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情片美国1971

主演:丹尼斯·霍珀  Stella Garcia  

导演:丹尼斯·霍珀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1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2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3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4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5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6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13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14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15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16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17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18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19最后一部电影197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16:48

详细剧情

  堪萨斯州(霍珀饰)是一位特技协调员,负责在秘鲁一个小村庄拍摄西部影片中的马匹。在一个演员在特技表演中丧生的场景中发生了一场悲剧之后,堪萨斯州决定退出电影行业,与一名当地妇女留在秘鲁。堪萨斯人认为他已经找到了天堂,但很快就被召来帮忙处理一件奇怪的事情:秘鲁原住民用木棍做的“摄像机”“拍摄”他们自己的电影,并表演真实的西方电影暴力,因为他们不懂电影造假。这部电影触及了虚构与现实的对立,尤其是在电影方面。这部电影以一种挑战观众传统电影叙事理解的方式呈现,以非时间顺序的方式呈现故事,包括一些通常只在电影制作场景后才能看到的设备(粗略的编辑和“场景缺失”卡片),以及使用刺耳的跳跃剪辑。

 长篇影评

 1 ) Notes:有关Film Exhibition及其它

(观影笔记)


Film Exhibition相关:

1. 小镇影院、老派影院

· 电影院作为破败而乏味的小镇里为数不多的娱乐场所,和撞球馆一起成为(同样无聊的)当地居民的日常消遣场所( *注意影片中提及了一点:在故事发生的1951年,女性群体并不被撞球馆欢迎--社会对女性规训的一例纪录)。

· 片中有关这间影院日常的描绘,可视为对1950s初美国小镇影院状况的一种记录(尽管拍摄年份是1970s)。譬如当时的“打包式”放映(”新闻片刚刚放完,正片刚开始”);海报的张贴;以及当时电视媒体对电影业的冲击(“人们24小时都在家里看电视”)。

· 相较这个荒凉小镇里的其它建筑,这间名为皇家“Royal”、用霓虹灯装饰的影院似乎显得过分华丽了。从社会历史角度讲,这和当年美国电影文化中放映商们的策略有关。并且,这些“皇家影院”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一个理想世界。在影片内容层面上,这也隐喻着这间影院是小镇居民暗色生活中难得的光亮,于是片尾处影院的关闭才更加令人叹惋。光亮消失了,一个时代落幕了。(而桑尼身边敬重的长辈、自幼相伴的朋友、青春期的恋人,也陆续逝去或离开。)这部电影在某一层面上可视为对老派影院的衰落的挽歌。它也有关时间、青春、死亡。

2. 公共仪式、私人空间

· “去看电影”(moviegoing) 的行为是一种公共的、社群的仪式。事实上无论电影、戏剧、大型活动、球赛还是政治集会,都是身份认同和群体凝聚力的基本仪式之一,是对社会契约的肯定(Dick Ozersky,1977)。而电影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仪式空间ritual space——电影院——打破了以往公共娱乐中的性别和阶级划分(Lary May,1980)。而牵涉到小镇或乡村影院的案例时,这种公共仪式又格外明显地和社区认同(neighborhood identification)联系起来。

· 另一方面,在电影院看片又是非常私人和隐蔽的活动。于是也就有了青年男女movie date的惯例。片中男孩女孩们坐在影院后排,聊天、约会、亲热——甚至他们本身也成为一种景观。片尾处,影厅也成为好兄弟告别的场所,“再去看一次电影吧”,成为铭记友谊和道别的仪式。

3. 戏中戏

· 影片中,皇家影院里的银幕上放映着当时的经典电影,我们看着电影里的主人公看着这些电影。spectatorship由此产生变化的层次。(戏中戏场景如今已司空见惯了)

· 本片中,银幕上的影片有《红河》(1948)、《原野神驹》(1950),它们诉说着西部牛仔的传奇故事。选择这些片子是出于影片情节需要,还是吻合了当时的真实放映情况(小镇的观影品味、西部片的潮流等)?进一步考虑,对于坐在一个德州小镇的影院里、天天看这些片子的居民们而言,这些影片是否影响了他们对自我、社区、土地和国家的认知?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

其他:

1)影片情节作为历史档案

裘安要去朝鲜战场参战的这一笔写下后,影片忽然多了另一层视野——普通美国士兵视角下的朝鲜战争前传。他们是谁,他们在奔赴战场前生活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有过怎样热烈的恋爱……此前模糊的印象忽然具象了。(当然这是出于一个21世纪的中国观众的视角,如果是1970s的美国观众,对此又会作何感受呢?)

2)流行文化

流行歌曲在本片中是无法忽视的存在。1970s初完全由流行歌曲组成电影配乐的做法还很新鲜。

而且流行音乐在片中和car, woman (/sex) 一起,作为一个时代的潮流和情绪

3)Sex/ relationship

片中的男女之间,无论什么年纪,似乎都有一些问题。男孩和已婚女子及其女儿的恋情,对比《毕业生》。

4) Good girl / 蛇蝎美人

女主角杰西的人物设定。片中的女人们有时似乎掌控和玩弄着男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2 ) 岁月如歌

当Sonny目送Duane的车远去时,风卷残云的西部小镇,天地苍茫间,只有Sonny一个人孤寂的背影。这一刻,我觉得The Last Picture Show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电影之一。

The Last Picture Show 有一种震慑人心的美。怀旧的黑白光影,悠扬动听的音乐,除去这一切令人沉醉的外在美感,真正让人难以释怀的是在生命境遇中,那一个个或让人流连、让人纠结、让人追忆、让人忧伤的人与回忆。

 3 ) 痛苦是最好的记忆 《最后一场电影》

又是一部描摹青春时期的电影,仍旧带有成长期的茫然阵痛。也许每个人都在青葱岁月中与现实狠狠地交战过,又总以碰壁为结局。于是无论是记忆里的光阴,或是影像中的场景,都会给人带来一种怅然之感。当初很难弄清自己能够抓住什么,随时光流逝,才懂得当初放任的可惜。这遗憾也永远是遗憾,没有这份遗憾便难称之为青春。

1973年的电影,使用的是黑白影像,作为“新好莱坞运动”的一员,无论是胶片的感觉还是拍摄的手法,都与那个时代的电影潮流不符。很多剪辑感觉直接来自于默片的手段,如表现人物对峙时的那个镜头,从中景开始,向近景特写跳进,在两人之间反复切换,树立的骤然紧张的气氛,在表现主义作品中经常出现。镜头很简单,但不单调,反而异常的有力,透过对行为的捕捉,最直观的表现出一种青春期的茫然而鲁莽的心境。Peter Bogdanovich这第二部长片确实很有水准,生动树立了一个空虚的小镇景象,一个经典的美国社会的情感缩影,他也一时名噪,扛起了“美国新电影”的一面旗帜。

电影院在电影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感象征,如《天堂电影院》或是《不见》、《不散》,在这部电影里也是如此。片首与片尾相呼应,空空荡荡的街道,冷冷清清的电影院在呼啸的风中孤单傲立,跨越了时间,成为一种象征、缅怀的记号。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同样如此,永远是一部老片,映照过往岁月的电影。在这里,则是Howard Hawks的《Red River》,John Wayne高声呼叫,遥望牛群气势汹汹奔驰过原野,所映照的是少年心灵中的一份憧憬,是青春无比的渴望。冷寂的电影院最终难逃关闭的命运,像多年的朋友终要分开,像爱慕的女孩打破自己的幻想,像往年神交的长者突然逝去。一部电影终究要散场,人生也不过短暂的岁月,只有回忆、或是影像,才会继续流传下去。而每一代的心路历程,也总是如此的相似,那对共同开拓西部的挚友Don和King是如此,后来的Sam The Lion也是如此,当然,我们看到的,这也是Sonny和Duane走过的道路。没人知道他们何处来,又何处去,只有任时间静静消磨这一切。觉得导演很残酷,最后当Billy也因车祸死去时,仿佛世间一切都失去情感。少年的世界往往是与成人的现实相对立,捕捉与铭刻这种痛苦,也算是对青春的最好祭奠吧。

片中的Cybill Shepherd(《出租车司机》中的Betsy)很漂亮,这是她的处女作,Peter Bogdanovich的镜头记录了她年轻美丽的身体。裸泳一出戏中,Shepherd默默的、慢慢的在镜头正面将衣衫一件件脱下,展露出圆润的胴体,青春的身躯有一种单纯的美感。Ben Johnson的狮王Sam也很精彩,青春片中是无法缺少这样一个威严而又慈爱的长者的。

Country Music贯穿着整部电影,歌声中也有一丝忧郁。其中有时代的悲哀,Duane独自走向朝鲜战场,也有青春的无奈,Sonny即失去爱人又失去挚友。面对悲痛,Sonny只好走回Ruth夫人的房子,那里有他唯一能拉住的一双手,无论是否应当。我们也是如此,走过或正在经历这段青春的痛楚,伸出双手,等待有人拉住。

 4 ) 斯

这是一个低调叙事的低调故事。在整部电影中主线叙事的痕迹被刻意淡化了,行为的因果联系与上下文都是缺省的。仅仅在各个情节的流动中,不断地缅怀拉不住的逝去的年代。忧伤的或是不被大众接受的爱情,都随着战争与新时代的来临被淹没了,只有因为受伤而留下的sonny被拘留在了这个没有跟着时代前进的小镇。

 5 ) 不伤感不青春

71年的电影,教授外国电影史的李迅老师推荐的影片一般还挺有品的,又是迷惘的青春主题,当年奥斯卡也是多项提名,拿了两个表演奖
女主角Cybill Shepherd和现在的Maggie Grace活脱脱就是一种型,并且更美

富家女感觉,气质佳,高挑美丽,冷漠得脆弱,善良得很自私,感性得很理性,没心没肺得很心机,说了这么多,好像我也天生迷这型~
 
话说导演在一家便利店看到杂志封面的Cybill,就执意要制片方找她试镜,其实一见面呢,就铁定了是她主演,而她彼时只是一个毫无演出经验的平模
然后呢,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和女主角成为高调恋人,当片子完成后,恋情也结束了...听着很耳熟对不对?
果然,美国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的大导戏内戏外都学足了欧陆文艺片导演

过片子真得不错,而且71年就挑战了禁忌题材

 6 ) 平淡而沮丧

关于导演彼得·伯格达诺维奇的资料少得可怜,相比同为新好莱坞代表的卢卡斯名气也差了不少。这电影成就了好几个演员的奥斯卡奖,却没有剧本、导演、影片的奖项。倒是在奥逊·威尔斯的词条里提到了彼得,他们是相差20多岁的忘年交。电影黑白片的风格据说也是来自于奥逊威尔斯的建议。我不知道如果换成彩色会是什么样子,会更好或是更糟……不过黑白风格确实非常有魅力,所有人都像是老旧纪录片里的人物,黑白浑浊的影像渲染了一片孤独清冷的气氛,即使是他们的那个暑假。
类似的题材在美国电影中很常见,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高中最后一次舞会,最后一场球赛,最后一次野营,姑娘小伙子们要在高中结束前破处……卜啦卜啦卜啦~~大部分这类故事被拍成轻松的喜剧、闹剧、残忍而鲜活……可这部片子里看不到一丁点年轻人该有的活力,从他们出生就像是被下了咒,要孤独终老在这片土地上。
故事中的孩子们要告别青春,尝试爱,承担生活,独自面对看起来毫无指望的未来。而镇上的成年人却一直沉湎于过去,一去不返的岁月,哀叹青春不再。
桑尼视若父亲的桑姆去世了,最要好的哥们当兵去了朝鲜,迷恋的姑娘远走他乡上大学。最后,青春唯一的印记,傻孩子比利也死于车祸。到这时,桑尼唯一能找到的是教练的妻子,曾经偷情的女人,两个孤独的人坐在一起。
导演除了用黑白胶片纪实风格,全片摄影机没有夸张的运动,始终平视着。(据说全片只有一个俯拍镜头,剩下都是平视)影片的长镜头一点也不炫目,也没有激烈的冲突。不过这种平实一点不掩盖导演技巧的扎实。开篇就是复杂的场面:开卡车的桑尼看到扫街的比利,叫上比利来到桑姆的台球室,留下比利出门见到乔安,两人又一起来到咖啡馆,一路上大家在议论着前一天孩子们输掉的橄榄球赛~~整个一场戏下来人物众多,场面复杂。
我喜欢这种朴实的影调,也是一部好电影。可能导演放弃了去探索人物跟隐秘的内心深处,而技巧上也满足于平实。

 短评

Boys are lovely when they haven’t grow up and to manly to be lovable when they did.

8分钟前
  • 圈圈儿
  • 力荐

大师手法下的小青年,除了后劲不足,众多配角较俗套的缺点,几乎是一部经典

11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所有的電影都會散場,所有的青春都會落幕,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於青春的失落與成長的電影,我更願意將它看做是一部講述生存狀態與困境的電影,漫天黃沙的蕭索小鎮,百無聊賴地生活現實,冷漠的人們,懵懂的少年,一如辛克萊·路易斯的大街,開頭與結尾的重合,似乎暗示了生活的某種無奈的循環與複合。

13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要死不活的调调。据说是导演代表作

18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女孩刚脱了衣服,老妈就把电脑关了。下次和家长看片,还得注意点。

21分钟前
  • cream.cx
  • 力荐

感动,人物对电影来说太重要了,有了人物即使是群像也依然好看。但还是有松散的缺点,光影也不太行,再加上是黑白片,太没层次感了,本可以把那些性拍的更美的,尤其是那么漂亮丰腴的洁西

26分钟前
  • 徐嘻
  • 推荐

对青春略带悲凉的回忆,德州狂风大作的小镇群像。镇上有一个这样的金发、浪荡、铁石心肠又让人难以忘怀的碧池真是足够了。

2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80一部充满肉感的电影,比《美国风情画》有趣得多。影片人物个性突出,年轻演员在表演上有点青涩,不过中年以上的演员都把各自的人物演得异常生动。影片的导演技巧很高明,但叙事技巧却相对比较弱,还脱不了艺术片在叙事上的疏忽,细节交代的比较多余,或者不足,戏剧性安排不够,情绪化叙事太过松散

34分钟前
  • 飞刀员外
  • 推荐

青春就是暴走的性欲.

37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喜欢这种苍茫而迷乱的感觉,青春掠过,都淡了。你的手触摸到的青春,你的眼望见的死亡,你的生命因为有了别人的陪伴而成长。说什么地久天长,扯什么地老天荒。走过了,便知足。

3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故事结局是悲伤的。尊敬的长辈逝去,好友去战场,单纯的孩子被意外带走性命,自己曾经拖下水的已婚女人被搞得心烦意乱,生活失控,完全没了方向。所有的事情的都在走向终结,就好比影院没有人再去了。镇上的人都渐渐跑出去,逐渐丧失了活力的小镇,就跟没人看的电影一样。很残酷。

4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DVD影碟时候没有及时观看,而现在是CC蓝光画质已经全网可搜了每个时期,每个导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文化的描写青春成长的电影🎦而且这样的题材永远会保持那个时代的记忆和青春的亮点。年轻就是一种风景,哪怕无聊的就是爆发那使不完的『荷尔蒙』;青春是让人留恋和羡慕的年纪,虽然这个时间稍纵即逝。虽然是“最后一部电影”其实是电影的更是青春的挽歌小镇上的电影院🎦放映最后一场电影一起成长的兄弟为了女朋友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在电影院🎦里他们一起看完最后一部西部片,各奔东西青春🈶了不一样的目标和结局。🈶青春时我们总是匆匆太匆匆的想早点告别那青葱岁月,好像每一次勃起都🈶按捺不住的冲动和发泄,女孩子想偷吃禁果,男生想永动机一般让女人告饶(其实他们那种自信和“普通”真的让女性苦笑),告别青春和向往一样不堪

47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看片头那萧瑟的风,就知道这里会有很多的伤感调调,荒唐的青春和一个时代一起结束了。女配角原来是rasing hope里的老奶奶,演的很好。

48分钟前
  • mazzy
  • 推荐

1.一曲美国西部时代的挽歌,一种饱含怅惘感伤之情的“告别昨日”。2.新好莱坞青年导演中,唯有博格丹诺维奇的成名作如此古典而传统(一如对霍克斯[红河]、福特[原野神驹]与安东尼·曼[百战宝枪]的影院重现),又这般哀凉而忧郁(一如鲜少再有的黑白电影与没落已久的西部片)。3.叙事节奏倒相对明快,戏剧性也颇强,在一系列或偶发或必然的事件后,主人公失掉所有往日身边人,小镇归于冷寂荒凉,最后的老牛仔与无人的电影院也成了时代变迁物是人非的主要象征。4.首尾方向互逆的摇镜相呼应,全片也时时可见横摇长镜,恍若对昔日世界的深情回望与巡视。5.乡村民谣与流行歌曲贯穿全片,两年后卢卡斯[美国风情画]亦然,但风格与时空各异。6.泳池脱衣与台球室造爱段落亮眼,不伦恋同[毕业生]。7.是为斯碧尔·谢泼德处女秀,还有年轻的督爷与伯斯汀。(8.5/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重看。前期的多线有点繁复,但是后面的好几处人物的死亡“信息”处理过于好,茫然的感觉确实不错。而在本片载入史册的那段叠化(继承经典好莱坞的代表性一面)前,一段表演与矛盾柔和的过程也是极佳。本片还在不经意间发明了一种做爱戏的处理方法,类似于西部片,开场的交流与信息给足,但正式的场景却总是快速结束甚至没有明显的凝视,耗掉观众的热情,却不经意地带来疲惫而晃晃悠悠的叙事感受。

56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推荐

看片名以为是天堂电影院路线,结果被凛冽萧索的风格震到了。尽管有一切文艺路线绕不过的坎即故事线羸弱叙事无高潮,但胜在迷茫情感的渲染。70年代我最爱的几部电影之一。结尾处女配阿姨推开门一刹那的表演可以秒杀一大堆人了

5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腐败得习以为常的青春缅怀 Cybill Shepherd。。。

59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70年代拍的一部关于50年代的电影 电影营造了非常棒的时代感 真的让人感觉就是50年代的黑白片 属于那个时代的青春 没有大麻 没有摇滚 没有厌世 没有装逼 有的是电影、台球和懵懂的爱情 博格丹诺维奇的水平显然不是莱昂内损的那样一文不值

1小时前
  • 我TM是党员
  • 推荐

与麦卡勒斯的小说感觉相似。德州的沙尘将淹没所有青春的痕迹:友情,爱情,欲望,地标。他们像电影院屏幕上的羊群被驱赶着去往未知的草场。

1小时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迷影的彼得·博格达诺维奇的黑白色的怀念。最后一场电影、最后一次与好友相聚、失去的都是美好的,怀念的电影也自然让人感伤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