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17岁

爱情片法国2016

主演:桑德琳娜·基贝兰,卡西·莫泰·克莱恩,柯朗坦·菲拉,亚历谢斯·罗莱特,让·弗罗内德,Mama Prassinos,Gérard Labelle,Vanessa Duran

导演:安德烈·泰希内

播放地址

 剧照

当我们17岁 剧照 NO.1当我们17岁 剧照 NO.2当我们17岁 剧照 NO.3当我们17岁 剧照 NO.4当我们17岁 剧照 NO.5当我们17岁 剧照 NO.6当我们17岁 剧照 NO.13当我们17岁 剧照 NO.14当我们17岁 剧照 NO.15当我们17岁 剧照 NO.16当我们17岁 剧照 NO.17当我们17岁 剧照 NO.18当我们17岁 剧照 NO.19当我们17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16:22

详细剧情

  十七岁的达米安(卡西·莫泰·克莱恩 Kacey Mottet Klein 饰)是一名孤独的少年,他的父亲内森(亚历谢斯·罗莱特 Alexis Loret 饰)由于工作的原因常年不在家,父子两人聚少离多。达米安自小和母亲玛丽安(桑德利那·吉贝尔兰 Sandrine Kiberlain 饰)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个性难免变得怯懦而阴柔,为此遭到了不少的欺凌和嘲笑。  某日,达米安结识了一位名叫托马斯(科伦汀·菲拉 Corentin Fila 饰)的少年,两人刚一见面就相互看不顺眼,势同水火。可是,让达米安没有想到的是,母亲竟然收养了无人照顾的托马斯,两人竟成为了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兄弟。随着时间的推移,达米安和托马斯,两颗孤寂的灵魂之间产生了特殊的羁绊。

 长篇影评

 1 ) 从海报入手

      从电影海报来看,主角三个,汤姆、达米安、达米安妈妈,三人所处的位置也有讲究,汤姆在最前面人物面积最大,其次是达米安和达米安妈妈,这也和电影着墨篇幅长度和侧重点都有对应关系,汤姆是绝对主角,是导演最用心的角色,以至于相当多的景物描写和独角戏场景都是和汤姆这个角色有关的。

     汤姆的行为语言有两个最基本的驱动力,即被收养和贫穷。被收养让他和父母间有着挥之不去的隔阂,而且是单方面的,每有涉及母亲怀孕的场景,紧接着一定是汤姆一个人发泄心中不安的镜头,雪夜呆看树枝敲窗户,独自冰湖夜游等,当母亲即将临盆时,他恐慌得甚至都不敢去医院,而看到达米安一家其乐融融的视频电话,他嫉妒的把窗户打开,让自己感染风寒,为的就是达米安妈妈母亲般的照顾(而不是很多人和达米安担心的不伦恋)。

      贫穷产生的影响则更大,导演不吝描写汤姆的孤独,喂马,独行,过桥,等车,白皑皑的雪坡中一抹黑衣。贫穷伴随着敏感,敏感的人更易和自己而非其他人相处。但这个同学眼中绝对异类是个有理想的好青年,他比达米安更清楚自己要什么,努力学习,虚心向达米安的炮友求教(农业知识)。
汤姆雪中独行,直接在视频上截的,不清晰


      汤姆对达米安的感情是复杂的。影片刚开始的很多镜头都是他若有若无的对镜头角落里的达米安的顾盼,一个是农场里喂马劈材,每天来要花三个小时上下学的穷小子,一个是军官和医生的独生子,家境云泥之别。此时的汤姆对达米安是羡慕,以及些许的好感,但一定是压抑着的。黑板前达米安骂他蠢的话,刺激了他敏感的神经,为此两人常常动手。三段打斗之间,都穿插有对两人关系的微妙描写,这都是是情感的萌动和年少气盛的纠结。直到山洞中完全放下芥蒂(同抽一根烟),看到汤姆裸泳后达米安对这段感情的完全觉醒。这段关系里,达米安只需要觉醒,而汤姆还需要自我认可。那段床戏之前,汤姆终于面对且放下了自己的畏惧。所以,导演对两个少年之间感情处理是很细腻的,也非一般耽美剧完全意淫式的发展,因此我并不赞同把本片耽美化的解读。
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微妙关系


     达米安,相比汤姆大段大段的独角戏,达米安几乎乜有,因为他这个角色本身就不带有孤独的性质,这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家境优渥,衣食不愁,这种环境条件容易让人忽视对自己内心的发掘。达米安瘦弱,爱做饭,蓝色耳钉,其实具有基佬潜质,看到汤姆裸体让其对自身性向开始怀疑,那次约炮让其肯定了自己对汤姆的感情(他应该是不喜欢那个炮友,基佬也不是什么男人都喜欢的)。但是他明白了之后表现的相当坦诚直接,毫无汤姆的刻意隐藏压制。
喜怒哀乐写在脸上的达米安


   达米安妈妈绝对的kind,出诊常常不收钱,把儿子的仇人接到家里,是几个剧情转折的绝对推动力(助攻)。当时觉得把汤姆接到家里来这个行为有点刻意,但是原因还是很充分的,妈妈喜欢这个小孩,这个孩子有梦想但是家庭条件牵绊太多,儿子和他关系不好,再打架两人都会被开除(搬过来可以让他们关系缓和下)。
 
   我不了解安德烈泰希内,也没看过他以前的电影,无法做纵向的比较。只是就我的理解,他并非想描述阶级矛盾,家境的差别,最开始在汤姆心中的确产生了不好的作用,但也产生了剧情发展的动力。达米安妈妈本身是贫穷人家出身,对汤姆是一个积极的影响(第一次看病时,汤姆特意问她是否是当地长大)。汤姆能够搬到达米安家,很大原因是汤姆的贫穷。我想突破阶级的感情,不是都是不可能的,没必要贴标签。
    
    汤姆医院里抱起妹妹那一刻,脸上绽放出了全片最灿烂的笑容。山坡上欢呼般的跑向达米安,亲吻中顺势脱掉他的帽子,他完全放开,终于跳脱出自设的牢笼。

 2 ) 流畅的像看完一部剧

我可以说,这是我看过的最流利的电影之一了,故事情节非常顺畅,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没给满分的原因是因为可能它没有带给我更大的悸动。 我一直在思考托马斯的“动机”是什么 可能是他羡慕达米安的环境,羡慕他优秀的成绩与爱他的家人。 又或者是,他一开始变对他动了心。 可能电影本来就是第一种说法,但是在我心里,我一直抱有美好的第二种想象。因为他对达米安动了心,但是他所处的环境不允许,所以他欺负达米安,希望让他讨厌自己,然后自己再讨厌他。这样也许就能放下爱了。 不过这也只是我美好的想象,我喜欢抱有这样的想法去看电影,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电影对两人的刻画已经很完美 两个人从冤家变成了深情的恋人 致青春

 3 ) 泰西内的耽美与致青春

什么是17岁?17岁是白先勇笔下的寂寞,是流行歌曲中的雨季,是欧容镜头里花容月貌、挥洒肉体的,也是好莱坞开着外挂、重返校园的。歌声、文学、电影里的17岁,是容纳了成长与欲望各种洋流的海水。

但这些都不是泰西内的17岁。泰西内的17岁,是两个喜欢大打出手的男孩被父母强迫着一起生活、结果爱上了彼此的故事。一个男孩叫达米安,金发白皙、家境优渥还是学霸;另一个男孩叫汤姆,黑发健壮、从小被领养,因为要兼顾农活学习很渣。外形、个性和阶级完全迥异的他们只用了三个学期就从对头变成了恋人,而发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麓的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没有激起半点仇恨的涟漪。

等等,这确定不是腐女在写耽美小说?它的作者真是法国手册派导演安德烈·泰西内、那个曾拍出《野芦苇》的泰西内?拿过戛纳导演奖、七十三岁的泰西内?——这也是《当我们17岁》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很难想象一位古稀老人会以健步如飞的身姿,带来一个如此青春洋气的故事,讲述一段只存在于耽美中的男孩情谊。

耽美,是最直观的印象,作为同志观众很容易识别出电影中的耽美成分。比如导演只用两个镜头就讲述了感情的变化:两人打完架在山洞避雨,烟在嘴唇和手指间来回传递;达米安看着汤姆脱得一丝不挂、纵身跃入高山冰湖——从厌恶到暗恋的转折由此确立。又比如争议很大的床戏,完全就是一篇脑补出来的互攻文:先是黑发XO金发,然后金发等到黑发睡着了又XO回来,这种只存在于漫画小说中的情节变成电影画面后固然让人忍俊不禁,也容易引发对真实性的质疑。

洋葱如果剥到这里就结束,对泰西内或电影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只有继续深究才会发现,《当我们17岁》是非常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近年来最有意义的——一场同志电影实验。事实上它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耽美化,能否成为同志电影的创作方向之一?长期以来属于腐女特供的耽美文学是否具备变现为同志电影的潜力,从而让耽美和同志两种类型不再那么泾渭分明?泰西内给出了他的思路,即:用写实的手法来拍耽美,也许可以。

写实,在电影中俯拾皆是。比如群山间放牛打草的南方牧场生活,达米安母亲作为山村医生上门问诊的日常等(她给汤姆母亲看病也是促成两个男孩在一起的契机)。男孩们的心路更是浓墨重彩的环节,电影一点点推进他们从排斥到相吸的过程,同时又暗示其实一直有迹可循:达米安喜欢戴蓝色耳钉、喜欢烧菜,墙上挂着大卫·鲍伊和《爱疯狂》的海报;汤姆的性觉醒虽然比较迟,但镜头里他常面无表情的窥看达米安。 最初观众以为那是厌恶,但逐渐就能感觉到目光中的艳羡情绪——因为差异所以吸引。后来达米安问汤姆为什么针对他,汤姆说“我不喜欢你看我的眼神”、“我不喜欢你的耳钉”,各种敷衍的表情。事实上电影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基”调:学校篮球队挑选队员,两个男孩都是最后才被选中;在套上不同队服前他们其实有更多的相同——同样的敏感、同样的好胜、同样的不合群,就像狼行成双般发现了彼此。这样的写实细节和铺垫就像一路撒下的小面包屑,将观众潜移默化的带入耽美的森林。如果说耽美是平步青云的风筝,写实就是那根细细的线绳,它让电影的乌托邦成分一直牢牢的掌握在导演手里。在如今耽美影视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中国,泰西内用写实来拍耽美的影视实验尤其具有参考价值。它意味着耽美作者必须清楚意识到意淫和现实的差距,并且愿意用写实的手法去丰满细节、去缩小这个差距。《当我们17岁》是一杯考验观众味蕾的鸡尾酒,它的重要性不在于调兑出什么,而在于调兑过程本身。它见证了一位毕生站在新浪潮光影中的老人问道于腐女、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精神。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仅以泰西内的前作作为参照系,自然就会错判这部电影的意义。

在泰西内所有作品中,《野芦苇》似乎是一道无法绕开的坎。《当我们17岁》从风格上游离了《野芦苇》的恬静诗意,但在很多地方依然看得到传承关系。比如战争的阴云永远笼罩在青春的头顶,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死亡成为了男孩们感情嬗变的催化剂;女性都扮演了重要助攻角色——《野芦苇》中是向日葵般的女孩玛伊特,《当我们17岁》则是达米安的母亲,这位优雅温柔的女性与两个男孩构成了互相扶持的稳定三角形;两部电影都是HE结局,因为泰西内相信同志有获得幸福的权利。但最最让人惊喜的,还是在《野芦苇》已经过去二十年、导演已经变成耄耋老人后,新作依然没有任何惆怅和缅怀的迟暮气息(这就比德斯普里钦的《青春的三段回忆》好太多了)。泰西内拒绝强加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过来人经验,而是让男孩们从心出发、不留遗憾的去爱。因为喜欢你,所以对你表白,至于你喜不喜欢我那是你的事情;你可以讨厌我,但不能可怜我,更不能因为可怜我而喜欢我:这样爱憎分明的感情无论是否带有耽美色彩,都是最干干净净的致青春。不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不是此情可待成追忆,不是站在岁月的年轮回望青春的投影,而是真真切切活在当下、活在17岁的理想国里。最后汤姆在崇山峻岭中一路飞奔,穿过蓝天白云,穿过绿树浓荫,扑到达米安身上和他忘情的拥吻,那种甜蜜足以让观众感到炸裂般的欢喜。

而他们才17岁。

 4 ) 零碎

一、同樣的感情,不同的時空舞台和文化裝饰。所以常常把這些本質換湯不換藥的當作風俗片民俗片觀賞。這不是批評,因為可以看到別的人類生活、思考甚至瘋狂的不同的細節,有意思呢

二、前面铺垫的肉体冲突对抗张力很足,以至于最后距離一下子消失並且柔情的交缠一起对比就極强烈。或者說男孩子的一種肉體衝突到極致突然轉變為另一種完全不一樣的肉體衝突。這甚至予人一種深感刺激的具身的體驗

三、話說裡面蟲子還真是多,比如Damien鼓起勇氣(還是在裏比多的驅使下?)找Tom 搭話時穿過的家裡門邊牆上爬的疑似蟑螂🪳,再比如葬禮後陪他媽睡起來扶櫃子的手上的疑似蒼蠅🪰。如果是導演的隱喻那就絕了:前者象徵蠢蠢欲動,後者比喻心亂如麻😂

四、最後的尺度驚人,把小朋友們的麻雀徹底交待(還是電影中成人遊戲後的),但是那個較長的鏡頭(不像別電影那般扭扭捏捏)是如此的坦率直白安寧,以至於觀者必如賢者一般平靜地欣賞這暴風雨過後真實又美麗的風景🧜‍♂️🧜🏾‍♂️

 5 ) 同性恋者——为你们取得婚姻合法化的权利作斗争吧!

今天有个家伙问我:“你怎么看待同性恋?”我自然是把我的想法如实说了。中国同性恋者生存状态很难堪,他们(她们)只能像走私者一样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司法部门以他们惯有的专政手段,很难会主动给他们提供生存空间。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眼前顶要做的事就是让他们的生存权力得到合法化的认可——争取到同性恋婚姻合法的资格。

        上午在豆瓣看到一篇帖子,指出中国的男同性恋者超过了2100多万,其中1400多万的配偶是女性。这一组惊人的数字背后衍生出了多少悲剧苦果,这还只是男同性恋者的数量,女同性恋者呢?她们的数字会少吗?有谁为他们躲在人后痛哭买过单?我们能单纯地指责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进入婚姻欺世盗名的恶劣行径吗?造成这一悲剧的结果不是万千所谓的正常人加在他们身上的刑具结出的果?避免悲剧重演的正当途径就是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权力,像任何普通人一样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

        我无法想象在我们国家成长的新一代青少年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他们也要在烟霾底下生存吗?作为有别于传统被人当成异类的他们,本身在恋爱机会上要少于传统的异性恋者,若再加以敌视、打压、孤立,他们会有多绝望?随时可能有一个‘维特’消逝在这世上,打压他们的人,就是造成这命案的凶手。

        法国在同性恋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早期的同性恋电影题材,主人公们大多会受到家庭的阻力,2013年法国同性恋婚姻取得合法权力后,这种情况已有改善。《当我们17岁》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取决于自我的觉醒与认同,家庭关系在他们爱情滋生的角色中,成了爱情生长的催化剂。最后一刻,当汤姆狂奔着飞向他的爱人达米安的时候,我们相信同性恋的爱情也是神圣的。有谁能说他们不应该得到幸福?要扭曲自己的性取向去跟自己不会产生爱情的对象交往?

        我很好奇我们国家的电影院是否会允许放映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在对待人性的问题上,ZF的态度一直扭扭捏捏,可以高歌堕胎,但是不愿意公开宣导性安全知识。《霸王别姬》出生的年份在90年代,有同性情节成分,然而纵观全片,两位主人公连牵手的镜头都没有,程蝶衣最后更是死在这种无望的苦闷爱情环境里。有人或许会为他的悲壮掉下几滴眼泪,但是这无用的眼泪,又如何去弥补他所应有被尊重的爱情权力和人生的圆满?

        记得看《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时候,文佳佳狂吐的性字眼让观景者哄堂大笑,坐在我旁边的随行男同伴笑的时候转过头来看我,我没有笑,不知道在笑的那些人何以能在这样的对话中找到笑点,也对编剧拿这类台词作为取悦众人的噱头感到厌恶。难道是中国人缺少幽默基因,我们只能在类似这种低俗的噱头上找到可供取乐的笑点?在幽默的路径上,难道我们就不能找出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可以延续下去的路径?哗众取宠或许可以博得短暂的掌声,但它终归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远见的导演应该甩开捆绑在他们身上的枷锁,找出可以历经时间考验的表述方式,让电影超越于电影,成为活着的思想巨著,像《霸王别姬》一样。

 6 ) 顺滑的节奏感

典型法国色彩的影片。调度和剪辑都有学院派气息。 色调的变化很是工稳——从前半冰冷的蓝白色到后半金光映照的橙绿色,冬夏流转、人物关系的转换… 母亲富余的爱心和热衷装饰房间透露出内心的空洞一面,是一种典型的中产困境。我觉得演员选择不太好,演得还不错。父亲的缺席似乎又是对性向成因的映射,这太俗了。 摔断手的设计我很喜欢,显得「聪明」。以暴力快速推进了即将陷入僵局的情节。同时把过于顺畅的「同居」给打破了,但母亲的决定和后续有点缺少说服力,前面铺垫没有突显出母亲是多么说一不二的人,此时两人感情渐入佳却境没有反抗母亲,就有点奇怪。 母子的表现能看到一层孱弱白人对黑人强壮生命力的觎觊的解空读间,两组角色的形象体态和身份(农民和中产)有阳性和阴性对照的感觉。 从故事一开始父亲的死亡flag立得很稳,白人家庭需从黑人身上取汲力量——同时也可视作父亲角色缺位时的填补者。 情节就是法国电影必备的那些,各种禁断恋情,各种不伦幻想。只能说拍得工整吧。在这段关系中,白人只需向前迈出一步,而黑人小孩需要反复犹疑和自我确认——本质是经济基础的差别。 全片最美的是雨后阳光那一卡——此处预示着接下来的转折,新生儿的诞生给两个家庭注入活力,但故事的结尾有种严丝合缝收了尾、但情感上却没讲完的感觉… 导演特别偏好拍角色侧脸贴着墙的角度,这种镜头比比皆是,频繁程度不亚于蔡明亮喝水……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柏拉图这段文本的直接切入有点太硬了,我不喜欢。对于这部电影的节奏不合适,正如配乐的每一次切入都显得多余。 法国佬不像好莱坞那么试图操纵你的情绪,只是该表达的都表达完了,无功无过,就跟这白人中产阶级的主题一样,情绪起起落落有条不紊,端地四平八稳的学院派,以至于影片展现出此类电影少见的流利感,情绪几乎没有堵塞淤结,很快就找好了出口。什么事儿都还过得去,除了父亲的死以外,没有大的波折,生活一如既往向前,即使是死,也被相对轻松地化解掉了。角色每次面对困难、解决得有点缺乏力度。 想要深入人性深处终究是要感受痛苦的。这种表达有点像是枝裕和——功力有差距。而《请以》仅以气质和氤氲的氛围就胜过大部分爱情片了。

 短评

美少年之间的爱情,啱我心水。让暗恋的人载着自己去跟网友约炮,亏男主想得出来

5分钟前
  • Evil freedom
  • 推荐

言而有物。“我想知道我是喜欢男人,还是只喜欢你。”PS:人们说随着时间,一切会慢慢好起来,我懂这个,也希望如此…但我知道,我永远无法接受他死了,我有时候会想他,有时候不怎么想起,每个不想的时刻我都还好,可接着悲伤又会回来,我又会意识到他死了。

6分钟前
  • 某J。624
  • 还行

那年总是看着你的我的目光,你是我十七岁的天空中最美的月亮。拍出了少年人的青涩懵懂与不知所措,那种无知无觉的野性张扬真的太撩人了,最后阳光下的相拥热吻真让人忍不住想要拥抱生活。特别喜欢!

10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力荐

從題材、故事到想法、立意都是十足的金熊相,劇本應該也不會太壞。但是活生生操作壞了,敘事僵硬尷尬,剪得雞零狗碎⋯⋯有點可笑。還有就是,描寫同性性行為的時候能不能請個專家指導一下,笑死掉了,假得讓人出戲啊,再手搖鏡頭也沒用⋯⋯ #柏林电影节#

13分钟前
  • 陈凭轩
  • 还行

对比刚看的《地下吻》,这一部真的好太多了。把同志当成主题来写的电影已经过时老土且没有张力。而这部电影可以把同志放在一边,好好讲述青春的乖张和莽撞,法国农村的景色全都体现出来,再配合从冬季一直到夏季,真的是部合格的好片。

14分钟前
  • Damien
  • 力荐

关于这部影片,针对豆友短评我觉得很有必要多说一句:片名叫做《当我们十七岁》,而不是《我十七岁的基情》,所以导演的出发点原本就不局限在这段感情上,尽管这的确是很核心的情节。如果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评论,而武断地认为那些战争背景毫无必要,那么我觉得你的分析从一开始就没有意义。

16分钟前
  • 米粒爱肥内裤
  • 还行

完美演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恨就是爱而不得。在同志的世界上,恨就是怕。男主终于在最后一刻道明心意。树丛湖水艳阳和白雪,在这样的美景中爱一场,多么美好。纵使求而不得,还是愿意看到这样单纯的爱情。

20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特别是最后音乐一起,找到了【野芦苇】的感觉。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跟肯洛奇并入了不爱冒险老年俱乐部 ps:冬装都是直男款,夏天一来就藏不住了

26分钟前
  • nomad
  • 还行

⒈IMDb和豆瓣上标注的片长都是116分钟,所以109分钟的版本也并非完整版?⒉看到「-2x²+x+2=-x-10」「-2x²+2x+12=0」「△=B²-4ac」和化学实验教室,突然挺怀念高中课堂的;⒊虽然如今社会男子戴耳饰已是见怪不怪,可我依然不太喜欢,以至于Damien那显眼的蓝色耳饰让我看到他便生别扭之感;……

2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就我觉得老爸很帅么……两男主颜值完全没得比啊……

32分钟前
  • tankdream
  • 推荐

一种由剪辑组织而成的致密叙事,与青春的速度和力量感紧密地交织了起来。对社会结构敏感但不矫饰的层层设置与推进,在自然风物的张弛舒缓下,把泰西内重新带回法国电影的高位。

3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更像beautiful thing吧。我们不会“谈”恋爱的时候其实最懂爱也爱得最使劲,人生就是这么矛盾。

42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参与翻译了几句。加了蜜的同志片,而且全程父母做媒,各种催化剂,让两个仇人居然在一起!你说...阿拉伯裔的小农村壮男,加上白嫩好学生公子哥,伴随如画的南法阿尔卑斯风光,两人在雪地里扭打,在床单上扭打,说不下去了。。。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4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70多岁的泰西内还保持着一颗向腐女学习的心,讲述两个男孩从仇敌变恋人的故事(父母助攻),这是多么不容易啊!而纵身的湖水、夏日的浓荫和柏拉图的会饮篇,又依稀传来当年“野芦苇”的气息。最后两个男孩的狂吻让人肝颤:你们特么才17岁啊,未来还有多少甜蜜等着你们!喜欢!!!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男孩成年前的阵痛与甜蜜,即将肩负责任的前夕的小品故事,泰西内的电影竟然能很青春。相爱相杀的张力在就不会难看,况且两位小鲜肉真的很在状态。[B]

4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从第一个学期演到第三个学期,从冬天演到夏天,还有“神助攻”的妈,结合Damien还有Thomas两人周遭的环境变化,涉及而不过分深入,配上“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故事显得有青春感也很简单。这么一比最近看的好几部同影,感觉少了一些造作矫情的气息。全片最后的吻很美,有种说不出来的满足感。

5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安德列·泰西内他做了一个最简单的和最基本的电影,这都是17岁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和它的弱点。

53分钟前
  • 里想三旬
  • 力荐

影片探索了青少年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经历的青春迷惘与情感教育,四季的法国西南部山庄也成为两名男主角的心灵场所,同时教室这一场景集中体现关系变化。尽管逐渐明晰的线性叙事带来富于戏剧冲突的主线,且导演善于让自然环境变得可感,但不局限于同性故事的野心却未能让其在处理支线情节时投入足够精力。

55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为了最后那个在大山里奔向恋人的镜头。相信自己,相信人,相信生活。

56分钟前
  • abov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