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1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2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3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4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5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6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13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14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15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16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17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18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19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4 04:04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个贫穷而又破败的社区之中,莉拉(卢多维卡·纳斯蒂 Ludovica Nasti 饰)和爱莲娜(艾丽莎·德尔·杰尼奥 Elisa del Genio 饰)从小就生活在那里。莉拉出生在一个专制的家庭之中,父亲是一名鞋匠。虽然莉拉在班级里是公认的天才少女,但是在父亲的坚持之下,莉拉最终放弃了学业,在鞋店里成为了帮工。  和莉拉不同,爱莲娜在家人和老师的支持之下继续求学,虽然和莉拉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但爱莲娜的目光始终凝聚在莉拉的身上。在十六岁那一年,莉拉嫁给了苦苦追求她的富家子弟斯代凡诺(乔万尼·阿穆拉 Giovanni Amura 饰),可是等待着她的却并非美好的婚姻生活。

 长篇影评

 1 ) 细说天才女友·第五集:鞋

“你就这么说出来了吗?这么美好的事,你就这么说出来了吗?”莉拉木然地扭过头去,望见正在吹口哨的疯寡妇。终究她的嘴角缓慢地浮起最真挚的笑意,“那很好,那很好。”

细说天才女友·第一集:娃娃

细说天才女友·第二集:钱

细说天才女友·第三集:嬗变

细说天才女友·第四集:边界消失

第一场:好梦睡已醒

寒风呼号,地上已经铺上薄薄一层细雪,衰败的街区一片萧索,空无一人,肃杀的冬日降临了。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房子,灰色的街道,伴着苍凉的旁白,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莉拉的处境和心情。固定在公共区域的镜头仿佛一个巨大的命运之轮或者时钟,只是并没有齿轮转动或是时针行走的迹象,仿佛这里的生命都是停滞不行、无声无息的。

圣诞节后,她不再去鞋匠铺上班,整天窝在家里。曾经她也做过靠“塞鲁罗牌”皮鞋赚钱的美梦,可是她适可而止地清醒了。他们的鞋子技术上没有过关,这意味着他们靠自己连一双完美的样品都很难做出来。而父亲,是不会支持他们的。她对致富赚钱的热情已经消退了,这不是个好的兆头。在这样的环境,没有希望,怎么活下去?怎么再重新焕发那样灼亮的眼神?

更让她失望的当然是哥哥,他的愚蠢、妄想、疯狂、狂热,让他显得那样的无可救药。他还是不能止住那已经破灭的幻梦,在冷烬中寻找火星。

这天是意大利的主显节,传说中女巫会从烟囱进屋送上一份礼物。早晨莉拉醒来,发现床前有一只长筒袜,捏着鼓鼓的袜子,她缓缓露出甜蜜的微笑,因为哥哥送她礼物了,说明哥哥在跟她和解,不再生她的气了。

莉拉走到餐桌上,倒出礼物,滚出来的却是几颗木炭疙瘩,两人间的关系还是僵的。她气呼呼的摆放家人的餐具,但是里诺的位子前没有放碗。母亲给里诺摆碗,也被她又拿到橱柜里。

里诺得意洋洋地走了出来,因为自己成功捉弄了莉拉,出了一口被她看低的恶气。结果两人一通对骂,打了一架。

爸爸出场了,如果不看他的表情,听他的台词,你会觉得他很高兴,可是事实上他一点笑容也没有,表情冰冷。原来里诺不知死活,将那双兄妹俩合做的样品鞋送给了父亲。

可是里诺却以为父亲真的在称赞自己。里诺看着莉拉的眼神似乎在说:瞧,我说了我行的。

他看不出父亲穿着鞋,在屋子里走的时候,咬了一下牙,他在忍着怒火。

当父亲转身过来说鞋子很舒服的时候,是笑着的,可是他是用鼻子在冷笑,他的眼睛里面也流露出悲凉的神情,似乎在说:这个不自量力的孬种。

转眼之间,父亲神色大变,面目狰狞,他砸碎了儿子可怜的幻梦,正如当初无情摔碎莉拉继续上学的卑微梦想一样。

这个男人,当他认为他的子女怀揣着非分的妄想时,他就会悲愤起来,那殴打和痛骂的神情似乎是在说,他有责任代替神祗来教训自己不甘于卑贱命运的孩子们,他的愤怒中带有一种十分认命的悲剧意味。他的愚蠢让他认为他的子女也只配得上愚昧。这是穷人自身的悲剧。

父亲的态度让里诺彻底心碎了,他简直想立刻自杀。

这时两个不明所以的小儿子闯进了厨房,他们提着装了礼物的长筒袜,懵懂的神情莫名有一丝喜感,恍然不知眼前上演的就是自己今后的命运。悲剧中的一丝笑意,岂不更让人伤感吗?

莉拉将鞋子重新装进盒子里,高高地放好了。其实她是珍重这双鞋的,这是她亲自设计图纸,全程参与制作的高雅的皮鞋,这其中凝聚着她那曾经在她双眼灼热燃烧的金钱和自由的美梦。虽然梦醒了,可是她并不舍得扔掉梦的证据。她会将梦好好放起,只是再也不碰。

第二场:世情沉如磐

埃莲娜的课堂上,授课老师手中握着钢笔,有一下没一下敲着讲桌,百无聊赖,双眼出神。学生们都紧张地屏息凝视,只有对学习完全不上心的零分差生吉诺在底下偷笑。

考试考砸了的阿方索站在讲台上,委屈地抽泣起来,他还低着头看了台下的埃莲娜一眼,眼神似乎透着自卑。这不由让人想起在小学的时候,那次学习竞赛的场景,当时他输了比赛时也是一副委屈得要哭的表情。这个善良却柔弱的孩子,性格还是没变。

这时吉诺笑出了声,埃莲娜厌恶地看了他一眼。

阿方索下去后,老师大声地表扬了埃莲娜的作文。我们发现她并不是很兴奋,原来这篇作文写的是狄多女王,作文的观点其实是莉拉和埃莲娜聊天时说出来的。她这时想的大概是,坐在教室享受这份荣耀的应该是天才的莉拉吧!

阿方索回望了一眼埃莲娜,埃莲娜轻轻笑了,阿方索又自卑地低下了头。这个镜头是和之前埃莲娜希腊语课上被同学嘲笑时,阿方索回头冲她搞怪一笑的镜头相照应的,只是这次角色调换了过来。但是两人之间温情脉脉的友情却在电视剧中寥寥几句闲笔中得到了展现,这是我很佩服的手法。中国现在的电视剧已经丢掉了这种技法,其实中国古典文学中就具备了这种笔法,比如我喜欢读的《水浒传》就经常使用,古人给它取了个曼妙的名字:草蛇灰线。

放学后埃莲娜日常尾随尼诺,二货吉诺追上来,埃莲娜指责了吉诺课堂上的失礼,冷冷地跟他分了手。从当初的“饥不择食”,到现在的果断断绝关系,在成长为独立女性的路上,埃莲娜在前行。

在莉拉的家里,埃莲娜告诉她自己的作文受到表扬的事,她想让处于灰色阴霾中的莉拉也能分享到这份快乐,可是莉拉沉默了。

从对话得知,莉拉也不去图书馆借书了,她说读书让她头疼,谁会在乎书籍啊?她放弃了追求知识。在这样无望的环境下追求智慧,的确是挺虚妄的。生活中那些沉重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已经将她压得喘不过气了。

第三场:谁慰我心忧

最近一件让莉拉心烦意乱的事情是:一周之内她收到了两份表白。

第一份来自木匠的儿子帕斯卡莱。镜头回溯到表白当天的情景。面对突如其来的订婚请求,莉拉毫无防备。

莉拉不想伤害帕斯卡莱,她用轻柔的声音告诉帕斯卡莱:“我喜欢你,但和我喜欢安东尼奥、恩佐一样,我喜欢所有人,就像喜欢里诺一样。”

“可我对你和卡梅拉的喜欢不一样。”

帕斯卡莱伤心地离开了。

你把我的当哥哥,可我不把你当妹妹。

第二份表白,来自纨绔子弟与黑帮分子马尔切洛。

莉拉对他可就不会客气了,尽显潇飒泼辣。马尔切洛开着车显摆,她就讽刺他,你是住在车里吗?

马尔切洛下车追上来,温驯得如一条好狗,就舞会上的事向她道歉。莉拉冷言以对。这时马尔切洛表白了,用上了老土的梦中求婚法,那神情更是酒不醉人他先醉了。莉拉怼得漂亮:

——在梦里,我答应你了吗?

——是。

——那证明是梦不假。

莉拉更狠狠“问候”了马尔切洛并及家人。如今她深知索拉拉家的罪恶本质,肆意欺侮女性的行为,和烟花跨年之夜的放枪之举,更让她对他这个人深恶痛绝。以她从小就嫉恶如仇的性格,怎么可能接受这种人——为了讨好莉拉,他甚至将锅甩到弟弟身上(虽说枪的确不是他开的,但是他下的命令)。

可是这家伙不死心,成天纠缠莉拉,所以莉拉现在总在家里躲着他。

莉拉边跟埃莲娜说话,边在熨里诺的衣服,可见她不生哥哥气了,想和哥哥修复关系。

可是莉拉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泥沼中。她问埃莲娜:

——你是不是觉得我有什么问题?我会让人做错误的事。

她说,里诺又开始对她温和起来,劝她一起做鞋子,他的狂想更大了,他要买车,买电视,急不可耐。

莉拉说“她会让人做错事”,意思是她认为是自己将里诺引入了歧途,当初她也对制鞋狂热过,设计草图都是她画的,这个点子可能也是她出的,她也曾勾勒出那么一副美好的蓝图:

——今天做两双,明天四双,一个月三十双,一年做四百双。将来我们会开一个机械化的鞋厂,至少有五十名工人——塞鲁罗鞋厂。

里诺沾上这个美梦以后,就此上瘾,而且越来越瘾大,一发不可收。

莉拉告诉埃莲娜,里诺邀请她星期天去市区吃冰淇淋。这当然是意图讨好妹妹,希望妹妹支持他,和他继续做以潮鞋发家的美梦。

埃莲娜劝莉拉答应里诺,并愿意陪同莉拉一起出去玩。埃莲娜感觉到最近莉拉过得太苦闷了,她是在鼓励莉拉接触外界。

这让人想起在小的时候,莉拉总是鼓励(虽然方法上带着恐吓、欺骗)埃莲娜迈出安全区,去地下库房捡娃娃,去找黑帮老大阿奇勒的麻烦,去奔向遥远的天边看海。

如今,轮到埃莲娜鼓励困境中的莉拉。友谊中双方的鼓励和宽慰,充满人性中的光辉与温情,人性的恶和人世的苦,在这一刻都显得如此渺小微茫。

这一刻音乐也是温情脉脉的,两人温柔地相视而笑,友情的能量在这对视中悄然完成化学转换,化作继续前进的动力。

第四场:一败涂地者

进市区后第一个画面是停车场上密密麻麻的汽车,这让人不由想到索拉拉兄弟成天开着到处招摇晃荡的那辆小车。可是在这里,这种车数不胜数。贫民区的渺小无望,更深一层。

这是莉拉第一次进城,谁能想到,莉拉这样出色的性情,长这么大了,竟然才第一次走出贫民区,来到城区。她竟然从来没有想过要出来走走。这让人想到童年看海的那一回,当莉拉走过那座桥洞,她就开始颤抖,目光不再坚定,半途中天空中的乌云令她频频回顾那不断远离的贫民区,最终她还是转身跑回去了。

相比莉拉,童年的埃莲娜却没有这种彷徨,她一路上都拥有那样单纯而柔和的坚定,她始终望着前方,虽然那条笔直的路上除了地平线别无一物,可是她兴冲冲地往前走下去。

上高中后,埃莲娜的学校就已经在市区了,她离贫民区更加地远了,可是莉拉还住在贫民区的房子里,每天在鞋匠铺干活。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会惊讶地发现自从埃莲娜上中学后,剧中就就很少再直接表现埃莲娜待在贫民区家中的情景。这不正是暗示她离这个贫穷的社区和家庭,越来越遥远了吗?

埃莲娜注定是要离去的,莉拉却还在原地,这条悲情之线,隐隐可见。

走下巴士,莉拉一身朴素却修身漂亮的衣裳,她的头发也精心梳理过了,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显得高贵。

同行的有埃莲娜,里诺,帕斯卡莱,还有卡梅拉。

(下车后帕斯卡莱提起一个那不勒斯国王雕像的梗,我不知道什么意思,希望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告知)

一行五人正愉快地散步,几声鸣笛却让人不愉快了,索拉拉兄弟开着车掠过,后座上坐着吉耀拉和艾达。两个女孩子坐在车中都在笑着,自觉高人一等。艾达更是可悲,当初被索拉拉兄弟欺负了,她是哭着回来的,自己哥哥也被他们欺负了,她还甘愿跟着索拉拉兄弟混,并且嘲笑步行的莉拉等人,好个宁可坐在宝马车中哭的女生。相比莉拉对马尔切洛的透彻认识,冷眼相拒,女性的明智或愚昧,高尚或堕落,一望可知。

索拉拉兄弟的出现相当扫兴,大家想买了冰淇淋就回去,莉拉那坦然自在的个人魅力却开始散射,她欢快地坚持痛痛快快地玩下去。恢复活泼的莉拉有说有笑,撞到一个擦鞋的小摊,穿着高跟鞋的她脚底拌蒜,一声惊呼,屁股向后,平沙落雁(连续看十遍,看一遍笑一遍)。

莉拉忽然看见一座宫殿一般奢华的大商场,众人都自惭形秽,可是莉拉无比坚定(每次看到她坚定的表情,我都能想到她小时候,那是莉拉一贯的坚定),她非此不去。

莉拉说:你是觉得我很丑吗?

帕斯卡莱说:你倒不丑(意思是我们丑)。

埃莲娜和卡梅拉低头看了看自己,有些自卑,像在说:我丑咯?

步入商场即飘来悠扬的琴声,上流绅士、淑妇谈笑风生,往来自若,无一个身上不写着“富有和高贵”。

橱柜中的电视机,音响设备,晾在人体模型上的西装,吃饭有琴师伴奏,无一处不是物质文明与消费社会的体现。

我忍不住自我冷嘲一声,看到这里你才恍然发现,原来这部剧的时代不是中世纪,不是前现代,而是货真价实的现代社会。讽刺的是,这先进的物质文明与那贫穷的社区仅一车之遥。这里的一切就仿佛一座与世隔绝的富丽堂皇的温室,仿佛与其毗邻的贫民区是另一个世界,或者索性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泡影。两个世界并行不悖,天长地久,互不打扰,好生谐和!

可是如今,贫贱的灰姑娘闯进了美轮美奂的水晶宫,坦然不惧,她手擎着冰淇淋,顾盼生辉,仿佛和逛菜市场没有两样。卡梅拉高望穹顶心生怯怯,心气难平的里诺愤愤地吐着烟,帕斯卡莱望着莉拉的背影好是敬慕,更觉得自己配不上她了。而莉拉只是闲庭信步,任意流连。

抽雪茄的人物却为灰姑娘的风采惊绝了。可是灰姑娘说:

——这些人都很一般啊;街区那些自以为能耐的家伙更是不值一提。

这个灰姑娘,她在大庭广众之下嘲笑那矫然作态的贵妇人。那些为华丽衣裳覆盖的皮囊,在她眼中无甚可观。

迎面走来一对情侣,男的傻笨呆高,女的像只表情可笑的笨鸟,通体蓝服,头上还戴着一顶绿色的小圆帽(如果留意的话,这对情侣在之前的镜头中出现过,他们伫立在挂置西装的橱窗之前观看)。

里诺出言嘲笑了女人的帽子,被他们听得清清楚楚。男人回过身来称里诺为“贱民”。里诺暴怒,十分粗鲁地将他揍了一顿。他之所以如此失控,是因为那个男人戳中了他最痛的痛点。他就是不甘心再做一个穷人,他要赚大钱,他要买车买电视机,过富人生活。可是他办不到,没有一点办法,他的爸爸和妹妹也都看不起他。偏偏这个家伙过来撒盐,他将胸中的怒火全撒在了这个倒霉蛋身上。

里诺的行为让莉拉十分失望,她大发雷霆,痛骂里诺“狗屎”。

里诺反过来大声斥责莉拉总是给他带来麻烦,总是自以为是,总是不听他的话——他觉得莉拉说做鞋就做鞋,说不做了就不做了,说鞋子质量不行就不行,一切从来都不由他说了算。他感到沮丧,而且懊恼,积压在心底的对莉拉的怨愤现在一股脑宣泄出来了。

莉拉什么也不说了,任他责骂,她又开始自责了,觉得里诺变成这样有自己的责任(就是前面她对埃莲娜说的:她会让人做错事)。

第五场:灵魂剩几钱

里诺不肯同莉拉一起回去,莉拉劝他,他声称自己是大哥,就得听他的。他的自尊心已经脆弱到极点。莉拉被埃莲娜劝回去了。

坐到车上,莉拉对着两个女友骂了一句里诺“混蛋”。这时候卡梅拉的话很有意思:“他该怎样做?他想让我们回去是因为不想再节外生枝。”听她的语气,她是向着里诺那边,指责莉拉的。作为与莉拉截然不同的女性,卡梅拉、艾达、吉耀拉在剧中充当的都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反面”形象,虽然她们品性不同,但是她们共同的特征是:禁锢于男权社会,自我意识淡薄。

——莉拉对兄长的忠告和怒其不争,在卡梅拉这里是行不通的,她认为莉拉是在冒犯里诺,僭越了本分。

看见里诺被人报复,莉拉奋不顾身地上去相救。她对兄长多恨,正是因为对他有多爱。

索拉拉兄弟路过,取出铁棍解了围。里诺让索拉拉兄弟送莉拉回去。

在索拉拉兄弟的车上,艾达和吉耀拉抱怨莉拉三人侵占了她们的空间,吉耀拉骂莉拉是雪貂脸(我搜了一下,雪貂很可爱)。

吉耀拉让马尔切洛停车,米凯莱和她对视一眼,心领神会地让哥哥停车,吉耀拉走到副驾驶位,坐上了米凯莱的腿,两个开始一路缠绵。吉耀拉在炫耀,她觉得自己比车厢后的莉拉、埃莲娜强多了。埃莲娜还有些害羞,莉拉看都不看她。

马尔切洛从后视镜中找莉拉搭话,他自然是心中欲念升起。马尔切洛问是否去兜风,谁都知道“兜风”的含义,莉拉当然不会答应。艾达倒像毒品上瘾,连说要去。

吉耀拉、艾达都已经在男权社会中异化了,她们彻底丧失了自身的独立人格(或者说从来没有过),成为了男性和金权的庸属,并以能够置身其中为荣耀。

莉拉坚决在离家还远的地方(似乎就是童年看海经过的桥墩下)就下了车,马尔切洛很失望地看着鸽子飞了。

第六场:欲念如魔障

莉拉边在楼顶晾衣服,边同埃莲娜谈新的变化。马尔切洛现在频频光顾她家的店铺,不仅讨好莉拉,还讨好里诺,他帮里诺隐瞒打架的事情,成天在她家吹嘘自己。为这件事,父亲第一次夸了里诺:“这是你生平做的第一件好事,跟马尔切洛·索拉拉做朋友。”

莉拉说:“所有人都疯了。”紧随里诺的前尘,莉拉的父亲也走进了粉红色迷梦,显然他不自量力地想沾索拉拉家的光,而全然忘却了对方是黑帮,放高利贷,欺压贫民。

下楼后,莉拉发现马尔切洛坐在她家餐桌前,不停讨好她父亲。而父亲脸上洋溢着难得的笑。

莉拉对马尔切洛的献媚丝毫不理,她走进厨房,得知母亲在为马尔切洛准备晚餐,声称要将蟑螂药放进他的碗里。母亲认为她应该高兴才是,埃莲娜也附和。我觉得如果马尔切洛追求的是埃莲娜,埃莲娜可没法像莉拉这样坚决不从。莉拉经历的“边界消失”,埃莲娜还不曾深刻体会。在感情上,她从小就没有莉拉看得仔细、透彻,在诗人和疯寡妇的问题上她就一直糊里糊涂,终究为此付出代价。

在用餐时,马尔切洛开始编故事讨好莉拉父亲,将他捧得连是非黑白都不分了,反过来称赞马尔切洛的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因为里诺和马尔切洛成了朋友,里诺的地位在他眼中也忽然升高了,他笑着夸了里诺两句。一个愚昧而势利的贫民形象在此确立。

马尔切洛开始吹嘘自家的家族创业史,说索拉拉点心房从零开始,发展到现在,全那不勒斯的人都来吃他家的点心。

莉拉毫不留情地揶揄他的夸张之辞,父亲愤怒地盯着她,想发脾气,母亲用目光制止了他。

莉拉好整以暇,满脸嘲笑的神情,看着马尔切洛继续装逼,宣扬自己的财富观。是怎样的厚颜无耻,让他有勇气将自家的黑金历史说得这么清白高尚?

显然里诺跟马尔切洛说了皮鞋的事,让马尔切洛为他撑腰,向他父亲说这件事很有价值,马尔切洛为了能得到莉拉自然答应了。马尔切洛提出自己要试穿这双鞋。见马尔切洛如此说,里诺的父亲也不好再反对,改变了立场。

父亲和兄长命令她拿出藏起来的皮鞋,莉拉平静地离席而去,采取无声的抗议。莉拉一去不回,马尔切洛只好忍着怒气,失望而归。里诺同他道别,他也不再理睬。很明显,马尔切洛根本不在乎里诺,和他的什么皮鞋之梦。他只是想利用里诺获取莉拉的芳心,当发现里诺毫无用处时,他就将里诺弃之如敝履了。

埃莲娜告辞后,发现莉拉坐在楼梯上,双手抱着装着那双皮鞋的盒子,好像在呵护着一件心爱之物。这双鞋也凝聚着她的心血,因此她才会珍藏起来,而且绝不让它沾染马尔切洛这种人的气息。

埃莲娜不想让莉拉被家庭暴力,她陪着莉拉回到家中。两人的关系,和以前相比,已经越发地倒置了,埃莲娜是那个更有能力出手帮助对方的人。

可是进屋后,莉拉还是被父兄训斥了,他们表情扭曲,肢体夸张,像要吃下她。不仅如此,他们还为那缥缈无踪的致富之梦发生了内讧。

母亲难以忍受的一声悲叫,才让这两个着魔的人冷静一点。

埃莲娜低下头,看见那双鞋静静地待在地上,无知无觉又无辜的样子。谁能想到当初莉拉画出它时,迎来的是这样的后果。原本,她代表着莉拉挣钱和逃离的希望。如今,它只是一个制造矛盾与痛苦的不祥之物。

看到莉拉一家暂告平静下来,埃莲娜默默退出来,合上了门。那门好似一整块厚厚的黑暗,将光整个罩住。莉拉在门内,她在门外。埃莲娜离开,画面暗下去,莉拉好像永远关在了里面。这又是一个透出宿命气息的镜头。

第七场:一鸟独徘徊

近景固定镜头给到橱窗中一双精美的皮鞋上,还是那双阴魂不散的皮鞋。鞋架下方竖着一块手写的牌子:赛鲁罗牌皮鞋。一个脆弱荒凉的名字,因为它的命运是:仅此一双。

马尔切洛高大阴鸷的身形入镜,他的目光仿佛有太高的热量,以至于橱窗中的皮鞋都虚化掉了。是啊,这双皮鞋对他而言,不值一提,他压根没将它放在眼中。一个穷人的美梦,对他这种人而言,那真是痴狂可笑的。

莉拉,才是她的目标。

马尔切洛想了一想,盘算着怎么说莉拉的事,之后走了进去,在莉拉父兄期待的目光之下,他试穿了那双皮鞋。他没有再赞赏那双鞋,语气委婉但充满不可抗拒的威严,否定了那双皮鞋。

马尔切洛和索拉拉家是什么人?放高利贷,开黑市,欺压穷人。现在他们突然善心大发,要帮助一个没有本钱的穷人家做买卖,开销路了吗?这简直好比狼把自己的肉喂给羊吃。可是父子二人就是看不清这样简单的真相。

马尔切洛出去了,又酝酿了好一会儿,终于决定单刀直入了,他已经失去耐心。看到马尔切洛又走进来,里诺兴高采烈地说,我们会把鞋子做得更好的!

马尔切洛看都不看他一眼,径直走向莉拉的父亲:我想娶你的女儿。

一旁的里诺气鼓鼓地,失望透顶,忙活了半天,原来整件事和他的皮鞋没有半分钱的关系。他寄托在马尔切洛身上的梦想悄无声息地再次破灭,只是这次,破灭得连一丝波纹都没有。

莉拉的父亲费尔南多却笑了,他才不关心皮鞋品牌的事,女儿嫁给有钱人,不照样傍大腿吗?而且,岂不是傍得更紧更轻松?

其实马尔切洛心里也是紧张的,他担心自己没有满足费尔南多的心意,对方会不高兴。当看到费尔南多同意时,他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场景转到莉拉家中,父母充当说客,劝她从了马尔切洛。莉拉坚决地延续了她的抗争。这样一个人的抗争,这么苦,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呢?

最后一个画面母亲农奇亚悲哀的眼睛中蕴含着什么?她能理解莉拉吗?我想起在莉拉小学的末尾,奥利维耶罗老师为了能让莉拉的天赋不浪费掉,请了农奇亚来办公室,苦心劝说她让孩子升学。

农奇亚知道,上学当然是好事,她向老师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个观点。但是她同样冷静地向老师分析家境的艰苦:全家就靠一间鞋匠铺维持一大家子,丈夫还要资助父母和妹妹。

她相当认命,因为她没有能力,没有地位,生计是头等也是唯一重要的事。她平静地对老师说:女士,我真的明白。可是你觉得我对我丈夫说,她就会改变主意吗?你觉得我的女儿,一个女孩,会像一个小姐一样去上学,而她的兄弟都得去工作吗?可能在你们家是这样的,但在我们家不是。

一番话比丘吉尔的宣战演讲更具说服力,因为绝望是最强悍的声音。

认命的农奇亚在剧中从来没有反抗过一回,也没有帮女儿说过什么,她只是做个卑微的女人,顺从的妻子,并且尽量让家人和睦相处。真不知道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母和兄长,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女儿,这样一个妹妹。好比顽石中蹦出了美猴王。

我们几乎可以说,绝境中的天赋是一味毒药。世间没有兵家地,为何偏会孙武才?

婚姻,是莉拉继教育问题之后,面临的又一场苦战。创作者简直把女性最苦的事浓缩并压迫在莉拉一个人身上了。这一次,莉拉的抗争会成功吗?是壮烈地牺牲?还是平静地溃败?

音乐:阿刁——赵雷

第八场:一鸟翔入海

最苦的是,连最得力的战友也要离她而去了,这场战役,她只能一个人来打。

旁白中交代了这一切,莉拉和埃莲娜私下有过倾诉和交流,埃莲娜发誓坚决支持她进行抗争。可是……冬雪消逝,六月到来的时候,埃莲娜要离开了。

埃莲娜来到奥利维耶罗老师家,将自己出色的成绩单交给这个一直关心她的小学老师,老师患了流感,身体不太好,也没有以前那样健康,但是她很高兴。她还要继续帮助埃莲娜前行,远离这座贫民区。

奥利维耶罗老师向埃莲娜说,她有一个表妹在伊斯基亚岛,伊斯基亚岛是意大利本土之外的一座火山岛屿,那里有温泉、沙滩、阳光、葡萄酒。那里,四面环海。

奥利维耶罗希望埃莲娜能够去伊斯基亚岛住一段时间,晒晒太阳,游游泳,把身体养好。

埃莲娜望向挂在老师家中的那幅风景画,原来当初在老师家中补课时就看到的这幅画,就是伊斯基亚岛。这个伏笔在第二集就埋下了。我这才感觉到,当时她就对大海有多么向往。

可是她现在梦想终于要实现,她的心情却不会再像当初奔向遥不可及的大海时那样兴奋,因为她知道,每当她前行一站,她回头望的时候,莉拉都依旧站在始发站,灯火晦暗,风雨如磐,她终会看不见她。

奥利维耶罗老师深情地说:

“埃莲娜,你一定要离开这里。”

老师再也没提过莉拉了,但是谁都知道她望着埃莲娜的时候,她望着的,是两个女孩。

我现在越来越能体会老师对莉拉和埃莲娜的情感,虽然她是一个观念偏激的人,脑子里等级森严,但是她真的希望埃莲娜能走出去。她总在关键时刻,有力地推上一把。因为已经失陷了一人,现在的每一把,她都用了双倍的力。

奥利维耶罗拜访埃莲娜父母,让他们同意了让埃莲娜去伊斯基亚的事。埃莲娜还来不及高兴,反而陷在羞愧之中。她不知道该怎么向正孤苦奋战的莉拉解释她的抽身离去。

莉拉听到埃莲娜要去伊斯基亚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你要去游泳了吗?”这比任何一句责骂的话都让埃莲娜羞愧。

“你就这么说出来了吗?这么美好的事,你就这么说出来了吗?”

莉拉的心情,我真的无法感知,也无能言说。幻灭?绝望?无助?悲痛?没有好的词能形容。

这时的一个镜头是意味深长的。莉拉无言地扭过头去,然后她望见了吹着口哨,从阳光下漫步而过的疯寡妇梅丽娜,她显得那么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任何心事。

这个镜头是什么意思?是说莉拉此时也希望自己变得像疯寡妇一样,这样才能麻木精神,解脱她心灵的苦痛吗?

还是说,这个镜头有着更幽深的命运的况味。

我斗胆而言。“莉拉—梅丽娜”这是本剧刻意构建的一组人物关系。表面上看,她们没有直接接触,可能话都没说过。可是从第一集到现在,我们都能够发现,影视镜头让这两个人之间有一种含蓄微妙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一般都是从莉拉的视线出发,与之形成的。一个天才,一个疯子;一个抗争者,一个疯寡妇;一个要自决命运的女性,一个被爱情毁灭的女人。她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我不敢过分地妄加揣测。这样说吧。我以为莉拉和疯寡妇在造型设计上有些“像”。她们在贫民区的着装都是一身的黑色,她们的头发也都是正好披肩的微卷。这是否是外形上的一种隐喻?

疯寡妇或许是一个符号,她代表作者心中对这个社会最可怜的一种女性的表述。

她燃烧过爱情,虽然这爱不轨也不值,可这是爱。她无法抓住它,只能在被离弃的命运中发出短暂的哀嚎,尔后陷入漫长无际的“等待”。

是啊,我觉得她是在等待。她并不是完全地疯嘛,在烟花之夜,她同样在楼顶和大家庆祝新年,神志清醒。尤其在收到诗人多纳托的诗集时,她喜不自禁地奔走呼告,那么恬不知耻地真情、痴情。

可她的爱情是无比脆弱的,她的生命只有这一样东西发光。我们记得在她丈夫死后,多纳托向她致哀时她的表情,就好像枯木逢春,仿佛她的生命只在这一刻才能燃烧。而当多纳托的手从她手中挣脱,她立刻陷入无穷地灰灭。

她的人生也是依附在一个男人身上才能活的,就像爬山虎,它没有躯干,一定要靠那堵墙来决定它的躯壳和高度。墙塌了,就趴伏于泥涂,没有丝毫勇气与能力再爬起来。

莉拉所做的抗争,就是在说:我不要这样,我不要这样!

可是她一直在输,对照埃莲娜的不断远走,就越显得她溃退的狼狈了。目前,并没有看出她有赢的希望。虽然她才十几岁,她是否会就此沉沦下去呢?

没有希望的抵抗是很累的,我看到了莉拉的疲惫。她看着疯寡妇的背影,她是否在恐惧,害怕她看穿了自己命运的结局?她会放弃抵抗吗?

“那很好,那很好。”莉拉终究是为埃莲娜高兴的,她沧桑的眼睛里已没有燃烧着好胜心的嫉妒(游戏的悬殊越来越大,好胜还有什么用呢),只有对女友的欣慰(让我怎么相信这是未成年人的故事)。

从莉拉的眼神中,埃莲娜知道,莉拉谅解了自己的远离,她也终于敢迎上莉拉的眼神,露出微笑来。

母亲送埃莲娜来到了港口,一路絮絮叨叨地叮嘱着一切。告诉埃莲娜小时候你是游过泳的,饭后和来了月经后不要下水,还可笑地担忧如果坐船遇到风暴可怎么才好(这说明她没坐过船)?这是她对女儿的爱意流露得最直白的一次。轮船即将启动,母亲站在岸上最后叮嘱:

——不要跟生人说话,注意安全。

我忽然想起,埃莲娜初潮后,一个人在卫生间哭着清洗内衣,母亲恶声恶气地训诫她:

——从现在起,记得锁门。

注意安全,记得锁门。

欢迎并感谢您转发分享!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想说的话。

点此关注豆列,全集剧评全收入

细说天才女友·第六集:岛

细说天才女友·第七集:未婚夫

细说天才女友·第八集:承诺

 2 ) 从豆瓣9.0飚至9.4!HBO出手,拯救你的年末剧荒

时值年末,欧美各大权威媒体的「年度十强」也如约和观众们见面。

这边厢由《电影手册》和《名利场》甄选的最佳电影Top10刚刚出炉,就在上周,《时代周刊》也评出了2018年度十佳剧集

放眼望去,榜单中仅有一部非英语作品,开局即战果傲人,被封为HBO继《权力的游戏》和《西部世界》以来的又一大王牌——

《我的天才女友》

L'amica geniale

前两集于9月初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播,据闻放映结束时,观众给予了长达十分钟的起立鼓掌。

烂番茄新鲜度94%

资源正式流出后,豆瓣评分从9.0飙至9.4,与《权力的游戏》前几季难分伯仲。

如此卓越的口碑,自然要归功于原著打下的良好基础。

剧集改编自“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同名小说,首发于2011年,出版后在意大利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引发了如潮好评。

《我的天才女友》意文版

这套小说有多火呢?世界著名文学杂志《格兰塔》曾这样形容:

“如果你还没读过费兰特,就好比你在1856年还没读过《包法利夫人》。”

在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FerranteFever#(费兰特热)一跃成为当时最火爆的标签,晒埃莱娜·费兰特小说封面的照片迭出不穷,累计超过1万张。

腐兰兰,希拉里和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都是它的铁粉

这部现象级巨作还间接带动了那不勒斯的旅游热,有些披萨店甚至卖起了“费兰特披萨”

中文版在201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同样颇受关注,迅速在国内圈了一大批书粉。

风头如此强劲,凭什么?

“那不勒斯系列”讲述了在上世纪50年代的意大利,两个出生于贫困城区的女孩一起成长的故事。

温顺乖巧的埃莱娜,市政门房的女儿,聪明,漂亮,平时在班上深受老师喜爱,属于模范优等生,长辈口中“隔壁家的孩子”

个性反叛的莉拉,鞋匠的女儿,家境贫寒,却天赋超强,自学掌握了拼写和四位数运算,与年龄不相符的心智让人咋舌。

和乖乖女埃莱娜不同,这个总是顶着头乱发的假小子,一旦发起威来,连男孩都不是对手。

社会我莉姐,人狠路子野

她们身在两个世界,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看起来绝无交集的可能。

但,奇妙的地方恰在于,我们总是被那些跟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吸引。

埃莱娜向往莉拉身上的决断力,和那股野马脱缰般的冲劲。她开始靠近莉拉,陪她冲男孩儿们丢石子,把布娃娃丢进地窖,一起看《小妇人》学习写作。

啪!友谊就这样盖了章。

与此同时,两个小姑娘也在暗中较劲,极力想超越对方,成为那个更加幸运,优秀的人。

岂料,这样亦敌亦友的关系一维持便是半个世纪。

获赞“神还原”的同名剧集,从开场第一个镜头跳出,便与原著保持着严丝合缝的对接:

已是白头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的电话,得知莉拉突然人间蒸发,还抹掉了自己留存的所有痕迹。

这让她心绪难平,于是打开电脑,决心记录下自己脑海中关于莉拉,关于这位“天才女友”的一切。

坊间流传着一句话:“HBO出品,必属精品。”

《我的天才女友》以教科书级的布景和拍摄手法,再次印证了这一真理。

跟随埃莱娜的旁白,和充满电影质感的画面,我们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坐落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某个贫穷社区。

一向壕气的HBO,为了复原战后的那不勒斯,请来150名工作人员,耗时100多天,专门搭建了一个超过21万平方英尺的“那不勒斯”。

这儿是莉拉和埃莱娜终其一生想要逃离的“庶民的世界”,从街面到寓所,镜头移过的每一寸都沾满了灰暗、粗粝的生活气息,破败感扑面而来。

聚居在此的多为底层民众,干着木匠、鞋匠、水果贩一类毫无尊严的营生。对他们而言,每天上演的暴力和争吵已是家常便饭。

从被地头蛇骗走店铺的穷人,因宣泄不满挨揍:

女邻居为了男人互相撕扯:

到一桩离奇的谋杀案。

几近于活生生的黑帮电影。

贫富分化,男权压迫,性别歧视……这座摇摆动荡的小镇,折射的是一整座城市,乃至国家和时代的缩影。

而两个女主人公,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出身卑微的她们,有着远超同辈的眼界和野心:渴求知识,渴求自由,渴求逃出这个窒息的牢笼,去往外面的世界,肆意冒险。

第二集中,莉拉突然萌生了翘课去海边的念头。原本畏怯的埃莱娜经不住小伙伴劝说,答应和她一块儿同行。

走到半途中,莉拉却犹豫了。

没看到海的两人最终抱憾而归,埃莱娜还被跛脚母亲暴打了一顿。

这次失败的出逃,冥冥中预示了她们各自命运的走向。

埃莱娜的父亲在女儿软磨硬泡下,答应供她继续读书,前提是她要足够风光,给家里长脸。

而莉拉就没这好运了,她有个极度蛮横、专制的父亲,在和女儿拌嘴时,一怒之下将其扔出窗外,看得人莫不牙痒。

就这样,一个以全A成绩升入中学,一个却提早告别课堂,成了兄长鞋铺的帮工。

看到这,观众肯定要发出“家门不幸”的感叹。

但反抗无果的莉拉,并未就此妥协。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这么句台词: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翼太过耀眼」

用来形容倔强的莉拉,实属再贴切不过。

趁着打工的空隙,她偷偷学习、读书、创作小说,还用化名在图书馆拼命借书,拿下了年度评比的第一名,比在校念书的埃莱娜还要勤奋。

埃莱娜还没上高中,她就已经开始自学古希腊语。

富人家的纨绔子弟公然欺侮镇上女孩,同龄人都被蒙在鼓里,只有她一语道破真相。

埃莱娜被骚扰时,她立刻挺身而出,吓跑了两个不良少年。

如果说在费兰特的原著中,知识是女性赖以生存、推翻宿命的武器,能让谷底的人看到希望。

那么莉拉的努力足以证明,和这种高等教育比起来,不断寻求突破困境的方法,构建自我觉醒是何等重要。

我们总爱将成长过程中的性格缺陷、挫败经历甩锅给父母,光是近年来的荧屏上,对原生家庭的指控便屡见不鲜。

最典型的,便是《梅尔罗斯》里卷福饰演的上流公子哥,饱受童年阴影的“毒害”,只能依靠酗酒、嗑药来麻痹自己,活得恍如一具行尸走肉。

莉拉同样有一个糟糕的家庭,尽管她智力超群,却注定要与「底层庶民」的身份绑在一起,听从家人的差遣和指使,连婚事也不能擅作主张。

但这种悬崖边的生活,并未隔绝她心中对广阔天地的憧憬。

这朵淤泥中开出的花,不仅救赎了自己,也鼓舞着埃莱娜逆流而上,挺直腰杆做人。

作为一部讲述女性抗争的史诗,《我的天才女友》今朝得以影像化,无疑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末路狂花》开创了女性公路电影的先河

从曾经的《末路狂花》,到当下《摔跤吧!爸爸》,《嘉年华》等类型片,对于女性处境的反思和讨论渐成气候,得到了多样而丰满的诠释。

而《我的天才女友》更是将这一题材发扬光大,通过跨越半个世纪的友情和战争,传递出女性间相互仰慕、信任的力量。

看到剧中的两位小演员登场时,书迷们纷纷惊呼:“简直像从书里走出来的。”

殊不知,为了找到符合原著气质、精通那不勒斯方言的演员,主创团队辗转于意大利南部,面试了近9000名儿童,才从中筛出四位主演。

而这四名演员,几乎都是没有任何演出经验的“素人”。

导演萨维利奥•科斯坦佐现年43岁,曾凭借《饥饿的心》等电影屡获金狮奖提名,尤其是改编自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同名小说的电影《质数的孤独》。

威尼斯红毯,导演(右二)携四位主演亮相

事实上,早在2007年,科斯坦佐就和费兰特有过互动。

当时他想改编费兰特的一本小说《迷失的女儿》,可惜受制于种种因素,合作最终告吹,但他们此后并未切断邮件往来。

9年后,费兰特的出版商主动通过电话联系上他,称小说家希望由他来执导《我的天才女友》。

一位才华横溢、吃透原著的导演,加上作者本人钦定,这样的“王炸”组合想不赢都难。

经由科斯坦佐掌镜,书本中私密、细腻而又抽象化的描写,被逐帧转译为精准生动的影像,从每集片头的家庭私照开始,将人拖入一个文字无法抵达的世界。

开篇用合影介绍人物

难怪原著粉看了,激动得疯狂爆灯。

在数不尽的细节烘托下,那座灰蓝色的小城跃然于眼前,其中也有费兰特与导演线上交流、介入每个环节的功劳。

有趣的是,当你翻开《我的天才女友》这本书的扉页,或是点开任何一个网址,找不到任何关于她本人的照片抑或生平介绍。

因为,“埃莱娜·费兰特”不过是一个笔名,一个替身。至于作家的真实姓名(甚至性别),迄今仍然成谜。

Who is Elena Ferrante?

从发表处女作《讨厌的爱》(1995)开始,费兰特便多年保持神秘,从未公开露过面。她曾在《巴黎评论》的访谈中解释了持续匿名对写作的重要性:

“开始我害怕从自己的安全壳里钻出来,选择匿名是因为怯懦,后来,我感受到了媒体的恶意,他们对于我的作品根本不关心,总是凭借作家的声名来评价一本书;而且很多有名的意大利作家都在高校任教,好像文学不能借助文本自身来展示其严肃性,而只能靠外部声誉获得认可。

这种作者面孔的缺席,与书中强烈的自传色彩相交融,令读者和包括《纽约客》、《纽约时报》、《卫报》在内的媒体产生诸多猜想,更为其输出了无尽的谈资。

2015年,埃莱娜•费兰特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女性”。2016年,《时代周刊》将她选入“最具影响力的100位艺术家”。

“那不勒斯四部曲”写作笔记

费兰特究竟乃何许人也,答案或许没那么重要。

毕竟,在这个信息井喷的时代,热点就像割韭菜似的,一茬接一茬,吃瓜群众每天都徘徊在撑死的边缘。

而当我们静下心来,阅读她的文字,便能触摸到其间暗涌的生命力。

它不仅属于莉拉和埃莱娜,更属于时代浪潮中,不屈挣扎的所有个体。

这样一部杰出的小说,这样高水准的剧集改编,注定将留名电视史,为文学影像化竖起新的标杆。

*本文作者:仲夏之门

< END >

 3 ) 那不勒斯四部曲真实地点挖掘 —— 第一季

追剧到现在,不仅被埃莱娜和莉娜之间的战争和友谊打动,作为一个近现代史和地理控,也激发起了我对这部剧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不勒斯的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同时,关于原著作者的身份之谜,以及故事本身的真实程度,也都是围绕着这部剧很有意思的话题之一。大概在一个多月前,我开始试图从小说和剧中的蛛丝马迹,来还原一些核心故事的发生地点,看看是否确实真实存在。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很多有意思的发现和收获。(太长不看,直接上图版:豆瓣小组

小说和剧中,很多地点都有很明确的交代,比如伊斯基亚岛、马尔蒂里广场等等。这些地点有的可以在谷歌地图中很容易找到,有的因为中文翻译的问题,需要费一些功夫(意文实在是看不懂啊😂)。除此之外,有些地点,不管是小说还是剧中都没有明确的提及。比如最关键的地点之一,也是所有故事的起点 —— 埃莱娜和莉娜长大的那个城区。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地点开始。

关于那个老城区,我们只能通过很多侧面的信息来推测。浮现在我脑子里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城区附近有铁路经过,并且有铁路隧道;再就是童年的埃莱娜和莉娜走了一下午也没看到海,可能离海会比较远。现在距离故事背景大概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铁路应该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所以,首先我们打开谷歌地图,找到那不勒斯,然后在地图上显示所有的轨道交通:

那不勒斯轨道交通地图

首先我们排除地铁系统,也就是带有像麦当劳一样的 M 标志的轨道线路,首先左上角区域都可以排除掉;根据老城区距离海岸比较远来推测,排除左下角沿海的基艾亚这一块地区;同时,右下角平行的好几条轨道线路大致也能排除(虽然最右边轨道附近离海也有一定距离,但是离那不勒斯也有些太远了,可能性不高)。大致除掉这三片地区后,剩余的轨道路线仍然从那不勒斯中心城区北部贯穿到东北远郊,仍然是极大的一片区域。至于那个隧道的线索,沿着铁路线可以发现很多隧道,无法确定是哪一个,也无法确定哪些隧道是半个多世纪都一直存在的,哪些隧道又是后来修的,因此,现有的线索就在这里就断了。

因为小说比剧中有着更多的细节描述,所以一直都主要在小说中寻找线索。关于童年城区的描写,小说中主要是集中在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仔细标注很多细节之后,发现原著中对老城区的教堂有明确的名称描述,比如第 4 章:

那时候,据说在圣家教堂的前面,佩卢索先生做完弥撒出来很愤怒,就对着堂·阿奇勒大骂起来...

在谷歌中搜索「那不勒斯 圣家教堂」,大部分都是关于一个叫「圣家书院」的结果,名字很接近,感觉有希望:

谷歌搜索「那不勒斯 圣家教堂」

深挖这个圣家书院(Chiesa della Sacra Famiglia dei Cinesi),发现很快就被排除了。首先是这个地方并不挨着铁路:

谷歌地图搜索「圣家书院」

更重要的是,谷歌搜索的第三条结果里,有这么一句话:

「圣家书院」被弃置长达 120 年

「圣家书院」在 2018 年以前,废置了长达 120 年之久,因此半个多世纪前是不可能做弥撒的,时间线对不上。所以线索就又这么断了...接下来,纵使找遍书中所有关于老城区的描述,都没有再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正当快要放弃的时候,我终于开始在剧中寻找线索,无意中发现在第一季里,有这么一个镜头:

剧中的教堂特写

剧中唯一的一个教堂特写,居然明确的显示了教堂的名字:TU ES CUSTOS DOMUS DOMINAE MEAE。在谷歌地图搜一搜:

谷歌地图搜索 TU ES CUSTOS DOMUS DOMINAE MEAE

离铁路很近,离海岸也比较远,位置没有什么问题。接下来在谷歌中再次搜索这个教堂名字的时候,发现惊喜来了:

谷歌搜索 TU ES CUSTOS DOMUS DOMINAE MEAE

“Retracing the Steps of Lila and Elena in Naples” ——「在那不勒斯追溯莉娜和埃莱娜的脚步」。居然找到了一篇关于追溯主人公的博客,文章大概讲的是一个作家在本地向导的带领下,在那不勒斯的旅行见闻。除了追溯莉娜和埃莱娜生活过的城区之外,还有一些关于那不勒斯历史、文化、美食的见闻(🔗观光链接)。这篇博客提供了非常多的重要的信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尽管作者从未在小说中提及,但是 Rione Luzzatti 就是两个主人公长大的地方」

文章中明确的写到,Rione Luzzatti 就是莉娜和埃莱娜长大的城区。再次在谷歌地图中搜索:

谷歌地图搜索 Rione Luzzatti

放大来看:

Rione Luzzatti 城区

教堂、铁路、隧道,应有尽有。城区距离海岸较远,且必须经过隧道,一切都吻合。

在那篇博客里,还找到了教堂为什么在小说中会叫做「圣家教堂」:

圣家教堂:Church of the Sacred Family

看来导游对教堂名字的直译是 “Church of the Sacred Family” —— 「神圣家族的教堂」,怪不得书中会翻译成「圣家教堂」。😂

到这里,老城区的真实地点基本就已经破案了,Rione Luzzatti 城区中,还有大量的细节都可以和剧情一一吻合。最后放一张剧中和真实地点的教堂对比(不得不佩服 HBO 的细节还原),以及她们童年探险穿过的那个隧道:

剧中与现实的教堂对比
埃莱娜和莉娜童年探险穿过的隧道
Rione Luzzatti 城区全貌

如果有人看的话,下次更新中继续挖掘埃莱娜和莉娜长大的小区院子、小学、以及童年探险的路线~


接下来,我们来挖掘埃莱娜和莉娜的小区,也就是要明确她们到底住在 Rione Luzzatti 城区的具体哪栋楼。想完成这个目标其实不太容易,因为故事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房屋的拆迁、新建、外貌翻新,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首先在第一本小说的第 11 章,我们可以得到主人公们具体的出生年份:

只有在多年之后,在一九八〇年十一月的某天夜里——我们当时都三十六岁了,已经结婚生子 —— 她详细地对我描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并第一次用到 “界限消失” 这种说法。

埃莱娜和莉娜是 1944 年出生的,她们的童年故事主要都发生在上个世纪 50 年,所以首先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需要想办法知道,20 世纪 50 年代的 Rione Luzzatti 城区,是什么样的,和今天的面貌,又有哪些相同和变化。

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去找那个时候的卫星照片,其实找一个城市的历史卫星照片是不难做到的,我知道的方法大概最早能找到 60 - 70 年代的卫星照片,但是时间还是太近,我们需要 50 年代的。在想办法找卫星照片的时候,突然间我意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50 年代不一定有卫星照片啊!

根据维基百科,第一个能拍卫星照片的卫星发射于 1960 年

果然,第一张卫星照片拍于 1960 年,这时候主人公都 16 岁了。并且要能够辨别建筑物的话,卫星照片的分辨率至少不能大于 10 米,什么时候民用和商用卫星能达到这个分辨率我已经不想查了,目测怎么也都是七八十年代了,黄花菜都凉了。一般来说,平时看卫星照片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谷歌地球了,并且谷歌地球可以查看历史的卫星照片,但是根据经验,即使是大城市,谷歌地球上最早也只有 2000 年以后的数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打开了谷歌地图,找到那不勒斯:

等等,这个 1943 是什么?

奇迹出现了,谷歌地球居然有 1943 年那不勒斯的影像??

谷歌地球牛X!(破音)

这一步操作我自己都惊了,1960 年才有第一张卫星照片,谷歌居然能有 1943 年的数据。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张照片是飞机航拍的,至于为什么会在 40 年代对那不勒斯进行航拍,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看到图片下方密密麻麻、又瘦又长的船了么?这些都是军舰,二战时期那不勒斯应该是一个军事重镇。所以,这很可能是一张由侦察机拍摄的间谍照片。出于好奇,我又去查了一下二战的时间线:

1943 年,意大利南部被盟军占领

所以,1944 年 —— 埃莱娜和莉娜出生的时候,差不多正好是战火燃至意大利本土的时候。在第一本小说第 3 章,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梅尔 · 奇奥莱全家人是抱在一起死的,在大轰炸期间,他们都吓得大喊大叫。

这个所谓的「大轰炸」,描写的应该就是 1943 年左右的战争了。之前提到的博客里,关于教堂也有这么一段描述:

教堂曾经在战争中被毁

看来教堂也是在战争中被毁的。关于这条线索深挖下去,应该能挖出很多有意思的信息可以解读剧情,比如说尼诺热衷于讨论的那时候意大利的政治局势,当时的穷人的状况,以及安东尼奥和恩佐为什么要服兵役,以及莉娜后来参与的政治运动等等,但是这些都与这篇文章的主题无关。让我们重新转回话题,找到 1943 年的 Rione Luzzatti 城区,并且和现在的卫星照片做一个对比:

1943 年和 2018 年 Rione Luzzatti 城区对比

放大对比一下:

放大对比

放大对比房屋的轮廓可以发现,在长达 75 年的时间里,Rione Luzzatti 城区居然基本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中国的房产期限都才 70 年...后来查证这片城区修于 30 年代,这些房子都已经 80 多岁了...)唯一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在城区东边(右侧的黄框)没有了体育场,新建了很多房屋(剧透一下,莉娜和斯特凡诺的结婚新房就在这里),在画面中间的老城区,仅有一栋房子发生了变化。后来在豆友提醒的一篇博客中,提到了这个体育场也是毁于战争:

1929 年,那不勒斯第一座足球场就建在 Rione,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盟军的轰炸而摧毁

两个信息:一是图中的这个体育场,是当时那不勒斯唯一一座足球场,说明 Rione 在 30 年代一定是那不勒斯一个蒸蒸日上的城区;二是这片城区确实在 1943 年遭到了战争的轰炸。

接下来我们回到小说,关于童年的居住环境,作者不停地提到过「院子」,例如第一本小说第 8 章:

自记事以来,我从来都没有远离过我家住的那栋五层的白色楼房,没有远离过院子、教堂和小花园,也从来没想到过远离这个城区。

观察地图,有院子的小区只有两个:

有院子的小区 A 和 B

那么到底是 A 还是 B 呢?我们继续回到书中找线索,书中还被经常提到的一个地点就是「大路」,例如还是在第一本小说第 8 章:

在我们前面,大路另一边有一条沿着池塘的路,坑坑洼洼的。从小区门出去,在广阔的天空下,右边是一望无垠的田野,田野里一棵树也没有;左边有一条隧道,有三个出口。

还有这一段:

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而是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

很明显了,A 小区完美符合所有描写,初步破案了。


这一次更新,上来先打自己的脸。先说结论,B 小区才更可能是所谓的「院子」,下面具体说原因。

其实因为前面的推测,都是建立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下,那就是小说的描写完全是遵循真实的 Rione 城区,但是这个前提条件真的成立么?一开始我默认是相信的,但是随着线索越来越多,发现很可能并非是这样。小说与现实很明显的一个矛盾就是,埃莱娜记忆里的那个小花园(小公园)在哪儿。关于小花园的位置,作者有很多详细的描写:

那时候,据说在圣家教堂的前面,佩卢索先生做完弥撒出来很愤怒,就对着堂·阿奇勒大骂起来,堂·阿奇勒撇下大儿子斯特凡诺、女儿皮诺奇娅、妻子,还有和我们年龄相仿的阿方索,忽然间露出他让人毛骨悚然的本性,一下子扑到了佩卢索身上,把他举了起来,扔向小花园里的一棵树,转身就走了。
老师就住在圣家教堂对面,她的窗子对着花园,从那里可以看到茂密的田野,还能看到铁路上的一排电线杆。
吉耀拉、尼诺和玛丽莎都是幸运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会带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散步,不只是在教堂前面的小公园里走几步而已。

从这些描写能够看出,小花园在圣家教堂的前面,我们在地图上找到教堂:

圣家教堂的位置

教堂的位置可以说是最明确的一个地方,但是教堂的前面,也就是对着居民楼的方向,是没有空间存在小公园的,根据 1943 年的照片,教堂的左右(东西)两侧,那个时候也是有低矮建筑的,那么会不会在北边呢?打开谷歌街景看一下:

教堂北边

教堂北边是一片枯燥的白墙,只有一个小门,显然这里不会是什么「教堂的前面」。

我们看一下剧里,看一下剧里的小花园是什么样子的:

剧中的小花园

注意剧中小花园右下角的弧形人行道,还有对面那两个楼特有的弧形转角。根据弧形人行道,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找到这么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会是小花园么

在谷歌地球上拉成 3D 看一下,看到对面有弧形转角的楼,实锤了:(再次感叹 HBO 的细节还原)

对面这两楼也是 Rione 城区唯一有弧形转角的楼

小花园确定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教堂和小花园的位置关系:

教堂和小花园的位置

这可不是什么「小花园在教堂前面」啊,这俩位置完全就挨不着,阿奇勒根本不可能把刚从教堂出来的佩卢索一把抓起,扔在小花园的树上😂。因此,原著的真实性是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在地理元素方面,剧中很多剧情,即没有完全依照原著,也没有完全还原 Rione 城区。小说和剧的做法都是,把 Rione 城区精简了以后,再按照剧情的需要,把这些真实原型的位置重新排列组合,但是小说和剧的组合的方式又各有不同。(不过很好奇为什么小花园为什么没有安排在教堂前面)所以说,事实上存在三种版本的地图:真实地图、小说地图,和剧中的地图。剧中的地图比较简单,关于城区的镜头足够多,比较好梳理,以后有机会再更新;小说地图比较难,现在大致才刚有头绪;我们先继续研究真实地图,至少看能不能找到故事里的真实原型。

回到之前的主题,寻找埃莱娜和莉娜生活的院子。那么既然原著的描述也不一定靠谱,那么我们之前按照那些小说剧情来推测的 A 小区,又有多少可信度呢?答案是很让人怀疑的,比如在前面就引用过的小说里的一段描述:

自记事以来,我从来都没有远离过我家住的那栋五层的白色楼房,没有远离过院子、教堂和小花园,也从来没想到过远离这个城区。

这里明确提到,埃莱娜的楼房一共是 5 层,但是 A 小区都是 4 层的楼房。多说一嘴,剧中埃莱娜住的楼也是 4 层的(剧中所有楼都是 4 层),并且剧中还把原著里这段话改了😂(一度怀疑微信读书上勘误了,翻纸质书才发现真的是改了...)

左边这栋,二楼最右边,就是剧中埃莱娜的阳台
原著里是五层,剧中直接把原著这段话给改了...

既然埃莱娜住的居民楼是 5 层的,谷歌地球切换到 3D 看一下,好巧不巧,只有 B 小区有 5 层楼:

Rione 老城区所有 5 层的楼,都在 B 小区了,其他全是 4 层

B 小区楼层数对上了,但是距离大路实在是太远;A 小区出门就是大路,但是只有 4 层,两个版本和小说总有一点差距,那到底哪个才是呢?

我们重新看这一段描述:

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而是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

小区出门,往右走是小学;去大路的话,暂时不知道是直走还是左拐,反正不是往右走。如果我们能把小学的位置确定下来,那么有可能就知道答案了。谷歌翻译一下,小学的意文是 Scuola elementare,谷歌地图搜一搜:

谷歌搜索 Scuola elementare

在 Rione 确实能够搜到一个学校。先确定一件事,这学校 1940 年代的时候在不在这儿:

现在学校这个地方,40 年代确实是有一栋建筑

40 年代的相同位置,确实是有一栋建筑,但是不好说是不是学校,并且建筑的样式和现在也明显不同。但是仔细观察,40 年代只有孤零零的这么一栋房子,现在周边全都是居民楼。并且整个 Rione 城区也只有这个学校附近的居民楼是横七竖八的。最有可能的推测是,这个建筑从 40 年代到现在是一直延续存在的,周边新建楼房的时候,只能围绕着这栋楼见缝插针的建。因此,我倾向于相信,这所学校也是从 40 年代延续到今天,只不过期间在原址上重建过。

这个地点现在地图上显示的是:Istituto Comprensivo "Ruggiero Bonghi"。尝试翻译了一下,得到的结果是「Ruggiero Bonghi 综合学校」,实在是不明白这个「综合学校」(Istituto Comprensivo)要怎么理解,是那种小学初中在一起的么?打开谷歌街景,看一下实地是怎样的:

Istituto Comprensivo "Ruggiero Bonghi"

嗯,这个年代感是够了,但是也看不出是什么学校。墙上蓝色部分好像是个牌子,放大观察:

SCUOLA MEDIA STATALE

依稀能认出字母:scuola media statale,谷歌翻译结果是「州立媒体学校」,非常奇怪。为了排除一词多义的干扰,单独翻译 scuola media,得到的结果是「初中」,单独翻译「scuola statale」,得到的结果是「州立学校」。破案,这学校就是 Rione 城区的「州立初中」。

意外找到了埃莱娜的初中

可是我们要找的是小学😂,谷歌除了能搜到这所初中之外,就没有任何结果了,线索好像又断了。但其实仔细想,居民楼和学校在外观上差距就很大,Rione 城区总共就这么多楼,我们先用肉眼搜一下。其实就在 A 小区和 B 小区之间,就有一个可疑的建筑:

中间这个楼像不像学校?

中间这个楼的窗户,像极了学校教室的窗户。再次谷歌街景实地看一下:

正门非常简陋

正门有一块类似的蓝色牌子,放大查看:

地狱级的辨认难度...

第一行还能认出 45 circolo di dattico,翻译结果是「45 个教学圈」,应该可以意译成「45 教学区」,关键是下面那行字,依稀能认出 scuola ele 就再也认不出了...等等,之前小学翻译成意文是什么来着?scuola elementare?!破案!

埃莱娜和莉娜的小学

再说一个发现的神细节,下面是剧中和现实中小学的门牌对比:

剧中和现实的小学门牌对比

仔细观察,剧中和现实的小学 logo,都是一个类似五角星的形状。(再次吹爆 HBO 的细节还原)

更正:这个 logo 是国徽

经小组评论的提醒,这个 logo 其实是意大利的国徽,公立学校放上校徽也是常规操作,1948 年启用的时间也能对上。从国徽的形态也能看出共产主义对意大利的影响之深远,要是树枝换成麦穗那就绝了😂。

其实我们之前对比的结论,1943 年和现在相比,老城区只有一栋建筑发生了变化,其实就是这所小学。我们再回顾一下,教堂和足球场都是被盟军轰炸所毁,紧挨着教堂和足球场的小学和初中,地图对比也都重建过,那么很有可能,小学和初中,都曾经在 1943 年,被战争所毁。并且我再大胆猜一下,为什么 Rione 老城区所有楼都是 4 层,唯独 B 小区是 5 层。在位置上,教堂,小学,B 小区都是挨在一块的,有可能这三个地点都被轰炸给破坏了,所以 B 小区也可能是在 1943 年之后重建的。

继续回到正题。确定小学的位置之后,我们再来看她们到底是在 A 小区,还是 B 小区,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这个问题,根据 1943 年的真实影像,辅助现在的街景,我画了一张示意图:

1943 年 Rione 城区示意图

根据街景,小区的出口,也就是小说中的院子大门口,A 和 B 分别都有两个(剧中也是对称的两个),都是左右(东西)两个方向。我们再回顾一遍小说的描述:

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而是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

如果她们在 A 小区的话,平时上学显然是走东门,出门向右拐去上学的话,那么学校的大门就是朝南的。她们如果要想去大路和隧道的话,最快的方式是直接从院子的西门走,出门即是大路;如果像往常一样走东门的话,最近的路也是和往常一样出门向右拐,向左拐的话需要绕 A 小区大半个圈,根本不可能像小说写的「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

如果她们是在 B 小区的话,平时上学走的就是西门,出门向右拐去上学的话,那么学校的大门就是朝北的。如果她们想要去大路和隧道,最近的路就是出门左拐,然后右拐笔直走,然后就可以「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了。再综合前面埃莱娜住的楼有 5 层这个信息,B 小区很可能就是埃莱娜童年时的「院子」了。

值得一提的是,教堂、学校、院子在剧中的位置关系,也和 B 小区就是「院子」的情况十分相似。不过在剧中,院子和教堂之间,还有一栋居民楼,院子的西边不是小学,是阿奇勒家的杂货店,小学在院子的西北方向。有时间我再把剧中的地图给画出来,那个地图也很有意思(flag 已立)。

埃莱娜和莉娜童年生活的院子
相约一起上学的院子大门

知道院子的位置之后,我们来重现一下,童年埃莱娜和莉娜的那次探险看海的经历。先看原文:

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而是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
那时候虽是清晨,但天气已经很热了。太阳底下,有很浓烈的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我们穿过高大的灌木丛,走上了那些我们不熟悉的小路,向轨道走去。我们到了一根电线杆那里,把上学穿的围裙脱下来放进书包,然后把书包藏在灌木丛里。我们向田野走去,我们对那片田野倒是很熟悉,非常激动地顺着一条斜坡跑了下去,这条坡通往隧道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隧道口非常黑,我们从来都没有进去过。我们手拉手走了进去。那是一条长长的通道,出口那里的光亮好像距离我们很远。

直接开始图片解说:

童年探险(穿过隧道前)

意外的是,童年的灌木丛,现在居然还存在(Rione 城区真是啥都没变):

至少 80 年历史的灌木丛...
灌木丛
灌木丛入口
灌木丛出口(藏书包的地方)
田野不在了,斜坡还在(确实有挺大的落差)
到达隧道比较隐蔽的地方(为了逃课费劲心思哈哈)
「出口光亮很远」的隧道

前面的原文引用里也提到过,小说里的隧道有三个口,现实中也是这样,这一点和剧不太一样。她们俩从斜坡下来后,进入的肯定是最右边的隧道。

隧道有 110 米长,对小孩来说确实需要鼓足勇气

从院子到隧道,这一段描写之详细,与真实地理之吻合,让我很难不相信这是作者真实又深刻的童年经历。然而穿过隧道之后的探险,就让我有些哭笑不得了😂。

老规矩,先对比 1943 年和现在的穿过隧道之后的地图:

主要道路都没有变化

接下来我量了一下隧道到海的路程:

隧道到海只有 1.5 公里

1.5 公里,对成年人来说最多也就走半个小时,小孩子我算两倍,一个多小时也铁定走到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点距离,你们是怎么走了一下午都没走到,最后还淋雨原路返回的??最终还是在书中的细节找到了答案:

莉拉说,在维苏威火山方向有大海,里诺去过那个地方,他说那里的海水是蓝色的,波光粼粼,非常漂亮。

我们看一下维苏威火山在哪儿:

黄线是她们应该走的路线,右边这座火山就是维苏威

她们向维苏威火山走,方向完全和海岸线平行,就算是走到天黑也看不到海啊😂...(看来里诺说的话从小就不靠谱啊)我们再看一下书中是怎么描述的:

我们在那条大路上走了至少三个小时,我觉得看到的东西和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离开那条隧道很长时间了,已经看不到隧道了,那是我们城区的边界。现在,眼前的路开始变得非常陌生,不断地向前延伸。人们好像对我们的命运漠不关心,周围的一切变得荒凉:有丢弃的破桶、烧过的木头、汽车的骨架,还有断了辐条的车轮、破烂家具和生锈的铁器。为什么莉拉要看着四周?为什么她不再说话?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

如果她们走的是正确的路线,不仅一个小时就能到,并且沿路应该都挺繁华的。根据地图推测,她们肯定是在出隧道之后第一个路口,就走错了方向,朝着维苏威火山走了:

离成功看海就差那么一点

几个感想。一是住在一个海滨城市,并且她们的城区离海只有 2 公里,居然记事以来高中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到海,不仅仅是家庭穷苦没有心思去看海,也能看出父爱母爱的缺失(文具店老板娘暑假都会请埃莱娜带她的孩子们去海滩);二是既然莉娜这么聪明,可能半路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走错路了,但是她要强的性格不可能认错,于是才会半路倔强地要原路返回;三是小时候埃莱娜是真崇拜、真信任莉娜啊。

两个憨憨

另外,在之前豆友提供的一篇博客里,能够知道 Rione 的图书馆叫做 Biblioteca Andreoli,谷歌地图能直接搜到,并且与 1943 年相同位置的建筑对比也没有变化,具体我就不再赘述了。关于童年城区的挖掘,差不多就是这些了。无论是小说还是剧中,对 Rione 城区都有一定的虚构成分,因此难度有些大,确实也费了不少的功夫。挖掘过程尽可能的做到了严谨,但是仍然可能有比较主观的部分。后面无论是小说还是剧中,故事的发生地点都逐渐在向那不勒斯中心,以及伊斯基亚岛靠近,很多地点都有了明确的地名指向,以及更容易辨识的地标,应该会轻松很多。

最后,再回看一眼 Rione Luzzatti 城吧。

接下来跟着剧中的剧情,逐集来挖掘地点。第一季前三集,所有故事都发生在 Rione Luzzatti 城区,前面说得够多,就不再赘述了。场景的切换发生在第四集,也就是莱侬上高中了。第四季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莱侬父亲带着她熟悉那不勒斯,以及去高中的路。

S01E04 第一组镜头

所以我们首先要找的是,莱侬父亲工作的地方。这个地址,上图中镜头中有一个很清晰的门牌,写着 TRIBUNALE DI NAPOLI,翻译为那不勒斯法院。这里剧中和原著不太一致,原著中对莱侬父亲工作的描述一直都是「政府的门房」,而剧中的剧情和镜头都是「法院的门房」。直接在谷歌地图中搜索这个法院:

搜到的结果是这么一个楼

搜到的结果和剧中差距实在太大,正当我想着是不是年代久远重建了的时候,突然间越看越觉得,这楼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意外找到背景中的建筑

仔细核对细节(包括下边的鹰翅膀和浮雕),确认这就是第一个镜头背景中的建筑。顺着这栋建筑对面的小巷往前找,很容易就找到了剧中莱侬父亲工作的法院:

剧中拍摄地

来个现实和剧中镜头的对比:

拱门和门里的细节全部都能对上

现实中这个门左侧也有块老门牌,写的是 OSPEDALE S.MARIA DELLA PACE,翻译了一下,是一个医院的名字。因此可以推测,剧本中莱侬父亲工作的真实地点,应该就是最开始有时钟的那个楼,也就是第一个镜头背景中的建筑,而拍摄取景地,则是附近的一家老医院。

在参观完父亲工作的门房之后,接下来的剧情是两人走到了海边,莱侬记忆里第一次看到大海,这个地方我是凭感觉在地图上找到的,所以直接上对比图:

去海边的路

莱侬发现了海,独自过马路

莱侬第一次看海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剧情剧中和原著的差异很大,所以有必要再把书中的剧情再捋一遍。先摘抄原著中的这段描述:

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一天,那是我长那么大以来的第一次,我不记得之前曾经有过。他对我很关注,就好像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他要传递给我他在生活中学到的所有有用的东西。他向我展示了加里波第广场,还有正在修建的火车站。他说那个火车站会修得非常先进,就连日本人也会赶过来,学习这个火车站的结构,回去也建造一座一模一样的,尤其是那些柱子很美。但他向我坦白说,他更喜欢之前的老火车站,因为比较有感情。那有什么办法呢,那不勒斯一直都是这样:分割,打碎又重建,钱就流动起来,创造劳动的机会。
他把我带到加里波第街上,一直走到我要去上学的地方。他和秘书处的人很亲切地交谈,他的语气总能讨人喜欢。在我们的城区和家里,他会把这种语气隐藏起来。他在一个校工面前炫耀我的成绩,在学校他还发现一个熟人,和他属于同一党派。我听见他不停地说“一切都好吧”或是“只能尽力而为了”。他带我去看卡罗三世广场,还有那些穷人住的地方,参观了植物园、弗罗拉街和博物馆。他把我带到君士坦丁堡街,然后带到阿尔巴港口、但丁广场、托莱多区。我满脑子都是名字,还有路上熙熙攘攘的汽车声和人声,丰富的颜色,还有周围节日的气氛。我很努力地想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下来,回去讲给莉拉听。我父亲很风趣地和一个做披萨的师傅聊天,他给我买了一块热乎乎的奶酪披萨,他从卖水果的摊子上给我买了一只黄灿灿的桃子。有没有可能只有我们的城区才充满了暴力,而城市的其他地方都是光芒四射,一派祥和?
他把我带到了他工作的市政大楼里。他说那里的一切都是新的,树都被砍掉了,老房子都被拆了:现在,你看看这里多宽敞,唯一古老的东西是安焦城堡,玲珑漂亮,那不勒斯总督安焦,那不勒斯两个真正的男人就是你爸爸和他。我们走向政府大楼,他一会儿跟这个打招呼,一会儿跟那个打招呼,他认识很多人。他跟有些人尤为熟悉,跟他们介绍我,无数次说我在学校意大利语得了九分,拉丁语也得了九分。他和其他人几乎不怎么说话,只是说:“好吧,是的,听从您的吩咐。”最后,他宣布要让我从近处看看维苏威火山和大海。
那是非常难忘的时刻。我们一起走向海滨大路,风越来越大,阳光越来越强烈。维苏威火山的剪影就像一幅粉笔画,火山脚下堆积着城市常见的白色鹅卵石,能看见奥沃城堡土红色的剪影,还有大海。

途中的地点都给的十分清晰,直接上图:

经查证,阿尔巴港口并不是港口,而是一个古迹地名

这条路线贯穿了大半个那不勒斯城,其实也是一条很好的旅游路线,沿途有很多景点,例如植物园、考古博物馆、安焦城堡(新堡)、那不勒斯王宫、奥沃城堡(蛋堡)等等,同时剧中很多取景地都在这条路线附近(先埋个伏笔)。

加里波第广场

加里波第广场

广场已经变成了一个地铁枢纽及商场

火车站

看起来还挺现代化的

火车站

卡罗三世广场

卡罗三世广场

卡罗三世广场的波旁济贫院

植物园(大门很小巧)

植物园

博物馆

博物馆

感觉很值得一去

大厅不定期会有各种展

三...三星堆?

星...星战?

阿尔巴港口(剧透一下,剧中莱侬高中兼职的书店就在这里面)

阿尔巴港的牌子,求懂意语的大佬翻译

但丁广场

但丁广场

市政厅(原著中莱侬父亲的工作单位)

从市政厅方向看安焦城堡(新堡)

安焦城堡(新堡)

那不勒斯王宫

那不勒斯王宫

那不勒斯王宫

奥沃城堡(蛋堡)

奥沃城堡(蛋堡)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莱侬的高中,以及莱侬父亲的工作单位,剧中和原著都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完全不一样),但是这趟旅程最后,也就是莱侬第一次看海的地方,剧中的镜头和原著中的情节却奇迹般地指向了同一个位置。

回到剧中,接下来新的场景就是莱侬地高中了。关于这个高中,小说中没有给明确的名字,只是有几次提到说是一所文科高中,镜头中也一直没有什么有太多价值的信息。直到第二季中,镜头中才终于出现了高中的名字:

S02E01 中终于出现了莱侬高中的名字

镜头中的门牌,写的是 LICEO GINNASIO STATALE GIUSEPPE GARIBALDI,翻译了一下,LICEO GINNASIO STATALE 是州立中学的意思,GIUSEPPE GARIBALDI 是加里波第的意思(前面的加里波第广场,加里波第街的意文就是 Piazza Giuseppe Garibaldi 和 Corso Giuseppe Garibaldi),因此这所学校叫做加里波第州立中学。直接在地图上搜索这所学校:

现实世界中的加里波第中学

现实世界中,这所学校的牌子和剧中一模一样,但是不管是建筑还是周边环境,都和剧中完全不同。我绕着这所学校以及周边找了至少五圈,都没有发现有和剧中丝毫相似或者有关联的地方。之前有提到小说中莱侬父亲第一次带她熟悉高中位置,并且游览那不勒斯时,书中是这么描述的:

他把我带到加里波第街上,一直走到我要去上学的地方。

现实中的加里波第中学,正好就在加里波第街的尽头。因此,完全可以合理推测,原著里莱侬的高中就是这所中学。看来剧中取景地又一次和原著发生了不一致,那么剧中这所中学的取景地在哪里呢?在 S01E04 里,莱侬父亲曾经和她说,坐公交到法院路,就到学校了。

S01E04

法院路也就是剧中莱侬父亲工作的那个法院门前的那条路,我又仔细找了法院路及其周边,也没有任何收获。正当一筹莫展快要放弃的时候,经过一个通宵的努力,终于在第二季莱侬高中毕业,最后一次离开学校的镜头中,发现了一块不起眼的路牌:

就是箭头所示的路牌

路牌上的字十分模糊,尝试拼写了好多次,终于将最后一个单词给拼写了出来:APOSTOLI,地图中搜索这个词,惊喜来了:

找你找得好辛苦

学校的取景地也就在眼前了:

学校取景地为 LICEO ARTISTICO STATALE(州立艺术中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地方离法院路还真不远,大概 200 米。看来剧中的台词还真是根据取景地来写的...

来一组第一季莱侬高中剧中和现实取景地的对比:

右侧墙壁残缺的形状都一模一样

莱侬放学尾随尼诺也很有意思。(因为拍摄设备的焦段、画幅以及视角差异,小巷中的镜头与谷歌街景有较大差异,但是仔细核对细节,都是能对上的)

尼诺放学回家的小巷

尾随在后的莱侬

小巷拐角

后期要去掉墙上这么多涂鸦想想也是个大工程啊...

潇洒的尼诺

吉诺追了上来

即将跟丢

吉诺表白的地方是一个小教堂

 4 ) 并蒂双生,丑陋而非凡

《我的天才女友》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这一系列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史诗巨作,这位身份成谜的作家用呓语般的讲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混乱贫穷,政局动荡的那不勒斯,还有出生于此地的两位女性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和战争。

两位女主人公:莉拉和莱农,出生于那不勒斯肮脏破败,治安混乱的旧城区,她们在暴力中成长,对知识有着热忱的渴望,却也因知识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提到《那不勒斯四部曲》,最经常被提起的一句话是:“只有你身为女人才会知道这些丑陋的秘密”,这个“丑陋”涉及多个方面:友情,爱情,欲望……《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确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史诗,第一次有人如此鞭辟入里地讲述了女性的半生。但它又跳脱出“女性人生”的范围,探索了政治的意义,知识的力量,社会阶层的差距和人生的孤独与荒凉。


《我的天才女友》是HBO根据弗兰特作品改编而成的剧集,开播豆瓣9.0,目前已经长到9.4,据说弗兰特看过之后表示非常满意。

同小说一样,电视剧也采取了倒叙的方式。剧集伊始,莉拉的儿子里诺给莱农打电话,告诉她莉拉消失了,抹去了所有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然后莱农回忆起了二人的相识。小说本身的叙述是非常零散的,穿插着主人公的心理描写,而剧集将小说的内容连贯紧密地凝合起来,用五十分钟的时间生动地展示了旧城区的破败,居民的粗俗,暴力的无所不在,以及莉拉和莱农友情的产生。

镜头是以莱农视角拍摄的,动荡真实,能从中体会到莱农的细腻敏感;画面干净清冷中带着一丝压抑,处处都是贫穷带来的绝望。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第一集的几段暴力争执。卡梅拉的父亲因为当街控诉压榨他的高利贷主堂·阿奇勒,而被后者从葬礼上揪出痛殴,而这场葬礼的死者本身就死因不明。教堂里是神父在为死者祈祷“愿耶稣怜悯”;教堂外是卡梅拉一家绝望的哭喊求饶;围观者匆匆离场,莫敢停留;作恶者云淡风轻地离去。

寥寥几个镜头,阿奇勒一家的城区霸主地位,那不勒斯的暴力至上法则不言而喻。

男人靠暴力解决纠纷,女人同样诉诸厮打和辱骂。痛失丈夫的梅丽娜爱上了雪中送炭的萨拉托雷,从此仇恨萨拉托雷的妻子,纷争不断。这段楼梯上的厮打戏份,两位母亲的恶毒咒骂混合着孩子惊恐的哭喊,疯狂又绝望。

耳濡目染,暴力也是孩子们自幼依赖的生存法则。斯图凡诺因为莉拉在知识竞赛中赢过了阿方索,就对她拳打脚踢,要靠武力讨回弟弟的尊严。

阴沉压抑的环境里,勇敢坚毅又天赋异禀的莉拉是莱农前进的方向。

而温暖忠实的莱农也成了莉拉唯一的知己和朋友。

同是生在贫困潦倒的家庭,两人有着同样的对知识的崇拜,对文字的信仰,对改变命运的热望,然而她们都不确定能否得到家长的支持,参加中考,继续学习。回家途中,因为担心被父亲发现两人一起买来的《小妇人》,莉拉将它交给了莱农。

黑暗的木门似乎要吞没莉拉

两人隔街相望的镜头似乎预示了二人从此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莱农幸运地拥抱知识,而莉拉却不幸被父母裹挟,成为奥利维耶罗老师口中的庶民。

她们两人,就像荆棘丛中并蒂双生的野花,顽强野蛮,彼此汲取力量,在丑陋的环境里非凡地闪耀着。

前两集信息量大而不乱,零而不散。几句画外旁白,埋下了多条线索,叙事条理又克制,带着典型的HBO风格,又融入了弗兰特本人的细腻。


《那不勒斯四部曲》因为内容真实到尖锐,让人不禁屡屡追问“这是否是现实中故事的改编”。这的确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只是它的地点不局限于那不勒斯。因为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被暴力裹挟的妇女儿童,都有因为贫穷而不能实现的梦;当然更多的是被漠视,被不理解的女性的一生。

 5 ) 细说天才女友·第八集:承诺

“无论如何,你一定要继续读书。” “我会花钱供你上。” “你一定要一直上学。” ”Promise me.”

细说天才女友·第一集:娃娃

细说天才女友·第二集:钱

细说天才女友·第三集:嬗变

细说天才女友·第四集:边界消失

细说天才女友·第五集:鞋

细说天才女友·第六集:岛

细说天才女友·第七集:未婚夫

本集的主要线索是:莉拉所做的决断将为她带来什么?

本集的关键疑点是:为什么尼诺忽然对埃莲娜冷眼相向?(直白地告诉你:和渣不渣没有半分钱关系)

第一场:阴影

开场出现的小汽车如同做了一个引荐,镜头追随它潇洒驶过,烟尘漫起,“赛鲁罗制鞋店”锃亮的花体字门牌高高悬起,好生气派!

第二个镜头固定在店内墙面,上头典雅大方地张挂着九种鞋样设计图。

第三个镜头,则是第二个镜头的结果,前景中是清晰的各色鞋样,齐齐搁在柜台上,设计图已成为产品。而背景中费尔南多正在指示两个制鞋工人,斯特凡诺的承诺已然兑现。

斯特凡诺与莉拉相携步入店中,视察鞋样。斯特凡诺问莉拉是否满意,莉拉嘴上虽然认可了,但面色凝重,低头不语。这些样品没有达到她的预期。

斯特凡诺拿起一只样品鞋对照墙上图纸,也发觉到产品并未达到图纸上的水准。

这已经埋下不太妙的种子了,开场的新气象此时才刚捱过两分钟,现实的第一盆冷水已经浇下。

莉拉设计出的草图的确出众,可是以费尔南多小手工业主的手艺,却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也就是说,他们预期要轰动市场的新产品,根本没有诞生。

莉拉心里多么失望啊,她牺牲这么大换来的机会,就被父兄这么拙劣地糟蹋浪费。但她自己亲自试鞋,支持和维护了家人,让斯特凡诺和他们的矛盾没有过早爆发。

第二场:邀请

场景转到埃莲娜的高中课堂之上,宗教老师正在介绍共产主义者和马克思、列宁反对宗教的观点。老师提到的“葛兰西”是意共创始人之一,意大利同样受俄国革命的影响,和中国一样,在一战之后的1921年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反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葛兰西后来被捕下狱,写下大量研究革命理论的文字,1937年去世。

本剧一些人物(比如奥利维耶罗、帕斯卡莱)所流露出的思想,一些很明显的社会现实(比如阶级对立),都可以和中国历史对比参照。这有利于了解本剧的大背景。人是时代潮流中的人,人必定会被时代所影响,所裹挟。心里对这个大背景有个底,会有利于我们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脉络和发展。

埃莲娜却在课上走神,她总是在拿自己和莉拉比,尤其现在,莉拉都要结婚了,她心里更是纠结得很。她想着,莉拉和斯特凡诺是真心相爱,可是她却并不喜欢安东尼奥,所以,她觉得自己还是落在下风,这让她感到郁闷。

老师发现埃莲娜没有听讲,问她是否对自己的授课感到不满意。结果埃莲娜胆儿肥得可以,直接说:“是。”接着她将自己潜意识中对宗教的看法说了出来。她揭穿了人类将自身命运托付给宗教的虚妄,认为在这遍布贫穷和疮痍的环境中侈谈宗教是很讽刺的:

“就好像大火盈城,你却还在收集游戏卡牌。”

随着学识增长,也由于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她已经自觉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埃莲娜的大胆言论在教会主导的教育体制中被视为反叛行为,他被宗教老师逐出了课堂。

在宗教老师发出驱逐令的时候,给出的是一个全景镜头,将老师背后的十字架和领袖像都展示了出来,告诉我们在当时的意大利宗教在政治中的崇高地位。当时意大利的执政党是天主教民主党,看这个名字我们就能得出宗教地位崇高这一讯息。黑板上的领袖像应该是当时的天民党主席和意大利总理阿多内·佐利。

埃莲娜也有些诧异,自己怎么就这么自然地说出了这番言论?

她蒙蒙地站在走廊上,尼诺正好经过,得知埃莲娜因为不满宗教老师攻击共产主义而顶撞了他,尼诺热情提供了帮助。他找来一位女老师给埃莲娜解除麻烦。

在这个空当,尼诺在走廊上大方地向埃莲娜发出投稿的邀请,希望她将自己与宗教老师的矛盾发表出来。

接着他从身上拿出一份报纸,叫做“那不勒斯——穷人的酒店”。从报纸的名字我们可以猜测到这是一份针对那不勒斯穷人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的报纸。

那么我们知道尼诺为什么会对埃莲娜这么热情了吗?

因为尼诺发现了埃莲娜的思想和自己有共通之处,他认可了埃莲娜的见识,这才向她邀稿的。在伊斯基亚岛上,我们就发现了尼诺是个桀骜自处的人,他对自己看不上的人,是不屑置言的。那时候埃莲娜在沙滩上向他搭话,他都不怎么搭理,因为他不相信埃莲娜有什么真才实学。

这个情节将尼诺的思想世界崭露在了观众面前,让人终于知道在他冰山一般的外表下,涌动的是什么样的岩浆。

追求这种人,不在于何等的倾城之姿,而在你内心的波澜有多宽阔。

尼诺对埃莲娜突然青眼有加正是因为他觉得埃莲娜是个有觉悟的人。不然你以为冰山小王子会随便跟你搭讪?

遇到了能交谈的人,尼诺便真诚地打开了自己,将自己写的文章给埃莲娜看,还鼓励埃莲娜有同样只读高一就发表了文章的女生。

可是埃莲娜想到的重点却是:他也和他爸一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他也会和他爸一样写诗吗?

埃莲娜说过,她之所以不再理会尼诺就是因为她将自己对多纳托的厌恶投射到了尼诺身上。因此尼诺在报纸上的文章让她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她担心的是尼诺和他爸是品性一样的人。

当尼诺听到“你也写诗吗”这个疑问时,他当然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愣了一下,退了一步,看着别处,否定了。

——他说过,他要努力成为和父亲不一样的人。他一直在逃避父亲对自己的影响。

尼诺请来的女老师从教室中走出来,告诉埃莲娜可以回去上课了。这个老师对埃莲娜很关心,又透过尼诺的思想可以推定,女老师也是认同共产主义思想、反感宗教的人。

第三场:铅字

场景应是在莉拉和斯特凡诺的新家之中,莉拉和埃莲娜站在镜前,莉拉为埃莲娜试戴自己的新首饰。

埃莲娜将自己有机会发表文章的事情告诉了莉拉,莉拉连续问了两遍,文章是否会署上埃莲娜的名字。

此时她难道不会想起她们一起在长凳上许下的写书赚钱的愿望吗?

此时她怎会想不起自己独自完成的文学作品《蓝仙女》?

这本是她的梦想。

埃莲娜请求莉拉帮自己修改一下文章,莉拉心中有所抗拒,但还是同意了。

两人谈话间提到了尼诺的名字,但是埃莲娜还是没有告诉莉拉自己喜欢尼诺的事实。

莉拉看着文章草稿,立即进入自我状态:

“我能删改吗?”

“我能调换顺序吗?”

她镇定自若地在纸上笔走龙蛇,信马由缰,落笔寥寥,便将一篇文章修订完毕,俨然大家风范。

但是莉拉冷着脸说,再也不想看埃莲娜的文章,因为这刺痛了她的内心。

她已嫁作商人妇,从此将断绝纸和笔与自己的关系,她再也没有拿起笔的可能了。

但是莉拉坚持了一件事:由她来誊抄这篇文章。

誊抄是一件有仪式感的行为,这代表莉拉对过往那个自己的追认,也代表她对过往那个自己的剥离。从今往后,前尘如梦,既往不追。

她一笔一笔,字字如刀,割裂、完结。

莉拉修订过的文章使埃莲娜产生了一种错觉:身体中有一个她超前奔跑了一百步,而另一个她留在落在身后。

她知道莉拉的修改使这篇文章提升了档次。

尼诺看过之后,大为欣赏,自承自己没有埃莲娜文章写得好。埃莲娜的才学打动了他,因此他请求埃莲娜和他一起走走。(PS:尼诺的理想型是才女,而非花痴)

但是在校门口埃莲娜遇见了自己的庶民男友安东尼奥,一定是为了不让尼诺发觉自己的品味这么差,她催着安东尼奥和自己赶快离开了。埃莲娜也是很有劈叉潜质的。

安东尼奥希望埃莲娜陪同自己去参加莉拉的婚礼,结伴参加婚礼,那自然意味着他们的关系更进一步,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地步了。

埃莲娜不知如何拒绝,只好权宜地答应了,教安东尼奥好生空欢喜一场。

埃莲娜一门心思扑在如何将自己文章转印成铅字,只有做到这一点,她才能达到自我认同,旁白甚至说只有这样她才能感觉自己真的存在,可见她心中强烈的欲望。这不能认定为纯粹的理想,而是掺杂着极强功利性的欲念。埃莲娜认为这是她摆脱卑贱身份,走向上层社会的阶梯。

第四场:婚纱

未来的婆婆和小姑子在婚纱店为莉拉婚礼上的婚纱把关,埃莲娜也陪同而来,帮莉拉对付难缠的婆婆和姑子。

莉拉像个木偶一样在她们面前展示,听任她们评点,自己却没有发言的权利。

莉拉为了表达不满,故意说了一串别的款式的婚纱选项,取笑婆婆和姑子。

她转向埃莲娜,请她给出建议。

其实选婚纱这件事的核心,不在于哪件婚纱更好看,更合适。而在于,谁来决定,谁有发言权。婆婆和姑子说得听咱们婆家的,莉拉表示要自己说了算,埃莲娜则是她请来为自己作战的帮手。

这是一场未来谁能掌握主动权的战役,话语权就是主动权,不论是之前杂货店上班的问题,还是现在选婚纱的问题,或是以后的任何一件家事,都是这场战役中的一个个小型战斗。双方寸土必争,直到一方取胜为止。

这才是选婚纱一事的背后涵义。

莉拉有求于埃莲娜,埃莲娜便来帮她解决问题了。她从容走向婚纱货架,婆婆和姑子都很关注埃莲娜的举动。

这说明埃莲娜如今的学识和学历让她在当地的地位越来越高了,连卡拉奇家族也开始认同她。

还记得上一集在杂货店莉拉的婆婆主动关心埃莲娜的情节吧?那就是这个转变的体现。而现在,她们亦静静地等着埃莲娜发表意见。

埃莲娜其实并不知道如何挑选婚纱,但她用词汇巧妙地糊弄了莉拉的婆婆和姑子,既让她们心里开心,也让她们觉得自己说得在理。

只有莉拉一眼就看穿了埃莲娜。

莉拉对自己和埃莲娜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她说别人都怕她,但是埃莲娜却招任何人的喜欢,她就像坏孩子,而埃莲娜是好孩子,自小如此。

埃莲娜半开玩笑地说:“不是这样吗?”

莉拉有些伤感。

其实莉拉的伤感正是因为她委屈,她嫉妒埃莲娜,而且是从小到大一直在嫉妒埃莲娜。

从小学一年级课堂上,埃莲娜得到老师表扬后,她用沾了墨水的纸团扔埃莲娜时起,就是如此。

后来埃莲娜不断得到继续学习的机会,又得到去海岛上旅游的机会,现在又有发表文章的机会。在莉拉看来,埃莲娜总是显得那么幸运,总是有人在呵护她成长。而自己,孤苦伶仃,总是在独自挣扎、抗争、奋斗,却又没有那样的好运气。

埃莲娜为了让莉拉不要伤感,替安东尼奥感谢了莉拉给妹妹艾达一份在杂货店的工作,莉拉心情稍好,开了句“我是坏人”的玩笑。

第五场:开张

场景回到鞋店,一位女顾客正在试赛鲁罗牌的新鞋,赛鲁罗父子和斯特凡诺兄妹都密切关注眼前这单生意的成败。

女顾客选中了一双鞋,但是当她得知价格后,立刻刷下了脸,脱鞋走人。临走嘲讽了他们的高价:“如果我有这么多钱,我就在美国了。”

这话直接切中了鞋店的命门,他们皮鞋确实不错,但是成本和定价也随之上升得厉害,贫民区的人怎么可能消费得起?在当地是打不开市场的。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里诺说得对,得把鞋放到市区卖。可是下一个问题随之产生,要走通市区的门路,必须找索拉拉家。妈的!

莉拉的父亲费尔南多反正是个唯利是图的势利鬼,他没有节操,去找索拉拉家他完全没有心理障碍。里诺不愿意,因为他知道莉拉绝对会反对。斯特凡诺的态度很暧昧,不置可否。不置可否的意思一般就是心里有鬼。

——他是个商人。

第六场:背叛

场景马上转换到斯特凡诺和莉拉的家中,莉拉躺在床上,显得心事重重,十分难过,而斯特凡诺在房门外大喊大叫,逼迫她同意找索拉拉家帮忙。

斯特凡诺喊完,老爸费尔南多接着嚎,老爸嚎完,里诺也接着嚷嚷。

房中光线晦暗,厚厚的阴影罩着莉拉的身躯,她眼睛眨也不眨,她已经不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些是为了谁,为了什么。自己的牺牲换来的就是这些吗?

母亲农奇亚知道谁来才有用,她叫了埃莲娜前来说项。

此时旁白交待了冰冷的事实。斯特凡诺轻易地背叛了莉拉,她的家人也背叛了她,他们已经和西尔维奥·索拉拉达成协议,索拉拉家提供市区卖鞋的渠道,作为交换,斯特凡诺让西尔维奥成为自己婚礼上的持戒人,持戒人的地位相当于夫妻双方的亲戚。

和索拉拉家成为亲戚,莉拉自我牺牲换来了这样的结局,她能不心如死灰,陷入无尽绝望吗?

——此时,她都还没有步入婚姻殿堂啊。

来看看我们学业有成,拥有真材实料的埃莲娜大小姐是怎么劝慰莉拉的:

“西尔维奥不是马尔切洛,他没有强拉艾达上车,他没有在新年夜开枪,也没有把安东尼奥打个半死,西尔维奥没有赖在你家不走,也没有在背后诋毁你的名誉。”

“你已经拒绝了一个索拉拉家的人,你知道这个街区的规矩,莉拉,你得付出点代价。”

——可是莉拉嫁给斯特凡诺就是为了不付出代价,至少不是这样的代价。

埃莲娜继续分析:你为的就是改变现状,让社区更好,让斯特凡诺更好,让家庭更好,你现在这样做却将一切搞砸了,婚礼没了,鞋店没了,这样反而让索拉拉家轻松取胜了。

埃莲娜更以自身经历作为例证。她顶撞了宗教老师,如果她不道歉,那意味着她被开除,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她会被重新打回十八层地狱。

埃莲娜认为,舍小取大,着眼未来,才是正道。她对斯特凡诺和莉拉的结合抱着期待,她认为他们的结合能够改变街区的现状。

首先,必须要夸奖,埃莲娜确实是个有见识,能冷静分析问题的人了。可是她的缺点是,她的阅历还不够,她的判断多半还是在依靠自己脑海中的推论。

她说得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这种想象带着浓厚的粉红色迷雾,恐怕她说出来自己也不会完全相信。

尚未完成结合,斯特凡诺已经背叛了莉拉,无产者和资本家的结合,一开始就暴露出这么明显的脆弱根基,你觉得这种貌合神离的结合能够延续多久?

莉拉始终比埃莲娜冷静,始终比埃莲娜看得透彻,她知道,斯特凡诺并不可靠,她知道斯特凡诺是个利益至上的商人。

可是莉拉再透彻也不能改变什么。一开始,当她做出决定时,她就等于把全部赌注押在了斯特凡诺身上,决定走向的其实是斯特凡诺。因为钱在斯特凡诺手中,莉拉没有经济自主的权利。

如果要我说,莉拉从这个泥沼一般的局面中脱离出来的唯一办法就是独自远离,也许剧集一开始说到莉拉消失了,和这有些关系。

为什么莉拉只能独自走才能解脱呢?因为她背负的东西太多了,她的家人都被她扛在自己的背上。

可是问题是,他们和她并不是一条心,庶民的劣根性在一切事情中展露。他们同资本家一样逐利,他们利欲熏心,他们为了自己的美梦可以牺牲其他,即使是自己的亲人。莉拉就被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置于白白牺牲的处境之下。

莉拉想凭一己之力解救一家人的想法是完全不现实的,她的家人只会成为她的包袱,而不会成为她的倚靠和支柱。

这是莉拉痛苦的来源和悲哀所在。这也是初代觉醒者必定经历的悲痛和苦楚:是勉力维持还是独自前行?

这时斯特凡诺走进房中,他是如何打动莉拉原谅他的背叛的呢?他拿出了那双皮鞋,那双赛鲁罗牌第一双样品,莉拉的心血,也是全剧最重要的道具和象征之物。

此时他在灯光之旁,映射着这位商人资本家虚伪的嘴脸。斯特凡诺再次用伪装的深情欺骗了莉拉。

莉拉让步到,她独独禁止一个人——马尔切洛进入她的婚礼现场。

斯特凡诺眼神闪烁,他再次许下空口的承诺。

危机暂告消解。

第七场:冷漠

莉拉和埃莲娜敲开了奥利维耶罗老师的家门,希望送上婚礼的请柬,可是奥利维耶罗老师拒绝承认眼前的这个女人是莉拉。为什么会这样?

奥利维耶罗希望莉拉以知识改变阶级,改写命运。但是莉拉选择了最让她不齿的路——依存于男人,何况这人还是罪恶家族卡拉奇家的斯特凡诺。

这位老师在她们很小就灌输了丛林法则和阶级观念。知识竞赛之前,她对女学生们说:“如果我们不让脑海们知道,你们也和他们一样优秀,甚至更为优秀,他们就会将你们碾压在地。”补课时,她对埃莲娜说:“庶民是很低贱的,如果某人一直放庶民,他的子孙后代都将一无所有,一文不值。”

她希望自己最出色的两个学生能够以知识突破男性社会的囚禁,超离出庶民的基因。所以她那样苦心劝说两家的家长让孩子继续上学,埃莲娜没有她几次在升学节骨眼上推一把,不可能走到高等教育,坐在课堂学习“高贵”的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莉拉过早辍学,奥利维耶罗本已对她绝望,但是当她发现莉拉自己疯狂自学,将小学图书馆的书看了个遍时,她感动不已,让埃莲娜激励莉拉不要放弃学习。可是莉拉如今的选择,在奥利维耶罗眼中意味着对知识的背叛,对自我庶民性的认同,对男权的屈从,对恶劣传统的耻辱回归。因此她对莉拉做出了激烈的评价:“她的聪明都长到胸部、大腿和屁股上了。”因此她说:“我认识赛鲁罗,但我不认识这个人是谁。”

第八场:告别

婚礼之前,按照习俗,埃莲娜为莉拉沐浴。

莉拉家人都兴高采烈,他们傍上富亲戚了。可是坐在浴桶之中的莉拉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奥利维耶罗老师对她的态度,在她心中久久挥散不去。

埃莲娜试图消解莉拉的难过,可是这对莉拉这种人没有用,她越来越认为自己的选择是错的,因为在这个选择之中,她最没有考虑到的事是:为自己考虑。她已经感觉到自己命运中越发浓厚的悲剧前景。

现在她唯一的寄望就是,埃莲娜还能继续接受教育,继续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代替自己脱离泥沼,改变命运。

“无论如何,你一定要继续读书。”

“我会花钱供你上。”

“你一定要一直上学。”

“答应我(Promise me)。”

在此,完成点题,这就是埃莲娜和莉拉之间的约定。

莉拉的表现出奇的坚决,甚至冷酷,她一定要埃莲娜不断地学下去,并且永不停止。

她知道,并且从未如此深刻地意识到,教育和知识的决定意义。只有教育和知识,才是她们这种人最牢靠有力的改变命运的资本。

她已经陷在泥潭中,但是她要以自身为祭,为埃莲娜创造最好的条件和基础。

她们的共体双生,在此时得到最强烈的印证。

“你是我的天才女友,你必须比他们中任何人都更为聪明,不论男孩还是女孩。”

在这里,完成了对全剧的点题。

“我的天才女友”到底是谁?“天才女友”不仅是埃莲娜眼中的莉拉,也是莉拉眼中的埃莲娜。

我说过,这个剧是以埃莲娜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的。要想全面了解整个过程,必须再补缀上莉拉的视角,将整个过程梳理一遍。而莉拉的视角,往往是隐晦的,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但是现在,她说出来了,这句“你是我的天才女友”将两个视角合并在一起,整个故事终于完全立体起来。你对我的嫉妒,我一点也不缺;你对我的爱意,我也从不曾少。莉拉和埃莲娜最终超越了人类天然的各自独立的属性,成为了一对并体双生的存在。

最后,莉拉从浴盆中站起,她青春的肉体完全展现在埃莲娜和观众的眼前,而且镜头是一个大特写,正定格在她的隐私部位。

有人可能认为露点是完全不必要的噱头,但这并不是噱头。

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特写部位的选取,要宣示出来的意思正是:这部年轻的肉体即告枯萎,这是它最后的青春荣光。

从此以后,它将迅速凋败,迅速腐烂。

少年时代的那个莉拉,就此别过。

“我头脑里的梦想,终于踩在我脚下了。”多么残酷的自我消解和宽慰。

第九场:婚礼

遵照习俗,婚礼首先在教堂中举行,整个过程采取了家庭录像拍摄的方式,所有人都沉陷在感动之中,场面十分温馨。

教堂的仪式完毕以后,婚礼转到酒店继续举行。

埃莲娜和童年的小伙伴们坐车过去,开车的是安东尼奥,他飞快地开到现场,还对埃莲娜说了句:“我把她当你一样。”安东尼奥并不是在侮辱埃莲娜,他只是带着戏谑的语气在表达爱意,没有文化的人,你得担待。但是埃莲娜对安东尼奥的粗鄙相当反感,她表达了对他的不满,提出分手只是早晚的事了。

从这帮人的站位来看,恩佐和卡梅拉已经凑成一对,帕斯卡莱和艾达差不多也有那个意思了。这两个男人以前喜欢的都是莉拉,但是现在都退而求其次,能怎么办呢?贫民区的小圈子就是这样,自我消化,量力而行,就像中国一些封闭的农村地区一样。这都是阶级所决定的。

第十场:泥沼

婚礼转移到婚宴现场,继续进行。埃莲娜忽然看到尼诺也来到了现场,她立刻迎了上去,和尼诺待在一起,安东尼奥心里很是不爽。

尼诺对现场的状况十分漠然,也不主动和埃莲娜说话。埃莲娜没话找话,尼诺应答得十分敷衍。从里诺的谈话可以看出,他在关注工人的生活,关注社会底层的真实境况,他在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

当斯特凡诺和莉拉跳舞时,斯特凡诺的眼神其实有些闪躲,因为他自知做了亏心事。

安东尼奥在场下郁闷地看着埃莲娜和尼诺坐在一起,埃莲娜则郁闷地发现尼诺十分投入地注视着莉拉的一举一动,她发觉了尼诺对莉拉的感情。

埃莲娜试图引起尼诺的注意,问他是否还看小说,尼诺冷漠地告诉她自己已经不看小说了,小说毫无用处。

新人一舞过后,场下来宾开始结伴跳起舞来,安东尼奥皱着眉头走到埃莲娜身边,要求一起跳舞,埃莲娜看了尼诺一眼,尼诺懒得理睬,埃莲娜不好拒绝安东尼奥,只好去了。安东尼奥宣示领地归属权一般地瞪了尼诺一眼。

安东尼奥十分气氛地控诉了埃莲娜和尼诺举止亲密的行为,离开了现场。埃莲娜表现十分冷静,她没有追回安东尼奥,而是重新回到了尼诺身边。显然,她已经决定辜负安东尼奥,她要追求自己的幸福。

埃莲娜想邀请尼诺跳舞,可是尼诺表示自己从不跳舞,他觉得那很愚蠢,干脆地拒绝了埃莲娜。

在现场一片欢乐或者说混乱的气氛中,里诺还邀请了皮诺奇娅跳舞,这很有意思,卡拉奇和赛鲁罗两家这是要两两配对吗?

为了引起尼诺的注意,埃莲娜在餐桌上开始对阿方索谈文学作品,尼诺转头对阿方索自己最近也看了这本书。这说明他还是看小说的,只是他不想和埃莲娜交谈。

尼诺像要故意刺激埃莲娜似的,告诉她那篇文章没有被发表,埃莲娜脸都垮了。

狠狠伤害过埃莲娜之后,尼诺起身决意离开,埃莲娜拉着他的手都没能将他挽留下来。

婚庆现场一片混乱,埃莲娜看着眼前的情景,忽然想起小时候奥利维耶罗问她的问题:庶民是什么?

此刻她无比清晰地看到了庶民性,她眼前的所有这些人就是庶民,他们流露出的表情,他们的一切举止,都无时无刻在暴露他们的庶民性。

埃莲娜明白的庶民性,莉拉早在第四集烟花之夜就领悟了。

可是如今莉拉自己也沦陷在这种庶民性之中,埃莲娜感到自己十分的绝望,她失去了一直带领她前行的莉拉,她如今孤立无援。

为什么尼诺突然会对埃莲娜那样冷漠,那样决绝地离开呢?

事情的引子首先在安东尼奥的身上,当尼诺看见埃莲娜和安东尼奥走在一起时,他已经对埃莲娜十分鄙夷(所以取消了为她发表文章),而婚礼上看见安东尼奥和埃莲娜之间地互动,更使他对埃莲娜感到失望。他本以为埃莲娜在思想上已经和自己一致,但是他看到埃莲娜还依然和街区那些他看不起的庶民谈恋爱,他的冷漠就自然而然了。

更重要的是,在婚礼现场,尼诺见到了莉拉,他小时候最佩服的人就是莉拉,可是此时此地,莉拉的形象在他眼前整个瓦解。他看到莉拉的结婚对象竟然是罪恶的卡拉奇家族之子,他看到莉拉那样陶醉地和这个街区的压榨者共舞,他接受不了曾经的那个莉拉发生如今这样的转变,他破灭了对这个街区最后的留恋,愤而离开了。

尼诺的思想其实很偏激,很极端,但这大概也是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气的,在革命年代,就是有这种缺乏实践,却思想上十分纯粹的人,他们对过去的传统或自身的阶级感到十分羞耻,恨不得能洗脱自己身上的全部基因印记,将自己改造成完全不一样的新人。中国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同样是一股这样的风气,有人竟然要废掉中国汉字,早期共产党很多人也抱着纯洁的社会主义理想南北闯荡。

对埃莲娜而言,她觉得自己逃离这个处境的唯一希望就是尼诺,所以她不能放尼诺走,她跑出去追赶尼诺。

这个追赶情节处理得十分出色,埃莲娜没能找到尼诺,她看到的是走出车门的一对兄弟……

埃莲娜急忙回去,她非常悲伤地看着莉拉的眼睛。莉拉正在和斯特凡诺高兴地起舞。当看到所来之人时,莉拉脸色大变,之前的一切欢乐气氛至此急转直下,拐入悲情之中。

来到现场的就是索拉拉兄弟,她恨之入骨的马尔切洛满面春风地到来,自己的哥哥里诺在同他亲密互动,斯特凡诺还试图向莉拉解释。

真相明摆着,莉拉的家人和丈夫再次背叛了她。他们侵吞了她的底线之后,更进一步侵吞了她的底线。显然,他们暗中和索拉拉家进行媾和,只有自己一个人被当成了牺牲品。

马尔切洛整张脸都写着“邪恶”二字,他望着莉拉,他要复仇。复仇的方式就是那双皮鞋,那是莉拉亲手制作的皮鞋,由斯特凡诺买到手里,就在婚礼前还被斯特凡诺当成哄骗自己的工具。可是现在,它穿在自己的敌人脚上。中间发生了什么?只有斯特凡诺背叛了对莉拉的承诺,无耻巴结了索拉拉家这一个可能。

此时这双皮鞋象征着资本家彻头彻尾的虚伪,象征着无产者被资本家无情地嘲弄和欺骗。这也揭示了二者的联合是一场海市蜃楼般的图景,虚浮到顷刻间就崩塌了。

那一刻,莉拉意识到自己的所有牺牲都是没有意义的,她意识到斯特凡诺绝不可能改变阶级本性,自己只是一棵完全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浊世浮萍。

这一刻,埃莲娜也发觉了自己错得有多么荒谬,她发现了自己也始终没能脱离掉自己所处的阶级,自己所在的梦魇。

这一刻她们的心灵是相通的,这一刻她们没有任何人并肩站立,她们只有孤立无援的彼此,只有彼此能缓解心中无限的创伤。

她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在泥沼之中。

“那不勒斯四部曲”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结束了,我们消耗了一年中十二分之一的时间一起做了同一件事,那就是见证莉拉和埃莲娜这对并蒂双子星的痛苦与抗争;见证了那不勒斯社会的落后与发展;见证了资本家和无产者的对立与媾和;见证了为主角所不齿的庶民性;见证了想要改变命运和扭转历史进程的极端困难。

她们的少女时代被画上了耻痛的句点,明年,她们的青春成人时代,将再次卷袭而来,那不勒斯和意大利的历史要继续走下去,一代人的挣扎与撕裂远未终结。时代中的浪花啊,即便你是最亮的那一朵,你难免打在岩壁上!

点此关注豆列,全集剧评全收入

《细说威尔森夫人》全集剧评

《细说麦瑟尔夫人》全集剧评

《细说兔子共和国》全集剧评

公众号:段雪生。微博:段雪生。

 6 ) 【原声篇】克制与华丽的悲伤-剧情与对应配乐收集-Max Richter一生推

关键词:配乐、剧情、原著

四星给剧集,因为宏大的叙事还没有展开完,但相信很多童鞋都非常喜欢契合剧情编排的配乐,所以因为Max Richter的配乐必须要把星星加满!

本文分为非剧透部分与剧情与配乐对应着解析的剧透部分供大家选择(包含原著与剧情的出入),安心食用。官方的原声集还未在大陆上架,欢迎童鞋们移步我的网易云歌单://music.163.com/playlist?id=2527056358&userid=435647761,我会陆续收集原声并找出剧集中对应的剧集为大家解析,Richter的配乐有着怎样的魔力。

配乐介绍-非剧透部分


My Brilliant Friend的原声由Max Richter全部包揽,也许你对这位将电子与古典结合起来的配乐大师还很陌生,但看过《禁闭岛》、《断线》、《降临》的童鞋应该对“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这首曲子有印象吧,我也是因为《降临》被Richter的曲子震撼到了。

16年年末,我和好友坐在偌大的巨幕厅中看完了《降临》(强烈推荐在安静、音效良好的环境下观影),贯穿全篇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似乎就是在诉说着她们一声的故事,从此我开启了Max Richter的无限循环与安利之路,17、18年的网易云音乐最多循环应该都是他的歌。Richter的曲子有这样有点小悲伤和阴冷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也有华丽丽的重制维瓦尔蒂“四季”系列,最适合在熬夜还要充满斗志赶着早点去打图交作业的画图狗了┭┮﹏┭┮。

所以当正在翻译My Brilliant Friend的Incanto小姐姐(大家可以在人人版的翻译君名单中看到她哦~)第一次告诉我,她喜欢My Brilliant Friend中的一段曲子时,直觉告诉我,这是Richter的杰作。当时My Brilliant Friend第一集才刚刚出,我俩就觉得这部剧可能会是个爆款(今日看了果然是王炸)。对于我来说,更多是因为Richter做配乐的私心。

以下是Richter出的My Brilliant Friend合集曲目列表,Richer用了已有的曲子为My Brilliant Friend配乐,但剧集中有好些首我都没找到,所以我觉得可能还会推出官方的My Brilliant Friend新原声。之前Richter也制作了The Crown的配乐,同样是精品剧集。

原声(非剧集中出现的顺序)

1. "Spring 1" (from the album 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2012)

2. "Summer 2" (from the album 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2012)

3. "Cypher" (from the single Cypher, 2018)

4. "Aria 2 - Pt. 1" (from the album Sleep, 2015)

5. "Infra 5" (from the album Infra, 2010)

6. "Infra 8" (from the album Infra, 2010)

7. "Love Song (Cascade)" (from the album Perfect Sense, 2011)

8. "Organum" (from the album The Blue Notebooks, 2004)

9. "Dream 13 (Minus Even)" (from the album From Sleep, 2015)

10. "Vladimir's Blues" (from the album The Blue Notebooks, 2004)

11. "Iconography" (from the album The Blue Notebooks, 2004)

12. "Chorale/Glow - Pt. 1" (from the album Sleep, 2015)

13. "Circles from The Rue Simon - Crubellier" (from the album 24 Postcards in Full Colour, 2008)

14. "Dream 19 (Pulse) - Pt. 6" (from the album Sleep, 2015)

15. "Interior Dreams an Idea" (from the album Henry May Long, 2008)

16. "Kierling/Doubt" (from the album 24 Postcards in Full Colour, 2008)

17. "Space 11 (Invisible Pages Over)" (from the album From Sleep, 2015)

18. "Space 17 (Chains) - Pt. 7" (from the album Sleep, 2015)

19. "Space 21 (Petrichor)" (from the album From Sleep, 2015)

20. "Sublunar - Pt. 1" (from the album Sleep, 2015)

剧透警戒线-剧情与音乐


持续更新锵锵锵……也欢迎各位童鞋帮我补充

第一集

NO.1 她想将一切抹去

曲目:"Space 21 (Petrichor)" (from the album From Sleep, 2015) / "Space 17 (Chains) - Pt. 7" (from the album Sleep, 2015) / "Space 21 (Petrichor)" (from the album From Sleep, 2015)

深夜,老年的埃莱娜接到好友莉拉的儿子里诺的电话:“Mamma’s missing.”里诺的声音中略带哭腔,原著中说:“他哭了起来,我耐着性子,让他把绝望和痛苦都展示出来。他开始假装啜泣,后来是真哭了。”而埃莱娜则是由些许的不耐烦,她讨厌这个照顾不好自己的母亲、吊儿郎当地虚度光阴、还会时不时张口向她要钱的中年巨婴。里诺的无助、埃莱娜烦躁,都暗示着,也许莉拉也不是第一次任性地逃离她原有的生活了。多年后,银发的她仍然懂得好友所希冀的是什么,她希望里诺放弃寻找:“For once, act the way she’d want you to. Don’t look for her.”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她终究放心不下,主动给里诺打电话询问他母亲的踪迹,此时笨儿子才发现母亲带走了属于她的一切。“在她六十六岁时,现在的她不仅仅想自己消失——她还想把过往生活留下的一切都彻底抹去。” 放下电话的埃莱娜坐在宽敞的工作室中思索着往事,准备写下她们的故事,却依稀望见年幼的莉拉坐在前方木质的藤椅上,目光稚嫩而坚强。此时"Space 21 (Petrichor)"缓缓述出,勾勒起这一段复杂微妙的感情。(后面又加了弦乐,我没有找到更像的了,暂定就是Space系列的吧)

剧集中阴暗的部分几乎都是Space系列,和Space 系列一样,剧集中有许多歌都出自Sleep From Sleep(Sleep的精简版)这两张专辑。曲如其名,这是两张“摇篮曲”专辑,Max想让听者“fit a full night's rest”,私底下认为服用后可起到致郁疗伤、于灰烬中涅槃的疗效。

比起专辑中其他曲子,Space系列更带一丝诡谲神秘,所以当莉拉出现背景音响起时,听得我好怕下一秒文艺片要变成惊悚片。与其说是摇篮曲,更不如说是写给宇宙的乐章,但不是为星爵的熙熙攘攘的宇宙而作,而是《星际穿越》那样的浩瀚孤缈的宇宙,就像有人说,这是“黑暗的真空里有量子潮汐的涨落,无奈的人生中有人心波浪的涟漪。”(网易云音乐ID:Mathred)

No.2 暴力之声

曲目:“Iconography” (from the album Blue Notebooks, 2004)

曲目 Iconography 出现在大家在教堂做礼拜时的一幕。剧集中貌似改成了卡普乔先生的葬礼,在教堂中,卡梅拉的父亲佩卢索先生突然被堂•阿奇勒的走狗拖走,暴打一顿,扔在街上。在这个破败的那不勒斯城区中,暴力如同黑暗中的野兽,在阴影下肆意生长,堂·阿奇勒就是这样一类“吸血鬼”般的存在,他放高利贷榨干了佩卢索先生,收走了他的木匠铺子改成了自己的杂货铺,于是就有了卡梅拉在放学途中遇见她那陷入绝望的父亲,无力对着杂货咒骂的一幕,我们可能猜想,就是因为这次在自家店门前争吵让堂•阿奇勒感觉到了羞辱,于是想在大家聚在一起时杀鸡儆猴。原著中倒是没有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佩卢索先生在大家做完弥撒后情绪失控对着堂•阿奇勒大骂,让堂•阿奇勒露出了让人毛骨悚然的本性,亲自将佩卢索扔向一棵小树,半死不活。编剧们将零散的线索改编,串联出了这个小城的暴力之声。

“Iconography”出自Richter的第二张专辑 The Blue Notebooks,Richter本人说这是一张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抗议专辑,也是对他自己陷入困境的童年的冥想。“Iconography”给人一种在昏暗的灯光下摇摇欲坠之感,就如同在暴力危机四伏的那不勒斯,人人自危。

Richter在这张专辑中尝试了新颖的表现方式,比如打字机的敲击声伴随Tilda Swinton(没错,就是奇异博士中的古一法师)朗诵着的卡夫卡的The Blue Octavo Notebooks。今年Richter也出版了“The Blue Notebooks”的15周年重制版,重新编曲了包括降临、禁闭岛与断线的配乐“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在内的18首乐曲。

NO.3 她像位勇士

曲目:"Spring 1" (from the album 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2012)

算术比赛中,莉拉击败了留级生恩佐,于是在放学后恩佐召集了他的喽啰们朝莉拉扔石头。此时“Spring 1”响起,埃莱娜做出了一个巨大而重要的决定:莉拉“像勇士一样光彩照人”,我决定要“跟随她的步伐”。莉拉的确比同龄的小女孩勇敢太多。作者童年记忆中的那不勒斯是一个看似普通的东西也能要人命的城市,如果一块石头大众太阳穴,就会丧命。恩佐与莉拉的恩恩怨怨不止这一次算术比赛,石头混战也不是仅此一次,所以面对恩佐们的石头攻击,埃莱娜会躲起来,而莉拉似乎精通躲避石头的生存法则,她擅长预测石头的轨迹,不紧不慢地优雅躲过,所以她敢于以一敌十,像一个勇士。

Richter运用电子乐将创作于1723年的最为世人熟知的Vivaldi的作品《四季》重新改编,呈现出全新的活力,增添了些许浪漫的氛围(网易云音乐ID:网易云UFO丁磊)。

对比两首我大爱的spring,“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带着克制的悲伤,"Spring 1"则是一派万物复苏兴兴向荣,欢快的弦乐,沉郁的低音,仿佛是终于经历万难,沐浴在绚丽的日光下。献给勇士莉拉,也献给决定要勇敢起来的埃莱娜。(美剧 The Crown第二季第七集中玛格丽特公主和 Tony那一段的配乐也是它)。

第二集

NO.1 我们写小说吧

曲目: "Dream 13 (Minus Even)" (from the album From Sleep, 2015)

这是莉拉和埃莱娜在读《小妇人》和埃莱娜拿着莉拉写的书找莉拉的时候的背景音。《小妇人》是莉拉之前看过的,由奥利维耶罗老师借给班上成绩好的女孩看。莉拉非常喜欢,后悔没能多看一遍,也遗憾没法和埃莱娜分享,所以当两个小姑娘从堂那里“敲诈”来“巨款”后,买走了在橱窗里晒得发黄的《小妇人》,兴致勃勃得一起阅读。莉拉幻想着能她们俩自己写一本小说,聪明的她也动手也快,当埃莱娜拿到莉拉写的《蓝仙女》开篇时,也被她稚嫩而精彩的语言惊艳到了。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抛开那些无奈的现实因素。

相较于Space系列的空灵低沉,Dream系列更温柔、舒缓,让人可以安心做个好梦,像是弯弯河流述说着温暖的故事。

NO.2 不该扑灭她骄傲的火苗

曲目: "Infra 5" (from the album Infra, 2010)

在Infra 5的诉说下,莉拉消失了,确切说是她被奥利维耶罗老师破天荒地教训一顿后,消失了一段时间。原著中是买书-莉拉写书-奥利维耶罗老师收走莉拉的小说-奥利维耶罗老师奚落莉拉-两个小姑娘逃学去看海-莉拉被父亲扔出窗外,剧集为了增加冲突,改编为买书-两个小姑娘逃学去看海-奥利维耶罗老师奚落莉拉-莉拉写书-奥利维耶罗老师收走莉拉的小说-莉拉被父亲扔出窗外。仿佛莉拉的小说是忍受着巨大压力下证明自己的产物,而奥利维耶罗老师却扑灭了这骄傲的火苗,让莉拉强行请求父亲送她上学,导致了最后的极端冲突。

Infra 5出自Richter在2010年的这张“Infra”专辑,是以2005年伦敦恐怖爆炸事件的中心主题为主题的,Pitchfork将这张专辑描述为“令人痛苦的华丽”,也是恰如其分了。

Infra 5也是一首充满冲突的歌,4分钟之前是暗流涌动,4分钟之后是波涛汹涌。这首曲子同样也是《寿司之神》的配乐,配上小野二郎的名言服用效果最佳:“我会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有人知道巅峰在哪里。即使到我这年纪,工作了数十年,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臻品至善。”

NO.3 暗杀-堂•阿奇勒

曲目: "Infra 8" (from the album Infra, 2010)

堂•阿奇勒被暗杀后,埃莱娜去找莉拉时,“Infra 8”响起。弦乐让丝丝悲伤如刀一般刺痛着人心,但在堂•阿奇勒的死亡中,更像是不安尖锐地在人心中嘶吼。聪明如莉拉,不但编织着谋杀的细节,还镇静地推断着真正的杀手。“Infra 8”一直给我一种冷静而克制的悲伤感。就像:

“夜里突然起了风,沙沙作响,扰的人思绪凌乱,辗转难眠,纵有千言万语在,燃于心头,蝇尘穿纱终归落,手抚过,才知沧海桑田。(网易云音乐ID:DL衡川)”

未完待续~欢迎各位童鞋关注我的网易云音乐歌单 //music.163.com/playlist?id=2527056358&userid=435647761

 短评

太喜欢!画面调色偏灰蓝,有评论觉得太压抑,但事实上,她们的童年、那个城区本来就不是令人快乐的记忆;相反,几乎每个月都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开播前我也觉得埃莲娜比lila更漂亮的选角不合理,但想到作者是有参与选角工作的,而且认真回想过后我发现,埃莲娜的漂亮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很有意义的——书中的视角都是埃莲娜自卑的视角,觉得自己长痘、胸太大、头发黯淡——但事实上没准埃莲娜真的比lila漂亮呢?Lila受大家追逐,其实更多是依赖于她的敢为人先,而自卑的人总是不如自信、有感染力的人容易成为焦点。

3分钟前
  • 出走的羊
  • 力荐

如果不能理解莉拉贯穿全局的执拗和结局的崩溃,那只能庆幸我们没有遭遇她那样的人生——天赋异禀却只能选择被浪费,本以为出卖自己作为女性的外貌和身体可以换来放手一搏的机会,奈何所有的理想和付出最后却被人踩在脚下……在男权世界里,女性的早慧与独立就是对她们的折磨与惩罚。ps.满屏的“渣男”“绿茶”评论只能让我感叹如今大家的情感为何如此贫瘠,面对真实只能用非黑即白和标签化的思维来体认,可悲。

4分钟前
  • 帕尼尼
  • 力荐

我从小也有个好朋友。我们很像,但是她比我漂亮,比我聪明,家庭比我幸福,认识她以前所有的男孩子都喜欢我,认识她以后所有接触我的男孩子甚至女孩子都是为了她。大一的时候她就考完了托福,而我还在迷茫,她说你陪我一起准备gre吧,我说好,因为那样她就可以每天来我家,上午一起练作文,中午吃妈妈做的饭,在大床上午睡,下午有时出去看个电影逛街有时就继续练作文。可是有天她打来电话说她不能继续学了,她爸不让她出国。她爸是大官,在家很有权威。我后来浑浑噩噩地考g考t来了美国读博毕业找工作,看着她在她爸的安排下做着安稳却远低于她能力的工作。看完my brilliant friend, 我的思绪漂回到十六岁那一年,我们晚自习前在一家快餐店吃加了麻油的肥牛米线,辣得出汗,她眼睛亮亮地说等二十六岁了咱们俩就去周游世界。

7分钟前
  • 光明小卖部🐵
  • 力荐

“女性友谊里常常出现嫉妒和算计,并非因为女孩们生性卑贱,而是她们在残酷的生存中早就发现和男性斗争毫无胜算,只有卑劣地倾轧同性,才能抢到一点可怜的利益。”这部剧拍出来要比原著表现得更好,烟花的边界消失,老师的转变,最后一集lila对Elena说的那句,你一定要读书一直读下去,那是一种你替我挣扎,你替我走出那不勒斯,对E的期望,更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绝望。

12分钟前
  • elvira
  • 力荐

小说读来酣畅淋漓,一边看就觉得太适合拍成电视剧了,竟然成真了…… 高度还原,电影质感,莉拉小小的身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小莱农未免也太漂亮了吧,帅帅的恩佐尼诺阿方索,还有这个城区的暴乱。青年时期的莉拉与莱农简直不要太贴切啊,赞叹

16分钟前
  • 叫不醒
  • 力荐

和中国的厂区故事、胡同故事、小城故事气质完全相通,你说它是《孔雀》也好是《血色浪漫》也罢,无论在何时何地,永远都会有一帮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想从所谓的故乡逃出,而最终多半还是会被命运的浪潮打回起点,现在也一样。

1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女性友谊到底是怎样的?是如今男本位糟糕文艺作品里,和“闺蜜”、“小三”、“出轨”、“渣男”联系在一起的牺牲品,还是其反对者言之凿凿下的只有真心真情,无私互助?《我的天才女友》再一次就怎样写好女性人物和情感作出表率:只需要把对象当“人”而已。五六十年代的那不勒斯郊区,尘土飞扬中一模一样的灰色水泥小楼,充满贫穷愚昧和暴力的街区里,女性的外表和头脑,甚至性别本身就是怀璧其罪。一颗温润的珍珠,一颗疯狂的钻石,在几乎不见天日的前现代旋涡中争相沉浮,暗自闪耀。纵然倾慕中掺杂着艳羡、失落和怨怼,她们始终知道,只有对方才是和自己对等的灵魂,除彼不作它想的二重身。

19分钟前
  • 子酉
  • 力荐

想起了生命中许多决定性的瞬间,以及走散了的那些朋友。

23分钟前
  • Kalpa
  • 力荐

建议阅读原著再来看剧,一部对应一本。莉拉实在是太特别太优秀了,但除了埃莱娜和几个爱慕她的男性之外,没有人能够真正欣赏这种特别——其他人对这种特别要么蔑视、要么抵制、要么恐惧,而莉拉自身对自己的这种特别,仅仅当作生存呼吸的一部分,却没有机会加以利用,以摆脱她童年就认知的社会阶级之间和人性的本质。但她的消失就像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如果她无法用埃莱娜的方式挣脱禁锢,她就必然会用一种更极端的方式来打破它,她最终还是做到了。很多年以后她们会明白,自己一直以为活在认为挚友是天才的阴影之下,其实那“阴影”是照耀着她们彼此一生的微光。希望这系列能一直拍完四部曲,实在是太喜欢太喜欢了。

25分钟前
  • 墨梓
  • 力荐

拍得比原著好,再次证明:二流的小说才能拍出一流的剧集。ps:莱农本来就是比莉拉漂亮的设定啊,只不过莉拉的灵魂让她生动充满魅力,而不是木头美人(莱农)

28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莉拉的颜值怎么回事?每集一个质变,到第8集已经井喷了。

32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多么像童年里你看到一扇门缝里的阴影,欲推开门前或许会联想到坚利的獠牙怪......

34分钟前
  • 鹤鹤崽
  • 力荐

3.5;原著还原度较高,贫民窟场景及群戏甚至比文字更具张力,阶级差异与冲突更为凸显,各自利益趋向或自身所属阵营的立场导致群体分化与站队,在大量琐细的事件中逐渐明朗,课堂上关于宗教与党派的争论,可视作社会大背景的隐约植入。互为镜像的两生花,彼此映照的灵魂凝视(大量眼神戏是亮点),在对方身上体认到认同的欣喜、矛盾的撕扯以及嫉妒的尖锐刺痛,怀揣同样的逃离梦想,却深陷原生家庭的羁绊与街区人际关系的沼泽。拥有莉拉这样的朋友是危险的,随时都会被碾压到自信全无,或被其光芒灼伤,你唯有成为更好的自己。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可能是意大利人的人情事故太像中国人了,搬到任何一个中国小镇这个故事也不违和。

40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推荐

1.聪明而且独立的女性在暴力金钱至上的地方,太难生存了!周围没有善意,生活全是痛苦。连逃离都没有能力,太绝望了2.你替我学(泪目啊!)命运真是不公。3.图书馆颁奖,前四名都是lila,而lila却是一个没有上学的人。第一名的奖励《罪与罚》也是讽刺。4.女老师这个角色指引lenu的命运。5.从小镇到城市,要实现阶级跨越太难。6.当大海出现时,我又哭了,想起了她们手牵手奔跑的样子。不知道如果lila看到大海会怎么想。7.lila第一次哭了,被欺负时她没哭,被打她没哭,但是当被“误解”时,她哭了。8.镇上的两大阵营终于在圣诞开火了。压抑了很久的哥哥爆发了,让lila感到害怕。9.lila不卑不亢,家庭里的人也不理解她。10.现在只剩lila一个人了,她该如何与这么多人对抗啊!

43分钟前
  • n美4
  • 力荐

电视电影的春天? 五星好评!

48分钟前
  • 麦芽糖少年
  • 力荐

威尼斯看完两集出来想那不勒斯了,想佛山了,想长沙了。再回忆了一遍童年,这故事太有魔力了

50分钟前
  • 一顷
  • 力荐

季终更新:婚礼拍得好好哦,“我们就是庶民。” // 第一集英字看完我泪流,HBO是什么神仙改编啊妈耶……选角贴合到片头只放每家合照没写姓氏都能猜对八九成。教室比赛,恩佐砸石头,梅丽娜扔东西,通风口玩娃娃,每一场戏的布景色调+角色状态完美还原我看原著时的脑补,跪了。看到斯特凡诺掐着莉拉脖子逼她道歉,被尼诺告白后莱农进屋靠在门背后欣喜不已,再想到以后他们的命运,我摸着手臂上的鸡皮疙瘩感概千百遍。

52分钟前
  • 青色閃電
  • 力荐

所谓命运,就是你和你一生都在试图逃离的东西撞了个满怀。

55分钟前
  • 鸟枪换炮
  • 力荐

好到什么程度呢,感觉有人在关心并触摸到了我的童年

60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