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

恐怖片加拿大2014

主演:梅西·帕瑞格兰,艾里克·巴弗尔,尼古拉斯·坎贝尔,

导演:亚当·麦克唐纳,

 剧照

荒野 剧照 NO.1荒野 剧照 NO.2荒野 剧照 NO.3荒野 剧照 NO.4荒野 剧照 NO.5荒野 剧照 NO.6荒野 剧照 NO.13荒野 剧照 NO.14荒野 剧照 NO.15荒野 剧照 NO.16荒野 剧照 NO.17荒野 剧照 NO.18荒野 剧照 NO.19荒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23:19

详细剧情

青年情侣亚历克斯(杰夫·鲁普 Jeff Roop 饰)和珍(梅西·帕瑞格兰 Missy Peregrym 饰)相约来到一处偏远的山区丛林度假,他选择了充满惊喜的黑脚线路,在远离城市喧嚣的静僻所在,他们品味到珍贵难得的快乐。然而凡事总无法达到完满,第一晚毫无心机的珍与陌生人布莱德(艾里克·巴弗尔 Eric Balfour 饰),让偶然撞见这一幕的亚历克斯心生不快。晚餐在尴尬压抑的气氛中完成,所幸他们最后总算送走了布莱德。只不过霉运似乎就此跟上了这对情侣,夜晚传来的恐怖声响,帐篷外被粗暴折断的树枝,以及因自身原因造成的各种突发状况,都将他们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长篇影评

 1 )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我也是个对诗意姿态流浪的意淫狂,但是下面这篇博客对我太具说服力了,忍不住一而再的推荐。
http://seawaver.blogbus.com/logs/47460851.html
---------------------------------------
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尼采

      预定机票、联系朋友、打点行装,准备好相机、电池、旅游指南、剃须刀和避孕套,暂时逃避现实生活,在被赞美的风景里浅尝辄止,是一种被普及的生活方式。还有一种古老而忧伤的出走方式,叫做流浪。

      “十一”是许多人外出旅行的黄金周,也是我的电影周。今天谈论的电影和流浪有关,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个20世纪90年代的、轻口味的“在路上”。主人公Chris(自名Alex)家庭优越、学业有成,可他毅然抛弃了存款和前途,独身一人上路前往梦想中的Alaska,并最终死在冰天雪地中。评点这么有趣的故事,我的习惯是猜想别人的看法,罗列完毕后再开始旁若无人的自言自语,有点傲慢自大的评论方式,请各位海涵了。

      很多人会觉得,这小子挺不靠谱的,不过他也真敢干。从影片的记叙来看,Chris绝对不是一个专业的徒步旅行者,他没有什么象样的户外装备,幸好不断有人接济他一些必需的工具;他也没什么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本事,幸好他遇到的嬉皮士、退伍军人和收容管理人员都不坏。如果不是这些幸好,我们的英雄主义小青年可能会死在墨西哥边境或德州沙漠。我媳妇就说,这小子幸好在美国混,要是在中国的无人区,杵路边站到死也打不着顺风车。一个人徒步旅行可不像节假日出游那么简单,更何况赤手空拳去荒郊野岭。

      有一些人可能会大声叫好,因为影片恰当的满足了他们心底的流浪情结。壮美的自然风光、粗砺而质感的旅途感受让这部片子有着丰满的煽动性,为流浪的乌托邦打造一个现实的入口。电影也许不能鼓舞他们下定决心踏上流浪旅途,但足以让观众对Chris决绝的勇气和悲剧的命运报以赞美和同情。大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Chris勇敢的去做了,虽然没能坚持到一个美好的结局,意淫狂们依然心潮澎湃:自然太美了!流浪太帅了!将来,我一定要去哪里哪里哪里哪里…然后埋头于案牍之中,过两天就忘了这茬。

      还有个别人可能要想的深些,不止于这两种浮光掠影的观感。首先需要质疑的是,Chris的流浪在动机上是否值得思考?他有多少可靠的精神资源?表面上是他的父母失和,家庭关系出现不可弥补的裂痕,实际上是青年人本身在阅读和思考之后,有了迥异于父母和一般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今日的中国青年中也很常见,无非是觉得社会虚伪、人情可笑、工作的无意义之类。但有趣的是,有了这么一丁点脱俗的认识后,青年人便觉得自己傲然物外了,有了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信。读书的目的,一在求知,二在解惑,如果只是沉醉于先贤的文笔和思想,继而对现实世界左右看不顺眼,倒未必是什么好事。

      Chris崇拜的三位大家,托尔斯泰、杰克·伦敦和梭罗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一生都在竭力逃脱世俗。托尔斯泰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庄园,到了晚年还因不堪烦扰而离家出走;杰克·伦敦被称为“马背上的水手”,一生的历险故事数之不尽;梭罗极力推崇自然生活,并身体力行的在瓦尔登湖边建造了一间木屋独自生活。Chris似乎只领略到了大师们的精神光辉,却忽略了他们传奇人生下的累累基石。杰克·伦敦从小是一边做苦工一边读书的,少年时期就练就了许多生存技能;梭罗则是理论加实践的动植物专家,他花了几十年研究自然现象,另外在数学和地理上颇有造诣。相形之下,在Alaska的丛林里误食毒草的Chris是否有点准备不足呢?

      其次要问的是,Chris的流浪是否得偿所愿?我们都不奢望一个完美的故事,他能够一直快乐的流浪下去,到很老很老什么的,但最起码能够证明:无论结局如何,他并不后悔自己的抉择。Chris原本相信,生命的快乐只能在新鲜的经历中寻找。这个信念如此坚定,当他遭遇Jan和Rainey的友情,Tracy的爱情和Ron的亲情之后,哪怕再受用,最后还是拂了衣袖。可是当弥留之际,他给世界的遗言是:“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若无分享,并无幸福)”,他死的充满遗憾和孤独感。唉,这个结局难免会打击理想主义的青年们,也许他们并不在乎结局,他们爱死了那种“为自己而活”的诗意姿态。



      如果我以上所说的部分都在你若有所思的范围内,那么我们可以交个朋友,讲点朋友之间的闲话。我有位朋友曾说,希望有那么一个人,拥有自由流浪的灵魂和脚步。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在那摆着,哪怕自己的流浪梦想无法实现,起码还有的憧憬。那么让我们看看,成为这个传奇人物的必要条件:

1、他没有父母。即使有,也是那种从未赋予他爱和温柔的冷面家长,不然总有一天,他会担心父母的晚年生活。
2、他没有爱人。即使有,也如浮萍劳燕,朝云暮雨后相忘江湖。若有一个女人始终念着他的名字,哪怕郎心似铁,他也会记起曾经的温柔。
3、他要有强健的体魄来对抗饥寒,要有坚韧的心志去抵制诱惑。
4、他要有一定的自然知识,包括天文、地理、潮汐、气象、动物、植物…
5、他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被欺骗和伤害。
6、他要有很强的生存技能,敢于并善于茹毛饮血、就地取食。
7、他需要无限充沛的精力和矢志不移的信念,两者缺一,他最终会厌倦流浪生涯。
8、他能够忍受真正的孤独。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切断社会关系就是切断情感来源。他要真正的爱这个世界,才能超脱于普通人的人生境界,和自然、人生、宇宙完成心灵的对话,而不至于坠入虚无之中。到这种地步,可以说是哲人了。

      综上所述,一个在真正意味上的流浪者,应该是一个父母双亡、妻离子散、知识渊博、体格健硕、意志坚定、思想成熟、饱经风霜而童心十足、精于世故而不通世故的哲人。我用这么一个长句子不是为了搞笑,而是让你看到这种可能性的微乎其微。这既需要天赋,也需要机遇,既需要意识,又需要行动。所以,绝大部分人的一生只能在“流浪”和“回归”之间来回奔波。当我们年轻时,当我们有想法时,我们出走远方,寻找未知的风景和意外的惊喜;而当我们疲惫时,当我们受伤害时,我们回到家乡,回到母亲或情人的怀抱,回到熟悉亲切的生活之中。我们都是半途而废的流浪者,区别只在于周期。有人走的远,有人走的近;有人的心思重,有人没心没肺;有人回归是为了照顾受孕的新娘,有人回归是因为出门时忘了关煤气。

      在我最郁闷的时光里,每年都要单独出门远行。带很少的钱,坐最破的车,住最烂的旅馆,一天走好几个地方,却吃不上一顿饭,反正怎么折磨自己怎么来。不过很没出息的是,我的周期只有二十天。两个多星期的跋涉后,我就会想念亲人和朋友,想念家乡路边热气腾腾的小吃,甚至连原本厌恶的人和事物,都在记忆中渐渐有了温度。这不算什么流浪,因为你终将回家,而且你很清楚这一点。

      有一种流浪是用脚步丈量天涯海角,还有一种流浪是将思想放逐于无尽苍穹。经历过出走的冲动和旅途的疲惫后,我似有所悟:最美的景色永远在梦想的远方,再远的脚步也走不出迷乱的心房。流浪是一种姿态、一种生活方式,咳,这话谁都会说,其实这说法浪漫而简洁了。凯鲁亚克一众写诗、吸毒、滥交,沿海岸溜了一圈后作鸟兽散,如此“在路上”能否称之为流浪,我并不以为然。流浪是一件高成本的事儿,而且还有着极高的投机风险。买张车票提个行囊,转悠一圈回来就跟妞吹嘘:我流浪去了——您花的那个价,也就买个标签而已。有些人把生命、爱情、信仰都搭上了,也终究是其意难平。流浪的艰险之处,不在于高山疾流、沼泽荒漠,而在于心情和思绪枝枝蔓蔓的缠绕着渴望自由的灵魂,永无尽头。

      每一个浪子都应该懂得,他最终将为一意孤行付出代价。无论任何实质的“流浪”,都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伤痛。父母的白发、爱人的眼泪、亲子的呼唤暂且不说,且问你在抛弃一切之后,能否正视生存的困境和孤独的折磨,在另一种人生中重获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内心长久的平静。推翻现实回归自然的努力和不甘平庸直抒胸臆的态度固然可贵,但我也看到太多对流浪的溢美矫饰,引领着一代代年轻人轻妄的迷恋。对心态成熟的人来说,流浪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若不然,流浪不过是一次掩耳盗铃的逃避现实。

 2 ) 好故事,坏电影

《走进荒野》根据Jon Krakauer 1996年的畅销同名传记小说改编,记录青年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自我放逐游走荒野的经历。故事本身对大众本应是充满启发性的,尽管普通人很难真如Christopher一样抛开世俗与责任几乎是任性的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但他的执着、乐观与勇敢仍然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是值得一读的励志型故事。
  
演员出身的Sean Penn近年来逐步开始制片、编剧和导演。由他执导的这部电影确实有一些较为难得的看点,比如美国加州与阿拉斯加的俊秀风光;某些有趣的对话片段,比如Christopher在阿拉斯加荒原上狩猎失败饥饿得气急败坏在空地上大喊大叫的发泄;还比如影片的叙事手法——Christopher想办法筹集旅资向阿拉斯加出发的过程与他到达阿拉斯加荒野后的生活片段相互穿插对照等等。可一旦纵观全片,Sean Penn导演手法的幼稚和几乎可笑的MTV式镜头手法的运用却导致了剧情说服力的薄弱和整体情感的完全失败。
  
片中表现出来的主人公Christopher的性格几乎是没有发展变化的脸谱式,套用电影中人物的话来说,他简直就是“上帝”:拥有一切的智慧,他可以让流浪的吉普赛女人对他敞开心扉,为南Dakota州种玉米的农民开启视野的天窗,对偶遇的欧洲旅者阐述教化,对耄耋的老人给予最后的人生启迪,他简直无所不能无所畏惧,人人都爱他珍惜他。尽管用影像来展示这些个别片段等表面化的东西并不难,但故事的难处其实在于如何描绘Christopher的心路历程。童年的阴影固然可以解释他的与众不同愤世嫉俗;但从思想上的愤世嫉俗到行为上的离经叛道,这个中过程我想本应具有相当的启发性,甚至是比Christopher走进荒野的旅途本身更为有趣的思考。可对于这方面电影基本采取了回避的方式,仅从他妹妹的角度进行了某种猜测,更是几乎全部用话剧舞台旁白的方式来发出评论,实在缺乏可信度。
  
在拍摄手法上,Sean Penn几乎采取了纯风光片的拍摄方式,某些细节甚至如同音乐电视一样过于煽情滥情。然而在叙事进程中,Sean Penn却又忽略了对于电影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来说“影像”的重要作用,或者说也许因为对影像本身的叙事潜力和存在意义有所怀疑,所以他采取了大段大段第三人旁白与主人公内心自白等赤裸裸的说教方式来向观众点出影片的“中心思想”。更可笑的是,影片采取了清晰的,模糊的,渐变渐弱,左突右撺等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字幕方式——章节名称、日记内容——来不停提醒观众:大家看好啦,这就是本片的中心思想,不要告诉我你们都没看到哦。最后结果是影片的可信度说服力进一步下降,几乎流于煽情音乐电视水平了。
  
假如抛开电影格局叙事手法等等技术性的东西来看,《走进荒野》最精彩的片段应该说是Christopher路遇退伍老人Ron Franz的经历,尤其二人登山的部分,Christopher性格中活泼勇敢的一面头一次被不强硬不做作的自然表现了出来。当然,饰演Ron的老演员的精湛演技也是这个片段出彩的重要原因。
  
这部《走进荒野》,若按照风光片来看待应该还算有值得欣赏的看点;但除此之外,导演水平的幼稚与不停跳到幕前反复提醒观众注意中心思想的表现手法实在无法令人恭维,一个本应充满启发性的感性故事就这样变成了一部不入流的劣质电影,着实可惜。
  
  
  
  
发表于《电影世界》杂志,转载请注明

 3 ) 原版台词

【壹】
有些人认为他们注定得不到爱
Some people feel like they don't deserve love.
他们静静的走向没有感情的未来
They walk away quietly into empty spaces,
试图断绝和过去所有的联系
Trying to close the gaps to the past.
【贰】
有些人会问 为什么现在行动 为什么不等等呢
Some may ask, "why act now? why not wait?"
回答很明了 世界不会等你
The answer is clear. the world could wait no longer.
【参】
你应该彻底改变你的生活方式
You should make a radical change in your lifestyle!
我是说 人类新的灵魂来自于新的经历
I mean, the core of man's spirit comes from new experiences.
【肆】
Rather than love,than money ,than faith, than fame ,than fairness give me the truth.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When you forgive, You love. And when you love, God's light shines on you.
You needn't to be strong, but you have to feel strong.
【伍】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There is socity, where none intrudes,
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
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
                                         -Lord Byron

 4 )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有人说这个一心回归大自然的愣头青背包客,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最后他死了,阿拉斯加的森林并没有接受他,这些他追求的东西,和他曾不屑的东西一样,放弃了他。
所以他死了,因为没有食物。
多么讽刺,信誓旦旦的精神追求,灵魂超脱,他看再多的托尔斯泰,杰克伦敦,梭罗都无济于事,在由核酸、蛋白质和水构成的蛋白体队伍前,他输的一塌糊涂。

我觉得心酸。
这种心酸更多的是因为,是的,我们的确被放弃了。

从出生,被子宫,被母体放弃,被义务教育放弃,被未成年人保护法放弃,我们进入社会,浑浑噩噩的挤着地铁,有人给吵吵闹闹,像个小树苗高的孩子让座,你或许不甘的想着,自己也曾干干净净,被所有人呵护,每个人都是善意的眼神,而不是现在,你失去了一切特权。不过,我们会变老,皱着一张都不忍照镜子的脸,呼吸艰难的变老,然后整个世界又变了,又会有人给你让座,或许还参杂同情,避嫌,你无所谓了,坐在那,面目表情。

这是我身体里悲观主义的一生。
曾经的经历,从幼儿,到年少,再到成年,直到高高抛起那难看死的学士帽,蠢到家的硕士服颜色,PHD遥遥无期,我想我和那个愣头青一样,不,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一样,短暂的迷惑,冲动,占据了理性的半边脑子,但很遗憾,我的只是一时半会,很快就放弃了挣扎,选择了快捷有效的方式。就像你某天突然想换个口味,不要在赛百味的店员面前第一百零一次说出意大利经典,谢谢。然后你想了很久,中餐,泰国菜,土豆粉,烤串,肉夹馍等等等,最后你还是去了十二点三十五分的赛百味,准时推开门,店员微笑着看着你,就像一直在等你,他仿佛是这个世界最懂你的人,你别无去处。

只好妥协,妥协于原有的路线。
这种妥协并非不勇敢,是宁愿,是甘愿。
过去所有的习惯都聚在一起,眼睁睁的看着我们成为了一个不变的人。不悲不喜,

我也认识不少朋友,死飞党,背包客,发誓住遍所有姑娘家沙发的阿良哥,由南向北,再陆袭全球的观光摄影师,他们看起来真是年轻啊。
而我们更多的人,二十刚出头,就死了。
扔掉毕业照,驾照,结婚照,只留一张大头贴,咧着嘴哈哈笑,长着青春痘,修坏了的眉毛,将它黏在一头鲸的额头,让它去,替我去我未去过的海,替我掠夺,替我休憩,替我找到另一半,希望它漂亮,勇敢。

“我理解他在做什么,他花了四年时间,履行荒诞乏味的责任,完成大学学业。现在他终于解放了,离开那个充满幻象,脆弱不堪,父母管教,物欲横流的世界,离开那些阻碍他体验真实存在的东西。”

“我觉得职业是二十世纪最可悲的发明,我不想要它。”

而他现在快乐吗。
当我住在陌生的旅店,劣质的音箱,万青的歌。撕开夜幕和喑哑的平原,越过淡季森林和电。在愿望的最后一个季节,记起我曾身藏利刃。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他说孩子去和昨天和解吧,就像我们从前那样。

无法和解,人是孤独的废物。
看见电影里的克里斯,扮演者是八五年生人的埃米尔赫斯基,天哪,他简直是另一个版本年轻的里昂那多,浓眉,一脸无辜的性感。蓝色大背包,空水壶,棕色的靴子,他消失在公路上,沉迷于山川湖海,陌生的美味苹果,他都忍不住赞美。他就是超级流浪者。自己取得名字,酷吧。

他遇见一对上了年纪的嬉皮客,简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废话,每个人都有故事。他们告别。他偶尔会打工,不穿袜子做着汉堡,南达科他州,满脸黢黑的收麦子,开着车,真酷,农场里粗声粗气的韦恩是个好人,祝他今后越狱成功。然后他们告别。科罗拉多河,穿越大峡谷,没有戴安全帽的危险漂流者,他成功了,遇见一对可爱的情侣,他们热情又奔放,还请他吃了一个热狗。然后他们告别。墨西哥,很糟糕。搭车并不顺利,他还有很多生存技能需要学习。再向北,叫荣的老头,他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废话,每个人都有故事。
他最终到达阿拉斯加。德纳利峰,神奇巴士。

“两年来,他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没有电话,没有泳池,没有宠物,没有香烟,无拘无束。一个极端主义人,一个追逐美的旅人,脚下的路就是他的家。消灭虚伪的存在,胜利实现灵魂革命的终极一役。不再受俗世毒噬,他遁世而逸,独自行走在路上,隐没在荒野中。”

他的故事结束了,就像他给自己刻在木牌上的这段话。
过度赞美我吧,希望你觉得我是个了不起的人。

我孤独,我极端,我小心翼翼,我爱慕虚荣,我求生,我寻死,但愿我能俯瞰自己放任的一生,不需要看管,不需要认同。这又不是什么高尚艰难的心愿,只是一个人心里的念头罢了。如果我这么想,我就会这么去做。你可以说我自私,但不能说我愚蠢。

谁规定就那样过一生。
也许我会荒唐的死掉,但请你记住,我心甘情愿。

趟过一条河,折一段树枝,跟着马群小跑,看见清晨的鹿,严肃的猫头鹰,这个世界所有陌生的爱意,敌意,都存在,而他有幸成为一份子。

我想他是快乐的。




 

 5 ) 為什麽?為什麽你們不肯質疑一下這荒唐的結局

這不是影評,只是說明關於現實中Christopher McCandless其人的,應該被知道的重要事實。
也許是我好事,但我認為事實很重要——如果你不是單純地討論電影藝術本身的話。

1,Chris不是誤食毒果而死,是餓死的。
2,他臨終并未寫下『Happiness is to be shared』這樣的話。

Chris的日記中最後寫下的字是:“美麗的藍莓。(Beautiful Bluberries.)”
而他的正式遺言是:我過得很快樂,感謝主。永別了,愿上帝保佑!
(I HAVE HAD A HAPPY LIFE AND THANK THE LORD. GOOD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

那些所謂的『回家』幻覺,所謂的『懺悔』或者『大徹大悟』之類的情感不屬於Chris,是編劇所強加給他(或者說賦予這個角色)的。

Chris的獨行生活和死亡在當時的美國是受到社會關注的事件:一個本應有為的青年逃離社會野外生活,五個月後卻餓死在Denali國家公園。

可以說,電影是用最後杜撰的話來安慰那些想要出離卻不敢出離的人們。
它似乎不好意思告訴這個乖順如羊的社會:那個早死的逆子活得很痛快,並且毫無悔悟之心。
它最後只是帶著小羊領略一下美國大好河山,並且告訴他們珍惜現在乖順平凡的生活——看那隻狼最後都想當羊了。




--------------McCandless死亡事件的紀實---------------
來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topher_McCandless
翻譯得不好,只是為懶人服務:)
英文達人請無視小白翻譯,直接看原文。

8月12日,McCandless在日記上留下了他最後的字跡:“美麗的藍莓。(Beautiful Bluberries.)”

他撕下《Education of Wandering Man(Louis L'Amour自傳)》的最後一頁,其上摘錄了Robinson Jeffers的一首詩:智者於劫(Wise Men in Their Bad Hours):

Death's a fierce meadowlark: but to die having made
Something more equal to centuries
Than muscle and bone, is mostly to shed weakness.
The mountains are dead stone, the people
Admire or hate their stature, their insolent quietness,
The mountains are not softened or troubled
And a few dead men's thoughts have the same temper.

在反面McCandless寫道:我過得很快樂,感謝主。永別了,愿上帝保佑!

1992年9月6日,兩名健行者和一隊獵鹿人在巴士(McCandless最後棲身處)發現這樣一行字:
“S.O.S. 我需要救助。我受了傷,瀕死,我隻身一人,非常虛弱,已無力走出荒野。以上帝之名發誓,這不是惡作劇。請留下來給予救助,我就在附近采集莓果,夜晚就會回來。謝謝。Chris McCandless,八月(?)”

在巴士里的睡袋中發現了他的遺體,估計(死亡時)體重只有67磅。死亡時間是大約兩周前,官方公布的死因是:餓死。

(為McCandless作傳的)傳記作家Jon Krakauer提出McCandless的另外兩種死因。遺體的消瘦是McCandless生前每天冒險狩獵並且所獲甚微導致的。Krakauer堅持認為McCandless的死亡狀態所呈現死因的決不是餓死。
最初,Krakauer宣稱McCandless可能因為誤食有毒果實而死(Hedysarum alpinum),然而多方尸檢報告證明尸體中并無殘留毒素。於是在(McCandless傳記)第二次印刷的版本中他又推測McCandless死於誤食一種有毒菌類(豆状丝核菌)。當然,Krakauer的推測都是毫無證據的,所有法庭紀錄上記載的死因都是『餓死』。


另外一些對McCandless的冒險行為和過度自負不敢茍同的人猜測,他的死因可能是精神疾病:躁郁癥或精神分裂癥。

-----
譯者亂入:
這位傳記作者大概覺得“餓死”的死因很不光彩,會讓他的傳記賣不動吧?
這麼費勁地創造出戲劇化的死因好讓Christ成為希臘悲劇式的英雄?


-----以下為英文原文-----
On August 12, McCandless wrote what are assumed to be his final words in his journal: "Beautiful Blueberries." He tore the final page from Louis L'Amour's memoir, Education of a Wandering Man, which contains an excerpt from a Robinson Jeffers poem entitled "Wise Men in Their Bad Hours":

Death's a fierce meadowlark: but to die having made
Something more equal to centuries
Than muscle and bone, is mostly to shed weakness.
The mountains are dead stone, the people
Admire or hate their stature, their insolent quietness,
The mountains are not softened or troubled
And a few dead men's thoughts have the same temp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page, McCandless added, "I HAVE HAD A HAPPY LIFE AND THANK THE LORD. GOOD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

On September 6, 1992, two hikers and a group of moose hunters found this note on the door of the bus:

"S.O.S. I need your help. I am injured, near death, and too weak to hike out of here. I am all alone, this is no joke. In the name of God, please remain to save me. I am out collecting berries close by and shall return this evening. Thank you, Chris McCandless. August?"[1]

His body was found in his sleeping bag inside the bus, weighing an estimated sixty-seven pounds. He had been dead for more than two weeks. His official cause of death was starvation.

Biographer Jon Krakauer suggests two factors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McCandless's death. First, he was running the risk of starvation due to increased activity, compared with the leanness of the game he was hunting.[4] However, Krakauer insists starvation was not, as McCandless' death certificate states, the primary cause of death. Initially, Krakauer claimed McCandless might have ingested toxic seeds (Hedysarum alpinum). However, extensive laboratory testing proves conclusively there was no alkaloid toxin present in McCandless' food supplies. In later editions of the book, therefore, Krakauer has speculated a fungus Rhizoctonia leguminicola , which may have increased the toxicity, could have grown on the seeds McCandless ate. However, there remain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Krakauer's theory, and all forensic data suggest starvation.

Others have speculated that McCandless' risk-taking and overconfident behavior which led to his death stemmed from an untreated mental illness, such as bipolar disorder or schizophrenia.[5]

------另外轉載一篇翻譯: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生平簡介-------
http://guangfeiliu.spaces.live.com/Blog/cns!62DC2DBFD9A4D3EE!1497.entry


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 (1968.2.12-1992.8.18)

从小在Virginia的Annandale长大,父亲Walt McCandless是一名为NASA工作的天线专家。母亲Wihelmina Billie Johnson最早是父亲的秘书,后来帮助他开了家很成功的咨询公司。从小时候开始, Chris的老师就发现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志力。随着他慢慢长大,更增添了强烈的理想主义和身体耐力。在高中的时候他是跨县联队的队长,他鼓励队友将跑步视为一种精神锻炼——“奔跑着以反抗黑暗的力量,世上所有的邪恶和仇恨”。

1986年,Chris毕业于W.T. Woodson高中,1990年毕业于Emory大学的历史和人类学专业。他不错的背景和学业成绩掩盖了他愈发增长的对美国社会空虚的物质主义的蔑视。Jack London,Leo Tolstoy和Henry David Thoreau的作品对他影响很大,他梦想着离开社会过上Thoreau那种独居静修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他将自己积攒的25k$全部捐给了著名的慈善机构Oxfam International,开始以Alexander Supertramp的名字旅行。他途径Arizona,California和South Dakota——他在那儿的一个谷仓工作了一段。Chris在定居和独居的状态间交替生活,有时候他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份工过群居生活,有时候则过着没钱、几乎不与人接触的日子,有时候在野外找些吃的。他经历了几次冒险,如在洪水泥石流中丢了自己的车,划独木舟沿Colorado River而下直奔California湾。Chris以这些最低装备的冒险为傲,一般不做特殊准备。

多年来他一直有一个去Alaska冒险的梦想。离开大陆,离开文明社会,带一本旅行日志记述自己面对自然的力量的时候的身心。1992年4月,他一路搭便车来到Alaska的Fairbanks。最后见到他的人是James Gallien,他驾车将Chris从Fairbanks载到Stampede Trail。Gallien特别关心这个没什么装备,又对Alaska荒原没什么经验的Alex,他试图劝说Alex推迟这次旅行,甚至要载他到Anchorage去购买些装备。但McCandless拒绝了他的帮助,只收下了一双橡皮靴,两个金枪鱼三明治和一袋棉签。在徒步Stampede Trial一阵子后他在Denali国家公园附近发现了一个被猎人们废弃了的公共汽车,开始了他的独居生活。他当时有袋10磅大米,一支Remington半自动步枪和不少22LR子弹,一本关于当地植物的书,其他一些书籍以及一些露营设备。他认为自己能靠采集植物和打猎活下去。尽管他没多少打猎经验,还是捕猎到了些小动物如豪猪和鸟类。有次他成功地猎到头驼鹿,但没能成功地将剩余的肉保存好。在当地人们通常将肉切成细条后再风干,而他却按照在South Dakota遇到的猎人朋友的建议,试图用烟熏的方法。他的旅行日志总共记录了113天,从喜到忧。7月的时候,他已经成功地在公车上生活几个月了,当他打算离开的时候,发现由于Teklanika River涨水,路已经不在了。

1992年9月6日,两个徒步者和一群驼鹿猎人在公车门上发现了如下字条

"S.O.S. I need your help. I am injured, near death, and too weak to hike out of here. I am all alone, this is no joke. In the name of God, please remain to save me. I am out collecting berries close by and shall return this evening. Thank you, Chris McCandless. August?"

8月12日,他撕下Louis L’Amour’s memoir, Education of Wandering Man的尾页,写下了最后的话

"Death's a fierce meadowlark but to die having made Something more equal to centuries Than muscle and bone, is mostly to shed weakness. The mountains are dead stone, the people Admire or hate their stature, their insolent quietness, The mountains are not softened or troubled And a few dead men's thoughts have the same temper."

在纸的另一面,他又写道"I HAVE HAD A HAPPY LIFE AND THANK THE LORD. GOOD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

人们在公车里发现他在睡袋里的尸体,仅剩下67磅(30 公斤)。当时他已经死亡两周,死因——饿死的。传记作家Jon Krakauer提出Chris是中毒而死,但尸检并未发现可以支持的证据。

Krakauer的书把Chris推向了一个高度,他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2002年,那辆废弃公车更成了旅游景点,许多人慕名而来。许多年轻人也踏着他的脚步,涌向Alaska,重走他的路。

而另一方面,当地居民则对Chris和对他的宣传抱有负面看法。他连一份地图都不携带的做法令人不敢苟同,这无异于自杀。要知道,在距离Stampede Trial 6英里外,就有手动缆车可以跨过涨水的河流。而公车几英里外也有一个装满紧急救生物资的小屋(尽管小屋已被破坏,物资也都被糟蹋了——人们认为可能就是Chris干的)。

 6 ) 一个人的自由能有多大?

电影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把Alex当成了一个不太专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阿拉斯加连冲锋衣裤、太阳镜和“沟太死”的高帮鞋都没有,居然还要好心的司机赠予一双涉水的胶皮靴子。各种举动类似于一次自发的野外求生训练。至于他离家出走的行为,在电影还没有给我们足够的解释之前,权且先当作一种年轻人渴望“在路上”的“凯鲁亚克式”冲动。毕竟,这种事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并不新鲜,“流浪”也算是有历史和现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人有钱有闲到了一定程度,多多少少都会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的意义,甚至通过各种形式奋起的反抗一下,这也没什么稀奇。

随后又发现,Alex的很多举动在固执己见的时候却又稍显幼稚,比如在拒绝父母提出要为他买一辆新车时,过于强烈的反对,不要就不要,干嘛疯子似的重复那么多遍things,things,things;比如在弃车徒步的开始,烧掉了手头剩余的现金,而后他在旅途中的遭遇也证明他并非不需要那些钱,而是一种急于跟过去撇清、留给自己一个干净起点的心态使然。这让我觉得虽然Alex的生活轨迹里没有提到一丝一毫的音乐元素,但却是切切实实符合着“摇滚精神”:要的东西也许没那么明确,即使明确也因为过于理想化而变得脆弱不堪,可是不想要的、反对的、急于划清界限的那些却永远那么旗帜鲜明。

对于离开和流浪的解读,无外乎追寻和逃避。Alex自己的言行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他皈依的生活方式是忠于自己内心诉求的一种追寻。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种自由的人生,即使不知道它的终点在哪里;而与此同时妹妹的旁白则告诉我们,不管用怎样与众不同的人生哲学掩饰下的出走永远都有逃避的嫌疑,父母之间情感不和谐的阴影时时刻刻笼罩在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头,于是Alex用这样一种单边的武断的不希望被打扰的出走行为将噩梦的感觉甩给了他的父母。即使我们不把这当成有意的报复,即使我们不把道德的准绳拉得太高,当我们看到Alex的父亲颓然崩塌在马路中间老泪纵横的时候,当我们看到Alex的母亲一次次从梦魇里惊醒的时候,我们很难判断,究竟谁对谁的伤害更大一些?一个人的自由有多可贵?即使我们不愿意承认,可有些快乐的确是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一个人自由自我的同时,往往有另外一些人被默默的囚禁在提心吊胆之中。

Alex的信仰是:“快乐不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帝将快乐放置于我们周围每一件事当中,人们灵魂的精髓来源于新的经历”。这话没错,只是不能绝对化,任何事物一旦被绝对化,即使不走向灭亡,也必然导致偏颇或者谬误。在Alex“泛物质化”的眼光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过是——甚至还不如——这一路上的浮光掠影,与人生的终极意义并无关联,自然情感化,情感物质化,并且自由绝对化,于是再真诚的情感也无法打动并且软化那种挣脱的欲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连同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一并,被他反对并抛弃了。在Alex沿途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虽然看似偶然而杂乱,实则基本上涵盖了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全部类别:Jan和Rainey殷勤的友情,Tracy送上门的爱情,Ron给予他的亲情。可是这一切统统被Alex礼貌又断然的拒绝了,我不明白,这样一个看似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为什么从来没有反思和怀疑过?在整个流浪的过程里,这些偶然发生擦肩而过的情感关系,即使不能完全扭转Alex那种摒弃了人的因素的,对“绝对自然”和“野性呼唤”的执着的追求和回应,至少也应该让他重新去审视自己过于笃信的人生哲学。

一个人的自由能有多大?也许真的大不过他试图逃离的心魔。与错误的观念相比,偏执的坚持貌似正确的东西,更可能让人走上一条不归路。河对岸那顶Jan送给Alex的彩色毛线帽子再也拿不回来了,如果那帽子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一面的话,这场景似乎隐喻着Alex自绝于人民的下场。最后的最后,已经皮包骨头的Alex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纸上写下,“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快乐拿出来分享,才是真的快乐)”,这话真的没错,即使不经历这么九九八十一难也知道这话没错。可是Alex在最后的时刻真的快乐么?如果真的快乐的话,为什么镜头闪回的不是那些栉风沐雨日出日落,不是他曾经路过的草原山川河流和海洋,而是父母那遥不可及的温暖怀抱?如果真的像Alex相信的那样,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又有什么分享的必要?如果人要不断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获得全新的体验,那小命儿都没了还体验个屁呢?谁也不知道Alex最后的两行泪水是恐惧、悔恨、还是分享了快乐之后功德圆满的激动和成就感?还是Ron留给他那句“when you forgive,you love(懂得原谅,才会有爱)”终于起了作用,让他在最后时刻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幸福。


来自【蚌病生珠】 http://caotieou.com/?p=340
豆瓣九点地址:http://9.douban.com/subject/9114912/

 短评

“快乐拿出来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 “克里斯知道我爱他足够深,深到可以忍受没有他的消息” 当你终于厌倦了用惩罚自己来惩罚爱你的人,也许应该明白活着并不需要一种主义,不需要一种世界观,只需要找到你的方法论。“To forgive is to love,to love is to live”

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为什么没有十星这个选项~~~~~~~~~~~~~~~~~~~~~~~~~~~~~~~~~~~~~~~~~~~~~~~~~这电影是我心目中境界最高的人生之一.

6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其实,虽然这也是一种信念,但是此人过于精神洁癖了

7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还行

好比对着一个自杀了的人的尸体指斥他愚蠢,他就是想去自杀,他不想回来,不是想只体验生活,不是去你妈的户外运动。Kurt Cobain即使自杀了也永远是我的精神偶像,不理解何必破口大骂。

9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力荐

看本片的目的来自于身边一个朋友的真实事件 这个电影影响了他现在和将来 也许我们应该放弃对别人的顾虑 考虑自己真实的目的地在哪里 这也许不是自私

11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推荐

有钱人真是闲得蛋疼。P大点事就逃避社会流浪世界去了?

16分钟前
  • Yolanda
  • 还行

看的时候我就想背着相机去旅行了,看完之后我就睡觉了。

20分钟前
  • copymie
  • 力荐

置身旷野荒漠草原雪山,在探寻自然律动与寻找自我价值中皈依。大自然像那个从天而降的硬币,充满未知的惊喜与挑战。在神奇巴士里读着梭罗,在藕粉色的天空下静默,在波涛激流中搏击勇进,在奔腾的荒野里寻找自我。这是一首动听而激荡的歌,也是自由而无畏的诗。浩渺的自然渺小的我,遵从内心令人神往。

2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来逃避社会——其实各人都有各人的方式和逻辑..为什么我们必须在社会中生,必须在大自然中带着浓密的胡须因为缺乏经验而死呢?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想到了关于《荒野猎人》的一些点子,可以说它给了我百分之三十的关于背景设置的灵感,我喜欢它.不过这种在路上的反叛却无太多好感

25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无法拒绝自己内心的人真是伟大又可怜

27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最欣慰的是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了想要的样子,最悲伤的是任何一种活法对我来说都变得毫无意义。就这么哭了一晚上。

28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回归野蛮和追求自由差得远了,反社会抑郁边缘人值得同情,也可以理解,但没必要称颂,甚至被伪文青标榜为“浪漫”,就太可恶了

33分钟前
  • 小徐师傅
  • 很差

《荒野生存》是真正的圆寂电影,而大多数理想主义和励志电影都是在圆场,他就像没人心中一个不管不顾只为自己活或者只为自己死的梦

37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有被感动到,这种不顾一切的勇气,还有沿途的风景。当然,虽然不知是逃避约束还是向往自由哪个成分比较大,但社会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必须选择一个来遵循,否则生命真的不堪一击

4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假如爹娘不用我养活。

44分钟前
  • 蛮爷
  • 推荐

先烧钱再去打工挣钱。。。可怜的傻子。。。

4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我想那么年轻,干净 ,那么寂寞地生活着。直到自己可以毫无防备的突然失踪在马路上的那一天。

50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原声、画面、剪辑、叙事都很棒,而从内容上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庸俗社会的一次挑战,死亡也掩盖不了其自己所喜欢的人生,这是一种选择。片中的死亡表面上是一场意外,但从更深的层次上看,主角的死是一种必然,是理想主义必然死于现实的象征。片末悔意推翻了之前价值观所造成的矛盾未处理好,败笔

51分钟前
  • Comel
  • 推荐

出门必备:本草纲目

53分钟前
  • eris
  • 还行

He said,If you want something in life,reach out and grab it.而我想告诉你的是,这部电影真伟大。“我度过了快乐的一生。。。愿上帝保佑你们。”他死于24岁,而他的一生真的比许多人都精彩一万倍,因他按照了自己的意愿而活。

56分钟前
  • 永无岛的绿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