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光

剧情片日本1995

主演:江角真纪子,内藤刚志,浅野忠信,木内绿,柄本明,樱睦子,赤井英和,市田广美,寺田农,大杉涟,桥本菊子,吉野纱香

导演:是枝裕和

 剧照

幻之光 剧照 NO.1幻之光 剧照 NO.2幻之光 剧照 NO.3幻之光 剧照 NO.4幻之光 剧照 NO.5幻之光 剧照 NO.6幻之光 剧照 NO.13幻之光 剧照 NO.14幻之光 剧照 NO.15幻之光 剧照 NO.16幻之光 剧照 NO.17幻之光 剧照 NO.18幻之光 剧照 NO.19幻之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04:21

详细剧情

  由美子(江角真纪子饰)小时候,奶奶总是离家出走,执意要从城市回乡下终老,并且有一次一去不返。再后来,由美子结婚生子,过着清贫但是幸福美满的小生活,有一天丈夫郁夫(浅野忠信饰)却意外离去。  由美子守寡几年后,带着年幼的儿子远嫁给民雄(内藤刚志饰),那是一处遥远的小村庄,依山傍海。从此过着平稳幸福的简单生活,日复一日。但是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个挥不去的疑问埋藏着,她不明白郁夫为什么会自杀。一连串的意外事件让由美子离家出走,来到海边的她苦思不得排遣,民雄追赶来到她身边,回答了由美子挥之不去的疑问。

 长篇影评

 1 ) 逝者总在用背影默默地告诉生者:不必追


在《幻之光》原著的开篇里,家公说,有时光点在海面跳跃,那只是一部分细波一齐发光,但肉眼看不见,于是就骗取了身在远处的人的心。......或许家公想说......那细波是险恶的,令人一瞬间做起梦来。

在看完幻之光的电影后,我突然记得龙应台在她的《目送》里的这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或许,那道理是一样的,影片至始至终没有告诉我们郁夫自杀的原因(原著也没有),那谜一样的永不被知道的原因,多像是海面上获攫人心的细细波光,然而逝者总在用背影默默地告诉生者:不必追。于是那光便又幻化成了一种生的希望,一种属于现在的,唯一被拥有的力量。

 2 ) 幻之光

《幻之光》是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处女作,改编自宫本辉先生的同名小说。1995年,电影的黄金年代,是枝裕和凭借这部影片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这部影片的视角:一个因丈夫自杀而服丧的妻子的生活。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枝裕和的一本回忆录。他在这本书的第一章提到了陈明章(《恋恋风尘》的配乐人),在开始记录这部影片前我想推荐大家去听他的音乐,赏心悦耳。而在电影里,配乐下的霓虹闪动,电车轰隆,海浪激荡,风铃脆响,夹杂着雨水的滴答,雪花的散漫,孩童的奔跑,女人的静默,遥远的狗吠,你会沉浸在这个故事中。

电影的开始,由美子(女主)的祖母失踪,身无分文的祖母想要回乡,走过大桥的祖母再也没有回来过。长大的由美子和青梅竹马郁夫结婚,她说自己一直在做梦,祖母走的那天的梦,她永远也想不通为什么祖母要走。郁夫告诉她:继续做梦吧,也许她就回来了。三个月大的勇一出生,郁夫却毫无征兆的卧轨自杀。镜头下的由美子总是一身黑衣,目光空洞,昏暗的房子里只有脸部的光线是可见的,静默,思考,疑问。邻居家爷爷的录音机嘈杂的播放,永无止境,好像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世界他这个老头还活着。客厅里的烧水壶冒着白烟,观影的人望着那白烟也只有声声叹息,为什么,谁也回答不了。

观影过程中疑惑为什么隔壁爷爷录音机声音这么大,日本房屋的隔音这么差吗,去查了一下,日本目前的房屋大概分Apato,Manshon 和house这三类。Apato是建筑材料比较便宜的,隔音不好,价格较低。Manshon是有小区门卫的那种,相当于公寓住宅,隔音较好,房价中等,还有就是house,一般来说面积大,价格最高,但是电影拍摄于1995年,大阪的房子多是邻居离得很近

再婚的由美子搬到了一个渔村,与新的丈夫民雄生活在一起,勇一和民雄的女儿友子是这部影片中唯一带来欢笑的源泉,那个时代的儿童才是真正拥有童年的人类,置身在广阔的自然中,倾听海浪的拍打,鸥鸟的鸣叫,在田野里奔跑,雪地里撒欢,穿过寂静的隧道留下悠远的回声,看他们是一种无尽的享受。

由美子的衣服由黑色变成米色变成红色,从静默到微笑。回大阪参加弟弟婚礼的由美子再次回忆起前夫,痛苦的回忆又把她拽回了往事,为什么内心有挚爱的人却还要再婚,她问丈夫民雄。这可真是个可怕的问题。渔村里的奶奶去世,她站在海边静静的看着火化结束,两人在海边往回走,民雄说他爸爸喜欢出海,每当出海孤单的时候,他总能看到远处有一束光,一闪一闪的召唤着他。镜头转换,春天来了。。。

是枝裕和谈过拍摄这部影片时因为选角,费用的困难。还有被侯孝贤导演点了不能让分镜图限制拍摄,对自己不满意,但是我想说镜头感乐感都棒呆,电影的呼应特别自然,绿色自行车,铃铛,钟声,水壶,风铃的重复,电影节奏秒的让人觉得在梦境)

写在后面:以后记录影片不会再去看影评,在这给自己提个醒,记录完再去看影评,感受力缺失的地方就会自己显现出来,出现偏颇的地方也会恍然大悟。

 3 ) 她需要有人对她说一声再见

由美子小时候,奶奶离家出走,由美子没能拦住她,从此奶奶再也没回来,在寻找奶奶的路上她看到男孩郁夫,长大后她和郁夫结婚过着平静简单的生活。然而有一天,郁夫去上班,她站在后面微笑着送他离去,当天晚上警察通知她丈夫的死讯,而且是介于事故和自杀之间的暧昧死法,无论如何她也想不到那会是他留给她的最后一个背影。仿佛是一场宿命,她所爱之人都离开的如此随意,就好像只是今天出门明天就会回来一样,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由美子再次出嫁时,母亲对她说,送你到车站吧,她拒绝并回答道:离别使人痛苦。然而即使离别使人痛苦,那也好过无处告别,好过不辞而别。如果郁夫只是死于意外,由美子的暗伤也许不会那么深刻,因为至少她可以去归咎于命运,但是自杀呢?自杀对活着的人是一种打击,活着的人一定充满了颓丧,觉得自己的爱竟然无法留住他,想不通凭什么他就对幸福的生活叛逃了。

皮烂德娄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里,六个遭遇了不可理喻命运的人请求导演把他们的故事排成一个戏剧,因为戏剧可以让任何疯狂都显得真实,我想他们正是想寻找一个理由,才好把这荒诞的人生合理化然后强忍着活下去。由美子也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郁夫死因的追问,她需要一个郁夫死去的理由,需要一场郁夫与她的告别。

电影的末尾,始终放不下的由美子目睹了一场丧礼,那时她也许更加明白自己哀伤的原因,这原因也就是仪式存在的原因:烦琐冗长但庄重的仪式为了作一场正式的告别,是死者和生者最后一次互道珍重,从此后死者长已矣,生者再次开始生活的轮回,而她缺少的恰是这样一场告别。

读过一个绘本:《爷爷便成了幽灵》,小男孩因为爷爷的去世伤心,爷爷变成幽灵回来找他,说自己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想不起来的话就会永远做一个没有归宿的幽灵,小男孩于是陪着爷爷寻找往日的痕迹,后来爷爷终于想起来了,对小男孩说,原来,我是忘了跟你说再见。除去通常意义上的生离死别,由美子的悲伤更在于,所爱之人离开时并不曾对她说一生再见,不曾对她诉说离开的原因。

再婚的丈夫对她说,有的时候,人会看见一束光,一束迷人的光。这个同样深爱着前妻的男人也没有说清楚妻子离开的原因,却用类似死亡牵引的那么一束光来劝慰由美子。“他们只是被一束光所吸引而来不及说再见罢了”,即使是这样虚无的理由也是生者原意去相信而不敢再深究的一根救命稻草,死之重,生之恋,就这样被是枝裕和白描出来了。

 4 ) 无因无果无答案

《幻之光》无因无果无答案。儿时的她没能阻止奶奶的外出而抱憾终身,一场莫名其妙的事故又毁了她平淡幸福的生活,纵然她远离了这个伤心地开启自己人生的新篇章,但当不经意间往事被重提,心中的解依然在,却锁的更紧。全片满是中远景长镜头,平静如画的镜头中人总是那么渺小。就如这个故事一样,哪怕你经历了再大的风浪,在命运的围度看来也只不过似风吹落叶般平常。不是所有事都有因有果,不是每个问题都有答案,我们能做的只是为了自己珍重的人好好活着!7.5分!ps:处女作有这个水平,可见导演是枝裕和实力确实强悍,不亏为居家夫妇强推之人!

 5 ) 致幻的事物也许致命

日本当代作家宫本辉的小说主题多关于生与死,文风淡雅清丽,浸淫着一种古典物哀的美学意蕴。《幻之光》(1979)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写的是再嫁后过着平稳生活的女主人公由美子,内心一直追问前夫郁夫为什么抛下妻儿自杀——“那天晚上,你明知道要被轧死,可为什么又要失魂落魄地在大阪至神户线的火车轨道上走呢?”是枝裕和是宫本辉的书迷,1995年,他将这部小说改编为同名电影,以新人姿态入围当年威尼斯电影节。

小说以独白手法,沉郁地道出由美子对郁夫的一席倾诉。开篇是这么写的:“昨天我满三十二岁了。从兵库县的尼崎再嫁到这奥能登海边的曾曾木来已整整三年,转眼间和你永别也有七年了。”然后写了眼下正值春天的海港小镇(“曾曾木是个一年到头都能听到大海咆哮的贫穷小镇”),继而回忆起郁夫(“这时你弯着腰走在那雨后路上的背影又从我心房的角落里浮现出来”),写到郁夫的自杀,追述和郁夫的相识,回顾再嫁至今的生活,结尾的时间停留在开头的地方:“冬天过去了,又迎来了春天,勇一(注:由美子和郁夫的儿子)也上小学了。”

小说中有一个情节颇有意味。“在你死去的十天前,自行车被人盗走了 ……第二天是个星期天,你异常烦恼地离开了家,傍晚时真的骑辆自行车回来了。”原来,郁夫去富人区甲子园偷了一辆自行车回来,还说,“反正是偷,还是偷那些有钱人家的好”。这看似“盗亦有道”的逻辑背后,透露出两人生活的捉襟见肘。郁夫向由美子坦陈:“我只上过中学,又没有什么本事,这一辈子也不会变成有钱人的。”由美子当时的回答是,“话虽那么说,和小时候比,结婚以后我可幸福多了”。

小时候的由美子和郁夫都不幸福,两人生活在阴暗的大杂院,算是邻居。“我和你相识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一年,各式各样的祸事接踵而来地袭击着我们一家。”父亲被怀疑偷了别人的丧葬费,奶奶离家出走失踪,由美子就是在奶奶失踪的次日认识的郁夫。“三年后,几乎在和你母亲去世的同时,我那一直没被发现尸体的奶奶的‘死亡通知书’终于来了……和奶奶从这人世间不可思议地消逝一样,你同样不可思议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就像和奶奶对换了一下位置似的。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

改编成电影后,由美子(江角真纪子 饰)和郁夫(浅野忠信 饰)黯淡的少年时光被大幅删减,只以梦境的形式在影片开头呈现——一天,郁夫骑自行车匆匆离去,只留下一个背影;由美子跑去追赶离家出走的奶奶(奶奶执意要回老家四国去),没能留住她,怏怏而归;晚上,由美子遇到骑车回来的郁夫,两人打了个照面。

影片中,这一笔简单的交待算是道出了两人相识的缘由。然后,由美子从梦中醒来,向身旁的郁夫说道,“我又做那个梦了”;郁夫抱怨道,“我不是你奶奶的替身”。之后,电影就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两人虽然贫穷却苦中作乐的日常生活:郁夫在工厂上班,由美子经常过去隔着玻璃窗探望他,朝他做鬼脸;有时候由美子会去接郁夫下班,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一起回来,偶尔两人还去小酒吧喝一杯……直到一个晚上,警察上门告知由美子:郁夫在铁轨上被火车撞死了。这时,他们的孩子才三个月大。

相比原著中被确凿无疑地认定为自杀,电影中,郁夫的死似乎带有一丝悬疑色彩,引人猜量。守寡几年后,由美子带着年幼的儿子远嫁他乡,丈夫民雄(内藤刚志 饰)和公公都待她不错,遗孀留下的女儿也很快和她亲近起来。日子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过着,然而在由美子的心底,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疑问,她始终不明白郁夫为什么会自杀。终于有一天,她积郁难当,离家出走了。她跟随一支送葬的队伍来到海边,看着棺材在夜色中的海滩熊熊燃烧起来。或许这一刻,她才真切地意识到,郁夫真的死了。民雄找了过来,她向民雄道出了压积多年的疑惑。民雄回答她:“爸爸过去常常出海,他说当他出海感到孤单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束美丽的光。在远处闪呀闪,召唤着他。我想,这也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这一处“解惑”在原著中不是由民雄作答,而是由美子自己顿悟。小说行将结尾时,由美子望着大海,向郁夫倾诉道:“看,又亮起来了。因风和光的某种结合,大海一角突然开始闪闪亮。说不定那天晚上,你也看见铁轨远方闪烁着十分相似的光吧。”

在原著和电影中,还有一个事关“命运”的细节:由美子身上长了很多斑痣。日本乡下有种迷信说法,认为身上长斑痣不吉利。以至于,“每当我想起你毫无道理地自杀了的时候,我总觉得那与我身上有没有斑痣并无关系”。

作为是枝裕和导演处女作,《幻之光》被认为兼具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的特征,聚焦家庭生活日常,用画面来叙事(用画面的逻辑代替故事的逻辑),大量采用远景与固定长镜头。在电影拍摄前,是枝裕和画了三百张左右的分镜草图,后来,他的前辈侯孝贤看过影片后批评他“先有构图再有表演”,并指出,“应该是看过演员表演后再确定摄影机的位置”。是枝裕和对此虚心接受,于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他的家庭生活系列影片,呈现的是“影像的纪录化”风格,有如电视纪录片。(1998年同样关注生死命题的《下一站,天国》不属于此例。)两种风格,很难说孰优孰劣。不过从之后的作品开始,是枝裕和不再改编他人作品,而是自己编剧。

(原载微信公众号“日常审美”)

 6 ) 《幻之光》--你那边几点

 如果不是太过滥情,我们发现我们总会生活下去,再多的风,再多的雨,甚至在过于喧嚣的街头孤独地行走,是的,我们总会生活下去,在时而茫然若失,又时而幸福快乐的颜面下感慨时间的流逝。有时,会突然想,哦,我是怎样长成这个样子的啊,于是更加不会知道另一个人的内心,那些愚蠢傻笑着的脸后是否也有如我一般一文不值的自负呢。即使身边看似最亲密的人,即使曾经热烈地相拥,一起看着属于彼此共同的生命的出生、成长的人,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啊,为什么你会自杀呢,而之前又没有半点的征兆,便如永远都不曾了解过你,一刹间,变为最陌生的熟悉人,拒于千里之外,冰冷异常。. 
  
   
  即使时间会将过往留给遗忘,但那未曾爆发又点点积聚的情感是如何也不能释怀的。我仍然会生活下去,抚养云池长大,在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时刻安静的走过,也会悲痛,但也有欢笑,即使有时会有些无力,有时也会呆呆的想着,想着空白,不,是想着你的空白。我知道,这就是生活,或许,你也没有错,只是,是生活伤害了我们。有时,我还会想到奶奶,然后更加地怅然若失。.  
  
  与他谈到你,于我而言是怪异的,但或许是海的蛊惑,那缘由潮汐的引力粘住对你的思绪,我不知道是否还爱着你,但,为什么,为什么啊,你的自杀是我最大的委屈,而想你,是独自在人寂处舔舐自己的伤口。但当另一个人来宽慰时,便止不住的爆发,我不停的抽泣着,大声地说,“我一想你便停不下来”,说着自己想过几万次地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你要自杀啊”。他回答,大概是海的诱惑吧,是缘由那海与天之间所散发出的美丽光芒。我终于觉得那该是必然的原因了,我明白,或许我从来都未曾了解过你,我所爱着的或者只是我想象中的你,这固然是悲伤的,但此时却又如此的平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而你,你又是否曾了解过我吗,时间总会告诉我们,个体终究都是处在喧嚣的必然的陌生之中,几乎没有什么例外。.  
  
  海边的生活依然如往常一样静谧、安详,我出去看到他和云池在玩耍,阳光和熙明媚,有风吹过来带有海的新鲜,我还是会想你,但更要生活下去。.
  
  
  亲爱的,你那边几点呢

 短评

这部最不像是枝电影,连是枝本人都否定的处女作,也许是最好的是枝作品的尴尬事实,首先让人困惑。其次,这部处女作是极赋才华的,但从模仿小津侯孝贤痕迹来看,它作为处女作的绝对性意义,让人难免质疑,这是第二个困惑。为了解决困惑,只能说服自己这样说道:这部电影超越了导演。

6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史铁生说,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世上来的,而且是被分开来一个一个抛的。永恒的独立,从未停止地互相探索,从未实现的互相理解。要从经年不断的缠结中解开,首先要承认这一点。承认对方突如其来的绝望,能轻易压倒对自己的依恋。少有的处女作就奠定了自己风格和主题的导演。一直探讨普通人的生存哲学。

9分钟前
  • AsuraHu
  • 还行

慢速0.9倍再删减些台词就是河濑直美了。月台和海边一线行人两个桥段的长镜头的配乐不错。实质上影片大部分时间是在用画面营造一个幻象,没什么实际意义,死亡的答案太过虚无模糊,现在为了不纵容这种虚幻影像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我的评价和感触都不会太重视。推荐-

10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那么不快乐?为什么一声不吭就走了?余下的我的日子,要永远和大海相伴,是不是先要了解门前的这一片海。PS:石川县,轮岛市真漂亮。陈明章的配乐舒展了。

1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吉大艺术院线。小津的风格太明显了。长长的空镜头,固定镜头贯穿全片。空镜头多是街道、列车等意象。画面如风景般优美。导演并不急着讲故事,生活的片段美好而又幸福,静下心来便可投入其中。对幻之光的理解各人也是见仁见智//20170409资料馆胶片版大银幕。昏昏欲睡,状态不佳。并未看出小津……

1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村上春树式的叙事方法和村上春树式的忧伤,那忧伤看似淡淡的、淡淡的,但却始终无法从自己的生命力抹去而变得无比绵长而沉重...我总是想起自杀的木月。中景、远景,刻意拉开观众与剧中人物的距离,最后海边的两场戏很喜欢,配乐也不错。

1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与阿巴斯的“路”不同,是枝裕和的“路”是一条“死亡之路”,尘归故土的奶奶、步履如飞的丈夫先后消失在路的尽头,只留给亲人一个背影和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但是枝电影里的死亡总是淡淡的——没有肝肠寸断也不会呼天抢地,它恒久不衰且无法挣脱,就蛰伏在记忆的最深处,像偏头痛般总在不经意间再次发作。

22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最后由美子终于喊出了心中的疑问。对于永失我爱,默默忍受远比大哭大闹更痛苦。是枝裕和在处女作就基本确立了自己的风格,长镜头、中远景、安静的人物,对生与死的探寻。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有一天 他突然走了。走的无影无踪没有前兆。我始终不能想明白为什么,只留下空等待和空悲切。是枝欲和的长镜头和钢琴曲让我想起那个突如其来的下午。没有人告诉我答案,往日的情怀就随着时间的海浪慢慢被冲刷了。有一天我走了,也别来问我为什么。

30分钟前
  • ztlpoppy
  • 力荐

是枝在处女作中模仿欧洲文艺片的风格,还没有完全深入日本家庭的日常当中。弱化叙事而强调影像,也许视觉比话语更有后劲。活着的人永远走不出死亡的阴影,因为爱无法随肉体一同陨灭。胶片版暗得看不清细节,只记得女主总是一袭黑衣。-那人为什么要自杀?-是大海在召唤吧。这回答温柔得让人忘记了悲伤。

35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是枝裕和自己不满意的处女作,一是剧本非原创,二是被侯孝贤当面说你全是照分镜拍的吧。被侯大师问候后,是枝在镜头运用上基本放弃了原先的追求,转向他所更为熟悉的电视纪录片化,说起来也是遗憾。

40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失去至爱的人,往后的日子,都变得心不在焉。与人世保持距离,死亡之困惑如影随行,镜头拉得好远好远,你永远读不懂她的心。

4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4343.是枝裕和处女作,在日本电影里少见的欧式文艺范儿,特别强调影像的逻辑(尤其是对比)而极度减少叙事(侯掰掰的铁杆粉丝哦),水田那条镜头美极,葬礼也很棒,结尾就有点过度迷恋影像了。论叙事倒是他“创伤后建立的后共同体”的首作,离丧与牵绊。

4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四肢愈合

4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实话实说闷到爆,这电影看的不是故事是感觉,镜头动不动就静止还以为卡住了,对白很少,没看过原著,隐隐感觉这是高度还原了原著所传达的态度。奈何我没有耐心去仔细体会。

53分钟前
  • 白夜💫💫
  • 还行

是枝裕和的处女作,还有具有艺术气质与功力的。拥有捕捉梦幻的灵气,镜头处理上可见是小津和侯孝贤的合体,内景戏一如小津,视角的注视一如侯孝贤。散点的叙事,情绪化的铺成,太美了。

56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其实这天黄昏,是阿宝最后见到蓓蒂与阿婆的时刻,阿宝离开时分,天完全灰暗,阿宝回头,见阿婆为蓓蒂梳头,阿婆说,拜拜拜,拜到明年有世界,世界少,杀只鸡,世界多,杀只老雄鹅。蓓蒂说,我不要听了,讨厌了。姝华立于门口,阿宝再回头,见姝华身边,掠过两道光,闪进水池里,阿宝一揩眼睛,视觉模糊,眼前,只是昏暗房子,树,一辆脚踏车经过,一切如常。”

59分钟前
  • 五加皮
  • 推荐

处女作就已具备如此强烈明晰的“电影感”,可为何后来的是枝几乎把它丢掉了……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人生就是未冲决而出的泪水,在一场目送中,慢慢地从眼眶的边缘退潮。

1小时前
  • 鸡头井。
  • 力荐

是枝裕和处女作。1.沉静中兀自流涌的情感,观众无法真正参透由美子的内心,一如由美子至终难以寻得前夫猝然而逝的因由。2.受侯孝贤与小津安二郎影响明显,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众多远景(尤俯瞰)空镜头,间或得见熟悉的榻榻米机位,构图极为考究。3.近乎全程运用自然光,不少室内(甚或室外)场景昏暗而幽谧,环境中人烟稀零,空寂悠远,与女主阴郁孤清的心境浑然一体。4.不少类似远方的窥视视角的镜头,门框,窗框(窗外的大海涛声阵阵),巷弄,无尽的路,隧道,还有在片头即多次复现的天桥口(超低机位)、两侧的栏杆及画中央的一杆杆路灯。5.海边的送葬队伍,漫长一镜。6.黑漆漆的公交站小屋似[菊次郎的夏天]。7.是枝说(豆友转引),每个人生命中都会在某些时刻受到一种莫名的牵引,那是海边的幻之光。想及盖茨比与侯麦的绿光。(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