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气球之旅

剧情片法国2007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宋方  伊波利特·吉拉尔多  

导演:侯孝贤

 剧照

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1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2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3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4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5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6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13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14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15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16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17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18红气球之旅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4

详细剧情

  本片为侯孝贤向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在电影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红气球(Le Ballon Rouge)》的致敬之作,也是他继《咖啡时光》之后拍摄的第二部致敬外语片。  Suzanne(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每日为一出筹备中的改编自中国元曲的木偶剧《求妻煮海人》中角色的声音演出以及其它琐事忙得焦头烂额,加上丈夫Pierre远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写小说,儿子Simon(Simon Iteanu)成了“累赘”,无奈,她请了在巴黎念电影的中国女孩Song(宋芳 Song Fang)照料Simon。与Simon在一起时,Song双手始终不离摄影机,并向好奇她在拍什么的Simon提及《红气球》。  Suzanne的房客Marc(Hippolyte GirardotLouise)仗着是Pierre的朋友,时常做出一些令她愤怒的事,而房租更是借口生活贫困已经好几个月未交。Suzanne有心接在布鲁塞尔的女儿Louise(Louise Margolin)回巴黎念书,决定赶走Marc,却不得Pierre理解。将一切看在眼里的Song没有参与类似琐事,她与Suzanne保持着淡然的朋友关系,多数时间想的只是她的电影:Simon发现一个无人理会的大红气球,拉着它穿越巴黎的大街小巷的过程,被她记录在摄影机里,成了一部电影中的电影。之后,该红气球也似有生命般,始终在Simon出现的地点上空飘来荡去。

 长篇影评

 1 ) 球,你在这等我

“嘿,气球,过来。你来吗?来吧。”

侯导的致敬之作刚开场时,气球躲在地铁站出口的林荫里,听小男孩称呼自己为球。它那时好像明白了,它会是某个小男孩或许用几百块乳脂糖甚至更多的东西也游说不来的……一个球。1956年的《红气球》里,拉摩里斯的小儿子和气球有更亲密的关系,那称谓却一直没改过,就是球。不是红的球。不是红红。不是球球和宝宝。是“球,你在这等我。”是“球,快跑!”
是:你不是我的玩偶,而是你愿意和我在一起而我也同样。



ps:很喜欢宋芳那个女孩子。

 2 ) HHH的新與舊

沒有字幕。
想到侯孝賢拍攝時也并不知道演員在講什麽。這部如此,上一部《咖啡時光》也是。
他甚至會不告訴演員要怎么演,就好像火車上那一段,茱莉葉-畢諾許和從台灣來的人偶大師聊天。朱麗葉將一張自己珍藏多年的明信片送給大師,全部是即興完成。
開拍前,侯孝賢對茱莉葉-畢諾許的唯一要求便是希望她有一頭金色的頭髮。

在這一部里尋找侯孝賢以往電影的影子。
例如開場不久出現的鐵軌和火車,以及茱莉葉-畢諾許家里的那張餐桌……
很好奇侯孝賢為什麽那么癡迷餐桌,幾乎成為他所有電影中的主角。
或許是因為他作品中一貫的家庭題材,而餐桌永遠可以看做是一個家庭的臉。
喜怒哀樂,繁盛衰敗,不都寫在餐桌之上?

然而《紅氣球》中仍然表現出了侯孝賢較之過去相當不同的處理方式——
電影中大量運用透過鏡像或者玻璃取景的方式進行拍攝。
就連茱莉葉-畢諾許在車中與前夫通電話的一段長鏡頭亦是從頭至尾全部隔著車窗完成。
電影最後在博物館的場景更是如此。
借由鏡像與玻璃的反光,我們看到鏡頭下曖昧而模糊的城市街道、路邊的小咖啡廳、匆匆而過的行人的臉……
只因為侯孝賢從來給人的感覺都太“實”了,哪怕是行雲流水的空鏡頭亦會將人的整個感官填滿。
這一回的避實就虛,是否正是侯孝賢眼中的巴黎呢?

電影在戛納上映之後,有記者采訪茱莉葉-畢諾許。到最後她只哈哈一笑,說,整個過程都非常新鮮,令人難忘。而這部電影,如果不成功并沒有關係,如果成功那么也沒有關係。

那么看《紅氣球》,如果有字幕當然沒有關係,而如果沒有字幕,其實也沒有關係吧。

 3 ) 侯孝贤进一步拓展淡化叙事的实验风格

台湾导演侯孝贤迄今为止拍摄过两部非母语影片,不约而同都出自所谓“致敬”的名义,但事实上却与致敬对象的关系不大,看过《咖啡时光》的观众就很清楚,完全迥异于小津安二郎的作品。这部《红气球之旅》如出一辙,表面上看是致敬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红气球》,但无论影片主题还是其核心象征意义,已完全脱离原作的约束。侯孝贤尝试用自己的拍摄方式去完成这部奥赛博物馆的命题作文,并自然融入华人文化以及东方人的观察眼光。

进入到千禧年之后,侯孝贤的作品逐步淡化叙事,着墨于人物状态与环境氛围。从《千禧曼波》开始涉足这种氛围营造,到《最好的时光》三段式的反复实验阶段,而《咖啡时光》和《红气球之旅》则意外地获得在异国拍摄的机会,领略不同文化与环境的气息,从而进一步拓展这种淡化叙事的实验风格。

这部《红气球之旅》和《咖啡时光》一样没有一个鲜明的叙事核心,如果说《咖啡时光》里一开头透露出女儿未婚怀孕这个“情节”,延续到最后她向家人摊牌的结局,尚且能让人看到传统叙事电影的依稀轮廓,那么这部《红气球之旅》完全是琐碎的生活流片段,观众无法预测和期待会出现所谓的戏剧高潮。一个脾气变幻无常的单身母亲,一个孤独敏感的小男孩,一个来自北京的留学生兼职保姆,三个人的生活轨迹意外地产生交集。影片具有虚构与记录的复合意味,片中的女留学生本身也是在法国念书,而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自己一直对传统中国文化感兴趣。

侯孝贤再次施展其长镜头的魅力,极致地还原出法国人生活的每个细节,通过精准的摄影机位和角度去捕捉生活的节奏和诗意,特别是大量隔着玻璃和镜面反射的画面,朦胧的光线和模糊的人像刻画出角色间彼此疏远而孤独的心态。而同样精彩的要数室内空间的调度,剧中不少场景发生在女主角的复式小公寓里,从餐桌到厨房,再到客厅和阁楼。缓慢移动的镜头记录着人物在狭小空间里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加上全程即兴的台词对白,流露出栩栩如生的日常烟火味。

接近末尾盲人调音师登场的一幕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一面是调音师在校准琴键音色,另一面是女主角在门外和邻居吵架,之后进入公寓怒气未消地跟女儿通电话,儿子坐在电视机前打游戏,留学生保姆则在一旁静观其变,整个画面就像孤独的行星彼此在轨道上行走,却没有互相打扰,钢琴发出的单调乐音甚至成为了背景音乐,不经意地捕捉到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质感。

据说侯孝贤十分喜欢法国导演的《红气球》,他认为原作足以代表那个年代的法国,于是将红气球和男孩的情节延续到他这部作品里。然而,在影片里神出鬼没的红气球有点让人摸不透其真实用意,有点突兀感。其象征意义似乎跟原作有所出入,它更像是用中国传统思维对西方人的观察和迷思。这种剧本中嵌入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布袋木偶戏大师、从北京来到巴黎的留学生,以及同样迷恋中国文化的女主角。这些打破东西方文化壁垒的人物设计也许在暗指全球化的思维意识在法国的畅行无阻,但这个似有若无的话题跟影片的生活流气质又完全搭不上,令观感有所打折。

 4 ) 中国人眼中的法国人

看之前甚至没注意导演是谁,只是冲着比诺什就看了,不过看了10分钟以后我就断定这一定是一部中国人导演的电影。中西差异,尤其是中法差异在片中表现的太明显了,逗得我动不动就想笑,片中的宋芳总是一袭黑装,平和沉稳,在狭小的空间内小心翼翼的闪转腾挪,而可爱的法兰西人民出出进进,吵吵闹闹,简直像是在她身边扑腾扑腾的一群鸽子。

别的寓意(如果有的话)我没有看出来,也不知道之前那部红气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里,红气球就像是一个来自中国的观察者(红色,不管怎么说,也还是代表着中国的颜色)。以自己的视觉来观察着法国人的言行,以人为镜,以异国人为镜而已。正如电影没法代替旅行一样,旅行也一样无法代替电影。能够这样深入的观察一个法国家庭的机会是不多见的。老婆去巴黎的时候,便惊叹于那边一个已经彻底法国化了的中国女孩的随性。在顶层冰冷的阁楼里,小小的空间、杂乱充斥着各种物品。而那个女孩的样子就好象拥有着全世界。自由飘逸、浪漫不羁,我们其实并不容易理解这些精神如果民族化、全民化,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艾米莉》之类也没法回答我们,但是本片可以,而且回答的很好。

 5 ) 成功的《红气球的旅行》

  巴黎甚至法国经常是大型室外拍摄所钟爱的地方,现在正在北美进行的《光之城》的浪漫之旅就能很好说明这一点。远处的埃菲尔铁塔若隐若现,高耸挺拔的凯旋门,再加上蒙玛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前的连绵不断的草坪:无论这座城市是多么的纯真亲切,但巴黎总是以历史遗迹,里程碑式的建筑和开阔的视野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影片想借此给观众一种集中的亲切感.。
  除了在奥塞美术馆中寂寞美丽的结局,也就是影片的点睛之笔之外。侯孝贤出色的影片《红气球之旅]》则远离了这些老套的事物,使一部关于巴黎生活的影片并没有过多关注巴黎这座城市本身。也许根据或者是由于太熟悉艾伯特•拉摩里斯的儿童经典剧《红气球》,侯孝贤把焦点从孩子和红气球转移到了孩子,他疲惫的母亲,以及他的新的中国保姆,一个持有学生签证的年轻电影制作者身上。
  保姆(宋芳成功地饰演),以其出奇的专注程度,开始制作一部学生影片,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她居住的巴黎市区上空飘着的红气球,并与她的室友西蒙一起担任影片中的演员。当她解释如何使气球精确按她的计划运动时,宋简单地谈到无经验电影以及当代低成本电影制作的没落,也是侯孝贤通过自己电影来表达幕后的各种各样的观点。西蒙的父亲,一个自愿在蒙特利尔漂泊的作家,只有通过电话与他交流,但是父亲的存在,对于西蒙母亲与他父亲的朋友,还有现在的租客马克的交往都是一个恰当的讽刺。
  比诺什是一个梦,就像电影中的城市一样,而侯孝贤则抹去她原有的象征意义,乱糟糟的黑头发被染成糟糕的金发色,通常作为影片的重心的她在《红气球的旅行》中被彻底颠覆,她的妩媚变成不可理喻的神经质。即使这种失位的表现,比诺什还是在约会中奉献出她最好的演技,一个立即彻底自发自省且具有思想的病人。
  这一年中到处充斥着法国电影,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今年最成功的法国片竟然是在中国出生,在台湾受教育的侯孝贤拍出来的。就像王家卫第一次专心投入到外语影片[我的蓝莓之夜]的制作中,侯孝贤继续思考如何将他所擅长的中国式寂寞,孤单,做作的爱情呈现给外国观众,影片仍然着重于城市生活和旅行的两极分化的影响,这种强有力的力量在2005年大师级作品[咖啡时光]也有强烈的体现。但是王家卫的尝试引诱出导演们难以避免的差错,而《红气球的旅行》,不管是在美学表现上还是在技术体现上却折射出侯孝贤令人惊讶的力量,。就像侯孝贤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红气球的旅行》仿佛就是他以前所有作品的集中爆发。
  加上摄影师李屏宾大师级的摄影水平,侯孝贤几乎可以不用台词就能够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来历,而且能在既定的环境中体现片中所有的剧情。狭小拥挤的公寓,阴暗的木偶剧院,狭窄的巴黎街道,以上的一切为侯孝贤的演员们制造出恰当的气氛。而那令人注目,灿烂的长镜头,好像正在把美感渐渐表现出来,但是只有伴着 Chu Shih Yi设计轻柔的背景音乐,画面才能悄无声息地将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毫不费力地解开。当苏珊与马克在楼下激烈争吵时,当宋与西门准备中午的点心时,当一位盲人调音师在修理钢琴时,侯孝贤的镜头在公寓中漫步徘徊。所有人物的声音和动作杂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并达到高潮,然后温柔地下降,我想今年您在其他电影中是看不到这样令人狂喜的东西了。

 6 ) 這真的不是電影。以及,一點點私人回憶。

是個不常去電影院的人。也基本適應在有些空落的放映厛裏面觀影。這次卻意外很多人,有點座無虛席的意思。3H的魅力可見一斑。老爺爺老奶奶互相打招呼。電影院本是很家常的會面場所。

紅氣球飄起來的時候嚙嚙在我耳邊悄問,會不會一整場戯都是氣球在飄的長鏡頭?抑或巴黎風光?你知道侯孝賢有多悶。我白她一眼。不答。

漸入佳境。那些熟悉的細節,令觀衆席不時爆出笑聲。巴黎人在看他們尋常人生投影在大銀幕上。Binoche只是鄰居般的平凡人物。旋轉的沒有電梯的逼仄小樓。廚房。Mezzanine。咖啡室。屋頂。地鐵(6號綫?!)。公園(盧森堡?!)。奥赛博物馆。如果不是背景不時點綴些清淡的鋼琴,註釋並提醒這是電影,就以爲只是不小心被鏡頭捕捉到的碎片。也許是電影學院的學生作業。當然,如此乾淨鎮定的鏡頭,初出茅廬的學生是無法企及的。

有留學經歷的人,都會有些零碎的打工體驗。但不是每個人都那麽幸運,能遇上Binoche這樣的好主人。我喜歡聼她講話。她真的是一流的好演員。法國人有些全民統一的表情手勢,其中一些,是在漸漸被影響被同化的自己身上也找得到的。很細微的部分,卻突然讓我着迷。

宋方沒有在“演”。因爲她本色如此。安靜。淡定。低調。音色柔軟。笑容陽光。喜歡傾聽。習慣拍攝。算一算,認識她差不多十年。在自己最迷戀搖滾樂的時候。那時她是“未知音樂”的DJ小麥。在她的節目中,第一次聽到Jeff Buckley。見面不多。總是在唱片店裏面遇到,簡單交談。她不太記得我的名字,於是我的代號變成“那個一提Kurt Cobain就會失控的女孩”。後來她去了法國再後來又在北京電影學院念導演。去年我回國過年,于扔石頭老師家重聚。又介紹她認識RHP。她手裏一直握著小小一只相機,很愛抓拍。也還是不多話,微笑著聼在座的高談闊論,純淨直接的眼神。

我不知道自己靈魂出殼。只聽到嚙嚙在低聲讚宋方法文好標準,沒口音。後排的小孩子根本無法投入,悉悉索索地亂動,不時將小腦袋探過來無聲騷擾,晶亮的眸子注視我。最後被他老爸拎出去。

喜歡Simon。嚙嚙說他從側面看上去,很有點小Richard Ashcroft的模子,長大了一定大帥。小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語言體系。不習慣的話真是跟不上。聼得懂就會覺得很趣緻。最後在博物館那段,有小朋友發表很大人的見解,大夥都被逗樂。

30號上映。我因爲考試的關係,沒來得及第一時間去看。後來便通過RHP轉收到久無音訊的秘密客的短箋,說在《紅氣球》裏面看到宋方,很激動,問可否重新和她聯係上。我知道他來了法國,在南部學電影。哦,原來大家都曾在這裡。只是不曾相遇。

附:侯孝賢在電影資料舘的講話http://www.youtube.com/watch?v=zjmW8ZT1OKU,前面兩分多鐘主持人簡單介紹了3H的豐功偉績(我沒有誇張,真的是海炫了一番!),然後是3H發言。

 短评

从咖啡时光一脉相承而来的生活意识流,诸如异国情调、母子情、红气球之类元素一如片中的木偶,作为道具符号,其身后那根线,才是牵扯着俗世红尘的密钥,纷扰庸碌,尽在其中。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电影是戏剧化的艺术,那到侯孝贤这里可以休矣。

7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晕,这部也太好了吧,怎么可以拍的那么自然生动的。本来以为红气球是个城市漫游者的视角,是个漂浮的城市向导,但是没想到在这基础上居然串联起剧情,把这份灵动诗意编织进了生活的暗涌之中,而且那些游荡的镜头都是咋拍的,也太自由舒畅了吧。片尾,红气球飞走了,曼妙的生活仍然继续。太好看了太好看了,我真的要当场表演一个猛男落泪。

11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力荐

关乎成长的一则生活化寓言,很散很淡,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各有各的味道。

14分钟前
  • 麦兜
  • 还行

与其说电影不如说是配乐相册,需要情绪渗入去共鸣人物的家常。每一帧画面里都有红色球状物所以算是致敬了是嘛(这么文艺的东西非要说这么草根我也没办法)

16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6/10。侯孝贤通过空间并置呈现人物关系,打电话借厨房那段宋芳一直关注着马克,而后苏珊娜回家抱怨厨房乱,宋芳仍处于静默的观察者(背对镜头/身影虚化),借助楼梯取景(家教下楼/工人搬钢琴上楼)同样加深空间透视感。红气球像一个游历巴黎、打量西方世界的眼光,从小男孩甜言蜜语中跑走又在美术馆碰面。

1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这部致敬的作品没有原来的《红气球》的心酸感,侯孝贤能抓住任何生活化的东西,平淡中显真切。比诺什真的是一只妖怪,演什么就是什么。

23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侯孝贤首部非亚洲片,应法国奥赛美术馆之邀拍摄,纪念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的经典短片[红气球]。不过,私以为红气球的间或植入还是有点突兀,影片主要魅力依然在于侯导对生活细节的感知,以及对日常情感的把捉。一个单身母亲,一位从北京到巴黎学习电影的兼职保姆,一个孤独的小男孩,还有一间拥挤饱满的公寓。这一回,侯孝贤经常将摄影机对准窗玻璃,透射、反射与折射出的光像暧昧地交融在一起,一如过往的回忆与当下的现实一道氤氲生长。对“让绿衣人控制气球再后期处理掉”的拍法讨论很贴合时代。比诺什时而游离,时而焦躁,时而活跃,时而悲切,声嘶力竭动情之至的木偶戏配音很有感觉。几个翻译段落是跨文化研究的绝佳素材。非常有生活味道的场景还包括比诺什与帮忙搬运钢琴上楼的师傅间的对话,以及盲人钢琴调音师的出场。(8.0/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冬冬的假期》的法国版本。人物的创作焦虑稀释为固定机位的日常话语。红色的气球超越或主体般地出现在法国的城市空间之中,只要镜头稍微向上移动就会出现。它的存在并不是某种逃逸,相反,统合了两种法国:作为日常时空的法国以及作为文化符号,被舞台幽灵占据的法国。而侯孝贤抓住了卢梭以来的文化现象———对于“中国戏剧”的迷恋和改编令元朝的木偶剧以法语出现在这个欧洲的异乡。宋方将自己的名称化简为“宋”,来自北京(然而这些都与演员本人的真实情况对应),是欧洲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东方形象,但她手中的DV则意味着对观看权力的抵抗,令空间成为一种影像,停留在50年代作为外国人对法国刻板印象的《红气球》。而无论是中国元剧的法国改编还是影片作为对《红气球》本身的致敬,它们的“失败”本身意味着一种误读的合法性。

2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侯先生,咱以后不做命題作文了好麼?但,可以做雞蛋餅。。

33分钟前
  • 美丽新世界
  • 还行

美好得忘记方向的电影....

38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列车这个意象在侯孝贤电影里屡见不鲜,列车驶来往去,似乎永恒的城市也变成不确定的一站,发生在短暂停靠的时间罅隙里的故事,就更有惜别离的意味;卅年多来侯孝贤一以贯之的对生命总怀有逝去的惆怅和挽留的徒劳,但日子一天天过,鸡毛蒜皮最终都变成耐人寻味的活着的痕迹 / 红色气球如同这样的生活里一个斑斓的肥皂泡,初见给人惊喜,无常令人伤怀 / 字幕前的片尾曲十分惊喜了。

42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侯的私人影像笔记,碎片堆叠,宛若私人日记,一秒放大至一分,不谈情节,只耽情绪。

46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 貌似在致敬的东西很多啊,尤其喜欢那个木偶剧。红气球cg?不过觉得像是纪录片诶。。。故事性略略太淡了点。。

48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其实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部片子充斥的一种女性化的温情,一种从看似漫无目的的城市游走揭示了生活本质的过程。红气球在空中飘飘忽忽地游荡,有时如影相随,短暂交集过后又不知去向。就如同梦想总是无限靠近我们,却又始终触不到它温暖光亮的面目。 可是请你再次看见的时候,别让它飘走。   

5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看侯老师如何还原生活:一个镜头(场景)里人物不是以一个中心事件(冲突)所聚集起来,而是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动作。

5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实质是一场发现与捕捉之旅。多重空间的交叠,让我们有了更多观察余地,感受若隐若现的情感起伏。巴黎的人深深浸润在城市街影中,在蒸发海水的过程中,生活的美妙被摄影机或我们的眼睛对焦。侯孝贤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漂浮的观看方式,多义模糊又真实。(可能大部分要归功于摄影师吧)

54分钟前
  • Tom
  • 推荐

细节极致,余韵不足。结尾老师讲解那段用意也太浅显了,说教味十足。三星

55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还行

侯孝贤这样不过不失,不温不火,不慌不忙的也有十来年了吧。

58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向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致敬的侯导第二部致敬外语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复杂的问题要解决,红气球就是那生活里的希望、未曾期的明亮,在每个会呼吸的痛里如影相随、挥之不去。孩子们说,它是一半快乐,一半忧伤。生活中再琐碎的复杂,都让我有希冀去抬头望一眼天空,寻一支红气球。

1小时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的确闷很喜欢红气球的白绳子粗粗的麻麻的很有质感

1小时前
  • Pirouett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