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缺席的人 剧照 NO.1缺席的人 剧照 NO.2缺席的人 剧照 NO.3缺席的人 剧照 NO.4缺席的人 剧照 NO.5缺席的人 剧照 NO.6缺席的人 剧照 NO.13缺席的人 剧照 NO.14缺席的人 剧照 NO.15缺席的人 剧照 NO.16缺席的人 剧照 NO.17缺席的人 剧照 NO.18缺席的人 剧照 NO.19缺席的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3

详细剧情

  理发师艾迪(Billy Bob Thornton 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 McDormand 饰)和他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本片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伦敦电影协会年度男演员、最佳编剧等19项褒奖。

 长篇影评

 1 )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多层涵义

        如果命运有形状,Coen兄弟的回答,一定是圆形的。
        从处女作<Blood simple(血迷宫)>中的旋转的电风扇,到这部<The Man Who Wasn't There(缺席的人)>中的头发和汽车轮胎的盖板还有那个颇显诡异的飞碟,或者在那部名声大作的<no country for old man(老无所依)>中,关于硬币的独白。当然圆形,不一定就是证明就是解释关于命运的话题。在希区柯克的那部经典<Vertigo(迷魂记)>中,过多的圆形,更多的同螺旋线有关。然而对于Coen兄弟来说,这种对于命运的主题的关注,似乎是其一直所青睐的。

       电影的英文名字为<The Man Who Wasn't There>,中文名字却是很难翻译的。直译似乎是最合适的。中文的名字,《缺席的人》,总觉得有着某些信息上的缺失。在电影中,由于主角的职业:理发师。的特色,很难让人记住本身的存在。同时,主角的性格,也使的其在多数场景中,出于一种隐形人的状态。这些都可以用The Man Who Wasn't There来解释。我记得小的时候看古龙的小说。上面说道,高级的杀手,是一种隐形的人。隐约记得所谓隐形的人,大概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英雄,你永远不会想到他会杀人。另外一种,就是普通人。最普通的普通人,这种人即便是出现在杀人现场。依旧让人觉得他不在那里。这种隐形的人,也就是所谓的The Man Who Wasn't There。不过电影的精彩之初,将这个古龙的故事,给于了一定的评论,或者是嘲讽。

然而,作为Coen兄弟最具有大师风范的作品之一,(<no country for old man(老无所依)>,也许是另外一部大师风范作品。)这个题目的涵义,并不仅仅体现于基于影片内容上的某种解释。剖开电影的内容本身来说,一个很老很中国的哲学观点,名为“遁去的一”,原意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在百度知道上,搜索了一下,有两个有趣的解释,一个是比较正常的现代版解释方式“宇宙的最初是静止并且恒定不动的,就如拔河一样,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假定有五十种)以维持宇宙的恒定,这个宇宙且称之为先天宇宙。突然,其中一股力量消失了。于是,失去了制恒的力量运动起来,产生了运动的宇宙,这个宇宙且称之为后天宇宙。后天宇宙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就不等同于先天宇宙的力量了。(剩下的四十九股力量在运动后产生无穷股力量。)只有那股遁去的力量是宇宙最初的力量,那就是太极,就是遁去的一。那股静止的先天宇宙的力量还是存在于运动的后天宇宙中,但是我们找寻不到。”

       还有人用了一个更加通俗的解释方式“比方吧,你要找个工作。但是现在大家各安其位,你找不到。这个时候,你就想了个办法,把一只蟑螂放到了一个女孩的脖子里,这个女孩就吓的生病了(你看你这人),他爸爸就请假照顾他,结果他爸的老板不乐意了,把他爸爸辞退了,又招聘新人。恰好,某家公司的一个人刚想跳槽,他就辞去原职来这里工作。这个人原来的公司又要招聘新人,又恰好,你的一个朋友在这里工作,把这个信息告诉你,你去应聘,就有工作了!而其他人也换了位置。那个蟑螂就是“遁去的一”! ”
       我觉得自己实在不需要其他的方式再来解释这个概念了。而这个“遁去的一”正是“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潜台词的另外一层解释。
       而最后这种解释,也许,正是Coen兄弟所希望的;因为这,正好就是一种对于“命运”的解读方式。

 2 ) 烟雾缭绕背后的眼睛

注:非常主观的私人感受,没有技术,全是感情。

-

精准、禁欲和沉默的诗行,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脚注。

我看黑白电影看得很少,但每一部的质感都让我感受到独属于电影的性感——流动的每一帧光影就像在洁白胴体上的划过的丝绸。

-关于“旁观者”

已经看到有很多影评认为这部片和加缪的《局外人》很像。我感觉主角就像行走在人间的人类观察者。他只是“看”着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与自己有关的,与自己无关的,一直就这么看着。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律师在和夫妇二人交流时说了一句话,"Looking at something...changes it."主角观察和他一起工作喋喋不休的堂兄,观察他妻子和妻子出轨的男人,观察律师,观察少女,他看得越来越深,知道得越来越多,最后,什么也不知道,观察到了UFO.与其说是一部黑色犯罪片,不如说是对于人和他者关系的一种思考。在讨论和研判,在观察什么?观察后得到了什么?全片几乎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黑白灰三个色调,直到最后主角踏进审讯室,眼前却是大面积的纯白,除了一把电椅,和站在电椅旁边的审讯人。人生观察的最后,还是化为空白的虚无。

主角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有多处强调。

变化最剧烈的应该是主角杀人的那瞬间,生和死的骤变。除了主角的眼睛,还有他手下等待理发顾客的眼睛被强调,他们观察着观众;以及最后一段摇镜,他们围观着主角的死亡。主角观察别人,别人观察主角,别人观察我们。

-关于“光影”与构图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打光。在没有色彩的画卷上,怎么创造出前后对应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黑白灰色阶的反差,亮与暗的对比,前后呼应的构图...

左上角明亮的台灯宛如一轮明月,抑或是那个“不明飞行物”。

情绪强烈的一束光就如同利剑,划破画面沉郁的黑暗;互相呼应的黑灰反差,挤压的空间和窒息感,以及相近色阶的灰色,犹如给观影者写了一封光影的情书。我最喜欢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墙上斑驳的树影,映照在躺倒的妻子身上,有种消逝感;二是对于开车的对比,主角和妻子,主角和少女,两人都坐在副驾驶,光影在她们脸上,唯一不变的是主角的表情。

-其他一些

音效也是这部电影让我难以忘怀的一部分:贯穿全片的贝多芬,弹响清脆的翻盖声,隐秘而细微的效果音,让整部电影在克制隐忍下增添了疯狂。一些空镜的穿插和详略得当的节奏互相配合,让人感受到失速过山车滞空那一霎那的快感。

-END-

 3 ) 沉默的故事

理发师说:
头发为什么会不停的生长?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

Ed Crane是个沉默的理发师,平静的抽烟,平静的过马路,平静的对待妻子的外遇。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无可奈何的悲剧。他冷静、平淡、木讷而沉闷,甚至有点麻木和无动于衷。我们不知道Ed的过去,他彷佛没有其它亲人,没有父母,没有兄弟,没有姐妹,没有朋友。他只有一个妻子,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和沟通;他有一个舅仔,却不过是理发店的搭挡。妻子给他绿帽,他半痛不痒。妻子死了,他没为她下过一滴泪。舅仔疯了,他旋即正常工作,找一个新的助手。

Ed.就是一个人。一直是一个人,甚至在后来为Birdy寻找介绍钢琴老师的时候,我想他或许也只是想把热情的希望寄托于别人的身上,而自己依然在背后做个平凡的人。

被某个客人鼓动加入干洗业,于是敲诈与妻子有染的百货店老板,被识破后,携手杀害了他。然后事情滑向不可预知的另一端。妻子因为其老板的莫名死亡被指控谋杀,Ed.抵押房产请律师,开庭当天,妻子在监狱上吊自杀。以为事情会就此结束,却因为干洗事业合伙人的死,被指控,Ed.成为妻子谋杀老板案的背后主谋,最终被送上电椅,结事此生。上电椅之前,有人帮Ed.修理腿毛,背景白晰,理发人端坐电椅,旁人半跪着为他服务,是经历复杂后的终止还是命运在现实之后的重新开始?理发师最终还是沉默着接受一切,表情木讷严酷。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话语不多,极端低调的Ed.整片不停的旁白,在沉默的面孔之下,心理活动的反复跳跃,令人唏嘘。

影片是科恩兄弟2001年拍的黑白片,不过我看的是未转化前的彩色版,效果也不错,色调阴郁冷峻,白光惨烈,一如主角僵硬压抑的表情。想来如果转成黑白,或许更能表达现实的滑稽与离奇。

片子多处运用贝多芬的钢琴曲,印象里的热情奔放和本片丝毫不搭。电影选来都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平和缓慢,安宁善良。一如影片基调,冷静的逃避。

BTW:Billy Bob Thornton演得实在太好了,面目平淡干燥,固执却又无力,几乎就是理发师的现实原型。不足的是他的理发技术看起来实在不是个好理发师。
再B:影片直译应该为《缺席的人》,似乎更贴切与具有现实意蕴。

 4 ) 分析几个疑点,希望帮助后来的观影者

大概翻了翻之前的热评,有些解释不太合理,这里做下总结,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1. 多丽丝为什么在监狱自杀:

多数热评提出多丽丝爱她的老板而不是丈夫ed,我认为是很不合理的,我首先从这点开始分析,作为整篇影评的基础。

多丽丝怀有身孕,按照法律常识可以免于死刑,最好的律师为她辩护,老板也不是她杀的,为什么放弃生命而选择自杀,这是之前影评都未提及的最大疑点。

这就涉及到多丽丝到底爱不爱丈夫ed,首先如果多丽丝把老板的死因推给ed,自己就会活下来,但她却没有;其次她如果告知法院自己已怀孕,也能活下来,但她和ed已经几年没有性生活,由于不想让ed知道自己不忠,还是选择自杀,掩盖了ed的罪名(片中提到通常验尸官不会把怀孕的检查结果告诉家属,她以为一死就能掩埋真相);多丽丝冒险帮老板做假账(由于ed用发现奸情勒索老板),其目的一是想事业晋升,其二则是不想让ed得知奸情;ed帮忙刮腿毛时她还向ed做了表白,只不过ed没在意;另外当ed向律师坦白自己杀了老板,多丽丝对ed刮目相看,甚至以为ed是为情杀人,加深了她的愧疚。以上四点可以判断由于不想伤害ed,所以多丽丝才选择自杀,她其实是爱着ed的。

有两点可以证明多丽丝不爱她的老板:一是她知道老板不会和她结婚(老板是吃软饭的),做情人只是为了老板将新开发的商店交给她从而获得事业晋升;二是ed去探监时,已得知老板死讯的多丽丝并没有伤心,与旁边大哭的女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多丽丝并不是为了爱与老板偷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d以前不愿与多丽丝交流而她死后又想好好谈谈了,因为他印象中自己的婚姻是仓促和失败的,后来意识到多丽丝是爱自己的(通灵女巫也算出来了),因此希望死后能去地狱找到她(多丽丝自杀,片头提到多丽丝并不是虔诚的基督徒)。这告诉我们眼不见心不烦,不要怕被绿[狗头]。

2. 车祸之前ed为什么拒绝女孩blowjob:

另一点十分重要的是,对于ed为什么拒绝女孩blowjob,相比其他影评从“ed对一种纯粹的爱的向往”的心理解释,我更偏向于从生理角度解释,那就是ed有勃起障碍(划重点:ED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的缩写形式),他对女孩有好感,但却不想让女孩知道自己不行,所以强行制止酿成了车祸(哈哈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d和多丽丝多年没有性生活,也许多丽丝偷情只是为了满足性欲。

3. 旅馆里生意人向ed眨眼是什么意思:

片子中老板反复强调过生意人是个娘娘腔,说明生意人是gay而且是受,那个妖娆的眨眼是同性恋暗示(生意人希望ed为攻),ed拒绝并且表现出遭到了冒犯的样子,可以读解出ed希望自己很man却有勃起障碍的矛盾,这也与ed那种寡言冷酷的形象却无法接受女孩blowjob相符。

另外生意人并没勒索过老板,纯粹是投资生意上的交往,生意人参与勒索只是老板的猜测,并不如第一热评所言。

4.老板为什么说自己毁掉了,为什么要杀掉ed,一万美元去哪了:

让人不解的是,老板抓到生意人,并且拷问出了实话,按常理应该追回了那一万美金,为什么非要杀掉ed,为什么还说自己毁掉了。

首先谈谈老板面临的两难处境,如果乖乖交出1万美元封勒索者的口,就必须放弃开发新商店,那么老婆an发现后会毁了他;而如果保留1万美元,勒索者会告发自己,那么偷情败露后会被老婆扫地出门。因为以上两点,老板唯一的出路就是留住1万美元并杀死勒索者,所以老板首先杀死了生意人。

现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板一定要约ed出来并杀了他,首先在老板眼里生意人和ed合伙敲诈,如果ed知道生意人死了,那么一定知道是老板杀的(然而由于实际上生意人与ed不是一伙的,ed以为生意人是骗子携款逃跑,根本想不到老板杀了生意人);其次现在只有ed知道偷情的事,并且1万美元已经追回,老板认为ed必然会告发偷情之事,所以必须毁尸灭迹杀死ed。

那么说自己毁掉了只不过为了让ed放松警惕从后面杀死他,ed有小刀才侥幸反杀(讽刺的是自己口中的战争英雄竟被一个理发师干死了)。“人品好”的生意人是最倒霉的,可谓是锅从天上来。

对于老板是否清楚勒索事件的真相可以做个假设,假如老板看清了事实认定只有ed一人敲诈,生意人并没参与,那么当老板追回钱款并杀死生意人后, 由于ed根本不知道生意人要和老板做交易,更不会知道生意人被杀,甚至会以为生意人是个骗子携款逃跑(ed确实这样认为),另外既然此时ed勒索成功(只不过事实上钱已被老板追回),也就不会再找老板的麻烦,那么如果老板原原本本的了解了事实真相,就根本没必要约出ed杀掉。

当局者迷,剧中每个人物都不能完全看清事实真相:Dave错认为ed和生意人合伙敲诈,并下定决心斩草除根;ed根本不知道生意人和老板做交易,一度认为生意人是骗子已携款逃跑;生意人也不知道自己的资金是通过勒索得到的;多丽丝对老板的幻想破灭,误以为ed为情杀人产生愧疚。这就像罗生门一样,整个事件在每人眼中都不同,而ed越接近真相,越接近死亡归宿。

5. “测不准原理”在本片中是什么用意:

“观察的越多,真相愈少”,律师的原意是法庭知道的细节越多,离真相越远,那么不如相信ed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可能做出谋财害命的罪行,因此是无罪的。与之对应着的是,ed与多丽丝朝夕相处,却不知道多丽丝其实是爱自己的真相,这也与之前的分析相吻合。同样多丽丝作为老板的情人,也没有发觉所谓战争英雄只不过是老板的自吹自擂。而且也与贝多芬失听之后却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相呼应。

6. 缺席的人究竟指谁:

ed看似无罪,出于自卫杀死了老板,也没有背叛婚姻,只是一系列偶然事件导致的多丽丝自杀。但随着意识到妻子其实是爱自己的真相,ed作为整个事件重要的一环,归宿也逐渐从无辜转向死亡。

故事结尾ed坐在电椅上被刮腿毛,呼应了ed给多丽丝刮腿毛的情节,正是ed亲手把自己的老婆送上了死亡的“电椅”。

夫妻生前缺少的交流,最后却想再好好谈谈,那么不论死后到地狱还是天堂,ed都是那个到电刑之死前一直缺席的人。

7. 不断生长的头发是什么意思,两次提到的飞碟到底意味着什么:

片尾的独白“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 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 ”这两句与头发有关的叙述,应该是ed死前的觉悟,如果头发意味着真相,那么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往往喜欢忽视真相,无情地“剪掉”真相丢到“垃圾堆”,而人死后,真相也会像头发一样继续生长,正如多丽丝爱ed的真相浮出水面,最终使一切走向应有的归宿,也就是ed的死亡归宿。

an提到的飞碟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都知道飞碟是科恩兄弟的标签,科恩喜欢反复玩台词、天使之类的标签梗 ,但飞碟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反复思考而不得知,这种哲学分析也实在不是我擅长的,希望大家补充自己的看法。

最后,说一下我打三分的原因,其实科恩兄弟的这部影片各方面都很出色,唯独不喜欢最后的结局,我还是希望最后“人品好”的生意人还活着,“小人物”ed最终能投资成功,摆脱理发师的平庸生活。

 5 ) 人不在那儿,谁在那儿

片中律师施耐德为艾德妻子多丽丝杀人案做辩护时,引用了现代物理学中的“测不准”理论,道出了正是科恩兄弟意欲表达的荒诞的人生观——“测不准”的人生,这也是贯穿科恩兄弟多部电影的主题。
德国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认为,微观世界的测不准是因为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为了获得数据,就要和被观察的对象发生能量上的交换,从而不可避免的改变了被观察对象的能量状态——如果要测定一个粒子的位置,那么在测定时施加的能量就会改变粒子的动量。律师施耐德的真实意图是告诉艾德——“看到的越多,知道得愈少“。给陪审团和法官更多的信息,反而会使得杀人的真相模糊成一团迷雾。
律师施耐德告诉艾德,被杀的戴夫并非他自称的二战英雄,而仅仅是未上过战场的吹牛者和暴力狂。这一微妙的信息将改变人们关心的焦点,诱发对被杀原因的其他猜测,从而模糊“真相所在”。
《绿帽离奇勒索案》影片有黑白和彩色两个版本,而黑白的风格无疑更加凝聚有力,光华内敛,贴合科恩兄弟想要表达的哲学意图。

主人公艾德是小镇上的一名理发师,每天的生活就是为顾客剪去丛生的头发,周而复始。他开始质疑自己生活的意义。凭借丈夫的直觉,他认定妻子多丽丝和妻子的老板戴夫必有私情。一次偶然的机遇,他遇到一名鼓吹干洗生意的掮客,在他描绘干洗业前景的花言巧语时艾德动心了,把这当成改变自身刻板无聊生活的福音。艾德决心敲诈用自己的“绿帽”为由勒索零售店老板戴夫一万块钱。然而此后发生的一切全都出乎艾德的预料。
掉入圈套的戴夫并非傻子,很快就得知艾德的诡计。在搏斗中,艾德出于自卫将戴夫杀死。而警方却将妻子多丽丝当成了疑凶,因为正是她和戴夫一起做假账,使得账上少了一万块钱……警方认为多丽丝因侵吞公款败露,被迫杀死了老板戴夫……
影片原名<The man who wasn’t there>。直译为《不在场的人》。不过按照《绿帽离奇勒索案》的片名译法,倒是颇有匠心地把故事的主要元素罗列了出来,而“xx案”的命名,也体察到科恩兄弟对好莱坞悬疑类型片的戏仿。偷情、勒索、凶杀这类悬疑片的陈腐元素,在导演编剧自出心裁的安插结构下,竟然玩出了存在主义的荒诞意味。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远离了真相。在戴夫被杀的案件中,警方从未怀疑过艾德。律师施耐德听到艾德自认杀人时也毫不相信。而艾德做出帮助弹钢琴女孩的行为后,却发现女孩内里的淫荡一面。就在艾德的善良大爆发之后,警方却将另一宗杀人案的罪名套到了艾德头上。艾德荒诞的遭遇(从无罪到死刑),验证了人生的“测不准”原理,这也是科恩兄弟一直以来从《血迷宫》开始在表达的东西。
接近片尾,影片中有这么一个画面:艾德的汽车撞出公路,一个车轮的护壳缓缓的飞过树丛、草地、山坡,弧线优美从容。背景渐渐黑化,只剩这一个银色的圆片,兀自旋转着从银幕的左方飘向右边……这完全是幻想中的画面,却又优美异常。科恩兄弟惯于混淆现实与梦幻的界限。失控的圆盘是否正在嘲弄着人生的失控和荒诞呢?

 6 ) 没那么单纯的黑色

科恩兄弟的电影很容易辨认,看起来是多种类型片的杂烩,但仔细玩味后,便发觉出一种经多重解构后产生的新鲜趣味。于是他们电影中那些似乎重复的部分便有了合理的理解,即使是同样的设置,也会得到不同的诠释。如此说来那些似乎偷巧的借鉴,也是同为电影青年们可以理解的——看得多了,就成了自身一种自然流露的气质。

《缺席的人》是2001年的作品,个人觉得是兄弟俩最成熟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语言还是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整体的风格沿袭了《冰雪暴》中那种冷静舒缓的叙事,当然还有巧妙的错位情节设置,熟悉的南部小镇场景,《影子大亨》般干练的场面调度,最妙的是又重新看到了些许在《血迷宫》中昙花一现的表现主义风格。于是这些典型的、熟谙的科恩兄弟的人物,在一个更精巧的外壳下的表现着实是十分精彩。当然,它还是一场杂烩,兄弟俩明确表示这是一场对黑色小说大师James.M.Cain的致敬。像《邮差总按两次铃》,同是关于普通人的犯罪故事,是关于隐秘人性和小人物在社会中的不谐的作品,其实40年代的经典黑色电影大凡如此。《缺席的人》的可贵在于能重现这种似乎已经落伍的叙事风格,再次呈现了黄金时期黑色电影的道德焦虑和社会思索。但科恩兄弟是没有这么老实的,对人们寻求金钱动机的鄙夷,情感的不单纯,和对司法制度的尖利嘲讽沿承了独立电影的思想精髓。50年代科幻电影风潮也以飞碟的经典形式在片中露了把脸,给这部作品带来了一丝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这部片子的正式版本是采用的黑白版本,是使用彩色胶片摄制并在后期处理冲印处理成黑白的,于是细节部分比传统的黑白电影要更加丰富。处理成黑白,一方面是两兄弟在形式上向经典看齐,另一方面这个没有色彩的世界更能表现两人的意旨。我认为如果搞得再实验些,完全可以尝试默片的形式,用精干的字幕取代不时出现的旁白,那种感觉更加漠然、更加冷血。当然话说回来,不管这兄弟俩再怎样特立独行,也应该不会如此不顾市场逆潮流而动。除此以外,采用黑白电影的形式,还可以在摄影和场景上多玩些光影技巧,尤其是我所赞叹的表现主义的手法,在狭小空间里利用影的反差塑造出那种诡异神秘、咄咄逼人的气氛。像Ed.在办公室里杀人的那一场,使用了N多的角度,在黑影中两人的位置变换十分巧妙,令人想起希胖的浴室杀人名场景,当Big Dave倒地后,黑色的血从身下淌出,慢慢的隐入场景的黑影,隐忍而冷酷。而其中远景纯用影子的那个镜头,更如祭坛般将人甩在无限的空间中,一种悲凉的渺小感油然而生。再者便是如理发室中碎发屑缓慢飘下,或是倾听钢琴时淡淡的灰色的光线,去掉了色彩的画面反而更容易塑造一种梦幻的感觉。或许是摒弃了复杂的干扰,才可以更平静的去体味画面的意义,回归了对电影本质的光影的塑造。

科恩兄弟在这部电影中试图表达一种对个人存在的思索,尤其是对无力反抗社会的小人物的存在感。电影的名字是缺席的人,实际塑造的Ed.也确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片子一开始仿佛他平静地、令人厌烦的单调的理发师的生涯会延续一生,对妻子的红杏出墙也会永远沉默。而当他试图作出改变,便如推倒骨牌般引发了一系列的惊人变故。那么科恩兄弟是在昭示个人无法反抗社会,只能一味的被动承受么?我想肯定不会,但对这种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兄弟俩同样也没有给出解决办法。除了无涉及的叙述,在这一串事故中还存在着一个缺席的人,即杀死干洗佬Tolliver的人,在一切产生因果效应后,只有这个人置身其外。或许这个人才是片名的意旨所在,这个逃脱了无法摆脱的社会规则的人才是作者的向往。这样设想仿佛也契合借Ed.之口反映的头发哲学,即对割裂的存在的惋惜,对现实的不公平的些许寄托。

比利·鲍勃·松顿这个才子的表演很酷,那个一语不发的叼着一根烟的形象令人难忘,既然不用话语,那么全部的戏都在眼神、动作里。看起来十分的沉默,但体现着一种压抑的激情,那种洞察了一切而又无法挣脱的无奈就在举手投足间,反而比他如金的妙语更加深刻。

我在这部片子里又看到了斯佳丽·约翰逊,以为看过《迷失东京》才认识这个风情别具一格的小女人,但慢慢才注意原来诸多的片子中都曾有过她的身影。这个小妮子片子里又是个十足的Lolita,在卧室懒陈倦卧的那个场景,目光无邪,翘起的脚丫踢动,裙间微现春光,一种看似健康无心而危险诱惑的美丽,对中年人的杀伤力当然十足,Ed.丢了性命也不足为奇。

 短评

1.又是贝多芬,残酷和绝望的东西总爱配上贝多芬的音乐,比如大象、麻将…;2.结尾很好地阐释了迷宫的意味,从处女作血迷宫开始一脉相承的命题,终于形而上了一回;3.Coen的失控题材中最不失控的一部,更多的剥夺失控的表象直指荒谬的本质,用黑白影像和古典音乐营造舒缓冷静的笔触,减少了悬疑的闹腾

6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科恩的复古黑色电影,从光影到叙事都是对于传统黑色电影的追溯,但是整个情绪是更加自省式的,人性的幽暗与个体的无所依存,更像是加缪的《局外人》,用缄默与独白来对抗荒谬世界,而他们的终点都是死亡。存在消逝,虚无蔓延。

7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很平淡,但又很荒诞;很黑色,也很荒谬;人生就是一个个巧合,同样也是一个圆环。你可以轻而易举得逃脱罪恶,也会无可奈何地成为另一个背锅少年。还真的应了那句老话,天道好轮回,看它饶过谁。虽然少了紧凑的情节,多了絮絮叨叨的旁白,但平淡中也耐人咀嚼,耐人寻味。

1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1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科恩兄弟先写了这个故事,然后觉得应该拍成黑白电影,正在犹豫用黑白摄影机还是拍成彩色再转黑白的时候,制作公司要求他们拍一个彩色版本,所以就决定用彩色摄影机拍再转黑白了,最后发行了两种版本。https://site.douban.com/162951/status/1753784492/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755501333/

17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22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一个甚至有点老套的故事,没有过多的惊喜,一切都是那么的冷静和克制,却又极其的自然而然,在写意的氛围下散发出浓郁的哲思气息,镜头和主角全都像是事不关己静观其变的旁观者,流露着一种生存状态中早已了然于胸的领悟,以及屈于世事和命运之下的无常与无奈,看完后,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

24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松顿的脸和演技在黑白下质感无以复加,话少烟多的男人性感到肝颤。摄影爽命题冷都不用多说,科恩配乐是我永远的死穴。noir对他俩来说算什么

25分钟前
  • 左儿
  • 推荐

就像反复拍一个人的肖像,沉默如迷。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最重要的配角不是斯佳丽,是阿蒙。

27分钟前
  • 草威
  • 推荐

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只有小人物的無奈,無力之感!

31分钟前
  • 禁臠
  • 推荐

只要看过《血迷宫》《冰血暴》《巴顿芬克》《老无所依》,就很难不喜欢科恩兄弟,电影语言与中心思想的成熟给人一种负重感,科恩兄弟最大的特点归根到底荒诞二字,生活荒诞,感情荒诞,行事荒诞,万物荒诞,无处不在的荒诞大大延伸了科恩兄弟电影的讽刺感,同时也能极大地消解悲剧意味,沉重而不自知。

35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1.科恩兄弟最棒的作品,哲理性的荒谬小人物故事引发深思 2.主人公可以人财两失,可以荒度一生,更可以一命归西,但面对自己最爱的萝莉,抵抗力瞬间消失。3.不关我的事,我是来看斯嘉丽的。

38分钟前
  • Fantasy
  • 推荐

典型科恩兄弟编剧电影,凶杀、勒索、绑架的不变主题,配合滑稽怪诞的叙事模式,剔除剑拔弩张,配之同样卓越却无夸张技法的影像呈现,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艾迪内心独白的穿插下殊途同归,最后切入现实回忆终止,只剩落寞孤寂的艾迪细数珍馐,一切都无非是辛辣嘲讽,归于虚无罢了。

43分钟前
  • Nortown
  • 推荐

越来越喜欢科恩了啊,能把犯罪拍得这么喜剧,又把喜剧拍得这么悲凉。孤独沉默的凡人们啊,一生一世的挣扎沉浮,真是在迷宫里转悠乐此不疲。跟外星人点点头,还是回监狱的电椅上去。哪怕临死,我的目光也不过停留在你们的发型上。我不过是个理发师而已。杀了我也是杀了你们自己。

44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我不曾缺席,只是我来的时候你刚好不在

46分钟前
  • ╯^╰
  • 推荐

①复古精致的黑白影像,贝多芬的钢琴乐曲与故事整体所呈现出的疏离感极为相衬②科恩兄弟擅于混淆虚实的界限,即便是出轨&谋杀的陈腐元素,通过独出机杼的安插结构亦能玩出不少存在主义的荒诞趣味③"测不准"理论与圆形喻象④面对生活,如果只能选择沉默而不去开拓,又怎能应对无尽的宽阔与未知。

50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给罗杰迪金斯的摄影跪了……他的摄影风格只有在这种形而上的影片中才得以完全体现

52分钟前
  • 杨多荤
  • 推荐

巧合处理得巧妙,人为就变得天成。几个人物各自的故事之间是如此富有逻辑,而且衔接得自然,然后一个急转——科恩兄弟的标志性手法

57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推荐

一开始看到主人公的苦逼遭遇我以为剧情的发展会很好笑,就像<冰血暴>或者<血迷宫>那样荒谬。谁知结局如此伤感,这次科恩兄弟是真的正经起来了,黑白的影像加上贝多芬的音乐显得异常冷静,虽然黑色幽默也没少冒出来,但这次我却笑不出来,因我已经开始同情这个并没有错的理发师

59分钟前
  • トランクス
  • 推荐

力道足啊这电影,被击中了。各种元素恰到好处:黑色、案件发展、大叔和萝莉的副线。甚至把几个哲学概念加进去了,很神奇的感觉。摄影极其精致,贝多芬似乎也是专为这种冷酷风格的黑色片而生似的。男主声音很有磁性

6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