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9

主演:贾乃亮,王鸥,刘欢,边潇潇,王劲松,李天柱,吴昕,万思维,戴春荣

导演:文杰

播放地址

 剧照

推手 剧照 NO.1推手 剧照 NO.2推手 剧照 NO.3推手 剧照 NO.4推手 剧照 NO.5推手 剧照 NO.6推手 剧照 NO.13推手 剧照 NO.14推手 剧照 NO.15推手 剧照 NO.16推手 剧照 NO.17推手 剧照 NO.18推手 剧照 NO.19推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6 16:25

详细剧情

一场意外之中,平凡青年柳青阳(贾乃亮 饰)结识了商界精英陈一凡(王鸥 饰)。之后,柳青阳的家中发生了变故,他成为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失去了住所的柳青阳带着母亲来到了工地居住,自己靠搬砖还债,此时,陈一凡再度出现在了走投无路的柳青阳面前,将他介绍进入了她锁在的明德房地产集团就职。

 长篇影评

 1 ) 千里亦关情

李安的早期作品。半路看起,是异国千里,奔赴到儿子身边的苍老父亲,在餐桌上与儿媳一起,争抢儿子的注意力,顺带在谈话中用两国迥异的语言,教育对方。
最同情的,是左转中文,右转英文,疲于应付的男子。面对截然不同的文化,想照顾周全又分身乏术的无奈模样。总觉得他作为两人唯一可沟通的纽带,随时会崩溃。
情节转入中国老人与外国儿媳的矛盾加剧,电影的造势使两人对立的气氛更为明显。迫切需要安静的儿媳,咿呀哼唱京剧的老人,眉头日渐紧锁的小孙子,在在欲使看客紧张,却九曲回环出情节安排的“硬伤”。
李安的电影选题一向很好。后期从卧虎藏龙的简短介绍,就可以看到感情干净清爽,情节磊落快意。大义大悟,光明坦荡。
早期的家庭主题,经常会围绕文化的冲撞来展开。中西的碰撞、年龄的代沟。除了电影本身的创意与惊喜,主题的大众融合性,也是重要之处。频频获奖,不能说不与此有关。
但推手中的破绽仍是有。百善孝为先的儿子,视父亲为“part of my life",并为父亲的失踪与妻子大动肝火。在父亲终于被警察送回,又累又饿的时候,反倒是愧疚的儿媳,从满目创痍的厨房送上一碗汤。在两个人收拾好厨房,初初和好之后的清晨,却出人意料的做出了“the old man need to go"的惊人决定。
从生命的一部分,到“need to go”,不得不去想,这是个冷漠无情的转变。为什么,就做出这个决定了?因为父亲无意走失了。因为父亲和妻子不和。没有强有力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结果,使得情节的发展变成一种推动。无视作品本身,而做出的硬性发展。
未达到沟通桥梁作用的儿子,面对两个一样善良而只是不够理解对方文化的人来说,不加解释的任其发展,是造成两人误会扩大的原因之一。也许在争吵的时候,或者在不争吵的时候,将两个人的活动空间分开,或者作息时间分开,都会好上很多吧。那两个人,有着共同深爱的人,并不是完全不能沟通和理解的。后来儿媳的愧疚,与对中国文化的体味,询问老人是否会回来居住,就是可以接近的例证。
也许人在面对争吵和家庭是非的时候,都会失去平时的主张和水准,但是既然是电影,既然是在制造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更为合理的安全发展,并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吧。
除却情节的稍微生硬及人为化,电影的结构及镜头都运用的很巧妙。陈太太出场后在烹饪班教授,老爷子的目光逐个打量。经过数个人的面容及动作,镜头向左直直拉开,经过老人在意的人,又继续向左走。一排下来,未有任何剪切,将老人的观察目光及在意足足展现。
个人喜好上看来,我还是喜欢李安的。那张笑容后面的隐忍,那个足够中国情义的灵魂。

 2 ) 蒜柱和蒜瓣的分崩离析

《推手》直接地刻画中国式家庭的末路:一个理想的三世同堂的家庭,如何走向分家的道路;一个原本“孝顺”的儿子,怎样走上了“不孝”的“弃养”父亲的道路。

多年以前,热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一段台词(//www.bilibili.com/video/av11566602/ 结尾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家呀就像是一头蒜,父亲呢,就是那个蒜柱,孩子们呢,就是围着蒜柱的那些蒜瓣,母亲呢,就是包裹蒜瓣的那个蒜衣。

这大概是千百年来,理想的传统中国家庭面貌:一家人齐齐整整地聚在一个屋檐下,和和美美, 共享天伦之乐。一个儿子,需与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尊重父母、赡养父母、让父母体验到儿孙绕膝的至乐,才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


图片源自网络

然而李安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注意到这一点大概是从上面这张图片开始,李安在访谈里说,做父亲并不代表可以自然得到孩子们的尊敬,仍然需要每天去赚取这份尊敬,这与“孝顺”的精义相违背,传统孝道里,孩子尊敬父亲,合该天经地义。

令李安扬名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在解构中国式家庭。《推手》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也是最直接地刻画中国式家庭的末路:一个理想的三世同堂的家庭,如何走向分家的道路;一个原本“孝顺”的儿子,怎样走上了“不孝”的“弃养”父亲的道路

影片最后,面对儿子的“忏悔”,父亲没有回归儿子的家庭,而是选择在另外的出租屋里单独居住。蒜瓣和蒜柱在《推手》里分崩离析。


表面上,中国式家庭的瓦解源自于中西冲突,也就是父亲和洋媳妇之间的矛盾;可内在的,令父亲爆发,做出离家出走的惊人举动的,是父亲和儿子之间的矛盾。

电影对儿子的刻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

我要知道这墙不够厚,我还不敢撞它呢!
儿子酒后爆发

“墙”在此处,指代的就是中华孝道,此时的儿子,不复一开始把父亲接过来与自己同住、共聚天伦之乐的踌躇满志。他夹在父亲和妻子之间,感到深深的为难,他的家庭观已经动摇,却没有下定决心“驱逐”自己的父亲,突破这道“墙”。

经过整晚的思索,儿子下定了决心:

I have made up my mind already. The old man has got to go.
I really don't have too much choice, do I?
儿子做出“驱逐”父亲的决定

电影里的儿子,原本是孝顺的,他在美国“出息”了,把辛苦拉扯自己大的父亲接到美国与自己同住,愿能赡养父亲安享晚年。但现实没能实现他做“孝子”的愿望,面对父亲与洋媳妇的矛盾所代表的中西文化冲突,他无力调和。矛盾加剧,他选择了做一个西方人,站在妻子那边,牺牲父亲的利益,维护小家庭的和平,说出了那句可能令不少观众心寒的“老头子非走不可”。

夹缝中生存的儿子


本片中,父亲的角色设定是一位用打太极拳逃避生活的太极拳教授。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化身,表达感情的方式极具东方含蓄特色,下面这句台词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炼神还虚……不容易啊!
令人泪目的一幕

父亲离家出走后,生活境况一落千丈,终至下狱,面对终于闻讯而来找到失踪多时的自己的儿子,父亲不谈家事,反谈太极。炼神还虚,是太极中的理想境界,到了炼神还虚这一步,武功就再难精进。父亲感慨炼神还虚难,是在感慨生活的不容易。

离家出走时,父亲觉察儿子借撮合黄昏恋“驱逐”自己的阴谋,对儿子的“不孝”极度失望:

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

他以为不依靠儿子,自己也能在美国独立生存下去,居然落得入狱的下场:

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任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儿子抱住狱中形容憔悴的父亲,悔恨不已地接父亲回家,父亲却问:

回家?回谁的家?
回家?回谁的家?

看起来要有一个传统意义上“大团圆”的结局,父子和好,重归一室,父亲却主动放弃了三世同堂的念想,让儿子回儿子的家,自己独居在外:

算了,我想开了,只要你们生活得很幸福,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你有孝心的话,就在中国城附近,租一间公寓,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存神养性。如果有空,带孩子来看看我。这样大家见面还有三分情。
儿子已经泣不成声

至此,背叛中国完美家庭模式的,已经不是接受西方思想洗礼的儿子,而是骨子里全是东方思想的父亲。三世同堂的中国式家庭,到此才算真正地走向末路,蒜柱不存,蒜瓣不再。


影片以两个自我“驱逐”的老人独自生活在外为结束,镜头拉远,大幕闭幕。

电影的最后一幕

有人说分家的结局是一个悲剧,然而换一个角度看,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都不用再忍受憋在胸中的闷气,为何不能算是喜剧?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无论书中、媒体怎么宣传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和美,父母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和睦的少,闹矛盾的多,婆媳矛盾,父子、母女失和,屡见不鲜。

在宗族社会日渐瓦解、人口流动加剧、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下,还去追求一头蒜的完整,把长辈晚辈以“孝顺”为名,强行聚在一起,是不是合理的方式?我想这是李安导演透过《推手》想让观众思考的问题。

 3 ) “不敬,何以别乎?”

一 文化鸿沟VS 个体与家庭

晓生质问美国妻子,父亲爱我和我爱父亲已经构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何你不能理解?天真的晓生同志,你的出场表现,从最初的努力撮合,到最后的妥协退让于现实就说明了你太天真,以为自己有弥合这巨大文化鸿沟的神力,待发觉现实残酷时却闭上眼睛让现实来安排你的选择。我们不应苛责这些海外奋斗的华裔才俊们,他们在拼杀中已肩负太多的责任重担,面临被现实恶作剧地摆弄要求做出那“经典”的几难选择——落水的妻子、孩子、老母(或老父),你先救哪一个?——他们闭眼抓阄式的选择可以理解。

我于此并无恶意针对这一群体来进行菲薄,我只是想说,是现实恶作剧的摆弄还是自己当初的选择而致如今的困境呢?我从来不认为两个有巨大文化差异的人(普通人)可以幸福的相安无事于一个家庭,若现实中有,那也是其中之一必定被同化为同一文化中人了。《新结婚时代》里有一句经典的老妈对女儿说的台词:“他娶了你,就娶了你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你嫁给他,就嫁给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门当户对”的重新诠释。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么?是两个人的事。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么?不仅仅是。两棵树上的叶子相遇了,就可以潇洒地弃树而去,毫无瓜葛地重立门户生根发芽为新的一棵树么?估计难,难到会忘了根在何处。所以与其去面对那几难的选择,不如原初就慎重地选择。文化鸿沟不是不可以跨越和弥合,只是若其背后深藏了家庭与个体的矛盾时,就非天生神力即可解除那般简单了。

二 孝道的永恒思索

场景一,晓生在狱中抱着父亲痛哭,困惑地道出自己的心声:奋斗那么多年不就是希望有个家庭,然后接您来享几年清福,为什么就那么难呢?

场景二,陈太太跌坐在石阶上痛哭:人老了没用了,遭人嫌,一大把年纪了还受年轻人摆弄,我们就那么为老不尊?

场景三,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想不到在你我父子身上应验。想当年国内多少苦难的日子我们都相亲相爱的一起过来了,现在到了美国,物质生活那么好,却无法共处。

《推手》给我们摆出的不仅是文化鸿沟的分歧,更严峻的是对何谓孝道的反思。几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对此作出了探讨,论语“为政篇”中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们对父母尽孝道,难不成就是供其养老即可?何谓让他们享清福呢?我时常听到和看到很多人身体力行地去让父母将以前没有享受过的“清福”在眼下都能享受到,比如到高档餐厅吃饭、到各地旅游、穿名牌、坐好车……我并不是刻意诟病让父母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的行为,我只是想发出一个疑问,请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一位心存孝心的儿女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才是尽孝道?

如果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要从顾客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话,那么好,父母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地实现之。这毕竟是不错的一种思路,父母需要什么确实应该始终萦怀于我们子女心中,但我很想再发一问,什么才是父母真正需要的呢?多年前我曾想让父母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特别是妈妈,从来没有坐过火车,出过远门。而如今,我发现即使提供了每月给父母的零花钱,物质生活也优越起来,但是也无法弥补静夜下父母那孤寂的心——好几次,我说了要晚上给父母打电话,而事后忘了,妈妈等到很晚才睡下,还小心翼翼发个短信来问是不是忙,每每思及让我懊悔得痛彻心扉!!

所以我想,是否是“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方为他们真正需要的?而非给他们努力提供子女自我认为他们会需要的吧!因此,孔子才发问,我们也才更要自问,同样为养,不敬之爱之,那么尽孝养老与养狗养猫何异?!

片中晓生的困惑为何无法两全,陈太太的伤恸为何不能为老自尊,老朱的凄言为何无法共享福,我想,谜底皆可以从这什么才是尽孝道中寻得吧!

谈了许多,缘于才完成毕业论文之故,行文起来颇有学究的论述味,过于刻板了。实际上,促使动笔写这篇评论的,始终缘于萦怀多日的老朱倔强身形中游走的那一缕缕二胡凄怆之音——当老朱留字于镜面上,当老朱打工完走上那摇摇晃晃的楼梯倦极躺下,几缕二胡的凄音引得我抽泣不已,虽然老公一把将我揽到怀里轻轻安抚,但是心里的伤痛扯得思绪不得不抒发出来,遂有了这篇怪模怪样的小文。

 4 ) 栖身

从《推手》到《喜宴》,再到《饮食男女》。画面交错中,可以看到李安拍摄功力的日趋成熟,感情的日渐丰富,以及,从未改变的,一颗飘在美国的中国心。与后来被奥斯卡厚爱的《卧虎藏龙》、《断背山》和被媒体炒得火热的《色戒》比起来,十多年前的家庭三部曲,更能让人看出李安是位怎样的导演——本质上,一位儒雅的中国文人,他深谙传统文化,也切身体会着在外华人遇到的社会问题。
回到《推手》的故事中去。
一个习惯了传统生活的中国老人,为了去看望儿子一家,来到了遥远陌生的美国。老人与用独立别墅把人们隔开的美利坚生活格格不入,美国儿媳也接受不了老人从中国带去的喧嚣习惯。摩擦日复一日地积累,终到一天变得不可调和。
故事的主角选得都是最具特色的个体。老人喜欢打太极,唱京剧,对儿子的爱内敛而隐忍。儿媳是最典型的美国人,拿青菜沙拉当饭吃,做自己的事情时不爱受人打扰。夹在中间的儿子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随处可见的中国新移民,通过留学的方式来到异乡,自己接受了美国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想让长辈也过上好日子,却无法调解两边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各种差异。
1991年,还需要靠台湾电影辅导金支持工作的李安,尚不能做到如今的平静谦和,他的电影处女作需要用最尖锐的矛盾来产生最曲折的故事。于是,我们在《推手》里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对立,父亲和儿媳的对立,老人和新生活的对立……故事主要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老人的传统观念,但实际上,稍作分析,便可发现任何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是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的。于是这个故事里虽然有着很强的对立性,却没有俗套的“好人”、“坏人”之分别,也正因如此,我们便更加不能一味地指责哪个人,哪种制度。
既然谁都没错,那么继续生活下去的办法就是融合。大家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点,我谦让你一点,矛盾仍然存在,但是我们把它搁置在一边,也就不用再理会它的尖锐。这一点,也正是导演李安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他用电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极中的“推手”,彼此制约,掌握平衡,以柔克刚,——虽然本质上,还是一种对抗。
故事的最后,父亲选择离开儿子的花园洋房,自己去唐人街的华人学校教授推手的本事,唯一一点安慰是一位从台湾来的能说说话的陈老太太。我们不能说这是一个悲剧结局,毕竟没有那种父亲在警察局里心脏病发、客死异乡的狗血结尾。只是,这样的妥协其实只是一种逃避,麻木地远离战争,伪装着维持现状。
与家庭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一样,《推手》的故事简单直白,可是引出的矛盾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文化差异、年龄代沟、国家观念、人与人的隔阂……甚至十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不能轻松微笑着表示:这些早已不是问题。我们依然要追求更高的学历、更多的工资、更好的生活,于是,我们也依然要面对越来越多、无处不在的种种矛盾。《推手》中的父亲仍旧想隔些日子就看看儿孙,于是选择留在了那片不属于他,他也并不热爱的土地上。看电影的我们呢?在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该学会退让,掌握几招像“推手”一样四两拨千斤的本事。
——一部电影看下来,才发现,提出了尖锐问题的李安,就是到了最后也没讲清楚到底该怎么解决问题,而是耍了个小聪明,告诉我们——“惹不起,躲得起”,至少,我们还能在冲撞中栖身。

 5 ) 推手 经典台词

(一)

“儿子,谢谢你的好意撮合,可是我和陈太太这点志气还有。老人家用不着你们赶,我自己会走。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时候的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有空帮我问候一声陈太太和女儿好。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任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外公常说的一句话,带外孙不如抱草墩,让人唏嘘心酸。

(二)
 
    “太极拳是爸爸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他擅长太极推手。”  
  “什么是推手?”
  “推手是一种双人太极拳对练,练习保持自己的平衡,同时让对方失去平衡。”   
  “好像婚姻关系……”

     当然如果是两个高手过招,他们会同时保持平衡。
     不过有时候面对生活,会有一种无处着力的感觉,不妨运用太极。
(三)

    朱老先生:陈太太!   
  陈老太太:你怎么出来了?   
  朱:我出来看您走了没有?   
  陈:我看今天太阳这么好,反正一个人,回去也好不回去也好,想着想着,站在这儿就发起呆了。  
  朱:您住哪?   
  陈:我就住那边168号房   
  朱:我住在那栋2101
  陈:嗯…有空过来坐坐嘛   
  朱:下午有事吗?  
  陈:嗯…没事…   
  朱:…没事…没事…

    戛然而止,无声胜有声。
  

 6 ) 没有你们哪有我——只是《推手》观后感——不是评论……

    站在马路边的两位老人,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看着高楼大厦挡不住的骄阳,却不知道下一步要踏向哪个方向……看完《推手》这部电影,我突然产生一个疑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不是也有着很多的无奈呢?因为真等到那天的时候,也就再没有别人可以偕老了……

    我不由得再次想起,老爸爸的那段锥心的文字:“儿子……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却容不下我,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的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烟云,原本不该心有挂碍。父字”

    我记得我以前 因为跟妈妈真的关系很好的缘故,就跟妈妈说:“妈妈,以后我长大了一定要亲自照顾你!因为除了我以外,谁照顾你,我都不放心!”妈妈淡淡得一笑,说:“等你长大了再说。”那时候的我,没有读懂妈妈的微笑,以为是妈妈不相信我的孝心……
        又有一次,或许比先前那次稍稍大了一点吧,我说:“妈妈,以后我结婚了,和我的老公一定要至少照顾一方的父母,因为觉得两个人再忙,如果连一对老人都照顾不来的话就太不像话了。”我用我坚定的眼神告诉妈妈:我希望那对父母是你和我的爸爸。妈妈又是淡淡得一笑,似乎倍感安慰,接着我的话说:“那我希望你好好照顾你的公公婆婆。”其实很早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言传身教的告诉我,如果做一个好太太,好儿媳。每次我幻想以后的婚姻生活时,妈妈就会感叹着说:“如果能够碰到一个很好的婆婆就好了。”因为妈妈觉得 如果婆媳关系好了,家庭会更幸福!
        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个淡淡的微笑,和这句简短的话语到底有多重,只是天真的相信着,我将来一定会很好的照顾你们二老的!直到看到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翻然醒悟”。回想起小时候,爸爸总是很释然的笑谈“看来呀~闺女,咱是靠不住~还是跟着‘领导’走好。”(领导就是爸爸对妈妈的“爱称”)其实,在他们知道那个呱呱坠地的娃娃是个丫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闺女是他们永远也靠不住”的吧……父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养大自己“靠不住”的孩子们的呢?
        
        电影里的晓生,其实也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他努力学习,来到美国读大学,为的就是希望将来可以接父亲一起去美国享福!也想着“关心父母,父母关心自己一样”。
        电影里,老爸爸在晨练的时间虚弱的躺在床上,跟本想去说服老爸分开住的儿子回忆起了一段往事:“红卫兵抄家的那一天,他们知道动不了我,就拿你和你妈出气,我只有一个身子,顾得了你,就顾不了你妈,等他们歇下棒子的时候,你妈就不行了。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在老妈妈去世之后从来不敢看她的照片的爸爸,这么多年来心里是在怎样的翻滚着呢?!谁知道……
        
        我突然又想起,十一在家的时候(那几天和妈妈睡在一间屋),某个早上的五点钟,我起来拉肚子,我身体本来就虚弱,再加上那几天的“水土不服”,那次更是几乎让我整个人都虚脱了,几乎到了站不起的地步……好不容易回到床上,呻吟着“妈妈……妈妈……”的,妈妈赶紧起来给我揉肚子。我甚至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当时的我重新感受了一次曾经得心肌炎的时候“躺在床上也觉得累没有力气”的感觉。妈妈也实在没有办法,揉了很久之后,看我稍稍能喘过来气了,就去给我拿了一小块馒头,想填填肚子有点底气。妈妈一边喂我,一边淡淡的说了句:“你知道么?我生你的时候,比这还要痛好多呢。”之前的我,一直很好奇生孩子是什么感觉,总是“不害臊”的缠着妈妈问这个问题,因为很多女生都有表达过对那种剧痛的惧怕而不愿意生孩子。妈妈总是说“确实会很痛,可是就一下子,而且那时候所有的痛早就被看到孩子的喜悦和兴奋淹没了。”天真的我真的就那样的相信了。因为在妈妈清澈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丁点痛楚的回忆。所以,那天早上我问妈妈“你不是说就痛一下子么?”“是生你的时候,最痛,其实平时也常常就很痛,所以等到真正生产的时候,反而能挺过去了。”“不是说,痛会被兴奋掩盖,会忘记么?”“但它确实还是在痛。”坦白说,那天早上之后,我真的有很挣扎过,一向很想要有很多很多小孩子的我,整个假期都在跟妈妈声明“我以后不生孩子,要领养!要领养很多很多小孩子,但是绝对不要生孩子!”
        因为生过病的关系,看起来会比任何人都要坚强,可是,也正是因为生过病的关系,所以比任何人都要害怕再次生病。所以很努力得让自己健健康康的!因为那几年“药不离身”的日子,那几年“痛不欲生”的回忆,真的让我知道 时下很多人所谓的“潇洒” 其实都只是对于病痛的无知而已。
        
        年少的我 还难以想象生养子女的艰难,也难以勾勒抚养儿女的劳苦。我至多也不过是在这里感动流泪,写下一点“不痛不痒”的文字而已,而父母却是用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来亲自写下的那充满爱与喜悦、又充满汗水和泪水的诗篇!
        可是 年少的我 一直看着父母坚强微笑的我,永远也无法忘记 那一晚,那个第一次看到父亲眼红的那一晚。那晚的我,义愤填膺的指责父亲对哥哥的严苛与打骂时,复杂的爸爸的眼神,气愤、失望、内疚、伤痛……我到现在都没有读懂,但我知道,那双眼睛 布满了沧桑的眼睛 充满了泪水,充满了让我内疚的泪水。爸爸只说了一句话:“……你们是不知道我的压力有多大啊……”我不知道这句话里 包含了爸爸多少的艰辛 多少的疼痛 多少的无奈……
        后来,记得有一次到大伯家里串门,那晚大伯突然回忆起他们的小时候,模糊的记忆里,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大伯红红的眼圈,一向喜欢调侃说官话的大伯,那一晚显得那么真实那么亲近……那晚之后,我才知道 小时候的爸爸因为“地主背景”还有过营养不良得腹肿的经历;我才知道 小时候的父辈们 曾经在饥饿万分的时候 被人拿着倒在地上,搅和了泥土、杂草的一碗面条来取乐;我才知道 年轻时的父辈们 曾经身无分文 离开农村 走向城市 去寻找自己的未来;我才知道 年轻时的父辈们 曾经为了给家里省下一点年夜饭的钱 一年流血流汗 也舍不得多吃一点 也要多做一些苦工;我才知道 今天 能够每天都有饭可吃 有电视可看 有钱可以零花的日子 是他们曾经用他们的生命做赌注 一步一步 赌到了我们的今天;我才知道……
        
        怎么会没有压力呢?好不容易才拥有的今天,如果 因为 我们孩子们一次两次小小的不经意的任性 ,因为我们的不懂得珍惜 因为我们的叛逆和堕落 ,让父母的辛苦毁于一旦的话,他们要怎么面对他们自己的人生呢?!因为爸爸 太清楚 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残忍,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财富的话,即使他再努力,也为我们做不了什么,因为他从生下我们的那一刻就知道他要比我们早离开这个世界,他就知道 他无法看到我们最后的样子,无法知道我们最后是否能够幸福、是否依然幸福……那是怎样的压力、怎样的负担、怎样的惧怕呢……没有子女的 身为子女的 我们 ,又怎样才能知道呢……
        
        是的。父母的教育大多确实令人难以满意。可是 今天 能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 看书 写字的我,依然能够哭泣 能够微笑 也能够继续奔跑的我,我更清楚的是 我的确不是一个让父母满意的儿女!在他们承受了因我而起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之后,我的眼里却常年来都只有我自己:我的朋友,我的学业,我的将来,我的假期,我的小说,我的懒觉,我的心情……可是,等到我突然转目,看到身后一直默默关注的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的时候,我已经身在异乡了……
        
        前不久,在一个我要做实验的周末,想起了静音了一天的手机,一看吓了一跳,手机里有将近十个的爸爸的未接来电。还有另一个电话号码的好几个电话。以为是爸爸又是闲着没事想周末找我聊聊,就决定省着长途电话费,等爸爸的下一个电话,于是拨了另一个电话号码,才知道那个也是爸爸借用的。于是爸爸让我把电话挂了给我又打了过来,问的第一句就是:“憨乖,最近身体咋样?”我突然“懵”了一下,莫名其妙为什么第一句话就这么“伤感”呢……然后毫无头绪的回答了后,爸爸很犹豫的问:“最近考试紧么?”“你爷爷最近情况不太好,看你能不能回来,要是耽误考试,会挂科的话 就算了!”我匆忙的说没关系,可以有时间的。当时的我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可是那个晚上 心情真的很复杂。
        身在异地的我,究竟 能为我的父母做什么呢?
        我告诉自己:这次一定一定要回家!一定一定要见爷爷一面!
        其实我知道, 这样的“一定”不是完全出于对爷爷的爱,是出于我自己的惧怕!我害怕家里出事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在场;我害怕父母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在场;我害怕……
        
        可是,当我再一次的联系上妈妈的时候,妈妈已经在老家了,丧事已经办完了。快到连三叔都没能从出差的外地赶回来……我不知道最后一刻,爷爷的眼神是怎样的,爷爷的表情是怎样的,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他的孙子孙女们,没有一个回去的……
        
        我难以忘记,无数次,当我们探望瘫痪在床的爷爷时,用着轻松的口吻说着让人心碎的话的爸爸:“看到你爷爷,我们就看到了以后的我们啊……”
        
        我后来有问妈妈,哥哥嫂嫂是什么感觉。妈妈说,哥哥也觉得很难受“早知道就当时多拉着爷爷的手,多说句话了!”嫂嫂也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可是,我是什么感觉呢?爷爷瘫痪之后,看望爷爷的时间甚至可以用小时计算的我,我是什么感觉呢?那个在养老院,本想安慰爷爷说“我就回来一星期,过几天就走了,你别哭,对我笑笑嘛~”,反而让爷爷更加痛心的摆摆手示意让我“走吧走吧”的 我这样的孙女,我能有什么感觉呢?就算 我在爷爷看不到的 没有到过的 他乡 为他流再多眼泪,又能怎样呢?我对爷爷的回忆 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我们的交集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
        
        可是,妈妈在告诉我爷爷过世的消息后,安慰了我一会后,还感叹了一句:你爷爷这个样子,多活一天,也是多受一天罪啊……
        
        我想起电影里的老爸爸感叹着:活罪好受,寂寞难熬啊……
        
        后记:
        刚刚过了零点,是一个略微特别的零点,是2009年12月31日的零点,也是2010年1月1日的零点。我电脑里的音乐也刚好正在放刘若英的“很爱很爱你”。
        “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不牵绊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
        我想 父母对于子女的心 岂不也是这样子么?!我也想 即使是这样的爱情 相对父母于子女的爱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吧?!
        所以,在这个时刻,我写了一条给父母的短信: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在写关于父母的文章,真的真的很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这样爱 我这个无法回报你们的爱的女儿!能在这里给你们发短信,能喊你们“爸爸妈妈”,没有你们的辛苦,对于我都是永远也没有可能的!真的谢谢你们!新年快乐!每一天都要快乐,因为这是 即使身在异乡,却依然深深的爱着你们为你们祈福的女儿最大最大的心愿!
        
        我也,很爱很爱 你们……

 短评

朗雄演的当然是好的,而且并没有去一味美化这样一个人物,我想真实生活中老朱应该是善良但有点迂腐、烦人的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他请求再多一次机会洗碗,然后咽不下去饭的僵硬表情。而全片印象最深的倒是儿子的两次暴发,一次对小孩子说,“你比爷爷、妈妈都会照顾爸爸”,一次是监狱中的痛哭,还有别的办法吗?

6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影片仿佛太极推手一般,缓缓而来,却暗含内劲,把我的一份心情狠狠朝感动推去。中国式的亲情,中美间的文化冲突展示得很尖锐。除中国城餐馆那段打中国流氓、美国警察比较不喜欢,其余十分满意。

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李安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有了他一直以来最让人心动的温柔和细节。剧情方面或许有点把中国功夫太神话了,不过郎雄确实演得好。很多时候啊一家人的关系还真不是绑在一起就能解决的,当然推手的概念用进来不错啊。李安的儿子从小就像东南亚人。。。=__=

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2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把这一部电影归为喜剧。李安,真的把人性看得太透彻了。感觉很多时候,其实人没活明白,不知道一直每天念叨着的努力过明天就会等得到的美好日子,有多么不实在。身边这样的例子一点都不少。家庭原来就是本难念的经,但是没有人付得起不去念不去用心经营的代价。

17分钟前
  • ReEi酱
  • 力荐

饮食男女讲中华传统膳食,推手讲中国太极。李安这手文化牌打得好。儿子太娘,儿媳太傲娇,女一号老来骚,郎雄一人演技压全场。

18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老爷子若没有一技傍身该如何是好……

20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就像老朱一样,住在美国的感觉就是周围永远都是无聊的客气。简直想大哭一场。

2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看的太心酸,李安自己写的剧本,那心理年龄得多老才能拍的这么丝丝入扣。郎雄演技太好,王莱气场也很赞,这种矛盾冲突还是中国人自己看感觉深刻啊

27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这部能看到李安的工整和匠气。我开始理解李安为什么说“王家卫是天才,我最多算人才”,那种天纵激情自由不羁,超越时代和文化界限的电光火石,在李安那里是《饮食男女》《断背山》的灵光乍现,但在王家卫的作品中,哪怕是最差的作品,这种光芒也都俯拾皆是。

3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若是郎雄没有去世,不知道还会和李安合作出多少好故事。

34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一双手上,还是打不过生活这个对手。

39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天下之大,何处养老

40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大概电影也是有保质期限的,很遗憾,看这部看得太晚了,要是几年前,大概是会喜欢的吧。现在只觉得太表面太公式化,后半段的处理尤其不好。

42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那您...慢走,那您忙去

43分钟前
  • #Pekingcat#
  • 力荐

(9/10)虽然很多人说这片是中美文化冲突,可我看到的却和文化冲突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两代人之间代沟。父辈对后辈的事不好奇,只想子孙遵循以往;后辈对父辈的事也许好奇,但好奇中会带着厌恶……郎雄只是没有长得一张小白脸,但他的演技可以完爆绝大部分当红炸子鸡。

48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其实家庭生活就像是打太极拳,讲究借力用力,以柔克刚。】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才发现李安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大师,对中外生活差异下的家庭琐碎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如秋日落叶漂浮着的小河流水,虽波澜不惊,却凄凄惨惨戚戚,有点人生的无奈和悲伤。

5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至此终于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最醇熟的自然还是饮食男女,其次是喜宴,最后是推手,原因在于后者太露,讲中国文化精髓在于含蓄吧,若太急于表现冲突则显得功利心太强了。

51分钟前
  • 樹一
  • 还行

首先我相信这部片子绝大部分外国人是看不懂的…甚至是新生代的华人……<推手>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感情最为复杂也最为原始的一部,它有着<冰风暴>般的暗流与涌动,结局与Mike Leigh的<又一年>有着本质的共通。这是父亲三部曲中唯一的悲剧。【观影的时候请勿过于纠结情节的刻意……这可是91年的老片子啊!

54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挺牵强的情节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