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十诫 剧照 NO.1十诫 剧照 NO.2十诫 剧照 NO.3十诫 剧照 NO.4十诫 剧照 NO.5十诫 剧照 NO.6十诫 剧照 NO.13十诫 剧照 NO.14十诫 剧照 NO.15十诫 剧照 NO.16十诫 剧照 NO.17十诫 剧照 NO.18十诫 剧照 NO.19十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16:21

详细剧情

A telling of the biblical tale, where Moses returns to Egypt to free the Hebrews from slavery.

 长篇影评

 1 ) 《十诫》备忘

十个故事简短地说分别是“计算机 堕胎 圣诞前夕 父女情 杀诫 情诫 三母女 历史课 性无能 邮票”,共用了九个摄影师,但风格统一,各个故事互相都略有联系,拍的时候也是在一个居民区拍的。其中第五诫和第六诫得到了一笔投资,加长为两部电影,这就是《杀人短片》和《爱情短片》。十部片子共拍了十一个月,不能不佩服基氏惊人的效率。

我想基斯洛夫斯基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是人性。《永无止境》之后,他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编剧,就是在律师皮尔斯威兹。有这样一个好的合作伙伴,真是双方的幸事。

 迈克在《一切安好》中写了各个短片间的联系,例如第三诫里开头出门的人是第一诫里的父亲;第十诫的最后卖邮票的帅哥是第六诫里的偷窥男孩;第八诫课堂上讲的故事是第二诫的情节等等。另外,很明显,很十诫里集邮的父亲是第八诫里的老邻居;第五诫里被杀的的士司机曾经据载过第二诫里的夫妻。

原来大家都是邻居。一栋楼里,也发生了如此多的故事。看来每个人的生活,未尝不是电影。基氏如此关照,也是要给各位报个平安,当时惊涛骇浪,但事情过去,仍然不得不好好地活着。

还有一个特别的角色,除了第七诫和第十诫,每集他都出现在事情即将发生的关键时刻,与主角对视,然后走开。是预兆,天使或者魔鬼,不太重要。基氏的电影里太多宿命、轮回。

《十诫》里,我则喜欢第一诫(生命无常),第四诫(父女情深),第六诫(爱情短片)。

 2 ) 我的十诫系列:十诫之六

不知不觉,十诫已经写过半了,一阵揪心,不过想到可以重复观看,又稍微宽心一点了。这也将是我最近写的最后一篇了,明天回南京,碟放在家里不带过去了,休息几天也好。
回到正题,这一集就是“情诫”,名气不亚于上一集“杀诫”,后来也专门拍了加长的爱情短片。这一集的开头都有点不同,字幕是正片画面出现后才打出来的。我也干脆模仿一下,等正文出现之后再标出主题吧:
DECALOGUE 6
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
诫条六 你不可奸淫
爱情是电影的永恒主题,但爱情也分种类,也许爱情的本意更多像古典时代的好莱坞电影,永远的俊男靓女,操着即使不是英伦腔也是典雅幽默的语言,永远衣冠楚楚——想想,盖博只不过衬衫里没穿背心,肯拉塞尔只不过用活动胸罩,就引起那么大的轰动,然后经过一点点曲折,在电影的结尾吻一下——一下可长可短,即使你长如“美人计”,也千万别来湿漉漉的法式香吻。但是,当做爱变成比去电影院看电影方便得多的事情后,古典时代所有的虚伪也好矜持也罢,全部被扫到了无人知晓的角落,老基虽然不是道学家,但老基的嗅觉还是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于是,这就是——情诫。
一个在邮局工作的男孩,一直在偷窥对面楼上一个比他大的女人,那女人——用男孩的话说,就是“漂亮而且喜欢做爱”,他不仅偷窥她,而且拨她的电话,但是不说话,每天早上给她送牛奶,给她送去伪造的汇票,以便能在邮局的柜台见到女人,他甚至私藏女人的信件偷看,虽然很过分,但是可以很明显看出来,他爱上了她。这里不知道你想没想起“对她说”里的男护士贝尼诺,男孩有点那样的气质,腼腆,但是当他为了这个女人做起一些并不光彩的事情时,他丝毫没有罪恶感——因为他的心本来就是明净的。顺便说一句,他偷窥的望远镜也是偷来的。
一次,女人心情不好的时候收到男孩的假汇票,去邮局又被邮局的人奚落为骗子,女人气愤地走了,男孩大着胆子追上去,告诉她真相,并且羞涩地说:我爱你。女人只是轻蔑地一笑。当天晚上,女人故意在男孩的偷窥下和情人亲热,然后告诉愤怒的情人有人偷窥,结果男孩被愤怒的情人揍了一顿。
次日送牛奶时,女人又调戏着男孩问他想要什么,吻?做爱?男孩想了很久:我可以请你在咖啡馆吃一客冰淇淋吗?得到肯定答复地男孩推着牛奶车兴奋地在楼下的花园里飞奔,一不小心溅起水花到旁边的人身上——对,还是那位上帝一样的男人,看见男孩的开心,他在系列中第一次微笑,但很快,收起的笑容变成了一贯的悲悯,告诉我们,尚有下文。
在咖啡馆,男孩被女人要求抚摩她的手,他生硬极了,依旧困窘的样子。到了女人的家里,女人穿得很暴露,想撩拨男孩。“你偷窥我的时候,自慰过吗?”“曾经有过,后来就没有了。”“哈哈,你也有罪恶感。”“......”“你说你爱我?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爱。”女人用不容置喙地语气说着,同时将男孩的手引下自己的下体。男孩手颤抖着,但脸上痛苦不已,他仿佛在和自我挣扎。
他失败了,当他疲劳地低下头,脸上依旧痛苦的样子,女人冷漠地甩下一句话:这——就是爱。你可以去洗手间弄干净。 男孩痛苦地向自己的住处跑去,头也不回。经过楼下时的远景镜头中,与他擦肩而过的,好象又是那个神秘男人。
等女人冷静下来,才隐隐觉得有点残忍,过了一会,楼下出现了一辆救护车,女人这下着急了。她急忙翻出望远镜,向男孩的窗口望去——一片漆黑。女人跑到他的住处,房子的女主人——一个老太太平静地告诉他,男孩在医院,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下抓狂的是女人了,她每天反偷窥起男孩的窗口来了,但一切还是平静的,她接到了和从前一样的无声电话,兴奋不已但电话那头还是没有声音,她追问代男孩送牛奶的老太太,但得不到任何消息。这时候,那个颇有魅力的女人一下子苍老很多。终于,她看见对面窗口灯光照射下的窗帘上,又有了男孩的身影,她兴奋不已,次日,她来到男孩的邮局,告诉男孩:你是对的。男孩只是很平静地说:我没有再偷窥你了。

如果要找关键词的话,偷窥是这部电影的第一大关键词。而且很对称地形成一个角色转换,前面是男孩偷窥女人,后面是女人偷窥男孩。影片的镜头设置也完全是根据这个关键词来进行的,前半部多是男孩的视角,而随着偷窥者的转换,后半部变成了女人的视角。其实想着都有些寒,人与人之间稍微真诚点的交流,在床第这样亲密的场合不能实现,反倒要隔着两片玻璃,加上电话才能维持。
男孩也许本来只是看个好奇,也许还有点本能的欲望,这些是自然的,在男孩身上表现出来也是单纯的,因为他自己都未曾意识到。而当爱降临到他的视角,他就好象吃了智慧果的亚当一样,为自己行为感到羞耻了,这还是说明了男孩的单纯——无论是行为带有点卤莽的单纯,还是对爱的理解的单纯。而女人,则显然是千帆阅尽的老手了,影片以她并不快乐的感情生活来透露着她可能有个同样单纯的过去,她虽然不能说是放荡,但至少也是开放了,对此,导演并没有持谴责的态度。导演所不能认同的,只是一点,在她的眼里,有做爱,但没有爱。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基氏并非道学家,他,只是对抽去了精神内核的性行为担忧,但当爱来到了,人又脆弱得不堪一击,只能保持着距离,没有怀中抱着的人,只有高高在上的爱。当女人完成了对自我爱的缺失的救赎,男孩反倒是像结束了一个任务一样,难道爱也只能前后相继?基氏的眼中依旧闪烁着慈祥的光,但更多无奈。

 3 ) 我的十诫系列:十诫之九

十诫之九 你不可觊觎人妻
DECALOGUE NINE
THOU SHALT NOT COVETTHY NEIGHBOR'S WIFE
一看这一集的诫条,就知道肯定和婚外情有关。从这个诫条的字面意思看,本来是有很强的男权色彩的,女人在结婚后,完全成了男人的附属品,如果再联想到最后一条诫律不可夺人财物,那几乎是把女人当成一种物品来处理了。老基,当然不会这么做。

影片一开始,就设置了一道两难处境。男人被检查发现,有性功能障碍。这个情节设置后来拉斯冯提尔也用过一把,但他的电影侧重点是女人,而老基则在平衡的同时,更重视男人的反应。确实,这对一个正当壮年的男子来说,不啻于半个死刑。与女性的性价值观的定位不同,男人由于在性角色中更多扮演的是一种进攻型和主动性的角色,性在很大层面上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价值的体现,所以当我们看见他对妻子坦诚时,我们眼中看到的是平静,但实际上流淌在心里的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男人在此时向女人提出离婚,又对妻子说可以允许她找情人,妻子都断然否决。有人会问,这说明这男人还是想得开的啊,后面的戏不是没办法演了吗?错了,这又是不了解男人心理的一种体现。相信如果一个男人爱自己的妻子的话,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他都会讲出这样的话,注意,我说仅仅是“讲”,这在某中程度上是一种高姿态的体现,其实根本不能代表他们的内心,其实当一个人已经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时,他是不可能允许更重要的东西从手中滑过的,这对于控制欲极其强烈的男人们来说尤其如此。但这一段为什么又要说出来呢?虚伪吗?也不算是虚伪,但你也可以看成是带有点自暴自弃的性质,就好比一个球队在下半场0:4落后时球员的心态,虽然是放弃,但没有人会为多丢一个球而高兴的。但这段话很重要,因为,它是从男人嘴里说出来,某种程度上来说,为女人后来的偷情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与其是给女人负罪感提供了安慰,不如说是让男人在遇到妻子出轨这样事情时,发现更加穷途末路——有什么办法,你自己默许过的。

接下来,男人情绪似乎稳定一点了,但次日上班时,却发现一个小伙子往自己家走。而车上小柜子也出了鬼一样的怎么都关不上——这是基氏的惯用手法,一是折射出人物心理的烦躁和不安,二是带有点隐喻味道的解释下面会有变故。这时候又有一个小插曲,男人帮一个邻居修车,将漏斗的一头插进油箱加油,联想前面的不安,和这个镜头的特写,隐喻的含义就不用说了吧。

电话在影片中是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它的第一次出场是那个我们俗话叫的第三者来找那个女人,而电话,又碰巧是男人接的。这果然加重了他的怀疑。影片里有点让我很奇怪,那就是他们家里似乎还住着女人的母亲,虽然一直没有出过场,但女人把自己很私人的物件都存放在母亲的柜子中,男人利用机会,给电话装上窃听装置并且复制了柜子的钥匙。于是他听见了第三者和女人的第一次对话。

男人用“侦察”来的号码给第三者打电话——这是电话的第二次出现,结果证明了他的猜测。他仍然不甘心。那天晚上,他提前回家,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倾听着妻子和另一个人的喘息声。别以为他用这样的方式来恢复自己的能力,并非每个人都跟破浪中那个男人那么冷酷。男人心里比任何时候都痛苦,怀疑虽然一直是有的,但真正面对事实的时候,他还是个脆弱的瓷人,但更让人无奈的是,正如后来他所说的,一切都因为他的“无能”,所以他觉得自己又没有资格冲进去揭露他们,这时候,那种无能的感觉已经并非仅仅生理上的,而是身心俱疲,试问他这个时候能做些什么呢?只能干做在楼梯上无奈地等第三者离开后再回家,即使生气和愤懑,也只能装作是工作所为。也许让他有点安慰的是,女人偷情后的内疚,她走到楼下的车里,车灯和喇叭不停地闪——注意,又是车,注意看第四段的结尾。

人有很多欲望,虽然不能全部实现,但总会有发泄口,危险的就是,一旦一个口堵上,其他的又不通,那该怎么办?男人的状况就和这差不多,除了骑骑自行车,他没有别的宣泄。性的压抑导致人的压抑,说句题外话,如果一战时候那个奥地利下士没有不幸地伤到那话儿,恐怕后来的世界大战就能避免了。更惨的是,男人明知道无为,他还是继续着监视,但最后一次监视,他看见的是妻子和那个第三者的决裂。很难说男人心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也许在有点虚伪的为妻子惋惜和同情的外壳下,内心里会说:你早该如此,并且继续对此表示怀疑。但问题在于,女人发现了在大衣柜里偷窥的男人,一种羞辱感和不信任感让她非常恼火,但很快她发现男人在这个时候又是如此的无助,于是,拥抱,眼泪……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那也不过质量稍微高一点的八点档。麻烦还没完,男人想让女人去滑雪胜地度假,这样大家都可以清醒清醒,但那个第三者仍然不愿意放弃,在妻子走后,男人发现那个年轻点的男人也买了副滑雪板,他给他家拨了个电话——果然是同一地点……这最后一根稻草终于把骆驼压垮了,男人在公路上飞快的骑车,想把眼泪通过汗蒸发,终于没控制住,飞出了公路,这一切,都在那位上帝使者忧伤的目光下。

女人这次是真的和第三者决裂了,她发现那人也来到滑雪场后,知道事情不好了,把滑雪板一扔就往回赶。这一段的平行蒙太奇拍得还真有点情节紧张的惊悚片的感觉。回家后,她只看见了男人在电话上给她留的信,不用说,看完后肯定又眼泪纷飞。这时候,在医院里一身绷带的男人给她电话。
“你还好吧?”
“我很好。”

其实还有个分支情节,男人是医院的主治医师,有个女孩要做心脏手术,因为她母亲想让她成为歌星,可她心脏负荷不好,但她自己并不觉得很有所谓。男人帮她推掉了手术,女孩却改变主意了。提到这一段,是引入了十诫系列至今最惊为天人的配乐,斯皮兹纳在传统的十诫主旋律中加入了一段充满母性和悲悯的女声哼唱,将整个氛围完全提高到新的层次。

 4 ) 悖论消解的可能——《十诫》之五:切勿杀人


当手段与目的相悖时,手段不可能实现目的。也就是说,通过某种手段实现某种目的,如果手段本身与所要实现的目的之间存在悖论,那么目的就是不可实现的。法律是一种手段,法律的目的是惩治或预防犯罪,无论是惩治还是预防,总之是要杜绝犯罪,而作为一种手段,法律本身如果也是一种犯罪,法律还能否实现杜绝犯罪的目的?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年轻人的妹妹死于非命,这是他杀人的理由,他因为报复而杀人,这是法律判他死刑的理由,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法律对他的报复,只不过法律的理由是社会公认的,或者说法律是无情的,但年轻人即便杀人,他也不是无情的,那么他的兄弟如果因为再一次失去了亲人而对法律产生仇恨,仍会以此为理由继续报复这个社会,那么下一轮谋杀可能会针对警察、律师、法官……如此循环,无休无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即法律作为惩戒手段的理由,要大于个人报复的理由,这是毋庸置疑的,个人的利益毕竟小于集体的利益,但是,本质上二者是一致的——通过报复的手段来实现惩戒报复的目的;有人说影片中的律师是导演的代言人,这个似乎不能成立,基氏不需要一个律师来做代言,更不会仇视法律,他只是借助律师这个人物,来呈现一个简单的命题:法律其实是一个悖论。
悖论无处不在,而如果一个悖论的根基足够大,悖论就会变得自然而然,人们对悖论也就习以为常。人生是一个悖论,我们都知道人是要死的,也始终找不到活着的意义,那么我们活着就是一个悖论,但我们通常不会因为发现这个悖论而自杀。阶级社会的更替也是一个悖论,通过消灭一个阶级来构建本阶级人民的福祉,这无非是以一个看上去合理的理由来实现一个阶级的利益的骗局。奴隶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不可能代表全人类,以一个阶级的利益为根据所制定的一切法律,都会毫无二致地走向它所消灭的那个阶级最后所遭遇的那种结局。也就是说,杀人者必被人杀。
跳出来看,问题变得异常简单。拿中国历史来说,无非是在争一个皇帝的宝座,好比说我看你统治得不好,我就来统治,我寻找各种理由、集结各种力量推翻你,以此来实现我的统治,其实我自己都无法证明我将来会比你统治得更好,但我肯定会比你更聪明,知道用怎样一种更光明正大的理由欺骗被统治者,甚至我还可以让被统治者觉得统治者是他们的救星,对统治者感恩戴德,如果可能的话,通过制定某种法律,使被统治者看起来更像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我只是你们的代表,我只是代表你们管理这个国家……于是,民主与专制在各种谎言与欺骗下显得势不两立实则一体两面,从手段的技术层面(民主)来讲,确实是进步了,但手段的本质(专政)是一样的,所以某某主义之目的的实现,只能是乌托邦。这是政治的悖论。
然而,基氏似乎还有意告诉我们,无视悖论还有可能是幸福的,而发现悖论无疑会带来痛苦。影片中的律师,正是因为发现了法律的悖论,从而对律师这一职业甚至对人生失去希望,痛苦也由此而生。这类似于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如果不考虑行动的目的及意义,或者说他看不出甚至无视行动本身存在的悖论,把推巨石上山看成跟一日三餐一样简单,那么他就有可能是幸福的,而如果他陷入追逐意义的泥潭,他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家,如果再没有更高级的哲学引导他,他最终只能走向自杀。
作为一个二元论者,在第五诫中,基氏既没有宣扬什么,也没有反对什么,他只是把一个无解的问题抛出来:如何解决法律的悖论?对于这一问题,无论在当时的波兰,还是在如今世界各种社会体制之下,似乎都是无解的。
对于个体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基氏告诉我们:人是自由的,无论遵守抑或违反法律,从选择的层面来讲,人都是自由的。但这个自由是有限度的,即不妨害另一人的自由。那么这个社会就需要有一个维持自身存在的类似于规则的存在,这个存在应该是高于个人自由的,同时是高于法律的,高于道德的,甚至是有可能消解一切悖论的——这个存在是什么?是良心?是命运?是因果律或自然律?是上帝或别的神?是影片中那个神秘的不发一言的男人?……无论这个东西是什么,哪怕是一种虚无的信仰,它都是有必要存在的,而年轻人与法律都违背了这个东西——从年轻人杀出租车司机和被法律执行死刑之前那个神秘男人的出现可以看出,这个东西既是对片中人物的警示,也是对我们观众的提示,它示意:我在这里,你们不可违背。这个东西,或者说这个存在,是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的最大的理由,因为有这个理由,个人也好,法律也好,面对无解的问题,悖论或许可以得到暂时的消解——比如通过宗教,通过哲学——而这消解是永远不能被证明的。

 5 ) 第一诫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他神

        老基在第一诫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小波维的爸爸是大学教授,无神论者,理性至上。而波维的姑姑却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两人的观念都影响着喜欢思考的波维。一天,爸爸按程序问电脑冰面厚度是否可以支撑波维滑冰时,电脑回答“Yes”,然而第二天湖上的冰出乎意料的破了,波维葬身湖底。

                  忽然破裂的墨水瓶

       爸爸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能用电脑计算出要多久追上兔子,家里的开关能用电脑的“1,0”控制,甚至能编个程序让小波维和异地的妈妈交流。

   爸爸其实是虔诚天主教家庭出身的孩子,可他成了神的叛逆者,虽然他不反对别人信教,但他只认为那是有些人活着需要一些寄托才能快乐一点,言外之意是那些人缺乏面对生活事实的勇气,信教只是一种逃避和自欺。他总是显得冷静、自信、理性。然而他对自己坚信的理性不曾有过怀疑吗?当他看到电脑自动开机,并且总是莫名其妙的显示“i am ready”(电脑能为我们准备什么呢?)时,他为何充满困惑?他计算出冰面厚度能够滑冰,为什么又要半夜拿着棍子去冰面检查一番?当他看到那个流浪汉似乎透视一切的眼神的时候,他为什么眼里尽是恐惧?或许这些还不足以说动摇他对数字和科学的迷信,就如姑姑对波维说的“他或许有时也会感到怀疑,但他不会承认”。

     什么事情足以让你惊慌失措呢?火灾,地震,海啸?不需要这么大的灾难,就像电影里,一只蓝墨水瓶的忽然破裂,墨水(拥有电脑以后,墨水似乎是久违了)的肆意蔓延就足以让他惊慌失措,莫名恐惧。当他听到屋外急响的警笛,大人的尖叫时,他已坐立难安,当他听说冰面破裂的时候他还将信将疑,当他知道波维没去姑姑家也没去上英语课时,他已语无伦次,当他看到那个黑洞的冰窟,从小孩子口中得知儿子确实有去滑冰时,他彻底的崩溃了,当他看到那具被打捞起来的冰冷的尸身时,他的压抑,自责,绝望彻底爆发,他来到教堂推到了神坛,推到的仅仅是神坛吗?或许是一直敬奉在他心里的那座科学理性的神坛!他在忏悔,圣母却在默默地流泪。

                   常含泪水的眼睛

   姑姑温柔可亲,眼神里充满了悲悯、伤感、关爱,她的眼睛一直是温润的。姑姑是极度感性的,她一直坚信着上帝的存在,但她的态度很宽容,当小波维问他上帝真的存在吗?她说“god is very simple ,if you have faith”。当波维问她上帝是谁时,她一把抱住了波维,问波维现在什么感觉,波维说“感觉到你的温暖 ”,她微笑着说“没错,这就是上帝”。这几句对话既简单又深刻的把姑姑心中上帝的真意表达了出来。我一直感觉姑姑应该就是圣母的化身,她们同是那么善良、温柔、悲悯,连流泪的样子都那么相像,或许每一个把爱当上帝的女人都是圣母吧。

             滑落黑洞的天使

波维,一个活泼、可爱、聪明的天使,可又有着与他年纪不符的思想早熟。他喜欢精确的计算,会理性的思考,但时常又触景生情,多愁善感。对上帝充满好奇又充满疑惑,他一直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游走、困惑。他会用电脑计算出多久能追上兔子,可是看到一只冻死的狗时又不禁感到惆怅,做那些精确的事情有意义吗?人不还是要死的吗?当他能用电脑控制开关,与妈妈交流时他对电脑充满兴趣,可是问电脑妈妈梦到什么,电脑却显示“i don't know”时,他又不免失落。他问爸爸上帝是否存在时,爸爸说没有,问姑姑时,姑姑又说有,他们的解释似乎都正确,他不知道该相信谁的。所以他大大的眼睛中总是充满了疑惑和怀疑,于是会对姑姑问出了“我爸爸是你哥哥?”这样看似愚蠢的问题。

        波维是个可怜的牺牲品,因为听信爸爸准确无误的数据而葬送了幼小的生命。他的逝去重重的撼动了爸爸和姑姑各自的上帝。当他们一起在河边看着那个可怕的黑洞时,似乎在追问着各自心中的神。那数据是爸爸精确计算出来的,而且实地验证了,怎么会有错?姑姑如此虔诚的信仰着上帝,上帝怎会狠心的夺走一个这么可爱的天使?但是波维的的确确是走了,不知他是否去了天堂。

                       无言的上帝

   电影不断穿插着一个流浪汉似的男子烤着火,静静的看着周围世界的画面。他的眼睛总是那么深邃,冷峻但又含有一丝无奈和悲悯,他似乎透视了周围的一切,好像知道冰面会破洞,波维会出事,而且出事地点就在他烤火的附近,可是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的看着,看着并且一开始就不禁的流着泪。

                      上帝之手

        科学发展到今天很多人都不再相信神的存在,认为科学能解释一切。科学确实能解释很多“疑难杂症”,但是科学能解释人的细微感觉和生命的偶然吗?科学恐怕只是一个新的崇拜偶像,一个新兴的上帝吧。旧神以不可知的法力征服,而新神以精确的计算统治。

      姑姑信仰基督,但并未被沉重的基督道德禁锢。她只是把爱当成了基督,这才是最单纯、神圣的宗教信仰。

      老基说过:“我并不上教堂,但我相信有类似上帝的东西存在,我与他的关系是个人化的,不须依靠别的凭借。”老基的上帝,没有法力也不会计算,只是当你能感觉到他的存在时,他似乎就在冰窟的旁边,让你感受到灾难的临近,当你感觉不到他时,他就只是静静的旁观,为你祈祷,为你流泪。法力和理性都无法帮你承付生活的薄冰,真正的上帝是在你如履薄冰时搂抱着你并紧紧握住你双手的那双手。

       

 6 ) 十诫之六:爱是两个人的负隅顽抗




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以来,多米克都在用望远镜偷窥对面楼上的女人玛格达,他把闹钟定在每天晚上的八点半钟,那是玛格达外出回家的时间,多米克关了灯,在黑暗中静静看着这个女人脱掉外套,露出饱满的胸部,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玛格达和几个不同男人交往,她在他们面前展露自己的欲望,每当他们纠缠在一起,多米克就会转过头去,或者干脆放弃继续窥伺,他对这个女人没有肉体的欲望,甚至其他的任何形式欲望他都没有,他只是想那么看看她,有时候他会打电话过去,然后什么也不说,如果玛格达生气挂了,他就再打一个说声对不起。

多米克在邮局上班,负责处理汇款之类的业务,他往玛格达的邮箱里投领款通知,为的是在她来邮局时能多看她几眼并和她有几句简单的交流。但是当玛格达第二次来领取汇款而没有时,和邮局的工作人员起了争执,被诬陷“欺诈”的玛格达气愤地离开了,多米克难辞愧疚,追出去和玛格达说明了原委,并且表明了自己的爱。

那时候多米克快要20岁了,玛格达33岁,13年的差距横亘在他们之间,让他们对爱情的定义别之天壤,多米克在送牛奶时(他为了接近玛格达特意申请了这个工作)曾和玛格达有一场这样的对话。
为什么你要观察我?
因为……因为我爱您。真的。我爱您。
那……你想要什么?
我不知道。
你想吻我吗?

你想和我……想和我做爱吗?

也许你想,我和你去什么地方?海滨或者布达佩斯?
多米克摇摇头。
那你想干啥?
不干啥。
不干啥?
不干啥。

尽管在原著剧本基础上,影片删除了一些刻意凸显多米克幼稚的细节,但是这场对话无疑将他的单纯和懵懂暴露无遗,玛格达眼里的多米克是可爱又可笑的,他几乎处于真空环境的爱情观与这个世界、与玛格达的价值观都格格不入,虽然玛格达出于一种复杂的感情选择了接近多米克,而不是责备他的鲁莽,但是内心里玛格达一直坚信自己对爱情的认知是优于多米克的,所以她一直不遗余力地想要改变多米克对于爱情的看法。

玛格达把多米克带到了自己的公寓,洗澡之后,玛格达在他面前蹲了下来,告诉他自己下面什么也没穿,她让多米克的手抚摸在她的大腿上,高度紧张的多米克在片刻之后就射了,玛格达若无其事地跟她他:“这就是一切,全部的爱。到浴室去,洗一洗。”

这一刻的玛格达是以胜利者自居的,她觉得成功地向多米克宣讲了爱的“真意”,所有爱情到最后,不过是满足于肉体带来的欢愉。但是很明显她在多米克面前所流露出的自信是一种掩饰,她对真爱丧失信心,不过是求之不得后应激性自我保护,她自己遭受过同样幻灭的疼痛,因此在多米克离开之后她感到了巨大的不安,她预感到自己的伤害,可能会带来某种严重的后果。

果然,回到家之后的多米克在浴室割腕自杀,玛格达对于多米克行为的预感,再一次验证了她们在某些爱情观念上的趋同,只是经历拉开了二者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经历的玛格达对爱情充满了警惕,它所带来的启示是,爱情不属于菜鸟,但是经历丰富者同样是越走越远。这一悖论是爱情多不如意的根源所在。

“我们一直透过受折磨人的眼睛来看这份爱,这份爱也一直是与磨难和不可企及紧紧相连”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一种凌厉的视角来看待这份无望的爱情,只是一种伦理观察所不可或缺的冷峻视角,所以在“偷窥”这一行为本身上,他也同样选择了中立。

区别于希区柯克式对“偷窥者”的惩罚,或者“肢解电影”中对女主角的身体伤害,“偷窥”这一行为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故事里,则代表了一种当事人对爱情的或者对打破孤独的一种渴望,影片中多米克对玛格达的窥看,事实上就是因为他自身的孤独所致,他没有任何欲望地“渴望”,只能解释为一种纯粹精神上的“相伴”,而这种渴望并不是只局限于多米克这样成长中的年轻人,在《爱情短片》里,结尾处马格达来到多米克的房间,从他的望远镜里观察自己的房间,这暗示了一种角色互换(房东也曾用同一个望远镜偷窥玛格达和多米克的约会),谁都有可能成为那个孤独者。玛格达看到了自己伏案哭泣的那一幕,然后多米克走过来轻轻将她抱住,这一刻的玛格达大概不再执着于“爱情的全部不过是肉体之欢”,但是此刻的多米克那种无欲无求的纯爱信念,也经历了心碎和幻灭,所以看似朝着希望迈了一步的两个人,事实上只是各自为营的一步,他们依然不能匹配上彼此的节奏,所以尽管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这个故事中倾注了许多抒情,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失却自己的冷静,将我们带入又一个困境,事实上爱情的悲剧并不在于玛格达坚持的“肉体之欢”,也不在于多米克的“无欲无求”,而是在于这所持这两种观念的人,从来都没有主动去改变。当伤害所带来的被动改变到来时,改变的则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人,而双方的同时改变则成就了另一种形式的对抗。

 短评

基老很擅长把握细节,比如突然碎了的墨水瓶,总是歪了的画,车子里老合不上的盖子,这些都成了触动我的那一个点。配乐很美,节奏把握精准,故事虽然简单但包含着不可名状的深渊。关于那个“上帝的角色”:上帝不停地与我们擦肩而过,向我们投去一瞥。但他不改变任何。(最后部风格大变啊不是一个导演?

5分钟前
  • 白绳
  • 推荐

  如果十诫真是上帝所制,它肯定不是为了规诫人类,而是为了让后者知道自己多么无力,注定无从避免犯这些罪过。

10分钟前
  • icancu
  • 力荐

小男孩非常好看,表演也极为杰出。而最后的死亡真是纯然的命运捉弄,将如此的美好毁灭、如此的偶然与不合理。那个在湖上烤火的军装男人到底象征着什么?

13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摩西十诫实例化的电影诠释..貌为宗教,实为伦理..违背十诫之罪所带来的人间苦难,感情和法律、义理上无解的难题,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演绎法倾述给了观众..故事都不长,但又都具有极强的代入感.编剧刻意使用了通俗的、非地域化的情节设置,技术上又能调和冷峻的东欧风味,观影多年,仍值得再推荐

16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2K修复版。第1集《生命无常》:五星;第2集《进退维谷》:四星;第3集《黑夜漫游》:三星;第4集《父女迷情》:五星;第5集《切勿杀人》:三星;第6集《爱情短片》:五星;第7集《切勿偷盗》:五星;第8集《心灵之罪》:五星;第9集《婚姻之锁》:两星;第10集《遗产风波》:五星

1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十年间每回看《十诫》,最喜欢的短片都会不断变幻——犹如第一诫中的蓝色墨汁,缓缓流淌成了一块隐秘而幽微的成长切片。然而从「十诫」「九诫」到「八诫」,这些年大家又经历了什么呢?或许,就在每个「十字」之间。大银幕@SIFF2016 @BJIFF2021 # 今日「八戒」联想补标

23分钟前
  • 油尖旺任赢赢
  • 力荐

陆陆续续看完了《十诫》,我想说,这哪里是一个导演在拍电影,这分明就是一个哲学家(这个标签并不贴切)在拍摄他的疑问,内容所涉包括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法律、情感等种种,我们经常会被导演带入一个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如果我没理解错,那医生不就是说了个善意的谎言,希望留下胎儿,用得着弄得这么沉重么?好吧,宗教问题总是沉重的。

3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部短片,关于爱情与婚姻、科学与宗教、法律与伦理、正义与人性,每一集都牵涉到进退两难的人生困局,引人深思,又各有微妙的联系,如片中冷眼旁观的神秘路人,故事基调也总是冷峻无比。个人最爱的五集是第一诫(蓝墨水瓶)、第四诫、杀人短片、爱情短片和第十诫(邮票与狗)。(9.0/10)

3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至少有8部,编剧是一流的

37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力荐

杀人短片,被杀的镜头与杀人的镜头一样冷酷隔离,基氏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疏离感,很难与主人公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倒是会因为对行动的好奇而有意追问故事发生的年代,那时候的波兰,或者说基氏电影中的波兰,一样在经历蜕变,这些所谓的道德焦虑体现在人的方方面面,所以十诫是在某些层面上缓和焦虑。

40分钟前
  • 炯之
  • 力荐

第一次看是在高三的冬天,快四年以后重看,完全不同的视角。在影像上最喜欢圣诞节的故事,在叙事上最喜欢偷窥的故事,最强烈的叙事是杀人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邮票的故事,结局最震撼的是女儿的故事。千千万万个故事都汇为一句:“就像”其它房子,所有的房子所有的公寓,有些人,如此这般。(8th)

45分钟前
  • 🫀Psyche
  • 力荐

面对这部巨作,还能说什么

50分钟前
  • CARSON
  • 力荐

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第三诫 守瞻礼主日。第四诫 孝敬父母。第五诫 毋杀人。第六诫 毋行邪淫。第七诫 毋偷盗。第八诫 毋妄证。第九诫 毋愿他人妻。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

51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诚如齐泽克所言,随处可见入侵的实在界污点和无主体的视点镜头(比如第九诫,首先通过丈夫的视角看到了有灯光的窗户,然后给到妻子偷情的画面时,妻子侧身看向镜头,尽管丈夫此时正在门外楼梯上,却也的确如亲眼所见一般了),故事模型也非常复杂,并非简单勾勒的矛盾,而是涉及许多细节之处的感觉。但私以为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表达如此严肃的主题,能举重若轻是最上乘的(第十诫除了割肾以外算得上如此),有失轻盈灵动,且常有造作之嫌。

53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所谓经典,文青必看

58分钟前
  • 任晓雯
  • 还行

非常震撼的观影体验(追了六个月才在三个影院看完...)。把摩西十诫和东欧剧变前夕的波兰结合起来,基氏带着观众用上帝视角察看人间百态-这的确是件太痛苦的差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可以一刀切地判断善恶,好几个故事都是无解...

5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十集看完,最喜欢十诫之二:勿妄称主名,然后是爱情短片和杀人短片。其余均是四星。还是那句话:这世界本来是如此的崩落,无一样不面目狰狞的活着。

60分钟前
  • 小艺
  • 力荐

#重看#9年后的回望观感更深;极其完整的概念系列电影,每集之间信息勾连丰富,本片与其他作品的互文、注释、指涉,构成完美的、自成一体的基耶式“宇宙”,有极为广阔的解读空间;无休止的焦灼现实,永无结局的道德困境,命运天使的神谕指示,生命中无法言说的神秘伤痕。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SIFF# 今晚看了一二。惊讶于1988年拍摄的第一集就如此具有前瞻性(就算当时互联网还很初级且根本还没有物联网这个概念)。《十诫》里充满各种艰难的选择,无论是理性vs.信仰,还是第二集里的道德选择。(修复版画质极好,颜色也超正)

1小时前
  • bt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