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

战争片内地1964

主演:刘尚娴  刘世龙  田方    

导演:武兆堤    

播放地址

 剧照

英雄儿女 剧照 NO.1英雄儿女 剧照 NO.2英雄儿女 剧照 NO.3英雄儿女 剧照 NO.4英雄儿女 剧照 NO.5英雄儿女 剧照 NO.6英雄儿女 剧照 NO.13英雄儿女 剧照 NO.14英雄儿女 剧照 NO.15英雄儿女 剧照 NO.16英雄儿女 剧照 NO.17英雄儿女 剧照 NO.18英雄儿女 剧照 NO.19英雄儿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00:27

详细剧情

抗美援朝时期的某高地,激烈的战争正在进行,刚出院的中方志愿军战士王成一回到部队就要求投入到战斗中去,并拿出父亲王复标鼓励他为国立功的家书给张团长和政委王文清看,王复标是王文清的老战友,他也知道王成是王复标的儿子王成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全团展开向他学习的行动,文艺兵、王成的妹妹王芳强忍悲痛投入到创作中。和王芳的接触中,王文清虽认出她是自己十八年前无奈丢下、后被王复标收养的女儿,却没有和她相认,而是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王芳也在后来的战斗中有英勇表现。

 长篇影评

 1 ) 向我开炮!

虽然这不是电影主要叙说的故事,虽然王成其实也不能算电影的主角。但是小时候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向我开炮!”那时候我们这帮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当战斗英雄,在小土丘上拿着土块互相砸,模仿王成守山头。
现在当再看这部电影,每次看到这里,仍然很感动,为那个时代、为那个时代的人、为英雄精神而感动。

 2 ) 崇高

朝我开炮 以革命的名义 朝我开炮  堵住机枪 以革命的名义 堵住机枪  尿道堵塞 以致命的亲吻 保持畅通  甚至在火中 像邱少云那样 一动不动  甚至在桥下 像董存瑞那样 托起炸药  在那些书里 他们永远活着 脸是石头的  在大门关闭之前 现在是免费参观 水泥也开始变硬  太阳不会回来 花朵永远不会 在春天里生长  英雄的名字 在石头的基座上 被人们抛弃了  那些石头该怎么办 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又能怎么办  却没有一只手 捡起地上的分币 交给警察叔叔

 3 )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盛世如你所愿!

王成的头上还缠着白色绷带,却软缠硬磨让医生放他出了院,还坐上了返回抗美援朝前线战场的汽车。

但团长坚决不同意王成上前线,要求他把伤养好了再说。

在这一场无名高地的攻防战里,中国解放军面对的将是多5倍的敌军,以及必须坚守到下午17:00的艰巨任务。

这必然是一场用生命与鲜血浇灌的惨烈战斗,以及数之不尽的壮烈牺牲。

但王成不愿就这样呆在相对安全的大后方。

他站出来拦住团长,与团长据理力争,用首长说过的话打败首长。

“革命战士要当硬骨头,拖不垮,打不烂,轻伤不下火线。” “你还最不喜欢孬包、脓包、草包、软蛋。” “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不怕上刀山,下火海,活着就要像条龙,不能像条虫啊。”

当4号阵地失去联系时,王成又一次主动站出来。

他孤勇地穿越战场,与战火、硝烟共舞,匍匐前进,成为4号阵地唯一幸存的中国军人。

美国士兵前仆后继地往无名高地上冲,王成唯一能得到的支援就是来自远方的火力部队——炮兵连。

眼看着敌军步步迫近,王成向团长请求炮火支援打得再近一些。

“敌人离我60公尺……再近一点,40公尺,再近5公尺,敌人把我包围了……”

此时,离下午17:00还有20分钟,而敌军已迫在眉睫。

作为坚守4号阵地的最后一人,王成放置好阻拦敌军步伐的各种弹药,在父亲的照片背后写下遗言:“请王政委转阿芳妹,她去年参军到朝鲜,现在咱们军。”

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王成高声呐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王成尽己所能地阻拦敌人,慷慨就义,从容赴死。

在他喊出这句激励数代国人的经典台词时,观众的情绪被推到了最高点,泪目不已。

电影《英雄儿女》里,作为英雄的王成只存活了短短的27分钟,其无畏的抗美援朝精神与英雄事迹却是推动电影故事发展的主要情节。

但在原著《团圆》里,王成只是一笔带过的小人物。

“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1952年,巴金受邀参加“朝鲜战地创作组”赴战场实地采风,在两度采风的基础上,他创作出不少优秀的抗美援朝题材作品。

但巴金始终觉得写得还不够好。

他曾跟妻子吐露心声:“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阅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么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

最终,历时8年的沉淀,巴金将脑海里构思许久的情节付诸笔尖,创作出了小说《团圆》。

这部小说传递了巴金心中对志愿军的爱与激荡的心情,电影里的英雄王成则是巴金在朝鲜遇见的无数中国志愿军的高度概括。

对于现今的大多数国人来说,影片《英雄儿女》的名气远远大于小说原著。

连巴金也在观看完电影后写道:“……故事片《英雄儿女》,改得不错。关于王成一部分加得好……”

这要归功于抗大出身、经历过真实革命战争的武兆堤和毛烽,他们从自身经历推及志愿军战士们的所思所想。

经过两位编导的改编,《英雄儿女》从志愿军自己的角度讲述英雄事迹,并对此加以思考、接受、宣传,也更具有感染力。

在电影里,全团展开向英雄王成学习的行动,而文艺兵、王成烈士的妹妹王芳接到了创作任务。

王文清鼓励她去回忆、歌颂:“你最了解你哥哥,你应该把他写出来、唱出来,让全军都知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

纪念哥哥,歌唱英雄,也是电影后半部分的重要主题之一。

但王芳熬夜赶完的第一稿,王文清并不满意。

他让小刘发表意见,于是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小刘:看到后面,光觉得挺难过,鼓不起劲来。 王芳:我觉得确实写出了我的真实感受。 小刘:反正我觉得,软不拉塌的。 王芳:我是一直流着泪把它写完的。 王文清: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你写他,唱他,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流眼泪吗?

通过王文清的批评,导演点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问题,也是所有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歌颂英雄、赞美英雄到底是为了什么?

2020年,以《金刚川》打头阵的新抗美援朝电影拿下了11.26亿票房。

2021年,抗美援朝题材作品《长津湖》一举拿下57.75亿票房,成为中国内地票房总榜NO.1。

2022年,长津湖续作——《长津湖之水门桥》以40.66亿票房占据中国内地票房总榜第八位。

这批新抗美援朝电影,都在着重表现战争的惨烈,歌颂革命先辈们的壮烈牺牲。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塑造国际战场上的中国军人,这也是当下中国战争电影正在努力的方向。

相较之下,1964年的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则更侧重于宣传、学习英雄事迹,传递出来的是慷慨就义,从容赴死的豪迈。

王芳作为王成的妹妹,她的第一稿带有浓烈的个人感情,怀念起自己的哥哥便忍不住流泪。

更直白地说,第一稿就是王芳的自嗨式写作。

王文清希望王芳能跳出单纯纪念哥哥的私人情感,将王成的牺牲放在对身后中国百姓的爱与守护,对侵略者浓烈的恨。

借由影片里王芳之手,由公木作词,刘炽作曲,张映哲演唱的《英雄赞歌》唱出了英雄牺牲的动机:“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唱出了志愿军战士牺牲的伟大:“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更对牺牲英雄们送上永恒的赞美:“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这一曲优美旋律和激动人心歌词融为一体的《英雄赞歌》,成为献给以王成为代表的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永恒赞歌。

更是传递出无数踏上国际战场的中国志愿军的所思所想,他们舍生忘死,无非是为了山河无恙,烟火寻常。

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4 ) 最可爱的人

又是一首歌看一部电影系列,这是一部1964年的电影,比我爸还要大一截那种,和我更完全是不同一个时代的了。所以在观念上难免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可以理解,但也有些东西也应该是可以跨越很长时间亘古不变的。 首先说说打分吧,一星给歌,几代人的记忆了;两分献给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的今天;还有一星给演员们的努力。说实话有部分演技不敢恭维,但我也能理解,彼时的新中国被外国封锁,不仅优秀的老师和设备进不来,甚至演员连欧美最新的电影都看不了(实事求是,电影一直是欧美的强项,公民凯恩41年就出来了),所以他们无从学习,只能从老大哥和自己之前拍的电影中学习,这样确实会限制演员的发展,所以我能理解他们,而且我也能从一些镜头中看出演员的努力和认真,他们值这一星! 但有些东西绝不能用时代和科技来掩盖,比如这剧情,我是真无语,就看王成在那里扔炸弹,美军端着枪也不开就往他那里跑,跑上去后枪就扔了要去抱住他。。。把敌人描写得太弱智,一点点也不能显示出英雄的伟大,好像他们去朝鲜是高年级欺负不会还手的低年级同学一样,完全忽略了历史的真实,这只会把这场卫国战争的光辉抹掉一些,更对不住那群最可爱的人留在朝鲜战场上的痛苦与血泪。

100周年前夕去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照的

对了,这次还听馆里的讲解员说“向我开炮”是有原型的,而且原型人物并没有死,只是被炮弹震晕昏死在战场上了。纪念馆里还有好多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有些听老师长辈提起过,有些是第一次听说。这次经历很有意义,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英雄。

特级战斗英雄张桃芳,400多发子弹击毙了两百多个敌人!

推荐大家有时间去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一趟!不需要什么小说的加工,去看看真实的他们,去看看那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人谱写了一段怎样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

 5 ) 王成终究不是一个人

 杀他一个血流成河。
  回忆王成是从这样的气氛里开始的。
  闭目冥想一下,在烽烟缭乱的战壕里,王成时而端起步枪,时而投出手榴弹,时而扛起机枪,所有的动作都是在杀戮,不必担心误杀,不必瞄准目标,火力所及的地方一定有血肉模糊,人的惨叫声,机械的咆哮声,直到最后一颗子弹打完,直到最后一颗手榴弹炸飞。这个刹那,也许是一片寂静。身边是战友的死尸,面前是敌人的死尸,支援是赶不来了,只有他面对着势必更多的敌人,一个人,完全是一个人……
  电影开始的时候当王成活蹦乱跳地向领导死磨硬泡着要上战场,我发觉这个领导是郭振清扮演的,李向阳杀完了日本鬼子来杀美国鬼子啦。有这样的将会带出什么样的兵自不待言。而想起来,这么迫切地上前线无非就是让战友别是一个人。
  美国鬼子分析志愿军的战略最后的结论是没有战略。其实这哪用分析,一方面是联合国军飞机大炮,一方面是除了血里的肉就是肉上的血,雪白血红,除了同归于尽就是掉更多的部队来和你同归于尽。
  当王成没有一切抵抗敌人的獠牙的时候,他终于会想到自己虽然是一个人,可是很远的地方(炮能打到的地方)还有千千万万门大炮。于是他对着报话机怒吼了,稍微有点绝望但大部分则是突然醒悟过来的畅快: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有千千万万具新的死尸在刹那间和一个王成化为灰烬,化为残骸,够本吗?值得吗?
  王成终究不是一个人。
  所有胆敢和中国人为敌的人最好世世代代都记住这一点。

 6 )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英雄儿女》的剧本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王成”是其中一个虚构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很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那么,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呢?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呢?这些虚构的人物只能是某某人,还是众多人呢?
        一、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据有关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巴金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在《巴金与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生活的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说《团圆》里,写到这么一个历史史实:(‘团圆’,原文一段摘录如下): “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3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我们先来看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简介】
1 952年9月18日至12月5日,以刘景范为总团长,陈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等人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这届慰问团的规模比上届更大,代表性也更为广泛。总团下属的9个分团,除第九分团留在国内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外,其他8个分团到达朝鲜前线,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慰问活动。
         9月22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团成员听取报告会、前线情况介绍等和入朝前的最后准备,还进行了防空和行军演习。时值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慰问团全体代表应邀参加了沈阳市的国庆观礼,总团及各分团长还和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团乘火车,于7日晨到达安东(今丹东),与志愿军三兵团派来迎接的队伍见了面,双方商定为防敌机空袭,决定8日凌晨3时出发渡过鸭绿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问任务后,慰问团人员先后离朝回国.。总团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开总结大会。分团于12月4日离开天津。
         综上,巴金先生所写‘团圆’文章里,所虚拟的这个“王成”牺牲的时间,应该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达该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牺牲的。《团圆》小说描述的是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朝鲜前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表述“王成”的牺牲时间及所有影片情节,也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的故事,与巴金小说《团圆》是一致的。
        二、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
        回答是肯定的。“王成和王芳”的原始原型出自巴金的小说《团圆》,巴金写的是“…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巴金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无疑“在山头勇敢地牺牲”的志愿军英雄,都是巴金笔下的“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别是受到巴金采访的志愿军英雄就更无可置疑了。
        关于“王芳”原型也有很多,也不是有的人认为只能是解秀梅。如志愿军首长报道过的王纾、李幼鸾、王坚、张莹珊,更巧的是还有一位与电影“王芳”同名同姓并且是上海籍的志愿军女战士王芳。她们不但有“王芳”的形象,而且有的与巴金合过影,有的受过巴金采访…。由此,各部队都会有”王芳“式的人物原型。
        而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重塑的原型。重塑的“王成”原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喊“向我开炮”,二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两个特点都没脱离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这一情节。编剧毛烽1994年在报纸上刊登公开信澄清,“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但至于说到王成孤胆坚守阵地的事迹,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
       根据这段话的“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说只能某某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王芳”原型,已没有价值。
        尽管编剧毛烽否认“王成”有原型,但从毛烽这段最后说的话“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朗诵诗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不难看出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不是专指的某某人。“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还可理解为只要“孤胆坚守阵地”,且有“王成“形象之一的志愿军战士,都是“王成”原型或“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编剧毛烽认为是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从未提到以谁为原型),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
         三、志愿军有关首长对“王成”和“王芳”原型的论述:
         从秦基伟将军(原志愿军15军军长,后任国防部长)的回忆和《抗美援朝战争史》看“王成”的原型,《英雄儿女》是抗美援朝时期众多战场上的历史背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也是其中之一。秦基伟写道: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既然“王成”原型是“普遍现象”,那么,在志愿军中,“王成”式的英雄也就太多,太多。
         王直将军(原志愿军26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少将)在他写的文章中这样说:类似影片中反映的战斗场景,在朝鲜战场上真是不胜枚举,许多坚守阵地战斗的部队都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志愿军中像王成这样的英雄有许许多多。…… 编剧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我们军文工团也有一位叫王芳的上海姑娘,腰鼓打得很好,歌也唱得好,在前沿慰问演出时还参加过战斗,立过功,我曾经在会上表扬过她。军文工团里还有一位上海姑娘叫王坚,她在前沿阵地护理过伤员,得到了军首长的好评。这两位上海姑娘的战斗生活,在影片中的王芳身上多少有所体现。因此,王芳的人物原型,应该是志愿军中的女文工团员的优秀群体。
        张振川将军(原志愿军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后任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回忆录《鏖战疆场》申明,“王成”并不是专以某个人物为原型,而是许多英雄人物的综合形象,自己也不是电影中的团长张振华的原型,表现出了老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但是他关于巴金采访赵先友事迹的说法,依然被当成“信史”,而巴金为赵先友烈士塑像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似乎更坐实了这一说法。
         王剑魂(原志愿军第二十六军政治部文艺科长,后任海军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长、创作室主任)他说:“我是参加审定剧本的,现在剧本原稿还保存着…我在上海时与巴金交换过意见。影片中的王主任说的就是王直,但是全本剧情是综合志愿军的战斗事迹和英雄人物形象编写的。”
        众所周知小说《团圆》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和“王芳”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我认为: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虚构的,其作者否认这个人物有原型,有类似事迹的人只可称为“式的”;如果其作者没有点名这个人物是谁,有类似事迹的人即可称作“原型”也可称为“式的”。那么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真实的,有类似事迹的人,则只可称为“式的”。按照这简单的道理及“王成”作者的表态,正如电影《英雄儿女》中说的那样,“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 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又有谁不是“王成“呢?
        一位网友说的好:“关于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王成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更让我们铭记住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短评

向我开炮

6分钟前
  • 推荐

这部电影有着很独特的视角,除了一小部分前线战斗,更多的是全面展示了抗美援朝的zz宣传文艺工作,还有战备后勤建设等;结合纪实报告来看很写实,但糅合了时间线,大概是51年春夏,人物和事件没有特化,意在揭示普遍性;最开始的特写镜头直接给到朝鲜老百姓,填坑、修路、抬车抬担架、抢运伤员…这支军队的性质和依靠、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阶级性不言而喻,令人无比动容;眼泪哭不出什么,只有战斗才能改换人间,本片充分阐释了何为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是对人民史观的鲜明反映:英雄不单指一个人,而是所有为解放和反压迫反侵略事业勇敢斗争的好儿女;其实时间线能追溯到白色恐怖的上海,两家人命运辗转,最终在朝鲜重逢相认,他们不止有亲情和战友情,更是升华到了崇高的阶级友谊——这种伟大的情谊将如波涛般沸腾,让整个旧世界为之恐惧和颤抖

8分钟前
  • PSG粉保护协会
  • 力荐

不评分了,仅具有文献价值,仅从叙事手法考量,也是无聊的、过时的。以前看过“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片段,还以为是接近剧终的高潮戏,原来只是第一幕的尾声,而这部电影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它的主题其实是相当巧合的认亲。我看不到人性,只看到漫天的口号、胜利和牺牲。作为彻底的意识形态宣传的一环,电影甚至借角色之口点明了“他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如果这样的作品作为童年的底色植入孩子们的思想,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13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1、有一个老工人的爸爸还有老革命的爸爸2、为了胜利向我开炮3、风烟滚滚唱英雄4、故事表面上讲述了英雄王成兄妹,实际上要表现整个民族的英雄气概

18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祖国,请不要忘记那些无数的无名英雄们!

23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推荐

自我牺牲和自毁精神的至理名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28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的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英雄赞歌》第一次认真看《英雄儿女》,看到“向我开炮“的主角王成牺牲了,电影居然才1/3,我可为导演担心了,接下来怎么拍呀。"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么?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流眼泪么?"问题问得真好,这才是电影的真正主题:什么样才算英雄?学习英雄到底是学什么呢? #醉评# 不知道年轻人能不能引起共鸣呢,尤其是开头那段大战的场景,真是“九死一生”,争抢着去赴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放到现在已经很难代入。比流浪地球2里的“出列”难代入多了,毕竟那不是“我”,是五十岁以上的前辈,感动一下就可以了。====分割线====王芳:“我不是什么英雄,没

32分钟前
  • 醉中仙
  • 力荐

刚看完了《英雄儿女》,被革命浪漫主义麻痹一下,感染一下,挺惬意。发现自己开始迷恋黑白的光影世界了,有些镜头拍得真好。化悲痛为力量固然是好的,可是王成的牺牲因此而成了一个不会让人悲伤的符号,这很好吗?人性在哪里?英雄是活着,王成却死了。

36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2013.10.10 中国电影博物馆(6号厅):终于晓得影博展厅里反复播放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出处了。战争场面拍得不真实,王成同志被包围乃至受伤后的表现犹如“开挂”,…… —— 2021.11.16:去年影院看了《一秒钟》后就有打算重看《英雄儿女》,今天总算观影了。17日又再接再厉重温了《上甘岭》,同是抗美援朝题材影片,相较之下,无论故事剧情还是拍摄制作抑或配乐歌曲,就个人而言都是《上甘岭》更胜一筹、更让我喜欢。

3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43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这个特殊时期的故事讲出来感动程度不比奥斯卡战争片少。也由于这个时期太特殊了,它不可复制又刻骨铭心。充满了信仰、期望和一股绳的荣辱感。

48分钟前
  • 长胡子的心脏
  • 力荐

为周末的舞剧版看。我发现朝鲜战争电影中的歌都好经典啊,《上甘岭》和《英雄儿女》这两部都是,“文艺兵女儿的两个爸爸——革命军人和工人”、一封家书与照片在战火中流离的家书,当这封信重新被拾回八路军,它已经承载了两代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两场战役的),虽然,这部电影中的“家国叙事策略”与军民同盟的表达太有“压迫感”了,不过离历史那么近(论文本内部于其诞生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战役,个人被剥夺了为小我小家伤心的权力,而非麻木。个人会不自觉被某种崇高占据,就像生父王团长对女儿说“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相比我以前的研究方向韩国南北题材电影,更习惯的家国叙事是讲述恨,以及重逢即下一次分离的残酷。不知道当代的朝鲜战争历史叙事回迭代成什么样子,《金刚川》加油……

52分钟前
  • Serena伊萌HYM
  • 还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53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56分钟前
  • Mia
  • 推荐

还是老片好看呀,王成也是有原型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从故事编排的角度看也十分出色,废话不多,每句都有用。一开始的环境和背景带出完全不是现在用演员念白阐述背景前情这种水平能比的。王成遇到王政委之后没有说破但是知道原委再看这段就很懂他们的隐情,最后留下的遗书也是告诉政委妹妹的下落,这些写在养父照片背后挺有寓意。后面父女对手戏部分也很精彩,又是关爱又不说破。两位父亲都是英雄,王成王芳代表的后辈是英雄的儿女。很感人,几度落泪。

58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后一部分要改,你是想让大家跟你一起哭泣?还是要鼓励大家像王成那样坚强?”

60分钟前
  • 还行

“向我开炮”和《英雄赞歌》很经典,但全片战斗场景其实并不多,重心放在了军人形象、军队风貌、军民关系等等的刻画上。另,改歌词那段很有参考价值(现实中的焦裕禄报道就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摒弃“悲而不壮”),没想到热评里居然有人专挑这点喷,然而修改前的词不就是当代饱受诟病的卖惨风格么,怎么某些人为了喷革命题材连带对卖惨也喜欢起来了?

1小时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配乐实在太棒

1小时前
  • 我用一生去死
  • 推荐

主旋律,相信那时候真有这样的英雄,也相信现在不缺这样的英雄,也坚信将来同样会有这样的英雄

1小时前
  • 八月未央
  • 推荐

小时候爱这个片子的主题曲爱得要死……

1小时前
  • 北河沿井斯塔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