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2013

剧情片法国2013

主演:贝热尼丝·贝乔,塔哈·拉希姆,阿里·莫沙法,宝琳·布雷特,艾丽叶·阿吉斯,珍妮·简丝汀

导演:阿斯加·法哈蒂

播放地址

 剧照

过往2013 剧照 NO.1过往2013 剧照 NO.2过往2013 剧照 NO.3过往2013 剧照 NO.4过往2013 剧照 NO.5过往2013 剧照 NO.6过往2013 剧照 NO.13过往2013 剧照 NO.14过往2013 剧照 NO.15过往2013 剧照 NO.16过往2013 剧照 NO.17过往2013 剧照 NO.18过往2013 剧照 NO.19过往201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6 00:23

详细剧情

  经过四年分居生活后,Ahmad(阿里·莫沙法 Ali Mosaffa 饰)在法国妻子Marie(贝热尼丝·贝乔 Bérénice Bejo 饰)的要求下,从德黑兰来到巴黎正式办理离婚。从短暂的巴黎之行中,Ahmad看到了妻子与女儿之间冲突不断。Ahmad试图帮助其改善关系,结果发现了一段过去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过往》

还是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擅长的题材,将浓缩的人物交织出庞杂但条理极其清晰的关系,产生出奇妙的化学效应。

每个人都在极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走向,却都被他人或多或少的影响其路径。相较前作《一次别离》从格局到力度显然都差一截,更多时候像一部法国影片,不过总体观影还是极其享受的。

宝琳·布雷特 Pauline Burlet真像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看来女主角的第一选择真的是后者。

 2 ) 斧鑿痕跡多了

過去,從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且會如影隨形,一生與我們糾纏不清。當下,是由已知的過去所形塑,也因此,知得越多,軌迹越有可能改寫。

電影《伊朗式離婚》是伊朗導演Asghar Farhadi《伊朗式分居》的延續篇,家庭人際張力更大,倫理思考更錯綜複雜,只是,也許刻意經營過多,斧鑿痕跡多了,反而不及《伊朗式分居》好看。電影結尾那一滴淚,讓我覺得Farhadi真的over了。

 3 ) 法哈蒂:讲故事的人

迄今为止,法哈蒂仅共拍过六部电影,便已跻身当今影坛最一流的导演行列。本人对此六部作品做了不同程度的叙事研究,集结下残文一篇,从故事的肇启、展现、发展和结尾四个角度来探讨法哈蒂的叙事艺术,以献给这位“不去拍电影,必是戏剧天才无疑”的“诺贝尔文学奖新任候选人”。

(处女作《尘中之舞》不在讨论此列,《美丽城》实则是法哈蒂风格发轫之作。)

1.故事的肇启——适时爆破
法哈蒂的电影中总会设置一个叙事肇启点,在某一时刻进行爆破;而先前不断铺设的引线(或在爆破之后仍在不断铺设)也将被点燃,成为接下来叙事发展的动力。

《美丽城》中男孩杀人之谜是肇启点;《烟花星期三》中夫妇婚姻破碎之谜是肇启点;《关于伊丽》中伊丽失踪之谜成为叙事的肇启点;《一次别离》中女佣摔倒流产之谜成为肇启点;《过往》中另一女人如何成为植物人成为肇启点;

2.故事的展现——依靠第三者
   ①这一人物做旁观者,展开情节;
   ②这一人物参与进叙事,作为故事一份子被展示;
   ③以上两点同时存在。

《烟花星期三》是最好的例子,这位即将结婚的女孩闯入一个有婚外情的家庭,正是在她的视角下这一秘密不断地被暴露出来,同时作为联系两个女人的纽带她也参与进了叙事,影响了故事的发展。而在《美丽城》中那个男孩就是去破解朋友杀人真相的第三者,不断地将过往发生的事件挖掘出来,同时也参与进了叙事(爱上姐姐和被老妇人收归);同样在《一次别离》中,女佣作为这个面临离婚危机的家庭的介入者,不仅以其视角展开了一个破碎家庭的内部空间,同时她也被卷进这此危机之中(如没照顾好老人、被推流产等等);在《过往》中就更加明显,这部电影几乎就是从前夫这一第三者的视角展开的:他闯进了前妻的家庭之中,将过往不为人知的真相一层层抽丝剥茧般地揭露出来。

3.故事的发展——依赖人物的抉择
   ①人物陷于两难处境:内因(对自己有利)与外因(宗教或道德束缚);
   ②人物在抉择前——心理动机刻画人物;
   ③人物在抉择后——决定是故事继续发展。

人物的两难处境是法哈蒂发展故事、塑造人物的一贯手法。最明显的是在《美丽城》中,每一人物都被两难的处境所包围:男孩最后面临的抉择是在放弃救赎朋友、向他的姐姐示爱和救出朋友、放弃他的姐姐、娶弱智女为妻之间摇摆;被杀者的父亲所陷的两难境地是宗教的良心发现和为儿子的死复仇;那位母亲的两难在于被杀者并不是她真正的儿子,而她规劝丈夫饶恕罪人的目的仅仅是让自己那弱智的女儿嫁给小伙子;还有杀人者的姐姐,即便她也爱着那位前来宽恕救赎的男孩,但她同时也希望弟弟能获救,于是最后只能以谎言伤害男孩。可以看出,每一个人物都在自我利益与外在的道德或宗教舒服中摇摆,而效果是明显的:抉择之前的犹豫有利于人物心理的刻画,而抉择之后则是故事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至于其它几部电影中此点的生发,比比皆是,不详赘述。

4.故事的结尾——永远暧昧不明,留人余思

这也是法哈蒂电影的一大特色,人物即便在不断地寻找真相、破解谜题的过程中,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暧昧不明的,而所有观众都在这一寻找的过程中受到了心灵的激荡,宛若一次人性的洗礼,故事魅力在过程而不在结尾。

最后还有一点,法哈蒂几乎是完全基于戏剧的角度来创作他的电影,所以关于人物的真实性必然与现实有所偏差。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在《一次别离》中小女孩的角色,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从她的口中说出的,这在现实中不可置信,但在电影中是可以成立的,这是戏剧的手法。而电影的真实性不必去联系现实,在自我构建的体系、结构中它可以自我生存。从这一点,如果引申一下的话,法哈蒂电影中的角色就好比是拼图游戏中的小拼块,每一个人物都是有用的,正如要完成一块完整的拼图缺任何一小块都不可,而人物一次次陷于两难的境地就是一次次调整拼块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接近最后完整图像(真相)的过程。

 4 ) 除了孩子,还能相信谁?《过往》人物小析

去年法哈蒂导演的《别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的《过往》更文艺,冗长,琐碎,却很合我这个细节控的胃口,喜欢短平快商业大片的朋友可以忽略了你肯定看不下去。

故事围绕着结婚三次的女主,分居中的丈夫,同居男友,自己的两个女儿(第一任丈夫所生),男友的儿子在几天内共居一室展开。另外男友还有一个植物人妻子躺在医院。

大女儿:长相成熟,和显得年轻的母亲站一起更像姐妹。叛逆,和继父相处融洽,强烈反对母亲第三次结婚。作为16岁中学生,她把这种反对付诸行动且非常有计划性。打电话索取地址,发送邮件。偷看母亲邮件,利用继父向母亲施加压力(免不了一场莫名地梨花带雨),离家出走。且真相不是一次和盘托出的。太有心计了有木有!我一度怀疑她暗恋母亲的男友或者反之,且看早餐递茶壶那一场戏,方知男友实在是害怕她的。

男友: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妻子抑郁症以前,他们应该是很相爱的。他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行李箱破了这点小事,不顾女友正在法庭连续打三个电话询问处理方法,重要证件乱丢,成天找不着车钥匙。至于感情方面,他是受的一方没错啦,开车时抽开女友搭着的手,教育孩子时,和女友形成鲜明对比,只关心和管教自己儿子。他打心底里就没想成为这家的家长。女友只是他碰到的一个替代品,怀孕也是意外。PS,有人注意到他冒雨走去关灯的细节吗?好赞。

女主:该届戛纳最佳女主角。我没看过其他竞争者的片子无从比较。我觉得此片有一点点用力,她对谁都很用力,自己会很累吧。两个男人都成为她手里的工具,各种形式的吵闹厮打,恰到好处的手伤,宣布怀孕,其实都是撒娇吸引关注。她更爱谁一点?我分不出。我怕她自己也分不出。

丈夫:整个电影看上去最正常合理的人,随着一点点的深入,我们跟着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不过,他真的一点问题都没吗?如果按照描述,他好厨艺,善修理水电,和继女相处胜过亲父,对妻子忍耐。片头在车中的一段,细心的人马上就会感受到他对女主的爱意仍在。这样一对夫妻,是如何分手的呢?片子一直没交代。只透露了他也得过抑郁症,而且作为一个伊朗人在法国一直没有归属感。这次他的离去,应该彻底了断了。

男友的儿子: 8岁,本来就是狗都嫌的年龄,因亲眼见到母亲自杀,而不愿意回家居住。住在女主家里时各种作对,但又不愿意离开。但不管如何,地铁站一段父子对话,这孩子所说的,才是所有角色唯一的真话吧。其他所有人,他们所说的,未必是所想的,至少不是全部。

我还想跟风赞一下电影的配乐,除了片尾,其他地方都只有环境音,却无声胜有声。片头无声那一段,忍住没开大音量,我做对了!

 5 ) 《过往》略显沉闷琐碎

与《一次别离》的举重若轻、意味深长想比,《过往》略显沉闷琐碎。同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
作品,都是那么原汁原味地呈现社会真实。《一次别离》带来的震撼更直观、更深刻——由保姆给老人换裤子前咨询是否符合教义、撒谎被认为是十恶不赦、宁愿不要巨额赔偿也不违心欺骗……其中的阶层悬殊、信仰忠诚和人性挣扎,直击人心。《过往》似乎有点“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味道,但是一次离婚手续,“蝴蝶效应”般搅动起了从大人到孩子的种种伤痛和纠结,“过往”能否成为“陈迹”,似乎仍在两说之间。

 6 ) 过往的结束,未来的开始?

如果没有《一次离别》,相信《过往》必定不会落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初选名单。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法哈蒂已经拍出了经典的《一次离别》,那么《过往》是否更胜一筹就不再重要了,毕竟后者也算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而法哈蒂值得让人称赞的,是他对家庭和爱情主题的不抛弃、不放弃。当然还有他一贯高超用心的叙事手法。

剧情上,《过往》基本保持了《一次离别》那样的无尽抖包袱模式,但是因为《一次离别》在前,所以许多震惊都显得有些意料之中,会下意识猜到导演一定会把所有人拖下水,惨个遍才算善罢甘休。

整个剧情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实在是让人很凌乱,以至于看完之后我画了个图表才差不多理清楚。其实想一想,虽然这帮人闹来闹去,好像一会是这个人的错,一会又是另一个人的错,但实际上,没有人真正造成了什么不可挽回的悲剧,即使是变成植物人的萨米尔的妻子,也是因为自己的嫉妒心导致。

阿麦德的出现只不过是事情升级的导火索,而也正是因为他的出现,才揭示了这个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对话和互信的缺乏,而也终于在纠缠之中让所有的真相碎片放在台面上,并重新为家庭里的人们搭建起了沟通和信任的桥梁。

起码痛苦过后,是悲剧的结束。

但是狠心的小法同志啊,最后那一滴眼泪算啥……只能一声叹息,听天由命吧……

 7 ) 真相存在于时空某处

以《一次别离》正式加入顶级电影人行列的伊朗导演法哈蒂,带着他在法国拍摄的新片《过往》来到戛纳,成为本届电影节上的大热门。来参加他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比法国本地导演欧容的还多,座无虚席。

《过往》讲述的也是一个家庭故事。虽然家庭结构与人物设置并不雷同,但成员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次别离》。一个带着三个小孩的母亲,因为怀了妻子尚在昏迷中的情人的孩子,而把她的丈夫,孩子们的继父,从另一个国度召回巴黎离婚,从而引发了,每一种看似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的危机。跟《一次别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影片主题除了婚姻,家庭外,还多了一个“真相”。家庭成员关系的进展和改变,建立在对一个事件真相的探寻上。随着每个人越来越接近真相,观众也越来越深的进入到人物内心里,从而得以从每个人的角度看待“真相”,最终接近那个或许不存在的“绝对值”。

导演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真相”的问题时说,“你会在某一处时空中找到“真相”,但只是从你的角度看到。只有在经历了它的某一部分,深切地感受了爱、相处、关系的每一个层次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它绝不是单一的,去捕捉它的每一个细节,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这也是此片的叙事态度,导演叙事时完全遵照主要人物的逻辑,跟随他们的思考而推进,既不预先铺垫,也不做任何评判。由此层层剥离,让观众与剧中人物一起接近真相。

法哈蒂谈到,家庭和爱情这两种关系,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关系。且是普遍的,世界性的。他愿意一生都讲关于家庭和爱的故事。在这样看似格局很小的设置里,人物间关系的张力却很大,且这种张力存在于多对关系之间,令人物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由张力导向的戏剧性,一再将人物逼向极致,他们需要花越来越多的勇气面对自己和他人。非常深入地进入人物,是法哈蒂尤其擅长的剧作手段。《一次别离》在这点上也十分明显。他称自己比起一个导演,更是一个作家。他喜欢写作,所有的思考都会写下来,而台词部分则加入演员的排演,希望演员也参与到创作。这些都归结于他多年的戏剧舞台工作经验。

由于此片拍摄离开了伊朗本土,有记者关心是否意味着法哈蒂要转营创作。对此法哈蒂表示,不论在哪里,他的工作方式是不会变的,职责也是。只要有好的剧本,不排除任何合作的可能,包括好莱坞。

 8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隔着空气,却听不见彼此呼吸。

       情绪的高潮,始于露西和艾哈迈德谈论起母亲的未婚夫时情绪崩溃的场景。剧情过半才发现让露西敞开心扉的艾哈迈德竟然不是她的生父,而只是母亲的前夫之一。一直抱着解开谜团的心情去看法哈蒂的电影结果当然只有“然并卵”。《一次别离》的开放性叙事让他的电影似乎永远难以到达结局。在他那里,电影只是一场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谛。真相大白也不是他想要的方向。你可以认为一个把自己的婚姻生活过得一塌糊涂的母亲不配得到女儿的理解,也可以把一个丢下病妻和另一个女人同居的男人当做人渣,但似乎道德审判官的艾哈迈德也并没有落得一身清白,人物一次次陷于两难的境地就是一次次调整拼块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至于西方和伊斯兰文化冲突彻底沦为一个陷于“口音“和表情的背景。层层剥茧的叙事节奏像极了《一次别离》,但凌厉准确的情绪痛点谬以千里。我更相信《一次别离》的是法哈蒂半梦之际的呓语,无法复制。或者我们都是贪婪的观影人,一个简单的故事喂不饱,如果淡了文化宗教性别种种调料,就拒绝下咽。如同开头玛利亚和艾哈迈德隔着玻璃交流全然静默的场景。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隔着空气,却听不见彼此呼吸。
        

 短评

法哈蒂掌控细节的能力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抽丝剥茧直到真相;一如《一次别离》的开放式结局让我觉得还有戏可看;贝乔的表演恰到好处,几次爆发戏都游刃有余,但我更想看《阿黛尔的生活》了,电影节期间《阿黛尔》双女主的表演可是影后热门

8分钟前
  • 心是孤独的猎手
  • 推荐

剧本扎实深厚,张力惊人。画面唯美质感,叙事手法娴熟冷静,把人物竭力摆脱又无法割舍的情感剖析的细腻无比。每个人的情感世界的出口都看似美好,其实各个布满荆棘。彼此止步于曾经不可洗清的过往当中无力前行,茫然、无奈与挣扎娓娓道来。

13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女主美演技棒

1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剧情还好,女主好漂亮啊!

18分钟前
  • ╯^╰
  • 还行

各种小细节伏笔与《一次别离》如出一辙,但终究只是家庭琐事,不够抓人。感觉导演一定曾被人言误解伤过,一辈子拍片都要纠结在这上面了。PS: 最后真相靠一句"她有口音"被揭穿,所以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在法外国人:法语口语不练好就别想骗人了

23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片头机场相见时无声且无力的对话给后面的误解和冲突埋下伏笔,同样影射出人类在语言持续进化复杂化时不断弱化的交流能力;结尾用长中近景的机位变化和演员的走位来展示选择现状与过往之间的挣扎。除此之外,小格局的剧作和单一的对白剪辑都令我失望。《一次别离》里凌厉的手持更是不见踪影。

26分钟前
  • icebloom
  • 还行

没能赶上前作《一次别离》但仍不失为一部好片。最大的问题是戏剧冲突和矛盾太平淡琐碎也太抽离,让我很难走进角色情绪,好几次片中角色吵得热火朝天,我却出戏心想“who cares”,而代入感却又恰恰是前作的闪光点。但法哈蒂解析人物关系和情感,如同剥洋葱一样的叙事技巧以及精准的调度依然很给力。

2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后半段反转太多有点八点档了啊,最后一镜也不如《一次别离》那样屌,但揪心气氛和精巧结构还是在的。前一半真特别好,导演刻画人与人的隔阂简直入木三分,第一镜开始的沉默疏离和贯穿始终的淡淡尴尬就算吵得最凶时都不曾消除。伊朗前夫真是温柔,好喜欢他说话的神情和发音里有点生硬的转折。

30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还行

31分钟前
  • 小妖の七七
  • 还行

伊朗人说:责人易,非己难。

3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冗长、琐碎、话痨、沉闷,抱歉严重看不下去。

34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过往挥之不去,真相求之不得。

3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用细腻的环境音取代配乐,润物细无声地慢慢推动细腻的故事和细腻的人物情感,堪比录音技术的教科书。

3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再次被法哈蒂高超的剧本功力折服(这都能输给<天注定>!),格局小却张力十足。最后的反高潮将一切都沉淀下来,真相不过是每个人主观部分的集合,越接近它,可能越发温情也越发惆怅。

4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7.5 女主很卖力,但是剧情铺垫的时机不对,质量不到位,可信度很成问题,电影时长和节奏都失控,冲击力很弱,比「一次别离」差远了。

43分钟前
  • 小A
  • 还行

对家庭婚姻很有生活,很有深刻的剖析

46分钟前
  • 麦子
  • 推荐

一次离别迷雾重重堆叠而至,过往则是行云流水尽显家庭

51分钟前
  • 阿尔法
  • 推荐

很喜欢,细腻的人物情感

56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女主越看越美,越看越有味道。

57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她和他的过往的描述里,没有一个倒叙或者插叙回忆的镜头,而是像车子的后视镜一样,从人物对话侧面展示出来。昔日的恋人四年后重新见面,法国女人遇到问题后,模版式歇斯底里地嗔怪他人,也许就是让人离开的原因之一。导演再次处理离婚题材,同时兼有悬疑成分:妻子为什么要自杀?

59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