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喜剧片其它1990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玛吉·克拉克,肯尼斯·考利,T·R·鲍温,伊莫金·克莱尔,Angela Walsh,Cyril Epstein,Nicky Tesco,查尔斯·科克,Michael O'Hagan,Tex Axile,沃尔特·斯帕罗,Tony Rohr,乔·斯特拉莫,Peter Graves,塞尔日·雷吉亚尼,Ette Elliot,阿基·考里斯马基,Minna Virtanen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播放地址

 剧照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1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2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3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4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5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6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13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14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15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16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17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18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19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5

详细剧情

  在为公司勤勤恳恳工作了十五年之后,亨利(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饰)却落得了一个被解雇的悲惨下场。心中充满愤懑的他在生活里也四处碰壁,绝望之中,他想到了自杀。可是,无论他使用什么法子,都无法成功赴死,就在这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间聚集着黑道分子和杀手的小酒馆,他决定去那里试一试。  亨利雇佣了一名杀手(肯尼斯·考利 Kenneth Colley 饰),让他来取自己的性命,然而,在此之后,亨利意外的邂逅了名叫玛格丽特(Margi Clarke 饰)的美丽卖花女孩,两人迅速擦出爱情的火花。生命有了继续下去的意义,亨利不想死了,然而,他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初和他签订了合约的杀手,这也就意味着,从此刻开始,他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杀手的暗杀。

 长篇影评

 1 ) 郭利斯马基式的加缪小品。

       自杀未遂者受报纸启发雇佣杀手来搞死自己却半路爱上卖花女反悔思逃,杀手突悉自己癌症晚期时日无几却仍想坚持职业操守去干掉雇主,故事在干净的平行剪辑和极简台词下展开,两个像极了加缪笔下荒谬式的人直到最后才相遇,然而杀手却自杀了......
    总体来说,考里斯马基的片子类型很广,喜剧、爱情、音乐、黑色等等,题材虽说亦庄亦谐不拘一格,但观影时总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这份冷大多来源于表现上的收敛,一方面得益于对表演的控制,一方面缘于台词设计的极简。有趣的一点是,不知是出于导演自己的某种音乐情结,还是为了避免叙事过闷,固定的乐队桥段经常出现(几乎每一部片子都要剪入一段乐队Live),而巧的是乐队桥段往往出现在主角陷入某种困境或者情节正出现矛盾冲突时,于是某种反讽意味甚至黑色幽默便油然生出——这或多或少成为阿基标志性的一手。
    考里斯马基对于意识形态的自我认知很强,并有意识地在影片创作中予以呈现。开片男主从类似格子间的办公室出现给予了他某种社会角色,他是一个无产者也是一个外乡人,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可以忍受诸如独自回家蜗居公寓甚至在酒吧与同事隔桌而坐的孤独,但是作为一个无产者他绝不能忍受失去那份乏味却稳定工作,被辞退当天他便买了绳子打算自杀——片子这样展开恰恰与末尾处女主的那句the working class has no fatherland互相照应——没有归属感,没有存在感的阶级,像极了加缪笔下的人物。
    然而,单维度的考量此片是不够的,片中另一条故事线和人物是合约杀手,他的出现戏份虽说不多,但场场戏都传达到位干净利落,深知肺疾难愈却烟枪不灭,自知时日不多天伦无几却决定当面与女儿断绝,当他最终与目标遭遇时却掏枪自杀,这个矛盾而荒谬的人,是一方面给予片子剧情上的推进,一方面与男主悖反,两者一个欲死难成一个杀人如麻,一个重燃生机一个行将就木,一个选择为生而逃一个选择追杀至死,命运的两条线截然不同却全出在“选择”二字上,“选择”,存在主义的命题——像极了加缪笔下的主题。
    当然,观者也可以单纯地认为两者之别无非在于“爱情”二字(有爱与无爱),只不过片中卖花女这一角色平面化的处理,确实在笔者看来,难以借以立论。

 2 ) 墓地一枪,向死而生

影片讲述了遭遇失业的男主人公亨利,几次试图自杀却都失败,后在一个酒吧聘请杀手杀了自己。等待杀手结束自己生命的过程中,他遇到一个美好的卖花女,重拾对生的渴望,经过几次与杀手直接或间接的对峙,最终活下来的故事。

一、红与蓝的交界:向死而生

影片精心构制了一个纯色拼叠的表意空间,用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生与死,推进影片故事的讲述。影片在男主工作的办公室、男主的家、杀手的家、酒馆等室内空间均采用红与蓝布置墙壁、桌面等平面,形成不同的表意空间。在男主被工厂老板叫进办公室解雇的一场戏中,通过正反打展现老板与男主的对话,老板的背景色是红色,象征着权力;而男主则在蓝色的幽暗背景下,衬托出他内心的忧郁和绝望,这之后便是男主去金属行买绳子、打算上吊自杀的戏份。这种颜色的对比还被用来表现男主内心的犹豫和挣扎,男主去Honolulu Bar 买凶杀自己的时候,两个“失业”的杀手请男主喝酒,此时男主刚好处在红色与蓝色墙壁的交界线上,是生还是死,男主的潜意识已经在摇摆。当女主出现在男主的生命之后,这种颜色的暗示发生对调,也许是女主在男主额头上的一吻红印,在男主心中洒下了阳光,当男主回到公寓遇到杀手,男主想办法逃离那个幽灵一样的影子。当他在街道上奔亡,两旁的暖红色灯光照耀着他逃向的马路,就像欢迎一个迷途知返的亡魂。

绿色也是影片中大量出现的颜色,特别是女主出现之后。男主第一次去女主家中时,女主家的房门便是高饱和的绿色,这是一道往生之门,是男主生命的希望。其实影片在一开始交代男主的一天时,便已经埋下了绿色的隐喻,男主公寓的阳台上有几株鲜绿的植物,可以看出男主对植物的精心照料,这也暗示了男主对生命本身并非全然失望,还有着生的渴望,这也是为什么女主出现之后,他用力抓紧这片生命的橄榄枝,想办法活下去。

影片除了用颜色隐喻人物内心的情感,镜头的运用也很有特色。影片多为固定长镜头拼接,只有少数几个运动镜头,且都为推镜头用以渲染人物的情感。且镜头常凝视人物的的身体、腿,而不展现人物的头部,这种刻意的角度是消除人物的个体性,暗示这样的事业、绝望的情境并不只发生在男主人公身上,他可以是当时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而影片中也运用空镜头着墨刻画当时的社会情境,开场的码头、街道和破损的房屋,垃圾满地的小巷,这都在为时代立像,交代当时社会的凋敝,交代男主人公失业、寻死的社会背景,是导演无声又有力的控诉。

二、边缘人的哀歌:失业与贫穷才是真正的杀手

影片的主线虽然是男主人公买凶杀自己,又逃避杀手的故事,但导演非常巧妙地加入了杀手的视角,将杀手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通过其与女儿、医生的几场对角戏,非常高效地刻画出了一个癌症晚期、与妻子离婚寡居的老人形象。而杀死男主是他在这个世上最后一份工作,与其说他是在努力完成这份工作,不如说他是在捍卫“有工作者”这一身份的垂死挣扎。而这位杀手,以及男主在酒吧里遇到的两位杀手,他们本身也是失业者,那么究竟是杀手的职业让他们走向边缘,还是失业将他们逼成杀手,这里导演没有着墨,但他的批判态度却前而易见。

失业是社会的常态,而这与国家机器也关系重大。影片开头,导演借工厂主之口说出这次下岗潮是因为国家要进行私营改制,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不仅透露了工厂主的傲慢,也点出了是什么改变了影片中人的命运。工厂主给男主发一块不走字的金表,在这之前用一个镜头特写了桌子上的一摞金表,一个镜头便很有表现力地交代了男主失业不是个案,而是一个社会性事件。影片之后又用几个镜头表现了男主的贫穷,比如在女主家中两个人玩牌,同为失业者的他们没有钱作为赌注,便用火柴棍作为筹码,而这丝毫不影响两个人的乐趣。后来遇到杀手追杀,两个人逃到宾馆,宾馆的主人让两个人先付钱,1秒的沉默之后女主掏出钱包付账,这里导演没有刻意去渲染男主的窘境,但却是很有力道的一笔。而这两个场景又凸显了女主天使一般的存在,就如她自己所说,对于女人来说男人是否失业并不重要,她拯救者一般出现在男主的生命中,但这样的女人并不是当时社会的常态,导演设置了一个对比性的角色,即杀手的前妻,她虽然并没有出现过,但通过杀手拿钱给女儿这一处刻画,她在杀手失业后所扮演的角色便不言自明了。

三、墓地对决:以杀手之死叩问社会

如果说男主以事业悲剧作为开场,最终却收获真爱获得拯救,由悲转喜,那么杀手这一人物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导演也借这一人物之口发出对社会、对人生的质问。

影片中第四天杀手才出现,第五天才向观众展现杀手的面容,他从一个幽灵般的影子逐渐变为一个看起来很平凡的老人。影片中的第六天,他在医院与医生交谈,医生告诉他他只剩一两个月的生命,此时导演借医生之口说“如果不相信上帝,地狱也就不存在了”。这之后杀手追踪到男主,两人对峙,杀手跟男主说“没有人想死,但他们终有一死”,这两句对白都在表明杀手面对“死亡”这一无法逃避的命运时内心的挣扎,他渴望活着,然而妻离子散,自己走上杀手的道路,如今又得了癌症,生命留给他的空间十分有限,他面对有限的剩余生命,却无法拥抱家人,只有最后这份杀手委托,这份“工作”成了他的救命稻草。最后墓地一场戏,杀手和男主相遇,全景展现两人的对峙,但那画面中并没有生与死对峙的张力,而是弥漫着一种哀伤,杀手像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他告诉男主自己得了癌症,说他并不喜欢这人间,“I'm a loser”,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说自己的人生是一场disappointment,他逃出手枪,自己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而在坟墓旁的男主则获得了新生。可以说正是杀手的自杀成全了男主的新生,这是他人生悲剧中唯一能自主的时刻。

导演除了通过杀手来刻画社会的失序,也在人物群像中表现社会状态。男主作为一个青年人在社会中是有些扎眼的。因为他曾工作的工厂同事、出租车的哥、酒馆里的顾客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年轻人都去哪里了?导演没有交代,只留下一个老龄化的社会留给我们深思。这也部分解释了男主的隔离状态,从一开始镜头表现男主一个人一张桌吃饭、坐车,到他向女主坦白自己从没和人这样交谈过,都表现他在这个社会中的隔绝和孤独,而造成这一切的不是他,而是这个社会本身。导演用寥寥数笔便刻画了这样一个凋敝的社会,引人深思。

 3 ) 《我雇了一名合约杀手》寻回自己的路

导演这次将故事移到了伦敦并启用了特吕福的爱将尚-皮耶·李奧处演主角,影片以哀怨的蓝调音乐开场应和着构筑物的冰凉色调,影片塑造了一个卡夫卡小说式的荒谬人物,他按部就班机械生活着,直到命运让他偏离了轨道,他被无礼解雇后发现自己和这个世界毫无联系,导演以他空空的通讯录点出了他人际交流的缺乏,这种孤单导致了其后所有事件的发生,他陷入了鲁滨逊式的苦闷,没有对应的世界是没有意义的,这或许就是他死亡的动机。而卖玫瑰花的女孩成为了生命意义的象征,她让亨利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所在,故事似乎已经圆满,但导演以极具黑色的手法让一个一根筋的合同杀手来追杀他,不再绝望的他和一心想完成刺杀任务的杀手造就了充分的戏剧冲突,据说此片的构思来自于导演儿时看过的一部默片,这种对白极少,以构图和环境氛围来表述剧情的表现方法更接近电影的影像本质,也让我们看到这位被称为冷面笑匠的导演从默片里受到的影响。
导演以吃饭时他的独处和同事之间的放肆玩笑对应,显示了他作为移民的边缘化处境。常年的公务员生活让他习惯了按部就班的日子,当老板将一块坏的金表当成遣散纪念的时候他也只能木讷接受,为了塑造人物,许多细节都来源于生活,比如他的刻板是他作为政府工作人员造成的,为了给杀手提示他甚至出门都留条提示,电影以这样极端的手法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影片以他失业后数度自杀来展示异化后的个体被体制排斥后的无所适从和绝望,导演幽默地处理着他几次未遂的自杀,首先是上吊的钩子的断裂,接着是开煤气自杀却因为煤气工人的罢工而再次失败,这些闹剧般的镜头将生死的沉重戏剧化了。电影后半部是亨利和杀手的斗智,导演不时冒出一个无关的人来挑起观众紧张情绪,犹如惊悚片般的刺激。这个剧情简单的电影正是这一系列的带泪的冷幽默牵动观众的心。
在对白处理上也充满着喜剧的特色,如亨利被通缉时和女孩的谈论出逃他说:你想抛弃祖国吗?女孩的回答则用了马克思的话:劳动者没有祖国,这种对话辛辣嘲讽着制度本身和表述着底层的飘浮感,令人回味。
其实影片里的杀手才是导演作为亨利对应的刻划的,同样是悲观主义的一个人生失败者,离婚、晚期癌症的折磨让他最终以自杀解脱,自杀者角色的互换让这个人物更有了悲剧性。作为芬兰最杰出的导演他影片的简约、干脆黑色幽默值得电影工作者思索和借鉴,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则欣赏到了导演毫不拖泥带水的叙事风格。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4 ) 雇人把自己杀活

我个人觉得,阿基是最得布列松表演真传的导演,都是极简的表情与对白,眼神出冷峻与孤独的真实意境。
创意上也还不错,类似的我之前也构思过,其实还可以继续,开头的失业以及自杀的方法从创意的程度上有点落后,后期的跟进还算精彩,但总之,营养含量不是太高。

 5 ) 反转略刻意

为什么杀手要结果了自己,不喜欢这个反转,

俩人一起玩牌还是挺浪漫的

叙事节奏,台词密集程度,镜头,转场和同年出品的match女工十分相似。

但这个男主随便遇到的卖花姑娘是对男主死心塌地,match女工随便遇到的却是个渣男。

一个想自杀,上帝却不停恩典;一个想好好活,却最后走向悲剧的巅峰,彻底的自我毁灭

相同的是,两个人都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和这个世界没什么关系,自己过自己的。

 6 )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吴澄宇:阿基电影的特点是从小人物,甚至最底层的人物出发,先让这个人物惨到无法失去更多。大部分阿基的电影关注于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或者是工人,餐厅领班,垃圾场职员,保安,所以朴素的音效也相得益彰。

吴澄宇:是的,阿基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超级粉丝,所以他很喜欢在影片的小物件上使用红色。如果有花,那么一定是红色的,在阿基的电影里几乎是定律。

在东京物语修复版中可以看到原节子家的水壶是红色的。阿基在1986年左右有一个小短片是致敬小津的。

同样的,阿基在镜头设计上喜欢使用固定镜头拍摄,用最简单的电影语法讲述故事。

吴澄宇:阿基很喜欢重复用一组演员,这次在巴黎拍摄,演员阵容上还是加入了很多新面孔的,这就是阿基的特点了,他不喜欢人物有过多的动作来表达情感。甚至演员的表演是去感情化的

吴澄宇:阿基被称为“怪客”,他的电影台词极少,因为人物都关注于生存,而没有其他更多的表达,阿基台词最少的电影是《坐稳车,泰欣娜》,这是一部很好看的公路黑色幽默电影。

吴澄宇:蓝色是阿基电影中最为常见的颜色,在1991年与Jonathan Ross 的对谈中他提到这是祖国的颜色。

同北野武,梅尔维尔一样,他也将蓝色与人物命运的表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色彩构成风格。

摩耶天使:文德斯也说自己最爱的颜色是蓝色。

吴澄宇:男主都是冷色,而女主都是暖色,亮色。如果想了解更深的色彩构成,可以参见大卫里恩导演的《日瓦戈医生》中的色彩构成。

《阿飞正传》都是年轻人,主色是绿色,阿基的另一部电影《薄暮之光》绿色同样是主色。《天使艾米丽》的主色也是红绿对比色,这是很常用的。

吴澄宇:刚才有一个煤气公司倒闭的镜头,其实很有意思。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城市的大远景,到处都在施工,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城市。而水利局裁员,煤气公司倒闭,恰恰是阿基一种黑色幽默的呈现:看似蓬勃发展的社会,依然有一些渺小如尘土的可怜人。现在人物进入了废弃老城区的小酒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赫尔曼黑赛的《荒原狼》,我觉得在这里的小酒馆很类似于《荒原狼》中的魔剧院。

凯梅:最近刚刚看了《荒原狼》,魔幻剧场镜子连成一片,就连哈利波特也模仿了。“在我们国家,这种地方是吃早饭的。”这句话太芬兰了,意思是喝酒的地方,我觉得这是阿基给他的法国人加了芬兰人的幽默。阿基应该是有法国制片人,他2011年的片《La Havre, 也是在法国拍的。能够把法国的故事拍出芬兰的性格来,这是导演的厉害。

吴澄宇:阿基说过他选择这个旧工厂拍摄,是因为他是个怀旧的人,比起对未来以及科技也充满希望,他喜欢追忆过去。

阿基认为小津安二郎同样如此,让他最佩服小津的一点在于,小津不需要表现暴力或者是苦难就能道明生活的真谛。阿基说他将继续拍摄电影,可能是30部,可能更多,他不愿向死亡妥协,直到他证实他再没能超过小津所能达到的高度,那么阿基的墓志铭将是“我出生了,但......”这是阿基对小津的追忆中谈到的,小津甚至影响了比利怀尔德。

吴澄宇: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私恋失调》中也有类似的镜头,表现人物孤独的处境,托马斯用了摇,而阿基更简单,只用了固定镜头。

👇剧透线👇

吴澄宇:杀手出现了,没有正脸。只有两个镜头。阿基的杀手造型致了法国黑色电影大师梅尔维尔,参照《大黎明》阿兰德龙的造型。杀手是个很特别的角色。阿基的杀手不太冷。可能有阿基的挚友德莱叶的影响。

吴澄宇:因为是重场戏,换衣服是有作用的,他要说金句了。劳动者没有祖国,是阿基几乎执念的想法,在《卡拉马力联盟》中有最直接的表达。

吴澄宇:我觉得杀手从来没有换过衣服,意味着他的生活不会翻篇,不会向前,女主换衣服因为她会一直鲜活下去。

吴澄宇:贾木许是美国独立电影教父,和阿基的电影处理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卡拉马利联盟》和《离魂异客》结尾镜头,可能就是贾木许对阿基的致敬。墨镜和西服是阿基的一个经典造型,和他一年前拍的《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是同样的造型。

吉光:杀手最终没能逃过自己的命运,选择在自己的暗杀对象面前自杀……这到底是同情男主还是讽刺职业杀手的职业道德?

吴澄宇:我是这样理解的,杀手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虽然肺癌晚期,但依然坚守他对自己职业的信念,要讲自己的死留到“委托人”男主的面前,红色可能代表着他生活里热情,或者信念的一面吧。

Vivian:杀手和男主这两个失意人交流一番,也是杀手的临终慰藉。

吴澄宇:其实大部分阿基的电影虽然幽默,还是很悲凉的,比如他的另一部,拍摄于1999的的《尤哈》,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默片,其中的男主人共最后也选择了自我抛弃(在垃圾场被大铲车收走)。

Vivian:我记得讨论移民、底层互助,有点喜剧色彩,挺动人的。

吴澄宇:对,《希望的另一面》还不错,但不是他最棒的。有点儿像《危险关系》之于昆丁,没有《低俗小说》那么鲜明。

9分。看完整部电影最愛的是色調。不僅利用整體色調推進了觀影者的代入感,更將色調的隱喻體現在了服裝和室內裝飾的配色上。@我

9分。很有北欧性格的电影。特殊的表演方式,看布景,看细节,看配色,看了好多细节。一点无厘头般的优雅。@JOY

8.5分。色彩的变幻推动情节的开展,忧郁的蓝色,病态的暗红,暗淡的绿色,既通向死亡,也含蕴新生。@阳春集里抛球乐

8.5分。喜欢Aki!!@雪

8.5分。影片将一个逃的故事讲得如此幽默又富有诗意。固定镜头中的空间、配色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单调,让人在视觉上十分享受。@白

8.5分。北欧特有的冷感配色被三原色的点缀和时常出现的鲜花衬托出了暖意,剧本里暗含的线性思维也颇简约直白,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小人物的苦难如同镜像般相互对应,却又各有其酸辛滋味。@滑片P

8分。第一次看阿基导演的片,构图舒服,配色低饱和,配乐好听,全片是八九十年代主流的风格,今天再看,觉得节奏很简洁,风格小清新,眼前一亮!@匿名

8分。故事本身的构思已足够巧妙。从但求一死到求生逃亡,生活失意的男主,充满矛盾与变化。而杀手似乎是男主的另一个影子,丢失了活下去的希望,最后在男主面前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片中的女主则是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是一切转折的由来。电影以冷色调为主,从开始就营造一种冷峻的氛围,与整个欧洲颓败的失业背景相得益彰。此外配乐也十分出彩。片尾曲也很好听。@WANGYAN

7分。导演的固定镜头拍摄,还有色调构图很美,故事黑色幽默,还有很多小细节,很适合一个人慢慢品。@来sir

7分。节奏宜人的小品。@airlinggan

6分。剧情简单、篇幅短小、镜头单调、照明简陋、构图配色较为激进,一般这种情况分两种群体,一种是处女作导演,经费有限急于表达,恨不得把所有能用的能输出想法的都用上。第二种是成名之后的导演,花一个亿,做出来像30万的效果。嗯对,我是说拉斯冯提尔,哈哈。@七年山海

观众204人,选座79人,平均分80.19分。

原文链接//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c3MDY0OA==&mid=2247485311&idx=1&sn=4cba177fd41a0ed562ae8861e59da51d&chksm=973a5b48a04dd25ec342c2f08208f6d6c172d720f6637a8cdd0bd6f7cbfd49487b6f9d0a9343&token=1406609086&lang=zh_CN#rd

 短评

「工人階級沒有祖國」似乎是被拋棄的階層,可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賣花姑娘也還是很有錢啊! 同一階層之間的互相撕扯和傷害,看似勢在必得的殺手卻因最終的宿命而超脫,也揭示當時社會趨勢的變局。活下去的彼方也勢必要承受迎面而來的時代車輪艱難前行。

4分钟前
  • 再見上海
  • 推荐

我“国企招外国人还不签合同” 大春“非常英国了” 配色完美,是没有攻击性的饱满。后半段节奏有点游离,lost了,失去了前半段的干脆。The working class has no fatherland. 阿基三宝:失业,着草,师出无名的无产阶级爱情。以及人均肺癌。@影城

9分钟前
  • 推荐

6.8/CFA,考里斯马基真是喜欢用红绿蓝黄啊,这部片子里所有墙壁颜色除了黑色之外基本都是这四种颜色的混搭,包括女主角的服装色彩搭配都是红绿外套蓝衬衫。一个失业男人找杀手刺杀自己的荒诞故事。剧作戏剧性很强,却很现实主义。在社会阶级频临崩溃还是有爱情可以救命的。

13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阴郁悲观,仍旧带有考里斯马基独特的北欧气息。台词仍旧大量留白,黑色电影一般的怪异布光与形式主义的荒诞故事下具有现实主义社会讽刺含义。生活的荒诞本质与边缘人的生存状态,主人公与杀手相同阶级相同处境构成了互补的镜像对照并在片尾完成彻底交叉互换且仍旧不甚完整。“劳动者是没有国籍的”

1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又冷又欠,执迷风格。让-皮埃尔·利奥德(就素安托万)在片中真是个迷影的好梗。

1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我喜欢aki的冷不是每个人都懂肢体幽默

22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考里斯马基的国际化(商业化?)制作尝试,一些关键情节的处理上有想当然的散漫,在保持惯有风格化的前提下,在摄影强调了一些类似50年代欧洲黑色电影的感觉,纵然标签般的点题台词还在,但整体质感已和赫尔辛基的工人阶级故事有了差别,一如利奥德融入个人风格的表演,都是相当有意思的作者尝试。

25分钟前
  • 楚翰彻
  • 还行

三星半阿基考典型风格简约冷漠的镜头展示残酷又幽默些许风趣的现实。“安托万”啊你老了肿么成了面瘫了啊并且为什么要说英语啊太丫的违和了!!!

27分钟前
  • 了花
  • 推荐

下岗工人地下酒吧买凶寻死,偶遇火柴赌神卖花女,烟癌杀手穷追不舍。-你要离开祖国和我私奔?-劳动阶级没有祖国。

3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如果说文字的话,这是很别致的短篇小说。精致迷人。主人公的绝望表现得很好。

35分钟前
  • 艾習角™
  • 推荐

从一开始,男主就保持着顺从到冷漠的姿态,所有的重击都直扑扑往棉花上去。导演指给我们看的,是在绝望里被拯救,但依照那些细枝末节,我们完全能往前倒推,在过去绝望是如何一点点在成型。

40分钟前
  • 钧廷
  • 推荐

"For working class there's no motherland."

4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劳动阶级是没有国家的。太喜欢两个人一拍即合的人生节奏了,往后一躺就是无尽疯狂。

4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玛格丽特:“劳动阶级是没有国家的”; 让-皮埃尔-利奥德:“法国人不喜欢我”。结构,风格,景观,表演模式只要特立独行,自成一派,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49分钟前
  • 柯诺
  • 推荐

赤贫的诗意。你因为我想活下去了吗?因为我蓝色的眼睛吗?厄,你的眼睛是蓝色的吗?你要抛弃祖国吗?劳动者没有祖国。

52分钟前
  • thintoy
  • 力荐

表演者既是里奥,也不是里奥。当他长时间停留在镜头前时,我偶尔会怀疑他脑海里是否有表演意识存在。只有当他离开镜头时,我才能确信无疑:表演就在那里,在Aki用教堂之光和童屋之色构筑的空间之中。这表演绝不仅只是目光如雷霆扫过,而是像椅子、尸体残留的温度那样缓慢散发,却又永恒不灭。

55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2021-11-14重看;太喜欢这样一路丧气然而最终暖心结局的路数,颜色搭配得真赏心悦目(美术太棒了),光线也运用得极为曼妙。世界不会变好,可遇到合适的人才让生命有了意义,爱情是我们的软肋也是铠甲,再次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皮埃尔·利奥德在阿基的片子里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一路目睹他在大银幕的历程,仿佛与他一起走过一生;这个杀手不太冷,他的故事也耐人寻味。在荒诞的世界里寻找到并不荒诞的温情,阿基所有的故事都是在祛除常规叙事逻辑之后、情感榫头悄然弥合的动人,这是自成一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我们做着遥远而失意的梦,我们贫穷而相爱,我们順命接受着拷打而无畏。Joe Strummer出镜献唱,阿基真摇滚铁粉!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个是未知死焉知生,一个是已知死才懂生。自杀者与杀手的城市迷藏是一场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探讨。枪口的交换,也是角色的交换,杀手用自杀赋予死亡一个“朝闻道夕可死”的坦然。

57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还行

前半部分一直很好,直到半路突发的抢劫案,太戏剧性也没太大必要,结尾扳回一城。Life is a disappointment。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还是熟悉的静态流水建置镜头,可以说是神似小津开场了。阿基永远是城市的阿基,是工业化的阿基,在一片冷冰冰灰蒙蒙中透出温暖与光明的阿基。笔下的各个城市全都在无话可说与极简撞色下面相趋同,硬光在色块上投下斑驳阴翳。在人物行为举止陈迟的协同下,急推镜头中的时间仿佛凝固静止了,我们如同观看讲解般张望审视阿基想让你看透的一切。活着就是灰心。阿基在自我构建的一方天地中自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力。

1小时前
  • Hiina Kapsa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