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逃我也逃1983

喜剧片美国1983

主演:梅尔·布鲁克斯,安妮·班克罗夫特,提姆·麦锡森,查尔斯·德恩,克里斯托弗·洛伊德

导演:Alan Johnson

播放地址

 剧照

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1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2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3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4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5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6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13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14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15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16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17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18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19你逃我也逃198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15:47

详细剧情

  1936年,纳粹军队咱领了莱因兰,一炮未发;1938年3月,占领了奥地利,一炮未发;1939年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还是一炮未发。欧洲处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但波兰的布朗斯基剧院却忘记了他们的处境,仍然歌舞升平。在演员们感觉到战争的威胁的时候,剧院的老板兼主演的布朗斯基关心的只是他的戏剧和生意。而老板娘,也是整个城市最耀眼的女明星安娜也忙着和他的情人飞行员安德烈约会。  但好景不长,在那不久,剧团接到了演出的禁令,因为他们的演出节目有反希特勒的内容。而飞行员安德烈也飞往英国继续展开对纳粹的战斗,但因为军人们的疏忽,一份印有他们亲人朋友名字的名单落到了间谍萨兰斯基教授的手里。这封可能会摧毁波兰抵抗运动组织的密信事关重大,安德烈受命回国处理此事。但因为安娜的名字在名单上,剧院也被牵扯进来。  于是一群舞台剧演员在布朗斯基和他的妻子安娜的带领下,同纳粹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斗争,并且通过他们的演出有力地支持着抵抗运动。为了妻子,布朗斯基冒着生命危险假扮成欧哈德上校,将间谍萨兰斯基教授诓骗到盖世太保办公室(其实是他的剧院),想诱使他交出那份波兰地下组织名单。教授起初不辨真伪,糊里糊涂将名单献给了“他的德国朋友”。  然而,不明就里的教授谈起了布朗斯基与那名飞行员的“风流韵事”,布朗斯基妒火中烧,结果露出了马脚。教授这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演员们处决了这个卖国贼。虽然事情由些许漏洞,但演员们还是十分卖力的扮演各自的角色。甚至假扮希特勒蒙骗过当地的纳粹,最终,所有人乘坐飞机逃离了这个人间地狱。  精彩视点:  《生死大逃亡》改编自德国导演大师刘别谦曾经执导的著名黑色喜剧,开场戏乃公认的银幕经典。本片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沦陷期间,一群舞台演员和纳粹斗智斗勇,防止一个间谍把有关波兰的重要情报送到德国,保护了华沙地下抵抗组织,并且从纳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脱。剧中情节紧凑,笑料恒声,虽然年代已久,但看起来依然乐趣十足,宛如一出《虎口脱险》。片名出自《哈姆雷特》著名台词,是男主角梦寐以求表演的内容,影片表达了导演对二战的控诉。

 长篇影评

 1 ) 逃……

电影是一个关于一群波兰演员的故事,战争让他们无法在剧院演戏,于是他们把剧院搬到了生活中,继续着他们的表演,并成功的骗过了德国纳粹,拯救了华沙的地下组织,他们也成功逃离。

拍摄时间1942年,这时盟军已经不再是之前被动挨打,在一些地区,战局已经逐渐扭转到盟军一方,不过纳粹势力依然极其强大。所以这个电影在沿袭了刘别谦一贯的轻松喜剧的风格外,也更多了些励志的成分,也可以说是刘别谦在迎合时局上还是很有一套的,像之前的为向美国谄媚而拍摄的反苏电影《异国鸳鸯》,也是很有心机的。于是在《你逃我也逃》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可爱且勇敢的波兰人,他们也许又很多缺点,彼此也是矛盾重重,但面对外敌的入侵,他们都是勇敢的,机智的,不屈的,没办法,就是这么励志。

刘别谦的幽默在于人物机智的反映和狡猾的讽刺,以及一些有趣的巧合。比如杜拉刮胡子那段所造成的喜剧效果。电影里的人物多是自恋且虚伪的,杜拉夫人在化妆间关于年轻中尉的几段叙述以及后来与中尉的对话,一个虚伪且自恋的女演员形象就变得很有特点了。像杜拉夫妇每次都要跟别人夸耀自己是波兰最伟大的演员一样,过分的自恋。

影片前段战争前的段落,除了把人物性格生动塑造出以外,也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好比为什么这些演员会有纳粹的军服。以及关于希特勒的那个经典的小笑话,甚至连两个龙套演员的几次反复出现。正是这种层层铺垫,才使得影片环环相扣,十分紧密,而且笑料才更叫有味道。

 2 ) 我自己万岁!

一直看的原来是这个版本,据说有2个版本。单独看,此剧也算不错的喜剧。 经典的台词不胜枚举---- 喜剧演员要演哈姆雷特,而我,一个严肃的演员却要演一个台下的纳粹士兵。 用了300年才建成的一座城市,只用了3周时间他们就把它给毁了,嗨~希特勒。 布朗斯基在哪儿? 他在德国审查委员会那儿,他在试图说服他们莎士比亚不是犹太人。 如果我丈夫回来,我们不做任何解释,那我们只好上演《奥赛罗》的精彩片段了。 安娜:斯莱斯基从未见过艾尔哈特上校(盖世太保),如果我们找人去扮演艾尔哈特上校。。。。 上尉:一位好演员! 安娜:一位伟大的演员。 布朗斯基:一位死定了的演员!别看着我。请,别看着我! 布朗斯基:我是个演员需要台词,没有剧本儿我就完蛋啦。 B:有剧本儿也会完蛋的。 妻子:宝贝儿你没事儿我真是太高兴了 丈夫:别跟我宝贝儿宝贝儿的,留着叫你男朋友索宾斯基中尉吧。 妻子:行了,你怎么处理斯莱斯基尸体的? 丈夫:别管他的尸体了,你是怎么处理索宾斯基的身体的? 丈夫:听着,如果我不能回来,你跟索宾斯基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原谅你,但如果我能回来,你的麻烦就大了 布朗斯基:那你认识她丈夫布朗斯基吗? 盖世太保:我在华沙的舞台上见过,是在战争前。是的,我跟你说说他的表演吧。 布朗斯基:哦好。 盖世太保:他把哈姆雷特糟蹋成那样,我们对待波兰也是这样。 布朗斯基:我做了一生中最精彩的演出。然后却没人看到。 安娜:不,我们不能演出。因为我们的剧院被关闭了。 盖世太保:谁关闭的? 安娜:盖世太保。 盖世太保:对不起。舒尔茨!是哪个混蛋下令关闭布朗斯基剧院的? 舒尔茨:是您,长官! A:你怎么跑到这儿来的? B:我出生在这里。 A:什么使你决定死在这里? B:是他。 A:你想从元首这儿得到什么? B:他想从我们这儿得到什么?我们不也是人吗? C:闭嘴。 A:让他说。 B:难道犹太人就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就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吗?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疾病可以传染到他们的身上。你要是用刀剑刺向我们,我们不也会流血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也会笑起来吗?你们要是用毒药来谋害我们,我们不也是会死的吗?要是你们欺负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向你们复仇吗? A:走吧我的元首。Heil!~希特勒! 布朗斯基:Heil~我自己!------这句台词是此片最经典的一句。 都在说42年版本如何好,希望能找到。不过据说台词基本上是保留了原版。

 3 ) To be or Not to be

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的,只是那时候实在太小了,无法领略当中的辛辣幽默。
这部电影翻拍自1942年的同名电影,可惜没有看过原版。但这部翻拍的电影仍是拍得极精彩:台词编写风趣幽默,演员表演恰到好处,剧情紧凑妙趣横生。
作为一部喜剧,这部戏的笑料充足,应该笑的地方绝对让人捧腹,特别是那句著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电影为这句台词赋予了一种暗号式的幽默含义,以至于电影最后布朗斯基在舞台上读出这句台词的时候便令观众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期待。
电影有多处场景上的重复,这种重复产生了一种令人捧腹的喜剧感。例如那种出现了三次的“To be or Not to be“,例如布朗斯基与盖世太保见面时几乎就是照搬他假扮盖世太保与萨朗斯基教授见面时,萨郎斯基教授说的话。还有一些小细节,例如两次掀开假胡子以及盖世太保首领两次压扁对方的帽子……
除了特意安排的喜剧效果外,这部电影也是极尽讽刺之能,可谓辛辣味十足:电影开头的展示的剧场海报其中一幅是《出轨》,另一幅写着《顽皮的纳粹党》。《顽皮的纳粹党》更是极尽嬉笑怒骂之能。布朗斯基扮演的希特勒一亮相便说了声“万岁,我自己!”,然后当希特勒一再表示自己热爱和平时已经让人笑得合不拢嘴了。
安德烈射杀萨朗斯基的那段戏实在让人惊艳,一众人在剧场中搜索萨朗斯基,萨朗斯基慌不择路居然爬上了舞台,钻进了厚重的布幕里,安德烈紧追上去也钻进布幕中,两声枪声响起,布幕徐徐拉开,两人就定在舞台中间如同演出一声戏剧,观众的目光完全聚焦在舞台上,一颗心被提到了嗓子上。据说这场戏照搬1942年的原版,让我很有冲动想找一找刘别谦的戏来看。
这部电影看起来十分轻松,但却没有给人轻佻的感觉,相反,这部戏是相当沉重的。导演用大量黑白片段交代纳粹军轰炸华沙后的情景:到处是颓垣败瓦,到处一片狼籍。用三百年建成的城市只用了三个星期就被毁灭了。犹太人被迫在衣服上缝上带有歧视意味的五芒星,而同性恋则被缝上粉红三角。然而讽刺的是,安妮的化妆师却利用这个标识来辩识其他同性恋,整晚都忙着约会,纳粹带有歧视意味的这一举动却为人们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便利。
影片的高潮,剧场的一个犹太演员在剧场的包厢外制造一个小小的冲突,当扮成纳粹的布朗斯基走到他面前“审问”他时,他引用了《威尼斯商人》中犹太商人夏洛克的台词,让闻者伤心。而小丑表演更是精华所在,当扮小丑准备逃亡的犹太老奶奶和老爷爷看见台下坐满纳粹军官时一脸惊恐,连走也不敢走,正当观众为一众演员担忧时,其中一个小丑走过去在他们胸前各贴上一枚五芒星,然后拿出前端是纳粹旗帜的玩具手枪“押解”他们离开剧院。满场的纳粹军官在笑,不知台下看电影的诸位有何感想?我则是感到一阵心酸。当逃亡成功的众人坐着飞机冲上云霄时,不禁让人想到留在华沙的那些犹太人命运……
然而这是部喜剧,是应该笑的,电影的最后更是猛抖包袱:飞机上重复的对话,英国乡村酒吧中欢乐的气氛,还有当布朗斯基一身希特勒打扮走进英国乡村酒吧以及最后出现的“To be or Not to be”,这些可爱的包袱再次把电影的气氛拉高,让人捧腹大笑。是啊,活着怎么可能不笑呢?因为1942年时刘别谦相信胜利最终会属于盟军,我们相信胜利最终于属于正义的一方。

 4 ) 不比不知道

四星半。如果不是有原版的珠玉在前,我可以给五星,翻拍得应该说没有毁人不倦,但可惜还是跟刘别谦差一星的距离。开头的戏剧串烧倒也精彩,但一对比原版立马矮了一截:刘大叔是让希特勒“空降”波兰引发围观,绝了,刚好也跟片尾的空降形成闭环戏剧效果。最不喜欢的是翻拍版结尾的浪漫主义大逃离,太滑稽了,不过也许导演压根就是按滑稽剧拍的。

 5 ) 对1942年版的拙劣改编

先说结论:和1942年版差太远了,从剧本到表演都是断崖式的拙劣模仿。

核心问题是,1983年版本剥离了1942年的所有其它元素,而只剩下了喜剧这一单一元素。

1942年版本的叙事基调并不是喜剧,而是严肃的战争以及悬疑,喜剧的内容是完全融合在严肃叙事之上的,虽然好笑,但是气氛是肃穆的,虽然有一定的荒诞性,但是所有的角色是让人信服的,观众从剧情的走向和演员的表演首先看到的是角色在战争背景中的挣扎,而不会首先看到欢喜的剧情和角色,是在严肃的冲突中自然而然感受到喜剧的内容。1942年版是真正达成了业界最难达成的“严肃喜剧”。

而1983年本版本,从开头就开始你就知道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喜剧,整个气氛是轻松的,你可以预判根本正方不可能会有失败和死亡,你可以预判剧情是对纳粹的儿戏般的愚弄,人物的表情、动作、台词是完全脱离那种战争中的死亡的阴影的笼罩的,甚至是阳光、开心和愉悦的,是在嘲弄一般的,是确定性地告诉大家这是一部喜剧电影的表演。

其次,1983年版砍掉了大量的铺垫性角色塑造,砍掉了重复性带来的那种莫名的高级喜剧元素,把剧情弄的更加简单和笔直,合理的意外大量减少。而且单一场景的喜剧效果也是不如1942年版,就说最后德国上校看到“元首”推门而入那段,镜头所呈现出来的喜剧效果完全是天上地下。

 6 ) 绝妙的喜剧

这部戏剧绝妙的展示了重复产生的喜剧感。
这部片子的重复元素无所不在,to be or not to be的台词,舞台下男人受伤的双手以及离场观众,安娜和空军上尉的两次约会,萨兰斯基教授和盖世太保头子的两次碰面,布朗斯基临行前的两次原谅,纳粹高官对安娜的两次引诱,两次上当……飞机上的反复出现的重复问答,以及影片高潮时对莎翁《仲夏夜之梦》的台词重现,甚至连说服盖世太保把萨沙放走和揪掉伪装的小胡子这样的细节都不放过。
剧本和台词编写者们几乎就是把同样的台词抄了两遍,把同样的场景演练了两遍。但每次重复出现的时间却相互穿插,有的首尾呼应,有的紧随其后。观众似乎既能猜出电影里将要发生什么,又似乎完全猜不透剧作者的心思。

除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本片给人的感受也并非轻浮浪漫。在不断拿犹太人六芒星和同性恋粉红三角开玩笑的同时,本片表达了对纳粹的深切控诉。那个看似充满欢乐的波兰,那个主角们(犹太人、同性恋和英军飞行员)胜利逃出的波兰同样也是三周就沦陷的波兰,犹太人死掉一半的波兰,奥斯威辛的波兰。喜剧和现实的张力就能令人屏住呼吸,探测到笑声背后的冰冷黑暗的悲剧。影片高潮部分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犹太商人夏洛克法庭上的台词,在带着钢盔和刺刀的纳粹官兵的面前,在希特勒包厢后面的走廊上控诉了纳粹的罪恶。(同样这也是对这部莎翁名剧的一种别出心裁的重复,这段台词的含义是莎士比亚研究者争论不休的话题)
看到布朗斯基等人在黑压压的夜空中驾驶希特勒专用飞机飞离波兰的时候,人们很难不想到留在他们身后的那些犹太人,那些送往集中营的“兔兔”将有何种命运。
但是在影片的结尾,我又抛弃了前面那种黑暗的想法,因为胜利属于盟军而不是纳粹。那个病态的独裁者和他冷酷的军队消失了,犹太人们、同性恋和一切热爱自由的人们幸存了下来。我们为什么不为此而放声大笑,一切感受生活的乐趣呢?

ps:本片女主角的表演光芒四射。
ps2:本片男主角不仅表演光芒四射而且还是两名台词撰写者之一。
-------------
嗯,看了一下wikipedia和imdb网站,原来这部片子是1942年同名影片的重拍版本,很多台词都忠实复制了原作。不过原作的那位教授要严肃的多,这部片子好像增加了同性恋的内容。请把我的敬意转达一半给原作罢。
怪不得imdb上这部影片只有6.4分,但是本片在没有看到原作的情况下并不止这个分数,我想douban上给这部片子4~5星评价的豆友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短评

这版和老版原来我都看过啊......不过还是更喜欢刘别谦。

8分钟前
  • 巴巴罗莎蠢猫脸
  • 推荐

真精彩的英语台词,除了原版什么翻译也别看。

9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推荐

彩色的翻拍片。浮夸了些些,主角老了些些大包大揽抢镜了些些,但是也有不少有趣的改编。两个版本我都挺喜欢的~

14分钟前
  • 一颗苹果
  • 力荐

A good comedy ! And a really good story .才这知道是翻拍,照样觉得很棒啊。戏剧性很强,喜剧元素和调侃点也不少。丑化、愚化纳粹,再者故事周转也很棒,各个情节设计都有哦,很巧妙。期待看原版了。真的很难再被电影逗笑了,谢谢你。

15分钟前
  • 烦人欧里庇得斯
  • 力荐

用高亢的舞台念词和严肃的紧迫感搔动的笑神经。

20分钟前
  • Chicology
  • 力荐

Brooks夫妇的作品!

23分钟前
  • 小野潇潇
  • 推荐

真没想到翻拍版也能拍得如此出色,但可能是先入为主吧,还是更喜欢刘别谦大师的老版,更喜欢老版里的布朗斯基~

28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33分钟前
  • ∑×pe℃t.
  • 力荐

中规中矩的翻拍,不差,只是老版太好,和老梅自己比也不如《新科学怪人》。还有老梅给自己加戏这个感觉破坏了平衡,这版的夏洛克也不够好。Sondheim, send in the clowns梗好欢乐。

34分钟前
  • \t^h/
  • 还行

超棒!讽刺与现实、笙歌与国难结合得如此绝妙。八三年翻拍刘别谦的彩色版。

36分钟前
  • 小重山
  • 力荐

BROOKS一生都是戏啊,极具表演喜剧天赋,更是全才,能唱能跳能编能导~

40分钟前
  • 吹风散步
  • 推荐

挺有意思。啥……等会儿……看错片了?……原版哪里有?

44分钟前
  • 阳朱
  • 力荐

重复的魅力 适应与交流 任务与行动 简直可以当做表演教科书哈哈哈

46分钟前
  • 儿女情长王铁头
  • 力荐

布朗斯基:那你认识她丈夫布朗斯基吗?   盖世太保:我在华沙的舞台上见过,是在战争前。是的,我跟你说说他的表演吧。   布朗斯基:哦好。   盖世太保:他把哈姆雷特糟蹋成那样,我们对待波兰也是这样。

47分钟前
  • 未下
  • 力荐

1983年翻拍版。剧情、台词、笑料基本全部照搬自42年老版,连人物造型都相差无几。有些地方显得做作过火。最大的亮点也就是开场的搞笑纳粹表演了。上高中的时候听同学姜某多次说起这部电影(应该是这个翻拍版)。4年过去终于看了。//20150814资料馆大银幕再看。还是欢乐无比

5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这部戏剧绝妙的展示了重复产生的喜剧感。重复元素无所不在,to be or not to be的台词,舞台下男人的离席,Anna和空军上尉的两次约会,萨兰斯基教授和盖世太保头子的两次碰面,Bronski临行前的两次原谅,纳粹高官对Anna的两次引诱,两次上当…飞机上的反复出现的重复问答,甚至揪掉伪装的小胡子。

53分钟前
  • Nee
  • 推荐

本来想看刘别谦那版,结果只找到了这个翻拍的资源,居然也很好看!充满戏谑调侃,台词也很有趣。不知是不是错觉,虽说是美国电影,幽默居然有点Monty Python的感觉。更想看老版了。||20140812看过了刘别谦原版,感觉四十年后,政治囚笼解除了,这一版调侃的更加凶悍了。

57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虽然除了那几首好玩的新歌曲,这部电影和原版相比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但这仍然是一部十分欢乐的喜剧,刘别谦的喜剧元素在美国人的手中变得更加通俗和喧闹。这是一次说得过去的重拍,电影的整体基调已经被改变,娱乐化的加强赋予了老版新的色彩,当然这是站在刘别谦的肩膀上。

1小时前
  • 韩伯愚
  • 推荐

重看完1942年原版的《To Be or Not to Be》,再来看下1983年翻拍版的《你逃我也逃》。对比之下,相形见绌:虽然主线剧情大致相同,但修改了不少情节细节,比如增加了塞斌斯基跳伞后去求助玛丽亚·图拉的段落、原来的女化妆师换成了男同性恋、最后援救的人员还多了一些犹太人……不过约瑟夫·图拉反复强调自己是“伟大的波兰演员”的台词被弱化了、结尾飞机上“元首”让两个德国士兵跳飞机等有趣的情节也删改了……另外,翻拍版演员的选角以及整体的表演实在不如原版满意。个人观感达不到豆瓣8.5分带来的预期。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HI MYSELF! funny!即使是翻拍版,对我来说也是很够味的。听说原版更好笑,期待中~

1小时前
  • 头像即目标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