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国王

喜剧片其它2016

主演:彼得·范·登·贝京,露西·德拜,提图斯·德·沃格特,布鲁诺·若里斯,戈兰·拉达克维奇,彼得·范·德·侯文,尼娜·尼古拉娜,瓦伦丁·加内夫,娜塔丽·拉罗什,尤里·安杰洛夫

导演:彼得·博罗斯,杰西卡·霍普伍德沃思

 剧照

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1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2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3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4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5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6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13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14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15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16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17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18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19比利时国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23:24

详细剧情

  尼古拉斯(彼得·范·登·贝京 Peter Van den Begin 饰)身为比利时的国王,在民众面前一直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姿态,被媒体批评不够亲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尼古拉斯决定出访土耳其,王后(娜塔丽·拉罗什 Nathalie Laroche 饰)雇佣了纪录片导演邓肯(皮尔特·范·登·霍根班德 Pieter van den Hoogenband 饰)随行拍摄,希望能够通过这支纪录片一改尼古拉斯在国民心目中的形象。  哪知道就在出访的过程中,比利时的瓦隆区突然宣告独立,打了尼古拉斯一个措手不及,他慌慌忙忙决定回国,却又被无法准时起飞的飞机困在了土耳其。归国心切的国王决定从巴尔干地区走陆路回国。

 长篇影评

 1 ) 挺搞笑的

本质上是一部公路喜剧 ,但历险路线是巴尔干就有点意思了 。这几年也看了一些巴尔干题材的电影 ,多半苦大仇深 这部却用比利时这颗欧盟心脏的(伪)国王的视角来拍了一部伪纪录片 ,角度真的刁钻 ,顺便把土耳其黑出翔 ,配乐也很鸡贼 。用法有点像游客 ,男主的大长腿请给我来一百双!不知道为什么今年欧盟选了很多和中东欧相关的题材。不过很好啊,看看不一样的东西很好。这部让我心情变得好起来。很多时候,政客眼中天塌下来一样的大事,老百姓不过还是要钓鱼喝酒吃饭。在自己的小世界待久了,世界都会变得扁平吧。很多笑点,很幽默。喜欢空荡荡的街上忽然走来几个长毛那里。

 2 ) 动荡的乱世,呆萌的国王

推荐这部《比利时国王》,还可以,给四星,多一星是给演比利时国王的这个演员的,角色塑造的很悲催,很颓废同时又有点呆萌!公路片+纪录片+政治片+喜剧片的伪纪录片,诉说了君主立宪体制下国王的无奈和心酸,讽刺了欧洲联盟现如今四分五裂的局面,调侃了比利时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和分裂,嘲讽了东南欧动荡不安,危机四伏,贫困落后的局面! 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国王,有人供吃,有人供穿,有人服侍,有人敬仰,可是君主立宪体制下的国王更多时候代表的国家的形象,没有自由和个性可言,像是一个傀儡,充满了无奈和心酸,流亡他乡,没有了王室光环和政治势力的护佑,国王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卸下伪装,国王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喜怒哀乐,也会有穷困潦倒,也会有童真烂漫,也会有悲天悯人,只是他并不想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过客,这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才好!

 3 ) “伪纪录”如何抵达真实?

其实只是短评写长了。

总体而言,《比利时之王》确实可以被称为“伪纪录”形式的作品。

然而再稍加考察,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个标签依然太过笼统。假如以《西力传》对比,我们会发现伍迪·艾伦并没有让一个纪录的叙述者跳出叙述层进行干扰,而是任其躲藏于银幕背后进行纯粹的“虚构”;假如拿《女巫布莱尔》或是《中邪》与其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前两者并没有产生后者这般的文本层次,突出的是即时临场的而非剪裁出的“真实”感

《比利时之王》恰恰选择了这两条“伪纪录片”对比轴的中间地带:第一,它必须有一个时常跳入镜头内的叙述者(也就是劳埃德先生)进行干扰,这个纪录片的“创作者”是被强调甚至被置于优先位置的;第二,它漫不经心的“真实”感实际上是经过精心剪裁的——或者说,这种“真实”感是“虚构”的。

由此形成的文本层次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多:最原始的一层,是比利时国王漫长归途中所经过的地域实况;第二层是镜头所记录下来的沿途地区散乱的影像;第三层则是经过劳埃德先生剪裁后的伪纪录片成品。更为复杂的一点在于,在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还夹杂着两层看视的关系,即劳埃德先生对国王形象的看视与国王对所经过地区的看视。每一层次都必须精心设置,才能达到充分的效果。其中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关系居于核心地位。也就是说,叙述者、叙述对象与叙述对象的对象之间的位置几乎决定了影片可能的表达倾向

1. 叙述者:劳埃德先生。

劳埃德可以说是大多数观众心中早有模板的西方艺术家形象:来自第一世界(英国),经历第三世界战乱,交游广阔,诙谐幽默,放荡不羁,有一颗追求艺术自由的心。

2. 叙述对象:比利时国王与所经过的中东欧地区。

比利时国王的形象也分为政治化仪节化的与私人化个性化的两层,两者分别在开头结尾与中间主体部分。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也构成了国王形象中最重要的分裂性特征——这一点依然符合观众对“政治”之死板与“去政治化”之鲜活的想象。个性化的层面,国王愚蠢、笨拙又善良、细腻,有国家责任感(又或许完全没有),向往自由,又有对自然与生命的敏锐感知——如此的设置虽然不同于《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神机妙算心怀天下儿女情长,但是在西方语境下似乎也并没有太多新意可言

中东欧地区的形象依托于影像与文本的表达。如诗如画田园牧歌的特征主要通过镜头来呈现,而落后、动荡、分裂的特征则主要通过人物的语(duan)言(zi)。其内在依然隐藏着发达国家的俯视逻辑(贵国自然丰美但发展迟缓的主观化表达),具有模糊的东方学色彩。尤其是对塞尔维亚的呈现,“他们只愿意展现光明的一面”(大意)实在是再刻板不过的西方视角。

3. 叙述对象的对象:比利时国王眼中的中东欧地区。

这一层次很大程度上和上一层次的中东欧形象是相似的。只不过在表象上,比利时国王是通过降格的方式来达到某种与中东欧人民的“平等”的。国王在影片最后说,他希望他不仅仅是一个过客。然而实际上,伪纪录的镜头下浮光掠影几乎没有深度的呈现证明,他不过就是一个旁观者。这种“融入”的尝试也构成了一种看视的方式,甚至是营造“团结”、“融合”幻觉的最重要心理机制——而中东欧成为符号化的材料,或是“景观”

三层分析之后很多问题就值得再次提出:劳埃德先生真的是一个可靠的纪录者吗?国王在中东欧地区的个性化呈现中就真的“自由”吗?比利时的自嘲能证明什么?中东欧的形象就是这一群西欧人所言说的吗?

那些有趣的游离的故事,最终建构起来的却是并不包含超越性的想象。那么这时,所有层次中的文本都值得警惕与怀疑。

伪纪录的构成逻辑由此便愈发清晰。来自英国的叙述者劳埃德先生,通过塑造欧盟核心区比利时的国王和蔼可亲又被束缚的分裂形象,同时宽泛地呈现中东欧地区自然人文世情——而这几种形象看似有趣实则全都在预料之内(“段子”其实正是对某种刻板化“常识”的呼应)——从而达成了多层次的“虚构”(或是变形)。这种“虚构”的源头则是地缘政治中难以逾越的理解鸿沟。

以现今眼光来看,英国已然脱欧,欧盟内部动荡,中东欧地区的国家发展与国际合作依然存在问题。整个欧洲正濒临进一步分裂的边缘。《比利时国王》通过这种多层次的“虚构”呈现,最终曲折地达到了某种对“真实”的隐喻。

因此,相比开头所提到的“伪纪录片”,《比利时国王》更接近的似乎是《杰出公民》这样的作品。通过具体的叙述者,构造影像与文本的多重层次,暗含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成关于地缘政治的艺术描绘。通过庞杂的“虚假”,最终达到了某种本质上的真实。

 4 ) 伪纪录片,真公路电影

【欧盟电影展-2】《比利时国王》:伪纪录片,真公路电影。很有想象力的大乱炖。想起了美剧《高堡奇人》,但又没有那么深。

如果在电脑上我可能会看不下去,在电影院里倒是该笑笑,该苏苏。

一个不存在的国王,一次不存在的国家分裂,但直接设立在真实国家、真实政治格局和真实的王室架构上。因为野心不大,最后打出的是荒诞喜剧牌。运用尊贵身份和底层体验,去打造一种“出格“的趣味。

观众有一种窥视皇家的快感,拍摄者也爽了一把私人生存哲理输出。这样设定的成功基础,就是对应人物要有说服力。哪怕标签感过重。这么看来,总是露出局促笑容但贵族感又满溢的国王扮演者值得单独鼓掌了。

让“拍摄人物”成为戏剧的一部分,并且也有自己的人设和性格,创造出了更近的观众距离。说理和感慨的时候,做了旁白的工作,也显得自然不造作。

回过头来说,这么有想象力的设定最后真的就局限在“比利时国王”五个字,成为了“君王寻找自我定位”的故事片了,是觉得蛮可惜的。

对于热点地缘政治和时代碰撞都只是浅尝即止,结尾又有点口号式的仓促。但感觉这恰恰是创作者的创作本意——分数有点不会打,6.5-7差不多吧。

 5 ) 王在囧途

黑到飞起政治喜剧片。虚构的国王在虚构的外访中惊闻虚构的国家分裂的噩耗,慌不择路,带领一干随从上演了一场地跨土耳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及阿尔巴尼亚的人在囧途。女导演无意搅合地缘政治的大染缸,把电影拍成了国王的自我发现之旅,聚焦君王重回人间的反差萌,串烧欧洲小国文化碰撞笑话,虚构故事与伪纪录片互相嵌套的结构也调度得十分娴熟。国王的扮演者气质超凡,演活了一个去国怀乡的亡国之君,满眼满身城春草木深的落寞与萧然。

 6 ) 奇妙旅程

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公路喜剧 ,用了独特的题材环境叙事,这部用比利时这颗欧盟心脏的(伪)国王的视角来拍了一部伪纪录片 角度真的奇妙, 演绎出不同寻常的类型和风格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颇有新意。在土耳其遭遇太阳风暴不能顺利飞回去,一路艰辛,遇到过塞尔维亚小姐,进过阿尔巴尼亚的牢房,坐过风雨飘摇的小破船,一路坎坷,厉尽磨难。影片沉重也不失轻松诙谐幽默,几次穿越国境就非常让人惊叹了。

 短评

这个演员还真跟国王长得挺像。比利时像一颗扣子,系住了欧洲的南与北。而这小小国家的国王也许只是想当一个少年,开心游泳,开心吃瓜。

4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自黑,有趣,可爱

6分钟前
  • 栗子侠
  • 推荐

要感谢那场太阳风暴,才会尝到保加利亚的酸辣酱、闯入黑海妖伶的音乐影像、假扮电视记者参加酸奶品鉴会、遇见只当一个月的塞尔维亚小姐、被关进阿尔巴尼亚的牢房。村民虽贫穷却富足,国王虽狼狈却快乐。摄像机记录下月球暗面,居然被允许公开。喝了小酒跑到山丘上,随着音乐扭动,这一夜他比谁都自由。

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比利时国王去土耳其谈入欧,结果本国的瓦隆区宣布独立了。各种管制下国王只能和幕僚们沿难民偷渡的路线归国,顺便还游历了内战后的巴尔干地区...把欧洲几大热点政治事件揉为一体的伪纪录片+公路电影。“都是一颗花生米了怎么还要分啊”——这自黑我给满分😂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用纪录片来表现戏剧张力的意图很好,但并没玩出什么花样来,旁白尤其愚蠢,把画面和悬念全都破坏了。

15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也就是比利时这种迷惘的国家,才拍这种迷惘的关于国王的公路片。我觉得了解比国政治的人能更领会。

19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还行

惊喜。伪纪录公路喜剧,讲不得已的人生,既是比利时国王,也是很多人。一路上的巴尔干居民与风光都有趣。

21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竟然出乎意料的好看,玩的是伪纪录片加公路片,本来以为是已经被玩烂了的类型,结果导演在去戏剧化上做的很彻底,并没有走类型片化的同类题材的套路,剧情的各种绕圈子反而彰显了伪纪录这种形式的真实力量,拍到了这位比利时国王在被幕僚操控成木偶之外,身为一个男人最简单最人性的一面。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国王也是女装大佬。

28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所有用伪纪录片打底的电影,起评分就起码三星了。又混了公路片,还蹭了国际地缘政治的热点,好难不好看

29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力荐

欧洲人的节奏感比美国普遍还是差点。不过跟他们对电影的理解有关系吧。

34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还行

很可爱的一部影片,嬉闹的表象中找到了生活的本质。我 废物国王本人。

39分钟前
  • VladimirSilin
  • 推荐

构图歪七扭八,走位混乱不堪,无厘头的无用细节,这偏偏是一部美好有爱的《我的国王》,明明老大惨到流落巴尔干,却做到了拍摄人性化平民化捕捉微笑等领导交办的任务,戏谑方式表现比利时地缘政治尴尬与动荡地区深情,托尼厄德曼神穿越,表白小男仆,这部片才更适合当欧盟展开幕片啊,连欧盟盟歌都有了

43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编写得自然不露痕迹,有轻松幽默也有深刻的洞见,有神奇时刻。难得的新奇体验,意外的影展最佳之一

46分钟前
  • Wanderer
  • 力荐

天子巡狩于巴尔干,累累若丧家之犬

5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C+/ 很有趣的小品,观感很棒。但是冷静下来还是觉得只是伪纪录形式和国王自由无用的蠢萌形象比较讨喜,其他元素更多止于段子集。回想一下很多笑点的设置逻辑,emmmm不知道算不算一个新时代东方学案例?BTW总觉得两位配角是法布莱斯鲁奇尼和劳模姐....../ 加分,完全可作讽刺解读。

5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好的设想,可完成的平庸。

55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这是一部开头极其有野心的电影,充满着诸多可以捏起一部出色的政治黑色幽默类型电影的元素。但是最终影片却被做小,焦点集中在了比利时国王的身上,以至于整个事件变成了国王的人生哲思,关于生活与自由。

58分钟前
  • 这个假了
  • 推荐

比利时国王穿越巴尔干:黑海妖合唱团,毛怪怪舞土耳其特工,脚离头太远市长采访,塞尔维亚狙击手盛宴,横冲黑山关卡,海上极光,阿尔巴尼亚轮渡监狱,the happiness without "if"……欧式优雅冷幽默,开心

6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伪纪录片+公路片+政治喜剧 难得地没有同类型喜剧中常见的或夸张或鸡汤的戏剧化 始终保持了一种可爱且高级的幽默感

1小时前
  • 凹凸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