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综艺英国2014

主演:雅克·佩雷蒂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播放地址

 剧照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7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8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9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16:31

详细剧情

  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调查记者雅克•佩雷蒂审视了无节制消费潮流背后的机制,得出了答案。原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和市场推广员,而是这诸多因素背后那些首先改变产品然后改变我们的人们。纪录片表明,长久以来,制造商都梦想着在消费者大脑中植入“升级”观念,从而让无限消费成为现实。他们首先瞄准未被开发的儿童市场,学习应用向儿童销售的方法,从而增加向成年人的销售。但是,那头最肥的能够带来现金的奶牛却来自恐惧——通过挖掘消费者的恐惧,制造商发现了一个对健康和安全产品有巨大需求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当你接收到揭露出的信息后,改变行为模式,是关键!

三集看完,截了几次屏,觉得这应该就是最最最大的“元凶”了吧...先看图...

三集,三个大方向。

第一集,主要是生活用品方面:灯泡、墨盒、手机、衣物、家具等等,外在物质。

第二集,主要是身体随时间的变化产生的衰老、疾病,主要是健康方面,也涉及到了汽车行业。

第三集,主要是娱乐,孩子的玩具、成年人(年轻人)的游戏,还有信用卡(提前消费)、金钱(纸币)的转变(虚拟货币)、网购。


还是老样子,不评价“对与错” “好与坏”,因为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就像片子里很多站在“商业”方的人,并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并不会觉得良心不安。这其实是一个立场和信仰问题,能说他们私底下,绝对的,如同片子里所说的那样吗?人生漫长的几十年(有些已经年长),真的没有一丝丝的怀疑过自己的行为吗?肯定有,我敢说,因为他们是人(特别是当人年纪越来越大)。只是说,很可能经过思想斗争后,某一方最终获胜——但也有一些被采访者,有些许后悔,说当时年轻,只想取得成绩,并未想太多。

其实看完片子后,我内心的感受有点复杂。理性告诉我,可能不能批判任何一方。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确实有选择权——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商业魔鬼”的洗脑——但同时“商业魔鬼”也有它们“不道德”的行为——隐藏。

如果说,小孩子没有自制力,不知道什么是“该或不该”,但孩子背后有成年人这个强大的后盾,他们应该负起相应的责任,但这里有会有N多种状况出现,例如:孩子太倔强,照料着太软弱不舍得孩子伤心;父母工作繁忙,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而隔代可能往往倍加宠溺;又或者父母本身性格里存有“无自制基因”,很可能孩子也存有,或会以相应的方式教养孩子,等等。但我个人始终认为,父母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教养孩子方面。所以,这又涉及到比较遥远,父母的父母如何教养孩子。

其实,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也有对立面:欲望可以让我们进步,正因为它,我们才不断地创新,迅速的发展;但掌握不好这个度,很可能作死。

所以,我无法去批判那些想要保持年轻、变得更好更健康的人的行为,这是生命或者说人性的本能吧。包括动物,其实都惧怕衰老、死亡。但利用这一弱点,发明根本没有任何帮助的“商业魔鬼”,却是实实在在需要被狠狠批判的对象。

我个人认为,这类型的纪录片的宗旨,是揭露!揭露出当今社会的本质,另一面,也类似于一种觉醒,敲醒昏睡中的人们。有些人觉醒的快,采取行动,准备反击,或让更多的人知道。但,知道终归知道,被洗脑的太久,很多行为已经根深蒂固,深入情绪、大脑中。就像一个爱吃甜食的人,当他生活中的某一段时光,完全不摄入任何能够感觉到甜味的食物,刚开始几天可能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持续半个月一个月,这个人一定会变得非常狂躁、暴躁、抑郁、沮丧,喜怒哀乐阴晴不定。但只要他继续坚持,身体、大脑就会慢慢适应,到最后,可能会变得不需要甜食,甚至厌恶甜食。我们的行为也是如此,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彻底根除,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改善。这很像占星学里的土星法则,你付出的和你的结果对等,不多,也不少。

所以,我们已经得到了信息,已经了解大企业、商业的运作模式,而我们能调节和改善的,只有我们自己。而每一个人的改变,都能引起巨变——蝴蝶效应。

所以,除了改善思维模式,也要努力改善行为模式(这才是最重要的)。变得比商家跟精明。

而死亡这个巨大的、万物的最终,我觉得接受就好,因为连太阳都会消失,小小的智人真的很小。其实当你接受后,等于战胜了恐惧。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也会用全新的眼光看到生命。

真正的接受死亡,并不代表可以肆意妄为,做任何想做的,不考虑道德问题。真正的接受,是非常平静的,不会觉得好像人生苦短,就抓紧时间为之。是顺其自然,在仅有的生命里,顺其自然加努力的对待每一秒。

希望所有人,都能觉醒,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当下的行为,意识到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为之承担。


【更多占星资讯,欢迎关注我的豆瓣账号~】

【看本命盘、情感合盘、亲子合盘、咨商、塔罗占卜】

 2 ) 一些笔记

第一集:

计划报废、贩卖焦虑、自由消费主义

放宽信贷

电脑程序辅助,CAD程序

流行周期变短,一次性消费文化

商品内置淘汰属性

第二集

胆固醇高、抗衰老

人类的原始欲望决定了有意识的选择。

如果能破解潜意识密码。你就找到了把东西卖给客户的最有效方法。

你需要给观众制造一种焦虑,讲述给他们一些不了解但很可怕的事情,然后再介绍一种神奇的解决方法。

心理学家拉贝尔,美国通用公司顾问

约拿·萨克斯,研究讲故事和营销的历史

施坦利·雷梭、智威汤逊

第三集

如果能把成年人变成小孩子,他们就会变成更好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最初,变形金刚的故事是为了卖玩具。

暴力游戏是90年代中期游戏行业的摇钱树。

挑战与奖励并存的游戏,会吸引玩家更频繁地回到游戏中。对比玩家比分,再给出排名,让玩家看到是不是比朋友玩得更好,就能让玩家更频繁地玩这个游戏。然后又引入成就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除了信贷管制的撤销,信用卡迅速崛起。信用卡成了冲动和自我陶醉的即时消费主义的推手。

使用信用卡将痛苦推迟到将来。

贝宝,想买就买,即刻满足。

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周边

弗雷德·费尔斯

孩之宝,美泰

莫利·纽克斯,《神鬼寓言》

尼奥宠物网站,粘性游戏,植入式广告

 3 ) 极简主义观影清单-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第一集:通过减少产品寿命促进购买(灯泡使用时间/Ipod电池不可换)很多人购买并不知道为什么。营销让人们觉得购买能让自己跟上周围,更加时尚(比如最新款的Iphone)

第二集:利用人们的恐惧。利用人们怕变老的恐惧,医生开发了血清注射;利用人们对心脏病的恐惧/创造出没有的恐惧,药品和漱口水畅销。人们最大的恐惧是死亡。抗衰老行业的大部分行为被医学机构认为无效。

第三集:对孩子,最佳的方法是创造一个受欢迎的卡通人物。licencing可以增加物品50%的价格。如果把成年人变成孩子,那么商家可以赚到更多的钱。现在每个人都想要智能机,想要玩游戏。营销人员希望客户像孩子一样,想要,立刻就要。信用卡成为了使成年人购物儿童化的推手。用现金会有一点类似疼痛感的感觉。

 4 ) 智能陷阱和消费主义

今年看了不少纪录片,最近的一部是剑指消费主义的《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这个纪录片从计划报废,植入恐惧,儿童心理三个方面审视了消费主义如何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节制地剥削我们的金钱,荼毒我们的观念,占据我们的当下,掌控我们的未来。

为了更高的销量,商品年年推陈出新,apple公司每年都会在开发者大会上推出新功能的mac 电脑或者五颜六色的新款iPhone。对于普罗大众来讲,无论是安卓手机还是iPhone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只有两年,已经是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也接受了两年更换一个手机这样的事实。计划报废,这是商家给我们的陷阱,并且我们还会心甘情愿的跳下去。

然而,这真是合理公平的事情么?

主持人的诘问,让宜家的高管无言以对。

计划报废已经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只是,在这个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应得的知情权,即使认识到,也没有办法凭借个人的力量去对抗。

商家首先把自己变成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接下来,他们又发现,强力地灌输商品升级换代的思想的效果,远远不如让顾客自己主动投怀送抱。

于是,聪明的商家利用人性的心理特点,向人们灌输恐惧。

这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人类惧怕死亡,厌恶衰老,这是由我们生理学特征决定。

诸多商家利用这一点,开发了诸多商品,声称能够延缓衰老,规避死亡的风险。比如近些年来医美的盛行,各类琳琅满目的防晒用品和保健食品。

比利用成年人恐惧心理更可怕的是,商家发现儿童才是最大的金库。

儿童是一个家庭的重心,哪怕是家长不舍得给自己买任何东西,但是只要涉及到儿童安全,健康以及教育的消费,都会不假思索地付款买单。不仅是儿童用品,孩子对于家长购物的决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在进行购物时,往往会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时,一件商品如何获得孩子的认可,就变得更重要。

在此纪录片的最后,主持人也提到了信用卡的发明是如何给消费主义推波助廉的。无现金的消费大大缩短了我们购物时的决策时间,一步步瓦解我们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把成年人变成“i want this right now"的小孩。

尤其是愿意用隐私换取便捷的中国社会,小额免密支付,无处不在的信贷消费手段,都鼓动着我们的消费意愿。随着技术进步,只需要眨眼就可以进行支付的支付手段,无论多少次刷新都出现不同商品的app平台,都意味着我们已经对“消费”上瘾。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新事物出现时,会分泌一种物质叫做”多巴胺“,当新事物频繁出现,多巴胺的分泌也会越多,大脑负责理智和判断的部分就会被抑制。

商家,游戏制作者,app的产品经理,都是利用大脑的奖惩回路是我们对电子产品上瘾

之前听过一种说法,我们对电子商品上瘾,基本上和吸毒上瘾差不多,无节制的快感对大脑造成不间断的刺激,从而上瘾。

 5 ) 消费主义的秘密

01 计划报废

明明科技在进步,工业也革命了三次,但我们常抱怨如今的机器不如以前的经久耐用。

该纪录片的第一集就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疑问:各品牌公司故意将商品使用寿命缩短。目的是为了不断刺激消费者购买新一代的产品。

例如洗衣机中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装有密封面板而无法更换电池的电动牙刷,内含倒数计数装置的打印机墨盒。

这是营销人员在面对「人们购买商品,车辆,电脑,手机,但总有一天市场会饱和,怎么办?」难题时,作出的一份居心叵测的答卷。

02 恐惧心理

我们购买不是因为渴望,而是恐惧。 当人们还知不知道「口臭」是一个问题时,李施德林率先抢占市场大肆宣传口臭影响社交,如今李施德林漱口水畅销全球。

我们恐惧容貌变老,所以整容。 我们恐惧身材走样,不断办健身卡请私教上瑜伽课。 我们恐惧生病,所以购买抗菌香皂。但实际上普通香皂和抗菌香皂没有区别,都能去掉99%的细菌,这只是营销人员的包装手段。

03孩子的天性

商家利用广告给孩子灌输电影周边产品,为产品赋予意义和情节,由此大卖。屡见不鲜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还有我最爱的哈利波特。

如果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像小孩子就好了,营销人员这么想着,于是他们采取一系列手段将大人也引入坑。游戏化,每吃一次汉堡可获得一张卡,10张卡可免费领一份套餐。像不像网游中的做任务领奖励?

第二个是信用卡体系,隐形我们的现金支付,延缓支付痛苦。

我们通过消费表达「我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是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事实上是由那些想让我们无节制消费的人所精心设计的陷阱。

 6 ) 笔记

社会影响

○ 计划报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厂商通过限制产品使用的时间有计划地报废产品,加速消费者的购买。最开始实施的是灯泡的厂商,在进行计划报废之前灯泡寿命2500h,之后为1000h。

○ 当营销人员意识到市场终将会饱和时,他们通过改变消费者的心理来刺激消费。这叫有序制造不满情绪。比如通用汽车,仅仅改变车的外形来营销,把时尚的因素加入车。

○ 一次性消费文化使人们以前能够使用几十年的物品快速更换。比如宜家的广告,让人们快速更换旧商品。

我们如何被影响

○ 广告针对我们的恐惧来销售产品,比如SUV,但其实SUV更容易翻车。

○ 营销人员通过制造焦虑来营销。比如降低胆固醇的药,胆固醇只是心脏病或中风的一个因素,但是广告将降低胆固醇和预防心脏病画上等号。

○ 通过人类原始的厌恶情绪营销。比如抗菌香皂盒普通香皂功能相同。

○ 对衰老的不安和脑力下降的恐惧。针对老年人的游戏。

针对小孩的营销

○ 卡通人物的衍生品。第一个这么做的是星球大战。

○ 电视的普及就能让商品直接卖给孩子。

○ 信用卡成为消费主义的重要推手,当我们用现金消费时,会产生类似于疼痛的不适感,但用信用卡时,通常消费更多。

○ 电子支付和网上购物的盛行,让消费者更快速更不加思考的消费

 短评

前两集,主持对着电子产品/保健品/车/家具/饮品毫无波动甚至咄咄逼人,第三集,看着星战的周边,主持:我能摸摸达斯维达吗嘤嘤嘤

7分钟前
  • with
  • 推荐

现代社会的猎杀,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理学手段,从情感的层面来控制人的行为,把生活剥削地只剩下消费,来从中牟利。

8分钟前
  • 木华
  • 推荐

主持人非常牛逼,逻辑滴水不漏,采访别人像是目的性看笑话,虽然不够百分百地客观,但聪明得让人着迷。

12分钟前
  • 香蕉猫猫不哭啦
  • 力荐

又名《富豪致富经》、《中产营销超级宝典》、《穷人是怎样炼成的》无节制消费十宗罪:1、计划报废,商品内置淘汰属性;2、有序制造不满情绪;3、技术进步丰富商品,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4、一次性消费文化,让产品失去社会价值,潮流意味着周期短暂;5、技术无法革新,就改变产品外观,如颜色;6、制造恐惧、焦虑和需求,危险/安全,健康/长寿,衰老/青春…给出解决方案;7、消费者通常只能记住一个产品信息,但足够;8、商家与权威机构/专家合作,降低或提高某项标准,让商品与标准符合;9、粘性行为,攀比和竞争心理,游戏化营销;10、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推迟消费痛苦感,而满足和释放购物欲。ps:对抗商家的即时满足,好方式是延迟满足、叩问自身、理性思考。主持人与商家言语PK的场面太乐太炫

15分钟前
  • 零落成泥
  • 力荐

经常反思,保持警惕。

20分钟前
  • limo
  • 推荐

每个人都在被操纵,但是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23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是部愿意一看再看的纪录片,揭露了各行各业的消费背后的机制,甚至是你很难想到的行业,都和陷阱/欺骗划上了等号,他们都非常了解人的思维以及知道如何引起恐惧,促成快乐,或者延迟心理痛苦,从而最终达到卖消费者东西的目的。

25分钟前
  • Stc
  • 力荐

集一计划报废,集二恐惧心理利用,集三儿童心理,马上要。移动支付也是这个思路。关于自我克制的。非常有用,值得再看。身处现在的消费狂潮里。

29分钟前
  • 三皮
  • 力荐

1.刻意将商品设计成易耗品提高换代的速度;利用虚荣感引导消费者盲目追新。2.制造恐惧和焦虑,贩卖虚假的希望。3.将购买行为非理性化、游戏化,不断刺激消费者分泌多巴胺。

34分钟前
  • 他们都叫我蒙蒙
  • 力荐

干货有限,能采访到一些牛人是亮点,但没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研究报告。

36分钟前
  • 茫然骑士
  • 推荐

资本主义的三大毒药:性开放、成功学、消费主义。

41分钟前
  • 粟阿姨
  • 力荐

一直同意影评里说的“管理好自己的媒介膳食,也是管理自己的消费”。其实片里为大公司辩护的一位律师说的“需要限制儿童摄入过多糖的是监护人”并不完全是诡辩,消费主义是双方都参与才会进行得下去的秀。如果政府如同大家长一样从生到死限制每一项消费,那就并不只是偏右人群的噩梦了。调控和规则在目前的文明程度下,只能对欺诈划清界限。成为更精明更有责任的消费者应是成年人的一种积极选择,分摊到社会负担中去的度是有限的。

44分钟前
  • 埃尔贝瑞苏
  • 推荐

很好笑的是不断有弹幕说“这是一个有导向性的纪录片”。xswl纪录片不是用来搞导向性的难不成是讲故事的。

48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力荐

从生产的生产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那天起,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生产型社会像消费社会的转型。只需随便刷刷网页,就能看到时尚博主争先恐后地告诉你:要买最贵的东西才是对自己好。一旦你相信了这些鬼话,就会掉进一个个名为“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营销陷阱里,开始你大杀四方的消费人生,并在日后为雪花般纷至沓来的账单饱尝苦头。把消费者的白日梦包装一番,再重新贩卖给他们,不仅可以收获用户好感度,还能增加粘性。广告作为一种刺激购买行为的重要力量,广告也是造梦的一种,那些我们购买回来的、自己或许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也被广告和形形色色的流行媒体贴上了一些十分华美的标签,比如生活方式,比如品味,虚构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的想象。

53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我觉得,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只是在思考如何从人们口袋里掏钱,而不是切实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一种悲哀

54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总结!一,计划报废:被迫不断买新的;二,恐惧心理:不买就会“死”,买了我就是最“屌的”;三,巨婴思维:信用卡在手,我想买就得马上买。

5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对消费社会来说 这是禁片

1小时前
  • feiran
  • 力荐

消费主义盛行。要注意到商家操纵你购买的技巧,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是什么让我们购买,我们购买是为了满足什么。也许意识到自己是为了满足什么,去寻找真正让自己满足的方式才是一步步远离物质主义的方法吧。

1小时前
  • 有猫阿宅
  • 推荐

剁手党必看。。。

1小时前
  • 葳蕤Rene
  • 推荐

读硕士的第一年,师姐告诉我,实验是做不完的,身体是自己的。看了这个我觉得,东西是买不完的,钱是自己的😂

1小时前
  • Ki×3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