的当许知远这样一个,出走半生,归来依然保持着他年轻时的傲气、愤怒、不屑和质疑的时候,面对这样一个浑身没有任何谄媚和对公众的奉迎的人,大家反而觉得,这个中年男人怎么这么不懂事?怎么这么令人尴尬呢?

而面对围绕着这个中年男人的尴尬,我们满是质疑和不理解,这也许是我们的尴尬吧。

因为,一个社会里,如果连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也显得那么恭恭敬敬和令人愉悦,也显得那么热情懂事和长袖善舞,难道不是一个很糟糕的社会吗?

a

 5 ) 我希望罗胖和许知远结婚,哈哈!

昨天看了40多分精华版的罗胖和许知远的访谈今天我看了全版的将近3个小时的访谈。感觉不是两个人在对话,而是两大社会现象在对话,简直可以当这个时代的一部分注解。两人的人生观虽然相反却不相斥,也正因为观点的相聚甚远,所以碰撞最激烈,所以太多的模糊不清会得到更清晰的梳理,反省也最深刻,这种悖论在和谐里得到证实太吊胃口和有趣了。他俩的对话像一个商人与一个诗人对话,却颇有那种“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的权利”的意味,这种种平等,接纳,包容的场面我总觉得有种美感。每个人都有偏见,偏见无法摆脱,但可以被正视,这种资态给我的感觉像世纪性对话一样让人激动。 没谁对谁错,这就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印象,特别多元且隔阂巨大,人迅速的以群分,就像看韩剧的不理解二次元,美剧的不理解看韩剧的等等,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与坏不是我们这个维度能去判断的。而且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最让我感动的是双方都很坦诚,光明磊落。罗胖真是太厉害,逻辑清楚,反应又快,我的本记了好几篇,浓缩&精炼。听过一句话“当一个虚无主义者遇到一个野心家就可以改变世界了”,感觉不是把世界毁了,就是把世界建成乌托邦了。特别希望他俩能结婚,太有戏剧性了。大晚上室友都睡觉了,我却像喝高了一样兴奋(虽然是一个严肃深刻的访谈)。可惜的是许知远是防谈者出于礼貌他只能尝试着去解刨而不能去解构罗胖,否则两个段位相当的人你来我往的过招,那应该就是刀光剑影的感觉吧。最后罗胖说:他有很多地方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他只能忍着,但我们都互相能懂对方,互相有所保留但又互相欣赏,他很适合做一个朋友。当两个大男人光明磊落的探讨深刻的问题,一个人穷追不舍,一个见招拆招,期间穿插着那种酣畅的笑声,这就应该是君子之交了吧。作为一个腐女,当许知远仰头笑了,当罗胖嗨到两只手一直在晃悠。你会不会也觉得他俩在一起会不会很美好。哈哈!

 6 ) 十三邀|史上最劝退最招黑最难安利的谈话节目 + 最佳单集推荐

许知远的访谈节目可以说得上是史上最劝退、最招黑、最难安利的节目了。第一次打开的观众一定都会感到一种别扭、尴尬的气氛,所以我为什么会相当着迷地一直追到第五季呢?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个节目的一点理解和感悟。

十三邀节目的Slogan是“带着偏见看世界”,那么这个所谓“偏见”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许知远个人的主观视角。也就是说,这个节目从最根源的定位上就和普通的访谈节目区别开来,在这里,许知远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记者、主持人,他和嘉宾的之间的交谈是对话,而不是采访;他自己和嘉宾一样,都是被呈现在观众面前,被剖析、被审视的对象。

许知远敢于走上台前,而不是像大部分作家、文化人那样躲在幕后,这是很有勇气的一种行为。其实他的资历本身还是很出色的,他是北大毕业、年少成名的作家,原本可以坐拥这个光环炫耀一辈子了。但他愿意挑战自己,跳出舒适圈,在这个节目中去接触更多的人,更大的世界,对于一个所谓的“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他在节目中的样子真的是很不讨人喜欢。我就不做外貌攻击了,只说他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常常显得犹豫、笨拙,被观众解读为狭隘、偏执或者傲慢。有时他和嘉宾观念不同,鸡同鸭讲,气氛尴尬至极。有时他面对美女嘉宾,表现出面红耳赤、抓耳挠腮、手足无措的窘态,简直可以算得上丑态百出。节目在剪辑时选择保留了这些尴尬的镜头,展现对话现场的真实情形,充分证明了十三邀完全不像其他节目那样,想要打造高大上的人设。

十三邀的目的不是圈粉,不是造神,恰恰相反,说得粗俗点是自黑,说得深刻点算得上是“祛魅”(Disenchantment),也就是对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不论是嘉宾也好、许知远本人也好,整个谈话过程没有粉丝滤镜,充分展示真实性。这种勇气,在当下的环境中更是弥足珍贵。

有时我觉得许知远与嘉宾的对话,更像是一场心理咨询。他想要了解的是嘉宾的内心世界,而不是表面的那些琐事、八卦。节目已经播出了5季,嘉宾已经有60多人,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思想角度不同,尽管大部分时候是许知远在引导嘉宾,但也常常有嘉宾反过来在引导许知远的时候。我感觉这一番交谈下来,犹如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是多么羡慕这种有建设性的谈话方式,希望自己也能有幸接受一次这样的灵魂拷问,必然受益匪浅。

前面都已经说过了,这个节目想要成功安利给别人那简直难于上青天。很多观众都是因为对嘉宾感兴趣所以去看单集,所以我的建议也是这样:只挑你感兴趣的嘉宾来听。整个5季刷下来,我推荐一下个人最喜欢的几期:

我的评分是非常个人的、主观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这一集能否让我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而不是基于我是否喜欢这一集的嘉宾。

第一梯队吹爆首推必看:S2E1 马东、 S4E4 项飚、S5E1 罗翔

第二梯队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类:S5 许倬云、S4唐诺、S4E6 坂本龙一

第三梯队社会经济民生类推荐:王小川、陈志武、电台主播

第四梯队演绎明星类:S4夏日版张亚东、S502五条人(如果能姑且把张亚东和五条人算在这类的话)明星类的主要就是看你对哪个明星感兴趣了,总体来说这类访谈的深度肯定不及前面的,但是会让观众增加对嘉宾的理解。

我对这几期节的心得体会、摘抄笔记都发布在了每一季的剧评里,下面是传送门:

第一季: //movie.douban.com/review/13444949/

第二季: //movie.douban.com/review/12747934/

第三季: //movie.douban.com/review/12744654/

第四季: //movie.douban.com/review/12746647/

第五季: //movie.douban.com/review/13084228/

以上。

……

茶姐姐好读书不求甚解,欢迎友好讨论,勿喷勿杠,谢谢!

 短评

许知远总想挖掘他人身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并总用无时不在的偏见与批判做他以为是洞见的嫁衣,他身上的拧巴和纠结,难道不正是他想寻找的个人认知与时代趋势的内核矛盾吗…他采访的所有对象都比他想得清楚,尤其是罗振宇和张楚,但他有一句话我是赞同的,崇拜并欣赏复杂性.

5分钟前
  • Being槟
  • 推荐

许知远想和商业靠近,又有点装。不纯粹。罗振宇和李安的采访给我印象太深。

6分钟前
  • 你好德先生
  • 推荐

其实反倒是看完《十三邀》,对许知远改观很多。他或许带着些知识分子式的俯视,不自觉地用“精英理念”去悲悯众人,但他在节目里的坦诚极为动人。我们这个时代,罗振宇跟马东这样的聪明人太多了,有一个许知远挺难得。我大概永远都不会是那种两眼一翻,嘲讽理想主义的人。

8分钟前
  • 走走
  • 推荐

虽然很多人表示对许知远的反感,但我倒觉得这种精英悲叹的知识分子有他本真的东西在,挺有趣的。我们这种人生存在世,心里的悲哀撇到一边,只追求现实上的手段,他也不过是我们内心深藏一面的放大化,看到他四处碰壁,怎么能不觉得有趣又可悲。真挚和敞开就是这么回事,不感情用事了,就明白了。

10分钟前
  • 纯Jun
  • 推荐

俞飞鸿是真美啊,所谓顾盼生辉,人生根本毫无意义,就活得乐呵点,她比很多人都通透

11分钟前
  • Kojote
  • 还行

许知远的视角挺好的。可以粗略视为豆瓣视角,而对手们表现也不错。很值得豆瓣的朋友们看一看。

15分钟前
  • 比多
  • 推荐

Word 天,罗振宇对话许知远。当许知远低头害羞的笑,罗振宇双手挥起来讲嗨了,突然想他俩在一起。听过一句话“当一个虚无主义者遇到一个野心家就可以改变世界了”,感觉不是把世界毁了,就是把世界建成乌托邦了。特别希望他俩能结婚太有戏剧性了。虽然完全两种人,但都是坦诚的人,欣赏。

20分钟前
  • 西班
  • 力荐

这个许知远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系列,恰恰被他自己毁了。一个迂腐清高、没有气场,一点都不落落大方的人,完全糟蹋13位嘉宾。很讽刺。

24分钟前
  • Henry Gu
  • 较差

第一季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很喜欢看许知远的清高、愤怒、困惑、痛苦,被一个个对谈嘉宾搅浑、打破。节目尴尬得让人捧腹,但也很欣赏这种质询的态度。就算没有答案,至少也去追问一下,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29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1、罗胖的这期可以确认我是个开放、拥抱改变的现实主义者。心里模糊的意识都被他表达出来了。嗨森啊!我爱矿泉水胜于红酒。2、许知远那句【你不觉得挽歌很美吗】着实惊了我一把。再美也是挽歌。3、给自己的认知系统升维。时间在咬人。4、【我知道你想勾引我说理想主义】哈哈哈笑滚。

31分钟前
  • HeyMe
  • 力荐

记忆最深刻的是采访罗振宇那一期。通过许知远与罗振宇这场对话,很明显能看出他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许知远至今仍是是迷惘青年,质疑着这世界的一切,质疑生活的意义。而罗振宇,更像是一个不要脸的无赖,他自己多年经历竟让他就这样笃定了自己的思想毫无差池,自己的行为不可左右,自己就是真理啊

36分钟前
  • 招招
  • 力荐

“跟许知远交流很有趣,你会觉得自己有说话的欲望。因为你知道不管他同意还是不同意,他听得懂。"罗振宇的感悟很打动我。 带着偏见的许知远和带着偏见的时代人的对话,不加设计,彼此尊重,最可贵的是彼此通达,看得很痛快。

40分钟前
  • 大青山
  • 力荐

有点意思,但是许老师有点太喜欢把别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来思考了。

45分钟前
  • 澡澡娃娃🌈
  • 推荐

看许知远这个人就不舒服,不喜欢,在做这种节目之前,先去学学采访吧,你带着所谓自己的“偏见”去采访别人,没问题,但是你的偏见并不深刻准确有意思

47分钟前
  • 叉个手
  • 较差

李安谦逊外圆内方,俞飞鸿淡然外柔内刚,都是欢喜的。倒是许知远,人不如文耐心好看。

50分钟前
  • EEingxyz
  • 推荐

看了贾樟柯这一期,你会发现,他真的是双子座,敏感,多变,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颓得不行,一会儿说要放弃,一会儿又坚强如故,总之适应性太强了,适合生长在这个时代。

5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被访者很诚恳,也是极有深度的对话,但许知远太喜欢用自己的语境去套别人的话了,而且什么“时代”啊“情绪”啊,简直就是他的口头禅,听着累

52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内地独一无二的深度访谈

54分钟前
  • 马扎罗
  • 力荐

我觉得对话李安还是挺好的

59分钟前
  • llw
  • 力荐

高端名人访谈节目,虽然许知远不是专业的采访人,对话的衔接与问题的抛出略微尴尬,但他和嘉宾的水平已经足够支撑这档节目了,各种思想的交汇与观点的碰撞,许知远与嘉宾的个性尽显无疑。访谈将嘉宾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变革结合,从个体映射时代的同时探讨时代对人的影响,格局很大,比鲁豫有约强多了。

60分钟前
  • 1只醉鹅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