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爱

爱情片意大利2009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汤姆·汉克斯,奥诺·斯温顿·伯恩,蒂尔达·斯文顿,克劳迪奥·比西奥,阿尔芭·洛尔瓦彻,皮坡·戴尔波诺,马尔切洛·丰特,瓦里丝·阿卢瓦利亚,马里莎·贝伦森,爱德阿多·加布瑞尔利尼,弗拉维奥·帕伦蒂,黛安·弗雷瑞,毛里齐奥·科斯坦佐,加布里埃尔·费泽蒂,马丽娅·派雅托,Martina·Codecasa

导演:卢卡·瓜达尼诺

 剧照

我是爱 剧照 NO.1我是爱 剧照 NO.2我是爱 剧照 NO.3我是爱 剧照 NO.4我是爱 剧照 NO.5我是爱 剧照 NO.6我是爱 剧照 NO.13我是爱 剧照 NO.14我是爱 剧照 NO.15我是爱 剧照 NO.16我是爱 剧照 NO.17我是爱 剧照 NO.18我是爱 剧照 NO.19我是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4 16:21

详细剧情

意大利米兰的瑞奇家族靠纺织业致富,在家长的寿宴上,爷爷将企业传给了儿子坦科雷德(加布里埃尔.费泽蒂 Gabriele Ferzetti 饰)和孙子爱德瓦多(弗拉维奥·帕伦蒂 Flavio Parenti 饰)。坦科雷德的俄国妻子艾玛(蒂尔达·斯维顿 Tilda Swinton 饰)酷爱烹饪。在结识了儿子爱德瓦多的厨师朋友安东尼奥(爱德瓦多·加布瑞尔利尼 Edoardo Gabbriellini 饰)之后,艾玛被安东尼奥高超的烹饪手艺所吸引,情不自禁坠入爱河。不仅如此,艾玛还必须隐瞒她偶然发现女儿伊丽莎白(阿尔芭·洛尔瓦彻Alba Rohrwacher 饰)是同性恋的事实。与此同时,家族的事业也在变迁,尽管爱德瓦多独力反对出售家族企业,却还是无法抵挡资本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并购势在必行。在探讨商务的晚宴上,一个意外打破了艾玛苦心枯守的表面平静,她的灵魂就要破茧而出……  本片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及科罗拉多博尔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不在文学和电影里找道德感

好喜欢!今年第一部五星!结尾看得热泪盈眶,很多人不喜欢前半部分,但我反而觉得前半部分就是要足够沉闷,结尾才能有摧枯拉朽震撼人心的力量。

影片就像一部可视化的交响曲,平稳拉开序幕,情感细腻,蒂尔达在秩序中穿梭、被消磨,扮演一个说话从不大声的优雅阔太太。街上的跟踪是意外和吸引,匆忙躲进书店,连书钱都忘记付,观众能从镜头语言中读出小鹿乱撞。

山顶小屋和野外的激情戏都好美,安东尼奥为她脱下鞋子,葬礼后丈夫再为她穿上。鸟儿往教堂外飞,她却马上要回到牢笼里。丈夫说,你不存在,但片名明明就是《我爱故我在》。所以她奔回家,拉开衣柜,发出全片唯一一次失态又释放的吼叫,她要离开,要存在。交响乐激昂收尾,女儿流着泪与她交换眼神,女性力量再上一分。爱神降临,连儿媳腹中的新生命都接收到感应。

再夸夸妆容,完全贴合了女主和安东尼奥开始恋情后的容光焕发,还有经历丧子之痛后的苍老憔悴。

看到有人提出,女主角不是真的爱安东尼奥,只是一时激情,不论和谁在一起,爱都会逐渐褪色,不理解她离开丈夫。我认为他们最大的矛盾不是爱或不爱的问题,女主本人在家族中仿佛被抹杀掉,她作为艾玛活着,连本名都不被提起,她的“不存在”和丈夫对此的无视甚至是放任推动,才是他们之间的结症所在。

女主来到这个家族的时候年纪不大,再也没回过俄罗斯,她以为爱是为对方变成另一个人,安东尼奥的作用是让她知道,原来用自己本来的模样也可以去爱。

我梦寐以求,是真爱和自由。

 2 ) 為何偷情叫「偷吃」

老娘偷的不是情,是鄉愁。

(劇透) 美食讓普魯斯特回想起童年,卻使意大利貴婦Emma回復年輕,春情勃發,因為廚子是個精壯青年Antonio—— 即使他是兒子Edorado的朋友。Emma在Antonio的餐廳細嚼大蝦時旁若無人的陶醉;第一次偷情後坐在馬桶上忍不住從心底裡笑出來的喜悅,就像個剛剛獻出第一次的含羞少女,層次的豐富把戲中其他演員遠遠拋離。

食慾和情慾的原始和真實,在最華麗的城市、裝潢和服裝下,大獲全勝。華衣是要吸引人看,但主角真正想要的是脫光光,以天為被、以草為席,做個最原始的,也最原本的自己。在山裡造愛的一段戲,交纏的肉體與各種昆蟲吸吮花蜜的近鏡剪接在一起,食性一體的象徵明白得有點過份,但精彩。 Emma是俄羅斯藝術修復家的女兒,丈夫是個藝術收藏家,把她娶到意大利,成為紡織王國Recchi家族的女主人。但她始終是局外人,只能透過俄國菜餚來懷念故鄉。直至認識了Antonio。幼女不繼承家族生意,卻遺傳了對藝術的熱愛,走到倫敦唸藝術,卻認清了自己的性取向。Emma意外的發現了,女兒卻彷彿是一個先行者,示範打破常規。有一天Emma本來想探望女兒給她一個驚喜,中途見到Antonio的蹤影時卻不能自控地跟蹤,忙亂間偷了一本畫冊,其實不就是偷情破戒的先兆?

當然這是很不道德的,這個不忠的婦人。但Emma背叛的對象似是兒子更甚於其丈夫,大概是因為情人是Edo的好友。反正丈夫日理萬機,時常出差,感情早就淡泊了,反而是那俊美又有理想的兒子,完美的孩子,卻被背叛了。東窗事發的關鍵是那盤俄羅斯魚湯,本來只是疼愛兒子的母親巧妙調製的秘方,竟然被好友得到了,而自己一直被蒙在鼓裡。

Edo想說的是「連你們也出賣我」。他代表全球化年代傳統價值的消逝,新一代良心實業家的夭折。那是世紀轉折的年月,老爺爺過最後一個生日時,早知道兒子會順着新自由主義的大勢而行,破格而突兀地宣佈把家族生意同時傳給兒子和孫兒,因為他還需要性情跟自己相像的Edo在家族裡保持平衡,但始終挽救不到—— 老歐洲終歸讓路給Anglo-Saxon model,家族的命運也不在大本營米蘭,而在倫敦決定,賣盤融資,轉型投資地產金融,迎合世界大勢,也在迎接數年後的金融海嘯。

若說這家族裡女的離經叛道,在情愛上放縱,那麼男人們出賣祖業轉行炒賣泡沬,也是一種淫蕩。Greed is good; Sex is good; Food is good—— 都是一樣。那麼代表傳統價值的Edo只可以死,死在那典雅的水池裡,像一個在希臘神話裡淹死的美少年。

一些閱歷豐富的影評人說《私情。狂》在延續/效法意大利大師們的傑作,重現華麗衣裳和盛宴排場的魅力與腐朽;那麼導演 Luca Guadagnino要表現出與前人不同的是,一切看似能永遠延續的美好事物終於走到終局,全球化勢不可擋,歐洲不再一樣,人心亦然。

Emma不只脫衣服,也脫鞋子。在Antonio的小屋裡、兒子死後那教堂內、還有她離家出走之前,她都光着腳丫。那是最先解除的束縛,換來腳踏實地的感覺,飛奔到未知的世界。在教堂裡她向丈夫confess變心,他反應說「你不存在」,中英文翻譯都是一樣,大概是「妳最好消失」的意思。但她早就消失了,只能靠俄羅斯菜來保存一點魂魄。然而鄉愁沒有把她困在回憶中,反而是打開未來的契機—— I am love,全靠Antonio的愛讓她回復存在感。既然回不去了,就開始新生活。那是女人的新自由主義,反正傳統的「家」已被賣掉,她也只是配合着崩壞離散的潮流。

只可憐那剛嫁入豪門,懷着Edo遺腹子的Eva,就像泡沫爆破前的last fool;她在Recchi家裡其實沒有甚麼人關心,像透明人,導演對她太狠心了。

[14 October 2010]

 3 ) 从《我是爱》看电影解读的六个方向

星期五言:或许有些纯粹艺术无需解读,只需用耳朵眼睛等器官去感受就好了,比如说一幅画,一段音乐…可电影不成,因为它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件综合商品,它赖以完成的因素是集创作、经验、科技设备、资金并存的!我们今天暂且撇开那些外部(资金、审核、明星效应等)因素,从电影内部来探讨解读一部电影的方向和可能性。

我们选取的电影为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的意大利电影《我是爱》(Io sono l'amore)。之所以选此片,是因为在本人看来:这是一部不解读就无法搞清导演想表达什么的电影(单纯地把它定义成情色、爱情、婚姻类型片是有失偏颇的)。再者,通过对这部电影解读方法的梳理,或许我们能将其运用到更多更广泛的电影解读中去。

当然,解读的入手点还有很多,也因人而异,但电影解读都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观影者要达到一定的精力集中,有可能的话看两遍以上,不错过任何一个镜头和台词。我们总不能在对电影缺斤少两的情况下评头论足吧!

好啦,废话少说,我们先来从《我是爱》的故事框架入手——

(注:1、本文需先看片再阅读,否则会严重影响您的思考空间与观影乐趣;2、为便于交流学习,特将视频、种子文件链接发于文末以供下载)

一、在故事框架和电影段落中解读 解读电影的第一步,是在看完电影后对整部电影划分段落以及提炼其故事框架。通俗地将就是我们得知道电影的转折点在哪以及电影讲了个什么事(注意:讲了个什么事跟讲了个什么主题是两个概念)。

我把《我是爱》分成两大段落:

★ 第一段是开端的20分钟。讲的是瑞奇家族(一家纺织企业)的一场家庭聚餐;

★ 第二段是聚餐之后到结局的100分钟。讲的是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三角情感纠葛。

(第二段是故事的主体,占80%时长;第一段暂且称为时间超长的开端吧

▲电影开端部分:家庭聚餐

这种划分和总结的依据是显而易见的,导演在两个段落的交接转折处已经交代的再清楚不过了。这个交接点是什么呢?

是“总裁爷爷让孙子去拿两瓶酒来”这个情节点。

在这个情节点之后,三位主角,或者说整个故事的轴心人物同时出现在了画面中。自此,以三位主角为轴心的故事展开了。

好啦,总结提炼出以上两样东西,接下来要干嘛呢?在我看来,要顺着自己疑惑的地方将解读进行下去。

★我的第一疑惑 来自于两大段落(也就是“家族聚餐”和“两男一女的情感故事”)其关联性与逻辑性的相斥——

乍一看,这似乎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至少,开端超长20分钟的家族聚餐戏对之后的情感戏起到了一定的阻力,因为它的拍摄手法是“群戏”式的、散点式的、非主角式的,它让很多观众上来找不到北,甚至连人脸、人名都分不清。它也绝算不上“三人情感戏”的铺垫,反倒让观众更难入之后的戏了。

一句话:两段故事使的劲是反的。 ★ 我的第二疑惑来自三个人(两男一女)之间的关系。准确的说是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其它两个层面的关系显而易见:一个是妈妈跟儿子的亲情,一个妈妈跟厨师情人之间的恋情。关键问题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友情”!到底这个友情有没有“恋情”的概念,这也是解读此片的关键所在。

★我的第三疑惑来自于故事的结尾处。本来这该是一个盖棺定论的悲剧了,试想:儿子死了,家族企业被卖了,母亲悲痛之下离开家族了,够惨了吧!然而,结局处那莫名其妙的三角式的表情对打剪切,以及画外配上的那匪夷所思的激昂的音乐,让看者怎么都悲不下去了,到底导演用意何为?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试图换个方向找解读电影的突破口。

对了,这里还得提醒大家一下,刚才提到的故事结局不太表电影结局,因为电影在出完演员表字幕后,又出现了下面的画面,

结合前面那激昂的电影原声音乐与离开家族的大戏,说实话,我想起了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中猿人往天上扔骨头的一幕,以及导演为这一幕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二、从人物关系上解读

给电影里的人物分组比给电影分段落麻烦些。

首先还是因为电影上来20分钟“群戏”式的拍摄手法,让人找不到主观视角和轴心;

其次,这家族的人确实不少,七大姑八大姨的加起来十个指头都扒拉不过来,更何况那些卷着大舌音的意大利人名了;

再次,这是部典型的反类型艺术片,它没有什么具体的事件,行文如同散文,散的让人找不到北。直到电影过半,我们才能隐约看出女主爱上了儿子的朋友,故事主线这才渐于清晰,矛盾冲突这才隐现。

好在导演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痕迹,这些痕迹足以让我们从杂乱的人物关系中划出重点,分出组了。而就在这些重点人物分组里,我们或许能解读出更多的东西来。根据主次,我们做出如下分组:

1、儿子(爱多)、厨师(安东尼奥)、妈妈(艾玛)2、妈妈和爸爸3、妈妈和女儿(贝塔)4、妈妈、奶奶、儿媳(伊娃)

「注意」:这四个分组里都有“妈妈”,因此说“妈妈”是这部戏的第一主角无可厚非;这一分组从上到下其彼此间的矛盾冲突逐渐弱化,戏份也逐渐减少,因此我们说儿子、厨师、妈妈三人是故事的主体或轴心也绝不为过。

我们来分别看这四组人物,可以说,导演几乎用最简单朴实的戏份与最直接粗暴的构图阐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 儿子(爱多)、朋友(安东尼奥)、妈妈(艾玛)

上面图片再好不过地阐明了三者的关系——妈妈爱儿子,儿子爱厨师;儿子信任妈妈,妈妈爱厨师(儿子的朋友)

这其中的矛盾冲突与戏剧张力不言而喻。

★妈妈与爸爸

▲这段夫妻戏即便是两人离开了,镜头还要在空镜头下停留数秒,来加强疏离感

这对夫妻间的关系状况以及矛盾冲突也是显而易见的——冷漠、疏离、冷淡……这在视觉构图里已经够直白了。 ★妈妈和女儿

妈妈和女儿的关系很有意思,两人没什么矛盾冲突,如果真说她们在电影里的关系,我觉得女儿更像是妈妈的一个启蒙者,启的什么蒙呢?我们来看三场戏的递进关系—— 第一场是妈妈意外发现女儿给同性爱恋者的CD后,漫无目的在城市建筑中行走思考;

第二场是女儿跟妈妈袒露自己的情人,并邀请妈妈去尼斯后,妈妈显得很紧张激动,因为那要经过厨师安东尼奥的住处;

第三场是妈妈在女儿的房间内播放那张CD,看着女儿和恋人的照片,镜头一晃,妈妈开心地驱车去见儿子的朋友安东尼奥了。

显然,女儿对妈妈的“出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便是女儿在这部电影中的价值。

★妈妈、奶奶、儿媳(伊娃)

如果你能与结尾那组人物表情剪切对照,会发现这组人物的象征性对整部戏的解读至关重要,没错,这几个女人代表的是瑞奇家族的家属团,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们像花瓶一样附着在这个家族之上。于是,导演专门还给这三个女人设置了一场吃饭戏。

▲通过三人的对话你可以知道奶奶和未婚儿媳属保守型,与妈妈形成明显反差

那么,除去人物关系和情感冲突,这些分组以及人物还有没有导演的其它用意及象征意义呢?我们来换个思路,试图用人物性格来对其重新分组,你或许会发现一些意外的事情,来看——

1、爸爸、奶奶、儿媳2、儿子、妈妈3、厨师4、女儿(贝塔)

大家看出来了吗:处在第一组的人因循守旧、在家族里任劳任怨、思想一成不变;处在最后一组的女儿贝塔任性洒脱,生活无拘无束,善于打破陈规;处在中间两组的人(儿子、妈妈、厨师)优柔寡断,左右不定。

按照这种思维琢磨下去,你会发现剧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是按照这一“保守、左右不定、洒脱”的级别分类的,具有极强的对称性。这当然不是本人的一面之词,也当然不是巧合,显然,导演在这种“对称性人物分类”下隐藏着爱情之外的主题。

如此看来,这可不单单是部爱情、家庭伦理片,还是一部探讨自由的电影。

说到这,我们似乎还露了一组人物关系,这组人物关系虽显而易见,但却极易被我们忽视,忽视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到底怎么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没错,说的就是儿子爱多与他的朋友安东尼奥之间的关系。

这层关系,如果存在着暧昧(前者对后者)与利用(后者对前者),那导演处理的可以说及其隐晦。那需要我们继续从其它方面找佐证来解读电影。

三、台词、文字解读

台词是更容易被观众忽略的东西,因为好的导演会把想要表达的东西隐藏在演员不经意的谈话中,你比如说在妈妈问及儿子和未婚妻的派对搞得怎么样的时候,仆人说了下面这一句话:

- “爱多整晚都跟伊娃黏在一起,他只有在把厨师从厨房拉出来的时候,才会离开伊娃。”

仆人走时又赘上了一句:

“你有看到你儿子的朋友为你送上的美味菜肴吗?”

这看似不经意的闲聊,却在观众心里暗示出了一种三角矛盾——儿子惦记着厨师朋友,厨师却在惦记着儿子他妈。

那么,儿子他妈看出儿子对他厨师朋友的“情义”了吗?

不得而知,来看妈妈(艾玛)跟爸爸之间的一段谈话:

- 妈妈:我不认为她会回到古格利特身边,她不爱他。- 爸爸:那是什么意思?

……(这之后两人又转投聊起了儿子和儿子的厨师朋友)

上面这话说的是他们的女儿贝塔。显然,老妈是心知肚明的人(她知道女儿喜欢的是女人),而老爸却是那个被蒙在鼓里傻子。

我个人认为,这段戏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分明是在暗示母亲也不懂儿子的心,也是蒙在鼓里的傻子。我的理由如下:

首先,按照艺术对称性原则,这部电影的故事主体是母亲、儿子、厨师间的感情纠葛,那么其他人以及戏份通常是为主体人物及事件服务的,他们起到的是解释、暗示、陪衬之作用。纵览《我是爱》整部戏,你会发现“女儿贝塔”这一人物的设置,整个就是为主角服务的,她没有任何与三位主角并列抢戏的必要。因此,在拍摄手法上,导演并没有用任何主观视角表现贝塔,也没有过多突出贝塔的个人感情经历,他只选取了那些跟三位主角相关联交叉的部分。

其次,在剧中,导演用数场戏,不止一次提醒我们:爱多有话要跟妈妈说,可妈妈都错过或是没了下文,自然那是因为妈妈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个厨师情人,根本顾不上儿子。

再次,这种暗示方法在电影中可不是第一次出现了,1992年的《烈火情人》(Damage),其故事框架、人物遭遇、周边次角对主角起到的提示、暗示、陪衬作用跟《我是爱》异曲同工,简直就是一个剧本模子刻出来的。(甚至两部相差近二十年的电影在电影色调上都是相同的,不知导演有没有向前者致敬的意思)。

综上所述,我认为两个男人是有暧昧关系的,准确的说是儿子对厨师的暧昧。有人会质疑了:如果儿子喜欢厨师,为什么还那么明目张胆地跟厨师袒露自己和未婚妻的关系。原因很简单,这是由于两人社会身份的不对等决定的,显然儿子在厨师面前更自信。

还有人会问了,既然儿子对厨师有暧昧,那厨师不会看不出来吧!可他明明喜欢的是女人嘛,为什么没公然拒绝爱多?这更好解释:因为厨师要巴结这一家人,他寄人篱下。(至于后来厨师陷入跟爱多母亲的爱中,这另当别论)

如此说来的话,三人的行为举止以及在剧中表现出的心理矛盾就完全能说通了。

最后来看一个文字信息,那是爱多从伦敦回来,让女仆代自己把一个留言条交给妈妈,随即他伤心地扑在女仆的怀里哭了起来,

本人稍微懂几句意大利文,勉强辨识出了上面的部分字迹

Io sono l’amore(我是爱)……To Anto(给安东)...

以上只是跟三个主角相关的部分台词和文字,它们当然不能作为断定儿子和厨师关系的绝对论据,但至少,这些台词能让观众对两人的关系产生出一种“暧昧”的遐想。这也便是我们能从台词里解读出的东西。

当然,与解读两人关系类似的其它台词也很多,比如说开端艾玛的另一个儿子说的一句话:

“下雪、祖父的生日、爱多输了比赛,一天发生三件事啊!”

这一看似不经意的讽刺话,一来暗示了家族和爱多最终的悲剧,二来表现出了电影的一大主题(商业、家族对人的禁锢),可谓一箭双雕。

当然,抛开这些隐晦的台词,那些纯视觉的东西对电影解读更不容忽视,毕竟,电影是以视觉听觉艺术为首的。

四、性和美食的纯视觉解读

《我是爱》当然可以被称为一部“情色片”片了,原因不在其床戏尺度的大小,而在于“性”在整部电影中所起的作用及象征性。

在此片中,性场面或者说“床戏”更像是一种博得观众对主角同情与共鸣的手段,它象征着人的本能,相对于伦理道德而立。换言之,你如果站在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看,那么妈妈艾玛的行为无疑就是出轨、背叛。而站在自然本性的角度呢,那反倒成了一种对自由的追求。

★ 我们来看那场“野战”戏:

导演把两个人在野外的激情戏同一组昆虫在植物嬉戏的超广角镜头交叉剪辑到了一起,再加上那巫山云海、阳光普照的大自然景致,简直就是一对亚当与夏娃在交欢。

这是再典型不过的蒙太奇了,导演把性、本能、大自然这三样东西捆绑到了一起。

本人在以前的文章中曾提过:情色电影中的“性”有一个孪生兄弟,那就是“美食”了。如果说性在此片中起到的是潜意识强加与拉动观众同情共鸣的功效,那么“美食”就是这部电影的媒介与催化剂了。

我们顺着电影的时间线来屡一下那些美食戏——

1、开端安东尼奥第一次进入爱多家,三人见面,他提着一个蛋糕;2、爱多上山与安东尼奥见面聊天,两人吃着后者烹饪的美食(茄子);3、艾玛第一次对儿子的朋友产生好感,是在后厨烹饪一道俄国菜;4、艾玛与厨师间的第一次性暗示,是通过那道诱人的海鲜菜建立的;5、两人在山上做完爱,艾玛为安东尼奥做了那道“鱼汤”菜;……

你会发现,美食几乎贯穿于“三人”的全部!

为什么用美食做催化剂,用性拉动观众共鸣呢,很简单,你可以拒绝出轨,拒绝乱伦,但绝对不能拒绝美食,也绝对掩饰不了生理反应,导演自然是通过美食与性来达到对观众的目的的,并且这种招数屡试不爽。

(顺带一提,最擅长用美食和性在电影里做文章的两个国家,在本人看来,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意大利。刚好这两个国家都是好吃的国家:)

五、其它道具以及道具所涉戏份解读

道具、布景、光以及动物这些道具元素在一部优秀的艺术电影里是不会被浪费掉的,这在《我是爱》里再典型不过了。因此,道具及其所涉戏份的解读对我们理解整部电影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此举一例:

电影里多次出现开关门窗的动作戏,这些戏份由于都具有同样的视觉特点,因此引起了本人的格外注意:

可以看到,门外或窗外的光线景致与屋内色调产生了强烈对比,这些共性当然不是拍摄巧合,是导演精心布置,有意而为之的。那么,这些门窗设置到底意欲何为呢?

电影接近尾声的那场教堂戏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本图为一只想要往教堂窗外飞的鸟

▲艾玛在于丈夫决裂后依然朝教堂门外走去

没错,主角想要打破室内这个枷锁,冲出那道门。在这里,导演通过门窗以及门窗外的强烈光线与室内的瑞奇家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完成了这一隐喻暗示。

如果我们能看出这一点,也就为迎接电影的结局做好准备了!

六、电影片尾解读

通常,一部商业类型片导演会在结尾告诉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或是结论。而艺术电影导演则会在结尾阐明自己的某些观点,并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我是爱》的结局是这样的:女主艾玛与厨师安东尼奥的私情导致了儿子的意外死亡,女主在悲痛中毅然决定彻底与瑞奇家族断裂,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这算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我们前文提到过,导演在结尾处女主逃离的那场戏中,莫名其妙地在众人物间用了三角式的表情对打剪切,以及画外配上了那匪夷所思的激昂的音乐。

我们还提到了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中的戏份。这两场戏的相似处在于一个“意识觉醒”的主题。显然这里说的是被束缚在瑞奇家族中的一些人的觉醒,当然,如果你把艾玛当成主角,也可以说那是“女权意识的觉醒”。

总之,母亲艾玛“离开”的那一刻是觉醒、激昂,而非绝望、崩溃。

电影还有一个结尾的结尾,它出现在电影结束出完演员字幕名单后——我们看到一幅犹如水彩画的电影画面——艾玛和安东尼奥两人似乎身居洞穴,相互依存——随后电影彻底结束。

这视觉隐喻分别是在说:两个人最终为了爱情,抛开了世俗,回归了原始本能。

好啦,我们的解读也到此为止吧。以上解读足以证明这部《我是爱》的细致与细腻了,此类电影需要我们细品、慢品、反复品,才会得知它吸引人的地方。

当然吸引只是其一,通过解读此类电影所诱发起的我们的思考过程,更为宝贵!

★ 附《我是爱》资源百度云链接:

//pan.baidu.com/s/1AkWBdAEssItEHWLeb2Y3JQ取码:vqx0(内包含视频文件、种子文件、字幕文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电影是怎样对观众进行意识强加的

再谈电影三宝:性,美食,暴力

谈谈“吃”在电影中的地位与作用

「推荐」我心目中的十大情色艺术片

关于《蓝白红三部曲》里的那个“秘密通道”

从“新现实主义电影”到意大利百年历史的狂想

 4 ) I am love:爱你没商量

老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婚姻是不是美满,只有夫妻俩明了。

电影海报很直观。拍这种全家福的,不是权贵,就是富豪。抬什么杠呀,不信你也摆摆谱,看有没有那个气势,压不压得住阵脚?

能跟宫殿般的背景合为一体的,基本得是打小在宫里长大的,互相之间有个默契,知根知底,就好像海报里那些低调的男男女女,仿佛嵌在画框里长大的人物,不越雷池一步。假设你是外来的,如果家世相仿,倒也无妨,不过是换个地儿,三规六矩、繁文缛节早就印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了,所谓门当户对;苦就苦在那些飞上枝头做凤凰的,就算临时抱佛脚全心投入去恶补,战战兢兢地做到八面玲珑,也保不准哪一步踩错鼓点。那个累,只能用身心疲惫来形容吧?

所以,海报里桃色衣装的女主人艾玛是和大背景格格不入的,尽管她坐姿中规中矩,却掩不住紧张造成的僵硬,尤其是和海报里另外几个人物的自如比较起来。没错!艾玛是个俄罗斯女孩,哦,那是在她叫艾玛之前了。自从被富商从俄罗斯娶到意大利米兰后,艾玛就成了她的名字,和名字一起改变的,还有她的身份、语言、阶层、甚至饮食习惯等等所有能反映她背景的东西。于是,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努力同化为背景的艾玛:名义上是宅邸的女主人,锦衣华服珠光宝气,精心筹备每一场盛宴,力求取悦每一位主人客人,除了自己。

是的,艾玛可以说是忘我的。这种忘我不是对自身外在形象的忽略,而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淡泊。从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举手投足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前微笑、镜中木然的中年妇人。偌大家庭的内当家,又是半路出家,艾玛付出了多少心血,从她那流利中带点生硬的意大利语中可以想象出来。

艾玛爱烹饪,像所有热爱烹饪的女子一样,一汤一羹里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个家庭已经习惯她精心烹制的美食,不再有惊喜的表达。对于餐桌上的艾玛,品尝只在其次,首要的是确保就餐过程的万无一失。于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时,假设再有出神入化的美食点缀,不啻是上天的厚爱。这个时刻,就在不经意间到来……

大厨安东尼奥是艾玛长子的朋友,厨艺一流。当他带着蛋糕在夜色中不请自来时,没有人会料到他带来的是摧枯拉朽的神力。如果说,黑暗之后必定是光明的话,那么,安东尼奥应该是一根火柴,提前将光明点燃;如果说,艾玛自从成为艾玛后就丢失了自我的话,那么,安东尼奥应该是一则失物招领启事,提醒艾玛来认领很久前丢失的自我。大厨安东尼奥之于艾玛,如同守林人米勒斯之于查特莱夫人,出现是必然,是宿命,是唤醒身体与心灵的神丹。在艾玛的安东尼奥出现后,艾玛才发现身上量身定做的高级时装其实相当束缚;脚上早已习惯的高跟鞋也成了桎梏;深宅大院的家突然像个鸟笼,千篇一律的生活也像一潭死水;好不容易习惯的精致生活,突然间成了虚幻的海市蜃楼。

灵与肉的角力,是结果与过程的角力,难分难舍。暴风骤雨般到来的欲望,唤醒的是沉睡已久的心灵。醒来的心灵要寻找归宿,灵与肉的归宿。对于艾玛,如果说心灵在沉睡,流泪的必是肉体;如果说肉体在沉睡,流泪的必是心灵。在褪去华服的包裹,抛却金发的烦扰后,终于可以痛快淋漓地尽情享受最本真自然的灵欲快感是艾玛渴望已久却无从表达的。在电光火石的一刹那,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到来,如暴风骤雨尽释干涸,亦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再也回不到从前。那个看似四平八稳的家庭,如同墙上的画框,在意想不到的外力冲击下扭曲破碎。原先便不属于画里的人物,终于有了被释放的轻松,尽管这轻松,付出的是家破人亡的惨痛代价。

那双只属于艾玛的高跟鞋,在艾玛重拾俄罗斯少女的身份后,终于被舍弃。是啊,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

~~~~~~~~~~~~~~~~~~~~~~~~~~~~~~~~~~~~~~~~~~~~~~~~~~~~~
这个片子,没有Tilda Swinton便流于俗套。她单薄的身板上架着的,是王者的气场,从Orlando开始,在I am Love继续。赞!

Barry Lyndon里的Lady Lyndon美得苍白病态,依然美绝;Marisa Berenson演的婆婆,眉眼间依稀还有Lady Lyndon的影子,身材还是模特型,赞!

音乐配上剧情,“大珠小珠落玉盘”。赞!

时装配上风光,“淡妆浓抹总相宜”。赞!

 5 ) 美的像一幅画,标价是自由

富裕的家庭,事业有成,对自己关怀体贴的丈夫,相貌俊朗的儿子,艺术气息的女儿。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标准的贵妇生活模式。可艾玛的生活就像这个家,富丽堂皇的表层下深藏着空洞和寂寞。

无意中看到贝塔写给爱多的信:你是唯一喜欢我本性的人。带出了贝塔喜欢同性的秘密,艾玛与其说是被惊动到不如说是被触动到。女儿喜欢上一个女子并没有给她带来过多的惊恐,也可能是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差异。再一次出现在机场的贝塔身着休闲装搭配清爽的短发,与之前在草坪上回眸的小清新女子判若两人。艾玛默认,甚至并未对贝塔抛下来接机的男友做出任何回应。女儿的出柜点燃了她对追求自我的渴望。

所以她便放任自己对安东尼奥产生了悸动和渴望。我一直在想如果这小子不是一个厨师,这段激情还会被点燃吗?食色性也,在她津津有味品尝那道明虾的时刻,空气中就弥漫着暧昧的气息了。如同她告诉安东尼奥的:不高兴的时候就做那道鱼汤,这是她唯一觉得自己还是一个俄罗斯人的时刻。

失去爱多之后她毅然决定跟随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追求那片被禁锢已久的天际。那场戏真是过瘾,蒂尔达女神范上身,音乐夜恰到好处。这才是文艺片,彻头彻尾的文艺片。从女主角到情节,从配乐,再到画面,足以叫我这样一个伪文青拜倒。

 6 ) 爱的觉醒

爱情能摧枯拉朽,颠覆世界。没错,理论的确如此,但要视觉化地表现出来,却并非易事,搞不好,就成了琼瑶剧中紫薇格格“山无棱,乃敢与君绝”的惨烈直白。想想《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是怎么描述查泰莱夫人的义无反顾吧,她先是被狩猎人梅勒斯充满男性阳刚之力的躯体吸引,之后在雨中与他结为一体,生理快感如排山倒海一般汩汩袭来。性的结合终于导致情感的皈依,她必须选择背离自己出身的阶级,抛弃一切,才能获得灵魂的解放。在1992年版本的英国电视短剧《查泰莱夫人》(Lady Chatterley)中,缘起于性的爱与决裂是通过白描来刻画的,查泰莱夫人康妮初见梅勒斯赤裸的上身后下意识的咬手指,仓惶跑走时歪歪斜斜的围巾都旁敲侧击地描绘了性,这种原生态欲望的强大冲击力;但在刻画本该惊心动魄的第一次结合时,视觉的张力却完全消失了,劳伦斯文字中那种排山倒海的波涌完全没能被表现出来,即使配以推波助澜的音乐,也无法传达性的快感,只剩下一幕乏味的交媾镜头,演员僵硬的肢体动作和令人困惑的面部表情。

意大利导演卢卡·瓜达格尼诺(Luca Guadagnino)2009年的影片《我是爱》(Io sono l'amore)倒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现代版本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性的吸引与爱的力量在大屏幕上终于完美地融为一体,奏出了如歌剧般震撼人心的强高音。由英国女星蒂尔达·斯维顿(Tilda Swinton)饰演的意大利纺织大亨瑞奇家族的媳妇艾玛本是个最循规蹈矩的豪门主妇,膝下二儿一女,各有所成。艾玛平日独自理家政,主中馈,偶与珠光宝气的婆婆一同外出就餐,妇装妇容一丝不苟,穿的都是FENDI高级成衣,拿的是爱玛仕顶级名包。但这样衣食无忧的上等日子就如同瑞奇家方方正正棱角分明的现代豪宅一样,无聊得要命。艾玛与丈夫坦科雷德之间毫无激情,要不是还有儿女的各项事宜需得操心,她的个人存在几乎就如她的俄罗斯本名一样,可被彻底忽略遗忘。

让艾玛活过来的,是儿子爱德瓦多的朋友,厨师安东尼奥的烹饪手艺。电影对艾玛第一次吃到安东尼奥的普罗旺斯烩菜酿虾的展示可谓充满了感官刺激!镜头在艾玛的嘴唇、眼角和菜碟之间来回切换,一个中景则采取了舞台剧的灯光设计手法,一束顶光由上自下只打到艾玛身上,她身边的人全部褪入黑暗,嘈杂的谈话也隐隐淡去,只听见如心跳心悸般的交响乐缓缓奏响。这过程跟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性高潮排山倒海冲击体肤的细致描绘简直异曲同工啊!

当然,品尝美食只是真正性爱的前奏。艾玛终于在山上的柴棚里和安东尼奥合二为一,镜头同样采取了近景碎片拼接的手法,白的皮肤,红的乳晕,金的发丝,褐的泥土,蓝的天空,墨绿的浓荫,还有花与蜜蜂,它们轮番轰炸着观众的视线与听觉;它们配合着缓缓爬升的音符,一层层剥去艾玛最后的阶级礼教与社会约束,让她融入大地,融入天空,融入雨滴;它们让她的感觉与灵魂一起自由自在地翱翔,让她飞!飞!!飞!!!

与性的解放接踵而来的是爱的觉醒。艾玛换掉了她的高级成衣,只穿最简单粗糙的背心与布裤;她剪了头发,面对层峦叠嶂的万丈山林,为爱人烹调一味童年味道的俄罗斯乌卡鱼汤。有意思的是,艾玛的女儿伊丽莎白在终于决定不畏家庭压力追求真爱的时候,也毅然剪了短发。这里,头发不仅代表了过去,还代表了世俗的羁绊与沉重的心理包袱。洗尽铅华,剪掉长发,穿上裤装,不仅是外在姿态的转变,它更是女性解放的无声宣言,是奔赴自由的起跑点。

与艾玛之爱的觉醒同时到来的还有时代的轰鸣。瑞奇的家族产业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必须做出选择,必须放弃传统,接受外来融资,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家族继承人之一的爱德瓦多尽管激烈反对并购,但面对巨大的商业压力,却也回天乏术。影片对爱德瓦多的处理让我有点意外,但也许没有理想的死亡,就没有艾玛的最终觉醒,就没有那伴随着歌剧高潮铿锵而来的义无反顾的狂奔,奔向一个最真实的自我。

最终,性解放了爱,而爱终于解放了人的灵魂。爱是自由的呐喊,它的最终目的从来都不是让谁成为谁的附庸,成为阶级的筹码或一件沉默的花瓶。它既是心声的释放,又是感官的升华。它强劲有力,它推着人张开眼,打开心,向前冲,向前冲。它让我们从重新感知世界,重新体会自由,从而终于认识到那个藏在记忆深处的,本来的自己。

 短评

爱是自由的呼吸

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一个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反向悲催版:一个俄罗斯人在意大利。这个故事教育西方资产阶级,俄罗斯妹不能娶。

8分钟前
  • 胡子(胡续冬)
  • 推荐

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11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前半小时真是冗长乏味,从58分钟开始此片进入全新境界,后一半的长镜头,心理时空的营造,都是极为出彩的。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也入化境。这个故事叫做,“到女人心里的路也有一条是胃”……哈哈

1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果然沾染了维斯康堤的蓝血,旧世界全面崩溃,中远镜尤其富华丽神采。本片是艺术电影,除了摄影一流,John Adams的音乐也很上乘,Tilda Swinton的炉火纯青,金发盘髻简直迷魂。影片以感官出发,食色性也,男欢女爱拍得甚美,也拍出家变的震撼。

14分钟前
  • 郑政恒
  • 推荐

近乎完美之作,这个年代还能看到这种古典气质的片子太难得了,从摄影、配乐、表演到演员调度,一切太完美了!★★★★★

1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从摄影,服装,配乐,到Tilda Swinton 的表演,大气到不能

22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配乐大赞,结尾情绪宣泄到爆,已完全影响我对本片的判断。摄影极佳,草地上做爱一场拍的真是美。也想到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很正统的文艺片路数,讲情绪不讲情节,很多人不喜欢也正常。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美好的激情戏了吧。

28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这部电影评分是困难的,摄影、配乐极其让人称赞,野外做爱那段更是美好。影片也让人觉得像是意大利版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但影片实在太过文艺,需要静下心来细细看,不然会觉得故事混乱而又不合常理,但最后五分钟却很震撼,同时也是电影的高潮与升华,演员的表演也都发挥到极致。★★★☆

29分钟前
  • Q。
  • 推荐

B / 某种程度上说前半部的无重心状态是最好的,而后半部则略为情节剧化。不甚理解最后半小时将儿子的角色功能化的处理。暂且不论人物的自主性完整性,情绪的推进一旦在关键情节上暴露出过分的操纵感对观众而言也是破坏性的。唯一的解释或许还是为了突出暴露于新旧断层中的人的不同结局。而这种矛盾也恰恰挖掘出了爱与传统中某些纯真信仰的微妙关联而非简单的斥力关系。除此之外在视听上的处理堪称昂首阔步流光溢彩了,剪辑看呆的段落尤其多。拍情欲的方法论的确和CMBYN一脉相承,只不过后者的确克制了更多。

3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因为刘亚仁过来的

32分钟前
  • 还行

审美永远在线的导演太会拍意大利的夏天了,永远都那么慵懒、情欲流动,带着流火的气息。(里面好几首古典乐和CMBYN重合了)Tilda真女神!意大利语居然说得比母语还溜!你就是爱!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佩服的是这个故事把人物心里的压抑和苦闷成功的转化成了外在,就好像画湖的人不画水,而去画层层叠叠的雾气,所以结局来的更酣畅淋漓。斯温顿值得一看,但是剪辑和转场稍觉僵硬和刻意。

39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斯文頓並不演得怎麼好,風格也並不怎麼圓熟

44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经济大潮下一个家族企业的大厦摇摇欲坠,暧昧纠葛中一个女人家庭的大楼岌岌可危。大厦将倾,那压抑着的情欲如台灯中的飞蛾、教堂里的白鸽,四处冲撞试图冲出囹圄。她习惯了扮演一个称职的贵妇或母亲,却由着男人将她的鞋跟戒指项链衣饰逐一褪去,在花丛间赤裸着仿若初生,并通过一场意外点燃爱的觉醒。

4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伪情色闷片儿,雷死我也~ 要不是鞋横竖找不到了我早提前退场了!下次我一定把鞋穿严实!

51分钟前
  • vin
  • 较差

很美的电影,为自由,自然而抒发,特细腻抒情。我很喜欢声效上下很大功夫制造的主观感觉还有主观幻想的镜头,Tilda Swinton演技确实不错。

52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如cmbyn之先声预演,通过名字(身份)的迷失与唤回,彰显爱的觉醒与情欲的伸张,不少闪回段落剪辑得恍惚梦幻,如金色漩涡状发髻般令人迷醉(《迷魂记》附身)。意大利光亮通透的阳光下,绿意葱茏中汩汩爱欲的流淌,与万物同步生长,发烫的皮肤闪闪发光,她驱除了孤守空房的落寞,重新跌入乡愁,与女儿凝视的瞬间,眼神中燃烧着少女般的万丈光芒。大宅内运动镜头行云流水,配乐跌宕优美,摄影氤氲美妙,极富古典气息。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要说快乐,那是个悲伤的词」意大利古典主义的复兴,贯彻以局部见整体的模糊美学,盘根纠缠的人物关系与其间隐喻饱含安排技巧,背负秘密的圣鸟在家族之间来回周旋,看到了欺骗,看到了不甘,也看到了真实,而当秘密泄露瞬间,堕落与飞升只是一念之差。| 记一次微醺的观影体验,同样浪漫。

57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