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

欧美剧瑞典1973

主演:丽芙·乌曼,厄兰·约瑟夫森,古内尔·林德布洛姆,毕比·安德松,Wenche Foss,简·马尔姆斯,贝蒂尔·诺斯特伦,Anita Wall,Rossana Mariano,莱娜·贝格曼,英格玛·伯格曼,芭布洛·约尔特·阿夫·奥纳斯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剧照

婚姻生活 剧照 NO.1婚姻生活 剧照 NO.2婚姻生活 剧照 NO.3婚姻生活 剧照 NO.4婚姻生活 剧照 NO.5婚姻生活 剧照 NO.6婚姻生活 剧照 NO.13婚姻生活 剧照 NO.14婚姻生活 剧照 NO.15婚姻生活 剧照 NO.16婚姻生活 剧照 NO.17婚姻生活 剧照 NO.18婚姻生活 剧照 NO.19婚姻生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20:21

详细剧情

律师玛丽安(丽芙•乌曼Liv Ullmann 饰)与精神学讲师约翰(厄兰•约瑟夫森Erland Josephson 饰)结婚十余载,育有两名女儿,生活幸福平稳。朋友皮特(金•玛思索Jan Malmsjö饰)与卡特里娜(毕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 饰)的婚姻生活却濒于解体。感慨万千的玛丽安发现自己怀孕,没曾想约翰竟倾向于打胎。有一天约翰突然向玛丽安提出自己爱上了一名叫宝拉的女子,二人痛苦分居。在协议离婚的过程中,二人的愤懑不满纷纷爆发,直到多年后,玛丽安与约翰才终于体会到爱情是什么。

 长篇影评

 1 ) 婚姻场景

发信人: Bergman (Ingmar), 信区: Movie
标 题: 爱情的坟墓——《婚姻场景》


把伯格曼早期的《欢乐颂》和后期的《婚姻场景》连着来看是很有趣的观影经历。1949年,30岁的伯格曼正陷入到自己第二次婚姻的危机当中,《欢乐颂》是他这一时期心境的真实写照:一个年轻的导演,笨拙的想要表达自己对婚姻,对人生的想法。23年后,53岁的伯格曼拍完《呼喊与细语》以后发现自己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于是他就替瑞典电视台拍摄了这一部六集的电视电影《婚姻场景》。经过了四次失败的婚姻,此时的老伯俨然一个婚姻专家,《婚姻场景》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虽然它描述的只是一个特定的情节,每个人对此却都有着似曾相识的感受,从而对婚姻生活产生了无穷的恐惧感。(
谁会指望在伯格曼的电影里面找到人生希望呢?)

长达155分钟的电影版本居然可以一口气看完,流畅、生动,毫无晦涩之感,也没有需要费力理解的剧情,确实不太像是老伯的一贯作风。大部分的情节由对白支撑起来,没有他最拿手的电影语言的创新运用。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让坐在电视机前面的我好过。斯特琳堡说,有什么比互相憎恨的夫妇更可怕呢?Johan和Marianne的婚姻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所有的爱情,欢愉以及双方的生命力。

影片开头十分钟的婚姻生活采访更像是一个魔术师玩的拙劣把戏,没有人会相信这对看似幸福美满的夫妇底下是风和日丽的死水微澜。果不其然,接下来的晚宴为全片奠定了基调。Katarina和Peter之间的伤害就像是病毒一样,传染给了他们,以至要互相刺痛对方,直到鲜血流出方能罢休。
“他们无法分开,也无法在一起生活,彼此对对方作出各种残酷的伤害,只有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两个人,才可能变得这么狠。就像一块而娴熟的跳着死亡之舞。”(《伯格曼论电影>)

Johan突然提出第二天就要离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Marianne还冷静的替他调好闹钟以防他睡过头。两人在办公室商量离婚细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最后的谈判却演变成最后的欢愉,然后是最后的殴斗。爱之愈深,恨之愈切。没有什么比这个场景更能诠释这八个字了。相隔数年后的重温旧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一声声轮船的汽笛,那是《欢乐颂》里面的警号。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爱的人,多么可怕。

 假如你正准备进入伯格曼的世界,《婚姻场景》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你无需应付其缓慢的节奏,浓厚的哲学氛围;但是你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以保证自己在影片传达给你的绝望信息之中保持希望。
--

 2 ) 冤家,或爱情故事

我无论如何想象,按爱人去塑造你,照敌人去揣摩你,始终想象不出自己的配偶是如此复杂、精密、敏感,与我格格不入却又惺惺相惜的一个造物。
约翰与玛丽安的关系正是婚姻的代表状态,——距离的重要性。他们从肌肤相亲到荷枪实弹,像秋千一样彼此势力此消彼长。玛丽安理智,在上床之前颇有威严地拒绝丈夫的性要求,等爬上床的时候约翰已经精疲力尽。
当约翰宣布另有所爱时,玛丽安先是惊愕,然后积极筹备约翰出走需要的东西,并帮他定闹钟(这种理智在他们争吵后他坚持取消出租车道理一样)。她向朋友哭诉自己的遭遇,并为这件事得众人皆知感到崩溃。
约翰再次出现时,玛丽安已经容光焕发,她有了新的情人,咨询了她的医生,心情平静。约翰重新激发出对她的热情,从身到心,玛丽安却捂着胸口推开了他。这是自尊的拉锯战。
当玛丽安拿着一纸协议等待约翰签字时,他们爆发了最炽烈又最缠绵的争执。他们笑着争吵,又哭着拉扯,用尽力气、披头散发地互相批斗,他们恶毒诅咒对方就是使自己落到此种境地的罪魁,他们互相承认对彼此的依赖和不舍,约翰说自己厌倦自己的情人,他渴望回到家中;玛丽安声泪俱下地说自己一直在挣扎,想要认清现实。屋内平静。约翰留着眼泪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名字。
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像幽会的男女一样新奇地驾车出游,在车上兴奋地议论彼此的新伴侣,他们要去的是度假小屋。在小屋中两个人惺惺相惜,噩梦惊醒后抱在一起大恸。只有分开后才能拥有的平静,合契,何必在一起?

 3 ) 要学着去了解自己

前三个场景

玛丽安的问题,当玛丽亚碰上那个前来向她咨询离婚的女人时,玛丽安感到不安了,那个女人结婚已有20年,却对丈夫没有爱,对孩子也是,让人匪夷所思,女人觉得即使不爱丈夫也应该像人们说的那样爱孩子,可是她无法去爱,丈夫问他爱是什么呢?她回答说不知道,随后又说道,慢慢的,我的感觉触觉都消失了,你看,这是一张桌子,我看得到它也摸得到它,但是我没有任何感觉。其实她和玛丽安遭遇的问题是一样的,她们都属于感情盲。

玛丽安和丈夫约翰都是中产阶级,在各自的行业里是领头人物,但是很奇怪的也很普遍的问题存在于他们身上,就是对感情的无知和对自身的不了解,这两个人,尤其是玛丽安处于自我封闭的世界,这个我很能理解,因为从片中我看到了自己,玛丽安的世界是井井有条,绝对不能被任何意外打乱,绝对遵照计划而非随性,这种强迫症的结果就是让她离周围的人越来越远,特别是与约翰越来越远。再说约翰,他认为只要不去想就不存在,而在玛丽安这方面她本能是有所察觉的,也就是他们之间的问题,但是约翰的极力回避导致婚姻问题越来越严重却滞留着无法去解决,最后以失败告终。

让我想想伯格曼结了几次婚,四五次?我忘了,但是每次看他的采访,对于那些离开他的女人总有些内疚,他甚至记不起她们的名字,还有他的子女,更别说他的孙子孙女,他连谁和谁都分不清楚,他麻木了,他和玛丽安和那个结婚20年却没爱的女人一样,就是这样。

后面三个场景跨度慢慢拉大,总的可以概括为玛丽安受挫后的成长与约翰的停滞不前,另外还带出两个话题,就是性和暴力,呵呵,算不算人的本性?当婚姻破裂,总是女人最先重新开始面对生活,就好像丈夫死了妻子仍旧能活下去,反过来就不行。伯格曼在英格丽·范·罗森死后基本跨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点恋母情结,因为这最后一任妻子和他母亲长得很像,而他和这第五任妻子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再来说说交流这个老话题,如果玛丽安和约翰相互坦诚对待,那么他们老早就吹了,片子一开始就问道,什么是忠诚?看完整个片子你就很容易回到片头自问,需要忠诚么?一个人强调自己要忠诚,而很可笑的就是他连自己都不了解,强行地让自己束缚于整个周遭直到窒息,那是什么忠诚?忠诚什么?伦理道德和人之本性的冲突其实是很多的。生活缺少不了谎言,婚姻或任何一段关系都是,谎言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忠诚,这片子里面谎言可以解释为维持一段关系,忠诚可以解释为关系的终止破裂。如果你强烈鄙视谎言,好吧,那不说慌,提早忠诚完以后再看,其实情况一点儿也没变。只不过谎言和忠诚这两端之间是一个让人认识自己的过程。

片子拍完了,除了自身的无知,我想什么也没有变。而说到底,人太孤独了。孤独产生的巨大恐惧可以消灭一切,死亡算得了什么。

 4 ) 爱情是什么

婚姻生活本质是关于人性。即使在观看前通过剧透我有各种对故事的预测,但看完开场我还是要承认我高估自己了。

伯格曼底色太冷以至于只有哈内克可以与之一决高下。但底色冷片子却不高冷,婚姻生活直接粗暴充斥着暴力与色情,作为一部也凭对话构建起来的片子,谈话的尺度甚至让成年人都感到震悚,伯格曼可不留情面,撕掉痂看下面的伤痕是他热衷于做的事。

第一幕到最后就足以让沉迷于虚假和平的观众崩溃了。至此我才发现原来李安师从伯格曼,而伯格曼在对情绪的把控上有过之无不及。看夫妻二人反应就像在看纪录片,那甚至不是个剧本,二人反应就是生活本身了。我们对婚姻作为一种意象的构建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外人对我们婚姻的臆断,而跨过那个臆断的坦诚就涉及到分寸问题了。坦诚,越坦诚越陌生。越想逾越分寸突破某种障碍越显得不合时宜。毕比安德森和丈夫那段我看了他们的表情好几遍才慢慢察觉出了微妙感,一句顾左右而言他的玩笑话就可以摧枯拉朽,瞬间粉碎所有伪装,这是婚姻的脆弱所在。但剑拔弩张时又可以镇定自若的怀旧,这是婚姻的强大所在。婚姻是肮脏与体面的结合,是自我和利他的抵抗,无时无刻都有两方势力在抗争在权衡,是拉锯战,但又因为打太极踢皮球,道德懒散与自我安慰这些顺应人性的东西,所以又变得强大以至于坚不可摧。

我们不看婚姻生活会觉得,只是婚姻而已,我受得了。受得了和掉层皮是两个概念,那些在婚姻中坚持的人没死也会脱层皮,只有当事人才懂那种崩溃感。伯格曼选的几幕之所以具有代表性在于给了演员一个在灰色地带可以坦诚表达自己的场合,让整个灰色地带又向黑白那么靠近了一点。占有欲是什么?性欲是什么?性欲为什么和灵魂是相悖的?为什么我无法对爱人百分之百坦诚?为什么我可以和一个人百分之百坦诚就无法与之做爱?为什么我们可以不停说服自己在婚姻里得到自己其实不想要的东西?为什么甜蜜是新一轮厌倦的开始?为什么我们会有对一个人有最真切的爱意与恨意?我们能接受得了这些作为婚姻关系的副作用嘛?或者他们才是婚姻关系的主旋律?我们如何在婚姻中对抗人性以达到自我认同?我们为什么无法自控牺牲而自我感动自我催眠?

女主并不是当今社会待见的那类女人,她并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她温顺的让人心疼,但她好像又懂爱的真谛一样。她在牺牲,她在努力,她会低到尘埃,但她又不愿意放弃温存来维持自尊。1970s没有感情鸡汤没有感情博主没有一堆教程,维系二人的并不是技巧而是纯粹的表达和本能。第三幕是女主的自我觉醒,虽然此刻她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大概在事情发生之前没有人会意识到事情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本能反应与隐藏自控会告诉我们潜意识的真实想法。女主一向完美自控,男主更因为她的完美自控甘愿陪她演这场只有二人冷静狂欢的对手戏。戏可以一直演下去,可crush不能。心动就是心动了,未知因素x出现,一切虚假和平都被打乱了。婚姻意味着稳定嘛?女人为什么会崩溃?在女人那里的突发奇想是男人那里的积怨已深,原来人可以藏自己一辈子,即使是枕边人也改变不了什么。婚姻会让人产生错觉,爱情会让人产生错觉,甜蜜会让人产生错觉,厌倦也会让人产生错觉。我们为什么要残忍地对待彼此,我们为什么要甜蜜地对待彼此,我们为什么要粗暴地对待彼此,我们为什么要温柔的对待彼此?情绪是从何而来的?是来源于日常还是义务,是来源于惊喜还是催眠?是来源于信仰还是现实?是来源于他人还是自我?

故事又很简单,爱了,不爱了,恨了,介于爱与不爱之间,又爱了。爱情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婚姻可作为爱情最好的容器嘛?如果不是最好的那最好的是什么?爱情就因为太虚无飘渺,每个人都不断求证和自证来寻找爱情的痕迹,“你爱我嘛?我觉得你爱过我。“

婚姻生活没什么不好接受的,婚姻和人类任何一种需要一张纸在作为意义载体或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一样都没什么不好接受的。我们只是喜欢假的东西,因为他们安全;我们只是不把事情放到台面上来讲,因为那样不体面。体面是人类文明的副产物,我们甚至界定不了它的好坏,我们又想坐享其成又想免受其扰,我们想要的太多能给的太少,因为人是脆弱的动物甚至连性别在这件事上也变得不那么重要。我们会不会怀念那个时候,没有文明,我们就把彼此按在地上搞一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生趣没有烦恼。接受了痛苦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就接受了婚姻,接受了关系,也接受了自己。瑞典人看完这部无爱的婚姻电影选择离婚,但离婚后如果你接受不了你作为你,那你还是接受不了你作为你

回到主题,伯格曼一部婚姻生活几乎养育了所有婚姻题材的电影,在这一部圣经后,以后的每一部都是从中抽取片段将之放大而已。“45年“,”流放岁月“, 终究到最后婚姻不仅仅只是个忠诚甚至道德问题,而更是我们能不能接受人性中的黑洞,能不能接受自己以为自己没有的情绪,如何处理意外以及一系列的问题。维系婚姻的人强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有个信仰之类的主心骨来指导一切,而是他们在自己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把自己在自我意识中毫无保留的交给另一个人。即使无保留意味着伤害,暴力,操纵和失去自我。婚姻强大的地方,是探究和一个永远不会百分百信任或理解的人之间深刻的纽带,是容错和容许可能性的存在,是接受违背人性的重心转移:从此我不再是第一,但家是,婚姻是,为了这些即使只是表面上体面的东西我愿意付出一切。我不再是我,但我又是新的我。

 5 ) 无法相处,无法分离

大量不可捏造的细节与伯格曼四次的婚姻经历密不可分。
据说看这部片子需要坚强的神经。否则没结婚的会害怕婚姻,结了婚的会下决心离婚,离了婚的会庆幸脱离了苦海。
我看到的是,谁都别想逃脱。
还有:两个人的眷恋(不叫爱这个词了吧)高于婚姻。这是伯格曼也想表达的吗?
最后一幕,“黑漆漆的小木屋”。离婚多年后,两个人都有了新的家庭,但一次剧院的偶遇又把两个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两个人约在海边的朋友的一所木屋,屋里出乎意外的凌乱,两人决定收拾一下。他轻松地吹着口哨,打扫着地板,拾掇着壁炉,没有注意到她正在看着他。她看着看着,眼泪流了下来。
黑漆漆的夜晚,海上传来轮船的汽笛声,她作了个噩梦,吓醒了,他搂她在怀里安慰着她。她梦见陷在路上的流沙里,想伸手向他求救,却发现自己没有了胳膊,只有躯干。无法伸手,身体不断的下沉。
“一辈子啊,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变老,不觉的奇怪吗?”

“一个人怕孤独,两个人怕辜负。”现在看来,对于纠结的婚姻,这句话浅薄了。
“他们无法分开,也无法在一起生活,彼此对对方作出各种残酷的伤害,只有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两个人,才可能变得这么狠。就像一块儿娴熟的跳着死亡之舞。”(《伯格曼论电影>)
因为爱产生的仇恨(经历过的人不难理解爱产生的仇恨吧),知己知彼的两个人,伤害起对方来,更娴熟更凶狠,刀刀见血。
象用橡胶绳索捆着的两只刺猬,离得远了拉近些,挨得近了,鲜血淋漓。就这样在远远近近的纠缠中,在遍体鳞伤中走向终结。
别指望有答案,只要我们还是血肉之躯,还没进化为“电子生命”,爱与伤害总相伴而生,依赖与仇恨也如影随形。无解。
甚至于,因为彼此的伤害,而爱的更深。我撕开了你的伤口,但我知道你的痛,因为我也一样。
也许只有伤害和痛苦才能一点点打碎围绕在我们自我周围坚硬的外壳,让我们彼此融为一体。爱是对外壳的温柔的消融,而恨与伤害则是对那层外壳的暴力摧毁。都是为了两个孤独的生命的接近。

即使你身边换了一个人,也许多年后,你还是会怀念那个伤害你的人,那个你最爱的人。


 6 ) 这部剧让瑞典离婚率上升50%?

前段时间选题会上大家聊离婚这个话题,一位同学提到一部声称曾经撼动过瑞典离婚率的电视剧:《婚姻生活》。

这部剧由瑞典现代电影“教父”英格玛·伯格曼导演,1973年搬上荧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据说,在播出后的 1974 年,瑞典的离婚率上升了 50% 。

其中倒数第二集《文盲》,吸引了最多的观众,据统计有350万瑞典人观看,几乎占人口的一半。据瑞典导演工作专家斯蒂恩回忆,当时是周三晚上,街道上空无一人,因为每个人都在家看《婚姻生活》。

(把离婚率上升完全归因于这部剧可能有失准确,因为也就是在 1974 年,瑞典的离婚相关法律发生了变化:之前申请离婚前必须接受婚姻咨询,并有一年冷静期,但 1974 年就不用了。但它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这部剧究竟讲了什么?牵动了人们在婚姻中的哪根敏感神经?

带着疑问我看完了这部剧,发现里面呈现的一些心理议题并没有局限于婚姻。只要你曾经或正在为一些关系问题感到困惑,为继续还是离开、开始还是结束犹豫不决,可能都会在这部剧里得到一些启发。

01

男女主离婚当天,瑞典人一半都在看

吸引了最多观众的倒数第二集,讲的正是婚姻中最戏剧化的场景:离婚。

男女主曾经是别人眼中的完美夫妻(尤其讽刺的是,丈夫约翰是心理学家,妻子玛丽安是离婚律师),理想的工作,两个可爱的女儿,体面的生活。

丈夫的出轨打破了这种表面的平静:他跟玛丽安坦诚了自己有个叫宝拉的情人,讲自己对婚姻的长期不满,说自己想要离开。

玛丽安曾经深陷在“妻子”“母亲”的角色中,觉得婚姻是自己存在的最大价值。在苦苦哀求丈夫回来而不得之后,被迫独立的她获得了自我的觉醒,也有了个新情人。

而就在这时,丈夫在跟情人的关系中再一次体验到了强烈的孤独感,而且感觉宝拉在外面也有情人——全剧在倒数第二集,玛丽安带着离婚协议去约翰的办公室时,到达了高潮。

剧情呈现了很多会出现在离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比如:谈钱。

聊财产分配具体到一只钟:

玛丽安要求约翰给孩子付牙医和夏令营费,约翰被费用惊呆了:我没钱。

亲密关系走到这个节点,身处其中的两个人可能会经历的各种复杂微妙的情绪:

有依恋和同情:

内疚感:

还有伤害带来的恨意和指责:

更微妙的是,两方对于“离不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从前想要挽回的妻子,从被迫的独立中发现生活还有很多新可能,现在很希望分开,甚至还挺高兴。

而从前急于脱离这段关系的丈夫,经历了感情和事业的挫折,现在不想离了。但又不好明说,找了各种借口不签字。

看到这儿真是觉得特别真实,想起德国家庭治疗师西蒙在《循环提问》这本书里讲到的一个案例:

一对夫妇因为妻子的抑郁来咨询,咨询师发现,他们对妻子是不是“有病”这件事有很大分歧:

丈夫希望妻子“有病”,因为有病就意味着可以治疗,他的婚姻就有希望了。

但妻子觉得,自己的抑郁不是因为“有病”,而是因为婚姻有了问题——而如果丈夫承认这一点,他就必须要面对“我可能会失去这段关系”的现实。

但身处其中的两个人(尤其是丈夫),很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像极了在关系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我们。

怪不得约翰跟玛丽安说:在感情方面,我们都是文盲。

02

关于“要不要离”,瑞典观众分成了两派

也许是因为人们在剧中看到了自己在婚姻中的情绪和处境,这部剧播出过程一直伴随着观众热烈的讨论。

大量观众在看剧之后涌向瑞士婚姻指导服务,斯德哥尔摩婚姻指导服务处的电话数量大幅增加,等待名单从三周增加到了三个月。

还有很多人给导演伯格曼本人打电话咨询情感问题,让他不得不删除了自己在公共通讯录上的电话。

为了配合最后一集,影响力很大的瑞典《晚报》让读者写信来讨论约翰和玛丽安是应该继续离婚还是尝试和解。

观点分成典型两派:

68岁的寡妇莉莉·威格姆认为,他们应该离婚,因为他们都有不忠的行为,最后还发生了肢体冲突。

14岁的女学生巴布罗·古斯塔夫松则认为他们应该呆在一起,因为他们真的太搭了。

最有创意的建议来自28岁的机械师伯特·斯文森:

“约翰应该回到他的爱人身边,而玛丽安应该回到她的爱人身边。这样他们就可以尽情享受群体性行为了。”

这就让我忍不住想聊聊:如果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他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其实,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说,“离婚还是和好”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个问题,而都是解决婚姻困境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咨询师不能帮助他们做出这个决定;

另一方面,即使已经做出了离开或和好的决定,也不一定就能解决婚姻的困境。

就像《婚姻生活》里的男女主,在最后一集,两个人在离婚后各自建立了新家庭,但在新的关系中,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冲突和失望。

03

比“离不离婚”更重要的事

既然离婚或和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那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

美国家庭治疗师卡尔·惠特克在《热锅中的家庭》一书中给出的答案是:独立。

他说,当一对夫妻来找他们咨询,“分或合”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个咨询目标,因为这两个目标,都可能有偏袒夫妻一方的风险:

◍如果目标是“重建婚姻”,那就违背了想迫切结束关系那方的意愿,比如剧中的玛丽安。

◍而如果目标是“协助离婚”,又背叛了很想抓住这段关系的另一方,比如找各种借口拖延签字的约翰。

为了跳出这个两难陷阱,咨询师要给出一个新的咨询目标,他会对来访的夫妻说:

“让我协助你们独立。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再决定如何安排婚姻。”

要搞清楚这里的独立指什么,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关系中的不独立。

1.不独立,可能意味着关系中的两个人,把一些进入关系前就已经有、但自己没意识到的问题,带入了关系。

很多人的亲密关系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幼年经历带来的一些防御机制,如果他们自己对它们没有觉察,就很容易造成对立和误解。

举个例子,假设丈夫对忽视很敏感,所以经常抱怨妻子不关心自己,妻子又特别担心被控制,所以一听到抱怨就想跑——当他们不理解自己的情绪时,沟通是会非常困难的。

2.不独立,意味着两个人都没意识到自己可以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从而进入了一种“一起维持问题”的共生关系

关系里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如果他/她不是这样就好了。我之所以这么痛苦,都是因为他/她。 当一方把痛苦的责任放在对方身上,就不用去处理让自己觉得很困难的议题了——这会阻碍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真正的成长。

所以,这里的独立其实意味着:

通过关系中暴露出的问题,看到婚姻跟自己原生家庭的关系,解决正在影响自己的议题,对自己和对方有更温暖的洞察。

当一个人真正开始了解自己,关心自己,能够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他/她就能做出对自己负责任的决定。

而如果关系中的两方实现了这样的成长,最后不管是分开还是和好,其实都是一种“好结局”。因为经历了这么一遭,两个人都拥有了“让自己拥有更好关系”的能力。

写到这我忍不住想说,我们周围的一些声音,总是让我们觉得,一些状态是比另一些状态更好的:

比如恋爱比单身好(或者相反),结婚比离婚好(或者相反)。

但在自我成长面前,这些其实都没那么重要——当一个人想要让自己过得好,不管是单身、恋爱、已婚、离婚,都不会阻碍你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参考文献 ————————

【美】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著,《热锅上的家庭:原生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2020年5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德】弗里茨·B.西蒙、克里斯特尔·莱西-西蒙著,《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2013年8月,商务印书馆

作者:李歪歪 责编:kuma 封面图来源:unsplash

「简单森林」可以与你一起探索关系中的问题,帮助你们了解自身和彼此, 无论要继续一起走下去,还是就此别过,希望你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勇气。 我们还为你准备了一张300元的线下心理评估券, 如果有需要,请记得使用它,我们会一直陪伴你。 戳👉 立即预约简单评估森林线下心理

 短评

2013.2.24想看,他说看完也许会恐惧婚姻。2018.4.23小西天,看完他说,嗨,多大点事儿!下个月结婚五周年。

10分钟前
  • 兔牙小姐
  • 还行

这么说来其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反正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将就地妥协地半推半就地接受真实的自己。婚姻是关于欺骗的艺术,因为它甚至没有存在过。

1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虽然伯格曼当时已蜚声国际,但晦涩的主题使他在国内并未受到认同,即便拍出了“处女泉”也被认为重复,而过于前卫实验的“假面”自然令他依旧显得曲高和寡。出于无奈,伯格曼决定投拍低成本电视剧“婚姻场景”,不料竟空前成功,瑞典离婚率也随之变高,伯格曼感到高兴“大家不用再维持无爱的婚姻了”

14分钟前
  • 37°2
  • 力荐

相拥时甜蜜,甜蜜后厌倦,厌倦紧接着欺骗,欺骗久了开始冷漠,冷漠与排斥共存,然后离开,分离产生妒忌,妒忌时后悔,后悔处有自责,自责了决心再占有,占有完继续怀疑,怀疑变成习惯,习惯沦为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带来负担,负荷真实让人手足无措,自我美化又将迎来新一轮的重蹈覆辙。这就是婚姻生活。

19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1.看的是电视剧版,结过5次婚的伯格曼几乎说尽了关于婚姻的一切,6集既描摹出一对爱侣的分合聚散过程,又分别代表了婚姻爱情的6种类型/状态:和谐美满,表面光鲜内里朽坏,因厌倦与欺骗而分崩离析,若即若离纠缠不休,坦诚粗蛮相爱相杀彼此折磨,偷情私会重坠爱河。2.纯度极高的室内剧(仅少数转场有室外镜头,每集结尾均为法罗岛景色,荒芜而清丽,是为调剂),对话丰富,台词绵密,金句迭出,字字珠玑。3.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演得太绝,纵使在大量特写中也挑不出任何毛病。4.每集亮点摘选:①开篇模范夫妻访谈作引介与反讽,相互仇恨却因利难分的夫妻=婚姻极端反例;②因无爱而坚定离婚的中年女子=预警+侧描;③变焦快推表惊骇,特写中的疾速跟移显暴躁;④读日记时的乌曼成长照片蒙太奇;⑤双人构图&地位反转;⑥母忆婚姻,人面挂饰。(9.5/10)

2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關於婚姻,原來一九七幾年開始到現在,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男人提及遇上paula的時候面上那發光的愛情帶來的神采,讓我覺得殘忍。

25分钟前
  • ahsimsim
  • 推荐

那些在婚姻中坚持了一生的人,是令人钦佩的,其实我总怀疑爱情和婚姻是矛盾的,而一个人也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始终处于完美的状态。ps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伯格曼和丽芙乌曼了

2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婚姻各阶段状态的原貌再现,把婚姻的面目拍得真实以至残酷。倦怠和互相的厌憎让两个原本相爱的男女变成奇葩极品,虚伪、猥琐、更带几分滑稽。看的过程联想起<灵欲春宵><革命之路><杀戮>和<游客>,单身者看了可抵挡任何秀恩爱,打算结婚者最好先接受这几部片子的婚前教育,把胆儿练肥,或把胆儿吓破。

3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如果你能看完并接受这个电影,就可以结婚了。

36分钟前
  • rhyme
  • 力荐

“做个无赖感觉太爽了…” 爱是此刻,爱很简单,生活感情都是如此。《爱在4》超长预告片。

3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永远不要和所爱的人步入婚姻殿堂,因为完美的婚姻充斥着虚伪和欺骗,它和爱情相抵触。

41分钟前
  • SureShot
  • 力荐

记住了一句台词:因为要求太高而经常情绪失控。

42分钟前
  • NULLAND
  • 力荐

3伯格曼把婚姻中所能遭遇到的致命問題都擺了出來——精神出軌,喋喋不休,生育問題,價值觀出現裂痕。每一條都是死穴,22年間父母一直在上演,比這電影殘酷多了,看多了也就倦了、麻木了。到頭來,我變成一個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一個熱衷於喜新厭舊的人,所以婚姻生活在我的世界里不會存在也不想存在。

44分钟前
  • 还行

丈夫冷漠无情,只对自己感兴趣。妻子呢,他们如鱼得水的在各自的身份上展示自己的欲望,然后又团结一致分享背叛带来的快感。放眼望去,几乎全部家庭都是如此。婚姻带来的伤痛是如此持久深邃,而我们却迫不及待的想投靠它。

47分钟前
  • 4-ever
  • 力荐

《唐朝放妻书》——某李甲谨立放妻书一道:盖说夫妻之缘,恩深义重,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4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没有结过婚,也没有什么经验,更不想相信这是事实。若是事实,也只愿这是部分。这是欧洲,我只想说我父母的爱情,23岁结婚,今年74岁,50年的婚姻,几十年来见证他们彼此爱惜,尊重,也会吐槽对方,但从未打骂过。爸爸生病,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生病,爸爸寸步不离。他们爱对方都甚过爱自己。真的感恩,在这样一个有爱的环境里成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电影中女主很明显,精神的问题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埋下的。自我剖析那一段,太重要了。所有评论的人,也大可不必bbb一堆什么看透了婚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除了性还有很多,性重要,更重要的是爱。爱是一切的基础。有爱,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电影只是导演的情愿,我依旧选择相信爱情,先从做好自己开始。

53分钟前
  • 铁铁
  • 较差

真正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居然还没有被一夫一妻制毁灭

58分钟前
  • RIC
  • 力荐

伯格曼六集低成本室内剧的电影剪辑版,探讨微妙复杂的婚姻状态与两性关系问题,又一部一度引发离婚率攀升的影片。近三小时的时长里几乎被对话满满灌注,观影过程中却一直保持兴致盎然。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两位主角均表现出色。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大师是在热气球上俯瞰大地,看芸芸众生,渺渺春波,牢笼里人性浮动;凡人依赖平视的本能,空有战胜平庸的欲念,没有低头悲悯的天赋。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约翰和玛丽安提分手最后在她胸前懦弱地痛哭出声的那一段,让我一下子无法再冷笑看着这场理智的欺骗而是同他一样哭泣起来。虽然伯格曼永远冷漠而抽离,但即使在他看来,一个没有能力爱的人,也永远不会是满的、切实的。而他的温情大概在于告诉我们其实许多人都这样,你并不特别可悲吧。

1小时前
  • 有必要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