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临

科幻片美国2016

主演:艾米·亚当斯  杰瑞米·雷纳  福里斯特·惠特克  迈克尔·斯图巴  马泰  马克·奥布莱恩  乔·柯布登   派特·凯利  娜塔莉·希波蒂  袁罗素  克里斯蒂安· 杰达  朱利安·凯西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剧照

降临 剧照 NO.1降临 剧照 NO.2降临 剧照 NO.3降临 剧照 NO.4降临 剧照 NO.5降临 剧照 NO.6降临 剧照 NO.13降临 剧照 NO.14降临 剧照 NO.15降临 剧照 NO.16降临 剧照 NO.17降临 剧照 NO.18降临 剧照 NO.19降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0:21

详细剧情

  地球的上空突然出现了十二架贝壳状的不明飞行物,悬浮在十二个不同的国家的上空,外星人向人类发出了讯号,但人类却并不能够解读。美国军方找到了语言学家路易斯(艾米·亚当斯 Amy Adams 饰)和物理学家伊恩(杰瑞米·雷纳 Jeremy Renner 饰),希望两人能够合作破解外星人的语言之谜。  经过数次的接触,路易斯发现外星人使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圆环状的文字,并逐渐了解了其中的奥妙。由于一直无法确定外星人来到地球的真正目的,中国、俄罗斯等四国决定对外星人发起进攻,美方亦决定放弃研究将全部人员撤离,在这个节骨眼上,路易斯终于明白了外星人的意图,利用外星人赋予她的特殊的“武器”,路易斯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未来。

 长篇影评

 1 ) 一生是寂寥的书

虽然拿到了小说,但决定影评完成前先不阅读,以免影响对电影的观感。 这也算线性人生好处之一:可以选择先揭开某一部分答案。

0、几处翻译捉虫

○女儿求助被女主置之不理时,女主说:“如果你想要专业,打给你爸。”此处【专业】应为【科学用语】。

○女主对女儿讲解姓名的时候,女主说:“这个名字是妈妈用心帮你取的。”此处纯错译,应为【它是对称的,正着读和倒着读一样。】


1、名字

艾米·亚当斯又演“露易丝”了。这个露易丝比超人的露易丝有意思,通晓片中出现的所有语言,联合全人类的纽带。

杰瑞米·雷纳演科学家伊恩。Ian,苏格兰语中“反映上帝荣耀之人”,希伯来语中“上帝是仁慈的”。优秀,自信,跳脱。浑身腱子肉,智力强化版鹰眼。

阿博特和科斯特洛, 猜测来源于巴德·阿博特和卢·科斯特洛,两位新泽西演员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合作了好几部滑稽电影,算影片中男女主角父辈的童年回忆。

瘦的是阿博特,胖的是科斯特洛。


2、声音

大提琴开场,影片一上来基调就很沉郁。大海般的情绪,漫过露易丝家的木屋顶,带着宿命的悲悯色彩。

房间里被光线染成蓝色。桌子上两杯酒,精子和卵子结合,露易丝旁白:“我曾以为,我对你的回忆是从此开始的。”

Come back to me. Come back to me. Come back to me. 汉娜出生时,露易丝如此呼唤着拥抱她的女儿。

女儿骑着小马的记忆,光鲜娇嫩,明媚纯真,是影片为数不多的高饱和高亮度片段。但热闹只在最开始。玩了没一会儿,露易丝低下头,惆怅地以手捧脸。

然后露易丝又喊了一次Come back to me. 这次是对着汉娜的遗体。

露易丝继续旁白:“决定你生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它们的降临。”

——关于你一生的记忆,与失去你的阴影相伴的她的命运,至此降临在她头上。

贝壳第一次完整、清晰的亮相,是一个晴空下的长镜头。

人群散落在通往蒙大拿州的公路上,如双翼如广袖般铺开。白云流淌在幽浮的腰间,超过1500英尺(500米)高的黑色巨大物体,让接近的人都罹患巨物恐惧症。与之相比,田野上的科学家基地,就像一小片被巨人撒落的宝石。

贝壳亮相时的配乐,根本不像乐曲,更像一种近乎悲鸣的呼唤。

第一次接近贝壳,一尺一尺、一寸一寸地上升。男主角伸出手,触摸到了天堂的地板。心潮澎湃,不禁发出张狂的笑声。科学家,亲手摸到外星飞船,幸福极了,朝闻道夕死可矣。

之后的几步路,与其说像登月,每一部都是人类的一大步,不如说是直接踏上了通往天国的走廊。凡人来朝见两位使者,配乐开始大放梵音,庄严如万国来朝。

两名使者的话音,类似海洋里的音波,某种极为巨大的生物,比如鲸鱼。

露易丝在走廊里向使者走去,刻意放大的呼吸声,吃力的步伐,处理得很像《2001太空漫游》了。

第二次相见,终于得到文字,水墨的带着东洋禅意的。四面响起颂圣的唱诗。

最后一次贝壳降下电梯,黑笼子带着露易丝缓缓升空,那时的BGM,混合着初次登场的悲鸣声,简直是圣光接引它的信徒永生……

黑色的金属贝壳,最终伴着庄严的退朝音乐,如幽灵一般消失在雾中。雾才是七肢怪的本体啊!所以露易丝走进雾里其实是走进了某样东西的体内……

至于席娜·伊斯顿的流行歌,我找了好久啊,还翻墙,还听采访视频,眼睛要瞎了耳朵也要聋了,然而只在她的《 Modern Girl》里听到伦敦,在《Weekend in Paris》听到巴黎,还要横跨大西洋之类的,难道不是所有地名都出现在同一首歌里的?我可能是弱智吧……


3、语言与世界观与方法论

What is your purpose on Earth? 为什么一次来12个?你们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

各种哲学终极问题,在语言学家的手里,被拆分成4条要素:A.什么叫问。B.什么叫你们。C.什么叫目的。D.确保正确解读答案。

这就是所谓像数学家一样运用语言学技巧。

电影核心: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决定了这一生将会如何度过。

最开始伊恩不了解这句话,虽然是他说出来的理论,但他只把命运理解为阵营,担心露易丝投敌:“你在梦中还使用它们的语言吗?(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那只测量空气的鸟一直在叫,越来越像汽车的警报声,回头一看,大怪兽就在房间里。——一个关于谈论梦境的梦。

语言影响思维模式的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麻将教学:“用游戏沟通,一切最终都将落实到胜负上。正如我给你一把锤子,”上校明白了:“那么,锤头指向的一切都将是钉子。”

露易丝初次摸到学习七肢怪语言的法门,切入点是自己的名字。从human到Louise,是个人意志的显现,是个人与集体的脱离。玻璃幕前露出真我、被开启智慧的一对男女,视觉效果实在很像亚当和夏娃。对应经书里的“穿上衣服”,这次脱下衣服则是仪式。

个体身上的非线性人生,指向的是露易丝夫妇。宏观社会的非线性世界观,则是七肢怪传授给全世界的礼物,或者说武器。它必然促进科技发展,唯一的要求,是全人类共享。

士兵叛乱的时候,FBI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领袖的世界。”露易丝也曾说:“我们的语言像文化一样混乱。”所以贝壳要同时降临12个,如此才能让各地人群学会协力,如此未来人类才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有全人类使用同种语言,齐心协力,无碍沟通,方可修成通天塔。

但其实自从个人意志从集体中脱离出来后,这事儿就没得干了。外星人或许能促成暂时的团结,却无法解决人类个体的孤立。

是线性时间的理解方式,让人和人彼此孤立的吗?如果人类此后变成非线性生物,可获知一生的答案,百年一眼望穿,是否会更珍惜与他人的联结?

电影给出的答案,非常冷酷:我们根本不知道七肢怪他们自己有没有生活在一个高度融合的社会。他们促成人类合作,也只不过是解决当下问题的一套方案而已。


4、露易丝、伊恩和汉娜

当露易丝第一次得到外星人的名字,关于女儿的记忆就降临了。然后她逐渐可以影响未来,逐渐可以选择要看到哪一段的未来。然而女儿终将在25岁死去,即使能拯救全人类,不能拯救女儿。

非线性的人生,就像你拿在手里的,一本已经写完的书。故事的开头,过程和结尾同时呈现在面前,你只能选择翻开或者丢开它。

只有明白露易丝失去汉娜的痛苦,这阴影是如何在她头上日日高悬,伊恩又是如何弃她们而去,才能明白露易丝那句“你是不可阻挡的”,究竟有怎样的分量。

和露易丝相关的掉书袋很多:上课讲葡萄牙语和加利西亚语系的不同,向伯克利的丹佛斯询问梵文“战争”的发音释义(争论?是想要更多牛),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讲述语言改变大脑,还有非零和博弈,等等。

露易丝与军官第一次接触,两人都有所保留,两个半边脸藏在阴影中的人。不过虽然紧张,对专业的自信很快压倒了这种紧张。包括之后与外星人的会面也是如此:第一次还要左手握住颤抖的右手,第二次尽管依然颤抖,但已经坚定地握拳了。

抵达基地时遇见的那个被抬走的人是谁?军医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种经历”,上校说“你比你前任表现得好”,所以被抬走的可能是前任语言学家沃克博士。只此一处对比,已经可见露易丝外表之下过人的坚韧。何况,她还是那个在警报状态下唯一坚持去教室上课的人。

露易丝有多孤梗,伊恩的小动作就有多清新。他说脏话,抱头,摔倒,开玩笑,为别人披衣裳。在还没喜欢上对方的时候,就说“我一直在想着你的事”。同行嘲他:“你个不要脸的碧池。”

男女之间,第一次把对方放在心里,总是从无伤大雅的笑话和谎言开始。你对军医玩世不恭,她对上校歪理力争。之后就是柔软深沉,在晨光熹微刮着风的原野,两人第一次谈心:“就算懂得了所有的沟通方式,也还是孑然一身”。

然而彼此初步达成共识之后,很快展现出了差异:在噩梦里,男人担心女人脆弱。然而真相是露易丝比伊恩坚韧得多。

露易丝问:“如果你能看到一辈子的结果,你会选择改变它吗?”伊恩回答:“可能改遗憾的部分。”

——于是面对必然到来的厄运,逃开的是伊恩。

电影从头到尾,从光线色彩到节奏,无处不渗出风湿般的寂寥感。

情绪可以平静如水,智慧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孤独是永恒的。

在母女二人相处的片段中,除了偶尔有伊恩出现,再也没有他人的痕迹。看着母女相依为命,欢乐常伴隐痛,你便知道寂寥感为何不可解脱:因为孤独不是囚牢,是本质与常态。他人的地狱,无论涉足与不涉足,无论彼此给于的是善因还是恶果,地狱总在那里,因为自己的灵魂还活着。所以命运才是命运。所以孤独成为孤独。

露易丝有机会过上另一种人生,但她无法拒绝汉娜,她的诗,她的游泳,她的画,她的动物手工。当知道汉娜最后会夭折时,实际上汉娜还没有出生,但死亡已经发生了,对于露易丝的心来说,那道伤口已经划开。当汉娜终于真实地死亡,偷来的这25年相处也全部沽清,另一只鞋子终于掉下来,露易丝的哭泣是彻底一丝指望也没有了。

然而无法拒绝啊,哪怕眼看着屠刀已经高高举起,哪怕明知她就是命运放在捕鼠夹子上的诱饵,陷阱里的糖。就算关于她的所有经历都已经下载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了,也还是要跳进陷阱亲身再经历一遍,要切肤地被剖开才满足。

所以当露易丝选择回应伊恩的拥抱,就是面对命运,引颈就戮。

所以在拥抱未冷之前,已经开始唏嘘:“我已经快要忘了被你拥抱的感受。”

今后的快乐再也不是100%的快乐,但痛是200%的痛。

阿博特和科斯特洛也有自己的性格。通常科斯特洛在前,负责主要的交流,阿博特半步在后,比较羞怯。关键时刻,科斯特洛甩下一团字走了,阿博特还在拼命不停喷字,终于为了救男女主角而濒死。平时不怎么说话的阿博特,当然也能预见自己的地球之行。所以它也是明知结果如此,但没有逃。

在刷豆瓣的活人们,就算没有非线性的时空感,只要足够聪明,也当明白自己今后大致的走向,一切将如何开始和结束。

人生如此,难免悲凉。

 2 ) 文科生拯救地球!真是太爽了!

昨天晚上去看了《降临》,在看电影之前,邦妮曾经给我力荐特德姜的原著小说,书还在我的购物单里,电影先上了我就先去看电影了,结果没想到把我看HIGH了,回家就立马去做了两件事,到亚马逊下单,到豆瓣给打五星。然后发了条微博:怎么说呢,文科生,特别是学外语的一定要去看啊。好多High点,只有我们学语言的懂,观影全程都非常兴奋,文科生拯救世界,真是太爽了!

隔行如隔山,本来我是一向不写观影指南的,但是为了对自己的推荐负责,我需要把里面的一些知识背景大概先说一下,这样有助于非专业的同学理解。先给大家垫个底儿,点到为止,不会影响大家的观影快感。为方便阅读,我一条一条的说

1、电影讲的是有十二个外星飞行物降落地球,分别停在了十二个地方,就静静的在那悬置着,地球人很恐慌,想问问他们要干啥,就找到了女主去跟外星人做翻译,女主是个语言学家,就去了,当然还有别的更重要的原因,我就不剧透了,总之整个的电影是讲女主跟外星人怎么建立沟通的事。

2、女主和外星人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时,提到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假说在电影里很关键,不懂这个假说,就不会懂这个电影,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假说(说是假说,其实我们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证实过,因此学语言的同学基本都深信不疑吧。)简单点说,就是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设,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语言,语言决定思维,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同的。

3、这种假设会有一个结论,即根本没有真正的翻译,学习者不可能单纯的完全学会另一种区域的语言,除非他抛弃了他自己的思维模式,习得对方语言的思维模式。我想这一点,许多语言学得好的同学都一定感同身受,外语好的人,都是部分抛弃了原来的思维习惯。像钱钟书这种母语外语都强的人,大脑里都有两个思维系统,就像电脑里装了windows和苹果的两个系统。外语怎么也学不好的人,问题出在无法转化思维模式。同理,总体来说,所有人类的语言都是有时间线的,这说明人类的思维也是困在时间里的。无法转化语言,转化思维方式,突破就要经过漫长的等待。

4、我曾经在写《闲话翻译腔及你为什么读不懂翻译小说》文时,用过萨丕尔沃尔斯理论,是拿英语和中文来举例,但相比之下,我写得很浅,也是以实用为主,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观影前读一读。有助于深入浅出的理解。所以我看到这电影时的兴奋,就好像看到一个大神重新把我打过的一套拳,打了一遍。

5、回到电影,电影里是外星人是比地球人高出不知道多少等级的生物,女主和外星人沟通,从简单的句子开始,互相学习,最后弄懂了外星人来干什么,外星人留下一句话,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给你们带来礼物,三千年后blablabla,就走了。好多人看到这个结尾就懵逼了,就这?这是要干嘛?

6、而实际上是,这意味着,当人类开始有能力弄懂这句话的时候,就等于已经开始掌握了外星人的语言,参考上面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电影里也演到了,这就是开始学会了外星人的思考方式,再加上外星人降落到了十二个国家,十二个国家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和外星人沟通,比如中国就用的是游戏的方式,这也是学习对方思维的方式。总之人类最后就学会了外星人的思维方式。

7、学会思维方式干啥捏,女主说过一句话,外星人的语言和人类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不是线性的语言,没有时态,语态,这说明他们的思维不是人类这种思考维度,我们是几维,三维四维,他们的维度比我们高级太多,但是如果你不从思维方式本身有突破,就很难从根本上突破四维,五维空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女主是人类世界里,唯一一个悟到这一点的。

8、当人类掌握了外星人高级的语言,就等于掌握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人类也就突破了思维的极限,随之而来的进步,可想而知。所以最开始他们留下的那句话,女主翻译成武器,其实是一样的,我给你语言,就是给你思维,也就是给你技术,给你武器。目的就是有一天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现在)。外星人是高级物种,所以他们是,我直接解决你思维方式的问题,把你领出你的思维困局,这概念真是太高级了。只给你物理上的,具体技术上的帮助,是很低端的帮助。

9、因为外星人的语言是超越时间线性描述的,所以其实他们的思维也是,因此就无所谓现在,过去,未来,也就是说,这些都跟摊大饼一样展在他们面前,因此你只要掌握了这种语言,就掌握了预知未来的能力。这点没看懂的人,会以为女主是开挂了,作者是在搞玄学。这就解释了女主在故事中的另一条线,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小说原著叫《你一生的故事》,这个我就不剧透了,大家看到电影自己会明白。大概我目前看到的就这些,还有好多细节,电影太快,脑子不够烧,打算看小说或者再看电影的时候搞清楚。但愿我说清楚了。

10、最后介绍一下原作者特德姜,这是一位华裔科幻作家,学计算机科学的,1990年开始,只写过八篇中短篇小说,这八篇小说篇篇精品,囊括了雨果奖,星云奖,斯特金,坎贝尔奖在内的所有科幻大奖的奖杯(资料来自网络)

11、最后祝大家观影愉快。

 3 ) 最后一课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今天非常的重要,听说这是韩麦尔先生最后一次教我们了,通常这意味着今天要听冗长无趣的说教,甚至可能还有一次考试,以前教物理的谢老师走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但是爸爸告诉我无论如何一定要去上学,“我希望你有选择的机会。”爸爸给我整理了一下衣领,拍拍我的头说道。

其实我不太懂爸爸的意思,早在两个星期前,各大媒体就开始循环滚动各国领导人要求我们这些小学生开始学七文的新闻了,他也应该知道的呀。“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并不容易,但是我们有理由接受来自高等文明的馈赠,并为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做出自身的努力。”那些大人物表情暧昧的在视频中以各国语言宣告着,在他们的身后是一个巨大的水墨圈,听说那就是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七文,看起来其实挺好的,我喜欢画画。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便利店前边小广场上,老阿姨们正在跳扇子舞。这些景象,比上课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物理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门口举着横幅,神情激愤的准备出发去游行。最近两年来,这种事情我可见多了。爸爸和他的同事们似乎再也回不到之前平静安宁的学术生活了:游行啦,抗议啦,上节目和各种人辩论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住在隔壁的老爷爷带着他的研究生也挤在那里举横幅,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教室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谁的手机没有关静音突然响起来啦……还有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上周的作业课代表收一下马上要开始上课了…”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大教室的门缝里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不时咳嗽几声。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过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商蛊蛊,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连忙跑上台阶,挑了个边上的空座位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中山装,左上袋里还插着一支钢笔。这套衣装,他只有上科普节目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物理所、数学院和外语系的人,他们也跟同学们一样肃静。我认出来好几个爸爸妈妈的同事,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为了掩盖秃头而买的三角帽,还有妈妈去世前的系主任,爸爸的实验室同事,还有些别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语文课本,似乎也和我的并不是一个版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同学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想你们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了。”说到这里,他似乎朝我的方向看了看,“北京方面已经来了命令,从下周开始,中国的小学校只许教七文了,语文课再也不上了。新的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语文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我原以为学习七文就和我们学习英文日文一样,只是多加几堂课、多写一些作业的事情。我原以为韩麦尔先生说的最后一节课只是换个新老师继续教语文。我没想到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语文课了!我想到爸爸欲言又止的目光,原来他担心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我几乎还不会写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语文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总在课上玩手机游戏,背古诗时偷瞄同桌的课本……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文,古诗啦,文言文啦,鲁迅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平时老点我回答问题,忘了我罚抄的汉字。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中山装,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科学院上那些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为什么也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和我一样没重视语文。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文字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上台默写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篇《赠卫八处士》从头到尾流利的写出来,字迹端正,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写的乱七八糟,“人生不相见,动如……”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捏着笔的手也不知道该放在哪里。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你先回座位上吧。”我头也不敢抬,顶着所有人的目光溜回了座位上。

“我也不责备你,商蛊蛊,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我很遗憾,在还没有完全教会你们之前,就被迫看着你们得放弃中文。”

我稍稍抬了一下头,韩麦尔老师并没有盯着我不放,他继续说着,样子很是难过。

“的确,横平竖直,笔序正确,间架得当,又有太多复杂而相似的字形需要记忆,你们很可能会觉得中文是落后而费时的文字,并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学习上。或许今天对你们来说是个好的结束与开端也说不定。”他自嘲的笑了笑。

“是的,接下来你们要学习七文,逐步理解如何在书写之前先知道书写本身的含义。这将会逐步改变你们的思考方式,让你们……好吧,尽管我不是很愿意这么说,但是的确,预知未来。”

“就像前几天你们的物理老师做的那个实验一样,光线在水中折射,我们看到的是因为空气与水的折射率不同,所以光改变了路径最终到达了那个目的地。而七肢桶们看到的是光为了最快到达那个目的地,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路径。先知道了结果再去达到它,这就是他们的思考方式,即在我们看来的“预知未来”,学习七文,能让你们提前阅读完人生的整部剧本。”

课堂中出现了小小的骚动,我扭头看看,同学们带着既惊惶又兴奋的神色正在交头接耳讨论。而坐在教室后方的人们则保持着肃穆,他们的脸色更加沉重了,我看到郝叟老头儿摘下了自己的帽子,他闭上眼睛,似乎并不忍心继续听下去。

韩麦尔先生顿了顿,咳嗽两声清了清嗓子:“我非常清楚,在座的每一位对预知未来的向往,毕竟我曾无数次听人们讨论着今天的星座运程,或者是紫微斗数星盘分析,我充分理解大家对未来的好奇心。”

“但是,我也恳请你们思考一个可能现阶段对你们来说或许还太过于复杂的问题,是否预知了未来,我们就能更为幸福。”

“这不是一定的么!”一个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我并没注意到是哪位同学的声音。

“哦,叶茸茸,请站起来阐述你的观点吧,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呢?”韩麦尔先生温和的示意道。

“……如果……如果我提前知道了爷爷会得癌症,我一定好好督促他,不要抽烟……”茸茸的声音逐渐低了下去,她的爷爷一个月前去世了,她为此一直很伤心。

“但是预知未来并不等于操纵未来,如果通过理解七肢桶们的思考方式而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能力,那么你预知到的未来就是那个唯一的目的地了,你只能看着自己走到那里,而并不能改变目的地的所在。不然那就不是你看到的未来了。”

我看到茸茸已经坐了下来,她一脸茫然的盯着韩麦尔老师,显然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回事。

“而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唯一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接受你未来的命运,并放弃掉你的自由意志。如果你可以自由选择,那么你便不可能预知未来,而如果你已经知道了未来,那么便不可能反抗命运,只能坦然接受。你们明白了么?”

真奇怪,今天听讲,这样难懂的东西,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原因让上头……”韩麦尔先生指了指上方,又无力的放下手,“让上头决定让你们去学习七文,而目前看来,在那之前,你们最后的一次自由意志大概只能用在选择接受这个决定还是放弃了上吧。”

“很可惜,似乎我们也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自由决定这件事情。”韩麦尔先生自嘲的笑笑,“真是太可悲了。”

他咬了咬嘴唇,“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先继续把课上完吧。”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继续讲解了《赠卫八处士》。他让我们跟着他一笔一划的写着,我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平时最闹腾的学生也不分心。窗台上野猫慢慢踩着梅花印,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猫咪也用七文写字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喂的野猫在窗外走来走去咪咪叫着!——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课上完了,他又让我们自己读写诗词。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语文课本,跟我们一起读写着中文。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室的下课铃声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自由意志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

来源于群里讨论时Ent的随口吐槽,顺手一改供大家一笑。PS:我才知道原来《最后一课》是胡适翻译的…

 4 ) 因即是果,果即是因的语言体系

《降临》改编自美国当代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你一生的故事》,是以语言学取胜的科幻小说,曾荣获1998年星云奖。科幻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先使整个设定令人信服,电影同原著一样,着重构建了第三类接触的对话体系,这套体系在小说中着笔墨太多。在电影中,它几乎也占满篇幅,然而这一切加法都是服务于做了减法的母女线,给予观众对未来部分的遐想。 影片对于外星生物和其语言系统的描述有别于以往,它的形象符合小说中的描绘——“看上去就像七条交叉的肢支起的一个桶。呈中心对称状,任一条肢都可当作手臂或是腿。”;“它的肢没有明显的关节,解剖学者猜它们是由脊椎骨构成的。”;“每边都有眼睛,每个方向都可称为‘前方’”。——人类将之称之为“七肢桶”,它们的形象超越了很多电影对于外星生物的想象,像站立行走的七爪章鱼,和人类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深喉系统。尽管也能发声,但在七肢桶的体系中,文字是更有效、直接、迅速的“语言”。 女主人公露易丝在与七肢桶的语言接触中,逐渐发现其语言结构与人类截然不同,它们的语言能同时表现因果。语言和文字是两套系统——文字不像人类文字那样呈线性时间,而是平面上的水墨符号(小说中是这么描绘的:“弗莱普和拉斯普贝里会堆砌符号,形成一个大集合,这样来写一句句子,这样形式的书写让我想起原始的象形文字”),没有前后关系,可以任意阅读(思维方式也是没有前因后果,可以任意看到“过去”和“未来”,目的是为完成“过程”)。所以它们能随心所欲支配文字,不消用语言表达,更不受线性时间控制,而它们发表的信息量多少取决于文字的大小。因为在非线性时间中这一切都是平行的。而人类的思维和文字,是有因才有果,是由线性导致的。电影中,那些像水墨画的文字,加上讲求因果,颇具佛家禅意的轮回意境。 所以影片也是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全片可以视作露易丝写给女儿汉娜的一封信,不过这封信是先讲果再究因,这也是该片故事结构的独到之处。编剧故意在电影伊始,就用极大的信息量和快速剪辑道出“你一生的故事”的结果,之后的正片才是起因,目的是为了完成“过程”。剧作上,故意模糊了起因与过程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的线性时间是编剧的伎俩,直到最后一刻,观众才明白首尾形成了一道环(汉娜'Hannah'的名字也是一道环)。其中埋藏的包袱、因果关系都安排在精确的情节点上,不像另一部讲述宿命论的海因莱因小说改编电影《前目的地\宿命》(Predestination)那样笨拙生硬的拼凑。 在露易丝研究七肢桶的语言体系时,编剧也在一步步铺陈她“学习”到了超越时间的语言,将未来的母女关系碎片化地渗透在她脑中。还没有意识到非线性叙事的观众,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未来,会认为这是回忆。露易丝预见了自己的未来,也遇见到女儿短暂的一生,她没有违抗命运试图改变未来,因为命运是不可阻挡的(片中,她也说过女儿是“不可阻挡的”)。因为,她所掌握的新语言,让她有了同七肢桶一样的思维方式,能同时看到“过去”和“未来”。既然知道了结局,还会去改变未来吗?完成“过程”才是目的。要知道,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也是为完成“过程”,它们看得比人类更加长远。露易丝改变尚将军看法的那场戏,同样是先遇见到结果(将军的解释和感谢),再透过结果去完成过程(用中文打那个电话)。 剧作上,对于未来(结果)做了留白的减法,因为一切都不用讲太透。作为观众,也完全可以通过“过程”去延展(想象)“起因”和“结果”,真正形成了一道环。 综上所述都是内在,影片外在对于语言系统和鸟蛋飞船的描绘也是引人入胜,那鬼魅的音乐更是推波助澜,甚至像是七肢桶语言的变奏。初登飞船时的引力戏,也打破了地平线构图,甚至还极好地运用了Dolly Zoom的变焦拍法,来表现内部空间的纵深透视和炫目。整个美术设定和气氛烘托极为出色,完美地将小说中的非线性文字(因为看小说感觉根本无法搬上银幕)用线性的影像表现了出来。

 5 ) 无语之途 | 原著粉的一滴眼泪

(预警:之前的日志搬过来的,有一些私货内容。)

上个周末,熊吉和我去看《奇异博士》。当影片最后,博士从港岛街头飞升至黑暗维度,与大Boss展开决战之时,他终于睡眼朦胧地问道,为什么黑暗维度里都是neuron?

大概因为博士是神经科学家?

呕,被你骗了。还以为是真neuroscientist呢,结果是神棍邪教。在格林威治村工作的真·神经科学家愤愤不平,头发揉得乱糟糟的,跟影片里有着豪车名表,意气风发的博士毫无相似之处。

这个是有点神棍......我讪讪道,一起去看《降临》吧?特德姜的小说改编,我给你看过的那篇......

不去不去,我要回去写paper!

于是我只得自己去。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科幻短篇之一。在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的黄金时代逝去之后,特德姜的作品以一种精巧纤细的架构,探讨着一些与人类自我无关的,深邃优美的问题。

然而我再一次失望了,但是也无可奈何。导演花了大力气来渲染与外星生命第一次接触的异质感,亲情的段落也让人动容。面对外星力量,各国竞争的段落隐约有铁幕理论的影子,但是小说本身最打动人心的内容,却在裁剪中被无声地舍弃了。

这是一部讲述语言学与人类心灵的电影吗?大多数人可能会这么认为,毕竟,观众是跟着作为主角的语言学女教授与外星生命相遇。在电影里,女主角发现的,外星人的语言特征成为了破解一切谜题的关键。

但是在小说里并非如此。那个花瓶样的物理学家,指出的几何光学中的费马原理,以及拓展出的物理学中各分支通用的变分原理,才是整部作品的基石所在。外星人的语言,只是变分原理的一个简单应用。而从变分原理可以引申出的,线性时间箭头在物理定律中的不必要性,经过文学性的包装后,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叙述方式。

而在电影里,物理学家和物理学一样,不过是一盘通俗易懂的影视大餐上的小小点缀。作为核心的现实理论甚至没有被提及,观众们只是惊叹于想象中的奇观,却忽视了,小说所描述的,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某种真实图景。

自哥白尼推翻地心说,历经五百年,绝对空间的概念才在普通人的心中渐渐破除。而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我们并不知道,要经历多久,那条一成不变的时间之河,才能在每个人的心中,被重新考量。

《你一生的故事》则在叩问这个问题。她的美感也正在于此。在我看来,凭空想象的奇观,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恨情仇,并不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的终极目的。最伟大的惊异感,永远都来自于,这个世界中我们无法理解,却又无比真实的那一面。

虽然,通往那一面的道路,长满了荆棘。

当我回到家,向熊吉抱怨时,他抽出本科时期的《代数学引论》。好好学学这个,比看那些电影强多了。

哼,我也是学过《简明线性代数》的!我不甘示弱,也抽出薄薄的一本。

你那都是奇技淫巧。需要理解一下世界的本质。熊吉不屑一顾。没学过抽象代数的人其实跟小猴子差不多,也就是会开开小汽车什么的......

切,你这么说,这世界上99.99......%的人都是猴子啦!我气不过辩解道,心里却隐隐约约地知道,他说的,都是真的。

学《简明线性代数》的那一年我大一。有一天,讲座通知说,晚上编写教材的老师会来讲两个小时的李代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选听。

那时候我们不过刚刚学到矩阵运算,同晚又有著名情歌王子来学校开演唱会,很是纠结了一阵,最后,还是去了那个昏暗的老教室。

那大概是我在本科阶段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清癯的老爷爷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完全能理解。

然而在之后的两个小时中,推演与变换就像枝叶一般绵密地生长,每一步都简洁优美,每一步也极其自然,甚至令人有一种感觉,这些枝叶本来就是长在那里的,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揭开覆盖其上的薄纱。

两个小时后,我看着黑板上的最终结果,说不出话来。从最简单的定义开始,构造出的,是复杂抽象,却又无比精巧的代数结构与理论,可以应用至现代最前沿的数理领域。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心智所能拥有的力量,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世界那一面摄人心魄的美丽。

就像电影里的小女孩有着物理学家的父亲,语言学家的母亲,人们,也是世界这两面结合而诞生的孩童。

然而父亲与母亲在某一时刻分道扬镳。在今天的大众媒体中,父亲的形象模糊,变形,寂寂无声。被父亲养育的一小群孩子踽踽独行,更多的孩子,则跟着母亲,观察着人世的变幻与内心的纠缠,不再关心父亲的意义,也不再听得懂来自那一面的,另一种描述世界的语言。

假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设成立,那么,在所有道路的尽头,我们并不确信,是否一切终将相遇。

而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无语之途。

 6 ) 电影与原著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电影会进行这样的改编?(附女儿的一生故事)

漫谈。除了对比电影与原著,还会聊一聊 1. 片中 “零和博弈”还能测试价值观? 2. 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是什么?3. 七肢桶的文字背后有何含义?4. 既然我看到了我人生的全部,我的人生又有何乐趣呢?还顺便展望了一下如果有续集会怎样。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在《一只孤独的船》中写道:“一只船孤独的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感谢豆友『谁也不是』的回复:莱蒙托夫的诗原名为《帆》,后经柴静和网友们的再加工变为上面这个版本。二度翻译,确实很美,详情请看知乎: //www.zhihu.com/question/41831242)

友情提醒:因为楼主很喜欢原著,所以本文细节尽我所能抠得比较细,文字比较啰嗦,不完善地方很多,请各位包涵。:D

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 电影和小说的主旨是什么?2. 为什么电影会进行这样的改编?

1. 表达主题的区别:

电影: 七肢桶降临带给人类的启示——沟通的重要性,人类要合作共生。

小说: 女主因研究七肢桶语言参透未来后的个人感触——人类的思考是遵循因果链的线性模式,从已知推测未知,我们活着希望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是假如你如七肢桶般知道未来会发生的一切,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

因为表达重心的根本区别,所以影片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改动。

1.1 叙述篇幅的改变

《降临 Arrival》改编自特德·姜(Ted Chiang)的《你一生的故事》。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本片对原著改编最大的地方——《降临》的重心是七肢桶来到地球以及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互动,类似神启;而《你一生的故事》则更关注母亲讲述女儿一生的故事。因此,电影大幅度削弱了女儿这条线。

片中女儿的故事大约闪现七八处,然而在文中却是与女主破译语言同时进行,穿插描写。更有趣的是,电影中突然闪现的女儿画面推动了女主理解七肢桶的文字。所以理解七肢桶的语言是根本的任务,理解它们的语言就能理解它们来地球的目的,就知道其实它们的语言是所谓的“武器”,因为按照它们语言思考就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也正是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让女主看见商将军的电话,以一己之力结束了可能的世界大战,创造了大一统的和平;而小说,更像是女主的回忆录,破译语言是正序,与女儿的故事是乱序,正因为理解了七肢桶的文字,女主对女儿和自己的故事有了更深的体悟。电影与小说刚好是反过来的。

PS:书中与女儿有关的情节我已附在文末。对理解母女人物形象以及应该如何带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1.2 电影加强了女主与军方的冲突,对应的是人类与外星人的冲突,本质上是强调了“沟通”对人类的重要性

1.2.1 什么是 “零和博弈”?

片中有个情节,女主和七肢桶互相学习,而鹰派代表商将军和七肢桶却在打麻将(下棋)。女主说,“下棋是零和博弈,不是你输就是我赢,背后反映了商将军的思想是对抗性的。”而女主始终是站在七肢桶一边,她认为七肢桶是善意的。所以在片中,她一直试图说服军方,一直在剥离军方强加给自己的束缚。

电影中有大量镜头描写主人公进入外星飞船前做的准备,又是穿防护服又是注射疫苗,回来就要清洗全身防止辐射危害。很明显,这些步骤让女主发自内心的疲劳;甚至为了和七肢桶近距离沟通,越过笼中鸟所在的警戒线,脱掉防护服,把手放到玻璃屏幕上。为什么女主敢相信七肢桶?第一,片中有小铺垫:七肢桶为了让人类进入飞船,特意把室内氧气量和重力调成适宜人类的,而且它们也不关飞船门。第二,更为本质的原因,女主本身更倾向于非零和博弈,所以她更愿意冒一些风险合作以确保双方都能达到利益最大化,而商将军他更倾向于先保存自己实力。

如果单看电影,在七肢桶确实无恶意的情况下,女主的确更为“高尚”,因为她敢于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实际生活中,这只是每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带有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你倾向于零和或者非零和不代表你品行好坏,只代表你有多愿意相信对方是善意的,但是我建议你和价值观相近的人在一起,尤其是喜欢非零和的人。不然在危机关头很大可能会被对方伤害。(具体案例以及想更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个人简介中的“游戏时间”,以后我会专门长文探讨。)

万幸的是,七肢桶的确无恶意,甚至为了保护女主把她从飞船里推了出来,但是自己也受伤了(这就是活生生的喜欢非零和的人面对喜欢零和的人的痛苦)。如果七肢桶是有恶意的,《降临》可能就成为下一个《独立日》。

以上情节都是电影新加的,小说里面只是一段对政府派来外交官的讽刺:

国务院派来一个代表,任务就是教训科学家。外交官说“它们从遥远的星际来到地球,一定肩负着某种使命。谢天谢地,它们的目的似乎不是征服地球。但如果他们的目的不是这个,其目的是什么?它们是采矿的?人类学家?传教士?无论其动机如何,它们都想得到什么。这一点我们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要向诸位强调一点:我们与七肢桶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对抗性的。如果我们双方处理得当,双方都能够成为赢家。”

此时男主不屑地说了句,“他们竟然还想创造非零和博弈?”

这就揭开了本段想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1.2.2 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是什么?

电影里描述得很简单,因为七肢桶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想把自己的语言作为礼物送给人类,以求人类能在三千年后帮助自己,顺便他们在逃离时还留下了一个超光速方程,但是被分为了12个部分,这就要求人类团结一致把方程拼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如果有《降临2》拍摄三千年后人类降临帮助七肢桶,有几个先决条件——第一,因为人类普遍掌握了七肢桶的文字,拥有了预测未来的能力,所以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不成问题,也就是能在帮助七肢桶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第二,人类能用超光速方程成功抵达七肢桶所在的星球。既然七肢桶通晓未来,所以也就知道人类必然成功的解救自己啦,所以《降临2》很大概率会是一个喜剧(讲的跟真的一样)。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我非常喜欢,也是新添的。电影中男女主第一次相遇是在飞机上。男主带着麦,女主没带,所以不清楚男主在说什么。后来男主通过手势告诉女主把耳机带上,用不同意女主书中“人类文明的基础是语言”开场。这段表现很有趣,就通过女主没带麦一个动作告诉观众——语言多重要,没有语言不懂对方的意思,甚至会误解。就比如片中商将军对七肢桶的误解,大家对“提供武器”的误解。这才是电影的魅力,寥寥几个镜头就说清观点。

但是在小说中,原文是:“语言学家不断询问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七肢桶的回答每次都是“来看”或者“来观察”。”人类怀着希望从七肢桶方面获得好处的目的,希望与七肢桶进行“礼物交换”。但是直至他们离开,女主都“没有弄明白它们为什么来,它们为什么走,为什么像这样行事。”

回到1.2.1外交官的话,“无论其动机如何,它们都想得到什么。这一点我们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男主不屑的姿态就告诉我们——你竟然还想从七肢桶那里得到好处?你怎么知道他们一定要得到些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站在效用论的基础上看待外星生物呢?长期以来,人类固有思维是工具论,有用所以存在。包括整个社会分工日渐完善,什么是分工?就像《摩登时代》那样,你专注的干一件事情,扭螺丝钉就扭螺丝钉,扭螺丝钉就扭成全球最好的。人不是人,而是一件能发挥作用的工具。人这样,为什么七肢桶也要这样呢?

对比电影和原文,身为观众,如果电影不赋予七肢桶来到地球的“意义”或者“目的”,就这么“看看”,这种开放性的结尾,你能接受么?或者说你能接受生命本身的无意义么?

这就到了本段想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1.2.3 七肢桶的文字背后有何含义?

《降临》最成功的地方,是尽最大努力让七肢桶文字语言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了荧幕上。看到抽象的文字变成如毛笔字画符般的图案时,我发自内心震惊了。影片对于七肢桶语言背后复杂哲学含义的呈现,也尽可能的简化而不失内涵——人类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而七肢桶是“同步并举的意识模式”。

很可惜的是,为了降低观众的理解障碍,电影大幅删去了科学家的“戏份”,而仅仅保留最后发现“时间”和方程。文中语言学家和科学家的地位是同等的,作用互补,男主也会教女主物理知识。

【以下原文很有趣,麻烦耐心看完,这段是装逼的好机会】

比如,男主说七肢桶的思维方式体现了费尔马最少时间律(光束实际选择的路线永远是最快的一条。大家都知道光在水中会发生折射,一折射看上去光到达水中某点的总路程就长了;然而光走到终点的时间却短了,也就是速度最快的路线。)

女主在和男主探讨该定律时,忽然明白,“这道光束,在选定路径出发之前,必得事先知道自己最终将在何处停止。”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思维意味着说话,因为两者是一套体系,但是对于七肢桶,思维不是通过声音表达的,而是一团图案;如果能像女主般熟稔的掌握,一下就能理解一个语义群,这种感觉就“像窗户玻璃上的雾气一样渐渐展开”。

“七肢桶的文字好像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它们几乎类似于佛教中帮助禅定的象征宇宙的几何图案。我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某种冥想状态。在我的冥想中,前因与后果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个体,而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二者不可分割的。观念与观念之间并不存在天生的、必然的排列顺序,没有所谓的‘思维之链’,循着一条固定的路线前进。在我的思维过程中,所有组成部分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没有哪一个念头具有优先权。如果有优先权这个说法,那么,所有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同的优先权。”
“人类是前后连贯的意识模式,七肢桶是同步并举的意识模式,它们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照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感知他们,有最大目的,也有最小目的。”

这么一说,七肢桶来到地球上也是有目的的呀?这不就跟你在前文说的1.2.2中七肢桶并不想得到什么有矛盾吗?文中有一句话,“语言与物理相同,也有因果和目的两种理解方法;从因果论上看,语言是发送信息的工具,因为我说了,所以你听见了;从目的论上看,语言使预先知道的计划成为现实。”

因为七肢桶知道自己注定要来到地球上,所以他们来到地球上。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未来成真。成真了有什么好处?不知道。谁让他们这么做?不知道。这种原因跟我们平时所说的“目的”是一个概念吗?我们所说的目的,总带有“获得”的含义,至少要为了什么吧,不管是对你好还是对她好还是对大家好?但是他们的“目的”,是否有“获得”是不清楚的。

再问这个问题一遍,身为观众,如果电影告诉你七肢桶的目的是这样的,你能接受么?

这就到了本段想要探讨的第四个问题。

1.4 既然我看到了我人生的全部,我的人生又有何乐趣呢?

影片中女主看到了自己和男主在一起结婚生子,她陪伴了女儿的成长,同时她又看到了女儿的死亡。因为把女儿的死亡告诉了男主,所以和男主分手。(男主显然没学会七肢桶的语言,不然他自己也能看到了;所以学门外语是多么重要)这个改编很聪明,因为原文并未说明原因。

未解释会让人很难受,就像你上厕所插队总要给对方一个理由吧,比如我真的憋不住了。尽管前面的人也不见得比你好哪去,但看到你那张狰狞的脸,很大程度他们会自己憋一憋的。

小说中,女主说,“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着而行,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文中再次开放,作者没有告诉你最大化还是最小化的是什么。我的理解,女主为何会选择拥抱自己必然的未来,即便是悲伤的,因为知道和体验是不一样的(具体说明可以见文末与女儿相关的情节)。女主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把预言变成真的。

但女主是有自由意志的啊,为什么不能改变未来呢?此处先撇开未来能不能改变这类深刻的问题。书中写道,“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预知未来改变了一个人,唤醒了她的紧迫感,使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必须严格遵照预言行事?”女主觉得她所看到的未来很重要,在与女儿的对话中她觉得有这样一个女儿很紧迫,所以她有紧迫感必须按照预言行事。(非常感谢豆友『侍小猫』对此点解释的质疑,的确牵强,我看书的时候也很疑惑。女主的这句话在文中就只出现了一次, 我觉得很重要,但是前后文都没有更深的提示了。 个人认为理解『紧迫性』三个字可能需要回答前文提到的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未来究竟能不能改变?如果女主不选择跟男主在一起是不是就能避免孩子去世?会不会结果更坏?女主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并没有机会去权衡利弊,我做什么选择未来会更好,她的每个决定可能都会影响整个人类的命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她能看到自己帮助人类度过了难关,这件事最为紧迫,她就决定按照预言行事了。但是因为作者想表述的还是『即便未来已成事实,但还是要好好过一生』这个主题,所以我不觉得作者想要探讨自由意志,或者说未来能否改变并不在这篇文章的设定内。我在此处谈到这点,是希望解释大伙看片可能普遍存在的疑问,因为我是被基友骂的狗血喷头的坚定的宿命论患者,所以我接受这个设定很容易很自然,但对一些朋友来说可能就比较困难了。希望看到更好的解释!谢谢!)

那么面对我们注定无法改变的未来,于人类而言就一定要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目的”。也许是幸福,也许是痛苦,但我所理解的“目的”,就是经历本身。或者像女主一样,她有一种紧迫感去实现这些悲伤与幸福。如序言诗中写的船般,她的存在不是为了寻找幸福,也不是为了逃避幸福,就是在既定的航线上,享受每一天的海浪与阳光。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耐心点,你的未来会来到你的面前,像只小狗一样躺在你的脚边,无论你是什么样,它都会理解你,爱你。”不幸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它们都是我作为人类个体要去体验的事情;我在我有限的光阴里,体会人生的全部,不管酸甜苦辣,不管结局如何,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完成了预言;就如同七肢桶来到地球一样。

作者在后记中表达得很明确,这篇文章算是我们给予自己的安慰——人类的命运难道不是预言吗?出生在哪里,什么样的环境,这些东西是由父母决定的,不是孩子。但是面对这些必然,即便不好,不是也得拿出千万分的勇气活下去吗?

某公号影评写道,对《降临》唯一不满的地方便是女主没有发挥改变命运的主动性。与此观点恰恰相反,我喜欢女主拥抱并珍视未来的态度,这恰恰是本片未落俗套的余韵之处。人类以一己蛮力改变的事情已经太多,能改变就意味着拥有主动权吗?更重要的是,女主所见的是女儿一生的故事,作为妈妈她能改变或“干涉”到何种程度呢?如果是把女儿救活,这就又陷入效用论的窠臼中——好像只有大团圆才是成功的,那些悲伤的经历,那些和女儿共同经历的枯燥的时光是不是就没意义了呢?

PS:关于为何女主选择接受未来的另一种观点:

帅气的腋毛(朋友,你选这个名字很帅啊):

关于女主为何依然选择生下女儿我有不同的看法。西方价值观里对每一个个体都无比重视,如同时空恋旅人(About Time)中Tim为拯救妹妹回到过去,却使自己原来的小孩变成了另一个小孩(2岁同样健康可爱),立刻选择再回去让妹妹碰到原来的车祸。即使都是自己的,每个小孩对于父母来说都是完全不同的。这部影片中女主的做法也许只是出于爱,在西方无比任性而珍贵的字。

1.5 总结:电影版在强调什么?

两相对比,电影版确实没有完全展现小说的丰富内涵。为什么不展现?请见后文。

《降临》故事内核其实非常好莱坞:(女)英雄完成破解外星人文字秘密的任务,并帮助地球人达成和解。女主在实现过程中遇到很多“矛盾”——比如文字本身的难度,比如和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对立。

女主与军方的对立——比如影片中女主在与韦伯上校第一次见面时电影中女主是被动的。首先镜头上我们是以韦伯上校的视角看到女主的,此时女主背面对着观众;后听到韦伯的声音,女主把电脑合上转过身来。整个环境中,上校一直是主动一方。情节安排更为明显,韦伯一直是发号施令者,他要求女主仅凭录音判断意思并扬言要去伯克利找其他候选人,女主为自己争取到机会。小说中女主先接到上校电话知道来意,之后主动与上校打招呼。上校的表现也非常有礼貌,尽管他还是非常严肃并且保持着对外星人的不信任,“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外星人对我们的了解。”

军方其实背后是民众。而女主是站在外星人立场上,认为外星人无害的。这就衍生到民众与外星人的对立:比如我们看到镜头前民众们打砸抢烧,整个画面氛围一直是紧张浓重的,乃至军人亲人打电话过来问“爸爸你会不会被外星人吃掉?”

2. 为什么这样改编?

正如1.5中所述,电影版的主旨是很清楚的,矛盾更激烈;小说会更耐人寻味一点,但是确实不好读。而且小说的整体质感非常像大型学术讨论会。这样搬上荧幕是不合适的。

电影从根本上讲,是线性思维的体现:观众很难说我看到后面还能倒回去,看书尽管我们的脑子还是线性思考但至少能翻回去,很多同志都有看书没看懂翻前面的习惯。电影过去就过去了,所以要简化矛盾情节人物,让所有的镜头尽量连接起来让观众看懂,甚至最好一两个镜头就能交代清楚,而且要直观。

就比如电影弱化了不直观的七肢桶声音系统:电影中女主说“人”时,七肢桶发出了声音,但后来女主证明单纯靠声音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随后电影抛弃了声音体系,只是简单说了“文字和声音无关”,转为完全的文字展现。而小说,对七肢桶的发声系统和发声方式有非常详细的描写,而且总是与文字系统同时出现;随着女主对七肢桶文字背后哲学含义的理解,越发明白了发声系统的薄弱,只是文字“薄弱的替代品”。

为什么要弱化声音系统呢?毕竟大家都是看电影不是听电影啊,声音怎么拍?好的商业电影一定都会有打破传统的创新之处,有些是在镜头表达上,有些是在叙事逻辑上给观众制造难度,但是这个难度一定是要在掌握范围内的可供解读的(比如诺兰的作品),不然大众肯定不买账。看不懂就说你装逼咯?票房就不好咯。

《降临》最伟大的地方是把《你一生的故事》改编上荧幕(这句话确实有些好笑)。

第一,很多人都说《降临》是硬科幻,因为它以语言学为基础,有较为严格的推理基础,并且整部电影都围绕两类生物语言的不同(人类线性、七肢桶同步)展开,很完整。Roland Bathes说,所谓的常识不过是历史的产物。那些我们认为是常识的东西,比如自幼习得的语言,大家是不会去探讨他为什么这样子的,你不会去问妈妈为什么喊你妈妈不喊你大妈对吧。而有些语言学家就是去探寻语言背后的逻辑和成为现在这副模样的原因。相信看过这部电影,很多人会对语言学感兴趣。这种科普是有价值的。

再说一层,大多数人所经历的人生是无意识的,所谓“浑浑噩噩后知后觉”,不知道每天自己为什么这么过,也没想过明天会怎样,或者说是“短视”的。人们都知道自己会有死亡的一天,但从没有想过是什么时候(因此便像我一样在凌晨打字消耗青春)。但是《降临》给大家开了个脑洞,如果你真的知道自己一生的故事,你会怎样度过呢?你会去拥抱你的宿命吗?

第二件是关于线性思维的,《降临》用极美的方式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告诉大家还有一种思维是同步的。人类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线性思维耽误的,比如歧视这事,直到现在不还有人弄人种崇拜吗?昨天我听我一个很好的朋友也是知乎一大咖跟我说人类高于其他生物,并且认为众生平等是很天真的观念时,我整个人都是EM的表情。特德·姜至少致力于告诉我们一点,还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你之前没见过吧,所以我们都别说谁幼稚了好吗。可能是对的,可能是错的,但是未实证都请尊重一下,毕竟注定要发生的故事也要我们自己去经历才能证实吧。

下面是评论区非常精彩的对『改编』的理解,放在此处,和朋友们一起欣赏一下:

来自豆友weiwei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棒的改编,棒的原因有二:
其一在于编剧将一本有点像科学研讨性质的小说改编成为一部通俗化的电影,“通俗化”是本片改编的难点,因为按原小说的结构直接改编也可以成立,但不会有人出千万以上的预算给你拍,文字性的探讨和描述来源于文字逻辑的魅力,电影的魅力在于显性的外部动作和症候性的含义表述(即对某种具有深意的概念,捕捉其征兆性的外部形态,不可能像读书那样把所有需要语言论述的含义都表达得很清楚,有点像给病人看病,观众是站在医生的角度通过病人的病态表征判断其内在机理);
其二,是将小说中引用的科学原理做了电影化的解释,这也是第一点“通俗化”的基础,并且比“通俗化”更加难,比如小说表述的是女主角通过外星语言而获得非线思维,这个可以通过一句话表述,也可以再辅以文字讨论、解释来描绘?再比如小说中的这种非线思维的产生源自外星人和地球人理解的本末倒置,也就是原著所强调的“因果”的前后关系,以上两点在小说中便运用“费马原理”加以解释,通过男女主角的对话和佐证来反复推测并得出结论,而电影是不可能有小说这样的容量和耐心去表达这一原理和引申过程,但电影并没有放弃对这一层面的表述,并且恰恰用了很电影化的方式来进行表达——穿插于线性叙事中的非线性叙事,以及“始即终、终即始”的圆形闭合结构,尤其是影片最后一部分的剪辑,已经把电影的时空自由运用到了一定极致,所以,以线性思维理解,那么只能看到电影内的既定的内容,你从故事本身很难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因果表达,它更像是一个有些文艺气息的好莱坞类型电影;然而你如果用非线思维来理解就容易的多,电影表现的时空只是整个因果链中的一部分,假设你把电影里的这条非线时空循环播放几遍,你会发现它内在的逻辑呼应强调的其实就是小说所要表达的现在与未来的逻辑关系,甚至无需运用累述的“费马原理”来加以解释,并且在表达“面对已知的命运选择拥抱和接受”这一主旨上,来得比小说更加通彻,因为这一点的表达是建立在叙事时空自由基础上的,而这正是小说无法直观做到的,它需要更多的解释和概念补充来在读者脑中形成这样的因果体系,而电影则可以直观地表达时空的断裂、重组,进而表达原著中的因果逻辑,进而阐释其人文主题——摈弃小说的理性线性,发扬电影的感性自由,正是这部电影改编令人激赏的地方。

楼主总结一下,weiwei老师所说的第二点就是电影通过非线性的影像表达很好的完成了解释了原著中的『费马定理』。之后楼主问了weiwei老师第一点所说的『显性的外部动作和症候性的含义表达』的具体含义,weiwei老师的回复如下:

这个好像没有具体的论述,但在电影相关的书籍里大多会谈到,尤其是在讲述电影本体的章节里,比如《电影的形式和风格》里提到其照相亲近性即对客观事物的记录本性、《电影是什么》里开篇关于记录和本体以及改编的论述、《走向真正的电影》对于MOTION PICTURE的阐释以及电影如何捕捉动作事件外部形态来产生含义等等,这些理论都指向了电影媒介对外部形态的的记录属性 这些是我在上学时老师经常强调的地方,就是媒介本身属性所能发挥的功能和局限,电影无法直接象文字那样直接表述具体的理论和深度(当然用电影拍摄一个人读书说教也行,这一点在《走向真正的电影》里有谈及),它只能通过外部的形象动作来表现事件和概念,但这不代表电影无法象小说文字那样表述隐藏在人类大脑中的概念和情感的深度,也就是涉及到症候性——医生给病人看病的例子我觉得就很好,如果是文字逻辑,那么读者等同于没有见到病人的医生,他了解病情的方式是看病人的病例;而电影观众则看不到病例,但是他们是直接看到病人形象,通过病人的面色、症状反应得到自己的理解,好的电影改编是可以让观众通过病人的症状得到和病例(小说文字)一样的结果,甚至可以比文字描述的更具体,比如可以更明确地看到病人的痛苦以及病症的轻重程度 回到《降临》,如果把小说中关于费马原理或者是科学原理的阐述部分比作那份“病例”,那么电影利用视觉信号重组而构成的非线叙事(这一点在片尾的剪辑部分以及头尾部分的呼应中尤为明显),便是给观众提供的病人形象,让观众通过症候性的现象去窥探影片内在的本质,从而获得看“病例”等价的结果,甚至是比看“病例”更大的冲击,从电影对文学的改编来说,这部电影比单纯将文字视觉化(比如影片对原著的和外星人沟通过程简化、文字形象化、用和将军的对话表达获得非线思维的能力等)要更加高级,也更能体现影像和文字之间的转化 至于很多人诟病的废弃“费马原理”而改成女博士和将军通话来解释其获得同步能力的问题,这或多或少让观众分散了对本片利用电影元素改编的妙处,观众也大多纠结情节本身的内容,只是这一内容影片也表达了,而增加中国将军的情节我认为完全是出于“通俗化”,建立戏剧冲突和让普通人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而存在的,而另外一点就是“当你知道未来如何你还会遵循预设前进吗”,我想任何人在知道自己未来的每一步和结果后,都不会按照预设程序前进吧,人毕竟不是光,人是有意识的,或者说人无法站在光的意识上去理解这一层物理命题,这是原著里的悖论,小说给了物理上的解释,但读者和观众是在用人的思维去看待这一物理命题,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都难以在这方面让观者达成一个满意的理解,如果只用“主人公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这就造成主题先行让人无法和人物同感,而这也是我认为电影改编更好的地方,因为他选择性地忽略了小说里过于详细迂回的细节解释,而以一种情绪化的感性态度来解读这一主题,即便你无法真正和人物感同身受,你也或多或少会领略到影片呈现出的悲悯无奈下的坚强隐忍。

楼主总结一下,假设原著《你一生的故事》是一份“病例”,你通过看病历可以了解病因;假设《降临》是一个“病人”,你能看到病人的样子。如果通过看病人的样子能让你了解到病因,甚至获得比直接看病历更多的认知,那就是成功的改编。

来自豆友 saintdump

电影这么改编也是为了更大的格局/场面和更强烈的戏剧冲突(人类生死存亡),实际上也是对非零和博弈的政治性图解,虽然编得比较脸谱化(无论是人物还是行为),但补充了原著没能展开的经典命题,即如何面对Alien可能的威胁,which是非常现实和必须面对的。
另一个点是,电影抓住了原著中一个比较隐含的精髓之处,就是乱序的女儿线实际上不是随意闪回的,而是围绕着一些关键词或言行的,比如“非零和博弈”,现实中开会时提到的词影响了未来(女儿问自己),反之亦然,这很符合“感知所有事件”的设定,语言泛化到了行动,成为围绕关键事件、关键节点的表征,并充实它们,就像雾气凝固成形。


女儿一生的故事线(正序版):

1. 结婚两年后:

某一个溶溶月色下,妈妈对爸爸说想要跳舞。之后爸爸问,“你想要个孩子吗?”小说里写到,“你的父亲很快便会向我提出那个问题,这将是我们夫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刻,我希望专注倾听,记下每一个细节。”同时,这也是小说的开篇。

2. 刚刚学会走路:

女儿学会走路,就像妈妈证明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多么不平等。每次女儿擦破,妈妈感觉自己也疼,但神经中枢却管不了女儿乱跑。“一想到你忘情的笑声,我的心脏便会幸福的收缩起来。”

3. 三岁阶段(以下片段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二三岁(3.1):

爸爸和妈妈卖掉了第一所房子。

三岁(3.2):

女儿到了睡觉时间不困,一直问妈妈为什么要上床。妈妈说,“因为睡觉的时候到了,你非上床不可。我是你妈妈你必须睡觉。”女主年轻的时候曾想一定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结果自己还是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妈妈。

三岁(3.3);

女儿想从厨房台子上拉一条洗碗巾,妈妈想拽住,但女儿还是摔门上了。妈妈和爸爸把女儿紧紧搂着送到急诊室。

4. 五岁:

女儿在幼儿园语言习得的轶事。女儿跟妈妈说她的好朋友要当“伴”(Can I be made of honor),妈妈问当什么“伴”;女儿说好朋友的姐姐要出嫁了,妈妈说原来是“伴娘”啊(Can I be maid of honor);接下来女儿就问,“我可以当伴娘吗?”

5. 六岁:

全家陪爸爸去夏威夷加餐会议,女儿大声哭号,“我现在就想去夏威夷。”妈妈说,“有时候等待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了等待,到时候会觉得更好玩。”

(细想妈妈的经历,会觉得这句话很有趣。女主的一生都在等待那些必然的事情,对她而言当时是否觉得更好玩呢?)

6. 十二岁:

女儿有一天问妈妈为什么会有自己,“你们生我,完全是为了找个不花钱的用人。”妈妈说,“十三年前我就知道大约在这个时候地毯需要打扫了,生个孩子做事看来最省钱最方便。”

(妈妈看似的玩笑话,但确实是真的。妈妈能看到未来,没事不要惹妈妈。)

7. 十三岁:

妈妈带女儿去买衣服,女儿想要信用卡,妈妈说门都没有。女儿不想让朋友看见自己和妈妈一起逛街,妈妈不愿意,女儿脾气大作说,“凡是让我高兴的事,你绝对不做!你一点都不关心我!”妈妈心想,“没多久前你还喜欢和我一起逛街。你成长的速度太快了,永远比我想象的快一步。”

(必然知道结果,为何还要经历呢?因为知道和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能看到未来,也无法体会到当时幸福有多幸福,痛苦有多痛苦。)

8. 十四岁:

片中的零和博弈故事。妈妈让女儿打电话给爸爸,女儿那时候跟爸爸不太合得来,就让妈妈打,“自从你跟爸爸分手,我连做作业都找不到什么人帮忙。”妈妈心想,“什么稀奇古怪的事你都可以归结到我和你父亲离婚。”后来妈妈想起来了这个词,女儿抱住妈妈说,“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妈妈。”

(大多数人,如林黛玉般情情,喜欢对自己有情的,但很少的人如贾宝玉般情不情,可能父母算是后者吧。前一分钟,女儿还对妈妈生气;后一分钟就说妈妈真好,因为妈妈发挥作用了呀。终归到底,人类还是逃离不开“自私”的本质和有用的概念。当然,这没什么不对,大家都是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故事如此打动人心的原因。)

9. 十五岁:

女儿不敢相信爸爸竟然会那么不厌其烦地问自己当时约会的男孩的情况。她模仿爸爸的语气道,“你知道他当时怎么说的吗?他说,十来岁的小伙子心里想什么,我清楚得很。要他说,好像我自己不知道一样!他就希望我是一个小娃娃,自从我长出乳房,他就不知道拿我怎么办才好。”妈妈告诉女儿,“别顶撞爸爸,你的发育确实把爸爸吓了一跳,我会让你知道我爸爸花了多少时间才适应我的。”

10. 十六岁暑假:

相亲,妈妈相亲。妈妈,女儿和女儿的朋友等妈妈的男友。女儿说,“要是觉得妈妈的男友不错,就说天气好;觉得不行就说天气差。”妈妈“义正言辞”表示拒绝这个方案。女儿见到妈妈新男友后看上去挺满意的,她的好友问,“你觉得今天天气怎样?”女儿说,“要我说,今晚准火辣。”妈妈的新男友一脸疑惑,“我觉得今晚挺凉快的。”女儿一本正经回答道,“妈,幸好你今晚穿的不多,跟天气挺合拍的。”

11. 高二(十七岁):

女儿跟妈妈说昨晚在派对上喝得酩酊大醉,妈妈极力装出没有大惊小怪但是却被女儿一眼看穿,“你像我这么大时还不是一样,你又不是不知道。”妈妈心里想的是,“其实我没有喝到酩酊大醉,但我也知道,如果我这么说,你会以为我撒谎,也会不尊重我。……这件事将再一次提醒我,你不是我的复制品。你是一个奇迹,是我每天的快乐,但我不能自称为你唯一的创造者。”

(豆瓣阅读上有位朋友在最后一句话下留言,问这是做父母的体会么?个人观点,其实天下大部分做父母的都是无意识的,根本想不到这句话,想到了也不见得能发自内心的做到;正是因为女主的经历与常人不同,能看见未来,所以女主的想法就比较单纯了,因为再怎么做也无法改变孩子在某个岁数死亡的命运,也知道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就不会抱有那么多的期待,让孩子以孩子本来的面貌成长。)

12. 大学毕业:

妈妈和男友,爸爸和女友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妈妈沉浸在女儿长大成人的惊奇中,没想到当年的小不点竟然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女人。毕业之后,女儿找到一份财务分析师的工作。妈妈不理解女儿为什么对钱那么感兴趣,但是妈妈没有抱怨,因为当年她的母亲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不愿意安安稳稳当个高中英语教师。“只要你开心快乐,我就会心满意足。

(因为知道女儿未来每个瞬间,尤其是最后的“悲剧”,所以更会因女儿的快乐而感到满足吧。就像去图书馆借书一样,因为确切地知道失去的时刻,所以更为珍惜。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福气”。)

13. 二十五岁去世:

妈妈和爸爸的关系已经非常冷淡,大概一年只通一个电话。可是当接到登山救援队发现了女孩的遗体的电话时,妈妈做的头一件事还是打电话给爸爸。

14. 离开人世后:

妈妈卖掉了第二所房子。妈妈和另一个男人搬进农场,而爸爸和妈妈不记得名字的女人在一起生活。

妈妈总是做梦梦到带着三岁的女儿爬山,结果女儿自己从包里出来往上爬,妈妈够不到。

乱序版先写了女儿的出生,接着写了女儿的死,中间的故事随着原文对七肢桶预言的理解而推动。

在结尾处,文章回到开头,“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着而行,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于是接受了男主的邀请,生了个孩子。

最后附送书中女主最喜欢的笑话,内容有孩子的应该一下就看明白了——

“我从前听一个喜剧演员说过一个笑话:“我拿不准是不是该要个孩子。一个朋友有孩子,于是我问她,‘如果我有了孩子,等他们长大后,会不会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幸都怪罪我?’那个朋友大笑起来,‘会不会?别天真了你。”
这是我最喜欢的笑话。”


『楼主喜欢的回复』版块:

这是楼主最喜欢的部分,非常主观,也非常任性。因为我猜想大多数朋友都是没有时间读回复的,所以楼主就精选些我很喜欢的回复给大家,各个角度的都有,欢迎大家看到之后讨论~谢谢各位朋友的智慧!

1. 关于电影不采用费马原理的解释:

BruceLau ——

不采用费马原理的解释一是避免中间破解语言的过程过于冗长,保证节奏的连续性,毕竟很多没听过这个原理的观众会更加摸不着头脑,;二是费马原理用在这里解释有科学性错误,只能粗略的说明一下,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解读完全是另一回事。

2. 为什么中方会被设定成为鹰派:

Davetranslator ——

我觉得电影把中方将军设定为鹰派以及用麻将这种零和游戏作为中方对待外星人态度这点很有趣,个人感觉有映射当下某些西方右翼对中国态度。

也许会绽放——

我权当恭维了,因为电影里面中国带头对抗七肢桶,各国纷纷效仿,美国大军都撑不下去准备撤营了

3. 联想到三体以及是否团状思维会让人更为超脱:

树下的我们——

这个影评让我想到了三体,三体文明远比地球发达,但担心地球技术大爆炸灭掉自己,所以要先灭掉地球;而七肢桶预见到“三千年后会需要地球人帮助”(强弱调换位置了),它们想的却是给地球人提供“礼物”。团状思维的人在三观上是不是更有境界一些?我觉得,大概是因为他们瞬间就明悟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于人生命运有全面感悟,俗一点讲,活得更超脱一些吧。相应的,当下的行动反而能表达更多的善意,不像线性思维的人那么汲汲于利益吧。

4. 电影表达的重点因人的感觉而异:

Pack——

看到看头说重心不同我同意,但是其实小说里表达的那些在电影里还是挺明显的?至少我比较关心这些关于思维的东西。其实主要是每个人的观影侧重点不同。虽然电影侧重合作沟通,但其实我看完更在意语言决定论这个东西…

5. 女主为什么选择接受未来:

也许会绽放——

至少我看电影的时候,并不认为女主是因为有紧迫感才必须遵循必然的未来。而是因为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女儿,所以当男主问她想不想生个孩子的时候,她说想。正如电影尾声女主说,虽然已经提前知晓未来,以及它的走向,我亦无所畏惧,并且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看到那里我真的哭了很久。

楼主很喜欢上文中的这句话『虽然我已经知晓未来及它的走向,我亦无所畏惧,并且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向死而生,也是这个道理。

6. 关于未来不能改变的一个物理学解释:

王大坤——

有种量子理论叫切片宇宙,所谓时间也是不连续的切片,所谓自由意志也不过是量子物理的结果,外星人来地球和女主的未来都是已经确定的,自由意志并不能改变。

7. 关于文末笑话的三种解释:

张十三和他的基友江浮欢——

基友马上有第二个孩子,对于那个笑话,他在纠结孩子到底“会不会”认为生自己出来受了罪。(楼主翻译一下就是『会不会?』用完全的疑问语气读,基友非常善良,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爸爸。)
我单身,我觉得作为父母,想这么远真是多虑了,孩子根本不会想到父母。(楼主翻译一下就是『会不会?』用不可置否的语气读,觉得问这个问题本身很搞笑,因为孩子根本不会想。)

楼主没孩子,楼主提供的第三种读法是『会,不会?』不会是反问语气,意思就是肯定会怪罪的啊。借鉴的经验就是前文女儿和妈妈的对话,女儿确实把锅全抛给妈妈了。

 短评

感触最深的是这一句话.我们的语言跟我们的文化一样混乱。

7分钟前
  • 力荐

实名反驳最赞说是比较失败的改编,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看的科幻片

12分钟前
  • 小雀斑饲养员
  • 力荐

“大豆价格将第三个月继续下跌。”

17分钟前
  • 猪大腿
  • 力荐

原著的核心还是保留了,拍得唯美忧伤。还是想吐槽中国部分,艾米亚当斯那句中文到底是什么鬼?

22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Hannah,你知道吗,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23分钟前
  • 筷喜旺
  • 力荐

开头5分钟就瞬间入戏,情绪渲染太到位了,以至于飞船降临、语言沟通都略显沉闷,好在最后又把开头的情绪推到顶点……切入点极小,而主题极大,绝对不是今年的《星际穿越》《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更像《生命之树》。如果你已知故事的开头和结局,还会享受其中的过程吗?生活是个周而复始的命题。

2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维伦纽瓦就是这么克制,深沉而内敛,观感就像小时候我们好奇地进入一个未知山洞一般,头尾形成闭合的环。整个故事里,科幻只是外壳,母女情感才是真正的哲学的内核。导演刚开始就简洁的铺陈出情感楔子,然后直接进入故事,干脆,打破时间线,并留下想象空间。4

30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我特么就想知道那句中文是什么

35分钟前
  • 不问七年
  • 还行

特德-姜的这部小说并不适合被视觉化,但目前的处理确实深得原作的意境。外星人的语言犹如东方水墨的闲笔,如雾如烟,瞬间呈现一切意义旋即消散。它讲述了沟通与隔绝,我们都被困在某一种自以为是的文明和偏见之中,它呼吁沟通和交流,它拆解了时间。与其说它是科幻,不如说它更像哲学。

40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商将军竟然能听懂女主说的中文,商将军才是了不起的语言奇才!

42分钟前
  • 志大无胸
  • 还行

氛围不错,音乐也不错,很小的一个科幻片,明知结局仍要前行的旅程。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不是最好的科幻片,但是最好的科幻文艺片。维伦纽瓦不管接手什么题材,总能不动声色的把它变成自己的风格。因为没读过原著,反而get到了那种一眼望穿时间长河的悲哀。PS如果这片是太空神棍片,那“星际穿越”岂不是...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莱坞主导话语权时代,外星人开口便是英语,这部以纯语言学角度切入,探讨不同物种和个体间的情感关系,以及线性时间和自由意志的悖论,岁月流逝不枉此生。全片基调神秘唯美舒缓忧伤,将抽象情感以梦幻般具象视觉符号表达。开幕至今看的五部居然都涉及中国,且都作为强权他者形象被提及,科幻更如此。

4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外星人教你书法 美国人教你说中文

50分钟前
  • Okami_Bear
  • 力荐

2016年,是四川人的胜利之年:1.川普当上美国总统,向全美国推广四川式普通话,2.年度大片《降临》里,外星人来袭,中国官方的第一反应是邀请他们玩四川国粹:打麻将。四川,全宇宙的中心。

52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究竟是礼物还是诅咒。掌握看透生死的本领,到底是福音还是灾祸。人类如婴孩腔体似子宫,慕光而行习得他族之语,泼墨般的圆承载着复杂信息,回环非线性的时间又曾在哪个节点,碰撞出新生。你从睡梦中醒来,读懂了异星的谶语,悟到了爱人的离开。你的一生看得到终点,却走不出时间。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在人性这个古老的命题上,它讲的依旧是“如果”的问题,如果你能预见未来所有的悲伤,你会怎么做?你会如何去面对,如何选择生活?有些人会逃避,有些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点点滴滴,很有哲学意味。这只是电影要讲的一部分,关于语言和沟通的缺点同样引人深思,导演的反类型处理更加的高明且作者化。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比小说更神棍,文艺版克苏鲁。外星人:我们来打... 中国人:打麻将啦!美国人:打仗啦!Louise:打字?外星人:打...打个招呼。美国人这次从中国人和毛子手里救下地球,表示维护世界和平还要靠我。

58分钟前
  • Zipporah
  • 还行

娓娓道来的一部科幻片,Amy那段中文真的不考虑配个字幕么。。。

1小时前
  • 克劳迪卡佛
  • 推荐

3.5 一开始挺玄的,结果格局越来越小,看完想想这都算不上啥科幻片了,其实是个被问过很多遍的问题“假如明知未来会由幸福走向黑暗,你还会不会选择同一条路”这样一个本质小清新… 跟外星人尝试沟通这大设定并不新鲜,而且故事讲着讲着真有点神棍了,还好整体氛围还算真诚吧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