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嫫

剧情片大陆1994

主演:艾丽娅  刘佩琦  戈治均  张海燕  

导演:周晓文

播放地址

 剧照

二嫫 剧照 NO.1二嫫 剧照 NO.2二嫫 剧照 NO.3二嫫 剧照 NO.4二嫫 剧照 NO.5二嫫 剧照 NO.6二嫫 剧照 NO.13二嫫 剧照 NO.14二嫫 剧照 NO.15二嫫 剧照 NO.16二嫫 剧照 NO.17二嫫 剧照 NO.18二嫫 剧照 NO.19二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16:21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当下中国的现世寓言

这片有点像《秋菊打官司》,都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执拗。 二嫫拼了命买电视机的样子,如同小时候缠着家人安装有线电视的自己。看上去二嫫是见识浅薄,实则就是为了面子,可这张脸是给别人看的。

片中出现的小轿车、电视机、甚至是美女挂历,无不是消费主义向这群乡土深处人们的冲击。消费时代带来的攀比,没有一个人能逃得出去二嫫这个“TV奴”,就是消费时代里每一个普通人。为了面子,拼了命的挣着票子,供着房车,给孩子上着琳琅满目的补习班,却和二嫫一样,忘记了生活的本初,所以说这片是对当下中国的现世寓言,毫不为过。 这种消费时代对生活的冲击,片子里还有很多。讹了驴钱的老农民,开始走街串巷,做起了讹人勾当,早就忘记驴是用来干活的;得知卖血能换钱,医院的血站也总是挤满了人,毕竟这钱可比劳动好挣。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二嫫的人生,仿佛都被这个电视机给摧毁了,但她的每一分钱都来的清清白白,分外干净,而在物欲中裹挟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2 ) 倔强的《二嫫》

二嫫所在的那个村庄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贫穷落后,仅仅顾上温饱也许是那里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更好的生活,更大的幸福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一、眼界和格局
小村庄文化有个特点,村庄地域小,却构成一个小世界,人和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隐私,张家长李家短成为小世界里每个人关注的新闻和茶余饭后的谈资,眼界和格局被无形中拘限在这个小世界里,人们不关心遥远的地方有什么,只关心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正因为这样的眼界和格局,所以也更容易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舆论场,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人,无不理解什么叫“人言可畏”,什么叫“众口烁金”。
哪个不喜欢被羡慕?哪个愿意被嘲笑?于是嫉妒和攀比便必然成为很多人不自觉的心理存在。
嫉妒和攀比这两个词在一般的文学作品里都是贬义词,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也不是一个良好和健康的心态,但是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人物及特定场景里面,它又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有一些谚语和俗话,比如“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比如“人要一张脸,树要一张皮”,讲的就是中国人的一种做人态度,即做人不能自甘落后,不能被人看扁了。这其实都是一种要自强给人看的态度,似乎都与攀比心理同出一源。伟人也说:不知足是向上的车轮!只有知不足才有目标感,才能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攀比似乎也是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换成一个相对好听的词也可以叫做“争口气”!
那么二嫫的丈夫身上为什么就没有这种“争口气”的精神气质呢?除了编剧导演特意地把这个人物设定为一个身体有痒的退休村长外,还有一层因素就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尊严”。
在那个年月,沿街叫卖的行为对大多数男人来说都是拉不下脸去做的,这让我想起了很早时的一部电视剧《冤家夫妻》,里面妻子和丈夫对比鲜明,妻子很市侩,天生做生意的料,像开足马力的机器,天天一门心思想的都是怎么挣钱;而男人很纯朴,天生的农民性格,乐天知命,物欲很低,只喜欢守着油菜花地唱小曲,于是两人的矛盾和戏剧冲突不断,贯穿全剧。比如丈夫第一次被妻子强拉着上街卖菜,在胡同里让男人叫卖,男人不喊,妻子刚一开口喊叫,男人把担子一扔转身气冲冲地走了,留下了站在那儿的妻子一脸惊疑错愕。这不是简单的性格不同的问题,而是典型地价值观不同。
事实上,中国当代底层女性身上都有一种有别于男性的强烈的市侩气息,她们要比男性的物欲更强烈,所以比男性的攀比心也更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更强烈,这可能源于她们身上比男性的传统儒家思想束缚要少些,没有男人那种克制、礼让、妥协和迁就。
八九十年代很多影视剧里面,凡是邻居矛盾,吵架的多是两家的女人,而男人则是想办法调和解决,而事实上,影视作品里如此,现实中也确实是如此。
但是,你也不要把女人身上的那种争和斗的劲儿完全看成缺点,正是这种有点儿几乎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争劲儿,造就了女人身上的狠劲儿,使她们在憋着劲儿要争口气的路上走得甚至比男人还要远。
《二嫫》的故事就是一个在嫉妒和攀比中创造奇迹的奋斗女性的故事。
现代社会,社会流动力很强,再也没有数十年没有出过村子的人了,人们的眼界开阔了,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也就自然提高了,还记得几十年前,经济发展还没那么快,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还不多,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们没事儿时在村子里来回地转悠晃荡,喝酒打架翻墙偷窃时有发生,与现在相比,真是恍惹隔世。
二嫫所在的村子虽然也距城市较远,相对封闭,但是二嫫却是一个常往城里头去的人,坐着瞎子的老解放到城里卖东西,打工挣钱,算是那个时代相对开眼界较早的人。
二嫫身上有着典型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勤劳是突出特点,有股不服输的劲头。
二嫫的追求是朴素的,就是一台大电视机,大电视机代表着什么?在二嫫眼中,它代表的是脸面、荣耀和尊严,她想得到的其实是村里人羡慕的目光和赞叹的神色。
在那个年月,一台电视机几乎是全村人的宝贝,一到晚上,左邻右舍都会跑过来一起看电视,就像看电影,有电视机的人家自然会成为大家羡慕嫉妒的对象。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二嫫的目标是短期的,近视的,没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但我们也无法苛责,这缘于以当时人们的眼界,对时代的认识和未来人生的展望还远远不够清晰,眼界只限于村庄里的人和事,在这个村子里只要买了个最好的电视,只要比村里其他人强,只要被村里人认可和赞羡就是最大的满足。
对二嫫来说,大电视是最直接也能最快带来这种满足感的东西。
生活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外面的世界还有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二嫫头脑中所思所想的东西。
 
电影的最后,当电视机买回来摆在家里,里面播放着香艳的外国影视剧镜头时,二嫫和他的家人们却歪在房子的一角睡着了。
电视机其实是一个信息窗口,那小小的屏幕中播放的是全世界的时政新闻,是各种影视作品,它是一扇窗,一扇了解外面更多社会信息的窗口。因此,它是一个可以打开人们眼界的窗户,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还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则新闻报道,说的是一个山里的女人,因为家里买了电视,天天看电视后萌生了逃离出大山的念头,虽然她早已是家族主妇,已经年龄不小了,然而她羡慕电视机里播放的外面世界,那里描述的山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缤纷多彩,那么令人向往,她要离家走出大山,于是她遭到了家人尤其是丈夫公婆的激烈反对,还记得当时采访画面上那个农妇面对镜头时的羞涩、兴奋和掩抑不住地想要走出去的冲动,而家人们则是埋怨、费解和不屑。
电视机,谁说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家用电器?它是一个可以带给人们信息和欲望的工具,那个原本仅仅为了脸面的东西在这个新闻事件里却成为了家庭妇女要求改变命运的催化剂,也成为了男人们眼中家庭不稳定的根源。
有一种观点认为,那起新闻事件里的农妇太单纯幼稚,被电视内容撩拨起了欲望,使原本平和的生活与和谐的家庭一去不复返,纯朴平淡的山里生活固然没有花花世界般的城里那么激情有趣,然而假如她真的走出大山后却恐怕根本没有能力找到她想象中想要的生活;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个农妇因为电视机这个窗口开阔了眼界,不再满足于毫无生气的生活,也不再愿困守在牢笼般的大山里,向往城市的文明和现代生活这是人性的解放。
但不管哪种,都可以看到那台电视机对她的深刻改变!这其实都缘于电视机对她眼界的开阔。
而二嫫对电视机的兴趣在哪里,是电视机里播放的内容还是电视机给她带来的脸面?
电影的结尾处给了我们这样的疑问,然而,也许,改变才刚刚开始……
 
二、“存在感”
也许,我们都会觉得二嫫是个可怜的人,她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还那么狭隘,对幸福的追求还那么短视,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更加独立自信,格局更加广阔的二嫫,然而,二嫫就是二嫫,她属于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站在现在位置上的我们不必可怜二嫫,N年后的后人,也会用同样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我们。
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和历史人物的评论,我们都要学会站在不同角度去评判,如果像上帝一样高高在上地去俯看,每个观察对象都有罗列不完的问题,而如果学会站在其人其时其境去看,似乎就没有那么多的意义或对错了,研究历史尤其如此。
历史从来不容假设,历史也绝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特点去研究,否则,就不是客观地历史研究态度,最终导向意识形态讲堂。
夸张点儿说,即使让你穿越到两千年前的古代,你的眼界和知识比那个时代的人高明得多得多,也不可能影响那个时代的人跨越式地发展,时代的发展都是根植在时代的特点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换个角度,站在那个时代看二嫫,她身上几乎尽是优点。
二嫫她非常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且她敢想敢做,一往无前地去追求,也许一个电视机的目标还不够高尚或更有意义,但是她过得很有目标感,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去争取幸福,幸福来得简单实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当下很多人天天没有目标感,欲豁难填也许又强上许多。
有人说,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最容易失去自我,最容易迷失方向。夜里站在灯火阑珊的街头,看着四周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万家灯火,那个小小的“自我”在哪里?站在万人丛中又有几个人能认得自己?
“存在感”其实是我们每个人不自觉地追求,生活在小农村里,从村头到村尾,可能每个人都能被大家认得,比如叫什么,是谁谁家的孩子,有没有出息等等。而生活在大都市里面,人潮人海,生活几十年又如何,这个城市里能有多少人认得自己,自己又能认得多少人?没有“存在感”,“迷失自我”便只能随波逐流。
小小的农村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是一个小小的舆论场,而城市呢?只是一个大点儿的世界,是一个更大的舆论场罢了,只是这个舆论场里很难找到自己。
在小农村里,也许有台全村最大的电视机就代表着成功,而在大城市里,只有更大更困难的成功才可能被这个城市所认识。
所以,不但是不成功的人缺少“存在感”,即使成功的人,也在不断地寻找“存在感”。
比如,中国人讲究成功了就要荣归故里,这叫“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图什么?就是“存在感”。在外面再成功,最终都希望落叶归根,回到故里,被故人肯定和赞许。
“成功的人”往往更喜欢撺掇和参加同学会、老乡会、战友会什么的,因为,只有那些故人才更能见证自己的“成功”。而有些热衷慈善的成功人士所作所为也更像“花钱买名”,图的是什么?还是一种“存在感”。
然而,这种“存在感”不管来缘于小农村还是源自大都市,都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和人群效应中,“格局”也仅在“当下”。而真正的“存在感”不但来源于当下,还来源于对过去和未来的认识,不但来源于一地一域,还来源于对整个宇宙的理解。
因此,“存在感”绝不是别人反馈给自己的信息,“找到自我”也绝不是从别人口中听到的自我,这两个概念都无关乎别人的态度,而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清晰的认识。
所以,眼界和格局更不是指的你现在住在什么地方,而是指的你看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经历过多少人和事,对当下这个世界和人类社会了解多少,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内心的平静和自信。
三、欲望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结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名人伟人,有很多创造发明,我们普遍认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是人类的创造性,那些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和宗教领袖等等伟大人物都是推动我们人类历史前进的功臣。
然而,这些似乎都是表象,因为推动这些伟大人物产生的根源我们并没有去探究。
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伟大人物能够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但绝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推动历史前进的绝不是某些伟人的个体影响力,而是属于整个人类的群体意志。而这个群体意志,最大的可能性,指向了人类的“欲望”。
欲望能触动二嫫去买更大的电视机,欲望能推动商人把电视机卖给千家万户,欲望能促进生产商去投资生产更大更先进的产品,欲望能激起科学家去研究更精深的科技……
人类近几百年来科技和文明的迅速发展,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对“欲望”的解放。
近代科技和工业的发展起源于西方,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前是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宗教控制着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压抑着人类的欲望,而文艺复兴之所以在西方历史中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和意义,就是因为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而中国,以“克己复礼”为口号的儒家一统天下之后,在“克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压抑着各种欲望,试图以“礼”治国,最终是图家和社会变得死水一潭。
唯一能突破死水一潭的时期都是合久必分之时,天下大乱,各种力量重新洗牌,一旦恢复一统局面,儒家的克己复礼便又重新复燃,这一切都缘于“禁欲”和“礼教”是统治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有人爱拿“郑和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来比较,意指明朝皇帝格局不如西方国君等等,其实都是不着边际,原因很简单,明朝皇帝压根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什么欲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外面的世界又都是蛮荒之地,没什么可去寻找、可去发现的有趣东西;而西方的那些国君们,挤在欧洲的狭窄地域里面,战争不断,物力维艰,从上至下每个人都有强烈地海外寻财的欲望,东面陆路又被切断,这甘冒九死一生的营生并不是人生来就爱冒险,而是这冒险有巨大的意义。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中国,是对人蝇营狗苟的鄙夷和不屑,而在西方,却成就了现在被人津津乐道的大航海时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观点。这种观点无论从本义还是从引申义上来说,都没有问题,如果把它作为修身养性之道,很好,如果你想做圣贤大儒去践行,也很好,但就是不要把它作为治国之道。
然而,儒家推崇的治国之道从来都是站在做人的角度上来设定的,比如宋相赵普就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比如《资治通鉴》不断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而欧洲呢,也许因为始终没有统一,也许因为不断地战争摩擦,各国充斥的是弱肉强食的理论,任何国家如果此时信奉的是“礼义廉耻”,只怕早早就要灭亡,这也是为什么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在生前没有得到任何国家采用的原因。
所谓礼义廉耻,看上去很美,却并不能把它当作治国的全部,如果生奉乱世,推行之时就是灭国之时。
试想,当时的欧洲,每个国家周围几乎都是群狼环伺,只有弱肉强食这种狼性文化才能自强图存,儒家的文化几乎就是羊性文化,这也是为什么《狼图腾》一度火爆,引发国人对文化的反思的原因。
以当时的眼光来看,欧洲的文化可能在同时代的中国人眼里就是“不开化”之地。
然而不要低看所谓的“蛮夷”,它们不懂礼义廉耻,靠简单的物欲冲杀强掠,但是却渐渐地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欧洲,你可以说他们的发展历程就是靠强盗行经,但是看现在的结果,强盗都有洗白的时候,他们的二代三代自然会成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文明人,而他们先祖的不堪经历也会被美化成为战天斗地、勇于奋斗的美好回忆。
就好比黑社会,在初闯时期,哪个不是双手沾满鲜血,然而,做大做强到足以影响地区和社会时,便会自然纷纷转行成正当生意了,洗白是早晚的事儿,当初的强盗完全可以成为现在的地区领袖和学习榜样。
所以不要生气,历史就是这样。至少,近代史就是这样。
克己的人只是克了自己,不克己的人却往往笑到最后。
 
 
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于人来说,安贫乐道是你自己选择的自由,但对一个国家来说,安贫乐道则会使国家走向衰弱,所以一定要紧跟世界最新的潮流和趋势,与世隔绝的田园般的生活只会使人麻木而失去进取精神,最终走向闭关锁国,被时代抛弃,直到有一天,必然会被人踹开大门。
是不是很残酷?但至少中国的经验是这样的。
中国从秦统一之后始,以修建长城为标志,便进入了闭关锁国的节奏。
外面有什么?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是些不开化之地,为了减少跟他们交往的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拒在门外,安心地过我们的太平日子。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国家也是这样,没有了外敌的侵扰便会失去警觉和改变的动力。
所以,孟子的话是致理名言:“入则无法家弼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而欧洲呢?很多国家建立都不过几百年,欧洲历史就是不断地战争的历史,狭窄的地域挤了这么多国家,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欧洲,直到现在都没能完成统一,欧盟刚有点儿统一的意思,现在又开始动荡分离。然而,正是这充满动荡不安的欧洲历史,却最早孕育出了工业革命,引领了世界的进步。
 
美国,地理位置优越,远离战争,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烧到国内,按说有得天独厚的闭关锁国条件,而事实上,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也确实曾经有过门罗主义等措施,但他时刻都没忘记世界,如果他走向封闭,也必定不会享受到一战和二战的红利,直到发展成现在的超级大国。
有人说,现在世界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单边世界,美国还折腾啥,好好过自己的舒坦日子多好?
但这就是美国人的智慧,当年尼克松有一句名言:我们要在世界各地寻找敌人,如果没有敌人,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敌人。
所以有人会说,美帝国主义是世界不安定的根源。
但话说回来,正是这样的不安定,才保证美国这个国家时刻保持警觉,不养尊处优,枕戈待旦,时刻清醒,永保第一,这就是典型地践行中国老祖宗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呀!

 3 ) 90年代的乡村叙事

你能想象吗?一个女人,天天点灯熬夜大汗淋漓做麻花面,早起赶集喊破喉咙的卖麻花面,一个夏天忙里偷闲编了一百多个筐子,抛夫别子去县城跟十几个人挤大通铺打小工,隔三差五喝三大碗盐水去卖血……她这么不拿自己当女人,甚至是不拿自己当人的拼命赚钱,目的仅仅是为了买一台电视机,买那台全县城最大的、县长都买不起的29寸的彩电。生活在21世纪,看惯了液晶屏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这个女人的行为,她是疯了吗?
这就是电影《二嫫》讲述的故事,影片的女主人公二嫫卯足劲儿就是这么干的,她没疯,也没傻,她是家里的顶梁柱,她长的还挺漂亮。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二嫫这个女人有多固执,她蹲在尘土飞扬的马路边,不时扯着嗓子喊一声“卖麻花面咧”,喊过后,低下脑袋看着她前面一筐的麻花面。有人来买,人说“8毛,卖了吧?”她直愣愣回答“1块!”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如此几个回合,一捆麻花面还是以1块的价格卖了出去。
再往下,就是二嫫回到了家里,通过她的丈夫前村长的口,得知她编的筐子乡里面不收了,原因呢,果子收成不好,用不了那么多筐子。二嫫边麻利儿的忙活着家里的活计,边一次次的质疑那些筐子可是编了一夏天,“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了?”
吃晚饭的时候,隔壁“瞎子”的女儿秀喊二嫫的儿子看电视。电视,在90年代初期,是乡下的新鲜玩意,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大概对此都印象颇深,一个村子,大概有个一两台,一到晚上,有电视的家里乌压压的全是看电视的人,挤不进去的甚至趴在窗户上使劲往里瞅。到了夏天,电视机被抬到外面,几十号人坐在前面巴巴望着那小小的屏幕。二嫫的邻居绰号“瞎子”的一家属于先富起来那一拨,不,那一个,全村估计就他家买了卡车,装了电视,在县城里还有些狐朋狗友的关系。偏巧“瞎子”媳妇有点泼辣,又没生下儿子,“瞎子”对长相俊俏的二嫫又有点意思,她对总是去蹭电视看的二嫫儿子当然没什么好脸色。小孩子嘛,不计较这个,每次秀在隔壁院子一喊,小家伙就往外蹿,于是二嫫一遍遍把儿子从电视跟前揪出来,恨铁不成钢的说,你是猪啊,不长记性,妈不是说了,给你买一台?或许,每一个此时此刻,都坚定着二嫫买一台电视机的决心。
真正刺激二嫫的,不是电视机,而是自己的家境,还有电视机的女主人的衬托。二嫫的丈夫,是曾经的村长,往前推想一下,他在任的时候,二嫫的日子应该过的还不错,颇有姿色的二嫫肯嫁给这个男人,也应该是看上了这份不错。但这个男人在丧失权力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男人特征:他不行,干活不行,没力气,床上不行,还是没力气,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腰不好”。每次村里人喊他“村长”,这个男人向人澄清“不是啦,不是啦,不是村长了”,其实潜台词是“我不行了,我不行了”。二嫫就像家境破败后的鲁迅一样,瞬间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不知有多少人像“瞎子”媳妇一样,嘲笑她生活的窘境。她一个女人,拼死拼活支撑起一个家,而她抬眼望去,就能看到好吃懒做的“瞎子”媳妇,她不愁吃不愁穿,冷不丁不怀好意的泼一盆脏水过来。
电视机就成为一种象征,是二嫫压抑的欲望、扭曲的自尊、骨子里的好强的象征,得到它,所有这些象征都实现了,而得不到,就是她二嫫的完败。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二嫫对待那台电视机的执着、疯狂、不可理喻,甚至愚昧。
一部好电影,它的视角不可能仅仅局限在这一个女人身上,掠过她的身影,还能看到她身后的生存背景——活生生的八九十年代的黄土高原乡村生活,贫瘠的土地,漫天的黄沙,闭塞的生活,落后愚昧的村民,廉价的生命,只有县城透露出一点点现代化气息,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悲哀吗?不,一切都那么日常,平淡中有坚韧,枯燥中有笑点,愚昧中有机巧,粗粝,却非常有质感。
这里面甚至还有动人的爱情,就是那个暴发户“瞎子”,他爱上了二嫫,这爱情,也是90年代乡村式的。他喜欢二嫫,就对她好,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他帮二嫫在县城卖了筐子,回来的路上,经过饭店,请二嫫吃了一顿好的。回到家里,二嫫骗丈夫说还没吃饭,这老村长就端出了两海碗的麻花面,面堆的山一样高,两人吃力的挑着面,正发愁怎么吃下去,村长又端着两海碗出来了,说,你们累了一天,多吃点儿!不知道,他们最后有没有把这两碗面吃完,不过,这一次,一种微妙的感情开始在二嫫心里荡漾。
二嫫的命运吊诡却在这里,即便你心比天高,也无法超越乡下的生活本身。二嫫在城里摸爬滚打赚了些钱,跟“瞎子”好了一段时间,却因为发现“瞎子”偷偷给她钱,觉得受到了屈辱,收拾铺盖回了家。在路上,“瞎子”扯着她坐车,这个倔强的女人,一声不吭,从车厢里挣扎出来,黄土漫漫,她要走自己的路。
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二嫫做麻花面,给病秧子丈夫熬药,卖完麻花面回来,把角角毛毛倒出来,数数看赚了多少。变化的是,因为“瞎子”在城里被打,说是跟别的女人乱搞,“瞎子”媳妇不再怀疑二嫫是第三者,两家的关系和解。终于,二嫫攒够了买电视机的钱,两家人浩浩荡荡的冲到了县城,买下了那台据说县长都买不起的大彩电。
结局完满吗?安装好了电视,村民们挤在二嫫家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放足球比赛,村民甲问:这是外国人在打架吗?村民乙回答:嗯,还是打群架。一个稍微见过点世面的丙嗤笑他俩:打架?这都不懂,这是在打球。旁边的丁问:打什么球?丙回答:这是打篮球呢。他们说的那么认真,一本正经,真是90年代的乡村态度。
二嫫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她的原意是踢一场漂亮的足球,她只要一个进球就足够了,那就是买一台能给她赢来尊严和满足的电视机,结果更像是一场打架,一个女人跟生活的单打独斗。
在深冬的夜晚,雪花在天空飘扬,村里人坐了一屋子在二嫫家看电视,二嫫一家三口守在了靠近门框的最后面。夜渐渐深了,村民散去,徒留下这一家三口困顿的靠在门口睡着了。电视显示“再见”二字,再然后,就是刺啦刺啦一屏幕的雪花。
那一屏幕雪花也是上世纪90年代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电视节目结束,呈现满屏的雪花。现在,打开电视,永远有看不完的电视剧、广告、综艺节目、电影等等,电视成为了永动机,无休无止,让人失去了对它的期待和渴望。

 4 ) 我们也许都是二嫫

嫫母是皇帝的次妃,貌丑而贤德,传说是她发明了镜子。但如今的二嫫,将物质作为理想,忘记了照镜子,忘了看看自己的真实模样。

二嫫是那个时代那个空间少见的自觉女性,在闭塞的山村关不了她躁动的内心。

她是值得尊敬的女性,她渴望独立自强不甘宿命的平凡,但她也是悲情的女性,心理的期待理想和现实生活的落差鸿沟太大,所有的努力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心理与现实的终极矛盾就这样永不得解,没有答案。

自以为电视机是出路,其实电视机只是生活的一口气,只是暂时获得慰藉的毒品,终究解决不了问题。

全球化陷阱下,时代的新事物不停的霸占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都是那百分之八十吃着奶头,在快乐中逐渐丧失自己的工具人。以至于我们的双眼和内心蒙盖上了厚厚的尘灰,以至于我们看不清生活的本质,和周遭人的真心。

只要自己觉得自卑了,别人如何对你好都是施舍都是看不起你,物质在丰盈内心也是无法填满的空虚。时代走得太快,新的事物出现的也太快了,硬要做时代的快车只会让我们眩晕。

电视机是权力是金钱是面子是尊严的符号,也是物化遮蔽人们看清现实获得一时娱乐和麻痹的“奶头”。(参考奶头乐理论)。

当我们明白时代是跟不上的时候,才是和解了生活,捋顺了节奏,展开了真正的舒服的人生。

若你拼了命的要面子,要随潮流,要别人看得起,那么留下的就只有迷茫和困惑了。

其实,时代跟不上,命运改不了,生活要既定轨迹中量力而行的做切实际的争取。而内里的修行远比外在的堆砌来的强大和持久。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理想和现实,尊严和无奈中挣扎着翻滚着,提着气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个个奔赴的目标。其实追求目标的过程尤为重要,毕竟得到了你会发现留下的是满眼迷惘。

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二嫫,不是么?

 5 ) 《二嫫》:一个女人最后的倔强

“卖麻花面,咧……”

每天早上,二嫫带着一筐做好的麻花面到集市上叫卖。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二嫫扯着嗓子,尖锐刺耳的声音划破了纷闹的集市。粗粝的画面,把二嫫衬托得更加固执。每当有人光临生意,二嫫从来不讨价还价,直愣愣得卖货,几个回合后,一分钱不少地卖出去了。

倒不是二嫫有多会做生意,而是她想攒钱。

攒钱,成了二嫫一生的奋斗目标,说到底是她生命的尊严。从全村风光的村长夫人到家里的顶梁柱,巨大的落差让她决心要挣回曾经的尊严和荣耀。

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是一个抢手货,在农村能够讨回一家人尊严。从前,自己的丈夫是村长,能够过上前呼后拥的日子。后来,丈夫卸任了,身体也不好,一直说“腰不好”,唯一能够再换回当初的尊严,就是买一台电视机,买一台县长都买不起的电视机。

更加坚定买电视机的信心,还有来自她那不听话的儿子。小孩子嘛,不在意这些,每当隔壁邻居家的孩子喊他看电视,小家伙嗖得一下就跑过去了。于是二嫫一遍遍把儿子从电视跟前揪出来,恨铁不成钢的说,你是猪啊,不长记性,妈不是说了,给你买一台!

为了买得起电视机,二嫫拼劲全力。晚上起来和面,白天再编筐,都拿到集市上去买。后来听说,卖血也可以挣钱,三头五天跑到医院去卖血。为了让自己多卖血,每次都会先喝点盐汤水,以为这样就能多抽点血。

电影以一种近乎纪实的手法记录着北方农村妇女买电视机的故事,揭露出底层人们为了心中所想的不懈努力,这份努力又透露出二嫫的执着、疯狂、不可理喻,甚至愚昧。然而导演并没有只是盯着二嫫不放,是希望掠过二嫫们的身影,看到活生生的八九十年代的北方乡村的生活,贫瘠的土地,漫天的黄沙,闭塞的生活,落后愚昧的村民,廉价的生命。一切都那么日常,平淡中有坚韧,枯燥中有笑点,愚昧中有机巧,粗粝,却非常有质感。

电影中唯一有温度的部分就是二嫫和隔壁邻居的爱情故事。隔离邻居“瞎子”是暴发户,属于先富起来的那批人,家中有电视,院中有卡车,城里有关系,这是那个时代成功的标志。然而“瞎子”的老婆蛮横不讲理,又生了一个女儿,“瞎子”对此十分不满,反倒钟意二嫫。

每次去县城,“瞎子”都开车带着她,自己挣了钱还请二嫫到高级饭店吃大餐,不仅如此,看到二嫫如此卖命攒钱买电视机,“瞎子”着实心疼不已,通过老板朋友悄悄给二嫫钱。本以为这是一个暖人心的爱情故事,没成想,倔强的二嫫还是亲手把它结束了。

在一次结算工钱的时候,二嫫发现工钱不对劲,于是找“瞎子”质问,得到结果后,二嫫“以其人之身还治其人之道”,也请“瞎子”吃了一顿大餐,并且把钱还给了他,这就是说他们之间两清了。从此之后,二嫫没有再坐“瞎子”的卡车,而是走自己的路。

本以为买电视的理想进了一步,却是这般结果。回到生活原点的二嫫依然卖麻花面、给丈夫熬药、卖血,继续攒钱。故事的重点倒不是说二嫫最后买没买上电视,而是买上电视的结果。

终于,买电视机的钱攒够了,一家人去县城把那台据说县长都买不起的电视机买了回来。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全村人都来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放足球比赛。

村民甲问:这是外国人在打架吗?

村民乙回答:嗯,还是打群架。

一个稍微见过点世面的丙嗤笑他俩:打架?这都不懂,这是在打球。

旁边的丁问:打什么球?

丙回答:这是打篮球呢。

村民们说得越认真,则故事显得越荒诞。此时的二嫫,由于劳累过度,病倒在炕上,依偎在电视机旁边。

 6 ) 当下的二嫫,还有什么梦

二嫫坐在炕上,精疲力竭地偎着这台县长都买不起的进口彩电。那些踩麻花面的不眠夜,拉板车走过的山路,撑下的盐水,抽掉的血,卡车里的激情一夜都如梦幻泡影,消失不见,唯有电视里令人迷惑不解的世界……
蓝莹莹的天,土房子里的灯,媳妇脚下的面。窗花糖葫芦,光怪陆离的集,花里胡哨的戏,邻居家嚎叫的猪。乡村是残酷的、单调的,也是温情的,暧昧的,充满了生动扎实的细节。
如今,消灭乡村是官方授予了正当性的中国梦。每个城市都在扩张,每个扩张中的城市,都希望在挤在“城镇化排行榜”的前列。
消灭了乡村,没有了驴,没有了水井,没有了手工面。甚至90年代的二嫫就已不再种田。
90年代初,距今不过20年。那个中国的眼神,让人既陌生又熟悉。商店里无道歉的推搡,医院里的混乱,差点撞人却骂一句“找死啊”的司机,并没有在当下绝迹。如果去穷地方的农村看一看,村口仍然坐着雕塑般表情木然的老人,路边仍蹲着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即使在白天,村里活动室的电视机,也放着挑逗的“脱衣舞”MV,老老小小围聚,目不转睛。那情形,宛如电影的复刻。
当下的“二嫫”们,还有什么梦?同事手里的Iphone,同学住着的大房子,还有已经成了外国人的张总李局,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每个中国人的神经。30多年,强调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的焦虑,像一张密不透气的网裹紧整个神州大地。
“我不是卖炕的。”即使在梦想面前,二嫫也还有保住自己尊严的底气。这底气在当下,就像国产放心奶或干净的河流一样稀缺。
“做啥呢?”“啥也不做。”日复一日地牵着那头驴,或是,被牵着。

 7 ) 日子有刺--读《二嫫》

日子有刺--读《二嫫》

日子象一架朽旧的辘轳,转动起来吱呀乱响,将就着过吧。

二嫫非同一般的好强在小说开场便鲜明地展现。肩上扛筐,嘴叨油条,横着膀子,挤上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这一形象的确泼辣有戏。二嫫跟汽车售票员的“斗嘴”是在一种明显弱势的情况下发生完成的。一车看客冷漠夹带着自私,令售票员蛮横无礼占尽天时地利,就算二嫫主动拉拢另外两位跟她一样背筐的妇女勉强得到了虚弱的人和,却终究寡不敌众,孤独败落。二嫫心有不甘,下了车还不忘再骂上几句,过嘴瘾出闷气。

二嫫家贫,偏有个富贵招摇的邻居。高楼彩电汽车票子,一墙之隔竟然天差地别。从地里到床上,男人的无能让二嫫恨不得,疼不得。儿子想电视是望眼欲穿,小孩没记性,前脚被人家撵出门,后脚又涎着脸凑上去。二嫫心里又恨又气,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小孩子都这样不长记性。可这能都怪孩子吗?孩子爹妈没本事,连带着孩子也跟着受气。瞧瞧隔壁那个又胖又懒的丑女人,二嫫是哪点比不上她?没她手脚利索?没她模样俊?找到个好男人就该人家命里富贵,吃香喝辣,高楼大厦。二嫫家那头稀瘦巴干的猪跟隔壁的是同时同窝抱来的,瞅瞅隔壁人富猪壮。二嫫心里明白,日子是自己的,不跟人家比。可这日子怎么过怎么别扭,指鼻子上脸明摆着要跟二嫫过不去。

二嫫心里的不甘,象根软刺,柔顺的时候还算舒坦,尖锐起来扎得人生疼。跟邻居明争吵暗使坏的办法都使尽了,别人的幸福仍然屹立在自己眼睛所及,坚不可摧。二嫫是明白人,明白世间一切道理法则。人穷志不短,争的就是一口气,全家的幸福都由二嫫一人思谋策划,实施创造。路口多了,反而难选择了。吴瞎子在关键时刻的出手相助,也算为二嫫指了一条脉络不清的路。二嫫对吴瞎子心怀感激,事情的前前后后,吴瞎子表现得很有成功男人所具备的沉稳与老练。前期的交往,中期以及后期二人发生情感纠缠,二嫫对他心理猜疑语言挤兑,到二人感情相互依赖微妙的变化历程,吴瞎子虽然处心积虑,但表现都堪称完美。二嫫心理与身体的郁积在这个曾经被她视为“仇人”的男人处获得了发泄的快感。亲密关系的发生让日子的刺暂隐藏在欲望的背后,空气中浮满了隐蔽的暧昧,仿若你知我知。这条路上,二嫫摸索着,贪图着,享受着,疑惑着。二嫫是自私的,跟所有人一样自私。在能够忘却的时候,她狂热奔放。在超越无望的时候,她冷静清醒。物质上的满足和肉体的放纵带给她虚荣的快感,同时在现实的责任感,让家庭中的她仍然合格扮演着能干的妻子,和幸福的母亲。二嫫何尝不想摆脱?念头的闪动让她冷静与狂热中挣扎蠕动。

月满则亏,日子有刺。祸从天降,二嫫在遭遇车祸之后,内心的的软刺全都倒了起来,这一次,她的不甘带了宿命感的愧疚。往事在目,炕上的二嫫超脱了肉体损伤的痛苦,来顶般陷入了更深的另外的痛苦中。热的,早晚要凉。凉的,还能再热吗?--也许根本就没有凉,也许二嫫还没明白凉了的是自己生命中的哪一部分。

 短评

老电影魅力真是不减,可以看上一整天也不会烦。不像后来的大片,看两个小时就觉得烦了累了不想看第二遍了。老电影里的日子就像陈年老酒一样让人嗅到记忆深处。

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周晓文这个导演还是很棒的,女主角是现今社会很多女性的真实写照

9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物欲横流的现代化生活体现在大大咧咧又精明强干的《二嫫》上身就一个字:钱。但让这个中国传统女性真正快乐起来的却是权力推她走出封建农村这个圈儿。然而当她用勤劳、坚韧以及凶狠的双脚迈出这个落后环境的同时也把内化于她思想的封建常识带了出来,此刻全县最大且唯一的电视机又在宣传着更大的”先进“思想。累到瘫倒在炕上的二嫫貌似睡着了,她辛辛苦苦用身子碾压出来的麻花怕是都让猪跟猴给吃了。

14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她皮松肉懒的,屁眼里生了蛆,都懒得扣出来”"我喜欢你....你们家虎子"。电影乡土味很地道,一个要强的农村妇女为了买台全县最大的电视机,卖筐、卖麻花、卖血。

15分钟前
  • 李翎竹
  • 还行

94年《文学故事报》,11年央六《流金岁月》。

19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想来,这是童年第一部震撼我的电影。

20分钟前
  • vii
  • 力荐

给累死了

21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大电视机!

23分钟前
  • 妙儿
  • 力荐

张大千的美术指导。

28分钟前
  • 时生
  • 推荐

好故事,但演得不自然,台词别扭

29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6/10。二嫫象征思想觉醒又失落于消费的当代中国,打破了富起来先盖房的风俗,人格独立不愿包养却通过拼死喝盐水降低血液质量的行为骗取这种独立,不断入画的坐街老太太代表恪守旧道德,洋妞画报、泳装表演、护肤霜和乳罩是唤醒性饥渴的现代意识,结尾她倒在电视机旁木然的神情就像城乡经济的鲜明反差。

3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用脚丫和面让年幼的我很久不敢吃江米条儿~(现在我也不吃~就因为她!- -)

36分钟前
  • Tartan
  • 推荐

卖——麻花面嘞……

37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还不错。。。

42分钟前
  • 李哥
  • 推荐

现代化/消费主义对乡村传统社会的入侵,商品作为意识形态的化身(频繁出现的电视机的视点)将人询唤为欲望的主体,欲望生产与再生产的现代进程得以被开启,但就像二嫫茫然空洞的凝视和电视屏幕的雪花点所提示的,欲望真正的本质不过只是匮乏

44分钟前
  • 炸鸡不打退堂鼓
  • 推荐

二嫫果然够毅力!

49分钟前
  • 大红色
  • 推荐

跟黄土地红高粱一样获了一堆国外奖的第五代导演山村晒穷片,女主角长的挺洋气,是香港人的话,那演技就太牛了。美术指导张大千这个亮了。

51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结尾拍摄花絮:大针管抽血(看着是真疼),抽完后饰演二嫫的艾丽娅哭了出来。话筒:演员为了表演的真实性真的抽了那么多血,请问导演你怎么看?周晓文:我觉得……我觉得这才叫演员呢

55分钟前
  • Futurismus
  • 推荐

原来我们还有这么现实主义的影片。

57分钟前
  • 小崔
  • 力荐

“性”致盎然而又缠绵蕴藉,乡土中国,中国女人,乡土女人,两两搭配都可以挖掘出国民中最矛盾和最本质的性格。从性压抑到性放纵,到现在,我们潜意识的观念中还是一面裹着小脚一面哇哇乱叫,和制度演变一样,少了一个重要环节的过度,造就了普遍的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娼女盗。怨不得谁,怨自己。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