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

爱情片印度2016

主演:兰维尔·辛格,瓦妮·卡普尔,赖赟,艾莉莎·巴奇尔·贝,朱莉·奥登,拉萨纳·莱斯汀,诺姆·迪亚瓦拉

导演:阿迪提亚·乔普拉

播放地址

 剧照

随心所欲 剧照 NO.1随心所欲 剧照 NO.2随心所欲 剧照 NO.3随心所欲 剧照 NO.4随心所欲 剧照 NO.5随心所欲 剧照 NO.6随心所欲 剧照 NO.13随心所欲 剧照 NO.14随心所欲 剧照 NO.15随心所欲 剧照 NO.16随心所欲 剧照 NO.17随心所欲 剧照 NO.18随心所欲 剧照 NO.19随心所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16:16

详细剧情

  男主角受到好友的邀请到法国巴黎这个浪漫之都去做脱口秀节目,他好激动啊,浪漫之都哦,约炮天堂啊。在他开秀之前,他要去领略下法国酒吧文化,可是都不得要领。在那,他遇见了女主角,而他赢得了吃鸡翅比赛,女主角便跟他一夜情了,然后约定不见面、不联系、不纠缠的三不政策。可是后来,偶然机会下,他们又见面了,于是于是就发展为同居关系了。其实,他们不是爱情故事,是性欲故事,就是所谓的炮友关系。然而......他们是大家都爱对方但没说出口呢,还是真的是只是炮友呢?谁知道呢!

 长篇影评

 1 ) FIFF22丨DAY9圆桌《随心所欲》:“把自己租给他人,把自己留给自己。”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9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戈达尔导演的《随心所欲》,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donnie

《随心所欲》3星。这样的女性角色比《罗妈妈妈》更进一步堪称典范,引用豆友cuckoo的一段话“不像她的朋友 Yvette 和 Yvette 代表的大部分妓女,认为自己做妓女纯属无奈,被糟糕的老公和嗷嗷待哺的小孩,被悲惨的生活所逼迫,娜娜觉得她成为妓女是自己的选择,和他人无关。她是自由的,她有权选择,她也为自己所有行动负责。” 拍技女的顶级(电影)。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3星,整体短小精悍,篇章式碎片化的叙事手法细数娜娜的生活,几处室内戏调度非常有趣,这次算是get到戈达尔了。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2分,八卦的新闻记者戈达尔,不停地追问妓女为什么卖淫,因为不想拍电影嘛,只是生活没得选啊!(看来是我浅薄了)总之疙瘩儿就是很八卦小报。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这样评价戈达尔的《随心所欲》∶“虔诚与殉道的价值被移植到了完全世俗的层面上﹐戈达尔提供给我们的是蒙田﹐而不是帕斯卡尔,是某种类似布勒松式的唯灵式的倾向和深度的东西﹐但没有天主教色彩。”

电影一开篇戈达尔就将蒙田关于自由与责任的思想嫁接到了这部电影里来“把自己租给他人,把自己留给自己。”简单来说就是女主人公娜娜献出了自己的身体但留下了自己的灵魂,你认为娜娜是自由的吗?如果你认为她是自由的,那么她的自由体现在什么方面?如果你认为她是不自由的,那她又被什么而束缚住了呢?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我真的对“圣女”这类的东西很无感,所以我看到的多少她的束缚和迫使,没有太多她有意(无意)献身的感觉,我感兴趣的是戈达尔如何拍摄女人,拍摄安娜·卡里娜。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不是完全的自由,她被妓女这个职业给束缚了。我觉得是她选择这个职业之后,有其他的事情没办法做这样。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但电影里好像没有说她是为生活所迫才做了妓女,结合结局的描述我更倾向于是她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娜娜和其他为了老公或者孩子被迫出来卖的妓女其实不一样,那些妓女就是肉眼可见的没有自由,没有灵魂,但是娜娜的眼中你会时不时瞥见一瞬的自由。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这个倒是没错,但我依旧觉得她没有那么的自由,可能只是精神上的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精神上的自由其实是本片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存在主义妓女罢了。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我想苏珊桑塔格说的“虔诚与殉道的价值被移植到了完全世俗的层面”的理解方向,必然会导致桑塔格最后觉得疙瘩不够彻底地还要为自己与安娜的关系留一手后手。但虔诚与殉道的价值如果能所谓“移植”,那疙瘩想说的就是即便是温和的唯名论,也会解构所谓价值,所以第二个问题,自由就一定是个伪命题,所以桑塔格最后才会觉得疙瘩在结尾的处理不妥。

不过疙瘩终究还是个左翼加尔文主义者,即便现在年老的他也是那种非常强硬的左棍,当然讲究灵魂和身体一起毁灭或者拯救。

特邀嘉宾 千橡

从最浅层的角度看妓女这个职业:我觉得妓女这个职业很方便讲戈达尔对爱的看法。因为娜娜这个妓女对性和爱是分开的,她在做着她的工作的同时,会去憧憬坠入一段她理想的爱情。但是戈达尔的看法是相悖的,所以在娜娜讲灵欲分开的时候她就死于枪下了。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她是不自由中寻找自由的,借钱的桥段可以看出她的选择不多,但她仍然依照存在主义的观点进行了主动的选择并为此承担后果,我觉得这部片恰恰显示了存在主义也就是萨特那派的局限性。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灵魂和肉体在《随心所欲》里我认为是一体的,要带着身体去看灵魂,身体的自由也就是灵魂的自由,反之亦然。

特邀嘉宾 千橡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超越,娜娜能不能超越她的肉体的桎梏(对primary desire 的追求)。那么成为妓女就是对其的双重肯定(肯定男人对性的渴求和娜娜觉得性是有价值的服务)。没有超越,停留原地导致了枪杀。

场刊嘉宾 donnie

我也觉得没有能超越。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我有一个疑问,做妓女代表身体的自由吗?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能自己支配身体,当然是自由。

特邀嘉宾 千橡

身体的自由绝对不是灵魂的自由。这种意义下的支配身体会限制你的灵魂。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其实(灵肉一体)不是个推论,因为人必然是自由的。

特邀嘉宾 千橡

我觉得人类最高的境界就是灵魂和肉体一体,所谓知行合一。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自由的。

场刊嘉宾 donnie

这个结尾人都死了身体和灵魂都没有归处了。毕竟技女还是高危行业。我觉得这个一体的自由是不能分割的,不是说一方自由了另一方就也自由了,灵肉并不分离。试想她服务于她人时,他人不把她当人时她什么感觉。正因为被迫的分离才会在看《圣女贞德受难记》时流泪。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灵魂如果有所谓外现,一定会建基于整体的活人。

特邀嘉宾 千橡

如果一方自由不代表另一方自由,不就恰恰说明了两者的自由形式不相同吗?圣女贞德被火烧的最终原因就是有人觉得她不是处女,而“圣女” 必须是以处女之身面对上帝。这种传统女性意识的贞洁概念也是娜娜哭的原因之一。

场刊嘉宾 donnie

对啊,那感受到自由就是自由的,给艾德林的诗说的应该就这个意思。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我们上面谈到了娜娜是自由的,因为她不断地抛弃着自己的旧身份从而去探索着自己的新世界,她通过成为妓女来解放自己的内心,当她再次转换新的身份之时就是她的灵魂现身之时,

她为自己保留的灵魂就是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因为做不做妓女是她的选择、是她的自由,她是有尊严的,并且为自己的尊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你怎样看待这个荒谬而无奈的结局,这是否可以看做是娜娜摆脱世俗束缚而真正走向自由灵魂的唯一途径?

特邀嘉宾 千橡

摆脱世俗束缚的意思是她被枪杀了吗?我觉得你要是相信天堂地狱说的话,她死了确实摆脱了世俗束缚,但是灵魂去哪也就...鬼知道。

场刊嘉宾 donnie

被枪杀是被剥夺了自由权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被妓院束缚,她最后死之前被束缚了,因为她逃不走啊。

特邀嘉宾 千橡

她从来没有被妓院束缚,最后想和男的私奔也是因为她对她职业的背叛和信念的更换:不再认为性爱分离,想要爱某一个男的和离开自己性的场所。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这其实算是灵魂的升华,她变得更自由了,但是这个社会剥夺了她肉体的自由,因为这个社会不允许妓女从良。(话糙理不糙吧?)

场刊嘉宾 donnie

刚说(灵肉)一体来着,她肯定也感到了灵魂的不自由。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被杀了不就被剥夺了肉体的自由吗?可以这么理解吗?所以死亡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不自由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呢?感觉产生之前可能会带有想象,这种想象又从妓女本不应该有自由的概念而来,妓女本不应该有自由又是社会某种“共识”。

特邀嘉宾 千橡

我觉得自由和不自由,一定要分你是肉体和灵魂。从自由形式这个角度来说,肉体和灵魂应该是分开的。死亡是解脱,它不一定是自由的,因为我觉得除非是自己决定的死亡方式,没有几个死亡是说我想死了,至少被枪杀肯定不是娜娜说我想去死了,那在这一个形式上,她的死亡形式是不自由的,但死亡本身对娜娜来说是自由还是不自由呢?我觉得无论是从西方还是东方,大家好像都不认为死后肉体和灵魂同时都能自由,因为西方有这种所谓的灵魂意识,那东方还有这种死后变成鬼魂,然后抱有冤屈的这种《倩女幽魂》式的逻辑。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在一个传统妓女形象的底色里一定要保有她圣洁的人性和含辛茹苦的母性,但是本片打破了这个设定,娜娜作为妓女的形象更多的被关注于个体的自由,这是否可以认为戈达尔在创作角色时抛弃了固有的男性凝视?谈一谈你对这个角色的看法。

特邀嘉宾 千橡

这个问题其实和拍摄的幕后是有关系的,戈达尔在拍完《精疲力尽》之后和安娜·卡里娜结了婚。但是在拍摄《随心所欲》之前,安娜怀了孩子然后流产了,所以我觉得《随心所欲》没有特别提到母性,也有可能是因为戈达尔怕安娜受刺激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对,我之前有看到这个内幕,但是阴差阳错,最后形成的这个角色是很有趣的。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多少还是有点男性凝视在的吧,我感觉他把娜娜拍的好美,比如跟嫖客在房间里的戏。所以这个男性凝视的定义是什么?

特邀嘉宾 千橡

先不加性别前缀,你看电影的镜头多半拍的都是娜娜的侧脸和侧边,本身就是一种观测视角,电影几乎就没有正面直视娜娜,而是带着角度(观点/偏见)去拍娜娜的。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戈达尔没有拍娜娜的裸体。

特邀嘉宾 千橡

没有拍女性裸体意味着什么呢?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意味着是正常的拍法,没什么可置喙的,笑死。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所以这个男性凝视的定义是什么?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导演是男人,然后他凝视了,可能他只是瞟了一眼,也没用力凝视。不如说男性蔑视(《男性女性》+《蔑视》)绕回疙瘩了。

特邀嘉宾 千橡

我觉得男性凝视对我的定义是以异性视角去观看女性。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这也是规避了本可以博眼球的东西。我知道男性凝视是只拍身体部位。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尤其是特写吗?比如说从脚开始往上拍那种。戈达尔应该还好。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反正看到男导演拍大篇幅拍女性裸体,说是男性凝视肯定没错。这个词其实有被妖魔化,我问题里的是比较极端的含义。

场刊嘉宾 donnie

就是把女性切割成可以替代成任何女人的部位。这是视觉上的,叙事上是女性被男性拯救,不参与叙事。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男导演大篇幅拍男人裸体,算男性凝视吗?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算同性恋福利。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有女性凝视吗?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钢琴课》里面女主挑逗老公那段感觉有点这个意思。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女性在电影业不占主导,就算凝视的话也没有任何意味。我只知道柯俊雄为了猥亵舒淇加了好几场床戏。回到《随心所欲》你们觉得娜娜这个角色是女性主义的吗?(我其实很讨厌用各种主义去解构角色)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舒淇好惨。(女性主义的话)那我只是觉得他把娜娜拍的很美,甚至不像个妓女。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这个角色本身没有什么性意味,应该说法国新浪潮大部分电影我都觉得是性冷淡的,摸上去感觉非常干。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只想谈恋爱但是不想做爱的意思吗?法国新浪潮的浪漫有。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忘记以前是不是看雷乃还是谁,拍男女互相赤裸爱抚但是看着像两块大理石,很冰冷惹。

特邀嘉宾 千橡

做爱是性是欲望,恋爱的想要建立社会关系。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谈及戈达尔的创作,苏珊·桑塔格认为《随心所欲》是戈达尔所有电影中文本做的最到位的一部,电影里很多发人深思的台词体现了创作者不俗的文字功底,体现在娜娜阐述生活与责任那一段的独白尤为精彩。你怎样看待戈达尔在本片的创作?

他本人也曾提到从《精疲力尽》到《随心所欲》是他在无意识状态下拍摄的作品,《随心所欲》后他会逐渐拍摄更多写实的、实质性的电影,沿着这两条创作轨迹,谈谈你对戈达尔创作生涯中不同的文本符号的理解。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戈达尔的作品我看的不多,有些对白挺有趣的,有些就看不懂。把这个问题留给其他人先。

场刊嘉宾 donnie

我挺喜欢他的文本的逼逼叨都可爱。

特邀嘉宾 千橡

我就根据兴趣看了8-9部,和他几十部的库存比也没啥能做出结论的量。我觉得戈达尔给我的印象就是这种用意识叙事的感觉,后期的电影虽然更好懂,但是我觉得我要是为了看懂就去看这些,我为什么不去看特吕弗呢?

场刊嘉宾 donnie

只能大概说这个时候他还很相信文字,后期不信了。我也不太喜欢特吕弗。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说完戈达尔的创作历程,我们来简单说说本片的拍摄。苏珊·桑塔格认为戈达尔并没有直接去展示娜娜是如何保留自己的灵魂,因为戈达尔认为展现人物内心的方式就是不去挖掘她的内心。整部电影的镜头避开了所有心理刻画,像是采用了伪纪录片的拍摄形式,让人难以琢磨。你认为这种拍摄方式是不是对本片最好的呈现方式?缺少心理刻画会不会影响你的观影体验?谈谈你的感受。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关系到摄影机的位置,包括前面千橡说的一直从侧面拍摄,摄影机的视点是外人观察她的视点,而不是主观视点。你不能看到她心理刻画的部分,才是你生活中接触一个人,通过行为来了解她的方式。大量的独白和心理刻画更适合用文学来表达而不是电影。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心理刻画就比较像是被“加工”,有时候显得很多余,该片没有用这种手法是挺好的。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所以戈达尔用了最简洁的电影语法,创造出了一个最复杂的妓女形象。

场刊嘉宾 donnie

而且电影本身给到的信息量已经巨大了,从布景到表情到动作,这些都和心理息息相关。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同时在12幕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镜头的推移十分简洁灵活,没有过多花里胡哨的炫技,并且《随心所欲》最大的贡献就是延续了《精疲力尽》的跳接剪辑方式并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些简洁灵活的拍摄技巧恰恰是法国新浪潮受到全世界注目的原因。法国新浪潮是浪漫而反叛的,请你根据自己的观影体验谈谈对新浪潮的感受。比起旧好莱坞的传统古典叙事,你更青睐于哪一种?

场刊嘉宾 donnie

我更喜欢新浪潮,戈达尔前期的简洁比较受巴赞的影响吧。旧好莱坞真的信息量太少故事太好猜。对新浪潮,我觉得开启了所有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特邀嘉宾 千橡

旧好莱坞是多旧啊?这是要旧到20年代的卓别林和基顿的默片,还是30年代的喜剧,还是40到50年代的战后无脑剧?还是60、70年代的好莱坞作者呀?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1967年《雌雄大盗》和《毕业生》开启了新好莱坞时代,旧好莱坞主要指1967年之前吧,因为新好莱坞有明显的时间划分界限。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只要在能看明白的前提下,我会更喜欢新浪潮的表现手法,我只是说形式上比较喜欢,旧坞的表现手法太谨慎了,而且都大同小异。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这么说的话,好像60年代末的新好莱坞电影是有意思一点,比如《毕业生》结尾那个怅然若失的味道,那就不是好莱坞的东西。包括约翰休斯顿在那段时期的作品。

场刊嘉宾 donnie

其实55年《无因的反叛》也不好莱坞了。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那时候更多是明星效应,詹姆斯迪恩的电影都有很强的个人特质,50年代美国大明星太多了,怎么拍都有意思,60年代大明星不是死了就是不红了,拍的电影贼拉没意思,直到1967年新好莱坞。

场刊嘉宾 donnie

五十年代同期好莱坞也就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斯。

特邀嘉宾 千橡

两个赫本引领全球时尚的年代。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这么说来旧好莱坞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大明星的衰落让好莱坞义无反顾的走向了新的时代,这一切都离不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谈回法国新浪潮,让-吕克·戈达尔无疑是这里面最为闪耀的一个跨时代大导演,《随心所欲》作为本届法罗岛电影节的新浪潮代表,我们已然瞥见了这个自由、浪漫、新奇、独立、翻涌的年代,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不及新浪潮影像的半分光彩,希望你踏进这个新世界的大门时依然保持最纯真的幻想和最隽永的头脑,随心所欲地在《随心所欲》里徜徉吧,也期待这部电影可以在最后的颁奖典礼有所收获。

 2 ) 《随心所欲》:爱难道不是唯一的真相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4904.html

起先是低着头,是侧着脸,甚至是背对着身,但是转了过来,舔着嘴,说着话,还抽着烟,那一刻看见的是什么?又说出了什么?她问:“你把我分在女人的特殊种类里了吗?”其实没有回答;她问:“如果做妓女怀孕了怎么办?”其实知道有答案;她问:“想和说是同样的事情吗?”她后来就真的做了。说了而且做了,是无奈还是自由?是错误还是真诚?是对现实的妥协还是对生活的抗争?

那一句“我爱你”是从娜娜的口中说出的,然后相拥,似乎一切的疑惑在那一个房间里都变成了真实的现实,但是这是一间妓女接客的房间,但是面前的男人正在看一本小说,但是她是对着空镜头在说。两个人说的话没有声音,它以字幕的方式被打印出来,说着却似乎永远听不到,她说“我爱你”然后和男人相拥,她说:“为什么不来一起住?”然后和曾经的男友真的分开,但是在这无声的说话中,没有人听到,只有字幕,仿佛故事永远在电影里发生。

而且,男人在读一本小说,一本打开的小说,就是一部正在放映的电影:关于画家,和画家面前的画布,和画家后面的妻子,画家说,“我的眼睛没有欺骗我。”因为他画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因为年轻女子让他有了一种想象,甚至在他没有离开画布的过程中听到了年轻女子的心在跳动,“这才是它真正的生命。”这是画家说的?还是读着小说的男子说的?画家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看到了爱,感受到了爱,读者在小说的世界里看到了爱,感受到了爱——他们似乎就重合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绘画和小说,在虚构的世界里变成了无声电影的一部分。

于是,画家在年轻女人的面前发抖,惊骇,终于他找到了灵魂中最真实的东西;于是,读书的男人在小说里体会到了一种真正的生命,可是在小说之外的娜娜呢?说出“我爱你”的娜娜呢?拥抱他并且希望住在一起的娜娜呢?她其实被隔离在外面,就像身后墙上贴着的嘉宝海报,永远以一种旁观的身份看着这里发生的一切,看着在虚构世界里的他们,所以对话是无声的,所以小说和绘画取代了生活,最后的最后,“画家转身去看身后的妻子,她死了。”

生活中的妻子死了,是因为画中的年轻女子带来真正的生命,而对于娜娜来说,也像死了一样,因为她永远只像背后墙上的海报一样,贴在男人读着的小说之外。现实死了,对话死了,爱情死了。这是关于娜娜生活的第12章,是关于“有一个年轻人”,是关于“椭圆形的人像”,而在之前还有第11章,以及第11章之前的开始和发展,就像一部小说一样,在被隔开的段落里沉浮,她属于不同的主题,属于不同的男人,属于不同的生活,当然也属于不同的自己。

“把自己借给了别人,而自己却埋头于自己。”蒙田的这句话,被引用在屏幕中,和12章的标题一样,总是以黑屏的方式呈现,它和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段落区别开来。那是第1章,属于埋头于自己的哪一个部分,娜娜只有一张向左的侧脸,她的目光向左,舌头并非不小心地舔了一下嘴唇,然后咽了一下口水;之后是正面的娜娜,眼睛向下望着,然后又是舔了舔嘴唇;后来是向右的侧脸,目光向右,没有舔嘴唇,就那样眨了眨眼睛。左侧的脸,正面的脸,以及右侧的脸,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娜娜?只有50秒,如何能描绘一个女人的情绪?但是50秒之后呢?是长达8分钟的对话,他说:“为什么分手?”她说:“你可怕。”他说:“我不可怕,我难过。”她说:“我不难过,我害怕。”像是鹦鹉学舌一般,总是难以绕出关于分手的来由,在来由被阻止的时候,似乎出路也被挡住了。

而且,挡住的还有视线,8分钟,两个人坐着,却没有正面的脸,他们背对着摄像机,背对着观众,他们的对话,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都被隐藏了,当观众的观看权利被剥夺,是不是这个世界仅仅要求对话?没有了侧脸和正脸,没有了50秒的沉默,不管是娜娜还是男友,似乎都在“埋头于自己”中把自己借给了别人,借给了看见他们的观者——就像他们可能的爱情。娜娜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你真可恶,因为你没有把我当成特殊的人。”在爱情中,女人总是想成为特殊的人,想成为举足轻重的人,但是在只有后背的分手中,他们的爱情的确在隐匿中失去了自我,但是这种被剥夺的权力,仅仅是男人没有把她当成特殊的人?

娜娜甚至也没有把自己当成特殊的人,她没有钱,这是娜娜陷入迷失的一个原因,她在唱片店为客人挑选商品的时候,问女同事:“你有2000法郎吗?”没有。她想成为演员,和剧组的男人在咖啡店的时候,她问开着阿尔法罗密欧牌汽车的男人:“你有2000法郎吗?”没有。她问背对着镜头的男友:“你有2000法郎吗?”也没有。作为普通售货员,她得不到2000法郎,想成为演员,她没有2000法郎,面对爱情,她更没有2000法郎,于是,在一个女人买杂志的时候,她看到了女人掉下来的1000法郎,她用鞋子把钱踩住了,但是女人却回过头来找钱,娜娜把钱还给了她,女人却告了她。借不到2000法郎,甚至在1000法郎面前,她都可能成为小偷,“她真是卑鄙。”于是,在被2000法郎困扰的生活里,她真的低下了头。

她站在街上,抽着烟,等待着男人向她走来——她成了妓女。妓女是很容易得到2000法郎,只要在卫生部门体检之后就能拿到确认证,就可以用肉体赚钱,一般情况下一次是300-1500法郎,如果是一个晚上,就是5000-15000法郎不等,那个叫伊维特的女人告诉她:“做了妓女,钱来得容易。”也是男人离开了她,也是为了养活孩子的生活所迫,于是她说:“生活很沉闷,但不是我的错。”撇开了道德,没有对错,生活下去,为了2000法郎或者更多,娜娜便把身体交给了各种男人。

进入房间,谈好价钱,脱掉衣服,这便成了生活,但是这是不是比“埋头于自己”更大的迷失?只是做了,但娜娜却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是负责人的,她只是生活,钱和肉体也是生活本身,所以她对伊维特说:“我想我们总是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我们是自由的。我举手,我有责任,我转头,我有责任,我不高兴,我有责任,我抽烟,我有责任,我闭上眼睛,我有责任,即使我忘了我有责任,可我仍有责任。我想告诉你是无处可逃的。凡事都是好的,你需要的仅仅是对某事产生兴趣。毕竟,东西就是他们本身。”只是本身存在,存在即是合理,合理便是自由,于是,盘子就是盘子,男人就是男人,还有生活就是生活。

但是当成为自己本身的时候,是不是就不需要爱,不需要精神,不需要思考?只有当娜娜成为妓女想到了生活就是它们本身的时候,她才想到要抬起头来不埋头于自己,才想到将背面的世界转过来,甚至才想到不为2000法郎而成为迷失的人。她给“亲爱的夫人”写信,想找到另外的工作,那时候男友又找到了她,她还是问他“你把我分在女人的特殊种类里了吗?”男友说:“世界上只有三种女人,她们具有不同的脸型。”不同的脸型是向左侧的脸、正面的脸和向右侧的脸?还是回到了那个背对着的分手一刻,于是他们对望,于是他把烟吐进了她的嘴;她开始看周围的男人,在餐馆里她看到一对男女在聊着天,又看到一个单独的男人,那时和伊维特在一起的男人问伊维特:“她是妓女还是良家妇女?”在那个桌球室,娜娜围着三个男人跳舞,或者抱着柱子,或者踢着脚,活着扭动着身体,但是他们看着,打着台球,却始终在她之外,甚至有个男人在他面前做着吹气球的动作,他们也只是他们,娜娜也只是娜娜。

甚至,在接客的房间里,那个男人却提出要再找一个女人,娜娜挨个地去敲门,有人正和男人一起,有人刚做完事,一个妓女答应了,回到房间里之后,男人却阻止娜娜脱衣服,他和刚进来的女人在一起。那一刻,娜娜成为了旁观的人,她抽着烟,穿着半脱的衣服,疏离在别人发生的故事里。他,他,甚至她,都在她之外,都是他们,当他们成为他们本身,娜娜也只是一个和别人无关的人,于是那个关于自由,关于责任的观点,多少变成了讽刺。而且,一切正在发生的故事似乎都在镜头之外,只有娜娜一个人被限定在画框里,她无法逃脱,无法成为那个从别人那里找到自己的人。

一个人坐在电影院里,她起先看的是《贞德受难记》,里面的贞德问:“怎么死?”他们说:“烧死。”接着问:“你怎么能认为你是上帝派来的?”贞德说:“上帝知道我要去那里,我是他的孩子。”上帝的孩子,被他们赶了出来,而且还要以宗教的名义宣布她死刑,到底谁亵渎了上帝?一部电影,在那里发生着,贞德流下了眼泪,而在电影之外的娜娜也流下了眼泪,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被驱赶出来的自己,看到了被生活亵渎的自己,看到了被审判的自己,没钱的窘困,肉体的出卖,在越来越趋向于堕落的世界里,也许只有把自己当成上帝的孩子,才能自己拯救自己。

所以在2000法郎的挣扎之中,在肉体的交易里,行动之后是思想,那个本来在镜头之外的“哲人”终于出现了,而且和娜娜进行了对话,关于《三个火枪手》,关于说话和思维,关于爱和错误,关于真诚,以及关于他们。那个像是哲学家的老人说,《三个火枪手》里的Porthos,高大,强壮,但是有点傻,因为他一生中从没思考,但是当他必须把一枚炸弹安置在一个地窖来炸掉它的时候,在行动之后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在迈一只脚前先迈另一只脚?所以在思考面前,他停了下来,那时炸弹已经点燃,他却不能继续前行,于是炸弹爆炸了,地窖塌了下来,他用他的肩膀去顶,一两天后,他就被压死了。

“他第一次考虑事情就害死了他。”是思维阻碍了行动?但是娜娜却问他:“人为什么总是必须交谈?人不应该常常交谈,而应活在沉默中。说得越多,话意味着更少。”那么说话是不是思维?当说出话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一起干那件事?“那想和说是同样的事情吗?”老人说我们应该能表达自己,而且必须思考,因为思考使我们说话,说话是我们的人生。其实,思考指向的是自我,说话指向的是他人,“我相信,只有当一个人暂时已经放弃生命时,才学得好交谈,那就是代价。”所以说话或者交谈或者沟通,就不再是自我行动的一个部分,“说话是几乎关系到生命复苏的,说话是来自当一个人不说话时的另一个生命,那么,生活在对话中,人必须无声地通过生命的死亡。”

没有禁欲主义者,也没有超然于世的存在,但是娜娜的问题是:说出的一切是真实的吗?为什么有谎言?老人说,谎言也是我们寻求的一部分,“凡事中皆有对的成分,即便在错误中。”于是提到了爱,娜娜问他的是,爱是不是唯一的真相?爱中有谎言也是也是沟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你知道任何马上知道他所爱为何的人吗?不。当你20岁的时候你不知道。你所知的都是些零碎的东西,你会武断地做选择,你的‘我爱’是不纯的事务。但要完全的去爱你所爱的,你需要成熟——意思是探求。这就是生命真谛。”老人这样说。爱是探究真相的一个过程了,它通向无限接近的真相,但有时候爱会变成随机的真相,它容易被掩盖,甚至容易犯错,但是一定是从这里找到生命的真谛。

和哲人对话,本身就是一种说话,一种仿佛看见真相的言说,也许从那一刻起,娜娜发现了说和做的同一性,认识了他人面前如何保留自我的途径,也或者正是从这里开始,娜娜把行动当成了说话的实践,于是在那个年轻人进入房间之后,在那间本来进行肉体交易的地方,她说出了“我爱你”,她拥抱了他,她甚至想要和他住在一起。只是说出的话却是无声的,一张画,一部小说,取代了生活本身,或者说,对话在镜头之外了,那么,这一种实践是不是反而变成了再一次的迷失?

第12章,年轻人之外是男友,当他再次带走了娜娜,却是娜娜返回那个困境的重演,还是关于钱,还是关于人肉体,还是关于他们,“我做错了什么?”没有人回答,在她面前的只有枪,一把没有子弹的枪,和一把有子弹的枪,对准,发射,倒下,当男友开着车逃走,当街上只有她死去的尸体,最后的现实就是那个年轻人读着的那部小说,“画家看到了画中的女人,他惊骇,他发抖,他说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当他转过身去问妻子,她死了。”

 3 ) Vivre sa vi

Vivre sa vie: Film en douze tableaux-1962
   序幕:将你借给他人,但把自己留给自己。
  娜娜只是一个普通的巴黎女孩。普通得,不觉得她能够成就什么。

  影片的第11幕很好玩,娜娜在餐馆遇到哲人。“突然间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我常常出现这种状况:我知道我想说什么了,我在想那是不是我所想的,但就当要说的时候,我就说不出来了。”这是娜娜的开场白。
  事实上,类似的话,娜娜在第1幕也说过,关于说话和思想和行为:我们谈得越多,便越没有意义。你说爱我但你不觉得我特别,我已经不太喜欢你了但却依然觉得你很特别。
  餐厅的哲人跟普通人娜娜说康德和黑格尔,从《三个火枪手》开始,当Porthos突然想起要思考一下怎么跑,步子要怎么迈,他就突然忘记了该怎么跑,于是他便被自己放的炸弹炸倒了。
  娜娜也不止一次说过,万物皆本色。或许说话就是说话,思考就是思考,行为就是行为。然而,每个人却要为自己的说话行为所负责。即便你忘了要负责,依然要你负责,这负责依然会担到你的头上。

  第2幕的娜娜在唱片店,Godard给她的标题是“随心所欲”。当时她在为一位客人寻找唱片,然后带客人去埋单。这是娜娜的工作,有点单调,有点轻佻。“万物皆本色”,娜娜想做女演员,然而却一直在做普通人。娜娜可曾看清自己的本色呢?娜娜又是否真的无路可走?

  第3幕,娜娜看的电影是圣女贞德。贞德获悉自己要死的时候她说:上帝知道我们最终的路途,但我们最后才会知道。贞德的上帝没有把她救出“la mort”,只不过我们又没死过,怎么知道死就一定是不好的呢?

  我还蛮喜欢第8幕的,想不到Godard能把这个故事说得如此“有营养而不色情”。蔡明亮拍《天边一朵云》的时候,包括他自己以及李康生陈湘琪杨贵媚都陷入了一种困惑,就是自己拍的究竟是不是A片?我想,喜欢新浪潮的蔡明亮不可能没看过这一幕,妓女是一个行业,就跟唱片店售货员一样。有自己的规则。当城市街灯亮起,莺莺们开始新一轮的绝望。夜晚是绝望的,就像阮玲玉的神女一样。这些以妓女为职业的走投无路的巴黎女子亦然。

  第9幕,娜娜怀疑自己是否幸福。在俱乐部,点唱机,她跳舞,然而却无人回应,在场的三个男人,惊异而拒绝的眼神。

  第11幕是很多人的挚爱。这个老人家很可爱。他为这个巴黎普通妓女娜娜讲哲学,讲思考、讲谎言、讲爱情。
沉默中言语背叛我们,而我们又背叛言语。说话的生命,无声地死亡。

  第12幕,Godard所说的“不是新的起点,而是终点”。我们看到大幅的电影海报“祖与占”,同样一部关于生活最终爱到绝望而死的电影。当然,这是特吕弗跟戈达之间彼此心照不宣的话。
  娜娜倒在员工餐厅的门口。
  这一幕的开始,是一个画家和妻子的故事。画家沉溺于自己的画,画中的妻子是如此完美,而当画作完成,募然回头转看身边真实的妻子的时候,发觉她已经死去。

  这部影片的音乐特别出色,节奏也很有逻辑。戈达当时的女神Anna Karina演绎得很精彩,演员一直回避镜头,然而也有那么一些偷瞄镜头的俏皮。
  喜欢这部影片,因为当中就包括了很多个故事,圣女贞德、三个火枪手、画家……万物皆本色,逃离不了命运的娜娜,生活给她的不幸,她回应生活的随性和美丽,就跟戈达的超然一样,让人难忘。

 4 ) Vivre Sa Vie

《精疲力竭》和《赖活》的某些时刻,我感受到它们带给我的一种身体上的愉悦和痛苦,对于那些无法感觉到这两者的人,我不会尝试和你们交流。
某些电影风格中纯粹的非现实感,故意或者无意,在充满诱惑的同时,也会让我们感到模糊。在另一方面,最强有力的现实感可以暂时诱惑到我们,但最终却会让我们感到饥饿。《赖活》这样的电影,一路上不断拉着我们,先是向着抽象的尽头,然后又向着具象的极限。毫无疑问,情感正是在这样的运动中产生的。
有些电影会让人喜爱,但是它却不会邀请你一路跟随,有些电影能为你打开一扇门,能让你觉得电影就此开始,电影从它这里重新开始。

 5 ) Roger Ebert的影评翻译

Great Movie 戈达尔。60年代,我们都去看让-吕克·戈达尔,我们冒雨站在三便士电影院外,等待下一场《周末》(1968)的放映。有一年纽约电影节放映了他的两部电影,还是三部?有一年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戈达尔说:“电影不是车站。电影是火车。”或许相反。我们点点头。我们热爱他的电影。在那些日子里,我们谈论戈达尔,就像我们在《低俗小说》后谈论塔伦蒂诺一样。我记得我写过一句评论:“他的摄影机旋转360度,两次,然后停下,朝另一个方向移动,只是为了表明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如今,戈达尔这个名字却让大多数电影观众一脸懵逼。配有字幕的电影过时了。艺术电影过时了。有自我意识的电影过时了。试探电影艺术边缘的电影过时了。现在,这一切都是关于广大观众的:它必须因其狭隘的品味才能得到赞扬,它必须去迎合。然而,当史密斯飞船乐队进入摇滚名人堂时,我漫不经心地看着电视,心想,如果曾处于更激进的十年的他们能够死灰复燃,那戈达尔为什么不能? 我本来是想选《精疲力尽》的,因为它拉开了法国新浪潮的序幕,让我们都在谈论“跳切”,让贝尔蒙多成为明星。但这有张新的DVD《随心所欲》。我把它放进机器里,五分钟内我就着迷了,以至于我无法离开座位,直到它结束。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当我看到苏珊·桑塔格形容它是“我所知道的最非凡、最美丽、最创新的艺术作品之一”时,我并不感到惊讶。 它讲述了娜娜的故事,由安娜·卡琳娜饰演,当时她是戈达尔的妻子。她有着白瓷般的肌肤、警惕的眼神、亮丽的黑发、时髦的服装,她总在抽烟,隐藏她的感情,她是一位巴黎的年轻女子。开场镜头展示了她的侧脸和正脸,就像是警方拍摄罪犯时的脸部照片,我们在整部电影中都会看着她,试图读懂她,因为她什么都不愿透露。每个镜头都是从米歇尔·勒格朗的音乐开始的,然后戛然而止,再从下一个镜头开始,就好像在说,音乐会试图解释,但还是失败了。在接下来的镜头中,我们看到她的背影,在咖啡馆里,和一个名为保罗的男人谈话。我们得知他是她的丈夫,她已经离开了他和他们的孩子,她有一个不太明确的进入电影圈的计划。 摄影师拉乌尔·库塔尔让他的摄影机来回移动,先是在娜娜背后,然后是在保罗背后,我们可以在镜子里瞥见他们的正脸。戈达尔说“这部电影是通过第二种方式来拍摄的”;摄影机不仅是记录装置,还是观察装置,通过它的移动让我们意识到它看到了她,对她好奇,先看这里,再看那里,探索她所处的空间,思索。 这部电影分为12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标题,就像一本老式小说。她玩弹球游戏。她在一家唱片店工作。她需要钱。她试图从看门人的办公室偷走她公寓的钥匙,但被抓住了,被反拧着手臂带到街上。她既没有家也没有钱。这是她的错,还她是命运?她为什么要离开保罗?她对她的孩子没有感情吗?电影没有说。她面无表情。她去看电影(德莱叶的《圣女贞德蒙难记》,关于一个被男人审判的女人)。她甩了给她买票的人,并在酒吧遇到了一个想给她拍照的人。她因一张“掉落的”1000法郎钞票而被警察逮捕。她来到妓女工作的街道。她让一个男人勾搭上了她。她不让他吻她。 摄影机就在那。在唱片店里,在娜娜与客人之间来回移动,然后转向窗外。在酒吧里,摄影机开始向左摇,然后再回头扫视。在妓女的街道上,摄影机先是看向一边,然后再看向另一边,当看到它觉得迷人的女人时,它会放慢速度。她遇到了拉乌尔,一位皮条客。当摄影机把他们两人都拍进了画面时,他说“给我个微笑”。她拒绝了,然后微笑着呼了口气,摄影机将镜头从拉乌尔身上移开,并靠近她,突然产生了兴趣。我们受到牵连。我们是摄影机,观看,好奇。摄影机所表达的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人们看待他人的方式。 著名的镜头。当客人拥抱她时,她抽着烟,看着他的肩膀,眼神空洞。拉乌尔吸了口烟,吻她,她吐出了他的烟。在巴黎除了泡吧、抽烟、希望自己有更多的钱之外,还有什么可做呢?对她来说,卖淫并不比弹球游戏有趣多少。在法国,卖淫被称为“生活”,这赋予了电影标题(注:《My Life to Live》)另一种含义。在一次单调的问答对话中,拉乌尔解释了她的新职业的规则。然后这部电影变成了一个犯罪故事,让我们想起,《精疲力尽》也以街头的暴力镜头结尾,不过在《随心所欲》中,摄影机看到了暴力时刻后,便低下了头了!看着街道,或看着它的底部。这部电影的视线离开了自己的结局。 不久前,在咖啡馆的场景中,娜娜正在和邻桌的一位哲学家交谈(布里赛·帕兰,显然是在饰演他自己)。他给她讲了个故事,一个男人从危险中逃出,然后停了下来,思考如何行走,因此丧失了活动能力。”“他第一次思考,”哲学家说,“害死了他。” 如果她思考的话会害死自己吗?我们注意到她在和老人谈话时的坦率和好奇。这来自一个一直不愿流露任何思想或感情的女人,现在她已经全部流露出来了。我们想起了保罗早些时候讲的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孩子,他解释说,如果你夺走一只鸡的外在,你就会得到它的内在,如果你夺走它的内在,你就会得到它的灵魂。娜娜全是外在。 这部电影没有多余的做作。它以一种平静、感兴趣的目光注视着。摄影机的克制使我们无法用戏剧化的方式来解读娜娜的生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法国逻辑是,每句话似乎都以听不见的“当然”为开头。奇怪的是,安娜·卡琳娜让娜娜变得多么动人。她等待,她喝酒,她抽烟,她走在街上,她赚了些钱,她把自己交给她遇到的第一位皮条客,她放弃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在一个场景中,她随着自动点唱机的音乐起舞,笑了,我们可以瞥见一位年轻女孩,那可能是她的内在,也可能是她的灵魂。其余的全是外在。 戈达尔说这部电影是按顺序拍的。“我要做的便是把镜头连接起来。电影摄制团队在样片中看到的或多或少就是观众看到的。”一个镜头他试图只拍一次。“如果必须重拍,那就没用了。”所以库塔尔的摄影机是第一次观看,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全神贯注,如此好奇。我们看到了它所看到的,看到了娜娜的生活,没有排练,一次通过。这部电影的效果令人吃惊。清晰、尖刻、不动声色、突兀。然后结束。这就是她的生活。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6 ) 搬运: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中的对应影评

以下是《随心所欲》在巴黎首映时,戈达尔为其起草的广告语:

    随心所欲

一部        一系列

关于        体验

卖淫        使她

的         经历了

影片        人类

讲述        一切

一个        尽可能

年轻        深刻

而         的

俊俏的       情感

巴黎        由

女店员       让-吕克·

如何        戈达尔

出卖        执导

肉体        由

如何        安娜·卡里纳

像影子一样     主演

在来来往往中    之

守护着       随心

灵魂        所欲

前言:《随心所欲》诱使人们从理论上对待它,因为——从理智和美学上说——它极其复杂。就艺术作品是“关于”思想的这种说法的最好、最纯粹、最复杂的意义上说,戈达尔的电影是关于思想的。在写这些札记时,我发现,在一九六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巴黎周刊《快报》刊登的一篇采访中,他曾说过:“说到底,我的三部影片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我抓住的是一个有某种思想并试图穷尽这种思想的个人。”戈达尔说这些话,是在他拍摄了一系列短片以及《筋疲力尽》(一九五九,让·瑟贝格和让-保罗·贝尔蒙多主演)、《小兵士》(一九六〇,米歇尔·苏波尔和安娜·卡里娜主演)和《女人就是女人》(一九六一,卡里娜、贝尔蒙多和让-克劳德·布里阿里主演)之后。那么,他一九六二年拍摄的第四部影片《随心所欲》是否也是这样呢?这正是我想要说明的。

注释: 戈达尔一九三〇年出生于巴黎,至今已完成十部故事片。在上面提到的四部影片后,他还制作了《卡宾枪手》(一九六二——一九六三,马里奥·马斯和阿尔贝·儒洛斯主演)、《轻蔑》(一九六三,布里基特·芭多、雅克·帕朗斯和弗里茨·朗格主演)、《另外一伙》(一九六四,卡里娜、萨米·弗雷和克劳德·布拉索主演)、《已婚女人》(一九六四,马莎·梅里尔和贝恩纳德·诺尔主演)、《阿尔法城》(一九六五,卡里娜、艾迪·康斯坦丁和阿金·塔米罗夫主演)、《狂人皮埃罗》(一九六五,卡里娜、贝尔蒙多主演)。这十部影片中,有六部在美国上映过。第一部影片在美国被称作《气息奄奄》,现已成为艺术剧院的经典;第八部影片《已婚女人》也为不同层次的人所接受。但其他几部在这里分别被译作《妇人就是妇人》、《蔑视》、《我的生活》和《另外一伙》的影片,则在评论上和票房上都失败了。《精疲力尽》(被译作《气息奄奄》)的出色之处现在无人不晓,而我则应该解释一下我为何对《随心所欲》情有独钟。我并不声称戈达尔所有这些其他的影片都同等地出色,但他每一部影片都有众多最高水准的段落。美国严肃的批评家们对《轻蔑》这一部虽有严重缺陷但其雄心和原创性却非同一般的影片的反应迟钝,在我看来,尤其显得可悲。

1

“电影仍然是一种图像艺术。”科克托在其《日记》中写道,“通过其中介,我以画面来写作,使我自己的意识形态获得一种实在事实的力量。我展示别人说的话。例如,在《俄耳甫斯》中,我并不叙述穿镜而过这一动作;我展示它,以某种方式证实它。如果我的人物公开表演我让他们表演的东西,那我使用的手段就并不重要。电影最伟大的力量在于,就它决定并在我们眼前完成的那些行为而论,它是毋庸置疑的。行为的目击者按照自己的用途来篡改这个行为,扭曲它,不精确地证实它,此乃正常之举。但摄影机却每每使得这些已完成或正在完成的行为获得复现。它驳斥那些不确切的证词和有漏洞的警方报告。”

2

一切艺术皆可当作某种证据,一种以最丰富的激情作出的精确证言。任何艺术作品都可被看作是一种尝试,对它所再现之行为的确凿无疑性所做的尝试。

3

证据与分析不同。证据确定某事曾经发生。分析展示它为何发生。证据,按定义来说,是一种充足的论据;但证据充足性的代价在于,证据总是形式性的。只有已包含于前提中的那种东西才能最终被证实。然而,在分析中,通常有更深刻的理解角度和更深刻的因果关系。分析是实质性的。分析,按定义来说,是一种通常不充足的论据;确切地说,它是无休无止的。

当然,一部既定的艺术作品被构思为某种证据的程度,是个比例问题。自然,某些艺术作品比另一些艺术作品更趋向于证据,更基于形式的考虑。但我仍认为,一切艺术皆趋向于形式,倾向于形式的充足而不是实质的充足——结尾部分展示出优雅的场面和巧妙的构思,但从心理动机或社会力量的角度看,却令人难以信服(请想一想莎士比亚大多数剧作、尤其是喜剧的那些令人难以置信可却令人大为满意的结尾)。在伟大艺术中,是形式——或,用我在这里的说法,是那种想去证实而不是去分析的欲望——才终究是最重要的。是形式才使艺术作品收尾。

4

在两种意义上,我们说那种关切证据的艺术是形式性的。它的题材是事件的形式(与事件事实无关),是意识的形式(与意识事实无关)。它的手法是形式的;这就是说,它们包含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设计因素(对称、重复、倒置、转折等等)。即便当作品承担了如此之多的“内容”以至自称是说教之作——例如但丁的《神曲》——时,也是这样。

5

戈达尔的影片尤其倾向于证据而不是分析。《随心所欲》便是一种展示、一种显现。它展示某事发生,而不是某事为何发生。它揭示事件的不容改变性。

为此缘故,戈达尔的影片根本不去关心时下话题,尽管表面看来不是这样。与社会的、时下的问题有关的艺术从来就不能只是展示某事之为某事。它必须说明某事如何之为某事。它必须说明某事缘何之为某事。但《随心所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不解释任何事情。它拒绝因果性(因此,在该片中,叙事的那种常见的因果秩序因情节被极其任意地分割成了十二个插曲而遭瓦解——这些插曲不是因果地、而是顺次地彼此相连)。《随心所欲》当然不是“关于”卖淫的话题的,正如《小兵士》不是“关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话题的。戈达尔也没有在《随心所欲》中给我们提供任何解释,一种按日常的理解可以认可的那类解释,来说明是什么原因迫使其女主人公娜拉变成了一个妓女。是因为她从前夫或她工作的那家唱片店的一个店友那儿借不到两千法郎用来偿付拖欠的房租,而被锁在了她的公寓的门外?很难说是因为这个。至少,不单单因为这个。但我们知道的也就差不多是这些。戈达尔展示给我们的,只不过是:她的确变成了一个妓女。此外,在该片的结尾处,戈达尔也没有向我们展示娜拉的男妓情人为何“出卖”了她,或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或导致娜拉死亡的那最后一场街头枪战的幕后原因到底是什么。他只是展示给我们看她被出卖了,她死了。他不分析。他证实。

6

在《随心所欲》中,戈达尔使用了两种提供证据的方式。他向我们出示大量的用来显示他想证实之事的意象,出示一系列用来解释此事的“文本”。为了把这两种因素分开,戈达尔的影片采用了一种真正新颖的揭示手法。

7

戈达尔的意图与科克托的意图一致。但戈达尔发现疑难的地方,科克托却无所察觉。科克托想要展示并想使之变得确凿无疑的,是魔幻——诸如迷幻的现实、变形的永恒可能性(例如穿镜而过,等等)这类事情。戈达尔想要展示的恰恰相反:是反魔幻之物,是理智之结构。这正是科克托何以使用靠意象的近似性来连接事件的手段的原因——为的是形成一个感觉整体。戈达尔根本不去借用这种意义上的美感。他采用的是一些碎裂、分散、疏离和断裂的手法。例如,《筋疲力尽》中著名的断断续续的剪辑方式(如跳跃式剪接,诸如此类)。另一个例子:《随心所欲》被分割成十二个插曲,每个插曲开始前都有像章节标题一样长长的篇头字幕,或多或少地告诉一下我们将要发生何事。

《随心所欲》的节奏是停停走走的(这也是《蔑视》的节奏,尽管表现为另一种风格)。因而,《随心所欲》被分成了彼此独立的插曲。因而,各插曲的片头、片尾音乐也重复地一停一止,而娜拉的面孔也展示得极不连贯——首先是左脸侧影,然后(没经任何过渡)是正面,然后(也没经任何过渡)是右脸侧影。然而,最重要的是,整个影片中,对白和画面是分离的,导致思想和情感各自堆成一团。

8

在电影的整个历史中,画面和对白一直协同地起作用。在默片中,对白——以字幕的形式显示——与画面连续交替使用,并实际上把各个画面连接在了一起。随着有声片的到来,画面与对白开始同时出现,而不是相继出现。在默片中,对白既可以被看作是对行为的评论,又可以看作是行为参与者的对话,而在有声片中,对白几乎完全地、确实地成了(除纪实电影外)对话,占据了重要地位。

戈达尔恢复了具有默片特征的那种对白与画面分离的做法,但把它置于了新的层面上。《随心所欲》显然由两类互无关联的材料构成——即视觉的材料和听觉的材料。但在区分这两类材料时,戈达尔却非常灵活,甚至像是在玩游戏似的。其中一个变化是第八个插曲的电视纪实风格或写实电影风格——在该片断中,人们首先是被带上了一辆穿行于巴黎的轿车上,然后在快速切换的蒙太奇中看到十来个嫖客的镜头,听到一个干巴巴的、单调的声音在急速地细说着妓女职业的乏味、危险和令人骇然的艰辛。另一个变化在第十二个插曲里,在这个片断中,娜拉和她年轻的情人之间说的那些陈词滥调般的情话,以底边字幕的形式投射在银幕上。可这些喁喁私语观众根本就听不见。

9

因此,《随心所欲》必须被看作是叙事影片这种独特的电影体裁的一个拓展。这种体裁有两种标准的形式,两者都为我们提供画面外加一个文本。就第一种形式而言,一种非个人的似乎是作者的声音,叙述着电影。就第二种形式而言,我们听到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叙述那些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

对第一种类型,这里举出两个例子,即雷乃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德》和麦尔维尔的《小捣蛋鬼们》,它们都有这样的特征,即一个无意中看到某个情景的匿名者的话外音在进行评说。对第二种类型,这里举出一个例子,即弗朗居的《苔蕾丝·德斯盖鲁》,以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为特征。或许,第二种类型中最杰出的例子,是布勒松的《乡村牧师日记》和《死囚出逃》,在这两部影片中,整个情节均是由主人公叙述的。

戈达尔在他的第二部影片《小兵士》中使用了在布勒松那儿臻于完美的那种技巧,该片于一九六〇年拍摄于日内瓦,尽管直到一九六三年一月才公映(原因是法国的检查官员禁止该片上映,达三年之久)。该片表现的是主人公布鲁诺·福勒斯梯尔的一连串的反思,他卷入了一个右翼恐怖组织,受命前去刺杀一个为民族解放阵线工作的瑞士特工人员。影片一开始,观众就听到福勒斯梯尔的声音在说:“我已经过了行动的年龄。我已经老了。反思的年龄已经来临。”布鲁诺是一个摄影师。他说:“拍摄一张脸,就是去拍摄隐藏在这张脸后面的灵魂。摄影是拍摄真相。电影一秒钟提供二十四次真相。” [1]《小兵士》中的核心段落,即布鲁诺思考图像与真相之间的关系的那一幕,预示了《随心所欲》中那一段有关语言与真相之间关系的复杂思考。

由于《小兵士》中的情节本身以及人物之间的实际关系大多是经由福勒斯梯尔的独白传达出来的,戈达尔的摄影机就摆脱了成为沉思——关于事件的某些侧面的沉思,关于人物的沉思——的工具的命运。摄影机研究的是静态的“事件”——卡里娜的脸、建筑物的外观、驱车穿过城市——以此或多或少地孤立了激烈的情节。有时画面看起来随意,表达一种情感方面的中立;有时,画面表明一种强烈的情感投入。倒像是戈达尔先是听到某事,然后才看到他听到的事。

在《随心所欲》中,戈达尔把这种先听后看的技巧推向了新的复杂层次。在该片中,不再有一个统一的要么表现为主人公的声音(如在《小兵士》中)、要么表现为一个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的叙事者的视角,而是一系列充满不同描述的文献(文本、叙事、引语、摘录、片断)。这些主要的是一些文字;但它们也可能是无言的声音,或甚至是无言的画面。

10

在《随心所欲》的系列片头以及第一个插曲中,可以看到戈达尔的技巧的所有要素。这些片头显示出娜拉的一个左脸侧影,侧影很暗,几乎只是一个剪影(该片的全名是《随心所欲:一部由十二个插曲组成的影片》)。片头继续,显示出她的脸部正面,然后切换到右侧,但仍然昏暗不明。时不时地,她眨眨眼,或轻微地晃动一下脑袋(似乎长久保持不动的姿势不怎么舒服),或舔一下嘴唇。娜拉在摆姿势。她被观看。

随后我们看到第一个插曲的标题:“插曲一:娜拉与保罗。娜拉想要放弃。”然后画面开始,但重点仍在言语上。影片正好从娜拉与一个男子的谈话的中间开始;他们坐在一家咖啡店的吧台上,背对着镜头;除了他们的谈话声,我们还听到一个侍者的声音,以及其他顾客断断续续的交谈声。他们总是避开镜头,随着他们谈话的继续,我们得知那个男子(保罗)是娜拉的丈夫,得知他们有一个孩子,得知她最近离开了丈夫和孩子,想去做演员。在这个短促的在公共场合的会面(影片没有交待这是谁的主意)中,保罗显得僵硬、不友善,但希望她回家;娜拉则显得压抑、绝望,对他颇为反感。在两个人说了一通疲倦而又尖刻的话后,娜拉对保罗说:“你说得越多,就越没意义。”在整个开头场景中,戈达尔彻底地剥夺了观众的观看的权力。没有交替切入镜头。观众不被准许去观看,去投入情感。他只被准许去听。

只有在娜拉和保罗中断了他们毫无结果的谈话、离开吧台去弹球机那边玩弹球游戏时,我们才看清他们。甚至到这时,重点仍在听觉上。当他们又开始谈话时,我们又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保罗不再恳求她,变得恶言恶语。他对娜拉谈起他的当小学教员的父亲从自己一个学生那儿收到的那篇写得滑稽百出的命题作文,出的题目是“鸡”。“鸡有一个内部,有一个外部。”这个小女孩写道,“去掉外部,你就可以看见内部,你就可以找到灵魂。”话音未落,画面就淡出了,该插曲结束了。

11

鸡的故事是该片众多“文本”的第一个文本,这些文本使戈达尔所要表达的东西获得证实。因为鸡的故事当然是娜拉的故事(在法语中,“鸡”是一个双关语——法语词“poule”类似美国英语中的“chick”,但粗俗得多,既有“鸡”的意义,又有“小妞儿”的意义)。在《随心所欲》中,我们看到娜拉脱光了衣服。该片以娜拉脱去她的外部开始:她脱去了她过去的身份。在数个插曲中,她的新身份是妓女。但戈达尔的兴趣,既不在卖淫行为的心理学方面,也不在卖淫行为的社会学方面。他把卖淫当作生活的组成部分的分裂的最极端的隐喻——把它当作一个考验的基础,一种对何为生活之实质、何为生活之冗余的探讨的检验。

12

整个《随心所欲》可以被视作一个文本。它是理智的文本,是对理智的研究;它涉及严肃性。

在该片十二个插曲中,其中十个“使用”了文本(在更确切的意义上):第一个插曲中由保罗讲述的那个小姑娘关于鸡的作文;第二个插曲中由那个女售货员复述的摘自一篇刊登在黄色杂志上的故事(《你夸大了逻辑的重要性》)的一段文字;在第三个插曲中娜拉所看的德雷耶影片《贞德》的那个片断;第四个插曲中娜拉向警方探员讲述的偷窃一千法郎的故事(我们从中获知她的全名是娜拉·克莱恩,出生于一九四〇年);第六个插曲中伊维特的那个故事——她在两年前如何被雷蒙抛弃——以及娜拉的答复之词(“我自己负责。”);第七个插曲中娜拉写给一家妓院的鸨母的求职信;第八个插曲中对妓女的生活和日常事务的纪实性陈述;第九个插曲中播放的舞曲录音;第十一个插曲中与那位哲学家的谈话;第十二个插曲中鲁伊吉大声朗读的一篇埃德加·爱伦·坡小说(《椭圆形肖像》)的片断。

13

从智性上说,该片中的所有文本,最精致的要算第十一个插曲中娜拉与那位哲学家(由哲学家布莱斯·帕兰扮演)在一家咖啡馆的谈话。他们讨论语言的性质。娜拉问哲学家为什么没有言语人就不能生存;帕兰解释道,这是因为言语等于思考,思考等于言语,而没有思想就没有生活。这不是要不要言语的问题,而是如何正确表述的问题。要做到正确表述,就需要一种节制的(“禁欲的”)、超然的态度。人们必须明白,不存在直达真相的捷径。人们需要走些弯路。

在谈话开始之初,帕兰曾谈及大仲马笔下的珀索斯的故事,此人是一个行动者,当他第一次思考时,就送了命(帕索斯埋好炸药,刚要拔腿跑开,突然停下脚步,琢磨起人是如何会行走的,为何人人都从来是先迈一条腿,再迈另一条腿的,这时炸药爆炸了。他被炸死了)。这个故事,也和那个有关鸡的故事一样,让人感到是对娜拉命运的暗示。通过这两个故事,以及下一个(最后一个)插曲中爱伦·坡的故事,我们——从形式上而不是实质上说——对娜拉的死有了心理准备。

14

戈达尔把从蒙田那儿摘录的一句话当作这部探讨自由与责任的电影—论文的座右铭:“把自己租给他人;把自己留给自己。”妓女的生活,当然是这种把自己出租给他人的行为的最极端的隐喻。不过,如果我们追问,戈达尔是如何向我们展示娜拉把自己留给自己这方面的情形的,答案是:他没有展示。毋宁说,他对此只作了评说。我们被隔在一定距离之外,除了靠推断,并不了解娜拉的动机。该片避开了一切心理描绘;没有去探究情感的种种状态和内心痛苦。

戈达尔告诉我们,娜拉知道她自己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没有心理上的内部。自由不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方面的东西——倒更像是身体方面的适得其所。它是某人之所为,之所是。在第一个插曲中,娜娜对保罗说:“我想死。”在第二个插曲中,我们看到娜拉绝望地设法去借钱,设法躲开女看门人溜进自己的公寓却没能躲过去。在第三个插曲中,我们看到她在电影院里因《贞德》而潸然泪下。在第四个插曲中,我们看到,当她在警察局里交待偷窃一千法郎的可耻行为时,又一次流泪了。“我真希望我是别人。”她说。但在第五个插曲(《在街上,第一个主顾》)中,娜拉变成了她之所是。她已经走上了那条通向她的自我确认和死亡的路。我们看到,娜拉只有作为一个妓女,才能确认她自己。这正是第六个插曲中娜拉对她的妓女同行伊维特说的那一番话的含义所在,她平静地说:“我自己负责。我转动我的脑袋,是我在转动它,我对此负责。我抬起手,是我自己在抬起它,我对此负责。”

自由意味着责任。当人们认识到事物正是其所是的时候,他们便是自由的,也因而才是负责任的。因此,娜拉对伊维特说的那番话以这些字眼结束:“盘子就是盘子。男人就是男人。生活就是……生活。”

15

自由没有心理上的内部——在一个人的“内部”找不到灵魂这种东西,只有在去掉“内部”后才可找到——这种极其具有唯灵色彩的信条,正是《随心所欲》所欲阐明的。

人们或许会去猜度,戈达尔对他有关“灵魂”的意识与传统基督教有关“灵魂”的意识之间的差异非常敏感。戈达尔对德雷耶的影片《贞德》的挪用,恰好突出了这种差异;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场面,那位年轻的牧师(由安托南·阿尔托扮演)前来告诉贞德(由穆勒·法尔柯内蒂扮演),她将被烧死在火刑柱上。贞德宽慰神情悲哀的牧师道,她的殉道,正是她的解脱。一方面,这种对另一部影片的片断的选用的确使我们与这些思想和情感保持距离,另一方面,殉道的引入,在此语境中也并无反讽之意。卖淫,正如《随心所欲》让我们看到的,完全具有受难的性质。诚如第十个插曲的标题言简意赅地表达的:“快乐并不都有趣。”而娜拉的确死了。

《随心所欲》的十二个插曲,是娜拉走向十字架的十二个站点。但在戈达尔的影片中,虔诚与殉道的价值被移置到了完全世俗的层面上。戈达尔提供给我们的,是蒙田,而不是帕斯卡尔,是某种类似布勒松式的唯灵性的倾向和深度的东西,但没有其天主教色彩。

16

《随心所欲》的一个败笔,出现在片尾,在那里,戈达尔以影片制作者的外在角度切入影片,从而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性。第十二个插曲开始,我们看到娜娜与鲁伊基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他是一个年轻人,她显然爱上了他(我们此前在第九个插曲中见到过他一次,在该插曲中,娜娜在一个弹球房遇到他,与他调情)。刚开始时,场景是无声的,那些对话——“我们出门吧?”“你为什么不搬来和我住呢?”等等——被打成银幕底边字幕。然后,躺在床上的鲁伊基开始大声朗读爱伦·坡的故事《椭圆形肖像》的片断,该故事描写的是一位艺术家,他全神贯注,画着自己妻子的一幅肖像,力求画得毫厘不爽,但在他大作告成之时,妻子却死了。场景在故事片断的朗读声中渐渐淡出,另一个画面紧接着开始,出现的是娜娜的男妓情人拉鲁尔,他粗野地拽着她穿过她公寓楼的院子,把她推进一部轿车。轿车行驶一段路程(一、两个快速画面)后停下来,拉鲁尔把娜娜交到另一个男妓的手里;但他发现对方给的钱不够,于是双方拔枪相向,娜娜中弹,最后一个画面是那辆轿车一溜烟跑了,娜娜躺在街上,死了。

这里令人反感的不是影片结尾的唐突,而是因为,考虑到扮演娜娜的女演员安娜·卡里纳是戈达尔的妻子,他显然在影片之外另有所指。他是在嘲弄有关他自己生活的传闻,而这是不可宽恕的。这无异于一种特别的胆怯,仿佛戈达尔不敢指望我们接受娜娜的死——死得极其不合情理——非要在最后一刻提供一种下意识的因果性(那个女人是我的妻子——那个画妻子肖像的艺术家害死了妻子——娜娜必须死)才觉得行得通。

17

若不论这一失误,《随心所欲》在我看来是一部完美的影片。这就是说,它试图去做既宏伟又精致之事,而它做得完全成功。戈达尔或许是当今惟一对“哲理电影”感兴趣并且具有与此工作相称的才具和谨慎作风的导演。其他导演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性质有其“观点”;有时,他们的影片或许超越了他们提出的那些思想。但戈达尔是第一个完全把握了以下这一事实的导演,即为了严肃对待思想,就必须为表达这些思想创造出一种新的电影语言——如果这些思想具有灵活性和复杂性的话。在《小兵士》、《随心所欲》、《卡宾枪手》、《轻蔑》、《已婚女人》、《阿尔法城》中,他一直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做到这一点,而我认为,《随心所欲》是其最成功的影片。因为戈达尔的这种观念,因为他用以追求这种观念的一批出色的作品,他在我看来是最近十年来出现的最重要的导演。

 短评

“黑短发大眼睛,懂电影会跳舞,聊哲学谈情感,爱抽烟性冷淡,有个性多薄命”

6分钟前
  • 李香菜
  • 推荐

所谓才华,就是做什么都对。

10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Godard月,16号晚在BFI终于见到了我多年女神Anna Karina,一位健谈、和蔼可亲又有趣的女士,对了话,如梦似幻……

11分钟前
  • GA
  • 力荐

“人生在世”。戈达尔镜头里的安娜卡丽娜永远美丽又充满灵气,她就算变成卖淫女我也觉得她纯洁得像天使。。“把自己借给他人”原来是这个意思。。。天啦噜一天之内看了两部这么不同却各自精彩的电影,我愿意死在影院!

1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桑塔格那篇著名的影评,其实也只是点到为止,开了一个小小阐释的角度。但是结论却很清楚,这是一部除了结尾,几近完美的电影。

15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说话越多,没有意义的话也就越多…不用说话也能生活,一想到这点我就觉得很惊讶” 第二部戈达尔,感受好一点了…喜欢“吹气球”、“桌球室跳舞”、“妓院抽烟”三场戏。娜娜的美,是镜头都不足以构画的!

1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戈达尔让观众忘记了女主角的妓女身份,就像卡拉克丝让观众忘记男女主人公以外的世界一般,两人都拥有专注的叙述力量,叙述,叙述~

22分钟前
  • Kyle
  • 推荐

疙瘩儿的娼妓——黑短发大眼睛,懂电影会跳舞,聊哲学谈情感,爱抽烟性冷淡,有个性多薄命

2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戈达尔第3部长片,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12幕分段,依镜头次序拍完并只取初拍镜次,镜头运动宛若人眼般活力四射,好奇主动。2.内外多重文本,女性欲脱离边缘地位"男性化"只有死亡,一如[圣女贞德蒙难记][椭圆画像]与火枪手波尔多斯。3.中断的配乐与突然静默,机关枪抖动式跳接。4.第11幕,语言与爱。(9.5/10)【2021.1.9.上海影城2K修复版重温】还是在玩混搭与解构,如纪录片式拍摄风格+各种游戏式间离手法;分章节/分幕制造断片感,却又在每一幕开头写明情节、人物或环境的关键词;突兀却点题的哲学论文式探讨,对语言的反思与声画分离实验上承[女人就是女人],妓女议题则下启[我略知她一二]。消去配乐的[圣女贞德蒙难记]与咖啡馆窗外的假街景很间离。从后方与侧面多角度拍卡里娜,果然真爱。其他迷影梗:露易丝·布鲁克斯式发型,[祖与占],墙上的泰勒。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2019年10月戈达尔√] 奖项收割机时期的戈达尔。可能做得最有趣的还是声音,技巧用的比较节制(跟他最具挑衅的片子比起来)但是不少地方依然很新颖(旁白、音乐、完全静场等等用的都很不错,皮条客朗读法国妓女现状那段太讽刺了,戈达尔应该自己还担任了一段配音[imdb显示未署名])。除了有趣的小标题之外还用到了字幕技巧。把女主角的脸跟德莱叶的[圣女贞德的激情]混剪非常好。最后拐到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上其实有些跑偏了。

2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本该给观众留下些什么情感的故事,最终却给观众留下一堆思考,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但是,戈达尔本人无疑也是个矛盾体:他一方面强调着语言和交流,另一方面又显而易见地拒绝着观众,无论他怎么诡辩;一方面让一切都发生在最表象的画面上,拒绝给予解释,另一方面却又因为他的影评人身份作祟,不断地通过引用/反对他者来构建自身。不如这么说:当他试图站在电影反面的时候,也一定丢掉了一半电影。

3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安娜卡里娜乃至全片那种令人难以抗拒的优雅与忧郁,台词间的微妙联系,圣经般的摄影,极简却细节丰富,戈达尔精确的调度水平可见一斑,和精疲力尽时期区分开来但还完整保持了自己的风格,美妙。

36分钟前
  • TWY
  • 力荐

法国新浪潮时期各种刻意标新的手法看着真是特别烦。

38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8.4 十二幕剧,正侧面看个遍,就后脑朝着你,妓女行业介绍,绕台球室独舞。她看圣女贞德看哭了,她不是个妓女,她是个存在主义妓女。

43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她说:"我举手,我有责任;我转头,我有责任;我不高兴,我有责任;我抽烟,我有责任;我闭上眼睛,我有责任.即使我忘了我有责任,可我仍有责任.我想告诉你是无处可逃的.凡事都是好的,你需要的仅仅是对某事产生兴趣.毕竟,东西就是它们本身."其间,不经意地舔着嘴唇.

48分钟前
  • June
  • 力荐

2021-1-9重看;特写、移镜、长镜、空间、构图、阴影。开场酒吧里背部的来回凝视,《圣女贞德》的面部互文,谈论《基督山伯爵》波多斯的哲学家,跑过《祖与占》的海报,爱伦坡的故事,结尾与《精疲力尽》的呼应。十二个章节的结构与随性灵动的调度设计。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戈达尔对其跳剪、宣言等独特手法最为节制的一部电影了吧。可能真是太爱安娜,以致于不舍得“随心所欲“的雍破坏一切的新浪潮思想和政治化电影做法,去破坏贞女与妓女的形象平衡度,以及那些从中蔓延开的完整悲剧。

55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资料馆…看到好几个戈达尔哲学退场的朋友…还有好几个戈达尔美学屏摄的朋友…还有好几个在戈达尔式只有画面没有声音时义务配音的呼噜兄…

58分钟前
  • 四两白干
  • 还行

《圣女贞德受难记》的片段——对肩上脸部的突出、《朱尔与吉姆》的海报,遮挡乃至背对观众的对话与消除环境声配合主角的思考和给观众留下空隙。和哲学家对话、爱伦坡的故事,以及爱上想要摆脱后的突然死亡,都完美的融合在影片的叙事氛围中。当然此片最动人的还是Nana的神情——如此神秘如此迷惘。

59分钟前
  • xīn
  • 力荐

透析生活的娼妓,命运如纸薄,禁不起这么执着的追问。形式感更强,零散碎裂,又精光毕现。

1小时前
  • 鬼腳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