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韵事

剧情片法国1988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弗朗索瓦·克鲁塞,玛丽·特兰蒂尼昂,尼尔斯·塔维涅,洛丽塔·夏马,Aurore Gauvin,Guillaume Foutrier,Nicolas Foutrier,玛丽·布奈尔,多米尼克·布隆,埃弗利娜·迪迪,达尼,弗朗索瓦·麦斯特,Vincent Gauthier,Myriam David,托马斯·夏布洛尔,尤尔根·马什,让-克劳德·莱卡斯,利斯·罗伊,让-米歇尔·诺里,玛德莱娜·马里,亨利·埃托,让-马克·鲁洛

导演:克洛德·夏布洛尔

 剧照

女人韵事 剧照 NO.1女人韵事 剧照 NO.2女人韵事 剧照 NO.3女人韵事 剧照 NO.4女人韵事 剧照 NO.5女人韵事 剧照 NO.6女人韵事 剧照 NO.13女人韵事 剧照 NO.14女人韵事 剧照 NO.15女人韵事 剧照 NO.16女人韵事 剧照 NO.17女人韵事 剧照 NO.18女人韵事 剧照 NO.19女人韵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6

详细剧情

  尽管玛丽(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可是从小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的她在心智上依旧犹如一个懵懂的孩童。玛丽的丈夫保罗(弗朗索瓦·克鲁塞 François Cluzet 饰)是一名士兵,在动荡的局势下,他被派往前线参加战争,至今未归,留下妻儿过着贫穷又困苦的生活。  玛丽帮助一个女人进行了堕胎手术并从中发现了商机,在那个年代,堕胎是违法行为,协助堕胎更是死罪一条,可迫于生活的压力,面对金钱的诱惑,玛丽还是干起了这违法又危险的工作。一次偶然中,玛丽结识了名叫卢锡安(尼尔斯·塔维涅 Nils Tavernier 饰)的男子,两人一见钟情,遂即展开了一段背德的爱情。没想到归来后的保罗识破了二人的奸情,愤怒的他向警方告发了玛丽的全部行径,玛丽将要面对的,是死亡的判决。

 长篇影评

 1 ) 一桩女人的公案

到目前为止,只看过于佩尔主演的三部电影《她》、《将来的事》和《女人韵事》,其他有配角的,就另说了。

法国女演员美貌的很多,苏菲玛素,阿佳妮,朱丽叶.比诺什,于佩尔在其中可算是相貌平平。而于佩尔在这部1988年的电影里和2016年的电影里的形象,除了多了一点皱纹,相貌几乎没什么变化,那种掩饰不住的浮于面孔上的倔强的气质,成了她的标志。一个60多岁的女人不靠什么化妆,演起四十来岁的女人在体态和相貌上毫无违和感,跟天朝几个靠着整容和浓妆装嫩的女演员相比,于佩尔才是真正的不老女神。

片名译为《女人韵事》不如《一桩女人的公案》,根本没什么女人韵事,就是一桩女人的公案,一桩关于一个为其他女人堕胎的女人公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堕胎是违法的事,直到如今,堕胎在很多国家还是违法行为,而且在人类的道德观上也是一个倍受争议的问题。有一个观点认为女人肚中的胎儿是一个生命体,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存权。片中一个因堕胎而死的女人的姐姐来质问女主:“你不觉得肚子里的孩子是有灵魂的吗?”而妓女露露的回答是:“你觉得他们的母亲有吗?”
 
但是从怀孕女人的角度,一个妓女,怀孕意味着生计会出现问题;一个未婚和一个丈夫不在身边的女人,怀孕会遭致不必要的麻烦。片中有一个丈夫在身边的女人也不想再要孩子,因为她七年生了六个孩子,她觉得自己象一台生产机器,象一头母猪一样,成年身材走形,乳头被婴儿咬烂,她情愿死也不想再生孩子。她的老公就象一头配种的猪,如果真正爱自己的老婆,就不能管住自己的下半身?男人无法去体会女人怀孕生产的痛楚,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之需。

片中的女主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乡下女人,她为别人堕胎是为了钱,为了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正因为没受过什么教育,她才无所顾忌,只要能挣钱违法也敢铤而走险,个性热爱自由,敢给老公戴绿帽,不跟老公上床还给老公拉皮条以解决他的性欲,是一个敢做敢为的女人。相比她的老公懦弱无能,最后还写匿名信告发妻子帮人堕胎,亲手把妻子送上了绞架。

法国片子总是要让人琢磨再三,这部片子是要堕胎事件?还是讲一个女人平凡而短暂的一生?当看到女主因为生活变好而打扮得俏丽,去找老师学习声乐,连走路都因为开心而如跳舞一般,为她短暂的幸福快乐而感到悲哀。她只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为了过得开心,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有想堕胎所犯下的禁忌之罪?

 2 ) 《女人韵事》:被选中的道德牺牲品

一根绳子的特写定格在黑暗的世界里,它是在向下的坠落过程中停止了摆动,垂直而下,能感受到绳子下端重物的挣扎,但是它没有出现在镜头里,就像被隐藏甚至被抹去的符号,而这无疑是女人命运的一种隐喻:国家法庭以道德重建为名,对玛丽进行了审判,并最终将她推向了死亡。这是1943年7月30日的一个瞬间,当女人的生命在绳子的末端走向终结,一个国家似乎也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它无声地传递出真正的国家悲剧:“被责难的却是可怜的孩子。”

“邻居家的孩子告诉我,你妈妈被砍头了,有时候她是多么快乐。”这是玛丽的儿子皮尔罗的旁白,当玛丽被丈夫举报,当玛丽被国家法庭审判,当玛丽被关押在黑暗的牢房,当玛丽的生命终结在绳子末端,皮尔罗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原本快乐的女人,“母亲被捕时我七岁,他的生命在另一个世界里结束了。”七岁的孩子,向前将走向自己那段漫长的人生,这一个年龄截然分出了两部分:过去和未来,过去的母亲是快乐的,过去的母亲在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过去的母亲像一个母亲——当玛丽入狱的时候,她对着铁窗外的月亮想起了皮尔罗和女儿穆奇,四个月来她一直想念着他们,而他从律师那里听说国家法庭将进行道德审判时,她说:“麻烦你给孩子们寄一张埃菲尔铁塔的明信片,他们从来没有来过巴黎。”而未来呢?再也没有母亲,对于皮尔罗来说,这是自己必须成长的一条路,是在责难中让自己不再可怜的人生。

玛丽死了,皮尔罗面向未来,1943年的这一叙事无疑在夏布洛尔的电影结构中具有了某种启示意义:一个女人因为实施堕胎、提供卖淫场所,被道德法庭宣判死刑,而对这一“堕落”行为进行审判的则是男人,“他们都是男人。”玛丽曾经这样感慨,他们并不仅仅是那些审判的法官,还有把她送入监狱的丈夫保罗,还有玛丽发现了爱的光芒却替德国人做事的情人鲁西恩,他们共同组成了玛丽对面那个叫男人的世界,而这个“男人”无疑也是投降的法国,一种国家主义的隐喻,就像玛丽在狱中所说:“他们无所事事地等待战争结束,最终却选了一个女人作为典型。”投降的国家,就像懦弱的男人,他们无法支撑起自由和责任,更无法保护女人和孩子,而最后在玛丽面前的神职人员完全是懦弱的象征,玛丽问他的唯一一个问题是:“你有孩子吗?”男人摇摇头,一个懦弱的男人,一个没有孩子的男人,也成为国家主义的隐喻。

“工作、家庭、祖国,我们没有权利只有义务,多么荒唐的伪善!实际上,他们在报复自己的怯懦,他们的,我的,你们的……”律师的对话无疑揭露了战争中国家的“无所事事”,也只有在这种懦弱中他们反而对像玛丽一样的女人实施了报复。但是当在女人对面的男人把女人当成了一个牺牲品,夏布洛尔显然又留出了一个希望的出口,那就是皮尔罗,一个七岁的孩子,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他才是这个国家可能的未来,他才是让女人重新回到快乐世界的男人,而从“可怜的孩子”到新生的力量,夏布洛尔期待的是国家的重塑,是男人精神的重塑,而自始至终的旁观者身份为这段历史做出了另类的注解。

这是夏布洛尔有意为之的独特视角,皮尔罗的生活和母亲的命运息息相关,他和妹妹被玛丽带着去干活维持生计,他欣喜地吃到了母亲买来的糖果,他被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妹妹而玛丽却出去“开心”,当然他也见证了重回家里的父亲,见证了母亲实施堕胎和提供卖淫场所的行为,也见证了和母亲依偎在另一个男人身上的一幕,他哭过笑过,而皮尔罗的感情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折射出了玛丽命运的起伏。而皮尔罗和玛丽的另一重关系更具有象征意义:他是玛丽的儿子,是从她肚子里生出的孩子,一种感情的维系当然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但是玛丽为了摆脱穷苦的生活,帮助女人堕胎,两年时间23个女人在她的帮助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是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谋杀?而玛丽提供给妓女卖淫的场所,在欲望的满足和肉体的交易中,也有着对于生命无情扼杀的道德罪恶——玛丽一只手沾着道德的血迹,一只手却把皮尔罗抚养,一只手扼杀生命,另一只手却不想让孩子可怜,一只手和另一只手的选择,在孩子的世界里,在母亲的情感中,似乎变成了另一种悖论。

就像带着两个孩子来到玛丽家里的女人发出的疑问:“肚子里的孩子有灵魂吗?”她是因为堕胎而死去母亲的姐姐,她来找玛丽不是为了惩处她,甚至还拿出钱还清了费用,但是这一句疑问却把玛丽推向了道德审判台,她在遇到妓女露露的时候,把这个问题又提了出来,露露的回答是:“你觉得他们的母亲有吗?”孩子的灵魂,和母亲息息相关,当孩子在堕胎中失去生命,也是母亲命运的一种写照,但是在这里露露并非是指责母亲的非道德,而是在这样一个连女人都无法决定命运的男性世界里,何来真正的道德?甚至这种非道德的堕胎、非道德的卖淫,也是对于“他们”这个懦弱的男人世界的报复。

所以道德问题变成了男人和女人的责任问题。玛丽作为一个女人,承担起了家里的责任,她每天带着孩子劳作,给他们提供生存的食物,在丈夫保罗不在的日子里,她是一个尽职尽守的母亲。但是在生存的压力下,她还是选择了为其他女人堕胎,一根管子,一盆肥皂水,为邻居吉内特做的这次手术“顺利完成”,从此她就是通过这样简单的操作获得了缓解生活压力的丰厚报酬,为女人们解决了很多麻烦。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女性突围自我宿命的一种做法,一方面玛丽通过实施堕胎改善了生活,另一方面那些女人摆脱了成为生殖工具的厄运,那个“手术”失败的女人杰斯米在又一次怀孕时说:“我已经生了六个孩子,我痛恨自己,我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爱过他们。”她回忆自己又一次生孩子过程长达16个小时,“仿佛把自己的内脏撕裂了。”生育对于她来说,意味着痛苦和折磨,所以在没有感情的生育行为里,她变成了一个工具,最后当“手术”失败,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个女人的“手术”中死去,对于玛丽来说,当然背负了道德的折磨,尤其是自己是一个母亲,但是她却为更多的女人解除了麻烦。这是女人对于命运的非道德反抗,而在这种反抗中,无论是玛丽还是那些堕胎的母亲,似乎都拥有了一种自由。而对于玛丽来说,正是自己身上的率真性格让她成为精神上真正独立的女人,她会把孩子留在家里而去外面寻找开心,“妈妈还年轻。”她会在播放吉内特送给她的留声机音乐是尽情唱歌,而这就是她的理想:“我想成为一个歌唱家,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歌唱的舞台上。”而丈夫保罗回来之后,她1没有惊喜,虽然每天也照顾他的生活,但是她却敢于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当遇到那个用剑砍下倒挂鹅的脑袋的鲁西恩时,玛丽又爱上了他,虽然要逃避丈夫的目光,但是对于玛丽来说,这也是追求真实自我的一种表现。

玛丽像一个真正女人那样活着,堕胎和提供卖淫场所看起来是一种非道德的自私行为,但是无论是她自己生活中追求的独立,还是为女人们解决麻烦,都指向了一个现实:男人的缺席。丈夫起先就是一个“失踪者”,而当他回来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起到他应有的作用,即使玛丽为他找到了码头上的工作,保罗也以为德国人做事而拒绝了。而玛丽遇到的情人鲁西恩,似乎又和保罗走向了相反的路,他一直为德国人工作,在玛丽面前又表现出一种大男子主义。玛丽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憧憬着自己的理想,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却在这个男人的寓言里无法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她无法逃离丈夫保罗的生活,无法看穿鲁西恩的虚伪,最终也在丈夫的嫉妒中被出卖,并最终在男人的世界里被审判被处死。

从家庭到国家,从日常生活到战争困境,“他们都是男人”的现实终于使得玛丽成为了一个被选中的道德牺牲品,曾经玛丽还以为这个罪最多判十年,“十年后我出来会更老了。”狱警也说:“他们不会盘女人死刑的。”而律师也安慰说,只要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定不再犯了,就能得到原谅。但是在男人的所谓规则里,女人无法真正把握自己,就像在律师面前的将军所说:“我们的国家需要道德重建,就要切断旧有的腐烂肢体。”玛丽这样的罪犯无疑是他口中的腐烂肢体,只有切断了才能新生,而这种男人逻辑在国家主义的名义下,就是一种伪善,就是在报复自己的懦弱。

1943年被德国占领的法国或者就是一个懦弱的男人,他切掉了像玛丽一样“罪恶”的女人,在这样一种自欺欺人的道德重建中,最大的不幸是孩子,穆奇在哭泣,皮尔罗在撞墙,他们被同学嘲笑,但是七岁开始的受难也为新生留下了一种希望:他们是母亲肚子里的孩子,只要他们拥有一种灵魂,拥有真正男人的力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切断真正旧有的腐烂肢体,让一个遭受屈辱的国家迎来新生。

 3 ) 一个因为道德败坏上军事法庭的女人

拉图尔靠帮女人堕胎和给技女出租房屋赚钱,让家里变得越来越富有的同时她有了一个情夫,懦弱的丈夫忍无可忍给将军写了封信举报她,因为法国战败等各种原因,法官决定不手下留情,最后她被处以死刑。

有几个有意思的点

1.拉图尔和丈夫的关系。

他们的关系就像是男人和女人对调。

因为丈夫赚钱没她多、丈夫得了弹壳后遗症变成屎失禁的懦弱男人,拉图尔拒绝和丈夫同房,并且一个人搞自己的事业。

在丈夫问她做什么时她可以很强硬地说关你什么事,可以当着丈夫的面搞情人,甚至她为了让丈夫不再烦她恳求另一个女人把他带走,说“我对他已经厌烦,而他对你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男人”,以及通过情人给丈夫找个码头的活干。

果然,在家里没有钱就没有发言权,女人有钱之后对待男人也可以一样残忍。

而拉图尔对这一切的解释(当丈夫问她你为什么可以反抗我时)是“因为我不爱你”。

她可以因为丈夫没注意到自己做的新发型而哭哭啼啼,但不会因为帮他洗脏裤子而哭。虽然她不认识字,丈夫不体谅还责怪她不想办法给在监狱里的自己写信,但是她要求有爱的婚姻,她会因为邻居送来的唱片机而高兴地跳舞,她想当个歌唱家。

她爱钱,她爱浪漫,她爱小资生活。

她靠自己赚来了这样的生活,她靠赚别的女人的钱来摆脱自己在家庭里的弱势地位,杀死婴儿,支持卖银,法律对女人的束缚成为她赚钱的门路。

2.许愿。

一家人许愿,拉图尔问了妹妹和爸爸的愿望,却忘记问儿子的(可以看出她对儿子的忽视),而只有儿子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想当一个刽子手,因为他们头上蒙着东西,还因为没人认识他们。

最后他的妈妈被刽子手处决,而他的妈妈也亲手杀死了23个婴儿,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轮回了。

并且我觉得此时儿子的心理已经出现问题了,电影里很多儿子的视角,儿子看见妈妈拒绝爸爸,看见妈妈和情夫调情,看见妈妈给客人堕胎,他的年龄大概已经能够理解这些事,而他一直都是失语的,一个镜头怼过去,他就静静地看着,或是趴在门把手的洞前偷窥。

直到影片的最后他才开始叙述拉图尔被处决的过程,这是在他7岁那年镇上的孩子告诉他他的妈妈去了巴黎被砍头的。

儿子会说德语。

3.搬家

因为堕胎的房间不够大,拉图尔一直在搬家,丈夫跟随着她搬家。

4.堕胎和圣母玛利亚

拉图尔堕胎害死了一个女人,那女人的姑姐带着刚丧母又丧父的两个孩子来见她,并不为着让她偿命,而只是来“宽恕”她,可怜她。拉图尔听完拿着姑姐替弟媳补上的堕胎钱就蹦蹦跳跳地去和情夫幽会。

最后她因为助人堕胎和卖银而被处以死刑,狱友送给她一个转运珠什么的,被即将到来的死亡吓得颤抖的拉图尔接过带到了脖子上,然后刚停留一会儿她就把这项链一把扯下,丢掉:“万福玛利亚,全是放屁,你真是坏透气了。”

虽然她会问Lulu孩子有没有灵魂,她会去唱颂歌,但到死她也不会因此而忏悔,她并不认为自己扼杀了23条生命,她没有杀过人。

或许她觉得自己拯救了23个女人的生命

5.堕胎的农妇

结婚7年生了5个孩子,女人说自己结婚后的每一天都是肿胀的,自己的乳头总是被咬的很疼,她觉得自己像一头母牛,她想死,她从来没有爱过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就连第一个也没有爱过,生他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被撕碎了。她说16岁的自己很漂亮,男人们都看她但都害怕她不敢靠近她,16岁的夏天天气总是很糟糕,但是她的心情很明媚。她尝试了各种方法,用衣撑、叶子还有毒药来堕胎,在吃了拉图尔的药之后她死在了家里,她的男人卧轨自杀了,留下6个孩子。

问,这个男人爱不爱自己的妻子呢?

拉图尔骂丈夫说你根本不爱我,你只是需要一个大屁股,说完摔门离去。

6.战争

我没有关注这条线,最开始拉图尔的好朋友Rachel因为是犹太人被德军带走了,拉图尔一直在找她。

拉图尔的丈夫是个兽医,应该是打仗回来留下了战争后遗症,最后也是他给将军写了封信告发自己的妻子。

拉图尔的情夫因为给德军干清理的活而没有被征兵。

拉图尔遇到的法官总是给女人处以死刑,为了抓典型,他根本不在乎女人犯了什么罪。而审判拉图尔的法庭最初是为了审理叛国罪而建立的,现在变成审理道德的法庭。因为堕掉了孩子比出生的多会影响国家安全,拉图尔说男人都被送到了德国,律师说因为停战条款(这点没看懂)

“他们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等战争结束,突然选中了一个女人,一个身份低微的女人,然后把她投进监狱只是为了树立个典型。但是她的孩子谁来照顾呢,他们不在乎,他们的孩子都有保姆,有钱人想保持清白当然容易了,全都是男人,男人怎么会懂得呢”

关于主角,弹幕里全是骂声,我也觉得女主确实有点过分了,一点都不考虑丈夫的感受,但是把拉图尔代入男人来看,一切都变得合理且能够理解了,玛德。

而丈夫静静看着妻子样技女给人堕胎搞情人,平日里没有丝毫愤怒,不上班天天做自己的没用的剪贴报,最后直接一封信将妻子送到巴黎断头台,或许从一开始就在静静地等待妻子走向灭亡,也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像很多被家暴的女人那样)最后受伤的果然只有孩子。

电影有点沉闷但不压抑,女主很漂亮很好看,所有女性角色都很美,最后判死刑略显仓促。。。

“有时候她是那样快乐,那样喜欢唱歌,被责难的却是孩子们。”

 4 ) —

第一次参加线下观影会 惊叹于大家看完电影 迅速整理思路 流畅表述观后感 而我每次看完电影大脑都在放空 要缓一缓 慢慢从故事中抽离 二战德胜法败 伪善的战败者对一名女性作道德审判 挽回男性掌权者的脸面 可笑至极 道德判断本就非理性 是谁下规定的又为何必须这么做 堕胎出轨收妓女当租客 罪以致死吗 女主对丈夫冷暴力我不赞同 被冷落被忽视对在意你的人是莫大的伤害 不爱可以分开 干脆利落 好聚好散 听说 饰演妓女的女孩 在酒店被毒打致死 原因是男友误会她出轨 组织观影的男生哽咽着说出这件事 眼睛红红的 有泪水从他脸上滑落 想告诉玛丽 戴黑色蕾丝手套涂红色指甲油毛领围巾搭在一侧肩膀 眼神看着镜头的你好美 我会记得你

 5 ) 带刺的花朵or毒苹果

和女友的半周年纪念日,坐着地铁去到了法国文化中心,看了今秋第一部文艺片《女人韵事》。在两小时不到的时间里,屈指可数的几位主要角色接连登场。没有难懂的隐喻或是复杂的线索,只是用简单的剧情推进,夏布罗尔就把他想要讨论的战争、道德、性与爱等主题摆到了观众面前,而于我而言,最后涉及死刑的讨论是完全的点睛之笔。死是不是应该成为刑罚的工具?在任何时代的任何情况下,死刑有没有可能是国家内部解决问题的最优解?我期待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6 ) 女人韵事观后感

一个渴望浪漫,渴望唱歌,渴望巴黎的女人玛丽,在战争的背景和现实的压迫下,干起了帮人堕胎和提供卖淫场所的工作,养家糊口之余,给老公戴了绿帽子,最终遭到老公举报而成为政治牺牲品,走上了断头台。 观影过程中,我是不耻玛丽所作所为的,嫌弃你老公,可以正常解除婚约,但是有夫之妇,不守妇道就是不该,这也是导致她最终走上断头台的导火索。同时对于身为老公的保罗,他也是不尽职的,要不是贫困,要不是他的无能,玛丽会赚这危险的钱嘛。一封举报信就毁掉了自己的妻子,毁掉了自己孩子的母亲。最后对于死刑的判决,片尾女主的演技精湛,那对死亡的无力,对生命的渴望全写在那苍白的脸上。断头的判决实在过于残酷,堕胎的背后是女人们对未来的绝望,是男人由于战争无法给予的承诺所致,可悲的玛丽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感到可悲,对如今的社会充满感激。

 短评

"今天做了个很贵的发型 可你居然没注意到" ;真实事件改编 借普通女性之眼控诉纳粹德国控制下的腐败法国维希政权 营造在当下看来不可思议的日常恐惧感;4K修复

8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于阿姨是懵懂女误入歧途专业户

12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推荐

四星半//想起伍尔夫写道“自古以来,女性在所有诗人的所有作品中都如灯塔般光芒四射……”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遭遇总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处境相左 这样悬殊的差距似乎造就了这一生理性别 也可能是社会性别与生俱来就应该带着某种凄惨兮兮的悲剧性//夏布洛尔的冷静克制正好拉开了距离 使得他的观察成为可能怀着怜悯情绪的观察者姿态 呈现出事件和境遇 判决交给男人 判断交给观众

17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被占领法国,懦弱和“被阉割”的男人们要借助程序之手、假已是傀儡的国家机器之力,去斩首一个追求温饱和愉悦、渴望灿烂色彩的女人。对这种假道德的揭示,对整个社会氛围的刻画,对女主角出色的演绎,使得影片颇为不俗。

22分钟前
  • xīn
  • 力荐

3.5..喜欢最后一个镜头的干脆。见到了法版霍夫曼年轻时的摸样,有点可怜的家庭妇男

27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冲着于佩尔看的,近三十年前的她,面貌和现在相比变化不大,那种独有的掩盖不住的桀骜不驯的气质,在每部片子里都有闪现。片中的女子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正因为太自我,也不懂的收敛,最后成了道德败坏的牺牲品。女人应该学会自立自强,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男人们都很怕这一天的到来吧!

30分钟前
  • Julia
  • 推荐

克鲁塞那个时候很像爱德华诺顿

35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有好几段情节说教意味太浓了,导演生怕观众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似的,最后那个律师恨不得直接对着镜头说咱们法国把人民的权利都剥夺了,只剩下义务了。导演还是不够举重若轻,难怪好莱坞说导演不该进剪辑台。

37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伊莎贝尔于佩尔完全不需要“饰演”的一个角色,天然坦荡的“女权主义者”。她甚至不知道也不在乎什么是女权主义者,只是直接而天真地不妥协于“女人”的被动身份。被占领的法国,没有人去解放国家,也不允许女人解放女人。

41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克劳德·夏布洛尔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依旧是繁琐细节的叠加和尽力平衡的白描,不过这部导演情感上的观点清晰,让观影过程舒畅多了~整部片信息量超大,震撼点很多,话题远不止堕胎这么单一,挺值得一看的~又,于佩尔对这个充满复杂性的角色表现地很是立体有说服力,再对比一下冷酷祭奠,不得不赞~

45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优秀之作:1男女绝对平等也算是一种性别歧视2她本该天真浪漫多情无邪,与阿莫多瓦不同法国导演看女人不单是崇拜,还有理解女性天生的悲剧美3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法国如她的丈夫,敏感虚弱,通过飞扬跋扈的特权滥杀无辜,看看战败国的历史吧,写满荒唐。4她的小儿子那么灵动!我见犹怜。

46分钟前
  • E
  • 推荐

出乎意料的简洁、平和,于佩尔散发了一种纯真的光辉

4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克劳德·夏布洛尔中后期代表作,伊莎贝尔·于佩尔凭本片加冕威尼斯影后。1.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梦想成为歌唱家的玛丽,在维希法国时期为了生存,悄悄提供有偿帮助堕胎的服务,并收留妓女朋友,事发后又被设为典型杀一儆百。2.夏布洛尔拍得十分冷静克制,没有做什么道德评判,将一切是非曲直都留给观众自行思考,于佩尔对角色的诠释也足够立体。3.影片中的男性基本成了懦弱、无能、推卸责任与自欺欺人的化身。古往今来,以虚伪而单方面的道德之名禁锢与戕害女性的现象层出不穷,但放在维希法国傀儡政权时期,则更具深意,这也是女性主义的谷底时期,不能忘记。4.德军举办的“蒙眼斩鹅头”比赛也颇有寓意,还有女主丈夫所沉迷的报刊剪裁拼贴游戏。5.影片结构中的双重视角:女性主体与儿子追忆。6.多次复现的门框构图。PS:修订翻译了中字~(8.5/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法片#500.非典型夏布罗尔电影。直面二战时期被占领的历史里扭曲的法国人心态(跟[鬼子来了]之类的类似),并将女性的解放、压抑与反抗放在这个背景下,真是胆识和眼界俱佳。人物的复杂性写得很到位。有于佩尔的关系特写才这么多吧。

5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看电影的时候,弹幕在说,这个女人已经变成一个荡妇了。可我觉得不然,这只是一种被压抑许久后遵从本能的释放需要。被战争压抑的男性,被男性压抑的女性,于佩尔只是尽自己所能的从社会鄙视链的最底端挣脱出来,男人把女人当成发泄、生育工具,而国家则把女人当成警示、遮挡工具。在夏布洛尔的电影里,同情是最不需要的。

58分钟前
  • 奈良白团子
  • 还行

小白脸都领家里来了难怪了。避孕套是个伟大发明。道德标准一直在变。说白了一个投降最快的国家,高层用军事法庭上的家庭案件这种处理掩饰自己的怯懦。

1小时前
  • 日光瀑布
  • 还行

夏布洛尔的女性题材交由于佩尔来演绎真是再契合不过,一个明明充满无数戏剧点的故事被阐述得无比冷静无比残酷(又一次具备其水准的拿手好戏),多重多元主题即使在堕胎不再被判死刑的今天,仍显得毫不过时,夏布洛尔处理强情节题材从不失手,能做到狗血与优雅兼容实属天赋。那些饱受生育之苦的女性们,自从脱离无忧少女时代,即堕入被无穷家务和孩子哭闹包围的无爱婚姻,那个自杀的母亲冷漠地说“我从没爱过我的孩子”,女主说“我不爱我的丈夫”,泣血心声被男性的自大怯懦扭曲成犯罪的口实,战败的失魂落魄(潜文本语义丰富)必须由女性的身体承担起“重建道德标准”和迎接下一代新生的工具。收得极为干脆的结尾也是向来特色。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得不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

1小时前
  • Jacqueline
  • 力荐

玛丽不需要学习波伏娃或者看阿特伍德来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她站在那里,她走在路上,她拿起工具,她去跳舞,她说拒绝和向前奔赴,她活着本身就是feminism的定义。

1小时前
  • 010101utbA
  • 推荐

社会越不自信,越拿道德说事。堕胎,说到底如剧中台词,只是女人的事。却由一群男人来审判。中性的视觉,唯一讽刺的是,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女主玛丽,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忽视的儿子想当刽子手的愿望。ps 话说,片中萝莉女儿的扮演者玛丽·特兰蒂尼昂的人生遭遇,真让人唏嘘。

1小时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