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60阵地

战争片澳大利亚2010

主演:杰奎琳·麦根斯,史蒂芬·李·马奎德,盖东·格兰特利,安东尼·海斯,汤姆·格林,阿登·杨,贝拉·希思科特,布伦丹·考威尔,哈里森·吉尔伯特森,克里斯·海伍德,里昂·福德,杜坎·杨,瓦维克·杨,马丁·托马斯,Bob·Franklin,Alex·Thompson,约翰·斯坦顿

导演:杰瑞米·西姆斯

 剧照

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奇袭60阵地 剧照 NO.2奇袭60阵地 剧照 NO.3奇袭60阵地 剧照 NO.4奇袭60阵地 剧照 NO.5奇袭60阵地 剧照 NO.6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3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4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5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6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7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8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9奇袭60阵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3 12:21

详细剧情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呈现出胶着状态,来自澳洲的伍德沃德中尉(布伦丹·考威尔 Brendan Cowell 饰)在昏暗的地道中接管了一支爆破部队。18个月以前,伍德沃德尚远离战场,在巴布亚从事矿场爆破工作,同时与年幼的女友渐渐确立了关系……随着战事的推进,伍德沃德响应号召,凭借自身的爆破专长加入军队赶赴欧洲。伍德沃德起初的表现未令下属们折服,但在成功炸毁德国人的机枪阵地后,伍德沃德和战友们一起被派往位于比利时的“60阵地”,那里是一处令协约国士兵闻之色变的德军阵地,大家传说60阵地前协约国的战壕中洒满了鲜血。伍德沃德一行人抵达目的地,发现战友们已在60阵地下的地道中布置了百万磅炸药,然而引爆的时间迟迟未能确定

 长篇影评

 1 ) 光荣与梦想,还有阴暗与战争

【你看到自己眼中的绝望】

爱情、家庭与个人命运,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一文不值。

电影的前十五分钟左右,地下沉闷的呼吸、持续不断的炮轰声,略显冗长的叙事让人觉得压抑到不想看下去。然而,一群矿工,在阴暗的地下如老鼠般生存的矿工,他们都曾拥有鲜妍明媚的生活。
两条主线穿插讲述的故事,终于在最后半小时内达到了高潮。

战争中的光荣与梦想。
地下的九十英尺的阴暗与看得见看不见的硝烟。
每个人都有着非凡的坚韧与勇气,身上承载着的是国家的使命与不可违抗的命令。他们身上携带着妻子或者女友还有母亲的照片,那是黑暗中的亮,冷酷中的温情。

战争意味着伤亡。甚至某种程度是意味着绝大多数军人的墓碑。

老父亲死了。
飞毛腿比利死了。
最后Tiffin也死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

【你听到的是自己的心跳声】

给予了准备时间的告别。
生与死的告别。

像Oliver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当指挥官的料。
而像Tiffin这样的人,是更为平凡的人,没有成熟的少年。面对战争会怕,面对在头上飞过的炮弹炸药会哭,会提着鸟笼像个孩子,会迷路会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会偷闲给Oliver的女朋友做个小木匣。他的梦想是走出矿井以后做一个小木匠。

可他没有走出矿道,面对即将到来的爆破和死亡,他擎着最后一根蜡烛在最后的矿道里,默念着“你听到的是自己的心跳声”。是自我欺骗还是安慰还是勇敢。
Oliver救不了他,他亲手按下了爆破的闸。
他的战友救不了他,每个人都是战争的一个棋子。
几秒钟后,Tiffin的心跳声也随着爆破音和翻滚的火烟而停止。

【你体验到生命有多无可奈何】

影片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1917年6月17日,Oliver Woodward和他的战友们用血泪换来的那场19分钟的爆炸造就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爆炸长度相当从伦敦延绵至都柏林"

接下来的字幕更是让我感慨:
"这一场战役是协约国在一战期间最大的一次胜利。而德军在一个半月后又夺回60阵地。 这场战争死亡人数有一千六百万。"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胜利与失败,都是一阵烟云。
光荣与梦想,无从判定。

 2 ) 一个平凡的战争

    没有过多的战争渲染,没有大场面的厮杀,出场的角色也只有那么十多个。也许战争就是这样,许多在书本上那么惊人的伤亡数字正是由许多平凡的小人物组成的,正如这些来自澳大利亚的矿工。
     这个电影平凡的很,但看后感觉也有一些触动,可能正是由于它太平凡太普通,整个剧情毫无波澜,所以才感觉那么真实吧。

 3 ) 懦弱中走出的刚强

煤矿工应召加入前线反德,成为地道兵,本身就是一种刚强的选择,伍迪成为了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名地道兵长官,他手下的几个精兵强将各有自己的 特长,但是年轻的提芬似乎只有胆小与懦弱……
当伍迪第一次遇见他时,他就是在监听德军的地下兵挖地道的声音,由于胆怯,竟然把自己的心跳当成了敌军的挖洞声,吓得自己不轻,伍迪却是没有责怪这个小兵,而是不断地带他进入一线战场,自然来磨练他的意志和神经,使他渐渐摆脱过多的惧怕,从蜷缩在战地一角浑身哆嗦的新兵,在最后奇袭阵地时,最后一个撤离的勇士,特别是当他在撤离时不幸被塌方埋在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万吨炸药里时,他镇定地对他外面的战友说让他们不要管他,时间来不及了。他镇定地面对着这场巨大的爆炸,来证实自己已经从懦弱中,走了出来,走向了无比的刚强……

 4 ) 《奇袭60阵地》:一场被异化了的战争

  文/ 潘索尼亚·肖尔


一战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这样几个历史名词: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这场战争向来不是电影编剧喜欢的题材,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事实:一战中缺乏能被现代观众所欣赏的电影元素。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比较熟悉的一战影片,大概就只有美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由同名小说改变的《西线无战事》了。尽管不乏流血漂橹的战役,但是不能掩盖这场战争——作为近100年后的旁观者的我们看来——乏味而又颇具折磨感的本质:士兵们从架在一人高的战壕里的木梯上鱼贯而出,列队经过敌军阵地前的无人区,脚下的土壤经过炮火长达数月的搅拌,早已和死者的肢体碎块形成了一种胶着的混合物,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在接下来几分钟内,成为这混合物的一部分……20世纪初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使得武器的杀伤性大幅提升:炸药,机枪,坦克,毒气弹,火焰喷射器……这些新式工具在无数个泥泞的战场上收割着成千上万的年轻生命。一战是一场工业文明对人性对生命前所未有的戕害,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冲击,这种集体无意识,大抵就是鲜有广为人知的一战片问世的原因吧。
     
这也是促使我去观看《奇袭60阵地》的原因,而不是那张画着士兵的背影,远景是激战中的阵地的宣传海报。电影充满了一战的典型元素:暴雨中充斥泥泞的战壕;穿着雨衣,面露疲态的士兵;作响的马克沁机枪;从天而降的炮火。而最令个人感到奇特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很少有电影去描述在地下掘进的工程兵(当然如果有的读者说《地道战》是一部,个人也不能表示强烈的反对),而更多是在于这部影片中,竟然只有一处与敌人正面的交战,而且还主要是通过漆黑的屏幕和杂乱的声音,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而无论是影片前半部分,主角受命去炸毁某个机枪碉堡,还是在故事推进过程中,挖掘小组在炮火,流弹下遭受伤亡,敌人都处于一种明显的缺位状态,仿佛是深夜的街道上疾驰而过的车辆——对于失眠中的人们来说,它们的存在是可以被感知,但又无法直接被观察到的。这场战争显然是被刻意地异化了的,仿佛造成这一幕幕惨烈的死亡的黑手并不是对面的德国士兵,而是战争这一泯灭人性的事物本身。

这场战争也是主人公和他的部下企图对抗的对象,正如影片开头,主角对在坑道里凝神谛听敌军动向,把自己心跳声当作敌人推进的征兆的懦弱士兵说的话:“管好你的心,否则完蛋的不仅仅是它。”这里的“它”指的是这个年轻的士兵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带着的一只关在木笼里的白色小鸟,而这往往是这位于几十英尺地下的坑道深处,除了跳动的微弱火苗以外,唯一给这个年轻人带来些许慰藉的东西。

终于,主人公受命带领这支队伍去爆破德军占领的60阵地了,而此时影片差不多已经过半,上一次提及“60阵地”这个名词还是在影片开头,“听说在60阵地前,德国人占据了制高点,我们的战壕都被血浸透了”。在60阵地下的坑道中,主人公遇到了一位来自加大拿的爆破专家,他在潮湿的地下蛰伏了数月,几乎从未见过阳光。他给主人公展示了自己和部下们数月的工作成果:复杂的坑道,精巧埋设的近100万磅炸药,只要轻轻一按起爆器,60阵地马上就能化作齑粉。
“为什么迟迟没有爆破呢?”
“因为没有上头的命令,”加拿大人沮丧地说:“现在60阵地上只有几百个德国人,我们预定发起一次进攻,这样我们头顶上的敌人就会成千上万。”
原来交给主人公的所谓奇袭60阵地的任务,就是维护这近100万磅炸药不至于受潮,然后等待上头的命令,在恰当的时机,按下起爆器。在观影前中,可能大多数观众会以为“60阵地”这个名字将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至始至终一直悬在主人公的头顶,成为推进情节发展的核心,结果事实却大相径庭。原本以为会是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结果却成为了平淡无奇的家常事务。如何处理坑道内部的积水呢,结果非常简单,只要在某一位置挖一条排水坑道就行了。或许这是个艰巨的工程,但是从影片表现来看,除了搬运材料的时候遭到炮火袭击以外,真是毫无艰巨性可言。当指挥官询问主人公如何排除坑道内的积水时,发生了如下对话。

“请问你打算如何处理里面的积水?”
“这里通电的吧,我们打算使用水泵。”
“我不认为水泵能够在这样的深度排除积水。”
“使用最新型的就可以了。”

原本以为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只要靠最新型的水泵,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难题。接下来的情节除了主人公意外被狙击,生死一线之外,并没有任何使人感觉到这个任务艰难的地方。影片的前半部分,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战争的独特表现显得浓墨重彩,但是后半部分似乎被导演刻意地轻描淡写了。最终60阵地被爆破,任务完成,主人公回到了家乡,与心爱的姑娘喜结连理。在随后的字幕中,呈现了一些关于这个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故事的一些补充信息:
这些坑道的总长度相当于从伦敦到都柏林的距离。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爆破。
主人公因此回国后被受陆军少将军衔。
然后最后是:
几个月后,60阵地又落入德军手中。

原来这场对60阵地的奇袭的成果仅仅是占领了几个月,之前付出的一切,包括战友鲜活的生命以及看似艰巨的“奇袭”,仅仅换来了如此微不足道的成果,这却又显得有些黑色幽默。60阵地似乎就如同卡夫卡笔下的那座永远无法进入的城堡,隐喻着这场战争,高高在上地玩弄着每一个被卷入其中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不能自己主宰,只能交付于这混沌的神祗,乞怜他那怕一丝的怜悯。这就是导演想给观众传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段惨烈,悲壮却又是那么荒诞的人类历史。

 5 ) 泥泞里的悲歌

写于2011年09月02日,网易博客@从前有座山

其实我很少看战争片,总觉得血腥的场面总会不寒而栗,总是这种感觉而已。奇袭60阵地,或许就不是这样一个调调儿了。

叙述角度是传统的地下隧道,背景设置在一战欧洲战场英法比和德国最为激烈的西线,而故事从两条很明显的线索展开,而这或许便是中西方电影很大的区别了,西方电影总喜欢把时间切割成段,错综开来,一条是战场的炮火轰天,一条是场外的爱情的等待,一段年龄差距十岁的爱情,或许只有朦胧的好感,但是纯洁干净,让人在腥风血雨中体会到一种单纯的温暖。

上尉伍德沃或许在结尾处的毫不犹豫按下引爆器有些残忍,但是他绝对是一个至善至美的人,他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抽烟,吃那沾满泥水的面包,在泥泞中摸爬滚打玩橄榄球,他对战士们绝对是最体贴的一个,不像上校那样死守军规不懂变通,他熟透战士的心理,他感受得出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去倒倒茶等等,他对战士又许是最热爱的一个,当得知自己派出的战士被掩埋时,他是第一个冲上前去的,他拼命地挽救。他有自己的主见,面对上校的质疑,他总能够完美完成任务,他善于学习,而且不以级别压人。但是对于结尾的狠心,他也迫不得已,一场战役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生死就被影响甚至破坏了,许多人的生命与国家的安慰跟一个战士的生命来说,悬殊,或者说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事实上,他和战士之间有着风雨不摧的友谊,他也不舍,但是他必须这么做,这是责任与高尚的体现,伟大的象征,说到底,也是战争的残酷与苍白。他需要被人理解,他的处境决定他必须抛弃个人情感。有时候,事情也得看情况。该舍则舍。当断即断。

很容易注意到这个角色小提芬,十几岁的小战士。从电影开场他便流露出那种尚未成年的怯懦与稚嫩,他害怕战争,他害怕死亡,当听到枪声炮火声的时候他在指挥部的床上蜷缩成一团哭喊哆嗦,叫得真的很可怜这孩子,他或许是迫不得已的,但是国家的需要又抗拒不得。当听到机关枪扫射的时候他扑倒在了泥泞中,他怕得要命,看到被轰炸的尸体,他眼神中流露出来一种心疼与不忍心与无法抗拒的颤抖。提芬的怯懦,正是一种真实的写照,电影中的那段关于讨论身上带的照片的情节,妻子,情人,母亲,他们都怀着一种牵挂打仗,他们都有怕死的心理但是每个人都得去克服掉,这才是伟大所在。提芬无意中听到上尉喜欢的木材,他便暗中做了一个精致的小木盒相赠,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地下隧道生活的不堪忍受与痛苦煎熬,整天生活在泥泞与腐臭中,与耗子为伴,与泥土厮守,几个月几个月不见光,拼命地挖隧道,埋炸药,这样的生活空虚,却也疏忽不得。提芬不知是哪里来的时间去做木盒,但是他或许是想给这样死寂的环境中带来一丝温暖而已吧。结尾,提芬被困在隧道中,他已经变得不再害怕了,他视死如归,最经典的画面,提着尚未熄灭的白蜡烛,靠在角落里,“你听见了吗,那个是你自己的心跳。”他没有任何的畏惧,而是极其的淡定从容,他意识到自己必须为这场战役献身了。略显老套的形式,在单调的音乐中,却像是一首悲壮的赞歌,为那些远去的生命饯行,为那些尚在的人们欢呼。

 6 ) 惊心动魄

一部澳洲战争电影,成本不大,但效果很好,真实再现了一战中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梅西讷山脊战役也就是本片中的60高地战役是协约国最成功的一次战役,炸死炸伤德军2万余人。也是目前为止,除核爆以外造成最大伤亡的常规爆炸,而这件震惊世界,创造历史的事件背后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呢?这就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影片没有过多正面的描述战争的大场面,没有很多血肉横飞,断臂残腿的镜头,对于战争的残酷无情更多通过人物的内心刻画来描述,通过伍德沃的回忆与战事推进交叉进行的方式,最终片头片尾重合,出现伍德沃结婚场面,也予示了美好生活终于来临了,但战争中牺牲的人们最终成为了记忆,而正是这众多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也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的牺牲,换来了人们对战争的控诉与对和平的向往。影片通过细腻的手法,舒缓轻快与压抑黑暗的反差,逐步将伍德沃从一个矿工管理者成长为一个战场上的领袖,从一个对战场并不上心的人逐渐成为战场上冷静的决策者,当伍德沃刚到地道兵团时,面临的是一个松散而并不团结和谐的团队,有老将弗雷泽,有父子兵吉姆与沃特,有胆小怯懦的提芬等等,当然有军队纪律在,大家必须服从命令,但红堡一战,伍德沃的勇敢与仁爱,身先士卒的行动加上过硬的技术,使他迅速赢得了队员们的尊重,随后队伍就来到了60高地,几个队员的牺牲,使剩下的队员越发珍惜与团结,而提芬从一个听见炮火就瑟瑟发抖抽泣的士兵最终也成长为一个可以冷静平和面对死亡的勇士,伍德沃则通过自己的抉择与执着的精神,最终将一场惊心动魄的爆破成功引爆。影片通过对人物的成长与人性描写,来间接描写战争的无情,通过爱情,友情,父子情来描写战争中的种种残酷无奈,而部队里的一些不和谐指挥,德军士兵的努力执着,也间接控诉了战争,最终爆炸成功了,奥利弗·伍德沃也被授予野战军少将军衔,是仅有的四名被授予此荣誉澳大利亚人之一,但60高地在随后一个月后,又被德军占领了,正如德军士兵的对话中所说一样,60高地成为了一种象征,寸土不让,是一种荣誉感,更是一种标志,可惜不管是盟军的士兵还是德国士兵,都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实在是悲哀的。60高地最终造成了80万士兵的伤亡,这段历史确实应该被铭记,警醒和平年代的人们。 影片用了大量的近镜头与枯燥的声音来渲染地道战中的压抑,灰暗的镜头加上满身污垢的士兵,再加上简单的音效,充满着紧张,恐惧。影片比较独特时刻画手段,通过在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一个团队的成长来反思战争的无情,真是不错的一部战争电影!

 短评

战争片永远不是我的菜。边洗衣服边看,一个半小时后还是没入戏,不过被某位网友的短评影响到,男主角就是Russell Crowe和朱时茂的切换!

7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还行

不错啊

11分钟前
  • 卢十四
  • 推荐

握紧摇曳的烛光,等待宣告死亡的爆破声从地下90英尺传来。你独自等待,和自己的心跳声。战争中从没有什么所谓光荣的牺牲,那都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说辞,战争本身就不光荣。但如果这就是战争,荒诞的战争,起码你死在了长大后。2011.3.17《奇袭60阵地》(推荐,四星)

15分钟前
  • 乔小囧
  • 推荐

工兵系的战争片很少,澳大利亚的战争片很少听说,细描一战战场的真实战役更少,基于此,本片虽然拖沓过长,但诚意满满,尤其对男主人公的塑造,颇为真实。

20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题材不错,稍显刻意

21分钟前
  • 困难户
  • 还行

强大,沉默中的爆发

23分钟前
  • Lucifer
  • 推荐

战争片的铁律之一就是:掏照片的那位,无论如何都是最先挂掉的那位。

24分钟前
  • 还行

难得袋鼠国能出这样的片子。最后炸响的那刻,震撼人心。影片处处伏笔,小细节处理的不错。

28分钟前
  • 御。
  • 推荐

一战前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爆破。一群男人和半固体物质的故事:蓝色黏土,黄色膏状炸药,泥浆。原来矿工也可以很美的!

30分钟前
  • 何碰碰
  • 力荐

虽然不如澳洲1987年的light horesman,,但是比近年的科科达小路,以及妮可.基德曼的狗血片《澳大利亚》强得多的一部澳洲电影,也比加拿大的狗屎片《帕申达勒》强得多。

32分钟前
  • 原教旨托利党人
  • 力荐

工程技术个人勇气

35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本以为看这电影会很闷很累,可未曾想还真有点看头。

37分钟前
  • 经纬万端
  • 还行

原谅我,没有认真看。

41分钟前
  • 皓宇
  • 还行

WAR,,WAR ,,WAR

46分钟前
  • 没心没肺
  • 推荐

看片总结:战争中有一技之长真不是好事,跑得快,挂了,会木工,挂了......ano,我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

47分钟前
  • 薄荷
  • 推荐

伍德沃德那张老脸,真不像二十五六岁。

52分钟前
  • 豆办
  • 还行

好闷

56分钟前
  • alex
  • 还行

男主角的脸一直在Russell Crowe和朱时茂之间切换,有没有。。

57分钟前
  • 门特
  • 还行

久违的战争片

59分钟前
  • mr.tall
  • 推荐

老老实实用传统手法讲故事的电影。尽管不够惊艳,但也没什么缺点。

1小时前
  • 张小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