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2012

爱情片英国2012

主演:凯拉·奈特莉,裘德·洛,米歇尔·道克瑞,凯莉·麦克唐纳,亚伦·泰勒-约翰逊,艾米丽·沃森,马修·麦克费登,奥莉维亚·威廉姆斯,露丝·威尔森,艾丽西亚·维坎德,多姆纳尔·格里森

导演:乔·赖特

播放地址

 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2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3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4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5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6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3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4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5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6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7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8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9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21:40

详细剧情

  为了说和花心的哥哥奥布朗斯基(马修·麦克费登 Matthew Macfadyen 饰)和嫂子多丽(凯莉·麦克唐纳 Kelly Macdonald 饰)濒临破败的婚姻,美丽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凯拉·耐特丽 Keira Knightley 饰)乘坐火车来到莫斯科。她在当地邂逅骑兵军官渥伦斯基(亚伦·约翰逊 Aaron Johnson 饰),后者风度翩翩,英俊迷人,令多丽的妹妹凯蒂(艾丽西卡·维坎德 Alicia Vikander 饰)神魂颠倒,也让已为人妇的安娜心中若有所动。忌惮周遭的风言风语,安娜压抑内心的情感,乘夜返回彼得堡的家中。醉心名利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裘德·洛 Jude Law 饰),似乎全然无法体恤妻子心中的苦闷。未过多久,渥伦斯基尾随来至彼得堡,安娜再也无法闭锁那充满爱火和渴望的心门……  本片根据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经典名作改编,荣获2013年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长篇影评

 1 ) 这一幕戏,纯属理念实验,不关心情节和演员




我承认,在电影开始不到三分钟后,我已经身心穿越到圣彼得堡一个盛大话剧的舞台。 只能用“惊艳”一词来描述这新版《安娜.卡列尼娜》开场的瞬间。
看原著的记忆,是刚上大二时秋天的午睡之间。躲在透明的蚊帐里,听着寝室女生微微的呼吸声,感受这安娜与列文各自的幽怨幸福。情愫微妙变幻、矛盾骤起散灭,这些最本质的体验原本已跟着文字走了一遍,可我仍旧要说电影很震撼。
震撼的不是情节(对于已看过原著或原版影片的观众而言),而是种种形式的突破与要素的整合。观影落幕已然三天,可这三天的时光里我依旧反复回味、不断联想,有种不可不说、不可不敲出观感的欲念。
前半部最值得一提的是“转场”的新概念,大部分场景本就是在剧场那个宽敞而多变的舞台上进行,好像是一群自定义的话剧演员。尤其是在安娜的哥哥办公场所,那些把盖章指挥成一致强弱的仪式感,暗示着这场电影已是后现代主义的探索先行。紧接着,剧场咔嚓咔嚓降落着帷幕,推拉之间,两人已从办公室来到了英国饭店。没有一点会成为尿点的空镜,“转场”本身也成了一种看点,这一手法在后面屡屡出现,如愤怒的安娜拉下窗帘那一瞬间也极其凸显。
当代电影似乎和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创造了高峰之后也将渐渐走近枯竭。当好莱坞大片无一例外的用高科技、超现实、逆逻辑的美式梦想扑倒观众,形式好像已成了鸡肋隔靴搔痒。我们谈起看电影,也总是离不开讲什么?谁主演?视觉感官?
有没有可能在超越内容、超越商业与文艺矛盾这些嘈杂的局限以外寻找一片净土吸引人们的眼球呢?《安娜》给出了答案。
当然,这部电影的起点本就很高。远有托尔斯泰厚重原著不可撼动的文字权威,近有苏菲.玛索全情演绎的经典动人余音袅袅。除了剧本本身之外,还有什么值得人们茶余饭后啧啧称奇的亮点呢?解决方案是全方位的。
形式、形式、形式。唯一能超越经典的形式是结合当代,再伟大的作品它也不能笃定百年后的精彩。这是我们攻陷圣城的仅有途径。“混搭”、“跨界”在艺术界来说似乎已没有什么新鲜感,然而于电影中大玩“话剧”手法,《安娜》起码是孤陋寡闻的本人被传播到的第一例。与此同时,蒙太奇的新定义也买一赠一的浮出水面,它甚至给观众错觉这一切就在直播刹那,剪辑藏在了天衣无缝的合成里面。它就这样突破了电影舞美,好像返璞归真似的一晃儿把结构裸露在镜头面前,却有种包豪斯建筑般的独特美感。
当安娜坐在儿子的床边,我们望着这洛可可画框似的布局,唯恐女主角立马就要开始飙高音深情唱起歌剧。更不知有多少个画面如摄影般唯美的玩弄着灯光,安娜躲在黑暗的二楼偷看沃伦斯基时的逆光神秘的美,安娜儿子躺在小床上一束追光凝聚着母子离别的忧伤....还有安娜与沃伦斯基在晚宴上疯狂起舞,周围人如雕塑般的静止,他们翩翩而至时又如解穴般的多米诺牌效应,时而全场黯然独剩安娜,时而又恢复盛况浮华溢满...所有主人公的喜悦、迷茫、无助、癫狂都在这虚实之间一一说明。
当然还有那不得不提的斯坦尼康长镜头与音乐完美的配合,即使是再不了解影视制作的观众,也会为这些不NG的画面旋律深深着迷!摄像的伟大功效能透过技术直抵人的心灵,明暗远近,轻易便能给人或压抑或悠扬的视觉效应。而《安娜》在洞悉托翁原文形而上主题的前提下,将这些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若只有形式,那本片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令人惊艳的不止是艺术表现的改造,更是对原著本身取舍的精到把控,以及在剧情之内四两拨千斤的创新充盈。隆隆而来的列车,即是道具也是音响,更是标志性的惊醒。结合安娜儿子玩具的小火车一出一进,历史剧情片骤然摇身一变如装置艺术般可爱可亲。还有列文和吉提重逢时为冰释前嫌的字母游戏,原著里似乎不是这么天真别致的搞法(不过着实不记得小说这一段的具体面貌了),若真是彻底为导演创新那的确是很合身的别出心裁,两个善良而害羞的年轻人,没有什么比拼写组合的表白更合乎逻辑而柔情蜜意了。
电影里我最钟意的还是几个为数不多的外景,都是轻盈清新的天空绿地。草地里,花海里,安娜的身影像极了《打阳伞的女子》,意境色调都大有青年莫奈的手笔。Ending里又呼应了一个小女儿安妮跌跌撞撞的模样,这似乎又预示着新一轮爱情和诗意的追寻即将来临。





 2 ) 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 我心中的安娜

“安娜…..穿着黑色的、敞胸的天鹅绒衣裳,她那看去好像老象牙雕成的胸部和肩膊,和那长着细嫩小手的圆圈的臂膀全露在外面。衣裳上镶满威尼斯的花边。在她头上,在她那乌黑的头发——全是她自己的,没有搀一点儿假——中间,有一个小小的三色紫罗兰花环,在白色花边之间的黑缎带上也有着同样的花。她的发式并不惹人注目。引人注目的,只是常常披散在颈上和鬓边的她那小小的执拗的发鬈,那增添了她的妩媚。在她那美好的、结实的脖颈上围着一串珍珠。”就这样,我喜欢上了安娜,这个美丽、聪慧、典雅、善良、纯真、勇敢的女子。

和许多中外名著中悲剧女性形象一样,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和人生历程也具有着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传奇性。奥菲利亚、茶花女、玛格丽特,甚至到中国古代的杜十娘,她们都是一些美貌多情却又命运多舛的女子,脱俗高雅的才情、不容于世的高洁气质在世俗社会的重压下无可避免的成为花底的春泥,她们或者拥有高贵的身份或者秉有卓越不群的人格,或者豁达或者敏感,但是最终明月沉于碧海,鲜活的生命在无力的挣扎中归于寂静。她们同是遭遇爱情、同是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她们身上压着宗教和礼教的枷锁,反抗者悲惨的死去,顺从者无声的沦亡。但安娜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爱情和亲子之情之间她要做二者取其一的选择,无论是如何选择她只能做出牺牲,而这两者之于女人都几乎都相当于她的一半生命。在她的家庭里,她不爱她的丈夫,并且痛恨着。在她遇见渥伦斯基之后,她毅然决然的先择了爱情:“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就这样造了我,我需要爱情和生活。"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她有一个简单的家庭,平静的生活,安娜是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渥伦斯基的介入,美名其曰的“爱情”。这个所谓爱情的到来,带走了她的一切。礼教和爱情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她想要属于她的完整的的爱情,她不能在丈夫与情人间继续的徘徊,她是爱情的唯物主义者,她的爱情是美丽的,是只属于两个人。最终她为了爱情,抛弃了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可爱的孩子,和情人远赴他乡,追逐他的爱情。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渥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渥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那种花花世界里。家庭没有了,渥伦斯基对她越来越冷淡,连她最心爱的儿子也对她“亲而远之”,上流社会不接纳她,人人拒绝与她交往,她成了人们眼中不贞的坏女人。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渥伦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安娜完全陷入了孤立和绝望之中,再也无法在这个极度虚伪冷酷的社会中生活下去。

当丈夫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她的感情;当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来全心地爱她时,安娜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了,她已经承受了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完全宁静。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然而她违反了贵族社会、宗教及伦理道德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年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

托尔斯泰最后没有以安娜的死来结束小说,而是以列文的宗教意识重生这样的结局来完成小说。列文在谈到不愿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生活时,他没有提及安娜,但我们却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她。或许托尔斯泰更愿安娜就像她哥哥和嫂子的顽皮的孩子们,他们为了一时的愉快就会去破坏东西,而安娜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真性情,自私自我,造成了破坏性的后果。

托尔斯泰用短短的50天写了这部小说,却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来改这部小说。由创作之初的一个“失足女人”,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判女”形象,可见托尔斯泰是多么地爱安娜,所以世界文学中才会有这么一位形象饱满且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PS:《安娜.卡列尼娜》,今天去看了2012版的,由曾经执导过《傲慢与偏见》、《赎罪》两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英国著名导演乔-怀特执导,凭借《莎翁情史》荣膺奥斯卡奖的汤姆-斯托帕德担任编剧,凯拉-奈特莉、裘德-洛、亚伦-泰勒-约翰逊等众多影星倾情出演。已有过12部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葛丽泰·嘉宝、费雯·丽、苏菲·玛索等女星都曾演绎过“安娜·卡列尼娜”一角。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相爱,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相比苏菲.玛索和嘉宝等,我更喜欢嘉宝的安娜,那才是个美。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大胆尝试了戏剧化舞台式的拍摄风格,舞蹈元素因这部电影独有的呈现方式而对影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美轮美奂的长镜头,各种缓慢推进让整部电影就像一部文艺优雅的舞台剧!时至2012年,当英式的下午茶文艺遭遇俄式的伏特加文学,老泰笔下的爱情故事也来了个华丽丽的转身,骨感的凯拉(安娜)欲多于情,更符合现在银屏的审美观,少了那个年代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上层社会的少妇的华贵气质和韵味,依然是唐顿庄园里的大小姐;原著里虚伪残忍的卡列宁成了成熟隐忍的深情绅士,而有些吊儿郎当的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怎么看都不觉得他有可爱这处。整部电影形式上的表现力过重,内容孱弱,毕竟一个大部头的名著,这么丰富的内容怎么可能在2个小时道个明白。

新版的《安娜》在视觉上绝对堪称一流,就像是一幅移动的油画, 整部影片一片华美的视觉效果,与故事所处的浮华年代相得益彰。另外,电影音乐也是一亮点,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绕梁不绝,堪称一场听觉盛宴。

经典在不同时代总能被解读出新的内容,安娜还是那个安娜,她最终还是卧轨自杀了。片中不乏大尺度性爱场面,不过处理得都相当唯美梦幻。此外,新版加强了列文的平行故事,这是以往改编电影中所没有的。

佩服怀特的勇气,改编名著敢于剑走偏锋,但这毕竟已是第13版了,不创新也不行呀。如果抛开原著的话,2012版的《安娜》可算得上是一部华美的爱情乐章,值得一看。

 3 ) 灵魂收割的声音

灵魂如若有声,应得猎猎回音。
上一次认真写东西,正好是一年前。上一回为了一件事情而不顾一切,抛下事情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年月。在北京午夜的瑟瑟秋风里走出电影院,看见这个古老都城向上残缺的星光,向下是灯火和霓虹。
这不是一篇认真的影评或是书评。

从《赎罪》到《傲慢与偏见》,乔怀特和凯拉奈特莉的默契已然毋庸置疑,而凯拉也毫无异议地美得无可辩驳。然而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署名毕竟是托尔斯泰,宏大如《安娜·卡列宁娜》,英伦三岛的风情到底没有千里冰封的复原辽阔,乔怀特的构架展不开撑不起这部书,只能怯怯瑟缩为一个爱情故事。
但是也许本来就该如此。在那些舞会华丽的衣裙旋转的花朵之后,在华尔兹一圈一圈的音乐之后,在乔怀特熟悉的风格——起伏的草野,漫天飞舞的雪花,轰然绽放的烟花,刻意制造的油画和幕景效果。还有那些雕塑剧般的场景,定格不同的人,唯有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步伐和眼神,这个疯狂的压抑的世界里唯有他们是鲜活的,生动的。
那些油画的背景后面,众目睽睽。我在你的故事里看见往昔岁月轰鸣的回响。场景变换是舞台,是推开门后的另一个世界。似真似幻。
其实这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全部。相爱的疯狂的不计一切失去理智的男女,浪漫的情景,和一切世俗的障碍。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托尔斯泰,我几乎会以为这就是我需要知道的所有,没有主题和中心。这就是莫斯科,圣彼得堡,是沙俄,是雪国。

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或许会对这部电影仓促的线索感到迷惘。用来反衬安娜的吉蒂在这里变成了天真得近乎无耻的幼稚少女,在安娜逼人的美艳中一退再退。所有的贵妇人都是陪衬,中心的光芒永远在安娜身上。
线索太多又太庞杂,乔怀特把原作壮阔的双主线多线索压缩成安娜一个人的独角戏。这个舞台上的聚光灯全在她脸上。
或许只有道丽说了最重要的一句话。
因为这就是爱。

你爱我吗?
你有多爱我?
你只爱我吗?
需要在耳鬓厮磨间一遍一遍求证问题的答案,究竟是或者不是。在青翠漫漫的原野里阳光模糊的虚化,时隔已久,已经不记得原著里是否有这个情节,太过天真浪漫。你爱我吗?其实这并不是圣彼得堡莫斯科舞会上相遇的男女忧心忡忡的问题。
一直到安娜需要用吗啡维持睡眠,开始神经质地发脾气,怒吼和怀疑一切。我都知道,这个纯粹的浪漫的女人。她所代表的从来不是完全的人,只是完全的女人。抱有女性一切美好的品质和一切愚蠢的缺陷。她的爱与恨绝望与希望都异常纯粹,就像沃伦斯基的蓝眼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因为至少,它还原了我童年的一个梦境,同时也弥补了一个缺憾——故事的最后,我终于相信,沃伦斯基深爱过安娜。
这或许是电影和原著最大的不同。

 4 ) 【观影笔记】隐喻丰富,舞台剧形式的完美运用

1. 请别跟我谈原著,我只是谈个人的观影感受。

2. 场景以剧院舞台为中心,全剧院既在戏中又在戏外,角色通过在后台穿梭与配合背景道具的上下就顺利即时地实现了换场与连接,亦真亦幻。

3. 可以说是跨文化的高风险大胆制作,但剧场舞台的设置似乎给了故事足够的架空感,所以大可不必求权责备。

4. 全部细腻精美又简洁流畅的场景切换大悦人心,从风雪夜到宴会场只需要一段楼梯,舞台剧般的对时间与空间的虚幻感觉使整部作品紧致度大大提高,适当的压迫感十分舒服。

5. 文员与农奴略显喜剧性的一致动作充满俄罗斯歌舞的气息。

6. 脸上满是黑污面目不清的工人葬身于安娜与渥伦斯基初次相逢的车轮之下,爱与欲的阀门一开无收,霍霍疾行如荒郊外的列车,如梦魇如魔鬼的福佑出现于电影的处处,直到死的终结。

7. 拥有一个有“圣人”之名的丈夫、以庄重黑裙出场的安娜,在凯蒂舞会上与白衣的渥伦斯基销魂蚀骨的一舞,众人的停格与失色中,两人如串珠的金线,罪与美的火花撩倒众生。

8. 安娜抛弃作为大臣家室的庄重,追随马背上男人的野性生活,其时接触到的吉普赛生活在丈夫所参议法案的背景之下成为离经叛道的隐喻。

9. “调任”的离别恐惧是所有表白诱惑中有最强杀伤力的一种,随之而来的第一次性爱充满舞蹈的美感,蓝天绿野中的第二次是田园牧歌,第三次则犹如宗教油画般似有神性。

10. 丈夫对她最后的尊重与保护也没能稍稍勒住安娜失控的马缰,心爱儿子的一句“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好”刺中泪点;她还是诞下了与情人磨砺的珍珠,病榻上的她虚弱与坦诚得如一只打开的河蚌。

11. 断送自己一切退路的安娜渐渐显得歇斯底里,恐惧与怀疑与日俱增,而渥伦斯基不愿与她一同破釜沉舟,他仍是一只多情的蜂鸟,与所有其他女人保持着可以接近的距离。

12. 安娜与渥伦斯基再不能成为串起众人目光的金线,众人动作的停格再无法被溶解。

13. 渥伦斯基的爱马在赛中失足摔断脊骨,被毫不留恋地结束生命;安娜在剧院中饱受鄙夷,渥伦斯基也终究没有现身救她于水火。

14. 出轨后的安娜一直如浴火凤凰,鲜红的发饰刺痛所有人的眼睛,一袭红裙终伴她脆弱爱情理想的破灭,如一朵冬季的玫瑰飘落铁轨之下。

15. 列文这个开明善良的农奴主标志了一个时代的尾声,晨曦中草垛上对恋人的一瞥让他重新鼓起了勇气;而凯蒂对这个地位低微身份复杂的家庭表现出了惊人的宽和与勇敢,大慰人心。

16. 二人间胆怯又勇敢的试探,一点点吐露心声,桌上拼字游戏的表白多么浪漫!

17. 哥哥奥布朗斯基与嫂子多丽的相互理解,以及列文最终想通的那件事“不是因为理性而爱上一个人的”,仿佛是对安娜的轻声抚慰。

18. 安娜如甘美的烈毒,其爱情理想无人能够实现。

 5 ) 潘金莲爱上西门庆然后又被武大郎抛弃而自杀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先生请原谅我,我不是在说您的作品。。。

各位大神我总结的是不是有问题,这个名著是我国水浒的一个片段的翻版?
潘金莲因为和武大郎生活不和谐,各种生活不和谐你懂的。。。
武大郎一心只想经营好炊饼这个买卖,忽视了小潘的各种脑残的要求。并且要她注意社会舆论,明白结婚的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
于是脑残的潘金莲一心想打破什么“封建”理念,好上演了一头红杏翻墙来的凑不要脸的故事。。。
一边对外宣称我是武大郎的女人,一边跟西门大官人干着pa pa pa 的事情,西门大官人根本就没把你当盘菜,连套都不带就上了她,结果潘金莲中招了,还打电话让武大郎过来花钱给我做流产。。。
现实版的意义在于厌弃了屌丝的生活,追求高帅富,被高帅富给玩了。高帅富不喜欢这种倒贴的女人,高帅富爱的是白富美于是吃完就扔了。。。
女屌丝潘金莲觉得不爽,生活就是这么现实么?高帅富西门庆不喜欢我了,没招了,又回去找武大郎想凑合过得了,没准西门大官人能回心转意呢。。。
结果武大郎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的屌丝生活再蒙上阴影。屌丝武大郎终于男人了一把,雄起了,说:滚犊子,爱死哪死哪去。你不爱我还让我带绿帽子,麻痹的,我去爱凤姐也不爱你,于是武大郎跟凤姐幸福的在一起了。。。
潘金莲一下就傻逼了,没想到武大郎也会吃伟哥还硬气了一把。
结果两边都不要她了,上流下流肥猪流社会都鄙视她。
一个人无依无靠,没社保,没医保,没养老、家被强拆。上街想摆摊又被城管给掀了。。。
但是又不想继续吃地沟油、瘦肉精、喝三聚菁胺,吃苏丹红鸭蛋、品尝染色馒头、闷有毒大米、避孕药黄鳝、洗衣粉油条。。。
再一想,台湾没回归,南海破事不断,一个小B钓鱼岛也要不回来,突然还冒出一个拿着话筒的CCAV记者追着屁股问:你幸福么?你幸福么?
一想我靠,生活原来这么现实,还是回我的二次元世界吧。。。

 PS:看完大家的评论突然感慨,与那些用生命刷豆瓣的人相比,安娜活的还是挺轻松的....

觉得有现实意义的请点【有用】

 6 ) 经典又一次被颠覆成大众文化时代的平庸三角恋

     作为一个对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极为熟悉、也看过其所改编的电影的其他版本的人,,不得不对这最新一版表示深感失望。

   不可否认,导演Joe Wright 在这一版中大量加入舞台剧的元素:超现实主义的舞台设计、诗画般写意的自然风光、流畅的场景切换与朦胧的光影效果,都如此浮华梦幻,颇有新意。

  然而,托尔斯泰笔下那善良、纯洁、真诚、妩媚、充满生命活力的安娜,charming, radiant, blushing,striking beautiful……被凯拉奈特莉演成了一个年轻风骚、倔强又脆弱的肤浅女子。再加上此版中的沃伦斯基是那样年轻(90年出生的演员),脸上还光嫩得没一点男人的味道,除了英俊似乎就没别的了;而裘德洛演的卡列宁负责、宽容、隐忍,尤其是最后那鲜花盛开的场景,他微笑这看着一子一女(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孩子)玩耍——简直有绝世好男人的风范。这无疑进一步衬托出了女主角的肤浅无聊。

    此外,剧中也根本没表现出上流社会的虚伪、龌龊,以至于她们对安娜的排斥,反倒似乎是对忠贞的维护了。 而小说中的另外一条列文的线索,乡村地主自我探索灵魂救赎的过程,是与安娜那条上流社会线索合起来共同表现俄国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剧中也完全被淡化了。没看过原著的人不免要纳闷,这就是世界名著么,就凭这么个风流少妇红杏出墙自作自受的故事?

     
    总之,这故事被毁了,安娜也被毁了,一个深刻的故事又一次被颠覆成了大众文化时代的平庸三角恋。无语。
  

 短评

为了那无与伦比的前30分钟!

5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全剧情感饱满充实,细腻而富有色彩,编剧花了很多心思,完美呈现了舞台剧般的艺术效果。故事剧情主线比较弱,但是浓浓的表达了各种情绪,戏院里还有看到动情哭出声来的女观众。knightly和傲慢与偏见有长足的进步,遗憾的是jude law不再演帅哥,不过他细致的表演很好的演绎了悲催老公的角色。

9分钟前
  • Annie Liu
  • 力荐

电影镜头真美

11分钟前
  • 一二
  • 力荐

凯拉奈特莉怎能驾驭得了这个角色,没有古典气质,没有贵族的稳重气场,没有安娜最后深刻的绝望,简直就成了泼妇和怨妇

16分钟前
  • 老姑娘小呈子
  • 较差

但我是不会离开裘德洛的,即使他(你知道我要讲什么....

1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贫乳荡妇立牌坊不成卧轨终遗恨, 秃叔军官无奈终搅基共育二子女

20分钟前
  • black sheep
  • 较差

乔·赖特又把长镜头场面调度玩出新花样了,融入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之后,镜头可以无视场景限制更流畅的运动,连很多时候的表演也是舞台式的。假景与真实场景之间的对立,大体对应两组角色。不过也是太注重形式,故事应该是这几版最让人打不起精神的一个。演员不是太理想。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这是个真实的女人,而不是真实的人。因为这是女人最笨拙和脆弱的样子。那不是真爱,那就是欲望。最妙的舞台剧般的场景转换。

27分钟前
  • 草猫想作读书人.我爱胡媚娘
  • 推荐

不喜欢,太华丽太华丽了,太赶拍,太作。出来以后和小田田感叹,Jude Law现在只能演绿帽子王了。。。

32分钟前
  • 李妙生
  • 还行

乔怀特总是可以轻易击碎我那感性的神经,这一次再次完胜。记忆深刻的三场戏,圆舞、赛马、观戏将极具舞台化表演的剧情转换得叹为观止,且各中细节拿捏精妙绝伦,华丽的长镜头,布景,服饰,音乐都在急促的故事中完美切换,游刃有余。结尾仓促,展开过快都是改编名著的通病啊。

36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宁愿去看舞台剧 不是黑女主 实在是太难看了 好几次她的下巴都提醒我她的另一部电影 《危险方法》 居然很多表情都一样 那段舞跳得毫无美感可言 完败女配 安娜飞蛾扑火般不计一切追求真爱的气质一点也看不到 倒显得像一个slut 裘德洛拿捏有度的演技撑起了整部浮夸的电影 PS 配乐很精彩

38分钟前
  • silent_island
  • 还行

改编得蛮有新意的但是总有一种英国人的异域想像感。。。女演员和田园场景都太英国了。。。导演真是是keightley的粉么我老觉得是她的黑。。男主比女主长更白更好看。。。沃伦斯基把头埋在卡列宁胸口那里我都觉得他才是女主。。。同样是鞋拔脸大小姐都在同一场景里甩开女主N条街。。

43分钟前
  • yoko
  • 还行

两点穿越:“达西敢不敢再记得大明湖畔的伊丽莎白点”以及“麦田场景要不要再向《白鹿原》致敬点”⋯从《傲慢与偏见》《赎罪》到这部《安娜·卡列尼娜》,乔·怀特似乎都在拍同一部电影,他在技术手法上的造诣已经趋向登峰造极,美轮美奂的场景转换堪称神来之笔,但是叙事却越来越平淡,“美”中不足

4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是英国么有其他女演员了么- -

48分钟前
  • Ld.
  • 还行

一个大胆创新的改编。剧场设置的创意,让场景的转换更为流畅,对人物关系更有一种聚焦的作用。问题是男女主角缺乏火花,女主角仍有吃力的感觉。

53分钟前
  • newlight
  • 推荐

所以说,结婚以后男人出轨还有可能回归家庭,但女人出轨的话,这个比例将大大降低,因为女人太容易灵肉合一。服饰化妆极美,如舞台剧般的转场设计也极富新意。最后吐槽一句,贫乳还出来演什么荡妇啊喂!!!

5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①只有爱情,生活根本不能继续。②安娜没错。③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因为凯拉的“平胸”和“下巴”对这部电影持保留态度。对我来说,安娜的第一次出场就完全迷住了我。剧情放一边,拍摄手法很迷人,这时又有人跳出来说这样的拍摄不伦不类是失败的。④我只能说,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58分钟前
  • 盒饭饭饭盒
  • 力荐

导演相当有能力,英剧熟脸多到令人发指;凯拉一直顶着站街妓女发型让人无法直视;裘德洛倚在凯拉病榻前,凯拉却招呼着亚伦过来,我听到身后有人惊呼“这女人真贱”,直到亚伦倚在秃裘肩头哭泣,全场哄笑,真不知道这场放进来多少腐女。总之,尼玛有裘德洛做老公,怎么可能出轨搞外遇啊???

1小时前
  • 真夜中夫人
  • 推荐

如此精致奢华的表现形式,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彻底将主观情绪带入到调度摄影中,叹为观止。乔怀特对摄影和奈特丽的执迷愈发病入膏肓但也因此登峰造极,摄影如油画,奈特丽如女神。实在很喜欢这片啊!#乔怀特脑残粉的呓语#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和表现实在很难驾驭这种角色,而且那个下巴总让我出戏回想起她以前的各种剧。乔·怀特拍这类电影真是越来越上手,独特的舞台剧式的故事展现模式,各中细节的拿捏,华丽的镜头感,布景,服饰,音乐…只是整个影片却只停留于小说表面,悲剧色彩浮于表面,没有太多引发观众共鸣的东西。

1小时前
  • Q。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