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

动作片大陆2007

主演:李连杰,金城武,刘德华,徐静蕾,郭晓东,顾宝明,石兆琪,王奎荣,汪汐潮,周波,魏宗万,余皑磊,李崇霄,张优,吴优,向佐,叶福生

导演:陈可辛

 剧照

投名状 剧照 NO.1投名状 剧照 NO.2投名状 剧照 NO.3投名状 剧照 NO.4投名状 剧照 NO.5投名状 剧照 NO.6投名状 剧照 NO.13投名状 剧照 NO.14投名状 剧照 NO.15投名状 剧照 NO.16投名状 剧照 NO.17投名状 剧照 NO.18投名状 剧照 NO.19投名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1

详细剧情

  清末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大哥(李连杰 饰)被同僚出卖,所带军队无一生还。因为装死而活下来的大哥遇见了离家出走的莲生(徐静蕾 饰),二人一夜取暖后,莲生不告而别。大哥在街道上被三弟(金城武 饰)发现并带回村,发现竟是二虎(刘德华 饰)的妻子。被贫穷饥饿所折磨的农民在憨厚的二虎与忠诚的三弟的带领下,劫抢官银,导致官府半夜报复。大哥乘机鼓动大家参加军队赚来军饷粮食,三人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浩浩荡荡地带着一百零八人出发从军。这支兄弟军不要命的拼劲,拿下不少胜仗。只是爬得越高,大哥的野心越大,二虎与三弟再也无法管束,分歧渐生;而大哥与莲生的感情被三弟发现,三弟误以为莲生是兄弟反目的原因,想借杀大嫂来解救二虎。面对朝廷的欺诈、官府的黑暗、野心的膨胀,曾经纳过投名状的三兄弟最终自相残杀……

 长篇影评

 1 ) 你若无罪,我怎信你?想做兄弟,脸上抹泥·《投名状》

陈可辛的电影里,“投名状”的段落似是被剪掉的了:预告片里的杀人盟誓,变了烧香祭天。原来的投名状可不是烧个香那么清淡素雅:林冲雪夜上梁山,不巧遇到王伦。读书人做山大王,肠子都比好汉们多些弯。口口声声,“不知心腹”。只好请您去随意取个人头,纳个投名状来,那时才来拜兄弟、谈交情、亲密无间,赴汤蹈火。
其实,也不能说这想法不周全。屈原流连湘水边时,就很知道自己为何不受他人的喜欢。举世浊,我独清;众人醉,我独醒。热血落在冷酒里,再殷红夺目,也只好融化去:这样才安全。英雄好汉们,也不是笨蛋。一根绳上拴俩蚂蚱,才能保证亲密友爱。真到了沧海茫茫里,洪七公和欧阳锋都会通力合作。所以,要做兄弟,先谋平等。要平等,先纳一个投名状:草莽英雄是直爽的,但直爽许多时候不代表心眼少、没尊严,而是直截了当。大家手上沾了血与罪孽,当不成好人卖不了秘密洗不了底,只好做兄弟了。《巴黎圣母院》里丐帮帮主对格兰古瓦说:“你要么做无赖汉,要么被吊死,必居其一!”

共同犯罪不过是投名状的一种方式,共同沉沦才是这个创意的真正精神。桃园刘关张三结义,“不求同生,但求同死”。这誓言其实也是一种平等,仿佛只要起过了誓,就真的在死亡期限上可以荣辱与共。可是《鹿鼎记》里,韦小宝爵爷每次和人结拜兄弟,起誓时都顾左右而言他,不尽不实。一可以说韦爵爷比较迷信,觉得神佛有灵,不便欺骗;二来,虽然韦爵爷颇讲义气,但显然他知道得很:做兄弟,未必得把自己往倒霉了咒。


刘德华、金城武在做兄弟这事上,遵循着古老的惯例。他们对投名状的本质未必知晓,似乎也不像王伦那样精于算计。杀人流血纳状,神佛在天听誓言,一个仪式,从此生世兄弟。刘德华秉的是关羽似的仁信大义,金城武按的是张飞样的兄弟同心。他们没有李连杰死人堆中爬出来过的绝望,滴雨檐前跪听官僚扯淡的积郁:所以他们对于友情的理解纯真血炽,毫无机心。李连杰了解世道人心,他并不比世人更坏,只是,如他之前所言,他不相信投名状。世上并没有什么事足以令他相信,除却从死尸堆中翻身而出的体验和记忆。这个故事最后是这样的:金城武、刘德华各自相信了一种理念,而且践诺以死;李连杰不相信这虚无的誓言,却相信着至为基本的利害供求关系;最后,三个各持有一些信仰的人殊途同归,用死亡证明了两件事:一,投名状的约束力并不可靠,虽然它可以让你付出代价;二,基本的利害供求关系比投名状更不可靠。最令人感到趣味的是,刘德华、金城武所相信的,那意味着高尚、神性、质朴、血肉相连的关系,在水泊梁山上,也不过是一种最狡猾的尔虞我诈。


也许因为漠视,李连杰没有去细思投名状的真实价值——如果真的想过,也许他不会犯下致他死命的错误。投名状应用范围之大,远不只小土匪们互相取信那么简单。许多年前,班超回玉门关,对继任者说:“水清无鱼。”同理,无罪不成兄弟。当始皇帝给王翦老头儿六十万倾国之军,出征伐楚时,王翦便聪明的向始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索要田产。因为老军人知道,“大王以倾国之兵授予我,如果我清高自许,只会遭致疑忌。”同样的故事,几十年后又来一次:刘邦远征在外,连番派人赏赐首守京城的相国萧何。聪明如召平,就会去向萧何说:“相国过于高洁,已经让陛下疑虑。应该给自己找点不光彩的勾当,污蔑下自己的声名。”老狐狸们想活得长命,都知道自纳一个“投名状”,来显得“咱也有罪,不必怀疑。”然而,李连杰还会在电影中大声向太后要旨,免江苏三年钱粮。这种为民请命、精明强干的姿态,显然的和林冲上梁山时的清高之姿类似——于是最后被数枪刺杀。兄弟的真情、友谊的认证、利益的交换、感情的真假:这些最后都无法逃出因为不平等而带来的恐惧感。巴别尔的一个小说里道,有白白净净的前苏联记者下军团,被士兵们很鄙视一番。可是,等记者兄脸上抹泥、粗声大气、朝卖鸡蛋的农妇粗声大气后,大家就觉得“很可以做一家人了”。所以,最后,最好的选择、最安全的选择只能是:想做兄弟,先朝脸上玩命抹一把泥。

 2 ) 三个老头子和庞青云的政治派系:再谈《投名状》

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应该像《Matrix》第二集那样,从电影院出来大家都是一头雾水,谁也不敢说自己完全理解了Matrix, the one, 和Zion 之间的哲学和逻辑关系,谁也说不清为什么Neo居然在"真实世界"中也能阻挡电子八爪鱼,但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电影是个好片。

这就叫雅俗共赏,实在看不懂情节看看打斗追车场面也过瘾。然后为了彻底看懂,认真的观众只好再买票再买DVD多看几遍,再赚你一遍钱。然后真以为自己看懂了再去论坛讨论,免费做口碑广告。

投名状就是这样的好电影。

通过反复研究《投名状》的情节和对白,我认为庞青云是清廷高层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关于庞青云为什么会被杀,很多人持的看法是片中的一句台词,"朝廷怎么会信任一个外人"。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也是这个看法。但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朝廷想要除去一个官员手段很多,暗杀自己的官员实在有点上不了台面。庞青云这样的官员,有理想有能力,对国家忠心,甚至主动裁军,连自己的左膀右臂赵二虎都杀了,朝廷难道还怕他造反不成?如果他真的"在朝廷不属任何派系"(陈大人语),慈禧再糊涂也应该喜欢这样的官员,难道当头的不是最恨自己手下拉帮结派的么?

庞青云是有派系的。而电影里几乎总是同时出现的三个老头子之间,存在严重的政治斗争。

三个老头子:
顾宝明扮演的"狄大人"
魏宗万扮演的"陈大人"
王奎荣扮演的"姜大人"

这三个老头子每次同时出场,其座位顺序必然是狄大人在中间,从观众角度看,右边是陈大人,左边是姜大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座次是天大的事。我们看新闻照片,每次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永远都是胡总居中,右边吴总,左边温总,以此类推。座次告诉我们,狄大人在三人中地位最高,而陈大人的"军机处排名",要高于姜大人。

然而历史一再证明,排名高的人不等于实力也强。姜大人的实力就远远高于陈大人。何魁的魁字营正是姜大人的嫡系部队。庞青云劝土匪们去投军时说,【魁字营嚣张,势大力强。我们这点儿人,他们根本看不上。倒是军机处的陈公,正缺人手。他的绿营兵常被魁字营欺负,一直想壮大势力,如果我们投他,那正是雪中送炭。】这段话似乎同时暗示我们姜大人手下的魁字营有可能是八旗兵,有可能陈大人是有地位没实力的汉臣,而姜大人是表面地位略低实则掌握实权的满臣,但证据不足,不好多说。

陈大人的实力有多惨呢?他的嫡系陆大山跟庞青云说,【我不赌。这一千五百兵,是陈公的家底。打没了,陈公在朝廷说话就没底气。】才1500人的家底。把这点人给庞青云用,又出不起军饷。庞青云苏州围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宁可去找何魁借粮也想不起来陈大人。可见陈公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确是够惨啊。难怪姜大人不服这样的人排名在自己之上,要打击他。

这样以来我们就完全理解陈大人对庞青云的全力支持。先是1500人倾囊而出,等庞青云舒城取胜,索性把自己的心腹陆大山直接给庞指挥。言下之意以后你庞青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取代了陆大山。陈太需要庞这样的人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了。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庞青云自己认为自己不属任何派系,其他所有人也会一致认为庞是陈的人。政治斗争一旦到了高层,一般都不直接翻脸,而是打击对手的羽翼。所以打陈就要打庞。

在陈姜斗争中,地位更高的狄大人本来是取中立态度。电影中舒城取胜之后,陈大喜,狄大人立即给庞青云增加五个营。这时候姜大人突然让何魁负责接防,陈大人先是惊讶,然后有点不满,又有点无可奈何,表情很有意思。这时候姜说【狄大人,陈大人,不会有意见吧?】,先狄后陈,为我们进一步点出三个人之间的地位关系。按理说何魁接防这种安排应该在幕后博弈,但电影的特点必须把所有剧情冲突放在一个时间地点表现。

庞青云要速战速决,就连原本应该代表清廷利益(看庞能打,给他五个营)的狄大人都不太满意。战争结束了老头子们怎么在太后那里邀功请赏?这就好比参加职业足球联赛,每个队都希望自己拿冠军,但是如果跑的太快联赛过早进入垃圾时间,又损害联盟的整体利益。但三个老头子的态度也不一样。陈大人原本在这场战争中是捞不到什么好处的,现在有个庞青云,他还能得点分。姜大人显然坚决反对庞速战。而狄大人要考虑"联盟"整体利益,也反对速战,觉得庞太不上路,但不至于特别恨庞。三个人的心态在陈姜下围棋的那一场戏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于庞青云来说,为了国家百姓利益,也为了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他必须速战。

等到庞青云真把南京打下来了,姜大怒,跟何魁说【打南京你给他粮,进了南京,你成要饭的了】。何魁这时候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方案:【只要我们把赵二虎给拉过来。江苏巡抚他肯定做不长】。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二虎对庞青云是多么重要。如果庞青云是一个土匪,或者是一个旧式军阀,他绝对不应该杀赵二虎。可惜这个片里的庞青云就好像一个受过最好的教育的现代人一样,他没有山头主义,不但认为国家利益至上,甚至还玩儿点爱情。

陪同庞青云上朝见慈禧的正是他的"保护人"陈大人,可见庞是陈的人,连慈禧都知道。对庞这样的青年才俊,同样很年轻,需要在大臣中培养"自己人"的慈禧是要拉拢的,所以李莲英才说【太后说,你还年轻,君臣相伴会长久】。然而这时候完全不懂政治的庞青云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他居然要求【免除苏州辖区三年税赋,修生养民】。苏州辖区历来都是纳税大户,现在好不容易夺回来百废待兴,朝廷正需要这笔钱呢,你说免就免?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错误。庞的最大错误是作为下级,不应该代表百姓给上级提要求。试想如果慈禧准奏,那么苏州老百姓必然说这是庞青云的功劳。如果慈禧不准,百姓也会说庞是好官,慈禧是坏人。慈禧不管怎么做都当不了好人。钱让领导出,好人你做,有这么做下级的么?这个道理本来是官场常识,满朝文武听见之后都愕然,只有庞不懂。慈禧权衡利弊,片刻之后准了奏。
 
但此时慈禧心中,庞已经成了"外人"。
 
狄大人和陈大人代表组织和庞青云谈话这一幕,非常有意思。狄先夸【苏州杀人,南京活人,庞大人是君子豹变,果然是辅国良臣啊】。陈马上说,【那是因为庞大人和朝廷不属任何派系才得太后的垂青】。这句话有点一语双关的意思。首先陈向上级狄说官话,说庞不是我的派系,当然官话中朝廷上不应该有派系。其次陈也是说给庞听,有点抱怨庞遇事从来不跟自己商量,确实不像个自己人。这时候狄大人的话【南京是给了你,可姜大人气得是卧病南方。何魁又蠢蠢欲动。你镇得住吗?】有点让庞表态的意思。现在姜大人不在这里,你愿不愿意做我们俩的人?但这是一个只有不到一秒的机会,因为狄早就料到庞不会入伙。同时这句话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姜已经去南方准备对庞下手了。
 
庞不接这个话茬,狄马上说:【庞大人,我翻了翻黄历,四月初八午时上任,利民利国利己,大吉】。这时候大家注意陈的脸上一动!说明陈意识到狄已经决心默认姜对庞在那个时候下手了。于是陈给了庞最后的暗示!【要想有所作为,庞大人,你得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我看陈大人这个人还是很有良知的,这句话说的有点书生意气了,当着狄,太过。

庞仍然不懂形势的险恶:【我有公务在身,告辞了】,竟离席而去。这时候狄痛下杀手!【你山字营姓赵啊?!】在赵二虎拒绝背叛庞青云的情况下,除庞先去赵,符合姜、何的策略。
 
在这一幕中庞青云的形象非常高大,君子不党,完全不屑于这些龌龊斗争。试想换一个俗人,可能狄一说姜大人何魁蠢蠢欲动,早就跪倒在地请求帮忙了。
 
作为一个不懂政治斗争的人,庞青云面对斗争选择的策略是一味的妥协退让。狄要求杀赵,庞就杀赵。只要你们让我实现理想,我什么都听你们的还不行么?结果赵死庞亡。
 
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姜大人亲自出手组织了对庞的刺杀行动。狄默认,陈没办法。姜打击陈,但陈只能吃哑巴亏,何况庞对他也不怎么亲近。
 
姜杀庞的一个证据是姜在南方"卧病",实际却没有病。另一个证据是最后一幕三个人在一起喝茶,狄说【一个篱笆得三个桩,姜大人不在,真是不热闹啊】。这里的"一个篱笆得三个桩",有人认为是说庞青云没有了两个兄弟的帮忙,其实考察语境是说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热闹,少了一个姜大人就不热闹了。
 
但这里有一个疑点,就是庞被杀的时候姜到底是在跟另外两人喝茶,还是独自在南方组织刺杀?"姜大人不在"这句台词,在DVD英文字幕里面也没有使用过去时态。我的猜测是当时姜应该在南方。因为姜自己的特写镜头里面,他面前有一盘点心;而三人一桌喝茶的镜头,狄大人陈大人之外的"第三人"面前只有茶没有点心。一个可能是喝茶的蒙太奇戏实际上发生在刺庞之后,另一个可能是"第三人"不是姜,这里没有交代清楚。
 
总而言之,当所有人都把庞青云看做陈大人嫡系的情况下,庞青云保持"君子不党"的作风,没有投靠任何朝廷大臣。自始至终,真正非杀庞青云不可的只有姜大人,他的目的是为了跟比自己排名高的陈大人斗。陈对庞一直是极力拉拢扶持的,总帮他说好话,可能真的把他当自己人。本来太后和狄大人在这场斗争中保持中立,但庞青云的不智行为使得这两人改变了中立立场,默认了姜大人组织对庞青云的刺杀。
 
如果没有高层的政治斗争,庞根本不必死。如果庞在政治斗争中正确应对哪怕一次,他也不必死。单纯从自身利益考虑,他不应该为民请命要求免税,不应该面对拉拢不为所动,更不应该杀赵二虎自断臂膀。
 
国家,朝廷,兄弟。庞青云像所有我们期待的好官那样把国家放在了首位,朝廷次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好兄弟。而贪官污吏是永远都把兄弟放在首位,国家放在最后的。可是旁青云获得了什么下场呢?
 
如果你要打击一个大人物,一个好办法是打击他的手下。姜对陈如此,对庞也是如此。庞想"不党",但谁相信?清朝官场藏污纳垢,根本不配出现庞青云这样的人物。
 
本文全部台词从这篇文章(http://www.mtime.com/my/953729/blog/897659/)复制粘贴,在此致谢。

 3 ) 《投名状》:还是剧作有问题

    看完《投名状》,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片子每一场戏都拍得很好,可是连起来情感说服力却不强?为什么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还是剧作有问题。

    简单地概括,《投名状》是一个关于兄弟之间情谊和背叛的故事,它着眼于男性之间超越性的爱以及现实诱惑导致的最终背叛。这类故事已经有一些现成且杰出的例子可作参照,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美国往事》。与那些成功的例子相比,可以看出《投名状》在剧作上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铺垫不够厚实。从导演意图来讲,这部影片最能打动观众且让观众心碎的,显然是男性之间超越性的爱。可是,在前半部分这种兄弟情谊的产生和积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表现,所以最后当背叛发生的时候,情感的爆发并没有如预期地形成。让我们看看别的影片,《美国往事》里面,Noodles和Max一起浪迹街头、一起玩妓女、一起被打得遍体鳞伤、一起混成黑帮老大,他们的情谊是这样形成的。《英雄本色》里面,小马哥和子豪在困境中互相帮助、互相依赖,他们的情谊是这样形成的。《喋血双雄》里面,一个杀手和一个警察因为互相欣赏超越了身份的障碍而互相合作,他们的情谊是这样产生的。在《投名状》里面,大量的时间都留给了战争场面,三兄弟虽然出生入死共赴战场,但是始终缺乏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他们的关系无法超越一般同僚、战友之间的关系。老三午阳为了维护兄弟情谊做出爆发性的行动时,似乎只是为了那一个空洞的象征符号“投名状”。这是缺乏说服力的。

    其次,逻辑的问题。苏州城内,太平军的首领是一个赤着脚在图书馆里面走来走去且充满性别中性气质的人。这样一个文艺青年气质的人能够当农民军的将领,是很可疑的。这个人为了保全城中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以自杀为代价把城让给了二虎。我看不出来他有自杀的必要。如果在他心中战争胜利为更高的价值,那么他就不应该让城。如果他认为保护生命为更高的价值,那么他就不应该以投降为耻,并且不太可能等到二虎去刺杀他时才让城。此处逻辑上的问题,影片并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另一个问题是,庞清云手下的军队攻城之前还喊着“抢钱、抢粮、抢地盘”(据说原版是“抢钱、抢粮、抢娘儿们”),攻城之后突然就要把奸淫民女的士兵斩首,这种土匪作风到军纪严明的转变没有任何铺垫,让人觉得很突然,并且感到庞清云这个人物喜怒无常。

    第三,视点的问题。《投名状》从头到尾贯穿着午阳的画外音。按说午阳是故事的讲述者,整个故事应该大致以午阳的第一人称视点展开。可是故事中大量的场景是午阳不在场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点的杂陈,不足以让观众认同午阳这个人物,使得画外音成为多余。比较起来,《美国往事》就比较严格地保持了Noodles的第一人称视点,并且把Noodles的主观视点作为一种叙事策略,遮蔽了兄弟情谊中的不和谐因素,使得最终的背叛更具爆发力(参见戴锦华:《<美国往事>:美国梦的正反面》)。假如《投名状》还能修改的话,我建议参考《美国往事》使用第一人称视点,这样叙事难度增加,更有挑战性,但也许效果更好。

    第四,认同的问题。前面说了,画外音不足以让观众认同午阳这个角色。遗憾的是,戏份最多的庞清云这个角色也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同。问题在于他的表现缺乏一个清晰的逻辑,一会儿坚持处决奸淫民女的士兵、号称不愿意让穷人受欺负,一会儿又强调“兵不厌诈”、以战争胜利为最高价值。他的思想缺乏统一性,也就无法让观众看清他思想的发展脉络。我们说一个人物能让观众获得认同,并不一定需要是个好人,但需要让观众感受到他的变化。如果他是个坏人,那么观众应该能看到他是怎样被迫作恶,心灵有怎样的挣扎,观众才能产生移情作用。从头坏到尾、没有变化,或者看不清变化的人物是不适合做主要人物的。

    最后,对白的问题。虽然《投名状》不像《英雄》、《夜宴》充满让观众笑场的对白,但还是有一些地方能看出使用了过度书面的语言或者过度现代化的语言。特别是要为守城“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很像政治宣传的语言,还是应该避免的。

    拆开来看每一场戏,雄浑的战争场面非常成功,纪实感的影像也别有一种效果,该壮观的壮观、该煽情的煽情,都很好。京剧舞台和战场的平行蒙太奇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如果再精心修改一下剧本,陈导可能拍出中国古装版的《美国往事》,可惜出了种种问题。不过,相比近年其他某些古装大片而言,这部影片还是显示出了可喜的进步的。

 4 ) 全世界都是你的配角。

昨天以前,我从未爱过你,一点也不。
昨天以后,我的世界里,有你。
《投名状》只是简单的讲了故事,
不简单的是,故事里的人。
我们生就是庞青云或者赵二虎或者姜午阳或者其他戏里面的每一类人。
我们不能因为谁活的好,谁的模样好,谁的结局好,而变成谁。
从电影一开始,庞青云就踉跄的宣布,他是一个做大事的小人。
一千六百个兄弟倒下的时候他装死,隐忍后仍和纳了投名状的兄弟的爱人继续偷情,撺掇简单的无害的土匪们在受欺凌后投军复仇,濒临绝迹时与不共戴天的魁字军联手,夺到权利时仍然不理解投名状的真正含义。
他活生生的坏,活生生的小人,活生生的野心大,活生生的禽兽不如。他为了一言九鼎杀了兄弟的小兄弟时说不能欺负穷人;他为了不分粮食继续向权利中心靠近而杀了兄弟的兄弟们时说兵不厌诈;他似乎是爱了但仍然要实现欲望与野心时说如果我活着回来,娶你;他抛弃一次义气时都说以后,你会明白我是对的;他只要胜利不要兄弟时说记住,军队里只有一个是头儿;他说跪就跪不择手段时说攻下南京,我们一人一半;他终于知道自己不能再活着时说快,头名状!……他说的每一句以及他掉下的未掉下的每一滴眼泪,都让我觉得,我该恨他。恨他还有情却真无情。只有在第一场战争中,他受伤后被二虎午阳拼命保护做好必死的准备时,我才似乎看到了他唯一一点一闪而过的简单。他千算万计,忘了自己也不过是炮灰而已。
被打败了依然笑着说“你这么能打,跟我,我带你见大哥!”的简单的帅气的要命的姜午阳,是我最喜欢的。想必导演也喜欢,所以一直让他活着,让他看到该看到的,做该做的。
看这片子,我一直哭,每次哭,都因为午阳,我为他哭,也似乎为自己哭。
他从头就是一个孩子,一直都是。看到在二虎被射死的尸体时,他爬向前,又退回;再向前爬两下,又向后退无数。这是什么样的行为,哀恸,绝望。据我所知,只有狗在看到同类的尸体时,才会有这样的行为动作,任何生物以及动物,都不会。他不会扑向二虎,失声痛哭,抱住僵硬的躯体信誓旦旦的喊出报仇宣言。如果是那样,那么他便不再是他。他就这么简单的告诉我,他没有变。于是,他在纳投名状后听从大哥的命令咬牙流泪的射杀了那么多曾经的兄弟,在二虎险些军变时他站出来誓死保护二虎,在以为是偷到的感情破坏了兄弟义气时杀了二嫂的种种种种,我都不怪他。如果是我,我也该这样。所以他活着,活着待到一切完结。
接下来,我要说,我错了,大错特错,错到自己梦里咬牙切齿。
当初应该爱你,刘德华。
不是爱赵二虎,爱的是刘德华。
在你的面前,全世界都成了配角。
赵二虎告诉我,只有他身上有一种东西,叫义气。
刘德华告诉我,只要不放弃,我们就不该怕老去。
电影里的你虽然有很大的责任,很多的烦恼,但不能否认,你是最幸福的一个。
直到最后,安心上路后,你依然不知道你的爱人的背叛,也不知道自己死于自己的兄弟。就这么不后悔,不遗憾,不离不弃的了了自己纳下的投名状。
你连一个转身,一个眼神,一个笑,一句话所有的一个一个,都不放过。每一个的一个,都是二虎做出来的,和你无关。你演足了别人,根本没显摆自己。这就够了,我甚至挑剔的不服气的坐稳了看后半段里面那个我不曾爱过的你时,我都不得不爱上你。
如果世界上的爱情都丢了,我们仍然相信它存在。
如果世界上的友情都丢了,我们仍然相信它的存在。
只是,义薄云天,四个字,我们忘了。或者我们从来不曾拥有。
匪变成兵,所谓的坏人变成好人,孩子变成大人。
可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成功”,什么是“财富”,什么是“幸福”呢?
我从这戏里,分明品出了不甘心的扭曲。
该势利、该虚伪、该算计、该狠毒……
都该,该了之后,才能得到活下去的权利。
可我和很多的我,在不该该、不想该、不得不该的一点点恶化中,还妄图握紧自己。
我们要么成为坚持自己的那群,被乱箭射死;要么成为丢了自己的那群,把自己杀死。
我们渐渐不再是我们,而成为了你和我。
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
下辈子,我要当男人,我要有兄弟。死,得其所。

这片子,一遍只能看个大概,我要继续看下去,看到下档。

 5 ) 《投名状》:不是《刺马》,同样精彩!

如果不算上还未上映的《集结号》,那《投名状》绝对可以算是我看过的最为精彩的华语大片。在我看来,陈可辛的这部古装大戏,已经无愧于等待这部影片多月的影迷,相信他的这份答卷能让大多数人感到满意。

战争:比《墨攻》更为精彩

当初《墨攻》上映后,我曾为华语影片中终于出现像样的冷兵器战争大场面而欣喜。然而看了《投名状》后,便觉得《墨攻》的战争场面略显小气。

《投名状》的战争场面的精彩之处便是对于近镜头的捕捉。

影片中的第一场大战,也是刻画得最为惨烈的舒城之战无疑是影片中R级镜头最多的一个桥段。在这场大战中,断手断腿、人粉碎的镜头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那刀刀入骨的镜头几乎贯穿了这个大战。但如果仅仅是这些R级镜头的大量堆砌,还尚不能成就一场惨烈的冷兵器大战。陈可辛在这个桥段中用了大量的摇晃镜头,而且几人拼杀的镜头占据了这个战争戏的大多部,这使得观众立刻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惨烈和血腥的效果也呈几何级爆发。而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将战争具体到个人,而不是平常我们印象中仅仅是两个方阵的拼杀。如果不考虑到导演的目的,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那场金银大战便是因为没有具体到个人,才使得这个战争场面精彩有余,但惨烈不足。这种具体到个人的战争刻画手法虽然没有一堆数码人的冲杀来得壮观,但无疑却是更加真实的。这种拍摄手法在好莱坞的冷兵器大战中已经是比较常见,但在我们华语影片中还是比较少见。同时,也正是这种方法,使得舒城之战中那些为数不多的大场面立刻变得壮观无比。陈可辛以近镜头为主,同时辅以一些远镜头,使得这个战争看起来张弛有度,观众并不会双方的拼杀而分辨不清“敌我”,相反,影片中清军和太平军的交替进攻非常“有秩序”,甚至影片中双方采用的战术也看得非常清晰。因此,陈可辛已经突破了“大场面必须要大量人(或数码人)来堆砌”这样一个看似绝对的思维。

舒城之战,到目前为止,绝对可以算是华语影片中冷兵器战争之最!

剧情:比《刺马》更冲突

从现在来看《刺马》,《刺马》更像一个江湖恩怨影片。在《刺马》中,张彻对于打太平军着墨不多,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了马新贻等三人之见的恩怨情仇之上。同时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在武斗桥段上,这使得某种意义上,《刺马》还是属于功夫片的范畴之列。《刺马》的成功并不是其剧情,而是张彻对仪式感的出色营造以及狄龙、姜大卫等人出色的表演之上。

《投名状》的故事改编自《刺马》,却比《刺马》更具有史诗性。陈可辛已经明确表示了这不是一部功夫片,因此除了惨烈的战争场面之外,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则是这部影片的重点。除了从《刺马》中保留下来的“叔嫂成奸”之外,还加入了官场冲突的剧情,这使得影片从原来《刺马》的单一剧情发展成了《投名状》的双线发展。两条线的交叉冲突,最终也使得庞青云这个角色比马新贻更为复杂,他在影片中不再是《刺马》中那个“单纯”的出卖兄弟的家伙,而是成了自己野心以及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此,庞青云的死比马新贻的死更具悲剧性。同时、二虎的死也比《刺马》中黄纵的死更为复杂,《刺马》中黄纵的死更倾向于兄弟的出卖,而《投名状》中的庞青云更像是一个被人利用的刀子,所以二虎依然是个政治牺牲品。

官场这条线的加入,从本质上改变了“刺马”这个故事。“刺马”的悲剧的源头在《投名状》中被放大,这种基于大历史背景下的“刺庞”悲剧无疑比“刺马”更为引人深思。

演员:比《霍元甲》更会演戏

从《霍元甲》开始,李连杰已经逐渐有了转型的趋势。如果说在《霍元甲》李连杰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忘却自己“武生”的身份的话,那么在《投名状》中,李连杰已经完全将自己摆在了演员的位置,可以说这是李连杰从影这么多年以来,这次是最像演员的一次。

在影片中你感觉不到他会比刘德华、金城武这些非“武生”有着更为矫健的身手,李连杰在这部影片中最出色的也并非他的功夫(事实上他也没展现功夫),而是他的表演。

影片中的庞青云,有能力、有野心、同样也有义气。正是这种复杂的性格,才使得庞青云比马新贻更为立体。而这种复杂的性格同样也要过硬的演技来驾驭,很高兴的是李连杰没有让人失望,影片中多次给了李连杰眼神的特写,从最初的落魄到了最后的冷酷,我们都能从李连杰的眼神中读到庞青云这个角色此刻的内心以及此时他性格倾向。可以说,李连杰演活了庞青云。

影片中有场酒桌独白的戏,这段这部影片最为煽情的桥段便是在刘德华和李连杰的“配合”之下完成的,但和刘德华可以用不少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角色的悲惨不同,李连杰是始终坐着,但李连杰此时便是用独白和表情完成了自己的表演,加上这个桥段出色的蒙太奇,使得整段戏看下来都煽情无比。

当然,除了李连杰之外,刘德华也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只是刘德华的气质欠缺一种天生的草莽之气,使他的二虎不如陈观泰的黄纵来得“单纯”。但刘德华的演技在影片中依然无法挑剔,酒桌上的看戏时的突然流泪的镜头让人叹服。

而金城武则是三人中亮点最少的一个,虽然本片是以他的旁白来发展剧情,但他在影片中除了最后“刺庞”的戏之外,大多数时候仅仅是李连杰和刘德华的陪衬。至于徐静蕾,在影片中几乎连花瓶都算不上,因为她大部分时间并不算漂亮。对于这样一部以男人为主的影片,感觉陈可辛在控制徐静蕾的戏份,不至于影片过多的沉浸于三角恋的纠葛中。

另外不得不提影片中陈公等三位大臣的扮演者魏宗万、奎荣、顾宝明,这三个老戏骨的表演可谓是影片中的绝对亮点。

结语

《投名状》源自《刺马》,却不是《刺马》,但难免会被人拿《刺马》比较。《刺马》是座高峰,但并非不可逾越,或者是并非无法缔造一座与《刺马》同样的高峰。《投名状》至少已经接近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投名状》仍然是一部翻拍片,“翻拍”到这种程度,已经是种成功。

可以看出,《投名状》的上映还是做了不少妥协,在第一版的预告片中,有三人杀人纳投名状的情节,但在影片中却看不到,这估计主要还是电审方面的意思。“投名状”大家比较熟悉是因为水浒,而影片中的结拜也是一百零八人,这绝不是一种偶然。这个改动不但使得影片中的土匪和梁山泊的好汉看起来不像是“黑社会”性质,同时也使“投名状”失去了原本的意思,这使得影片的片名失色不少。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便是在三人从军后攻打舒城的前一个晚上,在之前的预告片中喊的是“抢钱!抢粮!抢娘么!”,匪气十足,但到了最后一款预告片就只剩是“抢钱!抢粮!”,到了影片中就变成了“是“抢钱!抢粮!抢地盘!”。这个改动虽然无伤大雅,但毕竟比最先少了味道。

当然,瑕不掩瑜,《投名状》无论从镜头、剪辑、音乐等方面来看都依然是部出色的影片,只是没有这些妥协,可能会更有味道一些。

《投名状》:不是《刺马》,同样精彩!

 6 ) 《投名状》中的花边爱情

拍〈甜蜜蜜〉的陈可辛,拍了〈投名状〉。如果有什么共通之处的话,那便是真实。前者是小人物生存的真实,后者是硝烟战火中人性的真实。
 
李连杰饰的大哥庞青云,是一个被欲望驱动的人。他既然可以在片头1600名兄弟都壮烈死去的战场上装死人苟且活下来,他便早将与这些兄弟的情义践在了脚下。在废弃小屋中,对着徐静蕾痛哭:我那1600名兄弟啊!哭的也不过是自己的失败,东山再起的艰难,而不是别人的性命。所以,不要奇怪当他的结拜二弟正在苏州城中赴死刺杀,而他可以在苏州城外的战壕中与徐静蕾旧情复炽。他的眼泪痛苦说教多半是用于出买人心,而少半是为了自己。他诱杀二虎杀得着实卑鄙,骗人骗到死。他对酒祭奠,如果说其中有真情,那也是因为他知道他杀的是一个到死都在念着他的兄弟。很久没有看李连杰的片子了,这样的角色,是对他以往武打角色为主的一个突破。
 
刘德华演的二虎,草莽义气。劫了心爱的女人去做匪,便是惊心动魄不计后果的举动。只是他命不好,用身家性命换来的女人,并没有多爱他;而纳投命状结来的兄弟,送他上了黄泉路。大抵不过是遇人不淑,英雄错遇奸雄的评价。至死,亦是不明不白。不知道女人的背叛,不知道大哥的杀戮。不过草莽英雄的扮相,于刘德华倒是加分。
 
金城武的午阳,是伏着复仇的压轴线索来的。他简单阳光透明,但底子里还是匪气的底子。若非如此,他下不了手杀了他的嫂子,也下不了手杀了他一直信赖的大哥。“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片子最后,他仿佛化身复仇的投名状。
 
陈可辛的好处,在于他没有局限于兄弟三人的恩怨相杀。民间有说,刺马原型马新贻的死与曾国藩相关。马无任何背景,功德皆微,得任两江总督,是当时慈禧削弱湘军的一枚棋子;马被杀后,曾国藩出面料理才收拾得残局,从此慈禧再不敢动湘系。所以,电影中庞中了背后放的炮在先,被午阳刺伤在后,这才大抵符合的原来的故事。也所以,象庞青云这样的谋略,机关算尽,也不过是别人棋盘上顺手的一颗棋子。棋局一变,就被弃了。但是,好就好在彼此都是心甘情愿,没有真心,若有人说庞青云相信朝廷才如此行事,我不信。所以他至死也不必埋怨。他也有过胜算,不过这次是赌输了而已。但庞若早想到此,便知道杀了二虎等于削了自己膀臂,不杀二虎自己也不至于死。不知道他死时心中可会有悔意?所以,人生在世,奉行一些起码的准则,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有时候倒可以平安渡过一些谋略无法算到之险。
 
最后谈谈我最感兴趣的爱情戏。这部戏一出,很多声音说,徐静蕾不过是一个花瓶。也对也不对。对的是陈导对徐静蕾这个角色的定位。花瓶显然是更真实的。就如特洛伊之战的原由未必是美女海伦,刺马案的原因也未必是二虎的妻子。男人要杀人要放火要发动战争,随手拿个女人来做借口,好听而好看,总好过把自己攻城略地加官进爵的用心昭示天下。但是,我觉得徐未必是花瓶。她虽然不是刺马案的原因,却是战争屠杀中女人们的一个缩影。从这个角度来看,便有些好看了。
 
更加好看的是陈可辛给她加的背景:扬州瘦马。瘦马就是古时的妾现时的二奶。彼时扬州盛行二奶养殖业。穷人家的女孩子七八岁被卖去养瘦马的人家,调教琴棋书画,百般淫巧,长大了便被卖去富人家做妾。身价高达一千五百两银子。也有卖不掉的,流落到了烟花巷,繁荣扬名了扬州的娼妓业。而这些女孩子又是瘦弱的,每日以吃不饱的方式养着,以迎合那些富商的另类口味。徐静蕾在片中,是一张略为清瘦的素面,大体相符。
 
徐静蕾的爱情,在她为数不多的台词里,这两句临死前的最贴切。“我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帘子,红的也好看,绿的也好看,我想今年挂红的,明年挂绿的...”于她,二虎未必是不爱的,庞青云又是心头好,如此取决不下。二虎在她十五岁时把她劫回来,做了匪。二虎不知道,她已经变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在养瘦马的人家长大,见的是繁华虚荣,学的是风花雪月,她早与二虎是两种人了。所以,她一直逃跑。但是,她又为什么一直回来呢?想来,二虎再总是一个真心汉子,亦是一个英雄。她跑出去可以碰到什么人呢?伴过英雄的人是不会甘于平凡人的。所以她只能够回来。但是回来又不是她要的生活,所以她继续逃跑。直到她碰到庞青云。徐爱上庞青云是必然的。庞遇到徐的第一晚,就对她说:“可惜他(二虎)不知道你已经变了。”二虎与徐静蕾是小时候的玩伴,又夫妻多年,对于徐的了解却不如初次相逢的庞。而庞青云是将领出身,二虎是穷人兼土匪出身,徐自小学习的那些琴棋书画风月,庞应该更懂得吧。普通女人碰到两人中的任意一个便应该知足的,所以徐更加取决不下,从此在这两个男人之间游离。
 
二虎是爱她的,只是并不会因为她不去打仗。而粗线条的二虎,也竟然没有发现她的私情,还是午阳先发现的。所以,也难怪她会寂寞。庞青云也是爱她的,否则以他的心机计谋不会去碰自己兄弟的老婆,但是他也并不会因为她去杀二虎。所以,与其说徐静蕾的角色是一种花瓶点缀,不如说女人的爱情于男人的战争是一种花瓶点缀。让男人感觉到他还活着(徐和庞青云初遇那晚),让男人感觉到一丝温暖(二虎进苏州城前对徐说的),但是这样的爱情,改变不了任何人,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甚至到最后,被手刃于男人的兄弟情义之下。但是,连午阳都误解了,他甚至不知道杀了徐是不是有用,但是他还是杀了。这就是徐的可悲,连死了都没有改变任何事情,甚至庞青云听到午阳在门外喊:我把嫂子杀了!庞也不过是皱皱眉,连一滴眼泪都没有。
 
所以,徐静蕾以一个花瓶似的角色,微不足道的花边爱情,诠释了女人对于男人在战争中,甚至扩大一点来讲,在名利义之前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讲,这个角色是成功的。

 短评

帝国主义分子戈登哪里去了?

6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怀疑了友情等很多东西,通过庞青云这个角色对中国历史做了点令人刺痛的反思。李连杰跟陈可辛说,他觉得庞不会找三公,他一开始就会直接去找何魁。“李连杰其实更懂得在这种四面楚歌的环境中,如何求生。”陈可辛说,到那时他才明白,人年轻的时候的生活真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李连杰比自己懂庞青云。

8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怎会依仗一个外人”。。。 现实艰难,价值模糊,选择两难,都是困境

12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有了这句老话垫底,所以老二认为只要杀了坏事儿的女人,大哥还他大哥,日子还能踏实过下去。然而大哥却不想做他大哥了,故事是不是很讽刺!

13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雄性的贞洁牌坊

14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最令人尊敬的是导演对历史的真实再现:庞青云入南京之时,路边正用石灰浆抹去太平天国之标语,同时路边百姓纷纷剃发,即此一细节,大陆电影界无人可及。

16分钟前
  • abing
  • 力荐

这样的电影真的只有6.8分吗?可怕…

19分钟前
  • Hunk
  • 力荐

政治是永远的dilemma

2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他天真地以为,只要杀了女人,大哥二哥还能回到过去,其实不过都是天朝的棋子。

24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赵二虎和姜午阳脑子都有问题

29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很好看的片,喜欢这脏兮兮的颜色和赤裸裸的人性。真的要看港版的。

30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作为一个商业片 已经很不错了 忽略那些删减

34分钟前
  • 小肚子✨
  • 推荐

这评分是豆瓣水准?我心中的十大华语佳片之一啊!

37分钟前
  • phatter
  • 力荐

不理解为什么这片只有6.9分,完全是8分的电影啊。

41分钟前
  • 呆鱼
  • 推荐

那个时候大家眼格高,如果知道后面十年电影有多烂的话会更珍惜点。

43分钟前
  • Tangent
  • 推荐

李连杰表演亮眼,其他的太一般了

4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午阳刺杀庞青云的时候脚上穿着的 正是庞青云当年送给他的鞋子。这个细节值三颗星了。

51分钟前
  • 来乐
  • 推荐

改编自1973年张彻版本的刺马,而其事件历史上确有其事,马新贻被刺一案也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5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赵二虎死于忠义 庞青云死于不被懂得 姜午阳死于知道得太多又知道得太少(PS:金城武终于会演戏了)

58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不知道好在哪儿。

1小时前
  • keso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