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3:主攻方向

剧情片苏联2018

主演:扬·恩格莱特  巴巴拉·布雷尔斯卡  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Jan  Englert  Barbara  Bryl  芭芭拉·布雷尔斯卡  

导演:Yuri  Ozerov  Julius  Kun  

播放地址

 剧照

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2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3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4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5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6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3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4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5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6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7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8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9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3

详细剧情

《解放3:主攻方向》本片为二战题材电影,由原苏联制作,讲述了苏联一次重要的反攻战ddd。

 长篇影评

 1 ) 突破德军防线

2022.08.03

英国驻土耳其安卡拉大使的仆人是个德国间谍,很快德黑兰会议记录放在了希特勒的办公桌上,偏偏希特勒不相信这份情报是真的,认为是丘吉尔伪造的,此时的希特勒已经被前线战场接连的失利搞的多疑且刚愎自用,对负面的消息和情报常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德国人坚持常规军事理论认为坦克适合在平原作战,朱可夫提出打破常规,将苏军主攻方向确定在白俄罗斯的沼泽和森林地带出其不意的向德军进攻,打他一个措手不及。斯大林同意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并派朱可夫去白俄罗斯调研。

白俄罗斯巴里奇是苏军夏季攻势的主攻方向之一,但也是德军重点防御的地区,苏军打的很艰苦,几次试探性进攻伤亡很大,高地久攻不下。谁能想到,大卫营长带头发起的最后一次绝死冲锋竟然是因为护士卓雅不顾危险抢救伤员而引发的,竟然成功了。战场上,危急关头,确实需要一股子不怕死的狠劲才能反败为胜,不由得想起《亮剑》里李云龙所说的“亮剑精神”。

朱可夫到来后叫停了进攻,并冒险亲自去左翼的森林和沼泽地带视察,从一个红军侦察兵自制的树枝做的草鞋那里得到启发,找到了步兵和坦克等重武器过沼泽地的办法。

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使纳粹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地,对于东线战场本已呈强弩之末的德军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雪上加霜。斯大林给罗斯福的电报中提到“苏军的夏季攻势将于6月中旬在战线的某一重要地区开始……”,罗斯福戏称“真是亚洲式的狡猾,斯大林谁也不相信,连同盟军也不相信”。

希特勒再一次通过安卡拉得到了斯大林的这份电报内容,正是这种不相信让苏军保证了夏季攻势的隐秘性,正是斯大林的这个“亚洲式的狡猾”让希特勒犯了难,猜不出这个“某一地区”到底在哪?德军将领猜来猜去,都没有猜到是白俄罗斯的森林和沼泽地带。如果说希特勒擅长闪电战,快速长驱直入。那么斯大林则喜欢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更何况白俄罗斯有27万熟门熟路的游击队协助苏军作战,德军的道路桥梁的交通被炸的七零八落,破烂不堪,后方所有铁路都陷入瘫痪状态。

苏军突破德军防线,希特勒又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他命令德军死守不退,朱可夫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命令苏军切断德军退路,分割包围了死守阵地的德军,巴洛夫苏军坦克部队进展太快,把步兵远远的甩在了五十公里以外,幸亏遇到了科斯沃夫游击队,让正愁没有步兵配合的巴洛夫喜上眉梢,顺利拿下明斯克火车站,第一近卫军军长巴洛夫和第二近卫军军长布尔近易尼在一座铁桥上握手拥抱,苏军完成对德军的包围圈。

苏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将包围圈里的10万德军全部歼灭。此时的德国盛行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如此大捷德国官方通报不承认,说成是有计划的撤退,西方盟友也不相信是真的,很多事情希特勒也被蒙在鼓里。斯大林命令让被俘虏的五万多德军在莫斯科大街上通过,展示给全世界看,这让希特勒颜面丢尽,大动肝火,暴跳如雷。

苏军进攻非常迅猛,已经接近波兰边境,到了欧洲的大门口,希特勒却连出昏招,不断换将,完全没了章法。德国部分元帅和将军私下里密谋排除希特勒,和西方国家构合,这样就可以全力对付苏联,把共产主义阻挡在欧洲和德国大门之外。结果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参与政变的德国军官全部被清除,赫赫有名的隆美尔将军也受牵扯被迫自尽。

苏军终于开始跨境作战,进攻波兰境内的德军。在苏军进入波兰境内的那一天,远在伦敦的丘吉尔接到了斯大林从莫斯科派专机送来的一封信。丘吉尔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斯大林身穿军装的照片,连封信都没有,也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老道的丘吉尔敏锐的猜到一定是斯大林在哪一招上又占先了。旋即丘吉尔猛然醒悟“俄国人已经越过波兰边境了”。虽然英国和苏联组成了同盟国来共同抵御纳粹德国的侵略和扩张,但是东西方两个巨人的“掰手腕”式的政治博弈一直就没有间歇过。

 2 ) 《帝国的毁灭》与《解放》

《帝国的毁灭》是一部从德方视角显现柏林战役的电影,我看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拿它和苏联《解放》系列五部曲中的最后两部:《柏林之战》和《最后一击》。虽然说,就战争电影的表现手法而言,后者是全景画式的,“司令部真实”和“战壕真实”并重的,而前者,表现的是纳粹分子困兽犹斗的场面,“司令部”和“战壕”几乎没有缝隙地接上了。 先说希特勒,《帝国的毁灭》里,希特勒是毫无疑问的主人公,他的确如女秘书荣格回忆的那样,是一位颇有些教养,但是看上去有点疲惫的老绅士——这只是对于他身边的“小人物”而言,对于将军们,他就是一头只会发脾气下死命令的,令人生厌的老头子(不过,虽然希特勒总是下那些无法完成的死命令,但是他的军事触觉还算比较灵敏的),对于他的人民,他就只要求他们去完成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宏愿,对于他自己,也是这样,把自己捆绑到了这个疯狂的理想上。他对于这个理想的执念的确是有点艺术家性质的,就像他在搬进地堡前还要看着他做的未来的新柏林城市模型,做一番美好地想象,看来,他还是做个建筑师比较好! 《解放》里的希特勒,无疑是单调的多了,只是个歇斯底里的老疯子,毫不体恤下属与人民的老独夫,不过我倒不想批评苏联人对希特勒的意识形态隔膜,《解放》拍摄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代,铁幕隔开的双方对于希特勒的研究挖掘都没有现在这么深,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苏联人,都觉得希特勒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 再看一下“末日”降临前的德国人,我特别想提一下那个《帝国的毁灭》里,那位11岁的希特勒青年团“战士”,他的爸爸去叫他快回来,他身旁的士兵却说,你这个父亲应该以你的儿子为荣,他击毁了两辆坦克。他父亲又训了一通,这孩子喊了一句“懦夫”,然后跑开了。而后来,这个孩子还是看明白了,战争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跟着他的老兵刚跃出战壕就被流弹正中脑门而死,后来,又见到了更多人的死亡,终于,这个孩子也“懦夫”了,跟着荣格夫人跑了,但是我想说其实这是种勇气,那么多大人不肯接受现实,纷纷自杀了,做了无谓的牺牲品,而他还是选择了生,毕竟,他只是个孩子,虽然残酷的战争也使他不再无辜,可世界还是需要希望的。 《解放》里也有一个被纳粹思想洗脑的小青年团战士,他当然也像那个时候许多德国青少年一样,一心要为希特勒尽忠,因为当了俘虏还嘴硬,挨了不少苏军战士的嘴巴子,被带到列柳申科面前的时候,还是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列柳申科只是问了一句:“你有妈妈么?”那孩子就羞愧了,果然只是个孩子,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可以值得爱的东西,知道爱什么,还是有希望的,这个孩子最后也被放了。 《帝国的毁灭》还塑造了不少当时地堡里的女性,戈培尔夫人带有一种女性式的偏执,最后一次见希特勒的时候还说:“元首,你让我成为了德国最幸福的女人。”大开趴踢安抚人心的爱娃,倒也算得上忠贞不渝,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的非理性因素。 《解放》一系列中,塑造的最突出的女性形象,当属苏军女卫生员卓雅契卡了,在钢铁一般的战争面前,在鼓噪厮杀的双方战士面前,她处处给人很另类、有点不太协调的感觉,库尔斯克战役时,德军开始进攻,她却祈求战争早点结束;1944年的新年,她的祝愿也是大家都能活着;攻克柏林,一群人在被拔下的国会大厦前欢呼,而她,还在为爱人的死而忧伤。倒也体现了“战争,应该让女性走开”的观点。 这两部片子,其实都令我有所思考的,前者,是精细的叙事,后者,是大场面的描述,“战壕真实”略显粗糙。但是,共同的是,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毕竟,活下去很好。

 3 ) 红军的全面反击

均势与孤立主义

开头还是德黑兰会议,罗斯福总统宣布1944年在法国北部登陆。斯大林当然很开心,因为第二战场的开辟就可以缓解红军的压力,他也表示红军一定会积极参战;而丘吉尔则表现得很不情愿。有意思的是,盟军这边有德军的间谍,将德黑兰会议的决定交到希特勒的手上,下属提醒希特勒,盟军已经决定了在法国北部登陆的时间,而希特勒竟然不愿相信,他说丘吉尔肯定不会在法国登陆的!事实上丘吉尔确实不愿在法国登陆,但是也阻止不了盟军的意愿。

后来在华盛顿,旁人问罗斯福,丘吉尔为什么不愿在法国登陆,罗斯福说,丘吉尔过分考虑了战后的利益分配情况,如果苏联进入到中欧,那么欧洲的实力均势就要重新分配,必定相对削弱了英国的实力;而美国则没有必要为了英国的利益损失自己的士兵。这其实很真实,人都是自私的。丘吉尔当然要为本国的战后利益考虑,毕竟欧洲如果均势失衡,恐怕又会引起下一场战争,而且为本国寻求利益也是领导人的职责;罗斯福的反应也很正常,毕竟美国远离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欧洲怎么分配利益似乎都跟他没关系。

攻守与诡道

在莫斯科,苏联有人提议先防御再进攻,因为当前资源比较紧张,应该休养生息后再与敌方交战;斯大林却信奉“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要防守,就要让对手不知道你躲藏在哪里;要进攻,就要让对方不知道你何时进攻、从哪里进攻。乌克兰平原上一望无际,德军早已知道红军坦克在哪里驻扎;但是从哪里进攻,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布置重点进攻方向,获得最大的效率,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下一步,红军就讨论了从哪里进攻的问题。 华西列夫斯基提议先占领列宁格勒,把芬兰赶跑,然后从平坦的乌克兰北部进攻,顺便解放波兰,直击柏林,最后趁德军从巴尔干半岛由南往北调兵时再攻击其右翼。罗科索夫斯基却提议从白俄罗斯的沼泽地进攻,但问题是沼泽难以行军,也很难把坦克开过去。前面有个片段是将领到白俄罗斯侦察地形,发现士兵造了一种草鞋,可以让人走在沼泽地上,或许“民间的智慧”也增强了这位将军的信心吧。事实证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正确的,希特勒不愿相信盟军在法国登陆,也没有想到苏军会从沼泽地进攻。

全面反击

完成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战役之后,苏军继续反击。先是从南边绕到西北,攻下明斯克,包围德军部队,顺便吸收当地的游击队员,俘虏德军;然后继续进军解放波兰。这里的几个细节蛮感人:一是解放白俄罗斯时坦克队员让游击队员坐上来,说前线正好需要步兵;二是围攻部队碰头时是在桥上,两架打头的坦克相遇时,两位军人下来握手拥抱;三是片尾红军跨过波兰边境时,旁白说,前面等着我们的还有华沙、布达佩斯、维也纳,最后是柏林。

另一方面,德军内部也发生了一次叛变。后备军谋划了“瓦尔基里”行动,准备进入狼穴投放炸弹暗杀希特勒,然后与西方势力媾和,挽救德国。镜头似乎没有表现太多对这些叛变人物的褒贬,但这样细节完整的叙事、贝格将军死前特写、还有剩下其他人的枪决审判宣读以及念名字,似乎也是一种表彰。贝格的遗言是“我的妻子她都知道”,克劳德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德国将会记得我们的名字”,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军人的柔情

瓦图京大将在前往波兰途中,学习波兰语。他问随从士兵奶酪、肉在波兰语里怎么说,然后说“真相似啊,都不用学了”;最后问了“生命”怎么说,然后说,“毕竟还是有些不一样”。下一秒就有德军袭击过来,瓦图京下车组织反击,却不幸被击中身亡。临死前他一直在念叨波兰语的“生命”。是啊,战争就是生命的消逝,不但每个人自己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消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献出多少生命?可是,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和平,不可笑吗?为了正义,让千千万万正值青壮年的男人去送死,让留守后方的老人儿童失去亲人,这是正义吗?

在白俄罗斯,游击队准备出击前,红军将领说,“这里好安静,真不忍心打破啊”。也许是从前看到的士兵总是“人狠话不多”的形象,很难想象一个士兵会说出这种话,也很难想象苏联的战争片会拍这样的片段。也许这些人也有身不由己的,就像《我们的父辈》里的Victor一样,只是为了在这个战乱年代活下去而已。战争不是一味的激情热血、冲锋陷阵,也有人在战争里祈祷和平。

战争中的女性

战场上,卫生员卓娅请求分配士兵搬运伤员。大尉拒绝了,理由是“我这里每一个人都有用”;似乎是在说“女性”的“柔情”没有用,救助伤员不如冲锋陷阵有用。于是她一个人跑到战场上给士兵疗伤,可是当敌人攻过来的时候,大尉还是尽力保全她,以免她被俘虏,甚至让大家都冲上前去,这似乎又不是一个“理性”的举措,牺牲全营队的人去救一个卫生员,她又不是什么重要将领。

想到第二集中在波兰,波兰人乔装成纳粹士兵进电影院看电影,却把手榴弹放在座位上。最后两人出来时,男孩遇到德国军官被留在电影院里,只有女孩出来了,男孩在电影院里和德国士兵一起牺牲了。感觉这时候的“女性”就像一个脸谱,她们代表着娇弱、柔软,但男人为了保护她们而牺牲,她们总是在男人的保护下幸存,或许也正是希望的化身?

在本集中,诺曼底登陆前,也有法国士兵和女通讯员调情的片段。法国士兵给她送玫瑰,另一个法国士兵给她递香烟,两人甚至差点吵起来。在战场上,前一秒是一个士兵击沉了敌军的飞机,然后拿着玫瑰花向旁边的兄弟炫耀;下一秒这个士兵也被击沉了。同伴去救他,把他塞进飞机里起飞,两人会一起回去又成情敌吗?不,结果这架飞机被敌军的大炮击毁了。

群像中的小人物

好像苏联战场上的女性每次都是同一个女演员,第一集是她的男朋友死了,第二集是她站在车上与男朋友拥抱,第三集则是为同伴疗伤。感觉和中国的叙事有点像,每一个人都不是代表ta个人,而是代表无数和ta一样的“人民”;而每次都是同一张脸出现,正代表着这一张脸背后是同质化的人群。对个人的叙事就是对整个民族的预言,每一个青年的选择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青年,把个人的生命汇入共同体,汇入无限的河流,这就构建起了阶级的意识。

这也正是为什么对这些细节的描写没有感动我,每一次生死,都不是个人的感情,而是为阶级、为民族、为国家在奋斗。或许,这也正是后革命时代的我们难以被这种“政治片”召唤的原因。但是,没有了共同体的个人,又要如何面对这个无穷无尽的世界呢?

 4 ) 粗犷毛熊不一样的大决战

说是大决战的师傅,差别还是有的。解放作为苏联的史诗级战争片,故事框架还是双方指挥部兵棋推演+战争大场面展现。话说,国语版感觉比原音好多了,原音版字幕太烂,还没有国语的节奏感好。根据看的顺序,分部谈谈想法。

第一部炮火弧线。核心战役是库尔斯克大会战,拉开了苏军真正反攻的序幕,最终奥廖尔、哈尔科夫陆续收复。故事开篇很有意思,德方是由于希特勒对虎式坦克装甲的不满意,一再推迟进攻计划,苏方是指挥部众人揣测德军进攻方向,斯大林的分析比较冷静,斯大林格勒后哈尔科夫的失利显然说明战争尚未迎来实质性拐点,最终完成这一使命的任务落到了库尔斯克这个突出部上。大场面的坦克会战可以看出耗费巨大,但实际效果个人认为差强人意,没有太多激动人心。对难得女性卓娅的人性化展现是个亮点,对曼施坦因的刻画挺精彩,信心满满但功亏一篑,从此,德军再无成功的大规模战役,直到走向覆灭。

第二部突破。核心战役是第聂伯河会战,在乌克兰方向成功突破第聂伯河防线,收复基辅。看到目前,第二部的水准感觉是最高的,基调异常冷静。开篇半小时基本不在苏德战场,主要是墨索里尼的被抓和营救,还有华沙地下组织的爆破。转到苏德战场后,前期对苏军的描绘不那么高昂,苏军的将官的犹豫、胆怯,以及为了突破防线而牺牲两个营兵力的“集结号”式部署,都让影片的质感有所提升。两个营的突围只剩15人,惨烈至极,这种局部战地的细节也展现的不错。结尾的德黑兰会议也挺有意思,大胡子一心想第二战场,邱胖死活不乐意,只愿意在亚平宁和巴尔干挠挠痒,罗大叔左右逢源、不停打哈哈,最后也没表现出有什么结果。

第三部主攻方向。核心战役是巴格拉季昂行动,在白俄罗斯方向一路推到波兰。第三部开场的瓦图京很有意思,玩将荣时作为坦克前期必备将领是人手一个,现在才发现他的结局居然如此仓促,被伏击而亡也是悲催了,临终前一直说的波兰语的生命一词,也让人对以后的苏波恩怨唏嘘感叹。两军指挥部的氛围明显和第一部反差,库尔斯克会战前苏军等着德军,现在则是攻守易位,轮到德军猜了,还猜错了。在最后还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刺杀希特勒的情节,这段故事的展现很冷峻、很直接,穿插了丘吉尔的解说,其实也是盟军和苏军共同的想法。

第四部柏林之战。核心战役是柏林外围和近郊会战,信息量和有趣性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开头是斯大林观看德军拍的阿登战役宣传片,不动声色、借力打力地黑了一把盟军,后面的盟军和德军的疑似议和桥段也更加突出了苏军的光辉。在柏林之战前,对朱可夫的形象进一步丰富,朱可夫脑海中莫斯科和柏林之战的对比,都突出了侧翼的重要性,避免了临门一脚的失误。朱可夫由于二战后就大起大落,直到影片拍摄的七十年代仍未平反,政治身份的跌落造成了全片的朱可夫沉默、谨慎、不善打硬仗的形象,类似于大决战的101,但毕竟有个善终,形象比101多少还是正面很多。苏波友谊又在这里秀了一把,一起喝坦克酒精别有风味。后面的雅尔塔会议一如之前影片描写巨头会议的特色,黑邱胖,罗大叔打哈哈,大胡子严肃伟岸。最后的柏林动物园战斗,将欢动和平的动物园和惨烈的战争进行了奇妙的结合,也让人唏嘘不已。

第五部最后一击。核心战役是柏林巷战和攻打总理府。细节依然是最有意思的环节,苏军进入柏林后,与某民宅一家人的刻画地很有故事,没有一味地展现所谓的秋毫无犯、军纪严明,毕竟史实惨不忍睹。用苏军人员和德国一家老小吃饭的镜头,既表现出苏军的军容大致得体,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德国女孩对苏军的仰慕喜爱,算是给后面的柏林女人遭遇的历史悲剧洗地?打进柏林的最大功臣朱可夫在这里又被刻意矮化,更多地展现了科涅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功劳。德军方面,希特勒最后的形象让人哀叹,没有太多的歇斯底里,就是一个可悲可叹的糟老头子,和爱娃的结婚是一种莫名的人格buff,虽然自杀的片段拍的非常猥琐,但影片基调整体是冷静客观的。爱娃的形象也非常日耳曼,漂亮高挑,比《帝国的毁灭》展现地更正面得体。大结局自然是在国会大厦的胜利欢呼中结束,每部都有亮相的卓娅此时只是默默坐着流泪,人性光芒盖过了战争的血腥残酷。

至此,全五部的史诗级战争全景片落下帷幕,综合来看,除了广为人知的大场面、长镜头,影片的细节挖掘、史实展现非常有趣,虽有免不了的意识形态涂抹,褒贬的色彩也并不含糊,但对德军将士的尊重,对苏军中下层官兵的相对客观展现,对苏军高层的分歧刻画,对英美方面的嘲讽,以及从女性视角照耀出的人性光芒,都让全片的质感和成色配得上影史经典的高度。解放史诗,名副其实。

 5 ) 遥远的故事

  给我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个坦克手-大尉同志,他和战友喝燃料酒精的场面让我成年后不断的疑惑....不过他也死在攻克柏林的最后一刻....剧中似乎过于赞美了可涅夫那个垃圾元帅,长大后看到瓦杜丁大将的故事 ,感到无限惋惜:那些最阳光最乐观的最优秀的人,也许全部都死在战争中了吧。然后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再被他们所谓的战友们篡改....

 6 ) 复习一遍

重看了一遍经典的全景式战争史诗片苏联电影《解放》,五集共八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把三年苏德战争(故事从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讲起)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情结疏密恰当,把生死与主义把握得非常到位,相信那个时代的人看了无不感动,当然现在就未必了。比如原来看时没注意一个细节。关于希特勒的死有不少谜团,现在一般认为希特勒是自杀的,并且是在吞下氰化物毒药的同时朝自己开了一枪,爱娃·布劳恩是自己服毒的。而电影中爱娃是希特勒强迫吞下毒药的,希特勒却因为胆小没敢朝自己开枪。戈培尔说,元首应该像士兵一样开枪自杀而不是服毒,于是命令一个党卫军军官去“帮”了元首一把。

 7 ) 解放

8个小时的片长,立意、叙事、镜头、场面调度让人不能相信这是那个年代就拍出来的作品,创作者能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描写对手与盟友,没有过份的抹黑或拔高谁,这胸襟让人不能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而该有的大场面一个没落下也非常好的展现了电影这项艺术是何其能烧钱的事实,非常确定的是在电影史上的战争片类型来看是无人出其右的地位了。

 8 ) 全景式的苏德战争

本片时长接近8小时,描述了苏军战略反攻阶段,从库尔斯克会战到攻克柏林的过程。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炮火弧线——决战库尔斯克

第二部分:突破——强渡第聂伯河

第三部分:主攻方向——巴格拉季昂行动

第四、五:还没看,看了再补…

一开始看本片的时候,就感觉跟以前读过的反应苏德战争的“一寸土”“全景式战争”小说很类似,既有反映前线战斗的“战壕写实”,也有反映统帅部、总参谋部的“司令部写实”,后来发现,原来本片的编剧之一,就是尤里•邦达列夫,全景式战争文学的代表人物,曾亲身经历卫国战争,代表作有《营队请求火力支援》、《最后的炮轰》等,以前看过他的《热的雪》,无怪乎影片雨小说的观感如此相似。而且有意思的是,前线战斗的镜头大部分是彩色,而有斯大林、希特勒等真实历史人物出场的司令部部分,却用了黑白镜头,可能是想营造一种历史的真实感吧。

本片最为人所称道、也是最初吸引我观影的地方,在于所谓的“大场面”。本片战争场景的群众演员,是真实的苏军,实兵实弹,真刀真枪,规模宏大,场景真实,令人十分震撼。战争场景的拍摄,可以说也是“全景式”的。相比于现代商业战争片经常用连排级的局部战斗一隅烘托出的个人英雄主义,本片更主要的展现了全面战争的宏达规模,勾勒出了战线的全貌。运用大量的飞机航拍镜头,画面辽阔而深邃,大规模装甲集群的冲击、多门火炮齐射、前线航空兵略过天空、超长的行军队伍,烟尘滚滚,战火纷飞,将大兵团作战展现的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场景,是国家意志与国家意志的较量,是钢铁洪流与钢铁洪流的对撞,个人所发挥的作用,几乎完全被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之中。

全局之外,也有细节。几位贯穿始终的人物,卓雅,大尉等,是千千万万苏军普通士兵的代表。在双方对持的阵地前,卓雅不顾被俘虏的危险,冲至交火的开阔地带救护伤员;大尉为了救卓雅,带着连长们,抱着牺牲的决心向前冲锋,出发前他的战前动员简单朴素却富有感染力。回想起我的shuji,他有一句话说得对,gcd员跟群众的区别不是就多了一个缴费和开执委会,关键时候应该要上的去。大尉一句“gcd员,跟我来”令人动容,令人沉思。战斗胜利后,大尉却反手打了卓雅一个耳光,我想不仅是为她的违反纪律不听指挥,其中也掺杂有个人的情感因素。大尉带领一个营的先头部队度过第聂伯河之后,他的上级却接到命令说这个方向是佯攻,后续援军是不会来了,并命令已经过河的两个营不许后撤,战斗至最后一人以起到迷惑敌人的效果。他沉默了。不知道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心情向手下的兄弟传达这个有死无生的命令。但这就是战争,为了更多人的利益

 短评

宏大战争史诗,个人比较喜欢第二部第三部

7分钟前
  • 瘦马颊
  • 推荐

对英美领导人、对德军领导人、甚至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刻画都相当客观,没有刻意丑化。考虑到影片诞生于冷战高峰期,创作者的胸襟真是令他们的西方同行汗颜。

8分钟前
  • mlhs
  • 力荐

金发男主也太帅了吧

10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推荐

主旋律,类似中国的挺进大别山、大决战

12分钟前
  • 咖喱娜
  • 推荐

没看过这部电影就不知道什么叫大场面

16分钟前
  • 灰斯基
  • 力荐

样板戏的巅峰

18分钟前
  • HolyC
  • 推荐

一共五部,共487分钟,每天一部,一个星期终于看完了。类纪录片的形式,从前苏联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二战苏军反攻起整个战况过程,战争场面真实恢弘,无任何特效,想想在冷战期间能调动这么多的真实坦克、人物,也是惊讶。话说,前两年热议的希特勒并没有死在地下室,而是在阿根廷,让人又遐想万千了。

19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看到跟毛子称兄道弟的波兰人我要吐了!解放个旦,叫征服还差不多

21分钟前
  • panzercat
  • 还行

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这是我们拍三大战役的教材啊。看的国配版,这配音演员有点少啊。。

25分钟前
  • ┢落┦
  • 推荐

目瞪口呆。是看过所有战争电影中场面最宏大的。那些一望无际的全实拍、航拍长镜头啊,全是坦克。最后攻克柏林一战,漫长、残酷又激动。稍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穿插不过不影响主线的清晰。各位领袖性格鲜明却不夸张,外交斡旋部分重要且明了。但电影再震撼,也不如最后那个2000万的数字来得残酷。伟大

2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不懂打一颗星的什么心态,你不爱看前苏联战争片你可以不看,有的是电影,何必过来碍眼!

31分钟前
  • 迷之尴尬
  • 力荐

太长了

35分钟前
  • 晃垬
  • 推荐

在春节期间看完了。涵盖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到柏林战役这一时期的历史,很多关键战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电影里都有交待。战争场面做得非常精彩。虽说是苏联视角的二战电影,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做到客观描述,并没有刻意偏向某一方。

40分钟前
  • mysticark
  • 力荐

小时候看过一次。带着午饭进去看的,中间不停地放了8个小时。

42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喝酒精开坦克,炮眼扫视动物园,神兽萌萌哒~

4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210930华星北影节37。我们这种强迫症就烦这种不齐齐整整一个半小时。戈培尔真的像。

48分钟前
  • 七紫三羊不应
  • 推荐

🚬还是毛子会。

49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历时三天才看完。全景展现苏联反攻德国的恢宏画卷,漫山遍野的坦克和军队是社会主义的大场面杰作。上到领导人下到普通士兵的宏观视角,对各方领导人的描写也能做到客观,希特勒还有少许偏执、狂热、好战的色彩,倒也不算丑化。这是一部战斗民族的革命史诗,苏联战争片的高峰。

53分钟前
  • 神机铳手
  • 力荐

经典~~无需多说了

56分钟前
  • 梅林
  • 力荐

战争片还是得看毛子的,老美的简直不值一提

60分钟前
  • 猪可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