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往事

喜剧片美国1980

主演:伍迪·艾伦,夏洛特·兰普林,杰西卡·哈珀,玛丽-克里斯汀·巴洛特,托尼·罗伯茨,丹尼尔·斯特恩,艾米·莱特,海伦汉芙特,约翰·罗斯曼,安妮德赛尔沃,琼纽曼,艾丽明茨,波波·马罗夫,莎朗·斯通

导演:伍迪·艾伦

 剧照

星尘往事 剧照 NO.1星尘往事 剧照 NO.2星尘往事 剧照 NO.3星尘往事 剧照 NO.4星尘往事 剧照 NO.5星尘往事 剧照 NO.6星尘往事 剧照 NO.13星尘往事 剧照 NO.14星尘往事 剧照 NO.15星尘往事 剧照 NO.16星尘往事 剧照 NO.17星尘往事 剧照 NO.18星尘往事 剧照 NO.19星尘往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5

详细剧情

  桑迪(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导演,他所拍摄的喜剧作品深得观众的喜爱。无论走到哪里,桑迪都被他的诸多粉丝拥簇着,甚至有女粉丝买通门卫,躲在他的被窝里想要和他共度春宵,这让桑迪深感困扰。  逐渐的,桑迪发现自己不再有创作喜剧的欲望,可他最近正 在拍摄的正剧却没有得到制片人的肯定。令桑迪郁闷的还远不止这些,女友多丽娅(夏洛特·兰普林 Charlotte Rampling 饰)的躁郁症眼见着有加重的趋势;情人伊莎贝尔(玛丽-克里斯汀·巴洛特 Marie-Christine Barrault 饰)和丈夫决裂,带着孩子投奔桑迪,却不愿和他共居一室,除此之外,作风极具个性的小提琴家戴茜(杰西卡·哈勃 Jessica Harper 饰)迷得桑迪神魂颠倒。站在人生交叉点的桑迪该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一些理解

伍迪艾伦最复杂的一部作品。开篇一辆列车充满荣誉欢快幸福,而桑迪所乘坐的列车充满忧伤麻木不仁、茫然相向而行最终到达垃圾场,无意义被称为垃圾的人生结果或价值。

桑迪陷入迷茫,失去拍喜剧片的动力,喜剧掩盖不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悲剧的发生,迷茫甚至痛苦。

另一层面桑迪认为爱情同样有这个问题。一个月30天,只有短短2天,多丽充满韵味、性感、美艳值得称为热恋中的理想型女友。剩下的28天,简直是灾难女友,日渐严重的暴躁症,控制不了的小情绪,神经似乎有些衰弱。

桑迪遇见了伊,伊不像多丽,伊的性格脾气都很不错。可伊有两个小孩,时刻处于疯狂尖叫状态。这让桑迪想起自己的妹妹,妹妹也有两个孩子,心脏病喜欢骑那辆破自行车同样让妹妹抓狂。

一段时间后又被戴茜,一个女音乐家迷得不到。戴茜作为多丽,前女友,或者说前妻的影子,时刻让桑迪想起前任。戴茜更具体的是让桑迪想起多丽好的部分,迷人的身体性感的笑容。

迷茫的桑迪陷入痛苦,这种苦恼一部分来自比较,甚至意化成把伊的性格导入多丽的肉体中的科学实验。伊的性格脾气很好也不像多丽那般暴躁神经衰弱,但是和伊一起必须要承担家庭责任,时刻要考虑两个孩子,这也是让桑迪抓狂的地方。毕竟自己还是个孩子呢,怎么承担父亲的角色。桑迪想起迷人的戴茜,戴茜也是多丽的影子,桑迪陷入多丽与伊的疯狂比较之中,可以说是男人本色了。

婚姻这一重要决定是需要冲动的,反而不那么需要理性。一旦男人陷入极度理性,判断女性优缺点,经济条件,物质基础,家庭状况肉体是否丰满外貌是否美艳。衡量的标准形成,所有事情都衡量利弊。

正如桑迪说的,男女关系稳固的重点是运气。一份感情是不能被量化的更没有所谓标准。

星尘往事是一个结构也同样复杂的故事,塞入大量多丽与伊的对比片段,与多丽相爱,与伊感情困境。桑迪陷入痛苦而产生愤怒情绪,这些情绪犹如影片中那只大黑熊,“杀死”前妻律师老师,对母亲也是一种折磨。

说起母亲,影片开头桑迪大获成功受到高捧,下一个画面便是儿时的桑迪在母亲注视下如超人一般飞上天空。暗示桑迪在心理层面还没挣脱母亲的怀抱。

桑迪醒悟追上伊的列车,冲动式的纯粹地享受爱情过程的甜蜜,不管列车最终是否去往垃圾场。现实影片谢幕,演员们观众们对影片褒贬不一的评论,伍迪艾伦一脸落寞带上墨镜走出影院.....

 2 ) 星尘尘埃思虑切入点

1.虚实囊括式结构铺设 贝茨的电影段落及评论(现实);多丽的女性形象(回忆);展映接受荣誉颁奖及宴会延伸(贯穿始终的签名、提问和请求)(现实);黛西的女性形象(现实);伊莎贝尔的女性形象(现实)。贝茨说出多丽与黛西具备共同迷惘的特性为止是整齐多线索闭合叙事的终点。到这里汽车故障贝茨与黛西步入ufo爱好者群体,虚实杂乱渗入,空中悬浮(虚)多丽长镜头(致敬意义?)外星人终极拷问(为什么人类苦难众多?上帝存在?不具备永恒前提之下一切行为的意义?)(虚)意欲逃避现实的私奔式示爱(实)被影迷开枪射杀及获颁死亡终身成就奖及对多丽的回忆(虚)对伊莎贝尔的挽留及陈述电影结尾的构思(实)=一部电影的放映 2.人类的苦难在堪萨斯城卖不出票;too busy running the boiled chicken to think about shooting herself or anyting;you cannot control life.it doesn't wind up perfectly,only art you can control,art and masturbation;饥饿时代与饱腹时代思考的艺术问题;可是人类的现状太令人沮丧。 3.灭火器与杀人白鸽与烤白兔;白色海滩上的大象,多丽,贝茨和礼物;完美伴侣与运气。

 3 ) 星尘往事

在《彗星美人》中有一个著名的镜头,贝蒂·戴维斯跟安妮·巴克斯特在镜头前对话,背景中的玛丽莲·梦露作为一个新人只是露了个脸,却不由自主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就是一个新人惊艳的登场。而莎朗·斯通在《星尘往事》中的登场,正如30年前的玛丽莲·梦露一般让人难以忘怀。

电影开头的场景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了,电影导演桑迪(伍迪·艾伦饰)坐在一列火车里,车厢里的人一个个形容枯槁、愁眉不展,这时桑迪看到了对面不远处还有另一辆火车,里面的人却是容光焕发、言笑晏晏。这时一个神秘的年轻女子(莎朗·斯通饰)对着桑迪妩媚一笑,并在窗户上留下了一个唇印,而她手中拿着的正是象征着电影节奖项的小金人。桑迪叫来乘务员想要换到对面的车上去,但电影用无声表达了他们沟通的无效,桑迪拼命想要逃出列车,然而门窗都无法打开。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在摇摇晃晃的列车上,我们会发现行李箱里面装的竟然是沙子。不过最让人意想不到的还是,最终两辆列车的终点站都是在同一个地方,一个荒凉的垃圾场。

尽管伍迪·艾伦本人矢口否认《星尘往事》是他的自传,可是观众也不难发现,片中的导演桑迪和伍迪·艾伦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在拍摄此片的两年前,伍迪·艾伦第一次尝试转型的作品《我心深处》(1978)上映了,电影收到了无数的负面评价,这样的结果令伍迪·艾伦大失所望。《我心深处》是伍迪·艾伦第一次主动地向他的偶像伯格曼靠拢,他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想要拍出一部「高级」的剧情片,然而现实却令他深感受挫,所以当2年后桑迪在《星尘往事》中说出,「我不想再拍喜剧片了,他们不能逼我拍。我......你知道,我感觉不到喜悦,放眼这个世界,我看到的尽是人类的苦难。」这样的话,观众很难不把桑迪跟伍迪·艾伦本人联系在一起。

桑迪受邀来到「星尘酒店」参加自己的作品回顾展,此时的桑迪正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他开始想要尝试拍全新类型的电影,然而他的影迷却不买账,只想看他以往的喜剧电影。除此之外,他还面临着三个女人的困扰,患有躁郁症的前女友多利娅(夏洛特·兰普林饰),母亲般的情人伊莎贝尔(玛丽-克里斯汀·巴洛特饰)和年轻热情的小提琴家黛西(杰西卡·哈珀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桑迪开始对自己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事业、感情都让桑迪困惑不已,随着影展回顾的进行,桑迪的心境也产生了许多变化。

当桑迪第一次来到「星尘酒店」的时候,一堆人围着他不停地说话,然而他却看到了不远处的一个小孩子和他的母亲,他母亲正在给他披上一条毯子当做超人的披风,随后小孩子就像超人一样飞上了天。随处可见的类似的情节都表明,这是一部充满费里尼风格式的电影。

前女友多利娅代表着桑迪风光的过去,但是现在却显得敏感、焦躁,她总是无缘无故地对桑迪发脾气。电影开头的时候,正春风得意的桑迪看到管家带来的一只死兔子准备做晚餐,却联想到了自己的死亡。情人伊莎贝尔带着小孩来找桑迪,说是要跟自己的丈夫离婚,然而随着两人的相处,矛盾也越来越多,桑迪向她求婚也遭到拒绝。黛西则是代表着一种对全新生活的向往,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活力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桑迪。桑迪带着黛西去郊游的时候,却遇到了一群外星人,桑迪把这群具有「高级智慧」的外星人当做了救星,希望他们能帮自己解开心中的诸多疑虑,和他们探讨了关于他的电影以及不同的女人之间的抉择,然而即使是智商1600的外星人也无法解答桑迪给出的问题。

作为公众人物和普通人之间的割裂,我想这就是伍迪·艾伦反感观众把桑迪和他联系在一起的原因,然而正如人的多面性,桑迪所具有的人格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替代了伍迪·艾伦。无论伍迪·艾伦想表达的是什么,但是在这一刻,他已经变成了桑迪。

影片的结尾告诉观众,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戏,即使如此,伍迪·艾伦还是不忘自我「调侃」一番。当电影谢幕以后,一对老年夫妇走过银幕前,老头子说到,「他就靠这个谋生?我喜欢通俗剧(melodrama),喜欢带情节的音乐剧。」

再回到影片的开头,无论你坐在哪一辆列车上,最后的终点都是一样。想到莎朗·斯通那22岁的容颜,往事正如星尘一般,正在渐渐消逝。

 4 ) 借以星尘往事之名

絮絮叨叨,两性情感,高端影迷,作为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的嘲讽,爱幽默的犹太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所有的我已知的伍迪艾伦的“作者风格”,在这部自传性质厚重的黑白片得到无限的放大,升华,最终自成一格,成就大师。 作为一介学生娃,对老艾伦之于生活百态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嘲讽只能是半知半解,他就像是一个爱打哑谜的知识渊博的小老头,喜欢和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后辈玩智慧上的捉迷藏。但至少有一点,我应该能与他共通:迷影。小老头是个绝对的影迷,不管是早期还是中期晚期的电影里,总有着知识分子谈论电影抑或直接看电影的情节;同时,作为一个“作者导演”,他的风格明显,却又喜欢借鉴其他大师尤其是欧洲电影大师的经典——这部致敬费里尼的《八部半》的《星尘往事》便是一例。我没有看过《八部半》,小老头的电影也没有看多少,但至少以我尚还浅薄的观影经验来看,这应当成为小老头最优秀的电影,没有之一。 小老头偏爱文艺喜剧,而且是爱情喜剧,说是黑色幽默倒不至于但至少笑点高到足以阻绝相当一部分慕名而来的观众,而这部电影又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减去60%的观众缘。晦涩,深奥,商业化降到最低,反类型,玩结构还TM难理解,但正是这般才能成就“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黑色幽默到极致,太多太多精彩的反讽隐藏于影像之中,而影片主题,在结构与情节,在形式与内容上形成艺术上的高度统一,而这艺术上的高度统一又与整部影片形成一个共同的主体,笑声之后,喧嚣之后,只是孤独的背影,向银幕投去无奈的一瞥,作为喜剧,落到实处却又是无尽的哀愁,与虚无。 黑白怀旧摄影,一如导演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向往,也遵从导演无奈悲戚的内心,当然也为了致敬《八部半》,总之在不太饱和的黑白调度之下,一个大玩结构,主观意识的故事油然浮现;jazz,按理说与影片主题毫不相符的欢快的jazz,却是形成绝妙讽刺与无奈的关键反讽一笔,随着片中人物情节的转变,响起,消失,响起,消失,在最不适宜之时出现,正应了那个“爵士天堂”;演员演技自然,老艾伦终于没再给我那副伪知识分子的模样,展现出了一个真正的为异化孤独乃至他所认为的“生命的意义”所困的有抱负的导演(当然咯,演的毕竟是自己嘛),那三个桑迪的情人虽然戏份都不大重,但好在还算自然演绎了一番; 作为一部“作者电影”,最吃重的必然为导演的视觉风格,调度能力,不过老艾伦在作为影片灵魂人物的同时,兼顾的编剧角色也完美地献出了一个略带的悲观的现代主义文本,探讨艺术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艺术追求的困扰,尤其是面对自身存在虚无缥缈,感慨生命虚无而无意义的的哲学命题,或许有吃费里尼的老本,但老艾伦毕竟将其移花接木成了自己的故事。 反讽,反讽,高智商的反讽,通过影像表象能力呈现出来的反讽,老艾伦在这方面是个高手,在这部电影却玩出了同以往电影不同的韵味:现实与幻想的的切换与冲突,回忆与现状的对立,艺术追求与商业需求的对立,自身精神困境与自身反思的碰撞,一一呈现,当没了以往单方面的调侃,终于升华成无奈而反抗却依旧无奈的悲剧性;生命的虚无,自身的异化与孤独,也许可以通过爱与希望来掩盖,当我们都以为这样一个烂尾会毁了整部电影时,镜头的切换却告诉我们:这不过是戏中戏——多么精妙的一个反讽!说到底,人生不过如戏,喧嚣一番,感慨一番,到最后不过自己独自面对银幕,走完虚无而又孤独的路;此时,银幕外的我们,与打上演职人员的电影,形成了最后一个也是最深远的的反讽:我们了解了他人的虚无,自身的虚无,却依旧虚无的过着这般虚无的生活;我们标榜理智,到了理智所最深之处,面对理智本身独有的反智特性,却依旧只得面对它。理解分析,并不意味着改变;恰恰正是分析至最深处,愈发现其形而上的不可逆不可知的本质,这才是知识分子最深最大的悲哀.....老艾伦不再嘲讽,他只留给我们一个默默的背影,反讽到最后,恰恰是西西弗斯式的荒谬无力,只能仅仅是一个背影的守望。 面对客观存在的压迫,面对主观意识的无力,导演能做什么?面对不断出现的外化的异化,面对不断蔓延的对真理深处的求知所伴随的刻骨的虚无感,艺术家们能做什么?面对生活条件的不断优越带来的精神危机,面对信仰的缺失,日益强烈的孤独与虚无主义的如影随形,人类能做什么?还好,当无边的夜降临之际,还有那快乐,悲伤,高兴,愤恨的星尘往事,留以追寻。

 5 ) 来扒一扒《星辰往事》中我爱的台词

"I don't want to go through an empty experience. "
“我不想要一场空泛的性。”
有个女孩子慕名前来,非要和伍迪艾伦上床,而且她还是由丈夫亲自开车送来的。然后她买通了门房,悄悄地钻进了伍迪的被窝。无奈的伍迪就说了这么一句话。I think it's the best answer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sex.

接下来是我的最爱:
“I think any perfect relationship is not based on either compromise, maturity or perfection or any of that. It really based on luck. You know, that's the key thing. People don't like to acknowledge that because it means a loss of control. But you really have to be lucky."
My translations:我并不认为,完美的爱情是基于妥协、成熟,或者完美之类的。它是基于运气。你知道,那就是关键。人们不想承认这一点,因为这意味着爱情不受他们控制。但是你确实要靠运气。
这是伍迪在面对媒体提问时的回答,他很强调运气,用了一整部电影(《赛末点》)来表达这一点。如果说完美的爱情基于双方的妥协或是成熟,那也太消极刻意了。而如果完美的爱是基于运气,那就不需要有人去妥协,不需要逼着自己去成长,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刚刚好。

"I don't want to make funny movies. All I see is human suffering. It's not funny."
“我不想再拍喜剧了,我看见的全是人类的痛苦,这一点也不好笑。”
这句台词没什么特别的,但它反映了伍迪的悲观主义,以及他关心的问题。太合我的胃口了。All I see is human suffering. 伍迪的很多电影都有一个sufferer的形象,在《无理之人》中,女主角Emma Stone专门中意sufferer.

"You're the best kisser."
"That's my major in college."
嘻嘻。

接下来很有趣的就是伍迪与外星人的对话,强烈怀疑外星人其实是伍迪自己配的音。
"Why is there so much human suffering?"
"That's unanswerable."
"Is there a God?"
"This is the wrong question."
"If nothing lasts, why do I bother to make films or do anything for that matter?"
"We enjoy your films, particularly the early funny ones."
"But the human situation is so discouraging."
"There are some nice moments too."
“为什么人类有这么多痛苦?”
“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上帝存在吗?”
“这是个不合适的问题。”
“如果没有永恒,我为什么还要费力拍电影或者做别的任何事情?”
“我们喜欢你的电影,尤其是早期的喜剧。”
“但是人类的处境太令人沮丧了。”
“也有美妙的时候啊。”
我觉得这里就是伍迪人格分裂,自己与自己的对话。If nothing lasts, why do I bother to do anything,这也是我常常想的问题,总觉得全世界、每天的生活,都是荒诞的、虚无的。在我十八岁以前,我还以为大人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后来我知道这些都是unanswerable的。

"I can't be alone. I can't be too close."
“我忍受不了孤独。我也受不了太亲密。”
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看过这部电影,我更能了解,一个头顶光环的大导演的日常,以及他的不同电影散发出来的微妙感觉。也许无人知晓生活的奥秘,什么让你快乐,你就奔着什么去吧。在影片当中的影片,伍迪扮演的人死了,然后有个精神分析学家评论他说,伍迪把现实看得太清楚,导致他无法成功使用防御机制(denial mechanisms)。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伍迪总爱扯上弗洛伊德,因为他们俩都是这个世界上有名的两个悲观主义者。所谓的防御机制,也许本质上,和《遭遇陌生人》中那个老太太的精神信仰一样,迷信,相信前世今生,活在幻觉里,靠幻象度日。

 6 ) 星尘往事的叙事组合段总结

对于这部伍迪艾伦带有自传性质的影片,现实、回忆、幻想、电影交织在一起。所以我做了一下叙事组合段的总结和一些注解。小心剧透

影片-导演桑迪的一段影片(相当精彩)
现实-制片人的评论(明显的讽刺)
现实-桑迪去工作室路上
现实-桑迪在工作室内面对各色人等,桑迪道出了内心的挣扎(I don't want to make funny movies any more....I look around the world, and all I see is people surffering.)
幻想-桑迪和情人多莉相拥
现实-星辰旅馆前,桑迪接受影迷和评论家的提问和追捧(讽刺)
幻想-童年的桑迪穿上超人服,飞走
现实-桑迪在旅馆内与情人伊莎贝尔电话
电影-桑迪的旧电影回放,第一部:喜剧色彩的歌舞片
现实-回放后的影迷提问和桑迪的答疑
现实-桑迪接受影迷和评论家的追捧和索要签名(讽刺)
幻想-情人多莉在墙边发呆
现实-桑迪与杰克和黛西去酒吧
幻想-童年的桑迪在表演魔术,让小球腾空
现实-桑迪在旅馆内遇见影迷
回忆-桑迪第一次遇见多莉,与多莉一起拍电影,与多莉一起吃饭
现实-桑迪在旅馆内遇见女影迷躺在自己床上(极度讽刺)
电影-桑迪的旧电影回放,第二部:侦探追逐似得惊悚喜剧
现实-回放后的影迷提问和桑迪的答疑
现实-桑迪在旅馆外遇见伊莎贝尔(伊莎贝尔与前夫离婚,开始考虑结婚。自此,伊莎贝尔就开始象征着婚姻和稳定的女性形象)
现实-桑迪遇见黛西(黛西的形象充满神秘色彩,总是突然出现,并且似乎是精神伴侣的象征)
回忆-桑迪与多莉争吵(多莉的神经质与性感,是一种原始野性和女性形象象征)
现实-桑迪带伊莎贝尔见妹妹一家(婚姻被再次提及)
现实-桑迪与伊莎贝尔在回家路上,司机被抓
现实-桑迪在工作室内询问司机的事情
现实-在片场,桑迪看到片头那部电影新的电影结局,爵士天堂(极度讽刺)
现实-桑迪在旅馆与伊莎贝尔谈结婚
电影-桑迪的旧电影回放,第三部:科幻喜剧(涉及爱情主题,正接上一个场景。)
现实-回放后的影迷提问和桑迪的答疑
现实-桑迪在旅馆外与同事聊天(涉及爱情以及多莉)
回忆-多莉
现实-桑迪遇见童年邻居(讽刺)
现实-桑迪在旅馆外电话亭听到黛西的独白(黛西越发显得神秘)
现实-桑迪与伊莎贝尔的孩子们在一起
幻想-海滩上的大象,童年的桑迪与多莉在一起。多莉给成年的桑迪三件生日礼物
现实-桑迪和伊莎贝尔在旅馆外遇见黛西和杰克
现实-桑迪与黛西一起看《偷自行车的人》,并在旅馆外讨论剧情,桑迪突然遇见以前的女演员,谈及多莉
回忆-多莉在片场大闹,桑迪让女演员去劝说多莉
现实-桑迪与黛西在车上,准备外出
现实-桑迪与黛西步行在旷野,遇见一群UFO爱好者
幻想-桑迪变魔术,让黛西浮在空中
幻想-生活中的人物出现在UFO爱好者中间
回忆-多莉在医院的面部特写
幻想-桑迪在树林里逃跑,遇见外星人,询问外星人生命中的重要问题(相当精彩)
现实-热气球在空中的特写(漂亮的转场,热气球落在开始的旷野,UFO爱好者,桑迪,黛西出现)
幻想-桑迪试图逃避一切烦恼,包括婚姻,突然被一个影迷射杀
幻想-护士独白
幻想-桑迪的终身成就颁奖礼,心理医生的演讲,主持人的演讲,桑迪的灵魂在一边评论,桑迪的灵魂致祝谢词
回忆-桑迪与多莉一起吃饭,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刻
现实-医生解释桑迪突然晕倒,没有死。桑迪在昏迷时呼喊多莉。伊莎贝尔生气出走
现实-桑迪因为携带枪支,被警察拘留(讽刺纳粹)
现实-桑迪在火车上挽留伊莎贝尔
真正的现实-电影院内散场,刚才的一切都是影片。元电影。多莉,伊莎贝尔,黛西的扮演者的评论
真正的现实-桑迪一个人走进空影院,取墨镜

 短评

上影节要是办个伍迪艾伦早期作品展多好,多么自然流淌的才华,对电影多么深的爱,那么多奇特的脑洞,多么迷人的曲终人散

8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反映了伍迪·艾伦一段时期的心态,有些讽刺和无奈。杂乱丰富有趣。其实更适合现在的他再来看看

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伍迪对上帝的追问,一旦能从生活里得到一剂止痛或一层糖衣,就可以放弃。他的追问是孩子的哭闹,不为求真理,只为化解痛苦。

13分钟前
  • water
  • 还行

82电影流入现实 回忆裹挟幻像1.给自己导演难吗?要一直抵挡给自己特写镜头的欲望。2.你在电影里想表现什么?搞笑。3.你大学研究什么?没研究什么,都是他们研究我。4.他们说你自恋?我不会被比作喀索斯。是宙斯。5.你不认为情侣之间存在妥协吗?跟妥协成熟完美都没关系,关键是运气。

15分钟前
  • JJJJervis
  • 推荐

伍迪艾伦的“八部半”,接过了亦梦亦幻的风格,电影和人生都是一场接一场的戏。当然也融入了自己段子,讽刺了娱乐行业等等,总之,佳作复何求呢。令人十分佩服的是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童年甚至私生活都有大胆的剖析,特别是真的很痛恨大家对他喜剧类型的前作的误解啊。。。

1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知识分子的自省可真迷人啊。当一簇一簇的人们推搡入镜,而他本人总在镜头之外游离,是一种被外界标签化、被动化而导致的自我迷失:随和的性格、难以捉摸的情人和喜剧,都是内耗极大的东西。破框不如开罗紫玫瑰来得彻底,少了惊喜,却多了点心领神会。结尾画面变暗,剧场弧灯勾勒成繁星点点,就算有关存在的意义问不出个所以然,那些往事却仍然如星尘般璀璨。很偏爱这一部了。

21分钟前
  • Rembrandt
  • 力荐

伍迪·艾伦最佳之一,尽管在形式与主题上(超现实的梦境开场、虚实交织的意识流结构及对创作危机与存在问题的探讨)都承续自费里尼[八部半],部分内省与幻梦段落也明显受伯格曼影响,但影片内在气息与外在腔调却纯然是伍迪式的:悲凉而无解的天问(世界糟透了,无数人在受苦,人生终是虚无死寂,拍喜剧片还有什么意义?)与信手拈来的爆笑段子俏皮话交织共融,形式上则是现实/回忆与梦境/戏中戏间连绵不断的相互解构,最终再以现实侵入式的电影散场实现整体反讽(亦契合于卓别林所言的“马戏团有限温存散场后的无限心酸”)。小老头的自恋与自嘲漫无尽头,一如3个情人的设计,以及对中产阶级、精神分析家、影评人与狂热影迷的大肆揶揄。| 笑料关键词摘选:关系的基石是运气,可控的只有艺术与自慰,直截了当地偷点子,存在主义课白卷满分。(9.0/10)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后半截基本睡着。伍迪艾伦借电影之口,说出那些‘看起来调侃自己,其实在说给你们听’的话。

24分钟前
  • Shy
  • 推荐

如果你经常讲段子,那么等你想说点儿正事儿的时候,别人也会以为你在讲段子。伍迪艾伦一定对这种情况深有体会。结构很有趣。

26分钟前
  • 虚清
  • 力荐

既是一份自我鉴定,也是一次集中回应,好比王朔《我看王朔》,嘲己也嘲人,玩世不恭又指桑骂槐,深情且深刻,探求真理偏消解意义,除了感情的困惑一如既往,悲观处喋喋不休,真诚处可怜巴巴。但围绕母题花样迭出,则显然是越玩笑越正经,越正经越无解。总之,这确实是个不甘被总结也很难被总结的人。

29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费里尼。比较有趣的是伍迪艾伦总是会突然跳出叙事,无端造成一种出戏入戏的间离感,那是我比较喜欢的,但每次都这样就觉得很烦。

34分钟前
  • vivi
  • 还行

5.5 Woody Allen纯粹的自说自话,一次油嘴滑舌但不乏真诚的自我解构。

35分钟前
  • 喂饭
  • 还行

佛云: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故而若没有《八部半》也就不会有《星尘往事》的诞生,但伍迪就算没有“星尘往事”也会有“八部半”这个阶段。这是因为向死而生不仅是生命的常态,也是一位艺术家艺术生命周期的固有循环。从命理的角度来看,这部迷影致敬作品恰恰诞生于他“换大运”的人生节点。时至换大运的前后,最容易出现事业危机与生活波折——所谓旧物速死,必生动荡。事实上,费里尼的“梦境”只是电影里的故事素材,就像影片里所有象征“死亡”的视觉符号一样。正如戏剧家契诃夫所说:在故事的开头出现过的物品一定要在后来用到,否则它压根就不应该出现。伍迪将“契诃夫之枪”如此巧妙地运用在了他这部存在主义作品里,于是最终导演也顺理成章地“死”在了电影里。影片结尾很是伤感,银幕上的星光渐渐暗了下来:生命成就了电影,亦如电影观照了生命。

38分钟前
  • Muto
  • 力荐

“不要因为生活不完美而去控制,你只能控制艺术,和自慰。”

4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在无数人的无数言语中展现一个幸运儿的精神困境,悲观而又乐观,诚恳、幽默、滑稽、嘲弄、一本正经、似是而非,在无数提及的议题中最丰富展现人生、电影、情感的可能性。

45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刚开始会有些混乱,但看下去就能区别开现实、电影、幻想与回忆。伍迪·艾伦仍然讨论了多感情问题,仍与《曼哈顿》类似,一个存在感很强的前任(只出现在回忆的多丽),一个可能谈婚论嫁但犹疑不决的现任(伊莎贝尔),还有一个神秘迷人又没深入关系的少女。不过相对于感情问题,伍迪·艾伦大概更想就电影,就名气,就狂热的粉丝、无聊的评论家和可厌的慈善协会大肆吐槽。如果是一个有喜剧天赋的导演同时又对人生报以悲观态度,除了幻想自己给自己来一子弹还有什么办法呢?把这个幻想也拍成给我们看的喜剧电影?

46分钟前
  • 鸟不逃了
  • 推荐

还是那个伍迪艾伦,对女人无限热情,对问题执着不休,俏皮话一堆,最后总来个无限失落。还是一样风格的配乐,吉他,钢琴,弦乐,爵士,尤其与遭遇陌生人类似。但这就是伍迪艾伦,爱他至死。

48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伍迪·艾伦版《八部半》!

53分钟前
  • 伊丫丫
  • 推荐

这次是费里尼,八部半。真好。@萧龙忍 ,这是你喜欢的玩结构玩得十分NB的片子。看伍迪艾伦永远有惊喜。

5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对自己导演生涯和作品回顾的总结性自传,依然嘲讽依然自恋依然自我开销;突破一贯框架,内心声音和外部情节的互动,强劲的想象产生现实。老头自认为的满意之作,可惜世人不太买账。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