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病人

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贾斯汀·塞洛克斯  乔什·卢卡斯  比尔·萨奇  科洛·塞维尼  瑞茜·威瑟斯彭  萨曼莎·玛西丝  杰瑞德·莱托  威廉·达福  卡拉·西摩  

导演:玛丽·哈伦

 剧照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7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8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9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9 04:06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极具争议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  帕特里克·贝特曼(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他身份使得调查这一系列罪案的警官从未把他列为嫌疑对象,而另外一名同样嗜血的杀人狂却想作下一件更为血腥的案子,成为真正的杀手之王。贝特曼的双重性格让他终日忙碌。然而罪恶终是无法掩盖,一个冷血的连环杀人案凶手的结局会是怎样呢?贝特曼会被抓住吗?

 长篇影评

 1 ) 意义危机

       又看了一遍,关于凶杀的真实性已经谈论够了,就像有人说电影的主旨还是要让观者注视到人物的内心层面上而仅非行为——结尾贝特曼的那段独白提到的自我逾越和面临意义危机的主题上。如果读到小说的话,可能一些立意上的诠释能显得较之清晰些。后来有幸读到拉斯·.史文德森的《无聊的哲学》,里面对精英阶级的边缘现象有很多哲学上的细节例证,其中也不出意外地谈到了《美国精神病人》,借此托物言志,摘录到这里。





    书里还提到同样将无聊与越界作为看待世界主要视角的《威廉·洛弗尔》里的主人公,就年代来看,在《美国精神病人》里,谋杀与虐待的血腥场景是必要的,其原因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威廉的罪行过于四平八稳了。

    《美国精神病人》的第一句话就是“来到这里的人,放弃你们所有的希望吧”——这是但丁的《神曲》地狱篇第三首诗里地狱之门上的戒令,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不是出口”,整个故事就以这两句话为框架。正如贝特曼清醒地认识到“我的生活就是地狱”,但当他指出这一点的时候,从来没有人理解。

    在小说里,给贝特曼带来强烈的情绪震撼的几个情节之一,就是一个熟人有着比他更为漂亮的名片。在贝特曼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他们富有而整洁,有着优雅的外表。正因为一切看起来都一样,所以只要有任何差别,无论在读者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对于贝特曼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当他看到两种不同商标的矿泉水时,兴奋得无法自制。
 
    
    上帝死了;世界毫无意义;正义死了;性完全被量化,沦为一个金钱与数量的问题,这就是贝特曼的世界。对于时尚的依赖显示了自我个性的渺茫,亦即一个人无法使自己区别于他人,而这个表层根本没有深度。在这样一个世界,人如何能够寻求意义呢?贝特曼的答案是:将其推到极致,然后越界;穿越一切想象得到与想象不到的界限,从而制造差异,打破千遍一律。通过在血泊中行走,取出别人的脏腑,他感到自己确实能够抓住某些真实。现实在他面前一晃而过,读者完全不能确定什么是贝特曼的真正行为,什么仅仅是他的想象,因为除了他自己的唯我论的现实外,没有任何评判标准,“这就是这个世界、我的世界的运转方式”。这样的唯我主义与传统的存在主义思想完全一致,与“焦虑”、“恐怖”、“恶心”等术语的运用完全合拍。尤其是焦虑,在《美国精神病人》中起着核心作用。在很多场合下,贝特曼提到一种“无名的恐怖”,还对他的秘书谈到恐怖的各种形式,但没有继续深入下去。这种恐怖几乎没有什么形而上学的深度,贝特曼的邪恶可能就来源于这种恐怖的感觉。

    贝特曼在世上是一个孤独者,除了极为泛泛的人际交往外,完全与世隔绝,他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无聊。贝特曼存在主义式的放逐以及完全与虚幻世界中的生活,使他不可能同情任何人,也榨干了他身上所有的人性。事实上,贝特曼有一定程度的自知之明,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内涵,但坚持认为不可能更深入地去理解自身。然而,这种不可能并非来自令人绝望的无聊,而是他自己根本没有思维可去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分析能告诉他自己是谁,原因是:“没有答案”。这种无法克服的无聊以变态的邪恶来做出补偿。

    《美国精神病人》缺乏真正的叙事结构,只是由一系列的单个事件组成。这反映了贝特曼对于自我的破碎感知。缺少一个承前启后的真实历史,就使得贝特曼必须随时随地寻求个人身份。连贯的体验以叙述的维度为前提,但贝特曼无法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一个连贯的叙述,除了一堆信息外,他给读者提供不了任何东西。

    这样一个抽象的个性化进程无法给生活提供实质的意义。人们需要一个与无限相关的目的。在精神上,我们有与贝特曼相似的地方,但拥有他缺少的一些能力——创造纯粹象征化的表达来抒发对文明的不满的能力,认识到自身之外的关键界限的能力。正是这些能力,使浪漫主义与野蛮状态保持了一步之遥。为何要遵守这样的界限?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实用主义的答案:不这样会更糟。

    从很多方面来看,贝特曼都是一个经典的存在主义英雄。存在主义的典型口号是:只有个人生活才有价值,才能创造价值。正因为这些价值纯粹由个人来决定,因而也完全是武断的。既不能从自身寻求所必须的意义,我们才在外界找到这种意义——例如,时尚。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并不长久。为了克服这种缺憾,我们总在寻找新的东西。

    大多数人都面临着这样的意义危机。制造有意义的假象,在转瞬即逝的事物上寻找身份认同,因此这种身份也是昙花一现的。现代解放运动的本意是解放个性,但结果却是人性的泯灭。我们的生活,完全就像是旅游。鲍曼:这个世界是旅行者的地盘,这个世界是供人享乐的,享乐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大多数情况下,审美意义是唯一需要的意义,也是唯一能够承受的意义。然而,随着这个进程——将一切美学把所有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波及整个世界,留给非审美特性的空间越来越少,世界也逐渐丧失了其意义。


——《无聊的哲学》

    

 2 ) 美国精神病人



Christian Bale总是那么幸运 先前是由《太阳帝国》摄制组的几千个少年中脱颖而出 之后又打败了莱昂纳多等人拿到了《美国精神病人》的角色 众多名导演与这部电影失之交臂 里面包括 奥利弗斯通 柯南伯格 我们所熟悉的B级片导演天才几乎全部曾经对这个剧本虎视眈眈过

最后各位绅士理所当然的把拍摄权让给了来自加拿大的女士Mary Harron 因此一部充满女人味的惊悚电影诞生了~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 收集到了尽是不满意的答复 例如电影没有原著预期的残酷 不够黑色 而彰显原著本色的只有BALE一人卖力的演出 导演似乎火候不够 剧情的发展没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一直到最后依然让人一头雾水......

尽管骂声总总 却在观影结束后注意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每个人都会提出一个疑问:关于故事的主人公Patrick到底有没有杀过人?

这是导演留下的唯一悬念 它之所以存在完全不是为了让观众去分析结局查明真相 重要的是此悬念发人深省 惹人思考 就像你寻味一件事情 反复的推敲后必然可以得出一个真理 电影的魅力正是在此 当我们浑浑噩噩的盼到屏幕上THE END 而久久不能散去的是电影中蕴含的无奈和人生哲理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记忆中的许多部分和影像中如此相似 因为贪慕虚荣或者是金钱名利曾经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数次的浮想联翩~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臆想天地 在那里我们会为自己设置一个底线 在十分安全的前提下 可以大胆的幻想 肆意的游戏你尽可能想到的任何一个人或事 这种自娱自乐更多的依附在孤独空虚的人身上 他们挥霍无度 身旁美色成群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呼风唤雨 像电影中的订餐规则 一张名片的精美印刷 都代表了一个上层人士的权利和品味 身为旁观者的我看起这点来却觉得十分有趣 有点孩子们挤在一起“过家家”的任性 每个人都想做大踩住其他人的脑袋 接而使得他人无地自容似乎是本性 也是种劣根性 与生俱来的东西在电影中放大之后着实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尴尬局面~~

Patrick好歹是接受过哈佛商学院教育的高材生 优秀表皮下的愤怒总是可以压抑很久 这时的他会笑的异常开心 而真正孕育在心中的是早已把底线踏破之后残暴的一面 记得电影中一个很可笑的场面 酒吧不刷卡的尴尬导致Patrick开始用恶毒的语言咒骂啤酒女郎 此处相信每个人都认同了他嗜血成性的一面 在结局处真实剖析的确是导致他精神分裂臆想症~

我不能断言现实中成功人士多半都是懦弱的一份子 真正因为愤怒爆发漫骂使用暴力的已经成为了所有人年轻的过去 忍辱负重也许太过于悲壮 悲壮的是虚伪的脸伪善的笑

这部电影有N个中文译名 我挑选了似乎最适宜的一个《美国精神病人》 美国的精神病人属于一个地域的典型 他们都处在富裕高物质享受的中产阶级 有点《美国美人》的无奈 却遭遇了黑色笔墨的渲染 内心压力之大 迷失方向后窘迫的大脑已经无从确认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的要求~


小时候最怕鬼 长大最怕人 如果人人脑中都住着一个精神病人 不怕他杀 只怕自取灭亡


 3 ) 沉沦

一个商品拜物教信徒的沉沦及失败的自我拯救

精致的中产生活带来空虚,主人公并不理解,这样制式化的精致到底有什么意义,当不解逐渐变成了愤怒,最终扭曲了其精神。

主人公所在的圈层,对于资本主义的适应是从头到脚的服帖,他们就是既得利益者的主体,而且从开场的描绘方式可以看出,美国精神病人不是特指贝特曼,而是指像贝特曼那一类的人(考虑到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数量,我觉得美国精神病人指美国人整体也不算错,选择华尔街投行的高级中产来表现是好看的需要),他们审美趣味被规训得高度统一,言行也相当一致。即便如此,在这些高级中产者自己眼中,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区别集中在所使用的商品上。全片最辛辣的讽刺出现在交换名片段落,都是差不多的白底黑字名片,但是在这群人眼里却有明显的高下之别,无论是材质、厚度、字体还是印刷方式等等,都能看出门道来,哪一种是高级,哪一种是更加高级。他们熟知商品社会的一切规范,不仅仅是名片,还有衣着、饮食、音乐、(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一切都各有讲究,非常得体,十分高级。

精英视角下,社会底层的人们是如此的懒惰,仿佛底层不应该存在于这个「精致美好」的世界,「美国精神病人」这样说服自己,赋予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合法性,即:我的生活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拼搏得来的,能力以外的资本为零。但是终究事实并不是如此,这样拙劣的理由在美国精神病人自己哪怕是最轻微的审视下都会都会立刻破灭,如果他们有这个意识的话。电影没有点明,但是主人公作为美国精神病人的代表,很可能是看到了高级商品堆砌下的自己,并有了关于「是什么定义了我」的疑惑,但没能得到正确答案,他不解进而愤怒,转向了另一个答案——死亡,死亡是一切的终极答案,主人公希望用他人的死亡来解答自己的疑惑完成自我拯救,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终,无论是主人公幻想的他人之死,还是现实的他人之死,都没有那么重要了,美国精神病人已经彻底疯了。

 4 ) 病态的不是他,是这个社会!

我一直都没有这个困惑——patrick干的当然都是真的!
公寓那幕被很多人当作他YY杀人的证据,其实可以很合理地解释。
尸体是房东太太第一个发现并清理掉的——因为被发现死过人的公寓就租不出去了。作品就讽刺的就是冷漠而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我不管你有没有犯罪,反正不要挡着我的财路。
至于房东太太怎么办到的,它跟patrick枪法如神,或者很多人叫错很多人的名字一样,是影片夸张的手法之一,你真把它当作悬疑推理片来看我也没办法,那样影片当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可是它不是。老美如果拍悬疑片,他们很喜欢把观众恐怖片方向引。

而且如果这一切都是他的幻想,影片讽刺的力度会大大地降低。顶多就是社会压力把一个人逼疯罢了,你想得天花乱坠也没用,幻觉里即使把地球炸了,也只是害死自己一个人而已,怪就怪你丫抗压性不够。
正因为他干的一切都是真的,所以影片酷毙了。 有psycho的,是america。
电影的用意是就表达:这个社会,都有病。人人唯利是图,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怖的不是血淋淋的杀戮,而是社会的置若罔闻,这个现实的体认才让人毛骨悚然,让patrick沉沦绝望。
  
每个人,脸孔都是模糊的,甚至自己——宝贝,因为没人在乎。绿魔警长关于日程的自问自答,律师认不清泡阿伦等等。patrick杀了那么多人,警察一时找不到他也不追查算了,反正是例行公事——这很夸张,可是社会就是这么夸张荒唐,想他当初杀完泡阿伦拖那么大个尸体从大厅招摇到街上,唯一引来的注意也不过是"哇靠,哪来这么酷的睡袋?" "= = J.P.G"...而大家的人生目标也不过是 要定到多洗鸭餐厅的位子,然后在下届名片大赛上大出风头。
  
  
当时因为意犹未尽,看完后还想去搜原著和影评,却发现很多很多人讨论的重点都是patrick究竟有没有杀人,搞得我还一度怀疑自己看懂了没有。为验证想法,还去国外的一些网站(甚至还有yahoo ask = =)搜过,包括作者和导演都说过,patrick并不是在幻想(貌似有位编剧不认同。。。)
  

我不会写流畅优美的影评也从来不敢,太多珠玉在前。只是为了christian bale再上豆瓣找资料,发现这怎么还是争论重点。
百度争论这个不奇怪。豆瓣上也有这么多人把它当悬疑心理剧看也忒浪费了这电影吧。别拍砖,反正我也不是专业影评人。俗辣小影迷而已,匿了。
  
  
ps 这电影后来看了很多遍,有时为了音乐,有时就为了看他的袖扣,还有西装,还有雷朋眼镜,还有他洗澡和日光浴。。。。

 5 ) 视频影评,非观后感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42152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gxNTgxODY4.html

Transcript:
American Psycho这部片子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之一。我最近特别想要谈一谈它,是因为这个夏天我刚刚读完了它的原著小说。读这本小说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电影剧本改编的难处和手法,也更加意识到了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
American Psycho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叫Patrick Bateman的华尔街娇子,他大概是你这辈子能见到的最自恋和自负的人了。电影的年代设定是80年代末,你会看到他时常戴着老式大耳机听随身听里面Huey Lewis and the News, Phil Collins, 以及whitney Huston的歌。他会跟其他角色大段大段的评论这些流行文化里现象级人物和音乐作品,而抒发完自己的评论之后呢,他就会把对方杀死。因为杀人是他夜间的爱好。这个人是一个嗜血的连环杀手,喜欢在夜幕中随机的寻找自己的猎物。而他对杀人已经上了瘾,并且这个瘾开始扩散到白天,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
这部电影比较特殊,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很难从故事简介入手让一个没看过的人对它产生兴趣。我整个大学四年里手上有过这部电影,但是一直都没有看,就是因为我的印象大体是从这张海报里来的,我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或者惊悚片。坦白讲我个人一向对惊悚片没有欣赏能力,所以总是提不起兴趣。如果你跟我一样的话,那么请放心了,这部电影并不是什么惊悚片,它有一些血腥的镜头,但是却不吓人。你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这不仅是一部心理悬疑片,还是一部非常赞的黑色喜剧。一旦你带着这个心理准备去看,你八成会有很奇妙的发现。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一部严肃的戏剧性的惊悚片看的话,你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里每个人演技简直一塌糊涂,你对它的理解会大打折扣。
这部电影对主角从psychopathic(冷血)到psychotic(精神失常)的转变的表现非常的酷,这要归功于Christian Bale的演技以及Mary Harron的导演。在电影开头的20分钟内,你只会看到Bateman是一个非常富有的自私鬼、上流社会的恶人,但电影在慢慢推进、展现他表里不一、自恋自负的同时,会给你一些很微妙的细节,他的表情和谈吐,会让你觉得哪里不对劲,咦,他好像不只是个混蛋那么简单。而等到我们看到他的真面目后,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他夜间的私生活中,而随着他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想方设法的掩盖自己的恶行,剧情也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荒诞。
Patrick Bateman这个角色是一个在电影中都不算真实的人物,就像他自己所讲,他只是一个虚幻的抽象体,所以Christian Bale的表演也没有局限为诠释和理解一个真人。事实上他是放开了、撒了欢的把这个角色在纸上的疯狂忠实的体现在了荧幕上。你在他的英语里听不出任何的地方口音,他的谈吐像电子词典一样标准。他平日的表情显示不出任何的内在情感。他的身材和面容也近乎完美。他就像是个机器人。他非常富有,衣食无忧。但就因为他只在乎这些,所以他才缺乏安全感、疯狂、可笑、可怜。 Christian Bale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绝对配得上奥斯卡奖。他不费吹灰之力的展现了这个角色在白天时展示给别人的魅力,也淋漓尽致的把他的凶恶、他的自负和自卑、他的失控、他的疯狂表演得很到位。
而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也是电影成功的一大要素。这本书里面对于性和暴力的描写并不太多,但是一旦作者想要在某一章着重的给你这些场面,你会读到整页整页的非常细致的描写,有的场景非常的恶心。可想而知,类似分尸、吃人这类情节,一部电影一不小心就会拍得非常恶劣和失败。但是这部电影的剧本将书中暴力场面的整合和分配、以及导演对镜头的处理和角度的选择简直完美,使得电影观众能体验到足够多的对表现主题有必要的性和暴力的元素,但同时不会让你看到太多从而产生反感和厌倦。于是就没有影响电影中黑色幽默的气氛。
Bateman在白天和黑夜做人做事的态度是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在夜里他诉诸于纯粹的暴力而已。这个白天和黑夜的相似性非常明显的折射出了影片对于这类华尔街油头自私自我完全只关心自己的欲念和需求的特点,发表了对这类人腐败和危害的讽刺和评论。
我之前说了,这是一部心理悬疑剧,而这部电影借鉴了书里对与主角心理的刻画方式,那就是主角的旁白。有些电影很懒的通过旁白来介绍剧情,免去拍镜头展现给观众的麻烦。但这部电影里的旁白却很必要,因为它很符合原著以及剧本的讽刺基调,对于展现角色的矛盾和可笑也有其必要性。
影片中的其他演员也很棒,Reese Witherspoon演Bateman的女朋友,一个在他看来很无聊的在ACLU工作的富家女,这本身就是一个讽刺。因为ACLU是专门为少数群体维权的组织,而Witherspoon扮演的Evelyn只不过是一个肤浅的公主。Jared Leto演Bateman公司里的竞争对手,他和Bale的戏算是电影中最经典的一段。而Willem Dafoe在片中扮演一位侦探,为电影增添了一丝悬疑。
电影有很多经典的情节,比如有一场名片戏就是我最喜欢的之一。你看完了可以来告诉我哪一场戏是你最喜欢的。电影中还有很多的有引用价值的台词,比如这一句:I have to return some video tapes. 你看完了也可以来跟我讲一讲你最喜欢的台词。
最后我想说,在这部电影对于自私的上流公子哥们的讽刺主题之外,还有另外一条故事线,那就是到底Bateman有没有做整部电影里给我们展示的那些事情。因为Bateman并不是一个顶级的犯罪高手,他的犯罪行为很粗心、很容易出卖自己,而电影中有很多的情节非常的不真实,让人不禁想,这到底是真的在发生呢,还是只发生在了他的脑子里?电影中的种种情景,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虚幻的?这种怀疑,让你的思维仿佛同Patrick Bateman的思维汇合了,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处理得也很漂亮,如果你跟我一样喜欢钻研电影的细节和暗示的话,你会觉得这方面非常的有趣。
就说这么多啦,这部电影真的蛮难解释的,你需要自己去看才能理解。不过他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我非常强烈的建议大家观看。而且你只有看了才能大体知道我片头到底是在搞什么东西。

Last but not least, oh captain, my captain. Our fearful trip is done.

 6 ) 很有魅力,很变态,很强大

Christina Bale的表演真真好。再没有比这更有魅力的变态杀人狂了。他的主人公叫Patrick Bateman,哈佛大学毕业,进而深造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现27岁,是Wall Street上某投行Pierce & Pierce的Vice President。。。他每天给自己做面膜,健身,用冰袋敷脸使皮肤有弹性,用名目繁多的洗浴用品。出入高级酒店及夜总会。。。。我就一直感觉 Bateman这个姓氏带有高贵的气息。

有高贵气息的变态人士当然要不停的杀人才有看头。于是这个片子。。。说恶心也是很恶心呢。高级公寓里血淋淋的女孩尸体成排,冰箱里人头和甜品共存。杀人的器具有刀枪,更有电锯和斧子。看片花的时候我吓得叫出来。据他和律师的电话他杀了20-40个人。

然而说好玩也是很好玩的。Bateman杀人是出于不可满足的欲望,以及他无法摆脱的绝望和伤痛。他的绝望和伤痛来源于订不到某高级餐厅位子的尴尬,或者看到同僚印制比他精美的名片时的嫉妒。某同事show给他看自己新印制的名片,他看到之后很受刺激,嫉妒的毒蛇啮咬着他的心。他试图在洗手间里掐死那家伙,结果那家伙柔情万种的转过身来亲吻他的手,倾诉衷肠说我注意你好久了。我注意到了你看我的眼神,你火辣的身材。。。自从06年在Arizona的酒会上,那一天你系着一条酒红色的阿玛尼领带。。。Bateman夺门而逃。真囧。而事实上Batemen和此仁兄的女友已经偷情很久了。很好玩儿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这片子的一个特点。Bateman出于嫉妒杀了同僚Paul Allen,然后去Paul家里收拾Paul的行装,伪装成Paul去伦敦出差。他发现Paul的公寓地段比他的更好,显然更贵。于是大受刺激。后来他把 Paul的公寓作为他肢解女孩的据点,一次某位金发call girl说你这个公寓比你另一个还要好,他便很怒。他后来用电锯杀了她。顺便讲,演这女孩的演员是Adaptation里的小提琴家,也是The Savages里哥哥的波兰女朋友。

叙事手法中规中矩。情节套路类似于:大帅哥 = (白天优雅绅士;夜晚杀人狂魔) x N (N > 10)。好在杀人的手段和动机都不单一。有时候根本没有动机。而且随着剧情深入他单位时间内杀人数量直线上升。

只看Christian Bale便很有戏,他每次杀人之前都放流行音乐,对唱片和单曲如数家珍。他杀人之前跑到浴室穿上雨衣拿起斧头踩着Moonwalk来到起居室伴着音乐扭动着跳舞仔细的系好雨衣扣子然后 —— 用斧头劈开那家伙的脑袋。啊呀好恐怖哟。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优雅,他的微笑令人无法抗拒。一个模特和他夜晚从club里出来,在马路边说:There's something sweet about you...他温柔俊朗的笑。两人乘出租车回家,然后呢,不出意外,他把她杀了。

这片子有趣就有趣在结尾,不然就落入了和其他杀人狂故事一样的俗套。有了那样的结尾,你开始怀疑他到底有没有杀过那些人,你开始怀疑那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你甚至开始同情Patrick Bateman。然后我有点理解片名(也是小说的名字)"American Psycho"里的意思。American一词的重要性顿时凸现出来 ,甚至超过了"Psycho"。虽然“Psycho”很吸引眼球。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杀人故事 ,它涵盖了导演(确切的说是原著小说作者Bret Easton Ellis)对于80年美国社会里精英生活的态度。说来这态度无非是对道德沦丧的拜金世界的否定和批判,然而作者别出心裁,非要从这么个极端切入点讲他的故事。这一手儿让我想起Kevin Spacey在七宗罪里说的话:Wanting people to listen, you cannot tap them on the shoulder anymore. You have to hit them with a sledgehammer, then you'll immediately see you've got their straight attention.

大概是人们被锤子砸过了头,此书1991年出版时引发了些争议。不过又据说90年代末的时候大家逐渐接受了作者传达的观点,于是这片子终于得以开机拍摄。有些Trivia有点意思,比如,Edward Norton把这角色据了;Leonardo DiCaprio一度表示了对此角色的兴趣然最后终于未参演;Christian Bale在杀Paul Allen之前站在音响边扭的那么几下是improvise的;拍他洗淋浴的那场戏时,全片场的女人们都聚拢过来看。

嗯。总之很强大。很变态的强大。 看The Dark Knight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个演了美国杀人狂的家伙怎么会被看中来演蝙蝠侠呢。顺带讲,Christian Bale是英国人,确切的说,是威尔士人。美国演员身上少有这个规模的气质。

 短评

名片上的名字不重要 重要的是名片的质地与设计 那些命案事实是还是臆想也不重要 那些人根本没活过

7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贝尔的演技我就不说啥了,让他演精神病院的院长都可以。影片对美国中层阶级第二代年轻人的物质化表达了批判,虚荣及利益至上的心理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极端的表现。发现贝尔很喜欢挑这种极端的人物去演,本身也是怪咖一个。@mywiz

12分钟前
  • Q不Q
  • 还行

有钱人的品味,印名片比字体。有钱人的爱好,穿雨衣劈同事。有钱人的兴趣,聊音乐拍3P。 有钱人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有钱人的快乐你想像不到,有钱人长相英俊又差不多,有钱人坐进欲望号快车夜行大都会,漫无目的,杀人为乐

1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三星半。this confession has meant nothing,最后的这句对白,不知道做了多少影视剧的题旨。这部电影很直白,架在了一个精致的当代社会的背景下,贝尔的表演自由开放,引领全片,类似于《小丑》,很难有别的演员跑出来,成为了主角的表演秀。影片的本身的逻辑,也十分简单,技术层面一直做减法,摄影、陈设、配乐这些都是,所以它十分的让人好接受,看上去结构比“电影”要简单,更像是“画作”,讲究的是冲击力,说回《小丑》也是同样的电影,病态的主角玩弄世界,那个电影还需要常规得交代来龙去脉,背景前史,这部电影则简单得不需要,只需要在对白和动作中说出自己的欲望,且是当代的最基本的人人都有的欲望,这同样也是一种高级。

21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要说我有什么喜欢的类型的话这部就是:冷笑话,衣冠禽兽,杀杀杀。有点社会批判就更好了不过这不是必须的。这片有种难以形容的加拿大味道,好似美国人的pod people。对bale从此路人转粉。

26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精彩。batman确实是个理想中的好基友,难怪要翻译成美色杀人狂。。。但是fuck,我真的看不出那几张名片到底有什么不同,在华尔街混的大亨们真的都是这德行?

30分钟前
  • 张熊熊
  • 推荐

个体的变态源自于社会的病态。

31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反感蝙蝠侠的都来看这部吧,因为这部他演的实在太好了,汗

32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其实我更倾向虚幻论,电影的英文名字是psycho而不是killer或其它,暗示了他是个在重压之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嗑药磕多了导致的,然后片中很多细节也揭示这一切原本是他画中的臆想世界,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作者意图很明显,是在讽刺这个极具腐蚀性的社会,贝尔的演技没治了!

3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做完bateman做batman,片首還要說:I'm not there. 呀,還有牆上的robert longo。

35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C+】女导演为电影带来了别样的浮华气质,对上流社会奢靡的灯红酒绿展现很好。但另一方面,对凶杀,男主角的心理讨论都非常薄弱,仅仅是在不断重复动作和堆砌细节来对比,最后电影也只能成为一部高配小时代。(比名片那里,真的非常郭敬明)

37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我喜欢名片桥段..

40分钟前
  • conythebunny*
  • 还行

前半段的烘托实在是太好玩了,活脱脱一个极品中产阶级啊

42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出乎意料,竟然这么喜感,贝尔真有喜剧天分

44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第一次观看或许只是为了贝尔那癫狂的表演,但重看则更专注其核心:贝特曼即资本主义,喋喋不休地讲述着每天起床后个人护理步骤和化妆品的特性,在谋杀或暴虐性行为前夸夸其谈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与副总裁同僚们比较着名片的印刷和字体,一种彻底沉湎于消费主义的迷失,而将人际间的交流彻底物化,情感与欲望在拜金的环境中扭曲,影片以众人在俱乐部观看里根关于伊朗门的演说结束,黑得很呐。

4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贝尔!贝尔!贝尔的极致表演!

46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牛掰的精分。3P那里太2B了笑死奶奶我了。。。JL是什么物种,尼玛长生不老啊!

48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主角让人想起另一本传记电影里的半阴阳的同名角色。DP感觉也挺适合这个角色的,前半部分。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剧情会这么走:一个未觉醒的同性恋杀人犯不小心错杀了自己潜意识中的爱人,然后知觉后发癫似的狂杀女人。因此这不只是个压抑的社会关系导致的错乱杀人事件。2000年,那时候双子塔还没倒。

5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蝙蝠侠克里斯蒂安 贝尔主演。这是一个金领文艺杀人魔,在华尔街工作,住豪宅,开名车,出入高级餐馆,能对流行摇滚乐队如数家珍。导演的拍法也十分意识流,没有血腥的杀戮和赤裸的性爱,影片整体显得支离破碎,莫名其妙,不知所谓。主题是在控诉杀人魔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杀人魔的社会。

55分钟前
  • m89
  • 较差

其实是美国梦的精神病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切都是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甚至到了反复强调名片印法和能否订到高级酒店位置的地步..人们也就在这样的虚荣和无谓中发了疯..拜金社会的沉沦总是需要一种解脱方式,就像在每日的精心男士保养中嗅到鲜血气味一般,是一出无药可医的悲剧.

59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