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男孩

战争片德国2004

主演:马克思·雷迈特  汤姆·希林  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  大卫·史崔梭德  弗洛里安·斯泰特  马丁·格雷斯  迈克尔·贝兰  乔纳斯·杰格梅尔  莱昂·A·科斯滕  林茨·冯·约翰斯顿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2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3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4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5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6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3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4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5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6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7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8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9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23:30

详细剧情

1942年的德国,17岁的少年Friedrich(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 饰)努力训练自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加入纳粹的训练营。在通过重重考试之后,他获得了机会,然而他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于是他伪造父亲在文书上签名,成功成为了训练营的一名成员,开始了每天艰苦的训练。在其中,他认识了Albrecht(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一个德国军官的儿子,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Albrecht却不热衷于纳粹,反而更喜欢文学和写作。Albrecht的父亲却希望儿子跟他一样,以后成为一名纳粹军官,两人矛盾不断。在训练营里,Friedrich和Albrecht发现了许多丑恶的现象,Friedrich的信仰开始有所动摇。而在一次水中训练中,Albrecht却再也没有从水中出来......  本片获2003德国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长篇影评

 1 ) 真的太弱了!?

"当你攻击的时候,要忘记人性,这样才能发挥你的全部潜能"这个时候的Friedrich终于狠狠地攻击了对手.所有的人都欢呼雀跃,只有Albrecht冷冷地看着擂台上的他. Albrecht的诗在众人的眼里一文不值,甚至在父亲的生日宴会上,想朗读给父亲的诗也被轻易地敷衍.Albrecht的梦想与永远与现实格格不入.在 当良心被"精英教育"腐蚀,是向现实妥协,成为被期望的"精英",还是成为被精英唾弃的"弱者"?Albrecht曾经想要做拯救弱小的骑士,没想到自己竟然做了魔鬼的傀儡,眼睁睁地看着无辜的孩子在枪口下毙命.面对虚伪而邪恶的现实,他终于选择了不再妥协,游向了大海的深处. 事后,Albrecht的父亲皱着眉头说到:"他太弱了,他真的太弱了".强大真的与道德无关吗?Friedrich曾经以为学校里的教育都是对的,然而,当Albrecht离去后,一切都显得如此地陌生.究竟什么才是真实?当擂台上的他拼尽全力打倒对手后,蓦然发现台下一张张欢呼胜利而得意微笑的脸,原来,自己只是一颗被玩弄于股掌的棋子.在这个世界,胜利才意味着一切,良心与爱永远与"强大"无缘. 走出校门的Friedrich最后望了一眼曾经的梦想之地,毅然走向了远方. 也许我们无法选择生存的时代,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证明自己,即使是以生命为代价...

 2 ) 纳粹,孩子,死亡与永生

  电影真是如此奇妙的语言。
  只看了一遍《NAPOLA》,德文版无字幕。我自然不可以听懂所有的对白,却依然被深深吸引。
  电影的副标Elite fuer den Fuehrer,“培养元首的精英“。一群孩子,有的是被抛向、有的是执念着成为最勇敢男人的卫国梦想不顾家庭反对,走进这个Nationalpolitischen Erziehungsanstalt-。Friedrich便是后者。

  他有着天赋的强健体魄,拳击技巧和不可多得的坚韧性格,这样的他原本也许有机会在此登上纳粹德国精英的最高席。庆幸的是,在经过其中一系列刻骨的体验感受,他最终自己选择离开--而不是一味地寻求非人性的胜利快感。
  
  在这个培养纳粹精英的军事学校,一群尚未成熟的青年与少年,接受斯巴达克斯般严酷的身体训练和纳粹划一地纪律为本的心理压制与扭曲,求同灭异。
  影片有三处直面死亡
  第一次,是Friedrich的同学Siegfried难堪军官无尽的心理压迫与凌辱,在一次训练中扑身抱住同伴扔出的炸弹,血肉溅满其他同学惊悚的身体。
                讽刺的是,他的死由于保护了整个小组的生命受到了嘉奖并成为其他学员为组织“献身”的楷模--这也许是他生命里唯一“光荣”而致命的牺牲,实际却是他无路可走后最终的归宿。在最后的一瞬间,我们在他的眼里看到的是终于可以结束这一切的渴望。
  第二次,是小组受命进行杀人训练,在黑夜的树林朝与他们同龄的苏军俘虏的孩子射击。Friedrich最好的朋友Albrecht看到自己究竟干了什么,发疯而无助地给被射得鲜血淋漓的“敌人”止血,直到他做军官的父亲冷酷地推开他,补射一枪,结果了那个孩子幼小生命。
  第三次,也是最终决定Friedrich心里完成最终回归的一次,便是Albrecht的死。冰湖的游泳训练,似乎成了Albrecht这个被做高级军官的父亲忽视的"zu schwach"的孩子“一线生机”。只有死亡才能使他脱离这个可怕的世界--这个没有感情只有杀戮的弱肉强食的世界。他唯一不舍得的,也许只有隔着那层美丽冰花声嘶力竭呼唤他名字的Friedrich。

  严酷的反差,是在强大的心灵扭曲和残酷的身体训练中,导致这些非正常死亡的无疑是前者。是如何泯灭人性的教育,能够使一群孩子自动放弃生存的本能,并在生命最后一刻露出解脱的平静面容?
  又是什么力量,使得原本永不言败的Friedrich在拳击台上最后地一刹那,最终无力地放下拳头,转胜为败.
  
  还好导演 Dennis Gansel和许多其他的德国导演一样,最终是积极地,仁慈地给主人公最后的自由,让观众在经历115分钟揪心的回忆与叹息后松一口气.

   看过影片,不得不提Albrecht这个我认为是全片最打动人的感性的角色.他以一个软弱的形象出现,与做纳粹军官的他的父亲和魁梧的Friedrich形成鲜明对比,他难以成为父亲希望的儿子--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如此.而他的灵魂,始终指向着爱,无论是对亲情,对友情,还是对"敌人"--正常的说,也许这些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敌人、为什么要射杀和自己一样的人.他的真,使得自己也曾经怀疑过而试图得到父亲的欢心。然而他终究是影片中最为执著自己的人,最终他的死也表明了这一切--他是脆弱的,也是最坚强的。所以他的死才无比的美丽和平静,冰封的湖面下,他以死逃避人间的恶,也是最后的反抗。
  Albrecht的扮演者Tom Schiling,也因此另我着迷。

 3 ) 转一篇译文:电影与历史的偏离——一位历史顾问的补充建议

2003年的二月中旬我接到了慕尼黑OLGA电影公司的一个电话。他们问我是否曾经在一所“N.P.E.A.”(国家政治教育院,一般称为Napola,那儿的学生被叫做青年团)待过五年,还写过一本关于那段时光的书。他们征询我是否愿意从历史顾问角度,看看一本类似这样的Napola的电影剧本。我同意了。当我后来收到Napola的剧本时,我发觉,剧本中所写的东西与历史的真实明显背离。

不考虑1942-1943年的战况,一个来自柏林14岁的国民学校学生能够去偏远的N.E.P.A.上学,这与当时的事实并不一致。电影片面强调了“消灭”对手的拳击比赛和其他更多言过其实的情节。片中那个尿床学生(Siegfried),显然已经在Napola待过很久时间。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允许的。他会被直接逐出学校,而不是不断进行惩罚。投弹练习在Napola将立刻展开,并使用实弹手榴弹;让孩子们全副武装地去抓捕逃跑的战犯也将同时开始进行。冬天学生们必须在结着冰盖的湖下游泳。


在与导演Dennis Gansel的一次例行工作谈话中,我提出了Napola的典范:他们应该向英国公学院学习。在那里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位绅士,并在这个过程中与严酷的身体训练相结合。在提出许多批评意见和细节问题后,2003年五月,我最后提出应该删掉那段关于一个思想简单而具有拳击天份的年轻人和出身显赫的Nazi子弟之间,出于纳粹统治时期的种种束缚和限制而产生的友谊的意见,而仅仅展现一个虚构的精英学校。而这段故事对Gansel显然是无法放弃的。那之后我们再没有进一步的探讨译注1。(Gansel和Maggie Peren是电影的编剧).


现在我看过了电影。显然影片标题Napola是出于广告效用对下面敏感的副标题“元首的精英”的补充。原本14岁的刚从国民学校毕业的主角被一个已经从学校毕业三年而且没有任何学徒经历的17岁年轻人代替:依律国民学校毕业后,有义务去职业学校上学并在“希特勒青年团”登记。而这个17岁年轻人却在煤店做临时工挣几个小钱,还在Wedding一家民办拳击协会训练,而没有因此惹上任何麻烦——这在纳粹德国是无法想象的。他父亲为何在年青的Freidrich毕业三年后才给他找了一份学徒工作,这一点缺乏根据。看样子这里的情节应该是初始剧本的内容。主角接下来的经历,历史上也站不住脚。即使除过“希特勒青年团”和“帝国体育训练联盟”,还有一个“Wedding拳击协会”存在(在一个“平民”被认为是骂人粗话的国家里,这类体育联盟组织是不可能的),即使波茨坦N.P.E.A.拳击队存在(事实上根本没有),波茨坦的学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去跟一个“民间协会”的选手比赛(另外,1942年在波茨坦和柏林之间也没有小公车)。Friedrich的主要对手,在比赛前去更衣室故意滋事的大言不惭的行为也令人无法想象。在所有外出活动中Napola都有严格的纪律。而影片中多次以“恶劣的纳粹”形象表现他们。

Napola的挑选过程分为很多等级,需要通过一个“考试周”的决定。考试将进行智力和身体素质的多项测试。每个教养院按照地域划分。Allenstein是虚构的,电影拍摄地在Warthegau。现实中这种考试非常严苛,而Allenstein在柏林一所体育馆的考试非常亲切轻松,如同电影希望表达的那样,Friedrich通过了种族鉴定、室内体育测试和一个简单的统治阶层理论知识的考试。Napola的教育程度相当于现实中的高中。另外还有入伍前期训练(包括滑翔飞行和驾驶摩托车)、强化体育项目和一些礼仪、交谊舞课程译注2。八个年级(称为“组”)的学习时间大约应该从10岁开始。像Friedrich这样,只相当于国民学校的毕业水平,想要进入一所Napola,必须先进入指定所谓的“进修班”,通过两年的“特殊培训”,使他们能在譬如拉丁语课程,跟得上其他学生的进度。

影片中这所学校位于一个城堡内,活动场所周围的环境非常简陋,对于真正的精英教育是不可能的。寝室拍摄成与兵营类似的样子,卧室和衣柜-行李储存室混合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学校工作空间,哪里是自由活动区域。教室里也缺少专业学习必要的设施(生物、化学、物理、音乐)布置。课堂里的情节显而易见不是为表现精英教育,只是为了证明纳粹的野蛮理论灌输。另外“Napola Allenstein”没有专门的运动场。晨练和一般训练(跳高)在城堡前的石块路面上进行。唯一的一个训练场是拳击场,好像那里是一所专门培养精英拳击手的特殊Napola。在餐厅也没有寄宿学校通常的由男生担任的“Essenholer”(打饭工?),而是由一个年青女孩代替,这根本是胡说八道。除去让17岁的少年透过没有遮掩的窗户观察她点着明灯的房间,这个女孩在片中没起任何作用。

新学年致辞情节里,校长、后来出现的Gauleiter(省党部领导)和一个党内官员声称Napola的教育宗旨是为世界范围的帝国培养人才,不是指梅克伦堡,而是指华盛顿和开普敦。这更像是级别更高进修结构“Ordensburg”领袖发言,“Ordensburg”在纳粹德国只有两处,其目的是为纳粹上层培养后继接班人。Napola则应该是按照传统普鲁士军官学校的方式,为军队(国放军?)和国家(政府?)培养接班人。电影中另一不合理之处在于,1942-1943年的战况(特别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在伏尔加河的突围),事实上是定期向学校通报的。而电影中抹去了这一点。译注3

 
片中另一高潮部分的错误是Napola出现了牧师的形象。他为Napola的学生带来亲人“英雄牺牲”的消息。然而在非基督教政权统治下的精英学校的学生原则上是与教会脱离的。学生们在14岁将庄严地晋升为“骑士”,而不是行“坚信礼”(鉴于学生父母的热切盼望另有特殊规定允许他们在N.P.E.A 区域外见面)。译注4


因为Dennis Gansel电影中表现的Napola教育在重要问题上与史实不合。影片更多的是通过刻意粗糙的方法,大略地展现不同层面内在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灌输所造成的实际危害。而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电影Napola令人遗憾地从一个错误的角度表现了第三帝国的这段历史。因此我向OLGA电影公司坚持去掉“历史顾问”的称呼。

Hanns Müncheberg

2005.05.15.

——————————————————————————————


作者Hans Müncheberg ,生于1929年,1940年进入波茨坦Napola。15岁作为儿童战士被送上战场,在1945年5月2日受重伤。他曾作为戏剧顾问和作家在前东德电台工作。在前东德禁止的情况下,他十分艰难地记下了这些回忆。1991年之后,缩短的文稿才在得以继续编辑,并在柏林Nora出版社出版(nara-verlag.de)

译注1:这里Müncheberg的原意是说当他提出删掉剧本中F/A友谊部分的建议之后,Gansel和电影公司方面就再不跟他讨论了^_^ 电影毕竟不是史实。

 

译注2:Napola与普通高中的重要区别在于,加入了很多军事、野外侦查定位、行军和射击训练。例如在Köslin和Postdam除去一般学校体育,还设置了飞行课程。专业体育项目在每周38个课时中占8课时。电影中Allenstein有滑翔飞行课,后来还有一群八年级学生应征加入德国空军。

 

译注3:Ordensgurg直译是(宗教)骑士团的城堡。原文看来是说另一种为帝国培养更高级人才的机构,Napola的“就业方向”显然低于Ordensgurg。这段结尾一句话意思是Müncheberg本人于1940年加入Napola,但是"Inschutznahme des Nordens",我实在不明白特指什么事。

 

译注4:Schwertleite,历史上指骑士的晋升仪式,以剑击头,并将此剑赠与骑士,表示有骑士随从正式晋升为骑士。Napola的这种仪式大概与此类似。Konfirmation,是在教堂举行的新教成人仪式。

 

原文Links:http://www.filmstarts.de/kommentare/kritiken/Napola/

翻译: Jeanne





 

 4 ) 晶莹

电影里有两处令我动容——我还真是不厚道说。

一是夜间行动。Albrecht的父亲谎称是持械的苏军逃犯,实际上是苏联那边手无寸铁的娃娃兵。而NAPOLA的学生们不明就里,带着恐惧开枪自卫。当时有个苏军的娃娃(跟NAPOLA们差不多的年纪)肠子开花摊在地上,Albrecht便哭着喊着给他包扎,说“我们不是故意的,我们不知道你们没枪”,极力想把他从死神手里抢走。这边小苏说“谢谢,同志”(俄语,未译,不过这一句很好懂),Albrecht哭的更凶了,一边还埋怨Friedrich不帮忙。Albrecht的父亲认为儿子的行为给他丢脸,把儿子拎到一边,小苏跟其他孩子们一起挂掉了……

二是冰泳训练。Friedrich在Albrecht前一个完成既定动作,当他发现Albrecht没有按时游上来时,跑到冰层中间,而Albrecht真的停留在那里(冰层下),向他晃动手臂,下沉。于是,Friedrich呼天抢地。Albrecht自溺的镜头拍的过于唯美,跟影片整体的写实风格有些脱钩。也可以理解成,一直有诗人自省气质的Albrecht像天使一般回归天国了。

海报前景处是Albrecht,实际影片中他是更纤细阴郁些的大家公子;背景处是Friedrich,穷家的曾经冀望一飞冲天的拳击手。

~~~~~~~~~~~
事实上,精英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很多情节被设置成“为了控诉而不择手段”。

 5 ) 君子不器 (Ist schwach schwach?)

我看这个片子还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现在战场不是杀戮肉体 而是贬低人格 只有在商场职场 出人头地的人 才不schwach软弱 一个人 没有自己好好生活的空间 必须要不停的表现 不停地把别人踩下去 这样才很有用 很成器
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想法 所以不奇怪有的人去取得一些成绩 却说我只是想证明我自己 我不懂 有什么可证明的 又证明了什么 在我看 只能证明他屈服了 屈服于扭曲的社会的价值观
当然在纳粹军校中 像Albrecht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他离权力中心很近 所以才有条件比较容易的跳出那个圈子来用人的自然本性来审视
Albrecht的爸爸说他太软弱了 真是这样吗 他强的很 他的自我 他的本性强到放弃大家趋之若鹜的所谓前途 强到可以抵挡整个潮流 不妥协 强到可以舍得自己唯一的朋友
纪念这位善良 清醒 "软弱"的Albrecht.

 6 ) 极端

我是爱你的,
只是我厌恶我们所处的世界;
我是恨你的,
只是我迷恋我们相处的瞬间。
别过来!
因为我们各自身处在,
冰火不相容的两个极端。


                                            ——《希特勒的男孩》

 短评

他选择松开手沉入冰湖底,是对于不义做出最后的无声呐喊与抗争。他后来放下手臂任由被打,是对于朋友做出最后的讣告与哀悼。关于纳粹和二战的片子多如牛毛,本片题材还算新颖但是并无太出彩之处。但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残酷让人真切同情训练营那些不由自主的年轻生命。盲目狂热与自我否定需要时刻警醒。

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洗脑,要从娃娃抓起;醒悟,要从青年开始。

5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少年之殇美则美矣 这么好的题材本来确实可以挖掘得更深一些

10分钟前
  • evonne||芝士命
  • 推荐

贵族文学青年文弱别扭受和贫苦拳击手天真忠犬攻……对不起,我的眼里只有攻受之间的火花~撒花ing~补充一句,以导演三十出头的年纪拍出如此smooth的片子真是不错呢

15分钟前
  • 砚小朵™
  • 还行

官二代富二代少爷与农场家大男孩的美少年之恋。又是一个傻弟弟!希林又演了个悲天悯人,胸怀人道主义善心,以自杀方式摆脱战争束缚的男孩。希林盛世美颜,冰清玉洁,小马哥甜美嫩白肌肉佳,这俩国民CP已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沉落冰冷的湖里,凄美惊艳,令人心碎开裂。人们只会关心胜利,胜利之外的东西,他们毫不关心。

17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Abrecht说:“我帮了我自己。”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只是,代价很承重。

20分钟前
  • 推荐

对了解Napola是个很有意思的起点,但为什么该冷酷绝望的片子却变成了一部纯情的类型片?舒缓饱满的弦乐无节制地使用,柔光、叠化,无怪乎被看作一场同性攻受浪漫曲。

25分钟前
  • novich
  • 还行

看他们如何一点点摧毁男孩们的同情心和人性,他们只要胜利,不择手段的胜利,这种狂热令人窒息。导演还能在这种冷酷环境中将人性的脆弱和美丽展露无遗

2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腐女同志、正太控、制服控都快点来看这片儿,啊,萌点太多了> <

30分钟前
  • 代码24
  • 推荐

其实有点怕这种——不是说什么什么残酷之类的——而是美少年之殇的类型

32分钟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推荐

三星半。Friedrich的反抗,与其说是对纳粹本质的觉醒,不如说是因挚友猝逝的哀伤;而Albrecht的反抗,也与反纳粹无甚关联,更多是出于对爱的诉求。本片选择了一个极佳切入口,只是太过清浅,把反纳粹整成了[放牛班的春天]或[死亡诗社],但又少了后者的普适性。

34分钟前
  • 朱熠
  • 还行

德国电影,永远这样表面平静却让人心潮澎湃!

39分钟前
  • neeeeeverland
  • 推荐

6/10。德国军官之子才是真正主角,父亲打断体格脆弱的儿子为他庆生的诗歌,兴奋拥抱胜利的拳击手,猩红灯光下扭曲的面孔丝毫不理会战败的儿子,教育体制把荣誉强加于投掷手榴弹训练中奉献集体的牺牲品,却没有人像他一样解救雪地射杀的童子军战俘,战争机器肢解个人意志的主题早就被[全金属外壳]说尽。

4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当男孩在冰冷的河水中松开手的一瞬间,我在他眼里看到了一种比冰水更纯洁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也同时拯救了另一个男孩。

44分钟前
  • 李卡
  • 推荐

只有死亡才能使他脱离这个人性泯灭冷漠残酷可怕的世界;这个没有感情只有杀戮的弱肉强食的世界。他唯一不舍得的,也许只有隔着那层美丽冰层上声嘶力竭呼唤他名字的Friedrich。

4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少年时光,纳粹军校,同性情谊,时代悲剧,暗流涌动的人性挣扎,这简直就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题材节奏,可惜德国佬那种不温不火的叙事风格太文艺,反倒是让两位美颜正太的纯情同性友谊大方光芒,却削弱了大时代背景下的真善美主题,有点可惜。

52分钟前
  • Meow_see good
  • 力荐

黑暗版的放牛班的春天,黑暗版的池塘之底,帅哥开大会~

55分钟前
  • AshtrayGem
  • 力荐

雅利安男孩真好看啊,我的审美纳粹化了两小时

5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他在冰冷的水中放手那刻,还是极美的。

57分钟前
  • 左明情
  • 推荐

”在我梦中,我曾是从恶龙手中拯救公主的骑士,将世界从恶魔手中解放的英雄。我们昨天去寻找俘虏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那个梦想着从恶魔手中拯救世界的小男孩。当我们回来,我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恶魔,那个我想要将世界从他手中解救出来的恶魔“

1小时前
  • 多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