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乐

喜剧片大陆1993

主演:黄宗洛,黄文捷,韩善续,莫岐

导演:宁瀛

 剧照

找乐 剧照 NO.1找乐 剧照 NO.2找乐 剧照 NO.3找乐 剧照 NO.4找乐 剧照 NO.5找乐 剧照 NO.6找乐 剧照 NO.13找乐 剧照 NO.14找乐 剧照 NO.15找乐 剧照 NO.16找乐 剧照 NO.17找乐 剧照 NO.18找乐 剧照 NO.19找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05:23

详细剧情

  老韩头(黄宗洛)从京剧院看大门的岗位退休后,生活极其茫然。一天,他在街头转悠时结识有些呆傻的何明,何明看他无聊,就带他去看公园围墙下一群退休老票友唱戏,因为在京剧院多年的耳濡目染,老韩头说了些颇为专业的话,令大伙对其特别佩服,自此,老韩头与这些老票友交上了朋友,并兴致勃勃地办起了老年京剧活动站,做起了站长。  为参加春节庙会,活动站大伙日以继夜地赶排节目,不为拿大奖,图的是个可乐。过程中老韩头热心过度,又因在考勤等方面要求异常严格,渐渐引起大伙的不满,最终一齐向他爆发。听着大伙你一言我一语的指责,老韩头气得一脸铁青却又不置可否,摔门而出在大街上乱转了一通后,他又不知不觉回到了活动站。

 长篇影评

 1 ) 暮苍凉

要调整作息的晚上看到这个电影,于是,再次熬夜.
我喜欢老人,对老人和孩子有着本能的亲近.


看着老韩头转了一圈又回到活动站,酸凉暖寒全上心头.
这个认真的有点执坳的老人.
都说人老后,反而象孩子,那么电影里的老人们就象是群没人亲的孩子.



年后,见到杨爷爷,退休多年的老师,孩子们都在国外.
杨爷爷高高的个子,满头白发,精神极好,像极了我去世多年的姥爷.
吃饭时大人们在说话,言谈中听到他年青时的不易,现在也是孤单的,觉得心酸的很.
以后的几天一直动心,想离他近点,照顾他.

能做的很少,就从身边做起吧

 2 ) 《找乐》

非常有北京味儿的影片,也非常有人味儿的影片。

宁瀛的导演处女作如此好看,真是没想到,感觉那个年代真还出了不少好的喜剧电影,可能创作者都相对单纯,也愿意关注真正有意思的小人物生活。很多年没看到关注老年人现状的影片,特别是喜剧影片,其实如今比18年前如今应该有更多样的素材。

叙事倒很简单,不过剧本的台词改得很出彩,各个都极为有戏,大部分老头子应该都是非专业演员,真实得可爱,而黄宗洛老爷子难得的主角戏,和几个主要演员飚戏很过瘾。

顺带给北京的朋友们说一声,10月09日、16日、23日三个周日,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还会放映:

【10月】重探中国新电影《找乐》。
http://www.bc-cinema.cn/focusprogram.do

遗憾中国电影疏于保护,本片音效已经损坏不少。

 3 ) 就为了那个北京

在对号入座连着看了两场北京电影了,一是《我的九月》,二是《找乐》。

后排的小子听来是外地来上大学的,看着什么都新鲜。
那是他的陌生,却是我的童年。
两个片子都给了绿皮大垃圾筒一个镜头,当年他们满街都是,从城里的胡同到郊区的马路。

那小子一个劲跟边上的姑娘说“太有感觉了”,呸,有感觉个屁。

所谓“感觉”,还不是那些曾经的真实在胶片上褪色后的异化,你们摘出几个符号,便自以为复古,自以为纯真,自以为“潮”。

红领巾海魂衫白条运动服白球鞋的都滚蛋,别忘了你丫内蘑菇头和大黑框眼镜。有本事学八十年代烫大卷梳偏分塞垫肩去。

那就是北京,1985-1995。
真要再让你过当年的生活,打赌这帮文艺青年全不干。

所以电影还是电影,有时候它比生活真实多了,一如面对镜头高唱的老头。老韩头身上有所有北京老头的影子,京剧队的老爷子们也都是北京老头的缩影——就像《鸟人》。

回来的时候看了一眼,西安门菜市场那里现在是好邻居,右手是华天,当中的西什库教堂没变。

 4 ) 老有所乐

在京剧团传达室干了一辈子的老韩头退休了。突然从忙前忙后的生活里“解放”,他无所事事,只能在街上闲逛。

退休的老韩头对自己的徒弟看不惯。年轻徒弟爱迟到,对报纸编号不仔细,坐着的时候晃椅子,在墙上挂美女海报。卖煎饼果子的人总是挡住京剧团大门,可徒弟们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自己还去买。这些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老人和年轻人的代际矛盾。

他在路边店买了油炸小吃,边吃边走到电影院买了几张票。猛然发现我老家也有这种东西,俗称“焦叶子”。买了电影票之后有个场景很有趣。一个没买上票的小伙子问老韩头能不能卖给他,反正他闲着有大把时间。没想到老韩头冷冷回道:谁闲,我比你还忙呢。真是不肯接受退休的事实。

路过澡堂,他看到女浴室的窗户开着,里面女人洗澡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接下来的举动可真称得上热心人。他试图关上窗户但关不上。看到这我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里面的人很有可能把他当成老流氓在偷看洗澡啊。最终他用地上的砖头挡住了窗户,这才放心离去。

再一次经过澡堂的时候果然有个人在窗户那偷看女人洗澡。老韩头上前制止,发现是呆傻的何明。他没有过多训斥,反而带着他一起进澡堂洗了澡。洗罢老韩头倍感交集,和何明倾吐了退休的失落。这也算是好心有好报,何明把老韩头带到了公园的退休老票友们那里,从此他的生活就有乐子了。

说起何明这个角色,不知道他是个演员呢,还是真的就是一个智力低下的人。因为他的形象太真实了。想起小时候小区里的一个智障女,她和何明长得太像了。

尽心尽责,做事一板一眼的人总会受到别人的痛恨。老韩头帮大家申请组建了老年京剧活动站,张罗着各种事,制定活动章程。结果不遵守规则的人就看不惯了。撕破脸大吵一架之后,老韩头忍不了非议,撂挑子不干了。大家这才体会到没有老韩头张罗,活动站根本开不下去。

结尾老头们又回到了公园唱戏。老韩头在墙角躲着,听了半晌,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走向他的老伙计们。

 5 ) 北京印象

看来我看到的北京也不都是真正北京人记忆中的北京了,今年又穿了次有着那个花里胡哨的假牌坊的哦烟袋斜街,和喧闹灯红酒绿的后海, 一点也不是我脑中的北京。。。一间间在贩卖海魂衫的小店, 我也反感刻意而为的“文艺”, 也许这是我内心排斥那位:每年去旅游一次, 拍着一堆写真照的旅行家? 因为她穿了一身的海魂蓝? 摆着照相馆的POSE ?
大家喝啤酒时她只喝白开水的清醒?

XF

 6 ) 那个老韩头

主角是韩头,戴锦华(1999)称他为“典型的老中国的居民”。他常以一种悠闲的方式,漫步在北京街头。导演采用长镜头,大量的横移、跟拍,以及速度缓慢的摇镜头等运动方式拍摄韩头的行走路径,节奏舒缓,呈现娓娓道来之势。于是,观众看到的是一幅完整的生活场景:前景是自行车,中景是韩头,背景有买菜、上班的人们,还有一排排的平房。背景中人物和韩头的速度是一致的。这就是当时的北京速度,踱步方寸间就是生活的直径,生活的尺度也是步行距离之内的。灰色影调之下,人和人/环境之间是紧密的,没有任何突兀。镜头下的城市形态、空间关系和生活质感,丰富而完整,充满了流动感。
韩头从京剧院退休,无所事事。有一天,他在城墙处碰到了一群练曲儿的戏迷。
城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片中北京地标性的表征,它不仅是一种地理景观,也承载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沧桑。北京成作为一座古都,历经风雨。如何既保留老北京的城市形态,又能适应首都的发展,要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之道并非易事。正如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所言:“从城市设计价值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高度结合。这在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是很独特的,在东西方古代城市佳作中尚无此先例。而北京城更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北京城的保护与发展是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对于整个北京市16800平方公里的范围,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对北京62.5平方公里的旧城来说,应以保护为主……(王军,2003)”从1965年北京修建地铁开始,建设者们就顺着城墙挖了下去,很多城楼、瓮城、箭楼、闸楼一并被拆除。具有政治文化象征的城墙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与步行速度相适应的文化生活就是欣赏传统戏曲京剧,这是独具北京特色的生活方式。京剧,不仅能代表北京心态中“闲暇”传统,而且又产生出一种生活的艺术和自我修养。具有中国绅士心态和旗人文化传统的北京人非常热爱京剧,韩头也不例外。京剧是他生活的重心,这不仅是他的休闲方式,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当韩头首次在城墙处碰到戏迷,到最后,他决定重新回归到城墙处唱戏的戏迷中。影片中,人和城墙之间的空间关系寓意着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韩头苦心经营、试图确认的身份和地位被空间关系反复重新定义:分隔与融合、自在与紧张,这些充满矛盾的情感状态成为理解这些关系的关键词。
导演用京剧、步行来塑造北京人生活中的“闲暇”感,用城墙来明确地方性。长镜头的叙述方式、层次丰富的灰调、微微仰起的镜头,以及不紧不慢的节奏都在视觉语言上营造出与传统相连的北京文化气质:尊严、庄重、内敛、和谐。
北京的旧城墙和京剧成为影片《找乐》中重要的两个文化元素。随着北京的城市改造进程,老北京的城墙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具有传统审美习惯的京剧也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都市人已经无法体会与欣赏京剧带来的生活情趣。现代化的都市生活方式一步步与传统剥离,为其他东西所替代和填充。北京城维系多年的乡土城市的意味也渐行渐远。

 短评

京城老年票友风波。黄宗洛老大爷,这演技真心绝了!全片绝大多数镜头都给了黄老,无论远、中、近景别,是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细看黄大爷饰演的老韩头这人物,喜、怒、哀、怨,活活跃然于屏上,毫无违和感,把一位退休后不甘寂寞又乐于助人的热心老人演神了!黄宗洛老师,真乃表演艺术家!8分

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其实很多段落都可以再简练一些了,但是可以视为向纪录片靠近的风格要素。乔万有和董富贵两人真是抢戏。从现在的视角去看,体制对人的规训这一点上做得真是入木三分,甚至带出了些许黑色幽默的味道。1993这个年份真是微妙。

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形似故事片,神似纪录片,形似京剧,神似话剧。退休后悠长的时光靠一帮票友打发,老不老的就图一乐。三位老爷子在戏外也扮演着老生、花旦和武生的角儿,室内对骂那段颇似京戏,过足戏瘾。

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黄宗洛用手指将花生捻进嘴里的动作就像《夕照街》中李丁无名指和食指夹着倒吃油条一样,是一种在银幕或生活上都几乎不可复现的京味儿细节。不过两部片中都触及的胡同拆迁主题,在八十年代的那部影片中是应许着美好未来的光明尾巴,在这里却是背景中隐隐作威的无形巨手。

11分钟前
  • 木杉
  • 力荐

B / 虽然故事很模式化,但是细究每场戏内部的镜头安排、每一个细碎的角色细节以及最终磨出的熨帖地方风味,都是质朴灵动非常,是不知不觉逐渐漫上来的真实感烟火气。以及乔万友同志怕不是杭州天德池来的北京吧?

1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资料馆2015.12.30.7pm 采访那段堪称神迹,老人们充满动能的面部/动作和溢出画面的言语/戏曲表达突破了景框的规约。人民之殇,与不甘失去主人翁位置的人民,这种建立老年社团的努力,在文化再现中将越来越变成絮絮叨叨和自说自话。

16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宁瀛“北京”三部曲倒序补完。夏日:失神的体制外游民;民警:失衡的体制内底层;找乐:失意的体制边缘帮闲。剧本酥碎扎实,镜头摇移多变,剪辑疏朗有致,人物松弛得神。按时间正序看(93-95-01),亦有宁一脉相承对集权与庶民话语关系的呈现与探索,惜后作再无此味。

19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如果仅仅像主流评论所认为的展现退休老人生活情趣,那么绝对不可能打到五星(北京三部曲没有一部是温和的)。它最犀利的是处处对体制的映射,人在体制中的处境以及城市性格的塑造,近纪录和远观察的相互结合。京剧活动社无疑成为社会结构的缩影,而老韩的对记者的那一通官样文章又岂不是一个时代的尴尬

24分钟前
  • 🌵🌵
  • 力荐

4.5.优秀的处女作,浓浓的京味儿。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人物从费里尼而来,镜头是安东尼奥尼,而大街上的场景又让人想起德西卡。被记录下来的北京,虽然过去了20年,味道减了,但感觉还在。文化与传统,就像电影里的老人,终将逝去,就像老韩头,最后做出的是妥协。结尾赞,但全片节奏掌控稍差

29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资料馆留影#妈妈咪呀,这一屋子糟老头简直太欢乐了,为了唱几句京剧,吵吵闹闹就像吃奶的娃儿,较真任性又可爱,一个个都爱唱京剧(甚至怀疑每个北京大爷都是角儿),唱起来真是孩子没娘了,对他们发挥余热的精神实在佩服的很,不过荒诞处见人生,人老了该怎么办还真是个大问题,总不能天天在大街上管闲事吧?ps 很“娘”的那位花旦老头也太抢戏了,黄宗洛一如既往的出神入化。

31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关于京剧、关于退休生活,两者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更有趣的是那浓浓的北京味道,从冒着蒸汽的洗澡堂,到热闹的早点摊,再到围墙下的唱戏,更别说电影中那些时代所特有的细节了,西方电影热潮,西方流行音乐的出现,交际舞方兴未艾,官僚主义和红袖章,无法闲下来的老韩头仿佛典型的体制内游走的一代人,他固执、热心、喜欢规矩与秩序,在退休后的乏味生活中找乐无非是寻回一种存在感和归属感,在离开单位的日子,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只是个收发室人员,却面面俱到地发光发热,没有我他们肯定会感到困难了,但时代向前,世界最终还是属于年轻人的,老人们唯有放下过去才能真正在晚年生活中寻回激情与乐趣吧

32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名为找乐,实际讲的却是找别扭。

33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我出生那年的北京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生活气息十足,古朴风味还在;如今的帝都已经变成了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多了人群,却少了人情。——看似一个故事片,可实际情节却不是很强,很多片段都像是对退休老韩的生活记录,真实感十足,演员们的表演出乎意料的好,最后活动站的那场吵戏足见功力。……

3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除了黄宗洛,韩善续二位先生,余者皆不认识。这些老人不是那种天才演员,他们是用一生的体验让自己在镜头面前变得坦然,通透,豁达。活动站吵架那场群戏是伟大的表演,他们真的是在找乐。20年过去了,不知这镜头上的老人,还有几人健在。。。

38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2015年最后一部大银幕电影。几位话剧出身的老戏骨们演技真是没的说。把退休戏迷老人这种市井小人物的心理,表现演得活灵活现。表演与导演不露痕迹。最后一场爆发的吵架群戏,调度精彩,如同纪录片一般生猛逼真。让人印象深刻,赞叹不已。看似无政治气氛,实则讲述体制与人的关系

3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充满亲切的、古旧的气息,时代的缩影,现实主义中隐约有超现实的味道,不乏幽默;人物刻画精准,老韩头的鸡毛当令箭和其后的怅然若失都表现得非常自然,娘娘腔、小傻子、大老粗、俩徒弟,均形象立体;结尾一段长镜平移令人印象深刻。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各个环节都不弱,表演尤其好,以前不怎么待见黄宗洛,但他在这里演的真好。啊,幸福的北京人民

4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怀念远去的北京,小人物的群戏场面调度娴熟,符号化的场景设计表现出浓重的时代感。时过境迁,唏嘘不已。几笔勾勒出人物的真实状态,不涉及社会命题,简单还原反而精妙。遗憾的是当时限于资金原因,技术的粗糙不到位。雨戏洒水车喷水痕迹穿帮,声音全爆,美中不足。90年代初的电影语言跟现在还是不一样

4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莫名有种老照片活泛起来的错觉,街道巷口都似曾相识,服饰、标语、字体又都是陈旧的体例。京腔配一点管事儿的姿态,格外生动。退休的人,好难在陡然空落的私人空间里有着落(虽然我从来不会觉得时间会多得无所适从),这一番寻事,又闹了个本性难移的冲撞。可饶是如此,这群老头子居然处出了一种婚姻的热乎劲儿来。渐渐地,枝枝节节都让人觉得好笑,错以一种过来人看未经事者的慈爱神态去笑,觉得他们可爱极了。哈,在北京待上几年,我也晓得前门、珠市口在哪了。但是没字幕的北京话,我竖着耳朵也听不齐整。三星半。@资料馆

4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稳,真稳。声音处理,尤其是多个声音场并置重叠,实际上空间阔很多,吵架那场拍的很饱满,并且烟火气十足。好难想象是三十多岁的女导演拍出来的作品。

50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