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传

剧情片大陆1951

主演:赵丹  黄宗英  周伯勋  张翼  吴茵  王蓓  蒋天流  

导演:孙瑜

 剧照

武训传 剧照 NO.1武训传 剧照 NO.2武训传 剧照 NO.3武训传 剧照 NO.4武训传 剧照 NO.5武训传 剧照 NO.6武训传 剧照 NO.13武训传 剧照 NO.14武训传 剧照 NO.15武训传 剧照 NO.16武训传 剧照 NO.17武训传 剧照 NO.18武训传 剧照 NO.19武训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23:37

详细剧情

  武七(赵丹 饰),是山东堂邑人,7岁丧父,与母亲乞讨为生,他想读书,靠打把式卖艺凑够钱,却遭学堂先生打骂,断了念头,母亲又因病去世。守孝完毕,武七出外做佣,经工友周大介绍,来张举人家当佣工,因他老实肯干,屡屡遭人欺负,只得婢女小桃帮助。小桃身世凄惨,7年前被逃亡的父母寄养在张举人家。后者篡改了卖身契,逼小桃就范。小桃的反抗最终失败,而武七的关心成为她最大的慰藉。某日,武七的老乡捎话,说其婶病重急用钱。憨厚的武七向张举人支取3年工钱,却被后者以假账相欺,武七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幸好小桃舍身相救,并请来了周大,才帮助武七逃走。武七气恨难消,不食不语,病倒3日。周大因此得罪张举人,被后者勾结官府判罪入狱,小桃也被迫卖给他人为妻。小桃挂记武七,在周大表弟李四指点下,终于见到武七。却没想到,吃尽文盲苦头的武七,立下了宏大的志愿——兴办义学……

 长篇影评

 1 ) 新中国第一部被禁的电影

难得看一次老电影,尤其还是所谓“新中国第一部被禁的电影”,值得说道说道。

武训的故事发生在清朝,但是知名度可能不是那么高。我也是当初在高中做文言文阅读题的时候,才得知这位善人的事迹。武训出身贫寒,幼年无法读书。成年以后,他记挂着同样没书读的孩子们,自己行乞讨钱,兴办义学供大家读书。正在做题的我读到这里就肃然起敬,这种胸怀真的堪比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了。

我相信,就算不是黑白片,就算画质变成蓝光,电影放个两分钟,那种老电影的感觉也一定能出来。这种“老电影特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一边看就在一边默默细数。它可以是富有时代风格、充满斗争精神的BGM;它可以是时不时非要插入正剧进行解说的旁白;甚至可能是不走心的打人动作(鸡毛掸子怎么看都没抡到小桃,对武训的拳打脚踢明显很水,鞭抽武训的时候干脆只放武训痛苦的特写,这个做法倒是聪明。算了,毕竟演电影的都是革命同志,怎么好真的下手呢?而且教坏小朋友也不好嘛)。同时,演员们无论是表情还是眼神,都写满了真诚和澄澈。当武训被举人蒙骗时,脸上历经惊讶、不解、最后再到愤怒。我相信那一刻他真的就是武训,他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可以不讲良心。这种淳朴同样是无法矫饰的时代的烙印吧。

电影开篇向学生们阐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在旧社会的清朝,农民没有资格读书。有一位叫做武训的人,历尽艰辛才让大家能读到书。然后历史故事正式开讲。片中处处可见黑白的二元对立。举人之流是剥削者,举手投足生怕你看不出他是坏人:篡改卖身契逼小桃为奴,对武训微薄的工钱雁过拔毛,对下人非打即骂;手下的走狗也神气活现、轻薄女性。而劳苦的大众们则是好人,不仅有被剥削的雇工,还包括起义的太平军、小偷之流。太平天国运动至少到改革开放时期都是政治正确,编剧特意加了周大这个角色到剧本里。小偷在气愤之下也喊出一句正义的口号:“我发誓要把它们都偷光!”听得全场都笑了。坏人被好人当面驳斥一定要表现出心虚,还特意给个两三秒的近景镜头。

这片子连三岁小孩都能理解,教育十分到位。然而这却是一部禁片?难以理解的我又进行了认真的审查。挑来挑去,终于让我发现两个有那么一些可能不太政治正确的地方——当然说的是1951年的政治正确。其一在于爱情。钱大娘跟小桃说到一夫一妻的白头到老时,小桃竟然一反害羞的常态,让钱大娘说下去;钱大娘说到“然后再生几个大胖小子”时,小桃这才娇嗔道“钱大娘你说的什么呀”。另外就是武训在梦中经历的事情了。梦游地府、幻想仙境,对,一定是这些个牛鬼蛇神的东西跟时代主旋律不符。

然而觉悟不够的我没想到,真实原因是这样的。毛泽东于1951年5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其中写道:“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

原来如此,简而言之,就是走偏了方向。当初郭沫若也是大力颂扬孔子代表人民利益,却被毛泽东迎头浇了一盆冷水。更后来,“批孔”都跟“批林”合起来搞成了运动。片子里自己也拍出来了,能办实事的好人有两种,一种是武训,还有一种是“长毛”周大。武训们走的路叫做改良,长毛们干的事是革命。1951年的人们看了看这位民办教育家的经历:一个改良者而不是革命者,朝廷要给他赐黄马褂、立牌坊,这不是被同化还是什么!

然而不识字的武训又懂些什么呢?他只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然后一辈子怀着跟命运抗争的心气,以己身行乞办学惠及他人。在手下的学生出息以后,他终于后知后觉地发现真相:穷人帮穷人,靠读书,靠做官,靠的也是不再当农民、当穷人。穿过黄马褂的他,不知道会陷入迷茫与后悔,还是微笑着释然呢?

 2 ) 劝退后来者,不要白白浪费三个小时

劝退那些对这部片子有所期待的人,不要白白浪费三个小时时间。

《武训传》真可谓是集各种糟粕之大成,包括但不限于愚蠢、愚昧、懦弱、懒惰、忘恩负义、迷信、逢迎等等等等。

我宁可看一部杀富济贫的《周大传》,或者一部飞檐走壁的《李四传》,甚至一部苦难的《小桃外传》都行,在这么多有血有肉饱含人性闪光点的人物里,创作者们愣是从中找出了武七这么一个奇葩来作主角。

从武七母亲告诉武七义学这个名字开始,我看着这部电影一路往奇怪的方向去了。

成为孤儿后,是大娘在照顾武七。等到武七能干活挣钱了,他想到的不是回馈大娘,而是一走了之,这不是白眼狼是什么?

武七到了张举人家,勤恳老实,经常吃亏,这个人设其实并不合适。如果一个从小跟着父母长大的农家孩子,没接触过社会,去给人做工时老实吃亏很正常,但是武七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五六年了,就一点长进都没有?

电影中间变故发生时,武七被张举人赖账吊起来打,小桃被卖掉,周大入狱。武七醒来后第一句话是他要办义学?

真不知道这是什么脑回路,完全没有逻辑。如果说武七根据小桃父母因不识字被骗在卖身契上画押,那说得过去,但是片中武七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或者说武七领了工钱画了押,只是张举人利用武七不识字在帐本上做了手脚,得出这个结论也合理。但是片中武七是被强行昧下了工钱,这跟识字有什么关系?这是因为没钱没势没武力做后盾啊!得出的结论应该是跟着周大反抗才对。

周大入狱,是因为救武七所致,李四上下奔走营救,这时候武七在干什么?他有想到过这个恩人么?

小时候照顾了他好几年的大娘病了,武七没支到工钱,等他病好了有再想过法子吗?他好像再也没想到过大娘。真的是白眼狼啊。

小桃上吊那一刻我是痛心的,然而等看完全片我意识到,在上吊和跟着武七这两件事上,也许上吊是一个更优解,毕竟武七从来不会为自己人着想。当然小桃其实有更好的办法,比如跟着李四甚至去找武七的大娘转圜一下(有小茂的关系这应该也是一种思路),可惜了。

武七第二次被骗钱,冤吗?我觉得不冤,进了社会半辈子,即便不识字,社会经验总该有的吧?

讨饭办义学,这个操作我也是没想到,他不是不能抛头露面的女人,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有两膀子力气,怎么会走了讨饭这条路?当时太平军消退后逐渐进入同治中兴,是清末为数不多的好时候,讨饭有什么可值得说道的吗?

接着,机械降神。讨饭?不重要。举人进士们捐点就是了。所以真正的话事人是谁呢?有没有觉得武七不过是个书胆,主角其实并不是他?

接下来就是古典艺术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又是皇封又是赏赐。放在建国初的大环境下,真不知创作者们是何居心了。

片中还穿插着不知所谓的地狱景象,不知道加这么一景又是图的什么?

首尾的说教更是不知所谓,拿一个跪着的疯子去逢迎新政权,不是缘木求鱼吗?

但凡脑子好使的,谁会喜欢这么又臭又长的东西呢?伟人震怒,也是可以想见的了。

 3 ) 办教育不是请客吃饭

《武训传》在1950年开拍前后一共对剧本进行过三次较大的改动。(更详细的介绍请参见: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115-200811001.pdf) 第一次的改动属于艺术范畴。在采纳一些电影人的意见后,导演改“正剧”为“悲剧”。从成片来看,这次改动是非常合理的,悲剧色彩或曰导演的“人道主义”立场,是这部电影能够调动观众情感的内核。而且如导演所言,这一改动并未影响到电影的主题:“他的那种舍己为人的、艰苦奋斗到底的精神,仍然应在电影的主题思想里予以肯定和衷心歌颂。” 第二次的改动属于意识形态。原来的开头是由一个“老布贩”在武训出殡时对他孙儿讲武训兴学的故事,结尾是这个老人勉励孙辈们好好念书。改动之后,背景成了1949年的武训诞辰111周年纪念会,讲故事的人成了女教员,听众则是新时代的小学生。为了达到“用今天的观点对武训加以批判”的目的,藉由女教员在片尾进行一番总结。“这也是1950年初《武训传》剧本之所以得到通过并进行拍摄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一头一尾的改动就像硬生生贴在正片上的广告。不过,以今之视角反观,尽管女教员的总结用的是典型的时代话语,其中有两句却实实在在点出了电影的死结:“武训老先生为了穷孩子们争取受教育的机会,和封建势力不屈服地、坚韧地斗争了一辈子。可是他这种个人的反抗是不够的。他亲手办了三个‘义学’,后来都给地主们抢去了。所以,单纯念书,也是解放不了穷人。还有周大呢,单凭农民的报复心理去除霸报仇,也没有把广大群众给组织起来。”——这部三个小时的电影全部要讲的就是这两句话。以至于我还没看到结尾时,脑海里就翻腾起了大大的问号:导演花这么大工夫来表现一位农民办教育的失败和另外一位农民搞暴动的失败,是想要干嘛呢? 第三次的改动属于经济因素。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昆仑影业公司发不出工资,要求导演将此片拍成上下两集。于是孙瑜花了半个月时间添加了大量情节:一,武训昏睡中幻入地狱、天堂的梦境。二,李四和王牢头协助周大越狱,周大逼上梁山,和官府恶绅们展开斗争。三,官僚们为了收揽人心,奏请朝廷嘉奖武训。 其中将周大发展成与武训平行又交织的“一武一文”两条线,是源自郑君里的建议,这些补充的情节确实丰富了故事。可以猜想,如果没有拍成上下两集的要求,导演应该会在此基础上删减掉大量其他情节,使故事变得紧凑。而残酷的现实则是,无论当年上映时,抑或今日得见后,拖沓且冗长的剧情成了不少观众对本片的最大感受。片长可谓本片的最大败笔。 交代清楚这三次改动,是为下文就导演塑造的武训(及周大)这个人物展开讨论作铺垫的。在此之前附上我昨晚看完本片后写的短评:“如同我们喜欢给文革中遭受磨难的知识分子过高的赞誉一样,我们也会给囿于意识形态而遭到打压的电影过度的赞美,何况这是成为第一棵大毒草的《武训传》。但它的确是部艺术上很平庸的电影,剧情拖沓而冗长,也算不得赵丹最牛逼的表演。技术上拟音做得很糙,配音独独让赵丹(等两三个人)操山东话,滥用叠印及象征手法。” 这段话便是我对本片的全部评价,也无意在此展开。尽管平心而论,本片是有那么几处情节、那么几段表演、那么几句台词、那么几个场景、那么几条剪辑让人可圈可点,但这些加起来并不能构成一部优秀的作品,因为最要紧的灵魂缺失了。下面就来说道。 电影里讲了这样一位武训:他很小就成了孤儿,因家贫读书无门,只能以做苦力为生。在张举人(贯穿全片的大反派)家做了三年工却吃了不识字的亏,讨不着半分工钱反被暴打。在之后三天的昏睡中于梦中得到启示,决心从此开始攒钱办义学,让天底下的穷孩子都读书。而初恋情人被迫自杀更坚定了他的信念。通过乞讨、卖艺、做苦力攒下的第一笔钱不幸被奸人偷走。在经过三十年攒下了可以办义学的钱后,他又通过下跪来求得乡绅支持、通过下跪请来私塾先生、通过下跪请穷人家的孩子来上学。此后他继续攒钱办义学,不仅得到了乡民的理解和乡绅、官僚的称道,最终还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这看上去确实是一个特别值得立传的故事,武训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但若是具体到故事的背景,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武训所处的正是晚清国门洞开内忧外患的时代。在那个为了寻求救国出路,举国上下都逐渐开始师夷长技办新学的时代,一个乞丐辛辛苦苦一辈子办几个只读圣贤书的旧学堂意义何在?这种与时代进步背道而驰的旧学堂办再多有何用? 对于这样一个实质问题,片中有几场戏触及。 在乡绅们讨论办义学那场戏里,张举人不支持,认为农民没有资格读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读了书会造反、有违三纲五常。娄进士则从“民为邦本”的角度予以反驳。注意,他们都是在引用儒家学说进行辩论。这时,另一个乡绅打圆场,说了句话里有话的话:“我觉得办义学念的是圣贤的书,学的也是圣贤的道理,办义学,也总算是做好事啊。”等义学办起来后,有人说武训很得人心,张绅士接了句:“那有什么了不起呀,他们所教的书,还不是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吗?” 另外一场戏,是义学里有个学生考了第一名,武训给他下跪表示感谢:“咱们穷人往后就全靠着你们啦。”之后武训让这个学生讲圣贤书给自己听,听到“学而优则仕”时,武训疑惑了:“穷人念好了书(应该)给穷人想办法。做官?做官那怎么办啊?” 可以说,武训的办学动机,终其一生都是未变的,即多次从武训口中说出的台词:“报仇!”报张举人欺诈、暴打他的仇。但很显然武训并不懂报仇为何意,因为他从未在片中表现任何形式上的报仇(他本质上是一个很傻很天真的人),且办义学是丝毫报不了仇的。如若真要报仇,在当时固化的社会形态中,只能由读书做了官的穷孩子通过官大一级来伸张正义、惩治坏人。可“做官”是与武训的办学目的相悖的。 如果说“报仇”是一种本能的动机,那么让“穷人念好了书给穷人想办法”就是这一动机的内化,也是更为核心的动机。这里依然存在“办学—读书—做官”的悖论。那么,即便不从史观角度考量,武训的办学也显得很盲动,甚至是比“精卫填海”或者“愚公移山”更没有可行性和实现性的做法。后者至少在逻辑上存在实现的可能,而且是通过神话或者寓言的载体来表达一种精神。当同样的精神通过一个真实的人物来表达时,残酷的现实只剩下俩字:愚昧。 退一步讲,假设他那崇高的办学目的是理论上可以实现的,但武训作为一个文盲,就算能攒再多的钱、办再多的义学,他也没有能力来落实办学目的、把握办学方向。那么办学的结果就好比当下,那些勤劳致富却缺乏文化的商人家里养出的富二代。从一种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同样是攒这么多钱,还不如拿去种树修路,也包括片中讲到的赈济难民。——既然改良不了思想,那不如办点实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这义学最后是不是被无良乡绅占为己有,但教育权却从一开始就由乡绅们把持着,由“吃人的礼教”把持着,由一种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文化”把持着。武训注定了要失败。若导演是在隐喻西西弗斯的神话来展示这出悲剧,那他一定忘了,武训可没有西西弗斯那样的脑瓜子。 至于周大这个角色,只消从一句台词便可判断导演的意图:武训被赐黄马褂的同时,周大来村子里打劫张家,家丁给张举人描述时说“他们一冲进来就乱抢乱杀”。一个“乱”字点出了导演对这种蟊贼式的农民暴动的态度。这么搞下去救不了穷人,往大了说,更救不了中国。在片中多次被点名的洪秀全正是前车之鉴。 无论武训还是周大,他们都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做法实现不了自己的目的。可导演你应该是个明白人啊,作为一个留美归来的导演,给观众看这么一出不合时宜的悲剧意义何在?如果单纯出于人道主义的个人偏好,那导演的境界和格局就太小了。如果他的诉求主要是想表现“舍己为人的、艰苦奋斗到底的精神”,大可以换一个故事来讲。而武训,值得后人景仰的也只能是从他身上抽象出来的那种精神,一旦还原成具象的事实,所谓精神就变得疲软无力了。 最后来说结尾。成片的结尾虽然生硬,但上文提到的那两句台词好歹能点题,若是按原先设定为老布贩在结尾教导孙辈们好好念书,就未免太迂腐了。假使将武训走在乡间小路上望着打完劫的周大们疾驰远去的场景当作导演最初预设的结尾。那么,作为一个传记片,这样的开放式结尾所反映出的导演态度又太暧昧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道德和价值观,假如电影的发明早上一千年,北宋有位导演来拍这么一部电影为武训立传,那无论正片还是老布贩的结尾都是合时宜的。可到了孙瑜所处的时代,进步的观念已经不在于“好好念书”,而在于“念好好书”。一位辛辛苦苦让后辈都念上“坏”书的老人值得立传吗?新的时代如果要立传,那应该立陶行知这样的人物。 其实本片的拍摄最早就是陶行知提议的。立志“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的陶先生和武训自然是有相通之处的,但两者的办学理念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陶先生有能力来实践自己的理念。或许如前所述,武训的故事听起来确实很能打动人,于是没人意识到经由影像还原后才会看出的荒诞(我早先通过余世存著《中国男》读到武训生平时,是完全没有在意武训所存之世和办义学所读之书的)。 本片的拍摄始于1948年,由于资金困难而中断,直到1950年才得以完成。回首1949年前后的中国,最好的电影是《小城之春》《清宫秘史》《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乌鸦与麻雀》,这四部电影从编到导到演到摄,汇聚了彼时中国最一流的电影人,是全方位的优秀。它们甚至代表了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都没能逾越的整体最高水准。而同为大导演的孙瑜,显然未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至于本片惨遭政治上无情的批判,固然是值得同情的(《小城之春》和《清宫秘史》的命运亦多舛),只是事过境迁之后,我们还是应该从电影本身出发来看待它,随着它的重见天日来还原它的本真。

 4 ) 终于见到了武训

许多年之后,当我窝在沙发里终于看到那部叫《武训传》的电影时,不由得想起了瞒着大人偷偷阅读“大毒草”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好吧,我承认,这个开头是我抄马尔克斯的。但这也是一个事实。时隔三十多年之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

那个时候,我们家的书架上,除了各种版本的马恩列斯毛选和一些“政治正确”的书籍之外,还有一点“毒草”——这些“毒草”大都标记着“供批判用”,爹娘是不准我碰的。而这些“毒草”对我来说,吸引力非常之大。必须首先澄清的是,早在背起书包上“抗大小学”之前,我已经拥有了和一般成年人不相上下的阅读能力,这首先得感谢我那早逝的姥姥,是她老人家用满街的大字报为我启蒙,从此走上了识字、阅读的探索发现之路。拥有这样能力的孩童,在今天已经屡见不鲜,但在那个时代,却足以让人目之为“神童”,而且让我变得“骄傲自满”——这个词是自小学开始每年都会出现在我操行评语上的字。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我娘在1979年暑假里逼我背诵的那篇《伤仲永》,但今天的我,确乎已“泯然众人矣”。

好了,书归正传。我要感谢那个时代的每一个星期四下午,因为在那些下午老师们要集体参加一种叫“政治学习”的活动,这让我们这些孩子得以每周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对于我来说,那些星期四的下午是难得的黄金时光,因为可以从书架上抽出那些“供批判用”的“毒草”尽情阅读。《武训传》和《清宫秘史》的电影剧本,就是在其中的某个星期四下午读完的,这两个故事曾经为我换来一些零食,例如半片抹了猪油的馒头片,或者一勺用来抹馒头片的麻酱。从这个意义上说,“毒草”还是有些实用价值的。

当《武训传》这部电影终于以DVD的模样拿在我手里的时候,我突然感到非常奇怪,因为把《清宫秘史》、《逆风千里》这些当年的“毒草”电影一一搜罗看遍的我,居然从来没有看过这部大名鼎鼎的“第一部禁片”。当我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恍然发现,其实是跟它太熟了,因为在多年之前读过剧本并多次给小朋友们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武训传》中的一些场景和台词已经深刻在我的记忆中,以至于让我以为我早已看过。

的确是太熟了。无论是小武训学人家打把式卖艺时喊的“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还是私塾先生那一句“要饭的还想读书”;无论是举人老爷、赌徒里正的赖账,还是武训梦中的地狱;甚至,还有那个把大拇指变没的小戏法儿,等等等等。三个多小时中,这些电影的情节和细节,许多次唤醒我的记忆,并与赵丹们的表演吻合在一起,让我感到这部从未看过的电影其实是个老朋友。而关于这个老朋友的一切,在当年阅读剧本以及后来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其实也早已熟悉了。如同一个在微博上互动了很久的网友,一朝相见便如相识多年。

当年他们为什么要批判《武训传》,是在后来的阅读中逐渐了解、逐渐理清的。因为那不仅仅是一段已经过去的历史,也是影响至今的政治。搞搞清楚,还是蛮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完整地看过这部电影,便不会有更深的认识。

说实话,《武训传》中的武训其实已经不是历史中真实的武训,而是一个被人为拔高、赋予了一定革命性的武训,虽然他的革命性无非也就是不拿黄马褂当事儿、也就是与周大这样的“长毛”做个朋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整部电影其实是左倾的,虽然武训行乞办学是一条主线,但这条主线已经被周大的“武斗”、被揭露“万恶的旧社会”的等等情节冲淡了许多。正是这样一部现在看来很左、甚至颇有些呼唤革命意味的电影,当年却被《人民日报》那篇经过毛亲自修改审定的社论称之为“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让我感到有必要重温当年的一些史料,重读当年的一些批判言论。

掩卷之后,不禁长叹。那些史料和批判的言论都在,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过之后,你会懂得什么叫深文周纳,什么叫君心难测,什么叫欲加之罪,什么叫“政治”。

抄一段赵丹先生的话:“当批判的阵势突然在一个早晨拉开时,孙瑜和我简直吓傻了眼……我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和开朗,变得终日惶惶,常常寝食不安,彻夜难眠。在家里,我不再是温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却像一头暴躁的狮子,动辄大发雷霆……批判运动总算过去了,伤痕却永久地镌刻在心上。……批判电影《武训传》的政治内因将由历史学家们去研究,而当时所产生的直接的社会效果,便是为解放后的文艺批评树立了简单化和片面化的风气。这部电影既然在政治上是被彻底否定的,那么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也就没有任何研究的价值了?我实在想不通。”

赵丹先生的“实在想不通”实在很简单,因为他是个艺术家,不懂得什么是“政治”,更不懂得艺术在政治面前实际上只是个奴才或者婢女,举人老爷大笔一挥,寄养契约会变成卖身契,存在柜上的工钱在账簿上也会归零。1980年,赵丹先生在那篇至今仍然被人不时提起的文章《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中,直言不讳地认为“文艺,是文艺家的事”,对文艺创作管理约束太多,只会“自找麻烦,吃力不讨好,就是祸害文艺”。现在看来,这些被当做赵丹先生遗言的话,仍然只是纸上的遗言,而赵丹先生仍然只是一个艺术家,满怀希望,至死不悟。这让人不由得为赵丹先生叹,为他老人家不值。

至于有人把《武训传》DVD上市看做是某种信号,则让我不由得苦笑。想什么呢?趁着DVD还有货,抓紧时间看看吧。武训的确是赵丹先生的巅峰之作,此前小广播,此后林则徐,再无超越,仅此而已。

 5 ) 《武训传》不算解禁,伤痕更未抚平

日前,电影《武训传》又火了一把,这部被冠以“新中国第一禁片”的电影正式发行正版DVD,此举被不少人视为“解禁”的标志。
    《武训传》是由孙瑜导演、赵丹主演的历史题材电影,电影的主人公是被称为“千古一人”的武训,在清朝的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贫苦农民武训走街串巷,“行乞兴学”,靠着自己的乞讨,硬是建起了一所所学校,《武训传》讲述了武训的这段传奇人生。
    《武训传》其实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就开始拍摄了,不过最早的片方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拍摄,后来由昆仑影业公司买下了拍摄权和已完成的胶片,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10月,才最终拍摄完成,并于当年底在中国大陆进行了公映。
    刚公映时,各方反响都不错。不过好景不长,《人民日报》于1951年5月20日发表了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文中称《武训传》“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该文由毛泽东修改审定,此后,全国上下便掀起了对《武训传》的大批判浪潮。这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重要的电影批判事件,而《武训传》所谓“新中国第一禁片”的名号,便是由此而来的。

“批判式放映”

从历史事实来看,首先,《武训传》是进行过公映的,并没有被彻底尘封;其次,即使《武训传》后来成为了批判对象,但对其的放映行为其实并没有停止,有时候,为了批判该片,反而先要进行放映——姑且称之为“批判式放映”——事实上,对《武训传》的“批判式放映”一直持续到“文革”时期。所以,《武训传》遭受经由领袖发动的批判浪潮不假,但从始至终很难说完全被禁映了,非要给《武训传》戴一顶“禁片”的帽子,并不十分妥当。
    从电影史上看,《武训传》的遭遇是个普遍现象,很多电影都曾在“批判式放映”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如《早春二月》,为了批判的方便,还特意对其不作任何删改,得以完整放映。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大陆的电影发行放映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方式,各级地方相关部门都按照官方的统一安排层层下达任务,进行电影发行、放映,真要说“禁片”,在这种环境中根本无法与观众见面——甚至,连获得搬上银幕的机会都微乎其微(那时连拍摄电影的基本物资都是计划安排的)。
    由于完全没有商业性的发行、放映环境,所以,“批判式放映”成了不少影片大规模与观众见面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到了“文革”时期,整个国家的文化生活极其不正常,广大人民群众能见到的电影作品少之又少,而群众运动式的“批判式放映”,反而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公映方式,但无论怎么衡量,这些电影都没有被完全禁映,算不得“禁片”,更准确的表达,恐怕应该是“受批判电影”。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有许多影片从制作完成就进了仓库,由于技术指标不合格,或受制于经济因素的制约,这些影片从未被纳入公开发行、放映的渠道(譬如早期大量的戏曲片和后来的一批实验探索片),但这些电影显然也不能被称为“禁片”——它们只是不值得公映罢了。

从未被正式平反

所谓“解禁”,自然是基于对《武训传》之类的电影“禁片”身份的认定而言的,不过更惯常的说法,似乎是“平反”。事实上,在1985年9月6日《人民日报》上,就刊登了一篇消息,题为《胡乔木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胡乔木同志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将他的讲话登载在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上,当然可以看作是代表执政党对《武训传》问题的表态。此后,包括胡乔木在内的很多中央领导都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武训传》的问题,基本上都表示了对《武训传》批判的不认可,由此,不少人认为《武训传》已经被“平反”(不过也有不少人如崔永元就认为这不能算平反,他在接受报纸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胡乔木说的话不能算是为《武训传》平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国家、政府来批判的,那当然要用国家和政府的名义给它平反了。”)
    但不管怎么说,《武训传》的公开放映已经不是问题。2005年,在上海举办了纪念赵丹诞辰90周年的电影回顾展,该展览上就放映了《武训传》一片,不过,这次放映也不等同于当下我们俗称的“公映”——我们现在说的“公映”,是指获得了《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后,在电影院面向全社会进行的公开放映(依据2002年开始施行的《电影管理条例》)。不过,当时就有媒体以“新中国首部禁片开禁”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但这并不确切——5年前的2000年,上海的民间电影文化机构就在图书馆举办过孙瑜百年诞辰纪念放映活动,这次活动上就专门放映了《武训传》的录像带;而更早的1996年,一部名为《武训》的电视剧便已经播出,这不争的证明了武训作为影视作品表现的题材,已经完全没有限制。
    1950年公映的《武训传》,到今天早就过了版权保护期,成了所谓的“公版”电影,从法理上来说,任何人都有权利生产、制作《武训传》的音像制品,此次《武训传》正版DVD的发行,就是完全的企业行为。

    发行DVD不是“解禁”

    不过照前文所梳理,《武训传》其实从未被禁映,“解禁”自然就无从谈起,2000年的录像带放映和2005年的回顾放映,都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映”。
    而正版DVD的发行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解禁”——例如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一片,就因为“违规参赛”等问题,一直未获准在内地院线公开放映(通俗的说就是“禁映”了),而在2006年,《鬼子来了》的正版DVD却获准公开发售,这实际就反映了电影作品在不同渠道和不同部门的管理下,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获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需要电影局或其他有关部门的许可;发行正版DVD,则主要是新闻出版管理机构的审核。
    打着“禁片”的名头,自然能为《武训传》在大众媒体中吸引更多的眼球,但经由对电影史的耙梳和对我国电影发行、放映制度的整理,却发现许多哗众取宠的媒体表述并不可取。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武训传》的“重出江湖”,希望能让更多的观众关注到我们自己的宝贵电影遗产,大批判的年代过去了,是该我们好好反省一下了。

来源:中国网

 6 ) 《武训传》的再回首

  1950年由昆仑公司出品的《武训传》实在是太有名了,一场覆盖了全中国并历时十年的政治浩劫由它展开,很多人不知道导演孙瑜却清楚的记得毛主席在1951年5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所发表的社论,但也正因为这样,《武训传》在人们的眼中充满了误解和奇观。
据记载,导演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做了很大的改动,在情节上最重要的两条是增加了黄宗英所饰演的新社会的小学教员,用局外人的身份在电影中进行充满明显意识形态的评述,还有一条是增加了周大带领着农民起义,带领着农民杀回到了张举人的家中。但这一切看起来和电影不连贯甚至是破坏了电影整体风 格的牺牲并没有在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中发挥出导演的设想,万万出乎导演意料的却是这部电影开创了另一场文化革命的序曲。
然而纵观整个电影,却不得不为导演的才华所折服。

  导演孙瑜,“联华新派”的主将,有着银幕诗人的称号。作为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在30、40年代的中国左派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中,开创了诗意现实主义。在《武训传》中,保持了孙瑜导演长久的银幕诗人的特色,在电影的开场,主人公晚年武七回首笑容和蓝天白云叠加在一起,清晰的显示出了主人公开阔的胸怀和纯洁的信仰,与影片的结尾遥相呼应。由小学教员的讲述,电影开始了第一个闪回,是一双脚的特写。在孙瑜的电影中特别喜欢用主人公的脚的变化反映出时间的变化,如最著名的是在《大路》中电影的开始,导演通过三次脚的特写六个镜头就交代了金哥20年来的人生遭遇,简练而不简单。在《武训传》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闪回开始一双脚的特写,画外音提示这是武训6岁的时候;镜头叠化另一双脚,武训13岁;再另一双脚17岁。同样的人不同大小不同破旧的鞋子,用短短的三个镜头的转化和三句画外音,交代了主人公年岁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艰辛,也同时将观众从一个时间带到了另一个时间。

  孙瑜年轻的时候曾在纽约摄影学院学习电影摄像、洗印和剪辑的经历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武训传》中体现了诸多的视觉语言上的创新。比如反映两场小桃自杀的场面。
丫鬟小桃在知道自己的父母由于不识字被张举人所欺骗而画了字据,将她卖给了张举人而不是寄养的时候,在房中悲伤不已:
         1:近景,小桃缓缓的抬起满是泪痕的脸
         2:摇,小桃房内景象,定格在一圈落满灰尘的绳子上
         3:逐渐拉近,绳子特写(突然强光打在那一圈绳子上,与周围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音乐此时加强到最高点)
导演在这场戏里只用了三个镜头,就让观众强烈的感受到了主人公小桃的眼睛、心思与心跳:一个摇镜头交代了小桃的眼睛环顾四周,在找寻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或者这里辅以了悲伤的音乐,交代了通过残破房内的景象抒发了小桃自怜自我命运的苦难;镜头落在一团黑色的景象中,逐渐的拉近,让小桃和观众逐渐看清了那是一团绳子,同时强光照映与音乐加强,犹如小桃的眼睛在看清这是何物时突然的圆目注视和强烈彭湃的心跳。
另外一场是小桃在被四奶奶关在小屋内,准备用50两银子卖给杀猪的,绝望后对自己生命的一次了却。在这里导演充分了运用了灯光的电影语言作用。
    1:近景,悬挂的绳子(强光),墙壁上是小桃巨大的身影
    2:近景,镜头前出现了小桃的一双手(独白:娘,我来了)
3:绳子迅速的朝摄像机的方向拉近并消失(大白光),同时,墙壁上小桃的身影将绳索套进了自己的脖子
    4:近景,上吊后的倒影旋转和小桃母亲叠化(小桃娘:小桃,回来吧)
  在电影王国中,即使在中国的早期电影中,尤其是在无声片中,对于投在墙壁上的黑影的使用也不在少数,但像孙瑜在此处用灯光和人物语言将戏演的如此高潮实在是让人敬佩。在这里导演巧妙的运动了电影摄像机的独特性,在第二个镜头中,从摄像机两侧伸向绳圈的两支手,将观众的眼睛和主人公的眼睛汇聚在了一起,让观众代替了小桃,和银幕上的小桃同呼吸共命运,产生极强的身临其境感;在摄影机高速运动的时候运用了大白光,让观众眼前一片刺亮,犹如小桃将脖子套进绳索的窒息之感;之后马上的使整个画面旋转起来并和小桃母亲呼唤的景象叠加在一起,用视觉代替了感觉和幻觉,让观众生动的感受到小桃走向死亡的刹那感觉和好似听到母亲呼唤的幻觉,另一方面用已不在人间的母亲的召唤也正表明了小桃的结局。

  “银幕诗人”是导演的称谓,导演孙瑜在电影生涯中似乎特别钟爱年轻人开朗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比如《大路》中的工人裸泳,《体育皇后》中黎莉莉健康的体态,在《武训传》中也不例外,虽在电影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但也不失时机的为观众穿插一些富有浪漫和诗情画意的画面,让观众来感受年轻的气息。比如年轻的小桃和武七在井边对话的一段场景:阳光明媚,桃花飞扬,不倒翁的俏皮模样,再加上两个年轻的脸庞和心,影像的构图让这两个受尽欺凌的年轻人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电影的画面良好的表达出了镌刻在武七脑海中的青春灿烂瞬间,这样的瞬间使他在年老行乞之时也不免有时会触景伤情。

  “他有洒脱的风格,敏锐的神经,知识阶级的天真善良而又多感的个性,和执拗的与社会丑恶斗争的热意,他是一阵凉爽的风,吹散了中国影坛的沉滞而又热闷的空气”。在早年的电影评论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影评家对导演孙瑜的评价,无疑,时间的间隔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使孙瑜和《武训传》蒙上历史的尘埃,在当今的21世纪时,当我们透过断断续续的胶片、黑白的影像所获得依然有当年的感动和震撼。当生活节奏加快,当许多曾经的影像在我们斑驳的回忆中灰飞烟灭的时候,回望54年前的《武训传》,回想当年处在历史漩涡中的银幕诗人,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

 短评

片长208分钟,赵丹饰演武训。那真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了让穷人可以念书,自己不辞辛苦的讨饭,期间遭遇了欺骗与各种阻碍,结果学堂终于办成,却还遭到了利用。武训及时装疯逃过了一截。他的路还有很长,人民与政府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其实有一点是没有变的,读书是要花钱的。

6分钟前
  • 电影上言君
  • 推荐

武训把受压迫的原因归结于缺少文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知识分子上,反贪官不反朝廷。现在看来,《武训传》被禁也在情理之中。

7分钟前
  • 液体张力
  • 还行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想想武训,的确是言之有理。

12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如同我们喜欢给文革中遭受磨难的知识分子过高的赞誉一样,我们也会给囿于意识形态而遭到打压的电影过度的赞美,何况这是成为第一棵大毒草的《武训传》。但它的确是部艺术上很平庸的电影,剧情拖沓而冗长,也算不得赵丹最牛逼的表演。技术上拟音做得很糙,配音独独让赵丹操山东话,滥用叠印及象征手法。

15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电影里做梦及幻想的场景胜过很多鬼片,粗糙直接反而更吓人。小桃在庙里跟武七最后一面真是no zuo no die,大好前途毁于一时羞涩。100吊钱好像香肠…以及最后朝廷内像马蹄的丞相袖口,像驴蹄的慈禧太后鞋垫…看似很平常的东西在导演镜头下变得另类新奇。年代久远,未能欣赏。

1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嫁给(封建主义)大山的武训》。

17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较差

我第一次看中国老电影开始惊讶美术部门的强大,这片子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有很不错,更重要的还是被莫名扣上的禁片帽子,如今看来很冤枉,却也让这部电影成了一个传说。★★★★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各种封建反动思想,难怪被老毛批判。3星半。

19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这著名电影很有教育意义,现在给中小学生看也很好,让他们知道得到教育的权利是多麽的不易。50年代被毛泽东批判,真是无妄之灾,赶到政治的风口浪尖了。

22分钟前
  • Elact
  • 推荐

昆仑为赚钱拍成两部长,我看的196分钟。起初只是义学修成武训倒下,陈鲤庭郑君里沈浮七嘴八舌添添补补,多出若干反转、文武双线、超现实段落,首尾套上黄宗英的阶级说教完全变了味。意识形态同新民主主义摇摆不定,理性颂歌与阶级觉悟互相拧着,周大起义不伦不类。武训不是陶行知,武训不足为训。

2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赵丹遗言“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

29分钟前
  • 豆浆
  • 推荐

被禁属于正常。办教育没问题,关键是这教育是为何而教育,培养三纲五常和官老爷的教育,不要也罢。

31分钟前
  • 猫大仙
  • 较差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理论在中国各阶层的烙印如此之深如此长久,而跌落至知识越多越反动也不过刹那光景,从来都是教育妖魔化,从来都是劳心者的解释权,穷苦的只有无辜百姓。此片立场尴尬,触及不慎,难以言说。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不愧为中国第一大毒草,好似神迷玄幻的万花镜,不同的立场视角就能解读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我看来,武七的神性远远大过了人性,就好像一个西方基督式的人物突如诞生在苦难的晚清农村大地上,迷惑了整整四代观众。影片的表现手法和意识形态过于前卫,这在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上映无疑是场灾难。

35分钟前
  • 我是古巴
  • 力荐

出于民,归于民,既为民,亦靠民,共兴利民之业。目标直指新民、新学、新政,不要暴力革命。真是一棵毒得不能再毒的大毒草呵!

37分钟前
  • 萝卜白菜
  • 力荐

从中看到了当时百姓最为真实、淳朴的一面,同时也为他们的遭遇感到痛心。对于此片被禁,纯属荒唐。

41分钟前
  • °歌姬
  • 推荐

凡是能被禁的都是因为自身的预言性

46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要夹带多少私货才能把拍成这样呢?可以想见,这是一部去掉意识形态部分仍能成立的电影。只是影片结尾的解说词把武训全部的苦闷和怀疑都平面化了。如果把开头结尾的解说去掉,整个片子就深度和技术而言都是上乘的。而且看之前很难想象,里面竟然用了许多颇先锋的分镜方式和叙述技巧。可惜了,太可惜了。

51分钟前
  • 陆秋槎
  • 力荐

毛爷爷说:武训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真讽刺】

56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电影传奇

5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